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对策(共12篇)
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对策 篇1
后进生厌学物理现象时有发生。了解后进生,分析其厌学的心理成因,并实施矫治和防范是物理老师必须面对的教学新课题,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
物理后进生厌学心理的特征是:
1. 消极。
物理后进生往往视物理学习为包袱,课上容易分散注意力,发生与上课无关的行为动作;课下他们则懒于完成物理作业,更难得复习或预习物理功课。
2.畏惧。这些学生课上心理常处于紧张状态,不敢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也羞于和同学们协作参与物理实验活动,甚至对自己有能力解决的问题也趋于回避。
3.厌倦。这些学生的消极心理如果长期反复,会导致心理上变态性的厌倦和厌烦,甚至是对物理老师的心理对抗。
4.自卑。这些学生由于长时间没有了在物理学习方面成功和愉悦的体验,加之有时可能会受到来自老师或同学的冷眼甚至嘲笑,就会渐渐失去学好物理的信心和勇气,甚至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物理后进生厌学心理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动因。德国教育学家马利坦说:“教育的主要动力因素是一个要受教育的内部活动。”后进生多数不善于将自己的学习与远大理想和抱负联系起来,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奋斗目标,因而在物理学习中也缺乏内部动力。
2. 兴趣缺失。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后进生厌学物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物理学科缺乏兴趣,或者说还没有产生足够的兴趣。
3. 丧失信心。
由于个人努力长期得不到相应的肯定,有时甚至遭受挫折和失败,使得后进生在心理上逐渐形成了物理难学的思维定势。
4. 其他。
物理老师教法不当,以及教材编写上的某些缺陷等等,也都可能成为学生厌学物理的原因。
综上所述,物理后进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有学生本身和物理学科的因素,也可能有教学环境、物理教师甚至教材的因素。因而对这种不良心理的矫治也需从这些不同的方面入手。
1.帮助后进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多数后进生并非智力差,而是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好。应适时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抓住物理教材的德育切入点,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勤奋好学、不怕困难、勇于探索。
2.激发兴趣,启发思维
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布鲁纳曾指出:“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因此物理教学要充分应用物理现象的直观性和实验课动手动脑的实践性,以及生活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时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物理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极为重要。
3.发掘手段,讲求艺术
物理教学中尤其不乏一些新奇的实例,物理教师应当适时发掘,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光滑的桌面上,一只蚂蚁能推动一个很重的东西吗?用纸杯能烧开水吗?等等。充分让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指导。出人意料的结果会使学生感到惊奇,从而激发对新知识的探求渴望。
在物理教学的任何阶段和任一环节或层面,都可能会有学生厌学心理发生。因此,对这种不良心理的防范和矫治,也应当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始终,努力于教学的全方位。
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对策 篇2
发布日期:08月06日 浏览次数:6
1“我是一位初二学生的家长。昨天,孩子的班主任又打电话来了,说是我儿子现在不光上课睡觉,不交作业,甚至逃学,去网吧玩电脑游戏。晚上回来我和他谈话,可他根本听不进去,还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读书没意思,我想退学。你说碰上这种不要读书的孩子,我们家长怎么办?”一家长如是说。
如今学校中学生厌学现象是有一些的,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谈话中,也了解些情况,作了些思考,得出了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及措施:
一、心理上不能适应学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厌学心理。
从小学升入初中,由于学习环境的变化,学习竞争的加剧,学生依靠自身能力无法达到各方面及自己期待的目标后,由焦虑导致厌学。这样的同学往往是对自己要求较高,小学阶段成绩较好,有过值得骄傲的过去。进入中学后,因为不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成绩快速下降,为了证明自己,他们也努力过,但因学习方法及心理方面的原因,成绩老上不去,在悲观失望中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情绪消极,学习效率低下。
二、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而产生的厌学心理
家长大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愿望,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有出息,有前途,于是在学习上要求自己的子女能够考出好成绩,能够超越别人。因此一旦考不好,就不分青红皂白,也不管是客观上还是主观上的原因,不是打就是骂,这就无疑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因而孩子不堪重压,自尊心受损,厌学的情绪随之产生,甚至离家出走,有的甚至还产生严重的后果,如:浙江金华有一位中学生因对其母亲的严加管教不服,不仅厌学,而且产生对抗心理,最后一气之下,竟然把他的亲生母亲给杀了。
三、学习方法不当,考试遭受失败而产生的厌学心理
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对策 篇3
农村中学尤其是职业中学学生旷课严重,流失太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笔者从1999年9月开始对我校高一年级两个班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每班均有学生流失情况,历经六个学期,共有44人失学,流失率达35%。本人执教20多年来,走访、劝导次数无法统计。据调查,学生流失最根本的原因是厌学。由于厌学而旷课、逃学是中小学生特别是职高生中常见的、带有普遍性的不良行为,是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中最具危害性的问题。现就学生由厌学而辍学问题谈我的一孔之见。
二、厌学学生心理的外部表现
学生一旦产生厌学心理,便会毫不掩饰地在行动上予以充分流露。作为教师,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其外部表现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放纵
主要指学生对学业的放纵。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低下,另一方面他们压根儿也未存心搞好学习。因此,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东张西望,无精打采,甚至影响他人学习:对作业敷衍塞责、马马虎虎,或干脆置之不理。这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往往认知活动水平差,在课堂学习、处理课外作业中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应付状态。对于学习他们普遍有畏难情绪,注意力极易分散,听讲不专心,心不在焉,没有良好的记忆方法和学习习惯,加之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目的不明确,所以往往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不好。由于这些学生不愿学、不会学而学不会,必然导致学习成绩差并形成恶性循环。
2、说谎
学生厌学后的最大希望是脱离学校的“樊笼”。为达其目的,在家里他们对家长撒谎,在学校里对老师撒谎,表现为没病装病,谎报病情。调查中发现,经常旷课的学生自尊、自信水平特别差,他们很少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关注与重视,刚开始表现为惭愧、内疚、掩饰自己,继而发展为满不在乎、不以为然和自暴自弃,失去了应有的自尊和自信。同时,他们会积极地寻找其他的途径来寻找自我认同,表现为不守纪律,爱出风头,与老师对着干,直至旷课、逃学,出没于校外游戏厅、舞厅、网吧等青少年不适宜的场所,寻找刺激,混日子,消磨时光。
3、对抗
其表现为故意找茬子或钻牛角尖以对抗老师,致使班级某些工作难以开展。如碰上那些在班级颇具影响力的学生则更难对付,其后果也更严重。这些学生人格特征大多是内向、情绪不稳定型。经常旷课的学生内向型的明显多于外向型的,情绪不稳定的明显多于稳定型的。这些学生往往表现出孤独、反应缓慢、适应性差、焦虑、忧郁、情绪反应强烈、性情古怪孤僻、冷漠等不良人格特征。
4、奢望
这些厌学的学生常奢望天天是周日,学校天天有意外情况而放假。他们甚至希望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天天生病或有事出差。这些学生往往还表现得特别小心、谨慎、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
三、厌学心理原因分析
造成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生活的压力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那么学生厌学思想的产生也源于此。学生一迈进学校的大门,扑面而来的就是紧张而有序的空气,有的甚至是超负荷的重压!此时,按照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说,一部分学生自然被淘汰了,但他们又不能不上学,那么他们将永远是班级的后进生,更可怕的是,强烈的自卑感由此衍生,时间一长,这些后进生又怎能不厌学呢?
事情还不仅仅如此简单。那些暂时过了“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竞争中,仍然难免有差异,这主要针对班级中的中等生及优生而言。那些中等生呢,除极少部分能通过努力而跻身于优等生的行列外,大部分就似乎永远只是中等生了。虽然他们有使自己成为优等生的想法,他们也曾为之努力,但由于自身素质、学习方法等因素影响,始终难以如愿以偿。一个人竭尽全力还是不能满足愿望,那他的原动力和上进心就会丧失。一部分中等生因此成为后进生进而厌学也正因如此。个别优等生也会成为后进生。这主要是心理负担的作用。优等生不愿因自己的松懈落伍让师生产生不好的看法。因此,他们时时处处严于律己以保持现有地位,无形之中,他们背上了“保优秀生”的包袱。在学习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他们那本来就很脆弱的意志是容易受到伤害的,往往一次的失利即会令他们一蹶不振。长此以往,这些优秀生也会加入后进生的行列。而且他们一旦厌学,其后果更严重。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本应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加油站,但往往由于部分家长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欠妥,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影响也不容忽视。那些家庭条件优裕的家长往往失之于偏爱或溺爱,他们生怕亏了自己的孩子,常常有求必应。殊不知适当的教育是应该而且是必须的,过分的“撒手”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有害。因为这助长了孩子的优越感,使他们丧失了进取心而不思学习、厌弃学习。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富兰德森所推断的: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低水平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导致学生讨厌学习,甚至于产生旷课、逃学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对知觉、思维、记忆的形态和功能进行归纳,可以指引认识的进程——记忆的恢复、思维的构成和知觉的形成等。相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尤其是人际敏感、敌对、强迫、焦虑等心理状态,极易导致厌学的情绪和行为。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特别是情绪情感)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大脑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影响思维的速度、敏捷性、精确性和灵活性,影响学生智力水平的正常发展,以致于课堂上不能积极思考,作业、考试错误百出,学业成绩不良。加之在当前激烈的升学竞争背景下,他们一直处于失败的心理体验中,进而产生不良的自我意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良好动机,更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这种低自尊的心理水平会进一步加重其厌学的情绪,进而导致旷课、逃学行为的发生。
3、社会生活的诱使
社会生活的大门时刻向学生敞开着,学生所面临的是五花八门的社会生活景象。社会生活中那些不良的风气,错误的舆论导向,特别是随改革开放而来的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浊流,无时不在摧折着学生那经不住诱惑的意志。在这样一种强大的势力下,学生在汹涌而来的厌学潮流面前更显得力不从心,无形中学生形成了不良人格的特征。学生不良的人格特征对其旷课逃学行为有影响。与一般的学生相比较,那些内向、情绪不稳定、强神经质型个性的学生更易产生厌学情绪和旷课行为。从人格类型来看,内向、情绪不稳定、强神经质的学生的人格类型属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弱型、不灵活型。由于其不良的人格特征会影响到其高级神经活动的
强度、灵活度和平衡度,从而使學生的知觉、记忆、思维的功能受到阻碍,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导致他们从事紧张的智力活动时极易分散注意力,极易疲劳,反应迟钝,学习效率下降,进而产生丧失学习兴趣,讨厌学习,害怕上学的旷课行为等。
4、偶然因素的作用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偶然性。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我们不能否认因为某些偶然事件的发生而给学生带来的厌学的消极影响。这主要表现为我们对某些事情的思维过于简单,处理方法过于粗暴。试回想一下,我们对待学生是否公正,对学生的违纪处理是否粗暴,言辞是否偏激等等。虽然这些事件在我们的头脑中一晃就过去了,但它们留给学生的印迹也许永远抹煞不掉。但正是这些“疏忽”,导致了后进生难以“医治”的厌学情绪。
5、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理想和世界观对其旷课逃学行为有影响
有的心理学家将厌学旷课的学生分成多种类型,不管哪种类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缺乏“自我能动性”。他们往往不能积极主动地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不能自觉排除来自环境的各种干扰,不能自觉主动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而是采取消极的旷课逃学行为来逃避学习上的困难。究其本质,还在于他们没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远大的人生理想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加之来自当前社会现实的影响,他们学习目的性已经越来越实际和功利化,学习目标也越来越现实、具体,这就必然导致了明显的学习、品德两方面的两极分化现象。一些学业基础好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形成良性循环,他们就会乐意去上学。相反,一些学业基础差(特别是职高生)的学生,他们感到学校生活很无聊、乏味,甚至是痛苦,他们就不愿意上学,更愿意躲在家里或校外娱乐场所寻找乐趣,获得精神寄托。这也正是职高生旷课比例相对高于初中生和普高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有效地防止和矫治学生的旷课、逃学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呢?我们认为可采取以下一些心理教育和矫治的策略: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生的不良心理和人格特征与旷课、逃学行为高度相关,且大多数旷课逃学的学生都缺乏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因此,矫正中小学生的不良心理,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培养其自尊心、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其健全人格。
1、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尊心
教师需要更多地采用赞许、表扬、奖励、给予信任性委托等方式唤起心理不良学生的自尊心,并利用自尊心进行教育,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心理不良的学生,防止一切伤害其自尊心的做法和事件的发生。
2、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非一味地强调个人的自尊心。如果片面强调个人的自尊心,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只顾个人利益而不考虑集体利益。因此,在培养学生个人自尊心的基础上,还应注意激发其集体荣誉感。教师要为心理不良学生提供和创造集体活动的条件,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努力与国家、学校、年级、班级等荣誉的关系,使自己为损害集体荣誉的错误行为而产生内疚感,并激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挽回集体的荣誉。
3、去掉自卑感,恢复自信心
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去掉自卑心理,引导他们从正确的方面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则要恢复其自信心。为此教师应做到:(1)“一分为二”地看待心理不良的学生,既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更要看到他们过去的表现,还要看到后来的变化和现在的表现。(2)扬善弃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3)引导心理不良的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鼓励他们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觉地反省,开展必要的思想斗争。
二、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这主要指对学生进行理想、意志、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可通过主题班会、讲座的形式,帮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告诉学生不能因一次偶然的失利而丧失进取心。
三、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多向联系
开家长会、家访和赴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社会调查是加强联系的好方法。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做好家长工作,为学生解除后顾之忧。对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可组织讨论,以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四、丰富校园生活
学生能力有别,兴趣各异,文化成绩差,但并不能代表其它也差,爱好、特长也许更容易培养,音乐、体育、美术、科技制作不妨是他们选择的项目。学校应丰富学生生活,抓好音、体、美特长生训练,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常开展形式各异的课外活动如体育赛事、歌咏比赛、书法展览等都能给他们以展现的机会,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五、从情感教育入手。密切师生关系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育学生亦然。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同情心,对人由衷的关怀,这就是教育才能实施的血和肉,教师不能是一个冷淡无情的人,教育没有情感,就成了无水之池。”可见,情感教育对于密切师生关系是不可或缺的纽带。现在的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急剧发展的时期,特别是独生子女,具有非常强的自尊心。他们希望教师能理解他、关心他、尊重他。教师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归根到底是对学生人格的肯定和尊重。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应有的权利,使他们能够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生活。处处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缺点、错误和不足在所难免,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过错。对学生严格要求是对的,但一定要严而有理,严而有方,严而有度,严而有爱,千万不能严而无当。教师要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要严于律己,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力消除因老师自身原因而给学生带来厌学的消极影响。一般地讲,厌学的中学生,很大部分是学习没兴趣,对家长不满,对老师不信任,对学校有戒心的人。为此,教师除了加强自身思想文化修养,提高教学水准赢得学生信任外,还要遵循德育原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尤其对双差生.更要关心、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与他们交朋友,做知音,放下教者的架子。切不可动辄教训、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爱是教育成功的一半。”只要师生关系密切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成绩的提高,思想的进步,对教师和学校的留恋还会远么?旷课还会不减少吗?
六、从耐心细致入手,常抓不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厌学学生这种厌学情绪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并且反复性很大。目前,有的班主任采取呵斥、处分、罚扫地、罚作业等办法,致使他们或软拖硬抗,或无所谓,或当面顶撞,结果是双方都下不了台。这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只能激发矛盾,使对立情绪升温,这是不可取的。教育工作者要讲究教育艺术,少罚多导,大禹治水,成功就在于“掘之使导”,要反复抓,做深入持久、耐心细致的工作。既要像教练那样从难从严要求,又要像慈母那样关心理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花够了心思,用尽了心血,即使厌学学生是一棵铁树,开花的日子也指日可待。
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对策 篇4
厌学心理产生因素多种多样, 有外部和内在因素, 两者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
1外部因素
1.1 教师的专业素质
作为教育的主体之一, 教师在学生德、智、体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他不但给学生传授了理论知识, 也自觉不自觉地给学生传授了人生观、世界观, 影响着学生的人生态度及学习目标。因此, 教师既要对专业知识深入掌握, 彻底了解;还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具备良好的师德。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否则, 一名教师缺乏了这些基本素质, 就很难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
1.2 教师的正确教学方法
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应注重先进合理的教育方法。一名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 只知枯燥无味的单向理论灌输, 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就培养不了学生爱学好问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 产生不了好的教育效果, 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厌恶。
1.3 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存教育制度存有不合理现象。现行应试性教育体制侧重于理论灌输, 与实践脱节, 与社会脱节, 忽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和呆板, 不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抽象、枯燥的理论学习和题海式教育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1.4 学习时间的漫长性和学习任务的繁重性
在我国, 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 花费时间长达十几年, 学习任务枯燥又繁重。长时间的学校教育, 繁重的学习任务, 使得一些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
1.5 学校和班级学习环境的影响
由社会心理学可知, 集体与个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一个学校、班级在学校领导和班级老师的管理下, 在学生长期的努力下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学习风气, 那么, 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 学生容易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行为。反之, 如果学校或班级的学习风气懒散、消极, 那么,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 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懒散、消极的学习习惯, 从而为厌学心理的产生提供滋生的土壤。
1.6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 父母对学生的道德和行为起着言传身教和指导纠正的作用。如果家长由于各种原因如工作繁忙、生活辛苦等对学生疏于关心和指导,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思想状况不管不问、敷衍了事, 而学生由于贪玩、自制力薄弱等原因, 又没有得到指导和纠正, 从而容易产生不良的学习习惯。
1.7 不良朋友的影响
学生在与朋友的交往中, 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能够相互影响。学生交友不慎, 会在朋友的影响和带动下, 产生贪玩、旷课、逃学、吃喝玩乐等不良习惯。
2内在因素
事物的产生是由于内因和外因的综合作用, 外因终究要通过内因才能产生作用。学生厌学的内在因素如下:
2.1 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 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使得学生没有产生正确的学习目标和积极的学习动机, 又没有得到及时指导和纠正, 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2.2 学生的心理挫折
对于学生而言, 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 总会遇到一些矛盾和坎坷, 当学生对一些挫折不能及时处理时, 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和情绪, 进而影响自己的学习态度。
2.3 个人不良的思想、习惯
由于各种因素如外部环境、不良朋友的影响, 学生产生了贪玩、吃喝、享乐、逃学等不良习惯和行为, 没有形成良好的思想观、道德观、认识观, 对学习失去兴趣。
3学生厌学心理的解决方法
通过对以上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因素分析, 我们可以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方式。
3.1 注重教师素质的培养
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教育素质, 对专业知识及其应用能够透彻地掌握, 对教育事业有高度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掌握教学经验及技巧, 掌握现代教育理论, 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直觉性思维, 能够寓教于乐, 把知识的学习同愉快的情绪相结合,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重视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
通常学生对于实验性、实践性课程兴趣很高, 通过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自己动手, 使得学生能够容易地掌握理论知识及其应用, 其效果远胜于单纯的理论灌输。其次, 实验性、实践性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团体合作能力。因此,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3.3 学习环境和学习风气的培养
对学校领导和班级老师而言, 要通过各种途径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风气, 以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
3.4 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改革
对社会和学校来说, 应对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进行改革, 应注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同时适当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
3.5 重视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的教育, 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
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 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的培养, 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思想观和价值观。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情绪及学习进展, 当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在心理上产生困扰时, 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时发现, 及时沟通, 避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
综上所述, 从影响学生厌学心理的内外要素出发, 我们应从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摘要: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 它不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还妨碍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且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不良影响。不论是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关注并解决这个问题。尝试分析厌学心理产生的内外因素, 并据此分析有关解决方法。
关键词:厌学,兴趣,教育观念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小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和对策 篇5
塘溪镇上城小学
胡永菊
“人之初,本爱学。” 人从呱呱坠地后,他就不断模仿大人的表情、声音、动作,因此他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走路,学会了吃饭„„学会了许许多多他日后生活必需的技能。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孩子竟然有如此强烈的模仿欲和求知动力,那么是什么让他们一改初衷,变得不再爱学习了呢?
是他们的先天学习能力太差?还是家庭环境的原因?也许这些因素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然而,负载着神圣的教育使命的教师尤其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也应该积极探索这个问题,为“厌学”的孩子在茫茫学海中点亮一盏航灯。
我们都知道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此,找到孩子“厌学”的原因和对策,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认为,厌学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和学校一样,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知识的传授,家庭对孩子各方面的影响都超过学校,而且起决定作用。
1.父母感情不和
孩子都希望有一个温暖而安宁的家,但不少家庭中夫妻感情不够和睦,冷战、吵架、打架、摔东西等过激行为无形中会刺激孩子,让他们感到父母的关怀、家庭的温暖已不再,因此倍受孤独、焦虑、伤心等情绪的困扰。自然在学习上的表现也就不再那么积极,在他看来,他表现的好坏父母已经无暇关注,那么好坏有什么分别呢? 2.家庭文化氛围缺乏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去那种靠读书谋出路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关注得也就不那么多了。他们中有的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却照样赚大钱,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有的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甚至干脆把他们丢在家里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有的人认为自己有钱好办事,现在孩子学得怎样不重要,反正家里的钱很多,孩子只要平平安安地长大就行,学习成绩好不好无所谓,以后可以用钱为他们安排出路„„来自这一类家庭的厌学学生比较重物质享受,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向上的动力,吃不了苦,受不得累,觉得读书没有丝毫乐趣可言,不愿努力学习,甚至经常逃避学习,以至厌学。3.家长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抓得特别紧,“要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学校”是孩子接受最多的信息。这使得学生整天被苦闷、焦虑、抑郁和不满的情绪围困着。特别是家长期望值过高,总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百般挑剔,孩子的学习只要稍不如愿,就责骂痛打孩子,使之产生强烈畏惧心理,而迁怒于学。久而久之,把本来有乐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苦事,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二、学校因素
在导致学生厌学的几种因素中,学校教育是关键的因素,因为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厌学的学生大多不喜欢学校生活。在学校因素中,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因素有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教学方法不当、师生关系等等。
1、教育观念落后。我们的课程改革工作已经进行了几年,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考试改革上还是相对滞后。很多学校仍然以分数为主要衡量标准来招生。
还有一部分教师仍然没有转变观念,教学思想观念仍旧比较落后。部分教师认为只有让学生得高分,才会得到领导和家长的认可。可是,教师没有去思考怎样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而是把解问题得办法放在了作业上。于是,几个学科的作业向幼小的学生铺天盖地而来,学生经常被老师们“追债”。
新课程改革倡导多元评价体系,可是我们部分学校和教师仍然把考试成绩视为唯一标准。许多学生在其他方面都很有造诣,或者可以说有些天赋,但是学校和教师的兴奋点总是停留在考试成绩上。学生的长处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自己的弱项经常又成为老师的“靶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厌学心理也就随之产生了。
2、教育教学方法不当。现在不仅是学习困难生厌学,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亦不感兴趣,不少学生期盼双休日和寒暑假早日来临,想摆脱在校学习沉重的负担。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那些学生对学习生活趣味索然呢?枯燥的学习生活和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是不可排除的重要因素。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僵化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漠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学习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
3、师生关系。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当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觉得老师喜欢他、欣赏他时,学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有干劲。当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时,他们会觉得老师看不起他,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学了。我们老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中形成一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亦师亦友。学会用赞赏的眼光去看学生,学会用激励性的语言去鼓励他们。
三、社会因素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不能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特别是电脑的诱惑。由于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不像在家里和学校里受到各种各样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有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沉迷于网络,家长和老师是拔也拔不出来。
可见,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依靠学生、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才能找出厌学心理的对策。我根据自己的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争取家长配合
针对家长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态度,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 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宣传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承受挫折,培养自控能力等。宣传一味溺爱、打骂、体罚、放纵等教育方式的危害性,指导家长与学校配合,转变观念,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
二、减轻学业负担,缓解学生压力
要使学生从持续紧张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只能从减轻学生负担入手,相对地压缩学习时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社会、学校及家庭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通过适当降低理论要求、降低教学难度、减少作业量和考试频度,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习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能够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不断获取新事物的享受。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地科学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看到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小组,不仅能使他们学到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而且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发新的学习需要,发展广阔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学习不感兴趣,但他们当中不乏热衷于文娱、体育等活动的人才。如果能组织他们参加这类活动,就可逐步把他们在这方面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来;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满腔热情关心学生。知识学习中总有一些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不能采用单调死板、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一种乏味的心理状态,致使学生感到学习成了一种负担。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科学的教育手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厌学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
医专学生英语厌学心理及解决对策 篇6
【关键词】医专学生 英语学习 厌学心理 解决对策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其作为医专学生的一门必须科目,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学习能够反映医专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英语素质,也为学生在其他医学专业的学习中建立了厚实的基础。然而,在学生的主观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的综合影响下,使得医专学生对于英语学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这不利于英语课堂教学的进行,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文章对医专学生英语厌学心理的分析和解决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医专学生英语厌学心理的产生原因
1.社会因素影响。由于目前医学专科学生的就业率低下导致了医专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未来发展产生迷茫的心理,从而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且英语作为一门辅助课程来说,学生对其学习动力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并且在目前的医专学生就业环境中,大部分医专学生是在基层医疗单位或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就业,在工作中对于英语使用情况较少,也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不重视,从而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
2.学生主观因素影响。由于大部分医专学生在高考中未能获得较好的结果,在进入医专学习后会产生一种颓废心理;部分学生是在父母的安排下选择了医学专业,而其本身对医学并不感兴趣,从而产生了一种叛逆心理,不愿遵从父母的愿望学习医学,以逃避学习的方式作为一种反抗行动。就医专学生的总体状况来看,具有英语基础差、学习能力若,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等特征,并且在进入专科学习后,大量专业课程的学习导致学生的对于英语学生的动力淡化。
3.缺乏良好的教学氛围。目前大部分医专英语教学仍采取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业繁重、教师教学水平限制,课堂氛围沉闷导致了医专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下降,虽然这现年在英语教学方面出现了创新,但是由于英语学习的时间短,并且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重,导致了学生对英语的疏忽。
二、提高医专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的措施
1.塑造积极向上的英语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参与度,可以通过观看英语视频、书籍或是音乐等形式,创造活泼的教学分为,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团队活动,让学生的创造性以及英语能力得到发现,能够促进学生对英语积极性的提高。重视校园文化的弘扬,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途径。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需要从提高学生对英语认知开始,例如,进行英语演讲,鼓励学生开口讲英语,以促进学生的口语能力,举行英语座谈会或英语演唱比赛,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参与度。
2.转变英语教学观念。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摒弃应试教育中“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英语素质以及动手能力。首先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了解,灵活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因材施教。其次不断完善教学方法,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尊重学生的看法,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最后要改革评价体系,可用在考试内容减少以课本为主的知识内容,多在无标准答案的题目中增加分值,或结合笔试与面试进行英语成绩的评价,对学生口语情况进行了解,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能力。
3.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良好教学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对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前提。对于目前的医专学生而言,其对于教师的依赖性降低,但仍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才能够减少在学习中走的“弯路”,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学困生多进行表扬与鼓励,建立其对英语学习的信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并以耐心的态度面对学生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用意,从而提升对英语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教师要不断的改变自身的教学水平,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对医专学生的英语基础进行了解,才能进行因材施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并从各方面出发,改善学生对英语学习错误的认知,并加强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不断推动医专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实现培养其英语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杰.医专英语教学的困境及对策初探[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12(2):89-90.
[2]朱建国.医专学生英语厌学心理及对策[J].新西部(下半月),2013,14(6):175-176.
[3]兰杰荣.提高医专学生英语课堂学习效率的方法[J].考试周刊,2012,21(45):88-90.
高职院校学生的厌学心理及对策 篇7
1. 高职生厌学的心理分析
厌学指的是缺乏学习兴趣或学习动机不足,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厌烦情绪,而造成不想学,不愿学。高职院校学生厌学主要表现为讨厌学习,对学习缺乏主动性,被动地或者根本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
高职生产生厌学心理既有社会、家庭、学校的客观原因,也有自身的主观原因。
1.1 学生自身存在的主观的心理原因
1.1.1 自我放弃心理
高职院校学生认为自己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很多高职生一来学校就表现出精神一蹶不振、自卑心理严重,学习意识薄弱、动机不强;另外,高职生对个人价值观的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高职生认为来学校是为了混一张文凭,因而得过且过,考试以“60分万岁”为标准,他们的学习不是为自己,而是认为父母、学校或是老师要我学。因而学习不努力,吃不得苦,只顾谈恋爱,上网通宵达旦,考试作弊只求过关。
1.1.2 失落心理
很多学生就读高职院校并不是因为自身渴望学习,而是无可奈何或出于应付家长,对进入高职院校有一种失落感。几年来在高职院校从事学科教学和担任班主任的经历,笔者发现学生刚入学时主观学习意愿还是比较强烈的,但随着获得的成绩不理想,逐渐丧失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这些学生往往会抱怨自己笨,记性不好,基础太差了。因此放弃了努力,形成恶性循环。一次次的失败使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失落感。于是选择逃避,产生厌学情绪。
1.1.3 从众心理
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年龄一般在18~20岁之间,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与普通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厌学比例稍高,因而在一个班级或寝室里厌学的学生也较多,也会带动身边的同学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个30人的班级,如果第一天有10个人上课不听讲、看小说,在这种环境影响下,一个月后,就可能有15个人上课不听讲、看小说。
1.2 除了学生个人主观因素导致厌学,学生对学校不满也是学生厌学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具体体现在:
1.2.1 教学方法和手段
陈旧的教育和教学方法,繁多的课程,教师授课枯燥乏味,上课照本宣科,考前给学生划范围、圈重点,考题出得越来越简单,这些做法实际上加剧了学生厌学、逃课事件的发生。
1.2.2 学校管理
在调查中发现,有半数学生认为自己厌学的原因是“对学校管理有意见”。比如大教室合班上课,影响学习积极性;监考不严,补考过关容易,挫伤那些刻苦学习的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够;师生关系不融洽,都会使学生不满从而导致厌学。
1.2.3 校园环境
就本校情况来分析,新校区远在郊区。没有足够的活动娱乐场所,食堂饭菜不合胃口。尤其是新生初入校,感觉这样的学校与自己理想的大学相距甚远,情绪落差大,不想学习,表现出明显的排斥学校的情绪。
2. 消除厌学情绪的对策
要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最根本的是消除高职生学习的心理障碍。培养高职生健康的心理,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感觉到付出努力学习知识与技能是值得的,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产生较强的学习需要与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2.1 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
当学生明白知识的价值,学习知识就会成为其主要的需要,从而成为推动其学习行为的动力。在新生入校时,请各专业带头人给新生介绍相关专业就业前景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减少盲目性。同时在入学时有必要对其进行人生观教育,使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针对高职生看不起大专文凭的现象,聘请文凭不高的成功人士代表,尤其是学长学姐现身说法,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
2.2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所学校,学生求知欲望强,读书气氛浓,师生关系、学生关系和谐友好,学生就会在这种温馨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倡导公平竞争,培养合作精神。只有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生活、学习,学生才会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
3. 结语
厌学不但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业不良,更为严重的是它会影响高职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良好个性的形成。专家研究表明:厌学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乐学者,极易导致种种心理健康问题,如内向、情绪不稳定、孤独、麻木、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焦虑、郁郁不乐等心理问题,还易产生性情古怪、孤僻、对他人冷漠等不良人格特征,严重的还会产生悲观厌世情绪,消极面对人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探讨高职学生厌学的心理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摘要:作者结合担任高职生班主任和学科教学工作的切身体会, 发现学生上课睡觉、不完成作业, 甚至逃课旷课等厌学现象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 情况严重。本文旨在探讨高职学生这一特定大学生群体所存在的厌学现象、厌学的心理因素及解决高职学生厌学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厌学心理,心理分析
参考文献
[1]黄安云, 廖卫红, 钟杰.高职生厌学心理归因及对策.现代企业教育, 2010 (8) .
[2]岳珍.青少年心理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2.
浅谈农村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 篇8
1. 社会因素的影响。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 农村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房改造、道路硬化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有部分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于是借便利的交通条件, 经济条件稍好的家庭总是千方百计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区学校, 这样造成农村中学学生流失, 学生人数减少, 优等生往往留不住, 生源普遍较差。造成农村学校学生竞争力不强学习氛围不浓厚, 极少数优等生无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久而久之,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就有了厌学的想法。
2. 家庭因素的影响。
农村学生和城区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学习, 他们认为那都是学校和老师的事, 只要把孩子送进学校, 就算完成了任务, 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何很少及时过问。孩子做得好与坏更不及时采取措施给予肯定, 指出努力的方向, 导致学生缺乏责任心与上进心。如上课自由散漫, 自主性、积极性较差, 不按时完成作业。时间长了, 孩子的学习自然跟不上, 越是跟不上, 越是不愿学习, 形成了恶性循环, 从而产生厌学心理。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自己没有文化或因文化程度较低, 他们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对孩子的要求无限度地升高, 又不讲究教育的方法, 轻则训斥, 重则打骂, 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导致厌学。近年来, 农村家庭中, 父亲大部分外出打工, 孩子多有母亲操心, 对于一些男孩, 母亲是管不住的, 加之爷爷奶奶的要求和爸爸妈妈的要求不一致, 使孩子觉得爷爷奶奶就是他们的保护伞, 不好好学习也没多大关系, 以致成绩下降, 慢慢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另外, 根据自己的调查发现, 农村学校问题学生很多, 例如单亲家庭对学生的生活起居与学习状况处于放任自流的现状;导致学生很少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且养成了不少恶习, 给班级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 这类学生着实让人头疼。老师们要求一旦严格, 也会产生厌学心理。
3. 学校因素的影响。
尽管农村学校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得到了改善, 但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学校办学水平所限, 没有创造出有助于他们健康发展的心理环境, 加之一年一度教师调动, 家长有些不放心, 学生由于老师的更换难以适应, 个别教师评价方式、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而挫伤了学生自尊心, 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心理。学生厌学、逃课的现象时有发生。
4. 自身因素的影响。
受周围事物的影响, 有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态度极不端正,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没有成就感。由于成绩越来越差, 考一次自尊心就被打击一次, 于是产生了自卑心理, 对学习丧失了信心和动力。有些学生攀比心强, 不思学习;有些学生迫于家长的压力, 只好硬着头皮过完一天算一天;有些学生与教师关系不融洽, 有强烈的逆反心理, 导致师生之间冷漠、对立, 由“恨师”而“厌学”。
二、学生厌学的对策
1.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网络上的不良因素也深刻影响了农村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网络成瘾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成长。所以学校周边地区对于网络或网吧的管理要和镇 (乡) 派出所联手切实加强,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和榜样。作为家长, 应该时刻关心子女的身心成长状况, 要科学合理地解决家庭出现的任何问题, 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 既不能溺爱子女, 也不要对子女提出不合理的期望, 父母要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 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家长们必须明白, 学习成绩和分数并不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 要尽量多与孩子进行思想和心灵上的交流, 做到相互理解, 相互沟通。
3. 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这样有利于学生把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 把自己融入国家、民族的共同理想与奋斗目标之中, 使其精神世界更为充实。学校可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及组织,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咨询等做到切实有效的服务。
4. 教师必须控制教学的进度和难度, 在讲课时应特别关注那些注意力分散、意志力薄弱的学生, 促其思考和钻研, 在布置作业时应分层要求, 使其循序渐进;要建立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减少考试的次数, 不搞排名统计。此外还可组织各种兴趣小组, 吸收不同个性倾向的学生参与, 以展示其才智, 认识自身价值。给厌学学生更多的关爱, 充分挖掘厌学学生的特长,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向好的方面发展。
5. 班主任应经常深入班级, 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经常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耐心细致地做好后进生的思想工作, 讲究工作方法,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用真心感召他们, 打动他们, 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作业布置适中, 分层处理, 区别对待, 减少厌学学生人数。
6. 对于学生自身来讲, 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注意培养锻炼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要自觉学习, 确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认识自我, 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其二要培养挫折承受能力, 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凡事从大局出发,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三, 在日常生活中, 要形成健康的情绪和情感, 懂得生活知识, 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 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另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 科学地对待心理疾病, 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 自觉调节控制情绪。
小学生厌学的心理成因及对策 篇9
一、小学生厌学心理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 (1) 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独生子女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多, 由于物质条件十分丰裕, 致使独生子女在家养成所谓的“公主病”。父辈的物质给予, 祖辈的精神关爱使小学生在家没有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 造成想学就学, 不想学就不学的恶性学习心理。 (2) 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及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基准, 做孩子的良师益友是家长的最高境界。假如孩子长期处在一个充满“战争硝烟”的家庭和一个“冷如冰窖”的家庭, 使他们整天处于焦虑不安的情绪中, 使他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那么孩子们就会转移到他们认为能平衡心理的地方, 厌学情绪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2.学校因素。 (1) 教师的“唯分论”。尽管素质教育早已提倡多年, 但分数的“指挥棒”还是无形中影响着教师, 片面地追求分数, 一味地追求优秀率和升学率, 只重视学生成绩好坏, 而不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在教育手段上还存在着应试教育中的“灌输式”、“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 走进“唯分论”误区。 (2) 作业的“题海论”。现在的教师“考核”制度也给教师带来了压力, 一些教育工作者由于某种主观原因的限制形成了一种危机感, 空前的危机感使得这些教师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提高升学率上, 而升学率又是靠学生成绩来判定的, 致使教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
3.学生自身因素。 (1) 学习能力不足。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 并非是真的厌学, 也不是懒惰、智力低下, 而是存在着学习方面的严重落后, 影响了学习的成效, 具体来说就是学习能力不足。许多学生花费大量精力来做练习, 却事与愿违, 成绩总得不到提高。 (2) 无明确的学习计划。多数学生存在着对学习的“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的学习状态, 没有一个科学性的学习计划, 不会对科目进行统筹安排, 学习起来顾此失彼, 对知识死记硬背, 对课程内容不会抓住重点、难点, 不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二、解决策略
1.家庭方面。 (1) 家长要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家长要多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 特别是留守儿童, 家长不要只是提供衣食住行, 也要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多沟通, 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发现有什么不好的苗头及时解决, 这样可避免或减少孩子厌学、逃学问题的发生。 (2) 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要多表扬, 少批评。研究表明, 孩子在学业上的成就及积极性格的形成, 与家长的褒奖密切相关。对孩子的进步, 哪怕微小的进步, 也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3) 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当孩子犯错时, 切忌简单、粗暴, 棍棒相加, 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知道父母的鼓励、理解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要经常与教师沟通, 全面关心孩子的健康发展, 使孩子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不要求学生做得最好, 但要求其能做得更好!
2.学校方面。 (1) 转变观念, 客观地评价学生。学校在开展素质教育中, 对学生的评价要进行改革, 应从多方面、多渠道、综合地评价学生。要打破以往只重知识记忆、背诵而忽视创造等能力考查的教学评估方法, 在考试、考核中实行动口、动手和动笔相结合;在成绩评价上实行自评、互评与师生共评相结合。这样可加强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对学生的评价, 这就要求教师随时观察, 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 随时随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与品质习惯。 (2) 活跃教研氛围,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首先, 学校应多开展教研活动, 组织公开课、研讨课, 开展听课、说课等活动, 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其次, 多些横向联系, “走出去, 请进来”, 多组织教师去发达地区参观学习, 多请一些知名人士讲学, 授示范课等, 开拓视野, 丰富知识。最后, 搞好课题研究, 让教师们在课题研究中, 不断总结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对策 篇10
1. 动机缺失
动机缺失是导致厌学的重要原因, 有两个层次的因素。浅层因素是无动机, 即对学习没有需求欲, 贪玩好动的天性主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往往通过老师逼、家长压来完成学习任务。深层因素则是负动机, 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有认识, 但其看法是消极的、错误的, 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某些错误思想, 尤其是那些文化水平不高、个体生意做得“财源广进”的家长们, 往往在不经意间误导了自己的孩子, 促使孩子厌学而追求享乐。
2. 兴趣转移
从兴趣转移的对象来看, 厌学的学生大多迷恋游戏、录像、上网, 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后, 逐渐荒废了学业;而那些黄色书刊、录像则更毒害学生, 使他们轻者精神萎靡不振, 重者打架斗殴, 违法乱纪。学生的兴趣一旦由学习转为社会不良活动, 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 而且讨厌学习、反抗学习。
3. 学习无望
部分学生曾经洒过汗水, 但无论怎么奋斗, 仍然很少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失败, 无情地击碎了他们的进取心, 促使他们认为自己天生愚笨, 不是学习的材料, 便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4. 情感饥渴
有些学生由于家庭变故, 父母离异, 情感孤独, 缺乏温暖, 于是便常常寻求情感补偿, 而学习本是辛苦的事, 是很难起到情感补偿作用的。因而他们往往广交朋友, 追求刺激, 以从其他渠道获得心理满足来弥补家庭情感的残缺。
5. 物极必反
事物发展到极端, 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是如此。过重的学业负担, 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 导致厌倦而厌学。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 社会与家庭将负担交给学校, 学校将压力转给教师, 而教师则将负担压给学生, 于是学习像沉重的大山, 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 学生没有品尝到“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的真味, 有的则是苦海无边的酸楚。
过高的期望值与功利意识也易使学产生逆反心理而厌学。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 于是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当孩子达不到标准时, 便采取不恰当的措施, 有些孩子干脆“死猪不怕开水烫”, 反正达不到要求, 索性放弃追求。
掌握学生厌学心理规律, 我们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矫正, 针对不同的心理现象, 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 促使学生由厌学转化为乐学。
1.激发动机
动机的激发, 可采取内部动机开启与外部动机诱导相结合的方法, 注意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强化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提高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动机的发展要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发展感、争取社会地位感来推动, 要靠期望、竞争、评价来保证, 其中远大的理想 (包括人生观、价值观) 则起决定作用。
2.成功强化
(1) 创设成功机会, 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表现的机会, 以扬其所长, 避其所短, 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佳而厌学的学生更应如此。
(2) 降低学习目标。低起点、慢步子、分层次是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降低目标, 学生易达到, 就能察觉到自身的进步,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此之谓“跳一跳, 就能摘到苹果”效应。
(3) 帮助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 促使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同自己的成功。
(4) 及时奖励。教师如果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视而不见, 漠不关心, 那么很可能会浇灭他们的学习热情, 故教师应及时发现并给予奖励。
3.引起注意
对于兴趣转移的学生, 要将他们的兴趣再转移到学习上来, 必须着力强化学生对学习的有意注意。
(1) 转变观念, 淡化“苦味”。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 这种观点当然不错, 但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 教师需要改变观念, 倡导轻松愉快的学习, 变苦学为乐学,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改进教法, 激发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事物, 往往体现新奇性、形象性、变化性等特点, 它们刺激人的感官, 引起人的兴趣与关注, 进而想去接近和了解。
4.情感补偿
改善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教育对策 篇11
关键词:中学生;厌学心理;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23-1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特别是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致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为显著和突出。笔者通过对一个普通农村中学初一280名学生的调查发现,存在着不同程度厌学心态的学生竟然有230人左右。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这表明了厌学是最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厌学心态不可等闲视之。因此,探讨农村中学生的厌学心态,及时做好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改善中学生厌学心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加强学习动机教育,抵制社会不良影响
良好的学习动机能激发爱国热情,在学习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有发奋进取的欲望。要让学生从根本上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动机: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急剧变化发展的社会,科技迅猛发展、人类知识迅速增加,迫使人们具有更高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学习是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观点是错误的,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可能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不仅不能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而且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一般地说,文化程度高,致富门路多,致富速度就快;反之,往往致富无门,或致富较慢。在当代,只有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现代文明,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电子游戏之类对他们身心的危害,教会学生抵制社会上这些不良的影响。
二、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为此,学校要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及时与家长沟通,多与家长接触,使双方的信息及时得到反馈,发现学生有厌学等情绪,教师应及时进行心理诱导。作为家长,首先要营造和睦的家庭环境,尽量避免或减少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其次,发现孩子有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应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并积极主动地与校方联系。学校、家长应相互配合,建立疏导型的教育方式,根据学生或子女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兴趣、要求等,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式引导,绝不能采取强制型的管教方式,更不能不闻不问,弃之不管。同时学校也应给学生或子女一些挫折教育、自立锻炼以及心理调节培训,想方设法增强学生或子女抗御精神负担的能力,以增强学习信心。
三、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师素质
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学管理,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素质,使学校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变成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首先,要加大教育设备的投入,学校设备落后就会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没法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其次,教师自身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那种得过且过、“装样子”的教师是教育不出有动力、有抱负的学生的。作为教师,不应简单、粗暴、单一地教育学生,更不应动辄责骂学生,打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而应尽自己所能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特点给予耐心、细致、科学的教育,采取得当的教学方法,实行民主教学,解开学生的思想疙瘩,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他们厌学的心理。除此之外,要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情感的融洽不仅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心理学表明,情感具有迁移功能,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教师若能与学生平等相处,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为平等、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缩短心理上的距离,真诚地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充分挖掘其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那颗慈母般的爱心,这样的教师一定得到学生的尊重,使同学们专心致志地听课,以积极的态度、加倍的努力对待学习。“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重视情感教学,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热情,消除他们厌学的心理。
四、坚定学习意志,树立远大理想
中学生处在一个意志不够坚定、理想不明确的年龄,把握不住他们的人生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应教会他们坚定学习意志、树立远大的理想。中学生对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往往估计不足,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缺乏全面的认识,一旦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就容易自暴自弃,自我否定。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树立远大理想,在挫折中取得经验,不断成熟起来。当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时,应当把挫折看作是一种磨练自己的机会,有克服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一旦发现自己在学习挫折面前有退却想法时,应提醒自己:再坚持一下就是胜利!要相信“极限”之后便会有新的境界,从而战胜挫折,做学习的强者,向着自己的理想目标奋进。
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对策 篇12
厌学现象, 虽然只发生在少数学生身上, 但就其后果来说, 却是非常严重的。从学生个人来说, 专业功底不扎实, 综合素质提不高。实际上等于没有完成专科学业任务, 属于不合格“产品”;从学校来讲, 学生厌学, 学风下降, 必然导致教学质量滑坡;从社会角度来说, 这些学生长期无所事事, 闲游浪荡, 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一、师范学生厌学的原因
1.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当今, 吃喝风、高消费、攀比风、走后门等各种不良风气盛行于世;这种情绪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 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师范生就业困难
在毕业时, 那些有门路、有靠山的学生, 尽管成绩平平, 却能找到好工作;而成绩优异无门路的学生却难以如愿。对就业忧心忡忡, 从而对学习逐渐产生了厌倦心态。
3. 学校方面的原因
(1) 学校管理存在缺陷
学生进校后专业思想教育、就业观教育的工作没能及时跟上。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2) 专业设置滞后, 教学内容陈旧
学校的一些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造成学非所用, 用非所学的状况。
(3) 教学方法单一、死板
目前, 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基本上还是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大多数是满堂灌, 照本宣科。这种呆板、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 既不能满足他们强烈的、高层次的知识要求, 又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学习上的失落感和厌学情绪。
(4) 对学生缺少人文关怀
有的教师高高在上, 不热爱学生, 不关心学生, 不尊重学生, 对学生的虚心求教, 显得不耐烦。学生厌学并因此产生一系列的不良行为, 大概与我们有些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无关系。
4. 学生个人的原因
(1) 学生素质相对较差
生源基础比以往更差。由于学生本身文化素质低、基础差, 很多情况下可能听不道, 越听不懂就越没有兴趣和信心, 越没有兴趣就越不想听课, 也就越听不懂,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 学习目标和动机的缺失
不少学生虽然考上了大学, 但并未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许多学生一走进校园就以为万事大吉, 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 缺乏应有的自我约束力。
(3) 意志薄弱
当前许多师范生心理素质较差, 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 在情绪控制、承受挫折等方面能力较差。从而精神不振, 慢慢就失去信心, 逐步产生厌学。
(4) 疲于社会活动
许多师范生认为在学校里, 锻炼能力是最重要的, 于是整天忙碌于各种社会活动。
5. 家庭方面的原因
有的家庭不和, 父母离异, 有的忙于工作, 有的学生家庭贫困, 经济上的拮据, 给学生带来较大的思想负担, 由于不安心学习, 造成成绩下降, 最终导致厌学。
二、如何解决师范生厌学
1. 充分体现教师的力量。教师应该发现学生各自的优点。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关键是教师的人格魅力。
2. 给学生自由的时间。
适当地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时间, 开展就等于扩大了他的思考空间, 能最大范围内接受相关知识, 从而弥补厌学带来的不足现象。
3. 学生的自我确定。
在了解和正确评估自己的基础上, 在追求自己的需要、利益和价值中, 最大可能地选择和驾驭自己的生活。
4. 学校的制度安排。
三、辅导员可以做的工作
1. 增加与同学的点对点交流
2. 随堂听课, 加强与任课教师的沟通, 掌握同学课程学习情况, 进行动态管理
3. 主动与家长联系, 实现家庭学校联动, 共同努力, 分担责任
4. 加强与班导师的交流, 充分发挥班导师的专业优势, 同时分解压力, 细化工作
5. 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 树先进, 带后进, 齐头并进
6. 拓展第二课堂, 充分利用学生组织, 组织学风建设讨论、趣味学习活动等
7. 提升自身素质。
【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对策】推荐阅读:
浅谈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其教育对策09-25
学生厌学与对策研究05-28
中学生厌学心理07-24
小学生数学厌学对策论文08-09
中学生厌学心理案例07-23
学生厌学原因09-18
对待学生的厌学08-08
矫正学生的厌学09-20
中小学生厌学现象06-22
学生厌学问卷调查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