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2024-06-19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精选12篇)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篇1

摘要:初中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之一,是一个人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多年来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的压力,使初中生产生了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要缓解这一问题,就必须了解当前初中生的心理特点、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教育措施,让学生走上心理健康之路。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

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素质教育的成败。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最重要阶段,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研究当前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寻找解决的对策,对提高初中生,乃至全国的国民素质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当前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是: 成人心理和幼稚心理混杂,叛逆性强、颠覆性强,但依赖性也很强; 想象力丰富,充满幻想; 自我中心意识强,自以为是; 固执性心理严重,耐挫能力差; 同时表现出相当的非理性和不成熟。由于初中生心理上或多或少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从而在他们的行为上就或多或少出现了与《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相符的状况,甚至于出现和教师对着干的过分行为。

对初中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于:

1. 家庭教育的失衡和错位扭曲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种极端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家长把孩子升学和就业的高期望转化为学业上的高指标、严要求,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从而使学生不堪重负、精神苦闷,但又缺乏释放渠道。另一种极端是,在教育落后的一些农村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偏低,“读书无用论”思想严重。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对孩子的不良表现疏于管教,从而造成这些学生散漫成性、难以管束,心理极不健康。

2. 学校教育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导致学困生的出现

本来,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机构,是专门培养人才的场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从培养造就人才出发。由于现行教育评价体系是考试成绩决定一切,在此情况下,学校的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几乎到了靠边站的地步。即使是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师也只是为了考试而进行教学,却很少结合现时初中生的实际生活,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说,学校抓了教学,丢了教育。结果呢,正常的教学也是举步维艰。因为,过分的抓教学,反而使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厌学情绪。我校一位副校长的侄子就对我说过: “老师,不要再劝我了,我觉得学习一点没意思,所以我不爱学习。大人们就不能让我们干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吗?”

3. 媒体的发展造就了许多学生心理不健全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各种媒体的发展,显示了人类科技的进步。但在媒体发展的同时,它也冲淡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即使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也缺乏感情沟通。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孤独、忧郁、思想迟钝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尤其一些不良的影视节目、网络游戏或书籍,是非不分、道德不明,更对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4. 社会阴暗面对中学生心灵的腐蚀

目前社会上不良因素,对学校教育干扰很大。有人甚至这样说: 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十年正面教育,抵不住学生离校一个月在社会上的负面熏染。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发展的不利因素难以有效控制,从而导致差生的大量出现。

笔者作为一名资深初中教师,通过思考、学习和研究发现,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领导不重视,一句“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存之本”,而“考试分数就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体现”,就知道领导真正重视的是什么。教师不积极,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师工作积极性大不如前,再加上整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这些繁重的工作,哪儿还有心思去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即使是班主任,能对学生做耐心细致思想工作的,也是寥寥无几。学生不配合,在社会和家长、领导和教师普遍行为的现实状况下,学生自然领悟不到心理健康对其人生的重大意义,从而认为那是空谈。

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

1. 观念落后。当前,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教师和学校,只能造成忽视道德品质和人生观的教育。在分数杠杆的催动下,上至领导,下至教师、学生对心理健康都缺乏足够的认识。

2. 方法陈旧、简单。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我们还停留在主要靠班主任发现学生一点毛病,进行批评教育的老套路上,局限于班主任个人的认知水平上。严重缺乏科学的、完善的、有较高组织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3. 教师失范。部分领导和教师自身心理不健康,由于生活和工作压力大,他们的不良情绪与日俱增,加上缺乏排遣渠道,缺乏良好的心理调解,他们常常处于焦虑、压抑的,或者是暴躁的状态中,出现厌烦学生、神经质的现象。教育者心理不健康,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不良的,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自然难以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

由此可见,这些问题已到了急待解决的地步,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其后果将是社会不良因素增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稳步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呢? 作为教学一线的老教师,我始终是这样做的:

其一,“爱”字当先。在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个性受到尊重,都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怀。我认为任何一名学生都需要教师的爱、关心和尊重,他们是一些正在成长着的生命,期待着教师倾心的培育和教导,才能各自成长为对社会有益的公民。而学生认识人生和社会,总是从认识自己周围的人和环境开始,学生在家庭是以父母为榜样,在学校更是以教师为榜样。当然,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其二,“严”字当头。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逐渐适应严格的要求。只有学生通过行为上的改变,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

其三,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让学生明确做人的目标、学习的目标,端正学习态度,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关键。

其四,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真正做好学生榜样。同时,还要注重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校风。正确的集体舆论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学生的言行,而持久地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就能逐步地形成良好的学校风气和传统,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觉遵守良好行为规范的习惯。

其五,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比如,面对学生吸烟的问题,通过耐心教导,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未成年人吸烟是错误的行为,认识到错误之后教师要跟学生及时进行下一步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教育讲究趁热打铁,举一反三,学生做出了改正错误的保证后,教师还可以借机培养学生遵守承诺的良好品质。

其六,积极地联系家长,并影响和教育家长,让家长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然后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对学生发展的不利因素积极地加以有效控制,努力杜绝不良环境因素对中学生心灵的侵蚀。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篇2

对于当前的初中生,中学阶段是他们未成年人能否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的变化、心理的成长,社会阅历的增加、各种竞争压力、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原因,极易产生困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心理问题,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据调查,“初中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国内近年的众多调查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重视和加强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刻不容缓!

那么当前初中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呢?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情绪情感 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易有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青少年的好奇心及模仿性强,这种心理状态使他状态使他们很容易受别人影响,例如吸烟,中学时期常受家庭、伙伴、社会的影响,比其他时 期更容易学会吸烟。他们常由于烦恼,想从吸烟中得到精神放松和乐趣,又认为吸烟可以显出魅力,成熟,认为男青年吸烟显得有男子汉气概,女青少年吸烟意味着男女平等,与成人不同的是,青少年吸烟还常伴有学习成绩下降或无心学习,同时沾染喝酒习惯,以及其他不良习惯等很容易走下坡。初中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与方法:应该学习一点心理健康知识

1、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

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学。

2、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浅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篇3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

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素质教育的成败。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最重要阶段,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研究当前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寻找解决的对策,对提高初中生,乃至全国的国民素质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当前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是:成人心理和幼稚心理混杂,叛逆性强、颠覆性强,但依赖性也很强;想象力丰富,充满幻想;自我中心意识强,自以为是;固执性心理严重,耐挫能力差;同时表现出相当的非理性和不成熟。由于初中生心理上或多或少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从而在他们的行为上就或多或少出现了与《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相符的状况,甚至于出现和教师对着干的过分行为。

对初中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于:

1.家庭教育的失衡和错位扭曲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种极端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家长把孩子升学和就业的高期望转化为学业上的高指标、严要求,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从而使学生不堪重负、精神苦闷,但又缺乏释放渠道。另一种极端是,在教育落后的一些农村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偏低,“读书无用论”思想严重。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对孩子的不良表现疏于管教,从而造成这些学生散漫成性、难以管束,心理极不健康。

2.学校教育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导致学困生的出现

本来,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机构,是专门培养人才的场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从培养造就人才出发。由于现行教育评价体系是考试成绩决定一切,在此情况下,学校的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几乎到了靠边站的地步。即使是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师也只是为了考试而进行教学,却很少结合现时初中生的实际生活,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说,学校抓了教学,丢了教育。结果呢,正常的教学也是举步维艰。因为,过分的抓教学,反而使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厌学情绪。我校一位副校长的侄子就对我说过:“老师,不要再劝我了,我觉得学习一点没意思,所以我不爱学习。大人们就不能让我们干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吗?”

3.媒体的发展造就了许多学生心理不健全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各种媒体的发展,显示了人类科技的进步。但在媒体发展的同时,它也冲淡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即使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也缺乏感情沟通。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孤独、忧郁、思想迟钝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尤其一些不良的影视节目、网络游戏或书籍,是非不分、道德不明,更对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4.社会阴暗面对中学生心灵的腐蚀

目前社会上不良因素,对学校教育干扰很大。有人甚至这样说: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十年正面教育,抵不住学生离校一个月在社会上的负面熏染。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发展的不利因素难以有效控制,从而导致差生的大量出现。

笔者作为一名资深初中教师,通过思考、学习和研究发现,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领导不重视,一句“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存之本”,而“考试分数就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体现”,就知道领导真正重视的是什么。教师不积极,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师工作积极性大不如前,再加上整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这些繁重的工作,哪儿还有心思去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即使是班主任,能对学生做耐心细致思想工作的,也是寥寥无几。学生不配合,在社会和家长、领导和教师普遍行为的现实状况下,学生自然领悟不到心理健康对其人生的重大意义,从而认为那是空谈。

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

1.观念落后。当前,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教师和学校,只能造成忽视道德品质和人生观的教育。在分数杠杆的催动下,上至领导,下至教师、学生对心理健康都缺乏足够的认识。

2.方法陈旧、简单。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我们还停留在主要靠班主任发现学生一点毛病,进行批评教育的老套路上,局限于班主任个人的认知水平上。严重缺乏科学的、完善的、有较高组织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3.教师失范。部分领导和教师自身心理不健康,由于生活和工作压力大,他们的不良情绪与日俱增,加上缺乏排遣渠道,缺乏良好的心理调解,他们常常处于焦虑、压抑的,或者是暴躁的状态中,出现厌烦学生、神经质的现象。教育者心理不健康,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不良的,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自然难以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

由此可见,这些问题已到了急待解决的地步,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其后果将是社会不良因素增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稳步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呢?作为教学一线的老教师,我始终是这样做的:

其一,“爱”字当先。在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个性受到尊重,都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怀。我认为任何一名学生都需要教师的爱、关心和尊重,他们是一些正在成长着的生命,期待着教师倾心的培育和教导,才能各自成长为对社会有益的公民。而学生认识人生和社会,总是从认识自己周围的人和环境开始,学生在家庭是以父母为榜样,在学校更是以教师为榜样。当然,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其二,“严”字当头。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逐渐适应严格的要求。只有学生通过行为上的改变,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

其三,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让学生明确做人的目标、学习的目标,端正学习态度,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关键。

其四,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真正做好学生榜样。同时,还要注重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校风。正确的集体舆论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学生的言行,而持久地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就能逐步地形成良好的学校风气和传统,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觉遵守良好行为规范的习惯。

其五,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比如,面对学生吸烟的问题,通过耐心教导,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未成年人吸烟是错误的行为,认识到错误之后教师要跟学生及时进行下一步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教育讲究趁热打铁,举一反三,学生做出了改正错误的保证后,教师还可以借机培养学生遵守承诺的良好品质。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篇4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 学生自身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 虽然身心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由于阅历浅、知识薄、经验少, 他们的各方面还不成熟, 一旦遇到困难和疑惑, 就会产生抵触、反抗等情绪, 形成心理障碍。不止于此, 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强烈, 不愿别人把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 教师如果不能正确把握这个度, 就会使他们产生偏激情绪, 形成心理问题。

(二) 家庭生活

在家庭生活中, 相互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很重要。但实际上, 很多家长在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 不是过分溺爱, 无条件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 就是非打即骂, 一味苛责, 很少甚至根本不会与子女进行必要的交流。另外, 现在的初中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孤僻、不合群的情况较为严重, 在人际交往上常常有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更有甚至还会出现因为同学关系紧张而患病、离家出走的情况。

(三) 学校教育

长期以来, 升学率一直是评价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受此影响, 很多学校及教师不得不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教学上, 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成绩, 提升升学率。然而, 频繁的考试、超负荷的学习强度, 常常让学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一旦成绩不理想, 学生就会产生失落感, 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四) 社会环境

经济的迅速发展, 给现代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冲击和各种不良思潮的泛滥, 使得社会环境日益复杂。这种现象与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反差, 极易使学生出现信仰危机、诚信危机、价值观混乱现象, 最终形成心理问题。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 学校引起重视, 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学校一直是学生重要的学习生活场所, 必须多渠道、全方位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 学校领导要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 及时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育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 提升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另一方面, 学校要花大力气, 开设心理咨询门诊, 建立心理咨询跟踪档案, 同时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教育讲座, 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所存在的心理问题, 主动克服心理障碍, 顺利度过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二) 教师转变观念,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导师, 更是学生心灵的引路人。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 教师除了要做好日常的教学工作外, 还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首先, 提高心理辅导技能。教师要利用教学空隙和闲暇时间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 掌握必要的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 以敏锐的视角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 及时进行干预和引导, 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其次,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知之甚少, 经常出现迷茫和困惑。鉴于此, 教师可以在心理健康课中利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 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指导, 让他们学会尊重自己, 学会为他们喝彩, 正视青春期特有的一些心理问题, 走出心理困惑。再次, 转变评价方式。教师要将评价标准放宽, 在重视成绩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价。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或思想问题, 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措施, 用爱心感化学生, 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 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状态, 从而使学生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

(三) 家庭做好榜样, 营造融洽的生活氛围

与学校相比, 家庭对学生的重要性更突出。因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堂课, 父母是子女一生的老师。家长应当转变固有观念和教育方式, 积极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常识,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子女的温饱外, 还要做好他们的行为导师, 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子女, 让他们能够在和谐、温馨、文明的家庭氛围中建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强大的心理素质。比如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 家长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 一旦发现子女的心理变化, 就及时采取恰当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思想沟通, 促使子女心理健康发展。

(四) 社会提供条件, 构建宽松的整体环境

生活在社会上, 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要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与约束, 初中生也不例外。除了学校与家庭外, 轻松、愉快的社会环境也能够让初中生感受到人生的美好、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人与自然的和谐, 帮助他们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 无论教师、学校还是家长, 都应该积极创造条件, 让初中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 通过零距离感受时代的脉搏, 体验交往中的情感, 增强协作意识。这样, 不仅能使初中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 还能使部分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 学会合作, 增强他们合作意识, 使部分较为自我的学生学会尊重、理解他人, 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结语

近年来, 学校、家庭、社会已经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作为初中教师, 我们必须转变传统观念, 深入探究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并采取多种方法对症下药, 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促使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人。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通过相关的方法与手段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但在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中, 广大教师更多地将精力放在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上, 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重视, 导致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针对这一现实, 广大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深入探究引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邓凯文.初中生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2007 (7) .

[2]谢萍.初中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分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6 (4) .

[3]张效贞, 张效忠, 张效颜.初中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 2006 (10) .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篇5

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一阶段的青少年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而目前,随着社会多元价值的冲击、升学等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中学生的心理上也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不适应。针对此,笔者基于现有资料,结合对某中学201名中学生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对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对策进行探讨,以期对相关问题解决起到一定意义。

一、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特点

1.常见心理问题比较集中

根据调查结果,并参考现有资料可以发现,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上处于可以调控的范围,严重的心理障碍比例较小,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集中。总体看,中学生在人际关系、敌对、学习压力及感情方面的问题相对突出。从“SCL-90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测查结果看,人际关系的敏感、抑郁、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方面的因子分较高;学习压力方面的因子分数也相对较高。所以说,中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种类不复杂,总体表现相对集中。

2.症状表现比较集中

当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时,症状表现也比较集中。学习方面出现学习障碍、厌学、逃学、注意力不集中、畏考等;人际交往则表现为孤僻、自闭、冷漠、退缩等;情绪方面主要出现焦虑、抑郁、敏感、甚至强迫等消极体验。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1.自我认知的偏差

自我认知的偏差是指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他人和事物事件的心理现象。中学生年龄尚小,阅历不足,在自我认知上会表现出一定的偏差。这是中学生年龄阶段比较常见心理特点,但这种偏差一旦表现出盲目性和极端性,就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调查表明,中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较低,盲目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满足占相当大的比例,部分中学生对自己没有肯定的评价,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另一个极端则是部分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缺点等。所以在我认知还十分不成熟的情况下,面对学业压力及现实落差,中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就会产生更大的偏差,以至于心理问题的出现。

2.教育体制的弊端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升学是中学教育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学校和家长过分追求高分和升学率,对中学生的期望值很高。为了证明自己和满足父母的期望,中学生承担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普遍感到学习竞争激烈。而在尽力后仍然不能达到学校和家庭的期望时,他们的自责、焦虑、甚至自卑心理就自然产生,进而发展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3.社会的不良影响

目前信息畅通,中学生能够很容易接触到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和信息。而在心理和思想还未定型的情况下,社会充裕的信息给中学生发展提供充分资源的同时,也成了他们心理上动荡的素材。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时,在不良社会信息的影响下,他们会在道德上陷入了迷茫和误区,给心理问题的滋生造成可乘之机。

三、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社会方面

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从宏观上来说,首先要全社会有一种良好的氛围,尤其对中学生要形成一种健康而宽容的态度。

社会有关部门应从根本上治理大众传媒中一些格调低下、腐化堕落的东西,创造一种健康的舆论和精神氛围,以减少对中学生意识和心理侵蚀的因素,以促使中学生健康成长。在改变对中学生态度方面,应该改变目前对中学只有升学要求、而且要求过高的态度;客观认识中学生身心成长发展的规律,认识到全面发展的人的意义以及人各有所长的客观现实,改变对中学生考试一票否决制的现状,以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态和情感。

2.学校方面

目前形势下,完全去除中学生来自教育的压力,有些不现实;而且,中学生本身处于心理上容易产生各种烦恼的年龄阶段。所以,要使中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需要做到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学校良好的心理疏导。

3.家庭方面

就中学生来说,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榜样,也是家庭心理功能实现的关键成员;作为家长,如果能够切实关心子女的身心成长状况,能够合理地解决家庭的矛盾和冲突,能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当的要求,能在子女遇到烦恼和成长的问题时,及时平等地沟通交流,能营造一种健康、和谐、宽容的家庭氛围,就能为中学生成才提供良好心理环境,即实现了家庭的心理保护功能。提倡家庭的心理保护功能在我国很有现实意义,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滞后,多数学校未形成规模,这种情况下,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即显得更为重要,所以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家庭。

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于中学生自身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根本就是唤醒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将外界给予的任务变成自己感觉到的责任,将被动学习和生活变成主动学习和生活。也只有在责任感唤起的基础上,才能培养起中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真正实现心理健康。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责任感的唤醒来达到主动的学习和生活,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培养起正确认识自我和现实的素质,培养起悦纳自我的心态;再者,通过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使学生能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处理实际问题时,能够和谐与人相处,能从大局出发,以渐渐建立培养起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和较强的挫折应对能力,形成健康的情绪和情感,以从根本上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篇6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分析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从而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只有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中小学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中生心理不健康的成因

1.家庭因素

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对其心理发展关系甚大,这是第一影响源。家庭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等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经济条件.健康文明的家庭风气以及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学生高尚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反之必然会给学生成长中的身心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国内外离异家庭子女心灵受到创伤的大量报道都说明了这一点。诸多事实也论证了家庭教育的观点、态度,方法上的失误都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畸形,甚至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之一。

2.实践因素

这里的实践,一是指个人的经历、遭遇、生活中的突发事故等,可造成心理挫折。比如犯错误受批评、亲人去世受刺激等,尤其是粘液质、抑郁质的人往往经受不住过于强烈的打击而形成心理障碍;另一方面是指社会活动、文化生活、人际关系等对人的影响。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青少年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青少年也是构成社会关系的重要因素,其行为深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当前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随着经济、科技迅猛发展,信息交流剧增,中外交流频繁,各种激烈竞争,大众传媒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文化的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复杂的社会环境使他们的心理活动较之以往更复杂、更激烈、威胁心理健康的因素也越来越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际间的接触和交际日益频繁。这一切又必然反映到青少年头脑中,与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等产生矛盾,使他们感到困惑,并带来一系列心理压力,行为上也出现许多问题,如赌博、酗酒、抽烟、打架、偷盗等,精神疾患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这些无一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无一不影响着学生的素质。青少年学生,身出这样一场“史无前例”伟大社会实践中,既能够成为时代的佼佼者,也很可能为其所“害”,少有不慎,就会造成心理失衡,进而导致心理不健康。

3.生理因素

处于青春期前后的中学生,是生理、心理矛盾冲突的急剧发展阶段,心理学家称为“风暴期”、“躁动期”、“心理断乳期”、“第二反抗期”、“第二诞生期”等等,其众多名目,正显示了这个时期对于人的一生的极端重要性。此时的中学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是不足为奇的,是正常现象。如果家长、学校不及时针对这一特殊时期出现的问题,加以疏导、引导、诱导、指导,而任其自由发展,他们的心理能量得不到合理和正确的释放,不能变成前进的动力,很可能产生过度抑制、过度兴奋或盲目冲动等造成不该发生和本可避免的心理疾病。

二、对策和措施

1.提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适的机会与场所

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都十分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卓有成效。与各学科的知识教学相比,心理教育更加需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平共处主动调适,因而,学校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调适的场所。

(1)开设“心理素质教育图书阅览室”。开展读书征文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自我积累心理学知识和经验,培养学生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自我教育能力。

(2)建立心理松驰训练室,进行团体辅导。学习和借鉴欧美等国的中学生心理教育经验,针对中学生的身体特点和学习、生活压力大的特点,建立心理松驰训练室,通过团体辅导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的训练。

(3)对学生进行必需的心理测试。自我教育、自我调适的一个前提是学生必须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因而学校可采用《CPQ》、《MHT》等国内通用的心理量表和自制问卷“影响学习因素的问卷调查表”和 “学生心理状况家长问卷”来对学生进行必需的心理测试,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制定相应的心理辅导对策。

2.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

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无时不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最大,我们从电视上经常会看到一些学校组织的手拉手夏令营或少年军校活动被塞满了高级食物的书包和家长两三天一次的探望搞的变了味。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舆论、影视文化等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重视家长的参与,要改变家长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旧观念,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人才观,并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与氛围。要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净化社会环境,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于初中生心理问题的研究 篇7

(一) 情绪等心理问题

焦虑、抑郁、恐惧、激怒和攻击、情绪高涨或低落、反抗, 情绪是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 包括思想、行动、情感。我们认识外界或受到刺激时, 在理智上分析问题和现象, 也会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同时, 会伴随这种态度有积极或消极的内心体验, 情绪就是这种心理体验。

(二) 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行为上的相应表现

1. 焦虑:

正常的焦虑很有价值, 就是学习兴趣, 教师上课提一些问题, 让学生感到自己不知道问题的答案, 就会有一点焦虑, 想知道答案就要学习。问题出在过度焦虑, 对压力的情绪反应过强, 犹如大祸临头一般地心神不宁, 有睡眠障碍, 注意力分散、胸闷、气短、多汗。很多学生有考试焦虑, 谈考色变。这时教师的任务是把压力减小, 让学生感到安全自由, 把困难当成纸老虎。让学生感到力量无比, 智慧无穷。

2. 抑郁:

抑郁是一类人的气质类型, 一遇到不顺就不愉快, 有悲观倾向, 表现为多思多虑、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勉强去做, 却越做越烦。这类学生较安静, 老师会忽视他们的心理问题。教师应该经常有意表扬、赞赏他们, 引导他们克服困难, 让他们感受自己的能量与快乐。

3. 恐惧:

恐惧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能, 是人普遍的情绪之一。儿童期主要是人际关系的恐惧。父母人经常性地指引孩子去克服恐惧, “叫阿姨”“宝宝, 叫爷爷”, 青春期的恐惧多半是与自我有关, 如怕被人讨厌、怕不被人爱。其表现多种多样:黑暗恐惧、社交恐惧、学校恐惧、死亡恐惧、异性恐惧。这些恐惧正常引导成熟后就自然消除了, 少数人可能演变为某种恐惧症。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自我调整的方法, 如:了解自己的气质特点, 锻炼意志, 挑战自己等等。

4. 激怒和攻击:

这种心理问题的表现是自控力差, 以社会、集体或别人容易产生敌意。在自尊心、成就欲受阻时, 往往出现攻击性行为。不过, 攻击行为中, 间接的言语攻击较多, 直接行动少。而且, 攻击性水平越高, 今后犯罪的可能性越大。可以说, 攻击性行为是今后各种各样行为问题的先兆。因此, 对攻击性行为必须予以彻底矫治。

方法有: (1) 创造非攻击性的环境。如:禁止攻击性的玩具、暴力影视剧、暴力网络游戏等。 (2) 隔离法。可隔离学生到一个房子里, 时间要短。 (3) 正强化法。如:及时肯定学生的点点进步。 (4) 榜样示范法。多给予他们与别人交际的方式, 减少他们对攻击行为进行学习的机会。 (5) 培养同情心。在一项研究中, 高攻击性的11岁-13岁的少年犯参加了为期10周的同情心训练后, 他们的敌意和攻击性明显减少了, 对9岁———11岁儿童的同情心训练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6) 纠正不正当的教育方式。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被欺负和孩子欺负别人的事情。当孩子被欺负后, 应告诉孩子及时向老师反映, 而不要动手反击;当自己的孩子打别人的孩子后, 不要有任何偏袒言行, 一定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 并带着孩子向被欺负的孩子及家长道歉。正常情况下家长千万不要插手孩子之间的纠纷, 在老师的引导下, 孩子有他们自己的解决方式, 很快会合好, 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否则一有什么事情, 就由父母出头露面, 会让他有一种依赖心理。有了问题有父母替解决让他们丧失了很多锻炼的机会。根据我十年的观察, 这样的孩子成年以后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

5. 孤独自闭:

有些学生长期处于不利的环境和受内倾性的性格影响, 会较久地陷入孤独中, 导致自我孤立和自我封闭。表现为宁愿离群独处, 也不愿与友伴交往, 这对他们个性发展和未来的社会适应造成不利的影响。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爱他们, 具体的方法会在实践中找到。

6. 情绪高涨或低落:

情绪高涨不是激动场合出现的情绪高涨, 而是一点轻微刺激就会引起强烈的反应, 很容易与周围环境发生冲突。这一点要实际分析, 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情绪低落的严重表现是情绪衰退, 失去对事物相应的内心体验, 表现为感情麻木, 个别会出现自我惩罚和寻求最后摆脱生命的想法。教师要时时观察学生的生命状态是否和谐, 赏识教育的推行者周弘老师的方法是每天多问问学生:今日, 你的心情好吗?给老师讲讲你感到快乐的事情, 既能锻炼口才或写作, 又能让学生主动寻找快乐, 品味快乐。

7. 逆反、反抗:

逆反、反抗是学生经过对父母老师的言行怀疑和否定之后产生的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行为上有直接和间接反抗。我们今天就是重点讲初中生的逆反心理问题。初中生为有如此严重的逆反心理?教师该如何反思自己且正确引导学生?

二、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与成人应该反思的问题

(一) 初中生总的心理特点以及严重逆反心理的原因

1) 不平衡性。青春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上走向成熟的时期。作为青春初期的初中生, 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 初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 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

2) 动荡性。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 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展以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 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初中生心理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动荡性表现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例如, 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3) 自主性。初中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时期, 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 自我意识的明显加强, 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 初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 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他们具有自信心和自尊心, 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 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 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已不满足于父母、老师的讲解, 或书本上的现成结论, 对成年人不轻信, 不盲从。

4) 社会性。虽然心理内容的社会性早在儿童期就已开始出现了, 但是更大规模的深刻社会化则是在青年期完成的。如果说小学生心理的发展主要是接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 那么中学生心理的发展就愈来愈多地接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初中生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很感兴趣, 喜欢探听新鲜事, 很想像大人一样对周围的问题做出褒贬评论。在这种心理特征之下, 自然有了一种倾向。他们更愿意从自己的经验出发, 对他认为的教条, 一概都反感, 不轻信家长、老师成人的评价, 反而有强烈的逆反心理, 甚至为坚持己见而采取反抗行为。

(二) 家长、教师该如何反思自己的言行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疏导方法 篇8

一、学习心理障碍。

初中阶段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后三年, 学习课程繁多, 学习任务加重, 教师的要求、家长的期望, 使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期的初中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当他们认为自己无能为力时, 心理危机就出现了。因为初中生尚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能力水平, 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 往往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这样就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 几次甚至一次的偶然成功, 就可以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而沾沾自喜;几次偶然的失利, 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无能透顶而极度自卑。这两种情绪往往交替出现于同一个初中生身上。

针对这一特征, 我们可以借助归因训练来应对。归因作为一种认知变因, 对初中生的自我评价和学习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有研究表明, 着重学生努力的归因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 因为努力是可控制的、不稳定的因素, 当归因于努力而不是其它难控制的因素时, 学习的成功就会增强学习的动力。当学习失败时, 把失败归于缺乏能力的学生和把失败归于缺乏努力的学生, 因为能力是不可控的、稳定的因素, 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无能的感觉, 对进步的学习要求失去信心。因此, 积极进行以“努力定势”为主要目标的认知归因训练, 引导初中学生从自身内部可控的因素去归因, 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他们积极努力去完成各种学习任务, 从而减轻学习压力。因此对学生的一次鼓励和赞美, 往往比多次批评和指责要有效得多。

二、人际关系问题。

正常的人际交往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的社会化与人格健全发展的必经之路, 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通过平日观察发现, 初中生的人际关系与学业成就二者之间密切相关。国外的研究表明, 被群体高度接受的学生的平均成绩显著高于被群体拒绝的学生。闭锁性和开放性并存是每个初中生都会体验到的一个心理发展阶段, 如果不能在其中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或在与他人交往中显得自卑、忧虑、不合群, 或过于频繁的广交“朋友”, 就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 甚至由于交友不慎导致身心发展扭曲。由此可见, 尽管初中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 但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也是该阶段青少年亟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心理学的需要理论, 交往与归属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 这种需求促使个体与周围的人发生联系, 结成特定群体。在初中时期, 主导需要是由安全以及好奇的需要转变为以独立需要为中心的各种新需要。在对待人际交往存在缺陷的学生时, 教育者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倡导以平等为原则的同伴交往, 通过组织集体活动, 引导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 使之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二是要设法校正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错误观念和不良情绪行为,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三是教育班级中的其他成员正确对待他们, 使其他同学与人际交往有障碍的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三、异性交往问题。

研究表明, 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及全球性气候条件的变化等, 个体青春发育期普遍存在着提前趋势。初中生由于性的成熟, 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 萌发了与性有联系的一些情感体验, 滋生了对性的渴望, 但又不能公开表达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 他们会有某种压抑感。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及时解决, 必然会给他们的心理、日常学习生活, 乃至今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大多数初中生对于性征的出现和性意识的产生是始料未及的, 由此引发的紧张和不安有可能导致注意力分散, 记忆力减退, 甚至出现失眠头晕等症状。

为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利用生理课或班会课开展多种活动, 消除性的神秘性, 让学生消除对人体的好奇, 懂得如何克制自己的性意识。同时, 注重把性知识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结合起来, 转移学生过于集中在性方面的注意。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婚恋观, 使之明确对异性的思慕是人生必然经历的阶段, 初中生还不能正确支配自己的感情, 因而不能过早涉入爱河。要开展读书知识竞赛, 鼓励学生多看健康书籍, 远离淫秽读物等。

四、亲子关系问题。

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大多数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进人初中后,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容易出现裂痕。他们越发感到父母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 而且他们的某些愿望及要求还常遭受来自于父母的阻止和干涉, 由此而造成他们与父母感情的疏远。怎样才能争得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与父母关系的不融洽到底是谁的过错?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初中生们。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父母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关键因素。要解决好初中阶段孩子和父母相处中出现的问题, 使家庭环境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必须意识到进入初中阶段后, 亲子关系所出现的如下四种表现:一是情感上的脱离, 初中生由于在情感上有了其他的依恋对象, 如朋友等, 与父母的情感不如以前亲密了;二是行为上的脱离, 初中生要求独立的愿望十分强烈, 在行为上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三是观点上的脱离, 初中生对于以前一贯信奉的父母的许多观点都要重新审视, 而审视的结果与父母的意见常常不一致;四是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 随着初中生自身思维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 会逐渐发现存在于父母身上的某些缺点, 这也会削弱父母的榜样作用。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篇9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随着生理、心理的逐渐发展, 竞争压力逐渐增大, 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 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根据多年教育教学经验和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的情况了解, 当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

初中阶段, 学生的学习竞争比较激烈, 心理十分紧张, 总担心考试失败, 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 或同学的冷眼, 产生焦虑。不当的教育方法会使学生产生种种心理问题。

(二) 人际关系不协调。

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促进剂, 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就可能带来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初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老师间的关系、与同学间的关系和家长间的关系。只要其中一个方面人际关系紧张, 他们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或行为。

(三) 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 (主要是班主任) 对学生的期望过高, 表现出对学生 (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 的缺点看得多、优点看得少, 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 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感到心灰意冷, “前途渺茫”, 以致逐渐失去自信心。

(四) 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 这一时期伴随着身体和心理的逐渐成熟, 其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心, 以及追求异性的渴望和需求, 这个时期若不加以正确引导, 就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问题。

二、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 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初中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 喜欢标新立异, 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教师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种特点, 在教育中就易出现“顺从者”为“优”, 反之为“差”的做法。个别教师在教育后进或“双差”学生时方法欠佳, 常用简单、生硬的办法压服、排斥他们, 或者孤立、歧视, 或者体罚、变相体罚, 或者向家长、学校告状, 如此, 导致学生形成逆反心理。另外, 教师为了处理问题, 有时会把家长叫来, 当着家长的面用过激的言辞批评学生, 这些做法必然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造成了学生“反抗”的萌芽, 接下来无论教育者用心如何, 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

(二) 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淡薄或欠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品行是否端正是影响学生走向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些家庭对孩子缺乏教育、放任自流;有些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 孩子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即使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家长, 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 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求、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重视不够, 如此导致学生心灵情感方面不健康。

(三) 不良社会现象对学生心灵的“污染”。

社会环境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由于现在社会公德风气低落, 社会价值观念扭曲, 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 甚至不少人轻视知识, 崇拜金钱、权威, 一些学生受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心灵受到玷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是诱导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和重要原因。

(四) 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不稳定, 常常被其他诱因左右;意志薄弱, 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迎难而上;学习兴趣不持久, 特别是缺乏对学习的潜在兴趣;易受情感迁移;自制力不强, 依赖性较强;学习无进取心, 甘居下游;道德认识模糊, 分不清是非, 等等。这些“因”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果”。

三、对初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面对中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良倾向, 作为一名近20年教龄的基层教育工作者, 我认为开展好这项工作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真正落实心理健康课程。

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 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层面来说可从以下三点出发。

1.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和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 如心理卫生常识、心理调节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 让学生在学习中矫正观念,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 这是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 角色模拟游戏, 互访互问, 以及其他活动形式。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 以及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 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防患于未然。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从教水平。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身就要先有一桶水。”就是说教师应该有较高的素养, 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正所谓“身正为师, 德高为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实践者, 从一定意义上说, 他们的专业水平决定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发展程度。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学校对从教人员的素质要有明确规定。学校应选择具备一定心理学理论的从教人员, 通过各种途径, 如外出进修、校本培训、远程教育等, 提高从教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使其做到持证上岗, 从而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高的问题。

3.分阶段、针对性地落实心理健康课程。对照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 在初中不同年级中, 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初一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意识,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初二阶段:教育学生立志进取、乐观豁达,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使之能正确处理男女同学间的友谊。初三阶段:培养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品格。初中三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有力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使之成为自强自立、积极向上、趋向成熟的人。

(二) 加强家庭教育, 改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教育, 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没有二者的密切配合, 没有教师和家长的通力合作,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就很难实现。

1.家长要了解心理健康知识, 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

要想教育好子女, 家长就应多了解和学习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 多与孩子进行思想和心灵上的交流, 才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使孩子把家长当做朋友, 当做可以相信、可以倾诉的朋友。

2.家长要以身作则, 率先示范。

孩子的行为能够折射出父母的行为, 因此, 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 特别在心理要求方面, 只有父母心理健康, 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尊重孩子, 增强家长的社会责任感。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 多给予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 懂得怎样爱别人, 尊重别人, 帮助别人。

4.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 要及时分析、引导和解决。

(三) 学校建立 心理 咨询 与 调 节 室 , 积极 开 展 心理 咨询 与治疗活动。

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 而是一种时代趋势。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要信任、理解学生, 让学生放心地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 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 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 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 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 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方式传达给老师, 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 为学生保守秘密, 不辜负学生的信任; (2) 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 使学生在讲述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 (3) 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引导学生明辨是非, 排除心理障碍。

(四)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教育活动, 仅仅靠几堂课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将其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班主任是联系班级最紧密的纽带, 因此,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工作势在必行。班主任要把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教会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 培养他们自我排除烦恼、保持健康情绪、避免消极心理、保持积极心理等能力, 从而积极主动地维护心理健康。

需要指出的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相互渗透, 但绝不能混为一谈。一些行为表现差的“差生”并不一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而一些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往往不是“差生”、“后进生”和“学困生”。

(五) 学校应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当前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表现 : (1) 作业布置量过多; (2) 学生学习时间长; (3) 一些教师提高教学深度, 加快教学进度; (4) 考试频繁。

2.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危害 : (1) 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 (2) 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3) 使学生成为“书呆子”, 丧失创新能力; (4) 造成更多的“后进生”、“学困生”; (5) 造成更多学生厌学、逃学, 甚至辍学。因此, 我们呼吁, 中小学应减少作业量, 降低教学深度和考试难度, 减少考试次数,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还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成长空间。

(六) 为学生营造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 而且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 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必须加强措施, 避免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 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事件的发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 教育有法, 但无定法。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 不可能一蹴而就, 只要教育工作者入情、入理, 善于引导, 巧用方法, 并持之以恒, 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会取得理想效果, 就一定能够造就社会需要的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姚本先, 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 2002.

[2]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1999.2.

浅谈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篇10

一、学习类问题

初中生课程增多, 学习压力随之加大, 不少学生无法适应突然而来的变化, 造成学习成绩下降, 随之出现萎靡不振、缺乏自信、思维迟缓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就直接导致了厌学情绪的产生。

二、青春期矛盾情绪

青春期的矛盾情绪大概有以下几类。

1. 青春期闭锁心理。

闭锁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主要表现是外表的锁闭与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共存且互相冲撞, 没有发泄的出口, 从而产生自卑、不安、焦虑等心理问题。

2. 情绪激荡、表露而又内隐。

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 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具体表现为情绪时而强烈狂暴, 时而温和细腻。

3. 早恋问题。

初中时代, 正值青春发育期, 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就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 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 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分, 但它引发的心理问题却十分令人关注。

三、人际关系问题

1.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教育方式合理与否, 家庭成员的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养成。

2. 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在初中时代,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理想目标, 公正的代表。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和理解, 学生往往会病态放大地感知这一切, 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

3. 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中学生除了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与支持外, 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 甚至关系紧张, 有的学生就流露出孤独感。

如果以上问题不能及时加以疏导解决, 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所以初中生心理健康维护, 势在必行。以下是对初中生心理问题提供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加强师生的互动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有人做过一次随机调查, 请学生说出他们理想中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其中89%的学生要求教师“尊重学生”, 83%的学生要求教师“知识渊博”。由此看来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是促使学生形成健康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能做到有的放矢, 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

2.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状况, 更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特点, 洞悉学生的心理。在平时的工作中细心观察, 发现问题要认真分析其心理问题的成因, 并及时给予合理的疏导。

3.加强书信联系。处在青春期的学生, 有时候交谈并不是心灵沟通的最佳形式。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 特别适合用书信或者周记的方式进行师生对话。而对于教师来说, 与学生书信往来, 既赢得了学生的信任, 又能更全面、更细腻地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从而更主动、更准确、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学生进入初中后, 学校就应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由学校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学专家主讲。这种讲座不仅能够让学生正视困扰自己的心理问题, 还能把正确的心理疏导方法教给学生。

2.设立心理咨询室或者青春心理问题专线。与讲座不同, 个别心理辅导注重的是个人的深层心理调整。有时, 心理辅导老师是照射进问题学生荒凉精神世界的唯一一缕阳光。此外, 为了完全解除咨询学生的思想顾虑, 可以开展电话咨询。通过个别心理指导, 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因心施教,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促使初中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三、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宣传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 无论是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 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所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的宣传。如果家长认识到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 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就一定能为进一步开展心理教育创设氛围, 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 形成合力。我们要从各自的领域为初中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多做有益的工作, 使中学生健康成长。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篇11

一、加强自我调控,减轻学习压力,提高适应能力

现代的学生大都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被传统的应试制度束缚,生活在高考的压力下,老师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升学,往往会加班加点,采用高强度的训练手段,一方面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就在挑战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极限,使其长期初于神经紧张的状态,得不到缓解。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要想出一个合理的方法,不仅要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顺利实现自己的大学梦,还要改善他们的心理问题,促进身心健康。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减轻学习压力,实现良好的自我调控。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发挥学生能动性,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有侧重地学习,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目标,一步步提升。这样,学生就不会在考试时出现过度焦、思维紊乱、神进紧绷的现象,导致考试失常,受到很大的打击,引发自卑。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我调控时能充分信任自己,进行知识的有效构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自主学习并不是完全的个人行为,学生可以在遇到难题时,与同学老师沟通,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改善人际关系,拥有良好的学习心情。此外,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能客观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很好地适应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变化,勇于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比如,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在理解运用方面都会出现问题,他们就要学会改善学习方法,努力配合教材的加深,让自己很好地适应。

二、强化学校教育,开展心理咨询,消除心理问题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阵地,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首要做的就是宣传教育,突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呼吁学生、老师、家长共同的关注。一方面,我们要致力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设,鼓励学生与我们沟通交流;另一方面,要经常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及时解决。

新时代的教学要摒弃“师道尊严”的观念,建立和谐师生关系,鼓励平等交流,重视对学生自尊的维护。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重心理的变化,经常性的情感交流,多一些自由平等的交流,可以是学习问题的探讨、生活经验的分享甚至是内心矛盾的倾诉。只要我们真心地与学生沟通,他们不会紧张、敷衍、疏远我们,会把我们当成朋友,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心情。这样,我们就能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及时沟通解决。如果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棘手,我们可以求助学校里的心理老师,让他们与学生交流,用专业的方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会在沟通的过程中放下心理包袱,产生诉说的欲望,心情的愉悦,最终解决问题。此外,学校要多开设心理健康课,鼓励学生老师团结互助、互相交流、真诚待人,发展美好的情感和品质,促进心理的健康。

三、注重家庭教育,尊重孩子想法,促进身心健康

家,是学生最想停留的地方,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父母的生活方式、相处模式、教育观念以及家庭环境都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要注重家庭和谐的营造,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发展的环境。首先,家长要有这样的观念:孩子的智育很重要,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一样重要,不能一味地注重成绩,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家长在对孩子有所要求的时候,先要以身作则,自己不能懈怠,努力做好事情给孩子看,让学生看到父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他们也会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心理自然健康。然后,家长要加强家庭精神的建设,重视家庭文化的投入。学生应该从父母身上学到自立自强、吃苦耐劳、不惧苦难的精神,在面对生活挫折的时候,有独自解决的勇气,增强信心,锻炼意志,培养坚毅独立的人格。最后,家长要尊重孩子,具体表现在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帮助其发展自己的能力,提升观察、审美、创造的能力。家长不能溺爱孩子,也不能过于严厉,要把握好“度”,和孩子多一些交流沟通,让学生在被尊重、理解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开展社会实践,提供良好环境,建立积极心态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学校、家庭的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好的社会环境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不良的社会环境能直接破坏学生的心理健康,背离正常的成长道路。所以,我们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为学生构建一个有益健康的社会氛围,形成“保护网”,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心态。

目前的高中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自以为是,不懂得为他人考虑,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定程度上缺乏生活体验。所以,我们要经常开展社会实践,帮助他们了解真实的社会形态,改正一些不正确的认知,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

总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是现代教育的一大关注点,我们要从学生、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入手,帮助学生缓解升学压力,解决心理问题,消除内在矛盾,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篇12

一、高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学生自身问题。高中生们正值努力追梦的年代,此时的他们处于身心成长的躁动期,避免不了犯错。一旦高中生们心中的梦想和追求受到打击和影响的时候,如若缺乏相应的心理教育,学生们难免会产生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等现象。同时,不同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距很大,加上沉重的课业负担,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得不到发展,自然难以健康积极地投入学习生活。此时的学生们正值青春叛逆期,对新事物大胆而又好奇,有的学生常常会被叛逆情绪冲昏头脑。

(2)周遭环境问题。“孟母三迁”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安静合适的学习环境,很多家长可谓是煞费苦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诱惑导致个别高中生往往难以把持自我,陷入浊流。高中生的自我认知还未健全,对事物是非判断的能力还不够独立,一些周边同学、社会娱乐场所、亲朋好友等等,都可能成为直接或间接导致高中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从一些青少年犯罪现象来看,绝大多数都是由于周边环境的影响而走上邪路的。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强化宣传,全民教育。应该承认,我国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有的学校违背人才成长规律,只是一味利用学生成绩来评价学校实力,导致很多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要想实现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宣传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呼吁全民行动,共同教育。除了学校,社会、家长等也应该行动起来,与学校一起,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杜绝不良信息的影响。对于学校而言,在实施文化教育的同时,强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之间团队合作、互帮互助、相互交流,帮助学生、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对于家长,切忌一味宠爱、溺爱孩子,给予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很多家庭条件优异的家长,过分呵护自己的孩子,阻塞了孩子与社会接触的途径。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家长要鼓励孩子去接受磨炼和体验生活,从而更早地越过青春期,走向思维的成熟。对于社会方面,必须不断净化社会风气,将不良信息、不良文化的影响降到最低。只有学校、家长、社会这三者相互协作,对高中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才会更加有效。

(2)深入调查,对症下药。高中生群体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所组成,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对症下药。只有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找出问题根源,并不断总结和归类,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才会早日改善。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于学生出现的异常表现,要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做到教师与家长的联动,及时将学生在校的动向和表现向家长传达。在目前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很多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每位学生都需要的,只要关注那些出现问题的学生即可。当然,这样的想法无疑是片面的,那些成绩好、教师眼中的优等生往往是更加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引导。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都备受关注和呵护,长此以往导致优等生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可能自暴自弃。在每年的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中,不乏一些“优等生”出现不健康的心理,有时可能只是成绩落后了几名,就可能产生轻生、报复等不健康心理。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隐性的,需要教师在与学生不断沟通交流中才能得以察觉和改善。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是全面的、深入的,必须是经过调查的,只有针对性教育才会更加高效直接。

(3)积极实施,教育渗透。为什么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呢?笔者认为,是由于社会各界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忽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性,导致学生难以受到科学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习惯养成和耐心教育。对此,社会各界必须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实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量的心理教育实践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日常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只有在点滴的生活积累中,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才会不断改善。在目前的高中教育中,针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就是心理健康班会,教师会在各个阶段内对班级内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及时疏导和解决。同时,也对学生实施健康预防策略,向学生们宣传法律知识,推崇尊老爱幼、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此外,向各科教师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通过选取榜样人物,为学生们树立道德楷模,鼓励学生反馈交流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政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强法制和德育教学,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上一篇:心理特点下一篇:电辅助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