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克服心理障碍(共12篇)
怎样克服心理障碍 篇1
怎样克服心理障碍?
(1)克服心理障碍方法之一:呼吸调节放松法.
缓慢、深深地吸气并挺胸,使空气充盈整个肺部约花费4秒钟的时间,吸气时保持节奏均匀并产生舒适的感觉.吸满后不要立即呼气而是让空气在肺部稍加停顿,但注意不是憋气,这种停顿会让你感到舒服而轻松。停顿过后,缓慢地呼出。如此做完10次,就会发现你的紧张感已经被平复了.
(2)克服心理障碍方法之二:转移注意法.
转移注意法是一种调节方法,属于心理学范畴.当人们处于紧张状态时,都会下意识地想要逃离这种状态,或者想要把这种紧张的状态强压下去。但紧张是不可人为控制的,就像是弹簧,你压得越用力,反弹得也会更彻底.所以当你进入到让你紧张的环境或者情境时,转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办法.就像天平,你把所有的重量都压在一个盘子上时,自然会有倾斜,但当你把它均分为两份时,天平就会取得平衡.同样的道理,当你把注意力放到其他事物上时,你的紧张感也会得到均分,从而降低了整体的水平.散散步、聊聊天,都可以很好地平复你的紧张心情.
(3)克服心理障碍方法之三:表情调节法
你的情绪会影响你的表情,反过来说,你的表情同样可以影响你的情绪。按照咧开嘴笑、微微的笑、面无表情、皱起眉头、下拉嘴角的顺序,进行表情的变换,将顺序反过来再做一次,你就会发现你的心情已经出现了变化.第一套动作做完,你会陷入到压抑、不愉快的心情之中;第二套表情做完,你会发现你的心情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了好转.所以当你感到紧张、抑郁、不快的时候,不妨做出微笑的表情,使自己拥有好的心态.
(4)克服心理障碍方法之四:暗示调解法.
自觉地诱发良好的心态,保持稳定,并改变原有的消极心态,是暗示调节法的实质.通过内心的想象,将一切变得美好,从心理入手引发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以此来起到缓解压力、调整情绪的目的.暗示过程中,如果用想象来代替通过自我意志来进行的暗示,效果可能会更好.选择好暗示的内容也同样重要,积极向上的内容更有利于我们塑造健康的心态.
怎样克服心理障碍 篇2
1. 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 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 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 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 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 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 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 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 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 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 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 创造潜能遭扼杀,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 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2. 急躁心理。
急功近利, 急于求成, 盲目下笔, 导致解题出错。一是未弄清题意, 未认真读题、审题, 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 哪些是未知条件, 哪些是直接条件, 哪些是间接条件, 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 没对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 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 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 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
二、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这是数学教法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四重。
(1) 重基础。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 严格按照《标准》提取知识点, 突出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 重实际。一是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 了解学生实际, 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 兴趣爱好, 特长优势, 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二是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三是要加强实践, 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 重过程。揭示数学过程, 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 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 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 (4) 重方法。“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所谓重方法, 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 又不包办代替, 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 掌握数学知识, 掌握数学过程, 掌握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 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
2.“三到”, 即心到, 情到, 人到。
教师要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 想学生所疑, 想学生所难, 想学生所错, 想学生所忘, 想学生所会, 想学生所乐, 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 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 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 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 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 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 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 使师生心心相印。课堂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 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3.“八引导”, 即学科价值引导、爱心引导、兴趣引
导、目标引导、竞赛引导、环境引导、榜样引导、方法引导。学科价值引导。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 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一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悠久历史;二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 特别是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要让学生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增长的关系, 使其增强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自觉性, 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爱心引导、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 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 征询他们的意见, 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向他们奉献一片挚诚的爱心。兴趣引导。一是问题激趣。问题具有相当难度, 但并非高不可攀, 经努力可以克服困难, 但并非轻而易举, 可以创造条件寻得解决问题的途径, 但并非一蹴而就;二是情景激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情境,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还有语言激趣、变式激趣、新异激趣、迁移激趣、活动激趣等等。
摘要:我们研究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与消除的目的是: (1) 便于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反思, 以总结经验, 找准问题, 发扬成绩, 纠正错误; (2) 把握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 加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提高数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癌症患者怎样克服心理障碍 篇3
癌症患者首先要克服全然依赖药物的心理。人们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但不可将自身的生存希望全部寄托在用药上。当有的患者从恐惧中惊醒过来之后,首先产生的就是迷信和依赖药物的心理,而很少去考虑在战胜癌症过程中人的主导因素。他们往往迷信灵丹妙药,什么单方、验方、“祖传秘方”、江湖方药,都想试试。由于滥用各类药物,给机体解毒、代谢器官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更有甚者,迷信进口贵重药品,不惜重金采购,也不管这些药对自身是否适合,故而身受其害。笔者曾见某些患者盲目大量注射进口人体白蛋白而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有的甚至险些送命。这类病人应当认识到滥用药品对身体的危害。药物是治疗癌症的必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治疗癌症的方法与途径有多种多样,合理用药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有的癌症患者疑心越来越重。总是怀疑自己活不长,似乎有“已被判死刑缓期执行”那样的心情,整天胡思乱想、心神不宁。这类患者与上面所述的患者心理状态不同,他们总是认为用药也是无效的。有的怀疑一切,连医生也不相信,既担心药品质量又不放心医生用药的剂量,个别患者甚至怀疑医生在用药害他。其实产生这些想法的根源是恐惧心理。恐惧可造成思维的紊乱,这种精神状态对患者极为不利。因为恐惧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表现,虽然可以促发人体自救意识与应激能力,但若超过了一定的情感限度,则能造成人体内脏器官功能的剧烈变化,以至于摧垮机体免疫体系,从而破坏人体对病源微生物的抵抗力,招致其它并发症。这类患者要设法消除头脑中的疑虑,多看一些具有说服力的、战胜癌症的典型病例资料和电视录象。癌症康复者现身说法,有助于消除疑点,树立抗癌信心。医护人员和家属也应对其动之以情,以感化病人。
有的患者总是愤愤不平,感到老天爷对他太残酷,抱怨降临到自己头上的灾难,常常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怨愤,脾气暴烈,肆意发泄胸中的积忿。内心的极度痛苦造成失去理智,出口伤人、行为越轨,很难驾驭自己。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差,觉得身患绝症是一种耻辱,自尊心受到扭曲。由于治疗、手术造成的身体外形改变,如面容的破坏、声音的变化、器官的残废等,都能造成患者心态失衡和情绪波动,往往动摇了坚持治疗的决心。有位30来岁漂亮的女演员,因患乳腺癌切除了乳房,当她在术后看到自己身体失去了往日的姣美时,觉得已失去了人生的价值。艺术生命之花的凋谢,使她的情绪下降到最低点,心灰意冷,打算告别人世。从此她不愿与医生合作,拒绝服药化疗。根据她的这种思想状态,经主治医生耐心地与她谈心,告诉她手术是及时与成功的,病灶亦无扩散,服药化疗是必要的根治措施,一定要往好的方面去想问题。况且,等身体完全康复后,外貌的缺陷是可以通过医学手段来弥补的。当代新技术制作的人工硅酮乳房可以还你青春风采,故没有必要消极悲观厌世。经过医生的心理疏导,她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两年多以后,她终于又重登舞台。
还有一些意志比较薄弱的癌症患者不愿接受任何治疗,静心等死。以为这样自己可以少受折磨,亲属也不致为他受累。这实际上是一种“宿命论”的观点,他们深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认为自己寿数已尽,这当然是相当愚昧的想法。还有一些晚期癌症患者因忍受不住疼痛而恳求终结其生命。但目前对安乐死的争议很大,有许多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时难以定论。通过使用药物手段造成安乐死的法律问题相当复杂。因此,对于这类患者的安抚工作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要尽量满足其镇痛药物的需要,以减少他们的痛苦。
怎样克服心理障碍 篇4
早恋是青春期或青春期之前的少男少女所产生的过早恋爱的现象,一般发生于20岁之前。这个时期,由于年令局限、涉世不深,缺乏必要的思考能力,而更多的是跟着感觉走。有位作家说过,早恋是一朵带刺的玫瑰,我们常常被它的芬芳所吸引,然而,一旦情不自禁地触摸,又常常被无情地刺伤。
处理好自身的早恋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处理: 第一,早恋要认识到早恋的危害,用理智战胜感情
早恋最直接的危害是严重干扰学习。由于整日整夜满脑子想着自己喜欢的那个异性,因此,会使你没心思去学习,也觉得学习没多大意思,上课注意力就难以集中。由于没有认真听讲,因此,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差。
有人说:事业的引力,爱情的驱力,歧视与压迫的反作用力,是人生的三大动力。因此,早恋处理得好,可以产生“合动力”。有关统计材料表明,那些在中学时代就耳鬓厮磨、如胶似漆地恋着的,大都是学业荒废,爱情失败,甚至有的由“爱得深”变为“恨得深”。相反,那些把爱深深埋在心底一心向学的青少年,多数不仅事业有成,而且能够赢得爱神的青睐。因此,青少年要把眼光放得远一点,要用理智战胜自己的感情。毅力的真谛是战胜自己,你能战胜自己,便会摆脱早恋。第二,早恋要注意心理卫生
早恋不看不适宜的报刊杂志、影视节目,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多看一些伟人的传记,培养自己的意志力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有些青少年早恋或者单恋,喜欢夸大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认为对方的一言一行都与自己有关,甚至是受自己影响的。对方成绩下降,挨了老师批评,以为这是因为自己的缘故,因此,替对方难过;对方近日精神不振或者瘦了,认为这是因为对方想念自己的缘故,因此,自己很感动。青少年的这种心理,其实是一种“自作多情”。青少年在这种对异性的想念和思念中,除了使学习下降外,还能得到什么呢!
第三,早恋要正确处理早恋和男女生正常交往的关系
早恋每一个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会开始关注异性同学,并希望了解他们,与他们交往,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青少年对异性的依恋并不是有些家长和老师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件丢人和见不得人的事。这与道德品质无多大关系。绝大多数青少年都“早恋” 或“单恋”过一个自己很喜欢的异性。关键是青少年如何正确处理早恋和男女生正常交往的关系。不要过分地敏感,不要以为异性对你好一点就是爱上了,也不要动不
动就向人家表达爱。
第四,早恋要多参加集体活动,不要与异性单独交往
早恋通过参加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并能获得同学们的帮助和友谊。同时,这样做,能分散你早恋的注意力,减轻你的烦恼。也能使你头脑冷静下来思考,淡化你对你喜欢的异性的强烈情感。现在没有早恋,也许不久就会早恋,因此,应尽量避免同异性同学单独交往,因为受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青少年“爱”的火焰,随时都会被异性点燃,到那时,你就是想让它熄灭,也都难以做到。第五,早恋要设法摆脱早恋
早恋当有人向你表示爱意或求爱时,当你对异性萌生爱意时,可采取如下方法:
①转移法: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去,用探求知识的乐趣来取代不成熟的感情;
②冷处理法:逐步疏远彼此的关系,以冷却灼热的恋情;
③搁置法:即中止恋情,使双方的心扉不向对方开启,而保持着纯洁的、珍贵的友谊。
第一条建议是一定要明白恋爱是没有错的,学生们不要对自己的自然情感有犯罪感。对异性有好感,就正如树要发芽、长枝、开花、结果一样正常;
第二条建议是不要轻易随便地表达情感。珍爱自己,让自己的情感在最合适的时候赢得真正属于它的精彩;
第三条建议是不要做出违反中学生行为规范的事情。花儿开得过早,会提前凋零,结不出饱满的果实。
同时,中学生朋友要努力做到“三要”:
一是要尊重自己的情感,不要随意滥用;
二是要尊重自己,不要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三是要慎重平衡中学生阶段学业和情感的关系,“只有翅膀上去掉了枷锁的鸟儿,才会飞得更高”。
对家长
一定要牢记三条原则:
一是要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情感变化,不要给孩子扣上各种消极的帽子;
二是要积极陪伴孩子青春期的独特阶段,给孩子必要的人生指导,而不是棍棒、打骂和威胁;
三是要记得父母是孩子永远的最坚强后盾,帮助孩子协调处理好青春期的种种困难和烦恼。
家长们还应当做到“三不要”:
不要把孩子对异性有好感当成是洪水猛兽;
不要把早恋等同于道德败坏;
千万不要忘记自己也曾经有过青春萌动的时光。
对老师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做到以下原则:
第一是要为学生保守秘密;
第二是为孩子提供可靠的情感支持;
第三是开展有意义的相关活动,引导学生理智认识处理情感问题。
同时,老师们应当遵守“三不要”的原则是:
第一是不要过度营造早恋可怕的神秘紧张氛围;
第二是不要到处传播学生的私人信息;
怎样克服演讲紧张 篇5
办法就是提前到场,首先是测试现场的幻灯片播放效果,包括检查电脑、投影、接线、翻页器。
其次,你要到演讲台上走一走、站一站,说几句话,看一看观众席,感受一下在台上的感觉。也就是熟悉环境,了解舞台位置、听众位置、嘉宾位置,明确自己在活动中什么时候上场,前后嘉宾是谁。
这样的好处是,整个环境对你来说就不再是陌生的了。
对设备、演讲顺序的提前确认,也可以减少意外状况,让你心里更踏实。
第二点,解除人的不确定因素
你会发现,你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谈笑风生,从来不会紧张。你和陌生人讲话时就会相对谨慎一些,而当你和老板对话时,就会比较紧张。
当你不了解对方,甚至会从对方那里感受到压力的时候,就会非常紧张。因此,要解决面对陌生人的紧张感,就要让自己对观众熟悉起来。
怎么做呢?
干两件事就行:
一是做好听众人群特征的分析工作 。
二是设置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 。
一定要记住,这是杜绝紧张最有效的办法。
这里说的积极心理暗示就是,暗示自己台下坐的都是自己的哥们、朋友、邻居、亲人。
你想,面对一千个朋友你会害怕吗?反正我是不会。这是我最常用的一招,积极心理暗示:来的都是亲人。
当然,偶尔我还是会在演讲前有点紧张,那时候我就会启动这样的一个演讲开头:“今天来的人不少啊,天南海北的都来了,有来自北京的朋友吗?举一下手,噢,在那边。有来自杭州的吗?也不少。香港的呢?……”这个开场,也是积极的自我暗示:来的都是哥们。
第三点,解除内容的不确定
有两个方法,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把握自己演讲的内容。
第一个,口语化,具体来讲就是先口述,通过录音形成文字稿,根据这个文字稿再不断练习,练习中不断修改迭代。练习的时候,你还可以尝试多次录音。第二个,你还可以采取视觉化方式,强化记忆。
根据演讲的大纲,将演讲的内容变成几张幻灯片,当你觉得记忆文字非常困难的时候,不妨用幻灯片辅助记忆,让它帮助你踏踏实实地走上舞台。
克服紧张的8个小窍门
1.提前30分钟到场,熟悉环境、场地、设备、流程。
2. 和现场观众聊天,了解他们是谁,从哪里来,有什么期待。
3. 与亲朋好友通个电话,聊聊今天演讲这件事。
4. 进入“对话模式”,别一个人藏在角落里闷头看ppt、背稿。
5. 上台前可以喝一杯红酒,生理放松,消除应激机制。
6. 提前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脑海中预演整个演讲。
7. 准备演讲过程中,至少完成一次录音或者录像。
怎样有效克服演讲紧张感 篇6
1、熟悉演讲内容
不要以为不用脱稿的演讲你就可以不用准备,那到时演讲时只会让你更狼狈,因为你都不知道你将在演讲的时候说什么,又怎么可能会让人知道你在说什么呢?当别人问你的时候,你就很容易产生紧张了。至于要脱稿演讲的,就一定要背熟内容,并且在台下可以自行练习。
2、提前入场
有些演讲者老是将自己的时间算得一分不差,其实你这样的做法只会让你更加紧张,因为别的演讲者有可能会比你早到场,他们或许已经做好复制资料等准备工作!
3、多些练习
这里说的多些练习就是指你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要多与别人进行沟通,你可以与陌生人、外国人等不同种类的人时行交流,多进行这些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当去演讲的时候你不会这么紧张了。
如果在演讲的时候你紧张了怎么办?
1、大家可能都知道如果我们处于紧张的情况下,你会发现自己的脸部会绷得很紧,表情变得极其不自然,这个时候你就要左右上扬自己的嘴角,运用这种微笑的方式来放松脸部紧张感,你会发现自己变得不太紧张!
2、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你发现自己紧张了,你都可以进行深呼吸来放松自己,这是一种极好让自己平静下来的方法。
3、在紧张的情况下你可以对自己暗示说一句:“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有时候你可以目视前方,不要把目光往下看,目视的时候就不会留意到台下有很多观众,自然也变得放松。
怎样克服错别字 篇7
一、认真读书 睁大眼睛
在错别字这个大家族里,有很多是常用而简单的。产生这些错别字的原因是学生读书时,粗枝大叶,没有认真看每一个字,只求明白句子的意义。如“悬”,少数学生总是给上面写三横,而且屡纠屡错。如果学生读书时,睁大眼睛仔细去看,“县”里面究竟是几横,应用时认真留意,时间一长,就养成了书写正确的好习惯。再如“冷”,也是学生容易写错的。主要表现是将两点水写成三点水,或是把“令” 少写一点 。还有鲁 迅的“鲁”,下面的“日”写成了“口”;真正的“真”里面只写两横等。要克服这些简单的字写错,只要阅读时把眼睛睁大一些,看仔细一点,记住以后,书写时,稍加留心即可。
二、多查字典 手眼两勤
学生作文时,有很多字不会写,本属正常。少数人为了偷懒,不管对错,交给老师后完成任务了事。要克服这一矛盾,教师应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勤查字典的习惯,一旦遇上不会写的或是模棱两可的字,就查字词典。这就需要每个学生都具备字典或是辞书。在我们偏僻的乡村,极少数学生连一本简单的《新华字典》都没有,前两年,国家给每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送了一本《新华字典》,算是解了燃眉之 急。只是 对初中生 来说 ,《新华字典》 远远不够 用 , 字数有限,缺少词条,学生对字的对错还是无法分辨。因而,目前初中生最适用的语文工 具书当推 《现代汉语 词典》。也就是说,一个初中生一旦有了适合自 己学习的 《现代汉语 词典》,又养成了勤查字词的习惯,克服错别字,指日可待。
三、分析字义 理解严谨
前面已经说了,学生只要勤查字典,就不会出现错别字了。其实不然,常常是简单的字,自以为不会写错 , 无需查字 典。如前 面提到的“冷”,明明只有两点水,将其写成三点水。如果书写时,对字义稍加分析,不难发现凡属与“冷”相关的字 , 都是两点 水 , 如“冰”、 “凛冽”、“冻”、“凉”等。再如将篮球的“篮”错写成草字头。如果稍加分析,“篮球”的篮就是像小竹篮一样,应写成竹字头,而“蓝”是一种草,可以提炼出青色来。荀子在《劝学》里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在汉字中,占相当比例的是形声字,书写时,如果认真分析一下形旁,就可以知道这个字的大致意思。如将“刻苦用功”错写成“刻苦用工”。如果对字义作理性分析,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功”这个形声字表义的形旁“力”,指力气或是内功。“刻苦用功”多指花大力气去认认真真做某件事。而“工”在这里是时间的意思,如果写成“刻苦用工”,意思就成了“刻苦地去花时间”了。
四、寻找规律 熟记于心
众所周知,汉字的组合是有规律可循的。如“炼”和“练”。写作时,为了提高用字的精度,需要反复推敲,这一过程叫“炼字”;为了把字写漂亮,反复去练习,叫“练字”。这两个字学生最容易混淆,这就靠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再熟记于心 , 就避免了 。再如“ 渔”和“鱼”,不少学生作文时分不清楚,经常写错。那么究竟怎样寻找规律呢?“渔”指从事捕鱼这项工作。如“渔民”,即以捕鱼为业的人。而“鱼”,单指一种水生动物,大多可以食用。区分出字义,书写时,就会准确无误。还有一种方法是将少数容易写错的字死记 硬背。如 “真”“ 直”“具”三横;“八”字头的字常见的有“分”“公”“兮”,其余是“人”字头,很多学生没有把二者区分开来,结果写错了。
五、勤于写作 不纠自灵
错别字的出现,主要表现在使用文字的时候。就学生而言,则出现在作文中。出现错别字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如果我们每个学生将纠正的错别字勤写勤练,熟能生巧,最终形成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克服错别字的目的就达到了。我曾遇到某个学生经常在作文中将“兴趣”写成“性趣”,我当着他的面纠正了几次,可他依旧写错。最后,就罚他写20则含有“兴趣”的短文,跟造句差不多。这一强化训练后,该生再也没有把“兴趣”写错了。
大学生择业怎样克服“心理落差” 篇8
2010年,中国将有600多万名研究生、大学本科和专科学生毕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严峻:校园招聘比往年少,而毕业生人数比往年多。莘莘学子由此遭遇无奈、失落、郁闷等心情在所难免。
调整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
关于大学生就业,有政府人士强调说:对于零就业家庭,只要学生不挑不拣,保证每个人都能顺利找到工作。
只要“不挑不拣”就可以就业的岗位,这对大学生有多大吸引力?
上海市政协委员施有毅是上海云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最近,他的公司在上海虹桥机场附近新开了一家商务酒店。酒店前台需要三名会日语的接待员,月薪3000元以上。酒店通过各种渠道发布招聘信息,不过“就是招不到人”。前来面试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或者嫌“工作过于简单”,或者抱怨薪酬不理想。有两人来见习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是跑了。
赵晓琴(化名)刚结束上海一个单位的面试,回到浙江萧山的家中。迄今,这位在广东上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已经接触过六七家用人单位,投出的简历“不计其数”。她希望“新年能等到好消息”。
她父母上世纪90年代下岗后,几经辗转,最后在萧山当地开了一家鞋店,这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不过,读新闻的赵晓琴对父母的鞋店兴趣不大。在她看来,父母当时下岗、开店,只要能赚钱、谋生就可以了,而她就业要考虑别的因素,比如社会地位、个人兴趣等。她说自己是个有些理想化的人,“不想仅把职业当成赚钱的工作”。
这位女大学生希望能在媒体工作,“虽然收入不一定高,但总是个白领吧!”“白领”在赵晓琴心目中的“职业排序”中,在“社会中层以上”,“至少比简单的体力活要好一点”。
有关专家指出,大学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同择业理念有关,他们大多向往大城市、大机关,而忽视基层的工作岗位。
“择业理念”已经成为当下的一个流行词。在日前闭幕的上海“两会”上,“大学生就业观念”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一个话题。季宝红代表说:“大学生毕业后为什么一定要坐办公室,而不能做一线工人呢?有这么多办公室岗位吗?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不要总想着外资企业,也可以考虑考虑民营小企业,要拓展自己的就业思维和思路。”
一些政协委员建议年轻人“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去参与就业竞争,否则政府推出再多的就业岗位也难以缓解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种结构性困难,许多服务业、制造业的岗位需要大量人手,而大学生就业预期比较高,总觉得自己该做‘白领’而忽视普通就业岗位,这当然不现实。”施有毅认为,大学生没有必要因自己是“普通劳动者”而妄自菲薄。
转变成才观念,从基层岗位做起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一定要调整就业心态。”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党委书记武克敏说,大学生欲成为“社会精英”,首先要找到劳动的岗位。在“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座右铭下,“欲扫天下”,先得从基层的“扫一屋”开始。
在人才市场上,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劳动者,同时也是优质的人力资源。
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的工人李斌仅毕业于一所技校,从一线基层钻研、实干多年成长为全国著名的“知识型专家”,如今被大学聘为教授,登上“象牙塔”的讲台。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早年于华仁书院预科毕业后,找的第一份工作是辉瑞制药公司推销员。凤凰卫视主持人闾丘露薇写在博客上的一篇文章最近在大学生中颇为流行。这位著名的新闻记者在博客中说:“我们这些不在乎铁饭碗和名声好不好听的人,倒是机会不少,反正就是要一份工作,有工资,能够学到东西。大学一毕业,我去了深圳,做过国企的总经理助理,做过接线生,酒店前台服务员,之所以接受这些工作机会,是因为至少我需要有份工作自己养活自己。”
事实上,相对于大学生而言,需要调整择业理念的,也包括学生家长。
采访发现,许多家长扮演了子女求职“决策者”的角色。一些家长说,与其让孩子做工人、服务行业人员,还不如先不就业;时间长了,甚至可以先申请低保,也就是说,宁肯让孩子在家“啃老”。
针对这种现象,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革上海市委主委高小玫呼吁说,大学毕业生要尽快自食其力,所谓“先就业、后择业”,先能养活自己,再谈理想。
施有毅认为,选择普通岗位,相当于在“起跑线”上退了一点而已,只要有才能,普通岗位照样能培养出精英!
高等教育如何同社会需求衔接?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党委书记武克敏对大学生就业的“高期望”表示理解。他说,学生花大量学费读大学,当然有一个成本预期,“那么多高分学生愿意来读我们学校,首先是看中我们学校毕业生能找到好工作,期望教育投入有好的回报。”
因此,仅要求大学生及其家长转变观念是不够的,高等教育也需要转变观念。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妨碍大学生一时难以认同“普通劳动者”身份的,更多的是教育的原因、社会的原因。要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根本在于转变教育观念,使高等教育从“身份教育”、“分数教育”转变为能力教育。
熊丙奇说,我国高校目前还是“精英模式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短短几年时间完成的;如此短暂的时间里,高校方面还来不及作出相应的调整,基础教育也没有任何转变。许多高校追逐提升档次、扩大规模,并没有多少培养“普通劳动者”的理念。
与此同时,这种精英教育逐渐演变为应试教育:注重各类成绩的考核,而忽视对学生特长、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基础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灌输“赢在起点”的理念,将学生“劫持”到“好幼儿园-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好工作”的教育模式中。为此,学生及其家长付出了很大的人力和财力。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大学毕业生,调整就业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熊丙奇认为,轻视普通劳动者的观念还与社会保障有关。如今,劳动者越是“普通”,他们享受的社会保障越是“低廉”。
“降低家庭的教育投入,改变精英教育的模式,重塑社会劳动价值观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比呼吁大学生‘心怀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更迫切、更有意义的事。”熊丙奇如是说。
怎样克服孩子过分依赖的习惯! 篇9
一次送儿子早晨送儿子的时候,我都发动好车要出发了,儿子突然说:“妈 妈,我忘了拿作业了怎么办?老师会批评我的,我回去拿作业,你等等我。”“是吗?我也没有记得啊,我还以为你早准备好出门的时候带上了呢”我故意惊讶的说,看着儿子急匆匆跑回家的身影,我偷偷的乐啦,因为我故意没有提醒他那作业的。就是要他自己想着自己的作业,提高他对自己的事情有责任心。因为前几次他没有拿作业,我还提醒他,这次我是故意没有提醒他。看看他会不会想起来作业的事情。
在我们到幼儿园的时候,遇到了他的同学,同学的妈 妈问我为什么今天送孩子送的晚了,我说孩子忘拿作业了,又回家取作业,所以耽误时间了,同学的妈 妈一听,马上说:“坏了,我也忘了给孩子拿作业了,都是我的错。”“什么你的错,孩子的作业就应该孩子自己想着,怎么是你的错呢,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纠正她的说法。“不对,是我的错,我的错。”这位同学的妈 妈一边急着往孩子的班级门口跑一边说,离着教室门口还老远就大声的说:“老师,真对不起,我忘了给孩子拿作业了,我们写了,是我忘了拿了,明天一定记得拿。”我在一旁看着这位着急的家长,再看看她家孩子,那孩子跟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进了教室门脱下外套就跑到小朋友群里玩起来了,根本没有在乎拿不拿作业的事情,好像这作业是她妈 妈的,跟她没有关系。
送完孩子,我和这位妈 妈一同下楼,这位妈 妈还在抱怨说,怎么办,我要是不想着的话,她就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能做,一大早好不容易哄着叫她起床,给她穿了衣服后,再喂她吃饭,吃饭那个磨叽,不喂不吃,你说大冷天的不能不让她吃饭就来幼儿园吧。都快累死我了,我一个人怎么能照顾的过来,现在怎么养个孩子这么难。
当时因为早晨上班时间紧张,我没有多说什么,只对这位妈 妈说,尝试着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还能减轻你的压力。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家庭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只让孩子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跟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转变观念,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自主、自立的精神,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起居,能让其自己做的就自己做,不要我们家长来包办,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许多孩子每天早上的起床问题让家长们都费了不少心思,一次又一次的喊孩子起床,可孩子总是赖在床上不起,好多上班的家长为了早晨送上幼儿园或上学的孩子,自己都经常迟到,老板都不高兴。
在我们家,我对儿子说:“明年你就要上小学了,现在你是大班的小朋友了,要提前先养成好习惯,现在上幼儿园是你自己的事情,晚上睡觉前我已经上好了闹钟,早晨你自己起床,我只叫你一次,如果你不起床,我就没有时间送你了,那你就自己去幼儿园,迟到了,不能按时参加早操的话,你自己负责。”当然,我对儿子是很了解的,我相信儿子能行。第二天,我手机的闹钟一响,儿子果然立即跳下床,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穿衣服、刷牙、洗脸。一切都迅速的做完后,坐到餐桌前等吃早饭。还不忘了对我说:“妈 妈,你看,我很棒吧!我说话算话,我答应你我自己起床就自己起床。”
初入职场该怎样克服社交恐惧症 篇10
职场新人对手一:社交恐惧症
相信就职于外企的职场人士大多有参加公司大型party的经历,而对于第一次参与party的职场新人而言,如何才能把在办公室里中的自信转移到陌生的社交场合中呢?
往往因为对环境的不熟悉和作为“新人”的种种担忧,面对偌大的场面和只闻过其名的陌生人,心生忐忑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你不仅想趁此机会结交些对工作或未来晋升有帮助的朋友,还抱有“讨好上司”或成为“明星人物”的目的,那么应对难度就更高了一层。过于夸张或沉闷的表现显然无法让初入职场的你表现得游刃有余,那么不如试试以下几个小方法:
1。 放下“我一定得给大家留下好的印象”或者“我一定要引起上司的关注”的包袱,过份在意目的会使表现也随之走形;
2。 随时保持镇定、放松的心情,如果担心“临场发挥”会出现失误,不妨在家里就预演一下或者悉心准备一些你比较擅长的“自来熟”的话题,便于与你想交流的陌生人搭讪。
3。 不要在party上大谈工作,优秀的工作表现并不是在这种场合中需要表现出来的。见到上司也不要以工作话题讨好他,在轻松的氛围中谈工作会使大家多少有些“倒胃口”,不如准备一些符合party规则的话题,比如你对国外电影、红酒、高尔夫和对新款高档轿车的见解或认识,可以大大提升你的人气指数,对此感兴趣的人自然会围过来跟你交流。
4。 在衣着方面,当经验还不足以使你镇定自若时,千万别跟别人比拼钻石大小的俗套,或者高档服装的品牌,对于职场新人来说10%的盛装度刚刚好,在某个小细节上出些彩是最好不过的。
职场新人对手二:边缘性社交恐惧症
如果在某次社交场合说错了话,当众出了丑,更不幸的话再被别人借机嘲笑一番,你是否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并且心中暗自发誓再也不出席这样的场合?其实这种因为在谈话中犯了“白痴级错误”而引发社交恐惧的人并不在少数。
容易因表错一个观点而被挫败感填满内心的人,一方面希望自己引领大部分话题,像一个无所不知的先知;另一方面又不断警示自己不要犯任何错误,一受到争辩就倾向于对自己全盘否定。自我评价完全建立在他人的好恶之上的结果,就是使自己陷入自负的漩涡中不可自拔――这就是“边缘性社交恐惧症”的写照。
那么,怎样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呢?
1。 应尽量在自己熟知的圈子里开party,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主场优势”发挥你的能力。在熟悉的场景中,一切的准备细节都可以了然于胸,这非常利于你在别人面前自信地表露自我。
2。 不妨向周围的社交高手学上几招,比如怎样不露痕迹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熟知的领域中来,或者遭遇尴尬时该怎样快速摆脱其中。
3。 如果你在过程中太过紧张,不妨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尝试深吸一口气,或者使用腹式呼吸。这将大大舒缓你的紧张情绪,给你的社交过程中带来更为从容的姿态。
1.职场人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
2.职场中过度害羞属于社交恐惧症
3.职场恐惧症该如何克服
4.职场社交说话技巧
5.摆脱职场社交恐惧症,不紧张的诀窍!
6.如何打造职场社交高手
7.职场的社交礼仪
8.初入职场要懂的生存法则
9.初入职场,懵懂期也是机遇
中国怎样克服“形象焦虑” 篇11
大约7%~10%的欧美人把金日成当成今日中国的领导人,有5%的俄罗斯人认为中国的经济还要靠俄国的援助,10%的日本人认为中国人现在还在流行穿“文革”时代的军装——就在关于龙是否应代表中国形象的讨论仍在持续的时候,也许外部世界对于中国的印象更令我们咋舌。
在今年春天刊发于中國日报网站的一篇文章里,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分析了部分外国人对中国好感度低的原因:世界各国民众对于中国仍旧保留着多半属于旧时代留下的片断印象,而获得的鲜活认识甚少。
他做出这个结论的背景是,在俄日美等国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这三国民众对中国保持好感者的比例大约在30%~40%之间。
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被认为是“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巨大机遇。“奥运会可以提供一个百闻不如一见的机会,使这些幼稚的偏见不攻自破。”近期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一份调研报告这样说。
这份题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报告指出,“奥运会不单是体育赛事,更重要的是国家形象塑造”。而北京奥运会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是中央正在部署实施的重大研究课题。
根据一项统计,美国三大电视台对中国的新闻报道平时加起来也不过每周60分钟,而北京奥运会期间24小时不间断的集中巨量报道,实际上成为了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难得机会。
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仅在奥运会期间,全球至少有450亿人次观看奥运,他们看到的将是“北京北京北京、中国中国中国”。因此,没有比奥运会更好的塑造中国形象的时机了。
一位西方学者称:“奥运会是纯粹西方文化的产物,在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但在2008年将在世界上人口最多、最不西方化、象征远东文化中心的中国举办,具有破天荒的历史意义。”这个破天荒中暗含的“文明的冲突”,却给中国面向世界塑造国家形象带来了挑战。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对部分外国记者作了抽样调查,又走访了多位奥运专家、传播学专家、社会学家、公共关系专家等权威人士,期望为借助北京奥运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勾画一幅较为清晰的路线图。
中国在海外媒体眼中究竟是什么形象
英国外交政策中心2006年9月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使用了从中国国家“品牌”调查活动中得到的数据,这是迄今为止进行的与中国形象有关的最大规模的调查活动。
这次调查得出了两个结论:首先,尽管中国受到各国重视,但其品牌很弱,这个国家不为海外所了解,其次,中国人对自己的看法与世界其他民族对他们的看法有很大差别。
一位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专家告诉记者,海外舆论描述的中国形象与我们希望别人在奥运会期间看到的形象还有差距。目前,海外媒体眼中的中国,既有正面的形象,也有一些负面因素。
海外媒体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越来越呈现出丰富和有立体感的趋势,但在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妖魔化中国仍是隐约的主题。一项研究认为,20多年前,美国有60%的人对中国持负面态度,而Ⅲ多年后,到了21世纪初,虽然中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个比例基本未变。
海外舆论认为,中国在30年里的变化比历史上任何国家都快。经济发展使上亿人脱贫,而且改变了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政治环境。新一代乐观向上和有责任心的中国人正在规划一个在其童年无法想象的未来。同时,中国有时表现出追求卓越、改革创新的精神,有时传统的力量又占上风,难以呈现出完美一致的形象。
美国中国问题观察家龙安志向记者提到,西方舆论注意到中国经济的崛起改变了这个国家以及世界的面貌,但同时,他们也以某种偏见描画出中国用廉价产品占领世界市场、分享资源和能源的“经济动物”形象。西方舆论还认为,中国不仅在经济和军事方面都变得十分强大,而且正日益发挥它的“软实力”。
过半外国记者关注中国政治和文化
与国内部分机构和媒体主要关注北京奥运会比赛、场馆不同的是,目前,世界舆论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北京奥运会赛事之外的政治、文化和经济效应的综合评价上,并以此来看待奥运会举办效果的好坏。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组织者、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彼得·尤伯罗思曾说:“我认为它肯定将成为我有生之年最重要的体育赛事。实际上这不仅是一个体育比赛,它将使一个国家踏上世界的中心舞台。”
“北京奥运会将远远超越体育和中国的范畴”,“它将是我们这代人最重要的时刻之一,不仅在比赛方面,而且还在文化、社会和经济方面。”美国奥委会首席执行官吉姆·谢尔这样讲。
龙安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相对于奥运赛事,外国记者来到中国,他们最关注的是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变化。
三个月前,记者对参加北京奥运会第一届世界新闻媒体大会的部分外国记者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在被问及对本届奥运和北京的关注点时,半数或半数以上的外国记者表示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50%)以及文化遗产(53%)最感兴趣,将近五分之二(38%)的人选择了经济发展和商机,五分之一(21%)的人选择了自然环境,另外还有16%的人对体育和涉奥内容等感兴趣。
受访记者们认为北京最吸引他们的是生活在这里的人(65%)、北京的文化(55%)和现代北京的风貌(44%),有28%的人对北京的经济和商业有兴趣。另外,有9%的记者对北京的建设、交通和其他内容感兴趣。
何振梁说,实际上,早在申奥过程中,中国要解决的最困难的问题就不是中国有无能力办奥运,而是要让大量持怀疑态度的海外人士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通过申奥成功,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这是来之不易的。但同时要看到,到举办奥运时,这个问题依然需要着力解决。
海外媒体关注的七大问题
12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表示:中国政府百分之百履行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欢迎世界各国媒体来华采访和报道。
事实上,在整个12月份,北京奥运新闻中心开始实行每周新闻发布制度。而到2007年元旦,《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就将施行,这一规定放宽了对于外国记者来华限制,外国记者赴地方采访,无需向地方外事部门申请,只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同意,同时,他们也可通过外事服务单位聘用中国公民协助采访报道。
对于海外媒体一直十分关注的北京能否兑现在申办奥运时有关新闻采访方
面的承诺,这是一个相当肯定的回答。
出自新华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通过奥运会,境外媒体和受众最希望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进步以及中国人的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它们也更加关注中国的自然环境、空气污染和交通状况等方面的新闻。
除了宗教、人权、台湾、西藏等老生常谈的问题,境外媒体的主要关注热点有以下七个:
组织能力与办事效率。比如有国外媒体提到,在中国举行的一次体育比赛,赛场上进行得很顺利,但很多观众却抱怨球票难买、座位安排混乱,禁止吸烟的规定经常被忽视,整个场馆内除了爆米花之外买不到别的食品,而观众们都坚持使用中国人惯用的防晒方法——打伞,这样一来后排观众的视线就被挡住了。而一些部门在组织方面的官僚主义作风,也急需改善。
中国经济的走向。中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引起世界震惊,海外目前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奥运会往往会带来过度投资和过度建设,包括悉尼奥运会也是这样。基本建设、房地产等方面的投资可能超过实际需要,而2008年以后中国经济将如何调整?2006年底,依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将对外开放金融业,2008年前,中国金融有能力抵御国际热钱的冲击吗?会对奥运会带来什么影响?随着奥运,世界将直接把镜头对准中国的经济环境、贸易环境、投资环境、采购环境。
中国的国际责任与道义。不少海外人士看到了中国富庶与现代化的一面,同时,他们希望中国表现出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民族主义和排外情绪状况如何。2004年亚洲杯上一些中国球迷对日本队的过激行为现在还时常被提起,这种不文明的举动会让别国对中国的发展感到不安。而部分中国民众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态度也可能会引发担忧。
能否从“制造中国”转移到“文化中国”。对今年以来外电、外刊和外报涉华报道的分析显示,占最大比重的是有关中国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新闻,而经济新闻反而居次要地位。美国通用公司前副总裁、美国百人会常任理事杨雪兰展示的美国百人会2005年所做的一项调查也表明,许多美国人认为中国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文化和历史,其次是中国的人民。调查结果显示,美国普通民众中有24%的人认为中国最吸引人的是文化,23%的人认为是历史,15%的人认为是中国公民,只有2%和3%的人认为是商业机会和经济发展,而美国的商业精英中也有高达40%的人认为中国的文化最吸引人,34%认为是历史,其次才有28%和25%的人认为是经济发展和商业机会。因此,有报道说,应该让世界的目光从“制造中国”转移到“文化中国”。
交通、环境和城市管理难题。国际垒球联合会主席唐·波特8月在北京说,北京奥运会唯一的问题是交通和污染。在北京奥运会第一届新闻媒体大会上,《环球邮报》的杰弗里·布鲁克称,他回去后要写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污染”,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运动员,尤其是参加户外比赛的田径运动员。有海外报道称,北京街头英文标识翻译不够规范,一个简单的错误就可以使外国游客对传承5000年的中华文明产生误解。
中国人的文明素质。接受访问的外国人普遍认为中国人很友好热情,但是,对于北京市民的文明素质评价不高。普遍提到的问题包括首都国际机场的脏乱差和黑车,还有随地吐痰、不排队、行人闯红灯、待人接物不讲礼仪等等。韩国媒体称,与北京的现代化设施相比,居民的意识和生活习惯还不够现代化,“这不仅是北京人的问题,还是全中国的现状。”
此外,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朝核问题等也在海外舆论关注之列。
向世界推介怎样的中国
专家认为,国际舆论眼中的中国形象,实际上来自于一些刻板观念,或者说,是西方受众长期被“洗脚”的结果。为了改造这种观念,应该有针对性地设计并推出中国形象:
根据各方权威人士的意见,2008北京奥运应向世界推介以下的中国形象:
一个目标确定、前景光明的中国。全球化背景下理想的中国形象,应该是独立自主、自强自信的形象;是改革开放、持续发展的形象,是民族平等互助、安定团结的形象:是民主和法治国家的形象,是坚持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形象,是维护正义,捍卫和平的形象;是人民享有更多权利、社会氛围宽容的形象。
一个和平正义、和谐共赢的中国。一些外国人对中共提出的“和谐社会”理念很感兴趣,认为在奥运会期间如果能够打出这样的旗帜,有可能争取到世界的认同。中国经济影响全世界,如果在“赚钱”之外能够发展出一个新的价值体系,给世界的信息就很重要。这个新的价值体系就是和谐社会或者和谐世界的观念。有人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美妙的概念,在西方闻所未闻。它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与西方的概念完全不同。
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可借奥运之机,宣传我国在政治上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尊重不同文明;安全上建立互信,发展共同利益,經济上互利共赢:文化上提倡文明对话、文明互补,而不是冲突。这样,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打消外界对我们的疑虑。总之,一个和平、发展、合作、和谐的中国,才是中国国家形象的真实情况。
一个致力创新、宽容开放的中国。一种看法是,虽然中国以它古老的文化而自豪,但是它的未来将取决于“新”而不是“旧”——从可以解决改革难题的新观念到它的人们正在创造和拥抱的新机遇。但是,要想传达这个简单的消息,或者有关这方面的任何消息都是不容易的。问题的一部分是中国在大多数时间对世界讲话的时候都在述说它古老的过去,而不是充满希望的现在。因此,在奥运会期间,应以新观念展示现代中国。 有专家提到这么一个例子:在日本的爱知博览会上,很多国家的展馆门前都排起了长队,门庭若市,只有中国馆的门前十分冷清,因为中国带去的都是些京剧脸谱、四大发明宣传品等,都与现代生活无关。而其他国家的展馆之所以受到关注,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与现代生活联系紧密。
一个不断改进、走向未来的中国。中国并不是十全十美。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自身还有很多严峻的问题需要解决,但是,中国正在通过改革各个方面包括政治、人权而前进。在本刊两年前所作的《中国下一个形象》的报道中,有专家称,与其他的描述相比,“改进的中国”,这个定位更具有动态的象征含义,既指中国富有活力,同时也喻示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灵活的内政外交姿态。应该利用奥运会让世界知道发生在中国的诸多积极变化。
何振梁认为,关于国际舆论如何评价北京奥运会,总体上可以乐观,这主要还在于事实胜于雄辩,中国近年来的发展,不是轻易能被否定的,何况全世界最大的市场还在中国。
设计最佳的“中国符号”
德国世界杯在国家形象营销方面的范例,多次被受访专家提及。比如,德国预先确定了国家形象的国际营销方案,把“诗人和思想家的国度”作为德国美好精神的代名词,“德国制造”的商品标签则成为德国优秀品质的代名词,并筛选出德国的六大杰出贡献,以代表德国形象,它们是:爱因斯坦相对论、阿司匹林、音乐杰作、汽车、足球鞋、现代印刷术。
专家认为,这样一种形象传播,起到了“不是宣传的宣传”的作用。
由此,研究者建议,政府应牵头加强对奥运国家形象元素的设计,并有意识地策划一些事件加以推广。政府部门也要联合媒体、企业和所有相关机构,协同传递国家形象的内涵和核心因素。
同时,要特别注意中国文化的宣传。因为“谁开始喜欢你的文化,你就开始拥有了谁”。需要注意的是,要以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推出新的现代形象为重点,而不要总是重复传统文化的陈词滥调。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感性形象来实现的,以有魅力的桥梁式人物为中心来展开。
专家还建议,要做好关键性的细节工作,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观感。m3个国家和地区计划参加北京奥运会,他们的印象主要取决于生活接待,衣食住行,而开闭幕式要看是不是确实能反映出中国文化,既要国人看了叫好,也要让外国人看得懂。
民众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也是重点。这包括志愿者的奉献精神,也包括从警察、售货员到出租车司机等所有市民的文明素养。专家称,提高老百姓的奥运意识,比推行“全民皆英语”更为重要。事实上,早在奥申成功时,就有北京市民指出“北京人的12个小毛病”需要改正,如随地吐痰、闯红灯、上车抢座、京骂等。
还有专家建议,需完善高效的指挥系统,力戒官僚主义和衙门作风,并建议奥组委尝试进一步进行机构和体制改革。
“对中国人民和政府来说,举办奥运会是中国崛起的标志。北京奥运会标志着中国的腾飞,会给中国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和心理等多元领域带来深刻影响。”美国密苏里大学人类学系主任苏珊·布朗奈尔说。
怎样克服心理障碍 篇12
关键词:军体教学,学员,心理障碍
现代学员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他们虽然活泼好动, 自我意识强, 接受新知识快, 但大都任性, 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意志比较薄弱, 怕苦怕累, 特别不愿参加一些耐力锻炼和带器械性的运动项目, 在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进行分析, 找出军体训练的方式方法, 是军队院校军体教学的重点。
1心理障碍类别及原因分析
一是意志薄弱型。现在的孩子在家中是整个家庭的中心, 一家人全都围着他转, 受不了累, 不能坚持军体训练;二是胆小型。在器械、障碍等教学中有惧怕心理。三是缺乏自信型;一部分体育天赋差的学员有自卑心理, 不愿参加一些运动项目。
2主要对策
2.1怕苦怕累, 意志薄弱型。2.1.1要加强学员对祖国荣誉的教育。教员要经常给学员讲一些我们国家的体育健儿为祖国争光的故事。用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对学员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它不仅会影响学员的思想认识, 具体告诉他们如何去做事情, 而且激发了学员爱国主义情感和个人为祖国争光的愿望。2.1.2教育学员端正学习动机。有些学员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科目, 军体差点问题不大;还有的学员认为军体活动危险, 怕高怕险, 表现出明显的意志薄弱。通过端正学习动机的教育, 使学员认识到军体锻炼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而激发其锻炼的内部动力。其次, 要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员良好的意志品质。2.2惧怕发生危险, 胆小型。器械、障碍等这样的教学内容对学员来说不易学会, 即有身体素质问题, 也有技巧、技术问题, 更多的则是怕摔的畏惧心理, 表现出动摇、胆怯等现象。究其产生的原因, 大致有三:a.反射。“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 有的学员在一次器械练习或障碍跑中不慎摔伤, 下次就会害怕, 甚至一听到器械等就紧张。b.类化。如有的学员怕器械, 会影响到其它运动项目, 甚至怕单腿跳等与障碍相类似的活动。c.感染。如有的学员怕障碍, 其他的学员受其感染, 也会怕障碍。我们了解了学员惧怕心理产生的原因后就可以有的放矢的采取措施。教员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边示范边讲解, 并且讲解通俗易懂, 举一些例子, 讲一些道理, 由易到难, 由浅到深地引导学员逐步掌握技术动作要领。另一方面, 教员可降低器械高度, 加强保护与帮助等方法, 降低或减轻条件放射。再一方面, 教员的行为、举止对学员的心理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 教员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充满信心的教态去影响那些胆小学员, 创造出一种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 来缓解那些怀有恐惧心理的学员的紧张情绪, 提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2.3怕不成功, 缺乏自信型。由于地方高中生直接到部队的这部分学员缺乏锻炼, 往往看不到自己的潜能, 因而常常表现为缺乏自信心。这时教员应该给学员创造表现能力的机会, 让学员体验到成功, 并尝到成功的喜悦, 建立学员的自信心。对学员所表现的勇敢行为, 教员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从而使其放下顾虑, 树立信心。同时, 培养学员的自我作业、自我要求、自我监督的能力, 并进行自我暗示的训练, 也是帮助学员克服心理障碍的良好方法。a.自我作业。即要求学员认真观看教员示范, 细心揣摹动作要领, 一次次地独立完成教员所规定的动作。b.自我要求。要求学员对自己严要求、严标准, 不要轻易降低难度。c.自我监督。教育学员学会自我监督, 做到“公开课”和一般课一样, 教员在与不在一样, 校内与校外一样。d.自我暗示。教员要注意学员的自我暗示的训练, 这对克服学员心理障碍有很大好处。
【怎样克服心理障碍】推荐阅读:
怎样克服演讲紧张心理08-19
怎样克服面试紧张09-20
怎样克服上台讲话紧张10-03
障碍克服10-02
克服恐惧心理作文05-31
克服学习中的逃避心理07-31
如何克服面试怯场的紧张心理06-13
如何克服沟通中的障碍07-31
学外贸英语口语要克服心理障碍05-14
克服与领导交谈时的紧张心理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