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区域文化网络传播论文(通用11篇)
研究区域文化网络传播论文 篇1
研究区域文化网络传播论文
1基于Web1.0的“发布——浏览”传播
互联网的大众应用始于互联网黄页。第一代互联网技术为区域文化传播提供的是一扇世界了解特定地域文化的“窗口”。Web1.0以站为代表,以编辑为特征,网站提供给用户的内容是网站编辑进行选择、编辑、处理后提供的,浏览者只能被动阅读网站提供的内容。Web1.0技术应用的中文杰出代表是当时的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正像黄页的重要传播作用和商业价值一样,以站形式存在的区域文化传播网站具有重要的“名片”作用。几乎所有省、市都在互联网发展之初就建立了自己的站,其中不乏对区域文化的推介、宣传。但基于Web1.0的传播是一种网站到用户的单向行为,传播的主体是相应的机构,并具体由网络编辑人员操作。作为传播主体的机构可能是地方政府、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也可能是地方传媒公司、甚至个人等。基于Web1.0的区域文化传播网站事实上是一个内容管理系统(CMS),以支持信息的编辑、发布和浏览。客观而言,Web1.0赋予了区域文化传播低成本、大范围、高效率的可能性,是将传统文化传播内容数字化处理后搬上网络,让更多人可以看到、可以了解的“发布——浏览”模式,如图1所示。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网页制作技术的发展,一些区域文化传播的网站不但提供相关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而且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为用户提供了虚拟浏览体验,真正让浏览者做到了“足不出户,走遍世界”。如全球首个虚拟圆明园主题网站,以及全景客网站等。这些网站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让浏览者以鼠标代步完成虚拟旅行,对于特定区域或主题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最为接近真实的用户体验。事实上,纯粹没有交互的区域文化传播网站并没有存在多久,因为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聊天室、BBS、留言板等实时或非实时在线交互工具迅速被广泛应用,浏览者能够在查看相关图文或影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留言或与其他共同感兴趣的用户进行自发的交流。这些工具作为辅助功能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纯浏览的互动不足,但并没有改变此类网站传播的单向“发布——浏览”特征。该模式中,区域文化传播的主体是网站所代表的机构或个人,几乎所有的传播内容都是事先制作完成然后进行发布,因此通常具有经典性、综合性和代表性,更多的是宏观的整体宣传,而缺乏微观的个人体验,因此“官方”色彩浓厚,宛如区域“宣传片”。
2基于Web2.0的“共建——共享”传播
与Web1.0只允许用户被动接受信息不同,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Web2.0给予我们的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的传播“场”,它使得互联网允许所有用户(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只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创造信息和传播信息,其相关支持技术主要有博客(BLOG)、即时信息(IM)、简易信息聚合(RSS)、维基百科(Wiki)、社交网站(SNS)、网络书签(Delicious)、基于地理信息服务(LBS)等。其中尤以博客和微博的影响最大。Web2.0的交互特征使得互联网用户既是网络信息的浏览者,同时也是网络信息的提供者、发布者,而这对于区域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基于Web2.0的区域文化传播网站事实上是内容管理系统(CMS)和活动管理系统(AMS)的结合体,以支持双向的信息编辑、发布和浏览。对于推动区域文化传播的机构或个人来说,Web2.0使其从原来的简易扩音器的广播中走了出来,很容易的架构起了传播者与受播者、受播者与受播者之间的桥梁,并进而将传播者和受播者合二为一。如南方卫视打造的品牌民俗栏目——《岭南风情画》就在新浪开通了节目博客,《岭南纪实》杂志社也在新浪开通博客等,这些媒体官方博客为其传统的电视传播、报刊传播开拓了新的渠道,并建立了与观众、读者交流的园地,相关博客内容更丰富、更新更快,弥补了传统媒体的时间限制和版面限制。在媒体、机构搭建官方博客的同时,也有很多个人以历史、旅游、美食等地方文化为主题建立博客,将个人的所见、所闻、所食发布于网络与大家分享。近年来,微博、微信的发展进一步使得以个人为传播主体的文化传播更为流行,网络进入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是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助推下,进一步弱化了传统媒体组织的“把关人”角色,使得文化传播门槛进一步降低,这为区域文化传播的大众化和“接地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饱含地方风情的历史典故、人物、旅游资源等被充分发掘并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广为传播。在人人可以发布信息的Web2.0时代,信息发布、成本极低,因此文化传播的速度极快,这为区域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一组设计精良的区域文化题材报道、一篇脍炙人口的好文,一夜之间就能被成千上万甚至更多的人浏览。当然,信息的转发与信息过量、重复、浪费是同时存在的。Web2.0并没有解决知识的高度垄断和低使用率等问题。
3基于Web3.0的“综合——服务”传播
尽管我们依旧生活在Web2.0时代,但是Web3.0作为新一代互联网应用的统称,其概念早就已经被提出。目前可查的网络上被引用最多的关于Web3.0的描述是这样的:“网站内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交互,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使用;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网站上使用;完全基于Web,用浏览器即可以实现复杂的系统程序才具有的功能”相对于Web1.0的用户单向“浏览和下载”、Web2.0的用户可“参与、展示和互动”,Web3.0的核心理念是客户服务的“个性、精准和智能”。基于Web3.0的区域文化传播将不是单一机构以“让世界了解自己”为目的的单向大众传播,而是不同机构和个人整合提供符合用户偏好的个性化聚合服务,如将区域文化历史展示宣传、旅游景点介绍及票务、爱国主义教育、交通工具(飞机、火车、客车)票务预订与运输服务、住宿餐饮服务、导游服务、招商投资、在线支付等进行无缝链接,满足以用户为中心的一体化、系列化、个性化需求。用户通过个人计算机或者手机、PDA、机顶盒等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网络,并在智能化的语义分析、自主代理、网格计算、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单点登录获得一站式服务,接受真正个性化、智能化、综合化的解决方案。至于区域文化传播涉及的.服务提供者以及资源建设者是谁,来自什么地方,用户并不关心。用户对区域文化的感受将轻松跨越网络和现实,从而获得完美的体验,整个过程就像普通居民使用电和自来水一样自然。于此同时,用户也将是区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他对特定地域文化的了解过程,感受体验(如旅游心得、见闻、照片),对相关服务的评价均会通过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发布和分享,进而丰富整个区域文化传播的内容体系。如一个区域文化的传播过程可能始于用户预订一张机票或者选择一个家庭周末旅游套餐,这种传播是柔性的,自然而然发生,完全没有硬性推送的尴尬,因此传播对象更为精准,效果更好。可以说,基于Web3.0的区域文化传播已经超越了传统传播的强势推广内涵,而变成为基于服务的综合体验。传播的效果是通过个性化服务的提供过程产生的,传播的内容也因为服务的提供,经由多方互动而生成,并逐步获得丰富。基于Web3.0的区域文化传播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虚拟生态,它以共享用户数据、服务数据、内容数据为基础,以大数据分析为技术特征,以为用户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支持工具为手段,以各种信息化终端的兼容为前提,具有极强的内外部整合性和拓展性。基于Web3.0的区域文化传播平台是一个服务管理系统(SMS),以支持以用户为中心的系列服务交付。
4分析与展望
4.1比较与分析
纵观区域文化网络传播的实践发展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变革、应用,不难发现如下清晰的发展脉络。
1)从传播技术来看,区域文化网络传播的发展完成了从Web1.0到Web2.0的跃迁,并努力迎接Web3.0的到来。这与其说是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不如说是互联网思维的发展推动了区域文化传播这一具体业态的变革。技术为区域文化网络传播提供了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的可能。
2)从传播模式来看,区域文化网络传播的发展完成了从简单、单向的“发布——浏览”,向“共建——共享”的发展,每一个熟悉或体验区域文化的个人都可以作为网络传播主体,分享个人体验、发现和认知。未来以“综合——服务”为特征的第三代区域文化传播将实现传播与服务的整合,文化与教育及其他方方面面的整合。区域文化的渗透和传播将更加自然、生动和富有活力。
3)从传播内容来看,区域文化网络传播的发展完成了从预设到生成的变迁。基于Web1.0的第一代区域文化网络传播在发生前就由网站的建设者固化了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为主的资源;基于Web2.0的第二代区域文化网络传播则通过交互开始引入用户(浏览者)的生成性资源,但仍以预设性资源为主,主体依旧是区域文化的传递和接收;基于Web3.0的区域文化网络传播则为用户提供了基于服务的大社区,经由用户参与而实现显性或隐性的文化传播。
4)从传播主体来看,区域文化网络传播的发展完成了从机构到个人的发展,“官方”概念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有说服力、更具形象化、更容易引起共鸣的个人体验分享、个人采风。此外传播主体也逐渐从具有政府色彩的官方机构、大众媒体逐渐向具有商业色彩的服务提供商转变,各类服务机构逐渐成为区域文化传播的主体或是区域文化传播情境的主导者。
5)从传播系统特性来看,区域文化网络传播的发展完成了从单一的内容管理系统(CMS);到内容管理系统(CMS)与活动管理系统(AMS)整合,再到面向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管理系统(SMS)的变迁,区域文化传播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
4.2总结与展望
尽管三代区域文化网络传播都有自己的特征,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如基于Web1.0的传播以单向内容发布为主;基于Web2.0的传播强调交互,允许用户参与;基于Web3.0的传播关注服务,强调整合型和个性化),但无论是平台技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都存在交叉。三代区域文化传播现象及其传播模式并非替代关系,它们伴随技术、理念的进步,以及互联网用户的需求发展相继诞生,发展完善,并在各自具有优势和适用的领域内发挥作用,并最终达到一定的平衡。如第一代基于Web1.0的传播模式依旧是地方“官方”媒体传播的主流模式,其所发布的内容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第二代基于Web2.0的传播模式被应用于几乎所有区域文化网络传播的领域,以加强与客户的互动,吸引浏览者关注区域文化,并分享自己的资源和体验;第三代基于Web3.0的传播模式作为趋势在未来必将大行其道,成为人们虚拟生存的一部分。当前,在信息技术的强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下,区域文化网络传播日趋繁荣。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应特别关注如下一些趋势。
1)移动媒体将成为区域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根据《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27亿,手机上网比例首超传统个人计算机上网比例,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更加巩固,移动互联网带动整体互联网发展。因此,区域文化的移动传播时代已经到来,作为区域文化传播的主体必须优先考虑传播内容对移动媒体的兼容性和易用性。
2)视频传播将成为区域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伴随国际互联网络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用户宽带接入和移动3G、4G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视频传输的质量和流畅性越来越高,视频资源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视频传播以其形象、生动等优势成为网络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人们生活影响也在日益增加。近年来微视频、微电影等的发展进一步为区域文化传播提供了有效载体。
3)区域文化网络传播与服务的整合成必然趋势。如前所述,伴随着Web3.0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综合——服务”模式将成为未来区域文化网络传播的主流。单一以传播区域文化为目的站很难获得持续发展,唯有将文化、教育、旅游、特产、交通、餐饮、招商等资讯和服务互联互通,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才能产生最为深远的文化传播目的。
研究区域文化网络传播论文 篇2
为能从构建新闻文化的视野下, 更加清晰地剖析网络新闻传播的文化要素, 本文试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窥探网络新闻传播与新闻文化之间的微妙关系。
一方面, 从行为主体的角度来看。相较于传统媒体, 网络是一种偏向于个体化、个性化的传播媒介。参与到网络新闻传播进程中的行为主体既包含网络媒体组织, 也包含大量的个人。有学者将网络称之为“个体意见的聚集地”, 由此体现个人在参与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广泛性和自主性。由于网络所提供的交互性平台和意见表达渠道, 个人可以成为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主导者, 借助网络来完成信息传递。网络新闻传播的行为主体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特点, 由于网络这一新兴媒介提供了个性化的信息和意见交流空间, 使得更多的行为主体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中来, 充当着“受众”、“传播者”等多重角色。因此, 这些身份多元的行为主体在构筑网络新闻文化时, 自然会使之附带上个性化的标签。网络新闻传播参与个体的多元化特征, 让更多的个体或者组织成为新闻文化构成过程中的组成分子, 而个体或者组织的行为意识也将渗透到新闻文化中, 令其展现出多样化的面貌。由于网络新闻传播的行为个体在参与信息传播中可以隐匿自身的真实信息, 再加上网络传播的把关制度尚不完善, 这些因素都使得网络传播行为个体并不会完全遵守传统新闻媒体的客观性、真实性等新闻要素, 而仅凭个人意识去传递各种需要辨别的信息。网络新闻传播在行为主体方面的复杂性, 使得整体的网络新闻文化呈现出一种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处境。网络新闻传播对新闻文化的渗透和引导, 无疑值得引起所有新闻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的关注。
另一方面, 从行为方式的角度来看。如今网络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 借助不断跃进的网络技术力量和人才供给力量, 网络媒体在资源信息整合方面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当然与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的行为方式上面也具有新的特点。比如网络媒体可以与受众展开实时互动, 或者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留言等为一体的信息传播格局。除去网络媒体组织之外, 网民也是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主体。他们在传播网络新闻和建设网络新闻文化时, 也会有着自身的行为方式特点。BBS论坛、博客、微博等等这些信息传递渠道, 都为网络个体传播信息的行为给予了技术保障。而网络所具备的密集人际链条以及“滚雪球”式的信息传达方式, 可以使得消息源急速“放大”, 个人的信息传播行为可以在网络媒体上获得广泛传播的机遇。网络新闻传播的新型新闻传播模式, 使得新闻文化具有了一种“速成性”、“多元性”的特点。一方面, 新闻文化如同速食食品一般, 成为受众的一次性新闻消费品。文化的内涵往往被置于“眼球效应”之下, 信息的深度往往不再受到足够多的重视;另一方面, 网络新闻传播的大量交杂信息, 又使得网络空间可以涵盖大众文化的多元性表征, 一些原本难以受到关注的信息或者文化, 都可以在此谋求到一席之地。网络新闻传播对于新闻文化的深刻影响, 由此可见一斑。
由上可见, 网络新闻传播在行为主体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的特征, 会对新闻文化产生显性的作用。但是, 网络新闻传播与新闻文化之间的关系, 并非是单一线性的, 而是交互式的一种相互关系。也就是说, 新闻文化也在影响着网络新闻传播的行为主体和行为方式, 使之遵循着新闻事业的某种既定模式。包括网络媒介在内的大众媒介正在合力塑造着新闻文化, 与此同时, 新闻文化的理念也在不断作用于媒体运作体系中, 使得网络新闻传播在新闻文化的熏陶下进行良性运转。
总之, 网络新闻传播与新闻文化之间的交互关系, 正好是媒介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印证。我们应正视网络新闻传播与新闻文化的交互性, 以便保障两者的共同健康发展。
摘要: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 在构建新闻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以网络新闻传播模式为研究视点, 着力于探究网络新闻传播具备何种新闻文化构建要素, 以及对新闻文化产生着怎样的影响力。此外, 网络新闻传播与新闻文化之间存在着交互关系, 是新时代媒介和文化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新闻文化,构建,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晓冰.网络媒体与网络新闻传播[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1)
[2]李厚仁金绮.网络信息传播特点浅析[J].活力.2009 (13)
网络传播时代区域形象塑造研究 篇3
[关键词]网络传播;区域形象
[作者简介]赵淼,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项目]本文是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新媒体环境下河南形象塑造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32400410974)。
一、网络传播时代时代区域形象塑造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区域形象是一个地区发展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公众对于区域内在的经济实力、文化活力和未来发展期待的综合评价,是区域内经济发展、社会管理、资源开发、环境状况、历史文化、生态旅游等诸多方面在公众印象中的整体把握,是在公众头脑中反映后形成的总体形象。
在信息高速交互、更新且广为人知的网络传播时代,受众不单单是信息的接受者,在微博、论坛、微信等新兴媒体形式中更是传播者和反馈者。区域形象塑造的过程也成为一个以本区域为主体,公众作为客体的传播链条运作的过程。因此,区域形象塑造在网络的助推下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公众作为一个庞大且灵活的传播要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网络的交互性不仅使公众诉求得到了重视和满足,也使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产生了多样化效果。
但是,网络的多渠道表达虽能统和公众意见,但另一方面也使区域问题在舆论压力下显露无遗、真假错乱。此种情况下,权威媒介如果不能和微博等自媒体接轨,任由假消息和伪问题横行将会污染区域发展的媒介生态环境。
总之, 网络传播为区域形象的宣传、构建、塑造提供了便捷的承载方式和广阔的展示平台,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积极应对网络传播的劣势,致力于营造一个互动性强、服务性好、独特高效的网络空间对区域形象塑造具有极大的正面影响。
二、河南区域形象塑造的特点分析
“刻板印象”,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单一的传统媒体报道形成的拟态环境中逐步塑造了一个贫穷、落后的城市形象,使公众对河南形成了”刻板印象”。在平稳经济态势的配合下,影响河南的公众评价,使得河南在发展中长期受到“刻板印象”的不良影响。在网络传播时代,为原本缺乏事实依据的“刻板印象”的改变提供了契机,全面且灵活的媒体智慧在河南形象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报道形式
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在传统媒体时代作用突出。在手机、网络、报纸、电视多渠道的普及下,河南省开通了河南新闻网、政务微博、微信等诸多媒介形式。河南新闻网利用网络即时、便捷的优势,以新闻种类多、信息全面及时、内容权威严肃取胜,在众多媒介形式中充当“领头羊”的角色。河南电视台开通了新闻、法制、民生、国际等诸多电视频道,充分利用电视媒介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塑造活跃的河南形象。自2012年以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开通了“豫法阳光”的政务微博,利用微博平台广阔、群众基础好的优势,致力于维护民众切身利益。据《2013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河南省政务微博的微博净增8490条,位居全国省份第三,被评论总数为247000条,被转发总数为146270条。微博内容多为法制类新闻,展现河南良好的法治秩序和人文形象。这说明作为弱关系媒介,微博在河南省的形象塑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对微博的利用不充分,使形象塑造事倍功半。
1.信息传播过于突出新闻的宣传价值,影响社会效益
所谓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满足社会需求的特殊要素的总和。城市社会角色的多样化导致社会需求的不统一。而媒体作为社会的瞭望哨,要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具备新闻的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导致了新闻冗杂和无重点。媒介在权衡商业利益至上和社会效益至上的过程中,导致了追求商业利益,与其满足社会需求的初衷背道而驰。社会效益低下势必影响公众对城市的总体评价。
2. 信息冗杂,政府声音弱化导致权威媒体的“孤独感”
政府是民意的代表。政府发声是民意的表达,权威媒体理应成为民意表达的最佳载体。如今,微博广阔的交往平台似乎喧宾夺主,取代了权威媒体民意表达的功能。其源头在于权威媒体的声音弱化,导致权威媒体的沉默和微博信息的泛滥。以河南周口平坟事件为例,网民议论纷纷,是典型的政府做法与民意相悖的事件,微博、论坛、贴吧等渠道网民信息丰富,诉求明显。聚焦河南官方的声明,“河南周口市长:平坟事件已无退路是一场革命”“河南周口平坟获省政府奖励 称要一站到底”以及在一次平坟后退出二次平坟潮之类的官方行为,与网络民意衔接错位,政府的强硬回复和不作声严重影响了政府形象。
(二)媒体报道性质:负面新闻较多
2013年,河南省网络舆情分析报告显示,河南省内引起网友关注的热点事件中,“周口平坟事件”最受网民关注,之后网民关注度依次为“袁厉害事件”“郑州房妹事件”“河南义昌大桥坍塌事故”“双汇国际并购”“《南风窗》报道不实事件”“周口治理吃空饷事件”“郑州航空港上升为国家战略”“郑州市卫生局强行摊派精神病指标”“河南林州警察摔婴案”。由此可见,网民对民生与法制新闻最为关注,如上所述,纵观2013年河南省众媒介对周口平坟事件的报道与反馈不够及时客观,导致对此事件的负面新闻较多,负面舆论的存在和长期被忽略将严重影响政府形象。而与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具有良好态势等相关的正面报道居多,却少有人问津,如“郑欧国际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
三、网络传播时代,区域形象塑造的新策略
区域形象包括区域硬形象和区域软形象两方面。硬形象是在满足了一定的需求和条件下所呈现的良好形象,一般有较为客观一致的衡量标准,如经济发展指标。软形象的塑造不仅要满足主观要求和客观标准,还要受到心理因素影响。所以说,影响区域形象的变量是多样的,要均衡高效地保持变量的稳定,闭门造车靠不住,需要的是将这些因素视为“敲门砖”系统全面地加以统和利用,使其成为区域发展的动力。
网络与跨文化传播问题初探 篇4
在网上进行EMAIL交流或聊天、讨论时,网络的匿名性特点,可能使一些东方人内向的性格有所改变,但是总体上说,大部分东方人,还是会在某些方面保持自己的传统。而网络交流不带强制性,任何一方觉得话不投机,都可能随时撤出。如果东西方网民之间不能彼此理解地话,那么,交流往往会以失败告终。因此,东方人应学会适应西方人那种直露的、喜欢自我披露的表达方式,而不要简单地推断他们自大或看不起东方人。西方人则也应理解东方人在交流方面的含蓄,适应他们交流中的“预热”过程,并且有耐心等到对方进入真正的交流境界。
3.组织传播方面:
在网络的组织传播中,组织的领导,应该针对不同成员的文化背景,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4.学术研究与交流方面:
东西方“图形”与“直线”式的不同思维方式,也给学术研究带来了两种不同的风格。东方思维更多地注重直觉,往往可以更快地提出新的观点,而西方人注重实验,即使在人文领域,实验式的研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两种研究方法,各有长短。当网络使东西方学术交流日益增强时,更应该注意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学会相互借鉴。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更多地吸收国外一些先进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与国际接轨,以及在网络中更好地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
三、网络为跨文化传播提出的新课题
借鉴已有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成果,来解释网络传播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并且按照相关的理论,来调整、改善传播行为,这是网络中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网络的特点,是否会在一定意义上改变文化之间的差异。
1.网络是否会改变东方人的行为特征?
前文已经简要回顾了关于东西方人的思维与行为特点的研究结果,总体来看,东方的高语境文化导致的是一系列“内向”的性格:较少自我披露,对环境敏感,语言委婉曲折,行动小心谨慎……
而网络似乎为突破这些性格,提供了最好的环境。因为网络传播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匿名性。在匿名状态下,当人可以不必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时,就不需要再小心地保护自己。
观察网络中的聊天室、BBS,我们也可以感觉到某种转变。一些平日谨小慎微的人,在网络中却显得自由奔放。人们交流的话题,也得到大大的扩展。
但是,因此而得出网络将彻底改变东方人的性格与行为特征,似乎还为时过早。
首先,在网络中人们的行为虽然有了很多解放的迹象,但是,从总体看,不同文化背景下面的人们,在网络中的活动,还是有着不同。例如,美国人在聊天室里,谈论得最多的话题是“性”,而中国人在聊天室或BBS里,更多地谈论的是政治、社会。也就是说,美国人在网络里,仍然关心是“个人”,而中国人在网络里,更多关心的是“集体”。这与他们固有的行为特征,从本质上是一致的。
其次,跨文化传播研究学者认为,东西方人的行为差异,与他们的思维方式有关。“直线”式的思维方式强调的是“一”,即个体;而“图形”式思维方式强调的是“众”,即整体。而这种思维方式的起源,却是不同的哲学体系。直线式思维被认为是由古代希腊罗马哲学家们承继下来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思想。而图形式思维则是儒家、道家和禅宗等东方哲学传播的结果。如果这种推论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认为,要改变东方人或西方人的行为特征,其根本是改变其依赖的哲学体系。而这一点,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
当然,我们说东西方人有着明显的行为方式的差异,只是指整体,而不是某些具体的个人。也不排除某些东方人具有西方人的性格与行为方式,或者反之。这一点,在网络出现之前,就是如此。只是网络的出现,可能会使东西方人接触的机会增多,这也会使彼此之间在行为方式上相互影响加深。
2.网络是否会缩小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差异?
网络传播,使不同文化的交流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当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有了更多直接交锋的机会时,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差异会缩小吗?
我们不能简单从一些表面现象进行推论。也许一种科学的方法是,依据前面提到的文化差异的“四种维度”进行判断。这样我们会触及更本质的问题。
应该看到,这四种文化差异的维度,只是一种外化的标准,真正导致差异的原因,在于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哲学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例如,“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维度,与一个社会的组织结构相关。一个紧密的社会结构,必然培养出强的“集体主义”,而松散的社会结构,带来的是“个人主义”。因此,仅仅通过交流或沟通,就想消除价值观的差异,是不现实的。
但是,网络的确给不同的价值观,提供了更多彼此参照的机会。前面也提到,当我们要针对另一种文化进行传播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去适应它的价值观,在此过程中,我们也会加深对这种价值观的认识。因此,网络未必会消除不同的价值观的差异,但会使不同价值观下的人们,能够增加相互的了解与宽容。
研究区域文化网络传播论文 篇5
以通讯系统模型为基础,并结合对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的实际特点,对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过程进行分析(图2).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的网络传播的过程起始于信源,终止于信宿.各类信源(如社区居民、旅游企业、当地政府等)采集文化符号和信息符号,并以语言、文字、图像、视频等形式向外传递.把关人[9](对信源信息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的群体)在搜集和获取信源信息后进行信息编码活动,即对信息筛选、分类、整理、重构,使之成为适宜在网络中传输的信息形式.编码后的信息在特定的信道———网络中传输.信宿(潜在游客)在解码中介的辅助下对接收的信息解码,并对解码后的信息进行理解和利用.信息传播过程中亦伴随着信息获取、信息反馈和验证.信息的获取与信息的传播过程是逆向的,信息获取促进了信息传播的进行.信宿通过信道获取旅游目的地的各类信息,信道则通过从信源处获取信息来更新信息.游客的旅游活动产生了信息反馈与验证.信宿通过获取的旅游目的地信息对旅游目的地环境进行重构,形成拟态环境[10].一部分信宿去往旅游目的地进行实际的旅游活动,将会通过所接收到的旅游信息建立的拟态环境与旅游目的地实际进行对比,将差异程度通过多种渠道反馈至信源和信道处.
2.2旅游信息网络传播要素分析
研究区域文化网络传播论文 篇6
一、网络文化在高校的传播
现如今的网络,已经不再单单是一种使用工具,更是人们所生活的一种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更是必不可少的。现如今,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向老师请教问题,搜索有用的资料,增大社交范围,了解时事,处理学业内容等,其中通过互联网及性格中交流对于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使用互联网进行交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固网互联网交流。互联网大大拓宽了大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同时也增强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动性。大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只要有互联网,就可以在网络上及时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且信息量是巨大的,大学生可以多方面,多角度的获取信息,并筛选出对自己来说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而不再受到传统信息获取方式的限制。
(二)移动互联网交流。随着现在移动网络的发展,3G已经实现了普及,现如今4G也已经走入人们的生活,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使用手机上网。对于大学生来说,移动网络更是必不可少的,现如今许多信息都依靠于移动网络获得。
(三)微博等社交网络交流。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交网络融入大学生们的生活,微博、微信、QQ、人人网等。大学生依靠社交软件实现和同学,朋友,老师的交流。微博更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社交网络,在微博上可以看到许多娱乐新闻,同时也能看到国际国内发生的一些时事。在这样并非实名制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可以以虚拟的身份发表自己意见和见解,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有线电视媒体交流。随着数字电视在我国的广泛推广,几乎每家每户都可以使用数字电视来观看电视节目,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有线电视媒体交流更是十分熟悉。有线电视中有许多不同种类的节目,娱乐,新闻,体育,科学等,现今这些栏目更是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丰富人们的生活,大学生可以更好地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进行选择,以获取对于自己来说的有用信息。
二、思想教育的挑战
网络中融合着各色文化,严格意义上的筛选还不能够完全做到,对于大学生来说,正处于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阶段,思想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并且在很多时候不能分辨是非。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机制的构建十分重要。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提出挑战。大学生正处于建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期,网络上各种信息混杂,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观点和理论,大学生的思维观念还不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其他思想的干扰。
(二)西方国家信息侵略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提出挑战。在网络文化传播的空间里,西方国家通过对政治、文化、教育资源的垄断,利用网络文化传播的特点,向其他国家输入一些价值观,其中不乏一些有毒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
(三)工作手段滞后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提出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都是通过书面文字,讲座,面对面交流等形式进行,这样的形式可以起到很有效的.作用,但同时,在现今信息时代,工作速度缓慢也是很大的弊端,这样的工作手段滞后,不能十分快速地对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三、网络文化传播中大学生思想教育机制的构建
(一)建立网络文化传播的教育机制。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获取许多对于大学生来说十分有用信息,帮助大学的发展。再这样的网络环境中,学校、政府都应该基于大学生适当的给予,通过开展一些讲座等,推荐给大学生一些健康良好的途径或许有用信息,帮助大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
(二)建立网络文化传播的滤选机制。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中,国家应当建立适当的过滤选择的机制,筛选出适合大学生浏览的网站,使大学生免于有毒文化垃圾文化对于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对网络环境的安全健康都进行限制。
(三)建立网络文化传播的活动机制。任何文化精神的传播都必须要找到相应的媒介形式才能够真正实现。不论这种媒介是什么,不论这种活动的方式是什么,简单来说,文化精神必须借助于特定的形式才能够进行。网络文化也是一样,可以自网络上举办有意义、适合于大学生的活动,使大学生可以正确的使用网络,得到自身的发展。
(四)建立网络文化传播的保障机制。在现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中,拥有良好的网络使用环境十分重要,这需要建立较为成熟的网络文化传播的保障机制。在大学生使用网络时,首先要保证言论的自由和人身的安全,使大学正确使用网络的同时,不会受到网络暴力的攻击,给予大学生真正适合于大学生的保障机制。小结当今社会网络文化发展迅速,大学生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网络。对于大学生来说,思想教育体制的建设是正确使用网络的前提,有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大学生可以快捷的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得以发展,又避免获取垃圾信息有毒文化。
参考文献:
[1]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第二版)[J].高等教育出版社,12期.
[2]王文昇,黄长军.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19期.
研究区域文化网络传播论文 篇7
一、网络传播的基本内涵
网络传播, 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人类信息传递。企业文化网络传播, 即是通过计算机网络, 达到传播企业文化的目的。
从本质上分析, 企业文化传播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主动行为, 主要表现在内外两方面, 对外传播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经营环境, 实现企业与外部环境的顺利接轨, 对内则是为了协调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使得同事之间的关系更和谐。
二、网络传播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网络传播是基于互联网这一平台对企业文化进行传播的一种手段, 就一个企业而言, 运用网络这一手段来传播其企业文化价值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具体言之, 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 它是企业进行自我价值定位的具体体现, 从角色定位角度而言, 企业是商品生产、经营管理的载体, 作为经济实体的企业, 一方面它要以寻求经济效益进而进行产品的生产、创造, 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实体的企业又要在社会上树立其良好的社会信誉度和公众认可, 即良好的企业形象。所以, 企业文化是企业进行自我价值定位的具体体现;其二, 是企业塑造品牌形象的核心价值理念;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思想”, 它统帅着全局的经营发展和战略规范, 其中塑造品牌形象就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一个层面, 所以,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所在品牌形象的核心价值理念, 它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其三, 是企业推进团队凝聚力的价值标准, 它的构建必须紧密联系企业职工, 体现企业职工的各种诉求, 如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的标准、广告诉求, 都能给企业职工一种亲近之感, 所以企业文化的建设是提高员工主人翁意识和员工高尚情操的价值标准, 是企业推进团队凝聚力的价值标准。
三、运用网络媒体传播企业文化的对策及建议
信息化时代, 企业不建立网站会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 企业网站可以随时与客户交流, 查阅信息也快捷方便。但是, 企业网站的建立只是企业文化传播的开始, 后期的推介、宣传工作也非常关键, 这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计算机网络的交互功能很可观, 不但能利于企业文化传播信息的及时反馈, 而且也起到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企业可以通过网络, 进行电子邮件、留言板、论坛等形式的交流, 实现信息共享。它首先有对外宣传的作用, 再者, 能及时接受外界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见, 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 完善的信息交互系统是基础, 例如人们熟知的报刊、电视、企业网站等, 著名的企业万科的网站, 建有《万科周刊》, 不但得到了本单位职工的欢迎, 也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肯定;而中国电信的“10000在线客服”, 在线人工解答, 24小时服务, 极大的提高了企业形象。
2. 抓住新机遇, 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作用
互联网24小时内可以做到全球企业信息同步, 网络传播中间环节几乎不存在, 这保证了信息的正确率, 这也是企业建立文化网络的目的。所以, 一个企业要想利于不败之地, 就要抓住3G、4G移动通讯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 充分利用规模庞大的网民群体资源, 加强企业的网站建设, 在此基础上, 还可以建设手机版的企业网站, 最大幅度的进行企业文化网络传播, 实现企业建立文化网络的目的。
3. 创新思路, 通过多渠道实现网络传播目的
信息化时代, 机会稍纵即逝, 一旦不能及时接受信息, 机会就会错过。信息的传播速度决定着信息的含金量。企业文化传播要求不太严格, 但及时的信息共享, 是对客户和职工的一种责任, 企业的信息及时传播程度影响着企业的知名度。企业对企业信息的传播, 是一种企业文化精神, 是一种担当。企业的文艺晚会、媒体访谈、新闻发布会都可以网络传播, 让员工有主人翁感。
4. 发挥新功能, 向社会展示全视角的企业文化
互联网的功能很多, 传播文字、图片、影像都是其优势的表现。毫无置疑, 企业网站是企业文化的舞台。企业可以通过企业文化网络图文并茂的向外界推广宣传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理念, 弘扬企业精神, 展现企业成绩和风貌。也可以通过文化宣传专栏, 以及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进行宣传, 让企业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领略企业风采的同时, 感受企业文化的魅力。在此基础上, 企业为便于客户存储、使用和转载, 还应提供一些有关的数据和图片以及影像, 将信息传播途径再延伸, 力争实现多渠道、多方式的传播, 将企业文化网络传播向纵深发展, 形成全方位的传播。■
摘要:在当前日益发达的媒体环境下, 企业如何有效通过媒体传播来塑造其自身的品牌形象, 传播其优秀的企业文化, 对企业来说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 本文就当前媒体传播环境下, 企业如何运用媒介传播平台来传播企业文化进行了研究论述。
关键词:企业文化,媒体传播,网络传播,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李湘宜.高校网络传播创新渠道分析[J].今传媒, 2011年07期[1]李湘宜.高校网络传播创新渠道分析[J].今传媒, 2011年07期
[2]徐炳全.浅谈网络传播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报业;2011年16期[2]徐炳全.浅谈网络传播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报业;2011年16期
[3]喻惠敏.团购网站为何走红[J].新闻世界, 2011年06期[3]喻惠敏.团购网站为何走红[J].新闻世界, 2011年06期
研究区域文化网络传播论文 篇8
网络成为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体
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在2009年2月和3月先后配合冬奥会、“两会”等重要赛事、活动进行了成功报道,全程通过新闻、视频、在线活动等为网民提供全方位的展示、互动平台。如往届冬奥会在国内关注度并不高,而本届温哥华冬奥会,由于中国网络电视台完成了在大陆地区的首次新媒体权威转播,17天的转播中就吸引网民3298万人次。又如搜狐体育频道2007年播出的火箭对阵雄鹿的比赛,直播同时在线观看人数高达130万,总观看人数达到700万,这是中国互联网体育赛事直播的最高纪录。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网络体育媒体已经成为网民观看赛事、重大活动及亲身参与到体育重大事件中的一个重要渠道。
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发现,目前互联网已成为体育信息传播的重要传播渠道。以北京奥运会为例,知道奥运门票开始预订信息的被访者中,有四成的被访者得知该消息的渠道是通过互联网,即网络体育媒体。通过电视媒介知道该消息的人数比例也接近四成,其他方式的比例远远低于这两种方式。相关数据也表明,超过2亿网民在网上关注北京奥运会,互联网已成为最多网民获取奥运信息的渠道,其信息获取量大大超过了电视渠道。随着互联网体育赛事报道日趋成熟,网民已经习惯于通过网络获取赛事信息,不知不觉中,网络已成为体育传播的重要媒体。
网络媒体在体育文化传播发展中的策略
第一,整合不同的网络平台。随着受众接触网络所依赖的介质和渠道日趋多样化,用户在网络上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多。而互联网的内容传播方式较之以往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往更多地是图文类型的新闻传播和专题传播,现在则增加了视频、博客等更多图文并茂的媒介。为了吸引体育用户更深入地参与体育赛事,进行分享沟通,可有效利用体育视频传播、体育博客传播、体育播客(视频分享)传播和微博传播等方式。在赛事报道之外,对体育赛事的理解和对体育精神的解读也是体育传播的重点。以世界杯为例,通过对用户的深入观察发现,世界杯足球赛观众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突破了传统意义上足球的限制。大家认为世界杯足球赛是一个节日,对这个比赛赋予了很深的感情,体育传播不仅仅只是报道,还要赋予体育比赛感情和灵魂。网民通过体育博客传播、体育播客(视频分享)传播和微博传播能表达看法、发泄情感,所有这一切都为网络体育的传播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对于大型的网络媒体来说,随着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在体育报道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闻策划能力得到提高。特别是近几年频繁的大型体育赛事,促成了新的积累、新的产品、新的互动模式,足以使之从全新的视角对未来的体育传播进行深度解读和挖掘。网络媒体可以投入大量精力整合不同内容的传播平台,邀请比较受欢迎的体育名人参与策划、制作世界杯、NBA、欧洲杯等赛事的互动视频节目,整理专题、博客、微博等内容并提高技术手段,提升平台的传播效果增加用户体验,其中微博在世界杯、奥运会等赛事的资讯传播和互动沟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体育网络媒体可以用多元化的方式报道各大体育赛事,从多角度展示体育精神,最大限度地彰显体育媒体网站的特点,最终“以体育频道为核心和根本,各频道的内容与体育频道形成补充,扩张体育赛事的相关内容”,把独特的看点和利益点带给每一个网民。
第二,充分利用移动网络优势。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盛会的举办,越来越多地高科技的技术运用到体育信息管理中。由于体育运动的临时性、运动性、长距性,必须要求与之配合的网络系统具备可移动、无线长距连接等特点。
北京举办的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世界性的大型综合运动会,时值北京成功申请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世人才将目光开始投向中国。为实现北京“要把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办成最好的一届大运会”的承诺,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中国完全具备成功举办奥运会的能力,组委会在技术给予了很大的支持。11M无线网络技术的出现完美地与体育运动结合,成为新世纪体育网络信息传播建设的新方向。
在移动网络宽频化的大趋势下,手机与互联网的关系已密不可分,而移动互联网的世界也变成个人的消费娱乐中心。移动网络具有可以随时随地欣赏体育赛事、浏览体育新闻的优势。需注意的是,移动体育媒体网站内容也必须具有流动性,让用户随时随地都可接收丰富新鲜的资讯。并且要增加信息的实用性、趣味性,如CitizenSports移动体育网站可以核对比赛中的实时比分、浏览体育新闻、观看趣味体育游戏等。只有不断地更新内容,才能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达到体育传播的目的。
在网络中,网民既是信息发布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移动网络因其快捷、方便衍生出更多的体育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移动网络在体育传播中的应用给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帮助。
从2008年世界杯至今,在等待的四年里,互联网没有放慢创新的脚步,它的传播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用PC机、笔记本上网,而现在用手机等各种移动终端上网,借助视频、博客、微博等工具,网络沟通的互动性也大大增强。体育网络传播要跟上时代的脚步,通过门户平台以及视频、博客、微博等产品,为体育用户的深度沟通创造机会;利用移动网络优势,为体育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只有站在服务用户的角度进行网络体育传播,才能真正实现体育传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根红.论体育媒介事件与城市文化塑造[J].现代视听,2010(01):25.
[2]任继志,刘有声.体育媒体与社会体育[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32).
研究区域文化网络传播论文 篇9
【中文摘要】舆论监督在我国社会监督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从舆论监督诞生之日起,政府一直是舆论监督的重点对象之一。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平台参与社会事务,表达意见的舆论监督成为社会的常态,因此,在网络舆论监督时代,网络对政府的监督力也越发强大。而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的新闻舆论监督有所不同,它对内有着自己的生成变化规律,对外也会对被监督对象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这就为政府在网络舆论监督环境下的应对行为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围绕“网络舆论监督”和“政府应对行为”这两个方面,探讨了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环境的现实和该环境下政府产生应对行为的客观必要性,进而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出网络舆论监督生成和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并归纳出政府在网络舆论监督中应对行为的几种不合理类型和合理类型,进一步分析出产生这些不合理行为的内在原因。最后通过分析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科学化的必要性和理论基础,从新闻传播学角度提出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科学应对行为的理想化策略,为政府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的应对行为提出合理化建议。
【英文摘要】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POS)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pervision system in China.In the Internet era, POS that participates in social affairs and
expresses views through networks platform has become normality.Since the birth of POS, the government has been its focus, so
the effec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NPOS)on the government is becoming stronger and stronger.Som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POS, NPOS not only has its own discipline internally,but also has various effects on...【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 政府应对行为 过程研究 传播学策略 【英文关键词】network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government’s response procedure research communication
strategy
【目录】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的政府应对行为研究4-59-149-1010-13述12-13研究思路1313-1
4Abstract
5目录6-9
第一章 绪论1.1.1 研究背景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综
1.3.1 中文摘要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01.1.2 研究的意义10
1.2.1 国内研究综述10-1
2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不足13-141.3.2 研究方法1
31.3.3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政府面临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及政府应对行为
2.1 相关概念梳理14-17
2.2 当前我的必要性14-23
国政府所面临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17-21督的技术环境不断进步17-18成环境不断扩大18-19
2.2.1 网络舆论监
2.2.2 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构
2.2.3 网络舆论监督的社会环境不断
改善1919-2020-212121-23
2.2.4 网络舆论监督受到政治环境鼓励2.2.5 网络舆论监督的媒介环境发展趋于成熟2.2.6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环境不断扩充2.3 网络舆论监督环境下政府采取应对行为的必要性2.3.1 “网络群体性事件”数量增加,要求政府必须做
2.3.2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推进,需要政府应对
2.3.3 目前我国基层政府第三章 网络舆论监督3.1 宜黄事件概述
出应对21-2
2行为与网络舆论监督的良性循环22机构应对网络舆论监督能力不足22-23中政府应对行为的过程研究23-3823-2525-29
3.2 事件的网络舆情与政府应对行为分析3.3 宜黄事件的其他因素分析和启示29-3
13.4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行为的类型31-35对类型分析31-3333-34
3.4.1 不合理应
3.4.2 合理应对类型分析
3.4.3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行为不合理类型
3.5 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行为不合理3.5.1 缺乏应对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化、3.5.2 政府管理者对网络舆论监督认识片的共同误区34-35的深层次原因35-38常态化机制35-36面36
3.5.3 部分基层政府领导习惯管理者角色,行为应对者
3.5.4 政府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
角色转换难.3636-38
第四章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行为科学化的紧
4.1 应对行为科学化的紧迫性
迫性和理论指导38-4338-40
4.1.1 政府的不科学应对行为使政府公信力下降,政府
形象受损3838-39
4.1.2 政府的不科学应对行为导致网络谣言盛行
4.1.3 政府的不科学应对行为造成群体的极化效应,甚
4.1.4 政府的不科学应对行为造
4.1.5 微博的至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39
成”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行为的频发39-40
发展使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的政府应对行为受到新挑战4040-43
4.2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行为科学化的理论指导4.2.1 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行
4.2.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
为提供方法论指导40-41
体系为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的政府应对行为提供特殊的指导意义41-42
4.2.3 一体多翼:以新闻传播学理论为主体,以其他理
第五章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行为科
5.1 策略基于的具体理论和原则
5.1.2 “把关
论为辅助42-43
学化的传播学策略43-5143-44
5.1.1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43
人”和意见领袖理论43-4444
5.1.3 遵守相关法律原则
5.2.1 建立
5.2 政府应对行为的传播学策略44-51
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44-4545-4646-47
5.2.2 网络舆论传播的控制
5.2.3 网络舆论监督发起对象的控制和引导5.2.4 议程的控制与引导47-49
5.2.5 做好信第六章 总结
息反馈:网络舆论监督议程的后期追踪49-5151-5254-55
参考文献52-54致谢55
研究区域文化网络传播论文 篇10
圣诞节节目策划单
(网络电台部)
The Little Match Girl
A silent night
Narrator(胡美慧): It was Christmas Eve, a cold winter day, happy for some people, but nearly a nightmare for some poor little things.Among them, there was a little girl.Now she’s coming.Girl(杨悦): Oh, what a cold day!Matches, matches, who want some matches? Sir, would you buy some matches?
Voice1(鹿诗云):Oh, no, no.Girl: MerryChristmas, Madam.Do you want some matches? They’re cheap.Woman1(杨爱慧): Don’t waste the time.Let’s go.Girl: My dear lady, buy a match from me, it’ll…
Woman2(鹿诗云): Don’t you see I’m busy.Girl: Matches!Matches!Oh, please buy some…
(A carriage rolled rapidly by)
Voice2:(鹿诗云)Oh, shit!Get away!
(The girl fell down, and slipped her shoes.A boy came)
Boy:(曹爽)Haha!How big the shoes are.They will do for cradles when I have babies.Girl: My shoes, please give them back to me.Please!(Sadly)Oh, how can I do? Father will not let me go home if I haven’t sold even one match.How can I do?(music)
I’m alone in the world.No one cares about me.Selling matches for a live.Oh, I’m so lonely.I’m so cold.I’m so hungry.No one cares about me.No one wants my matches.Oh!Merry Christmas!
It’s me who want the matches.The fire, it can give me warmth, like my grandma can do.The light, the light will be so beautiful, so warm.(She pulled one match out and strike it on the wall)
(划着第一根火柴)
Narrator: The bright match light brightened the girl’s face and warm her heart.In the wonderful moment, she began to dream..(a fire appeared with music)
Girl: Who are you? How warm and beautiful.Fire(杨爱慧):I’m the fire.Nice to meet you!
Girl: How warm and beautiful.(dance together)
Narrator: Just then, the blaze went out.And the fire vanished.Girl: Please don’t!Don’t leave me!(struch a new match)
(划着第二根火柴)
Narrator: She struches a new match,and something wonderful happened.(小女孩见到了她梦想中温暖的家庭)
Children of the family:(sing together)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and a happy new year(say to the girl)Merry Christmas.Girl: Thank you.Mum:(聂钰)Come on, dinner is ready.Children:(陆诗云、胡美慧、杨爱慧)We are coming.Mum and Dad:(聂钰曹爽)Help yourself to some roast goose.(dance together)(一家人跳天鹅湖)
Narrator: She was just ready to have the delicious chicken when the blaze went out again.And all were vanished just like before.Girl: Don’t go!Don’t leave me alone.I’m hungry.I’m hungry and cold.(she took out all the rest matches ,an angel appeared)
(music, dance together)背景音乐
Angel: My little girl, make a wish please.It will come true
Girl: I miss my granma, I want my granma, please help me.Angel: Look, she’s coming.Girl: Granma?
Granny: My poor little girl!look at me, long long ago, when I was alive I am so
poor like you, I felt very empty, lonely, cold.In Chinese, it means 空虚寂寞冷。But since I’ve had “ the Water return to spring” you can also called it 春回大地甘露(面色红润有光泽,身材苗条万人迷,走路腰不酸腿不疼,一口气就能爬九楼)。
(姬博涵和杨悦跳舞)
Girl: oh, Granma, it’s you.Take me away!
(两个人跳着下了场)
非诚勿扰牵手成功的音乐
Narrator: The last match went out.The girl, together with her granma, was flying away…Away from the cold days.Away from theworld without The water return to spring.(music)
全体部员上去跳舞。
网络传播受众心理研究 篇11
摘 要 伴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互联网越来越多的进驻我们的生活,受众在网络环境中的传播活动日益重要。对受众心理的研究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了解网络传播的特性,以此更好的建设相对文明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 受众 心理研究 网络环境
一、网络受众的心理行为分析
(一)匿名心理
网络最大特色就是匿名,我们可以在其中做任何动作也不会被看清真面目上,在聊天对话中我们可以随意改变性别,年纪,职业,但是,网络上的人的匿名性不是任意的,与人本身的性格特质有相关性,因为网络人格是由真实人格所衍生的。人类是群体动物,必须以某种程度与社会发生互动与交流,拥有了网络,个人能可保留不被打扰的权力,以及在不干涉他人的条件下,隐藏自己身份的权利。
(二)互动心理
从传统媒介提供给我们的互动机会和通道是非常有限的。目前大多数传媒并没有形成双向传播的效果。随着消费者社会的到来,消费者内在的互动意识会强烈的表现出来。受众将生活在一个要求消费效益最大化的时代,对生硬的灌输式的传播会产生心理排斥。在这种情形中,传播必须创造人们可以及时分享信息传播喜悦的空间,满足人们互动化的心理需求。真正的“互动”应该是表现为传播流动的双向性。互联网为人们实施交互式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通道,颠覆了传统传播学意义上传者和受者的界限。传播和信息接受几乎可以同时完成,人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信息不是被“推”给消费者,受众是在自由的空间中主动的把信息“拉”出来,这种互动真正实现了无缝连接。尤其是BBS论坛,给每个想发表意见的人提供了一个交互式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强大的互动功能开启了民智,培育了一部分受众接受的习惯,人们已经尝到了互动的滋味,需要在传播领域实现自己的自由交流的权利。
(三)选择心理
网络是一个丰富的信息环境,受众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不同的信息符号也具有选择性的接受心理,受众倾向于有选择的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信念的讯息,拒绝那些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
(四)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大众传播领域的普遍现象,在网络传播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在网络传播中,由于网民选择权利的增多,传播媒体生硬导向、强迫设置议程的情况有所减少,但哗众取宠、刺激煽情,以低俗吸引眼球的事情却时有发生。当受众感觉传播媒介传播的内容不可信或与他们的兴趣不相干时,自然地会在态度、情绪和行为上表现出一系列的逆反心理特征。
从网民角度来看,因为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原因,网民较之传统媒体受众具有更强烈的自我意識能力和分析能力,眼界的开阔、见识的广博,使他们具备了较强的批判和怀疑精神
(五)浮躁依赖心理
网络的诞生推进了快餐文化的盛行,网络媒体的超文本链接,使得读者有快速选择的自由,往往这片文章没有浏览完,又会跳到另一个更吸引人的文章,使得我们无暇仔细品味文章的内涵,有些人所需要的只是在快速浏览中体验精神的刺激快感。这种感受使得许多人不愿静下心来,认真研读一部作品,这种长期养成的习惯,延伸到了人们生活中,使得人们做一些事情尽显浮躁,网民特别是青年网民更是依赖网络,自身思维退化,机械性的操作层出不穷,从而导致下载拷贝盛行,学术研究肤浅.
二、网络受众的引导
由于网络传播的受众心理与传统媒介的受众心理有很大的不同,一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就需要引导,比如看客心理、猎奇心理等,因此研究网络受众心理的引导就尤为重要。权威媒体网站的舆论引导是主要途径。
在现代社会中,权威媒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权威媒体宣传的内容,人们并非全盘接收,而是根据个人的价值观有选择地加以接收,所以权威媒体宣传机构必须对受众的需要、动机、爱好有所了解,以便有的放矢地宣传,达到转变人们态度的目的。因此,权威媒体的网站应该发挥自己的权威效应,积极引导受众获取真实可靠的消息,使网络受众的心理不至于被一些非主流网站的信息所误导。
三、特定的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通过对角色承担者所具有的约束和影响来改变个体态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以角色理论为依据的。角色理论的核心原则是:个体行为应与其所承担的角色相一致,符合这一角色身份的要求。无论什么角色,客观上都包含着标志着这一角色的各种象征(如权力、地位、待遇)和符号(如称呼、头衔、级别),包含着为这一角色所特有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以及他人对角色的期待。对于个体而言,担当起某一角色,也就意味着要使自我的内涵与角色的内涵相吻合,使自我角色协调一致。在角色扮演中,由于个体的行为发生了变化,这必将影响其态度的变化。
例如,在一些网站的论坛上,应充分发挥“版主”的作用。由于“版主”要承担管理论坛的责任,要对于网友发帖的内容进行把关,因此,作为“版主”这个角色,必然会过滤掉一些信息,从而保证网络受众在充分发表自己言论的同时,又不至于极端和偏激。“版主”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会使自己与这个角色协调一致,对受众心理的引导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总之,网络受众的心理和传统媒体的受众心理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其引导也有独特的方式,文章是笔者的一点拙见,对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巢乃鹏.网络受众心理行为研究.新华出版社.2001.
[2]Hall.Stuart.Encoding/Decoding.Culture.Mediaand Language.Halchinson.1980.
【研究区域文化网络传播论文】推荐阅读:
金融信息网络传播研究11-05
区域地理研究和区域发展(全解析)10-27
区域教育研究06-06
区域金融政策研究08-30
吉林地区区域文化研究09-06
中外动画文化传播研究10-27
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05-20
区域钻井模式应用研究05-29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06-09
初中区域地理研究学习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