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环太湖旅游

2024-05-24

苏州环太湖旅游(精选6篇)

苏州环太湖旅游 篇1

苏州市“十二五规划”中指出了苏州环太湖旅游的发展要围绕“魅力风景太湖、纯美水乡风景、醇厚江南古镇、 时尚体育休闲”的主题内容创造特色品牌,使苏州环太湖旅游能够成为长三角地区的休闲度假胜地和康体运动旅游胜地。要把苏州的旅游迈向太湖时代,让环太湖旅游区域成为苏州的旅游组织、集散与服务的中心。

一、苏州环太湖旅游的发展思路与重点

苏州环太湖旅游要将传统的依赖风景观光的模式进行转变,发展重点要侧重高端度假和体育休闲等新型旅游项目发展,使其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既要提升自然观光旅游,同时也要加快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创新, 完善商务会议旅游,优化开拓购物美食旅游,更要注重非物质文化的利用和挖掘,以此来增加旅游文化的内涵。对于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以旅游村镇为依托和载体,集聚特色村镇的旅游功能,构筑苏州环太湖旅游的重点项目,带动关联性配套产业的发展。

苏州环太湖旅游的发展主要是把太湖旅游度假区作为环太湖范围的核心功能区,通过旅游综合体的发展模式,对区域内的旅游要素和旅游资源进行集聚、整合,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休闲度假的设施设备。经过强化度假区内的旅游组织,大力改善区域的交通集散功能,使太湖旅游度假区成为苏州环太湖旅游区的休闲度假和旅游集散的中心,使旅游产业功能得到全面提升,最终创造出更高的旅游效益。

二、苏州环太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

苏州、无锡和湖州都在打造太湖品牌,都觉得太湖是自家的,导致相互较劲,旅游资源不共享,形成恶性竞争, 最终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发展,都只是占了市场份额的一小部分。各地各景区只是进行了有利于自己的局部规划, 没有很好的沟通协调,形成一个统一的总体规划,所以各地不能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苏州环太湖周边有部分旅游景区存在着重开发、轻规划的现象,开发规划的意识比较淡薄,虽然在开发前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但是规划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比较自由随意,科学、统一的规划不能很好地被执行,导致了旅游开发的失控。

(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随着旅游开发、工业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扩张建设,太湖地区的生态环境明显开始恶化,太湖水质下降是最近十几年所呈现的趋势。引起水质下降的原因有很多,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等。太湖部分水域由于水产养殖的过度发展,以及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导致水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旅游经济中的太湖船餐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水上船餐有大量的厨房污水、泔脚和垃圾都直接排入到太湖中,因此严重破坏了太湖本来的优美环境。苏州环太湖旅游带各景区大量建设别墅群也同样破坏了环太湖旅游带古村落古文化的韵味,同样不利于太湖整体的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些不仅破坏了环太湖区域优美的自然和人文风光,也不利于整个环太湖旅游带的整体发展。

(三)出现同质化现象,民俗文化逐渐流失

旅游商品同质化是一个普遍性存在的问题,苏州环太湖旅游带各景点景区旅游推出的项目基本上都是以乡村旅游、农家乐为主,虽然不同于城市生活,但如果各地看到的、吃到的,感受到的都是一样的产品,毫无特色可言,就很难体现出环太湖旅游的乡村生活乐趣。这些乡村旅游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规范化的管理,服务质量差的旅游产品比比皆是,导致整个环太湖旅游项目总体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必定会下降。苏州环太湖旅游带各旅游项目大多比较重视利益,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内涵开发不充分,缺乏知识教育性和趣味性,没有吸引力,不利于培养游客对苏州环太湖旅游景区景点的忠诚度。

(四)旅游配套设施不齐全

目前,苏州环太湖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步完善, 除了不断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外,还有一些饭店、别墅村,度假山庄等建成,电力、供水、邮电通讯等不断增强。但旅游的配套设施仍然不够齐全,缺少大型的综合性的旅游购物中心,无法满足不同人群多方面休闲需求。特别是夜间配套的游乐设施缺乏,让长时间停留宾客明显感觉不便,因而游客过夜游比例较低。

苏州环太湖带度假型的住宿设施虽然较多,但国际知名的品牌酒店并不多,所以整个区域的住宿接待能力普遍档次不高。休闲和游乐设施不足,为老年人、儿童、残障人等特殊人群提供的度假设施和服务也没能全面铺开。节假日、黄金周等旅游旺季,各景区的停车场、码头等也经常出现严重的拥堵,这些都要求旅游景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的接待能力。

(五)旅游市场知名度不高

苏州环太湖地区并不是缺少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引人入胜的人文景观,但是对海外游客吸引力却较低,旅游市场知名度不高,入境游客数量所占比重较小,国际影响力不够。这是区内的景区景点不集中,很分散,各景区之间的合作不够,在国内的知名度也不是很高。虽然从景区景点的数量、面积、文化内涵等方面苏州环太湖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整体形象落后于无锡太湖,浙江千岛湖等地, 主要是缺乏整体的形象宣传和促销活动。

三、苏州环太湖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坚持科学创新发展观,加强部门协调

苏州环太湖旅游带的发展应该坚持科学、创新的发展观,必须要与整个环太湖带的发展联系起来,摆脱行政界限的束缚,融为一体。沿湖地区的各级政府部门要共同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统一的旅游规划和相关的产业政策, 共同规范环太湖各区域的旅游开发。通过加强全局观念, 促进密切合作,保障旅游信息的定期交流,对于区域内的共性问题与冲突矛盾共同协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协调解决。

加强各管理部门的协调,对于各个旅游项目的审批要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旅游的开发决策要有科学性,要有创新性。以资源与环境为根本的观念,根据生态功能区要求的敏感性特点,细化各类旅游项目及相关活动的开展门槛,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生态保护起到促进作用,并加强各景区景点服务带的可持续建设。

(二)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苏州环太湖旅游带得天独厚的上水资源,要坚持“保护是前提,开发是手段,利用是目的”。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关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得到有机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保持苏州环太湖景区景点的真山真水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修饰发展。要做美旅游环境,做大旅游产品,做精旅游线路。

近十几年,太湖的水质出现了逐步下降的趋势,主要是因为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很快。对于太湖部分水域的污染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对污染堵塞的水域进行清理和网湖整治。对于船餐的排污处理要通过污水治理工程的改造,将污水排入地下的污水处理池,进行统一处理,而不能直接排入太湖, 对于固体垃圾桶也实行收集处理。太湖船舫不能达到环保要求的坚决取缔,要保护好太湖水质,对船餐的控制管理与监督三管齐下。

对于苏州环太湖旅游带资源的开发要适度,不能一哄而上,建造休闲度假区和别墅群,虽然可以为当地经济增加利益,但也不能一味盲目地扩大规模,要用长远的眼光和注重保护的开发思路来发展环太湖旅游,延伸湿地岸线,改造山体林向,注重花果数目,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作为长期发展项目。因此,环太湖的城市,包括苏州、无锡、湖州、常州等都在努力保护太湖,尽可能的调整各自的产业结构,坚决抵制重度污染项目,各地联合强化长效的管理机制和统筹监管,使太湖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结合吴文化,挖掘特色项目

苏州正在向宜游城市发展,苏州宜游主要体现在为游客提供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苏州环太湖旅游同样要开发出适合游客体验式的旅游产品,让游客充分品味环太湖的生活,可以积极发挥民俗民风,结合“农家乐”、“渔家乐”与苏州特色的手工艺制作,如学习捕鱼、苏绣、石砖雕、农民画,研习孙子兵法、禅修、评弹曲艺等活动,让游客积极参与体验,形成民俗风情游。

苏州要充分利用环太湖地区的山、路、水等自然资源,开展相关的体育竞技训练型旅游项目,如自行车、划龙舟、潜水、飞碟、射击等,同时也可以承办一些赛事来扩大知名度。依托环太湖位居长三角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和苏州的经济基础优势,开展汽车露营基地,引导健康、 时尚的自驾旅游模式。

苏州环太湖旅游区是吴文化的核心区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吴地民俗,民俗表演能够有效地吸引观众,感染观众,苏州环太湖旅游可以开发一系列民俗风情文化为基础的旅游项目,比如春节陆巷古村的“抬猛将”、“拜喜神”、“吃年酒”、“烧头香”等,元宵节“走马锣鼓”、“闹元宵”及元宵灯会,清明踏春、端午赛龙舟、八月太湖开捕节,灵岩赏月,金秋十月的“天平观红枫”、洞庭采茶文化、 镇湖绣品刺绣文化、光福玉器工艺等富有民俗气息的休闲体验旅游活动。

(四)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质量

为了更好的发展苏州环太湖旅游,各景区要加强区间合作与交流,在充分做好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整合与调度,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可根据实际接待客流量建造大型的停车场,为了避免停车场的拥堵,通过政府的帮助完善快线公交,方便游客的往来。

有游船设施的景点要完善码头基础设施建设,码头要配有开水间、小卖铺、卫生间设施,以免除游客在等待游船时的焦躁情绪。同时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交通工具, 如自行车、观光游览车、轿子、马车等,节省游客在景区内浪费在换乘交通工具上的时间,方便其游玩。

(五)创新营销方式,打造知名品牌

苏州环太湖旅游带内部各景区景点应加强联系,创新各自的营销方式,制定共同的整体促销计划,正确认识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建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加强品牌营销理念,打造“环太湖旅游”这一优质品牌,通过品牌优势去攻占市场。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网络经济在今天也发展得较为成熟,这无疑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也可积极运用这一营销手段,将苏州环太湖旅游产品通过网络不断扩大推销出去。

未来的旅游业,科技含量会越来越高,对游客的信息服务比重也会日趋加大,在苏州环太湖带,也应重视科技的推广应用,通过网络将各地联为一体,提供各地的旅游供需信息,促进旅游带网络经济的发展。

苏州环太湖旅游 篇2

企合作签约仪式暨优秀学子奖学金颁奖典礼主持词

江苏吴中集团全资子公司苏州太湖新天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太湖、石湖版块的旅游产品开发,对太湖新天地生态公园、环秀晓筑养生度假村、黄金水岸大酒店、涵碧晓筑度假酒店等苏州太湖沿线进行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公司将通过持续的优化与发展,努力成为具有区域知名度和竞争力的、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主力运营商。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苏州太湖新天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苏州市太湖旅游中等专业学校校企合作签约仪式暨优秀学子奖学金颁奖典礼的活动现场,我是今天活动的主持人潘正兵,很高兴能够主持今天的签约庆典仪式,一、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出席本次活动的各位领导以及嘉宾,他们是: 吴中区教育局副局长 周兴元先生

苏州太湖新天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敏女士

新天地公司下属企业苏州环秀晓筑养生度假村总经理刘军先生

新天地公司下属企业黄金水岸项目总经理叶活荣先生

苏州太湖新天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李菁女士

苏州太湖新天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王霞清女士

苏州太湖新天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沈昶先生

吴中区旅游职业学校校长 徐军 女士

此外,苏州广播电视总台新闻媒体的记者和获奖学生的家长们也来到了我们的活动现场。

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嘉宾、新闻界的朋友、学生家长们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苏州太湖新天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苏州市太湖旅游中等专业学校校企合作签约仪式暨优秀学子奖学金颁奖典礼正式开始。

二、接下来让我们掌声有请苏州市太湖旅游中等专业学校徐军校长致辞

是的,正如徐校长所说,历经10多年的发展,吴中旅校在困境中崛起,在创新中前进,在发展中壮大,办学思路更清晰,办学特色更鲜明,“和谐、负责、多元”校园文化氛围正日益厚重。在我们努力前进的过程,我们又欣喜的结识到一位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那就是苏州太湖新天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三、下面掌声有请苏州太湖新天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孙敏总经理讲话。

多年来,我校每一点的发展和进步都倾注了吴中区教育局和度假区社会事业局领导的关心和厚爱。本次的活动也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接下来,让我们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有请

四、吴中区教育局副局长 周兴元先生

五、请苏州太湖新天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孙敏总经理与苏州市太湖旅游中等专业学校徐军校长共同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和设立奖学金协议。请双方单位领导上台。(张莉、徐丽萍、刘立超)

好,让我们大家再次以热烈的掌声祝贺校企合作协议和设立奖学金协议取得圆满的成功。协议上所有内容也都将于今天正式生效。今后我校将根据苏州太湖新天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实际需要向贵公司输送优秀的实习生和毕业生。我校也会定期邀请苏州太湖新天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及下属企业的行业专家来我校指导教学、培训技能、交流探讨。共同推进咱们苏州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为促进校企合作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从即日起我校特聘请:刘军先生、叶活荣先生、李菁女士、沈昶先生、王霞清女士为《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专家指导委员成员》聘期三年,下面就有请校教务处副主任张莉女士上台为专家们颁发聘书,大家欢迎。合影留念。恭喜五位成为我校行业专家。希望我们能够常来常往,互相增进彼此之间的往来。

七、下面有请苏州太湖新天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王霞清经理 宣读“苏州太湖新天地优秀学子奖学金”获奖名单。

八、下面有请学生代表09(4)班侍冰冰同学做获奖感言

九、下面有请09(3)班马晓春同学的家长——唐俊英女士上台发言

十、下面到了最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有请太湖新天地旅游领导向获奖学生颁发证书和奖学金,首先是为酒店管理专业获得三等奖学金的同学颁奖。请上台领奖

首先有请太湖新天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黄金水岸项目总经理叶活荣先生为获得三等奖学金的同学颁奖

孙晓敏费敏徐玲计泱江孙悦萍

2.苏州环秀晓筑养生度假村总经理刘军先生 为获得二等奖学金的同学颁奖:马晓春侍冰冰邰铭伟

3.苏州太湖新天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敏女士 为获得一等奖学金的同学颁奖:王亚静俞智超

好,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祝贺获得优秀学子奖学金的这10位同学。结束语:

愿今天获奖的这10名同学能够不负众望,勤奋学习、刻苦训练,做一名知书达理的旅校人,做一名德才兼备的吴中人。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吴中区教育局、度假区社会事业局领导对我校的殷切期望,不会忘记苏州太湖新天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各级领导对我校学生在学业上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让我们学校与企业强强联手,加强合作,在旅游行业共同创造出新的辉煌。相信苏州太湖新天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和苏州市太湖旅游中等专业学校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让我们再一次祝贺全体获得奖学金的同学们,并祝愿大家再接再厉,用更加丰富的学识回报学校、回报企业、回报社会。

苏州太湖度假区旅游投资再掀高潮 篇3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成立于1992年10月,是国务院首批批准建立的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总面积共160平方公里,下辖中心景区和西山、光福两个风景区。今年是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成立二十周年,当地围绕“苏州太湖新时代、东方度假新天堂”主题,通过大规模的土地综合环境建设及景观布置,以优化度假区环境,并将碧螺春茶文化节、苏州太湖开捕节等系列重点活动贯穿于各个季节之中,参与国家5A级景区创建,着力提升苏州吴中环太湖旅游品牌、品质和整体竞争力。

3月25日开工的15个工程均属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重点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三大板块之中:一是中心区的太湖景区一级游客集散中心、舟山核雕村提升工程(一期)、涵碧晓筑太湖水上运动中心、太湖生态湿地提升改造、长沙岛和叶山岛综合环境提升项目。二是光福片区的光福景区二级游客服务中心、中国工艺文化城二期、光福景区创5A综合环境整治、香雪海、司徒庙景点改造等项目。三是金庭片区的西山二级游客服务中心、西山景区综合环境建设、林屋洞、石公景点改造升级、西山明月湾古村景点升级项目。

倍受关注的太湖景区一级游客集散中心,将是长三角地区现有的游客中心中规模最大、服务最全的,它位于胥香路西侧、孙武路南侧,占地119.5亩,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5亿元。据苏州太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菊坤介绍,建成后,该游客中心将为游客提供换乘、休憩、购物、救助等各项功能,同时还将配置五星级酒店、写字楼、产权式酒店等商业设施,届时,它将成为太湖旅游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具有太湖旅游个性化的商业综合体。该游客中心将于明年3月底建成运营。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有关负责人介绍,15个重点旅游建设项目的推进,不仅是太湖度假区成立2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还将对太湖度假区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领域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苏州环太湖旅游 篇4

通过对于大型体育多日赛组织的研究,希望从现阶段多日赛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良的意见与建议,推动我国承办大型体育多日赛的能力,并以此为契机带动我们体育产业的向前发展。

1结果与分析

1.1大型体育赛事组织形式

纵观国内外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其组织形式无非分为两种, 一种为政府主办具体负责的,其优点是各个办事机构容易协调配合并且专业性以及办事效率较强,同时由于是政府出面找的办事机构,在组织机构的花费费用就较少,而缺点就是前期投入的时间精力太大, 这种由政府主办具体负责各项办事机构的典型就是2013年的苏州吴中环太湖的国际竞走多日赛,在这届国际竞走赛中政府始终扮演者幕后操盘手的作用,各个办事机构如办公室,竞赛部,后勤接待部,场地器材部,安全保卫部都亲自安排工作人员, 统一协调工作事宜;还有一种组织形式就是政府主办但政府将其各个办事机构外包给外边的公司和机构,而此次2014苏州吴中环太湖国际竞走多日赛就是典型的政府主办外包型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的优点是政府前期准备不需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 但其存在的缺点就是由于各个办事机构大部分都是竞标等方式产生,一来政府的花费较高,二来各个办事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性不够。

1.2举办“环太湖”国际竞走多日赛的现实意义

1.2.1推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实施,加强民众锻炼健身意识

在这次2014国际竞走多日赛中分为专业组别和大众组别,而业余组别当中主要是国内各业余路跑俱乐部的成员以及海内外行走爱好者、全国各地和苏州当地的普通市民,在从业余组的报名状况来看人数是相当庞大的,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水平提高,对于自己的健康越来越来重视,而这种户外的竞走活动可以说是对身心的一次完美洗涤,人们会自发报名参与进来。这种自发性的锻炼意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深入普通大众的心里,而当人们会自发组织去锻炼正是我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成功的一种积极信号,同时也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强心剂。

1.2.2宣传城市名片,打造特色品牌赛事

一年一度的苏州吴中环太湖国际竞走多日赛可以说正在不断聚集着自己的品牌效益,苏州吴中也在努力打造着属于自己的城市名片,可以说这样的大型体育多日赛的开展不光增强了举办城市在赛事上的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大型体育多日赛增强了城市的软实力,而这种软实力给城市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1.3“环太湖”国际竞走多日赛存在的问题

1.3.1各办事机构各自其事,缺乏协调中心统一调度

此次2014苏州吴中环太湖国际竞走多日赛由于采用的组织形式是政府主办具体事务外包的模式,其不可避免地存在各个部门协调不配合的问题,比如在最后进行名次判定的时候,由于竞走的两个核心规则:(1)一个竞走运动员必须始终保持有一直脚落再地面上,若有此犯规裁判可判“腾空”。(2)从前进脚落地的一刻起直到腿部达到垂直的姿势,腿部必须保持直线,膝盖不能弯曲,若有此犯规裁判可判“屈腿”。若出现以上违规动作就会被判罚时间,而最后的成绩是由终点组来统计,正是因为罚停组信息传达的不及时导致了终点组最终宣判名次的时候出现了问题,而在这过程中如果有一个赛事控制中心来统一安排各个组的工作并协调起各个组的信息传递的话,相信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

1.3.2外包机构专业性不够,场地器材布置不合理

在此次竞走多日赛中,由于场地器材的方面都是政府外包给外边的公司来做的,许多细节的地方还是做得不够完善,比如说起点线和终点线的拉的横条长度都太短了,以至于运动员在出发时的秩序造成混乱,还有出发时的道路宽度不够宽,许多运动员造成拥挤甚至还有跌倒在地,这些都是存在的安全隐患。

1.4未来国际竞走多日赛的出路

1.4.1不断完善多日赛赛事组织管理,建立赛事协调中心

未来的国际竞走多日赛的组织肯定会朝着更科学更高效的方向发展,这个目标的达成肯定需要各个办事部门间的相互配合,而赛事协调中心的建立就能够大大提升各个办事部门间的协作配合。所以未来国际竞走多日赛组织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赛事协调中心的作为与不作为。

1.4.2积极吸引著名企业赞助,多渠道拓宽新媒体转播途径

一个企业想在世界范围内提高自己的品牌认知度,每提高1%, 就需要2000万美元的广告费,借助大型体育赛事,这种认知度可以提高10%,而中国石化赞助F1赛事就是中国体育营销史上的里程碑[1]。从以上的案例就能发现大型体育赛事本身所隐含着的巨大的商业价值,而这些价值的开发必须要有一个“合作者”,所以苏州吴中国际竞走多日赛要想要盈利首先要找一个潜力较大的公司做赞助商,通过互利共赢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2]。

与此同时,随着移动媒体的产生并迅速流行,手机上网看转播定将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借助移动媒体并依此来收取一定数量的转播费用将会成为今后大型体育赛事盈利的另一个手段。

1.4.3加大新闻媒体报道,打造城市品牌体育赛事

大型体育赛事对于城市形象的打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像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给北京这座城市所带来的改变和影响[3], 以及F1对于上海城市名片塑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管是奥运会的一次性大规模推动,还是F1赛事这样每年一次的持续推动,这种借助大型体育赛事推动城市发展的模式已经被无数城市验证是行之有效的[4]。

2结语

(1)多日赛是指在规定的比赛天数中将各个分段赛的成绩累计看最终总成绩的体育竞赛赛事。

(2)多日赛赛事各部门需要建立平等互助的协调机制,同时需要成立赛事协调中心以确保各部门有序高效得开展工作。

(3)努力打造体育品牌赛事是多日赛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摘要:举办大型体育多日赛事不仅能给举办地城市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能提高举办城市的知名度,拉动该城市的旅游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该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主要分析大型体育多日赛赛事组织管理的现状,案例举证2013年和2014年苏州吴中“环太湖”国际竞走多日赛,得出以下结论:(1)多日赛是指在规定的比赛天数中将每个分段赛的奖励累计看总成绩的体育竞赛赛事。(2)多日赛赛事各部门需要建立平等互助的协调机制,同时需要成立赛事协调中心以确保各部门有序高效得开展工作。(3)努力打造体育品牌赛事是多日赛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苏州环太湖旅游 篇5

【江山多娇规划案例】太湖美

最美在吴中苏州吴中太湖旅游区AAAAA创建方案和总体规划精粹

太湖美呀太湖美

美就美在太湖水

水上有白帆哪

啊水下有红菱哪……一曲《太湖美》,使太湖烟波浩渺的绮丽景象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脑海里。

苏州环太湖旅游 篇6

1 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1.1 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

(1)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区域内旅游资源丰富,气候四季分明,冷暖适宜,空气质量总体良好。除了许多优等的自然资源,秀丽风光以外,充满人文气息的农耕文化、现代农业设施等也非常之多,各市区均有收益显著的新农村示范点或农业生态园。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区内农业也在转型。以“生活、生产、生态”理念为指导,体现农业科技与休闲观光功能结合的新型农业产业正在兴起。

(2)农业历史文化深厚。农业是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发展的状况能够反映社会的发展状况。环太湖地区的农业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基于她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吴越文化,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环太湖农业的发展也创造许多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环湖四市的农村旅游点中,随处可见由农民设计生产的工艺品,如刺绣、书画、玉雕、木雕、橄榄核雕等。

(3)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处在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东部沿海城镇密集地带—以上海为中心的大都市连绵区,京沪铁路、沪宁高速公路、沪浙皖高速、宁杭城际铁路、沪宁轨道交通等现代化的快速交通设施把这一区域串连到一起。位于我国东海岸中心,地处上海和南京之间的位置,通过这两个交通枢纽可沟通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和城市,与我国最大的客源市场日本、东南亚、港澳台十分邻近,并与潜在的客源市场韩国相邻,除有利于中长线团的进出外,短程运输和游览交通也拥有发达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公路、太湖高速水运、运河水运航道、旅游专列、快速列车等,从而可为本地带来丰富的客源。

(4)拥有广阔的客源市场。资料显示,2008年长三角16城市居民人均工薪收入15279元,比上年增长13%,占居民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达63.4%[3]。2008年,长三角16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均超过万元,其中消费水平最高的为上海市,人均支出达19398元。整个长三角地区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新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基本稳定在30%至40%,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已经处于富裕阶段(表1)。

该区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区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区域旅游发展趋势密切相关,使得区域内居民的出游能力大为增强。由于时间的限制和该区域普遍的工作节奏快、心理压力大等特征,在周末近距离的短期旅游将是大部分人的必然选择。旅游统计数据显示,长三角内的上海、杭州、南京等大城市为区内最大的旅游客源地,港澳台、日本、韩国、东南亚为周边较大的客源市场。这些地区的游客旅游意识强,旅游消费力较强。

(5)拥有发达的资金优势。环太湖区域4市(苏州、无锡、湖州、常州)拥有国内较高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使其不但拥有区内丰富的客源市场潜力,也为本区域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保障。对于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而言,政府拥有投资和建设能力强的突出特点。

(6)生态农业旅游服务基础好。环太湖4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在改革开放后走在全国的前列,建设力度大,基础配套设施较为完备,旅游产业体系业己形成,开展生态农业旅游拥有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服务条件。旅游品牌、资源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具有提升产业必备的吸引力条件。旅游业的管理、运作与反馈己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各市区旅游星级饭店与住宿条件逐年提高与改善,景点管理也实现了信息化、现代化,设施条件有了很大的提升,更加人性化的设计随处可见,使得旅游者时刻能够体会到便利与舒适。随着4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掀起热潮,涌现了大批环境优美的示范村、功能齐全的生态园,电话和水泥路等基础设施实现了“村村通、路路通”,更进一步促进了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

(7)政府支持力度大。(1)无锡市制订了《推进全市农业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07-2009)》。计划中确定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实现“五增”,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辉、旅游增产品、城市增亮点。苏州市编制了《苏州乡村旅游规划(2008-2020)》。明确苏州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定位、目标、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形象定位、空间布局、营销策略及具体措施。苏州市政府近年来也不断加大生态农业旅游投入。2008年度苏州市共有16个旅游项目获得2008年度江苏省引导资金,总额达820万元,为历年来最高,受扶持的80%是乡村旅游项目。(2)2009年初,《江苏省常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论证,规划将常州建成江南地区特有的高效农产品生产、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全国一流休闲观光农业胜地,以及世界知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基地。(3)湖州市是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市,是浙江省的生态农业旅游的典范。政府积极扶持引导生态农业旅游,把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帮助农民致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已经出台了促进农家乐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政府财政扶持力度

1.2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与周边地区同质性强。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属于旅游发展的“同质区”,即区位和资源条件相似、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相近、面临问题相同。农业生态环境以太湖山水、江南水乡为主;农村人文风俗以吴文化、小桥流水的古村古镇为主;在现代农业示范点的建设中,存在功能相似、特色不明显的项目较多。

(2)宏观调控能力较弱。国家宏观调控是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客观要求,政府在该产业的发展方面应着眼大局,统一部署,调整原有的工作思路,结合当前农业、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转变工作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但环太湖4市分属不同的江浙两省,对该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弱,各地建设规划、项目、投资都各自为政。

(3)抵御经济风险能力差。环太湖4市的生态农业旅游业现处在兴起阶段,相比于其他产业,从经济效益、对GDP的贡献、影响力等来说,还是“小船”。由于自主外联的能力还不强,所以该产业的发展容易受到经济风暴的影响而导致行业的一蹶不振。全球金融风暴的蔓延,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生态农业旅游业还需要搭上服务业、信息业等二、三产业的大船,增强产业间的联系,巩固提高产业关联度,从而增强抵制经济风险的能力。

(4)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必须大力宣传“绿色消费”,提高旅游管理者、经营者、旅游从业人员以及旅游者和旅游景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文明旅游意识。旅游者不仅能够获得旅游项目带来的愉悦,也可以做一个关心生态、保护环境、接受生态教育的人。当前,环太湖4市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项目中的从业人员,经过专门的高等院校培训的比例很低,还不能与当前产业发展的热度相匹配。

(5)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突出。如何做到科学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是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在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及具体实施时,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发展难题。

(6)促销力度不够。酒好也怕巷子深。4市应联合筹划如何对外宣传,制订统一的宣传口号,有企业的LOGO,有企业的对外形象,以期实现强强联合的聚集效应。

(7)资源整合度不高。生态农业资源虽然丰富,但缺少精品线路设计,分布较散,联系度不高。如果经过科学规划,形成拳头产品,则会让资源发挥作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 产业发展的机遇与影响因素

2.1 产业发展的机遇

(1)区内旅游需求旺盛。内需刚性和区内旅游业的发展,区域的旅游客源市场庞大,4市城市居民的农业旅游消费占主要比重,且呈良好的上升趋势[4~7]。

(2)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举办。上海申报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既能使上海提升城市功能,向世界一流大都市的更高层次发展,同时又能使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从中受益。用于世博会园区建设的直接投资预算为30亿美元,但间接投资包括为世博会成功举办所需要的交通、城建等设施建设约是直接投资的5-10倍[4]。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游客来上海旅游人数的统计资料,预测得出2010年上海世博客流量的总人数约为7300万人次,其中国内约6900万人次,国外游客约400万人次[5]。国内游客中上海约1000万人次,江浙、北京约3600万人次。

(3)长三角环太湖旅游带的建设。2006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中确定该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框架为“一核六带”[6],沿湖(太湖)生态服务带是其中之一。它的主要发展目标确定为“成为全国性重要旅游休闲带和区域性会展研发基地”。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发展定位。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重点在于第三产业的提升,尤其是旅游业与会展业。由于区域内经济的支柱一直以第二产业为主

(4)不断优化的旅游交通条件。随着长三角内一些重要重大交通设施的建成与提高,如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网,跨江、跨海大桥、磁悬浮等等,交通发达,运力强大,必将产生对旅游产业强大的推动力。

(5)旅游成为支柱产业。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4市都确定了符合生态的产业发展方向,将生态旅游作为支柱产业,进行重点扶持。近十年来,4市的旅游业有了长足的进展,旅游业对GDP的贡献呈逐年升高的态势(图1)。旅游业的整体发展给生态农业旅游带来的设施条件的改善,经济收益的提高等良好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6)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机遇。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带动下,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4市在旅游发展上既有实现区域一体化的良好基础,也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采取建立协调机制,利用资本手段实现利益共享,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树立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完善信息化平台等项措施,全力推进环湖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

2.2 产业发展主要影响因素

(1)激烈的内部竞争。对于目前情况而言,旅游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环太湖4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并未形成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地方保护主义等影响合作与发展的因素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区域旅游市场分割、地方市场垄断等现象导致的重复建设,使旅游产业结构与布局、产品开发等存在着严重的同构化趋势,内部的竞争愈演愈烈,4市在太湖边都建设有大规模的“太湖度假中心”就是明例。

(2)长三角除4市外的周边城市竞争压力。长三角城市群中,上海经济影响力成为整个经济体系中的重心。除4市外,长三角其他城市旅游竞争非常激烈。

(3)城市化导致生态农业的特色优势的削弱。“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4市都具有较高的城市化率,总体平均水平在66%以上,远高于中国城市化总水平的44.9%[7]。不断提高的城市化率带来的负面效应,导致农业脱离传统模式明显、农村田园风光减少。

(4)缺少配合与协调。城市、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生态农业旅游点间的配合协调不够,存在营销技术、信息壁垒。环太湖4市之间缺乏整体开发与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市际间协调难度很大。长期的条块分割管理,助长了各自为政、以邻为壑的倾向,这种倾向干扰了相互间的合作,导致一些区域性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工程因缺乏协调而进展缓慢。

(5)产业处于初级阶段。现有的生态农业旅游产业还处在初阶阶段,结构、体制、项目及服务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6)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太湖是环湖4市的“根”,是环湖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最大环境影响因子。2007年5月29日,因持续高温和低水位而造成太湖水域蓝藻潮大面积爆发,并直接导致无锡市区自来水无法正常饮用。蓝藻危机[8]的实质,被认为是以密集发展乡镇工业推动经济增长的“苏南模式”的真正危机。太湖作为4市的“母亲湖”,其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形象已经被大打折扣,也直接影响到环湖生态农业旅游的宣传。

3 层次分析模型与评价结果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国内学者进行生态农业旅游地资源评价或综合评价的主要方法[9,10]。它是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aty)[11]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适用于复杂、模糊、难于定量分析问题的决策分析。

3.1 层次分析模型

层次分析法建立的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评价模型,以及各层所确定的影响因子(图2)。最后综合得分的评价标准评分表(表2)。

3.2 评价结果

经过计算,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最后的得分为8.28935,属于成功且有影响力的生态农业旅游地。结合评价项目得分与专家分析结果,排名在前列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区内旅游需求旺盛、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带动、客源市场广阔、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激烈的内部竞争、开发与环保矛盾突出、区位优越且交通便捷等。

4 发展建议

4.1 发挥两种优势:资源优势与客源优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环太湖4市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优势越发突出。已有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还应该进行挖掘与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兴建开发的资源,要走三产结合的道路,切实发挥一次投资,多方收益的作用。区内外优越的客源是一直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明显优势,为了吸引更多的新老游客,景区及配套设施应该加大人性化的管理与建设。

4.2 抓住两个机会:上海世博会与区内需求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带动作用是可预见的,区内旺盛的旅游需求极强大的消费力也是应该把握的机会。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应该以统一的形象面对世界,世博会带来的旅游的商机不仅是向全球展示生态建设、农业发展成就的良好时机,也是宣传造势、吸引更多关注的不二机会,更是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台阶。

4.3 变劣势为优势:开发保护并重与资源整合

快速的产业发展及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应该正视的短处,生态农业旅游在开发中应避免重复建设,走4市联合规划、重点建设、协调发展、联合营销的新道路。

4.4 应对两大威胁:环境污染与无序竞争

生态环境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命脉,是旅游地主要的吸引力因素。面对不断恶化的环境污染,4市应该联手综合治理,减少可能因环境污染带来的对生态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尽可能主动消除生态农业旅游中出现的各种壁垒,不进行恶意的无序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带来整个环太湖四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美好前景。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和长三角城市发展研究中心.2009长三角城市发展报告[R].2009-05-18.

[2]舒炜.无锡牵头发表环太湖旅游合作组织共同宣言[EB/OL].中国新闻网,2007-06-04.

[3]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2008年度长三角区域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R].2008-12-06.

[4]王枫云.和谐共进中的政府协调-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16-19.

[5]李克平.2010上海世博会客流预测分析[J].交通与运输,2005(1):21-22.

[6]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R].2008-09-16.

[7]王红霞,王桂新.市场开放进程中的工业企业集聚与人口城市化—长三角地区人口城市化的动因探析(1984-2002)[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11(5):1-12.

[8]陆铭锋,徐彬,杨旭昌.太湖水质评价计算方法及近年来水质变化分析[J].水资源保护,2008(90:30-33.

[9]刘庆友.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与应用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93-98.

[10]杨建华,刘宁宁.河南农业观光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与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46-48.

上一篇: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下一篇:初中体育教学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