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心理素质加强

2024-06-2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初中体育心理素质加强(精选11篇)

初中体育心理素质加强 篇1

中学阶段是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品质的黄金时期, 也是其心理发展不成熟、不稳定和不平衡阶段。体育教师要利用好体育课堂这一契机和场所, 承担起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任务。那么,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和协作竞争精神呢?

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增强自信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培养学生自信心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 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体育水平参差不齐, 基础较差的学生害怕做出的动作难看, 往往不敢参与练习, 或者敷衍了事。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激起学生潜在的参与热情,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使之把紧张胆怯转化为自我锻炼成长的自觉行为。

1.1 因材施教, 让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

首先, 教师要营造融洽轻松的教学气氛, 师生之间互相尊重, 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心理定势。然后, 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 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特长, 发挥自己的闪光点, 从而有信心让同伴接纳自己, 获得相互认同和鼓励。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 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 特别是足篮排项目;对基础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 如健美操、技巧、长跑、跳高、跨栏等项目;对基础差的学生应降低动作难度、加强个别辅导, 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这样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使其敢于尝试挑战自我。

1.2 恰当评价, 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能力。

教师善用评价手段, 能有效克服学生心理障碍, 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一方面,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强的鼓励性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情绪,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学生取得的不同程度的进步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及时评价,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 要改革评价体系, 实施多元的评价方案, 用“富有内容”的评价代替“抽象的分数”评价。应根据本校学生的身体状况等具体情况, 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进步幅度等的评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应把检查评价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比如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 适当地降低体育技术的要求, 使每位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与潜力,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与自尊,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 重视抗挫教育的重要性

巧施抗挫教育, 锻炼学生意志抗挫折教育, 是一种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培养学生受挫恢复力的教育。抗挫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 提高自身素质, 磨练意志, 增强心理免疫力, 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与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活动的形式是以身体练习为主, 为了熟练掌握一个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动作, 需要练习者成百上千次地反复练习, 在这一过程中练习者必然会遭受多方面的失败与挫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关心学生在遭受挫折后, 个体应以何种方式对待挫折情境, 尽可能让学生获得应对挫折情境的正确理念和调适心理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2.1 利用恶劣天气, 锻炼学生意志。

体育课户外活动较多, 避免不了要碰上恶劣天气。很多体育教师考虑到天气影响, 经常要改变教学计划, 进行室内授课, 其实天气不好恰恰为我们创造了挫折教育的适宜环境, 如果不加以利用就错失了教育的大好机会。例如, 下雪天操场有不少积雪, 天气又很寒冷, 教师为了锻炼学生抵御严寒、战胜困难的能力, 可以组织打雪仗等活动, 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2.2 创设比赛情境, 磨炼学生意志。

体育比赛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关键时刻, 如:短跑、中长跑最后的冲刺阶段, 一场篮球比赛的最后几秒钟双方、比分只差一分等时刻, 在这种情况下, 领先的一方如何将优势变为胜势, 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转乾坤反败为胜, 都是对运动员双方心理素质的考验, 运动员必须具备一定心理素质才能坚持到底。为此, 体育教学中可以不断地创设类似的情境, 让更多的学生投身于其中, 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 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同时, 教师在利用运动负荷增强学生抗挫能力的过程中, 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 注意掌握适当的运动量, 设置适度的项目强度, 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3 组织竞赛活动, 提高竞争意识

组织竞赛活动,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在体育教学中, 通过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 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激发学生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一方面, 通过体育课中的集体性活动, 使学生学会理解他人、与人共处、协调他人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 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 和谐、友爱的运动环境可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 体会到集体的力量, 有助于学生从消极、焦虑、苦闷等不健康的心理中走出来, 克服自我的狭隘的思想意识, 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另一方面, 组织合作学习,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协调配合、竞争对抗的机会, 尤其是“健康第一, 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在教学中的运用, 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和体验。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活动多数是以集体形式出现, 人和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横向联系。这种民主与合作的关系, 很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例如:在进行接力赛时, 在赛前做好动员鼓动工作, 使学生树立敢拼的决心和信心。比赛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比赛, 以同组成员得分之和计算团体成绩, 这样每个同学都会很注意自己的成绩, 力争为集体争光, 促使学生加强团结协作配合, 互相支持和鼓励。还要在赛后进行认真讲评, 使胜者不骄, 败者不馁。在成绩的考核中也要建立激励机制, 使成绩好的学生能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这样既培养了参与竞争意识、集体观念, 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成绩。

4 结论

总结教学, 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 因材施教, 通过恰当的课堂形式进行改善、诱导和调整学生的心理障碍, 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锻炼他们的意志, 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以提高。

摘要:本内容针对初中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表现出的紧张胆怯、意志薄弱及协作竞争意识差等现象, 主张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巧施抗挫教育及组织竞赛活动来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素质,抗挫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志国.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0.

[2]李文元.论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农村科技, 2010.

初中体育心理素质加强 篇2

内容摘要:本文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角度出发,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具体管理办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

管理出人才,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果。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全能人才,主动适应二十一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

育中的作用,体现其价值,加强学校体育的管理,势在必行。

一、体育教师基本要求

1、全面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关心政治,热爱集体,勤奋学习,努力钻研,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

2、认真钻研教材,不断丰富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于教育教学中,正确制订课时计划,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项教学能力。

3、认真落实体育教学常规,做好:课前三准备,上课八要求,课后两注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认真落实课余体育训练常规,制好计划,科学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水平。

5、认真落实课外体育活动常规,坚持“三个依靠,四个为主”,搞好“四个安排”,做好“五个结合,五个落实”,举行协会竞赛,活跃校园课余气氛。

6、认真组织早操、课间操。班有领操,校有带操,做到有组织,有检查,有评比,有竞赛,不断提高两操质量。7、积极进行教改教研活动,探讨学校体育工作规律,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学术交流。

8、积极开展教改教研活动,不断研究专业业务,改革完善专业教材,科学制定教学课程,形成体育教学特色。

9、认真落实听课制度,坚持组内相互听课不少于5节,全期听课不少于8节,搞好传帮带;进行经验交流,做到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0、爱护学生,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工作作风,随时注意在教学、活动、竞赛中对学生进行安全卫生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11、为人师表,遵纪守法,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保持精神饱满,神态自然,并随时注意言行举止服饰。

12、积极协助学校搞好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不断完善体育教学条件。

13、积极协同医务室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检,建立健全健康卡片,积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提高体卫工作的管理水平。

14、积极开展学校体育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培养体育骨干,积极参与社会体育活动。

15、既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要是人类形体的塑造者。

二、体育教学基本要求

根据教师的专项优势,实行专项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年龄性别特征以及学校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条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体育教学实行一、二年级普修,三年级专修制,并遵循下列原则排课表,即各年级各班的每周两节课,必须至少隔于安排,并且三年级各班的每节课,必须安排在同天同节,这样便于实现按兴趣爱好编班专修。

3、通过有效的体育实践,全面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从事未来职业所必需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养成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意识和习惯,奠定其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基础。

4、通过体育文化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喜爱体育、懂得体育,了解人体和珍惜生命,掌握体育的基本原则和原理以

及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有独立参加体育活动以及健康、安全地从事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以满足身心健康的需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5、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学生爱祖国、爱集体、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和帮助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以及勇敢顽强的拼搏搏精神、公平竞争的生活态度、文明礼貌的行为规范,乐观、自信、进取的心理品质。

三、体育课外活动管理办法

课外体育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有效措施,是体育教学的延伸,是学校校风校纪的具体体现。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优劣,对精神文明建设,竞技体育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为了开创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新局面,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1、为了提高课外体育活动质量,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管理条例》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2、本办法只适用在校学生。

3、规定每周一、二、三、四第七节课为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4、确定一位体育教师专门负责课外体育活动。

5、以协会形式组织开展活动,包括自愿组成的各种俱乐部(队)。

6、组织形式:全校所有运动场地,都将按协会用途划分区域,由各协会会长统筹安排,凡不属于本协会会员,占用本场地,会员有义务协助队长或会长劝其退场,不听劝者,有权维护本利益,可将其驱逐出场。

四、体育训练与竞赛管理办法

1、为保证学校体育训练和竞赛的正常开展,提高学校

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学校体育后备力量,特制定本办法。

2、本办法适用于学校的任何师生操作。

3、体育训练规定:凡是在不影响教学的时间内,学校提供一切能够训练的体育场地、器材和设备,由师生自由双向选

择,实行训练双向选择、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4、个人项目:根据各指导教师推荐,通过教研室综合评估选拔,最后上报学校确定参赛队员和教练。训练仍然由学生指导教师继续负责,参赛成绩归属于指导教师。

5、集体项目:在由师生双向选择组成的若干队伍中选拔一支强队,再由此队指导教师在全校范围,组成校队并任教练报学校审批,参赛成绩归属于组成校队的指导教师。

6、学校除提供一切能够训练的体育场地、器材和设备外,实行以重奖代替任何物质待遇。

7、运动竞赛,每年举行一次全校性运动会,上半年为达标运动会,下半年为田径运动会,并以班为单位组队参赛。

8、其他各项目竞赛,据情况和要求,由任课教师与各协会会长商定,并规定以专业教研室或专业科为单位组队参赛,成绩和奖励到班级(某教研室获得第一名,则所属班级均是第一名)。

参考文献:

《中学体育教学》 辽宁师大出版社

初中体育心理素质加强 篇3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 加强 心理素质 锻炼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重要性

体育课是初中学生都喜欢的课程之一,因为学生的学习压力在体育课上有所缓解,学生完全能排除压抑的情绪,有利于学生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本文将体育课的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重要性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加强沟通、交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人际关系。体育课的教学活动大部分在室外进行,室外的体育课给师生充分的接触机会,学生能够与同学一起训练、分组打比赛,从而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彼此之间有机会深入了解,进一步加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建立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这样有助于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推动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避免学生产生自闭症。所以说,体育课具有加强沟通、交流的优势,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好体育课的这一特点,帮助学生建立师生与同学间的人际关系,从而健全学生的良好品质。

(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自信心对学习活动有带动作用,如果学生失去自信息,那么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各科成绩都会下降,学生甚至会出现自闭的不良现象。有些学生在语数外课程中成绩不好,就对学习失去信心,但是他们可能在体育方面有特长,所以体育老师善于观察学生,发挥学生特长的话,学生在体育课中找回自信,才能体验到学校生活的愉快之处,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也产生信心。

(三)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初中学生年龄还小,难以承受太大的学习压力,户外的体育活动不仅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还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对初中学生进行的体育活动难度不能太高,否则学生会感到压力,体育课起不到积极影响的作用。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才能起到促进学生智力发育的作用,科学的开展体育活动,使学生走出枯燥无味的室内学习环境,让学生呼吸新鲜的空气,开阔自己的心境,缓解学生紧张的心态,让学生得到暂时放松大脑的好机会,在运动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得到更新,从而促进学生大脑发育、智力的提升,有利于提升其他文化课程学习的效率,再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相关途径

目前,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情况来看,我们将会发现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很低,承受不起一次小小的失败,在生活上独立性思维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严重,不愿意与其他人合作完成学习和工作。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中学阶段,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已经会形成,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阶段,初中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终生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非常重要,体育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好体育课堂时间,开展科学的体育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从而提升学生应对挫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最重要途径,体育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好体育课堂的珍贵时间,给学生安排各项体育锻炼活动,这样不仅能达到体育课的基本教学目标,还能够调节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容易接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心理容易产生失衡的局面,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都不利,严重扰乱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第一途径就是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这过程中体育教师的用处很大,体育教师重视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要重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平时课堂上为培养学生心理素质考虑,开展科学的体育活动,从而达到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目标。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活动时,不要以自我为中心的安排组织活动,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能力,体育活动难度不要太大,围绕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有助于学生端正自我意识。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关心学生的心理、生理变化,多用手势、眼神与学生沟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让学生引导关心别人、照顾他人,培养学生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从而形成学生的良好人际关系,实现心理素质的锻炼。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信心。初中体育课每星期只有四节课,如果教师没利用好短短的课堂时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么很难谈起体育课的效率。初中学生有的不喜欢运动,有的害怕做出的动作难看,有的害怕同学笑她(他),这些学生很少参与体育课活动,有的甚至敷衍了事、假装当病号,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必须要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

(四)进行挫折教育,锻炼学生意志。挫折教育在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中起到的作用很大,利用恶劣天气、比赛等形式锻炼学生的意志,从而提升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和处理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还有助于增强心理免疫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从而提高学生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

结语

初中体育教学,在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很大,为此,体育教师必须要围绕学生的心理变化,开展科学、有效的体育活动,同时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磨练他们的意志,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万从灵.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2(S4)

[2]姜英浩.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J].黑河教育.2010(10)

初中体育心理素质加强 篇4

一、在初中体育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初中生面对学习的巨大压力,身体与心理上也随之发生变化。容易产生情绪不稳定,易产生极端的心理,与此同时初中生处在青春期,容易产生逆反的心理,从而影响初中生的学习成绩和生活。在加强初中生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要强化初中生的心理素质的锻炼,从而使初中生的身体和心理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体育活动的锻炼能够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意志的磨练。

体育锻炼也从属于心理调节的范畴,初中生需要在体育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体育锻炼与心理调节,体育活动中的动作技能能够使学生肢体的能力得到发挥,增强初中生的体魄;在小组的体育活动进行时,增强了初中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在不断的交流中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等心理层面的压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体育锻炼不仅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发展,还能够在一定程度山锻炼学生的意志,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能够坚强的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学会自我调节,增强与同学、教师之间的友谊,为未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锻炼

1. 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适度的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体育运动的节奏调节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在体育锻炼与体育游戏的失败与成功中寻找经验,丰富初中生的情感经历和自身的调控能力。

在初中体育的教学活动当中,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的特点,制定出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案,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的增加自我的认知,体育教师也可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采取增强学生动作间的互动等方式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集体的合作中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教会学生照顾他人、关心他人,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2. 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当中,适应强度的体育运动锻炼能够使学生形成吃苦耐劳的精神。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学生在遇到困难阻碍的时候拥有客服困难的勇气,形成顽强拼搏的意志。在进行体育能力测试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完成体育任务,一步一步的克服困难与阻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3. 建立多种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合理的评价体系制度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关键性措施,使学生在活动的体验中领悟快乐与挫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学生的个体情况受到多种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的个性特点都有所不同,通常用的两种方式分别为表扬性鼓励以及期待性的鼓励。

表扬性的鼓励。这种方式采用直接表扬的语言方式,从学生的优点出发,例如:针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学习上有所进步,就使用带有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针对平时在课堂上很少发言的学生,对学生进行表扬,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期待性鼓励。这种方式要求教师充分的关注学生在课上或者课下的动态,对学生使用带有期待性的语言,这种方式可以放在表扬性鼓励之后进行。例如:“最近学习成绩总体上升的很快,如果在某一科加强学习,这样就更好”;“这项体育技能做的很标准,如果再在某一个动作上稍微的调整一下,看起来就更加的协调。

面对学生个体的参差不齐,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知识的辅导,扩展学生的运动知识,对不配合体育活动的学生,教师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分析这一类学生的心理状态,说服其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来,从而促进整体学生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的提升与发展。

综上所述,在初中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渠道有很多,体育运动中的小组竞技比赛等小组合作能力的锻炼、小组交流的锻炼、小组竞争的锻炼都对初中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朝文.试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锻炼加强的途径[J].东方教育,2015(11):362-362.

[2]姜英浩.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J].黑河教育,2015(10):44-45.

初中体育心理素质加强 篇5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它的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

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观点正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所接受。

但在中小学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辩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有关,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这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足够的重视。

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初中体育心理素质加强 篇6

关键词:心理素质 培养 同步 自信心 稳定 调整

笔者从事田径竞技运动有十年时间,并且担任本校高考体育专业类学生的训练指导老师也已经有七年时间了。回顾笔者跟随教练训练到自己带学生训练的十多年中,特别是担任高考体育专业类学生的训练指导期间,笔者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努力探索提高学生竞技项目水平的路子,从中更深刻地认识到,要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须从两方面打好基础,一方面是抓好专项技术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指按照个人的天赋条件,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指导老师科学的技术指导以及本人的刻苦训练。另一方面是心理状况必须稳定。也就是说,不管是在哪种场合,哪个时间段,都能保持稳定的心态,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否则,不但会导致技术动作变形,影响运动成绩,而且还会导致运动损伤。总而言之,个人运动能力是达到较高运动水平的基础,心理状况(心理素质)则是取得预期运动成绩的保证。

在任教几年中,一些学生由于没有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导致高考比赛中没能发挥出应有的运动水平,错失了机会,教训是深刻的。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笔者通过多年的摸索,发现要抓好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必须与专项技术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循序渐进、同步计划、齐步实施。在其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其心理素质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以下笔者围绕如何加强体育生运动心理素质的培养作出汇总,与各位同仁一同探讨。

一、平时训练阶段,将心理素质的培养与专项技术训练结合起来,同步实施

1.通过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笔者对选择报考高考体育类专业学生进行分层次分类初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初训,再进行全面体能测试。测试内容主要从绝对力量、爆发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方面进行。然后根据全面体能测试的成绩再具体选择符合学生需要的运动项目,并按照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训练计划,切实抓好基本功的训练,不断提高其运动能力水平。通过其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消除学生的自卑感,相信自己的实力,从而增强了自信心。自信心的提高是心理稳定的基础因素。

为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自信心问题,笔者为每一位体育类专业学生设计了一本训练日记,要求他们将每天的训练感觉和效果写出来,随时了解学生的训练效果和心理变化,这样不仅可以及时针对他们出现的问题给予解决,同时他们自己也能及时总结自身问题,并自我调整。

(2)鼓励学生与兄弟学校的体育训练生进行比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体育水平已经达到非专业的竞技水平,但是由于没有对比,学生始终会很彷徨,不清楚自己的定位,所以笔者特意安排他们与兄弟学校的体育生进行比赛(适当安排水平与他们相近的学生)。比赛后,学生发现原来自己的能力已达到较高的水平,顿时信心倍增。例如2006届学生邓昆裕,经过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他的100米短跑的成绩由原来的12秒5跑到11秒8,训练成绩突飞猛进,自信心也得到增强。

2.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内测验赛和社会上的比赛,促进学生心理稳定

组织学生多参加大型的比赛是提高训练成绩、临场应变能力、稳定心理素质的好方法,使学生能在大型的运动会上去拼搏、去总结经验。所以在赛前,笔者会认真指导学生做好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的调整,使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竞争氛围下都能保持心理稳定。笔者在平时的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1)在得到学校领导的同意后,根据学生的需要,经常带学生到专门的训练场地训练(例如江门体校和新会体校),调整学生竞技状态。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训练气氛,还能学习到体校体育尖子的技术、技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比赛心态。

(2)笔者经常组织校内测验赛,并用摄影机将学生的训练情况拍摄下来,然后让学生在训练后去观看。在观看的时候提醒他们有哪些动作需要纠正,哪些动作应该继续保持,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所在,心理素质才能稳步提高。

同时,笔者建议学生多参与社会上的比赛(例如新会区成人运动会比赛)。对学生来说,每一次比赛都是非常好的锻炼机会,能因应环境、时间、比赛氛围等变化,更好地调整心理状态。实践证明,学生在这些比赛中获得了一定的经验,运动成绩也有较大的提高,承受压力的心理素质也有所提升。在2008年新会区学生运动会上,我校取得突破性成绩,获得30分,排名第七,而30分当中有25分便是笔者所带的四位高考生获得的。

3.培养学生顽强的作风,促进良好心理状态的发展

体育训练是漫长、艰苦的过程,对于90年代出生的学生来说,要坚持到最后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所以要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发展,在平时就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顽强的作风,不怕苦,不喊累,坚持到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在训练过程中经常会借用一些顽强的事例和学生聊天,鼓励他们,或者播放一些鼓励性的视频,让学生在放松时间观看。尤其是有一次播放《赢在中国》以及《背后的故事·菲尔普斯》的视频给他们观看时,学生都很受鼓舞,充分地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正含义。

除此之外,在每一次比赛或者测验、考试前,笔者都会进行动员,提出要求,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比赛中的每一个环节,不管对手是谁,实力如何,都应该尽最大的能力去争取,注重培养其顽强的作风。

二、高考前一个月,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以调整为主,使其达到最佳考试状态

高考前一个月是学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一个月决定了学生在高考考场上的能力水平。尤其是考试临近的时候,学生的心理难免会出现过分紧张、焦虑以及激动的情绪,因此这一阶段需要切实注重调适学生的心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为此,笔者主要做到以下方面:

1.给予学生充分的知情权

让学生了解考前可能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高考的详细程序、高考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掌握应对的办法。同时要清楚自身的优势,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心,以达到提高学生健康心理水平的目的。并且从一些细节中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胸襟开阔,遇到困难和挫折能用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去对待,努力帮助他们调适良好的心理状态。

2.注意睡眠充足,劳逸结合

笔者注重提醒学生在考试前夕的休息十分重要,切莫牺牲睡眠时间去训练,这是得不偿失的。考试要以平常心对待,顺其自然,不可多想。另外,笔者建议学生在训练之余,可以进行其他悠闲活动加以调节,做到劳逸结合,如散步、定点投篮等,但也要求他们注意不能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以免使体能多余消耗。也可以听听节奏舒缓的轻音乐,这都有助于缓解紧张的情绪。

3.调整生理作息时间,应对高考考试

考试期间,考生通常要在早上6点半左右起床,8点到11点期间,身体技能便需要发挥到极限。由于考生在2月中旬考试,而高考前一星期才刚放完寒假,所以学生习惯了晚睡晚起,因此一定要给予及时的调整。笔者也在这阶段特别要求学生按照高考的作息,调整他们的生理时钟去应对考试。

初中体育心理素质加强 篇7

一、注重学生心理变化, 分析学生心理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心理上的变化, 及时分析不同状态下的学生心理, 剖析其内在原因, 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可以发现, 很多学生在平时不紧张的时候看起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但在关键时刻, 却发挥失常。因此, 体育教师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磨炼学生意志,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消除运动恐慌心理。

(1) 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 学生运动水平各有差异。比如, 有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害怕参加体育运动, 怕同学笑话, 在学习中不想投入, 敷衍了事。针对这些问题, 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技能水平等特点, 合理搭配一些难度较小、学生兴趣高的内容, 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认识自己, 提高其学习信心。要让学生知道, 每个人的能力虽然不同, 但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增强, 更加喜爱体育运动。

(2) 适当地进行消除紧张情绪的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越集中, 心理越紧张, 保持情绪稳定就越困难。要让学生适当转移注意力, 克服消极或过度紧张的心理, 以积极、轻松、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和生活。比如让他们暂时离开, 想一些平时喜欢的事情, 稳定之后再进行体育运动。例如, 在乒乓球比赛一开始就全力投入, 紧张地迎接每一个球;赢了就走动一下, 叫喊一下, 振奋自己, 保持势头;失了球, 就用毛巾擦汗或定一定神, 动作放慢, 让自己静下来, 再重新振作起来进行比赛。心中无杂念, 也是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策略。比赛时没有人想输, 但比赛时脑中总想着输赢, 则容易影响水平的发挥。关键时刻手脚要放开, 不用多想, 只要把平时训练的心态拿出来就行。

二、在体育教学中, 注重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师要研究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地准备教学方案, 通过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 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 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的人格特征,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为他们将来的人生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重要。因此, 体育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的个性心理, 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方案, 增强学生的注意力。例如, 在跑的过程中, 预备阶段一般要求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做好各种预备动作;在跑的过程中, 还要注意后蹬快速有力、上体正直稍前倾、身体自然转动、摆臂和动作协调。集中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2) 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在体育活动中, 竞争能使学生满怀希望, 朝气蓬勃, 克服惰性, 形成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在体育课堂中, 体育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 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竞赛活动, 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根据学生的个体实际, 可采用“让时、让距、让分、等级赛”等方式进行训练。比赛当中, 要组织学生采用鼓掌、呼喊加油、呼名激励等方式, 营造热烈友好的竞赛气氛。比赛之后, 体育教师认真评讲, 使得胜者不骄, 败者不馁。要真诚地祝贺和表扬胜者, 并发给小奖品, 比如“小红花”“小五星”, 以强化胜利感和荣誉感, 从而激励同学的上进心和竞争心。同时, 还要热情鼓励和安慰失败者, 对他们的进步和良好的行为给予充分肯定, 激发他们战胜自我的胜利感, 增强其超越自我、发展自我的信心, 并消除或减弱失败的消极情绪, 鼓励其积极参与下一次的竞争。

(3) 依据学生的个性, 精心创设各类比赛情境,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 体育活动大多数以团队合作形式出现, 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着各种频繁的合作关系。平时只要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开展活动, 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例如, 分组接力练习时,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比赛, 规定同组成员得分之和形成总成绩。这样, 每个人都会注重自己的成绩, 力争为队伍争光, 学生之间相互支持鼓励,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结束语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能力和其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要善于发现并处理好学生的运动恐慌心理, 帮助学生克服各种不良个性心理,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引导学生热爱体育锻炼, 自主学会锻炼身体, 使其成为心理健康、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顾汝荣.对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困境的分析研究[J].学苑教育, 2014 (11) .

初中体育心理素质加强 篇8

1、积极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学生们只有对这一事物感兴趣了才会愿意去学习它。初中生的好奇心都比较强, 体育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去展示自己的才华, 如果遇到某些同学在体育课上表现比较突出的话, 教师也要及时的给予表扬,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于体育课的兴趣, 学生们也就更加愿意花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了。此外, 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也要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把握, 教学内容不能太深, 太深的话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 但是如果太浅的话又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建立有纪律的体育课堂

体育课教学的灵活性是很强的, 学生们在体育课上不会感觉到像上主课程一样的压抑, 他们可以尽情的释放自己, 即便体育课在室内上也不例外, 大多数的学生们都把上体育课当成玩儿, 完全无视体育课上的纪律。并且在初中教学的过程中对体育课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 再加上有的老师也没有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门课, 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只是让学生们自由的活动或者是只进行一些简单的训练, 学生们也很认同这种教学形式, 因为这样给了他们更多玩儿的时间。在我看来体育课也要像其他的学科一样进行规范化的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体育教师也要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 对学生们负起责任实行点名制度看学生是否逃课、旷课, 如果在课上有学生违反了课堂纪律, 教师一定要给出相应的处罚措施。

3、巧妙实施分层次教学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心理和生理上都有一些变化。教师面对这么多的学生, 并且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 教师如果想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的发展, 就要针对每个学生采取不同的手段。首先教师需要加强对每个学生的了解, 找出每个学生各自的特点, 然后再去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比如田径这项运动,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体质的学生给他们制定不同的标准, 并且具体到男生, 女生之间的标准也是不同的。此外, 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时也要讲究一定的层次性, 对于那些体质比较差, 水平比较低的同学教师一定要有耐心, 让他们从基础的开始练习, 但是教师在面对那些水平比较高的学生的时候就需要多下一些功夫, 争取让他们有更好的发展, 多交给他们一些知识以及战术等, 帮助他们进步。

4、把握好学生的训练强度

体育课上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一些体育训练, 还需要教给学生一些有关体育的常识性知识。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时候, 教师一定要制定好计划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要实现训练的目的, 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考虑学生的自身承受能力, 毕竟初中生还在发育的阶段, 身体的各项指标跟成年人还有一定的差距。如果在训练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的话很有可能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 尤其是教师在交给学生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时, 一定要保护好学生, 避免发生任何的意外。教师一定不能忽视这个问题, 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训练的目的也是强身健体。

5、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

在新课标下更加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无论是从家庭遗传方面还是身心的发育学生之间都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差异, 以往的教学一个教师面临这么多的学生, 统一的进行授课, 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无法适应。对于体育课而言, 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不同的, 根本不可能按照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但是新课标对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考虑的比较详细, 无论是从身体条件还是从兴趣爱好方面都被考虑了进去, 教师们根据学生们之间的差异去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 确定教学的目标, 确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此外, 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也要有不同的评价方法, 适时的给他们一些意见, 让他们能够更好的进行学习, 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6、结语

初中体育课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强身健体, 增强体质。在初中教学的过程中对体育课并不是很重视, 再加上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不是很高, 教师的教学态度有时候也不是很好, 也就造成初中体育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所以我们还需要进行一些改进。

参考文献

初中体育心理素质加强 篇9

关键词:初中体育,心理素质,自信心,挫折,团队合作

从体育教育的目的上来看, 不仅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很重要, 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也同样重要。在初中阶段, 体育课是不可或缺的学科, 在体育课上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身体素质, 还可以提升心理素质。初中学生的心理不是特别成熟, 心理状态不太稳定, 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内, 体育课可以利用其学科优势做好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工作, 承担其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一、以学生为本,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初中学生的身心没有发育完全, 有的学生由于自身的体育基础较差, 不能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去, 也不敢参与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去, 或者是有的学生没有正视体育课的价值和作用, 并不认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这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影响到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面对这一问题, 体育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量身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 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和尊重, 学生之间也能互相帮助, 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的要求。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正确面对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并不是领导与被领导, 主动和被动的关系, 而是平等、教学相长的关系,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体育教师应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分析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和特长等, 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亮点,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尤其对于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 更应该培养其自信心, 让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多鼓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面对心理障碍有信心也有能力克服。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通过发挥语言和行动魅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并且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参与状态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具体进步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奖励, 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二、挫折教育, 提高学生的抗打击能力

初中学生的心理较为脆弱, 一般很难承受较大的打击, 但是如果就这样放任自流, 会让学生成为温室里的花朵, 直接影响到学生之后面对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挫折教育是初中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应用的一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学方法,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抗打击能力, 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使学生在受到挫折之后能很快恢复过来, 并且正确面对这一挫折, 更好地适应环境。体育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体育训练, 有些体育训练项目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要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受到打击。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可以选择户外练习或者是在恶劣的天气环境下开展练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分析学生能承担的运动负荷量, 根据学生具体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提高学生的抗打击能力和毅力。

三、团队合作教育,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在初中体育课堂学习中, 由于学生的数量众多, 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一些团队活动。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不同的性格和处事方式等会使学生会发生沟通障碍, 甚至还会发生恶劣的影响, 这也是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 分组教学是常见的教学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使学生能正确理解自身和同学之间的关系, 感受到集体、团队的力量, 学会良性竞争, 在不同的环境下体验竞争和合作的状态。有些体育活动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在这样的活动中, 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争, 这样能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感受竞争, 同时也能锻炼每个学生的能力。学生之间优势互补, 既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初中体育心理素质加强 篇10

一作为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心理素养

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锻炼的前提是教师本身也必须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作为教师应当在业余时间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切实提高自身的心理学素养。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只有教师具备了健全的心理素养,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出现的分歧与胆怯等症状, 才能在教师的宽容、谅解、引导下受到感染并得到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通过自身的心理素养引导学生不断克服和战胜自己的弱点, 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自信

由于中学生身体还没有发育完全, 体育水平也参差不齐, 一些体育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往往因为害怕动作不标准而不敢参与体育练习, 或者只是敷衍了事。面对这种状况, 教师要设置有针对性的方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练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 作为教师要努力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使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 两者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 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发挥学生的个性, 从其兴趣点出发, 对体育技术进行训练, 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展示自己的特长, 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当降低难度, 对其进行个别辅导, 提升学生的技术掌握能力, 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 适当的鼓励也能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有效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调动学生的情绪, 实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坚持过程评价, 应当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等具体情况, 对其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幅度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不能简单地以终结性评价一概而论。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程度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 这样能够较好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适当的挫折教育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挫折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和受到挫折后的恢复能力, 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提高其对生活和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训练, 为了熟练掌握一项技术要领可能需要反复进行练习, 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失败与挫折, 教师需要在教导和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关注, 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挫折的环境中提高自身素质, 磨炼意志品质。可以在恶劣的天气环境下坚持训练, 锻炼学生的意志。体育活动大部分情况都是在户外, 这就避免不了碰到恶劣的天气, 一般情况下, 教师考虑到天气情况的变化会改变已经制定好的教学计划, 实行室内授课。但恶劣的天气恰恰为挫折教育创造了合适的环境。如在下雪天进行训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御寒能力,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还可以创设比赛情境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多进行一些比赛活动, 让学生投入其中, 锻炼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同时, 在进行抗挫折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也应考虑到运动的负荷量, 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适当进行调整,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体质, 也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力。

四通过分组比赛,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能力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竞赛活动,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 通过多种形式的竞赛,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体育课训练中集体性的活动, 使学生学会理解, 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适应能力。而且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体会到集体的力量, 有助于帮助学生摆脱消极、焦虑等不良心态, 克服这些狭隘的思想, 积极主动地融入到集体中。而且, 合理组织合作学习, 也能够为学生提供进行协调配合和竞争的机会, 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在进行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都能够得到锻炼与提升。有的体育活动一般一个人是无法进行的, 必须需要多人协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然后再进行对抗竞争, 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在竞争之中更加注重小组内的协作配合, 锻炼每个学生的协作能力, 而且在协作基础上的竞争, 也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胜心, 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行培养。

总之,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状况出发, 积极改进教学形式和自身的心理素养, 对学生进行引导, 逐步扫清学生的心理障碍,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 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为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邓腾.浅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学周刊, 2011 (22)

初中体育心理素质加强 篇1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123-01

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学生建立独立人格的重要时期。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所面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愈来愈复杂,导致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强,主要表现为有的学生冷漠孤僻、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有自卑感、没有团队合作意识等。体育教学具有身心互动统一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进行体育活动,伴随着生理负荷的变化,同时也进行着一系列心理活动,包括意志力、注意力、积极性等的变化。教师要从学生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出发,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教授新的知识时,有的学生总是以无法掌握此项运动为由推脱练习。此类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久而久之对体育失去热爱,给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跨越式跳高练习中,部分学生因为一两次跳不过横杆而自信心受到打击放弃练习。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将横杆设计成从低到高的四个高度,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跳跃的高度,一个高度成功完成三次跳跃后则可以挑战下一个高度,若失败则降低一个高度。

这样的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二、锻炼学生的抗挫能力

要熟练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学生往往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困难、阻力,甚至是失败,有些学生会产生放弃的心理。当学生出现这一心理状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挫折。教师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教学目标设置适当的运动强度和难度,通过合理利用各种天气、场地等外界因素,对学生进行抗挫能力的训练,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激励学生完成任务,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嘉奖,让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从而战胜困难。

例如,在1500米中长跑练习中,很多学生一看到“1500”这个数字就害怕,加之天气炎热,有些学生还没开始跑就认为自己跑不了。面对这一情形,教师可采取全程陪练和加以鼓励的方式让学生完成练习。如采取不计时的方法要求每一个学生完成练习,当他们跑不动的时候,教师要用激励语言鼓励他们坚持到终点,如“你们是最棒的!加油!坚持!”等。在恶劣的天气和超负荷运动量的训练中,教师也可以通过鼓励表扬的方法激励学生在挫折面前学会坚持,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坚持中获得成功,逐步锻炼抗挫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团队合作就是最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中每个人的特长,在合作过程中,队员从集体利益出发,学会相互理解和尊重、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实现集体利益的最大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置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协调配合、竞争对抗的机会,使学生在团队中学会合作、发挥所长,实现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例如,在教学“50米短跑”时,教师可以采取“50米往返接力赛”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比赛规则如下:

(一)赛程:由赛场区50米跑道单程来回各四次,四个赛道划线阶。

(二)队员:全班分为四组,每组男女生比例相同。

(三)道具:接力棒三根。

(四)规则:

1.每组队员平均分半站立在跑道两端。

2.运动员到位后,由起点队员拿起接力棒,以裁判员哨声响为起跑信号。

3.比赛过程中如在短跑过程中出现掉棒的情况,则由该运动员亲自将接力棒捡起并继续完成比赛;如掉棒出现在临交接棒时,则由交棒者捡起接力棒并传递给下一位队员。

(五)评判标准:由裁判员计时,时间最少者为胜,并且在所有的参赛队员中选出跑得最快的一位给予奖励。

在赛前准备中,队员的分配安排、接力棒的交接办法等比赛策略的讨论,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会了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在接力赛过程中,每位队员都会为了集体荣誉跑出自己最好的成绩,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素质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广大教师要做好持久的备战心理,宜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采取恰当的教学措施提高教学效率。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戏剧管理下一篇:招拍挂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