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先进文化建设

2024-05-24

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共11篇)

农村先进文化建设 篇1

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 必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前农村仍然是我国人民的聚集地, 农民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 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构建幸福、和谐社会的今天, 不仅肩负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 还担负着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责任;同时还要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 对于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培育新型农民,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有效管理具有深远意义。

一、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意义

先进文化是推动力,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思想先导;先进文化是凝聚力, 是鼓舞激励人们团结奋斗的鼓点和号角;先进文化是影响力,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和外在展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就整个农村全局建设而言, 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 即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因此,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 建立起一种适合于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 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因此, 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方向, 以当代先进文化建设为主导, 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只有这样, 才能凝聚人心, 进一步激发农民的创造热情, 为农村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㈠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 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学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其中一条十分重要的就是文化更加繁荣, 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 这个民主必然成为没有精神家园的漂泊者。一个民族没有自己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这个民族必然是固步自封, 失去光明前途的漫游者, 只有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社会民生全面发展, 协调推进, 才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早日实现。

㈡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 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有利于增强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文化是民族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安身立命所在、生存发展的支撑、身份归属的标志、是维系民族共同生命的最根本力量, 是民族创造力的精神之源、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 转变中国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 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性文化思维来打破传统家族文化观念的阈限和传统因循守旧的保守思维, 让农民走出固有的个人空间, 学会与他人交流, 关注集体利益, 从而形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合力, 提高他们参与经济建设的热情与活力, 大力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新精神的形成, 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发展活力;推进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农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除陈去旧, 革除弊端, 消除愚昧迷信的宿命论思想, 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 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改造农民的头脑, 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与传播, 增强农民进行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 促使农村发展紧跟现化发展的潮流, 变传统意义上的旧式农民为现代意义上的新式农民。

㈢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 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农村发展的关键在农民, 而农民的发展关键在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当前我国农村不仅教育水平比较低, 而且缺乏对科学教育基础性地位的认识。而当今社会是个科技的社会,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科技运用所产生的巨大效用已是有目共睹, 世界的农业生产已经步入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 若是中国农民还是抱着旧观念不放的话, 则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因此, 以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为契机, 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提高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知识, 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这样, 就能以农民文化知识的提高为铺垫, 促进整个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㈣推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建设, 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 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农业比重的下降和农民数量的减少,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在于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但是, 发展城镇化并不仅限于硬件设施上进行城市化的改造, 正如现代化的实现关键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一样, 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在于农民具备城镇化思维, 具备城镇化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 就是要提升农民群体的整体素质, 变革他们传统的思维模式, 造就具有城镇化文化理念的现代农民, 加速中国城镇化的进程, 促进农村向城镇的转型。

二、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措施

㈠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领导

1. 各级基层组织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进农村先进文化的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 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 及时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 掌握农村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 一同督促检查。

2. 健全共同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格局, 形成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3. 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

人民是文化建设的主体, 人民的生活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 依托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 精心培育根植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形式。及时总结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 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 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 让蕴藏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㈡加强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

硬件设施的健全是发展农村文化的物质保障, 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成就, 为工业反哺农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也为加大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首先, 要把文化基础性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 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下, 把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 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以乡镇为依托, 以村为重点, 以农户为对象, 发展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 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 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 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 要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引进市场机制, 发挥市场机制的利益驱动功能,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 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双向互动长效机制, 使双方共赢发展。

㈢推进农民群众文化思想素养的提高

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 培育新型农民。因为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民的素质不提高, 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既要重视以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的发展, 也要按照各地区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特点, 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职业化教育, 把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纳入到专业性教育中来, 培养出一批能够联系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现代化的农业工作者。同时, 通过各种渠道、层次、形式, 发展农村的先进文化, 引领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实践证明, 农村文化阵地如果先进的文化不去占领, 落后的文化就会占领。在实践中, 应当继续发挥以文化“三下乡”活动等为主题的文化教化功能, 提升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只有用健康有益的先进文化去教化农民群众, 培育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 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自觉抵制封建残余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革除陈规陋习, 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㈣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文化管理的水平与效能

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需要社会各方面参与其中, 这就要求在具体实践中具有先进文化管理理念的人才协调管理文化工作, 提高农村文化的建设水平。一方面, 加强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 协调、组织、管理农村的教育资源, 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普及活动, 发挥农村现有教育资源的效能。另一方面, 建立起文化间的交流协调机制。中国农村新文化的建立, 需要在以现代化文化为背景下, 通过先进文化的改造, 实现农村文化的创新、飞跃, 真正发挥农村文化管理者的主体意识, 从适合本地区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来吸纳发达地区, 发达领域的先进文化, 在文化交流中实现不同地区文化的最优化融合。

㈤必须坚持“两手抓、两加强”, 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实现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手段。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加强文化建设, 必须正确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 坚持“两手抓、两加强”。无论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文化产业, 都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㈥加强法制建设, 确保农村文化建设有法可依

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纳入到法治化的轨道上来, 才能确保文化建设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在推进农村先进文化的建设中, 我们应当把中央关于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法制化、规范化, 为农村文化的发展、交流提供法律保障。同时, 在农村教育中, 要加强法制教育, 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使他们自觉地运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身的文化权益。

摘要:文化是兴国之魂, 促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 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全面发展的软力量, 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者从我国当前促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入手, 对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提出几点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农村,先进文化,措施

农村先进文化建设 篇2

一、设岗定责活动是先进性实践的有效平台

无职党员是农村党员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农村不同时期入党,为农村的建设、发展发挥了作用,作出了贡献。部分无职党员,由于年老体弱、文化低、退休等原因,或放松教育管理,党员意识薄弱,影响了他们发挥作用。或认为年龄老化,作用不大。农村无职党员发挥作用不尽如人意,影响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也损害了党员的形象。群众反映说,党员挂个名,不如老农民。但不少无职党员困惑:唱戏没有台,有力无处使,使他们的作用发挥在客观上受到了制约。笔者认为,农村无职党员,无论从党员先进性,还是这支队伍的数量,其作用发挥如何,都应给以充分重视。金山区山阳镇10个村共有无职党员628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53.3%。其中60岁以上的有433人,46~60岁的有193人,分别占无职党员总数的30.7%和69.3%;文盲、半文盲、小学文化程度的529人,占无职党员总数的68.3%;大多数无职党员都已退休。统计资料显示,年老、体弱、文化低,是农村无职党员的一个明显特点。但有资料表明,农村无职党员组织生活不健全,党组织教育管理放松的情况也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农村无职党员的作用发挥显然弱化,有的还混同于普通老百姓。农村无职党员发挥作用的现状,无疑与党员先进性要求相距甚远,甚至不相符合。探索实践农村无职党员发挥作用的新途径,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展现党员魅力,就成为摆在农村党建工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其重要性、迫切性不言而喻。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农村无职党员触动很大,教育很深。他们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重温党章,重温入党情景,对照党员标准,剖析党性,找出问题,认真整改,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党员意识,焕发了党员青春,激发了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强烈愿望。一些年纪大、身体差、文化低的无职党员,也不为这种客观因素所困扰,在他们身上展现的是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的熠熠光彩。面对农村无职党员升华的思想、高涨的热情,党的组织能否给予正确、及时、有效的组织和引导,不仅关系到无职党员作用的发挥,还关系到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的巩固。为此我们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在山阳镇10个村开展了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

所谓“设岗定责”,即由村党组织根据本村实际,按需或因事设置一定的岗位,规定相应职责要求,组织无职党员上岗履行一定的职责。除少数确因年龄过大和身体健康原因外,绝大多数无职党员都以满腔热情投入了设岗定责活动。虽然活动时间还不长,效果已令人欣喜,具有显著的实效性。设岗定责活动的实践表明,无职党员在党组织领导下,态度认真,工作负责,对本村建设发展、群众关心的事情,热情关注,积极参与,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体现了先进性。一些曾经认为“有力无处使”的无职党员,在重新走上“岗位”以后,欣然感到“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一些自视“人老珠黄不值钿”的无职党员,又生出了“志高依旧老来红”的豪情。今天,当我们再度审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其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已清晰可见,不可低估。设岗定责活动为农村无职党员发挥作用提供了平台,他们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重要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设岗定责活动创新了农村党建工作,夯实了“双基”,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启示。从这一意义上说,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是先进性实践的有效平台。

二、准确把握设岗定责活动的基本环节

设岗定责活动在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应运而生,这决非偶然。一方面,先进性教育活动,激励无职党员牢记党的宗旨,催生了设岗定责活动,是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的体现;另一方面,新时期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又使设岗定责活动成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延伸,具有先进性建设在实践上的创新意义。因此,开展设岗定责活动,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在认识上、方法上、管理上准确地把握好“三个阶段”、“八个环节”的具体实践和有机连接。

1、把握实施“三个阶段”、“八个环节”的认识思辨

“三个阶段”,即在开展设岗定责中,制订方案、组织实施、巩固提高三个工作阶段;“八个环节”为视情设岗、动员明岗、报名选岗、平衡定岗、签约上岗、履责爱岗、经常查岗、年终评岗,包含在“三个阶段”之内。山阳镇的实践表明,在镇党委和村党组织领导下,准确地实施设岗定责的“三个阶段”、“八个环节”,既能保护无职党员的积极性,又有村党组织合理平衡的主动性,确保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顺利连接、有序开展。这是由于,经过先进性教育的广大农村无职党员,以保持先进性的高度热情,就如当年入党时那样,再度走进激情燃烧的岁月,担负起建设新农村的重任,自觉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然而,设岗定责活动具有时代性、组织性和实效性,参与的是丰富多彩的农村发展实际,干的是门类多样的具体工作,涉及到政策法规、经济建设、村务管理、村风村容等等,关系到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党组织必须牢牢把住方向,从实际出发,有组织、有步骤,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其中包括合理设置岗位、正确引导选岗、适当平衡上岗等,从而把无职党员的个人能力和特长、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合理有效地统一在设岗定责上面,为无职党员上岗后的履责实践奠定扎实基础。

2、有序实施“三个阶段”、“八个环节”的基本要求

“三个阶段”、“八个环节”既是有机联系、紧密衔接的一个整体,又有上承下延,互为补充,具有每个阶段的特定内容。整体着眼,具体入手;分清阶段,紧扣环节,是确保设岗定责成功实施的关键。

第一,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的环节是“视情设岗”。这是决定实施设岗定责成功与否的重要基础。村党组织应加强领导,着重摸清两个情况:一是本村各方面工作需要设置岗位情况;二是无职党员年龄、身体、文化、特长、能力等情况。在认真仔细地分析这两方面情况后,视情合理设置岗位。山阳镇在实施中设置了村务监督类、公共事务类、经济发展类、思想政治类共4个大类16个岗位,其设置原则是根据农村工作的实际需要,按需设岗,因事设岗;确定岗位监督内容、目标、职责要求,达到与无职党员现有条件相适应,既非高不可攀,又非无事可做,形同虚设。视情设岗,为无职党员选岗、上岗做好了充分、扎实的准备。

第二,组织实施阶段。这是设岗定责的关键阶段,动员明岗、报名选岗、平衡定岗、签约上岗,是这个阶段的四个重要环节。村党组织以先进性建设为指导,深入动员教育,促进无职党员深刻理解设岗定责的目的意义;明确并公布岗位职责、监督内容和目标要求,指导无职党员报名上岗,都为成功实现设岗定责提供了重要保证。然而,任何事物存在总是相对的,而成功也要有相应的条件。无职党员在报名选岗中,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有的岗位“热门”、有的岗位“冷门”的情况。这就要适度“调整”,适当平衡。因此,村党组织应在“平衡定岗”上掌握主动性,发挥主导作用。既要平衡选岗上的“冷门”和“热门”,又要调整无职党员骨干力量的岗位分布。经过平衡确定的岗位,向全村党员村民公示,予以公认。应该说,调整和平衡是相对的,但也是必要和必然的。但是,平衡定岗既要合理,又应重在引导,与体现党员先进性相一致。水到渠成,签约上岗。这是赋予无职党员重要任务和光荣使命的特殊时刻。一般都要举行庄重的“设岗定责”签约仪式,由村党组织与上岗无职党员签订协议,授予上岗证书。我们由此看到,组织实施阶段的关键作用,不仅在于设岗定责活动从此开始,更在于无职党员接受使命,踏上了新的征程。

第三,巩固提高阶段。这个阶段包含履责爱岗、经常查岗、年终评岗三个环节。山阳镇10个村的实践启示我们,巩固提高设岗定责活动,根本在于基层党组织始终如一地加强领导,坚持先进性建设,促进无职党员认真履责,爱岗敬业,发挥作用。同时,建立切合实际的管理制度,形成长效管理机制。通过经常查岗,年终评岗,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推进设岗定责活动不断完善,并且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时俱进,使设岗定责活动成为无职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广阔舞台、推进先进性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设岗定责活动的先进性实践意义

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催生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党的先进性建设在新时期农村的必然产物。审视设岗定责活动,理性地进行分析思考,对于党员先进性建设和农村党建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强化了党员意识。设岗定责活动朝气蓬勃的活力,源自广大农村无职党员强烈的党员使命意识。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党员坚定了理想信念,强化了宗旨意识,增强了党员意识,在学习教育和“党在我心中,我在群众中”的主题实践活动中,体现先进性,实践先进性,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必须看到,党员意识,是党员先进性的灵魂;党员意识,决定党员的党性。增强党员意识,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核心和动力。党员意识激励党员体现先进性,指引党员实践先进性。党员意识对于保持党员先进性、实践先进性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如果党员意识不强,就不可能永葆党员青春。设岗定责活动由于使党员重新走上了新的岗位,强化了党员身份认同,因而进一步强化了党员意识,促进党员保持先进性,促进党员加强先进性实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样做也必然会使农村党员的党员意识在先进性实践中不断增强,体现先进性动机明确,追求目的明确,使命感、责任感强烈,持久地保持党员实践先进性的不衰活力。

2、塑造了党员形象。党员形象如何,始终受到群众关注。在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一些党员尤其是无职党员一度曾经无所适从,困惑迷茫。农民群众批评有的党员形象不佳,并非没有根据。农村基层党组织努力探究问题的症结所在,但却苦无良策。在先进性教育中产生的设岗定责活动,为无职党员发挥作用找到了新的途径。在农村无职党员中,不乏富有工作经验的老干部和一技之长的老党员。他们通过党组织设定的特殊岗位与内容、特定的工作任务与要求,实践先进性,模范地发挥新的作用。这个新,体现出了党员实践先进性的形式新、内容新、面貌新,树立了新时期农村党员新的形象。设岗定责活动的生动实践,对于树立党员形象,对于农村党建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3、密切了党与群众的关系。党以人民的利益为奋斗目标。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的深厚基础。群众利益、群众关系,始终是党的重要工作。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从基层党组织到党员,关注群众利益,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密切了党的组织、党员和群众的关系。这使广大党员如鱼得水,水盈鱼跃。然而,党员与群众的关系是永恒的、变化发展的。这样,我们就不能也不应该停滞在一个阶段、一种形式上面,必须随着党的工作、群众利益的要求而发展与加强;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实践,始终不懈地创设切合实际、促进密切党员与群众关系的载体。设岗定责活动正具有这样一种合理性和有效性。广大农村无职党员以其实践先进性的特有形式,为党工作,为民服务,其作用效果直接关系到党和群众的利益,从而把党组织和农民群众、党员与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4、创新了先进性建设实践。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因其实践先进性而具有旺盛生机,无疑给农村党建工作尤其是先进性建设,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范例和新鲜经验。它启示我们:第一,在先进性建设指导下的设岗定责活动,有效地组织起农村党员具体地实践先进性、体现先进性。实践表明,只有通过党员实践先进性,才能激励党员保持先进性、体现先进性;只有通过数以万计的党员实践和体现先进性,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第二,先进性建设是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农村党组织必须与时俱进,及时地分析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党员保持先进性、实践先进性,探索新的形式,创造新的载体。农村党组织应以先进性建设为指导,以高度的责任感、科学的态度、敏锐的目光,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可以预期,包括设岗定责活动在内的先进性实践载体,以其崭新的形式、强劲的活力,将在新时期农村一个又一个产生。这是先进性建设的发展必然。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金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

新时期我国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探析 篇3

中国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是根据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制定, 建设社会先进文化就是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农村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具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共性: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质是根据我国农村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结合社会主义文先进文化理论, 逐步探索构建与农村经济、政治相适应, 满足建设新农村需要的文化。其主要任务是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防止封建、愚昧思想和外来不良思潮对农民思想的渗透。用先进文化武装农民思想, 用先进的理论去指导新农村建设,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二、农村先进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一) 农民群体结构呈现多元化

乡镇私营企业的兴起是改变农民群体结构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在政策上大力扶持乡镇企业, 使得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并持续发展。乡镇企业的兴起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而且为农民务工创造了有力条件。农民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家庭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企业, 成为私营的职工, 既可以增加收入、学习生产技术, 又可以兼顾农耕生产。城市对农民工需求的扩大以及农民工工资待遇的提高, 也使得城市农民工数量增多。农村私有企业的兴起以及农民工队伍的壮大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并使得农民群体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有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转变。农民群体由原来单一的农耕劳动者分化成现在的农耕劳动者、城市农民工、私营企业职工和个体私营业主并存的群体结构。随着农民群体结构的多元化转变, 不同层次的农民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有所改变, 使得农民在对文化的需求上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所以, 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不仅要把握住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而且应该结合新农村农民的群体结构特点, 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的文化需求。

(二) 农民对于先进文化的理解出现偏差

农民错误地将科技的领先性等同于文化的进步性。造成这种错误理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主要的是农民自身文化素质较低, 无法正确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 看到西方发达的科技便认为西方文化是最先进的文化, 对本土文化产生蔑视和排除的心理。这部分人只是单纯的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他们并未认识到仅仅依靠科技的发展是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解决人们意识形态上存在的问题如道德滑坡等。科技的进步能够带来物质水平的提高, 它只能是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动力支持;科技的领先并不等同于文化的先进。要改变农民这种错误理解, 首先应该提高农民自身文化素质, 使他们认清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农民错误地将流行文化同于先进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村的开放性逐渐增强, 农民的独立性、自主选择性随之提高, 但是因为受到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和受到部分错误舆论的影响, 盲目从众, 认为流行的就是先进的。流行的文化之所以流行, 可能是因为它符合时代的潮流, 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 具有积极的因素;但也可能是因为受一些错误舆论的引导, 人云亦云的盲从心理造成的。比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婚丧嫁娶的铺张浪费现象日益严重, 给农民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但是如果不这么做就被认为是没有实力、没有地位的表现, 这就是错误舆论造成的流行趋势。部分农民没有看到流行文化中包含的消极因素, 把从众与先进混为一谈。使农民正确理解先进文化是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使农民认识到“只有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才不断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 才能为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指引正确的方向, 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三) 农村先进文化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的经济飞速发展, 农民的生活状况有了显著提高。但是, 相对于经济的发展, 农村的文化建设明显滞后。造成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农村文化本身的落后性。长期以来, 自然农耕经济和以宗法家族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组织形式在我国农村占据重要地位, 农民受封闭落后的农村经济和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产生的狭隘的小生产观念和小农意识代代相传。虽然目前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农耕经济已经不再占据统治地位, 这种受传统落后生产影响而形成的落后性、封闭性、农耕性的农村文化具有持久性。因此, 对于落后文化的改造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长期的努力。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片面注重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的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只追求经济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了文化建设。对农村文化建设不论人力还是物力上没有给予扶持, 以至于党的最新方针政策不能正确传达, 使党的先进思想失去畅通的传达渠道。

(四) 农民价值观混乱

农村开放性增大是造成农民价值观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开放性增强。这虽然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也为各种文化思潮涌入农村提供了有利契机。在多种文化的冲击之下, 农民的价值观出现混乱。如在西方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下, 使农民重物质、轻精神的趋势日益严重, 农村中现在青少年辍学打工、老人赡养等问题日益凸显。

封建残余思想也是造成农民价值观混乱另一主要原因。封建残余思想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 在部分农民身上根深蒂固地存在着。由于农民本身文化素质低下, 难以抵制传统思想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以致农民价值观出现混乱。比如, 在农村部分农民经济收入提高以后, “宁可为圣人修庙, 不为孩子建校”和“死人占地”现象日益严重, 受封建残余思想影响的农民认为为先人挑一块风水宝地可以造福子孙, 所以不惜占用耕地, 甚至为了争抢一块地而大打出手。对于先进文化建设尤其是道德建设, 农民价值观的混乱是种障碍。所以, 我们必须确立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对农民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农村先进文化建设

农民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并存的状态, 这既是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的结果, 也是人们思想活动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体现。但是, 无论社会思想多么复杂, 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必须是一元的。要改变农民价值观混乱的现状必须要确立一元化得指导思想。指导思想一元化, 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一个普遍规律。胡锦涛认为, “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线, 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既尊重差异, 包容多样, 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因此, 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这样, 既可以保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又可以在统一农民思想上形成思想的合力。

(二) 把先进文化融入基础教育之中

从先进文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中可以看出, 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低下是造成农民错误理解先进文化内涵的主要因素。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把先进文化融入基础教育之中是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一方面要从农村儿童着手, 要保证农村学龄儿童的入学率, 提高农民接受基础教育的比例。同时, 在基础教育中融入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容, 让农民从小能够正确认识先进文化, 了解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培养其对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合理利用基础文化设施, 对成年农民普及基础知识进行再教育。近年来, 我党把三农问题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大量资金。但是, 这些文化设施并未得到合理的利用, 许多文化活动室、图示室或是空置或是改作他用, 有的甚至把文化活动室改作棋牌室。这些基础设施是对农民进行再教育的场所, 比如合理利用图书室里的科普读物普及农民基础科学知识。农村基础文化设施是对农民进行基础知识再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的必要场所。

(三) 创新先进文化宣传方式

先进文化的宣传方式直接影响到对国家先进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 影响到农民对先进文化的正确理解, 影响到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单一的灌输式方法很难引起农民的兴趣、引起农民的共鸣。这就需要教育者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特点创新宣传方式。目前农村的娱乐方式依旧比较单一, 以电视、报纸、棋牌等娱乐为主。可以尝试发掘民间艺术的教育潜力, 利用民间艺术形式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 把先进文化融入群众文化之中, 有利于农民对先进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地方戏曲、快板、相声等文艺形式之所以深受农民欢迎, 是因为其内容通俗易懂、语言诙谐幽默、方式轻松活泼, 以及祖辈相传的亲切感。如今, 我们依旧可以利用“东北二人转”、天津大鼓、山东评书等形式, 把先进文化思想用寓教于乐的形式传播给农民。有的村庄曾把胡锦涛主席所提出的“八荣八耻”排成系列话剧, 不但可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还可以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第三卷) 》, 人民出版社, 2006年。

[2]苑芳江:《用先进文化克服小农意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 (4) 。

[3]刘美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与经验》, 《启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 (5) 。

[4]张颖:《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4 (9) 。

[5]刘树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发展》, 《理论界》, 2010 (3) 。

[6]冀玉珍:《论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中国先进文化的途径》, 《菏泽学院学报》, 2010 (7) 。

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先进典型 篇4

自古以来农村就是中国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使中国有了多样化的发展!同时农村的多样化也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农村的多样化包括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建设,传播.农村的政治体系的完善以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等方面.如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解决农村文化建设长期薄弱的问题,实现好、保护好、发展好农村群众的文化利益,建设先进文化,抵制腐朽的文化,维护社会稳定,为建设生态、诚信、和谐农村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是我们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下面本文就农村文化建设作一个简要的调研介绍.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迈向神州大地的各个方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呈现了较快上升势头,农村文化的建设也取得了硕果累累的骄人成绩!一: 农村文化管理体制的改变,增强了乡镇文化单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具体措施有:(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把发展现代化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以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按照产品优质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培植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比如我市在加快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着力打造八大特色农业品牌。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扩大优质专用粮生产,着力

打造八大特色农业品牌。以打造甜玉米、马铃薯、韭黄、梅菜、荔枝、年桔、蔬菜、花卉等8大特色农业品牌为主攻方向,带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贸易全面发展。实施优势产业提升计划,做大做强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把农业效益的主要途经从生产环节向加工和销售环节延伸扩展。实施农业科技促进行动,加快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信息体系、质量检测监管体系和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建立龙头企业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鼓励支持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资本运营、兼并联合等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强化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财力支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各级财政用于“三农”投入、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确保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稳步提高。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等要重点投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农村饮水工程建设。

二)农民阶层结构快速分化,促使农村文化需求呈现了多样化、娱乐化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和就业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已明显分化为种植业劳动者、私营企业主(个体户)、乡镇企业工人、外出打工农民等若干阶层。不同的阶层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心理状态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了他们在文化需求上呈现了多样化发展趋势。而阶层分化的产生是因为不同利益、不同特点、不同需求导致的!农村社会阶

层的分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而且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对现代化进程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发挥着多方面的积极效应。

农村先进文化建设 篇5

6月25日下午,重庆市雾都宾馆太阳城,数百名企业家和企业界人士齐集一堂,激越动人的歌舞穿插其中,一派喜庆欢乐气氛。以创先争优、文化兴企、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庆祝建党90周年暨2011重庆企业家活动日隆重举行。38名首届重庆市杰出企业家、41名2010年度重庆市优秀企业家、50名重庆市企业文化建设先进人物、57个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受到表彰。重庆市人大、市政协、市经信委、市民政局、重庆市企业联合会、市企业家协会、市工业经济联合会、企业文明杂志社等有关领导和负责人出席活动并为获奖者颁奖。

为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检阅企业文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促进重庆市企业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重庆市企业联合会、市企业家协会、市工业经济联合会与企业文明杂志社共同开展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重庆市企业文化建设先进人物、先进单位”征选表彰活动。按照企業申报、企业主管部门和相关协会推荐、经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的57家单位和50名个人受到表彰。

(庆祝建党90周年重庆市企业文化建设先进人物、先进单位名单详见企业文明网)(责任编辑:李直)

农村先进文化建设 篇6

1 强化政府责任, 高位推动初保工作

在2002年4月卫生部等七部委下发《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 (2001-2010) 》之后, 江西省积极开展调研, 研究制定发展规划, 省卫生厅、发改委、财政厅、农业厅、环保局、爱卫会联合下发了《江西省农村卫生初级卫生保健发展规划 (2001-2010) 》, 明确规定江西省初保规划分3个阶段实施, 2003年为试点阶段, 各设区市选择1~2个县 (市、区) 进行试点, 年底达到规划目标, 2004—2007年为全面实施阶段, 2008—2010为评估阶段, 2009年所有的农业县 (市、区) 要达到标准, 2010年进行总结验收。卫生厅积极宣传动员、大力推进, 但到2003年底, 全省没有一个县 (市、区) 申请达标评选。面对初保工作政府不重视、卫生局不积极, 各地没有抓初保工作的压力和动力, 难以推动的严峻形势, 卫生厅在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 冷清思考, 认真分析后, 决定以强化政府责任为突破口来推动初保工作。借鉴文化、体育、科技等先进县 (市、区) 创建活动的做法, 根据国家初保纲要中“实施农村初保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的组成部分, 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的要求, 以省初保规划目标为基础, 将所有的指标重新整理、归类、提升, 制定了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 (市、区) 活动方案, 2004年6月, 省政府办公厅进行了转发, 进一步明确了创建活动是政府的责任和政府行为。2007年, 省政府在清理评比表彰活动中又保留了这一达标评比项目。省政府转发卫生厅的创建方案后, 各级政府对创建活动高度关注和重视,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创建活动, 创建活动成为农村卫生工作的总抓手, 有力地保证了初保工作的深入、广泛地开展, 高起点地推动初保工作。

2 有机结合, 科学设计评审指标

江西省先进县 (市、区) 创建活动规定初保达标建设与先进县 (市、区) 评选不搞“两张皮”, 一个标准, 一套指标, 一个评选办法, 同步创建, 共同推进。根据2005年第一次评选中发现的问题和新农合快速推进的实际, 经省政府同意, 卫生厅在2007年对创建活动方案进行了进一步完善、细化等修订, 新增了新农合等指标, 使创建活动方案涵盖了整个农村卫生工作。创建活动方案从内容到指标设计, 主要是根据初保纲要设计, 评选内容包括落实农村卫生政策、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农村卫生机构功能、提高农村卫生队伍水平、严格农村卫生监督管理5个方面30个二级指标, 与国家初保纲要8方面的主要任务和31个参考指标是一致的, 只是有的指标名称结合实际进行了细化。发展纲要参考指标1是政府支持, 国家分为把初保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政府对预防保健的投入两个子指标。江西省把政府支持变通为贯彻农村卫生政策, 计20分, 占总分的五分之一, 又细化为制定和落实农村卫生工作文件、政府研究农村卫生工作、增加农村卫生投入、落实农村卫生事业补助政策4个子指标。逐个子指标均进行细化, 上述第二条细化为县政府每年至少研究2次农村卫生工作, 解决农村卫生的实际问题, 如为医疗卫生机构招聘全日制医学院校大专以上毕业生并落实编制等。未解决实际问题的扣3分, 其他不符合要求酌情扣分。评选细则为表格式, 有评选内容、指标名称、分值、评分细则、实际得分六栏,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有利于专家客观公正的打分。

3 精心组织, 切实做好评选工作

江西省对评选实行百分制, 规定设区市按《江西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 (市、区) 评选细则 (修订稿) 》初评总分大于75分的, 上报省卫生厅进行复评, 合格的授予“江西省农村卫生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县 (市、区) ” 称号, 并将其中得分高的、特别优秀的报省政府审批, 由省政府授予“江西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 (市、区) ”称号。对已获得称号的实行动态管理, 建立跟踪检查制度, 每3年进行一次复核, 对复核不合格的, 取消其称号。为扎实推进这项工作, 卫生厅将创建活动分为宣传动员、制定方案、自查创建、考核授牌四个阶段, 要求做到“五个有”, 即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有反馈。同时, 对评选年度、评选程序、指标考核方法等做了明确的要求。规定创建活动以县 (市、区) 为单位开展, 每两年评选一次, 自下而上, 逢单数年各县 (市、区) 在10月底之前完成自评, 由县级政府向所在设区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申报, 设区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11月底以前完成初评, 并将合格名单和初评结果以设区市政府的名义报省卫生厅。从12月份开始, 省卫生厅组织有关专家, 按照公平、公开、公正、择优的原则, 采取听汇报、看资料、查现场的方法进行评选。

4 共同推进, 农村卫生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先进文化建设 篇7

关键词:农村,安全

吴店镇是200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的中心镇, 辖37个行政村、1个社区, 辖区面积58平方公里, 5.2万人, 5.4万亩耕地。近年来, 吴店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建设和谐社会目标, 以农村所需、群众所求、自己所能为创建宗旨, 大力开展安全社区创建工作, 有效探索出一条农村创建安全社区的新路子, 营造了安全、健康、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

1 吸纳理念, 整合资源, 建立安全社区创建机制

2007年, 吴店镇在全市率先引入“安全社区”创建理念, 成为第一个农村创建试点。在无经验可借鉴、无样板可参考的情况下, 吴店镇组织创建骨干多次到西安、上海、济南、北京等地参加专家培训、现场观摩, 成功吸纳安全社区创建理念。并将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 充分整合各方资源, 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落实、部门实施、团体协作、全民参与”的创建机制。整合村级电工、防疫员、卫生员、治保主任、退休教师、秧歌队等人力资源, 形成了介入全覆盖、参与全方位的工作网络。同时, 把安全社区创建列入党委、政府工作长远规划, 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创新型政府的具体实践。

2 因地制宜, 注重实效, 着力提高全民安全素质

农民文化水平偏低, 安全意识淡薄, 为突出宣传实效, 吴店镇采取特色宣传法, 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 精心设计了具有农村特色、突出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安全社区创建图标;将安全知识编排成山东琴书, 组织开展“安全文化进万家”巡回演出;编成歌谣, 通过各村秧歌队, 边锻炼, 边宣传;把安全知识制作成挂历、厨房围裙, 免费发放给农户;设立安全知识漫画宣传栏, 刷写安全标语, 悬挂安全壁画, 设立农家书屋, 并坚持推行“四个一”工作法, 即学校每周上一堂安全课, 企业每周观看一次安全教育片, 行政村每周组织一次群众安全知识培训, 包村干部每周制作一期安全板报, 营造了人人讲安全、论安全、支持安全、参与安全的浓厚氛围。

3 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精心实施安全促进项目

为探索农村安全社区推进方法, 科学设立推进项目, 吴店镇开展了群众安全状况基础调查, 排查需要重点解决的安全问题。根据调查结果, 打破城市“安全社区”项目设立模式, 设立10个富有农村特色的安全促进项目, 针对不同的高危人群和高风险环境, 持续进行安全干预, 实现了城市安全社区理念的农村化。

3.1 家庭用电安全项目

针对农户用电线路乱拉乱扯、设施老化等用电隐患, 制定了分期、分批改造计划, 投资150万元无偿对第一批2000余户农户用电线路进行改造, 用4平方铜线取代了1平方铝线、用带有漏电保护器的新式表盒取代了单一的计量箱、用新式标准闸刀取代了破旧的裸露闸刀, 使改造后的农户拥有了城市居民享有的用电条件。并与改电农户签订《家庭安全用电协议书》, 规范农户用电行为, 从源头上预防用电事故的发生。

3.2 防农药中毒安全项目

农村农药使用量大面广, 为避免误食农药和喷洒中毒事件, 吴店镇为农户制作了农药储存箱, 温馨提示“珍爱生命、远离农药”, 将农药安全保管, 一把小锁锁住了危险, 换来了安全;借鉴交警防护服模式, 制作了防毒隔膜, 在喷洒农药时佩戴, 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农药的“保险柜”和“隔离衣”。

3.3 防狗伤害安全项目

农村家家有养狗的习惯, 被狗伤害极为平常。吴店镇大力开展狂犬病危害和被狗伤害紧急处置知识培训, 积极倡导家犬拴养、笼养, 组织专业队伍逐户逐条进行防疫, 发放防疫证、牌, 形成了农户自我规范管理、卫生部门跟踪防疫的安全养犬格局。

3.4 农用机械安全项目

随着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不断提高, 机械伤害人数越来越多。我们以顺发农机协会为载体, 对农机会员实行统一管理, 统一培训, 统一检修, 规范农用机械的操作使用。协调交警部门开展农用“三轮车”无证驾驶、非法载人等违章现象, 确保了农用机械安全运行。

3.5 出行安全项目

在镇主干道设立道路交通安全检查点, 重点路口、重点路段施划减速带、人行横道线, 设置安全行驶标志, 镇、村街道架设照明路灯;累计投资1000余万元, 改造村级道路51公里, 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目标, 达到了交通便利、出行安全的防控效果。

3.6 农民工安全项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民工数量大幅增加, 伤害时有发生。我们充分发挥大后方作用, 充分利用农民工回家过年的有利时机, 举办培训班, 开展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法律法规培训, 经考试合格颁发安全生产培训证书, 切实提高了农民工安全防范意识和操作技能。并依托镇司法所成立农民工维权办公室, 及时提供法律援助, 维护农民工权益。

3.7 儿童安全项目

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 留守儿童安全成为新的社会问题, 我们适时启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基金会”, 建立留守儿童与教师“一对一”帮扶对子, 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针对农村儿童有在坑塘洗澡、滑冰的习惯, 在辖区内坑塘树立了安全警示标志, 在危险地点设置防护绳, 学校根据季节特点, 向学生家长发放校外安全建议书, 全方位增强对儿童的安全防护。

3.8 暴力预防项目

农村治安防范力量薄弱, 社会治安问题容易发生。我们在镇主干道安装监控设施, 在各村设立警务联络站, 安装广播求助报警系统, 组建治安巡逻队, 配备对讲机、蓝白棍、强光灯、喊话器等巡逻装备, 建立完善了暴力预防打击网络。

3.9 消防安全项目

农村火灾隐患多, 农民消防意识淡薄, 消防设施缺乏, 乡村道路狭窄, 大型消防车难以及时施救。我们合理编制了全镇消防规划, 投资50万元建设了吴店消防站, 配备2辆适应乡村道路的小型消防车, 组建了消防、治安联防为一体的消防队伍。各村建立了村级消防点, 配备了干粉灭火器、消防锨、消防桶等消防器材, 成立了村干部带头、群众轮流参与的义务消防队。

3.1 0 企业生产安全项目

与各个企业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 督促企业对新员工实行岗前三级培训, 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实行持证上岗。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活动, 制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定期组织企业开展事故应急救援演练。

4 持续改进, 巩固成果, 建设安全、健康新农村

随着安全社区工作的推广和实践, 广大群众对“安全、健康、和谐”的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 安全知识认知率有了较大提高, 各类伤害大幅度下降。据伤害检测统计, 2010年与2006年相比, 辖区被狗伤害、农药中毒、农民工伤害人数分别下降84%、94%、71%;农用机械事故、交通事故分别下降61.3%、83%, 全镇未发生一起火灾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2009年1月, 国家安全社区专家评定组对我镇安全社区进行现场评定, 对吴店镇创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中国安全生产报》、《大众日报》、《菏泽日报》等媒体多次对我镇安全社区创建做法进行报道。

建设先进文化引领企业发展 篇8

文化铸魂, 培育核心理念

企业的文化理念是企业统领各项工作、激励员工的“灵魂”。中铝河南分公司运输部不忘传统, 传承文明, 提出了“发展是第一要务, 文化是第一动力”, 把企业文化作为转变员工思想观念, 在企业经营体制、机制转型过程中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坚持用先进文化理念引领企业发展, 把培育企业核心理念作为凝聚员工, 打造团队的关键点来抓, 精心提炼、悉心培育出“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勇挑重担、逢一必争”的新时期“火车头”精神, 实现为中铝郑州地区企业的生产经营建设, 提供优质运输服务的目标。

为使企业核心理念得到广大员工的认同, 运输部不断创新理念宣讲形式, 总结广大员工自觉实践企业理念的生动事例, 编成企业故事, 用身边的事例教育和引导员工, 促进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形成。运输部还下大力抓了“三化”:一是理念制度化。对运输部的制度体系进行调整、完善和提升, 引导规范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二是理念行为化。把体现企业理念的共同思想、价值准则、群体意识等输入员工头脑, 使员工自觉运用企业理念指导自己的工作。三是理念形象化。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文化实践活动中的典型事例, 引导员工加深对企业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逐步将企业理念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通过舆论灌输、思想引导, 切实使企业精神实实在在地融入企业的决策、制度和措施中, 融入管理者和员工的行动中, 真正成为企业的精神支柱和全体员工的力量源泉, 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文化塑形, 彰显特色文化

运输部在企业文化创建过程中坚持“抓理念铸魂、抓行为立制、抓视觉塑形、抓创新聚力”, 以企业文化创新“示范基地”活动为载体, 立足于贴近实际, 贴近岗位, 贴近员工, 体现特色, 全面推动, 积极推进理念、行为、视觉三大系统建设。在员工中推行了“一句话岗位规范”、“安全亲情寄语”、安全告知牌和标准化作业操作口诀等活动, 使之成为运输部企业文化建设的亮点。车辆段提出的“质量是生存线, 安全是生命线”, 电务段提出的“争当铁路千里眼、勇做运输顺风耳”等主题, 充分体现出车间、段队的自身特点;电务段通讯班提出的“有线沟通, 无限服务”、车辆段内钩班提出的“钩出质量, 构筑安全”等口号, 定位准确、通俗易懂、便于操作、富有文化气息。这些“一句话岗位规范”标牌, 安装在工作现场或操作岗位的醒目位置, 时刻提醒员工规范自己的操作行为。运输部还开展了简单明了、朗朗上口的标准化作业口诀, 把企业文化建设转化到员工日常作业的程序上, 融入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生产管理中, 深植于员工心里, 体现在员工语言和行为上。

运输部近几年投入大量资金, 加强文化工程建设, 先后建成了企业文化广场、部史馆和文化长廊, 重新编制了《企业文化手册》, 提升了企业形象, 为运输部的文化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凝心, 营造和谐氛围

运输部的企业文化注重对员工的理解和尊重, 强调人的价值、情感、自我实现, 充分体现人性化和人情味, 在企业营造了一种温情、关怀、亲和、引人向上、催人奋进的人文环境和氛围。

以文化的力量激励人。运输部坚持从满足员工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出发, 定期组织开展劳动竞赛、岗位练兵、技术比武, 以及体育比赛、歌咏比赛、美术、书法、摄影展览等活动, 发动员工广泛参与, 激发了员工积极向上、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斗志。

营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运输部着眼于一线员工、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投入资金112万元为基层50个班组、74个岗位进行了工作条件的改造。建起了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绿化面积4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 营造了幽雅整洁、景致怡人的环境, 员工有了休闲的场所, 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增强了。

给职工送去温馨的关怀。运输部恪守为民之责, 多办利民之事, 深入开展了为一线送清凉、送温暖活动, 组织先进人物进行疗养、体检, 定期组织慰问老领导、老同志以及困难、生病员工, 在企业内形成了一种心心相印、气氛融洽的局面, 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抓好廉政文化建设永葆先进本色 篇9

一、准确把握廉政文化基本特征是永葆先进本色的基本点

廉政文化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有机融合的文化形态, 是关于廉政的知识、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方式。准确把握廉政文化的基本涵义及其特征, 有助于我们揭示它的内在精髓, 发挥它在反腐倡廉中的重要作用。

(一) 廉政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廉政文化能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遵纪守法、崇尚廉洁的意识, 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时时自警、自省, 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 廉政文化具有群众性

古人云“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这句话告诉我们群众基础是关系到党的执政安全的根本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就要求我们在廉政文化建设中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愿望和要求, 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其次,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廉政文化建设的丰富资源和聪明才智, 离开了群众的参与和支持, 廉政文化就失去了根基和土壤。

(三) 廉政文化要在实践中检验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如果离开实践谈廉政文化, 廉政文化就成为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 贵在实践, 只有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才能更好地展现廉政文化的先进性, 才能不断拓展廉政文化的有效途径, 从而创造廉政文化丰富多彩的形式和载体。

二、充分认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重大意义是永葆先进本色的关键点

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 使之真正领会到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对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 增强干部职工反腐倡廉意识, 形成廉荣贪耻的思想道德基础和文化氛围, 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发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 廉政文化是遏制腐败的有效武器

廉政文化作为反腐倡廉的重要武器, 在于它体现了执政党的宗旨与信念。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文化表现形态, 廉政文化体现着党的立党宗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评价标准等核心思想, 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

(二) 廉政文化是纯洁党风的必然要求

积极开展廉政文化建设, 能够促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面貌, 树立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党员形象。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能够在社会上形成“以勤政廉洁为荣、以懈怠贪腐为耻”的认同感和评价体系, 让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养成廉洁、勤勉、自律、尽职的职业习惯, 为廉政制度机制和社会管理制度机制的建设提供健康的主流观念支持。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是永葆先进本色的着力点

(一) 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开展廉政文化建设

由于各个时期的具体任务不同、工作重点不同, 所以廉政文化建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反腐倡廉的工作实际, 加强实践探索, 设定阶段性的目标。我们在廉政文化建设中需要认真研究当前形势, 立足于根本目标, 紧密结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科学设定阶段性目标,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二) 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构成

廉政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全党全社会的任务, 但首先在党内要搞好。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 应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和衡量标准。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 应把领导干部廉政文化建设的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认真落实好胡锦涛同志关于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的指示精神, 通过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三) 不断丰富并创新廉政文化的宣传内容和形式

要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央行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广泛开展廉政文化创建活动, 建设好各级廉政教育基地, 精心整合廉政文化资源, 创新为先,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职工, 做到以德感人, 以理服人, 以情动人, 增强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 使广大干部职工乐于参与。

(四) 大力提倡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

先进企业文化 篇10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在国有企业中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远大的理想激励人、用高尚的情操培育人,努力培养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在国有企业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导向,把国有企业中聚集的社会成员培育成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又具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现代公民,使之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群众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个任务,很大一部分要通过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来实现。同时,国有企业中的文化状况,对我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否取得预期的成果。因此,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育先进文化,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国有企业这个阵地,把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中形成的,为企业成员所共享并在企业内部起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是企业的精神和灵魂,对企业的运营制度和经营管理实践起着统领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员工得到明确的指引和激励,形成高度的默契和信任,从而更好地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企业文化是企业生产力、生命力和内在活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建设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的变革和发展,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不良的企业文化,则往往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无论是职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状态、行为习惯,还是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都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因此,大力培育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先进企业文化,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先进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推进企业文化的转型和创新,首先需要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是先进的企业文化?

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不仅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总方向,也是在国有企业中建设先进企业文化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方向。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应该具有生产性、社会性和时代性三个基本特征。所谓生产性,是指企业文化必须有利于促进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有利于促进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从而有利于国有企业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所谓社会性,是指企业文化必须有利于企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繁荣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所谓时代性,是指企业文化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时代的特征和潮流,与时俱进,从而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改革、创新和发展。

因此,凡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有利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有利于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同时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业中的贯彻,有利于企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承担社会责任和为社会繁荣稳定发展作贡献的文化,就是先进的企业文化。在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先进的企业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强烈的发展意识和氛围。千方百计谋发展、抓实干务发展、只争朝夕促发展成为企业精神的基调和主题,尽快把企业做强做大、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迈进成为广大职工自觉的追求。

第二,强烈的改革意识和氛围。全体职工能够充分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做好彻底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体制、机制的精神准备。

第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氛围。管理层正把创新作为关系企业命运的根本措施来抓,全体职工能够以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创造卓越的精神和作风,在经营领域、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敢于与国际巨头争雄。

第四,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企业经营管理者到广大职工都能够充分认识解放和发展企业生产力、把企业做强做大、壮大国有经济的重大社会意义,意识到企业对国家、社会承担的责任,人人都拥有一份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奉献力量的赤子情怀。只有培育和建设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撑。

建设先进企业文化的途径和措施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组建5年多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培育企业文化,有力地促进了集团的改革与发展。我们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体会到,在国有企业建设先进企业文化,应在企业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

坚持党的领导,把企业文化建设与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党的领导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国有企业一切活动的基本前提,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原则。为此,必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职工的头脑,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教育和塑造职工,使职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牢固占领国有企业这个阵地。

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和发挥职工的首创精神。要尊重职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培育和形成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保证职工群众充分参与,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使企业文化的内容和细节得到丰富;尊重职工在企业文化实践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使企业文化转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对模范实践企业文化的职工给予大力宣传和表彰,以带动全体职工共同实践企业文化。

使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实践活动中生长和升华出来的,同时它又必须回到企业的实践中去,在企业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中得到贯彻和体现。只有这样,企业文化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

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企业的各级干部是培育和落实企业文化的关键主体。只有各级干部对企业文化在心理上认同,在实践上身体力行,企业文化才能生根开花,才能真正对企业发挥作用。因此,要在干部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从选人、用人到考核、奖惩,都贯彻企业文化的要求。只有这样,企业文化才能发挥作用,而不是停留在口号上。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研究 篇11

一、充分认识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意义

加强文化建设必须深入研究解决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课题:首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迫切要求。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 呈现多方面的发展趋势, 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加快文化建设, 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其次是提升综合国力、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内在要求。先进文化与先进生产力已经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文化建设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正在日益显现。最后是深入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 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加强文化建设, 使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使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相适应, 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保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蓬勃生机, 使文化建设与整个现代化建设协调一致, 共同发展, 正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当前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有利的条件下我们看到, 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给文化带来了一系列根本性影响。文化工作的现状与党和人民的期望存在一定差距, 和当今的形势还不相适应。

1、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

当今, 我们国家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新的发展目标不仅要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更加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由温饱转向小康的状态, 这不仅推动了文化建设的发展, 但是同时也使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我们目前能够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不到人民的需求。

2、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

我国已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而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工作要求、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许多方面,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在许多方面还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 有些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有的政事、政企不分, 忽视市场机制作用, 法规制度不健全, 中介组织发育不良, 条块分割, 地方保护, 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日益凸显出来。

3、与世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和应用的形势不相适应。

世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 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 形成了文化创新和传播领域的重大革命, 在这方面我们主动应对不够, 一定要加快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占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三、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研究的策略

1、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加快公共文化建设步伐。首先要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大型的公共文化设施为主, 以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 慢慢创建布局合理、门类齐全、功能齐备、便捷有效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其次要发挥国有文化单位的主导作用。国有文化单位是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的主要力量。它在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公布重大社会信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最后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 制定总体规划加大投入力度, 突出保护重点, 完善保护措施, 保证中华民族文脉传承延续, 发扬光大。

2、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我们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主动参与国际文化合作与竞争。一方面是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 推动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系列对外文化贸易产品迅速进入国际市场, 通过开放增强改革发展, 提高我国文化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强与对外文化贸易的合作,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渠道的发展, 积极与国际性和区域性文化组织事务和活动, 开展双边和多边的对外文化合作。

3、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人才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 人才资源是文化发展的第一资源。参照文化发展的要求, 一定要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 通过公平的竞争, 完善激励制度, 就会有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当前的重点是, 第一, 实施人才培养规划。我们要通过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第二, 加强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我们要重视通过人才队伍的建设才会发展文化产业, 要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创建一支优秀的文化企业家队伍。通过创造条件, 落实政策, 吸引一些海外高层次文化人才和留学人员参与文化建设。第三,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各企业单位要树立新的人才观, 创建完善的体现人才价值的用人制度。实行竞争机制, 公平竞争, 使得一些人员能进能出。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 坚持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倡导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实现人才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

四、结束语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它体现着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我们国家历史悠久的文化,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今,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先导性工作。相信, 只要我们敢于开拓创新、解放思想, 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大承气汤加减下一篇:苏州环太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