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网络文化论文(共12篇)
先进网络文化论文 篇1
一、正确认识先进网络文化的内涵
1、先进文化就是代表我国文化发展方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 是人类精神文化生产的积极成果, 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知识的理论体系, 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1]。
2、网络文化主要指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世界中人们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 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 要求互联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 作为双向甚至多向大众传播媒介和大众文化载体的网络, 应该为先进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提供快捷而广阔的渠道[2]。
3、先进文化与先进网络文化的关系。先进网络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发展先进网络文化, 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培育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网络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 同样应该建设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对于社会影响颇大的网络文化, 就应该积极引导, 使之反映我们时代的前进方向, 表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只有以先进思想和科学精神指导下的文化园地, 才能给所有网民以清新活泼的文化滋养, 才能带来真正的平等和自由。因此, 建设和发展先进的、健康的、积极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 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导的网络文化, 是中国的网络文化, 它还必需具备中国风格和气派, 体现中华民族特色, 这也是文化的应有之义。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形成了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历史文化,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不断扬弃和发展。它作为一种深厚的历史积淀, 传承至今,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社会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 具有深刻的影响。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世界的, “地球村”里的网络文化, 同样也应该保持并弘扬民族文化, 并不因为地域空间在网络空间中的消失而一笔抹杀民族文化。社会主义中国的网络文化, 应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二、网络文化的影响
今天,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已离不开网络, 它不仅使通讯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电子邮件、网络电话、网络传真、网络会议等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 越来越成为人们偏好和习惯的沟通方式。而且其数字化功能的不断开发和扩张, 越来越展示着虚拟世界的精彩, 网上购物、网上学习、网上聊天、网上游戏、网上家园、网上社区等等, 已经使“上网”成为当今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进入网络世界, 不仅使人们的社会交往突破了时空的阻隔, 把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们变成了同一个“社区”的“守望者”, 而且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把现实世界的传统生活方式虚拟为“数字化生存”。这种虚拟的“数字化”生活的魅力是无穷的。因为, 迄今为止还没有什么技术能像网络技术这样迅速风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并具体化为人们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的发展而言, 网络对于促进人的自我解放和发展的确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 不良网络文化日益严重, 给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带来了思想、行为上的消极影响和毒害。如有的青少年因为网瘾而辍学、退学、离家出走、暴力犯罪甚至自残自杀;有些孩子为了上网玩游戏而不惜欺骗、打骂以至伤害、杀害自己的亲生父母;还竟然有父母由于网瘾问题而亲手残杀甚至肢解自己的孩子!而且, 现在已经不只是孩子们受影响了, 不少成人也因为网瘾、网恋、网婚、网上同居、网络赌博等造成种种家庭悲剧、甚至犯罪。近日, 据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透露:被抓获的青少年犯罪当中, 有近80%的人通过网络受到诱惑;这些人因为沉湎于网络, 或者受到网络黄色信息的侵蚀, 作案甚至作大案, 进行诈骗、强奸、抢劫、抢夺的犯罪比例非常高。
三、弘扬先进网络文化的对策
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先进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互联网、网民付出艰苦的努力。在此笔者提出几点对策:
1、政府要创新思维, 网络文化的管理要结合时代的发展, 以市场引导为主, 辅助技术手段来解决网络文化当中的新课题和新考验, 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畅想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 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文化的阵地, 努力宣传科学真理, 传统先进网络文化, 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培育, 做到用网络平台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精神, 塑造美好的心灵, 弘扬社会主义正气, 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先进的网络文化中来。以发展和建设为前提来统筹政府的管理和服务, 管理的目的是健康发展, 服务的目的是促进繁荣, 新生事物我们要伴随着新的事物产生, 网络文化对传统的文化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思考, 网络文化的负效应都是在其自发、无序的状态下产生的, 要防止首先要明显是非, 加强引导, 要以人为本, 研究网民的心理和需求, 建立网络文化多元繁杂的特点, 倡导和树立和谐文化理念具有长远而富有深刻的意义, 文化价值取向应当发挥运用的作用, 网络可以无中心, 但人和中心不能无目的、无方向。扶持主流网络文化力量, 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强化主流文化的社会认同,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积极运用新技术、完善网络运行制度, 倡导为民办网、为民上网, 掌握好真实与虚拟的平衡, 营造自由而又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
2、互联网要以服务网民构建具有独特风格的先进网络文化作为职责。完善互联网行业自律机制, 规范自身行为, 依法办网, 以爱国、守法、公平、诚信为基本原则, 积极推进行业自律;以讲政治, 讲发展, 讲道德, 讲责任为其精髓;以团结、服务、规范、创新为其理念, 以求真务实, 开拓进取, 实现梦想, 创造未来为其己任, 净化网络环境, 传播先进文化。
3、加强网络思想舆论阵地建设, 积极运用网络新技术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 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努力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要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去占领思想文化的网络空间, 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 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要大力开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数字化网络产品, 切实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在网络空间中的占有率, 打破西语对互联网的文化垄断,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网络文化的需求。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网上筑起一道钢铁长城, 保持我们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先进性、纯洁性。
4、严肃认真而又科学地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道德。网络在我们的社会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对它的影响和作用还需要深入、科学地探讨, 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既要认真重视, 更要深入研究。孩子们喜欢电脑, 喜欢网络, 甚至有一些迷恋, 对此不要轻易指责, 而要因势利导;不要简单限制, 而要自我调适;不要一概否定, 而要提供适合青少年的网络内容和环境。这些才是网络文化建设最为迫切的任务。
5、积极挖掘网络游戏产业, 游戏产品作为文化内容的载体要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载体, 要采取积极措施, 防止成瘾。积极开展网络游戏的研究和网络人才的专业培养工作, 包括游戏内容, 类型、研发、技术、评价、教育、文化等等。网络游戏是关系到网民的成长, 甚至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一个大事, 不可等闲视之, 人类创造的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又通过了庞大的玩家群, 反作用于社会, 玩家在游戏里学到的一切会反映到社会当中, 可以说关注游戏也是关注网民的健康成长。
6、努力提高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切实增强网络行为的道德自律。切实加强以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网络道德建设, 增强网络主体的道德责任和自律意识, 为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提供道德理性的自觉维护。首先, 加强网络道德的规范体系建设, 提出网络交往应该坚持的道德标准, 防止和克服网络世界的道德失范。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 在网上要深化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从网络伦理的底线做起, 构建一套最基本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 以防止和克服因道德失范而导致网络世界的行为叛逆。其次, 要加强网络道德的调控机制建设, 努力在网上营造维护公平正义、褒扬真善美、声讨假丑恶的舆论氛围, 凝聚网络世界的道德力量。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要在网上强化道德调控机制建设, 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的道德舆论氛围, 使人们的网络行为同样受到道德力量的约束。第三, 加强网络道德的自律意识培养, 努力强化网络主体的道德责任, 提高对网络行为和网络文化的是非鉴别力, 自觉抵制不良网络文化侵蚀。道德建设尽管需要营造道德教育的舆论环境和氛围, 但关键还在于提升主体对道德意义的理解和对道德行为的自觉。网络道德建设要强化主体的道德意识, 并要求从网民自身做起, 培育共同维护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所需要的道德理性。
摘要:本文阐述了正确认识先进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对网民的影响, 最后提出如何弘扬先进网络文化的对策。
关键词:先进网络文化,弘扬,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晓衡高征难, 建设先进网络文化的思考[J]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年2月
[2]李晓衡高征难卢清华,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先进网络文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4年2月
先进网络文化论文 篇2
文化的先进性与先进文化的培育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灵魂,是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文化的形态是社会生活本质的观念折射.文化的先进性体现在客体尺度、主体尺度、社会尺度三者的统一.先进文化的功能体现在民族凝聚、教化塑造、价值导向、社会批判四个方面.培育新时期先进文化,并探索其建构路径,是文化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 者:史炳军 作者单位:浙江丽水师专,政史系,浙江,丽水,323000刊 名:湖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HUBEI年,卷(期):“”(2)分类号:G0关键词:先进文化 尺度 功能 建构
先进企业文化 篇3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在国有企业中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远大的理想激励人、用高尚的情操培育人,努力培养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在国有企业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导向,把国有企业中聚集的社会成员培育成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又具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现代公民,使之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群众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个任务,很大一部分要通过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来实现。同时,国有企业中的文化状况,对我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否取得预期的成果。因此,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育先进文化,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国有企业这个阵地,把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中形成的,为企业成员所共享并在企业内部起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是企业的精神和灵魂,对企业的运营制度和经营管理实践起着统领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员工得到明确的指引和激励,形成高度的默契和信任,从而更好地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企业文化是企业生产力、生命力和内在活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建设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的变革和发展,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不良的企业文化,则往往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无论是职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状态、行为习惯,还是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都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因此,大力培育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先进企业文化,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先进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推进企业文化的转型和创新,首先需要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是先进的企业文化?
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不仅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总方向,也是在国有企业中建设先进企业文化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方向。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应该具有生产性、社会性和时代性三个基本特征。所谓生产性,是指企业文化必须有利于促进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有利于促进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从而有利于国有企业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所谓社会性,是指企业文化必须有利于企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繁荣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所谓时代性,是指企业文化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时代的特征和潮流,与时俱进,从而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改革、创新和发展。
因此,凡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有利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有利于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同时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业中的贯彻,有利于企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承担社会责任和为社会繁荣稳定发展作贡献的文化,就是先进的企业文化。在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先进的企业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强烈的发展意识和氛围。千方百计谋发展、抓实干务发展、只争朝夕促发展成为企业精神的基调和主题,尽快把企业做强做大、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迈进成为广大职工自觉的追求。
第二,强烈的改革意识和氛围。全体职工能够充分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做好彻底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体制、机制的精神准备。
第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氛围。管理层正把创新作为关系企业命运的根本措施来抓,全体职工能够以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创造卓越的精神和作风,在经营领域、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敢于与国际巨头争雄。
第四,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企业经营管理者到广大职工都能够充分认识解放和发展企业生产力、把企业做强做大、壮大国有经济的重大社会意义,意识到企业对国家、社会承担的责任,人人都拥有一份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奉献力量的赤子情怀。只有培育和建设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撑。
建设先进企业文化的途径和措施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组建5年多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培育企业文化,有力地促进了集团的改革与发展。我们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体会到,在国有企业建设先进企业文化,应在企业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
坚持党的领导,把企业文化建设与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党的领导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国有企业一切活动的基本前提,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原则。为此,必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职工的头脑,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教育和塑造职工,使职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牢固占领国有企业这个阵地。
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和发挥职工的首创精神。要尊重职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培育和形成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保证职工群众充分参与,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使企业文化的内容和细节得到丰富;尊重职工在企业文化实践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使企业文化转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对模范实践企业文化的职工给予大力宣传和表彰,以带动全体职工共同实践企业文化。
使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实践活动中生长和升华出来的,同时它又必须回到企业的实践中去,在企业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中得到贯彻和体现。只有这样,企业文化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
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企业的各级干部是培育和落实企业文化的关键主体。只有各级干部对企业文化在心理上认同,在实践上身体力行,企业文化才能生根开花,才能真正对企业发挥作用。因此,要在干部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从选人、用人到考核、奖惩,都贯彻企业文化的要求。只有这样,企业文化才能发挥作用,而不是停留在口号上。
网络对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篇4
在信息的传播速度方面, 网络技术的应用带来的突破是以往任何现代化成果都无法比拟的。将不同空间位置的电脑连接在一起的网络, 可以使一台电脑上的信息通过网络以光速传递到指定的一台或多台电脑上。于是, 在网络社会, 人类似乎成了超人, 可以以光的速度到达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获取信息, 偌大的地球变成了“地球村”, 使得“天涯若比邻”不再成为夸张。这就为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传播的时效性提供了技术支持, 也满足了快速生活节奏下人们想方设法提高单位时间利用率的需要, 实现了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梦想。以前, 人们进行信息交流要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比如我们以往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经常通过促膝谈性的一对一形式, 这种方法确实能解决一些个人思想问题, 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交谈的内容无法快速广为传播, 对其他有相似问题和疑惑的人无法产生影响。为了扩大宣传, 教育工作者只好采取作报告、印材料等形式, 但这些手段因为受制于场地和时间等因素, 其覆盖面也是有限的。而有了四通八达的网络, 这些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网络的高速性、广泛性的特点, 足可以使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 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 一切有利于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得到最快速和最大范围的传播, 使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得以最大程度的弘扬。
二、用网络的开放性、超时空性, 扩大先进文化传播的广度与范围
网络具有资源共享的特点, 网上信息人人都可以获得、拥有, 同时每个人都可以尽自己所能向别人提供信息。通过网络中E—mail、BBS、新闻组、网络新闻、超级链接等传播手段, 使他们随时随处都能了解接受并传播各种信息。网络极大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使全社会同时接受教育成为可能。这就为先进文化的传播开辟了崭新的天地, 为人们铺就了全新的学习和生活之路, 传统的、封闭的、集权式的生活观念将变成明日黄花。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系统来构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使其成为中国对内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宣扬国家主流思想意识, 对外传播我国优秀文化, 塑造我国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渠道。面对当前信息传播“西强我弱”状况, 除了通过办好我们自己的网站, 发展数字化图书馆等措施, 迅速加大中文信息在因特网上的流量外, 还可以扶持发展多语种的世界级中国网站, 以此为基础, 报道中国新闻, 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使世界各国人民都来了解中华文化的神韵和精髓, 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唱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
三、用网络的多媒体性、平等性, 增强先进文化传播的主动性与吸引力
信息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体, 它对信息的传播不再仅仅是语言和文字, 而且还包括声音、图片、动画、符号等多种形式, 与传统媒体相比更具形象化, 更生动, 这必将大大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 网络没有国界, 没有政府的存在, 也不存在这片网络统治那片网络, 人们之间的交往既是直接的又是间接的, 既可以像打电话那样交流, 又分辨不清对方的真实面容与身份, 这种平等性、自由性正好与当代人们的独立自主、动态开放和自觉创新的思维特征相吻合, 提高了当今人们参与政治的兴趣, 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政府控制的政治参与方式, 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空间与机会, 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平等、互动, 从而有助于民主、平等思想的形成, 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四、用网络的互动性、参与性, 增强先进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与渗透性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 信息传播形式更直接, 网络用户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他们既是网上信息的使用者, 又是网上信息的提供者, 在从网上获取国内外各种信息的同时, 还可以发布性闻、发表评论, 对既有信息进行即时反馈, 从而使信息交流具有双向性。网络交互式沟通将吸引人们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 在思想碰撞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引导, 网络上的交流可以不见面, 可以不用真名, 交流者可以畅所欲言, 把平时不愿讲出来的想法在网上都讲出来, 使人们在接受先进文化传播、思想宣传时, 彻底改变传统的“你讲我听, 你打我通”的单向强制性方式, 变“说教”为自由浏览、自主学习。而且电脑网络语言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的特点, 通过这种信息表达, 可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 感染力强, 从而促进人们主动地接受教育和实现自由教育。
参考文献
[1]傅海鹰.构建和谐网络, 传播先进文化[J].辽宁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06) .
[2]刘键政.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廉洁教育——基于网络载体的大学生廉洁观教育微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11) .
弘扬先进文化 打造文化崂山 篇5
发布日期:2009年10月27日
主持:2009年10月27日(星期二)上午9:30---11:00,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化局局长王宝生将做客“崂山政务网”,就“弘扬先进文化 打造文化崂山”话题与广大网民在线交流,听取意见建议,届时欢迎广大市民踊跃参加。
主持:各位网民朋友,上午好!我们今天的在线访谈马上就要开始了。首先,欢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化局王保生局长作客崂山政务网“在线访谈”栏目,围绕“弘扬先进文化 打造文化崂山”话题与广大网民进行交流。欢迎大家踊跃提问。
cul:崂山的道教文化源远流长,请问王局长,在道教文化挖掘与整合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王宝生: 道教文化是崂山文化的一个标志。近年来,区文化局积极挖掘、整合崂山道教文化,还原、充实其文化内涵。第一是对崂山道教音乐进行了系统整理,并在2008年将其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崂山道教武术也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崂山道教茶艺被公布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是对崂山道教建筑群进行资料整理与内涵挖掘,成功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正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是组织一系列活动,弘扬崂山道教文化。2007年9月我们以“品崂山茗茶、食道家斋宴、听道教仙乐、赏太清水月”为宣传主题举办了“太清水月”仲秋赏月会,取得了积极宣传效果。2008年10月,我们策划组织了2008中国崂山论道,推出崂山论道开幕式、大师论道、玄门讲经及道教文化展示活动,提升了崂山道教文化的影响力。第四是成立了崂山太清宫道乐团和崂山道教武术团等团体,建立了崂山道教养生馆、崂山道教文化馆,对道教文化进行产业化挖掘。
jhdgf:嘉宾好!崂山这几年非常重视文化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请问王局长怎么评价崂山的文化工作?
王保生: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全区文化工作进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区文化局,围绕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坚持走挖掘整合文化资源,培植推出文化品牌,精心打造文化名牌,唱亮叫响“文化崂山”的工作道路,加快推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一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推进全区文化建设。构建起布局合理、功能齐备、服务优质的区、街、居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崂山模式”,139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成为城乡群众求知乐园,辖区内“十分钟文化圈”正式形成。二是打造一批影响深远的特色文化活动品牌。组织举办了四届崂山旅游文化节、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2008中国崂山论道等大型文化活动。打造了“山歌海韵、乡音乡情”流动舞台进社区、“情系山区、放飞希望”流动舞台进校园、“重温经典、情满崂山”公益电影进社区活动等三大品牌”,成为青岛市知名文化品牌。全区群众文化队伍达230支。三是四是抓好文化精品创作。先后编辑出版《以茶文化促进崂山茶产业发展研究》、《崂山文化遗产图鉴》、《青岛海洋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深度挖掘了崂山历史文化内涵。四是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区文物普查工作,共登记各类文物点90处,其中复查26处,新发现64处。崂山道教音乐、崂山民间故事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区已成功申报公布了国家级2项、省级2项、市级8项、区级2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底蕴深厚的崂山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五是抓好“八大特色文化产业”。加大项目及人才培育引进力度,重点推动文化旅游、影视动漫、节庆会展、传媒出版、演艺娱乐、体育康体、网络文化、创意设计等八大特色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六是确保文化市场监管规范有序。积极实施“阳光许可”、“阳光执法”,创新推出登门送证式年审、绿色示范网吧创建、警示谈话制度、诚信企业管理等四项服务新举措,重点抓好全区网吧、演出、音像、娱乐、出版物市场监管,取得显著效果。虽然近几年我区文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全区群众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奋发努力,开拓进取,为建设经济文化强区做出我们的贡献。
文物:请问嘉宾,“文化崂山”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王宝生:我们将“文化崂山”解释为:文以载道,文以育人,文以化人,人以文化成。具体到区文化局的层面,我们认为,作为区文化职能部门,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全区政治、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全过程,引导人们崇尚科学、追求文明,让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成为全体居民生活实践和日常行为的自觉力量,真正让“和谐之根植于心”,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繁荣崂山、平安崂山、文明崂山、和谐崂山建设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发展:嘉宾好!崂山现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体现在哪些方面?王保生: 崂山区按照“政府主导、社区建设、创新机制、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坚持“六项创新”,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推进全区文化建设,构建起布局合理、功能齐备、服务优质的区、街、居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崂山模式”,覆盖全区的139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日益成为城乡群众求知的课堂、求美的窗口、求艺的乐园,辖区内“十分钟文化圈”正式形成,全区广大居民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充分享受到先进文化的发展成果。中韩、沙子口、王哥庄被评为省、市文化先进街道,金家岭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港西、小河东、石老人、王哥庄、北头被评为省、市先进文化社区。一是创新实施“文化设施配送工程”,打造覆盖全区的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二是创新开展“全区图书配送体系”建设,打造全民共享的图书借阅体系。三是创新整合部门职能,打造功能综合的基层文化活动平台。四是创新管理考核办法,打造管理规范的监管考核体系。五是创新开展乐器服装配送,打造一批惠及全民的群众文化队伍。六是创新文化活动载体,打造一批影响深远的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优势:感觉崂山这几年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请问王局长,下步在发展崂山文化产业方面有什么计划?
王宝生: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建设“三个功能区”的目标定位,全面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努力推动全区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截止到2008年底,全区文化产业经营单位
先进网络文化论文 篇6
关键词:先进文化;传统文化;儒家文化;诚信观念
一、先进文化的内涵与构成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健康积极向上的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和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西明认为,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应该由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在继承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灵魂;二是知识的积累,对古今中外一切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知识成果的积累和应用; 三是发达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四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风貌。研究中国先进文化,必然要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大背景,同时诉诸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而诚信思想又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议题之一, 深刻反映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同时也是先进文化构成中重要的思想元素。“诚信”作为儒家道德范畴的“五常”之一,是儒家思想体系中重要的概念,同时,诚信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对于现代文化亦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期,价值观领域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社会问题,并以不同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判断。
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越发展,越需要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任何的发展战略都会变得脆弱,甚者会前功尽弃。198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奖得主围绕着“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议题展开讨论,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儒家思想中极为丰富的道德资源,是我们民族的财富, 尤其是对其诚信思想的阐述与应用,将儒家诚信文化从自然存在提升为文化存在,将共同社会实体的诚信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在的价值元素, 对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与深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儒家诚信观释义与诚信文化的内化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一种伦理型文化作为其基本样态,这种伦理型文化所强调的,正是道德伦理。道德概念,是个体将整个社会文化生活中共同的秩序要素、规则要求、共同的社会实体性诉求内化为个体的、自我的东西,所谓德者得也,这是一种伦理意义上的修炼与感化;这种感化正是来自于作为社会共同体意义上的伦理内涵,伦理所体现与表达的正是社会实体中,人们所认同的社会规范、秩序与规则,是具有普世性的价值意义的存在。作为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修炼并内化这种伦理精神,达到个人道德的实现,是个体人格的升华与存在目标。“诚信是文明的基本因素之一,孔子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如果领导政策不断修改,在人民心中就会失信。‘信’的孪生兄弟是‘义’与‘廉’,‘诈’的孪生兄弟是‘利’与‘贪’。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作为礼仪之邦就绝对不能搞利欲熏心的短期行为,不管它的目的是为国家还是为个人。一看到‘信’这个字,就会意识到‘人言为信’。古时候邮政不发达,“口信为凭”成为传统风俗习惯。孔子说,‘不逆诈,不亿不信’(对不熟悉的生人表示信任)是君子的品德。东方(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社会文明的立足点是个‘信’字,西方社会文明的立足点是个‘疑’字。正因为‘疑’,所以要有书面的凭据。西方接洽生意一定要签合同,这在中国本来是没有的。”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诚信思想又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议题之一,深刻反映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自汉代董仲舒以后,儒家道德体系中,将“信”列为“五常”之一。守信用、讲信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公认的价值标准。《论语》一书中,“信”字出现了16次,《说文解字》云:“信,诚也,从人言。”孔子把它作为做人的根本。“信”为儒家的教学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将“信”作为其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与“文、行、忠”一同教授讲解,可见,孔子非常重视“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神所侧重的是性善的信念与自主自律的精神,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所谓“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一致,言行相符,“信”是训练人诚实品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基本前提,“朋友有信”历来是中国人结交朋友的准则,正所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治长》),这是君子的志向与做人的努力方向。儒家思想把“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作为为政的基本要领,而三者之中,“信”又最为根本,是足食、足兵的根本目的,也是政权存在的根本意义, 同时, 孔子还指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儒家另一部经典著作《中庸》中,对于“诚”的阐释则更为实际,所体现的思想正是对于“信”的外化与扩展。《中庸》中“诚”字出现了24次。其实际含义重点表现为:一方面,“诚”是指诚心,至诚之心。“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矣诚矣。”这里的“诚”,指出了诚心与究明事理和教育感化的内在关系;同时,“诚”作为一种自然法则、规律表现为“诚者,天之道也。”将“诚”上升为形而上的伦理本体, 赋予了“诚”以更高一层的形上意义。“《说文解字》中对于‘诚信’的解释为:‘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与信可以互训,诚即信,信即诚。由于‘诚’与‘信’的意义和使用有很多相同相通之处,后来逐渐结合,形成了双音词‘诚信’。‘诚信’一词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基本含义就是指忠诚老实,实事求是,讲求信用,遵守承诺。基本要求就是言合其意与‘言必信,行必果’一致。”因此,儒家的诚信文化在传承和对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影响与贡献上, 如何实现其独有的价值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笔者试图从儒家诚信文化的内化教育与诚信观的养成与建构来进行解读与分析。
儒家的诚信行为标准,一方面是作为伦理实体的公共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又是作为个体道德的内化规范,《论语》中的“主忠信,行笃敬”,对“信”德的要求是对待每个人笃信的道德信仰,无以怀疑,惟有践行;同时,作为社会性公德,在维持社会的秩序与稳定方面,《论语》又提出为“长者讳”的思想,用以维护德政的权威性。伦理道德的教化过程、诚信教育感化过程,更应该突出强调其个体、自我认同的价值观。
诚信是儒家实现人身修养的根本前提和必要条件,伦理道德的教化过程,就是一个人发生变化的过程。人作为一个个体性的自然存在样态, 因为具有了一种德性, 从而成就了与这个社会实体保持一致的并具有公共本质实体性的文化存在方式。 在个体价值观的认同中, 必然会遇到并思考有关诚信的伦理问题。当人们思考自己的价值观、诚信度以及更高层次的文化存在方式的时候,就成为一个主体,其生命也就从一个自然状态上升为文化存在, 把自己修炼成为一个具有德性的文化生命意义。 儒家的诚信思想的本质属性就是从这种发自内心的自觉性出发,培养人格,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惟有将诚信理念内化、实现内化教育,其意义才得以彰显, 也就是说当诚信必须由本体世界向意义世界转换和落实的时候, 我们才能将其称为现实生活世界的德性。“意义世界的建构,是诚信的形上道德原理中最重要的过程,因为对任何德性和任何伦理精神来说,意义世界总是核心。意义世界是道德所以成为道德,伦理所以成为伦理的核心构成。”儒家诚信思想的内化教育过程,正是努力将意义世界的道德元素内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其根本方向是对于个体诚信思想与诚信行为的养成与建构。
三、 儒家诚信观的建构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
在研究与探索有关儒家诚信观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契合点方面,最为重要的即如何将儒家诚信文化为今人所用,即古为今用的途径。一方面,建构起儒家诚信观体系;另一方面,将建构起的这种诚信价值体系与当今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有机结合,使其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是其所释放出的文化信息、文化标识和文化密码。当今国际社会对于文化软实力的认识越来越充分,尤其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产品输出的同时,文化输出与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越发显得紧迫与重要,比如中国目前已在海外建立约三百所“孔子学院”和不断成功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活动就是有力的证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教授说:“‘当今中国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文化保守主义注重传统文化,强调文化主体性;自由主义则反对讲文化主体性,认为这是对普世价值和西方文化的消解;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指导思想,一方面注重文化传统和精神家园的塑造,另一方面又不赞成把儒学当做主流意识形态,一方面讲改革开放,积极融入世界,另一方面又不赞同完全追随西方,把西方的价值当做普世价值。这三种思潮既有交叉和交融,又有抵触和冲突,大体影响和规范着我国未来文化的发展走向。但总的来说,现在找到了一个结合点,即这三种思潮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都重视传统文化,都讲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那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家诚信文化,如何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实现发展, 又如何实现儒家诚信文化的建构呢?儒家经典著作《大学》的开篇即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道”所体现的就是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将“道”放在首位之意, 基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与学者使命感的认同,关乎的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前途命运。由此,教育的目的不能仅仅是提供一个个谋生的手段,不仅仅是把个体单纯地培养成适应市场经济的经济人,否则,教育职能只能变成呆板的工具。如果在唯经济论,唯利益论的驱动中进行,只能教育出麻木不仁的社会危险品, 而毫无意义与德性。 文化的建构与传承,需要的就是诚信思想与诚信文化的养成与建构,最终使个体具有习惯性、内在性的道德品质。
如前文所述,无论是对于儒家诚信观念的阐释,还是儒家诚信观内化的分析, 都表明诚信的伦理德性在于养成与建构。 其所反映的问题与表述的意义在于,诚信不仅仅是人的一种优秀品质,而且是使人优秀的品质, 养成这种优秀品质与建构诚信德性的过程,本质就是在成就优秀的人格。优秀人格的养成,是一个社会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构成与现实载体。因此, 诚信观的养成与建构就是造就优秀的品格与人格魅力的过程。“诚其意者,自修之始也”,诚信的涵养与培育,一方面是靠教育的启发与诱导,另一方面, 也是更为根本的方式是靠其发自内心的自觉性的维护;单纯的外部机制,在某些方面可以起到限制作用,但是根本问题的解决是应该由内而外的,而非单纯的外在制约。 儒家一直将个人的修养作为成人的重要内容, 通过个人的内在诚信理念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动,进而实现个人的价值观的建构。
然而,当今的社会发展,经济因素渗透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儒家的传统诚信思想必然遭遇经济大潮中各种利益的撞击与挑战。在《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借主人公的口, 反复追问: 如果没有上帝,世界将会怎样?如果没有利益,道德将会怎样?诚信将会怎样? 现代社会被市场经济推向高度的世俗化领域。如今,我们追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梳理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的儒家诚信思想,正是希望能够建构一种普世的道德真诚,与经济的发展、人格的培养实现一种融合。 不是将传统的儒家诚信文化与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对立, 不是将儒家的诚信思想去空洞说教,而是通过对传统儒家文化、儒家诚信观念的认同,实现自我诚信观念的养成与建构。其最终的目的是将儒家诚信文化从自然存在提升为文化存在,将共同社会实体的诚信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在的价值元素并成为其个体人格。
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 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同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趋势。以儒家诚信文化为契入点,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系统思想的现实转化,这也正是文化软实力的特点所在。
参考文献:
[1]张西明. 用文化求解中国发展问题[N]. 人民日报. 2003-12-08(5).
[2]谭中. 缺诚信不能怪儒家文化?伪善不是中国独有[N]. 环球时报,2006-07-21(11).
[3]唐珊石. 儒家诚信观与我国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5).
[4]樊 浩. “诚信”的形上道德原理及其实践理性法则[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
[5]郭建宁. 发展先进文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N]. 北京日报,2011-10-17.
[6]黄宗羲. 宋元学案[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2698.
先进网络文化论文 篇7
关键词:先进文化,大学文化,辩证统一
一、先进文化与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
发展先进文化, 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面向现代化”突显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性, 为当今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面向世界”突显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包容性, 批判性地吸收并借鉴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面向未来”突显了先进文化的前瞻性, 立足现实继承优秀文化传统, 面向未来适应实践和时代要求。“民族的”文化反映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气韵与风格, 对内包容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个性, 对外彰显本民族旗帜鲜明的整体风格。“科学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大众的”文化是植根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并依靠人民群众的文化。这是由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 是对中国当代先进文化总体价值取向做出的基本定位。
大学文化“代表着社会之道德文明和人文精神的高度。这使大学还应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决不可一味地在继承中被动地适应社会的巨变, 相反应率先引导社会改革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讲, 大学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 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组织的特有存在方式和本质属性, 是大学长期办学中积淀发展形成的创新品格和价值取向, 是大学人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的方向, 反映了大学人对大学自身的深刻反思。大学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 同时能动作用于人类实践活动。
二、中国当代先进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内在一致性
首先, 理想追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大学文化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具有很深的渊源。一是具有共同的民族性特点。民族性是文化的天然属性。“民族的”文化是从世界范围和角度对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总体地位的准确定位。文化首先是民族的, 然后才是人类的, 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有其价值。我国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具有共同的科学共同性。“科学的”文化是对中国先进文化的总体内容和精神实质的定位。中国先进文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反映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人类发展目标;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 吸纳人类创造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的灵魂是科学精神。大学文化离开科学规律、科学方法就不会对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产生作用。三是具有共同的大众性特点。“大众的”文化是对我国先进文化总体价值取向做出的科学定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文化理应属于人民群众, 植根于人民的生活实践, 使其成为人民的生活方式。这既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自身要求, 也是社会主义本质使然。大学文化同样表现“大众的”性质:大学文化具有人民性, 人民有权利享受大学教育[1]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教育。由此可见, 在理想追求层面大学文化与先进文化都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作为理想追求, 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第二, 价值取向具有内在一致性。应该说, “三个面向”已成为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和大学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面向现代化”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和大学文化总的性质要求, 表现了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和大学文化的时代性。没有高素质的人, 任何现代化都不可能实现。大学文化的主要任务就是培育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而提高人的素质离不开大学文化发展。“面向世界”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和大学文化的空间尺度, 表现了先进文化和大学文化的开放性。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有对外开放, 面向世界, 勇于和善于吸收并借鉴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文明成果, 才能保持在最大范围内的先进性。大学作为国家学术交流和科技前沿, 最先接触到世界先进的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面向未来”是先进文化和大学文化的时间尺度, 表现了先进文化和大学文化的前瞻性。我国先进文化建设既要为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又要着眼于精神文明的发展目标, 适应未来世界文化发展, 敢于超越, 大胆革新, 努力创造适应中国未来需要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大学是文化继承、传播和创造人类文化的组织。它将历经千百年兴衰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完整地继承和保存下来, 奠定了世界文明的基础。
三、大学文化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
创新精神是大学文化推进先进文化发展的动力;思想道德建设在大学文化推进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科学文化在大学文化推进先进文化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首先, 创新精神是大学文化推进先进文化发展的动力。科技创新赋予了大学时代重任, 大学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通过广泛参与国际科技合作, 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已成为大学文化推进先进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动力。
其次, 思想道德建设在大学文化推进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任何一种先进文化的发展势必反映和坚持其所处的社会性质。在中国当代, 发展先进文化, 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就是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思想道德建设。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化的瑰宝, 是先进文化追求和坚持的文化形态。80多年来,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本质原因在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大学文化推进先进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再次, 科学文化在大学文化推进先进文化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大学科学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石, 先进文化是大学科学文化发展的指南。大学科学文化实践中所形成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为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充实新的内涵。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际能力以科学文化为基础, 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也离不开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属于较高的科学文化层次, 在发展科学技术推进先进文化发展中是其他文化载体不可替代的。
四、以先进文化引领大学文化建设
首先,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 成为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先进成果。“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关键阶段的青年学生, 对社会和新知有一种如饥似渴的需求, 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乘虚而入, 影响和污染着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2] 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占据大学文化的主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校园文化形式的多元化并不矛盾, 相反, 只有尊重差异, 包容多样, 才能充分挖掘和鼓励蕴涵在学生中间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
其次,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必须把历史经验加以固化, 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在大学文化建设中, 同样必须突出体现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只有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当代大学生,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大学文化建设才是正确的、科学的、富有生命力的。
再次, 坚持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贯穿于大学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当今时代, 知识大发展,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 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直接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 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本民族的未来。
最后,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大学文化建设中, 需要倡导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以此观规范大学师生的言行。这有利于发挥先进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强大的育人作用,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长真.大学文化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6.
先进网络文化论文 篇8
一、“家文化”建设背景
(一) 企业狠抓“三基”工作, 探索文化建设新途径
一直以来, 南京供电公司始终把优秀职工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以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吸引职工、团结职工, 将工作重心放在班组, 狠抓“三基”工作, 增强工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向心力, 致力提升班组建设水平。2010年, 南京供电公司认真贯彻国家电网公司及江苏省电力公司关于加强班组建设的决策部署, 全面启动班组建设标准化工作, 制定了《班组标准化建设工作意见》, 力争用两年时间, 通过统一标准、规范流程、监督检查, 实现公司系统主业班组100%达标的目标。2012年, 在持续深化班组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 南京公司提出打造特色班组的建设思路, 开展“标杆引领、上下联动、深入推进特色班组创建专项行动”, 对一批先进班组进行特色、亮点打造, 大力推进“一班一特色”, 省公司范围内也塑造出“亲情天使”“配网卫士”“铁塔尖兵”等一批班组特色文化品牌。
(二) 改革发展纵深推进, 现实问题带来新挑战
2011年5月, 在南京供电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 变电运维室 (原变电运维工区, 下称变运室) 组建而成。随着改革从试点到铺开, 从不断深化到卓越运营, 机构调整、业务变更、人员变动等现实也给变电运维室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考验。
1.跨区域跨班组调整产生的新变化
由于管辖范围由南京市范围内50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转变为11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 变运室4个运维班驻地调整、2个运维班新成立、51名运维人员降岗、百名员工工作地点发生了改变, 工作环境、人际环境的变化带来了员工管理上的新挑战。
2.员工对原有工作模式的过度依赖
多个运维班管辖设备变更, 员工对新设备无法及时掌握, 工作模式、思维模式未能及时更新, 安全责任加剧。加之改革不断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 要求整合巡视、操作、简单检修维护等业务一体化运作, 也对运维人员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3.企业发展对员工素质提出新要求
根据数据统计, 2011年5月, 变电运维室调出人员134人, 其中研究生3人, 本科生25人, 近几年重点培养的大学生大部分划归至省检。截至2011年12月, 变运室30岁及以下青年员工仅23人, 占总人数的7% (见图一) , 基层一线老龄化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就业学历, 本科及以上员工26人, 占总人数的8% (见图二) , 人才当量的不足也与企业发展要求相悖, 短期内人才培养压力增大。
(三) 自身建设稳步前行, 建“家”行动孕育新思路
一边是员工降岗、驻地搬迁、年龄老化、结构性缺员等机构改革带来的现实考验, 一边是各运维班组工作内容相同、专业要求相同、专业管理规模效应显著等趋于标准的当前优势, 面对喜忧参半的格局, 变运室借着南京公司创建标准化班组的东风, 本着“先试点摸索经验, 再分步全面推开”的原则, 提出“十个运维班, 同一个声音”的目标, 努力实现十个班组同一个标准, 全面提升变运室对班组的领导能力、班组长的管理能力、全体职工的素质能力, 做到班组管理要求制度化、管理流程规范化、工作任务责任化。与此同时, 根据运维24小时值班、员工吃住在班组的工作实际, 变运室积极履行工会自身建家职责, 在班组建设过程中注入“家”的温情, 以职工小家温暖人心, 成功应对了4个运维班人员变动和搬迁, 使班组及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具有运维特色的“家文化”理念也在公司的改革实践中得以孕育并收获。
二、“家文化”建设主要做法
如何尽快让班组职工融入新的集体, 熟悉新的环境, 适应新的岗位, 满足新的要求, 变电运维室发挥工会组织在凝心聚力、团结引领方面的独特优势, 依据现代管理“抓人才、抓制度、抓文化”的核心要义, 依托高效的制度运转, 构建和谐的职工文化, 打造强有力的人力保障, 提升建家理念, 创新实践“家文化”, 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 依靠先进的职工文化为企业提供不竭动力
建设“家文化”要向职工传递企业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坚持发展依靠员工、发展为了员工、发展成果与员工共享, 让员工情感得以诉求增加幸福感、家庭氛围得以体现获得归属感、自我价值得以实现收获满足感、榜样力量得以彰显激发责任感, 从而统一所有员工的思想和认识, 提升所有员工的能力和素质, 凝聚所有员工的力量和热情, 与企业共同发展。
1.积极引导员工追寻内在的幸福感
积极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追求正面情感和丰富精神世界带来的幸福感。邀请心理咨询专家做“修炼心智模式、铸造和谐团队”“感恩之旅, 遇见更美好的自己”“色彩性格——打造高效团队文化”等系列文化讲座, 开展“EAP关爱到班组工作坊”, 利用家属协管会发挥职工家属的影响力, 教导员工在与自己、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中认识自我, 挖掘内心力量, 获得幸福体验。
2.努力营造充满归属感的工作环境
外在环境是内在归属感的物质基础, 变电运维室针对“三集五大”带来的班组驻地调整情况, 先后统一规范了6个班组的办公环境, 对班组文化墙、资料室、库房和活动室进行了装修改造, 使办公面貌焕然一新, 打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针对运维人员驻地分散在各变电站缺少正规活动场所和资源, 运维24小时值班工作环境相对闭塞的特点, 进一步完善班组的文体活动场地, 更新配置健身器材, 截至目前, 班组活动室覆盖率已达80%。同时, 成立羽毛球俱乐部, 每周定期定馆开展活动, 不断丰富运维人员的工作生活。
3.致力提升人才队伍的职场满足感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幸福企业的追求是吸引人才, 激励人才, 留住人才的“吸铁石”,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依赖的客观需要。变电运维室利用“两大平台”提升职工的能力和素质, 创造人生价值, 实现体面工作。一是以官金兴技师创新工作室为依托, 与专业工作有机结合, 大力开展创新活动, 注重创新成果的转化, 发挥孵化器作用。二是组建“机动运维班”, 抽调班组技术骨干及青年员工定期轮值, 在班组工作量超载的情况下实现人员机动调配, 提升人员优化配置水平, 加快青年员工成长步伐, 建设后备人才梯队。
4.不断激发领军人物的建家责任感
大到国家, 小到家庭, 都需要有人去经营。班组这个职工小家, 同样需要经营。要经营, 就需要有领军人物, 班组长当之无愧为一家之长, 先进典型则是精神象征。在建家过程中, 变电运维室始终关注领军人物的选树与培养。通过举办“班组长俱乐部”活动, 增加班组长交流, 多给青年骨干搭梯子压担子, 提拔年轻班组长, 为班组管理注入新的活力。选树“运维之星”, 展现员工良好精神风貌, 用身边人感召身边人, 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班组长和先进典型共同构成建家的领军力量。
(二) 文化与管理相融并进, 为企业提供坚实保障
无规矩不成方圆, 柔性的“家文化”离不开硬性制度的约束, 一个优秀的制度无不渗透着先进的文化理念。家庭要想人人和睦相处、事事并行不悖, 就必须形成贴近实际、合乎情理的制度规范。变电运维室管辖变电站点多、线长、面广;运维值班突发情况多, 有时需要深夜操作, 集中时段工作密集;班组驻地独立, 信息相对闭塞, 运维人员吃住在变电站, 班组对他们而言, 既是工作的阵地也是生活的场所。所以, 变运室着眼运维工作规律, 从领导层面、专职层面、班组层面施行一套切实管用的制度规范, 把“家文化”建设渗透到行业特点中去, 真正做到了长效管理, 有章可依, 取长补短, 齐头并进。
1.领导层面顶层设计, 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
成立班组建设领导小组, 构建长效建设机制, 以星级班组评定标准为依据, 启动班组建设年度考评。班组成员认真落实《工区领导班子24小时跟班制度》, 通过对10个运维班组进行摸底调查, 开展员工座谈等形式, 确立了以“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特色培育”的班组建设工作思路, 制定出台了优化运维班组管理半径、成立机动运维班等举措, 全面提升运维班组工作绩效。
2.专职层面中间管控, 完善运维专业标准
从班组建设的过程管控出发, 制定完善的运维专业标准和规范。包括安全工作、专业管理、台帐规范、绩效考核等各类规章制度46项, 工作流程15项。针对运维班组实际情况制定了实用性强、可操作的运维班组工作标准, 明确规定了班组6大类通用台帐, 以及设备检修记录、保护校验记录等8类专业台帐的填写标准, 并形成汇编下发班组, 使班组标准化工作做到有章可依、有据可查。
3.班组层面末端治理, 制度执行有效落地
班组将制度规范体现到具体行为上, 制定《班组建设工作任务分解表》, 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岗、工作任务分解到人, 确保“定责”清晰明确, 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良好局面。用好结对共建平台, 班组之间通过查阅资料台帐, 检查工作现场、分享管理经验等形式, 实现先进经验在变运室内部的全方位辐射, 形成了思想目标统一、专业标准统一、工作行为统一, 造就了“十个运维班, 同一个声音”的整齐划一的格局。
(三) 完善的“家文化”体系建设彰显文化的力量
科学管理的逻辑在于制度, 即“要我这样干”, 人本管理的逻辑在于文化, 即“我要这样干”, 变电运维室注重以人为本、文化引领这一经验, 将上级要求、制度规定这一外向性要求转变为内生性动力, 靠文化凝心, 构建美丽和谐的运维家园。
1.形成一套“家文化”体系
任何一个文化都有一个逐渐成形、逐渐推进的过程。在“三集五大”改革进程中, 变电运维室迈出了打造“家文化”的第一步, 即建立实体家园, 之后, 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 辐射“家文化”感染力, 提升“家文化”凝聚力。“我的变电站我的家”是家训, “爱我们的工作、爱我们的团队、爱我们的身边人”是家教, “每日反省、努力工作、学会感恩、戒骄戒躁、微笑处事、忘却烦恼”是家规, “建家行动123”, 即“健全一个网络、围绕两个重点、开展三项活动”是家务, 编制《家的力量》《家的故事》两本画册, 让“家”的力量鼓舞人心, “家”的故事深入人心。
2.丰富“家文化”系列活动
变电运维室工会坚持立足本职, 始终把提升职工幸福感作为工作重点, 持续深化运维班组“小家”建设, 不断创新活动形式, 以“家文化”增强员工凝聚力, 确保为员工办实事。开展“点燃激情、放飞梦想”系列文化活动, 如“粽情飘香话端午”“书海扬帆香溢运维”“我行我绣绣运维风采”“我的心体会家的色香味”等活动, 结合季节特点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如新年伊始的登高活动、春季的环湖健步走、夏季的亲子游、秋季的垂钓比赛、春节前的户外拓展等, 丰富的建“家”活动, 营造了浓厚的“家”的氛围, 帮助员工快速融入新集体, 熟悉新环境, 适应新岗位, 找到归属感, 促进“家”的和谐发展。
3.持续深化班组“小家”建设
2012年, 公司提出打造特色班组的建设思路, 变电运维室工会紧扣公司工会工作重点, 注重共性与个性协调发展, 以变运室“大家”为引领, 打造各具特色的班组个性“小家”, 促进企业文化与公司改革、发展的全过程相融合, 促进决策执行与和谐稳定深度结合, 促进个人与班组的和谐融合。变运室10个运维班, 虽专业相同, 但也存在差异。针对各个班组特点, 培育“管理之家”“学习之家”“巾帼之家”“创新之家”“安全之家”“党员之家”等“小家”品牌, 举办“我爱我家”班组名片发布会、“幸福运维家”讨论、班组建设典型经验发布等活动, 推动“小家”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
三、“家”文化实施效果
领导、专职、班组长、员工全力以赴, 变电运维室“家文化”没有只是停留在表层上, 搁浅在制度上, 而是更加关注其细节、内涵和实质, 与公司改革发展的全过程相融合, 与落实变电运维室决策与和谐稳定相融合, 与促进员工个人发展相融合, 收到了显著效果。
(一) 运维绩效不断提升
“家文化”建设凝聚员工智慧, 提升员工素质, 为服务企业中心工作提供不竭动力。自2011年以来, 变电运维室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蓬勃开展, 人人都是班组主人, 人人都去积极思考, “缩短所用变转检修操作时间”、“将变电站智能钥匙嵌入巡视功能”等多个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级奖项, 两个班组荣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2013年起, 变运室开启推进班组精益化管理序幕, 推广公司精益化试点班组变电运维五班的经验做法, 深入拓展“氧气班组”文化内涵, “10183密码”“九定工作法”等精益化管理方法, 进一步提升运维专业班组的精益化建设水平。2014年, 变电运维室充分发挥“家文化”优势, 激发运维人员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拼搏精神, 为圆满完成青奥保电、标准化变电站建设、精益化管理评价等重点任务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 “家文化”深入人心
“家”的理念在变电运维室生根发芽, “家”的情感在全体员工心中持续发酵, “家”中处处演奏着精彩乐章, 员工身边处处演绎着感人事迹。当工作了27载春秋的老班长因动脉血管瘤爆裂急需巨额治疗费用时, 短短24小时内变运室260名员工的近十万元的爱心捐款及时送至医院。当青奥保电处在攻坚克难的紧要关头, 一个个最美青奥保电运维人的故事不断涌现, 有在保电第一天就遭遇妻子车祸, 但还是准时出现在保电变电站的主控室内的老班长, 有连续三天吃住在变电站, 打赢青奥奉献“持久战”的青年员工, 有勇挑重任以站为家的安全专职张峰, 有夜以继日埋首于保电方案的青年专职刘欢, 有抢抓时间踩着星光赶路的运维专职周宁……更多的是在54座保电变电站顶住压力, 耐住寂寞, 克服艰苦, 默默坚守着阵地的运维员工。2013年, 变电运维室承办的“家”主题道德讲堂获得了中央文明办“名博访问团”的高度评价。
(三) “家”品牌收获赞誉
论先进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契合 篇9
关键词:先进文化,高职校园文化,强势契合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1、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边缘状态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高职院校虽然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但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依然存在。一是高职的弱势地位没有得到改变, 毕业生地位较低, 社会认同感不高, 高职的社会声誉远远不如普通高校。二是高职院校目前的主题依然是求生存、求发展, 等待处理的问题繁多, 多数还处在夹缝中求出路, 没有精力考虑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三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经费投入重点仍然是大兴土木、改楼扩校, 重视学校硬环境改造。
2、高职校园文化承受低俗文化的侵蚀
一些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格格不入的市井文化、街市文化、粗俗文化、消极文化渗透校园, 一些无聊沉沦的文化流沙或被高职生打捞, 或被认同追捧, 有些甚至供奉着, 严重伤害了高职生理想的情怀, 遮蔽了视野, 极易使高职生陷入渺茫的尘世中。高职院校不是一方净土, 也不是世外桃园, 无一例外都会受到不健康的低俗文化的侵入和腐蚀。
3、高职学生对待先进文化的心理困惑
调查显示, 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自经济条件不优越的家庭, 不少来自纯女户家庭, 或是初、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不理想;或是抱着读高职混日子的思想, 心理基本处于亚健康状态。
二、先进文化契入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先进文化进校园激励高职生奋发向上
针对高职生的校园文化应突出励志、奋发、敬业、诚实、感恩等主题, 注重荟萃古今中外逆境中奋发拼搏的优秀传世之作、经典语录、人生箴言、名人成才典故等内容, 充分体现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甘于奉献, 先做好人后做好事等教育特色, 让高职学生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自我加压、重振精神、唤起激情、迎难而上, 点燃希望的明灯, 扬起启航的风帆。
2、先进文化进校园促使高职生正确认识自我
先进文化进入高职校园, 通过形式的创新, 可以激浊扬清, 营造多种多样、和谐宽松、喜闻乐见、平等互爱的校园文化环境, 除采用讲座、墙报、演讲、辩论、竞赛等传统的形式外, 可借助网络、广播、电视、博客、刊物等传媒工具, 还可通过社会实践、外出参观考察、实验实习等多种接触社会的途径, 营造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 使高职生在寓教寓乐中、不知不觉中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浸润。
3、先进文化进校园保驾高职生健康成长
一是除注重传统的校园文化开展模式外, 要充分结合高职生的心理特征, 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二是重视校园内外文化软、硬环境建设, 舍得投入, 完善各项文化建设保障机制。三是摒弃传统教育方法中的形式主义, 杜绝强迫、说教、灌输等强人所难的方法, 推崇创新开放、自觉接受的感染、浸润方法和正面鼓励为主的矫正方法, 及时纠正高职生心理上随时可能出现的偏差。
三、高职校园文化与先进文化契合的方法与途径
1、先进人文素质教育高调契入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高职院校教育学生“先学做好人, 再学做好事”是突破旧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全面发展优秀职业人才的必由之路。要从对高职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要求出发, 设计出体现人文、技能、教育等综合特点的基础课程,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穿始终。比如说, 在语文教学中把鉴赏文学作品与现实人生结合起来, 使高职生从优秀文学作品中、优秀传统国学中感悟社会、感悟人生, 培养学生的祖国伟大感、社会责任感、历史状态感、人生沧桑感, 激发出学生应有的爱国心、事业心、责任心、感恩心。
2、职业道德文化教育强势契入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
职业道德文化教育的目的是逐步帮助高职生形成符合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的就业观、创业观;帮助其正确认识处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之间的关系, 使他们把个人的成长进步与理想同国家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祖国繁荣昌盛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他们树立远大志向, 尽快养成刻苦学习、钻研技能、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队协作、行为规范的职业习惯。与些同时, 职业道德教育要从研究高职学生的需求、喜好、兴趣入手, 细化溶解在校园文化活动中, 增强高职生的参与度、认同度、吸引力, 变被动灌输为积极主动参与。
3、特色职业文化教育乘势契入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
职业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 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职业习惯、气质、礼仪与风范, 它的核心内容是职业人对其职业使命、职业荣誉感、职业心理、职业规范和职业礼仪的自觉认同和自愿遵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造就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的“职业人”, 它的“职业属性”和“职业导向”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特色职业文化教育, 它们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互为补充。
特色职业文化乘势契入高职校园文化是把高职生从准职业人逐步培养成合格职业人的过程, 它能让高职生尽早领略到从事职业的荣誉和带来的幸福快感, 使培养目标主动迎合、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先进文化尽快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科学和谐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它需要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共同努力, 大胆实践。
参考文献
建设先进文化引领企业发展 篇10
文化铸魂, 培育核心理念
企业的文化理念是企业统领各项工作、激励员工的“灵魂”。中铝河南分公司运输部不忘传统, 传承文明, 提出了“发展是第一要务, 文化是第一动力”, 把企业文化作为转变员工思想观念, 在企业经营体制、机制转型过程中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坚持用先进文化理念引领企业发展, 把培育企业核心理念作为凝聚员工, 打造团队的关键点来抓, 精心提炼、悉心培育出“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勇挑重担、逢一必争”的新时期“火车头”精神, 实现为中铝郑州地区企业的生产经营建设, 提供优质运输服务的目标。
为使企业核心理念得到广大员工的认同, 运输部不断创新理念宣讲形式, 总结广大员工自觉实践企业理念的生动事例, 编成企业故事, 用身边的事例教育和引导员工, 促进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形成。运输部还下大力抓了“三化”:一是理念制度化。对运输部的制度体系进行调整、完善和提升, 引导规范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二是理念行为化。把体现企业理念的共同思想、价值准则、群体意识等输入员工头脑, 使员工自觉运用企业理念指导自己的工作。三是理念形象化。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文化实践活动中的典型事例, 引导员工加深对企业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逐步将企业理念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通过舆论灌输、思想引导, 切实使企业精神实实在在地融入企业的决策、制度和措施中, 融入管理者和员工的行动中, 真正成为企业的精神支柱和全体员工的力量源泉, 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文化塑形, 彰显特色文化
运输部在企业文化创建过程中坚持“抓理念铸魂、抓行为立制、抓视觉塑形、抓创新聚力”, 以企业文化创新“示范基地”活动为载体, 立足于贴近实际, 贴近岗位, 贴近员工, 体现特色, 全面推动, 积极推进理念、行为、视觉三大系统建设。在员工中推行了“一句话岗位规范”、“安全亲情寄语”、安全告知牌和标准化作业操作口诀等活动, 使之成为运输部企业文化建设的亮点。车辆段提出的“质量是生存线, 安全是生命线”, 电务段提出的“争当铁路千里眼、勇做运输顺风耳”等主题, 充分体现出车间、段队的自身特点;电务段通讯班提出的“有线沟通, 无限服务”、车辆段内钩班提出的“钩出质量, 构筑安全”等口号, 定位准确、通俗易懂、便于操作、富有文化气息。这些“一句话岗位规范”标牌, 安装在工作现场或操作岗位的醒目位置, 时刻提醒员工规范自己的操作行为。运输部还开展了简单明了、朗朗上口的标准化作业口诀, 把企业文化建设转化到员工日常作业的程序上, 融入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生产管理中, 深植于员工心里, 体现在员工语言和行为上。
运输部近几年投入大量资金, 加强文化工程建设, 先后建成了企业文化广场、部史馆和文化长廊, 重新编制了《企业文化手册》, 提升了企业形象, 为运输部的文化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凝心, 营造和谐氛围
运输部的企业文化注重对员工的理解和尊重, 强调人的价值、情感、自我实现, 充分体现人性化和人情味, 在企业营造了一种温情、关怀、亲和、引人向上、催人奋进的人文环境和氛围。
以文化的力量激励人。运输部坚持从满足员工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出发, 定期组织开展劳动竞赛、岗位练兵、技术比武, 以及体育比赛、歌咏比赛、美术、书法、摄影展览等活动, 发动员工广泛参与, 激发了员工积极向上、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斗志。
营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运输部着眼于一线员工、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投入资金112万元为基层50个班组、74个岗位进行了工作条件的改造。建起了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绿化面积4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 营造了幽雅整洁、景致怡人的环境, 员工有了休闲的场所, 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增强了。
给职工送去温馨的关怀。运输部恪守为民之责, 多办利民之事, 深入开展了为一线送清凉、送温暖活动, 组织先进人物进行疗养、体检, 定期组织慰问老领导、老同志以及困难、生病员工, 在企业内形成了一种心心相印、气氛融洽的局面, 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襟怀先进文化传承出版文明 篇11
《宁夏赋》以千字篇幅,极富美感的文笔,对宁夏进行了全面的介绍,让宁夏以外的读者通过《宁夏赋》认识并向往宁夏。这使记者对词赋的作者产生了浓厚兴趣:具有什么样经历的人才能写出如此佳作呢:经与各路老记们的沟通及会上的了解得知:李东东是《人民日报》创始人之一、前总编辑李庄之女。1949年9月下旬,李庄同志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派出的主力记者,进入中南海怀仁堂,全程参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新闻报道工作。从1949年9月22日在《人民日报》一版发表《“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特写》开始,到1949年10月1日发表《“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记人民政协最后一天大会》,共在《人民日报》发表8篇特写,真切、生动、忠实地记录了新中国的诞生。
李东东的工作经历,始终没有离开宣传思想和新闻出版战线。历任北京市科委宣传处新闻干事;经济日报社农村部记者、编辑,总编室副主任,特刊部主任;湖南省张家界市委副书记;国家体改委副秘书长;中国改革报社社长兼总编辑。2002年4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2006年底,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在宁夏工作五年,她深深爱上了这片历史厚重、潜力无限的热土,情不自禁地将她到宁夏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凝聚笔端,先后撰写了《宁夏赋》、《银川曲》、《固原词》和《别宁夏》、《忆宁夏》等诗词曲赋,奉献于父老乡亲,奉献给广大读者。
记者与这位官员作者见面,感到人如其赋,美丽而平易近人。在与新闻出版界别其他同志的交谈中,又了解到这位新任女委员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两项议案的起草、修改、提报等一系列工作,从而受到与会部分政协委员的连连称道。
新委员奋笔疾书积极建言献策
两提案高质量深受委员称道
李东东第一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就带来了两项提案。一个是《关于将回族使用汉语言文字视同其他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文字 加大扶持回族文化出版事业力度》的提案,另一个是《关于建设中国出版博物馆》的提案。
李委员情真意切地说,我在宁夏工作了将近五年,对回族及回族文化加深了了解和尊重,对祖国西北这片热土充满感情。回族没有本民族语言,使用汉语言和文字,但回族使用汉文字的过程中,有着独特的思维表现形式和语言文字习惯。狭义地说,回族没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准确地说,回族是将汉语言文字作为自己的语言文字,并有独具特色的使用习惯和方式。希望这份提案能够获得通过,使回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享受国家关于扶持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优惠政策,为宁夏及全国各地的回族文化发展赢得更多的支持。
“我读过您写的《宁夏赋》。离开宁夏一年多了,还如此记挂着宁夏?”记者问。李委员感慨地说:“工作过的地方,都很值得留恋,尤其是在宁夏,这是我离开北京工作最久的地方。宁夏具有多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和悠久灿烂的文明与历史。在那里,你能感受到宁夏的大气、苍劲、优美,不知不觉地会有种自豪感在心中油然而生。”
“‘宁夏远处江湖心怀庙堂,宁夏偏居内陆眼观八方’。您写的《宁夏赋》真的很美,使我更加认识了宁夏,更加了解了宁夏,让我这个已去过宁夏的人,对宁夏更加心驰神往,总惦记着再次回首。”记者说。“不错,希望新闻界朋友们多走走,多看看,采采风。”李委员向记者建议。
如果说第一份提案与宁夏有关,那么第二份提案就与李委员现任的工作职务——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职责分不开了。
李委员说,关于建设中国出版博物馆的提案是这样考虑的。几千年来,中国的书籍通过文字记录延续传播中华文明,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中国出版事业创造性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一笔丰厚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思想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一般的图书馆承载不下,又不被综合博物馆所重视,因此,建设一个国家级的出版博物馆十分必要。作为我国唯一的专门负责征集、保护、管理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物版本的专业图书馆,中国版本图书馆将是我国当代最完整、最具有权威的一个出版信息资源库。但版本工作目前仍存在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保护条件严重不足、服务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等,因此,建设中国出版博物馆,就成为版本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最佳选择了。
李委员希望将新闻出版领域的文化作为精神遗产传承下去。她觉得,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积累,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大文化事业发展力度、建设中国出版博物馆是可行的。现在已经建立的印刷博物馆征集了不少印刷方面的展品和资料,这使得中国出版博物馆的建设有了良好的藏品基础,也有相应的建设经验可以借鉴。
贯彻落实温总理报告精神
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率先解放思想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李东东委员经学习后认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今年全国两会前,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就行政体制改革做了比较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方案设计工作。现在,绝大部分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同出版集团和总社分了家,做到了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实现了由管直属单位向管社会、由办出版向管出版转变;注重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着力于宏观调控和加强社会管理,努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和调整了一批新闻出版行政审批事项,设立了面向社会的新闻出版行政审批受理中心。
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坚决贯彻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推动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政府机构改革方面,将积极配合中央编制部门做好工作。在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方面,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宏观调控,优化布局,促进新闻出版业协调发展;二是依法行政,科学管理,保证新闻出版业健康发展;三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努力构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四是加强监管,严格执法,维护新闻出版市场良好秩序。
数字媒体日新月异
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任重道远
李东东委员说,数字媒体从出现到现在发展势头迅猛,对传媒业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之广,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不仅大大丰富了传媒业的内容和形式,也改变了传媒业的生产方式和消费理念,并且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消费结构和认知取向。截至目前,我国的网民人数为1.6亿,移动电话用户已经达到6亿。2007年中国数字报业发展已处于国际数字报业发展的领先水平。数字报业实验室已经公布了第一批9类45个项目,其中申报最多的三个项目是报纸网站、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已上线多媒体报纸达到800多家。
一方面,一些新闻出版单位对互联网等数字媒体的认识不足,对于报刊出版的数字化心怀疑虑,面对新媒体、新技术所采取的应对之策还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传媒业的数字化转型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的问题很多,包括:利用资源、整合资源的方式尚显单一;商业运营模式多为原有运营模式的延伸,缺乏创新;管理人才不被重视,适用人才严重匮乏;对数字化所带来的战略转型认识不清,未能构建组合赢利模式等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制约新媒体的健康成长。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大量涌现,也使得传统管理遇到种种新问题。目前,网络媒体上假新闻及不良信息泛滥,公民的隐私权、著作权遭到侵犯等等现象的出现,都对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挑战。数字媒体是通过网络来传播的,而网络是一个新型的载体,技术新、内容多、流动快、范围大,没有现成的管理模式,一切都要靠创新来解决,这是数字媒体管理的一个特点。加强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良好的出版秩序,更好地促进数字媒体的繁荣发展。作为管理的主体,必须跟上数字媒体发展的步伐。由于认识上的不统一和对数字媒体技术的陌生,在数字媒体管理方面严重落后于发展;而管理如果不跟上,则会影响数字媒体的发展。总体上看,过去我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媒体,事后的行政处罚占了主导地位,数字媒体的发展则要求对管理体制做相应的改革,要实行关口前移,科学管理,尤其要重视开发管理软件,研究用科学的方法对数字媒体进行管理。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新闻出版战线正积极准备
200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又是改革开放30周年。李东东委员告诉记者,新闻出版工作正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深化改革、推进创新,推动传媒业的发展繁荣;通过加强监管、依法行政,为传媒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市场环境。同时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改进管理方式方法,努力提高为传媒行业和社会公众的服务水平。
一是以产业基地、产业带、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为重点,推动出版产业大发展。积极扶持建立“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继续推动国产动漫和网络游戏出版产业发展。加大对数字报业实验室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确立一批数字报业创新项目和实验基地。选择若干家规模化发展的行业报刊,鼓励其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富有经营活力的优势报刊群。进一步推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个综合性印刷复制产业带的发展,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和光盘复制业,建成技术先进、各具特色的印刷、复制基地,发挥集群效应,成为国际重要的印刷、复制中心之一。
二是全力培育大型集团,推动出版发行企业上市。支持一批管理规范、发展势头好的转企改制试点单位,进行跨地区和跨媒体经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国有发行企业区域间和上下游间的资源整合。推动已经转企改制的出版集团(出版单位)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兼并、收购、联合、重组做大做强,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出版发行企业申请上市,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战略投资者。在发行产业,要重点支持出版物发行企业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经营,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网络书店等各种形式的现代出版物流通系统。重点发展农村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发行网点、代销点和租赁点,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出版物发行,进一步拓展农村出版物市场。进一步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改造,努力形成一批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出版、发行企业和企业集团。
三是落实“十一五”发展规划,抓好重大出版工程。大力组织实施《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切实做好“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业、报业、期刊业、音像电子出版业等各领域实施方案的落实。做好《中华古籍全书》出版工程、“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等重大出版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以重点工程为突破口,掀起新闻出版业基础建设的新高潮。
最后,要大力应用新技术,培育新业态,推动传统新闻出版业的转型和变革,占领新的市场和新的宣传思想阵地。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大力发展新兴媒体,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实力的出版企业集团,打造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出版品牌。
浅析中国先进文化建设 篇1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文化,建设
文化问题, 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热点问题, 也是8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文化建设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邓小平站在新世纪社会发展走向的高度, 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建设理论, 其理论内容博大精深。领会其意蕴, 对于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先进文化建设理论, 是以物质文化建设为中心, 多元文化和谐协调发展的科学体系
何谓文化?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 标志着社会的进步状况和文明程度, 又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作为狭义的文化, 指称的是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它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件, 在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文化因素的影响和文化力量的运用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某种意义上说, 国家的兴衰还取决于文化建设的成败。
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立足于此基本国情, 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取向。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因此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克服建设过程中的一切困难, 这是保证文化建设进而保证整个现代化进程的社会主义方向所必须的。
经济决定文化, 文化反映着人类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认识文化能够创造丰富多彩的精神产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50年没有出版社的现实下, 于2007年终于有了自己的出版社。它的成立是由几代人的心血与艰辛付出的成果, 同时也是国家对兵团出版社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有了出版社这一传播文化的平台, 兵团出版社出版了《攻坚:十七大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中国共产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次代表大会精神学习读本》、《兵团基层党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简明读本》等作品, 不仅为学习中央的有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科学内涵提供了便利条件, 而且指导广大干部带领职工去学习和领悟科学发展的实践过程。兵团出版社的宗旨就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加强边疆民族团结, 并很好的发扬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在乌鲁木齐七五事件发生以后, 兵团出版社与其他部门合作出版了《兵团告诉世界》、《亲历激情岁月》、《民族团结的白衣使者姜万富》, 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它不仅传播好的作品, 坚持正确的方向;而且还使人民更加了解兵团, 反映出兵团的一些先进文化可以使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下, 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 中国的先进文化为人民提供了精神食粮和智力支持。
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 我们应该从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的角度, 从经济、文化协调的广阔视野中来思考和处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们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 进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相互配合、支持、协调,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将走向辉煌。
2 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只有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的, 才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才能为人们所接受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民族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 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 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传统, 只有与时俱进, 不断扬弃与更新, 才能永保青春与活力。因此我们在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以历史的眼光, 开放的意识, 平和的心态, 宽容的精神, 借鉴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丰富和发展自己, 创造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精神, 既立足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 既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新文化。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必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由于传统文化中即使是优秀的部分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密切联系, 因而必须对其进行改造, 使之适合于现代社会生活对文化的需求, 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及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同时,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必须注意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人民性, 离开了人民和群众而盲目追求先进性, 就会使文化发展失去活力, 失去对象。文化建设必须服务于人民,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必须以人民群众为主体, 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今天, 文化建设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例越来越重, 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展览馆、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是一个城市的标志,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使得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 这些场馆的创立不仅能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弘扬和培育中国优秀民族文化, 提高人民综合素质, 而且使人民的精神得到激发, 并给人以心灵震撼。这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群众做任何事情一向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先进文化建设理论内涵十分深刻, 主旨十分明确, 逻辑十分严密。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 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是先进文化建设理论的立论基础;坚持批判、建构的统一, 是先进文化建设思想的中心内容;通过两个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体现了尊重人、重视人、关心人民群众主体性全面提升的根本价值观, 这是先进文化建设思想的指归。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 (第2卷) [Z].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6.
[2]邓小平文选 (第1卷) [Z].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3]江泽民,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R].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4]邓小平文选 (第3卷) [Z].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5]邓小平文选 (第2卷) [Z].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先进网络文化论文】推荐阅读:
先进文化论文11-14
网络文化传播论文07-02
关于组织全县广大党员干部通过远程教育网络收看学习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10-20
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论文06-02
电大网络校园文化论文07-27
时代特征下网络文化论文09-26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论文06-08
研究区域文化网络传播论文08-23
浅谈现代民商法文化的先进性与局限性论文09-04
网络对电视文化的影响论文参考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