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的现状

2024-05-08

高校图书馆的现状(共12篇)

高校图书馆的现状 篇1

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 以其丰富的馆藏文献和海量的电子资源为广大的师生提供教学科研所需的文献资料。近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广泛应用, 高校图书馆逐步实现了开架借阅, 这种借阅模式可以方便读者快捷地找寻所需的文献, 但同时也带来了图书流通中难以避免的图书污损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图书, 高校图书馆针对图书污损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 把预防图书污损工作做好。

1 图书污损的现状

1.1 教职工借阅图书的污损比例较小

从图书流通的实际情况来看, 教职工所借图书的污损程度非常低,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多数教职工借书是为了科学研究、教学辅助或者是编教材参考所用, 图书借走之后只是略加翻阅, 基本不会发生污损的情况;其次, 教师的自律意识较强, 很少有人会在书中乱涂乱画。

1.2 学生借阅图书的污损比例较大

学生借出图书以后出现的污损比较常见, 主要表现为乱涂乱写、圈圈点点或不小心沾上油渍、水渍等污垢。发生在图书馆内的图书污损现象较少, 一般表现为撕页和由于抽书时用力过大引起的图书破损。

1.3 语言、数学和小说类的图书污损程度较高

基础学科方面的书籍是图书污损的主要对象, 如社科书库中的外语书和自然科学书库中的数学书都是借阅率很高的图书, 其污损程度较为严重。英语、数学类的练习册、习题集空白处多数已被填满, 重点内容被部分借阅者圈、划得面目全非。英语四、六级考试指导等系列丛书, 几乎成了学生的练习册, 各类参考书随意涂划现象非常普遍。英语、数学类的考研书涂划的情况更为严重, 有些读者轻则用铅笔填写答案, 重则直接用油笔在书页空白处做笔记。

2 造成图书污损的原因

2.1 自然因素

针对高校图书馆的具体情况, 导致图书自然损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书库空气不流通, 灰尘较大而使纸张引起霉变。比如说有些典藏库, 排架很密, 若打扫不及时, 通风状况又欠佳的话, 室内阴暗潮湿且灰尘积聚, 就容易滋生霉菌, 使图书纸张遭受严重损坏。

2.2 道德素质低

绝大多数的高校师生具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和较高的思想素质, 但总有少数人公德意识低下。另外, 有些人本身思想素质并不低, 但当他们看到不遵守规定的行为很普遍时, 就很容易随波逐流。如高校图书馆污损最为严重的图书是习题集和教学辅导书, 很多读者把在图书馆借到的习题集当成是自己的书, 还有的人把图书馆的书当作教材来用。这些读者只顾方便自己, 在看到书中重点的部分时, 就在上面随意圈画、涂写。还有些读者本是爱惜图书的, 但看到图书已经被污损, 感觉再往书上涂写也不会被发现, 所以也开始在书上圈划。

2.3 不良的阅读习惯

有些读者习惯在读书时边读边划, 有时就会把从馆里借来的书当成自己的图书。有些同学做题时一时找不到演草纸, 就直接在书本封底之前的空白页上演算。还有些读者有过污损图书的行为, 并为此受到过图书馆老师的处罚, 心里愤愤不平而产生报复心理, 导致其故意污损图书。

2.4 馆员责任心不强

由于每天图书流通量都很大, 借阅归还量多, 馆员不可能对归还的每一本书进行检查。还有的馆员从思想上没有引起重视, 所以就没有把保证图书干净整洁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对待。久而久之, 很多教学参考书和习题集被严重污损, 无法再继续流通。

3 治理图书污损的对策

治理图书污损首先要从馆员做起, 加强馆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正确处理图书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其次是制定切实有效的规章制度, 加强对读者的教育。

3.1 抓好入馆教育

目前对新生的入馆教育的重点是介绍纸质以及电子馆藏资源的使用, 对图书污损强调的较少。因此, 笔者建议在进行入馆教育时, 要面对所有的大一新生, 为保证效果, 给每人都发放一本《入馆必读》, 把“爱惜图书, 杜绝污损”的内容作为重点加以强调。

3.2 增强馆员的责任心

作为馆员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当发现学生归还的图书有污损情况时应立即加盖图书污损章, 并追究责任, 在日常的工作中经常地巡视书库。一旦发现污损图书的读者立即指出来, 和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 责令其改正。同时馆领导要对馆员给予支持和理解, 并将馆员查污损的情况纳入年底的考核中去, 对做得好的馆员予以鼓励和表扬。对于能修补的污损图书要及时修补, 避免造成更严重的损坏;巡库时发现偷书、夹带图书出馆的读者, 要及时制止。

3.3 吸纳学生参与管理

高校图书馆读者中学生占绝大比例, 仅靠馆员进行管理是不够的, 还需依靠学生参加一些日常管理工作, 比如在书库和阅览室安排一些勤工俭学的学生, 通过亲身体验图书上架复位以及保持借阅环境卫生的辛苦, 激发他们的爱书之心, 继而用自己的言行带动其他人加入爱书护书的行列。另外, 此举还可以解决人力不足问题, 在整理图书过程中随时纠正读者的错误行为。

3.4 建立图书污损处理规则和额度

目前学生读者对图书污损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处罚的力度太轻。以我馆为例, 对图书污损只是象征性地罚几块钱, 这根本“不能触及灵魂”。现在我馆通常的做法是针对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对于在书中用铅笔圈划的读者, 污损内容经过擦拭不会留下明显痕迹的可以免于赔偿, 以说教为主;对于丢失图书者, 买一本同样的书来赔偿;对于污损不太严重的, 给予书价的20%的赔偿;对于年代久远且又是绝版图书的丢社或污损, 按十倍、几十倍于书的价格赔偿。

4 结语

总之, 对于当前存在于学校图书馆的书刊毁损丢失现象, 只有通过学校、管理人员及广大师生的多方配合, 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 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才能得以杜绝, 使图书馆书刊管理更趋于合理、规范、完善。

摘要:高校图书在开架流通后破损现象严重, 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高校图书馆书刊污损的现状和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污损图书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污损

参考文献

[1]赵鸿雁.透过图书污损现象看新生入馆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2) :57-58.

[2]郭仲.高校图书馆污损图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活力, 2009 (9) :49-49.

[3]廖春艳.高校图书馆图书污损原因及治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2 (6) :61-63.

高校图书馆的现状 篇2

〔摘 要〕文章就目前高校图书馆人员编制的现状进行了具体的调查分析,针对目前高校图书馆人员编制的无章可寻、无据可依情况,在概括总结业内同行想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新探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为今后高校图书馆人员编制的确立起到了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人员编制;现状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12-0028-04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Assumption of

Personnel Rank in University LibrariesYang Yihong

(Library,Suihua College,Suihua 152061,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of university library staff,and pointed out the present problems.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no standard in the process of personnel rank in university library,therefore the article suggested its point of view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personnel rank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based on the summarization of persons of the same occupation.〔Keywords〕university library;personnel rank;present situation 高校图书馆人员定编的依据

1.1 相关研究成果简述?ジ呷?(2004)从馆外需要、馆内需要、数量依据、质的依据4个方面对图书馆岗位设置进行了讨论;赵桂荣(2004)、宗红侠(2006)讨论了图书馆专业队伍编制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高跃新、王增清、徐永明(2005)重点参考人员效益的指标,指出效益主要存在于(1)人均服务读者数;(2)人均管理藏书数……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图书馆人员编制思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サ?是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人做过关于高校图书馆人员定编的具体分析,论述也往往侧重于理论性。我们认为,调查分析高校图书馆人员编制有助于这一制约图书馆发展的“瓶颈效应”(参见宗红侠,2006)的解决。

1.2 参考理论数据?ピ?国家教委1987年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曾经对图书馆的人员编制做过如下规定:“以学生??1 000人,藏书5万册配备15名专业人员为基数;在此基础上,每增加100名学生,50名研究生各增加1名专业人员;年平均进书1万册配备3名专业人员……”教育部2002年又对原《规程》做了重新修订,它对人员编制的表述是“高等学校应根据读者人数、资源数量、服务项目与时间、设备设施维护的要求、馆舍分布等因素配备相应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显然,原《规程》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不能遵循,而新《规程》又没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办法。中编办、教育部、财政部1999年联合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编制管理规程(草案)》,它将“图书资料”人员列为“教学辅助人员编制”,规定“学校教学科研人员和教育教学辅助人员应占到学校人员总数的80%以上,其他人员不超过学校人员总数的20%。”虽说有了这些模糊的政策性依据,但教学辅助人员究竟是多少?“图书资料”占教学辅助人员的比例又是多少?况且学校与学校之间、馆与馆之间差别很大,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在不同定位学校的图书馆也不一样,且定岗、定编工作属于高校办学自主权范围,故以上的说法在具体操作上还是要注重实践依据。

1.3 实践依据?ト嗽北嘀频娜范ㄖ匾?在于明确图书馆的工作任务和占有文献资源数量。在1987年原国家教委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提出配置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主要依据是“读者”和“藏书”两大因素,2002年修订版又提出“应根据读者人数、资源数量、服务项目与时间、设备设施维护的要求、馆舍分布等因素配备相应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分析如下:

1.3.1 读者人数?グ?含教师和学生。读者的数量多少直接决定劳动的强度大小,馆员与教师的比例和馆员与学生的比例是图书馆定编的依据之一。

1.3.2 资源数量?ブ腹莶匚南鬃试吹氖?量。虽说信息资源出版的数字化和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使得馆藏文献载体更趋多元化,尤其是各图书馆均实现了以计算机为依托的集成系统管理,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开发,改变了传统的手工作业模式,达到了管理手段自动化,但从采访、编目、加工到配送、流通、整架等,投入精力最大、人力最多的还是印刷型实体文献,那么在“资源数量”上还是应该以纸制文献数量作为定编的依据,利用“藏书”为“读者”服务来确定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比例是比较科学的。

1.3.3 馆舍分布?グ?括馆舍面积的大小和方位,由于各馆情况不同,如馆舍的分散与集中、结构分布是否合理,馆舍面积的大小也可以增加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1.3.4 人员效率?ド璞干枋┚龆ㄐ?率,要把人员效率问题充分考虑进去,而效率问题又与设备设施联系紧密,先进的设备设施会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数量节省下来。

1.3.5 人员素质?ゼ?于目前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的状况,存在着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以及性别结构不尽合理等缺憾,综合素质与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差距较大,往往学历和职称代表不了能力和水平。有许多工作没人干,有人却又干不了工作的现象在各馆普遍存在,虽然很多馆都在搞全员聘任,但因为我们不是先设岗后进人,基本都是将原有工作人员先行消化,多数还是要保证原来在岗人员的饭碗和单位稳定。所以人员素质也应作为确定编制的参考依据。?チ硗庥捎诟鞴萸榭霾煌?,服务项目的多少、开馆时间的长短、阅览坐位的多少等也会影响人员配置,在这方面很难统一限定,因此在确定人员编制时还要将这些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进去。

1.4 需注意的问题?ピ诟咝M际楣莸姆?务逐步实现网络化和社会化的前提下,人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享受文献信息机构的全面服务,实现资源共享。部分高校图书已经开始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这些都决定图书馆在人员的配备上要脱离以前的模式,既保持和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也要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还要兼顾学校整体的控编框架。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前景有清醒的认识:

1.4.1 复合型图书馆仍会长期存在?ニ淙煌?络已进入图书馆,但由于阅读习惯的因素,电子出版物一时很难完全取代印刷型文献,物理馆藏和虚拟馆藏将同室操戈,印刷型和非印刷型文献将长期并存,所以传统图书馆仍有生存空间。

1.4.2 服务性仍是图书馆的根本属性?ネ际楣菔俏?高校图书馆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其服务也具有明显的学术性,服务性是第一位的,学术性是第二位的,它的准确定位应该是学术性的服务机构。因为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始终直接为读者服务,图书馆自身的科学研究是间接为读者服务,图书馆的学科地位决定着图书馆的学术地位。因此在图书馆设岗定编上,始终应突出“服务”机构,尤其是教学型综合性高等学校。

1.4.3 图书馆具有保存和共享文献信息资源的功能?ネ际楣菥哂形?用户提供本馆馆藏和社会信息资源的能力。无论如何发展,都离不开资源共享的目标,社会越进步,其资源共享程度就越高,信息社会化程度也就越高。从这个角度来看,图书馆的未来将会实现全球资源共享,每个馆都具备为用户提供本馆收藏和存取其他馆藏资料以及社会信息资源的能力。?ゼ?于以上新时期图书馆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在核定高校馆的编制时必须对以上因素有所考虑。图书馆人员编制设置的调查分析

2.1 政策比例及调查分析?ヒ谰荨镀胀ǜ叩妊?校编制管理规程》(草案),高校教职工总数业内有员生比以1∶12的测算方法,其中教学科研人员和教育教学辅助人员之和按教职工总数80%计算(员生比为1∶15);教育教学辅助人员的员生比为1∶90;经笔者对十几所高校的调查了解,其中分布在院系、实验室、网络信息中心、学报编辑部的人员和图书馆(行政管理人员除外)的人员分别稳定在教学辅助人员总数的50%左右(员生比约为1∶180)。

以上是笔者对10所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在藏书、面积、员师比和员生比方面进行的调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各馆情况不一,我们可以考虑计算出这10所高校馆在藏书、面积、员师比和员生比方面的数值,作为制定编制范围的参考值。

2.3 在校生??10 000人的图书馆达标编制人数参考

另外在开馆时间的长短、服务项目的多少以及设备维护上力量的强弱上,均可视为不定测算依据,可根据各馆设置情况的不同来适当掌握,上下可限定在总的比例??±5人比较合适。对健全高校图书馆人员编制想法和建议

3.1 定编原则

3.1.1 适应学校的人员编制框架?ソ?立科学合理的编制管理体系,符合学校的人员编制现状,将现实的需要同学校控编原则综合考虑,做出客观的分析判断,以得到学校和职能部门的支持。

3.1.2 适应图书馆全员聘任的工作目标?ド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图书馆全员聘任是调动每个馆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工作管理方法,要使每个人都有最合适的岗位,每个岗位都有最合适的人,按需设岗并形成良好的氛围方可创造最大的价值。

3.1.3 适应图书馆自身的发展?ゲ欢霞涌熳陨矸⒄故鞘贝?赋予现代图书馆员的基本任务。制定人员定编应该从有利于业务管理流程的角度出发,实行合理的人才流动及适当的岗位轮换,疏通冗余人员出路,引进急需人才,发挥出图书馆的整体效益。

3.2 定编建议??(1)教育部图书馆情报工作委员会应组织专家学者们对此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探讨,尽快做出适合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人员编制政策。??(2)各高校图书馆应该制定出本馆人员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按教育部图书馆情报工作委员会对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要求规定,本科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要求达到60%,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应达到40%以上。流通阅览管理人员本科以上学历至少应占到40%。同时要求图书馆及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至少应占到全馆职工的20%。确定合理的队伍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把好人员进口关,使图书馆人员队伍素质逐步提高,达到合理状态。??(3)根据各个图书馆实际,科学调整组织机构,理顺业务流程,合理确定岗位设置,明确职责范围。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和人员考核标准,保证公正、公开、公平,增加群众参与,强化民主监督。??(4)为了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可以适量补充招聘工和临时工,因此把图书馆的人定为“专业馆员”,临时工为“非专业馆员”,确定不同的岗位比例,实行不同的聘用和管理制度,保证科学的人员结构比例。在流通、阅览岗位“专业馆员”与“非专业馆员”的比例大致维持5∶5或6∶4范围,只要聘用人员符合岗位素质要求即可。??(5)着手建立多方面激励机制,形成学习型进取性文化组织,突出人文关怀,引导比学赶帮,培养荣辱意识和竞争意识,保持良好的馆风,凝聚人气,增强活力。

参考文献

新世纪高校图书馆的现状与对策 篇3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 现状 对策 以人为本

【中途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1-0-01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运行机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它的服务方式,技术手段乃至思维方式,为读者服务质量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网络电子文献的出现,给高校图书馆的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给高校图书管理工作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图书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为提高高校图书资源的利用率,高校教育中扮演知识传播角色的图书馆,应该积极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努力探讨适应当代高校图书馆实际情况的管理和服务对策。

1 高校图书馆的现状

1.1 馆藏图书不足

藏书少、学科面狭窄,文献补充速度慢,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图书价格的不断上涨,图书馆新书购书量减少,图书馆藏书陈旧, 新增期刊数量少,学生人均文献量达不到国家评估指标的标准,也达不到高校图书馆规程》的指标要求。外文书刊受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影响,年均价格增长率都在两位数以上。对于图书馆来说无疑压力沉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积极性,同时图书馆形象也是大打折扣。

1.2 服务水平不高

图书馆工作隶属于公共文化服务范畴,应凸显服务二字。有些人员缺乏这种服务意识,对读者爱理不理,遇到棘手的问题则敷衍塞责。接待好读者是一门学问,咨询一个像开馆时间类似的问题,就可以反映出图书馆良好的服务形象。

1.3 人才队伍质量欠佳

馆员的的整体素质决定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水平。在高教战线中是十分薄弱的,服务和管理水平都相当落后,积累的问题很多。馆员整体水平偏低,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不能适应普通高校图书馆的需要。多数是半路出家,仅凭任职期间对馆员进行业务培训是不够的,整体服务水平亟待提高,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主要是领导思想上没有应有的重视。

在图书馆所发挥的作用中,建筑占5%,信息占20%,图书馆员占75%。表明馆员的培养和开发十分重要,促进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深化,使图书馆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图书馆福利待遇大不如前,图书馆对人才缺乏吸引力。没有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干与不干一个样,使得真正有才华、有能力、有事业心的人不堪忍受。图书馆的人员流失严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图书馆缺乏认识。

1.4 分工不宜过细

目前高等学校图书馆的现状普遍感到人员不够,素质较差,完成任务不理想。但另一方面又普遍存在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人才浪费的现象。这与个人自觉性和人员的安排有关。一般来说,高等学校图书馆规模小的可设采编,流通阅览,宣传辅导三个组,规模大的馆可设采访、编目、典藏、流通保管、阅览、情报服务、宣传辅导、特藏、技术十个组。

2 高校图书馆的对策

2.1 提高管理员的素养

图书馆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服务机构,对学校素质教育有促进作用,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是第一位的。自觉学习图书管理工作方面的文章,以全天候的服务,不厌其烦地为全体师生的读书活动尽力而为,并不断的自觉积累工作经验。需要具备与国家书馆事业相匹配的良好品质与素养。

数字图书馆对于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图书馆员要想全面掌握这些新技术,在全馆掀起学习热潮、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认清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让大家有紧迫感。作为新型馆员在工作中应该解放思想,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作为新一代的数字图书馆员首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只有具备了这种崇高的品质,才能调动起自己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会激发所有的潜能。馆员必须主动学习,才能跟上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员拥有别人无法比较的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2.2 加强馆员的业务培训

图书馆事业现代化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学校必须面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不足,走培训和吸收相结合的道路,对目前的人员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吸收以图书馆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为主的人才。让馆员多参加一些适当而有效的培训,帮助其掌握最新的技术,可以提高服务的水平。图书馆工作人员要顺应现代图书馆建设的潮流,紧紧抓住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尽快地适应现代信息环境,在以读者为中心的基础上,以新的角色来帮助和指导读者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查阅信息资料,并帮助读者提高在复杂的信息世界中准确快速地获取最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2.3 强化服务意识

图书馆员在每天与读者的接触交往中,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往往会给读者留下最直观的印象。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包括知识、技能、品德修养等自身的资质水平,倡导图书馆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的意义。通过图书馆员的热情周到的服务,体现借阅双方在借阅过程中的互动、共鸣的过程,良好的处理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双方的和谐交流,促进高校图书馆形成良好和谐的学习和人际氛围。鼓励精通计算机、外国语言的非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骨干去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4 进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数据库是图书馆实现计算机化、网络化的关键。开发专题数据库,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提高利用率。在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标准化、网络化的原则,引导数据库建设,逐步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数字图书馆系统采用C/S模型,服务器端由图书馆服务器和对象服务器组合承担。客户、图书馆服务器和对象服务器构成信息传递的三角形架构,类似于传统的读者、目录、书库的三点结构,有其重要的意义。图书馆与科技部门通力合作,将本馆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通过上网,逐步缩小所购文献信息的学科覆盖范围,实现全国资源的共享。

2.5 实施人性化管理

在图书馆的管理中,用激励的手段来调动馆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美国学者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人的能力在平时表现和经过激励后的表现之间的差距为60%。现代图书馆应根据人性化原则,实行竞争上岗,鼓励全员参与,实行民主管理,能增强责任感,增加馆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图书馆服务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图书馆员应“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渗透落实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周到的服务,感染每位读者,创建和谐的人文阅读环境。在服务过程中,要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满足人对资源的需求和社会需求来开展服务。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提高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才能促使高校图书馆事业得到快速、持久的发展。

3 结语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化的基地,必须提供个性化服务,发扬图书馆精神,使图书馆事业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要优化部门职能,做好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提高馆员的积极性,创建一个管理民主、诚信友爱、公平阅读、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和谐图书馆,让读者在知识汲取丰富的营养知识,对图书馆员进行全面的、多学科、跨领域的培训,使全体馆员都有更新知识,扩展视野和提高技能的机会。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的人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每一个图书馆人的美好理想。

参考文献

[1] 刘海萍.“馆员——资源人”及其培养.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4).

[2] 余胜.“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成效与发展思考.深图通讯,2006(4).

[3] 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2006-2010)五年规划.深图通讯,2007(1).

高校图书馆的现状 篇4

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但是高校课堂教育的核心环节, 也是高校图书馆的责任与义务。高校的所有教育过程是由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一起实现的。其中的隐性课程就是由教师和学生自己利用周围环境中各个方面的教育因素去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 提高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显然, 高校图书馆正是实现这种隐性课程的重要场所。所以,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地。

2 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工作

高校图书馆对网站建设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已建立校园网的高校, 图书馆如果仍然不能上网, 就应当早日要求上网, 并派遣技术人员来建设、维护网站。随后, 高校图书馆的网站建设必须重视服务。网站建设不只是建立几个简单的网页, 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原本已经印刷完的简介、规章制度之类照葫芦画瓢地移到电脑上, 就没有太大意义了。它需要图书馆对自己的资源和服务体系进行重构, 以适应因特网和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3 高校图书馆占座问题

如今, 高校图书馆的占座问题越发严重, 其原因如下: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大学生们的不断扩招, 导致了在校大学生的人数远远超过了高校图书馆的座位数。图书馆为大学生提供自习的场所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读者需求。由于图书馆阅览室座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座位资源越发稀缺, 不可避免地产生“占座”现象, 而这一现象更是由原先的极个别现象发展到如今的普遍现象, 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各地高校所共同关注并设法解决的热门议题。

4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问题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这是因为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办馆方针不一样, 服务对象不一样, 所承担的任务不一样, 所以向社会开放高校图书馆应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过程。各高校图书馆应事先考虑自己向社会开放的程度, 前期应该向社会开放哪些资源与设备。社会读者借书证的发放范围, 信息网络的利用程度, 应预先开展试点工作, 取得一定经验。应当及时发现问题, 并且针对已发现的问题作相应的调整, 并且制定出一系列与之对应的规章制度, 确保高校对社会开发的有序文明。

摘要:我国教育界想来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尤为重视, 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工作直接影响到了对我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及人文艺术教育。本文先谈到了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然后论述了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工作以及高校图书馆占座问题, 最后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问题。

高校图书馆的现状 篇5

高校图书馆原版外文图书利用现状分析和对策

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原版外文图书利用的现状,分析了外文图书利用率低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原版外文书利用率的对策,以便更好地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

作 者:刘敏 LIU Min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江苏南京,210037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年,卷(期):200919(12)分类号:G258.6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原版外文图书 利用率

高校图书馆的现状 篇6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2011计划” 协同创新 服务匹配策略

分类号 G25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4.021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Taking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Leading University Library as an Example

Xie Shulin

Abstract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ervice collaboration innovation in university library based on the“2011 pla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this paper points out university libraries have a low participation awareness, service content fragmentation, low resource sharing rate and other issues. Based on this, it puts forward to develop the service system to participate i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ctively carry out a variety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ervice work, relying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build a servic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 and other service matching strategy.

Key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2011 pla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ervice matching strategy.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情报中心,担负着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双重任务,是培养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面对读者需求具有稳定性、用书具有集中性以及文献的收集和组织管理须适应本校的特点,其主要任务包括:采集和加工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料、开展阅览和读者辅导工作、开展读者教育、开展参考咨询和情报服务工作、统筹协调全校的文献情报工作、开展馆际协作和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等。

近年来,面对我国高校逐渐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2012年5月,我国正式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该计划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发展和延续,四年为一个周期,以各类高校为实施主体,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在倡导协同创新的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如何转变服务理念、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是适应发展新形势、迎接文化及技术变革的最好选择,这对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图书馆作为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在参与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建设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图书馆事业发展也有着强烈的牵引作用[1]。本文通过对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图书馆的深度调查来了解其服务协同创新方面的现状,以便于掌握牵头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状况,分析图书馆在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构建高校图书馆服务协同创新的匹配策略。

1 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调查

1.1 协同创新概述

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2013年,国务院认定实施的协同创新中心共14所,牵头高校和主要协同单位成为首批“2011计划”。2014年,认定24所协同创新中心为第二批“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种类型,以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建立起国家急需、能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

1.2 服务现状

根据对38所协同创新中心的牵头高校的数据统计,有5所高校(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认定有两种类型的协同创新中心,1所高校(上海交通大学)认定有三种类型的协同创新中心,因此,剔除重复出现的高校,本文将对31所牵头高校图书馆进行详细分析。

nlc202309091409

本文通过网络调查,逐一访问了31所“2011计划”牵头高校图书馆网站(调查时间:2015年5月-7月),其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网站无法访问,故对剩余29所牵头高校图书馆进行了访问,内容包括:服务指南、本馆概况、资源动态、新闻公告、快速链接等。通过对各图书馆服务及资源等相关内容的详细统计和归类,从调查中可以了解到,“2011计划”牵头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主要涉及:(1)文献借阅、空间与设施、数字文献资源、文化育人、互动交流等基础性读者服务;(2)依托学校学科特点及地域特色等建设的特色馆藏资源服务;(3)针对教学、科研与管理需求,以学科服务平台、机构知识库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学科知识服务;(4)电子论文提交、捐赠、校友专栏等其他服务。具体服务情况如表1所示。

2 协同创新中心的牵头高校图书馆服务特点分析

2.1 服务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多样

2.1.1 依托传统服务,拓展读者服务新形式

近年来,由于受外来思想文化及信息技术变革的影响,在调查中笔者发现,高校图书馆的传统读者服务正逐渐发生着新变化,读者服务的形式也变得新颖和多样。自助借还、电纸书、多媒体研讨室、数字应用体验区及读者主题活动等新型服务模式的出现,为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积极适应社会、高校及读者需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式。如: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是国内首家大规模使用RFID(射频识别)电子标签构建自助借还系统的高校图书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RFID闭架书库系统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存储方式,在全封闭书库存储空间中实现无人自动图书借阅、归还、新书上架、自动盘点功能;北京大学图书馆引进的汉王电纸书(即电子图书阅读器),向北大读者提供免费借阅服务,不仅方便了师生体验新一代阅读,更帮助读者真正实现了“数字移动阅读”;南京大学图书馆的跨校区借阅、通用借书证和智慧图书馆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师生共享区域文献资源,满足读者随时随地获取和使用资源的需求;重庆大学图书馆以坚持终身读者为理念,开展校友服务,校友可以申请获得图书借阅、文献传递、科技查新和定题服务等信息服务,真正使这些校友成为母校的忠实读者,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绝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提供的多媒体研讨室预约、数字应用体验区及开展的系列读者主题活动等信息素质教育,为读者提供了交流和研讨的空间,更为广大师生接触和体验各种新设备、新技术、新服务、新文化提供了便利。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正悄然走进广大读者的学习生活,为开拓师生视野、提高信息素养、丰富校园文化、支撑协同创新做着不懈的努力。

2.1.2 注重信息资源建设,不断提升智慧化水平

在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其对于信息服务的需求是刚性的,需要持续关注、共享、跟踪文献的机制和手段[1]。“2011计划”牵头高校图书馆凭借多年的积累,牢牢把握住了协同创新中心的这一需求,注重信息资源建设,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升智慧化服务水平。根据调查统计,29所牵头高校图书馆均提供文献传递、科技查新、查收查引、研究咨询等信息服务。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以“科研推进发展”的服务理念为科学研究提供助力,通过文献调研、学术信息定制、科研绩效评估等服务内容,依托丰富的学科资源为研究人员提供嵌入科研全过程的支撑服务。同时,这些图书馆在加强与读者的信息交流方面,也在积极努力,有效构建互动平台,提升图书馆智慧化水平。有28所高校图书馆开通了移动图书馆、图书馆微博、微信服务,占总数的97%。如厦门大学图书馆创造性地搭建了虚拟图书馆之家——“图书馆吱声”,通过对业务工作、学术研究、服务推介、讲座交流、工具扩展、校园社区等栏目的设置,以详实的内容、亲切的语言,为广大师生更好地提供了信息资源服务,使读者真正感受到“小圕”的热情。

2.2 注重特色馆藏,资源服务呈现多元化

2.2.1 充分利用数字特藏,提供多元化信息资源服务

根据调查统计,29所牵头高校图书馆依据学科特色、地域特点、学校历史发展等内容均建有数字特藏数据库,为更好地促进学科发展,推动学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整理发现,牵头高校图书馆的数字特藏主要涉及自建特色资源数据库、文库、学位论文、历史地理、报纸热点、民国旧报刊等内容。如:河南农业大学牵头建立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依托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小麦专题特色数据库”“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不仅可以让用户对粮食作物有全面而深刻的认知,也可以让研究人员进行深入攻关,推进粮食作物研究的创新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牵头建立的“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学校图书馆订购的NTIS(美国政府科技报告)及四大报告(PB报告、AD报告、NASA报告和DOE报告),凭借系统的馆藏、丰富的资源进行创造性的科学技术研究。可以看出,这些数字特藏数据库的建立,为相关人员进行研究提供了便利,也为图书馆支撑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延伸了服务内容,增进了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多元化。

2.2.2 合理配置保障重点,保持纸质资源建设特色

纸质资源是文献资源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淡淡的墨香、舒适的温度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在特色馆藏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纸质资源主要包括书刊报纸、古籍、特藏、学位论文、教学参考书等。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收藏规模宏大、珍品众多,总量达150万册,其中善本古籍约2万余种、20余万册,列全国高校之首;其特藏资源种类齐全、内容丰富,涵盖地方志、晚清民国旧报刊、中德学会旧藏、知名学者赠书、北大文库等。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教育心理类书刊藏品包括清末至1949年出版的普通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参考书;清末以来中央政府及地方有关教育事业的法规、文件、图表、报告;与新中国初等教育有关的一批教改资料等。同时还藏有中西文古籍、珍稀期刊、京师文库等。这些珍贵的馆藏资源,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学科特色,更突出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以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创新发展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nlc202309091409

2.3 学科知识服务发展迅速,实现与用户的实质性合作

2.3.1 搭建学科服务平台,为教学科研提供深层次、个性化服务

学科服务是一项开拓性的主动参与式的创新服务。它要求学科馆员深入到用户的科研或教学活动中,帮助他们发现和提供更多的专业资源和信息导航,为用户的研究和工作提供针对性很强的信息服务,是图书馆创新精神和个性化服务特征的具体体现。嵌入式学科服务是目前图书馆学科服务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学科馆员与用户的实质性合作的重要措施[2]。从调查来看,29所牵头高校图书馆通过建立学科服务平台、学科馆员制度、机构知识库、嵌入教学培训等方式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学科服务。如:南开大学图书馆于2002年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为教学科研提供主动地、深层次的信息服务;2010年,根据学校学科建设,按大学科组建了人文学部、社科学部、数理学部等相应的学科服务团队,搭建了学科服务平台。清华大学图书馆设立的“清华大学SCI咨询中心”通过文献调研、文献计量分析等服务,进行学科发展态势分析、科研绩效评价、学术影响力评价、学术热点与学术带头人挖掘等决策信息咨询与评价服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搭建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构库,通过学术动态、知名学者、院系团队、资源导航、数据分析等服务有效地管理了学校教学和科研等知识资产,为学校知识能力建设和创新性产出提供了详实、动态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这些学科服务的开展,高校图书馆成为了服务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策源地。

2.3.2 积极参与资源共享,构建知识服务联盟

为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图书馆联盟相继出现。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自1998年建设以来,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图书馆联盟的典范。目前,全国有300多所高校按照“2011计划”的要求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协同创新,150所高校成立了协同创新中心,因此,将图书馆联盟转化为支持基于协同创新的知识服务已经成为一种现实需求[3]。如:浙江大学图书馆在参与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共享和数字化建设工作上,本着积极共建、不遗余力的态度,先后联合国内外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同承担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hina Academic Digital Associative Library,简称CADAL);同时,还参加了浙江省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平台、浙江省联合知识导航网等项目建设,通过网络向参与建设的高等院校、学术机构提供教学科研支撑。同样,重庆大学图书馆也积极参与各级区域文献信息服务共享联盟,发挥自身文献资源和专业人才的优势,积极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责。目前,该馆是教育部文献保障体系CALIS的省级中心、重庆市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资源中心、重庆市数字文献资源服务体系CDISS的管理中心。同济大学图书馆搭建的汽车行业信息服务平台是利用公共网络和通讯设施建设的一个共享服务系统,它为同济大学牵头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便于第一时间了解业内动态。总之,协同创新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国家“2011计划”的实施下,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围绕协同创新,不断探索知识管理和服务的新模式。

3 牵头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问题

3.1 参与协同创新的意识不强

通过对29所牵头高校图书馆的调查,发现它们在服务方面各有特色、侧重点各异,但不可回避的是各高校图书馆在参与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方面存在意识不强,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也未将其列入图书馆工作规划等问题。虽然有些高校图书馆搭建了学科服务平台和机构知识库等,但是对于支撑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文献保障、信息资源、知识服务等没有形成体制机制和合理规划,使得协同创新中心在图书馆服务过程中常常面临一些尴尬境地,如因文献资源共享由图书馆负责,导致主要协同单位获取资源存在障碍,使相关研究得不到及时开展。

3.2 服务内容碎片化,且参与度不够

在调查中还发现,“2011计划”牵头高校图书馆服务协同创新的内容单调,如虽然29所高校图书馆在网页上都显示有机构知识库、学科服务平台、学科馆员、学科博客、科研评估、师生推荐、学术站点等服务内容,但这些服务内容都有的高校仅占50%左右。同时,这些服务开展的参与度也不够。这些现象表明,支撑及参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在许多高校图书馆既没有被重视,参与服务学科的力度也不足,难以形成易于达成共识的工作机制。

3.3 资源共享率偏低,缺乏协同创新的共建共享机制

虽然所调查的29所高校图书馆均不同程度的参与了文献资源等共建共享工作,但是从协同创新中心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大部分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服务依旧停留在高校与高校的联盟路径上,还满足不了协同创新中心对于“政、产、学、研、用”各创新主体要素的知识服务需求。相关信息资源没有被很好的整合、共享,大部分协同创新中心在图书馆资源服务平台上只能得到简单的资源链接,无法获取更多专业、有效的知识和信息资源。

4 牵头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协同创新过程中服务匹配策略

4.1 制定参与协同创新的服务制度

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科研的辅助机构,在提供文献借阅、信息服务的同时,应该将参与协同创新作为服务内容之一,通过学科知识服务、信息资源共享等实现图书馆参与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为确保相关业务的持续性、有效性及图书馆参与服务协同创新的最优化,高校图书馆参与协同创新首先应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制定参与协同创新的服务制度,实现高校图书馆参与协同创新的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为确保增强高校图书馆参与协同创新的意识,保障协同创新参与效果,还应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一方面在制定参与协同创新人员工作职责,将科技查新、研究咨询等学科服务纳入工作量的同时,将参与协同创新服务纳入人员考核范围,鼓励馆员参与协同创新建设。另一方面,制定服务协同创新的弹性管理机制,在高校各院系或政企等单位聘请图书馆顾问,对于指导高校图书馆参与协同创新建设中涉及到的资源建设、学科服务等提供意见与建议。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为帮助教师、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在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的基础上,聘请了图书馆教师顾问和学生顾问,为各院系和图书馆搭建了“需求”与“保障”的桥梁。同时,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图书馆还应结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投入和产出特点,定期对参与协同创新的知识服务能力进行评价,做到边查边改。

nlc202309091409

4.2 积极开展内容多样的协同创新服务工作,利用资源优势推进协同创新

高校图书馆只有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工作,提供内容丰富的制度化、常态化协同创新服务,才能利用资源优势推进协同创新。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通过提供学科知识服务、科研数据管理和搭建学科服务平台,为不同学科和专题的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一站式信息获取途径,将服务内容拓展到全方位、多层次的范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将教学支持和科研支持作为馆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展开了形式多样的服务,如“嵌入教学培训”“学科馆员”“学科博客”等,从课题申请阶段的文献调研、前沿追踪,到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同行对比与追踪、学术信息定制,再到成果产出阶段的期刊分析、科研绩效评估,为研究人员提供嵌入科研全过程的支撑服务。

4.3 依托信息技术搭建服务协同创新平台,满足各创新主体知识服务需求

各主体间的协同创新实际上是知识服务增值、知识资源共享和协作的过程,因此,构建支撑“政、产、学、研、用”的新型多元知识协同交互平台成为必要[4]。信息技术为高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便利,利用Web2.0等信息技术和Lib Guides等知识共享平台进行各种信息资源的交流已被国外2000多家图书馆所使用,而从本次调查中发现,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图书馆中应用Lib Guides技术平台或自建学科服务平台的仅占50%左右,大多数平台并没有形成多方、立体的交互协同共享。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在信息技术多重应用的基础上,支持用户搭建虚拟研究环境,建立服务协同创新平台,通过提供交流、合作、数据管理等手段,使协同创新过程中产生的科研项目在整个项目研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可以通过该平台共享数据、研究成果、文档和与项目有关的其他资源[4]。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资源导航和机构知识库服务,使其成为师生及相关研究者进行学术研究、写作以及了解学校和企业、学会和研究机构、行业动态等的虚拟知识宝库。

参考文献:

[ 1 ] 程波,张玲.协同创新中心的服务需求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4(3):77-79.

[ 2 ] 孔青青.2011年国外图书馆服务研究进展[J].图书馆建设,2012(11):53-57.

[ 3 ] 聂峰英.基于协同创新的图书馆知识服务联盟实践探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5):65-68.

[ 4 ] 王会丽.“2011计划”对高校图书馆协同创新的影响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9):32-35.

谢姝琳 燕山大学图书馆馆员,河北秦皇岛,066004。

(收稿日期:2015-09-09 编校:刘忠斌)

改善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的新思考 篇7

新时期, 数字化、智能化模式的推广, 使得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服务类型也随之丰富。如, 科技查新服务、信息跟踪、加工及导航等服务先后在高校图书馆服务项目中出现, 并得到广泛应用。而要使高校图书馆能够贴合时代发展步伐, 更好地适应用户需求变化, 首要革新与完善服务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为图书馆服务核心, 一切以用户需求为中心, 以满足用户阅读需求为图书馆建设的要义。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 对“人”的价值日趋重视, 人本管理作为一种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已经在各种行业中得到应用, 并获得了诸多成就。然而, 纵观国内众多高校图书馆, 其管理仍然停滞在以往传统的旧式模式上, 管理手法单一且缺乏新意, 长此以往定将影响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因此, 新时期下、数字信息时代下, 高校图书馆在未来发展与建设方向中, 应以渗透“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为主导, 以切实提高高校图书馆文化内涵与服务质量为根本目的, 充分履行其广泛传播知识的义务, 实现自身价值。

二、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现状

针对当前高校图书馆用户服务管理现状, 笔者综合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现存问题。首先, 大多数用户对文献资源服务的满意度较高。因为多数高校图书馆藏书丰富, 基本能够满足用户需求, 只有若干学历较高、专业研究较深入的部分用户对馆藏丰富度提出了更高、更深的要求。其次, 多数用户对于管理员服务的满意度也较高, 大多高校图书管理员很认真、和善, 能够根据用户要求完成服务内容, 其中虽有一部分是由学生兼职, 但与用户沟通顺畅, 尤其在专业书籍介绍方面, 还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相关专业建议, 节省了大量找书时间。需要注意的是, 部分用户对于书籍借还服务满意度较低, 书籍借还是图书馆用户服务的重要环节, 如何减少借阅程序、提高借还效率、合理安排纸质书籍借阅时间都是图书管理的重点, 但大部分用户反映在图书借还高峰期, 如放假前期、开学初期、周末期间等都存在借阅困难现象, 即便是自助借阅机处也需要排长队, 由此服务评价相对较低, 应予重视。

三、改善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相关建议

(一) 以师生教学双向需求为指导, 丰富文献服务。高校图书馆建设应当站在教职工、师生用户的角度, 从其迫切需求入手提供多元化服务, 各个方面尊重其合法权益。具体地说, 首先在教材选购方面, 要积极听取师生意见,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其次可以将学生用过的教材回收, 并以合理价格转让给需要的学生, 做到教材的循环利用, 既有助于减轻学生负担, 又符合环保节能、绿色发展的全新理念。再者, 应尽可能满足用户利用图书馆的多种要求, 基于实际来增加图书馆藏书的种类和数量, 同时, 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 互相交流经验, 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做好图书馆的日常维护, 确保图书不受损, 且保证电子阅览室的计算机软硬件能够正常使用。除上述外, 笔者建议还应构建服务评估评价体系。以监督与检验图书馆服务用户的质量, 了解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程度。如, 可以通过网络或者现场调查、走访、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用户需求与想法, 并邀请用户对图书馆的服务进行评估, 再结合实际情况对图书馆管理工作进行改进, 将用户需求作为未来图书馆建设的努力方向, 进而在实践中反复摸索新的服务形式, 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二) 引入现代数字技术设备带动服务资源建设。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是优化图书馆数字信息建设的创新手段之一, 比如智能终端设备的应用。智能终端设备能够很好地融合虚拟现实技术 (VR) 和现实技术 (AR) 等, 多种技术兼容能为用户提供一个更富有层次感和超强体验的图书馆环境, 让他们更加便捷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同时, 还可逐步开设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网络增值服务, 并配合本馆检索平台对资源类目进行科学细分, 以便教学人员检索和使用。

四、结语

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不仅在于硬件设施的优化方面, 还包括对其服务质量的提高。因此, 图书馆应当以广大教职工和师生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 采取多种形式, 以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坚持人本服务理念, 妥善处理服务和育人之间的关系, 自觉为高校教学科研活动排除障碍、提供帮助。

摘要:在当前多元文化的时代中, 图书馆的建设不但要重视基础设施等硬件内容, 还要重视图书馆对读者的服务质量等软件方面。也就是说, 图书馆建设的成功, 不仅在于追求高楼大厦的稳固、机器设备的齐全, 以及装饰的豪华, 还应当重视馆内所包含的图书万卷, 以及图书馆管理人员为读者提供的高质量服务。本文将就当前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及其改善思路展开探讨。

关键词:图书馆,读者服务,高校,科研资源

参考文献

[1]邓岳, 李桂华.图书馆内部服务制度建设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1 (03) .

[2]徐国杰.树立图书馆科学的发展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J].长春大学学报, 2005 (03) .

高校图书馆的现状 篇8

2013年末, 工信部正式向三大运营商发放TD-LTE牌照, 此举意味着4G时代正大踏步向我们走来。4G时代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们习惯在移动终端 (如智能手机、电纸书、平板等) 上下载音乐、游戏、书籍等, 移动阅读以它的移动性、便携性、互动性、贴身性等优势逐渐步入人们的生活。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应紧跟时代潮流, 创新服务理念, 整合现有资源, 积极探索移动阅读新模式, 满足新形势下读者的信息需求。

1 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的的必要性

1.1 什么是移动阅读

移动阅读是指用户以移动终端设备 (手机、电纸书、平板电脑等) , 通过无线或移动通信网络访问、下载所需信息并在移动终端上浏览收看听的阅读活动。阅读的内容既包括图书、报纸、杂志、博客、原创文学等也包括专门定制的手机报、手机杂志、动漫及各类互动资讯等内容。

1.2 移动阅读在高校图书馆开展的读者基础

《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 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人群分布特征来看, 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 18-29周岁人群占到45.1%, 30—39周岁人群占29.1%, 40—49周岁人群占18.4%, 50周岁及以上人群占7.4%。18—49周岁人群占了总量的92.6%。而高校图书馆所面向的读者群—高校师生正是这一年龄段的主力军。笔者随机采访了来本校图书馆阅读的50名读者, 询问他们是否曾通过移动终端进行过网络阅读等问题, 整理成表1如下。

可以看出, 采访的50人中46人都有过移动阅读行为, 占总人数的92%。高校师生由于工作、课业比较轻松, 阅读时间更充裕、灵活, 越来越多的师生加入到移动阅读的行列, 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有着坚实的读者基础。

1.3 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的必要性

1.3.1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为读者提供快速、便捷的信息服务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也在不断扩展, 图书馆已不仅是文献资源的收藏机构, 更是知识信息的提供者、传递者。开展移动阅读服务, 满足读者对数字资源的渴求, 为读者提供快速、便捷、优质的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

1.3.2 提高馆藏电子资源的利用率

开展移动阅读服务能有效解决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 切实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率。从表格1我们可以看出, 有过移动阅读行为的49人中, 只有18人访问过图书馆网页, 占比24%。而这18人里又有几人使用过图书馆的电子资源, 答案不容乐观。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后就不再仅是等着用户来使用资源, 而是通过移动平台了解读者有什么需求或者阅读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再把读者所需的电子资源或解决困难的办法直接推送到读者的移动终端, 占据了服务的主动性, 大大提高馆藏电子资源的利用率。

1.3.3 能帮助读者充分利用“碎片时间”, 大大方便了用户

移动阅读服务摆脱了传统阅读的限制, 只要有网络和移动终端, 读者就可以在自己需要的任何时间、任何场所进行阅读, 包括浏览、查询等, 这样能充分利用排队、候车、课间休息等“碎片时间”, 大大方便了用户, 提高了用户学习与工作效率。

2 移动阅读在高校图书馆的开展现状及存在困难

2.1 移动阅读在高校图书馆的开展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开展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其服务模式主要有两种:1) SMS即短信服务。内容包括信息发布、业务办理、新书推荐、图书借阅查询、书目查询、续借、预约图书等, 同时系统向读者推送预约提醒、到期提醒、讲座日程安排、最新动态等重要通知。但是内容过于简单, 能够提供的服务模式也较少, 不适合更深层次信息服务的发展;2) WAP网站服务。WAP服务内容更丰富, 在SMS服务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阅读、特色资源、在线咨询、在线互动等功能, 须借助浏览器, 服务受网络制约, 访问时要输入域名。

有些高校图书馆还开展了客户端和二维码等服务模式, 由于技术、观念等因素的不成熟, 还没有成为当前图书馆的主流服务模式。

2.2 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存在的困难

2.2.1 数字版权问题

电子书因其传播具有可复制性, 数字版权保护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版权属于虚拟财产, 对数字版权, 中国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数字版权登记和交易平台。由于数字版权限制, 图书馆数字化进程和数字资源使用率都会受到影响, 从根源上制约移动阅读的发展。

2.2.2 数字资源格式不统一

目前数字资源格式非常混乱, 不同厂商的电子书有不同的格式, 如中国知网的CAJ, 超星公司的PDG, 还有TXT、PDF、DOC、UMD、JAR、EXE、PDB、CHM等。出于占领市场和各自资源保护的目的, 这些格式之间很难相互转换, 内容资源无法共享, 手持移动终端则必须分别下载对应的阅读器才能查看, 这大大增加了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难度。

2.2.3 图书馆服务观念落后, 专业技能不足

图书馆要开展移动阅读服务, 必须要有专业性人才来承担这项工作, 但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观念相对保守落后, 工作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 既懂得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又精通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非常少, 导致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开展缓慢。

2.2.4 高校图书馆经费不足、宣传力度弱

高校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基本都是免费的, 包括移动阅读服务也是没有任何盈利, 而购买数字资源、开展短信服务等移动业务需要向开发商和运营商支付大笔费用, 只依靠学校分拨下来的经费难以满足, 因此经费问题也很大程度制约着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的发展。

另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是一种新兴的服务模式, 读者对于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内容、方式都不甚了解, 而图书馆对移动阅读的宣传力度也不够, 很多读者甚至都不知道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如何使用, 这种情况亟待改变。

2.2.5 无线网络覆盖面小, 阅读成本高

从表格1我们可以看出, 只有6人主要使用无线上网。因为高校图书馆所面向的读者主要是学生群体, 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实施无线网络覆盖, 学生群体使用通信流量上网居多。但通信流量对于没有工作收入的学生来说价格偏高, 为了节约流量, 他们就会压缩阅读时长。如表格1所示, 有过移动阅读行为的46人中, 32人的一天总阅读时长都在2小时以内, 这也制约了移动阅读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3 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的策略

3.1 加强移动数字服务培训, 提高馆员服务水平

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重要保障和前提条件。图书馆不仅要注重信息技术开发, 也要注意信息咨询相关业务员工的培训工作。图书馆员要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移动网络环境下的新知识、新技能, 提高移动阅读服务水平, 才能更好的应对读者咨询, 为读者提供更专业的阅读指导。

3.2 完善网络环境建设, 实施无线网络全覆盖

为了吸引更多读者, 建议图书馆和高校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提高网速并实现整个校园的无线网络免费覆盖, 方便学生读者在寝室、教室、食堂等任何场所进行移动阅读。

3.3 建立专业网站和客户端, 开展交互式、主动性、个性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要建设功能强大的移动版门户网站及客户端, 读者使用移动终端访问图书馆网页就可以查询书目、检索文献、阅读和下载数字信息资源, 观看精品课程、图书馆组织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以及多种读者培训等视频录像, 遇到问题还可以进行在线咨询, 图书馆员在收到咨询请求后, 立即检索信息, 并将信息及时反馈。这种交流不仅包括读者和馆员, 还包括读者与读者之间, 馆员与馆员之间、馆与馆之间的实时交互。

还要主动开展推送服务, 向读者推荐图书馆的优秀书刊、精品课程、学习笔记等, 引导读者使用丰富的数字馆藏资源。读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专业需求来订制相关信息资源, 享受图书馆提供的个性化服务。

3.4 加强数字资源整合, 建立自有特色化数字馆藏资源

首先, 加大馆藏资源的数字化比例, 即将馆藏资源中有价值、有特色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 转换为数字化的资源。如高校图书馆要根据学校现有的学科特色, 围绕学校的重点学科和科研项目建立具有学科专业和区域特点的特色化数字馆藏资源。

其次, 图书馆可以安排专人对免费的网上资源进行组织、筛选、优化, 并按专业、专题建立起适合读者检索的数据库, 将分散的数字化资源进行整合, 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数字资源。

第三, 收集本校教师的论文、著作和课件讲义, 以及学生的学习笔记、学习视频等, 建成相应的专题数据库, 满足本校学生的特色需求, 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增值服务。

第四, 图书馆还可以探索“用户生成内容”的内容建设模式, 即读者上传资料给图书馆网站, 由图书馆员收集、整理数据, 建成专题数据库供所有读者浏览、使用。

3.5 开展电纸书外借服务

高校图书馆所面向的主要是学生群体, 而大部分学生通过手机进行移动阅读。但手机屏幕较小, 操作不够方便, 长时间阅读容易造成视觉疲劳。鉴于此, 高校图书馆可以开展平板电脑、电纸书外借服务, 使读者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3.6 成立高校图书馆联盟, 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由于经费问题, 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内容不够丰富, 这严重影响读者移动阅读的兴趣。建立高校图书馆联盟, 联合采购数字资源, 降低移动阅读服务成本, 并共享各馆各具学科专业特色的数字资源,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是当前各高校图书馆的共识。

4 结论

4G时代来临,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为读者提供快速、便捷、优质的信息服务, 开展移动阅读, 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

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读者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势在必行。本文介绍了什么是移动阅读, 浅析了移动阅读在高校开展的必要性、开展限制、存在困难及策略。

关键词:移动阅读,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

参考文献

[1]王佳.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应用现状浅析[J].科教导刊, 2013 (6) :238-239.

[2]丁枝秀.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探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3 (9) :5-7.

[3]何玲芳.移动阅读—高校图书馆的现在和未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3 (14) :20-21.

[4]丁晓红.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探析[J].科技视界, 2013 (34) :240.

[5]徐鹏, 赵清华, 徐磊.面向移动阅读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探讨[J].情报探索, 2012 (11) :107-110.

[6]陈继开.移动阅读给高校图书馆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无线互联科技, 2013 (12) :186-187.

[7]邓李君.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困惑与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3 (12) :92-95.

[8]杨畔, 田丽.移动阅读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研究[J].情报探索, 2013 (2) :99-102.

[9]杨美玲.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刊, 2014 (1) :63-65.

高校图书馆的现状 篇9

1 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现状

我国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主要包括网络信息发布与检索服务, 网络参考咨询服务, 文献传递服务等, 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是依托自己学校的校园网, 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Web站点, 依托自己的Web服务器并通过自己图书馆的主页来实现网络信息服务[1]。

1.1 图书馆网站建设

高校图书馆网站的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发展初期, 网站大多很简单, 里面的内容也很少, 一般就是一些文字性的表述, 介绍馆里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用户指南, 那个时候还不能通过网络检索来进行简单的图书检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逐步走向自动化与网络化, 国内几乎所有的高校图书馆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读者可以通过网站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 也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文献专递, 也可以通过网站得知图书馆近期的活动等。

1.2 图书馆信息的发布和检索服务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发布服务主要包括本馆概况、相关规定、服务项目、服务指南、简讯、通知等动态信息。

高校信息检索服务主要包括馆藏文献资源和数据库资源的检索服务。馆藏文献检索一般是通过联机模式的公共目录查询目录系统供用户查询。由于各个高校图书馆采用不用的自动化管理系统, 所显示的检索界面、检索字段和信息结果也会有所差别, 但是输入的检索字段也都大径相同, 一般包括文件题目、作者、关键词、索书号等, 检索出的馆藏书目信息也一般包括总记录数、内容摘要、馆藏地点和借阅状态也可进行预约或者续借等[2]。

高校图书馆一般都会选择购买数据库和自己特色数据库, 在购买的数据库的中一般都是选购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和二次文献数据库。有一些高校还根据本校学科和专业特色建立了自己的特色数据库。例如长春理工大学光电特色文献数据库。高校内用户可以登录这些数据库进行检索、查询、下载。

1.3 网络信息导航服务

网路信息导航是通过对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和优化, 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导航一般分为三部分:本馆资源导航、网络资源导航和学科资源导航, 读者用户可以通过使用本馆网站查询到各种信息, 以最便捷的方式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1.4 参考咨询服务

从2000年开始,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便应用于全国各地高校图书馆。FAQ服务、E-mail咨询服务、实时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和网络化合作参考咨询服务为其特色服务项目。FAQ服务是常见问题解答服务, 目前仅有部分高校图书馆建立了自己数据系统库。当下E-mail咨询依然为最主流高效的咨询模式, 这种方式仅仅需要通过用户和图书管理员之间发送邮件即可解决相关问题。实时虚拟参考咨询服务, 目前在国内这种服务还处于在理论研究和尝试阶段, 还没有图书馆开展这种服务。

1.5 网络多媒体服务

现在很多图书都带有随书光盘、音频, 许多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多媒体资源目录和数据库, 读者用户可以像查找纸质图书一样检索到音频、视频资料, 在图书馆的网站上就可以获取自己需要的多媒体信息资料。

2 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2.1 网络信息服务方式主动化

高校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是读者来到图书馆进行咨询、或者在其他地方进行图目检索之后, 来到图书馆进行借阅, 图书馆管理员就是在办公室办公等待读者上门的一种状态。在网络环境下, 读者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在网上进行图书的预约、咨询、文献传递等服务, 这时图书馆员就应该在这种便利的环境下更好的提供服务, 可以为在网上咨询的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图书馆管理员应该主动了解读者需求, 知晓其需求后, 为读者提供最周到的服务, 让读者满意, 让自己满意。

2.2 网络信息服务质量高级化

网络信息服务质量高级化就是强调服务质量要高, 主要就是我们网络信息服务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当读者来进行咨询的时候, 馆员并没有把最前沿、最具有时效性的资料帮助读者检索到, 使读者不能得到最需要的资料, 导致服务质量低;其次是当读者来咨询的时候, 我们只给出读者所需要的一部分资料, 并不全面, 使得读者在使用的时候还需要再次咨询, 不仅浪费了读者的时间, 也浪费了馆员自己的时间;再者就是回复读者的周期长, 可能最终给出的资料已经在读者那里失去了使用的最好时间;为了给读者最好的服务, 网络信息服务质量高级化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2.3 网络信息服务模式一体化

一体化的信息服务是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普遍追求的一种服务模式。这种服务集咨询功能、文献检索功能和文献提供功能于一体, 能够提供最直观、最直接的全文信息浏览、数据文件下载和专门信息咨询, 还包括信息发送、网页制作、PPP接入等信息服务, 因而它是一种最理想的网络信息服务[3]。

摘要:网络信息服务就是指各机构在在网络环境下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技术进行信息采集、处理、存贮、传递和利用等活动, 其目的就是给用户最便捷的服务, 达到时间最短化、效率最高化。高校图书馆作为教辅部门, 网络信息服务的目的同样是给老师和学生带来效率的最大化, 为他们提供最便捷的服务;本文就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现状进行探究, 为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韩双梅.我国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J].图书与情报, 2007 (2) :89-91.

[2]赵践锋.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教文汇, 2010 (8) :165-166.

高校图书馆的现状 篇10

1 吉林省高校图书馆的现状

1.1 10 年来的长足进步

1.1.1 文献资源建设经费实现翻番。

2004 年, 吉林省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总额为5643万元, 2014 年, 吉林省高校馆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总额增至1.4459亿元。吉林省图书馆绝对经费总额年均增长9.9%。

1.1.2 馆藏量明显增长。

1.1.2.1 纸本馆藏总量翻番, 由2328.5 万册增长至4783.9 万册;

1.1.2.2 电子书总量增长4 倍, 由596.3 万册增长至3115.1万册。

1.1.2.3 电子数据库订购2004 年, 仅25 所院校订购了电子数据库。2014 年, 51 所院校订购了电子数据库, 仅有8 所高职高专院校没有订购。

1.1.2.4 吉林省高校图书馆馆舍面积总量翻番:2004 年, 吉林省高校图书馆总面积为43 万8 千平方米, 2014 年, 全省高校馆总面积为92 万7 千平方米, 平均馆舍面积达到7693.7 平方米。

1.1.3 人员队伍不断充实。

2004 年, 吉林省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总数为1878 人, 2014 年, 增至2276 人。

1.1.4 实现了自动化管理。

2004 年, 有38 个馆使用集成管理系统进行业务管理, 27个馆有磁盘存储;2014 年, 有53 个馆应用集成管理系, 50 个馆有磁盘存储。

以评促建取得了成效:省里组织两次专项评估, 一次全面评估, 达到了“以评促建, 以评促改, 评建结合, 重在建设”的目的, 推动了高校图书馆全面发展。

1.2 存在的不足

1.2.1 经费投入不足、发展不均衡。

吉林省高校馆平均经费2014 年为308 万元, 远低于2011年全国高校图书馆平均经费496 万元;2014 年, 吉林大学的图书馆经费超过2500 万元, 有的图书馆经费投入仅有5 万元, 就是吉林大学的投入也只是浙江大学投入的一半多一点

1.2.2 资源利用率不高, 浪费严重。

近5 年买的图书有37% 是没有人用过, 有的高校图书馆买的数据库1 年也没人用。

1.2.3 对共享资源和开放获取资源利用得不够。

吉林省是文献信息资源缺乏的省份, 尤其是数字学术资源。我国现有“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图书馆”等文献机构的共享资源均可利用;这是吉林省文献资源的重要补充, 我们一定要利用好。

1.2.4 图书馆数字化程度不高, 信息服务能力不强。

1.2.5 人才队伍需要进一步加强。缺乏能提供深层知识服务的图书馆高端人才。

2 发展对策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修订) 》要求, 各高校馆要积极“参与文献保障体系建设, 开展馆际协作, 发展图书馆联盟, 实行资源共建、共知、共享。”

当前, 吉林省高校图书馆没有联盟这样的组织, 馆与馆之间合作没有机制, 在合作共赢的大潮中, 我们应该摒弃自给自足的思想理念, 开放办馆, 寻求合作, 寻找利益的共同点, 资源的对接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吉林省高校图书馆联盟应在省教育厅主导和省高校图工委的具体指导下, 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2.1 明晰共同的发展目标

把现代图书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校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建设以吉林省高校图书馆为核心的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 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 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 建立联盟的合作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联盟的组织领导机构和议事机制, 建立与完善联盟制度, 包括资源共享机制、完善对话和议事机制、建立通畅的协作合作机构。

2.3强化图书馆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功能

打破高校间的信息和人才资源使用壁垒, 有效利用它馆优势资源。借助于联盟的馆际互借、资源的联合采购联合参考咨询、人才培训基地、馆员交流论坛、文献传递服务、知识发现系统、联合知识仓储等项目, 实现各类资源的统一调配、共建共享;以最小的公共财政支出, 实现最大的服务效益, 更好地支撑各类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

2.4 加强吉林省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建设吉林省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 统一揭示文献信息资源, 形成完整的信息服务链。初步形成面向地区资源共享的信息组织体系, 真正完成本省高校图书馆从传统向现代化的全面转变, 尤其是数字化发展的转型。

2.5 积极融入省内、国内图书馆联盟和文献保障体系之中

图书馆, 作为文献的聚集地和展示平台, 常常扮演着引领文化前进的角色。尤其是高校的图书馆, 他的社会职能早已超越了本身的功能价值, 而进而演化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 她是信息交汇与共享的资源平台。千年文明的人文经典, 瞬息万变的各种资讯, 深不可测的专业技术。图书馆都是你获取、分享信息最好的平台, 这也就是图书馆的功能价值。人人有权, 有机会共享社会的一切信息资源, 享受图书馆的服务。在这里, 信息与技术广泛分享和应用。无论知识的载体形态如何变化, 图书馆作为一个储存与传播的场所, 将无形的知识与文明传承, 传承……在物质日益丰富的当今社会, 仅仅的物质给予, 完全不能取代心灵的呵护。人格精神的光芒需要从文化中汲取。区别于任何典藏性质和信息分享性质的机构的图书馆, 引领出一种更加具有社会意义的文化导向, 这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 是人们共同享有的道德认同, 是全人类社会文明的结晶。图书馆将这些财富继承下来并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潜移默化的影响国民的整体素质。为提高国民素质, 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作用。作为高校信息资源和专业技术最为集中的场所, 高校的图书馆往往被视为学校的校标, 被学生老师尊为学校的圣地。

参考文献

[1]刘婵.高校图书馆该不该敞开大门[N].中国文化报, 2010.

[2]黄宁.现阶段我国高校新建图书馆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

高校图书馆的现状 篇11

关键词:985高校 高校图书馆 创新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254.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4-0114-04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在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及信息素质的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特别是教学科研水平较高、图书馆资源较为丰富的“985工程”院校图书馆,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创新素质教育活动。为此,本文通过网络调查方法,对能代表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活动最高水平和发展趋势的“985工程”院校图书馆的创新素质教育活动进行了调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若干发展对策。

1 我国“985”院校图书馆的创新素质教育现状调查

笔者通过网络调查,访问了39所“985工程”院校的图书馆网站(访问日期:2012.11-2013.01)。在访问过程中,因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的主页无法打开,故只对剩余38所图书馆的服务项目、服务指南、资源、组织机构、部门分布、新闻公告等栏目关于创新素质教育的内容做了逐一查询。调查发现:我国“985”院校图书馆的创新素质教育活动主要有:(1)讲座、图书推荐、专题展览、书评、读后感、征文、竞赛等读书活动;(2)特藏资源;(3)信息素质教育;(4)素质教育实践基地(见表1)。

2 “985”院校图书馆的创新素质教育特点分析

2.1 阅读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2.1.1举办传统经典文化系列讲座,提升人文精神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传统经典文化系列讲座是许多高校图书馆不定期举行的一项常规活动。举办的形式大多是邀请校内外专家、教师就传统文化、社会人生、文艺百科等主题举行讲座,营造出图书馆的浓郁文化气息。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IC2人文拓展计划之经典文化艺术系列讲座,将多元思想及文化向全校师生推广及渗透;重庆大学图书馆的“逸夫楼讲座”自开讲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一百二十余讲,演讲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到“如何开发人的潜能”、“审美教育”到“民乐赏析”等众多内容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

2.1.2讲座、展览、图书推荐结合时政,追踪社会热点

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关注时政的群体,我国的“985”高校图书馆非常敏锐的抓住了大学生这一特征,所开展的讲座、展览、图书推荐活动注重时政结合。如2012年在中日钓鱼岛争端升级时期,厦门大学图书馆的“人文社科实验室”就邀请刘伟教授做了《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中外证据与国际法理据》的讲座;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北大读书讲座”秋季首场讲座就邀请了著名旅日作家萨苏做了“萨苏笔下形形色色的日本文化”讲座。这些注重结合时政,启发大学生思考当前中外关系,激发大学生爱过热情和责任感的讲座活动,不但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实现爱国教育等诸多教育功能,真正发挥图书馆第二课堂的作用。

2.1.3参与全民阅读,重视学生阅读交流平台

大学生是最富有激情的阅读群体,调查也发现“985”院校图书馆也注重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全民阅读之中,用他们的热情和激情来引导和推动全民阅读的发展。如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为全校师生推出读书有奖活动,倡导全民阅读,分享阅读心得;湖南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心协助开展全民阅读与服务宣传活动;武汉大学图书馆积极参加“且听书语,阅读人生”湖北省全民阅读进高校活动,并在参加第二届华中高校“现在读书”评论大赛中囊括一等奖和三等奖[1]。高校图书馆在引导、鼓励大学生参与全民阅读的过程中,也努力构建学生阅读交流平台,包括馆刊、电子杂志及校报的建设发展。据本次统计,有学生阅读交流平台的学校有16所,占总数的42%。如北大馆刊《图书馆视界》是图书馆与读者互动的平台,编辑和稿源都来自北大师生;浙江大学图书馆电子杂志《新青年在线》,栏目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生动引人,如“N点系列”用大众视点发现生活,解读世界万象。

2.2 注重特藏资源,信息素质教育形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2.2.1 注重利用特藏资源进行创新教育

调查发现,38所院校中有19所院校的图书馆利用学校特色、地域特色或学科特色等特藏资源进行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如一些高校通过文库类、名人类校史资源让学生了解辉煌校史,传承老一辈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创新思维,如西安交大图书馆的“钱学森特色数据库”、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李政道图书馆”,让读者从钱学森、李政道身上能够充分领略其人格魅力和追求知识、研究真理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创新人格。也有一些高校图书馆结合以区域性文化为主的特色馆藏,通过专题数据库等形式为学校专业教育和科研服务。如兰州大学图书馆建设的“敦煌学数字图书馆”等,通过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方式,以让大学生对家乡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激情和志向。

2.2.2 信息素质教育形式多样,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调查中笔者发现,“985”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既会采用一直普遍沿用的新生入学教育、专题培训讲座、文献检索课等形式,还注重其它多种模式,如学科馆员的嵌入式服务、手机图书馆服务、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技能竞赛等,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书海寻珍,我是达人”搜索达人大赛;浙江大学图书馆的关于爱思唯尔ClinicalKey智能检索大赛;兰州大学图书馆举办的“信息素质专题大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wiley有奖科研探索问答”等。这些旨在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竞赛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运用信息、信息方法和信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發挥高校图书馆素质教育的优势和特点,使得图书馆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中占据主要地位。

2.3 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创新素质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移动信息业务的发展和普及,图书馆逐渐将这些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入到服务中,为创新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手机因其便于携带、读者阅读及时、操作方便快捷等特点倍受读者欢迎。“985工程”高校有26所院校图书馆利用Wbe2.0、移动图书馆、手机图书馆,开展了短信通知、移动阅读、读者互动等服务。如厦门大学掌上图书馆的图书评价、分享心得;复旦大学图书馆的评论、推荐、学术微博等读者互动。可以看出,这些信息技术及服务平台的构建为创新素质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图书馆进行网上新书报道、RSS定制、图书馆动态信息发布、好书推荐、读者互动等提供了方便,延伸了服务,促进了创新素质教育的发展。

2.4 图书馆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实践基地

随着高校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发展,图书馆与大学生互动的教育实践活动正式列入学校的教学规划。从调查来看,39所“985工程”的高校图书馆中有14所是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重要基地,也意味着这些图书馆为大学生将提供和组织大量的社会实践岗位、活动。如重庆大学图书馆成立的学生管理委员会,学生在这里可以体验图书馆工作,开展系列读书活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招募学生馆员,让他们参与书库的日常管理;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为同学们提供图书修复体验;同济大学图书馆和设计创意学院联合策划了“同济大学图书馆服务设计展”,使图书馆成为学生展示才艺的大舞台。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加深了对学校、图书馆的感情,增加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也对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能水平,丰富实践经验有重要作用。

3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3.1 存在的问题

(1)对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重视不够。通过对39所“985工程”高校图书馆的调查,发现各大图书馆在创新素质教育实践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行动,但也不难发现,高校图书馆对创新素质教育重视不够,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也未将其列入图书馆工作规划之中,只有两所学校图书馆把素质教育列入专题阅览室服务之中。因而对创新教育的举措、活动没有形成保障机制和长远规划,使得创新教育在实践活动中常常面临一些尴尬境地,如因一个部门兼管或被多个部门分管,导致分工不细致,责任不到位,使实践计划得不到有效实行等情况。

(2)实践活动内容单调,且持续性不足。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985工程院校”图书馆的创新素质教育内容单调,如网站显示有讲座、展览、阅读推荐、竞赛等读书活动的共有24所高校,占63%,而这些活动都有的学校还不到10所。同时还发现,这些活动的开展不具有连续性,甚至有的院校图书馆是在每年的读书月等特定时间才有相关活动。这些现象充分的说明读书活动等创新素养教育活动在高校图书馆既没有被重视,图书馆开展的活动生命力不够,不易形成品牌活动,更谈不上产生品牌效应。

(3)信息技术运用片面化,信息资源共享率低。虽然移动信息技术已进入到高校图书馆,但就现有的新技术应用而言,大部分图书馆更偏重于互动服务和信息推广,大范围的资源共享依旧还停留在初步阶段。信息资源还没有被很好的进行整合,正體资源杂乱无序,大部分学生在图书馆服务平台上只能得到简单的短信服务或活动通知,无法获取真正有效的知识和信息来源。

3.2 针对存在问题的对策

(1)制定创新素质教育服务制度。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图书馆,除提供文献的借阅、信息咨询、学科服务等之外,还应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己任,通过创新教育活动、增设素质实践岗位等方式来实现和拓展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最终实现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同时,为了保障相关活动、业务的连续性、科学性及图书馆创新素质教育职能的最大功能,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创新素质教育应首先健全机制,制定创新素质教育服务制度,实现高校图书馆创新素质教育的常态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并为了切实保障活动开展的效果,还需建立相关的考核标准及激励措施,一方面,除制定创新素质教育人员工作职责,将书目推荐、导读、讲座、竞赛等活动开展计入馆员工作量外,将创新素质教育内容纳入馆员考核范围,鼓励馆员参与创新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制定阅读活动积分,将其计入学生素质教育学分。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图书悦读”积分奖励计划。学生借阅专业书、非专业书,递交专业精品图书推荐书单及书评都有一定积分。图书馆按积分排名给予奖励[2];重庆大学逸夫楼将学生听讲座考勤及心得体会计分,教务处负责对学生考勤及心得体会审核,审核合格后计入相应学分,并计入学生学籍档案。评选优秀读者等活动也是激励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一种方式。如南京大学图书馆在全校范围内评选年度“优秀读者”;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公布年借阅超过100册读者名单。

(2)持续开展内容丰富的创新素质教育活动,利用品牌效应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高校图书馆只有开展制度化、常态化的创新素质教育活动,才能形成品牌,进而产生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图书馆员工、学生乃至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如同济大学图书馆立足文化育人的创新实践,通过开展“立体阅读”活动,“观展览、听讲演、看电影、读名著、享互动”,将传统服务拓展到全方位、多层次的读者服务范畴[3];天津大学图书馆的“知学读书会”策划、举办了各种素质教育活动,如“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征文”等,出版了“知学会刊”,邀请著名专家学者进行“名人面对面访谈”活动,吸引了大批师生参加[4]。

(3)注重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构建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和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个活动开展提供了方便,高外一些高校图书馆也利用Web2.0、Blackboard等信息技术和平台进行多种信息技术的信息素养教育,而从以上调查可以发现,我国“985”高校图书馆在创新素质教育方面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比较单一,没有形成立体的技术应用体系,更没有构建可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学习空间或系统,大多应用只是基于技术的信息互动、交流平台。因此,我国高校图书馆应注重多种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利用技术的互补优势与功能构建适合师生信息交流、知识共享的信息素养学习空间或系统,如上海交通大学的IC2创新服务模式,使其成为师生学习与教学模式创新、创新能力培养、思维碰撞与脑力激荡等交流、学习、研究的理想场所和交流社区。

参考文献:

[1]现在网原创频道编辑.第二届华中高校“现在读书”评论大赛获奖名单[EB/OL]. [2012-11-06].http://book.cnxianzai.com/news/huodongzhuanqu/2012/1106/3612.shtml.

[2]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图书悦读”积分奖励计划[EB/OL].[2012-11-06].http://www.lib.sjtu.edu.cn/view.do?id=1784.

[3]同济大学图书馆.立体阅读[EB/OL]. [2012-11-06].http://www.lib.tongji.edu.cn/infoservices/litiyd-index.aspx.

[4]天津大学图书馆.知学读书会[EB/OL]. [2012-11-06].http://www.lib.tju.edu.cn/n17397/n17511/n17950/19970.html.

高校图书馆的现状 篇12

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的文献信息中心和学生的第二课堂,在学校教学科研创新活动和大学生成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高校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用户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核心业务,成为制约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因素。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用户教育已由传统的“书目指导”发展为“信息素质教育”。是“通过对用户采取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培养其信息意识,提高其检索技能,提升其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水平,从而提高馆藏信息资源利用率的一种教育活动。”[1]目的在于大力宣传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培养和提高读者的文献检索技能,促进馆藏及网络文献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教学互动,及时反馈读者需求信息,推动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培养读者的信息素质,使读者学会如何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与学习、不断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

当前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环境(文献载体、信息检索方式、服务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用户的信息需求也日益呈现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的特点。因此,如何创新教育模式,拓展用户教育内容,增强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开放性与交互性,成为图书馆界的研究热点和工作重点。

1 我国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工作的现状和不足

从我国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情况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直以来,内地高校图书馆的用户教育都是以文献检索课作为核心开展的。除文献检索课以外,内地高校还陆续开展了形式各异的用户教育教学活动,如进行新生入学培训,举办系列专题讲座、各种数据库使用讲座,与教师合作进行与课程相关的教学等信息素质教育活动。现阶段国内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

1.1 文献检索课授课内容学科化特色不鲜明:

国内高校图书馆通行的用户教育授课内容由馆员独立设计和讲授,大多侧重于教授通用信息素养技能,而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信息素养水平存在差异,教学内容不能按照不同专业学生信息需求的特点组织,致使用户教育的针对性和深入性受到制约。授课之后,多数学生仍无法快速、准确地获取学科化信息。

参与用户教育馆员,如果只侧重于教授通用信息素养技能知识,不注重积累学科特色资源的获取技能,就无法提高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一支检索技能全面、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

1.2 文献检索课在线教学效果欠佳:

在线教学是网络时代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方式的一项重大举措,许多高校图书馆已经把网上教学系统的建设作为一项紧迫任务来对待并开始付诸实施,注重面向不同读者群开展用户在线教学,但是绝大多数图书馆是将讲义或教材制作成ppt、doc、html格式的文件上载到图书馆网站,且仅对校内用户开放。很少有图书馆将视频、音频、动画、互动等显示网络课件优势的技术加入到课件中,[2]这样的讲义或课件缺乏互动性、趣味性、吸引力,在没有教师指点的情况下,自学者很难完全明白其中的内容,这无疑降低了在线教学的效果。在线教学资源不对社会用户开放,就无法扩大网络教学的受益对象、宣传推广图书馆资源、提高用户的信息资源获取水平。

1.3 专题讲座参与学生人数较少,受益面小:

由于部分大学生信息意识淡薄,对图书馆开设的专题讲座不予关注和重视,当没有教学院系的宣传、组织时,到场学生人数无法保证,专题讲座效果不明显。

2 我国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工作的发展对策

2.1 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为国内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国外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的用户教育均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制定操作性强的教育标准,分步骤实施教育计划。例如: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2000年1月通过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包括5项标准和22项操作说明),已成为教师或图书馆员评估学生信息素质能力的一个指南。此标准除在美国本土推广外,还在墨西哥、西班牙、澳大利亚、欧洲、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的应用[3]。我们急需借鉴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成熟模式,可以由中国高校图工委制定《中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在全国范围内不同类型的高校图书馆推行。同时,用户教育必须征得高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教育效果评估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

2.2 馆系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增强师生信息获取意识:

通过图书馆网站、馆报、校报等途径加大用户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争得各教学院系领导、师生对图书馆用户教育工作的重视、支持与合作。通过各位学科馆员经常性的馆系联络、与师生的沟通交流、答疑解惑、资源推送、学科资源平台建设等,宣传图书馆的各种资源与服务,密切学科合作关系,赢得对口院系师生的信任、配合与互动,积极参与到图书馆用户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中。

2.3 组建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组建一支既有图情学教育背景、又具有其它学科专业知识背景;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较高的信息素养水平;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师资团队。重视为每个教师馆员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整个教学团队的信息素养水平,有能力提供更多符合用户实际教育需求的教学课程。馆内成立用户教育教研室,负责教学团队管理。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和效果评估活动,实现教师团队成员的教学优势互补,提高团队的整体竞争力和用户满意度。同教师团队成员有责任和义务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馆本教育,向全体馆员讲授信息获取的常用技能,以期提高全体馆员的信息服务水平。

2.4 拓展教育对象与目标:

高校图书馆应充分认识到用户信息需求的多样性、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层次性,从只教育校内用户向兼顾教育校外用户扩展,从主要教育校内用户中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向行政管理人员、来校接受继续教育的短期学员用户扩展。树立“用户教育多级目标观”,合理确定分类、分级、动态的用户教育目标。[4]从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扩展到兼顾利用网络及社会信息资源,从信息素质通识教育扩展到兼顾信息素质与技能专业教育。从用户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扩展到兼顾培养用户分析、评价与利用信息的能力。

2.5 形成鲜明的学科化资源获取特色:

探索基于学科化的用户教育模式,将用户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各系部的学科课程教育,作为评判信息素养实践是否成功的重要原则。将通用信息获取技能教育与学科化信息获取技能教育有机结合,形成与高校各学科发展紧密联系、特色鲜明的用户教育体系。

2.6 健全网络远程教学模式:

用户教育活动中尽量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授课,并分单元、分章节录制授课实况。在图书馆网站上发布课程学习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录像和课件,让用户根据自身需求自助式选取学习单元,利用课后习题考核学习效果。教学资源提供给校外远程用户使用或试用,提高社会用户的信息获取水平。

2.7 完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借鉴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做法,尝试设立专门的教学顾问,对新教学馆员进行教学法培训和指导;每个教学馆员课后要及时搜集用户反馈意见,对授课效果进行评价、打分,明确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和对策;图书馆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图书馆员与专业教师配合授课、经常进行教学法与课程内容的沟通与交流,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任重道远,要求广大图书馆员与时俱进,勇于应对挑战,保持持续学习的动力,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内容,开创用户教育的新局面。

摘要:借鉴国外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工作的先进经验,创新国内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的模式和内容--提供用户教育制度保障、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馆系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拓展教育对象与目标、形成鲜明的学科化培训特色、健全网络远程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韩月萍.美国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现状与启示[J].新世纪图书馆,2007.2期P93

[2]茹海涛李德宝陈鸿燕.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网上教学建设现状及发展--内地与香港相关对比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5.10P58

[3]安娜.高校数字图书馆用户教育探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8P78

上一篇:本体异质结下一篇: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