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策略

2024-09-14

克服策略(共12篇)

克服策略 篇1

职业倦怠是指个人对社会期望值和自身期望值过高而又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失望的情绪.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于长期的工作疲劳和在与他人进行比较中的挫折感加剧, 从而导致一种力不从心的高度精神疲劳状态.

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是工作满意度低, 工作热情丧失.教师职业倦怠主要包括心理、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1. 职业倦怠心理

害怕参与竞争, 排斥办公场所, 对工作失去信心和兴趣, 长期处在一种沮丧的状态, 在逆境下容易焦虑、急躁;对工作中遇到的事情和任务产生反感和厌倦, 对业务指标不重视, 更缺乏动力;工作过程中比较容易疲惫, 对工作中那些新鲜事物的敏感度大大降低.

2. 职业倦怠生理

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工作效率低下, 行动迟缓.在认知方面, 感到工作没有意义, 将工作看成是枯燥的琐碎事务, 觉得前途暗淡;在情感方面, 对工作失去兴趣, 经常感觉焦虑和烦恼等.

3. 职业倦怠的行为

对工作敷衍了事, 情绪波动大.由于经常感到压抑、焦虑, 常采用攻击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在单位的怨气有时会发泄到自己的家人身上.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

1. 社会大环境的不良氛围

目前我国各行各业浮躁之风盛行, 高校也受到影响.社会对高校的评价指标是重点学科数目、科研项目数目、科研论文数目和科研奖励数目等, 这就迫使高校为了提升学校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 鼓励教师申请课题.近年来, 我国科研人员发表的科研论文数目在急剧增加, 但论文质量却是明显下降, 并且产生了严重的学术腐败现象, 这些都是在社会大环境下急于求成的结果.在高等院校, 科研项目能为教师带来更多的名和利, 而潜心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少, 而且学校不重视.普通大学老师的待遇并不高, 受过多年的高等教育, 从事工作后在待遇上没有明显的优越感.在这种大环境下, 教师极易产生职业懈怠情绪.

2. 学校政策的导向作用

基于“十一五”期间国家对学校发展的需要, 学校加大了在科研方面的政策改革, 学校的科研项目数目逐步创出新高.但是随着教师聘任、考核工作管理办法中对科研工作量方面要求的增加, 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 都特别注重科研工作.于是一些新加入到教师队伍中的青年教师, 片面追求科学研究工作, 而忽视了作为教师的本职工作———教书育人.而在教学任务较重, 科研要求又较高的双重压力下, 教师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而感不到满足, 这也会导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情绪.

3. 学生学习态度的消极反馈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 学生的质量明显下降, 许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 对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没有清晰的思路和计划, 从而感到很茫然.此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强, 自我约束力差, 当前的社会氛围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某些大学生潜意识里产生了奋斗无用论, 课上不认真听讲, 课下抄袭作业,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急功近利, 心态也更加浮躁.

4. 教师个人工作的疲于应付

在工科院校中, 很多教师特别是从事基础课的教师, 一年要完成至少500个学时的教学工作量, 工作任务重, 难免产生紧张和厌倦情绪, 教师没有一个好的心态来对待教学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对自己的教学价值也不能充分肯定.一些教师知识透支, 疲于应付上课, 没有时间和精力进一步深造和补充新鲜血液.

三、高校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策略

要克服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还必须通过全社会、学校、大学生和教师个人等全体努力才能实现.下面按照因素的重要性分别提出具体的策略.

1. 教师个人的努力

高校教师应客观认识自我, 正确对待周围的人与事, 积极进行心理调控, 努力放松自己, 与周围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给自己施加正能量的心理暗示, 克服平庸, 消除嫉妒心理, 变压力为动力.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取得更高的学历, 获得成就感能缓解职业倦怠.

2. 大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

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成才的需要, 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教学内容要与前沿知识贴近, 要同未来岗位需要靠近.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职业能力同时提高.如果所学的知识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 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 高校教师可将相关知识的励志故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心.

3. 学校政策的导向

要改革教师评价和管理机制, 改革教师评价体系, 强调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 建立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体系, 并以合理的激励机制来保障.

四、结束语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只有缓解了职业倦怠, 教师才能更好地投入教学工作, 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 才能更好地为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宋京津, 刘骏.高校会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 2009 (12) .

[2]彭茜珍.试论地方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现象[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7 (2) .

克服策略 篇2

张家口市第十九中学 邢志亮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现代人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就使得职业倦怠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教师是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因此近年来渐渐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试着从教师地位的维度谈自己几点粗浅看法。

一、谁伤了教师的心(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人人都知道教育重要,但往往忽视了教育者的重要。

(一)经济地位

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备受关注。教师也需要投入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有人统计,教师的日平均劳动时间达 9.67小时,这还只是教师以行为方式介入教学的时间,而以心理方式介入教学的时间则更长。现在教师的低收入与教师的高付出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也必然导致教师心理上的不平衡。教师毕竟首先是一个职业,从事教育职业的教师也是社会普通的一分子,也要养家糊口,也要休息娱乐。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二)社会地位

在中国,教师的社会定位自诞生之日起便充满了矛盾。在我国古代,一方面是尊其入天,强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另一方面却贬之下地,称之为“孩子王”、“教书匠”、“臭老九”。在当代,一方面是社会给教师冠以种种美誉:“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春蚕”等,不断地将教师美化,近乎“神化”;另一方面对教师这个职业却缺少相应的重视和理解,社会地位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如此高的社会期望会给教师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与其现实中不被尊重与认可的社会地位形成反差,因而让教师这个职业失去了诱人的魅力,从而导致职业倦怠。

(三)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010年年底发生在湖南娄底市一中谭胜军老师给学生下跪事件,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种教师的无奈和教育的悲哀。发生在北京的“辱师视频”,发生在海南的校长下跪(求学生读书),发生在重庆的老师在课堂上被气死的悲剧,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师道尊严的迷失。顶撞、辱骂教师,甚至打教师的现象在我们的身边也偶有发生。的确,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难搞定,越来越难教育了。教师在那些顽劣、不服管教的学生面前有时显得束手无策。如果我们的教育经常让教师丧失人格和尊严,那么还有多少人会喜欢这个职业?还有多少教师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这个职业?

二、拿什么来拯救(职业倦怠策略思考)

基于以上几点成因的分析,下面就如何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提几点建议:

(一)优化教育环境,给教师最大的社会支持

1、把教师请下圣坛,确立合理的社会期望

社会对教师要有个公正、客观评价,要确立对教师行业合理的期望,要给予教师更多的尊重和理解。教师是一个真实的人,并不是神,教师

能力也是有限的。教育是社会、学校、家长共同的责任,不要全部推给教师。不要认为是教师就得无私奉献,是教师就得燃尽吐绝,是教师就不能讲回报,是教师就不能有任何瑕疵。不要过分夸大教师的作用和责任,让教师在种种虚无的光环下疲于奔命。

2、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虽然经济收入的提高并不能完全消除职业倦怠,但确实能极大地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不可否认目前教师在类似行业中收入还是偏低的,国家应切实落实教师法,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努力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让教师真正体验到行业的魅力和价值,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3、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

要使教师真正热爱并献身于自己的职业,必须通过政策倾斜、舆论导向等多种途径,在全社会营造 “ 尊师重教 ” 的良好氛围。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机构也应大力宣传大多数兢兢业业、关爱学生的教师形象,保护教师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开创性,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让教师的工作获得最大限度的社会支持和认可。学校要加强德育建设,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注重对尊师重教的宣传。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自己的职业感到光荣和自豪。

(二)增强学校的服务意识

1、做教师坚强的后盾

学校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师为本”的思想,进行人性化管理。我校在努力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的同时,更注意给教师以精神的慰藉。校

领导通过谈话、观察、鼓励等方法把握时机,主动关心体贴教师,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以真情感化教师,在工作上理解教师的苦衷,给教师充分的信任和赏识,让教师能愉快地投入工作。建立公正合理的竞争评价体系,为潜心钻研、积极进取、甘于奉献的教师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实惠,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遇到棘手的学生时主动为教师分忧,要敢于为他们承担责任,让教师的内心感觉温暖,让他们敢想、敢做、敢管。

2、搭建学校与家长的交流平台

现在那些难于管理的学生,其实大部分是家长放任自流,不尽责任的结果,或者是得到家长的默许或者支持的。可见目前教育的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对学校、教师的不理解或存在分歧而造成的。我校利用家长会,或者举办针对家长的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传授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技能,使家长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有效指导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让家长对学校和教师多一些了解,多一些谅解,多一些支持。从而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

(三)教师自身的努力

首先教师自己也要走下圣坛,认识到自己并不是十全十美,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也不过七十二。我们自己是普普通通的人。,不要过分苛求自己,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其次要对教师这个职业有深刻的认识,认清它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才能从容面对。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已经确立。我们要正确地面对,这是教育发展、文明进步的必然

克服孩子怕写作文的策略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73-01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作文最能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发现很多学生怕写作文,更不知道怎样写好作文。作为语文教师我也很苦恼,更何况应试作文要求学生必须拿到高分。况且,作文分值还较大,能写好作文,不说十拿九稳能得高分,也差不多。若是一类作文得45分以上,最起码语文不会太拉总成绩。兼于这种情况,我就在教学中思考,怎样把学生的作文分提高上去呢?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学学生留守儿童较多,基础较差,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怎样表达感情。作文多靠抄写或者仿写,或者胡编。所以我们立足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让学生不怕作文并爱上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育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教学中,我们做了以下方法研究。

首先要克服孩子的畏难情绪,不能让他们再害怕写作。那就要解决写作要写什么,让他们感觉到有东西可写。这个问题不太好解决,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能写进他的作文中。很多时候,让他们说你用的这个事例是想说什么的?他们想很久才说一点儿,但在作文中并未体现到,因为他们不知道对材料进行总述,来拉近与中心的关系。所以,生活中的材料用不上,或用上用不好,都影响着作文的分值。近几年,教学中摸索着,以课堂与教材为立足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身边的材料,用上身边的材料。很多课文后面的习题里都有小练笔,我总会在课堂上或课下让他们练习,并在课上展示,评选“优秀新闻奖”、“最佳取材奖”、“矛盾文学奖”、“感人故事奖”、“最佳语言奖”等奖项。通过品评,既让他们感受到作文就在我们身边,作文就是把我们的生活进行装裱,课文讲解课即是作文模仿课。

其次,要有一定的习作积累。我总会用近半年或更长的时间,要求他们每周背一篇优秀作文。这个过程很漫长,有一大部分同学不想背,总会找出很短的小学生作文,但我要求他们背过的东西要在我的作文中有体现。要用的恰当,符合中学生身份,我们是农村孩子,要符合我们的乡情。很多时候老师不能督促到位,我就充分调动学生,小组内部组长负责制,一周评一次积累材料的运用情况。我们的作文先在小组内部修改,小组长记录下每人的优点和不足。推选出优秀作文,在作文评讲课上展示。展示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快乐,也检查了作文背诵情况。这样他们的积累得到了落实。

第三,给作文以灵魂。优秀作文的灵魂是什么?是中心(立意)!是作文中的亮点!有些作文分不高,原因有以下几种:1.中心不突出。一篇记叙文除叙事外更重要的就是陈情,要让学生学会叙事后把自己的感受用几句话概括出来。这样的几句情语就是小作者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就是作文的心脏。2.没有优美的语言。如:叙事时没有场景描写,人物描写不形象。只知道用“我说、他说”不知道用我怎样地说,他怎么地说,特别是人物描写不够具体形象。为解决这个问题,我把教材肢解,让他们从一单元或几单元中找出人物描写形象具体的语言来分析,并借作文课,设置场景。来进行人物刻画。告诉他们对事件进行叙述时,要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中。如雨天怎样的,阴天情况如何,晴天多表示心情愉悦或焦躁等。3.不会综合运用多种修辞,语言平淡。我在改作文时,总会把他们作文中的修辞批注出来,并注明优点。

克服策略 篇4

1.观念陈旧。应试教育体制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中仍旧起作用, 和考试无关的学科, 可有可无。家长偏废的认为:学好语、数、英, 其他技能课可应付了之。加之农村学生对系统性的美术知识的学习欠缺, 导致学生家长对美术学科的重视大打折扣。

2.师资匮乏。大多数的农村小学专业的美术老师较少, 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师, 有些是土生土长的民办教师转正过来的, 甚至还有临时代课教师转正的, 他们极少经过正规艺术教育的培训, 就是有, 这些老师也被额外安排上其他课。而且个别学校存在对美术教育敷衍、应付等现象, 使本来就稀缺的师资, 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造成师资的进一步浪费。

3.方式落后。美术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 更重要的使还担任着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长期以来农村小学的教学方式仍然是老师教、学生学, 照搬照抄。即使现在课改倡导转变教学理念, 但由于传统教育根深蒂固, 我们的教学方式仍是讲解、示范。只重视单纯的技巧训练, 而忽视了文化知识的教育。

4.评价单一。以前传统的美术评价只是学生完成作品, 教师给予评价, 因此评价方式单一。教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作品, 忽略了学生自身感情感知的表现。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 把学生的自我观点给否认了。影响了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 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厌学情绪。

要改变目前的现状, 克服美术学习障碍, 很大程度上要因地制宜, 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和家长现有的素质, 不断的创新美术教法, 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才能确保农村美术教学任务的完成, 也才能激发孩子的美术学习兴趣, 有效提高农村孩子的美术技能技巧和审美情趣。

一、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美术教育是小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独特的教育功效是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目前小学美术教育出现的困境, 最根本的原因不是经济上的, 而是观念上的。经济上的困境是暂时的, 或者说是可以解决的, 而观念上存在问题却是致命的。教育主管部门改变了观念, 就会改变评价体系, 改变了评价体系, 学科就不会有“贵”“贱”之分;学校改变了观念, 就会在师资及教学设施上作应有的投入;家长改变了观念, 就会对孩子作精神上、经济上的小小的支持。当所有的人改变了观念, 学生自然也就改变了对美术学科的态度, 增强了学习兴趣。在课堂中, 教师不要用太高的标准去评价学生, 要多给予肯定, 少一点居高临下的指责, 不断的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意识, 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二、改善条件, 巧用资源

农村小学生活条件差, 教育教学条件更加简陋, 制约着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 农村的美术师资相当薄弱, 因此应该善条件, 对农村小学加强扶持。同时, 一方面加大对现有的美术教师进行培训, 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改善学校设施, 增添教具等, 而且可以研究结合本地农村实际情况, 把学生带入大自然, 让学生在玩耍中提高美术学习水平。因为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相比, 不如城里的孩子见多识广, 对新生事物比较陌生, 但是和大自然接触多, 自小与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为伴, 出门即鸟语花香, 放眼是田园风光。这都是可贵的资源, 是城里的孩子不能拥有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要扬长避短, 教材上脱离实际的课要适当删减, 多开发和孩子们生活实际接近的课程。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 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进行教学, 充分利用大自然中免费的资源,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三、钻研教学, 改变方式

长期以来, 由于受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 美术教师的授课基本上还是停滞在一根粉笔, 一张嘴的传统模式之下, 教师的主动性差, 教研教改更是一纸空文, 课堂气氛沉闷。这就要求农村美术老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结合学校教学设施等条件尽量让美术课堂充满活力, 在教学之余钻研教材, 锐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丰富课堂内容, 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还要能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教法, 改变教师以往的以讲授为主的角色, 活跃课堂,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四、多元评价, 激发兴趣

评价是美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评价一个学生的作品是至关重要的, 它会关系到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农村美术教学中应改变以前的统一标准去评价多元的东西, 要以更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比如, 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采取老师与同学座谈的方式进行评价等, 同时要采取多表扬、少批评的教学理念, 要善于发现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长处和优点, 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乐趣。

克服害怕作文 篇5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害怕是天生的,但克服害怕是后天的,

克服害怕作文

。”人天生就会害怕一些东西,但重要的是你后来去克服。

狗是许多小孩子都害怕的,我小的时候也怕。见到狗的时候,它会冲着你吼,这样就会很容易使唤你害怕;甚至有时候你摸了它,它会出其不意的咬你一口,这样你就连摸都不敢摸了。

我原来住的地方,邻居家就有一条狗,平常都是关在院子里的,有一天却看到它在外面“巡逻”,那时,中午我正要去学校,走到转弯处时,那只狗突然跳出来冲我叫,我被吓得连退几步,在那个路口来回几真趟都没能小学生作文大全”说完,他自己走过去给我示范了一遍,然后又只剩我一个人在那里,我照他说的做,想不到,狗真的不叫了,也没朝我追来,我很高兴。自从那次以后,我就不害怕狗了,我很感激那位客人,是他教会了我方法。

“害怕像弹簧,你弱它就强”。我占用了害怕。其实害怕只是一种心理作用,你有勇气就一定能战胜它。其实害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勇气去战胜它。

克服策略 篇6

【关键词】跨栏教学 学生 心理探讨

跨栏跑教学歷来是我国学校体育的重要教学内容,由于其技术动作的复杂和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对于弹跳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来说,“栏”是学生心中的坎,学生易产生消极和恐惧心理,所以对于体育教学来说,跨栏教学也一直是个难点问题,它不仅是教学的问题,还是一个学生心理疏导过程。为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对学生跨栏教学过程中产生恐惧心理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寻求解决之办法,期望把体育课的跨栏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我校高一年级男生。

2.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常规数据统计法;发出问卷230份,收回211份,回收率为91.7%。

二、结果与分析

1.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无兴趣。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跨栏教学无兴趣的占74%。归纳其理由:①对跨栏项目的锻炼价值认识不足,我们知道,跨栏练习不仅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培养锻炼者勇敢顽强、机智果断、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制约;②跨栏项目技术动作的复杂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曾做跨栏运动中起跨腿膝关节高抬外展与弧形提拉等类似动作,不利于大脑建立条件反射;③由于现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裕的生活环境,使许多学生存在着较大的惰性,怕脏、怕累,平时缺少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造成对跨栏跑教学无兴趣。

2.恐惧心理产生的主客观理由。

过度的紧张、焦虑

由于跨栏项目中有规定的栏高与栏间距,对于一些平时缺乏体育锻炼,跑、跳能力差,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学习跨栏时感到动作难度大,力不从心,思想负担过重,加上在完成跨栏动作过程中的直接体验,以及间接看到其他未完成跨栏动作接连失败后受挫,形成了条件反射,没有较好地掌握跨栏跑技术动作,缺乏完成技术动作的成功体验。

练习时信心不足

学生在学习跨栏跑中存在犹豫不决、情绪紧张、动作僵硬、运动不协调、怕摔等心理障碍,归纳其理由:①对自己在练习过程中完成动作信心不足,自我运动能力不足,缺乏自信心;②胆小,对有一定高度规定的距离内进行跑、跳连贯动作,怕摔,产生害怕,产生躲避心理,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③在以往的练习中、生活中曾经因跳跃动作跌倒或受过伤害,因而看到栏架就产生恐惧心理;④由于部分高一男生腿部力量相对较差,较好地完成跨栏练习有一定的难度。

客观因素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手段运用中缺乏因材施教与区别对待,教法单调,缺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渡。

三、克服跨栏跑恐惧心理的策略

1.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性。启发教育引导男生,利用生动事例阐明从事体育锻炼的必要性,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性,端正学习态度,明确跨栏项目对身体的锻炼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加强学生意志品德教育。

2.克服过度紧张、过度焦虑。在跨栏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练习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情绪表现,特别是对力量相对较弱,胆量较小的学生,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采用合适、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更应仔细关注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各种情绪变化和外在行为变化,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程度相应地采取对策,转变教法,及时进行调整。

3.增强学生自信心。自信心是建立在成功完成动作的基础上,教师正确、规范的示范,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并能使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形象生动的讲解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努力锻炼,全面提高学生的跑、跳能力,在跨拦教学之前进行预防性锻炼。对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采用单脚跳。

四、结论与倡议

1.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作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性。

2.教师要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善于激发学生的练习激情,注重发展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制约能力,排除不良因素的影响。

3.运用降低动作难度与逐渐加大动作难度的练习,以及采用一系列辅助练习,能增强练习密度、强度,提高学生自信心,从而有效地克服消极因素,预防抑制心理障碍的产生。

浅谈习作中克服童心缺失的策略 篇7

一、回归生活, 点燃童心

著名诗人艾青说过:“生活是海洋, 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因此我们的习作教学必须要回归儿童的生活家园, 让儿童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观察, 去发现, 去想象, 去感悟, 在快乐的心境下点燃童心,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充分享受表达的自由, 使写作真正成为快乐的生命之旅。

多年的习作教学, 一次次地启发我, 要基于童心去丰富学生的生活, 要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 让孩子以自己的视角去认识大自然的万事万物, 给学生展现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要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跳蚤市场、贴鼻子、放风筝等校园活动, 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 丰富学生的体验;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焦点、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 孩子的文章便时时异彩纷呈, 令人有美不胜收之感。童心是率性而为, 纯任自然, 有了无穷无尽的生活积淀, 何愁学生写不出充满童趣, 写满个性的绚丽之作?

二、注重积累, 浸润童心

写好文章的关键是要善于积累, 积累是“语言表达”的仓库, 是创新的基础, 厚积薄发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对于儿童来说, 注意在潜移默化中的积累十分必要, 要引导儿童积累情感、积累知识、积累认识、积累方法、积累语言等, 为儿童习作行走在童心世界里打下坚实基础。

1. 积累语言

张志公先生指出:“掌握丰富的语言材料是写作的根本。”语言是文章的建筑材料, 只有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 丰富儿童的语言信息贮存, 让儿童在大量语言的反复撞击、刺激下, 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形成自己的语言个性, 为展示童心铺平道路。如让读书成为儿童的习惯, 在阅读活动中, 还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既可以力求甚解, 也可不求甚解;既提倡“精读”“细读”的阅读方式, 也可保留“信马由缰”“蜻蜓点水”“囫囵吞枣”的方法;不求烦琐分析, 但求多读、多吟、多诵。

2. 积累情感

巴金老人在《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中有这么一句话:“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 而是我有感情, 对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这朴素的话语中道出了写作的真谛, 那就是心中要有感情。儿童, 天真烂漫, 他们有着纯真无邪的心灵, 他们稚嫩的情感最容易被打动。教师要以情感人, 引导学生入情达情, 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情动而辞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只要学生情感的积累丰富, 写作自然情到笔至, 文思如泉。

3. 积累方法

鼓励和指导儿童尝试多种习作方法, 并在交流中给予介绍和推荐, 使儿童头脑中形成一个习作方法库。续写、仿写、看图作文、绘画作文、想象作文……当儿童有了这些写作经历的时候, 他们便不会为找不到习作的落脚点而犯难了。

三、激活思维, 放飞童心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比“花”和“沙”更具有生命力的孩子。接触儿童的时间越长, 我们就越能感受到每一个小小生命的存在都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他们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他们身上蕴藏着我们无法估量的潜力。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 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习作成为学生放飞童心的自由之作。

四、鼓励品评, 呵护童心

心理学家詹姆斯指出:“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的, 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 多肯定, 多激励。可以经常组织“赛一赛、展一展、投一投”等活动, 点燃学生快乐习作, 成功习作的信念火花。对学生习作中常常会出现的天真可笑的童言稚语, 我们也尽量不要按照成年人的标准随意改动, 要多就少改, 尽力让孩子的语言呈现原生态之美。

1. 拥有童心, 才能读懂童心

童心比热心、比技巧、比耐心更重要。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作文课上, 一位老师让小学生围绕“梦”说一段话, 在不少学生发言之后, 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每当黑夜降临, 我总做一个梦, 就想变成一只老鼠, 偷回……”没等说完, 孩子们一阵哄笑。这位教师好心地说:“是的, 我们的梦应该是崇高的、美好的, 不能是大家都反对的、丑恶的。”于是这个小男孩伤心地哭了。事隔十多年, 当年的男孩已大学毕业, 他在给语文老师的一封信中, 把当年没有说完的“话题作文”写给老师:我想变成一只老鼠/偷回冬的光辉/还给迷人的金秋/盗去夏的鲜花/装扮春天的风流。多么奇特的想象!面对诗句, 那位语文老师追悔莫及, 他不无遗憾地说“当年我就像小偷, 偷走了这孩子的梦”。痛定思痛, 那位老师为什么会“偷走孩子的梦”呢?我以为, 他缺少一颗童心。如果我们用儿童的眼光赏识儿童的习作, 也许, 我们就能见到一些久违的、令我们感动的灵性及悟性……因为只有拥有童心, 才能读懂童心, 才不会偷走孩子的梦。

2. 宽容童心, 才能擦亮童心

宽容是一种智慧和力量。用儿童的思想宽容儿童的作品, 孩子就会多一份信心和兴趣, 在宽松的表达氛围中, 孩子们的笔下就会有蓝天、白云、绿树、红花, 就会有快乐的童年, 就会有多姿多彩的世界。在斯霞老师的班里, 有个孩子写了这样一句话:“昨天, 有个法国阿姨到我们学校来参观, 法国阿姨是女的。”在成人看来, “法国阿姨是女的”是多余的话, 应该删去。但斯霞老师却认为:小孩子唯恐别人不知道阿姨是女的, 就写上了那么一句。这句话, 出自儿童天真幼稚的脑海, 在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是可以原谅的。斯霞老师的宽容滋润了童心世界, 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出一个高明的园丁对待幼苗精心培育的态度。如此, 在评价过程中, 满腔热情地呵护孩子的童心, 让他们保持童真, 生活在童话的世界中, 必能使孩子敞亮心扉, 释放个性和灵气。

巧用听力策略克服英语听力障碍 篇8

一、听前预测, 明确听力目的

很多学习者在听力开始播放前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在听力播放前毫无准备, 以至于听力开始后一时无法进入状态, 抓不到重点, 造成对听力内容的理解困难。因而, 在听力开始前, 进行预测是很有必要的, 预测有助于听者在听力开始前对听力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并有所准备, 明确其听力目的, 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焦虑、紧张情绪。

1.通过题目预测。听力练习往往以选择题的形式来检查我们对听力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各个选项中的文字给我们的猜测提供了依据, 让我们对听力内容有一个大概了解。例如, 某听力选择题的选项如下:

A.The lecture are boring.

B.The course is poorly designed.

C.She prefers Philosophy to English.

D.She enjoys literature more.

我们可以根据四个选项推测出对话可能在谈论某人对某个课程的看法。

2.根据信号词猜测。在听力过程中, 听者可根据已听信息猜测, 比如一些关键词、连接词、句型结构和逻辑关系来调整预测, 预测下文。例如, 某听力考试中的题:

When students graduate from college, many of them do not know how they want to spend their working lives.And they some times move from job to job until they find something that suits them and, of equal importance, to which they are suited. Others never find a job in which they are really happy.They remain all their lives pegs in round holes.

篇章中标注的词都是听力中需要注意的信号词, 从句连接词表明句子、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对篇章的整体结构和出题思路有所了解。

3.根据背景知识预测。我们的头脑里储存了各式各样的信息, 包括一些生活常识或者某一学科的知识等, 这些日常积累都会在听力过程中有所帮助。例如:我们都购买过商品, 对此类场景有一定的了解, 所以当听力中出现以购物为背景的对话时, 我们就能很容易地判断出来, 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测和理解听力内容。

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

A.At a clinic.B.In a supermarket.

C. At a restaurant.D. In an ice cream shop.

二、做笔记, 保持注意力, 加深理解

在听力过程中, 做笔记是非常有效的学习策略。许多听者常常觉得自己听懂了, 但问到具体某个细节就没什么印象或者记忆模糊,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人脑瞬时记忆力有限, 用笔记辅助脑记可以让我们听得更全面, 对文章理解更透彻, 甚至在听完后, 能帮助回忆遗漏的细节。

当然做笔记也有一定的技巧, 许多听者觉得边听边记很困难, 而且常常顾此失彼, 分散了注意力, 反而影响听力理解效果。其实我们做笔记时, 并不需要面面俱到, 力求完整, 只需记录最重要的信息便可。如:时间、地点、数字。为了提高效率, 我们可以用一些缩写或符号来代替单词和句子, 例如, 用wd代替word, 用wk代替work.这些缩写和符号没有统一标准, 以个人为主, 只要是你能够辨认并且记录快速就可行。

三、寻听, 略听相结合, 克服生词恐惧

所谓寻听, 是带有目的去听, 听者确定所需信息, 结合上下文, 及时捕捉, 完成听力任务。而略听则是跳过那些与主要内容无关的内容, 通过预测手段筛选主要信息, 不要在无用信息上过多纠结。在听力过程中, 听者要学会根据需要灵活运用这两种手段, 提高听力理解效率。

生词是听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难题, 许多听者遇到生词就十分紧张, 影响接下来的听力。其实生词远没有那么可怕,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这些生词不会影响我们的理解, 可以将其忽略。如果对听力理解有着重要作用, 我们也可以暂时保留, 在听完上下文后, 根据上下文, 利用所学知识, 推测其意。

克服策略 篇9

关键词:导游英语教学,高原现象,策略研究

高原现象(Plateau Phenomenon),是教育领域经常探讨的话题,它是指在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中,练习到一定阶段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现象,表现为练习曲线保持在一定的水平面不再上升,或者甚至有所下降。但是在高原期之后,练习曲线又会上升,即表明练习成绩又可以有所进步。最早用实验的方法证明高原现象的是布瑞安等人(Bryan&Herter)的研究。[1](P314)

导游英语作为专业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简称ESP)之一,尤其是对英语导游人员的语言能力要求较高。无论是中职院校、高职院校还是本科院校,旅游类专业设置的导游英语课程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敢于开口讲英语,而且要求学生能够讲流利的专业英语,进而熟能生巧。即在让游客听懂的基础上,要带给游客语言和讲解内容上的美感。但是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出现阶段性的学习瓶颈(bottleneck),即高原现象。学生在出现高原现象后,往往会丧失学习的兴趣、继续进步的动力,对导游英语教学造成不利影响。

一、导游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高原现象现状

以我所在高职院校为例,在导游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经常出现高原现象,超过了另外一门专业英语课程商务英语,学生在碰到这种现象后比较茫然,教师授课也产生了障碍。如果不能找到克服该种高原现象的方法和策略,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对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这种高原现象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 词汇及专业英语术语识记困难

本课程出现了大量描述中国文化例如中国书画、中国京剧、中华美食、民族文化、中国建筑和中国宗教,全国各知名旅游景点,酒店专业英语和旅行社专业英语的内容,因此涉及到大量的词汇和专业术语。很多学生在通过英语等级应用能力考试B级或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后,基本上放松下来,没有进一步学习专业英语术语的动力。这固然和教学任务有关,但也表现为学习专业英语较为困难。通过对导游英语和公共英语及商务英语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本课程所出现的英语词汇远远超过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词汇量(2500个左右)。

2. 发音不准确,语法掌握不牢固

本课程出现了大量生僻词汇和超纲词汇,由于使用频率低,学生对其发音和识记感觉难度大,从而造成发音不准确。例如课程中出现的宗教术语:“罗汉”(Arhat)、“菩萨”(Bodhisattva)、“佛陀”(Buddha)、“释迦牟尼”(Sakyamuni)等,发音都比较难。另外出现的一些不同语言的音译词汇,如日语“寿司”(Sushi)、“靖国神社”(Yasukuni Shrine);拉丁语如“乌托邦”(Utopia)、“赛博”(Cyber);法语如“芭蕾”(Ballet)、“司机”(Chauffeur)、“美食家”(Gourmet)等。再者,在学习过程中,语法掌握不牢固,导致学生在导游英语课程听、说、读、写、译的学习上停滞不前,出现的错误层出不穷。

3. 听力和口语很难突破

全国英语等级应用能力考试B级或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听力考试基本把范畴定在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场景,而导游英语听力涉及的范围较广。例如银行兑换货币、预订飞机票或酒店、旅游美食的探讨、中外文化对比和景点的介绍等。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适应B级考试和四、六级考试听力(语速较慢而且发音清晰)的学生,在播放导游英语听力(语速快且语境噪杂)时,不少学生基本上一片茫然。导游英语的口语练习也停留在“英语角”式的基本对话上,碰到较长时间的英语口语表达或现场英语模拟导游就语无伦次或无话可说。

4. 课堂上进行模拟导游效果不明显

因为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无法取得较大突破,因此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导游的效果不明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屡次指出的问题,如羞怯心理、表达时的口齿不清、思维混乱、台风不大方自然、经常一犯再犯。因此许多学生惧怕或者厌倦课堂上的模拟导游环节。模拟导游是该课程重要的实践环节,却渐渐地沦为鸡肋。

二、导游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高原现象分析研究

综合上述该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高原现象,不妨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进行认知规律的分析,从而揭示其本质,为如何克服高原现象进行策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词汇和专业英语术语遗忘曲线

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uas, 1850—1909)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后来的学者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制成曲线图,这就是百余年来一直被广泛引用的经典的艾宾浩斯曲线。[2](P195)学生在学习导游英语词汇和专业术语时,刚开始遗忘很快,经过重复识记后,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这就意味着识记增长的速度也比较缓慢,因此出现了学习瓶颈。从上述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为学生学习中的高原现象画出了一个清晰的轮廓。

2. 学习兴趣的边际递减规律

边际递减规律本来为经济学术语,但在学习兴趣上,同样存在着边际递减规律。人性中存在着“喜新厌旧”的认知心理,对新知识感到好奇,有愿意学习的动机,对旧知识失去新鲜感,不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重复学习。在导游英语的教学中,经常发现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下降,甚至产生厌倦情绪,或者身体疲劳等原因而导致学习效果没有进步乃至倒退现象。

3. 反应定势

当学生学习导游英语达到一定水平时,继续进步需要用新的学习方法或学习内容来改变现有的活动结构和完成活动的方式方法,但这种取而代之的愿望经常受到旧的技能结构和反应定势的限制。在没有完成这种彻底的改造之前,练习成绩只会处于停顿甚至暂时下降的状态。[1](P345)例如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utral heritage)时,不少学生表达成“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表达中国书法(Chinese calligraphy)时,学生经常表达成“Chinese handwriting”。这种以最熟悉的方式作出的反应倾向,教育心理学称之为反应定势。

三、应对导游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高原现象策略

1. 鉴于学生学习导游英语中存在着遗忘曲线,教师应提醒学生为防止遗忘或尽量减少遗忘,学习时机要得当,学习次数要适宜。例如识记导游英语专业词汇和术语时,制定学习计划,寻找适当的时机,确定适宜的识记次数,寻求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避免学习成绩“原地踏步”。

2. 学生学习导游英语,缺乏基础知识的积累,要想突破学习瓶颈,克服高原现象,既要加强学习的厚度和深度,发掘自己学习的潜力和爆发力,同时需要注意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果学习方法出现偏差,或者经常出现反应定势。那么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发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优势,让学生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从而改正学习方法。

3. 当学生在学习导游英语的过程中出现高原现象,应及时寻求变通,正可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例如,在进行现场模拟英语导游时,对自己的英语表达或台风不甚满意,则可以多观摩电视等媒体英语频道主持人节目主持的风采,也可以在旅游景区观摩英语导游现场讲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高原现象面前,不可以猛打猛冲,可以适当地采取迂回战术。

4.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革新,让学生始终保持对学习的新鲜感。温故而知新,如何“温故”?它需要教师进行不同而又富于创新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例如直接复习、间接复习、穿插复习等。另外,还需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元认知式的思考,避免出现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策略“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现象。

纵观上述克服导游英语学习中高原现象的策略,主要是积累并寻求突破。陶渊明说:好学如勤耕之苗日见其增,辍学如磨刀之石日见其损。只要积累到一定程度,这种极限就可以被突破。对于导游英语学习上的高原现象,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三大境界中的第二种。所谓三种境界:一者,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P314)其中第二阶段这种困顿劳神、徘徊不前的状态即为高原现象。但是高原现象并非不能克服,它只是认知过程中“黎明前的黑暗”而已。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4.

[2]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8.

[3]李丽华.谈导游英语的口语化教学[J].辽宁高职学报, 2007, (6) .

[4]张伟.大学生英语学习中“高原现象”的表现特征分析[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

[5]肖鸿.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高原期现象”探究及对策[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 .

[6]陶桂凤.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石化现象[D].吉林大学;2004.

[7]徐孟进.“高原现象”及其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 2001, (2) .

克服策略 篇10

自卑心理是指个人由于某种原因 (如生理、心理映陷或学习成绩欠佳等) 而产生的轻视自己, 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

二、高中英语学习中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高中生英语学习中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大体可分为内在原因与外在原因两大类。

1. 外在原因。

(1) 社会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对高中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要求大大提高, 高中生的英语学习任务也越来越大, 这样容易降低学生的自我能动感, 使他们从一开始就产生自卑心理。 (2) 家庭原因。高中生有很大的学习压力, 学生家庭对他们英语学习的急功近利的思想,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家长对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寄予厚望, 有时要求难免苛刻, 致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3) 学校原因。在高中英语的学习中表现出个体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努力程度、学习能力、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一些本身就陷入弱势的学生群体进而对于学习的效果没有任何期待, 进而怀疑否定自己的英语水平能力, 从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2. 内在原因。

(1) 学习者的学习方式。高中生中仍然有大部分学生沿袭初中不良的学习习惯。由于学习任务和层次的提高这些学习策略或方法上有问题的学生很难适应高中英语学习任务, 这就使学生很容易受挫折而感到自卑感。 (2) 学习者的个体动机。高中英语学习者的动机存在个体差异性, 当个体在学习能力, 学习努力程度, 学习态度等多种方面无法获得成就感时, 他们便会在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失去动机, 英语的学习便成为他们的障碍。

三、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1. 全方位心理辅导。

高中生生活中有两个重要的环境:学校和家庭。近年来, 各个学校不仅建立心理辅导室和专职心理辅导员, 还定时为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活动。但社会上往往忽视家庭范围内对高中生的学习心理的疏导。为了解决高中生英语学习中的自卑心理, 家长应用爱心和耐心来缓解高中生心中对学习的忧虑与自卑。

2. 教师们应对学习者的成功与失败做出适当合理的评价。

高中英语教师们应尽量避免将学生英语学习的成功与失败归于某些负面因素, 应将他们的失败归于学习策略的问题, 这样既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 又为他们指出了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问或布置任务时, 教师们应当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定不同的要求, 让学生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期待、经历成功的喜悦。

3. 教师们应当帮助学生构建其个人内在学习动机。

正是因为个体的内在动机才使学习产生最佳效果。帮助学生构建内在学习动机可以激发学生的正面积极的情感从而真正地了解学习的本质。当外在因素被转变为学习者的内在因素, 外在推动力转变为内在吸引力或者被动因素转变为主动因素的时候, 他们的学习动机才会被内化。教师们可以依据以下的一些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内化自身的学习动机: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可以为学习者带来力量、启发和勇气, 可以促使他们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学习进行拓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幽默、友好和博学多才的教师也会激励学生与人进行交流、获得信息的兴趣。除此以外, 一些课外活动如讲座、影视欣赏以及英语晚会等都是激发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 (2) 赞扬与批评。赞扬、鼓励及批评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和态度的肯定与否定。有研究表明, 经常得到表扬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最好, 而那些受批评的学生的成绩位居第二, 不做任何评价的学生成绩最差。所以, 教师们应当对学习者的表现给予适度的评价。

在高中英语的教学实践中, 学习者的自卑心理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内外在因素, 如果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这些负面心理因素, 将会对英语的教学产生不可估量的阻碍作用;如果教师们在教学中能够发现并重视学生的自卑心理, 并采取针对学习者个体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自卑心理成因的教学策略, 不仅能帮助学习者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格, 拥有更加积极的优势心理, 让他们自己的自卑心理转变成自信自尊, 而且还能够帮助他们利用在学习中产生的这些优势心理, 发挥出自身潜在的优势与创造力。

摘要:学生到高中阶段, 时空感知已接近成人, 此时观察事物的自觉性、稳定性、精确性和概括性也逐步提高, 记忆和理解能力也随之增强。高中生的理解能力已经不仅限于浅层的形象理解, 有一定基于理性思考的深层次的理解。但由于对社会和人生的阅历不足往往高中生对事物的理解带有一些不稳定性或偏颇。具体到高中英语教学上, 由于高中学生对英语教学过程中或和英语教学有关的事物理解的偏颇容易导致高中生产生对英语学习的自卑心理。本文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中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做了简单论述。

关键词:高中,教学,自卑心理,激励

参考文献

[1]刘九德.如何使中学生克服自卑心理[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3, (1) .

[2]张思中.外语教学法理论探讨与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克服策略 篇11

[关键词]化学;教学;逆反心理

在中学化学日常教学中,教师的授课对象是青少年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想和行为均有较强的可塑性。好奇、好动、爱探究、精力旺盛,是他们的特点。他们的这些特点对化学教学的开展十分有利。对于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教师应予以热情鼓励和支持。同时,教师也应看到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另一面,即在逆反心理驱使下出现的某些不良行为。这个方面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常表现为:明知自己即将进行化学实验违反操作规则,却仍我行我素。在违规操作过程中,没有考虑其行为将产生的严重后果,只图“做个痛快,弄个明白”。等后果出现了,方知教师讲解的重要性,可此时后悔已于事无补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的这些情况。

一、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的逆反心理

从学生心理发展角度来看,逆反心理是每个人心理发展的必然过程。总体上,是一种抵触性的心理倾向,但严格意义上可分为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两种情况,区别的关键就是看具有逆反心理的行为意向是否有利于集体各项实践、班级舆论导向和健康向上的人格等。在多数情况下,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逆反心理,往往会对所在环境产生消极的影响,对化学的学习有阻碍。如果学生出现这种现象,教师不能一味采取硬管手段,强迫学生就范,而要使用深入细致的说服办法进行引导,否则就可能会激发矛盾。要消除和避免消极逆反心理现象,还是应该认真分析一下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做到有的放矢。

二、积极引导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仪器加热,九年级、高一年级的学生都会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点,尽管教师多次讲解和示范,由于学生的逆反心理,有些学生就是不信试管外壁沾水加热会破裂。学生的违拗性是不可忽视的,就好比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到黄河心不死。这些现象,是由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实验少,不信任教师而造成的,克服的办法是利用破损的旧试管让学生亲自体验并请有经验的学生现身说法。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对于教师讲授的化学反应,没有实验的支持,很难使学生接受,时间一长,化学就变成记忆化学反应现象和结论的毫无生气的学科。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产生,这不但抑制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信心。要想积极引导学生,就必须采用以实验为主导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三、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逆反心理

教师利用学生的逆反心理,巧用“激将法”,能优化教学效果。这也可用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学实践表明:对那些表现欲较强又十分好胜的学生,“激将法”尤其有效。九年级的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方面是一个难点,教师在充分讲清要点的情况下,要不失时机地激上一句:“以往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的各个环节上出错(如不配平、不把—改=、不写箭头等),老师料定你们班也会有这样的学生!”这时会有不少学生十分激昂地大声接上话:“不!老师,你等着瞧,我们偏偏不让你料准!”

事实正如其言,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因此如愿以偿。

青少年学生好胜心强,遇事不肯认输。教师了解了这一特点,就可以掌握规律,因势利导,使得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的学生进入教师意志的轨道,收到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变化,研究他们的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因人而异采取正确的引导方式,联合各学科教师及家长,对学生采用三位一体教学管理方式,就能克服或减弱学生的逆反心理,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教学质量。

有效梳理克服难点 篇12

1.正确理解和掌握一般形式中的a≠0, “项”和“系数”的含义.

2.利用配方法获得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过程及思路.

3.由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求方程中字母系数的取值.

4.一元二次方程与不等式的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

5.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运用.

【例题分析】

1.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3-x) (3+x) -2a (x+1) =5a的一次项系数为_______.

【分析】整理为ax2+bx+c=0的形式, 注意所谓一次项是含有“x”一次的项, 和其他字母无关.

解:原方程可化为:x2+2ax+7a-9=0, 故一次项系数为2a.

2.如果关于x的方程 (m-2) x2-2x+1=0有解, 求m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题并没有说明该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所以分成两种情况.

(1) 若是一元一次方程, 则m=2.

(2) 若是一元二次方程, 则m≠2, 但方程有解, 必须Δ≥0, 从而求出m的范围.

解:若是一元一次方程, 则m=2.

若是一元二次方程, 则m≠2, 但方程有解, 必须Δ≥0.即 (-2) 2-4× (m-2) ×1≥0.易得m≤3.

综上所述, 得m≤3.

3.解方程:

(2) (y-1) 2-5 (y-1) -14=0.

【分析】题 (1) 适用配方法和公式法.

题 (2) 适用各种方法, 但是运用因式分解的方法较为简单.

解: (2) 因式分解得:[ (y-1) -7][ (y-1) +2]=0, (y-8) (y+1) =0.

从而得y1=8, y2=-1.

4.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mx+m2-1=0.

(1) 证明这个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 求出这个方程的实数根.

(3) 若此方程的两个根在-2与4之间, 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题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其中含有参数m.题 (1) 考查根的判别式, 只需要代入Δ=b2-4ac计算即可.题 (2) 求解可用因式分解法, 也可以用公式法.题 (3) 字母m的范围可由x的范围确定.应先判断两个解的大小关系, 再列出相应不等式组.

解: (1) Δ=b2-4ac= (-2m) 2-4×1× (m2-1) =4>0.

所以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 x2-2mx+ (m-1) (m+1) =0.

[x- (m-1) ][x- (m+1) ]=0.

(x-m+1) (x-m-1) =0.

x1=m-1, x2=m+1.

(3) 因为m-1

5.已知△ABC的两边AB、AC的长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 (2k+3) x+k2+3k+2=0的两个实数根, 第三边长为5.

(1) k为何值时, △ABC是以BC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2) k为何值时, △ABC是等腰三角形?并求△ABC的周长.

【分析】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中含有参数k, 要求k的值, 必须要有一个条件. (1) 中增加了直角三角形的条件. (2) 中增加了等腰三角形的条件.本题的立意就是根据新增加的条件得出有关k的方程, 这个关于k的方程可以通过根与系数的关系来列, 也可以把关于x的方程的解求出来之后再列.一般情况下, 当根的判别式是一个数或是一个式子的平方时, 我们选择后者.

(2) 当△ABC是等腰三角形时,

上一篇:财务信息管理的意义下一篇:理念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