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八法

2024-05-24

初中体育教学八法(通用9篇)

初中体育教学八法 篇1

1.注重因材施教, 强化学生兴趣。 对于一个班的学生来说, 无论从身体素质上说还是从运动技术水平上讲, 都存在强弱和高低差异。 因此, 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就必须按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区别对待, 提出不同要求, 并加以分类指导,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进步程度自由升级。 对于较难掌握的动作, 一部分体能差的学生在一节课中就难以掌握,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不高,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将难点分散, 分程度要求他们练习。 当他们完成一个动作时, 应及时给予肯定, 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面对完成动作有困难或心怀畏惧的学生, 教师则应多用鼓励、疏导的话语, 帮助他们找到自信。 对于那些优等生, 要敢于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提高, 做得更好。 这个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 既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提高, 又照顾部分学生的情绪, 使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上的满足感, 容易培养和强化他们的兴趣, 同时, 可以避免优等生“吃不饱”和后进生“吃不消”的问题。

2.教师的技术动作要足够熟练, 动作要领掌握充分。 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得有一桶水, 许多技术动作要领必须烂熟于心, 学生的发力方向、用力顺序、力度、大小、用力部位都必须完全正确, 如果学生课上有太大随意性, 则可能引起安全事故。

3.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爱岗敬业精神。 体育教师应该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坚定自己的职业追求, 培养自己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部分体育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不能全身心投入学校体育工作中, 并形成恶性循环。 体育教师应该努力改变这一现状, 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做到忠于职守, 乐业不倦, 通过努力工作实现自身价值。

4.改革考核制度。 研究表明, 根据学生学习态度、技术提高、参加课外活动情况等方面综合评定体育成绩, 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切合实际的评价, 从评价中产生新的目标与动机, 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所以, 要充分利用体育考核的良性反馈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 力求做到“重娱乐、淡竞技”, 让学生解除考试之忧, 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轻松通过考核。

5.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相联系。 在学生生活中, 会存在一些体育经验, 如城市学生可能对篮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等有一定感受和体验, 农村学生可能对跑、跳、攀爬等运动技能有一定的感受和体验。 在体育教学中, 重视选择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相联系的运动技能进行教学, 学生有一定基础, 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很高, 学习效果也会突出。 当然,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选择运动技能, 并不是说只教这些内容, 完全可以选择其他运动技能进行教学, 这有助于学生较为广泛地了解体育文化, 但应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相联系的运动技能作为本校的主要教学内容, 并在教学时数等方面给予足够重视。 这样的运动技能有助于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劲、学得有效, 对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更加有利。

6.正确运用动作示范法。 动作示范法可以说是体育教师的看家本领, 是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最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之一。 运用示范法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 无论是完整动作示范还是分解动作示范, 目的都是通过学生观察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 特别是在运动技能形成的泛化与分化阶段, 简单直接、富有启发性与互动性的动作示范, 对缩短学生在泛化与分化阶段学习时间发挥着促进作用。 实际上, 动作示范法的作用不仅如此, 对于实现三维目标整合也发挥着启发与互动作用。 如学习排球正面双手垫球, 学练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总是把球垫得飞行不平稳, 垫得不准, 甚至垫飞总捡球, 影响了两人练习情绪, 这是一个共性问题。 此时, 教师运用动作示范法启发学生改进动作, 先是提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动作, 注意观察教师动作的要求, 然后提示学生观察的重点, 即教师卡位, 夹臂, 提肩, 送臂, 之后教师娴熟地完成由准确判断球落点卡位, 到插臂、夹臂、提肩、蹬腿、跟重心、送臂动作把球稳稳垫出, 学生观后从心里佩服, 有的自然给以掌声。

7.体育健康知识教学要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体育健康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是体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 教学中要努力把体育健康知识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 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习掌握健康知识, 并运用指导自己的行为, 进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比如, 学习“睡眠、膳食平衡与健康”前, 发放教师事先制定的记录表, 让学生对自己生活中一周的睡眠时间、睡眠情况及一周三餐的饮食内容进行记录, 教学时先让部分学生陈述自己的记录情况, 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进行相互比较, 对自己的睡眠和膳食有初步评价, 了解合理睡眠和科学膳食营养的要求, 最后让每个学生根据学习知识, 制定自己合理的作息时间和一周食谱。 通过这样的教学, 不仅可以通过课内外结合教会学生学习, 更好地掌握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形成健康意识, 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健康生活行为。

8.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 促进学生耐力素质全面提高。 我们经过反复分析论证认为, 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不一定要局限在练习耐久跑这一点上, 而要把思路放得开阔一些, 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这样耐力素质也就随之增强。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按学生参加各种体育项目的运动能力和水平分别组建了学校、年级、班级三级的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跳绳、武术、健身操课余体育俱乐部, 每位学生至少参加一个项目的体育俱乐部活动, 在体育老师的指导和体育骨干的带领下, 各层次、各项目的体育俱乐部定期按计划、有组织、有内容地开展活动。通过多样的体育活动, 让学生每天都“动”起来, 每天都有一定的运动负荷, 让每天一小时体育运动成为校园活动的一种常态。 通过组织纵横交错、点面结合、丰富多样的体育锻炼活动, 保质、保量地开展好每天一小时体育运动, 激发和带动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 学生的体质增强了, 耐力素质提高了, 就大大降低了耐久跑测试中跑“吐”跑“晕”的风险。

教学设计八法 篇2

【关键词】教学设计八法;新课程;技术操作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由陌生到熟悉地按照“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备课,再参考一下教参和课文后习题,大致能有效地定好位,设计好一堂课,操作起来也感觉过得去,但这过得去的感觉并非成功的感觉。下面,笔者试就教学设计方法作些总结与提炼,希望同行尝试后能有成功的感觉。

一、析题法

析题,是备课时首先应注意的,有时候,通过析题能很快抓住备课关键,明确备课思路。

如《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小说的题目有几种不同的版本,如《最后一片叶子》《两个病人》《绝处逢生的琼珊》等。为什么编者选择《最后的常春藤叶》这个题目呢?思考后发现,“叶子”自始至终贯穿全文,常春藤叶有种充满希望的寓意,较之别的题目,更有悬念感。教学设计时,考虑这些问题,再针对小说的特点,设计全篇,思路也清晰,效果也好。

又如《拿来主义》一文,是论述型的命题,也就是论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有关拿来主义的内容在文中是哪些段落,沿着这个思路,设计框架也就出来了。

再比如《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文,属关系型命题的议论文,作者首先要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因此,教学设计也可从“是什么”入手,即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是文化传统,有什么特点、表现,制个表格让学生填,学生筛选文中信息,轻松入手;然后去解决文章思路、说理等方面的问题。

二、抓文眼

教参如是说: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最能传神的人体器官,诗眼、文眼是比喻的说法,是指诗文中最能体现作者立意或作品主旨、意境的词句。诗眼往往是诗句中用得最为灵动传神、使诗意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字眼。文眼应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是具有高度凝练、高度概括、高度准确的词句。

教参又说,散文写作,有个文眼,围绕它去组织材料,结构全篇,并在整篇文章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文章能因此生色。赏析散文,抓住了文眼,抓住这“点晴”之笔,就能透视作者的“心灵”,把握作品的内涵。

教参很清楚地表明,抓“文眼”是阅读作品的好方法,因此,教学设计,多关注“文眼”,往往能切入文章要害,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妙用。

如《老王》一文,文章最后有句“这是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作”。设计时可抓住这句中的几个关键词:不幸者、幸运的、愧作。然后设问:谁是不幸者,有什么具体表现?幸运者幸运在何处,为什么愧作?有了这一系列的发问,文本研习及深层次的感情体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再如《中西方文化资源》一文,有一句“西方文化固然有其强项,亦有其弱项;中国文化固然有其短处,亦有其长处”。也可抓几个关键词:强项、弱项、短处、长处、固然。围绕这些词分析课文,很长的一篇文章也能驾轻就熟了。

《荷塘月色》也有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不宁静”,为全文定下了基调。

值得一提的是《我与地坛》一文,第二部分第一段统共就一句话——“现在我才想起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这是个过渡段,可谓文中关键,设计时可围绕几个关键词:跑、总是、独自、地坛、难题、母亲、我。一个词就是个音符,成串的音符无疑将奏响灵动的音乐。

三、“WWH”法

“WWH”,是英文“What、Why、How”的缩写,也即“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

在教学设计了无头绪的时候,用此法往往能立竿见影。

如《鸟啼》一文写了什么?鸟啼呗!学生能很快明确,并且很快找到鸟叫的声音特点;那为什么写呢?由文中一些句子可知,是为了感悟生命的顽强;又是怎么写的呢?也很简单,主要有托物言志、反衬。这几个环节也是有机的、环环相扣的,不是生硬的。试想:在严冬将尽之际,鸟啼由弱到强,由笨拙到清越,不是生命跳动的音符是什么?借助鸟啼来抒发生命的顽强,这是典型的托物言志手法。

《想北平》写了什么?北平在作者笔下是怎样的?大概在哪些段落?怎么写的?为什么作者笔下是这样的北平用语上有什么特点?思考了这些问题之后,就能感受到文中老舍特有的京味儿及其平民意识。

四、意象法。

意象,简而言之,即饱含作者感情的物象、事物,其中也包括人。此法往往在诗歌教学时用,案例也举不胜举。其实,在别的文体上,也可一用的。

如《赤壁赋》,在疏通文意、稍作文言知识归纳后,可就文中反复出现的“水”、“月”意象作赏析。简而言之,现实中的水、月有柔和之美,作者欣赏水、月;历史中的水、月有苍凉之境,作者借此凭吊古人;哲理中的水、月有思辨之美,作者感叹人生须臾,又从中体悟人生。这样设计,也是与板块——“感悟自然”相吻合的。由此观之,抓住意象作教学设计,亦不失为好办法。

五、图文转换法

所谓图文转换是教师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达到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

如《鸿门宴》可搜集有关“鸿门宴”的漫画,让学生就着课文,描述图片内容。这样学生能很快掌握文章大致情节,并能激发学生兴趣。

再如《我的四季》一文,可找有关四季的图片,让学生写解说词,也许学生也乐意去做。

六、朗读法

文章贵在读,文言文尤其如此。苏教版必修三有专门要求文言断句的内容。如《非攻》一文,没有标点,其用意也在于要求教学时教师能注重学生的朗读。朗读文言文首先要求学生会断句,此古人所谓的知句读也。不过,文言文朗读教学应让学生明白怎么断句,教师应做些断句方面的指导。一般情况下,以下情况需要作停顿:1.主谓之间。2.谓宾之间。3.谓语中心语与介宾短语之间。4.古代为单音词,现为复词的。5.句首发语词。6.关联词后面。7.起总领性词语后面。8.出现省略的地方。9.固定句式不能拆开读。10.专有固定词汇要连着读。

本人在教授《语文读本》中的《田单列传》一文时,就将此课设计为朗读课,朗读断句下来,字词也掌握了,内容也掌握了,战争的残酷性也体会了,课也上完了。

七、辩论法

要将文本研习得深入人心的话,来点辩论或许是不可或缺的,某一篇文章点透了,学生占有了相应的资料,那么,大可让他们自由论战。其实,多来点辩论,就多能实现语文工具性之说和听的能力。

笔者在设计《离骚(节选)》一文时,就有给学生提供屈原相关资料的考虑,如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也让学生去搜集一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正方为“支持屈原留在楚国”、反方为“支持屈原离开楚国”的辩论,从教学实践来看,效果很激烈、很轰动,意想不到的是,素日闷声闷气的几个学生,也在那堂课上“大放厥词”。

八、表演法

初中物理教学八法 篇3

对学生来说, 复习过程不再像探究新知那样充满挑战和乐趣,特别是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复习,冷饭重炒势必造成学习过程的索然寡味,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失去主动性,教学就没什么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式 ;通过对所教内容的再设计、再创造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主动地再学习,达到对知识的再记忆、再理解、再整合、再迁移,并且重新构建系统的知识的框架。我尝试每章节或单元的知识点复习时,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看书和笔记的时间,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复习教学案的指导下,在课前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和笔记,并自己梳理知识结构,将章节或单元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2.引导学生领悟研究物理问题的常见方法 。

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在突出科学探究内容的同时,重视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拓宽视野,初步领悟到科学探究方法的真谛。初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建立模型法、等效法、归纳法、分类法、转换法、类比法、猜想法等,在实验探究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实验引导学生掌领悟这些常用的研究方法。

3.注重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 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改变过去初一时渴望学习物理到初三时惧怕物理的现象, 这就需要改变以往在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常规手段,从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按新课标的要求, 不过于强调知识的严密性和物理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让实验真正成为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

4.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理性思维 。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物理知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学习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处理问题。在物理学中,科学思维主要包含科学想象、科学推理和科学断定三方面。

4.1用科学想象的思维方法分析物理问题 , 推导、论证物理规律。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科学的想象有助于学生学习一些规律、公式。同时,想象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4.2用理想化方 法建立理 想化模型 。对于一 些物理理论 知识来讲 是比较抽 象的 ,但对于一 定的实际 物理问题物 理现象、物 理过程都 比较复杂,在研究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为研究的方便,我们都会引入一些简单的、理想化的模型。

5.结合学生的行为习惯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

培养科学态度的基础问题是将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转化为相应的科学习惯。在这点上,作为老师,我们要做好引导和示范。首先,教师要有科学的态度,即尊重科学、相信科学、运用科学。在分析和讲解物理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运用逻辑的思维方法合理地分析结构,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在实验演示的时候,我们要注重科学,在演示中运用科学的实验方法,不能因为不符合而凑实验数据。在学生实验的时候,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指导, 让他们懂得如何运用我们所学的物理方法处理一些实际问题。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懂得实验过程,实验原理,并如实地记载实验数据,实验结束后能对实验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从而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合理的思维方法。这样不仅有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活动,而且对他们学习以外的活动有所助益。

6.创设物理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创设实验情境: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 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塑料纸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塑料纸鱼的位置那么准确。这时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 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塑料纸鱼的上方,然后引导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可操作性强,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入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 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这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学生的心灵,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达到艺术的效果。

7.在教学环节中,讲一个小故事可以缓解压力 ,调节气氛。

在讲电学时,我问学生:“你知道什么是电阻,什么是电源吗? ”学生回答道:“店主(电阻)就是商店的老板,店员(电源)就是商店的伙计。”牛顿年幼时,曾一面牵牛上山,一面看书,到家后才发觉手里只有一根绳; 看书时定时煮鸡蛋结果将表和鸡蛋一齐煮在锅里;有一次,他请朋友到家中吃饭,自己却在实验室废寝忘食地工作,再三催促仍不出来,当朋友把一只鸡吃完,留下一堆骨头在盘中走了以后,牛顿才想起这事,可他看到盘中的骨头后又恍然大悟地说:“我还以为没有吃饭,原来我早已吃过了。”学生会感到很轻松,紧张的情绪很快就能缓解,继而又会精神饱满地投入教学的下一个环节。

8.教学模式多元化 。

高中英语教学应注意“八法” 篇4

高中学生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相对较短,且他们形象思维活跃,不满意于呆板的教学模式。普通高中学校的英语教师必须了解这一点,要在课堂上善于创造情境,通过情境化的教学向学生展示语言知识,并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加以运用,以培养其语言能力。情境教学方法途径很多,实物、简笔画、多媒体都可以,还可组织学生参与情境模拟。这样,都可以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 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普通高中学校的英语教师必须努力探寻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录音机等多种教学手段,从听、说、读、写不同的角度开展语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中。比如,在讲有关圣诞节的内容时,笔者做了个课件,包括丰富的内容、形象的图片和动画的效果,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在学习的过程中伴以愉悦的心情,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普通高中学校的英语教师更要明确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优点与局限性,选择符合教学规律和高中学生特点的教学形式,努力将所教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三、 培养基本能力

英语是一门语言,应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在教学中每完成一个单元就围绕这个单元的主题,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听说读写训练,如情境对话、短剧表演、实际演练或英语竞赛、英语作文擂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触景生情,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口语训练和书面表达的机会,从而开发了学生智力,达到了活学活用的效果。在教学中,创设多种教学活动情景可以促进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探索,富于联想,勇于创新,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英语活动课以学生动手、动脑为主,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能自主参与,积极思索。我们在英语活动课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思维创新也得到锻炼、发展。如果真正让学生听力发展必须受到充分重视的原因是: ① 听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形式; ② 学生听的过程是掌握语言的过程; ③ 学生多听可促进说、读、写技能的发展。听和说的相关更加明显,听力好的学生一般口语较好; ④ 培养听力可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注意力,有明显的教学效果。

四、 改革考试方法

平时的考试题都在难度和数量上按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考试时,可以给学生出A、B两套试题,程度好的做A卷,差一点的做B卷;或者出一套试题,但后面附加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选做题目。这样能保证后进生也及格,大大缩小了后进生与基础好一些的学生的分数差距,减少了后进生心理上的压力。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既是语言学习目标又是学习手段,各技能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缺少其一不仅是语言能力的残缺,而且对其他技能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这种教学观一旦在考试中得到反映,就能使广大教师真正感受到全面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必要,使广大学生全面打好基础和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努力成为自觉行动。

五、 作业丰富多彩

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接触英语,鼓动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布置一些开放性作业,如收集名人名言、学唱英文歌曲、看英语小故事、写英语小作文等,让英语贴近生活,以“用”促“学”。但是我认为我们英语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布置英语作业“一刀切”的方式。所谓“一刀切”的布置作业方式就是不考虑学生基础、学生智力水平和认识能力、智力风格的差异,把机械的抄写单词、词组甚至是课文放在第一位。这样不仅不能发挥课外作业巩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促进思维发展的作用,而且还忽视了不同层级学生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变成了规格模式一样的抄写机器,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进而形成对英语的厌学情绪。

六、 鼓励学生开口

后进生也有进取心,增强其进步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通过品味成功的快乐与喜悦激起对更大成功的追求,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他们英语学习兴趣和水平就会大有提高。在提问时,兼顾每一名学生,对于后进学生,一般提出估计他们能回答得出的问题。只要积极参与,就予以肯定,凡是正确的,则给予表扬。他们往往因为得到肯定和表扬而兴奋激动不已。错了的要及时纠正,纠正时,要面带微笑加以启发与引导,从来不指责、讽刺和挖苦。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参与意识就大大增强,他们不再因为答错而感到紧张与难堪,良好的开口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

七、 注意板书设计

高中学生基础差,教师一定要注意板书,板书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结构、脉络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也利于学生掌握单词和语法的重点、难点,化繁为简,变无序为有序,增强学生信心,利于注意力的保持。板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在提供课文提纲的同时还向学生传递了一种方法。教师分析课文结构的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阅读习惯,从把握文章的框架结构入手,增强阅读的目的性和预见性,变被动的阅读过程为有目标的搜寻验证过程,从而更迅速、更准确地理解阅读材料,提高阅读水平。

八、 师生关系民主化

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平等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适时激发、启发他们,调动学习的内部动因,提高课堂凝聚力。在课堂上,可让朗读好的同学领读,让书法好的板书,让有表演才能的进行演练。教师要充分捕捉学生们的闪光点,让大家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适时加以鼓动。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困难应耐心指导和帮助,使其保持知难而进的信心和勇气。

古诗教学八法 篇5

反复诵读

在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把诗歌反复颂读, 体会诗歌的节奏美, 也可以摇头晃脑地去领略古诗的语言美。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能吟”, 可见诵读是多么重要。如, 教学《一望二三里》时, 就可让学生反复诵读, 读出诗的韵味即可, 没必要大讲特讲。

略讲

古诗语言精炼, 意蕴深刻, 我认为在低年级教学中, 教师把诗的大概意思告诉学生就可以了, 没必要一字一句去肢解古诗, 那会令低年级学生一头雾水。如, 教学《渔歌子》时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讲故事

有些古诗虽然只有短小的几句, 却包含着一个优美的故事。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故事情节, 学生对古诗的内容自然就心领神会了。如, 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 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李白一生豪放, 喜欢游山玩水, 结交朋友。有一次, 他到桃花潭这个地方游玩, 结识了一个叫汪伦的人, 于是两人义结金兰。当李白乘舟将离去的时候, 汪伦唱着歌, 并以脚和着拍子为李白送行, 李白十分感动, 感叹道, “桃花潭水纵有千尺深, 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意深啊!”于是就有了“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饱含着真挚友情、流传千古的名句。

时代背景突破

有些古诗, 由于学生年龄小, 且距作者描写的诗的年代甚远, 无法体会到作者当时创作时的心境, 所以学生对古诗的内涵也就不能理解透彻, 因此, 讲解古诗的时代背景, 对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尤为重要。如, 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 给学生讲解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后, 学生就会对“初闻涕泪满衣裳, 漫卷诗书喜欲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了。

诗配画

一些写景诗, 作者只用三言两语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秀丽的风景画。在引导学生领会诗意后,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绘制图画, 能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如, 可办古诗配画小报, 可以是一幅画一首诗, 也可以是几首诗几幅画。看了学生的作品, 就可以知道他们对诗歌的领会程度了。

吟唱

古诗的意境本来就非常美, 再加上语言精辟, 因此, 把诗歌唱出来也是一种很美的艺术享受。如, 在教学《鹅》《悯农》时我就教学生吟唱, 让学生从唱的过程中领会诗的意境。

闭眼想象

有些描写风景的诗歌在学生熟读成诵后, 可由教师或者一些积极的同学诵读, 在他们诵读时, 就可以让其他学生闭眼仔细倾听, 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这样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 杨万里《小池》的教学就可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想象“泉眼”、“树荫”、“小荷”、“蜻蜓”……从而让学生沉浸在静谧、温馨且赋予生机的“泉池小荷图”中。

问答式

历史教学记忆八法 篇6

一、归类记忆法

整理、归类历史知识, 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不仅便于学生记忆,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 在讲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时, 可按数学、农学、地理学、书法、绘画、雕刻、科技著作等线索归类。再如, 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 可把教材内容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进行归类。通过归类, 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 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 按历史发展的线索, 呈现于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例如, 中国古代史中通过联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的有哪些?效果如何?可整理为: (1) 昭君出塞。昭君嫁于呼韩邪单于, 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2)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金城公主也嫁到吐蕃, 使得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 (3) 唐朝以来, 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 信仰伊斯兰教, 他们同汉、蒙、维吾尔等族, 长期杂居相处, 互通婚姻, 逐渐融合, 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三、歌诀记忆法

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皇帝等, 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有的则可编制成歌诀的形式。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四、趣味记忆法

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较深刻, 记得也牢。因此, 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 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 采用讲述历史故事, 引用诗、词、对联, 编造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 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提高记忆效果。

五、规律记忆法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能为预示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借鉴, 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例如, 无论教中国史还是世界史的内容, 首先我都要求学生重视其目录, 明确课本内容中的社会发展规律。另外, 重大历史事件, 我们都可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找出规律。

六、图示记忆法

图示法的特征是形象、直观, 一目了然。图示法的板书设计可以多样化。它能生动、形象地揭示复杂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 既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又能帮助学生记忆知识。

七、比较记忆法

有比较, 才有鉴别。所谓比较, 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 找出异同。例如, 通过设计表格将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功绩进行比较, 认识他们为了他们的统治而采用的一系列措施。

八、重复记忆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第一, 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抓重点, 攻难点, 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 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 课后练, 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 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 单元练, 即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 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巩固所学知识。第四, 综合练, 就是某一断代史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病理学教学八法 篇7

1 讲授法[2]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式, 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在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 且其他各种教学方法在运用中常常要与讲授法结合。在病理学教学中,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章节 (如绪论、疾病概论等部分) , 主要采取讲授法, 这样能使学生对病理学的概念、内容和任务、在医学中的地位、研究方法等有一个概括、系统的了解, 增强了学生对病理学的认识, 从而为后面各论部分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2 剖析法

顾名思义, 剖析法就是利用解剖、分析的方法, 对教学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进行剖析, 化难为易, 以助学生理解, 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才能记得住, 记得牢。如讲血栓形成, 我们首先要求学生复习生理学相关基础知识 (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 通过对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的血液为什么不会发生凝固的原因分析, 再讲解导致血栓形成的条件 (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 和发生机制时, 同学们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3 联想法

在讲解炎症局部临床表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时, 结合体表炎症联想。首先联想自己曾患过某种炎症时的局部临床表现, 如踝部扭伤, 是否出现上述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炎症相关知识来解释。因为是发生在自已身上, 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不仅能看到红、肿的表现, 而且能感觉到热、痛及功能障碍, 通过联想, 获得身临其境的效果, 加深了理解与记忆。

4 比较法[3]

对几个相互间既独立又有联系, 容易混淆的问题, 采用比较法讲解效果良好。如渗出液和漏出液, 从原因、发生机制、蛋白质含量、比重、有核细胞数、粘蛋白实验、外观、凝固性、透明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列表比较讲解, 内容简洁, 一目了然, 通过对比得到了鉴别, 避免了混淆, 加深了印象。当然, 病理学教学中, 还有很多的知识点也可通过比较法教学, 如流脑与乙脑、癌与肉瘤、大叶性肺炎与小叶性肺炎等等的区别。因此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灵活运用此法。

5 溯源法

少数肿瘤的命名, 常有其历史原因, 已经约定俗成。如白血病, 精原细胞瘤等, 虽称为“病”或“瘤”, 实际上都是恶性肿瘤;有的肿瘤以最初描述该肿瘤的人名字命名如尤文氏 (Ewing’s) 肉瘤, 系Ewing (1921年) 首先报道的。传授这部分知识, 即可采用溯源法, 追求根源, 加深印象, 便于牢记。

6 比喻法

在教学中, 讲解肿瘤膨胀性和浸润性生长方式时, 就可以采用比喻法。如膨胀性生长是大多数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 可以把这种生长方式比喻成吹气球样, 所以良性肿瘤的体积是缓慢增大, 对周围组织可以挤压。因为这种生长方式决定的, 所以良性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易于切除, 术后很少复发。而大多数恶性肿瘤是以浸润性方式生长, 可以把这种生长方式比喻成像树根长入泥土一样, 肿瘤侵入周围组织并破坏周围组织, 所以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手术不易切除, 易致复发。通过这种形象的比喻, 使同学们很容易理解肿瘤的生长方式, 加深了印象。

7 概要法

病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多, 病理演变过程复杂, 如何能启发学生抓住重点, 掌握精髓, 十分重要。在对一些基本概念、定义进行教学时, 要把这些概念、定义进行深入的梳理, 进一步概括为若干个要点, 对这些要点进行解析, 最后再把这些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组成这个定义、概念的知识体系, 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或定义。如“肝硬化”的概念, 教科书上的解释是:在一种或多种病因的作用下, 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这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而导致肝脏变形、变硬的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用概要法概括为病因 (多见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等) , 发病机制 (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 病理变化 (肉眼观:肝脏变形变硬;镜下观: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 被假小叶取代) 三个要点即可。

8 讨论法

讨论法的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但在课堂教学中, 要注意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而教师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同时做好讨论归纳、总结。如“对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 医生为什么鼓励患者尽早离床活动”、“妊娠后期, 孕妇为什么会出现下肢水肿”、“临床上给患者注射药物, 注射器内的空气为什么要排尽”, 通过学生对这些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讨论,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式学习。

以上是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八个常见教学方法。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 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 如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等等。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而作为教师,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 要注意“因材施法”的原则, 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同时要结合自身与学生的特点, 综合考虑, 合理选用, 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摘要: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避免了单一教学方法带给学生的乏味, 有助于学生通过学好病理学, 建立起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联系。

关键词:病理学,教法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周玲生.病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7) :59~60.

体育教师不良情绪调节“八法” 篇8

一、体育教师不良情绪对教学的影响

体育教师带着不良情绪进行教学,主要会产生以下负面影响。其一,无心授课,组织教学马虎,动作示范随意,教学语言缺乏生动性。其二,由于人的情绪具有“传染性”,教师将不良情绪带入课堂,则会影响学生心理,从而使得本应生趣盎然的体育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受到抑制。其三,教师带着不良情绪授课,一旦出现学生不守纪律等情况,教师会误认为学生在挑战自己,通常会冷落、挖苦学生,甚至体罚学生,从而引发师生之间的冲突。

二、调节方法

1. 直面现实法。

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体育教师切忌把自己封闭起来,应正视现实,把积压在心头的不满和痛苦坦率地向领导、同事、朋友进行陈述,并通过他人对自己的忠告、劝解、批评、帮助来实现不良情绪矫正,从而达到疏通思想,化解矛盾,减轻心理负担的目的。

2. 转移注意力法。

体育教师在要发怒或情绪不佳时,应有意识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可通过思考其他问题或进行其他活动来暂时忘却不愉快的事,从而使自己的怒气尽快消除,不良情绪得到调节。

3. 运动调节法。

实践证明,大量吸氧可增强教师的自信心,能有效调节教师的不良情绪。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坚持体育运动,有助于获得成功的心理感受,进而消除不良情绪的干扰。

4. 环境调节法。

当遇到不良情绪刺激时,教师也可采用换一个环境的方法来调节情绪。如,到安静、环境优美的地方去欣赏自然之美,这可消除内心的不快和压抑情绪,从而保持良好的心境。

5. 宣泄调节法。

对愤怒、痛苦等不良情绪,体育教师可通过合理宣泄加以调节。合理宣泄是指在不妨碍或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以自己和他人能接受的方式达到“分流”的目的。情绪宣泄方式主要有哭、喊、诉等。哭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释放体内积聚能量、排出毒素、调节机体平衡的一种方式。如果教师感到委屈、悲痛时,哭泣是一种有利的宣泄方式;当有不满情绪积压内心时,教师也可以到空旷的地方去大喊几声,或者采用大声唱歌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当遇到心理困扰时,教师还可以找一个能够信任且善于倾听的人进行倾诉。通过这些方式,教师可间接地把“愤懑之气”发泄出去。

6. 换位思考法。

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工作中,体育教师难免会和家人、朋友、学生、同事、领导等产生矛盾。人际间的矛盾、冲突会使教师感到伤心、气愤,若不良情绪无法得到及时化解,则会使人际关系日趋恶化。调节这种不良情绪的最理智的方式就是进行换位思考,即试着把自己置于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这样可以有效地化解双方间矛盾。

7. 改变认知评价法。

教师的情绪体验并不完全由事物本身引起,而主要取决于如何看待它。体育教师多种不良情绪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自身不合理的认知所引起的,而教师转变思维方式,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则会对他人与自身作出合理的评价,进而会主动地去调节自身的不良情绪。

8. 暗示调节法。

初中体育教学八法 篇9

“以信息技术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提出也水到渠成。观点的核心就是“优化”, 即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主要是网络技术, 改变以往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 预期达到学习过程科学合理化、学习效果显著优良、探究合作系统化、学习观念自主化的最终效果。

1. 全面系统, 分步分层, 分类设计高中阅读教学中的网络版学习课件。

根据能力培养目标, 选择网络的优势。学生语文素养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如培养速读能力, 可借助资源优势;激发学生的个性鉴赏, 可借助交互等;专题式学习, 则可借助相关搜索。

根据班级、年级水平, 统筹兼顾。设计问题应以班级学生整体水平为主, 同时兼顾两头。整个高中阶段, 年级不同, 信息资源的处理利用能力要求也不同, 从基本素养到应试能力, 需要全面把握。如高一可借网络对某些单元内容进行引申, 深入探讨主题、艺术形式等;高二在高一的基础上侧重激励学生个性表达, 深刻理解;高三复习, 阅读散文、小说方面的技巧, 可以建立资源库, 进行关于体裁知识、解题方法的指导等。

根据体裁、内容、单元, 选择合适的学习模式。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对不同文学体裁有初步鉴赏的能力。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体裁应有不同的学习模式。选择典型的内容, 针对不同的体裁, 建立不同的网络教学范例, 以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根据学习需要, 建立一个纯粹的学习乐园。随着江苏省教育厅提出“五严”规定实施, 学生每天、每周都有自己支配的时间, 还有完整的寒暑假。建立一个学习网站, 弥补课堂的不足, 拓宽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健康学习, 终身学习。

2. 教育部门开展交流活动。

由于这种模式比较新颖, 大多数人都未熟练使用。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有哪些教训应该注意, 我们都在摸索着。专家的讲座不少, 组织参赛的不多。这样下去教师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所以应该多开展示范课交流活动。小到一个组、一个学校, 大到一个市区、一个省份, 一个学期开展一次, 大家评评议议, 扩大影响。否则, 这种模式会慢慢地淡出视线。

3. 师生合建博客团队。

博客是极具个性化的空间。学生的博客可以记载他的生活感受, 学习心得,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 学习的脚印更加清晰, 既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 又可以赢得关注度。而教师的博客可以记载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感悟等, 可以吸引学生去关注。在相互来往之间, 师生之间交流阅读中的感情, 解决课间不能解决的问题, 使评价更加深入。

4. 利用信息技术, 鼓励学生思维碰撞。

由于受历史、环境等背景的制约, 加之本身的个性、学识、经历、气质、情趣等因素的影响,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对课文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常常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解。而这些, 正是学生智力发展所必需的, 特别是创新思维发展所必需的。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能和理解, 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 是自主阅读的重要目标。利用多媒体, 可以创设情境, 让学生直接与大师对话, 直接亲近原汁原味的“绿色文本”, 创造自己的“哈姆雷特”, 使自己的哈姆雷特的形象不断丰满、生动。

5. 利用信息技术, 启发学生心灵交流。

我常有这样的阅读体验:当读到文章感人的地方, 往往会鼻子一酸, 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原始的感动, 有的甚至是教过几轮的课文。我想, 我之所以会这样, 是因为阅读时我融进自己的感受、理解和体验, 我已经与文本进行了深入的心灵交流。这样的阅读才是全身心投入的阅读, 才会让人感受到阅读是惬意美妙的, 是幸福温馨的。但学生缺乏阅读语感的积淀, 对一些阅读材料往往感悟能力不强, 影响自主式阅读的进行。借助信息技术, 可以促成学生与文本的心灵交流, 唤起鲜明的“内心视像”, 使学生深得文章旨趣。

6. 需要正确处理网络阅读与文本阅读的关系。

就知识的扩充、想象的驰骋、形象的感染、兴趣的激发等方面而言, 无疑网络阅读是具有巨大优势的。网络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产物。但是, 也应认识到, 语文阅读教学所围绕的素材基本是经典阅读文献。练字炼词、析句、涵泳、诵读、品味、揣摩, 是文本阅读的传统。一句“僧敲月下门”让文人雅士推敲了千百年, 一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让古今多少人玩味。华夏语言的精华也就是在这样品味的过程中雕琢起来、传承下去, 中华文明由此流芳百世。文本阅读所具有的长期性、稳定性是网络阅读所不能替代的, 尽管传播媒体日趋多样化、数字化, 但文本读物所谓主要信息源的态势仍将继续, 即使网络阅读成为主流, 文本阅读也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

7. 实施个别化教育。

网络环境使得个别化教育成为可能。在网络阅读指导中, 网络化解了班级授课和个别学习之间的矛盾, 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个别辅导成为一种切实的可能, 为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可以在教师机上同步监控任意一个学习终端, 即每个学生使用的电脑, 进行审读、示范、讲评、批改, 并可以面向个别或部分学生进行同步广播, 即将某一台电脑的屏幕内容实时同步呈现在其他的电脑屏幕上, 实现对课堂的调控。

8. 需要培养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

网络是全方位开放的大众媒体, 可以自由点击、自由发布、自由交流。网络作为一个极为开放、扁平的信息平台, 优点与缺点并存。在网络阅读教学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的信息鉴别力和公民责任意识, 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扬弃、鉴别和吸收能力。要让学生了解网上的信息美丑参半, 良莠不齐, “开卷有益”的格言应赋予新的含义, 网上能做的不一定就是该做的。家长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占领网络阵地的意义, 努力创造健康、文明的网络阅读环境。就语文教学来说, 要特别注意正确对待网络语言, 既要吸收美好的网络语言丰富生活语言, 又要用规范的语言纯洁网络语言。从特定的角度讲, 网络阅读指导也就是网络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洪雅丹.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OL.

上一篇:苏州环太湖旅游下一篇:高校声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