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厌学语文问题

2024-09-21

初中生厌学语文问题(共5篇)

初中生厌学语文问题 篇1

我们在英语教学实践中, 经常发现部分学生“讨厌英语”“看见英语头就疼”“英语认得我, 我认不得英语”等等现象, 部分学生的英语作业从来不做, 英语课从来不听, 单词前读后忘, 英语更是无法开口说, 很多学生从七年级下学期开始甚至放弃了英语学习。这种种情形其实是学生英语厌学心理的外在体现。最近, 笔者通过与学生交谈、问卷调查、走访学生家庭等方式针对八年级学生英语厌学心理进行了一次详细调查, 发现造成学生英语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英语厌学心理的原因分析

1.缺乏必要的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前提, 能使学生生成持续认真学习英语的动力。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由于语言学科本身的抽象性、教学评价的滞后性以及学生英语基础差等多方面因素, 很多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 缺乏明确的英语学习目标。同时, 由于初小英语学习衔接工作未能到位, 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平衡日益增多的初中课程学习, 而且, 初中阶段的英语词汇量相比小学期间骤然增多, 学生适应能力比较差, 不能及时调整相应的学习方法, 加上教师教得机械, 英语学习气氛沉闷, 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出来。

2.学生学习态度较为消极

由于初中生的认知局限, 他们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还不是非常明确;部分学生缺乏坚强的意志, 在英语学习中遇到较难的学习任务就容易退缩, 久而久之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厌学心理。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 家长也是造成学生学习态度消极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 家长限于自身文化素质低或由于工作、家庭事务的繁忙而不能给予孩子及时的帮助, 使学生长期陷于学习迷茫, 内心苦闷而又得不到很好的排解。如此恶性循环, 学生怎能不厌学?

3.学生英语学习方式欠妥当

一些学生迫于人生前途的追求或教师、家长的压力, 看似很努力地在学习英语, 每天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甚至是其他学科的几倍, 但学习效果却不明显。他们每天依靠大量的记忆、做题来学习英语, 忽视了英语学习是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的积累和提升, 一些重要的词汇或语法记忆没有问题, 但到了语境中的考查就手足无措, 不是忘了词性就是忘了词形, 这样的英语应试学习方式是非常被动的, 注定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二、学生英语厌学问题的改善策略

1.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一定要有合适的学习动机, 才会有适当的内驱力引导自己主动学习。因此, 我们要引导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 对他们讲清新时代认真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目前认真英语学习的迫切性, 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前途、对国家、对社会负责, 认识到提升自身素质、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要性。

2.引导学生培养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任何学科, 只要明确了学习目的, 具备足够的兴趣, 就一定能有意志力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克服学习中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英语教师除了从思想上给学生树立兴趣的意识之外, 更重要的是变革传统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积极地创设生动活泼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和灵活多样的课堂活动方式, 如英语对话情境表演、观看英语视频、欣赏英文歌曲等等。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切实转变对语言学科的刻板印象, 重塑语言学科生动活泼的魅力, 从而激发自己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3.引导学生改进英语学习方式

对于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心理压力现象, 我们要用积极的评价语言鼓励他们, 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明白自己在英语学习方面的优势所在。同时, 用委婉的语气巧妙点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还有待改进的心理和方法问题, 如正确对待考试压力;有原则地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 晚上过了10点马上休息;踏实掌握所学英语知识, 将语言知识放到交际环境中灵活掌握, 避免死记硬背现象等等。

当然, 由于学生厌学心理是长时间学习问题累积生成的, 因此, 克服厌学心理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笔者坚信, 只要我们怀揣教育爱心, 真正关心爱护学生, 既关注他们的生活, 也关注他们的心理, 从侧面和正面两个角度同时努力, 学生厌学心理一定有很大的改善。

摘要:由于学生厌学心理是长时间学习问题累积生成的, 因此, 克服厌学心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只要教师怀揣教育爱心, 真正关心爱护学生, 既关注他们的生活, 也关注他们的心理, 从侧面和正面两个角度同时努力, 学生厌学心理一定会有很大的改善。

关键词:初中生,英语,厌学,改善

参考文献

[1]赵纯海.厌学现象探究[J].渤海大学学报, 2006 (2) .

[2]尹刚, 陈静波.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初中生厌学语文问题 篇2

关键词:初中生厌学   矫正和调节对策

教育部2012年12月17日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行了修订,体现出国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新《纲要》提出了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强调危机干预体系的建设。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学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关注与培养学生的积极健康的心理。中学生正处在心智成长阶段,理当把握住求学的大好时机,何况当今又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应该说更能激发广大学生的求知热情。可客观现实却不容乐观,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并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造成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初中生多处于11-15岁儿童向少年过渡的青春期,是一个充满矛盾很不稳定的时期,既要面对来自生理、心理、环境的重大变化,又要承受更多的来自于学业、人际关系、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各种问题。一般情况下,适当强度的压力可以增强人的社会适应性,并可转化为个人前进的动力;但如果长期承受过大的压力,则会使人精神高度紧张,学习与工作效率降低、情绪波动和心理失调,甚至产生厌学、轻生等心理疾病。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

经常听到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智力正常,为什么就是学习不好呢?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学校、教师的原因,也有家长的原因,还有社会的影响,当然学生本人也有责任;家长想培养孩子成才、教师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都首先必须了解初中生心理普遍特点和常见问题;要认识到厌学并不是非单纯的品行问题,而是由心理问题。

一、初中生的厌学心理和厌学行为产生的原因

众多调查资料表明,初中生厌学情绪是比较普遍的问题,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一)初中生的普遍特点: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发展阶段,是身心发展的一个突变期,从小学到中学,环境改变、课程增多、难度增大,导致学生内心发生变化,产生许多烦恼、困惑,造成了一定的不健康心理,主要有以下表现:

1.自私任性:现在初中生多为独生子,在家中完全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理严重,顶撞父母,不孝敬长辈,在学校里吃不得亏,不礼让同学,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及集体的关系。

2.贪玩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自卑孤僻:有的学生由于生理素质弱,学习成绩差,家庭经济状况不如人家等原因,产生了自卑孤僻的心理,不愿与同学、老师交往,尤其不愿与条件比自己好的同学或是学习好的同学交往,他们心理压抑、行为孤僻,有时甚至有古怪异常的行为。

4.骄傲自负:有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学习成绩好,或是长期担任班干部,或是经常参加比赛并获奖,或是自恃父母有钱有权而骄蛮无理等。进入中学后不能正确对待以往的成绩和外在的条件,不习惯中学的学习生活方式,又没有继续学习的决心和行动,他们就产生失落、怨恨心理,总认为自己“失宠”被“冷落”没有人“关心”等。

5.贪图享受:现在的物质极大丰富,我校孩子的生活条件普遍较好,家长宠爱有加,不愿让孩子吃一点苦,使他们逐渐变得行为懒散,好逸恶劳,学习上怕苦、怕累、抗挫能力差。

6.过分依赖: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上过于被动,遇到难题就等老师讲解,考不好就闹情绪;生活上自理能力差,总觉得寄宿生生活很苦,想让父母照顾。

7.虚荣妒忌:部分学生无法正确对待比自己强的同学,对被老师表扬的同学总是心存忌妒。

8.盲目从众:有些学生无法正确看待“抄作业”、“上网”、“追星”等现象,盲目随从。

9.漠视“生命可贵”:目前,多数家庭、学校和教师还不够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许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例如一味抓教学质量、孩子与父母、老师缺少沟通等。

(二)厌学产生的原因:

1.学生原因

①因青春期身体急剧发育带来的生理和心理问题未导致情绪不稳定和学习状态的不稳定:初中生正处于身体迅速发育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这一阶段心理发展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易冲动,行为不易预测,逆反心理比较强。一方面以成人自居,另一方面却又受到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开始有意识的摆脱童年期的直率和纯真,以怀疑和审视的态度来观察和面对周围的事物,所以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产生常抵触情绪。

②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学习动机不强,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坚持: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情绪消极;作业拖拉马虎、学习效率低下、考试及作业错误率高;怕考试;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由此可见,厌学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长时间的厌学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个沉重的负担,从而厌学。教育心理学对学习动机的研究中发现,孩子经历多次失败之后,便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身,他们无力避免失败,也不去追求成功,产生失落和挫败感,不愿再尝试。

③小学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积习难改,影响了学生对初中学习和生活的适应:心理学家指出人一经习得习惯,意识就深化到下意识、潜意识层面,想改正要有意志、肯下工夫才行。一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不良习惯,如:上课说话、开小差、看课外书、听CD、做小动作等。这样降低了听课效率,加大课外作业难度,延长学习时间,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④学生人际关系差,也是学生厌学的一个原因:有的学生在家中因受到过分的宠爱,不能正确对待别人,有一种“我即中心”的优越感,自私自利,自以为是,对老师不尊敬,对同学不友好,甚至出口骂人,出手打人,因而,师生关系不融洽,同学关系紧张,从而影响情绪,导致学习状态不稳定;有的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对自己估计过高,在学习上大胆激烈有余而理智毅力不足,情绪波动极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对自己产生怀疑,产生了厌学心理。

2.家庭分析

①心理学研究发现,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某些父母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会出现许多问题,父母应监视孩子的所作所为,其结果却造成管得过宽过严。父母的动机是正确的,但有时手段不正当。那么父母的不当行为将会破坏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密的关系。造成孩子苦恼,烦躁,情绪低落,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和朋友交往时有心理障碍。 其实家庭的问题直接反映在孩子身上。有的孩子父母离异,在单亲家庭长大,缺乏关爱和沟通,形成自悲、孤独、抑郁、甚至厌世的心理。长期低落、压抑的情绪使他们无心学习,将情绪以各种形式发泄,有时很极端,甚至危害他人和社会。

②被从小溺爱的孩子缺失学习动力。

现在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长普遍溺爱孩子。在生活中,父母对子女只注重体质与营养,物质方面的要求更是有求必应,而不注意心理品格的训练,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勤奋、独立自主精神,不注重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的锻炼,导致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负责精神的缺失。父母一方面埋怨孩子不求上进,可是孩子勤奋好学的动力又来自何方呢?在物质上尽量满足他们,而学习上又有些苛求他们。不管愿不愿意学习,都要考个好成绩,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就责备他们。父母不想要孩子吃苦。现在父母为孩子创造了一个不吃“苦”的环境,将来孩子的“苦”谁为他去分担,孩子形成了生活中“不劳而获”习惯,学习上又怎能不劳有获呢?请我们的家长真爱孩子,就为其一生考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③没注意激发孩子的潜能优势,只强迫孩子学习,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阴影。

日本教育学者山本光明,把从事某种活动的意愿表现方式,分为四种,充满“斗志”、“被强迫做”、“不想做”、“无法做”。有些家长要孩子学习,不是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特长来激发学习热情,而是强行给孩子报各种课外辅导班、补习班,给孩子加量,强迫孩子尽量多学来提高学习成绩,凡是被强迫学习的孩子都缺乏学习的动力,学习主动性差。

3.学校及其他原因

①学校办学思想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应试教育的考核方式使很多中学教师心理压力很大,这些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学校领导、家长等因素,结果导致许多教师,家长,尤其是班主任,往往更多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辅导,为了在评价中获得好成绩,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不少压力。一些班主任只重视成绩的不断攀升,忽视学生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造成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痛苦的事,当成绩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就容易产生失落情绪,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很大的厌学情绪;同时又很要面子,即便心理出现困惑也不愿与别人交流,教师、家长往往也不容易发现问题。

②目前我国初中多为大班教授,使教师时间和精力分配有限,不可能同时关注到每个学生,也不可能在一、两天内完成对所有学生的及时心理疏导和帮辅工作,使部分思想心理出现问题的孩子的心理压力得到及时的处理,错过了疏导的最佳锲机会,导致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和不良行为的出现,使学生造成厌学等不良情绪。加上,受到来自老师、家长的批评训斥和同学的压力和鄙视,会产生消极情绪体验,这种消极情绪不断积累,会严重妨碍学习,导致学无动力,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有些老师和家长不了解孩子内心想法和心理焦虑,还一厢情愿地给学生施压,有些家长还嫌不够,在家也要孩子开夜车;当孩子的心理和能力达不到和承受不了时,于是对学习产生过度焦虑,从而害怕、厌学。

二、案例分析及对策

初二男生小张,在小学和初一成绩成绩都在中上水平,有些学科如数学还很不错,但由于父母忙于自己的事,对他的关心教育较少,进入初二,因成绩退步,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就借网络游戏排解失落和挫败感,从此迷恋上网络游戏,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无精打采,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不稳定,而且成绩有继续下滑的趋向。纪律性较差,自由散漫。常因此而不按时回校午读、午睡;以致成绩不断下滑,最终产生厌学情绪;

1.分析

初中生厌学的因素很多,但像小张这样由于学习挫败感,迷恋上网络游戏而最终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占主要。他们为了得到成功感的满足,着迷于网络游戏并一发不可收拾,使现实生活中的受挫,在虚拟世界里得到满足,找回了自尊和自信,但面对现实,父母的期望,社会对成绩的认同感,他又会变的无奈和失落,渐渐的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即使努力学习也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业成绩,进而无心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结果学习动机越来越弱,玩网络游戏的欲望越来越强,甚至到了上瘾的程度,影响了自己的学业,导致厌学。

①家庭因素:由于父母忙于自己的事,很少能够关心到小张,常常孤单一个人在家,在网络游戏的世界里,他能够找到朋友,得到乐趣、获得成就感,因此,渐渐的就对网络游戏到了痴迷程度,可见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是突然出现的,家长没有及时的关注、正确的引导和督促。

②个体因素:由于学习上受挫时,没有即时地向家长或老师倾诉。自己一味地排斥学习网络游戏的刺激容易引起他的兴趣,学习本是份苦差事,所以他不愿对其产生兴趣。

③老师因素:老师发现小张的不良学习态度时与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交流不够,对孩子的关心不够,没有积极地帮助他提高学习动机。虽说小张已经是初二生,但是,还缺少自制力,老师应该多督促和鼓励,帮助他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他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2.对策

①首先,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用自身的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成功地扮演心理辅导的角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②密切关注思想动态、常沟通交流进行思想疏导和鼓励,并给予具体帮助: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常常学习目的不明确,责任感不强,缺乏动力。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举出大量例证,说明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做人的立身之本,不爱学习,没有文化只能做一个愚昧的人,对本人对社会都没好处。同时,要给他们以具体帮助,着重学生心理层次的分析,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人的发展性的问题,在处理学生的矛盾时,就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对与错就行了,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你当时是怎么想?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让学生在自悟中慢慢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发展。 他们的学习基础差,成绩低,挨批评多,班主任要与任课教师、班级骨干一起帮助他门克服具体的困难,一步一步跟上集体的水平。

③培养学习兴趣,激发的学习动机和明确学习目标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兴趣与需要直接相联,需要越强烈,兴趣越浓厚。而动机是获得需要对驱动力量。所以想要培养学习兴趣,就要激发求知的需要,产生需要求知对动机。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教学必须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教学生怎样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热爱学习,进而努力学好。

④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并进行纠正家长不当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家长对孩子高期望严要求,与孩子的实际反差很大,当孩子不能轻易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成就感时,往往容易引起孩子的为难和厌倦情绪。事实上,由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家长应尊重客观事实,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特征,不应非理性地要求跨越发展。家长提出连孩子跳一跳都够不着的目标,自然会刺激和破坏心理平衡,导致他们产生厌学、逃学、弃学、甚至离家出走的心理。应正确评估子女学习状况,帮助他们确定既能达到又能不断超越的学习目标,实施梯度发展策略。

⑤丰富文化生活,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争取多方面的配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孩子周围人的积极配合比单纯心理老师的辅导工作更能改变他的厌学情绪。 孩子心理负担加重,不仅有着家庭方面的原因,学校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必须争取该生的家长、同学和任课老师的配合。一方面,家长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举止窥测其内心深处的变化;通过谈心等活动,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使孩子愿意向家长倾诉真情。然后,针对孩子实际情况,对症下药。 利用家长会的形式,就共性问题与教师进行双向交流,以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通过个别谈话方式,就个别问题与教师取得联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做的过程中,注意积极强化。这时家长和教师要表现出更多的爱,避免采取粗暴的手段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可直截了当地找他们谈话,采取有效的措施,同时寻求专家的帮助,这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 教师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气氛,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生活在集体中的乐趣,使不同才能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表现自己,取得成功的机会,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活动设计一定要有针对性,即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哪些心理品质,设计什么样的活动作为载体来培养学生。

⑥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巩固学习兴趣 让孩子经常有成功的体验。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厌学的情绪自然就会消失;抓住这点,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多给学生提供成功机会,使学生从自己的学习中体验到成功,产生满足感,增强自信心,并将此转化为新的学习动机,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环。学生只有不断体验成功,才能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才能发掘潜力,才能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如果学生因为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从而受到了鼓励表扬,他就会产生追求新的成功的需要,产生进一步的兴趣。特别是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了成功,即使是一点点的成绩他也会异常的兴奋和喜悦,就会感到学习还会有机会赶上,这时如果老师给予鼓励和提出切合实际的进一步要求,那么他就会去进行努力,力求再一次成功。这样原本对学好学习不抱希望的学生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有了一定能学好的信心。

同时将评语引入作业批改中,批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当学生作业中出现错误时,可以利用评语进行方法性指导,让学生明白正确的解题思路。恰当的评语,不仅能给学生指导学习方法,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如,对一些作业完成较好的作业本,可写上“方法太好了!”“真聪明!你肯定还有高招,因为你是老师的骄傲!”表扬优生但也不能批评较差的学生,相反,应抓住其闪光点,适时给予鼓励。如“好样的,有进步,继续努力!”“看到你在进步,老师真为你高兴,因为你付出了劳动”这样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到了老师对他的关心,充满了希望,从而逐步产生浓厚的兴趣,持之以恒,对消除厌学情绪非常有利。

⑦辅导学生的人际关系:学生来自不同文化、经济和函养的家庭,他们的性格个性亦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孤僻,不善交往,人际关系自然就差。如果老师和同学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独和不安,不良情绪,甚至厌世情绪就会产生。因此,对这些性格存在缺陷的同学,要伸出友爱之手,关心帮助他们。

三、案例反思

1.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家庭环境和构建学习型家庭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

2.父母要尽可能多教会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对他们的学习要多关心,尽量做到每天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让孩子心理上有种紧迫感。如果发现孩子成绩有所下降或是出现违纪现象,不能简单粗暴的斥责或打骂他们,而应耐心与他们交谈,帮助他们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和违纪的严重后果,使他们自己认识到错误危害。平时多与学校联系,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

3.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4.教师对于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不能不闻不问,更不能横眉冷对,厉声呵斥,那样只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应该多与他们交谈,找到他们厌学的根源,帮助他们找回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总之,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若未及时解决就会产生厌学甚至厌生等不良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厌学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机制。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因此,在对初中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有效途径;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及时发展自己在学习、生活、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学会矫治和调节心理偏差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积极健康的情绪,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提高今后的生活质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庆芬《分层次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年

2.《心理健康辅导 个体辅导》专用教材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

3.沈叶萍《初中生青春期发展性心理危机现状分析及预防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4

4.万俊 《中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及干预策略》[J] 文教资料 2007年11期

5.邵天晶 《学校预防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策略》[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9年15期

高中生厌学问题个案研究 篇3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 产生厌倦情绪, 保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上的不良表现方式。厌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普遍问题, 有关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有52%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 其中有12%的人厌学情绪较严重, 已影响到了学业成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人才, 而厌学现象的存在恰恰不能适应国家对人才的需要, 也不利于我国迈入知识型社会, 如何缓解厌学情绪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的确定

个案选择的标准: (1) 着眼于厌学问题多发的中学阶段, 男生厌学问题更为严重; (2) 学生成绩较差, 属于厌学现象的“高发人群”。本文选择了河北泊头某高中的小宇 (化名) 作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收集相关书目、学术论文、报刊等, 并搜集电子网络资源, 同时笔者将采用无结构访谈的方式, 随机进行访谈。

三当学习成为一种负担

个案背景介绍:本文的主人公小宇是独生子, 家庭条件优越, 性格脆弱。自从上了初中以后越来越不爱学习, 常常一个人玩电脑或在房间里发呆, 请了家教和上辅导班后成绩还是不理想, 高中时家里把他送到外地的一所非常严格的学校, 他最终因为不适应又转回了本市的高中。

1. 别提学习好吗

访谈时间:2010年11月6日

访谈地点:小宇家中

笔者第一次来到小宇家中, 跟随小宇进入了他的房间, 书桌上摊开着课本、作业本, 还有言情小说、漫画书等。电脑上的“CS”游戏暂停了。

笔者 (以下简称为L) :小宇, 我们随便聊聊可以吗?

小宇 (以下简称Y) :好吧, 但是别提学习好吗?

L:为什么呢?

Y:我讨厌学习, 讨厌死了!

L:我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吗, 小宇?

Y:估计帮不上什么……我们聊点别的好吗?

L:那好吧, 你平时都喜欢什么呢?

Y:喜欢吃肯德基;喜欢打网络游戏;喜欢看漫画、言情小说……

L:呵呵, 我是说爱好或者特长, 比如说弹钢琴或者书法?

Y:那有什么好的?又累又无趣, 还不如挣大钱, 让别人给自己弹琴听, 不就行了?

L:恩, 呵呵, 小宇你觉得自己快乐吗?

Y:不快乐, 因为成绩不好, 老师、家长、同学都不喜欢我, 我讨厌学习, 它让我抬不起头来。

第一次访谈结束后, 小宇的心中充满了矛盾:他主动提出不要谈论学习, 但后来又主动提到了学习带给他的烦恼。此次访谈的收获如下: (1) 小宇确实存在厌学情绪, 且从他的反应来看厌学情绪较深; (2) 小宇存在“读书无用论”的观点; (3) 网络游戏、小说、漫画书可能是导致小宇讨厌学习的原因之一; (4) 不理想的学习成绩可能使小宇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2. 上学就是受罪

访谈时间:2010年11月21日

访谈地点:肯德基快餐店

L:小宇, 是不是每天在学校很紧张?

Y:什么啊, 我几乎都不学习。对我来说, 上课就是受罪!

L:为什么呢?

Y:哎, 有心理阴影呗。一次考试, 班上的同学作弊被抓住了, 老师在课堂教育的时候说:“小宇同学虽然学习很差, 但他从来不作弊!”我虽然学习不好, 但自尊心也很强啊!

L:那以后你就不爱学习了?

Y:嗯, 到了初中以后所有的课都听不太懂, 就干脆不学了, 因为努力了学不好是智商问题, 我干脆不努力。

此前学者在相关研究中提出的厌学表现为: (1) 对学习功能存在认识偏差, 认为读书无用; (2) 对学习态度存在认识偏差, 消极对待学习; (3) 对学习活动存在认识偏差, 远离学习活动。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和与小宇的对话发现, 小宇以上症状都存在。

随后笔者对小宇的班主任进行了访谈, 确认了先前小宇的说法: (1) 小宇只是不爱学习, 但是不违反纪律; (2) 老师因为高考临近, 对小宇已经持放任态度。笔者也获得了新的信息: (1) 小宇拥有天津户口, 母亲单位允许子弟接班或许是其厌恶学习的外部推力; (2) 小宇能完成作业原来是抄袭其他同学的。

3. 出走:都是考试惹的祸

访谈时间:12月4日

访谈地点:笔者家中

小宇给笔者发了短信:“姐姐, 因为考试成绩不好我和妈妈吵架了, 现在离家出走没地方去。”于是笔者同他进行了第三次交谈。笔者从小宇的话语中发现:小宇觉得自己成绩不好是脑袋笨的缘故, 已经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这是习得性无助的典型表现。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把人的需要、认知和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 他认为个体只有在进行某一项活动之前判断自己能有效地做出此行为才会有强烈的动机, 小宇认定自己没有能力提高学习成绩, 他的学习动机进一步降低也在情理之中。

4. 给的太多、管得太多反而害了孩子

笔者与小宇的母亲进行了交流, 小宇母亲语重心长地分析了孩子的学习经历:

这孩子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就退缩, 再加上老师不重视, 他先是赌气不听课, 后来就渐渐地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因为成绩差连自尊也没了, 后来又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和漫画。我没站在孩子的角度想, 所以做什么孩子都不领情。总之, 给的太多、管的太多反而害了孩子。

从小宇妈妈口中笔者进一步得知了小宇厌学的细节, 但小宇对于父母做的一切却不买账, 他固执地坚持自己所谓“成熟”的想法。小宇妈妈开始反思了:给的太多、管的太多反而害了孩子。

四讨论

笔者经过分析发现小宇厌学问题的产生是自身、学校与教师、家庭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小宇自身的原因: (1) 小宇错误的成败归因方式导致心理障碍和人生目标缺失。 (2) 学习兴趣减弱。小宇升入高中后沉迷于网络游戏、漫画书、言情小说, 从而逐渐荒废了学业。 (3) 自制力差。小宇对自身要求过低, 且习惯为自己的自制力差找借口。

教师方面的原因: (1) 教学目标功利化, 教学过程问题显现。 (2) 师德面临考验。小宇的小学老师因对小宇讽刺挖苦, 缺乏尊重而导致师生关系淡漠。 (3) 教学评价方式不当。老师以分数论英雄, 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并且一般都只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评价方式单一, 内容偏颇。

家庭方面的原因: (1) 家庭优越感削弱其学习动机。 (2) 家长和孩子缺少心灵的交流, 成绩不好时只会指责和打骂小宇。 (3) 家庭和学校沟通不畅。小宇的父母很少主动到学校了解小宇的学习、纪律情况。 (4) 家庭教育方式偏差, 期望值过高。

参考文献

[1]陈庆.从教育本身浅析学生厌学原因[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2006 (1)

[2]高利兵.中学生厌学的归因与矫治[J].教育科学研究, 2004 (7)

初中生厌学语文问题 篇4

近十年来, 苏北地区的教育层次得到了巨大提升。城镇高中办学数量增多、规模变大, 到了二〇〇九年, 沭阳的高中多达17所, 其中部分学校的规模超过了三十轨。70%以上的初中生进入高中继续读书, 一些高中生由原来的学优生变为中等生, 甚至是后进生。这些学生多有厌学情绪或厌学行为。可以说, 厌学已成为制约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成为高中教学效率提高的瓶颈。为此, 我们于二〇〇九年十月成立了“克服高中生厌学, 提高教学效率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 对高中生厌学现象展开调查, 探索高中生厌学心理、行为的成因, 为研究克服对策提供依据, 实现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行为, 变厌学为乐学, 并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调查的过程与方法

课题组于二〇一〇年二月至二〇一〇年五月随机对本校高中三个年级的两千多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材料表明, 大部分高中生对学习较感兴趣, 但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学问题。

方法一:问卷。

问卷分“学习现状自我认定”和“探寻厌学原因”两部分。调查对象覆盖实验班、普通班、体艺特色班;其中男生1019人、女生989人。在总量上保持男女性别比例平衡, 年级比例平衡, 确保调查及统计结果有较高的价值含量与可参考性。

方法二:谈话。

班主任及任课老师与实验对象交流、谈心, 了解其心理需求, 分析其厌学的内在原因。

方法三:家访。

选取部分实验对象, 家访, 深入了解其家庭情况, 个性特点;全面考查其成长环境, 综合分析影响其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的各种因素;确保调查结果客观真实有较高的可参考性。

三、简述调查的结果与反馈

四、对调查的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我们认为高中生厌学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

(一) 外因。

1.社会大环境是造成高中生产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随高等教育的普及, 人们已经很难通过考大学来改变命运、提高生活质量;大学生就业率偏低、待遇较差, 导致高中生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动机缺失。另外, 学校周边游戏室、网吧、台球室让部分学生流连忘返, 进而对学习丧失兴趣。

2.教师教学观念、方法、手段落后, 不能依据学生现状科学组织课堂教学, 只顾完成授课任务, 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学习内容比较艰深枯燥, 缺乏实用性。当前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多有学院化倾向, 让不少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甚至形成愈畏惧愈学不好、愈学不好愈畏惧的恶性循环, 严重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家长期望过高。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其他需求, 给孩子带来过重的心理负担。

(二) 内因。

部分学生基础差, 上课听不懂, 既缺乏学习兴趣, 又缺乏学习目标, 更没有人生奋斗的理想。

五、对策

作为教师, 我们很难改变社会环境, 但我们能针对学生个性心理采取有效对策,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提全面健康发展。为实现这个目标, 我们提出下面几点浅见。

(一) 激发动机。

动机的激发, 可采取内部动机开启与外部动机诱导相结合的方法, 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强化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提高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动机的发展要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发展感、争取社会地位感来推动, 靠期望、竞争、评价来保证, 其中远大的理想则起决定作用。

(二) 成功强化。

成功可起到正强化作用, 经常给学生呈现愉快的刺激, 有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防止习得性失助感与失尊感的产生。

1. 创设成功机会,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表现的机会, 扬其所长, 补其所短。

2. 降低学习目标。低起点、慢步子、分层次是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途经。低目标, 学生易达到, 就能察觉到自身的进步,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 帮助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 促使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同自己的成功。

4. 及时奖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奖励是愉快的刺激, 能增加个体积极反应发生的概率。

(三) 改进教法, 激发兴趣。

引起学生注意的事物, 往往体现新奇性、形象性、矛盾性、变化性、对比性等特点, 它们刺激人的感官, 会引起人的兴趣与关注, 进而接近、了解未知事物, 解决新问题。因此, 教学时, 我们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 设置各种巧妙的情境, 不断呈现事物的这些特性, 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初中生厌学语文问题 篇5

一、造成学生厌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 既然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那么出现不同的听课反应自然也是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从学生方面来看, 很多学生上课时不认真听讲, 容易开小差, 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 他根本没有听进去, 由于上课的过程中没有认真听讲, 课余老师留的作业自然有许多题目不会做, 时间久了, 数学成绩比起其他同学越来越糟糕, 于是产生了明显的自卑和逆反心理, 越不会, 越不学, 产生了恶性循环.那么为什么会在学生中出现对数学厌恶不想学的状况呢?究其原因有三:

首先, 是因为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 难度增大了, 使得一部分学生没有很快进入初中数学的学习状态, 跟不上老师讲课节奏, 不能及时掌握新知识, 慢慢地就跟不上课堂节奏, 导致破罐子破摔心理, 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转移注意力到别的方面.其次,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较而言, 不仅难度增大, 而且学习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更为复杂.在小学数学学习中, 学生主要对所学知识机械记忆, 学习内容并不复杂, 所需方法也很简单, 而进入初中, 如果学生仍然停留在小学养成的死记硬背, 简单的思维模式中, 是很难进入初中所要求的扩展解题思路, 运用抽象思维思考问题的状态, 就容易导致原本数学成绩很好, 但是到了初中虽然还是努力学习, 成绩却大不如从前, 进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最后, 课堂上学生的认真听讲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但是课后的复习和作业是巩固新知识的重要手段.有的学生在课余回到家中, 如果没有自觉地复习意识, 而是只顾玩游戏或看电视, 现在家庭又都是只有一个孩子, 家长娇生惯养, 没有很好地督促学生巩固知识, 忽视课后辅导, 这些都是造成学生成绩退步的一些因素.

2. 从教师方面看, 教师是学生能否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的

直接因素, 从一方面来说, 好的教师能够给学生带来愉悦的课堂享受, 调动学生认真听讲, 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转换自己的角色, 不能填鸭式地将教学内容全部塞给学生, 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的海洋自由翱翔;另一方面, 老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有的教师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赞不绝口, 课堂上也喜欢提问这些得意门生.殊不知这一非刻意的情感流露很自然地就能伤害到那些数学成绩不好的同学, 给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 他们会觉得反正自己数学不好, 也听不懂, 老师又总是会挑数学成绩好的来回答问题, 不会关注到他, 长久以来只会对数学越来越厌恶.最后, 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 培养发散性思维, 帮助他们改变在小学形成的形象直观思维, 扭转学习方法.有些老师没有意识到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 初中数学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陌生的拦路虎, 教师一定要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 如果教学方法不当, 没有注意学生的心理感受, 未能帮助学生发展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 或者没有注意学生之间接受能力的不同, 而是“满堂灌”, 很容易就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渐低落.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措施

针对课堂上, 部分同学对数学兴趣不高, 情绪低落这一数学教学难题, 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 认为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变厌恶为喜欢帮助学生重新树立学习的兴趣.

首先, 应该以情动人、初中生还是孩子, 如果教师太过于严肃, 容易让学生在心理上远离老师, 对老师产生敬畏感.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心理上既亲近老师又崇拜老师.这就需要教师运用艺术性的教学方式, 对于差生, 要及时疏导他们对数学的厌恶感, 在课堂上多关心他们是否听懂所讲内容, 课余多找这些学生沟通, 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目标, 要对他们充满信心和关切, 多花时间去帮助他们弄懂迷惑的地方, 鼓励他们只要自身努力, 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学习和老师的辅导, 成绩一定能扶摇直上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感受到老师并没有放弃他, 而是用心良苦的帮助自己, 能够诱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抛去成绩不好的心理负担, 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从一点点的进步中获取成功的喜悦, 进而产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 打有准备的仗、老师在对初中生的数学教学中, 要弄清楚每名学生的学习基础, 做到心中有数, 对抽象思维水平一般的同学要多掌握他们的学习动态, 因材施教, 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多利用课堂和其他业余时间对他们进行特别指导, 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进程, 教会他们要利用好课前、课后时间, 做好预习、复习并结合课堂教师的讲授认真听课, 多做练习, 挖掘他们的潜力, 培养他们自觉主动的学习能力.

最后, 师生的互动.由于教学过程是老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 前面两点谈的是作为教师应该注意的, 而离开了学生的配合, 教学过程可以说是失败的.在教师讲授知识的过程中,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指导学生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内容, 弄清要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 把知识脉络理清, 课后认真做老师布置的作业.

参考文献

[1]王德军.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和谐课堂[M].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8.

[2]马兆敬.鼓励的艺术[J].教育, 2003, 7:16.

上一篇:辅助生产费用分配下一篇:高能量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