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生产费用分配

2024-09-21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通用8篇)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 篇1

一、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体系及评述

(一)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体系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体系包括五种分配方法, 分别是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顺序分配法、计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这五种分配方法学校都在学习, 没有明显的重点非重点之分。而会计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决定了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又决定了其在工作中的思维及工作习惯。所以, 在企业中, 会计人员并未对五种方法认真进行比较, 而是哪个简单用哪个, 或者沿袭师傅传承下来的某一种方法, 并未考虑其合理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二) 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瑕疵评述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体系改革的主要动力, 是因为各辅助方法本身存在瑕疵。 (1) 直接分配法。直接分配法的最大优点是简单, 使会计工作因此轻松简易, 但是却抹杀了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劳务及产品的客观事实。无论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的紧密程度如何, 但相互之间不提供劳务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这种方法很容易放松对辅助生产车间的成本控制, 也有违于会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原则。可见这种方法属于粗放型、低层次的管理方法。目前这种方法的使用还很广泛, 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水准。 (2) 一次交互分配法。与直接分配法相比, 一次交互分配法加强了对辅助生产车间消耗其他辅助生产车间所产劳务及产品的考核, 成本管理水准应是提高了一个档次。然而, 其交互分配的费用分配率是以交互前的待分配费用为依据计算的, 故分配结果也不准确。此外, 由于需要交互分配, 导致需要两次计算分配率并进行账务处理, 由此拉长了会计处理的过程, 增加了成本计算和账务处理的工作量。 (3) 顺序分配法。与前两种方法相比, 顺序分配法本质上是有选择地对辅助生车间使用其他辅助生产车间所产劳务及产品的考核, 即只对受惠较多的、排在后面的辅助车间进行较严格的考核, 而对于排在前面的不考核。这种方法摈弃了直接分配法不考核辅助生产车间消耗辅助生产劳务及产品的缺点, 同时也不像一次交互分配法那样, 对所有辅助生产车间消耗辅助生产劳务及产品都予以考核。故从管理的疏严程度而言, 严于直接分配法, 疏于一次交互分配法;从会计工作量而言, 高于直接分配法, 低于一次交互分配法。但由于是有选择地对辅助车间消耗辅助生产劳务及产品进行考核, 故分配结果的准确性有所下降。更需要注意的是, 该方法要求预先对辅助生产车间进行排序, 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 还导致分配结果增加了更多的主观任意性。 (4) 计划分配法。与前几种方法相比, 计划分配法省略了分配率的计算, 而采取了较稳定的“计划分配率” (亦称计划价格) 。其实, 这种方法的弊端很多。首先, 在该方法下, 将所有的差异计入“管理费用”, 使“管理费用”账户起到了“成本蓄水池”的作用, 掩盖了分配结果在准确性方面存在的不足。其次, 因为须将实际与计划分配间的差异计入“管理费用”, 也拉长了会计处理过程。再次, 由于“计划价格” (计划分配率) 的制定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进一步导致了分配结果的不准确和“管理费用成本蓄水池”的滥用, 长此下去, 成本核算不仅在准确性方面存在不足, 而且使成本核算工作的责任心逐渐变得麻木, 因为所有差异都会计入“管理费用”这个“成本蓄水池”。 (5) 代数分配法。代数分配法是通过联立方程组并对其求解来获取分配率和完成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这种方法的逻辑最为严谨, 分配结果最为准确, 同时对辅助生产车间消耗辅助生产劳务及产品进行了较严格的考核。这种方法唯一的“缺点”是“计算量大”, 提高了分配工作的“难度”。

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体系优化指导思想及设计

(一)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体系优化指导思想

包括: (1) 成本信息“准确性”优先。企业核算生产成本的根本目的, 是为控制成本及经营决策工作提供依据———准确的成本信息。若为了达到降低会计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以及提高所谓的“及时性”等目的, 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 则“及时性”就失去任何意义, 极度扭曲的成本信息“假情报”不仅没有任何价值, 还容易误导企业决策。提供这样的成本信息其危害甚于不提供成本信息。长期以来, 会计工作的“及时性”甚至已成为某些会计部门及会计人员掩饰其会计工作粗放浮浅的经典借口, 以糊弄不具备会计专业知识的企业高层决策者。 (2) 在保证成本信息“准确性”的前提下, 尽量降低工作量和提高“及时性”。在确保成本信息的前提下,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过程应尽量降低工作量,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并可使会计人员将精力从价值较低的、简单化的计算工作, 向价值更高和更富有智力含量的成本分析、成本决策等方面的工作转移。这也是对会计人员精力和智慧的优化使用。

(二)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体系优化设计

辅助生产费用“代数法”是最准确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 那么, 为了优先保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就应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普及使用这种方法。同时, 由于某些企业自身的特殊原因, 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还有一定存在价值。结合以上考虑, 提出以下优化设想。 (1) 优化后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体系。优化后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体系包括代数分配法、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等三种方法。其中, 代数分配法为普遍推广的主要方法, 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为特殊环境下的辅助方法。与以前相比, 其体系结构大为简约。简约的体系不仅突出了分配方法的应用价值, 还节约了学习精力和智力, 客观上也使学习者的精力、智力得到优化分配。 (2) 体系内各种方法的地位及应用指导。一是普及“代数法”应用并提高其应用技术和效果。首先, 条件较好的企业直接使用“代数法”。对这类企业, 建议其成本会计人员积极使用“代数法”并熟练操作会计软件。当辅助生产车间数量增加以后, 亦能及时地将会计软件升级, 提高成本信息的“及时性”。此外, 成本会计人员应将节约的时间用来加强成本分析的学习, 借以提高成本分析能力, 为企业决策工作当好参谋。其次, 会计部门配备计算机, 但尚未实行电算化、或电算化软件功能未包括“代数法”的企业。相当一部分小企业, 会计部门配备了计算机, 但由于经费原因, 尚未实行电算化, 或者虽实行电算化, 但电算化水准很低, 其会计软件功能里未设置“代数法”功能。对此类企业的成本会计人员, 建议利用EXCEL软件自行开发设计“代数法”的简易电算化程序。小企业的辅助生产车间较少, 短时间内其数量变化的可能性也不大, 所以针对自己企业量体裁衣设计的简易“代数法”EXCEL应用软件, 反而更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稳定性。二是将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作为辅助方法。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仍可作为辅助方法使用。比如, 有些企业的某些基本生产车间规模较大, 内部门类比较齐全, 即基本生产车间内也设有机修工段和锅炉工段等内部辅助生产部门, 内部也需要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基于其成本核算条件及管理目标定位。可以选择“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等辅助方法。

三、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教学改革建议

(一) 加强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意义与正确理念的学习

让学生对辅助生产费用的意义、目的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以正确的理念指导其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使学生明白, 目前会计数据处理已经以电子手段代替了手工手段, 成本信息“及时性”已无虞, 则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工作应完全围绕其工作的核心价值———“准确性”展开。

(二) 突出“代数法”的学习

既然“代数法”有无可替代的准确性, 且在在会计数据处理电子化条件下, “代数法”的“计算难”已经不是问题, 那么, 可将“代数法”作为主要方法进行学习。对其他方法, 仅出于拓宽知识面的需要, 作为一般了解即可。可采取教师简要介绍、学生课余自学的方法进行学习。

(三) 加强“代数法”所需的数学知识学习

“代数法”需要准确联立“一次方程组”并能准确求解。虽然这是初中数学知识, 但仍有少数会计学习人员不能熟练掌握。此外, 当辅助生产车间个数达到三个及三个以上, 相信有更多的人感到不习惯。因为人们更习惯于解二元方程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扎实的初、高中数学知识及耐心, 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并熟练运用。

(四) 强化设计“代数法”电算化软件所需的EXCEL知识学习

学生毕业后未必都能进条件较好的企业。若就业企业条件较差, 企业没有可供现成使用的“代数法”电算化软件, 可开发简易“代数法”电算化软件。教师应加强EXCEL简单编程知识的讲授, 并指导学生完成简单程序的设计练习。

(五) 加强对企业生产实践的观摩与学习

优化了教学内容结构之后, 师生就有更多的时间下企业学习, 加深对一线生产经营管理的了解, 使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学习能与企业辅助生产车间的实际经营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依此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 篇2

第一步存货成本的核算方法:

1.存货取得成本的核算。

在实际工作中,影响企业存货人账价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外购存货的成本。

①购货价格应根据发票金额确认购货价格,但不包括按规定可以抵扣的增值税额。

②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就是指企业购入存货在入库以前所需要支付的各种费用,如在存货采购过程中发生的仓储费、包装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

③相关税费,是指企业购买、自制或委托加工存货发生的进口关税、消费税、资源税和不能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等应计入存货采购成本的税费。

(2)加工取得的存货成本,由采购成本、加工成本构成。

(3)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的成本。

①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②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等方式取得的存货成本,按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确定。

③盘盈存货的成本,应按其重置成本作为入账价值,并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进行会计处理,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冲减当期管理费用。

2.存货支出成本的核算。

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方法,以合理确定当期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1)个别计价法。这样计算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比较合理、准确。

(2)先进先出法。是以先购人的存货应先发出(销售或耗用)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转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

(3)加权及移动加权平均法。加权平均法不利于加强对存货的管理。因此从管理角度看这种方法并不是很严谨。而移动加权平均能使管理当局及时了解存货的结存情况,而且计算的平均单位成本以及发出和结存的存货成本比较客观。

(4)计划成法。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均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

方法比较

存货成本的方法比较:

1.先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是先购入的存货先出货,其成本属于实物成本,计算机处理时成本价格应由计算机自动分析获得,其单位成本价格应不具有可修改性,出货时用户只录入出货数量,不录入成本单价,由计算机自动分析获得成本单价。为此,计算机必须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录购货数量及成本额。该方法的出货成本是按最早的购货价格确定的,用户不能随意挑选存货价格以影响当期利润,因此其存货成本最接近现行的市场价格,能较好的反映资产负债表存货的价值。

2.后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是后购入的存货先出货,和先进先出法一样,其成本应由计算机自动分析获得,其单位成本价格应不具有可修改性。为此,计算机必须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录购货数量及成本,出货时由用户录入出货数量,不录入成本单价,由计算机按照和先进先出法相反的顺序分析获得成本。该方法的出货成本是按最近的购货价确定的,用户也不能随意挑选存货计价以影响当期利润。由于后期的价格在正常情况下可能较早期高,因此计价成本可能较高,故可使本期利润降低,但该方法也因此符合会计上的稳健性原则。

3.个别计价法:个别计价法对出货成本进行个别计价,适合于对成本较敏感的企业,如大型医院,存货部门购入存货后,要由各部门领用,在成本核算较严格的情况下,各部门的领入成本直接和效益奖金挂钩,这时候必须对成本进行个别计价,即必须按照部门所需产品的市场价格进行计价。在计算机处理上,必须使用户既能录入数量,又能录入成本单价。该方法最接近会计上按成本进行计价的原则,但相对也比较复杂,即使采用计算机,工作量可能也比较大,适用于一般不能互换使用的存货或容易识别、存货品种数量不多、单位价格较高的产品。

4.加权平均法:是一种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它是根据期初存货结存和本期收入存货的数量和进价成本,于月末一次计算存货的全月加权平均单价,以求得本期发出存货成本和结存存货成本。这种方法必须到月底才能获得成本价格,和计算机即时即得的管理特点相违背,因此没有采用其管理的必要性,加权平均成本=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存货实际成本+本月进货实际成本)÷(月初存货数量+本月进货数量)

5.移动加权平均法:这种方法因为其简单性,是计算机软件设计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软件工程师在设计存货管理程序时,可能不知道这种管理方法的会计学名称,但都采用该方法的管理思路。按照这种方法,在入库时,计算机增加存货的库存量和库存额,在出库时库存额除以库存量即为单位成本。该方法是手工管理下非常繁琐的一种方法,但在计算机管理下却是程序设计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因此大多数软件供应商都把这种方法作为存货管理的主要方法,存货单位成本=本次发出移动加权平均单价=(前一笔结存金额+本次购入金额)/(前一笔结存数量+本次购入数量)。

6.计划成本法:这种方法按计划成本进行度量,在每一种产品上设置该产品的单位计划成本额,出库时由计算机自动获得该成本。计划成本法下计划成本额的确立需要相当的可操作性,必须建立在充分调研使之具有充分可行性的基础上,但确立的存货计划成本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存货管理软件中和实际管理工作中并不多见。

7.毛利率法和零售价法(商业企业包):毛利率法是根据本期销售净额乘以前期实际毛利率匡算本期销售毛利,并计算发出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由计算机计算出上期毛利率,然后算出出货成本,用户只需录入数量。零售价法是指用成本占零售价的百分比计算期末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和加权平均法一样的弊端,是一种由月末推算月初的管理方法,并不适合用计算机来处理。

1.购入材料

借:材料采购(实际成本)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借:原材料(实际成本)

(1)货款已经支额)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付,同时材料验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税额)

收入库 说明:在计划成本法下不管材料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是否验收入库均需要先通过“材

料采购”科目核算

借:在途物资(实际成本)借: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2)货款已经支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付材料尚未验收税额)额)

入库

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3)货款尚未支借:原材料(实际成本)借:材料采购(实际成本)付材料已经验收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入库(发票账单税额)额)已经收到)贷:应付账款 贷:应付账款

(4)材料已经验借:原材料(暂估价值)借:原材料(计划成本)收入库,月末发贷:应付账款等科目 贷:应付账款等科目 实际成本法

计划成本法

票账单尚未收

到,需暂估入账(2011年多选)

(5)结转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无此处理 本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仅仅是验收入库部分的材料(不包括在途材料的计划成本和暂估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异)

贷: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异)

说明:该步为材料成本差异的形成阶段。

借方表示超支差异,贷方表示节约差异

按照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

按照计划成本:

权平均法(实际成本)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辅助生产成本

2.发出材料

—辅助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

贷: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原材料(实际成本)

3.计划成本法下的单独核算

四个数据:

(1)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

(1)(2)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

(3)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4)结存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超支差异(正号)

(2)

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节约差异(负号)

材料成本差异率(含义,每单位计划成本负担材料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节约差异用负号,超值差异用正号。(四个公式记住即可)

(3)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

本差异率

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1+材料成本差异率)

结存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材料成本差异率)

说明: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期初计划成本+本期入库计划成本-发出材料计划成本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4)发出材料应贷: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异)

负担的材料成本借: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异)

差异

贷: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说明:此步骤为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阶段

商业企业的毛利率法和零售价法

毛利率法是指根据本期销售总金额乘以上期实际(或本期计划)毛利率计算本期销售毛利,并据以计算发出存货和期末结存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常用于商品批发为企业计算本期商品销售成本和期末库存商品成本。商品流通企业由于商品种类多,一般来讲,其同类商品的毛利率大致相同,采用毛利率法能减轻工作量。计算公式如下: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销售退回与折让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风华-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售价金额核算法又称“售价记账、实物负责制”,是指平时商品的购进、储存、销售均按售价记账,售价与进价成本的差额通过“商品差价”科目核算,期末计算差价率和本期已销商品分摊的减价,并据以调整本期销售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售价金额核算法的主要计算公式(兼职可用,跟医院算成本一样)

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商品售价)*100% 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差价率

本期销售商品的实际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

期末结存商品的实际成本=期初库存商品的成本+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实际成本

进销差价率=(期初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发生的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发生的商品售价)×100% 本期已销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进销差价率

第二步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

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生产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部分组成。直接材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对象,通过加工使之成为半成品或成品,它们的使用价值随之变成了另一种使用价值;直接人工是指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资源,可用工资额和福利费等计算;制造费用则是指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厂房、机器、车辆及设备等设施及机物料和辅料,它们的耗用一部分是通过折旧方式计入成本,另一部分是通过维修、定额费用、机物料耗用和辅料耗用等方式计入成本。制造费用包括产品生产成本中除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以外的其余一切生产成本。主要包括企业各个生产单位(车间、分厂)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一切费用。(行政管理部门和固定资产所发生的固定资产维修费列“管理费用”。)具体有以下项目:各个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的工资、职工福利费,房屋建筑费、劳动保护费、季节性生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制造费用一般是间接计入成本,当制造费用发生时一般无法直接判定它所归属的成本计算对象,因而不能直接计入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中去,而须按费用发生的地点先行归集,月终时再采用一定的方法在各成本计算对象间进行分配,计入各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中。

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制造费用是工业企业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应该计入产品成本、但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各项生产费用。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一般有生产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和按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

1.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

这里的生产工时是各种产品的实际耗用的生产工时,如果产品的工时定额比较准确,也可以是定额工时。

优点:资料容易取得,核算比较简便;能够将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产品负担费用的多少联系起来,分配结果比较合理。

缺点:在各种产品生产机械化程度相差悬殊的情况下采用这咱方法分配制造,制造的机器设备折旧费和修理费,将大部分由机械化程度低的产品来负担,显然不合理。

适用范围:在组织好产品生产工时的记录和核算资料等基础工作的情况下适用。这是按照各种产品所用生产工人实际工时数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车间产品生产工人工时总额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该种产品生产工人工时×制造费用分配率

按生产工时比例分配,可以是各种产品实际耗用的生产工时(实用工时);也可以是定额工时,如果产品的工时定额比较准确制造费用也可以按定额工时的比例分配。

假设某基本生产车间甲产品生产工时为12000小时,乙产品生产工时8000小时,计算分配如下:

制造费用分配率=21000/12000+8000=1.05

甲产品制造费用=12000×1.05=12600(元)乙产品制造费用=8000×1.05=8400(元)

2.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

优点:由于生产工人工资资料比较容易取得,所以该种分配方法核算工作简便。

缺点:由于机械化程度低的产品,所用工资费用就多,分配的制造费用也就多;反之,机械化程度高的产品,所用工资费用少,分配的制造费用也就少。所以,如果各种产品的机械化程度相差圈套,采用这种方法会影响分配结果的合理性。

适用范围:各种产品生产机械化的程度大同的情况下适用。

这是按照计入各种产品成本的生产工人实际工资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由于工资成本分配表可以直接提供生产工人工资资料,因而采用这种分配方法,核算工作比较简便。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车间产品生产工人工资总额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该种产品生产工人工资×制造费用分配率 3.机器工时比例法

适用范围: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车间。

这是按照生产各种产品所用机器设备运转时间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产品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车间。采用这种方法,必须具备各种产品所用机器工时的原始记录。)采用这种方法,必须具备各种产品所用机器工时的原始记录。

制造费用分配率=某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的机器运转时数×制造费用分配率

4.耗用原材料的数量或成本比例法,即按照各种产品所耗用的原材料的数量或成本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计算公式如下: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耗用原材料的数量(或成本)总数,某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所耗用的原材料的数量(或成本)×制造费用分配率 5.直接成本(材料、生产工人工资等职工薪酬之和)比例法

制造费用分配率=某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的直接成本×制造费用分配率 6.产成品产量比例法

制造费用分配率=某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的实际产量(或标准产量)×制造费用分配率

为简化核算,企业也可以采用计划分配率法进行分配,计划分配率=月某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月该产品实际产量定额工时数×计划分配率

以上各种分配方法,通常是对各月生产车间或部门的制造费用实际发生额进行分配的。为简化核算,企业也可以采用计划分配率法进行分配。计划分配率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某月某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月该产品实际产量的定额工时数×计划分配率第二种和第四种用的比较多,因为核算起来比较方便一般用的是第四种。生产车间领用原材料投入产品生产:借:生产成本--XXXX 贷:原材料--XXXX发工资:

分配工资:借:生产成本 借:制造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

月末制造费用分配计入有关成本核算对象,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完工产品成本的结转,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销售产品是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结转销售产品的成本是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销售原材料借: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此处千万不能做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结转销售材料的成本是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原材料 出租设备获得租金是借: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结转出租所计提的折旧费是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累计折旧 收到罚款的金额借:银行存款 贷:营业外收入

支付罚款,违约支出,捐赠支出应借:营业外支出 贷:银行存款 制造费用结转到生产成本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甲产品

-乙产品 贷:制造费用

生产成本生产完结转到库存商品,结转完工产品业务会计分录一定要设明细科目 借:库存商品-甲产品、乙产品 贷:生产成本-甲产品、乙产品

结业产品销售成本会计分录,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甲产品、乙产品 结转材料销售成本会计分录,借:其他业务成本 货:原材料-甲材料、乙材料

第三步、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方法

一、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成本的归集,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成本数据的收集或汇总。成本的分配,是指将归集的间接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的过程。费用分配的基本原理为:

被分配对象 分配方法 材料费用

某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数量(费用)=该种产品的材料定额消耗量(或定额成本)×分配率 人工费用 分配率=生产工人工资总额÷各种产品实用工时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工资费用=该种产品实用工时×分配率

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各种产品实用(定额、机器)工时之和 某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种产品实用工时数×分配率

领用某种原材料2 106千克,单价20元,原材料费用合计42 120元,生产甲产品400件,乙产品300件。甲产品消耗定额1.2千克,乙产品消耗定额1.1千克。分配结果如下:

应分配的材料费用:

甲产品:480×52=24 960(元)

乙产品:330×52=17 160(元)

二、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辅助生产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主要是为基本生产车间和管理部门使用和服务的;但在某些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也有相互提供产品和劳务的情况。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主要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按计划成本分配法。

(一)直接分配法

直接分配法是指在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辅助生产间之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不相互分配费用。分配的计算方式为:

某车间、部门(或产品)应分配的辅助生产用费=该车间、部门(或产品)耗用劳务(或产品)总量×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率

甲企业某月配电车间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如表10所示:

表10 甲企业某月配电车间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 用电单位:度 费用单位:元 各受益单位名称 机修车间 第一车间 第二车间 供销部门 厂部 仓库 合计 各单位用电度数 150 17 500 20 000 500 750 650 39 550 各单位应负担的费用 ─ 2 275 2 600 65 97.5 84.5 5 122

上列分配表中的分配率计算是扣除机修车间耗用150度电后计算的。

第一车间应分配的辅助生产用费=17 500×0.13=2 275(元)

其他车间和部分分配略。

(二)交互分配法

交互分配法,是指对各辅助生产车间的成本费用进行两次分配。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①交互分配,根据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的产品或劳务的数量和交互分配前的单位成本(费用分配率),在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一次交互分配;

②对外分配,将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交互分配前的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入的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出的成本费用),再按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数量和交互分配后的单位成本,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进行分配。

采用交互分配法,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全都进行了交互分配,从而提高了分配结果的正确性。但各辅助生产费用要计算两个单位成本,进行两次分配,因而增加了计算工作量。

(三)计划成本分配法

计划成本分配法是指先按各受益车间实际耗用劳务数量乘以预先规定的各劳务计划单位成本进行一次分配;再计算出实际费用(包括辅助生产内部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与按计划单位成本分配转出的费用之间的差额,采用简化计算方法全部计入管理费用。

三、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成本分配

月末如果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产品成本明细账中归集的月初在产品生产成本与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之和,则应当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以计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成本。

“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是已知的,根据不同的“月末在产品成本”核算的角度,就可以得到不同的“本月完工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一)在产品数量的核算

在产品数量是核算在产品成本的基础,在产品成本与完工产品成本之和就是产品的生产费用总额。

为确定在产品结存的数量,企业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在产品收发结存的日常核算;二是做好产品的清查工作。

(二)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费用的分配

1.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产品每月发生的成本,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其每月发生的成本之和即为每月完工产品成本。这种方法适用于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小的产品。

2.在产品按固定成本计价法

各月末在产品的成本固定不变。这种方法适用于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但各月变化不大的产品或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小的产品。

3.在产品按所耗直接材料成本计价法

月末在产品只计算其所耗直接材料成本,不计算直接人工等加工成本。这种方法适用于各月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也较大,直接材料成本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且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就全部投入的产品。

4.约当产量比例法

应将月末在产品数量按照完工程度折算为相当于完工产品的产量,即约当产量,然后按照完工产品产量与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的比例分配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这种方法适用于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也较大,且生产成本中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等加工成本的比重相差不大的产品。其计算公式如下:

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完工程度

单位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完工产品产量+在产品约当产量)

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产量×单位成本

在产品成本=在产品约当产量×单位成本

【例13】甲公司的A产品本月完工370台,在产品100台,平均完工程度为30%,发生生产成本合计为80 000元。分配结果如下:

单位成本=80 000÷(370+100×30%)=200(元/台)

完工产品成本=370×200=74 000(元)

在产品成本=100×30%×200=6 000(元)

甲公司B产品单位工时定额400小时,经两道工序制成。各工序单位工时定额为第一道工序160小时,第二道工序240小时。为简化核算,假定各工序内在产品完工程度平均为50%。则在产品完工程度计算结果如下:

第一道工序:160×50%÷400×100%=20%

浅议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核算 篇3

辅助生产部门的产品、劳务分配有一个难点, 就是在一些辅助生产部门之间往往存在相互提供服务的情况, 如供电车间为机修车间提供电力, 机修车间为供电车间提供修理服务, 从而存在辅助生产部门相互分配成本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 在实务中, 通常采用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代数分配法等方法进行分配。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方法, 不是只针对辅助生产部门发生的费用进行分配的特有的思想。实际上企业内任何两个及以上部门 (不管是辅助生产部门还是基本生产部门或其他经营部门) 之间发生交互提供劳务情况时, 为了准确计算这些部门产出对象 (提供出去的劳务) 的成本, 都应运用这些方法。这些方法的介绍教课书一般放在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这部分, 是认为企业的辅助生产部门之间一般存在交互提供劳务的情况, 而企业的基本生产部门或其他经营部门的费用分配是单向的, 不是交互的。实际上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方法理念和分配的内容与该费用是辅助生产费用还是基本生产费用, 或是经营管理费用没有必然的关系。

现有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中, 代数分配法在逻辑上最为演绎严谨, 其他的分配方法应该都是在逻辑上近似推得。另外, 现有的中外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教材中大都把辅助生产部门的费用分配完后, 其“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的余额为0作为例题介绍, 容易让读者产生误解。辅助生产部门的费用分配完后, 其“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的余额是否为0取决于辅助生产部门产出的劳务是否被基本生产部门或其他部门全部耗用, 如有部分未被耗用, 则“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的余额不能为0。

现分析辅助生产部门提供劳务一般情况下, 基于代数分配法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

[例]某企业有四个部门:辅助部门A、辅助部门B、生产部门1、生产部门2, 只存在辅助部门A和辅助部门B之间相互提供劳务。辅助部门提供的劳务单位如表1:

辅助部门A的待分配费用为30000元, 辅助部门B的待分配费用为20000元。这里的待分配费用又称为起始成本、已归属成本, 是指除了与本部门有交互提供劳务的部门应分配给本部门的费用外, 本部门其它的所有资源耗费都已归集完的金额。因此, 本例辅助部门A发生的全部费用应为待分配费用30000元加上辅助部门B分给辅助部门A的费用;辅助部门B发生的全部费用应为待分配费用20000元加上辅助部门A分给辅助部门B的费用。另外辅助部门A自身耗费的200单位, 以及辅助部门B自身耗费的120单位, 可从各自提供的总劳务量中减去, 并不影响分配结果, 因为这是内部的耗费。至于辅助部门A的产出劳务量在本部门的结存量, 可视同为辅助部门A提供给没有交互往来的辅助部门A的劳务量 (这与辅助部门自身消耗的劳务量不同) 。表1又可表示为表2:

以X表示辅助部门A分配的劳务量单位成本, Y表示辅助部门B分配的劳务量单位成本, 列方程如下:

分配完后“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部门A”账户的余额为585.75元,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部门B”账户的余额为552.3元, 代表这两个部门结存量劳务的成本 (由于小数近似的原因有一点差异) 。

参考文献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 篇4

一、“交互”分配视角下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除了直接分配法 (该方法直接将各辅助生产车间的初始归集费用全部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 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不相互分配费用) , 其他方法均要先进行辅助部门之间的交互分配, 然后对辅助部门之外的受益单位分配。可以“先交互分配再对外分配”的分配原则安排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三种方法的分配顺序。具体分配思路如下:

1. 一次交互分配法:

先按综合分配率 (初始归集费用/辅助生产劳务总量) 或计划单位成本对内进行交互分配, 再将重新归集后的费用 (即初始归集费用+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 按对外分配率 (重新归集后的费用/对外分配劳务量) 进行对外分配。

2. 计划成本分配法:

先按计划单位成本对内进行交互分配, 再将重新归集后的费用 (即初始归集费用+计划分配转入的费用-计划分配转出的费用) 按对外分配率 (重新归集后的费用/对外分配劳务量) 进行对外分配。

3. 代数分配法:

先根据各辅助生产车间的产量、费用及相互提供劳务的情况, 设立多元一次联立方程组, 求出各辅助生产车间提供产品或劳务的实际单位成本;再根据各辅助生产车间给各受益单位提供的产品或劳务数量进行分配。

例1:宏达工厂设有供水和机修两个辅助生产车间, 某年10月份有关资料如表1所示。

(1) 一次交互分配法。从“交互”视角用该方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其分配结果如表2所示。

供水车间对外分配的费用=25 200+1 717.8-2 520=24 397.8 (元) ;机修车间对外分配的费用=15 460+2 520-1 717.8=16 262.2 (元) 。

单位:元

(2) 计划成本分配法。假设机修车间的计划单位成本为4元, 供水车间的计划单位成本为0.35元。

从“交互”视角用该方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其分配结果如表3所示。

供水车间对外分配的费用=25 200+2 000-2 800=24 400 (元) ;机修车间对外分配的费用=15 460+2 800-2 000=16 260 (元) 。

单位:元

(3) 代数分配法。假设机修车间每一修理工时的单位成本为X, 供水车间每吨水的单位成本为Y, 建立二元一次联立方程组如下:

解得:X=4.040 4;Y=0.340 3。

从“交互”视角用该方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其分配结果如表4所示:

单位:元

二、“综合”分配视角下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

除直接分配法不体现综合分配外, 一次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均可以“先综合分配再对外分配”的分配原则安排分配顺序。具体分配思路如下:

1. 一次交互分配法:

先按综合分配率 (初始归集费用/辅助生产劳务总量) 对内对外“一视同仁”地进行综合分配, 再将重新归集后的各辅助生产费用 (初始归集费用+综合分配转入的费用-综合分配转出的费用=分配转入的费用) 按直接分配法对外分配 (分配率=分配转入费用/对外分配劳务量) 。

2. 计划成本分配法:

先用计划单位成本对内对外“一视同仁”地进行综合分配, 再将各辅助生产车间的辅助生产成本差异 (即初始归集费用加上计划分配转入的费用, 减去按计划成本综合分配转出的费用总额) 按直接分配法对外分配 (分配率=辅助生产成本差异/对外分配劳务量) 。也可以简化分配工作, 将辅助生产成本差异全部由企业管理部门负担, 全部调整计入管理费用。

3. 由代数分配法建立的联立方程组可推导, 代数分配法是无限次综合分配的结果。

每经过二次综合分配, 其分配结果就更加合理。笔者认为, 可将传统代数分配法加以改进, 建立二次综合分配法。即先将各辅助生产车间分别进行二次综合分配, 然后将其余额用直接分配法对外分配。在实务中, 可简化为二次累计综合分配和对外直接分配两个步骤。二次累计综合分配步骤是先假设各辅助生产车间已进行了一次综合分配, 然后按二次累计综合分配率[ (初始归集费用+承担其他车间一次综合分配转入费用) /辅助生产劳务总量]对内对外“一视同仁”地进行二次综合分配。对外直接分配步骤是将二次综合分配后的辅助生产费用账户余额 (初始归集费用+二次综合分配后转入的费用-二次综合分配转出的费用总额) 直接对外分配 (分配率=费用账户余额/对外分配劳务量) 。

例2:沿用例1的相关资料。

(1) 一次交互分配法。从“综合”视角用该方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其分配结果如表5所示:

单位:元

供水车间对外分配的费用=25 200+1 717.8-25 200=1 717.8 (元) ;机修车间对外分配的费用=15 460+2 520-15 460=2 520 (元) 。

(2) 计划成本分配法。从“综合”视角用该方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其分配结果如表6所示。

供水车间成本差异=25 200+2 000-80 000×0.35=-800 (元) ;机修车间成本差异=15 460+2 800-4 500×4=260 (元) ;供水车间成本差异分配率=-800÷72 000×100%=-0.011 1;机修车间成本差异分配率=260÷4 000×100%=0.065。

单位:元

(3) 改进后的代数分配法 (又可称为二次综合分配法) 。辅助生产费用二次综合分配计算结果如表7所示:

单位:元

供水车间二次累计综合分配率=[25 200+ (15 460÷4 500) ×500]÷80 000×100%=0.336 47;机修车间二次累计综合分配率=[15460+ (25200/80000) ×8000]÷4500×100%=3.9956。

经过二次累计综合分配后, 供水车间的辅助生产费用账户余额=25 200+1 997.78-26 917.78=280 (元) ;机修车间的辅助生产费用账户余额=15 460+2 691.78-17 980=171.78 (元) 。然后将各辅助生产车间费用余额对外直接分配, 分配后各辅助生产车间费用余额为零。

三、各方法分配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不同分配视角下各方法的计算结果见表8和表9:

单位:元

单位:元

比较和分析上述分配结果, 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1) 辅助生产车间除提供有形产品外, 还承担供水、供汽、供电和提供修理、运输等劳务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 月末一律要分配给各受益对象, 分配后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户余额为零。因此, 例题中供水、机修两个辅助生产车间经分配后, 辅助生产成本月末账户余额均应为零 (如小数点后有尾差, 应作调整) 。各辅助生产车间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各受益单位的费用之和应等于各辅助生产车间初始归集费用之和, 即40 660元 (25 200+15 460) (见表1) 。这些可作为检验各分配方法是否分配准确的一个标准。

(2) 从理论上讲, 代数分配法的分配结果最准确。本文例题的计算结果显示, 一次交互分配法和计划成本分配法的分配结果非常接近, 与代数分配法的差距都不大。这说明按“交互”分配思路与按“综合”分配思路进行分配的结果差异不大。

(3) 代数分配法的改进方法——二次综合累计分配法, 其分配结果比传统代数分配法更加合理。而且采用二次综合累计分配法可以避免传统代数分配法中求解联立方程组的繁琐工作, 工作程序简化, 适用范围更广。

(4) 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时, 关键是制定的计划单位成本要接近实际, 否则会影响分配结果的准确性。“交互”分配视角下的计划成本分配法依据“先交互分配后对外分配”的本质, 将按计划单位成本进行交互分配后归集的辅助车间费用重新计算对外分配率, 并按其进行对外分配。这一分配过程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缩小由于企业计划单位成本制定不准确而带来的分配结果与实际的不符。

参考文献

[1].庞碧霞.企业成本会计.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 篇5

当辅助生产单位间相互提供费用较多时,采用交互分配法进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比直接分配法其结果更为合理。如采用Excel模型进行处理,将极大地减少计算工作量并且不易出错。国内相关研究有不少,如肖琳(2010)探讨了如何运用Excel VBA建立辅助生产费用分配通用模型;王晓霜(2011)探讨了如何利用Excel制作含交互分配法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模型。这些Excel模型能很好解决交互分配法计算较繁琐的问题,但均不能自动显示计算过程,不利于学习交互分配法。本文将探讨如何在Excel中建立交互分配法的教学模型。

二、模型设计

本文以两个辅助生产车间为例探讨一次交互分配法的教学模型设计。例:某企业有供水与运输两个辅助生产车间,某月待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分别为139 200元和95 000元。供水车间提供劳务量共计139 200立方米,其中:运输车间20 000立方米,基本生产车间100 000立方米,企业管理部门10 000立方米,专设销售机构9 200立方米。运输车间提供劳务量共计100 000公里,其中:供水车间2 000公里,基本生产车间40 000公里,企业管理部门10 000公里,专设销售机构48 000公里。要求以一次交互分配法进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本模型设计分为两大部分:已知条件输入模型和计算过程及结果模型。已知条件输入模型主要实现的功能是便于输入相关已知条件以及方便后面的引用。在计算过程及结果模型中,是按教师授课的讲解顺序进行设计,即按交互分配法的两大步骤:先交互分配再对外分配,每次分配结束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

(一)已知条件输入模型设计

已知条件输入模型主要是将已知条件在Excel工作表中恰当地表达,主要实现的功能是方便后面计算过程的引用与自动生成,其次还要求能够方便教师修改输入的已知条件。为此,本模型将待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和辅助生产车间劳务供应量设计成两个表格。图1是待分配辅助生产费用输入模型,图2是辅助生产车间劳务供应量输入模型。

如图1所示,设计该表时应注意设置“费用名称”和“费用单位”这两行,设置这两行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后面计算过程中引用并自动生成相应的单位和分配费用的名称。设计表时,C7、D7单元格设为公式:C7=SUM (C5:C6)、D7=SUM (D5:D6),其余各单元格均为手工输入相应的数字或文字。

如图2所示,设计辅助生产车间劳务供应量计算公式表时应注意设置第10行即“劳务量单位”这行,其目的也是为了方便后面进行引用并自动生成单位。本表的A11、A12、A13、A14、A15、A16、B9、C9、B17、C17为公式,其余单元格均为手工输入相应的数字或文字。

设计本模型时, A9需绘制斜线, 其方法是:利用Excel“格式”→“单元格”→“边框”选项卡的两个斜线按钮,可以在单元格中画左、右斜线。

特别注意的是,A13、A14、A15、A16应设计为下拉框模式,其目的是“固化”受益单位的名称,以便能在后面计算过程显示时根据“固化”的受益单位自动生成会计科目而不至于出错。方法如下: (1) 选择要设置的单元格,譬如A13单元格; (2) 选择菜单栏的“数据”→“有效性”→出现“数据有效性”弹出窗口; (3) 在“设置”选项中→“有效性条件”→“允许”中选择“序列”→右边的“忽略空值”和“提供下拉菜单”全部打钩→在“来源”下面输入“基本生产车间, 企业管理部门,专设销售机构,在建工程”(不包括双引号,分割符号必须为英文状态半角模式下的“,”)→按“确定”就可以了。再次选择A13单元格,就会出现下拉菜单。 (4) A14、A15、A16单元格的设置。选中A13,点击“复制”,然后在A14、A15、A16分别进行“粘贴”即可。或者选中A13,利用手柄向下拉。

根据以上设计,生成结果如图3所示。

(二)计算过程及结果模型设计

本部分模型要求被设计为能够针对前面不同的辅助生产单位自动生成正确的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本部分模型除了自动引用前面相应的数字与文字外,其余的数字与文字应该是适用于任何形式的辅助生产单位的“通用模型”,所以要求在本部分设计时选取“通用”的文字或数字并进行“固化”。

交互分配法分为两步:第一步将辅助生产费用在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交互分配,第二步将辅助车间之间交互分配后的辅助生产费用对外分配。本文按这两步进行设计。

1. 辅助生产费用在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交互分配的模型设计。

本例中,首先设计供水车间向运输车间分配水费的Excel模型,第18至24行输入以下文字或公式,见图4。本部分模型的防错设计是在F19、B20、D20和J20单元格中使用“IF”语句,如果出错,则显示“#REF!”。

按上述建立的Excel模型,其运算结果如图5。然后设计运输车间向供水车间分配运费的Excel模型,第25至30行输入以下文字或公式,见图6。本部分模型的防错设计是在F25、B26、D26和J26单元格中使用“IF”语句,如果出错,则显示“#REF!”。按上述建立的Excel模型,其运算结果如图7。

2. 辅助生产费用对外分配模型设计。

本案例有两个辅助生产车间,故辅助生产费用分别按两个车间对外分配并进行会计处理。

(1)供水车间向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受益单位分配水费。本模块设计时要注意对外分配费用总额的计算公式不能出错,故最好用IF语句,如D33、F33、H33均采用了“IF”语句。第31至39行有关数字、文字及公式输入见图8。按上述建立的Excel模型,其运算结果如图9。

针对供水车间对外分配水费的会计分录设计见图10。第40至45行为相应的文字及公式。需说明的是,由于在前面设计“辅助生产车间劳务供应量表”(图2)时采用了下拉列表方式,所以在此利用“IF”语句就轻松地实现了自动生成会计分录这一功能。

按上述方法建立的Excel模型,运算结果见图11。

(2)运输车间向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受益单位分配运费。按照供水车间向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受益单位分配水费的设计原理,运输车间向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受益单位分配运费设计过程与分配水费模块相同,结果见图12和图13,不再赘述。

摘要:辅助生产费用交互分配法的计算过程较为繁琐, 而利用Excel模型进行处理将变为简便。本文探讨了在Excel中建立辅助生产费用交互分配法的教学模型, 利用该模型能够自动输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和相应的会计分录。

关键词:辅助生产费用,交互分配法,教学模型

参考文献

[1].肖琳.运用Excel VBA建立辅助生产费用分配通用模型.财会月刊, 2010;3

辅助生产费用代数分配法的再认识 篇6

一、传统辅助生产代数分配法的介绍

辅助生产指主要为基本生产车间、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提供服务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和劳务供应。在成本会计中,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是难点也是重点,所以研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是否合理、简便,对成本会计的教学、减轻实际工作中成本核算的工作量、加强成本控制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在当前条件下最精确、最具可选性、最合理公平的辅助生产方法是代数分配法,但由于现有传统辅助生产代数分配法存在的一些不足,影响了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推广运用,在新成本核算制度下,如果仍按原办法处理,会处于被淘汰的境地。

例:某企业设有修理、供电两个辅助生产车间,本月发生生产费用和提供劳务数量如下表所示:

处理步骤和方法如下:

(1)设修理车间的单位成本为x元/工时,供电车间的单位成本为y元/度。建立方程组:

(2)辅助生产成本分配:

(3)会计分录:

二、传统代数分配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1. 方程组建立的改进。传统代数分配法下建立方程的理论依据是:某辅助生产车间分配前实际费用+耗用其他辅助生产车间的劳务量×其他辅助生产车间单位实际成本(分配率)=该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总量×其单位实际成本(分配率)。从此依据看不出交互分配的实际。

在交互分配法下,某辅助生产车间对外分配的辅助生产实际成本=某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前实际成本+交互分配转入的其他辅助生产车间实际成本-该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转出的本车间辅助生产实际成本。

我们可以据此推导出代数分配法下方程组建立的理论依据:某辅助生产车间对外提供劳务量×该辅助生产车间单位实际成本=某辅助生产车间待分配实际成本+交互分配耗用其他辅助生产车间的劳务量×其他辅助生产车间单位实际成本-该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转出劳务量×该辅助生产车间单位实际成本。建议用此依据来建立代数分配法的方程组。

这样有以下好处:首先,与交互分配法一致起来,可以强化对代数分配法的理解,突出代数分配法交互分配的实质。其次,突出了代数分配法的优点:对辅助生产车间内、外采用同一实际分配率,体现了公平原则,彻底避免了交互分配法下同一辅助生产车间对内、对外分配率不一致的不合理现象。再次,由于通过联立方程求解实际分配率,保持了代数分配法分配结果准确的优点。

接上例,假设修理车间的单位成本为x元/工时,供电车间的单位成本为y元/度。基于交互分配理论依据建立方程组如下:

5 200(分配前)+1 200y(交互分配转入)-200x(交互分配转出)=3 800x(对外分配)

9 200(分配前)+200x(交互分配转入)-1 200y(交互分配转出)=21 300y(对外分配)

2. 实际分配率计算的改进。一般会计人员都是手工解方程组,计算求得代数分配法下的实际分配率。本文建议采用Excel中的线性规划求解功能来求解分配率,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计算难度。举例说明如下:

在Excel2003 环境下,打开Excel2003 工作簿,点击“工具”→“加载宏”→“规划求解”,此时,在“工具”菜单中就可以发现“规划求解”了。具体操作:

第一步,在A3 单元格名称框中输入“每工时的单位成本”,A4 单元格名称框中输入“每度电单位成本”。

第二步,在B3单元格中输入“=5 200+1 200*A4-200*A3-3 800*A3”,在B4 单元格中输入“=9 200+200*A3-1 200*A4-21 300*A4”。

第三步,打开“规划求解”,具体设置见下图。

用鼠标单击求解按钮,即可得实际分配率,详见下图。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

3. 账务处理的改进。传统代数分配法下的账务处理,将对内交互分配、对外分配合并处理,掩盖了交互分配的实质。建议将原会计分录拆分成两笔:第一笔对内交互分配,第二笔对外分配。这样一来与交互分配法的账务处理保持一致,增进了可理解性。上例的账务处理改进如下:

(1)按实际成本对内交互在辅助生产车间之间分配辅助生产成本:

(2)按实际成本对外分配辅助生产成本:

三、结论

改进后的辅助生产代数成本法,与传统代数法相比,在建立方程组、账务处理方面明显进行了交互分配,同时用Excel2003 软件的“规划求解功能”来解方程组、求得实际分配率,大大降低了代数分配法的计算难度及复杂性。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 篇7

(一) 直接分配法

直接分配法是把辅助生产车间所发生的实际费用, 仅在各基本生产车间和行政管理部门之间按其受益数量进行分配, 对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的产品或劳务不进行分配的一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这种方法待分配的费用是辅助生产车间所发生的实际费用, 分配的范围是除了辅助车间以外的各基本生产车间和行政管理部门。直接分配法适用于辅助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较少的情况, 按照重要性的原则辅助生产车间费用在分配时忽略不计, 假定各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或劳务都为基本生产车间和管理部门所耗用。

(二) 交互分配法

交互分配法是指将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分为两次进行分配的一种方法。第一次交互分配:只限于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根据相互提供的产品或劳务进行交互分配费用;第二次是对外分配:将辅助生产分配前的费用, 加上分入费用, 减去分出费用, 计算出各辅助生产车间的实际费用后, 再采用直接分配法, 分配给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这种方法有两次分配, 第一次分配的待分配费用是辅助生产车间所发生的实际费用, 分配的范围是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第二次分配的待分配费用是不同辅助部门的费用相抵形成的新的待分配费用, 分配的范围是除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基本生产车间和行政管理部门。该法假设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首先要在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分配, 并假设不同辅助部门的费用相抵形成新的待分配费用需要对外分配。交互分配法计算了两个分配率, 一个是内部交互分配率, 一个是对外分配率。

(三) 顺序分配法

顺序分配法根据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费用的多少排成顺序, 耗用其他辅助生产车间费用少的辅助生产车间排列在先, 先将费用分配出去;耗用其他辅助生产车间费用多的辅助生产车间排列在后, 后将费用分配出去的一种方法。该法分配也经历了两次, 第一次的待分配费用是耗用其他辅助生产车间费用少的辅助生产车间所发生的实际费用, 分配的范围是除了该辅助车间以外的辅助生产车间和各基本生产车间、行政管理部门。第二次的待分配费用是耗用其他辅助生产车间费用多的辅助生产车间所发生的实际费用和上一步分配转入的费用, 分配的范围是除了辅助车间以外的各基本生产车间和行政管理部门。顺序分配法适用于辅助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悬殊较大的情况, 假定各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或劳务都为受益多的辅助生产车间、基本生产车间和管理部门所耗用, 按照重要性的原则耗用其他辅助生产车间费用少的辅助生产车间在费用分配时忽略不计。

(四) 代数分配法

代数分配法通过建立多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 计算出各辅助生产车间提供产品或劳务的单位成本, 然后, 再按各车间、部门 (包括辅助生产车间内部) 耗用辅助生产车间产品或劳务的数量计算应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的一种方法。该法分配费用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 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 (包括归集的本身的费用和接受其他辅助生产车间的劳务成本) , 应在全部的受益单位 (包括其他辅助生产车间) 之间进行分配。对辅助生产车间和其以外的基本生产等部门同等对待, 按同一分配率进行一次分配, 因此只需计算一个分配率。代数分配法假设了各种辅助部门的独立核算性质, 使辅助部门与基本车间、管理部门使用同样分配率去分配辅助费用。

(五) 计划成本分配法

计划成本分配法是不同于以上四种方法的一种方法, 它根据各辅助生产部门提供的计划单位成本及各受益单位 (包括基本受益单位和交互部门) 的劳务消耗量, 将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给各个受益单位, 然后再将实际发生的费用与按计划成本分配法分配的费用差额一次性转入管理费用的方法。该法待分配的费用是该辅助生产车间直接发生的实际费用和按计划分配转入额, 分配的范围是包括各辅助生产车间在内的各个受益单位。计划成本分配法假定各辅助生产车间、各基本生产车间和管理部门都要承担辅助生产费用, 承担的金额是实际的数量和单位计划成本的乘积;并假定实际费用和计划费用的差额都是由管理部门引起的。

二、几种分配方法的关系

按实质关系分析, 直接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交互分配法是代数分配法的特殊形式。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提供的服务金额相等或相差不大条件下直接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计算的结果相一致;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提供的服务有较大的差异时, 顺序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计算的结果相一致;交互分配法各辅助生产车间首先解决交互分配问题, 然后再解决对外分配, 其对内对外分配费用的单位成本大小不一致, 交互分配法是代数分配法的近似形式。

另外,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法按照直接分配和交互分配又可以分成两大类;顺序分配法、代数分配法、计划分配法和交互分配法四种方法, 它们本质上都是交互分配法, 都考虑了辅助生产部门相互受益的情况, 分配结果都要比不考虑相互受益情况的直接分配法准确;但它们的分配原理、分配程序不同, 代数分配法和计划成本分配法是把发生的全部费用按同一个分配标准同时分配给全部受益单位, 计划成本分配法还需要对差异进行处理, 而交互分配法和顺序分配法要对受益单位按辅助生产内外进行区分, 并按不同的标准对辅助生产内部和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进行两次有顺序的分配, 所以在分配结果和适用范围等方面也不完全相同。

三、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一) 直接分配法的影响

该法是一种简化的分配方法, 计算简单方便, 分配结果不够准确。直接分配法忽略了各辅助生产部门在使用其他辅助部门的劳务时所发生的成本, 其结果将使各辅助生产部门缺乏降低交互劳务费用的积极性, 不利于成本考核和成本控制, 并易产生交互部门之间的利益矛盾。

(二) 交互分配法的影响

该法考虑了交互部门的交互劳务分配, 提高了分配结果的准确性。但需作二次分配, 增加了工作量, 且由于存在两个对内、对外不同的费用分配率, 使其他辅助部门和基本车间、管理部门同样使用辅助生产部门提供的产品和劳务, 但分配价格却不同, 也容易产生部门之间的利益矛盾, 不利于成本考核。

(三) 顺序分配法的影响

该法首先是将各辅助生产部门按受益大小顺序排列, 受益小的部门先分配给各使用部门, 一个部门费用分配完毕后, 后面要分配的部门不再向该部门分配费用, 而将其费用分配给排列在其后的部门。因此它并不确认双向交互劳务。与直接分配法相比, 其分配结果较为公平, 但不精确, 且受排列顺序的影响。同样存在部门之间的利益矛盾, 不利于降低成本。

(四) 代数分配法的影响

该法是国际上公认的分配交互劳务费用较为精确的方法。采用该方法有利于在各辅助生产部门实行独立的成本核算, 进行成本控制, 促使各辅助生产部门努力降低使用其他辅助生产部门劳务的成本, 从而达到最终降低企业产品成本,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消除由于分配方法的不合理给各成本核算单位带来的利益矛盾。

(五) 计划分配法的影响

该法简便易行, 考虑了交互费用在交互部门的分配问题。但由于是按计划成本进行分配, 如果计划成本制定不合理, 其费用分配的结果也不准确。另外将差额转入管理费用缺乏会计理论的支持, 混淆了产品成本与管理费用的界限, 也不利于成本的准确计算。这种方法适用于实行计划成本核算的企业采用。

四、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对税收的影响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 篇8

一、辅助生产费用代数分配法的原理

代数分配法, 是指运用代数中多元一次联立方程的原理进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 首先根据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的关系, 建立多元一次方程组;其次求解方程组, 确定辅助生产车间产品或劳务的单位成本 (分配率) ;然后根据单位成本及各受益单位 (包括辅助生产车间和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全部受益对象) 耗用的产品或劳务数量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因此, 采用代数分配法的关键是如何正确计算各辅助生产车间所提供产品或劳务的实际单位成本, 即分配率。假定某企业辅助生产车间有供电车间、供水车间和机修车间;基本生产车间有两个, 各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和各部门消耗的劳务情况见表1。

表1中所列示Mα (α=1, 2, 3) 为本期待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Xβ (β=1, 2, 3) 为实际单位成本 (即分配率) , Aαβ (α、β=1, 2, 3) 为第α个辅助生产车间应负担第β个辅助生产车间的劳务数量, 当α=β时表示第α个辅助生产车间供应劳务数量总和。根据代数分配法的原理, 对照表1中关系可建立如下线性方程组:

对方程组移项整理后得到:

由克莱姆 (Crammer) 法则解线性方程组得知:若系数行列式

即:。即可以得到单位成本 (分配率) Xβ。

其中Dβ (β=1, 2, 3) 是将系数行列式中第β列元素对应地换为方程组的常数项后得到的行列式, 即:

上述行列式D、D1、D2、D3中各元素的值都是已知数, 存于事先建好的表1中, 只要能求出各行列式的值, 就可以计算出实际单位成本 (分配率) X1、X2、X3。

二、UFO报表系统在代数分配法上的应用

根据上述原理, 可以利用UFO报表系统实现辅助生产费用代数分配法, 假定账套代码为001, 其他资料见表1,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在UFO报表系统中设置辅助生产费用代数分配表分配表格式见图1。

2. 设置运算公式

首先依据代数分配法原理, 利用克莱姆法则解线性方程的思路设置行列式单元格公式, 具体公式如下:

设置上述单元公式主要目的是为了让UFO报表系统能够自动计算实际单位成本 (分配率) X1、X2、X3。

其次设置其他单元公式, 如下:

D3=QM (41010201, 月, , 001, 年, , )

E3=QM (41010202, 月, , 001, 年, , )

F3=QM (41010203, 月, , 001, 年, , )

取辅助生产成本账户各辅助车间的期末余额 (其中41010201、41010202和41010203分别表示供电车间、供水车间、机修车间的科目代码) , 001表示上述余额来自账套代码为001的单位。

通过上述步骤的设置, 在UFO报表系统的数据处理状态下, 只要输入各车间各部门本期所耗用辅助生产车间的劳务数量, 计算机就会自动得出计算实际单位成本 (分配率) 的行列式, 见图2。

由于用友软件UFO报表系统中没有计算行列式值的函数, 可以借助Excel的“MDETERM”函数来计算得到行列式的值, 从而进一步由计算机自动计算得到实际单位成本 (分配率) 。具体操作步骤:首先, 在UFO报表系统数据处理状态, “点击编辑菜单—插入新对象—新建—Microsof Office Excel工作表”, 见图3。

其次, 将UFO报表中“A22:E36”区域即行列式“D、D1、D2、D3”复制到刚插入的Excel工作表的“A1:E16”区域中, 并在该工作表中的“F2、F6、F10、F14”单元中输入公式“F2=MDETERM (B1:D3) 、F6=MDETERM (B5:D7) 、F10=MDETERM (B9:D11) 、F14=MDETERM (B13:D15) ”, 这样即可得到行列式“D、D1、D2、D3”的值。最后将由Excel工作表计算到的行列式的值即“F1:F15”的数据复制到UFO报表的“F22:F36”单元中, 报表就会自动计算得出辅助生产车间的实际单位成本 (分配率) X1、X2、X3, 见图4。

3. 设置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自动转账凭证

用友软件所提供的自动转账凭证功能, 其数据来源可以从报表系统取数, 从而实现电算化后的账表一体化, 见图5。

定义自动转账凭证从报表系统中取数时要确定3个要素:报表、表页、单元 (行列)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UFO报表系统中确定单元位置的要素是行和列, 列用英文字母表示, 行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但在自定义转账凭证取数公式这里, 行和列都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见图6。

图7设置的是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自定义转账凭证的分录。其金额公式中第一个公式的含义是指取D盘根目录下报表名称为“代数分配法”的第一页第7行第7列的数据, 即供电车间应负担的供水车间及机修车间的费用;第二个公式中的“9”是指取第9行的数据, 即供水车间应负担的供电车间及机修车间的费用;第四个公式中的“13”是指取第13行的数据, 即一车间产品应负担的供电车间、供水车间及机修车间的费用;其他公式的含义以此类推。

三、应注意的问题

若辅助生产车间及其提供的劳务在3个以上, 则要建立多元一次方程组, 相应地在UFO报表中增加行列区域即可。另外应用UFO报表系统进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时, 应首先编制分配表, 然后根据分配表由计算机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记账凭证, 不能颠倒次序。

摘要:辅助生产费用采用代数分配法分配的结果最准确, 但企业辅助生产车间较多时, 这种方法计算过程就显得比较复杂, 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 因此, 该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比较少。为了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应该推广使用代数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但推广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解决代数分配法计算过程比较复杂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依托用友UFO报表系统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 对利用报表系统解决代数分配法的复杂计算过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UFO报表,克莱姆法则,代数分配法,函数

参考文献

[1]申屠新飞.报表系统在辅助生产费用分配上的应用[J].中国会计电算化, 2003 (11) .

上一篇:攻击性儿童的转变下一篇:初中生厌学语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