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共9篇)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篇1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摘 要 初中体育教学在学生的成长阶段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本文针对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展开探讨,分析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进而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初中体育课的教育价值不仅在于学生的体能活动中,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初中阶段是学生较为叛逆的使其,对学校及教师而言产生了极大的挑战,体育课作为一门活跃课程,在此基础上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能够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同样为国家的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帮助。
1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和积极性。在体育课堂中,通过一些体育项目,如拔河、球类运动等,能够锻炼学生意志力与耐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竞技过程中,拉近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的距离,加强人际交往能力。这一创新教学实施,通过体育运动将健康的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初中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事情的分析与判断能力较弱,缺乏社会经验,同时也是对外界处于好奇的年龄段,由于面对升学的压力、家长的监管等因素,使得绝大部分的初中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2.1与学习相关的问题
中学生的生活重心就是学习,由于学习能力的差距或者面对考试的情绪,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由于面对繁重的课程,绝大多数初中生都产生了厌学心理,不想去主动的学习,并且在课堂上总出现萎靡不振、思维迟缓等问题。
2.2与人交往引起的问题
学生在与同学或教师的相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相处不愉快的问题,进而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反抗心理,无法保持正常心进行学习。或者在学生与父母的沟通过程中,?O易出现“代沟”,即互相不理解对方。
2.3青春期引起的问题
青春期是每个学生都需要经历的时期,随着生理的改变,对初中生的心理呀产生了一定影响。大多数学生不愿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一旦遇到挫折,总是采取消沉的态度,还有早恋的情况出现,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的干扰。
2.4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由于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初中生的思想波动较大,看待事情较为偏激,特别容易造成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久而久之,使其心理承受能力变差,遇到挫折时难以从中走出来。
3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3.1为学生创建阳光的体育教学环境
为了更好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综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比如对由于肥胖不爱运动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例如:对于胆小的学生,可以选择篮球、足球等活动锻炼其自信心。另外,教师可以利用奖励教育模式,鼓励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为学生创建阳光、快乐的教学环境,从而帮助学生培养更为丰富的心理情感。
3.2为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如今大多数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学校的大集体环境,通常表现为不善于与人交往。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应加强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沟通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呼唤角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幽默丰富的教学方式去感染学生,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外,教师可以组织拔河项目,进而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同意识,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3.3优化教学内容,设立趣味运动
随着新课改的落实,初中体育教学也得到了逐渐的进步与优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运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篮球课教学中,将学生分为四个人一组,进行运球接力赛,看哪一个小组取得胜利,然后采取奖励措施,让学生都融入到游戏教学中。通过一些趣味性比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运动技巧,并且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从而培养其健康、顽强的良好品质。
3.4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教师应科学地组织体育竞赛活动,使得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能够实现自我超越,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公平竞争意识,使其不断满足学生在成长发育阶段的心理需求。另外,有竞争就有输赢,在竞技过后,学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保持不屈不挠的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稳定发展。
4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在提高学生体质的同时,还肩负着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重任。在课堂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同时为学生营造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到首要位置上,进而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代娣.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中),2017(04):48.[2] 马文进.在初中体育健康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微[J].好家长,2017(49):240.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篇2
1. 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
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道德教育, 这对于小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
(1) 为人师表是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的基石。道德教育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 必须借助教师的主导作用, 只有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 道德水平, 体现为人师表的作用, 才能真正为学生在德育学习中提供主观条件。首先, 英语教师必须先从自身做起, 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仪态等, 从主观上给学生一个榜样, 切忌使用消极和不文明的话语来评价学生。其次, 英语教师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2) 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首先,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之间互助合作, 沟通交流, 培养学生体谅、理解他人的良好品德, 让学生有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使其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正确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其次, 教师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把课本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达到“知、行、做合一”的目的。
2. 初中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要以人为本, 重视和尊重个体的发展,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1) 重视和尊重个体的发展。学生个体是存在差异性的, 重视学生的差异性,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 给学生制定教学目标时, 要多层次制定, 让每个学生能“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 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以提升, 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授课的情况,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里学习, 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2) 创造良好的交际情境。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 语言学习离不开交际的环境, 教师一定要利用学校的环境, 给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多听多讲, 提高实践中的英语交际能力。
3. 高中英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1) 利用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几千年来, 我国学校的课堂都是由教师主宰, 英语教学自然也被这种教学模式所影响。改变观念,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是英语学习重要的内容之一。我们都知道, 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即输入, 转换, 再输出。因此, 教师要跟学生交流, 学生跟学生也要交流。英语不是母语, 学生接触外国人的机会也很少, 缺乏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 只有在不断的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才能让学生有所提高。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发思维, 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发言, 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3) 强化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说、读、写能力是对学生学习的一个基本要求, 也只能在反复训练中提高。激发学生听读的学习主动性, 自觉训练听读是学生快速进步的手段之一。在教学中, 适当地介绍语言文化背景,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也有利于对语言环境的理解。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篇3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境教育;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5-058-1
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加深,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而地理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必然在学校环境教育中承担着主要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在给学生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履行环境教育这一新的职能,寓环境教育于地理教育之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笔者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为了加强学生的环境教育作了以下尝试。
一、挖掘教材内容,实施环境教育
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河流、湖泊、森林、气候、沙漠、矿产、人口等教学内容中都蕴含着进行环境教育的丰富内容。在教学时要始终注意深入研究教材,基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环境问题就是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例如,讲授黄河时,要说明黄河及流域概况的知识,同时指出,黄河所流经的黄土高原地貌在历史上是一片“草丰林茂,沃野千里的绿洲”,但由于常年的开垦,毁草弃牧,毁林种粮,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调、导致泥沙淤积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变成了中国的忧患。同时介绍,党和国家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一系列的综合治理措施,并取得了可喜成绩。这样既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又进行了具体生动的环境教育,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地理课的教学之中。
二、联系学生实际,实施环境教育
进行环境教育,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把教材内容和当前国内外以及当地周围的环境所发生的变化联系起来。在讲述土地荒漠化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内蒙古大草原正在遭受着人为的劫难:内蒙古8800万公顷草原已有3900万公顷沙化退化,并且沙化面积正以每年800万公顷的速度继续扩大。迄今,400万公顷已完全荒漠化。
在谈到环境污染这个问题时,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历史上曾发生过的典型案例。例如,18世纪末英国产业革命后,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普遍使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使1873、1880、1892年曾在伦敦发生3次由于燃煤造成的烟雾事件,主要是由于燃煤产生的大气烟尘及二氧化硫,死亡约2800余人;1905年在英国格拉斯哥又发生过一次烟雾事件,死亡1063人。这种情况屡有出现。在一次次血的教训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和走过的历程,认识到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需求,而必须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采用多媒体手段,实施环境教育
我们知道,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单凭口头讲述或学生讨论达不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或在他们心中产生震撼。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把有关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插播一些录像,加深学生的印象。
多媒体能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能力,大大增强了人们对抽象事物和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课堂引入全新的境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的方法。例如,在讲解自然灾害时,可播放“长江特大洪涝灾害”、“北京沙尘暴”等一些录像,观看了形象生动的视频材料,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类破坏环境所导致的恶果。然后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形成灾害的根本原因,明白人类滥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当灾害发生时,它给人类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给我们的教训也是深刻的、惨痛的。然后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呼吁大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在班级里倡导节约用纸,积极回收废纸,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植树造林”。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我们就可以把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认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再结合实际,达到增强学生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的教学效果。
四、组织实践活动,实施环境教育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必须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课外活动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料、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并在实践活动中应用和检验。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篇4
江苏省淮安市袁集乡初级中学张家兵
挫折教育,也称抗挫折教育,是一种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培养学生对挫折的恢复力的教育。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教育必须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因此,在初中阶段嵌入挫折教育不仅有其理论探索的意义,也有其现实的紧迫性。初中体育教育的实践性、集群性和互动性在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此应当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一、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从教育目标上看,通过挫折教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其创新精神以及在竞争关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竞争促进了社会进步,但如果个体缺乏对失利的正确认知与应对,竞争就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培育学生面对挫折的能力能使学生从容地面对挫折,提高其生活的质量及幸福感。反之,如果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学生可能因为恐惧失败而自私自利、缺乏包容精神与团队意识。更进一步说,如果缺乏抗挫折能力,学生可能因为害怕失败而丧失了创新的勇气。由此可见挫折是学生所必须经历的教育环节。
从现实层面看,体育教育中开展挫折教育,可以弥补文化课教育存在的弊端。对于初中生,文化课教育有较大的应试考核压力,如果在其中嵌入更多的挫折教育,实质是强化了应试教育的导向,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而体育教育则因为中考的压力相对较少,加之其独具的运动性、集群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之中面对挫折、体会艰难。这样的感受,可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从教育管理层面上看,新课标体系也为体育教学中增加挫折教育的内容提出了刚性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挫折教育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也符合现实教育改革的客观需求。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是可行性的运动生理学以及心理学的证据表明,体育运动可以减轻抑郁,有效平衡挫折教育的负面作用。医学证据表明,运动过程中人体可以分泌出多种激素抑制负面情绪。挫折教育的主要缺点在于对于调节能力不强的学生,其面对挫折情境,可能会产生较强的抵触情绪,导致心情抑郁,影响学习、生活。体育运动恰好可以平衡上述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宜挫折教育的展开。
体育运动本身所包含的竞争性以及规则依赖性为挫折教育的情境创设提供了丰富的选材空间。挫折教育的有效进行必须依赖于恰当的情境,体育活动既有强烈的竞争性又具备完整的规则予以配套,有很多“挫折情境”可供选择。比如,竞赛中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学生易具有挫败感及不公平感,如加以合理利用,可以为挫折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机会。
三、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挫折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应对挫折能力为中心,避免纯粹制造“挫折”而缺乏教育。
在实践中,很多人错误地把挫折教育理解为让孩子“多吃苦”、“多磨练”。实际上,挫折教育既要教会学生如何在心理上克服挫折带来的不利影响,更要指引学生在行动中克服挫折。举例而言,对抗比赛后,失利的队伍就遭遇了挫折情境。教师一方面应当调节学生比赛失败的心理情绪,另一方面应当引导学生提高竞技水平,赢得其后的比赛,这样才是完整的挫折教育的实施。
2.挫折教育情境的创设应当真实与自然,使学生真正经历挫折的洗礼。
挫折经验的获得,通常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一种不经意的自然结果。有意识设计的挫折情境一旦让学生获知,将会出现两种教育后效:轻慢心理和反感心理。前者会使学生被动应付,学生往往把吃点苦、经历点不平,当作是完成一项学习任务,不能提高他们的相关能力。后者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反感心理,并表现为攻击或退缩的反应行为。为此,要求教师在设置挫折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挫折承受能力的差异性,要尽力创造出真实、可信,同时顾及学生感受的挫折情境,要特别注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主动、热情地帮助学生摆脱困境,以达到预期教育目标。
3.挫折教育的实施应当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个体的性格特征的不同,遇到挫折的态度、处理方式也必然不同。这时教师需注意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如对于外倾型的学生,针对其活泼、乐观、开朗、善言谈、好交际、易自满的特点,教师可直言不讳地进行说服教育。针对内倾型的学生,鉴于其特征是倾向于内心体验、深思熟虑、处世谨慎、多顾虑、少行动,宜旁敲侧击,启发诱导。而对于一般表现为悲观、悲伤、失助的抑郁型的学生,应采取格外谨慎的挫折教育,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深入。
4.挫折教育的实施应当注重体育精神的导入与完整人
格的培育。
在挫折教育的实施中,不仅要教导学生面对并且克服困难,而且还要在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的时候导入体育精神的理念,引导学生用健康、高尚的思想战胜困难,解决问题。例如,面对障碍时,有的学生用狭隘的“成功观”、“竞争观”来激励自己、以“出风头”的目的来挑战困难。此时.教师既要肯定学生面对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动力,又要纠正其错误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在抗挫折的过程中弘扬体育精神,并最终塑造其完整、完善的人格。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篇5
摘 要: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以数学文化内涵为导向重构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科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文化 渗透性教学
小学数学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知识结构,它更应该是人类在生存与发展中不断探索与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数学文化主要是指在数学学习中,以小学数学教材为载体,以数学活动为抓手,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数学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寻找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感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深刻理解数学的本质,进而培养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发展其理性思维,培养其对美的鉴赏能力,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最终使数学教学从单纯的工具性、操作性提升到价值理性,使数学学习更富有情趣和意义,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当下,在小学数学文化渗透的教育上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标签花瓶式”渗透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以为让学生会算24点、会玩七巧板等一些游戏,会解答一些鸡兔同笼题就是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了。其实,这只是游走在数学文化的边缘,而没有真正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也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解答问题时,追求课堂教学的高密度和结果获得的高效性,淡化思维形成的过程,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还美其名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素养”。其实,这恰恰抛弃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最佳时机。这些教师并没有在数学研究活动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精神品质的养成教育,而是淡化了人文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养成教育。
二、“以偏概全式”渗透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但“数学文化”不等于“数学史”。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介绍一些诸如历史上著名数学家的故事或典型事件就是凸显了数学文化,其实这只是彰显数学文化的一个小举措而已。与数学史相比较,数学文化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为广阔的外延,在教学中不能以数学史替代数学文化。
三、“脱离生活式”渗透
数学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数学,也就没有数学文化。但是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忽视了生活中的数学文化背景,没有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广阔的生活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学生生活在一个立体开放的空间里,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由浅入深地渗透丰富多彩的、蕴含数学文化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知识,采用多种方法把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数学信息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如同空气一般,无处不在,不可或缺。四、“蜻蜓点水式”渗透
有些教师知道数学美,却不知道美在哪儿。也有的教师不知道如何去展现数学的魅力或数学文化的美。还有的教师认为数学是枯燥的,哪有美和魅力可言。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简单呈现一些美丽的图案,或用圆规画一些对称图形,就以为是体现了数学美,这是窄化了数学美的空间。
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经历了“激情”和“困惑”的洗礼之后,已逐步趋于理性,开始转向“务实”。广大教师逐渐认同数学文化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也有所渗透或体现数学文化,但总体来讲,数学教学的文化内涵仍然缺失。造成数学教学文化内涵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传统数学观念根深蒂固
数学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和优秀的传统。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数学家研究数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君王统治臣民、管理国家,因而我国古代数学大多以“管理数学”的形式出现,目的是为了丈量田亩、兴修水利、分配劳力、计算税收、运输粮食等。从文化意义上看,我国古代数学可以说是“管理数学”和“木匠数学”。由于过分强调实用,管理数学在算法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传统数学教学注重的是实用与算法,忽视对数学文化的渗透。
2、教师自身数学文化素养缺失
不少数学教师对数学的文化内涵无从把握,对课程标准中“渗透数学文化思想”的理解也不够透彻。部分教师知识面太窄,有的从未读过数学史或未完整地读过数学史,没有很好地解读数学文化,没有领悟到数学文化的美,没有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方面下工夫,更没有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方面作些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分教师本身也是僵化教学的受害者,对数学教学的工具性价值亦步亦趋,故对数学文化难以领悟和关怀。
3、重“知”轻“识”的功利化取向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篇6
内容摘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小语阅读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天地广阔无垠。当今小语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努力挖掘阅读教学中的“创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创新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思维发展、情感陶冶等交织在一起,使学生整体提高,全面发展。关键词:阅读教学 实施 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小语阅读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天地广阔无垠。当今小语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努力挖掘阅读教学中的“创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创新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思维发展、情感陶冶等交织在一起,使学生整体提高,全面发展。面对现在的形势和要求,作为担负着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我们如何在现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施创新教育呢?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新就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它有三层含义:一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即创造发明”;二是“发展性的创造,即对已知领域有所突破的继承性创新”;三是“有所创新意”的创新,即对已知事物有新的认识,对探索的问题有新的进展,进行的工作有新的思路,对开展的活动有新的方法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或有创见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也可称为创新。必须强调的是,创新是有层次的。而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信息化社会里,知识与资料,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途径快捷的得到。因此,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行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学生是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传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创新可以使人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和塑造,使学生获得生命的全部意义。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既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主战场,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主渠道,作为教师,我们应从思想上更新观念,行动上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竭力去探索和实施创新教育。以下便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看法和体会。
一、要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创新教育目标。
观念是人们的看法、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教育观念,主要是指教师的教育思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教书育人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本看法。创新教育目标指教学目标中含有创新的要求。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传统阅读课堂教学都以教材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学中几乎把学生当成教师的陪衬,整节课都是教师“唱独角戏”、“搞满堂灌”。偶尔也出现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的师问生答的形式,只是教会了学生学懂,并没有让学生会学。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定性的“对了”、“错了”。这种长期的、被动的、机械的接受知识。学生的思维受到压抑与束缚,能力、兴趣、个性等方面的素质也得不到提高,学生的创新更是无法培养。
阅读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势在必行,教师要首先从观念上明确“教”与“学”服务的目标,实现“三大”转变,首先是教学观的转变,应该把重心转向学习,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主体自身探究性、创造性、合作性的学习。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以地球为中心转移到以太阳为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第二是学生观的转变,教师努力实现角色转变,由“居高临下”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形成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沉闷的课堂变成了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敢于大胆的质疑,大胆的想象,大胆的好奇,让他们能自主、探究式地学习。第三是评价观与全面育人观的转变。由重知识向重能力、重发展、重创新转变,向全面性、差异性转变。只有学生和教师观念的更新,才能保证创新教育的全面实施。
观念转变了,目标明确了,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才能自觉地努力去实施创新教育。
二、抓质疑点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质疑点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因为创造的起点往往是提出问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文探究篇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应经常鼓励学生对同伴和老师的发言,大胆地提出不同见解,在他们中间提倡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例如,在《赤壁之战》教学中,谈到曹操用“铁索连船”这一决策的利弊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弊大于利”,无形中感到“曹操很笨”。这时候,几个学生站了起来,大胆地提出质疑,认为曹操是个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原先的分析太片面,提出了“利大于弊”的观点。由此,一场小型的课堂辩论展开了。反方的理由主要有三:(1)铁索连船是根据曹军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不连船,曹军会晕船,永远过不了长江;(2)冬天东南风罕见,火攻机会很小;(3)铁索连船可以增强曹军战斗力。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辩,大家终于达成一个“新”的共时:铁索连船有利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关键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谨慎,注意风向,扬长避短。这堂课正是由于几个学生的大胆质疑,才引起了一场唇枪舌剑的辩论,不仅使全班学生得到了一次求异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还产生了一个创新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不妨多给学生一些问号、一些空白、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自我解读、自我感悟,尊重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可以张开翅膀自由飞翔了。课堂有了生命和活力,学生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创造能力才会得以展现和提高。
三、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索力
创新是从疑问开始的。李政道博士说: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课堂上要变教师问学生为学生问教师,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并尊重和保护这种权利。教师不仅要善待学生的提问,而且要善于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善于为学生阅读课文创设一个问题的情景,鼓励和引导学生凭借各自的智慧去探求知识,解决疑难。
有一次,我执教新课《五彩池》。一个学生突然发问:“五彩池能游泳吗?”这一问在我意料之中,因为生活中,池塘不就是游泳的地方吗?于是我借题发挥,展开学情,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指导了读书方法。我说:“池里能不能游泳,我想取决于四个条件,一是池的大小,二是池水的深浅,三是水质的好坏,四是池底有无障碍物。好,现在就请大家认真地读课文,自己去寻找答案。”于是,学生兴致勃勃地读议课文。有的说:“课文中有这样一句:五彩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小的比菜碟大不了多少,说明许多五彩池不能游,大的勉强可以,但也不会很舒服。”有的说:“课文中告诉我们五彩池深的水深不到三米,浅的用手指就能碰到它的底,说明多数的池不能游,水深的还可以。”有的说:“课文中告诉我们五彩池互相连接,水也来自同一溪流,说明水是活水,溪水是很干净的,一般可以游泳。”有的说:“课文第三节中有这样一句:池底生着许多石笋,我想游泳是很危险的。”在学生欣喜地发现认真读书可以自己解决疑难时,我乘机小结:“读书能提出疑问很重要,有了疑问就应该想办法自己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来求得解决,这才叫会读书。”于此可见,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并引导解疑,这是向教师的智慧和能力提出了挑战。引导得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异探索精神将得到积极发挥。
四、设计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语文特有的变式训练,训练变换语序,灵活表达语言的能力,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并以此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如教学《捞铁牛》,初读时,可先让学生找出题眼“捞”,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围绕“捞”字,你觉得课文会告诉我们哪些问题。学生热烈讨论,教师引导归纳为:①谁捞?②什么时候捞?③在哪里捞?④为什么捞?⑤怎样捞?⑥捞的结果怎样?然后,让大家初读课文,再用几句话把这6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在落实了初知课文大意的要求后,再让大家变换语序,问:“还可以有哪几种说法?”(如先说“为什么捞”,或先说“在什么时候捞”等等)。
五、利用空白效应,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空白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艺术的处理方式。作者留下空白,目的是为了启迪心智、引发思考,所谓言尽意不尽,回味而无穷。在教学中,教师对课文的空白应十分敏感,并有效地利用教材的空白,达到既训练语言,又激发学生想像的目的。
如教学《看月食》一文。课文最后说:“不是天狗吃了月亮,而是地球挡住了月亮。”教师可让学生设想妹妹是怎么把这一自然现象告诉奶奶的,她是怎样打通奶奶思想的?--文中的奶奶认为是天狗吃了月亮。要学生准备准备,然后让学生做妹妹,教师做奶奶,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又根据课文内容再提出若干问题,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成效。这样的方式因为学生有充分的心灵自由,所以兴趣倍增,跃跃欲试,都争着一展才华的机会。
再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教学中,当邱少云的“棉衣已经烧着,一团烈火把他整个人包围住时”,教师可设计“此时此地,邱少云想„„”这一题目,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进行创新补白。
不容乐观的是,现在仍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问的问题很小、很死、很僵,把什么都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正正确确,把空白都填满了,填死了。这样做学生哪里还有机会表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呢?更谈不上去激发学生的想像能力了。
六、开放主题之争,尊重学生的独创力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很少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的孩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不是坏事,而是好事。我们应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如果我们真要“好中求优”时,也决不能由教师单方仲裁,而应当像魏书生那样,与学生“商量、商量、再商量。”
如教学《跳水》一课。我在总结课文时,让大家谈谈读了课文后的个人感受,于是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我觉得风平浪静也不是什么好事,越是顺顺当当的时候人就越是大意,越是大意,就越容易发生意外。”有的说:“我觉得这孩子太任性了,说不定是个独生子女小太阳,他如果能考虑到环境的危险,就不会为赌气去追猴子,一直追到桅杆的横木上去。”有的说:“我觉得那些水手也太会开玩笑,怎么能这样去唆使还不太懂事的孩子,差一点丢了孩子一条命。”还有的说:“我很佩服那位船长,他遇事不慌,镇定才使他能够急中生智,想出了救孩子的好方法,而且成功了!”„„面对这么多说法,我惊喜地说:“大家真会想,而且想得都有道理。对同一篇课文,我们有不同的想法,这很好。那么比较起来,你们觉得这篇课文,主要是指责水手,还是批评孩子,还是赞扬船长呢?”于是,大家在议论之后,认为主要还是赞扬船长。
《将相和》一文中,我抓住以下三题,让学生争议:
1.“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向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为什么?
2.“渑池之会”这一回合,秦赵两国是打成平手,还是分出了胜负?为什么?
3.廉颇“负荆请罪”,他真的有罪吗?为什么?
让学生激烈争议,说出理由,最后得出结论。正是因为教师通过多种方法巧设问题,挑起矛盾,为学生创设争议的机会,所以,在争议中,学生有了思维的碰撞,创新的火花也在争议中生发了。
七、借助教材张力,鼓励学生的拓展力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载体,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凭借,但又决不是唯一的凭借,如果把教材当作圣经,师生都不敢越雷池半步,则很容易陷入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教材读活,充分发挥教材的张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读书。
如教学《曹冲称象》,在总结课文时问学生: “你们认为曹冲称象的办法是不是最好的办法?你有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学生通过一番思考,有的说:“我认为应该把石头称好了再放到船里,这样就可以早一点知道大象的重量,所以我觉得曹冲的办法也不是最好。”有的说:“石头靠人抬上抬下,多累啊,我觉得可以叫曹操的兵士一个个走下船去,等水到了那个刻度,看看有多少个兵士,称一称他们的体重就知道了。”还有的说:“可以做几个一样大小的大水桶,然后把水一桶一桶地倒入船中,再算一算一共倒了几桶,这也能知道大象的重量?”
“对呀,这就叫就地取材。曹冲是个很聪明的孩子,我看咱们同学比曹冲更聪明。”老师十分欣喜说。
创新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世纪工程,课堂创新理当成为我们教师的世纪追求。愿改革的春风吹绿教育的活水,愿创造的甘露滋润教育的大地,愿创新的阳光照亮教育的天空,我相信,只要我们真正坚持教育创新,坚持创新教育,我们的教育就充满希望,我们的国家就充满希望,我们的未来就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
2、学科《课程标准》200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俞瑞康《小学创新教育》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2002年7月1日
4、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2004年2月,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
5、《云南教育》2008年7月 云南教育报刊社主办出版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篇7
一、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首要因素。如果学生的学习是在鼓励自由探索、标新立异、发明创造的民主气氛中进行的, 那么, 他们的创新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反之, 若是学生整天处于一种压抑、恐惧的一言堂的家长制的环境中, 他们的创新能力就会受到限制, 不能顺利发展起来, 甚至遭到扼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
1. 微笑, 表示友好、亲密的关系, 是一种“我信任你”的表现。
在教学中, 教师的微笑就像一阵清风, 它可以拂去学生的一切顾虑, 将自己的真正想法大胆地说出来。
2. 点头, 表示赞许与接纳, 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有一个认识, 使学生倍增勇气, 积极思考。
3. 专注听学生讲, 是指通过集中精神, 倾听学生的意见来
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体现着教师对学生意见的重视与尊重。
4. 走向学生, 教师不要总是高高处于讲台上, 要主动深入到学生中去, 与学生交朋友, 让他们信任你、爱戴你, 而不是惧怕你。
另外,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意见, 注意吸收别人的长处, 将别人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思路中, 从而提出自己的意见。
总之,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到, 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自己的意见对于别人很重要, 使学生敢于发言、善于发言。
二、加强问题的探究, 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也称创新意识, 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精神的引导下, 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树立创新目标, 充分发挥创新潜能, 释放创新激情, 进行创新活动。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也是生物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
创新精神是指一种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探索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保障。而一切创造都始于问题的发展、问题的探索、问题的解决。而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是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 在探究的过程中能逐步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发问, 敢于质疑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满足于书本提供的现成答案, 要去发现、去追踪概念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此外, 对学生来说, 教师、教材、辅导资料、试卷等是“权威”, 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 也会有错误。在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坚持“信仰”, 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根据最新科技成就和自己的实践, 对一些问题大胆提出质疑, 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探讨获得“真理”。
三、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判断和评价
一个创新性教学的全过程, 要经过“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等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创新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发散思维, 广泛自由联想, 思路流畅开阔, 获得了许多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 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及认识能力的限制, 学生的思维过程需要一定时间, 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常常有一定的其局限性和不完整性, 因此, 要允许有思考时间, 鼓励学生进行判断和评价, 教师不要过早地下结论、作判断以鼓励学生创意, 使方案在学生的自我判断和评价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地拓展,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自我判断和评价过程中得以不断地加强。
四、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性品格
要发展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品格。所谓独立性品格, 就是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方法、自己的主见。独立性品格要求对任何事物、思想、理论、学说都不盲从, 不人云亦云, 而是要问一个为什么, 要有评判精神, 对的就坚持, 坚定不移地相信, 错误的就评判, 要抛弃;敢于标新立异, 提出新的见解与主张,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等。为此, 在教学中, 要特别重视培养学说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遇到问题时, 即使是困难重重, 也不要轻易寻求别人的帮助, 而是尽最大努力自己去解决。当自己的认识和观点不同时, 不急于否定自己, 即使自己是错的, 也要弄清楚错在何处以及怎样纠正。分析问题时不因循守旧, 敢于打破常规, 善于质疑, 提出新的问题、新的方法。
五、加强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动手实践等途径直接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过程及现象, 从中会产生诸多的疑问, 产生对寻求答案的冲动和情感。可以说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特别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是学科实施创新教育的平台。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学生动手脑, 体验成功感;要改验证性实验为研究探索性、设计性实验, 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追求原知的实践创新能力;要重视课外实践和小实验、小制作活动, 激发学生探知欲望,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实验探索精神;要渗透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的教育, 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和实验创新的思想及方法,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整体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综合创新思维能力;要指导学生写好结论性报告, 写出自己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 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从而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 他们的问题意识就会逐渐增强, 推进创新的能力就会向前发展。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篇8
1 以学生为载体,最大限度的营造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形成,首先要注重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的心理分析工作,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从学生的身边的感受中去寻找发现挖掘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因,调动学生的内需,激发学生注重环保的动机,通过动机内化为环保的意识,从而进一步做出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
在师生共同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学生的身边有很多我们可以利用起来作为现身教育的材料,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千万不要忽视这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细节,从点滴做起,突出细节,好好的挖掘细节中所蕴含的丰富教育意义,对于让学生体验环境问题,认识环境现状,激发环境保护动机,从而内化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环境保护的良好习惯,意义重大,不容忽视。
在学习噪声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将所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我组织大家讨论日常生活中你感受到哪些噪声,噪声给你带来哪些危害,同学们立即活跃起来,列举出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噪声:雷声,汽车的喇叭声,摩托车发出的声音,建筑工地的声音,深夜音乐声,教室里高声喧哗的声音,老师讲课时同学们低声细语的声音…我又继续引导大家:如何防治噪声的产生?从你自己做起,你应该注意什么?教学中学生充分认识到环保应从自己做起。
在学习热机对环境的污染时,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热机产生的废气对环境的污染。进一步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讨论:你愿意在空气清新的树林里活动还是愿意在人员密集的室内活动?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学校做清洁的过程中有没有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如何尽量的降低其负面的影响?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联系实际,切实可感,很好的素材,自然的渗透,何乐而不为呢?
为了进一步的将环境保护教育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在教学中还可以特意安排学生进行有关课外研究,借助网络查阅资料,分组讨论,资源共享,同时给学生机会,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让学生将所学所思所想,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中,在全校的集会中,在家庭交往中,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考虑环境保护问题,让其积极的正面的进行宣讲,从而扩大影响,深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拓展环境保护的行为,真正的延伸出去,拓展开来,让学生自己积极投入,同时最大限度的唤醒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的营造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氛围。
在学习《水资源的利用和节约用水》的课堂教学中,播放画面: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江河中,水色发黑,河面上布满死亡的鱼,赤潮现象,人喝了被污染的水而染上严重的皮肤病……,看到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被污染,学生们的表情都严肃起来,紧接着布置思考题:我们周围是否存在水污染问题?请列举出来,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学生争先恐后地列举自己所看到的水污染现象:如工厂废水、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上学路上经过的小河因被污染而发出臭味等。同学们提出自己的治理观点:对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水进行综合治理,不能任意排放,在日常生活中不使用含磷洗衣粉洗衣服,节约用水等。然后,再播放画面:通过化学、生物等方法治理后的西湖,湖水清澈,景色怡人。这时学生又会在感受美好的大自然的同时,意识到优美的环境与自己的学习息息相关。通过这种动态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有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环保意识已根植于学生的脑海中,并加深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性的认识,也必将反应到他们的行为中。
为了进一步的让学生体会到水对某一地区的影响,我们特意在学生的自习时间,让学生观看香港的发展史,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了解水,特别是淡水对于香港繁荣发展的重要影响,既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历史教育,又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而很具有说服力的爱水、节水、珍惜水的环境教育课。学生在观后的发言中体现得最多的就是惊讶,没想到水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如此重要,我想对于学生而言,对于他们的内心,有一种震憾,并不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试想,当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当学生涉及到水资源的保护时,学生定会自觉不自觉的将水与香港的发展作为宣讲的事例,将他们个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推而广之,自觉不自觉的成为环境保护的倡导者。
以学生为载体,最大限度的营造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的对待,最大限度的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环境保护的宣讲者,倡导者,实践者,以学生为载体,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带动作用,将我们有限的教育,延伸到学生所能涉及到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空间,利己利他利国利民,短期与长效结合,何乐而不为呢?让我们共同成为物理教学中环境保护的有心人。
2 以意识为先导,做环境保护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意识需要培养,我们更需要将环保意识内化为环保行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利用好这一点来教育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做一名环保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首先,要求学生自觉地在学校、家庭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的习惯。如不在教室里大声喧哗,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在进行学校或家庭清洁时,不能焚烧垃圾,以避免二次污染,垃圾要进行分类,要进行袋装,以便于重新利用,做无害化处理。要求学生做出的举动尽量的利于环境保护,进行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从自身的意识上深深的打上环境保护的烙印,影响学生终身。
其次,结合学校的德育活动,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中发动和倡导学生家庭中开展绿色家庭的创建活动,学校出面牵头,以班级为单位,充分的发动学生,做好工作。物理教师,化学教师在活动中要全面及时客观的对学生家庭进行指导,可点面结合,全面推广与重点辅导相结合。例如针对学生家庭中的电池无法进行正确的处理,可在全校的学生中充分发动学生进行回收,通过有关部门来共同的处理电池所引起的后患。例如,可在学生家庭中广泛的开展家庭节水活动,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的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与参与,尽量扩大积极的社会影响,将环境保护深入人心,更广更深的开展好环境保护,延伸物理教学中环境保护教育的空间。
在学校学习期间,全体的师生共同争创绿色学校,全面的倡导环保意识,将环保意识转化为真实可感的环保行为,为环保做出自己的贡献。广大的师生要共同的推进环保,倡导节约能源,环保节能,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的做法。例如要求全校师生节约用纸,不要随意的浪费纸张,废弃的纸张要深度的利用和重新利用,养成习惯,推而广之。要节水,倡导水的多次合理使用,重复使用,要节约用电,学会精打细算,让学生尽量的体会到环境,能源,社会是大家的,每一个人都要珍惜,要从学生的思想中根本的扭转花了钱,只管用的错误观念,让学生树立积极的环保观,做一个环保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3 结合社会焦点、热点,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理念
在教学内容上挖掘教材中隐含的环保知识,对学生渗透教育,同时向学生及时补充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问题以及最新动向,如西部大开发中的环保问题,土地荒漠化,重庆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干旱,重庆地区的三大热岛,重庆地区施行的蓝天工程等,使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也跟上时代步伐,弥补教科书因受出版周期所限,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的缺憾。
当今的四大公害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污染。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近年发生在开县的井喷事故家喻户晓,造成300多人死亡使人触目惊心。以此事为契机,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大气污染。要求他们关注每天的空气质量报告,了解各种气象指数,以及各大电视节目中与环保相关的话题。例如二氧化硫的危害:二氧化硫是一种重要的大气的污染物,它和氮氧化物都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空气中二氧化硫的70%来源于工业燃煤,12%来源于工业燃油,其余则来源于生活燃煤。它既直接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又可以导致水质酸化,水生动物减少或灭绝,树木、庄稼枯死,还能破坏建筑物和文物。又如全球的温室效应:近100年来,全球的平均气温升高了0.8摄氏度,今后的100年还将继续升高。由于全球变暖,造成阿尔卑斯山脉积雪融化,严重威胁着瑞士的滑雪旅游业,在过去的15年里,瑞士的冰川已经减少了1/5的面积。未来的30年内剩余的也将融化殆尽。由于气候变暖,爱斯基摩人的生存已出现危机,这个特殊的民族传统可能将消亡。通过各种事例引导学习查阅资料,了解《大气污染防治法》。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筑行业日益兴旺,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现代建筑中如何减弱噪声,如何减少光污染,房屋装修时如何才能更加环保。随着经济的增长,电磁污染日严重,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城市区域噪声标准》,建筑行业中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等,学生所获得的内容丰富,生动详实,具有可信度,而且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的同时,无形中转变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心态,从内心而言,学生接受起来更加的积极,更加的主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相关的法律,让学生将物理教学中所渗透的环境教育自觉不自觉的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既学习了很多的物理知识,同时又了解了很多的社会焦点,热点,在不断的学习,生活中体验和加深了对环境的关注和了解。
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必将更进一步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热点,成为与每一位学生,家长,教师,家庭,学校共同关注的问题,大力营造环保氛围,倡导和进一步的强化学生的环保理念,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学生将对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话题产生更浓更大的热情和好奇心,我们也完全相信,我们的学生走出学校后,能够并且会成为自觉维护环境保护的,具有辐射作用的积极倡导者和热心参与者。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篇9
【摘要】知识经济、知识创新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靠创新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应从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创新热情;引导创新学习,培养创新思维;浓厚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理想三方面入手,把创新教育落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作出贡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教育是知识传播、创新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孩子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亡。小学语文做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理应把实施创新教育列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认真加以实施。结合自身实践,谈点具体做法。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创新热情
创新能力不是天才特有的专利,创新的种子埋藏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但是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因此,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营造适宜学生创新精神成长和发展的心理环境。
1、营造安全、自由的环境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独特的想法进行干涉,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所谓自由,就是不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进行限制,使其有自由表现的机会。为此,作为教师,应坚决摒弃传统课堂对学生的新异思想、特殊行为给予讽刺、挖苦、孤立或否定的做法。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态度对教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教材的编写作出质疑、批评乃至争辩,即使学生是错的,教师也要给予鼓励性评价,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师生间的平等、民主与合作。上《狐狸和乌鸦》一课,在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后,我打出乌鸦落寞地站在枝头的投影片,问学生:“请同学想一想,乌鸦的肉被狐狸叼走后,她的心中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稍加思考,便争先恐后举起小手。有的说:“乌鸦一定很难过,因为这肉是她辛辛苦苦找到的”。有的说:“乌鸦一定很伤心,因为她和孩子要饿肚子了”。还有的说:“乌鸦一定很后悔,要是不听狐狸讲的好话,肉就不会被狐狸骗走了”。„„孩子们的回答,都围绕着乌鸦认识到自己做错而展开,说明他们明白了“爱听好话容易上当”的道理,我感到十分满意,正欲总结,冷不防王少鹏高举小手。我请他发言,他一语惊人,说:“乌鸦会挺高兴的!”我顿时一惊,随即说到:“老师真高兴你有不一样的看法,能说说理由吗?”“我想„„乌鸦会想:哈哈,我长这么大,今天终于有人夸我长得漂亮,嗓音动听,真是大喜事,丢一块肉与这比起来,真是不值一提。”听了他的话,我愣了,等我回过神来,热情地赞扬他想象力丰富,能大胆发表意见,全班同学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举有效地激发了全班学生的创新热情。
2、教学氛围要轻松、愉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愉悦性的心理环境中,学习者情绪愉快、精神放松,有利于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在平时教学中,要利用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教学媒体激趣
教学中,教师利用图片、实物、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教学媒体形成的直观、形象、动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海底世界》一课,先播放海底五彩斑澜世界的录像,学生便马上兴奋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到课堂学习。
②教学幽默激趣
幽默是一种含蓄而充满机智的辞令,使听者发出会心地一笑。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幽默,犹如在菜肴中加入味精,能使课堂充满情趣。
③开展丰富活动激趣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开展一些竞赛、游戏、表演、念儿歌、猜谜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都能有效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在学生提出“苹果、石榴比花生更好”的观点后,让持两种不同意见的意见的学生进行一场辩论,学生的积极性顿时高涨,效果很好。
④巧设疑问激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大为重要。”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引导创新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表现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创新性学习,鼓励学生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在表达中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挖掘孩子身上的创新潜能。
1、训练学生求异思维
教会孩子多方思考,发展孩子的求异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不时设计一些情境,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找骆驼》一文时,可让学生想想,还有哪些方法也能找到骆驼?再如教《小小的船》这一课后,可出示这样一个练习:弯弯的月儿像(),让学生思考。
2、引导学生创新想像
善于想像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方提供孩子们自由想像的情境和条件,鼓励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大胆想像。
①复词造句。即给出两个以上互不相关的词语,要求学生根据选定的词语连造3句。如用“青蛙、小店”,学生展开想像,说出:“夏天晚上,小店后面田里的青蛙便‘呱呱’叫个不停。”“今天在小店里,我同时见到了3只青蛙,真是奇怪。”“今天真热,小店里的青蛙牌冷饮特好卖。”
②课文作画。把课文想像成一幅画,或把课文中的某个形象画出来,如读《春雨的色彩》,让学生用水彩笔勾勒出自己眼中春雨的颜色。
③填补空白。由于文章的储蓄性,决定了教材中定有不少的空白点,可让学生发挥想像填补空白。如《趵突泉》一课,学到“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趣。”时,让学生想像小泉还有什么样子。也可以在教学结束时,如学了《中彩那天》后,可让学生写库伯先生派人把车开走后,“我们”全家人当时的表现。学了《坐井观天》后,让学生想想青蛙从井底跳出后,会说些什么等。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去发现真理。科学的发明和创造往往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而教师应热情鼓励学生质疑,把质疑、释疑做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让学生在自学教材中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学生预习后提出了不少问题。“老师,在我们家里父亲和我们在一起吃饭是经常的事,为什么这家的父亲很难得呢?”“老师,那晚上天色不大好,父亲为什么也来了?”“父亲来就是为了吃花生吗?他还有什么用意?”„„
二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提问,因为随着教学的展开,认知在不断深化。会发现不少预习时尚未发现的问题,我们要给学生随时提出这些新问题的自由和权利。还是以《落花生》为例,一学生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提出:“种花生当然是为了收花生,这很正常,书上为什么要用上居然?”我便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经过交流讨论知道了原因,因为我们是第1次种花生而且是群小孩子,还种在荒坡上,能收获出乎意料。
三是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向课本和教师的讲解质疑。如有学生在学习《尊严》一课时,提出“老师,为什么说哈默有尊严,不吃饭就是有尊严?”还举例,“我在电视上看到过有人饿死也不吃别人施舍的饭,我也看见过有的小孩或者老人为了能生存对那些有钱人低头哈腰,就是为了能活下去!不吃饭就有尊严,吃了饭的人就没尊严了吗?”我为他们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而骄傲!学生有了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的态度,我对此感到自豪和欣慰。
三、浓厚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理想
创新意识其内涵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我们知道意识支配行为,因而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不断浓厚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树立创新理想。
1、告知创新意义
可以明确的告诉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我们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是为了使自己变得更聪明”(苏霍姆林斯基),因而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大胆地思考,把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探求新知做为学习的目的,使自己更好地发展,变得更聪明。
2、教师以身示范
如果教师一味地因循守旧,视教材为“圣旨”,以“教参”为标准,不敢越雷池半步,那么他所带的学生也很难出现创新的奇迹。因为身教重于言教,创新光喊口号是不行的。
3、体验创新喜悦
有人说,创造性是激励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根据条件反射原理,一种行为发生后,如果得到激励、肯定等正向强化,这种行为出现的频率就会大大增加。同理,学生的创新行为和思想出现后,及时给予肯定、激励,人的创新意识就会不断地喷涌而出。为此,在教学中,我革新评价机制,对平时使“雕虫小计”、“耍小聪明”、“钻牛角尖”的学生不冷潮热讽,而是给予正确的引导,对学习中闪现的创新火花给予热情鼓励,还每天评选最佳提问奖、新颖答案奖,让学生体验创新喜悦。如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有学生提出:“老师,阴天或者下雨天的时候,五彩池里的水会显示五彩的颜色吗?”重新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了课文。我便把当天的最佳提问奖给了他。
综上所述,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话题。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浓厚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推荐阅读:
浅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07-20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途径08-08
论新课改下农村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11-19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提升途径研究08-23
浅谈初中散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07-21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策略07-02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1-19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游戏的应用07-13
初中体育有效教学策略06-03
浅谈对新课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