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厌学(通用9篇)
克服厌学 篇1
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下, 中职学校为生存发展纷纷拓宽招生渠道, 扩大招生面。如今的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 上课不注意听讲, 平时厌学贪玩、自由散漫、我行我素、对自己没有任何约束与要求, 老师们都抱怨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不好教了。中职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厌学情绪或倾向, 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的积极性, 成为中职教育教学首要攻破的重点与难点。
厌学是后天所得, 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 产生厌倦情绪, 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以及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对中职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厌学心理普遍存在。不管是优等生, 还是差等生, 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厌学情绪, 只是表现程度不同。引导学生克服厌学情绪, 必须对学生厌学做出全面、深入的心理分析, 进而采取正确的对策。
一、厌学的行为表现
1. 消极对待学习远离学习活动。
由于现代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学生的注意力都转移到电脑游戏、娱乐等方面, 使得学生讨厌学习。在学校和家长的压力下, 学生勉强学习, 却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因此有的学生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 谈到学习就头痛, 听到考试就害怕, 看到作业就心烦。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地学习。对于在学习中常伴随着不愉快体验的学生来讲, 他们好像感到只有离开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 才能找到快乐。他们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一般不愿做作业, 不认真听讲, 经常违反课堂纪律, 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 有的干脆弃学出走和辍学。对教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 常故意抵触。
2. 认为读书无用, 不会学习。
面对社会上的用人不公、分配不公现象, 使很多学生认为学得好不如家里有关系好, 这种错误的认识对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 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干脆不学习。另一方面, 在厌学者当中除极少数外, 大多数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是想学习的, 但由于多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得学习方法不对头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学习, 往往对着书本不知所措, 坐着发呆, 对学习感到无能为力。
二、形成厌学心理的原因
1. 学习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呆板,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大多文化底子薄, 对学习感到乏味, 学习被动, 对学习任务只是穷于应付, 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现在中职学校采用的各科教材, 理论多, 实际操作少, 而且明显滞后。无论怎样精心设计安排, 其趣味性也无法与其他传递知识的媒介相比。使学生对学习缺乏新鲜感, 无法激发学生兴趣, 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厌学心理。
2. 意志薄弱、克服困难毅力差, 没有坚持学习的动力。
目前的中职学生, 大多是独生子女, 家庭条件优越, 从小娇生惯养, 说玩比谁都在行, 一谈到学习就注意力不集中, 反应迟钝, 记忆速度慢等等。面对日复一日的学习生活缺乏持久的动力, 造成厌学心理。
三、克服厌学心理的途径、方法
1. 激发学习兴趣、克服厌学心理。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兴趣一旦被激发, 学生就会对某些对象给予优先的注意, 去积极地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科学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目的教育与理想教育相结合, 结合课堂教学穿插一些名人奋发读书的故事, 教育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展望社会对人的知识要求,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自觉刻苦学习。克服厌学心理。
2. 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克服厌学心理。
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而不能采用单调死板、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处于一种枯燥无味的心理状态, 致使学生感到学习成了一种枯燥无味的负担。因此,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采用先进教学手段, 科学的教育手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语言准确、生动、简洁、形象、幽默、逻辑性强、重点突出, 学生的大脑皮层就会兴奋起来, 注意力集中。教师还要经常使用幻灯、投影、实验、录音、录象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适当减少笔记和作业负担, 把学生从练习中解放出来。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厌学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激发他们的自尊心, 如:学生偶尔答出一道题, 提出一种见解, 教师都应有意识的表扬, 使他们看到希望, 树立信心。
3. 增强信心, 纠正厌学心理。
信心是前进的源泉, 进取是成功的根本。在学习上, 气可鼓而不可泄, 教育的技巧就在于如何创设成功机会, 满足学生高层次需要, 厌学者的显著特点是丧失了信心, 若教师适当地降低学习要求, 创设情境, 让学生成功,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满足他们尊重的需要。信心、期待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动机, 增强信心, 克服自卑, 纠正厌学情绪。
4. 加强心理疏导, 克服厌学心理。
厌学本来就是一种心理失衡, 产生厌学现象, 其他心理方面的因素起着相当大的影响, 比如自卑、焦虑、孤僻等, “解铃还需系铃人”, 因此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多与学生谈心聊天, 使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 才是去除厌学心理和健康发展的根本之道。
中职学生厌学不仅仅是个别问题, 应得到广大教师同仁乃至社会的关注。厌学心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产生的, 产生原因也十分复杂, 行为表现多样化。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 给予科学的教育, 才能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 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克服厌学 篇2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重点高中学习竞争激烈,高中生在平常的学习中,来自学校、家长甚至自己的压力都很大。有的学生心理承受力差,感到学习苦不堪言,以至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甚至逃学,退学,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每个厌学学生的内心期望。为此,本人设计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并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活动课的主要内容即活动过程记录
活动目标:帮助高中生客观认识和面对学习中的苦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低厌学情绪。活动步骤:
课前准备:将活动教室分为两个区域,即活动区和讨论区
准备心形的留言用纸,用于活动最后学生书写祝福语 第一步:团体形成
目的:相互认识,扩大交往范围,引发个人参与团体的兴趣。活动:滚雪球
辅导员先让团体成员在房间里自由漫步,(让成员自然相遇)见到其他成员,微笑着握握手,鼓励成员尽可能多地与其他人握手。当辅导员说:“停”。每个成员面对或正在握手的人就成了朋友,两人一组,面对面,做自我介绍。介绍的内容包括:姓名、班级、性格特点、个人兴趣爱好以及个人愿意让对方了解的有关自我的资料。当对方自我介绍时,倾听者要全身心地投入,通过语言与非语言的观察,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
刚才自我介绍的两个组合并,形成4人一组,每位成员将自己刚才认识的朋友向另外2位新朋友介绍。两个4人小组合并,8人围圈而坐。从其中一个人开始,每人用一句话介绍自己,一句话中必须包含三个内容:姓名,班级,自己与众不同的特征。规则是:当第1个人说完后,第2个人必须从第1个人开始讲起,第3个人一直到第8个人都必须从第1个人开始讲起,这样做使全组注意力集中,相互有协助他人表达完整正确的倾向,而且在多次重复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了他人的信息。
例如:A:我是来自×班,性格××的×× B:我是×班,性格××的××;旁边是来自×班,性格×的×。……
第二步:表露真情
目的:宣泄压抑着的负面情绪 活动:学习上最苦恼的事
团体成员8人一小组轮流发言,倾诉自己在学习中感到最苦恼的事,最后由小组长总结汇报交流。第三步:体验成功
目的:从成功的体验中激发自信,激发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活动:学习中最快乐的时刻
辅导员要求成员闭目安静,然后回忆自己学习中最快乐的时刻或事
件。静思5分钟后,请大家睁开眼睛,每个人讲述自己的经历,其他成员则协助讲述者具体界定他此时此刻的内心感受,并分析快乐的原因,认清过去的经历对现在及生活的影响,并探索每个人目前不同的生活处境与问题,对自己未来学习方面制定初步计划设想。(在这过程中,成员往往会对自己有一些新的发现。)第四步:重塑自我
目的:了解成员在团体活动过程中的进步与改善,彼此反馈,讨论成果,结束团体。活动:笑迎未来
团体成员围圈而坐,每个成员轮流说说自己上这一活动课后的感觉。结束时每个人发一张纸,请成员在纸顶端写上“×××(自己姓名)的祝福”,然后向右传给每位成员,每人都写下自己对他人的祝福和建议,或用绘画形式表达。当转完一圈,每位成员细细阅读他人的祝福,并对他人怀着深深的感谢,一一握手道别。活动课后反馈:
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活动有助于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增进彼此的友谊。通过活动,越来越多的同学认识到只顾个人埋头学习,漠视周围一切不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通过活动,学生普遍提高自信心,发现自己原来有许多未发现的优点、潜能,发现自己除了学习,还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增长才干,使学校学习生活充满乐趣,在乐中学,学习效率才会提高,心情才会更好。
相当一部分原先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反映,通过活动。发现在学习中陷入苦恼中的人不仅仅自己一人,这种“原来许多人也同我一样”的感觉令他们如释重负,再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交流鼓励,他们感到有支持自己进步的力量,重新产生了学习的强烈欲望。活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滚雪球形成小组的活动时间需要辅导老师的及时调控,以保证辅导活动的完整和充裕。
二、部分学生可能会记不住刚认识的同学的信息,辅导老师可以提示学生适当用纸笔记录。
信息技术教学中克服厌学的对策 篇3
【关键词】 高中信息 信息技术教学 厌学心理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7-088-01
信息技术在信息为主的社会里,日益凸显重要。但信息技术教育,在高中教育教学中,以小科副科的身姿出现,以其过关考试为考查形式的科目,受到师生们的歧视。思想上的不重视,再加上教学方法的老旧、落伍,教学模式的传统,教学课堂形式的单一等,导致学生厌学。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信息技术的素养,笔者对信息技术教学进行了探索。首先分析厌学的心理,再提出可行性策略,以“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一、高中生厌学心理形成的原因
高中生对信息技术的厌学表现为学习没有主动性,思想上的松散、不重视,具体表现为上信息课感觉是放松课,是睡觉课,是紧张的语文、数学、英语学习的放松的调节剂。
在信息课上,有同学无组织无纪律,注意力不集中,在操作课上,有的同学随意走动,做与信息课堂学习无关的事;老师提出问题没有反应,有时不乏漠视活故意抵触对立;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缺乏探究的意识,求知欲不强,好奇心也日趋减弱,在信息课上,想到的是“玩”,想到的是“放松”,想到的是“上网”,导致,学生们想上信息课,但不想学信息课,学生们喜欢玩电脑、但不会用电脑等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短板现象、瓶颈问题。
通过对两个教学班的调查分析,23%的学生存在厌学行为,进而,对这些厌学的学生进行了厌学行为调查和分析,结果是:
两个调查表展示在我们面前,为我们的信息技术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敲响了警钟,促使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而不得不促使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并付诸于实际教学中,从实践中来,运用于实践。
二、克服厌学的对策
1.发挥学科优势,找到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跟学生的升学没有关系,与升学率更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这个不争的事实、不利的局面中,开展教学,无力与语数外相抗衡,没法跟高考科目一争高下。因此,只有另辟蹊径,利用学科的优势,找到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兴奋点”,是必然之路。
(1)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吸引学生深入学习,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趋势,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不在于只为考试,而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无处不在。
2.注重教学艺术,激发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为此,激发学习的兴趣是消除厌学的必由之路,是打破信息技术枯燥、乏味的有力保障。首先,情境创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情境创设是创建乐学课堂的根本保障,尤其是课之初,教师的情境化的导入,促使学生都动起来。
如学习Word时,先呈现给学生熟悉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散文,再展示这篇散文经过艺术处理,如课题的醒目、荷塘的图片的插入,音效的使用,声情并茂的散文的朗诵等,都使学生为之振奋,盛开的荷花更加吸引学生的眼球,具有磁性般的声音,使学生陶醉于精美的课件的制作,图文并茂的word的巧妙、艺术化的使用,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3.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是新课改为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强调,应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信息技术教学中,班级里的学生千差万别,多数学生上网聊天、上网浏览信息、打游戏等,但大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却少得可怜,对电脑软件的了解更是几乎为零……因此,适当的分层教学可以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多媒体的技术应用》中的“二维动画的制作”时,通过课前了解,班级只有20%的学生接触过flash软件,能用这个软件制作动画的更是寥若星晨。为此,教学时设计三个层次的教学:基础任务、提高任务和拓展任务。每一个任务又可以细化为不同的层次。如“形状渐变动画的制作”中,可以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任务:蓝色方块变为红色的圆;几何形状变为英语字母、数字或者汉字;制作一个“魔术水果”。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可以像爬楼梯一样,一步一个台阶,阶梯式地完成任务和构建知识,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可以做,都可以尝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改变上网游戏的弊端。
除此之外,激励性的教学评价,也是改变学生厌学为乐学的有效方法。多年的经验和实践体会,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克服厌学心理是课堂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是乐学的前提,注重教学方法方式的变换、新颖、创新,注重分层教学,注重情境教学、问题教学和活动教学等多措并举的方法和对策,是行之有效的。教海无涯,只要勇于探索,教改之路就在脚下,只要创新、标新立异,就会扬帆起航,乘风破浪,驶向理想的彼岸。
[ 参 考 文 献 ]
[1]朱坤.夯实基础,注重趣味和实用——“二维动画的制作”单元的教学经验谈[J].黑龙江教育,2012年7期.
克服厌学 篇4
一、学生的厌学心理主要表现
1.为他人而学。他们内心的一致感受是, 自己根本不想学习, 但迫于家长和老师的压力又不得不学, 觉得是为别人而学。
2.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 烦恼、苦闷, 一提到学习就觉得痛苦, 觉得学习是一件毫无乐趣可言的事情。
3.逃避学习。他们试图逃避一切与学习有关的事情, 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愿意花时间写作业、不愿意参加考试, 甚至为躲避学习离家出走、自杀, 等等。
二、学生厌学在行为上的主要表现
1.没有成就感。成就感是一个人坚持某项工作的重要动力所在, 如果屡遭失败, 则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 即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使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差, 无法完成学习的要求, 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 降低学习动机水平。
2.丧失学习兴趣。每个人在自己感兴趣或具有个人意义的领域, 自然会投入时间、努力和精力。兴趣是个性倾向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个人力求接近探究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态度与倾向。学生对某一课程感兴趣, 则会产生学好这一课程的兴趣动机, 若没有兴趣或兴趣不大, 就需借助外力促其学习。
3.人际关系不良。有些学生由于性格的原因, 因此在人际交往方面较差, 不能正常地与同学进行交往。经常与同学产生矛盾, 不能很好地处理, 最后导致同学们都不喜欢与他交往, 缺乏同龄伙伴的关心, 从而感到在学校没意思, 因此产生厌学心理。再者有些年龄较小的学生因受到大同学的威胁而又不知该如何处理, 从而对学校生活产生恐惧, 开始逃避上学最终也会产生厌学心理。结交不良朋友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学生在学习期间社会交往群体的好坏非常重要, 一个群体对于学习的态度直接影响这个群体成员的学习状态。如果学生在学习期间结交的是一个消极的群体, 那么在这个群体中的学生对于学习的感受就会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感觉, 在这种环境中的学生就会产生不爱学习甚至厌恶学习的想法。
4.学习负担过重。尽管素质教育要求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学业负担仍然过重, 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三、如何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
学习动机是人生来就有的, 是个人在良好的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倾向或能力。即使是那些看起来丧失了学习动机的学生, 也可以重新获得这一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帮助学生确立恰当的目标。强调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 而不是显得比他人聪明能干。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就感, 这在很多教师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 学习中总是有失败者的。持这一观念的教师不妨改变自己的评价方式和对学生的期望与要求。如果按照单一的目标要求, 用传统的考分评价, 则肯定有一部分学生的分数较高, 而另一部分人分数较低。如果给学生制定个人化的目标, 进行纵向评价, 使每个人的参照对象是他自己, 以学生在学习中有没有进步作为评价标尺, 淡化横向的学生之间的比较, 则会让更多学生体验到进步和成功,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而不是在横向比较中的担心、焦虑和自卑。
2.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归因倾向。归因是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进行分析推理, 寻找其产生的原因。归因理论家韦纳指出, 归因是人类动机的主要来源, 归因的基本形式可分为四种类型:能力、努力、难度与运气。学生中存在不同的归因倾向, 一些学生倾向于把学业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 把学业失败归因于努力和运气。这类学生容易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观念, 认为只要肯努力下工夫就可以学好, 而遭到失败只不过是偶然的事情;另一些学生倾向于把学业失败归因于自己没有能力, 认为努力也没用, 只好碰运气或靠人帮助。这种归因倾向的学生易形成自卑心理, 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 这种无能感很容易泛化, 往往一门学科的失败就使得这类学生认为自己在所有学科上都是无能的。从这里可以看出, 归因因素中的努力因素对激发学习动机有重要作用。因为努力因素是受意志控制的, 所以我们应当尽量使学生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到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上,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营造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安全感, 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班级学习氛围, 教师应真诚地接纳每一个学生。对于那些考试成绩较低的学生, 尤其要呵护他们的自尊心, 并尝试各种方法让这些学生不要认为自己对学习无能为力。在班级中形成一种合作而力争进步的气氛对每个学生的发展都十分有好处。在集体生活里, 培养学生在班级和学校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使每个学生都感觉到学校生活的愉快, 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活动机会, 如郊游、运动会、劳动实践等, 培养班级凝聚力和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
克服厌学 篇5
执笔 许士顺
一、课题的内涵概要:
在社会不断发展,家庭生活状况不断改善,家长素质不断提高,学校硬件设施不断更新,教育大环境不断优化的今天,可是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上却未能有新的突破,相反,随着农村学生年级的升高,课业的加重,怕学、厌学的同学却是越来越多了,这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学生的个人发展都产生了及其不利的影响。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提出了“引导农村初中生克服厌学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
农村初中生:指在农村初中就读的学生,年龄大约在11-15岁,心理认知、情感及个性发展都处于发展阶段,学习动机还不够稳定,意志品质还不够成熟的学生群体。
厌学:“厌学”即“厌烦学习”、“不愿意学习”。在当前的初中生中普遍存在这一现象。严重的就形成了厌学症。厌学症是指患儿长期以来,在读书学习上不能专心,效率低,易健忘,成绩差。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想走神,心烦意乱,坐不住,无耐心,尤其是对书写、朗读、写作有厌烦心理,作业拖拉,难以按时完成,字迹潦草,经常出错。虽经教育难以改变,严重时出现说谎、逃学、出走。一般来说,厌学学生是有厌学行为的学生。厌学的主要特征:心智活动差、学习消极被动、动力不足、学习随意多变、学习成绩差、形成恶性循环、具有破坏性,爱寻找别的途径实现自我价值。
“引导农村初中生克服厌学的策略研究”就是结合当前社会和我校实际情况提出的一个课题。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自身认知水平、家庭情况、受教育情况等),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心理辅导和矫正,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力量,使厌学学生重新找到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的信心,圆满完成初中教育,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使其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强调要有好心境,要爱好,要快乐。近来,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应试教育被人声讨批判。可是,现在不少学生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的情绪越来越低。学生厌学是当今初中生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小学中高年级就已有所显现,到初中阶段,表现尤其明显。厌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越来越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二、课题研究预期并已基本解决的问题:
1、《农村学生厌学情绪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的调查报告。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学生厌学情绪是什么状况,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目前已经进行调查并进行科学分析统计,为结题报告打下基础。
2、查阅有关资料加深对学生心理的了解,为深入的研究做好准备。通过网络途径和图书馆借阅了《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完全手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书籍。
3、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走出厌学的阴影。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员,开通“知心信箱”、“知心热线”,及时解决厌学学生心理、生理上的困扰。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功能进行心理辅导、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实施分层作业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取得家长的支持,形成教育的合力。设立家长、老师、学生互动联系卡,定期 由学生对自己近期表现自我评议,再由老师、家长评议,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召开了学生家长会,并对家长进行了专题培训辅导。
5、针对厌学类型不同,成立互助互学小组,展开讨论、交流,组织厌学学生与优秀学生结对帮扶。
6、开通“校园网站”,让家长、学生、老师以及关心厌学学生的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参与讨论、交流。通过以上各种渠道,给厌学学生以生理上、心理上,特别是精神上的关注。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为当前农村学校提供一套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教师提供帮助厌学学生走出厌学情绪,重新对待学习,投入学习,甚至热爱学习的途径和措施,同时也给农村学生一次对读书再认识的机会,重新审视读书在自己一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本课题的研究,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提升、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政策或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现代教育理论提出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强迫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开心,才会喜欢学习。
2、心理学理论依据。该理论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
3、个人本位论。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 4、4、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当今建构主义对于学习的基本解释大致有三大点。(1)学习是学习者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的经验背景。(2)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个方面的构建。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构建,同时有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建构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构的,二是从记忆系统中所提供的信息也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而不单单是提取。(3)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5、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是“学习过程”。它可以使知识信息的容量增大,内容充实形象,更具吸引力,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五、农村初中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造成农村初中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既有来自社会的不良因素影响,也有学校教育因素影响,同时也有家庭教育的影响。
一、原因:
(一)、学习本身的局限性
学习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心智努力。而这种需要心智努力的事情,都伴随高度的精神紧张,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心理疲倦感。同时,学习也是一个长时间的周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持续努力学习十几年,甚至更长。所以,学习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就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倦,从而 导致厌学。
(二)、学生内在动因
1、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或不明确
中学生动机不足或不明确的现象极为严重,其原因有:(1)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社会不良风气也走进了学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2)家庭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受到家长及社会上“脑体倒挂”现象的影响,误认为知识不重要,花钱读书不合算,认为知识够用,不如早点参加工作或经商赚钱好。
(3)学生本身对为什么学习不明确。学习是为了应付家长或者只是有书读就可以,而没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2、学生学习情感淡漠,缺乏兴趣
造成学生学习情感淡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学习时间长,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其次,教师教法陈旧、师生情感不良。学生长时间不喜欢某一学科的学习,很难说不产生厌学情绪。
3、学生意志薄弱,耐挫力差
许多学生虽然主观上有学习的愿望,但学习毕竟是一项艰苦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时间及毅力,目前的中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宠儿,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几乎都是父母帮助解决。因此很多学生坚持性差,意志薄弱。一旦碰到困难便打退堂鼓,害怕去学、去动脑,长期下去,便产生厌学情绪。
4、智力因素、心理特点。
一般地说,大多数的厌学学生的智力是正常的,但容易为情绪左右,兴趣容易发生转移;对难学和讨厌的功课,往往偷懒取巧。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当老师讲课乏味、作业负担过重,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成绩不佳或受老师冷嘲热讽、轻视,家长的打骂或受到外界的某些诱惑之后,就会兴趣转移,产生厌学的心理。同时,厌学的学生中有大部分的学生属于后进生,其中有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往往不是很高,表现在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理解力、创造力等方面都不及其他学生。有一个初三的学生是这样写道:“我每天晚上都要学习到10:30,可是总觉得自己学得不好,成绩总上不去,一次一次地挫败,又受到老师、同学的嘲笑,父母的责骂,我已经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三)不良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导致初中生厌学情绪的外在原因。
1、过重的学习负担是产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然而,目前不少中学将学生的早晚自修时间都用来辅导、上课。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过重的学习负担不仅让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阻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2、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是产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人是有感情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带着情感性的,都是在情感的驱动下产生并进行的。学习也是一种带着情感的活动。学生在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学习知识,也需要情感的交流,他们需要教师的爱,教师只有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理解和信任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才能使学生愿意接近教师,才能取得教学的最优效果。初中生除了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和信任。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也会促进学生厌学情感的发展。
3、考试焦虑、学习压力是产生厌学心理的直接原因。
当前,学校中频繁地进行测试,排名次,使学生超负荷的学习,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学生在考试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之前,其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就更为严重。一种害怕考不好和名次下降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同时,初中过难的教材促进学生的厌学心理的发展,过难的教材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考试的忧虑感更加强烈。
4、课堂教学效率差是产生厌学心理的很大的原因。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课堂学习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方式。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厌学心理的发展。良好的课堂教学不但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的素质和广泛的学习兴趣。
5、过少的激励和表扬,不合理的批评和怀疑是产生厌学的不可忽视的原因。足够的激励和表扬对于厌学学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及时、正确、科学的激励和表扬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产生不竭的内驱力。不合理的、过于粗暴的批评甚至怀疑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导致厌学。
6、“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的厌学学生本身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不好,认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反正考进重点高中和大学也无望。同时,由于受家庭、社会的负面影响,有一部分学生贪图眼前实惠,错误地认为只要有钱就有一切,对于如何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考虑很少。长此以往,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六、克服初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初中生厌学心理的产生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要克服厌学心理,必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使用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从根本上克服我市初中生的厌学心理。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学生绝对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学校可通过举行各种各样的比赛,在比赛中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提高学生成就动机。通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成功教育,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为提高民族素质、实现自我价值而学习的决心。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向导。学习动机的表现之一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就会对某些对象给予优先的注意,并伴随着紧张的情绪和意志努力,去积极地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在学习上,它表现为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致勃勃、孜孜以求、津津有味。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有意识地、科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渐渐消除厌学情绪。
(三)加强学生心理能力特别是抗挫能力的培养。
当前学生多为顺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抗挫能力低,但外界的刺激与压力却很大,教师要时常注意对他们进行对挫折的认识与抵抗的教育。比如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调整自己过高的期望值和目标,尽量减少挫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遇到挫折时会找到适当的方法减轻心理紧张。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设置一些挫折活动,让学生得到锻炼。
(四)教师要在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关心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最起码的要求是要爱学生,而爱学生首先体现在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上。特别是对待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教师要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教师应该用期待的目光、温和的语言、足够的耐心对这些学生进行疏导,要详尽了解他们的过去、现在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智力水平、学习方法、个性特点、家庭情况等,分析出其厌学心理的具体原因和相关因素,从而,有的放矢地对学生的厌学情绪进行克服教育。
2、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不能采用单调死板、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科学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语言生动、形象、幽默,且重点突出,学生的大脑皮层就会兴奋起来,注意力集中。教师特别要注意经常使用幻灯片、投影、实验、多媒体、录音、录象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适当减少笔记和作业,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新鲜感和乐趣。
3、课内多关照,边学边鼓励;课后多辅导,作业评语要有激励性。
课堂上对厌学的学生要多关照,多提高,巡视练习时多点拨,及时把他们错误的想法引导到正道上来,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与乐趣。即使学生对所提的问题没有答好,教师也不能责备、训斥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应在纠错的同时鼓励他们不要灰心。批改作业时要特别留意这些学生的作业情况,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要帮他们找出错误的原因,直到他们弄懂为止,要针对厌学学生作业的优缺点给以相应的评语,最大程度地激励他们作出有效的改进和努力。
(五)争取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因此,在帮助学生纠正厌学心理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作为校方,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的形式向家长宣传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承受挫折。并且要让家长明白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不能一厢情愿地给学生施压,更不能打骂、体罚孩子。学校应指导家长与学校配合,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
七、课题研究的效果与结论:
1、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记得有人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有关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有时能弥补智力发展的不足。我们也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兴趣,他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因而,教师在教学时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善于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用教师的个人魅力感染学生,精心设计各种有创造性的作业,如折纸剪纸、手工制作、实验、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游戏、竞赛、收集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2、积极鼓励,树立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厌学的学生一般学业成绩较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受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的不是新奇、满足、愉悦的感觉,而是枯燥、乏 味和失落的感受。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厌倦。针对这一现象,研究者采用了如下措施:
(1)改变对厌学生的评价方式。
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即使答错了,教师也不能埋怨和训斥。
(2)提供给厌学生展示的舞台。
教师应设身处地的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比如组织“故事会”、“手工制作比赛”,“朗诵会”、“体育竞赛”、“小发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这样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到成功的喜悦。维护学生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高度的自信心是施教成功的钥匙。
3、分层作业,为学生铺设进步的阶梯。
将班级学生分成三个组:提高组(学困生组)、奋进组(中等生组)和宏志组(优等生组)。作业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层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A.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等次。按优,中,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分别设计不同的题目。即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设计A、B、C习题套餐,按学生的层次,依次发放套餐。让学生领取符合自己的套餐,完成以后,分类上交。
B.根据题目和学习实际情况,作业量分段确定。如同量的作业,要求后进生完成60%,中等生完成80%,优等生完成100%;
C.作业超市,学生自选。如10道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
D.对号选题。如总共10道题,规定奋进组学生做1、2、3题,提高组学生做4、5、6题,宏志组学生做7、8、9、10题。
然后根据学生作业的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学困生,评价应注重鼓励,多使用爱心评语,拉近师生距离。可以改变以往的错了的打“×”,对的打“√”的评价方式,对于错题,可以不批或者画提示符,让学生改正后再打“√”。学生可以擦除错处,不留痕迹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再让老师打一个“√”,并跟他打上一百分,这样可以极大地保护潜能生的自尊,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4、家校沟通,形成教育的合力,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是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二者组建的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熏陶和约束作用。因而教师还应主动与家长加强联系,通过家长会和个别访谈等形式,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双管齐下,协调工作,形成教育的合力。
(1)父母对子女学习状态的估计要客观,期望要合理。在调查问卷第11题中:你的父母对你的学习要求高吗?选项①“要求很高,难以达到”的比例占了70%以上,可见家长望子成龙心理给学生造成的心理落差多么巨大。因此作为家长应对子女恰如其分地作出估计和评价,设置合适的、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如果个别家长不善于客观地分析子女的实际情况,过高的期望不进行适时的调控,而是一味地要求每次考试每门功课一定要考多少分,排第几名,这样做往往造成学生厌学、畏学,进而弃学逃学甚至离家出走的悲剧。
(2)家长也应帮助子女树立必胜的信心。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所说:“自信是成功的 第一要决”。家长的信心、期待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动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纠正厌学情绪。在孩子每一次作业、考试或是成长经历中表现有进步时,家长应该有意识的表扬,使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家长还应该给子女降压、松绑,做到多倾听、多宽慰、多疏导,鼓励子女只要花了力气,学出自己的水平就是成功,还要多关心孩子的休息和心境。
(3)父母要创设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父母可以针对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孩子一块制订一个其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合理作息,松弛有道,不要一天到晚千叮咛、万嘱咐,让子女感到唠叨个没完。另外家长要注意克服自身不良嗜好(如赌博等),以身作则,营造学习气氛;家庭成员内部应和睦相处,相互配合,平时要多抽一些时间陪陪孩子,交流思想,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缺点。
5、心理辅导,搭建沟通的平台,有利于学生心理的疏通。
厌学学生对学习往往存在抵触、烦躁甚至恐惧的情绪,由于学习失败,学习成绩跟不上,受到来至老师、家长的批评训斥和同学的压力和鄙视,造成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紧张,形成自闭甚至暴力等倾向,久而久之形成极大的心理问题。我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功能,每周一、三、五开放的时间,鼓励班级学生到“心灵小屋”里去做客,或运用向“马老师信箱”写信的方式,敞开心扉,向心理辅导老师倾诉自己的烦恼,接受比较专业的心理干预,解决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
八、研究成果:
1、调查报告:附《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现状》调查报告、《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分析报告。
2、编辑论文集:附发表论文、获奖论文、交流论文等。
3、将教学案例、个案研究、教育叙事、随笔整理成册
4、结论与反思。
从被研究者学生来说,由于老师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对策,经常鼓励学生,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意志更加坚强,学习的主动性得以调动,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有少数具有强烈厌学倾向的学生的厌学情绪也得以缓解。厌学是普遍存在而且十分复杂的一种社会现象,涉及到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等多个方面,比如说“新的读书无用论”等社会思潮以及网吧、游戏等场所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深刻的,应该进一步作深层次的探讨,同时也需要得到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
克服厌学 篇6
关键词:厌学;分层教学;思想政治课
一、采用分层递进教学法,使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
所谓分层递进教学就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可能性制订分层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及时反馈,分层矫正、调节提高。
我们知道,教师的教不适应学生学是学生厌学政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政治教师首先必须树立现代学生观,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首先要树立学生具有差异观。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淡化选拔意识,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不同的学习任务面前,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可能性和具体准备状态。教师的教如果不适应学生的差异,一部分学生就会产生学习障碍。如果这些障碍未能及时清除,就会使后续学习产生更多的难点,进而积累形成持续性困难状态,导致厌学。其次要树立学生具有潜能观。承认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即使是厌学生也具有学习的潜能,教师的“教”要有利于发展和开发厌学生的潜能。要为学生设置“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使他们的认识系统和情意系统处于激发状态,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对厌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多采用纵向比较法,让其体味到成功的乐趣。
分层次递进教学是动态的而非固定的、贴标签式的。它给学生创造多种尝试、选择、发现、发展、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不断激励学生向高一级目标前进。这种分层次递进教学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进行,它不但较好地体现适应学生差异的新观念,而且有效地遏制了部分学生的厌学倾向。
二、借助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辅助政治课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一方面,利用录音机、VCD机等电教手段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能较好地再现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的形象或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厌学情绪,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有利于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
我们知道,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更多地是靠理解基础上的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来完成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知识是靠无意识记和机械识记。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对学生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能力的培养:一要从理论上予以讲解,使学生弄懂弄通所学的知识;二要借助电教手段来创设情境,实施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电教手段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据此特点可以再现或创设教学所需要的情景,如人物形象、各种场景、自然风貌、艺术意境等,可以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和情绪,并把这些因素引入到学生的认知活动中,有利于把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统一起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精神的集中与愉悦并存的境界,从而使他们加速对情景的感知和理解,积极参与学习,加速学习进程,不会产生厌学情绪。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多种器官共同活动,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的教学就应该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的教学才不会使学生厌学。
正如卢梭所说,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学好问的兴趣”。借助电教手段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具体方法很多,主要有播放各种音乐、录音、教师的语言解说、配乐诗朗诵或录像片中的剪辑录音片段等。新颖的形式、激昂的话语、丰富的情感给同学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思想上产生了共鸣,心灵受到了震撼,所学的知识就轻而易举的记住了。用学生的话说就是这堂课的“言语留于耳际,情景浮于眼前,久久不能忘怀。”很显然,这样的思想政治课学生是不会讨厌的,教学效果当然也是好的。
另一方面,借助投影仪、幻灯机、电影、电视、录像等电教手段辅助教学,能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增大教学密度,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启发、引导学生(包括厌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去获取知识,更快、更好地理解知识、消化知识,提高觉悟,培养能力,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克服厌学思想政治课的现象。
克服厌学 篇7
一、注重科学性,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虽然中学政治课是常识课, 但在教学中不应停留在教条条、背条条上, 而是着重从教材的逻辑结构上。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上, 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层次水平上考虑, 尽可能把道理的来龙去脉讲透。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辨证法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 增加了知识的可信度, 使学生不仅口服, 而且心服,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从感情上把政治课真正当成一门科学而严肃认真地对待。
二、增加趣味性, 活学活用
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投入, 始终保持高度热情, 以此感染学生, 调动学生情绪, 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同时, 除了课本上的实例外, 教师还应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例子, 深入浅出地讲清道理, 使学生感觉学习既不枯燥, 也不神秘。只要课堂”活”起来, 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 情感共鸣就能产生, 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就能增强, 教师就更能发挥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 从而促进教学的进行。
三、寓教于乐, 放手互动
教师要配合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从而促进教学。在活动中, 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才干, 而且感受到无比的乐趣。教师通过组织各种活动,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推动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四、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学以致用
学生对政治课之所以缺乏学习动力, 是认为学来没有用。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实际, 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政治敏感性, 还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看问题才能更深、更透、更远, 体会到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感觉理论知识的学习太有必要, 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克服厌学 篇8
一、学生产生物理厌学的原因
(一) 厌学现象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在从学生的调查了解中发现, 学生的厌学与物理课教学内容有以下一些特征:
1、学生在物理绪言课的学习中一般不会出现厌学现象, 这
是因为绪言的教学是高中物理的起始阶段, 学生刚刚由初中升到高中。一方面学生站在新的起跑线上, 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 在学习上比较刻苦;另一方面受一些物理知识与物理实验的有趣现象的吸引, 在加上物理知识在社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使绝大多数学生暂时表现出一定的学习激情。
2、教学进行到第二部分力学内容, 教材中出现了力、位移、
加速度等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以及一些需要理解准确的定律公式。特别是矢量这一概念的引入, 以及对矢量进行运算, 对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还有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物理定律进行计算的诸多较高层次的内容, 使得一部分学生感到了压力和紧张, 少数能力较差, 学习方法不好或学习不努力的学生开始出现了困难和恐惧, 有的已经开始表现出了厌学情绪。
3、教学进行到第三部分热学内容, 学习需要理解和记忆的
内容相对减少, 再加上这部分的内容相对没那么抽象, 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忆,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厌学的人数不多。
4、教学进行到第四部分电学内容, 学生需要理解和记忆的内容更多, 难度更多。
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感应电动势、电场和磁场的相互转化和联系等知识, 需要更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电路的串并联关系,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这使得一些在前面二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已出现困难的学生对学习物理课程的畏惧心理进一步加重。
5、教材第五部分光学, 几何光学虽然内容不少、要求不高、难度不大, 但光的本性内容比较抽象, 难识记, 厌学人数也不少。
6、教材第六部分原子核物理的内容很少, 教学大纲对这一章的要求不高。
在教学中, 教师如能正确把握本部分内容的要求, 学生在这一章的学习过程中一般不会产生厌学现象。
(二) 学生自身缺乏学习物理的动机。
物理学习动机, 是学习者在物理学习活动中的一种体现自觉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缺乏学习动机的物理学习常常表现为对物理学习兴趣的缺失, 具体表现在上课时心不在焉, 注意力不集中, 课上不做笔记, 课后不自觉复习, 不认真做课堂练习, 不做或不按时完成课外作业。这类学生中, 有的是因原基础较差, 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是因家庭变故, 如父母离异导致心灵受到极大创伤, 学习上思想无法集中;有的是因家庭条件太优越, 家长过度溺爱和放任自流, 学习上怕苦怕累。
二、克服高中学生学习物理课程厌学的现象的策略
要克服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厌学现象, 我们应从教学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素质, 心理素质与学习习惯,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 运用得力的措施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 具体做法如下:
1、在处理教学内容与厌学现象的关系中, 要把“及早防备”“持续防备”和“重点防备”相结合, 认真地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之间的关系。
所谓“及早防备”是基于高中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厌学现象的时间早而制定的预防战略, 贯彻这个战略, 在战术上要做到从学生开始学习物理的绪言课时, 学生是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态, 特别要注意及早规范学生的学法和及早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等方面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
所谓“持续防备”, 就是“以防为主”不得时紧时松, 更不得半途而废, 必须贯彻到各部分的教学进程中。
所谓“重点防备”, 就是指防备必须具有针对性, 要把学生厌学的内容如力学、电学、作为防备的重点, 在重点防备时要做到“规范”“透彻”和“扎实”。所谓“规范”就是指物理语言的表述, 符号的运用, 实验的操作和计算的步骤要规范。所谓“透彻”就是指要把学生难懂的, 不易识记的物理概念, 物理定律和物理公式等要讲透彻, 切不可模棱两可。所谓“扎实”就是指课堂教学要扎实, 复习、训练和考评要扎实, 学生的成绩要扎实。
2、消除学生对物理的神秘和恐惧感, 有效调整学习策略。为消除学生对物理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教师在物理过程中, 首先应该结合具体内容始终如一地向学生传授这样的观念:物理是生动的、有趣的, 物理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 学习物理出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 学习物理过程中人人都会犯错误。其次, 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可以创设人人参与的情境, 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 激发人人善求知识的欲望, 给予人人成功的机会。这样就使学生学习由原来个人的竞争变成团体合作, 从而大大缓解学习物理的压力和焦虑。
3、教师要钻研教学大纲,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不论任何班级, 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可能整齐划一, 成绩也必定参差不齐, 教师应在教学大纲统一要求下, 依据学生的现状, 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因材施教。教学目标的制订, 要照顾以大部分学生原则, 不偏难, 不偏易。我市的高考试题从原来的“3+2”改为现在“3+综合”, 就物理试题来看, 难度比以前明显降低, 因此, 我们教师的教学“重心”要下移, 不必讲太偏太难的试题。对课堂训练, 教师也应设计深浅适度的练习题, 加强对学习后进生的训练和指导,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使物理教学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要做到这一点, 物理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物理教材与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特点, 尽可能开展学生实验, 让学生通过动手、合作、探讨的学习生通过实验、搞小创造、小发明, 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物理的用处和意义, 从而激发起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消除厌学心理。
克服厌学 篇9
就目前的摄影教学模式而言, 我们在摄影课程的日常教学中, 经常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 尤其是对摄影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感觉枯燥无味, 缺乏兴趣。而非专业性的艺术类学生觉得摄影课程和自己的专业无关, 学习过程显得被动消极、兴趣索然, 这就使得教学质量一直上不上去, 学习更是成了负担。那么如何才能把摄影课程教成为一门精彩生动, 同学们乐于参与的精品课程呢?我在日常摄影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 在此谈谈自己的见解, 与同行探讨。
1. 采用直观化、具象化、通俗化等多种手段来生动地传授抽象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原理, 避免教条式宣讲。
摄影课程是摄影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具有突出科技性和技能性特征。它是在现代科学技术 (物理学、化学、电子学、材料科学等) 的基础上诞生并发展起来的, 有非常高的科技含量。摄影课程中难免涉及大量的专业的基础知识, 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就会感觉枯燥无味。那么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 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呢?我发现, 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 多结合一些时尚类的摄影或是学生们喜欢的一些明星摄影广告, 或者结合社会上的热点话题来谈论, 寓娱乐于教学之中, 就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这样, 把枯燥无味的摄影理论知识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再运用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 使得课程图文并茂、轻松愉快, 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汲取摄影专业知识。同时, 在授课过程中, 把直观化的照相机实物带入课堂教学。例如, 我们在讲解光圈知识的时候, 可以结合照相机的实物, 用直观形象的方式, 让学生真实地观看镜头中光圈的样子, 感受光圈在拍摄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容易理解, 更便于深刻掌握。采用直观化、具体化、通俗化的教学方式, 比起传统的教条式宣讲对学生来说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2. 强化对摄影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内部同一性、联系性方面的教学, 使学生懂得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是相辅相成、互补共生、相互促进的关系。
摄影不仅仅是一种技术, 更是一门艺术。要拍摄一张好照片, 不仅需要熟练的技巧, 而且需要思想、感情、理解力、想象力和鉴赏力的融会贯通。在授课过程中, 要让学生认识到, 摄影不单单是一门孤立的艺术课程, 各种艺术门类也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影响的。因此, 在摄影教学的同时, 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外学习音乐、美术、舞蹈等, 以增强自身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修养, 并通过长时间的积累, 朝一专多能、多才多艺的方向发展。学生在丰富了自身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修养之后, 更能掌握好艺术的共同性, 对摄影课程的学习会有巨大的帮助。其实艺术类的所有课程都具有内在的关联性, 并且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和发展的。例如, 早期摄影艺术的发展就是通过模仿绘画艺术开始的, 现如今绘画艺术也需要摄影艺术的辅助拍摄完成照片再进行创作, 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各艺术门类之间, 相互影响, 融会贯通, 形成一定的艺术流派, 推进艺术道路不断向前发展。
3. 在教学中反复强调摄影艺术的独特审美功能和艺术魅力, 以及它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优美情操的重要作用。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 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 发现美的眼睛是必需的。除了摄影理论知识教学外, 我们也应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 应当有意识地教授摄影构图和造型, 训练学生追求美的形式感和优美造型, 提高把握光影变化规律的能力, 并教授他们在拍摄过程中加入优秀的创意表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美, 知道什么是美, 以及美的形式和种类, 从而产生追求美的冲动和愿望, 有意识地锻炼出一双善于观察发现美的眼睛, 这是对所有艺术专业的学生都普遍适用的真理。同时, 可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一些优秀的美学书籍, 普及美学的知识, 使学生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此外, 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摄影展, 去感受摄影艺术家对于美的表达, 通过对优秀摄影作品的观赏和借鉴, 开阔学生的眼界, 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在实践课程中, 可以带领学生模仿拍摄大师们的作品, 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 在实践中提高拍摄水平, 最后发挥创意拍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秀摄影作品。在摄影艺术普及的今天, 学生应该学好摄影, 会拍一些优秀的作品, 摄影艺术是现代人必备素养之一。
4. 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在带领学生完成实践拍摄摄影作品之后, 我让学生进行后期处理, 然后以U盘的形式保存拍摄作品, 带入多媒体教学课堂进行模拟授课。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课堂上或者是课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学生接受评论和意见, 后期拍摄中加以改进, 课堂形式上仍然以教师为主导讲解。这种传统的讲评方式难免有一些局限性, 学生被动地接受意见, 对后期的拍摄实践没有太多的积极意义。现在我让学生自己站在课堂讲台上点评自己的拍摄作业, 表述自己的拍摄内容和拍摄手法, 以及主题思想和创意表达, 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发表看法, 点评自己的拍摄优点和不足之处, 同时请同学参与点评。课堂形式以学生模拟讲评和同学点评的方式为主, 以教师的点评为辅, 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互动交流自己的拍摄作品之后, 不断地探索拍摄心得, 在日后的拍摄过程中可以更主动积极地扬长避短, 从而提高拍摄水平。采用这样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一是可以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 让学生学会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站在讲台上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自信, 为最终走向社会做充分的准备;二是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摄影课堂教学过程中去, 改变以往学生“被授课”的教学模式, 以互动交流的方式,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人。通过这样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学生的拍摄水平提升很快, 他们每一次讲评拍摄作品, 都可以欣喜地发现比之前的拍摄有了进步, 逐渐的, 他们对学习摄影的热情和信心也不断得到加强。
实践证明, 采用这四大对策, 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 从厌学到爱学, 并提升了以摄影艺术为手段的自觉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以上是我在摄影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教学心得, 希望可以给同行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摘要:在高校摄影课程教学中, 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有两种表现, 一是对摄影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原理的教学内容感到枯燥无味;二是认为摄影课程与自身学习和将来从事专业无关, 没有必要费心劳神地去学习。本文针对这些现状提出教学对策。
关键词:摄影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1]聂在垠.充分发掘高校摄影教学的美育潜力.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5, 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