高校图书馆的职业精神

2024-09-25

高校图书馆的职业精神(精选9篇)

高校图书馆的职业精神 篇1

摘要: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构建实质是为师生服务,满足师生的信息要求。在当前信息化迅速发展过程中,高校图书馆要始终坚持服务原则、效率原则,通过提供开放式服务、特色馆藏服务等来增强师生对高校图书馆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为高校师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关键词:图书馆,高校,人文精神

高校图书馆是知识的门户,是师生获取知识、学习知识、更新知识的场所,是民族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当前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信息网络普及和信息资源数字化为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提供了物质保障,图书内容由单一的文本式资源向数字化和网络资源转变,丰富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方式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和网络转化提高了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时效性,服务对象拓展到社会普通用户提高了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要求。

随着社会进步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师生对高校图书馆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的资源配置形式、服务方式、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等都发生了变化,对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面向服务师生过程中,有些高校图书馆受市场经济影响,存在注重科技投入轻视人文理念培育,注重经济创收轻人性化服务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一些高校图书馆重视高新科技设备的采购和营运,强调馆舍建设和硬件设备以及先进技术的采用,而放松了人文精神的学习和宣传,忽视了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完善人格的塑造,导致部分高校图书馆歪曲创收本意,巧立名目收取师生钱财;有些高校还乐于提供有偿服务和创收服务,功利取向明显,而对如何扩大人性化服务范围和内容漠不关心,提不出改进服务的范围和具体措施。

追求功利的行为与图书馆服务宗旨和人文精神传统严重相悖,因此,高校图书馆要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积极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策略,始终坚持服务原则和效率原则,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来把潜在的师生用户变成长期用户,把长期用户变成忠诚用户,从而吸引师生,留住师生的心,使图书馆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1 服务原则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一切为了读者”这些指导方针反映了读者工作的本质规律。“一切从读者的根本利益出发,一切从满足读者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是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不同类型的图书馆有不同的重点服务对象,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就是学校师生。图书馆要实现全校师生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认可,图书馆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广大师生来图书馆看书是为了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有求于图书馆,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摆正位置,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树立主人翁精神,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以优良的作风、优质的服务取代“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官僚作风。通过跟踪了解师生的信息需求,分析服务的优势和不足,加强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满足全校师生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信息服务。如建立师生个人信息系统,定期发送电子邮件或网上在线咨询,为师生提供信息播送服务和信息定制服务等,增强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为全校师生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通过强化服务理念,勤勤恳恳,尽心尽力的为读者服务,营造心平气和的人文环境。

2 效率原则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人员将不再只是与图书打交道,而是与计算机和网络打交道,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手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将产生新的工作职位,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拥有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网络知识,熟悉各种网络检索工具,懂得常用的联机专业数据库和光盘数据库的检索语言和结构,懂得修改图书馆的联机目录查询,能利用远程登录检索其他图书馆目录等。

图书馆服务的发展目标就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检索利用到他所需要的馆藏的任何知识和信息。在网络信息极其发达的今天,各种信息铺天盖地,人们发愁的不是找不到信息,而是找不到符合自己需求的最优化的信息。高效率服务的原则就是在高校图书馆在采编、流通、阅览等服务师生过程中,要做到文献流通快、解答问题快、报道快。因此图书馆要善于换位思考,从师生及时获取所需信息的实际出发,尽量简化工作手续,增添必要的现代化设备,节约读者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构建的实质是贯彻以师生为本的思想,以满足全校师生对信息的需求。完善师生的信息需求主要通过师生在图书馆中得到的实际服务效果来体现,图书馆提供开放式服务、特色馆藏服务正是想师生之所想,围绕满足师生信息需求这个中心目标来开展工作的。

3 开放式服务

目前高科技数字化处理技术和网络传播方式广泛运用,使得图书馆朝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图书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师生的信息内容日益丰富,服务空间也淡化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着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高校图书馆资源包括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资源建设是根据师生的需求不断更新和扩充,同时还注重高校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不仅实现了国内图书馆界之间的合作共享,而且也实现了国际图书馆界之间的资源共享,这大大增强了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的能力。

在开放式服务过程中,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增加电子类图书的购置比例,优化电子类图书学科购置范围,充实图书馆网站信息内容,开展馆际互借、电子文献传递等服务,以本馆资源服务为主,以合作馆馆藏为辅,同时在网站上增加图书馆导览、服务项目、馆藏资源、新书快报等栏目,开展网络咨询服务,解答师生提出的各类问题,将一些最常见的问题挂在网上,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让师生24小时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在图书馆网站上查找其所需要的信息。

在图书馆内部开放式管理过程中,对全校师生全方位开放办证,全方位开放书架,延长开放时间,实现资源共享。在传统开放式服务基础上,加强咨询服务,开展导读服务,让图书馆工作人员走出图书馆,开展送书上门服务,举办各种形式读书辅导活动,如开设热门话题讲座、组织读者沙龙、读者论坛等,帮助师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把知识宝库变为知识喷泉,把“静态”的文献信息变为动态的知识信息,多方位、多层次地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

4 特色馆藏服务

藏书是图书馆的基本要素,藏书建设的基本工作就是选购图书文献资料。大部分院校每年购书经费有限,各个图书馆不可能将每年出版的各种类型和载体的文献全部购买。高校图书馆要根据各自的学校的办学特点、学科设置和专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的发展历史及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确定合理的藏书规模,重点采购利用率高的文献资源和特色资源。

尽管图书馆工作人员每年参与图书采购,熟悉要采购哪些书,不采购哪些书。但是,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且发展变化快,单个图书采购人员不可能完全清楚哪些书才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切实需要的。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在保证全校师生教学和科研需求的基础上,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资源配置,通过师生参与购书服务和网络在线服务来体现特色馆藏服务。特色馆藏服务正是考虑了不同层次的师生信息需求,不同的阅读目的,不同的阅读爱好,以便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服务方法来满足各种读者的需求。

在师生参与特色馆藏建设过程中,鼓励全校师生参与推荐采购图书,与教学院系专业教师协商购书,有效处理好入藏图书文献资料质与量的关系。在网络馆藏建设过程中,开创性地利用网络技术来构建特色馆藏,即高校图书馆根据师生的情况提供给师生特色个性化馆藏服务,按师生要求定制特殊读者界面,如通过虚拟咨询台,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咨询、索取资料,获得咨询馆员的帮助。通常的做法是在图书馆的主页上设立专用电子信箱、BBS、留言板等方式,来收集用户的信息需求,由咨询馆员对这些信息进行跟踪、分析和整理后,及时将结果反馈给用户,用户不受时空限制,不论何时何地均可以向图书馆提出咨询请求或索取资料,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层次师生的信息需求,利用馆藏文献对不同的读者提供不同的服务,达到较准确地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使馆藏文献做到“各有所用”,使读者达到“各取所需”的目的。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文化中心,一切知识、学术、文化的传承,皆以图书馆为主要根基。人文传统和人文精神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图书馆的本质决定了它是最具有人文关怀、人文氛围的地方。高校图书馆要始终坚持服务原则、效率原则,始终把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作为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整体目标。

参考文献

[1]魏争光等.个性化服务—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新形式[J].图书馆学研究,2005,(2).

[2][德]哈贝马斯,薛巍等译.再论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13.

[3]Michael Schuyler.Computers and the laze factor.Computers in Libraries,1997,17(2):26-28.

[4]庞爱国.基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知识服务[J].图书馆学刊,2005,(2):78-79.

高校图书馆的职业精神 篇2

【摘要】医院图书馆员构建职业精神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成长,同时也关系到图书馆行业的服务水平,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医院的发展。处在当前这个信息服务互相渗透、信息技术同质化的“互联网+”时代,加强医院图书馆职业精神的构建与培育就成为新医改背景下各个医院共同关注的课题。鉴于此,本研究主要针对医院图书馆员职业精神内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同时针对医院图书馆员职业精神构建的障碍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医院图书馆员职业精神构建与培育的对策,旨在为促进医院图书馆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医院图书馆;馆员;职业精神;培育

医院图书馆主要是为有效配合临床医疗、科研以及教学需求而设置的,其是有效收集、整理、储存以及利用医学文献的重要场所。医院图书馆员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医学文献的传递,从而影响广大医务人员对医学文献的使用及相关知识的更新,最终对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医院图书馆员工作质量在较大程度上都是由其职业精神所决定的,对医院来说,良好的职业精神不仅是医院图书馆员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医院图书馆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加强医院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构建与培育已经成为各个医院高度重视的内容。

一、医院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深刻内涵

精神既是一种境界,同时也是一种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指的是创新、奋斗、志向以及信仰的集中体现,其本身是价值观的实际体现,是一种行为方面的准则与规范。针对医院图书馆员来说,服务医疗事业是职业,更是一种事业,并且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何谓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近年颁发的《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将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发展为敬业精神、诚信精神、专业精神、平等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

从国内外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医院图书馆员通常较为注重塑造“服务精神”,处在理想的境界当中,医院图书馆员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并高度崇尚智慧服务与医疗服务的光辉形象。图书馆服务之所以与其他服务存在巨大的差异性,主要原因在于其是促使知识增值、促使智力开发的服务类型。处在当前这个信息服务互相渗透、信息技术同质化的“互联网+”时代,医院图书馆员职业精神内涵应当是一种敬业、负责、奉献的精神,也是一种诚信、服从、合作的态度,更是一种创新、开拓、智慧的能力。

二、医院图书馆员职业精神构建的障碍

(一)缺乏职业崇高性认知。医院图书馆工作本身是一项崇高、神圣的工作,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其对医院图书馆工作均有极高的重视程度与尊重程度。而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人对医院图书馆的工作了解程度不足,片面地将医院图书馆工作等同于常规服务工作。正是因为受到上述认知行为的影响,部分图书馆员片面地认为自身工作缺乏实际价值,甚至会产生一种自卑感。使得部分医院图书馆员开始对自身职业产生抵触、厌倦情绪,最终发展成一种恶性循环。

(二)“互联网+”时代的冲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图书馆开始面临新兴信息服务行业带来的竞争。与此同时,因为社会与历史方面的因素,过去图书馆员本身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传统技能等,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的相关要求,新的图书馆管理、服务技术,对广大图书馆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正是因为“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引发医院图书馆工作越来越大的工作要求与图书馆员自身适应能力方面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医院图书馆员产生焦虑、紧张等心理层面的压力,最终引发职业精神丧失。

(三)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制度约束。现阶段,我国图书馆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不重视针对图书馆员开展科学评价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另一方面,没有构建对应的制度规范与激励体系。医院图书馆自然也不例外,在针对医院图书馆员管理方面,主要是以医院领导层个人评价作为标准,在使用、选拔人才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正是因为制度约束方面的缺乏,使得许多医院图书馆员认为学不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不掌握专业技能都一样,逐渐丧失不断学习的动力。除此之外,在医院图书馆员职称晋升方面,仍旧存在轻服务质量、重科研成果的现象,导致医院图书馆员基本上朝着科研方面倾斜,最终使得他们出现积极性、主动性逐渐降低,为医院图书馆事业服务的职业精神自然也被不断磨灭。

三、医院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构建与培育对策

(一)全面树立图书馆职业意识。图书馆是医院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支柱,在任何医院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部门。医院图书馆员同样享有医院职工待遇,然而广大图书馆员并不能感受医师“救死扶伤”的成就感。因此,对医院图书馆员来说,正确认知图书馆职业价值,全面树立医院图书馆职业意识是至?P重要的。必须要认识到医院图书馆工作并非单纯的服务工作,而是一种科学性质的工作,其不仅与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差异性,也不同于常规医学科研工作,更不同于一般服务工作,其本身是一种专业性质强、知识内容广的服务工作。图书馆员的工作是为广大医师提供医学文献方面的服务,从而有效满足医师医学文献的使用及相关知识的更新需求。其直接决定了医院图书馆员的工作成果凝聚了他人有形的知识更新、科研成果以及素质提升方面,其正是医院图书馆员工作本质的集中体现。因此,既然意识到自身工作的实质在于帮助他人,广大医院图书馆员就需要树立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职业精神,在工作中应当准确认知自身工作的待遇与定位,正确对待职业方面的责任与荣耀,真正树立良好的勤劳观与职业观,将自身工作与医院图书馆寻求的目标理想进行充分结合。

(二)大力培育爱岗敬业精神。敬业作为一种高尚的思想品德,其本身所传达的一种对自身从事职业的敬畏态度,通过无私的奉献与付出,最终获取成就感、荣誉感。“互联网+”时代,社会在不断变化,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观也趋于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但医院图书馆员敬业乐业的精神并没有过时,并且还需要继续发扬光大。对医院来说,应当加大爱岗敬业精神的培育力度,让广大图书馆员意识到自身“服务育人”的重要责任,在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基本原则,通过专业、先进的技术,最大程度满足医院各方面的信息需求,在工作中做到用心服务、主动服务、创新服务,医院图书馆员只有将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落实到自身的工作中,针对工作方面精益求精,真正具备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时刻牢记献身医院图书馆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如此,广大医院图书馆员才可以感受到自身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从而感受到自身在工作中创造的人生价值。

(三)建立健全图书馆员绩效考评体系。美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专家马克霍哲(Marc Holzer)曾经提出过,广大公民清楚并可以表达自身真正的需求,同时也极有可能清楚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让广大公民参与绩效评估,能够帮助公共管理者将精力放在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方面,针对设计并完善绩效评估系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医院图书馆员的绩效评估不应当局限于图书馆方面的成就,而是应当尽量吸引医院职工参与进来,医院应当积极组织问卷调查、职工座谈会以及网络投票等模式,使得各个层级的员工均能够参与到医院图书馆员的绩效考核制定方面,以便于对医院图书馆员提出全新的履职要求。读者参与是有效培育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良药,对医院来说,广大职工共同参与是有效培育医院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良药。这就需要各个医院综合参考图书馆现状、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医院发展战略,同时主动将广大医院职工意见纳入进来,以此来不断完善图书馆员绩效考评体系,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全面调动医院图书馆员的主观能动性,并且通过医院内部职工的广泛参与,进一步加强监督的覆盖面,真正促进医院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鼓励图书馆员自我学习提升。具备系统、科学的知识结构是医院图书馆员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而是否能够养成自我学习的职业精神就成为图书馆员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医院图书馆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医务、科研人员解决现实问题,图书馆员的工作能力在这当中的影响巨大,特别是处在“互联网+”时代,医院图书馆员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意味着有缜密的思路、具有执着的钻研精神。所以,医院??当积极鼓励图书馆员自我学习,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促进图书馆员自我能力的不断提升。具体来说,医院图书馆员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技能:①熟练的业务技能与扎实的图书馆专业理论。医院图书馆员能力不仅仅局限于编目、分类等传统的图书馆技能,同时还需要涵盖现代文献信息检索技术,必须要持续了解国内外医疗事业发展的新动向及图书馆技术的发展情况,能够引导医院职工准确、快速地利用医院图书馆。②医学知识。医院图书馆读者群体主要以医务、科研人员为主,主要需求集中在医学专业方面的信息、文献以及知识。医院图书馆员必须要具备丰富、专业的医学知识,才可以使用专业术语与广大读者进行交流,为读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进一步提升医院图书馆的利用率。③信息技术。处在“互联网+”时代,医学知识交流、传播模式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要求医院图书馆员必须要全面掌握信息技术,互联掌握数据库特征、检索方法,以此来保障服务的效率。因此,医院应当基于三个方面针对图书馆员进行指导,引导其在上述三个方面来进行自学,同时辅以相应的培训教育,以此来培养图书馆员自我学习的职业精神。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构建与培育是一项漫长、系统的工程,想要在短时间内获得理想的效果显然是不大现实的。各个医院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具体来说,医院应当针对当前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现状进行分析,加强职业精神方面的宣传力度,在图书馆内部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培育氛围,同时积极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全面加强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构建与培育,以此来提升医院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论高校图书馆的精神文明建设 篇3

关键词:图书馆,精神文明建设,馆员素质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创建和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高校图书馆致力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与传播的同时, 应加强自身精神文明建设。图书馆精神文明水平是校风学风的反映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依托。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高校图书馆站在时代的高度, 从社会和科技进步中明确定位, 不断充实其文明载体的内涵, 改善其知识殿堂的形象。

1 加强高校图书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

1.1 塑造高校图书馆的良好形象

图书馆形象的塑造是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 图书馆形象包括馆舍条件、藏书规模、目录、现代化设施、环境卫生以及工作作风、工作秩序、职工素质、服务水平、管理水平、办公效率、竞争活力和发展潜力等内部深层形象, 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扎实工作, 提高质量, 达到“内强素质, 外塑形象”, 以形象促发展、以发展促文明的目的。

1.2 高校图书馆精神文明建设提高馆员素质是前提

1.2.1 培养文明礼貌的道德风尚

图书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图书馆的整体形象, 工作人员的言谈举止和文明程度, 都会给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加强文明礼貌的道德修养, 为人师表。尤其是在接待读者时更应该做到举止得体, 平易近人, 做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以和蔼的态度、礼貌的语言对待读者。要把文明礼貌道德风尚作为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建设常抓不懈, 为读者创造一个和谐、文明的学习环镜同时给广大读者朋友树立良好榜样。

1.2.2 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强化职业意识使图书馆工作人员从思想上, 观念上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意义。图书馆可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如组织“敬业爱岗、优质奉献”、“热爱图书馆事业、做优秀馆员”、等活动。激发自己的主人翁精神, 发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以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为天职, 发扬奉献精神, 强化服务意识, 提倡开拓与创新精神, 以主人翁的态度热爱本职工作, 树立崇高的职业思想。

1.2.3 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业务素质

目前多数高校图书馆员工的队伍现状来看, 由于历史原因、客观影响以及体制原因等, 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仍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这些已严重影响着图书馆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图书馆工作是以人为对象, 其工作人员的知识不断更新, 技术的精益求精, 能力的不断提高都关系到精神文明建设的质量问题, 因此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和相应的知识结构, 知识即要“专”又要“博”才能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

2 加强馆藏建设是图书馆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健康而有特色的藏书是图书馆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手段, 当今图书馆的馆藏建设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我们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及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 难免会出现“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 尤其是国内外敌对势力无孔不入的思想文化渗透, 使图书馆在书刊资料的采购、流通、阅览等环节必须严把思想政治关, 对那些大肆宣扬反动、淫秽、色情、凶杀以及封建迷信等“黄赌毒”的书刊, 要予以坚决抵制和清除, 严格把好书刊进馆关, 确保馆藏建设能为读者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 使图书馆成为名副其实的精神文明场所。

3 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图书馆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 校园文化集中表现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实用化。对此, 各高校都在组织人力和物力, 开展有益、健康的文化活动, 重铸校园灵魂, 重塑校园精神。然而,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和有机配合, 高校图书馆更是责无旁贷。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改变过去育人活动仅局限于自身业务范围的工作模式。例如, 可充分利用馆藏优势, 主动配合学校开展各种健康的文化活动;注意围绕学生社团活动, 有针对性地提供文献信息服务。要逐步拓展服务方式, 扩大服务范围, 自觉地把图书馆各项工作与校园文化联系起来, 积极参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4 实现馆员与读者共建

图书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包括馆员和读者, 因此必须动员和组织馆员和广大读者积极参与。要大力开展宣传活动, 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图书馆精神文明建设, 并通过文明服务给他们以积极的影响, 教育学生爱护图书, 讲究文明礼貌, 尊重他人劳动, 信守社会公德, 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用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读者文明利用图书馆, 约束和制止各种不文明行为。馆员与读者应该互相促进, 共同创建一个文明的学习环境, 让不文明行为在图书馆内彻底消失。图书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有广大读者的积极参与, 才能使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持续的发展, 也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为了便于听取读者的意见, 图书馆应设立读者咨询服务台, 接待读者的咨询和听取读者的意见, 处理解决服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各服务部门应设立读者意见薄, 工作人员上岗一律挂牌服务, 随时接受读者的意见和监督。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涌现的好人好事, 应及时的给予表扬或奖励, 对读者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 应认真听取, 给予答复或加以改进。图书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经常组织检查和评比, 设立流动红旗, 每年总结评选精神文明服务员和精神文明服务部组, 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

结束语

总之, 开展图书馆精神文明建设, 要求馆员必须从自身做起, 增强自觉性和使命感, 不怕困难和麻烦, 以负责的精神、和蔼的态度、礼貌的语言对待读者,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从思想观念、服务方向、服务方式及馆员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建设创新, 使自身充满生机和活力, 把图书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基本任务和发展目标, 推进自身建设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明.高校图书馆建设与精神文明的关系[J].社科纵横[J].2004 (6) :148-149

[2]盖新玲.弘扬恩来精神立足本职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J].2008 (2) :38-39.

[3]王黔英.浅谈图书馆精神文明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J].2009 (30) :33.

高校图书馆的职业精神 篇4

高校校史是大学精神和灵魂的集中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存史、资政、研究、育人”四大功能,其中高校校史的育人功能又具有真实可信、直观生动和潜移默化等特点。因此,在对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校史发挥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具有很强的育人价值。可以通过对青年教师定期开展校史、院史、校训的讲座、座谈等多形式的活动,让青年教师了解学校和学院,从而提高青年教师对学校、学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2重视教师的职业规划,搭建教师职业发展的平台

在职业发展方面给予教师积极支持,基层党组织要与行政密切结合,站在为学校教育事业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证的高度,制定帮助教师成长发展的培养战略,搭建各种平台给教师创造机会发挥其潜力,展示其才能。管理学院鼓励青年教师加入教学团队,在团队中相互学习提高,通过在团队中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带教老师,青年教师从老教师身上学习高尚人格和模范行为,将润物细无声的师德教育渗透在授课与科研工作的点滴。还可以定期组织教学质量竞赛活动,青年教师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快速成长,为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提供平台和机会。

4.3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帮扶作用,建立健全人文关怀机制

高校党组织要建立健全人文关怀机制,坚持以人为本,了解和尊重教师的需要。党组织要深入到教师当中,了解其在骨干教师教学团队成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惑与烦恼,愿望与要求,对教师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盼、所忧、所爱、所怨,做到心中有数,给予重视和关心。针对教师的成长,建立了帮扶制度,生活上给予关爱,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想方设法解除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让教师有职业幸福感与优越感,感受到学院的温暖,强化对学院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于光磊,李陆嫔.高校工会如何有效消减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08).

[2]赖青.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建设之思考[J].中国医学创新,,9(06).

高校图书馆的职业精神 篇5

1 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包含着三个元素:一是人性,即尊重人的存在;二是理性,即人会思考,会追求真理;三是超越性,即人有灵魂,可以追求生命的意义,这是从宗教的角度来说的。这可以说体现了人们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精神。因此,人文精神指以人为本、体现人的本质属性的精神,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的精神。[1]

2 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表现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集中表现为: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父母的情感,在父母的溺爱下,为所欲为,很少担当;在学校和社会工作中,缺乏集体责任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道德缺失,审美情趣较低,人文素养较低等。

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2.1 家庭的人文素养匮乏

父母是孩子认识社会、形成价值观的启蒙老师。家庭影响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的文化修养、父母的职业、社会地位、家庭收入、婚姻关系、教育方式等,尤其是父母的行为对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耳濡目染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都集中在孩子智力培养上,甚至有的父母采取粗暴、溺爱、放纵的教育方式,造成孩子任性、懦弱、懒惰、自私、冷漠、粗暴等心理障碍,而缺乏坚强意志,良好习惯,高尚情操。

2.2 中小学时期应试教育导致教师重知识传授轻人文精神培养

受功利式应试教育影响,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过多强调技能训练,而对于学生的人文品位,情感人格的独立健全,成为了能省则省的内容。导致学生思想贫乏,情感冷漠,人文精神严重缺失。

2.3 教师自身素质的局限使其忽视人文精神培养

有的教师思维定势,观念陈腐,只重视教学的工具性,忽视其人文性,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这也是造成学生人文素养滑坡和水平较低的原因。

2.4 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

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给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对学生影响越来越广泛。例如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对涉世不深的学生们影响很大,这些不良社会因素使得他们价值观偏移;人文素养下降,变得虚伪、自私、道德缺失,或情感冷漠、自我迷失,甚至导致犯罪。

3 高校图书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作用

3.1 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文精神

教师通过从图书馆汲取教育教学资源,提高综合素质,促使改进原有教育方式,提高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转变教育观念。在智育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人文关怀,全面认识学生的发展。

3.2 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图书馆具有“润物无声”的隐形教育特点,很多学生将图书馆作为自己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图书馆通过丰富的藏书和信息资源,现代化的检索设备,便利、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系统地、源源不断地为大学生提高他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精神世界的海洋里,享受获取文化知识,陶冶情操的乐趣。

4 图书馆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

馆员向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肩负着“育人”的重任。在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情况下,馆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4.1 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丰富其人文素养

馆员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学习不应仅停留在课本上,还应延伸到课外阅读上。阅读范围的扩展,有利于学生更深的了解社会、历史,同时又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关注社会。优秀的作品能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并且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

4.2 创设良好的图书馆人文环境,促进人文精神的渗透

环境陶冶人,塑造人,图书馆应该重视馆舍人文环境的营造。各书库、阅览室必须宽敞明亮,门窗规范洁净。此外,馆舍内可悬挂名人箴言,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4.3 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图书馆应多开展以培养人文精神为中心的读书活动。在活动中,馆员应鼓励学生多去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从中发现其美丑善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了解当地特有的文化和特有的历史,如参观历史文化遗址和人文景观等,学生在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和瞻仰历史伟人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提升人文素养。此外,在开展名著欣赏、名画欣赏、音乐欣赏、辩论赛等活动时,内容可围绕当地的传统建筑,传统小吃,传统节目等。社会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贴近生活的材料可深入浅出地提高学生的文化感知力,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将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献身祖国的思想体现在实践中,这样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

4.4 馆员应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

要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馆员自身的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馆员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1)健全知识结构。俗话说,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馆员要加强自身人文知识的学习。不仅要有较深的研究,同时还应与时俱进,勤奋学习,不断拓宽视野,这样为学生服务时才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起到“人文导师”的作用。

(2)提高心理素质。馆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改善并利用服务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在图书馆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心态,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转变思维模式,提高服务水平。有简单语言交流无人文精神熏陶是馆员在服务中的传统思维,这使得文化精神和美感意蕴无法传递给学生,因此馆员要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是要求统一化。只有通过思维模式的转变,把馆员从传统思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才能更好地吸取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精华,将人文精神影响学生。

4.5 创建阅读积分制

图书馆可以借鉴大型商场购物积分制、银行信用卡积分制等模式的成功经验,将在图书馆读者管理中纳入积分制,创立“读者积分制”的管理措施,对读者阅读行为进行奖励和鼓动。读者积分制,或称为阅读积分制,就是图书馆按照标准对读者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行为表现赋予一定数量的积分,并根据积分的多少作为享受对应服务等级的一种读者管理制度。[2]图书馆每学期通过把馆藏有关人文精神范围的图书资料进行目录对外公示,对一定时期内的读者借阅指定人文精神范畴的图书情况,根据不同数量的阅读和考核给予不同积分,按照积分的多少读者可以获得图书馆一定的奖励和享受特定的服务。如可抵消读者欠款、兑换学习礼品、延长借阅周期等。“阅读积分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相对科学公平性,同时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4.6 把读书纳入“课程”安排

“读书课程”旨在推动大学生人文知识阅读意识,培养阅读能力,提高人文精神的阅读教育。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规定在校大学生除要选修一定学分的通识课程外,还应规定大学生每学期需要阅读的一定数量的图书。通过多读书,才能获得“读书课程”的学分,而且这个“读书课程”将作为学生评优、入党、毕业等重要参考依据之一。为保证“读书课程”有序开展,学校可成立了“读书课程”委员会,同时出台了“读书课程”配套规章制度。“读书课程”委员会的职能是,每学期负责选择推荐图书、公示推荐图书的内容、设立读书评价方法的一般标准等。通过实施“读书课程”,向读者推荐好书阅读,推荐各学科领域的优秀文献资源,更有利于引导读者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冯石岗,贾建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迫在眉睫[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01-103.

[2]张姝萍.读者工作的新思路:阅读积分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07-208.

高校图书馆的职业精神 篇6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所谓人文, 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自身及周围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 人格模式以及审美情趣等, 是一种以人为对象, 以人为中心的思想[1]。具体到图书馆的建筑环境设计中, 人文精神就是要求在其整体的运行过程中, 始终坚持“以人为主、以用为主”的设计思想, 将人文关怀渗透到图书馆建筑的每一个细节, 从而为图书馆的人——馆员、读者, 构建一个充满亲和力的人文空间, 以他的生理和心理双向寻求为支点, 确立建筑环境设计的实施细则。在建筑环境的整体设计中, 人文精神的涵盖内容极为广泛, 具体来说, 就是要求图书馆建筑从选址造型、结构设计、平面布局、内外环境等各方面, 悉心营造蕴含人文精神的建筑环境。

二、高校图书馆建筑环境中的人文精神在选址造型方面的体现

(一) 选址。

选择合适的馆址是建设一个图书馆的良好开端。高校图书馆选址是否合适, 直接关系到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方便程度, 图书馆的使用效果, 图书馆的保护成本等。我国1999年10月1日实施的新《图书馆建设设计规范》 (GJ38-99) 规定:馆址应选择位置适中、交通方便、环境安静、工程地址及水文地质条件较有力的地段。科学选定图书馆馆址应着重考虑以下三方面因素:其一, 大学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学校师生, 特点是读者人流量大, 来馆频率高, 要充分考虑读者来馆的便利, 减少读者的路途往返时间, 因此图书馆应设在在师生来往较多的中心地带或主干道旁, 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将图书馆设置在学校的中轴线上, 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位于校园主干道旁。其二, 高校图书馆是校园的标志性建筑, 在校园建筑群中起到统领作用, 选址应在校园的中心位置, 突出其标志性和统领性建筑的效果, 确立图书馆的支柱形象和信息中心地位。其三, 建筑主体应坐北朝南, 采光充分、易于通风, 同时选址应在校园环境优雅的地带, 使图书馆建筑与校园的自然风景融为一体, 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 造型。

高校图书馆作为一种文化建筑, 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一所学校的办学品味、一座城市的艺术修养、甚或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 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表现力, 是大学校园一座独特的现代人文景观。因此, 要在建筑造型上与学校的整体布局及周围环境和谐、相映, 力求新颖典雅、美观庄重、富有寓意, 能充分体现它的人文特色及文化内涵。为此, 许多图书馆都给我们留下了可借鉴的经验。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新馆建筑就很有特色, 它有4座18层80多米高的巨型建筑物组成, 每座建筑物均呈“L”型, 就像4本翻开的巨著, 中间是一片树林, 苍翠茂盛, 给人一种拥抱自然的感觉。

图书馆建筑是一面镜子, 作为信息时代的高校信息中心, 更要体现现代感和文化性相和谐。特色的外观不在于“高大”、“华丽”, 而在于一种气势和气质, 在于一种内在精神和指向, 要注重表现追求真知与教书育人的美感体验, 重视读者的心灵和价值取向, 表现其弘扬文化和传播知识的特殊使命。如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主体建筑采用层层向上推进的造型, 形似层层打开的书本, 蕴含“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寓意。总之, 高校图书馆整体造型应以其雄伟、典雅、神圣的感觉, 以其浓厚的文化氛围唤起读者对知识的渴求, 更多的关注读者, 以此体现高校图书馆建筑的人文精神。

三、高校图书馆建筑环境中的人文精神在结构设计方面的体现

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内部结构是直接影响图书馆使用效果的重要因素, 优良的图书馆建筑结构设计, 应该能很好的满足图书馆各种功能的要求。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应具备文献信息资源的存储和保障功能、文献信息服务功能、用户教育培训功能、现代技术引用功能和学术交流功能[2]。擅长设计大学图书馆建筑的英国著名设计师哈里·佛克纳·布朗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把灵活性放在图书馆建筑设计10项原则的首位[3]。20世纪30年代美国麦克唐纳提出了模数式图书馆建筑的设计思想。其特点是建筑同柱网、同荷载、同层高, 采用大框架整体结构, 以及轻易灵活的隔断, 内墙不承重便于拆除移动。这种设计平面开敞, 可以灵活的分割出藏书、阅览、办公等不同功能的区域, 既有助于实现藏书的全面开架, 也有助于实现图书的藏、借、阅、管一体化。它增强了图书馆建筑的扩展性、空间的灵活性, 适应了图书馆不断变化的功能要求。但模数式图书馆也存在其自身缺陷:设计荷载取值高、造价高、进深较大、室内空间单调、阅读空间欠佳、自然光和自然通风都不理想。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21世纪我国鲍家声教授提出了“模块式”图书馆的建筑思想, 其设计原则实行功能分区, 在各分区内采用模数式设计, 使空间使用更灵活, 可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风, 利于扩建和增长[4]。这样, 既能使图书馆建筑具有模数式图书馆的功能, 又能减轻经济负担, 并且在建筑造型和扩建方面更具有灵活性, 有效的解决了模数式建筑“建得起, 用不起”的矛盾。

四、高校图书馆建筑环境中的人文精神在功能与布局方面的体现

(一) 营造高质量的学术文化氛围和人文关怀氛围。

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最终目的是获取信息和得到知识, 并在获取知识信息的同时追求便利舒适的人文环境。读者对事物的各种心理取向和行为习惯要求寻求安全感, 希望隐私得到尊重, 这就要求图书馆建筑要坚持“以人为主、以用为主”的指导思想, 为读者提供便捷舒适的阅览环境, 同时高校图书馆是一个人与人交流的场所, 营造共享大厅、休息厅、空中花园等体现人文关怀的休闲空间, 也是人性化设计在图书馆建筑功能中的具体体现。因此, 图书馆建筑在设计中营造高质量的学术氛围和人为关怀氛围是非常必要的。

(二) 最大限度地满足服务方式的需要。

我国的图书馆正处于过渡和转变阶段, 社会职能、用户需求、组织管理和技术装备都在急剧的变化和发展, 也就决定了馆舍使用功能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严格划分藏、借、阅三大空间的局面被打破, 代之的是较灵活紧凑而多样化的平面布局。这就要求图书馆的建筑功能适应这种客观需要, 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下, 通过查、阅、借、复制、下载、直接交流 (各种交流活动:面对面的咨询、讲座、报告等) 、接受教育和培训等方式, 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这就同时要求图书馆在功能空间的布局、空间尺度设计、服务设施的设置、交通流线的组织和导向指示等方面更加人性化, 更便利的满足服务方式的需要。

(三) 藏、阅、借合一的文献布局。

传统的图书馆以“书”为核心, 强调“藏与管”, 把藏书、外借、阅览、管理四大功能区截然分开。这种不便互换的固定设计已无法适应现代图书馆功能的多样性和动态性。现代图书馆以“人”为核心, 强调用、强调人与书的充分接触, 因而更加强调灵活多样的布局。曾有专家指出, 使用的灵活性是现代图书馆的重要特征, 是现代图书馆建筑的生命。因此, 今天的高校图书馆纯书库面积已逐步缩小, 开架半开架方式逐步扩大, 要求新的馆舍布局必须有较大的灵活性及通用性, 在使用功能上具有可变性与互换性, 在一个较大的空间内实行藏书、外借、阅览、管理四大功能的统一, 这样既可以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又能满足当前使用和远期发展的要求。

(四) 多种形式并存的功能区域划分。

我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促使高校图书馆职能多元化的形成, 图书馆已成为学校的信息咨询中心、文献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网络技术中心和技能培训中心[5]。高校图书馆这种多功能多层次服务职能的扩展和加深, 势必要求图书馆在设计上实行创新, 进行多功能设计, 为图书馆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无限的空间和可能, 为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发挥提供物质基础。这就要求图书馆在功能区域划分时, 动静分区明确;有形图书馆和无形图书馆并存;办公区和服务区并存;清静的阅览区和热闹的讨论区并存;自我学习区和教育培训区并存, 使其充分体现图书馆建筑的人文精神。

五、高校图书馆建筑环境中的人文精神在环境选择方面的体现

(一) 馆外环境。

图书馆的馆外环境既是对图书馆建筑的烘托又是对读者心境的陶冶, 要想创建幽静舒适的空间环境, 营造文明高雅的文化氛围, 首先要注重图书馆周边环境的绿化。一是要有宽阔的绿化地貌和空间。二是绿化的树种应有利于文献资料的保护和人体健康, 以能净化空气为佳, 避免选用花絮飞扬易滋生昆虫和产生不良气味的品种。保定学院图书馆的馆外环境就很好, 正前方是开阔的花地, 里面种有月季、百合、迎春、玉兰等各色花草, 构成设计精美的图艺花卉造型, 花地两边是宽阔的草坪, 展现绿树成荫草坪遍布的“天然美景”, 让人心情愉悦, 流连忘返。其次, 图书馆四周可用花坊喷水池、假山、凉亭、石凳、艺术雕塑等装饰合理布局, 给读者一个户外活动和休息的好场所。如保定学院的西面是一片宽阔的绿色草坪。草坪上设有蜿蜒曲折的条石小路。草坪的南面是一个很大的池塘, 里面有金鱼莲藕, 水面有碧绿的荷叶, 加之两面的林荫长廊, 将自然之美体现于人工再现之中, 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户外交流、学习和休闲的好场所, 满足了人们心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要求, 为读者营造了一种开阔清新的文化休闲空间, 处处体现了对读者的人文关怀。

(二) 室内环境。

一是充分采光。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及周围环境, 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尽量利用天然采光为主, 人工照明为辅的采光措施, 在灯具选用上, 应根据环保、护眼的要求, 着重考虑具有养眼护目功能的灯具。二是自然通风。高校图书馆书刊陈旧、人员密集, 保持空气流通、清新相当重要。所以, 自然通风设计已成为图书馆建筑人性化设计的一项重要指标。合理设置窗户的大小和位置, 很好的组织穿堂风, 在空调环境下, 要留有足够的换气窗, 复印室及卫生间等有空气污染或容易产生异味的地方应安装强制通风设备。三是装饰装修。一般来说, 高校图书馆室内装修应以简约明快的风格为主, 装饰空间采用多种手法布局, 利用点、线、面等元素来提高空间层次感, 从细部加强环境的人文色彩。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装饰材料及光、色等环境因素的构筑, 强调整体感对读者的心理影响。同时, 高校图书馆的内部装饰也可用科学文化名人的肖像、雕塑及较高艺术性的艺术品点缀其中。这样既显示知识殿堂的氛围, 体现我国的文化底蕴, 又有时代的气息, 体现对读者的尊重和人文关怀。

六、建造高校图书馆应注意的问题

(一) 造型与功能的关系。

图书馆的造型历来很受重视, 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越来越讲究建筑风格和艺术造型, 但应与功能相结合, 坚决坚持功能必须满足需要的原则, 不能单纯追求华丽、气魄、独特。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 造型要体现图书馆的学术性和文化性, 必须妥善处理造型和功能的关系。

(二) 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在高等教育空前发展的今天, 高校图书馆建筑应考虑当前应用与长远发展的关系问题。一是在设计图书馆时既要考虑图书馆建筑本身的扩展空间, 而且还要考虑学校规模的发展需要。二是筹建图书馆时, 不但要考虑一次性建设投资的费用, 而且也应考虑建成投入使用后的管理力量与运转维护费用。

总之, 高校图书馆建筑环境中的人文精神, 要渗透到图书馆建筑环境设计中的每一环节, 力求人文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唯此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功能与作用, 为读者提供舒适、便利、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与文化休闲空间, 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发展。

摘要:文章阐明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分析了人文精神在高校图书馆建筑环境中结构设计、功能布局、环境选择几方面的具体表现, 指出了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建筑环境,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王金娜.高校图书馆建筑的人文精神[J].图书馆学刊, 2006, 3:139~140

[2].刘广明.图书馆如何在建筑中体现以人为本理念[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6, 3:129~130

[3].翁桂南.现代图书馆建筑要求刍议[J].图书馆论坛, 2006, 6:231~232

[4].杨福云.对高校建筑的几个认识[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4, 6:59~61

浅议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 篇7

1.1 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的内涵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本为中心, 以人的实际需要出发, 以健康、乐观的人生观为导向, 它提倡尊崇自然, 推崇人性, 从而形成和谐平等、奋发向上的人际环境。人文精神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 强调尊重人, 关心人的命运, 追求人的幸福, 满足人的需要, 实现人的价值, 体现人文关怀, 提高人的素养和精神境界, 使人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指的是在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以人为本, 它不仅仅能实现人的价值, 满足人的需要, 而且能追求人的整体发展, 并且体现人文关怀, 创造和谐、健康的人文环境。

1.2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价值实现是以读者为本, 从哲学上说就是把人作为历史创造的主体, 即一切依靠人, 一切为了人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图书馆一直以来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强调“读者至上, 服务第一”的人本原则, 具体是一切为了学生, 一切为了读者。例如2014年报刊的征订工作, 为了更好的服务全院师生, 图书馆把报刊目录通过金盘系统挂在网上, 实现了大家积极参与挑选自己需要的报刊, 最后由图书馆的相关部门整理、汇总后再征订, 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 真正满足读者的需求。

2 人文精神的建设在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图书馆中的体现

图书馆人文精神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方向, 它体现在图书馆的管理、文化、建设、服务等方面。一流的服务需要一流的队伍, 一流的队伍需要一流的管理, 所以商学院图书馆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一流的管理理念, 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一流的服务。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管理包括对馆员的管理和对读者的管理。

2.1 本馆对馆员的管理具体体现在:对馆员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

商学院图书馆不定期的以工会活动的形式, 展开讨论, 或进行有关图书馆方面的知识竞赛等活动, 互相学习, 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馆领导还不定期的采取请进来, 或走出去的方式培训馆员, 全面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比如请云南省图书馆培训部的专家到学校, 为馆员开展每周一次的业务知识培训, 内容都是与大家的工作息息相关的, 业务知识培训让馆员受益匪浅, 受到馆员的一致好评;还有每年本馆选派业务骨干到各地参加业务培训, 先后到国家图书馆、武汉大学信息学院、重庆图书馆等地, 分别参加《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文献分类标引”、“高职高专图书馆馆长暨业务骨干高级研修班”的培训, 都达到要求, 并取得了相应的证书。这样把培训、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等有机的结合起来, 扩宽馆员的知识面, 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图书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和自动化的发展。同时加强对馆员进行人文精神的宣传教育, 使得馆员从思想深处认识到, 为读者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每个馆员的义务和责任。对读者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工作宗旨。

2.2 本馆对读者的管理具体体现在:读者是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 图书馆的价值是通过读者对馆藏资源的利用才得以实现的

所以图书馆要做读者的朋友, 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们。如在世界读书日邀请部分读者到图书馆参加主题为“图书馆我想对你说”的阅读座谈会, 以此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 并在此基础上, 由馆长牵头, 开展了读者的心灵成长读书会活动, 以张德芬老师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为阅读的内容, 理解他们的真实所需, 真正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不是一蹴而就建立起来的, 它需要长期锲而不舍的培养与熏陶;它是一种管理信念, 随着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源源不断地流向馆员的心里;它又是一种氛围, 弥漫在图书馆的每一个角落;它还是一种文化和使命, 不断地扬利抑弊, 代代相传。拥有这种精神, 能使我们每一个馆员不断完善自我;拥有这种精神, 能让我们时刻谨记把读者放在首位;拥有这种精神, 能使整个图书馆精诚合作, 共谋发展;拥有这种精神, 能使图书馆创造一个又一个发展。

3 建议进一步加强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

3.1 商学院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 重视开发人的价值和潜能以及激发人的创造性,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图书馆的基本精神, 是图书馆的生机和活力所在

为了更好的服务读者, 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争取零投诉, 追求100%的满意度。在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中, 以“馆员为本”、“以读者为本”, 来健全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 为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和保障。

2008年, 中国图书馆学会通过的《图书馆服务宣言》, 确立了图书馆“对社会普遍开放、平等服务、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认为“图书馆是一个开放的知识与信息中心”, “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为天职, 以读者需求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向读者提供平等的服务”, 是“人文理念”在图书馆工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图书馆人文精神是一个双重载体, 即读者与馆员, 两者缺一不可。作为图书馆工作的主体———馆员, 是联系图书馆与读者的纽带和桥梁, 是图书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体现者和实践者。馆员应该得到重视, 对他们的关心培养, 尊重和信任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必须应保障的。图书馆在面对不同的学科, 不同专业的师生时, 把相应的专业人才用于专业化服务, 提高服务手段和服务水平, 并在整个信息服务过程中认真关照读者, 处处渗透人文关怀, 传播人文精神, 使读者受到人情和友善的熏陶, 增强学习进取的信心, 把图书馆建设成读者理想的高品位的求知、解惑的场所。

3.2 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是构建人文精神的内核

图书馆根据学院所设置的专业, 以经济类图书、财会类图书、文学类图书等为主, 并结合学生的兴趣, 优化图书馆藏书结构, 处理好基础文献与研究文献、休闲文献与专业文献的关系, 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大学生提供精神食粮, 是发挥图书馆教育功能的先决条件。首先, 图书采购要严把质量关, 严禁思想内容不健康的图书进入高校。其次, 调整馆藏结构, 重视人文社科类文献的收藏, 增加人文社科类图书。再次, 综合利用网络资源, 大学图书馆的网页上有着大量的电子文献, 图书馆要大力宣传这些资源, 让学生了解和学会使用这些电子资源, 使其在网络环境里也同样能欣赏到优秀的作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 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 这是高校图书馆最为基本的生存与发展策略, 也是培育和开发人文精神的重要举措。

3.3 积极倡导人文关怀, 为读者营造人性化的阅读环境

图书馆应努力营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充分尊重读者人格的文化环境, 让读者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 心情舒畅地获取新信息。人性化的环境不仅可以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兴趣和效率, 在紧张奋进的氛围中能全方位地感受到环境与人的亲和力, 它还能超越其物质实体性而成为精神的、人为的审美世界, 成为一种可以对读者施以教化的审美的文化环境。

总之, 对人的尊重如果是发自内心的, 如果已经深入图书馆的骨髓, 成为图书馆的灵魂, 那么, 它就必须会细化到具体人群甚至个人, 会渗透融合于图书馆的各种关系中。

摘要: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摇篮,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大学的“第二课堂”, 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图书馆,人文精神,构建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5-06-27.

[2]丁西林.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2) .

[3]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J].图书馆建设, 2008 (10) :1.

论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道德 篇8

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仰和社会传统习惯的力量, 来调整一定社会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所谓职业道德, 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职业道德是职业或行业范围内的特殊的道德要求, 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或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职业道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狭义的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的一定职业特征的、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职业道德既是从业人员在进行职业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同时又是从业人员对社会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由于社会中的职业或行业是多种多样的, 因而职业道德也是多方面的。不同职业的人员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形成了特殊的职业关系、职业利益、职业活动范围和方式, 由此形成了不同职业人员的道德规范。如医务工作者道德、教师道德、干部道德、商业道德等等。

人类的职业生活是职业道德产生的基础。由于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们, 有着共同的劳动方式, 经受着共同的职业训练, 因而往往具有共同的职业兴趣、爱好、习惯和心理传统, 结成某些特殊关系, 形成特殊的职业责任和职业纪律, 从而产生特殊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1. 职业道德对稳定社会秩序有重要作用。

职业生活占人生的大部分时间, 它是社会生活的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职业生活中, 如果人们都遵守职业道德, 那么, 就会有稳定的社会生活。职业道德的具体义务, 不是人们主观愿望的产物, 而是社会各方面实际生活的客观需要, 如果不遵守起码的道德要求, 整个社会这部机器就不能正常运转了。比如: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基本职责, 如果他不履行应尽的社会义务, 对病人视而不见, 那么, 就会发生严重的医疗事故。可见, 每一种职业道德的具体义务对稳定社会生活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2. 职业道德是良好社会风气的基础。

一个社会精神面貌如何, 可从社会风气的好坏中反映出来。人们能否继承和发扬职业道德传统, 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极大。职业道德能够使一般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每个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信念, 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习惯, 强大的职业道德舆论和职业道德行为最终能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3. 职业道德对人的关系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社会绝大多数人的道德实践主要都发生在每个人特定的职业活动中, 而各种职业活动都是相互联系的, 人们之间也都是相互交往的, 从事每一种职业活动的社会成员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就在相互间的联系和交往中起作用。是与非、好与坏等衡量道德的标准都在从事职业活动的社会成员的思想上产生共鸣, 从而统一认识, 消除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产生的众多矛盾, 并且可以调整社会成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 以及各职业内部的关系, 同时也可以调整行业之间的关系。

4. 职业道德对职业活动有指向作用, 对从事职业活动的社会成员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 首先依靠对职业道德的正确认识和掌握, 当人们的道德觉悟还不很高的时候, 职业道德教育和建设更显得重要, 职业道德对职业活动以及如何搞好某项具体的职业起指向作用。人们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去做, 就能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需要, 尽快地进步和成长, 当每个人都能在各自的职业岗位上体现出高尚的职业道德时, 就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1. 爱岗敬业, 业务精湛。

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里, 各种职业都对社会生活承担着一定的职责和专门业务, 是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借以实现的普遍形式。没有各种职业活动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果缺少某个行业, 或某个行业的活动遭到破坏, 那么我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就不能正常进行。所以, 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就成为各种职业人员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要求。因此, 我们讲职业道德, 就是要明确社会职责, 热爱本职工作, 爱岗敬业, 尽职尽责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各项任务。业务精湛, 对技术精益求精, 也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社会上的各行各业, 都有自己的业务和技术要求, 都有对各行业人员熟悉业务和精通技术的要求。从业人员在技术上精益求精, 力求掌握最好的职业技能, 不仅是维护行业和从业人员本身的信誉所不可缺少的因素, 而且也是执业人员为人民服务和忠于职守的必要手段。因此, 从业人员谦虚好学、富有进取的精神, 对技术的精益求精, 是职业道德高尚的体现, 也是衡量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职业道德的标志之一。

2. 诚实守信, 办事公道。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的工作人员, 都要坚决履行自己的职责, 坚持原则, 秉公办事, 反对玩忽职守, 抵制一切不正之风。要做到诚实守信, 办事公道。各个职业内部, 各个成员之间, 同行业各单位之间, 只有团结互助, 取长补短, 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不断提高工作质量。这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在职业道德中的具体体现。要做到诚实守信, 就必须接受群众监督, 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的工作, 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是难免的, 它将直接影响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工作效果。因此,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人们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好。这样才能真正把诚实守信、办事公道落到实处。

3. 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

任何道德都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体现, 而各种职业人员与自己的工作对象或服务对象之间构成了职业关系的两个最基本的方面, 诸如医患关系、师生关系、买卖关系、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干群关系等。缺少任何一方, 职业活动就无法进行。然而, 一定职业的社会价值, 有时在通过职业人员为自己工作对象的服务过程中实现的。正因为如此, 人们对自己的职业对象的道德责任便成为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而其根本出发点则是为人民服务。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 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

三、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道德要求

职业道德的重点是解决劳动态度问题。就是要求从事不同职业的人, 热爱本职工作, 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劳动, 严格遵守劳动纪律, 努力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它要求从业人员树立远大理想, 超出单纯谋求个人利益和职业集体利益的狭隘眼界, 自觉自愿地为社会公共利益的发展努力作贡献。

高校图书馆馆员是高校教师的一部分, 一方面他们具有教师的公共职业道德要求, 但是又由于他们与一般的授课教师不同, 所以他们又有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道德具体要求是:

1. 爱岗敬业, 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奉献, 就是一个人为了维护整体利益和他人的利益, 而甘愿舍弃和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的高尚品质和高贵精神。奉献就是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胸怀坦荡, 忘我工作, 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前进。有了这种献身精神的教师, 就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 更不会贪图他人、集体和社会的钱物, 具有战胜困难、顽强拼搏的意志力和大无畏精神。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特点是为广大师生的教学与学习提供完善的服务, 工作过程枯燥烦琐, 没有惊天动地的外在表现, 有的只是平凡的默默无闻的按照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的操作, 所以没有爱岗敬业的理念, 没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很难完成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

2. 恪尽职守, 具有完善的服务理念。

图书馆管理员担任图书采访、编目、目录组织、书库管理、图书借阅等业务部门的辅助性工作;助理馆员担任部分选书工作, 辅导读者查阅馆藏目录及文献检索工具, 担任文献研究、书目编辑的助手工作等;馆员担任选书、分类、主题标引、编写提要、解答咨询课题、编制书目索引等工作。这些工作一方面需要与读者打交道, 不断地、和风细雨地与读者进行沟通, 做到热情、真诚, 不厌其烦;另一方面又与图书、卡片、杂志、报纸打交道, 需要细心、耐心和专心。这就要求馆员必须恪尽职守, 并具有完善的服务理念,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优秀的馆员。

3. 钻研业务, 具有精湛的业务素养。

图书馆馆员的工作职责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块:采编工作和阅览工作。前者主要包括:负责本馆图书的采访、登录、分类、编目、加工、整理、目录组织工作;依据采购原则和购书经济指标, 制定具体采购计划;熟悉馆藏图书和文献出版发行信息, 掌握图书的利用情况, 保证采购质量;图书馆藏书业务情况统计表;负责各部门的图书拨交工作和替旧、注销工作。后者主要包括:保证按时开馆、闭馆, 不得随便离岗;做好书刊清点、验收, 保证图书和报刊及时上架与有序排列;为读者提供热情、方便的服务, 了解读者的阅读倾向和阅读效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这些工作的完成, 需要精湛的业务知识和较高的专业素养。

4. 积极进取, 不断提高服务效率。

图书馆教师必须具有进取精神, 不断拓展形式多样的服务项目, 努力提高文献的利用率, 并根据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书刊流通工作, 创造条件提高书刊流通率, 同时经常开展书刊的宣传推荐工作, 加强对读者的信息教育, 使图书馆发挥出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进行职业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高校图书馆馆员是高校教师的一部分, 一方面他们具有教师的公共职业道德要求, 但是又由于他们与一般的授课教师不同, 所以他们又有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具体包括:爱岗敬业, 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恪尽职守, 具有完善的服务理念;钻研业务, 具有精湛的业务素养;积极进取, 不断提高服务效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冯鑫, 冯文升.图书馆系统馆员在信息自动化进程中的职责[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7, (2) .

高校图书馆的职业精神 篇9

(1) 为了更好的落实高校图书馆先下的职业道德体系建设, 进行科学发展观念的落实是非常必要的, 以此开拓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新局面。在高校教学过程中, 我们需要就高校图书馆展开精神文明建设模式的应用, 进行其不同建设事业模块的行动指南的剖析, 以更好的指导现阶段的图书馆的建设应用。确保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念的落实, 共同构建现阶段的职业道德建设, 这需要我们抓好日常工作的服务质量, 进行管理环节的强化, 保证其服务水平的提升。这需要我们将高校发展环节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结合, 结合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实际, 进行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实现日常工作各个模块的协调。

(2) 为了更好的推动现阶段的高校图书馆建设, 进行图书馆员的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这就需要我们做好本职工作, 保证图书馆职业道德体系的健全, 树立图书管理员良好的服务意识, 从而有利于现实图书馆工作的正常开展, 实现图书馆工作的综合效益的提升, 毕竟图书馆的工作是事关学生素质提升的重要模块。很多人为此也付出了很多心血。对图书馆事业的热爱是每个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所具备的基本精神。加强高校图书馆职业道德建设有助于培养广大图书馆员的爱岗敬业精神, 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3) 如何提升图书馆员的服务意识, 以更加方便学生日常的学习, 就是我们现阶段需要做的工作, 图书馆是高校的日常文献应用信息中心, 是教育科研的重要学术性场所。在建设应用过程中, 图书馆员应该清楚认识到为读者提供良好服务的客观性, 进行图书馆员的服务意识及其素质教育模块的优化, 从而保证相关工作人员对工作角色的定位。每个馆员应该加强思想修养,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努力培养无私奉献的情操, 正确认识图书馆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要明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不能简单地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来评价图书馆的价值, 树立起图书馆员的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 把向社会奉献作为自觉行动, 进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4) 在日常工作中, 为了更好的进行图书馆形象的树立, 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应用地位, 进行图书馆形象的确立是非常必要的, 这是图书馆事业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这需要我们进行图书馆的整体职业道德体系的健全, 以维护学校图书馆的社会效益, 提升其社会信誉, 保证该环节的正常开展, 该该模式中, 高校图书馆的个人素质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需要我们进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提升各个人员的职业素质修养, 从而有利于高校图书馆的形象建设, 以方便日常工作的管理, 进行其文化组织形态的优化。它是精神形象、行为形象、视觉形象的有机统一。高校图书馆要更好地发挥服务读者、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职能, 就需要塑造图书馆的良好整体形象, 将知识殿堂形象、没有围墙的大学形象、信息中心形象、精神文明建设基地形象、优质服务形象、环境整洁舒适形象有机融合, 增强自身的形象力, 从而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

2 高校图书馆职业道德建设影响环节的分析

(1) 为了满足现实工作的开展, 进行高校图书馆管理体系的优化是非常必要的, 这需要管理人员落实到具体的服务环节中, 以方便高校的教育活动及其科研服务活动的开展。在现阶段的图书馆工作中, 有些工作人员可能由于自身的一些工作压力, 而导致心理的不平衡, 比如不同工作人员不同的职位, 不同的工作压力, 这导致了一些图书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的动摇。比如有的管理人员消极的工作, 在外经商, 以至于读者多次进行冲突, 不利于良好的图书馆员自身形象的树立。在高校图书馆职业道德体系构建过程中, 进行外部环境影响环节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目前, 部分高校图书馆员工作态度极差, 职业倦怠心理严重, 对待读者尤其是学生读者大声呵斥, 对学生的咨询服务不耐烦。部分馆员功利为先, 一味地搞所谓的科研, 写论文做项目, 不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就为升级进职多拿钱。搞科研本是无可厚非的, 而且还应该鼓励和支持, 但完全放下工作去搞科研, 于情于理都说不通。部分馆员虽然按时上下班, 但在工作岗位上却不作为, 上班串岗找同事谈天说地或者上网玩游戏, 这些情况的存在影响了图书馆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2) 为了满足现阶段工作的开展, 进行图书馆员自身应用素质的提升也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很多高校的图书馆已经进入了网络化、信息化的阶段, 在日常工作中, 如果一些图书馆管理员不具备相对应的素质, 就容易导致日常管理环节中的麻烦, 不利于现实工作的正常开展, 难以满足现阶段的文化应用需要, 这是需要我们及时进行解决的问题。有的馆员不思进取, 满足现状, 缺乏知识更新。整个图书馆员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 水平参差不齐。这些情况的存在不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 严重影响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影响了高校图书馆的职业道德建设。

(3) 为了满足现阶段工作的需要, 进行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体系的健全也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有的图书馆管理人员自身具备较低的应用素质, 就导致了高校图书馆运作过程中的麻烦。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图书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以满足现阶段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都需要。在工作模式中, 我们应该根据图书馆员的需要, 进行及时的技能知识培训, 以确保其掌握当下的专业技能, 提升其专业知识能力。有的图书馆在当下工作中, 选拨模块、人力管理模块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性, 很多的图书馆人员在人员应用、技能应用、学历模块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固定的规章制度、特定的管理人员、没有发展的管理模式都不适应高校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建设。读者与馆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读者与馆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影响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读者态度的好坏是影响图书馆员情绪的一个方面。图书馆员在日常工作中与读者缺乏有效的沟通也是影响服务质量的重要原因。图书馆的职业道德建设要求图书馆员做好本职工作, 一切为了读者服务, 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 实现图书馆和谐发展。

3 高校图书馆职业道德建设方案的优化

(1) 为了确保高校图书馆职业道德建设体系的优化, 满足现阶段的图书馆服务需要, 进行职业道德价值观理念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这需要进行自我教育、接收教育等模块的应用, 以有利于高校图书馆抓住现实条件, 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 这可能需要我们进行政治理论环节的学习, 积极做好相关的社会实践工作, 可以定期的进行岗位培训班的举办, 做好日常的整顿工作, 以满足现阶段的图书管理工作的开展。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 高校图书馆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图书馆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监督管理制度, 做到在处理图书馆有关事项时有章可循、权责分明。高校图书馆要成立图书馆监督小组, 由馆长统一领导, 定期不定期地进行监督, 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对于违反职业道德的馆员要严肃处理, 保障图书馆工作的正常运行。

(2) 为了满足现阶段工作的开展, 进行奖励机制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这需要我们进行图书馆员的积极性的营造, 以挖掘其人的潜能, 这需要借助良好的外部刺激作用, 确保人的内心潜在动力的开拓, 从而保证其积极进取习惯, 以方便高校图书馆人员进行日常的有效工作, 这也需要我们进行诸多的奖励方法的应用。

实事求是地进行激励来激发全体图书馆人员的工作热情, 调动其内在的自觉意识, 挖掘他们的潜力。对于在高校图书馆职业道德建设中表现突出的馆员要进行表彰、嘉奖, 以此形成一种激励措施, 带动全馆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更好地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

(3) 在高校职业道德体系建设过程中, 要落实好实事求是的态度, 积极的进行高校图书馆的建设, 确保延续共产党员的优秀素质。在高校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中, 也要进行新的突破、新的创造, 从而落实好日常工作中的客观责任, 以满足当下工作的应用需要, 提升其综合效益。既不能认为所谓创新就是为了出风头、摆花架子, 也不能只强调创新而不尊重客观实际或背离客观事实。应该找到一个高校图书馆现状与将来发展趋势相结合的最佳工作结合点, 找到工作的突破口, 在结合点上创造适宜本馆具体情况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4) 在高校图书馆素质建设过程中, 进行馆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健全是非常必要的, 这需要我们进行馆员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优化, 落实好日常的社会监督环节, 进行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的开拓, 以更好地落实现阶段的图书馆馆员的职业道德服务工作。从而进行馆员的日常行为的积极评价, 这也需要我们进行读者工作反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 可以考虑馆员挂牌上岗责任制度、开设意见箱、发放图书馆意见调查表、在网络上开通留言专栏等等, 及时解决广大师生在阅读和借阅环境中遇到的问题, 及时了解图书馆服务过程中的不足, 也可以约束馆员的职业道德行为, 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4 结语

上一篇:涉外写作下一篇:陕西省小城镇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