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研究和区域发展(全解析)

2024-10-27

区域地理研究和区域发展(全解析)(共9篇)

区域地理研究和区域发展(全解析) 篇1

中国地理——区域发展

例1

(2022北京模拟)甜醅是我国西北地区特色小吃之一,以燕麦或青稞为原料制作而成。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正宗西北餐馆内可长期品尝到甜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青稞的生长习性是()

A.耐涝

B.耐热

C.耐寒

D.生长期长

(2)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西北餐馆内可长期品尝到甜醅,反映出当地()

A.距离青海省近

B.市场需求较稳定

C.饮食习惯一致

D.盛产燕麦、青稞

例2

(2022湖南一模)野火泛指发生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火,包括自然火和人为火(包括计划火烧)。计划火烧指在严密的措施控制下,有目的、有组织地点火燃烧规划范围内的植被。下图示意以年平均着火面积为指标划分的野火空间分布格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②区的主要野火类型是()

A.常绿林火

B.落叶林火

C.针叶林火

D.草原火

(2)野火年平均着火面积最小的区域是()

A.①区

B.③区

C.⑥区

D.⑦区

(3)③④⑤⑥区近年实施计划火烧的共同目的有()

①调控林区面积

②增加农耕土地面积

③减少野火面积

④改善林区生态环境

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下图为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粮食产量超百亿斤的地市数目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粮食产量超百亿斤的地市数目最多的是()

A.东部季风区

B.东部地区

C.北方地区

D.东北地区

2.多年来,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稳居全国第二,但却不是我国商品粮基地,主要原因可能是()

A.地形崎岖,水热条件的限制较大

B.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相对较少

C.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劳动力短缺

D.农业科技落后,农产品单产较低

船型屋是我国某地区最古老的民居,有高架船型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型屋之分,其外形像船篷,拱形状,用红、白藤扎架,拱形的人字屋顶上盖以厚厚的芭草或葵叶,几乎一直延伸到地面上,从远处看,犹如一艘倒扣的船。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该民居最可能分布在()

A.琼

B.贵

C.赣

D.黑

4.下列因素与船型屋的建筑形式形成无关的是()

A.有利于抵御台风的侵袭

B.为了纪念渡海而来的祖先

C.有利于防潮、隔热

D.有利于就地取材,便于排除积雪

5.为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留存文化遗迹,加快工业化进程

B.利用特色,发展旅游业

C.加速推广建造,扩大民居规模

D.拆迁合并,集中发展

下图中①、②、③、④显示的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表示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关于图中四条地理分界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线以北地区,年降水量低于800mm,没有湿润地区

B.②线以西地区的河流皆为内流河

C.③线以东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D.④线以西人口稀疏,降水稀少,无耕作区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超过85%。新疆棉花种植区多分布在山麓冲积扇区。每到收获季,新疆的棉田会迎来数十万“拾花客”,他们从河南、山东、湖北等省来到新疆采摘棉花。近年来,前往新疆的“拾花客”数量明显减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新疆棉花生长最有利的自然条件是()

A.水热组合好

B.光热充足

C.交通便利

D.降水丰富

9.近年来,前往新疆的“拾花客”数量明显减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高产品种的大规模种植

B.种植面积大幅减少

C.机械化采棉模式的推广

D.东部人口老龄化严重

我市某校一地理研学小组沿图中虚线从①地到⑨地进行地理研学活动(图中实线为经纬线)。经过的主要城市有①—包头、④—成都、⑤—理塘、⑥—攀枝花、⑦—昆明、⑨—赣州。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研学成员开展了下列主题考察活动,其目标基本没有实现的是()

A.②→③:草原森林之旅

B.③→④:南北景观之旅

C.④→⑤:农牧文化之旅

D.⑦→⑨:特色地貌之旅

11.研学成员对属于资源型城市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①⑥

D.⑦⑨

2021年12月26日,贵州多地迎来了难得一见的降雪天气。雪花的形态与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根据国际研究,树枝状“最美雪花”多在-20℃~-10℃的环境中形成,同时需要充足的水汽补给以及较为漫长的生长时间。下图示意1月份平均气温-14℃至-18℃区域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甲地发育成最美雪花的原因是()

A.西北季风迎风坡降雪多

B.地势起伏大,水热差异大

C.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大

D.空气洁净,环境质量好

13.当乙地温度和湿度条件都满足最美雪花的发育时却不能形成最美雪花,可能因为()

A.高压天气

B.大风天气

C.逆温天气

D.人为影响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位于西藏日喀则市的河谷,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降雨量为150~300毫米。古诗日:“江岸旧无堤,奔湍任所之,番黎群苦诉,疏导适其宜。”为充分有效利用水资源,先民们克服困难,用石头修筑敞口形式的蓄水池,使用经太阳照晒的池水灌溉农田种植青稞。时至今日,萨迦灌区仍有400多个蓄水池在发挥作用,灌溉着河谷平原约10万亩的青稞产区,助力日喀则发展成为“世界青稞之乡”。2021年11月26日,该灌溉系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1)依据降水特点说明萨迦先民修建蓄水池的功能。

(2)分析萨迦地区灌溉用水要经日晒后才使用的原因。

(3)解释萨迦地区蓄水池利于晒水的理由。

(4)说出萨迦蓄水灌溉系统助力日喀则发展成为“世界青稞之乡”的益处。

答案与解析

例1

【答案】

(1)C

(2)B

【解析】

(1)青稞是大麦的一种,比较耐旱、怕涝,适应性较强,A错误;青稞喜凉耐寒,怕热,是我国青藏地区主要粮食作物,B错误;青稞喜凉耐寒、喜光,C正确;青稞耐寒性强,生长期短,高产早熟,适应性广,D错误;故选C。

(2)从地理空间上看,北京、上海与青海省距离遥远,A错误;上海、北京等城市西北餐馆内可以长期品尝到甜醅,说明当地市场需求稳定,甜醅供应充足,B正确;上海、北京等城市与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差异大,人们的生产、生活差异大,饮食习惯不同,C错误;由于气候差异,上海、北京等城市周围并不盛产燕麦、青稞,D错误;故选B。

例2

【答案】

(1)D

(2)A

(3)D

【解析】

(1)据图可知,②区主要为我国内蒙古高原,主要的植被类型为草原和荒漠草原,草原的可燃物较多,容易发生野火,因此该地区主要的野火类型为草原火,D正确;该地区没有常绿阔叶林,A错误;落叶林、针叶林的森林面积很小,主要的野火类型不会是落叶林火、针叶林火,B、C错误;故选D。

(2)①区是我国的新疆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荒漠广布,植被量较少,可燃物少,野火发生频率较低,年平均着火面积最小,A正确;③区为我国东北林区、⑥区为我国的东南林区,这些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可燃物丰富,发生野火的频率高,过火面积较大;⑦区为我国高寒草原区,草原分布较广,多发草原火。B、C、D错误,故选A。

(3)计划火烧是在森林燃烧天气等级较低的时候进行的,其燃烧强度低。除了烧掉了林地和林缘的一些死、活地被植物以外,对树木本身没有影响。并不能实现调控林区面积,①错误;也不会减少林地面积来增加农耕土地面积,②错误;实现计划火烧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不仅减少林内可燃物积累,防止或减轻森林火灾,而且作为经营森林的工具和手段,在育林、野生动物管理、放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发挥作用并获得效益,③④正确;D正确,故选D。

【答案】

1.A

2.B

【解析】

1.读图可知,粮食产量超百亿的地市主要位于湖北、安徽、江苏、河南、山东、河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除内蒙古自治区外,其他省级行政区大部分都位于东部季风区,A正确;图中粮食产量超过百亿的地市所在省级行政区位于东部地区的只有山东、河北、江苏,B错误;北方地区不包括内蒙古西部、湖北、安徽与江苏的南部,C错误;图中粮食产量超过百亿的地市所在省级行政区位于东北地区的只有吉林与黑龙江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D错误;故选A。

2.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位于华北平原,平原面积广大,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河南省粮食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河南为我国人口大省,人口总量大、密度大,人均耕地较少,商品率低,B正确;根据题干可知,河南省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可判断商品率低与劳动力短缺、科技水平低无关,C、D错误;故选B。

【答案】

3.A

4.D

5.B

【解析】

3.由材料可知该民居为船型屋,说明附近有水域;且所用材料“芭草或葵叶”属于热带植物,A正确,故选A。

4.船型屋的建筑形式“拱形的人字屋顶上盖以厚厚的芭草或葵叶”有利于抵御台风的侵袭,有利于防潮、隔热,A、C正确;为了纪念渡海而来的祖先因此形状犹如一艘倒扣的船,B正确;由上题已分析出为海南地区,因此不会出现积雪,D错误,故选D。

5.对于传统民居,我们应采取保护性的开发措施,即开展特色旅游,B正确;加快工业化进程、扩大民居规模、拆迁合并不符合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措施,A、C、D错误,故选B。

【答案】

6.B

7.C

【解析】

6.图中①是秦岭—淮河一线,②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③是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分界线,④是我国人口分界线(胡焕庸线)。故选B。

7.图中①线以北地区年降水量低于800mm,为半湿润区,但东北地区有湿润区,A错误;②线以西的河流主要为内流河,但也有外流河,如位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属于外流河,B错误;③线以东地区为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C正确;④线以西为人口稀疏区,降水稀少,但在水源丰富的地方有耕作区,如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等均有耕作区分布,D错误;故选C。

【答案】

8.B

9.C

【解析】

8.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距海远降水少,A、D错误;新疆为温带大陆气候,全年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照充足,夏季热量丰富,光热是本区棉花生长的最大优势,B正确;交通条件非自然条件,C排除;故选B。

9.高产品种的大规模种植意味着产量更多,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劳动力采摘,A错误;新疆作为我国主要的棉花产区,其棉花种植的面积近几年并未大面积减少,与事实不符,B错误;机械化收集可代替大量劳动力,所以新疆棉区对劳动力的采摘需求开始下降,C正确;东部人口老龄化严重,但这并不意味着东部劳动力数量的减少,故不能影响前往新疆“拾花客”的数量,D错误;故选C。

【答案】

10.A

11.C

【解析】

10.②③都是省会城市,②是山西太原,③是陕西西安,②→③没有广阔的草原,不是草原森林之旅,A错误;③是西安,位于我国北方,④是成都,位于我国南方,③→④是南北景观之旅,B正确;④是成都,农业是种植业,⑤是青藏高原的理塘,农业主要是畜牧业,④→⑤:农牧文化之旅,C正确;⑦昆明→⑨赣州:沿途经过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属于特色地貌之旅,D正确;故选A。

11.①包头和⑥攀枝花都是我国著名的“钢城”,属于“资源型”城市,C正确,②太原、③西安、④成都、⑦昆明、⑨赣州均不是资源型城市,故选C。

【答案】

12.C

13.B

【解析】

12.西北季风较为冷干,携带水汽少,不具备形成最美雪花的水汽条件,A错误;甲地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大,位于山地迎风坡,水汽充足,纬度高,气温较低,温度和湿度条件满足,因此能发育成最美雪花,C正确;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最美雪花受温度和湿度影响较大,与地形地势和空气质量关系较小,B、D错误;故选C。

13.题目要求温度和湿度条件都满足,因此不考虑温度与湿度条件。高压天气,风力较小,易于形成最美雪花,A错误;强风对雪花的形成非常不利,因此最有可能是因为此时风力较为强劲,B正确;逆温是指在对流层中随海拔升高气温上升的现象,受逆温影响,风力较小,易于最美雪花形成,C错误;最美雪花的形成与人类活动并无关系,D错误;故选B。

【答案】

14.(1)年降水量少,降水变率大,易发生旱、涝灾害;修建蓄水池可以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利于灌溉和防御旱、涝灾害。

(2)该地地势高,温度低(热量条件差);灌溉水源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水温低;灌溉用水经日晒后温度升高,有利于作物在高寒环境下生长。

(3)位于河谷,地势开阔,光照充足;蓄水池为敞口形式,受光面积大;石头所砌,比热容小,白天增温快;石头致密,水分下渗少,利于蓄水等。

(4)保障青稞种植的灌溉水源;扩大青稞种植面积,促进商品农业发展。

【解析】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属于河谷地区,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在150~300毫米之间,降水量较少,季节变化大,降水比较集中,易发生旱涝灾害;先民们克服困难,用石头修筑敞口形式的蓄水池,可以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等问题,有利于居民生产生活用水,防御旱涝灾害。

(2)阅读材料,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之上,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热量条件差;其主要灌溉水源来自于高山冰雪融水,水温低,不适合直接灌溉,不利于植物生长;因此灌溉用水经过太阳晒后,水温增加,用于灌溉,有利于农作物在高寒环境下生长。

(3)阅读材料可知,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位于西藏日喀则市的河谷,地势开阔,且位于高原之上,光照充足;先民修建的是敞口式的用石头砌成的蓄水池,吸收阳光的面积较大,且比热容小,白天增温快;石头修筑紧密,水分下渗少,保持蓄水池的蓄水能力等。

(4)阅读材料可知,萨迦灌区仍有400多个蓄水池在发挥作用,灌溉着河谷平原约10万亩的青稞产区,因此保障了青稞种植的灌溉水源,也有利于扩大青稞种植面积,促进商品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区域地理研究和区域发展(全解析) 篇2

(一)选题背景

2011 年望城“撤县改区”成为长沙市主城区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望城而言,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又是重大的历史任务。望城坐拥35 公里湘江岸线,成为湘江时代的主力军,撤县改区为协调城乡发展,加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协调联动,全面实现全域城市化作出积极贡献。

(二)选题意义

撤县改区对扩大城市发展空间,统筹区域一体化建设、协调城乡矛盾、减少管理层级、加强大都市实力,提高原县(市)的行政级别,由乡变城,与主城区发展共轨,给予了望城区更大的发展机遇。但在撤县改区后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自治能力,自主发展能力更进一步弱化,加速了中心城市的极化和近域蔓延式增长,加大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一、相关概念解读

(一)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提出的背景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区域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发展方针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安排,“十一五”规划首次完整论述区域协调发展的涵义并作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全面部署,“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重要任务被强调。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定义

蒋海清提出在对内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各区域间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适应、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1]。王文锦则认为,相关区域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发展上相互联系、关联互动、正向促进,区域经济差异趋于缩小的过程和状态[2]。吴超指出通过复杂的物质、信息、技术、人员以及能源相互交流,互相依赖[3]。徐向东则认为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及各子系统内部元素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形成区域整体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陈秀山强调坚持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相结合的动态协调发展战略,达到各区域协调互动、共同发展的一种区域发展战略。

(三)全域城市化概念的提出

2009 年大连市委七次全会作出了“优化空间结构,加快全域城市化进程”的重大决策。围绕建设“三个中心,一个集聚区”,各功能区依据现实基础、各类资源优势和发展潜能,形成开发建设重心;通过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城市功能的提升,以及城市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的完善,进一步引发城市的集聚效应,提升区域核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四)全域城市化的定义

全域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化的中后期,区域经济实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上级政府的协调和统一推进作用下,城市化的主要空间过程从少数几个点通过城镇体系扩散到整个区域,从而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通过人口、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区域一体、协调的城市化过程和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二、实证案例研究—以望城县“撤县改区”为例

(一)背景介绍

望城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境内,北连洞庭湖,南街岳麓山,是英雄人物雷锋的故乡,也是湖南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核心区和大河西先导区的结合部。辖区内包括高塘岭镇、丁字镇、乔口镇、乌山镇等14 个镇和新康乡,总面积969平方公里,总人口53.86 万人。2011 年望城“撤县改区”,望城区成为长沙市的第六大区。“撤县改区”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望城不再是长沙的一个郊县,而成为了长沙市的一部分。

(二)“撤县改区”实现全域城市化

近几年长沙迅速发展,用地规模逐年增大,人口增多,加剧了城市用地的紧张状况。望城区临近长沙,纳入长沙市城区后,将注入城市更加蓬勃的生机。望城区2010 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 429 450 万元(含托管的雷锋镇),比2009 年增长1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2 258 万元,同比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 726 508 万元,增长21.2%;第三产业增加值490 684 万元,增长12.1%。第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结构为8.7∶71.1∶20.2,与长沙市其他五个城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撤县改区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利弊影响

1.垂直管理是否限制望城区发展

全域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化的中后期,区域经济实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上级政府的协调和统一推进作用下,城市化的主要空间过程从少数几个点通过城镇体系扩散到整个区域,从而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通过人口、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区域一体、协调的城市化过程和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面临权利不足的问题严重突出。

2.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凸显

撤县改区后,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和交通道路建设的需要,以及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急切需要征用大量土地以满足全域城市化发展的需求,大量农业用地将变为非农用地,大量农民不足以维持生存。由于这两方面的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伴随着全域城市化的发展而愈加明显。

3.撤县改区后政府管理的集权与分权

望城撤县改区后,原有县域行政单元将落实到长沙市主城区中,必将导致望城建立自上而下的直线型垂直领导体制,避免地方保护主义,提高行政效率。提高行政回应性,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对贯彻执行中央政策以及行政执法过程中的人为干扰。使望城区迎接一场难能可贵的历史发展机遇,主体对接长沙市区规划,望城区凭借其独特的区位,将成为滨水新城的典范,成为长沙市新的高端商务旅游区,项目引进和资金扶持,将彻底改变原有单一缓慢的发展方式,赢得崭新的发展契机。

摘要:望城“撤县改区”后,成为长沙市的第六大区,成为长沙市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协调城乡矛盾,扩大城市发展空间的重要行政手段。基于望城区全域发展新的背景,立足于研究撤县改区对削弱地区行政能力的影响,理性讨论望城区纳入长沙市主城区规划对区域协调发展所产生的利弊影响。

高中地理《区域经济发展》 篇3

本节课设计以“地理课程标准”中以区域发展要求为依据,客观分析区域内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研讨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根据学生对本地区的了解,探讨安图县未来发展的总体框架及思路。通过学生讨论和具体事例展现,由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为安图县未来的发展设计美好的蓝图。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学生观察和所了解的知识与多媒体辅助再现的教学手段,从多角度、多侧面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认识和思维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完成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吉林省地图)说出“长白山第一县——安图县”的地理位置;(2)能说出安图县的资源优势;(3)掌握安图县县域的基本特征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区域经济发展与自然条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关系。懂得区域的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2)通过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从身边的实战中认识地理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認识和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3)通过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3、过程与方法

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基础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相互交流、协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安图县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2)安图县的发展方向研究;(3)以自己的观点、设计安图县发展规划。

2、教学难点

(1)分析“长白山第一县——安图县”自然地理特征。(2)通过分析安图县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探讨安图县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四、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地理基础知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通过学生描述,多媒体展示(音乐、歌曲、视频)安图县大好河山和丰富的资源,用情景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观察、描述、形象思维能力、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上升到抽象逻辑思维的更高层面上。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出课题

导入:播放视频歌曲《安图之歌》

师:这首激昂的歌曲映现了安图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白山碧水、奇峰怪石、瀑布温泉、江河流溪、原始森林、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山珍地宝、明月湖、雪山湖、美人松等,同时也展现了安图县人民在县委和县政府领导下,正奋发努力建设新安图的人文景观、长白山博览城、万宝朝鲜族民俗村、安图药业、白山矿泉水等,这些都令人目不暇接,心驰神往,到处都展现着“长白山第一县——安图”的美丽风光。

板书:第一节长白山第一县——安图

(二)观察

1、播放视频:长白山、天池、瀑布,了解安图的地理位置。

2、播放视频:“中国朝鲜族第一村”——万宝红旗村片段和朝鲜族歌舞,让学生了解安图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县,而且领略朝鲜族人民的生活。

3、了解安图县的地理位置

通过视频上学生对安图县的地理位置做总体描述:学生讨论后相互补充回答。安图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南部,长白山主峰北坡,东经127°48′—129°11′,北纬42°36′—43°24′,南部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邻,东南部与日本海相近。当学生回答后,教师要画龙点睛,做一总结:“近海沿边,山峰连绵,江河纵横”是安图县显著的地理优势。

4、播放视频:安图县沿经线地形剖析图,要求学生分析地势特征

根据视频图探讨,要求学生分析其地势特征,南高北低,长白山主峰白云峰,海拔2691米,是中国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最高峰。地势由南向北突降。坡度陡峭,河川流急,垂直地带性显著。在师生互动的活动后,教师对其做进一步概括和说明:长白山垂直地带性造成安图县的气候、土壤、生物的奇特分布。构成了中国乃至亚欧大陆北半部极具代表性的“温带极地”山地自然综合体,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中,这是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纳入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中的自然保护区。

5、与丰富的矿产资源

师:简介矿产资源。

过渡并设问:安图县自然资源丰富,但安图县经济却比较落后,我们怎样才能把家乡的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呢?怎样才能促进安图县的经济快速发展呢?同学们进行组内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员也可进行补充。

(三)安图县经济发展格局定位

第一组代表发言:安图县应当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支柱产业,因为我们安图县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吸引力强,而且交通便利,环境承载量大,景观组合好,旅游业的发展能带动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等各产业的发展。

第二组代表发言:安图县是农业县,在农业发展中,应根据安图县山区特点,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建设野生药材基地和梅花鹿养殖基地等,并相应建设制药加工工业,做到农业和工业有机结合,发挥其资源优势,促进安图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第三组代表发言:人们都说“无工不富”,东南沿海地区占有地缘和政策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和商业,促进沿海地区高速发展,我们安图县应立足本地区矿产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矿产业。因为我们安图县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类型多样,可建设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产基地。铁矿粉矿产基地,浮石矿工业基地,矿泉水工业基地。

六、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内容做一简单总结。

七、教学反馈

1、为打造安图品牌设计一宣传词。

解析区域产业化的形成与发展 篇4

内容摘要:区域产业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各地区域经济中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本文从我国区域产业化的形成机理、存在的问题和区域产业化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等角度,对我国的区域产业化现象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区域产业化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区域产业化 形成机理 核心竞争力

区域产业化指的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某个区域,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围绕着某个特定的产业而形成的企业等经济实体集聚,从而使产业的区域性特征日趋明显的现象,比如:在某地区,围绕制纱、绢织物、毛织物和棉织物的生产,而形成的纺织机械的设计开发、生产、修理和纺织机械配件生产的企业,专门为纺织业提供原材料和产品销售的贸易公司、专门为纺织业提供经营方便的纺织市场以及专门为纺织业提供原材料的棉花种植、桑蚕养殖甚至绵羊养殖户集聚,从而使纺织产业的区域化特征在该地区越来越明显的现象。

区域产业化的形成机理

从区域产业化的形成机理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导致产业的区域集聚现象。

落下伞型企业集聚:该种类型的企业集聚主要是围绕着某个核心企业而形成的产业价值链上的各个下游配套企业的集聚现象,比如:湖北的汽车产业、东北的汽车产业和重庆的汽车、摩托车、模具产业。

域内转移型企业集聚: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各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企业在不同的地域之间进行了工厂转移,在转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企业集聚现象,比如:苏南和珠江三角洲的IT外围设备生产产业、上海的芯片产业。

特色产业型企业集聚:该地区本身就有历史传统产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做大做强,而形成的企业集聚现象,比如:浙江永康的五金产业、温州的服装和皮鞋产业、湖南的有色金属产业。

产学研联带型企业集聚:在该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的强大科研实力的带动下,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而形成的企业集聚现象,比如:武汉的光谷、北京的中关村、美国的硅谷。

产业培育型企业集聚:当地政府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出台一系列政策上的优惠措施,刻意扶持、培育某个产业的发展,围绕该产业链而形成的企业集聚现象,比如:浙江台州的精细化工产业、塑料模具产业和汽车产业、广东的模具产业。

当前区域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担当的角色错位。区域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企业应该是主体,企业集聚的形成,更多的是一种市场行为。政府的责任是为企业培育一个公平、合理的适宜于该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政府对企业过多的影响,可能会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灵活性减弱甚至丧失,例如:日本著名的筑波科学城,其形成和发展完全靠日本政府的指令,从规划、审批、选址到科研等全部过程都由政府进行决策,最终它变成了“科技乌托邦”,因发展迟缓而日显僵化。当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不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一味的求大求全,片面追求热点行业的发展,如: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汽车产业,动则规划上千亩的工业园,工业园遍地开花,既毁坏了大量的良田,又贻误了经济发展的良机。

外资带动形成的产业集聚,像漂在水面的浮萍,虽然在投资区聚集,并初步形成网络,但并未真正嵌入或根植当地,这种“复制群居链”方式,减少了与当地企业的交流,可以不依赖当地供应网络,非常容易举家搬迁。复制群居链是指一些有着产业联系的上下游企业“一窝蜂”地相继前来投资办厂,以维持原来的生产联系。

在本土企业集聚发展起来的产业集聚中,产业集聚的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依靠低成本生产要素提供低价格商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上,而通过提供客户独特而优异的价值,经由产品的质量、专业功能或服务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型竞争优势”,则明显缺乏。另一方面,专业分工和协作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但产业链的前后联系不明显,纵向分工程度不高,企业陷入“小而全”的困境,而配套企业却吃不饱。虽然企业成立了行会、协会与商会,但这些组织在提供行业技术标准、自律性管理、价格协调、人员培训、与政府沟通及和外商谈判方面的职能非常欠缺。

区域产业化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当今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各区域、各企业间都充满着剧烈的竞争,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区域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如何使该区域产业的各企业在共赢的前提下,深深嵌入于整个区域的产业链中,发挥整个企业集聚群的优势,形成一个强大的联合舰队,已经越来越迫切的摆在我们的面前。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三个层次,构建区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最低层次:区域产业中的单个企业。区域产业中的个体企业,一定要在产业链中,找好自己所在的位置,做到高度的技术专业化。如果原先的技术是从外面转移、吸收过来的,那么一定要强化该种技术,引进专门人才,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做到技术的专有化、固有化,一定要做专、做强、做出自己的核心技术。企业要努力追求自己产品的换代升级,积极争取往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转移。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居安思危,不断地进行经营革新。

中间层次:整个区域产业。整个区域产业的生产要往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生产方式转变。各企业特别是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必须带头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引进高、中、低端的专门人才,形成整个区域产业的难以转移的核心技术,努力使整个区域产业从单一技术突破型向多种技术融合型转变。积极强化整个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关系,做强做大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形成一种整体优势,使个体企业深深陷入于整个产业链之中,若个体企业离开整个产业链,将很难再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最高层次:整个区域系统。政府应该积极为整个区域产业创造一种公平、合理的适宜该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积极构筑该产业发展所需专门人才的教育、培训等供给体制,鼓励企业之间进行共同研究开发,积极为学校和企业组建共同的产学研合作体系。政府要转变观念,减少对企业太多的行政干扰,树立人才才是产业发展的最基本的核心力量,降低人才的生活成本,形成一种适宜于人才在当地成长、发展的风土、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整个产业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区域产业化的展望

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从国际范围看,产业集聚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在工业发达国家,竞争力强的产业通常采取集聚的方式,某类产品往往与某个城市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如在美国,底特律的汽车,西雅图的飞机,硅谷的电子产品等等。欧洲、日本也大体如此。美国哈佛大学以研究竞争战略而著名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战略》一书中,通过对十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提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集中表现为在这个国家内以集聚形态出现的产业上;成功的产业集聚区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发展出坚实稳固的竞争优势。

区域产业化在我国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比如浙江诸暨大唐镇的袜业市场,年交易量达60亿双;嵊县的领带市场,年交易量达到2.5亿条。在浙江,这类产业集聚被称为“块状经济”。据统计,浙江有52个“块状经济”的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30%以上;在全国532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浙江有56种以“块状经济”方式形成的产品居全国第一。在珠江三角洲,彩电、计算机外围设备、通信设备等产品的产量也占到全国的较大份额。区域产业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于我国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发展和改造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于增强我国的县域经济竞争力,加快发展我国的区域经济都必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世锦.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www.tt91.com

区域地理研究和区域发展(全解析) 篇5

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

重点、难点:三大自然区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方法指导:综合判读、自主学习

知识连接:回忆区域差异分析方法

自主探究:

一、我国的区域差异

读课本图1-2-8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界线: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及东部季风区:

2、我国三大自然分区的划分依据:

3、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地形(主要地形区)

气候(类型及特点)

水文(属性及名称)

生物(类型及特点)

农业(类型及特点)

人口(数量及分布)

城市(数量及分布)

二、我国三大自然区产生的原因

自我反思:

当堂检测:

1.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

a.土壤、植被b.气候、地形

c.水文、土壤d.植被、水文

2.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是

a.大兴安岭-阴山

b.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c.大兴安岭-长城

d.阴山-横断山脉

3.有关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季风区全部在东部季风区范围内

b.季风区的范围包括东部季风区的全部、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部分

c.非季风区只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d.季风区河流的年际变化比非季风区河流的年际变化要小得多

4.下列省区不在东部季风区的有

a.甘肃b.内蒙古

c.陕西d.新疆

5.形成东部季风区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热量条件的变化b.水分条件的变化

c.降水稀少d.地势高低的变化

6.下列关于我国三大自然区内部地域分界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东部季风区→以水分为基础→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热量为基础→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青藏高寒区→水热组合状况→垂直分异明显

d.东部季风区→以热量为基础→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三大自然区由于自然要素的差异导致人类活动和自然景观的差异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9题:

7.关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东至西: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由东至西:气温年较差、日较差越来越小

c.由东至西:农业、牧业

d.由东至西:地形由山地到盆地

8.东部季风区的同一性主要表现在

a.受夏季风影响

b.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

c.位于湿润地区

d.南北热量条件相差不大

9.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西北干旱区、北方、南方的农业特点依次是

a.绿洲农业、坝子农业、河谷农业、旱地耕作、水田耕作

b.河谷农业、坝子农业、绿洲农业、旱地耕作、水田耕作

c.河谷农业、河谷农业、坝子农业、旱地耕作、水田耕作

d.坝子农业、河谷农业,绿洲农业、旱地耕

读下图,完成10~13题。

1o.关于b、g两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a.b、g两处垂直分异更明显的是b

b.b处的畜种有耐寒的滩羊、三河马

c.b、g处适宜发展耕作业的是g

d.b处深受西南季风影响,水热资源丰富

课下练习:

11.关于从e→d→c→h的地理事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土壤:红壤→砖红壤→钙质土→黑土

b.植物: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c.农业类型:水田→早地→旱地→水田

d.经济作物:甘蔗→油菜→棉花→甜菜

12.关于g、f、h三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三河流流量常年均较大

b.f河为内流河,g、h二河均注入太平洋

c.三河一年中均只有一次汛期

d.三河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是g河

13.关于a、d、f三地的地理事物分别配合正确的是

a.农业:绿洲农业、水田农业、河谷农业

b.资源:光照、地热资源、石油

c.省区:新疆、云南、西藏

d.所在省区的景观:坎儿井、灵渠、布达拉宫

14.我国自然地理要素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a.地貌从西向东表现为山地-高原-平原

b.气温无论冬夏均为从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c.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d.河流水量从北向南依次增大

15.关于三大自然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

d.三大自然区存在内部差异均以热量变化为基础

16.我国西部地区的地理差异有

a.甘肃多沙漠戈壁,青藏多大河湖泊

b.陕甘宁地势低平,云贵川地形崎岖

c.新疆的河流皆为内流河,西藏的河流皆为外流河

d.青海高寒干旱,甘肃温暖湿润

17.关于我国冬部季风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受冬季风影响不明显

②受夏季风影响明显

③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都明显

④位于阴山以北,横断山以西

a.①②b.②③

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养策略研究 篇6

[1]张新.基于发展诉求的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训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王坤.中学地理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3]蔡晓婷.影响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2):6-7.[4]李红立.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地理教师素养的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5]梁宇丹.中学地理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D].陕西师范大学.2012.[6]李忠志.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八性”[J].地理教育.2013,(11):8-9.论文题目: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继续推进,中学地理学科从课程标准,到教材内容、教学方法,都出现了巨大改变,对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由于农村地区地域跨度大,学校的地理教育认识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参差不齐,农村中学地理教师更是面临着巨大挑战,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诉求的培训任务更为艰巨。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学地理教师培训工作的迫切性,并提出了基于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诉求的培养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迫切性;区域培养

所谓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诉求指的是教师或教师群体因学科教学工作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提出的具有学科特征的知识、素养、技能等专业发展方面的培训需求。区域培养指的是由区县教师继续教育进修院校的专门培训机构组织实施的,教师在区域范围内的教研、科研、进修等相关的培训工作。众所周知,农村中学教师整体素质与城市有一定差距,地理教师与城市相比,差距更大,在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的背景下,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化问题逐渐成为阻碍新课改前进和地理教学改革的主要障碍,这就使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区域培训机构往往拥有较多培训资源,对农村教师品格素养、学科知识、专业能力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农村教师保留方面发挥着很大价值,而培训的有效性取决于培训组织者、策划者对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专业发展诉求的了解程度,取决于能否根据教师专业发展诉求对培养策略进行优化。

一、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训的迫切性

农村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地理学科教师与城市相比,差距更大,且不同地区学校的地理教育认知识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出参差不齐,地理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令人堪忧,普遍存在本科学历少、地理专业少、高中职称少、中青骨干少、专职教师少的现象,地理教师队伍非常薄弱。

当今,“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而农村教育问题作为“三农问题”的组成部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之一。近几年,农村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地理学科作为研究经济、气候、健康、资源、环境、人文的高跨度学科,在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这些目标方面占有巨大优势,这就决定了要加强对农村公民的地理教育,提高其地理素养,以更好应对上述问题和挑战。农村孩子是农村的未来,他们接受地理教育的程度不仅反映着教育统筹城乡和科学发展状况,还关系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和现代农工业化发展进程,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瞻观当前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现状,显然不能完全胜任地理教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地理教学工作的内部质量,将提高地理学科教学质量的眼光首先聚焦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上,基于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实施区域培养计划,采取各项积极措施,为保留农村中学的教师力量、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二、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养策略

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是确保教育公平、推进素质教育进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区域培养对本区范围内教师专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基于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区域培养工作首先要了解全农村地区中学地理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了解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诉求,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提出优化农村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养的策略。

地理标志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 篇7

一、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综述

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品产自特定地域, 按照传统工艺在特定地域内生产, 所具有的质量、特色和声誉在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质量因素和人文因素, 并经过国家质检总局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命名的产品。它包括来自本地区的种植、养殖产品以及原材料全部来自本地区或部分来自其他地区并在本地区按照特定工艺生产和加工的产品。我国地理条件复杂, 具有地理标志的产品种类非常多, 如重庆“涪陵榨菜”、新疆“库尔勒香梨”、山东“章丘大葱”、福建“安溪铁观音”茶、北京京郊的“平谷桃”, 这些具有地理标志意义的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 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 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在市场上畅销不衰。

地理标志的价值在于, 地理标志是一种集体性无形财产。地理标志是一种质优证明, 本身具有保证产品质量的作用。使用地理标志标示商品能够增加该种商品的附加值, 扩大商品销售量和市场份额, 给生产者带来丰富的利润和回报。对单个的经营者来说, 生产和经销地理标志商品可以比同类其他产品价格更高, 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对产地来说, 地理标志的利用有助于农产品的产业化、商品化, 有助于农业人口改善收入, 特别是可以帮助一些边远地区将本地固有的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 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地理标志保护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金钥匙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都是农产品, 从《中国地理标志》课题组进行的全国首次地理标志调研中的323个地理标志来看, 类属农产品的有307个, 占95.0%。因此, 保护地理标志, 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具有重要意义。“地理标志”有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组织能力。地理标志将为农产品加工提供一个“地理标志+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 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组织能力。“地理标志+龙头企业+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可以是在一个地理标志下有几个龙头企业, 每个龙头企业有单独的商标, 形成农产品加工的多龙头带动机制。因此, 这种模式比较好地将政府资源 (地理标志) 、企业资源 (商标) 和农户资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优化组合起来, 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模式。

然而, 我国的现状是多数农民处于分散的个体生产者状态, 缺乏自创商标的资金和能力, 也不具备组织规模生产和经营的条件, 地理标志为个体生产的农户提供了可以无需自创品牌而分享品牌利益, 无需形成规模而分享品牌规模效应的可能, “公司+地理标志+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这种新模式符合当前农村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促进和保障农产品市场秩序, 对促进农民增收和致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发挥着越来越超乎人们想像的作用。如我国第一个受到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绍兴酒”, 曾经在国际市场2/3的份额被产自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等的“绍兴酒”所挤占。得到保护后, 绍兴古越龙山酒厂销往日本的绍兴酒比上年增长14%, 塔牌绍兴酒销量整体翻一番。女儿红黄酒利税比上年增长18.07%, 东风酒厂出口日本的绍兴酒比上年增长1倍以上。

三、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地理标志的功效和其承载着的商业价值, 无疑使其成为无形资产、工业产权, 成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可以利用的一种竞争优势, 因此也就容易成为侵权假冒行为损害的对象。在市场竞争中, 一个企业在并非来自原产地或根本不具备确定质量的产品上使用地理标志, 不仅是欺骗、误导了消费者, 同时也损害了其他生产和经销同类产品的企业。因为地理标志产品的信誉和顾客可能随着假冒者获取的不正当利益而部分或全部地消失。因此, 保护地理标志, 禁止假冒、仿冒或欺骗性地使用地理标志, 不仅是保护工业产权的需要, 同时作为诚实信用基本原则和商业道德对市场主体经营活动的调节, 从一开始就构成了制止不正当竞争的一个方面。

注册地理标志不仅让产品自身强壮了起来, 同时还扩大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安溪铁观音”茶自从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以来, 严格按照《“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有效防止了假冒伪劣产品的侵害, “安溪铁观音”的市场知名度和消费信誉度空前提高, 产品销往日本、东南亚、欧洲、美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每年出口创汇6, 000多万美元, 茶农人均收入达到2, 660元。反之, 不注重对地理标志的保护就会把几代人辛辛苦苦打造的竞争优势拱手相让。拥有“中国榨菜之乡”美誉的重庆涪陵区在采取地理标志保护之前遭遇了全国范围的

提要在服务业日益成为21世纪主导产业的今天, 作为服务经济范畴一个特殊领域的会展业, 日益发展成为现代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的重要途径和各国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本文分析了会展业的经济意义, 从大连具体情况出发, 分析大连发展会展业的有利因素、发展现状, 提出大连发展会展业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连;会展业;会展经济

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

一、会展业的涵义及内容

会展业是以会议和展览的组织承办为中心, 组织、策划者同展馆的拥有者开展一系列活动的总和。会议和展览的组织、承办者, 以会议和展览为主业, 目标一致、分工合作、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形成有序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从产业角度看, 会展业属于第三产业

仿冒, 标有“涪陵榨菜”商标的反而可能并不是真正的涪陵榨菜, 消费者和生产者因此都很“受伤”。

四、地理标志立法的困惑

地域地理标志保护的立法主要集中在《商标法》和2004年12月7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农业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工作的通知》, 以及2005年5月16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由此可以看到, 我国目前对于地理标志的主管部门主要有工商局, 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然而, 事实告诉我们, 对于地理标志的保护部门并非越多越好, 由于工商局和质检部门都有认定地理标志的权利, 导致合法的使用者之间经常由于权利冲突而苦不堪言, 政府部门这个时候只能充当消防员的角色, 而难以对地理标志的最终归属作出权威的评判。

此外, 还有商标法和地理标志之间的权利冲突。我国《商标法》第16条规定:商标中有商品的地理标志, 而该商品并非来源于该标志所标示的地区, 误导公众的, 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但是, 已经善意取得注册的继续有效。这样, 在我国有许多地理标志被个别企业注册为普通商标并

大连会展业发展浅析

□文/刘嫔

的范畴, 是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会展业的功能和意义

会展业能汇集巨大的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 促进产销结合, 推动贸易发展, 增加经济技术合作机会,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巨大的催化作用。

一是会展业的经济贸易功能。据美国展览业研究中心统计, 贸易展会的成交额

获得了合法使用的商标专有权。有的企业的商品来源于该标志所标示的地区 (如崂山矿泉水) , 有的企业的商品并非来源于该标志所标示的地区 (如金华火腿) 。无论这种已经善意取得注册的地理标志商标权利人的商品是否来源于该标志所标示的地区, 对该区域内其他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商来说都是不公平的。对此, 国家商标局曾针对“金华火腿”注册商标有明确的批复:即使是已经善意取得注册的地理标志商标的权利人, 不同意向有关协会转让该地理标志商标, 该地理标志产品的其他生产商完全可以以正当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产地。

五、地理标志保护的模式选择和途径

为解决地理标志保护法律冲突, 恶意抢注猖獗的问题, 各级政府部门有必要积极行动起来。比如, 从省一级政府到县一级政府建立工商管理部门和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的定期联席会议工作制度, 围绕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工作, 相互之间进行协调、通报, 使依据《商标法》的地理标志商标申请人和依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的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申请人尽量一致起来, 避免权利冲突。要理顺两个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和权限, 形成合力, 仅次于直销, 3/4的买家在贸易展会上可以找到新的供应商, 超过1/4的买家在展会上购买产品。又据英国的调查, 展会是优于专业杂志、直接邮寄、推销员推销、报纸、电话等手段的营销中介体。

二是会展业的经济拉动功能。会展业不是一个单项独立的经济活动, 一个规模大、水平高的国际会议或展会, 不仅给举办城市带来了场租费、装修施工费、运输费等会展业的直接收入, 而且与城市的交

以此戒除各行其是与无章可循问题。

同时, 在尊重国家地理标志已有立法的前提下, 地方政府应根据区域地理标志资源的分布情况和保护现状, 制定相关地理标志地方立法, 对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和权限进行协调, 对区域地理标志的商标申请或者地理标志申请、个别地理标志的保护、地理标志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地方保护措施等进行规定。如,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了《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了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的范围和保护面积, 龙井茶炒制的工艺标准, 对在各城市设立的专卖店, 规定了资质条件, 以确保消费者能买到正宗的西湖龙井茶。

在地理标志商标被抢注的情况下, 相关利害关系人可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 向国家质检机构提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 并进行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注册登记。当地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应尽快指定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申请机构或经当地县级人民政府认定的协会和企业作为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申请人。政府应组织生产经营者成立相关协会, 并赋予其地理标志的管理、保护和服务功能。

摘要:提要我国历史悠久、资源丰富, 有着丰富的土特产品, 因此保护地理标志意义重大。本文结合我国地理标志保护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探讨完善地理标志保护的策略。

区域地理研究和区域发展(全解析) 篇8

区域地理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孤立地讲述位置、地形、气候、经济等等地理要素,罗列事物、堆砌地名的现 象。这种忽略地理事物之间的综合联系,不重视认识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八股”式教学,是很难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能力的。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尝试了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突出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揭示各地理 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人地关系结构网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一、指导思想和依据原理

首先,心理学表明:人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是通过将知识信息加以组织与编码储存在大脑中,待需要时提 取的。这些信息越有序,越能表现各种各样的联系和线索,就越利于储存和提取。正如布鲁纳指出的那样:“ 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因此,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注重各区域地 理事象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整体的知识结构和网络,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学习,是符合人的认识 过程和思维规律的。

第二,按照哲学的观点,任何事物的诸矛盾中都有起决定因素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其他矛 盾也就迎刃而解了。一个地区,尽管地理事物和现象浩繁复杂,但总有最具代表性和起关键作用的主导因素和 共同特征,抓住这一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就能使教学提纲挈领,化繁为简,优化教学过程。

第三,就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区域性和综合性而言,任何地区都存在着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时各个地区又存在着区域分异,从而形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这些都使我们能够将看似零散的内容贯穿起来,找到它们之间或鲜明或隐含的`内在联系。

第四,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区域地理教学目的绝不仅仅是单纯传授地理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 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为此,就要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 角重新构组教学内容框架,建立一个人地关系的结构体系。

二、操作方法和教学要点

1.教材处理和教学内容设计

(1)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

一般情况下一个区域的特征是以这个区域的自然环境作为基础的。故而往往从这里入手,按照各地理要素 间的逻辑关系,在区域的各个特征中,找出最具本质(即其他特征是由此而引发)的和最具特色(即区别于其 他地区)的主要区域特征,并以此追寻出主导因素。如西北地区:教材是由“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我国 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灌溉农业”、“地下宝藏”和“主要交通路线”五部分组成的。按照自然特征对农牧 业和交通运输的影响分析,“气候干旱”应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深居内陆”是形成区域特征的主导因 素。

(2)理清知识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明确了区域的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后,就要按照区域地理的综合性,找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经济地 理各生产部门间以及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个相关的知识系列。

如:《巴西》一章是以“热”和“大”为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形成了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两条主线, 将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资源、环境破坏、经济发展、人口城市分布等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见下 图实线网框中的文字与箭头)

(附图 {图})

&

区域地理研究和区域发展(全解析) 篇9

时间:2014-02-28 17:46?来源:未知?作者:地理教师?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一、学海导航

(一)《课程标准》要求

标准:1.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利用图像,结合实际,了解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通过具体案例以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某些领域的应用

◆通过搜集资料、图像,进行分析对比,以加深对地理信息技术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知识内容:共分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介绍了什么是遥感以及其应用范围等有关内容

◆第二部分介绍了全球定位系统,教材介绍了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特点以及在区域地理环境中的应用等有关内容

◆第三部分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以及在区域地理环境中的应用等有关内容 ◆第四部分介绍了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按照《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掌握遥感的概念和遥感的基本工作过程,对于遥感工作原理不要求涉及“专业机理”,定位到“工作过程”程度即可。

◆遥感的应用是重点之一。通过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具体应用与功能,进一步认识遥感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遥感对传统测量、测绘技术,环境普查手段、灾害评估等革命性的推动作用。并要求学生能够结合遥感的具体应用,说明遥感的功能和意义。不要求进行遥感图象判读,但需要适当介绍遥感图像的分类知识(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考虑适当介绍一些关于遥感判读的简单知识与技能,作为拓展性学习内容)。GPS的工作机制也很复杂,《课程标准》也不要求对其做深入研究,教学时给出基本概念和基本工作过程即可。

(四)知识结构

(五)学习建议

1.方法技巧──列表对比法 如何区分“3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的功能主要组成部分遥感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获取信息卫星(飞机)、传感器、地面接收站全球定位系统GPS导航、定位GPS卫星星座、GPS信号接收机、地面监控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计算机系统2.方法技巧──高效记忆法

(1)运用简要概括法记忆地理信息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简单记为“3S”(2)运用歌诀法记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应用域广作用大,模拟过程知变化,叠加数据析精确,技术应用大众化(3)运用顾名思义法记忆遥感的概念和主要环节:遥感的的概念中抓住关键词一是“远距离”,二是“感知”。

(4)运用归纳法记忆遥感的关键装置──传感器的重要作用:

(5)运用联系图式记忆全球定位系统概念、组成和主要工作过程以及“3S”技术之间的关系 全球定位系统概念:

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工作过程:

“3S”技术之间的关系:

(6)运用概括归纳法记忆全球定位系统的工作特点

“三全二性”──全能性、全天候、全球性、连续性和实时性 3.教材图表点拨

图1.4遥感的主要环节

该图运用联系框图形象地说明遥感的主要环节 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图1.5 1998年7月~31日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遥感图像

阅读该图时要a、b两图比较来读,可清晰地看出信息处理前后的遥感图象的差异。从遥感的环节看,a、b两图处在不同的位置上。

a由飞机遥感图象镶嵌而成,阴雨天气,地物分辨率较低。但图中水体和城市清晰可见,通过黑白程度的对比,还能判定被洪水淹没地区的分布情况。图中湖、河等水域呈黑色,居民点呈浅灰色。b图是经过信息处理后而成的,运用不同的色彩表达不同的内容,更醒目更清晰,黑色区域为湖边或河边淹没的滩地,紫色表示常年水域,深绿色表示被淹农田,浅绿色表示受损鱼塘,对淹没区的范围和分布一目了然。图1.61998年8月28日洞庭湖及荆江地区卫星遥感图

阅读该图除了注意a、b两图比较外,还应注意与图1.5的比较。图1.5是1998年7月27~31日洞庭湖及荆江地区的飞机遥感图象,图1.6是1998年8月28日洞庭湖及荆江地区卫星遥感图象,两者的成像时间相差一个月,通过两者的比较可以看出该地区一月之内淹没地区的动态变化。

图1.7GPS卫星星座

阅读该图主要是为了了解全球定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GPS卫星星座。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这24颗均匀地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内,相邻两个轨道平面的夹角是60度。位于地平线上的卫星颗数随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不过,对于地面观测者来说,最少可见到4颗卫星,因为要计算观测站点的三维坐标,必须观测4颗以上GPS卫星。

图1.8GPS汽车导航 该图的右上角是对汽车导航装置的放大图,并在图的下方用语言简要的描述了GPS为汽车导航的过程:第一步GPS卫星不断发射GPS信号,接受机收到信号后解算出汽车所在的地理位置;第二步驾驶员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并通过电台传送给服务中心;第三步服务中心为其确定可行路线,并通过卫星传输给汽车,第四步汽车在GPS卫星信号引导下到达目的地。图1.10香港地理信息系统部分显示 该幅图主要揭示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它们是从香港地理信息系统中随意截取的三个界面,展示了香港的三个图层,结合此图理解好图层的含义。(2)用文字对三个界面的每一个部分作了说明,并列出了该系统的一些功能。(3)通过界面的说明可知,有关香港的信息可在系统中随时补充、修改、查看,并可根据需要输出,即图中图层内容可随时按指令(原大、放大、缩小)打印出来。4.思考向导

课本P9思考1:通过与传统的区域地理环境研究方法相比较,我们可以知道遥感的特点(1)“站得高,看得远”,感知的视野宽,范围大;(2)无论航空器还是航天器运行的速度都较快,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能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传输和信息处理,具有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的特点;(3)从总的方面看,遥感的运用比传统的方法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课本P9思考2: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人眼在可见光范围内有很高的光谱分辨率,但在可见光之外则是“睁眼瞎”。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传感器的功能比人眼有了很大提高,例如感应的波谱范围更宽,从紫外线到可见光、红外线,并延伸到微波,提高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在夜晚或恶劣天气情况下也能使用;并有一定的穿透能力等。微波遥感,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干燥冰雪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又能夜以继日的全天侯工作。可见遥感不仅仅是人的视力的延伸。课本P11思考: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之间的传递过程:第一步GPS卫星不断发射GPS信号,接受机收到信号后解算出汽车所在的地理位置;第二步驾驶员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并通过电台传送给服务中心;第三步服务中心为其确定可行路线,并通过卫星传输给汽车。第四步汽车在GPS卫星信号引导下到达目的地。

课本P13思考1: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建立数据模型,即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要表示的内容转变成数据,这是GIS与地图最基本的差异。与地图相比主要具备以下优点;(1)信息大,使用方便。(2)功能强大完备。(3)能够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预测。

课本P13思考2: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图的延伸,我们可以理解为地图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信息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而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图的发展和完善,除了具备地图的基本功能外,还有更多的地图所没有的功能。5.活动参与 课本第14页

1.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洪水监测和统计中,除运用了遥感技术外,还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提供了信息源,地理信息系统则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统计)2.(1)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2)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3)还要用到摄像和视频传输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需要另外找较近的且有条件较快赶到出事地点的巡警车(需要综合运用上述技术)

(4)接警→确认出事地点的位置→(在显示各巡警车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中)了解其周围巡警车的位置→分析确定最近(或能最快到达)的巡警车→通知该巡警

(5)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商业组织和管理、城市规划、卫生救护、物流等部门,都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6.学习活动建议 1.分活动小组,确定各小组的活动内容

2.收集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资料、整理资料,制作展示课件 3.对各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

二、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遥感的关键装置是[ ] A.航空器 B.传感器 C.胶片质量 D.磁带质量 2.遥感的优点有[ ] ①探测范围大 ②获得信息快 ③不受地面条件限制 ④成本低,效益高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遥感探测范围由大到小依次是[ ] A.飞机、陆地卫星、宇宙飞船

B.宇宙飞船、陆地卫星、飞机

C.飞机、宇宙飞船、陆地卫星

D.陆地卫星、宇宙飞船、飞机 4.为获取所需的不同信息,完成不同的目的和任务,遥感可用[ ] A.不同的传感器

B.不同的运载工具

C.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遥感仪器

D.不同的电磁波 5.在黑白遥感图片中,湖、河显示水域的颜色是[ ] A.白色 B.黑色 C.浅灰色 D.灰白色 6.关于遥感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A.遥感是人们利用肉眼在地面事物进行感知

B.遥感是人们利用一定技术装备,对遥远的宇宙事物进行感知

C.遥感的关键装置是航空器或卫星

D.遥感技术能监测洪涝灾害的发展变化,便于人们及时安排防灾、救灾工作 7.阴雨天气中,对地物分辨率较高的是[ ] A.飞机可见光遥感

B.卫星可见光遥感

C.飞机微波遥感

D.卫星微波遥感

8.对农作物进行估产属于遥感应用的哪一领域[]A.资源普查B.灾害监测C.环境监测D.工程建设及规划

9.下列属于地理信息系统硬件的是[ ] ①计算机 ②程序 ③扫描仪 ④工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0.地理信息系统[ ] A.主要是记录地理事物的计算机系统

B.具有空间分析的能力,没有动态预测能力

C.是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D.是地图绘制系统

(二)综合分析题

一、读GPS卫星定位图,回答1~8题 1.GPS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是,地面上任何一点,在任何一时刻,地面上空GPS卫星至少有[ ] A.3颗 B.4颗 C.24颗 D.21颗 2.属于全球定位系统空间部分的是[ ] A.GPS卫星星座 B.地面监控系统 C.GPS信号接收机 D.雷达 3.GPS卫星星座的工作卫星和在轨备用卫星分别是[ ] A.21颗和3颗 B.22颗和2颗 C.21颗和4颗 D.24颗和4颗 4.要想随时知道自己所处的地理坐标,需要拥有

A.全球定位技术 B.GPS信号接收机? ?C.地理信息技术 D.遥感技术 5.GPS技术对交通的重要作用有[? ] A.增加能源消费? B.降低行车速度? C.导航? D.加快行车速度

6.全球定位系统的空间部分由分布在距离地面20200千米的6个轨道面上的多少颗卫星组成[ ] A.3颗? B.4颗? C.24颗? D.21颗

7.与传统的手工测量手段相比,GPS技术具有的特点是[? ] A.测量精度高,操作复杂 B.中间处理环节较多且复杂

??? C.仪器体积大,不便于携带?? D.全天候操作,信息自动接收、存储

8.GPS逐渐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出行、旅游、探险的帮手,其原因正确的是[? ] A.GPS接收机的小型化以及价格的降低?? B.GPS可以帮助人们降低旅游成本 ??? C.GPS可使旅游者更具有安全感 D.GPS可以增加人们的旅游距离

二、RS技术、GIS技术、GPS技术等现代化是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研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手段。据此回答9~14题

9.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全面资料的技术[?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技术? C.全球定位技术? D.电子通信技术 10.通过地图、遥感图像、野外考察等获得数据的GIS技术程序是[ ] A.数据处理 B.信息源 C.数据库 D.表达 11.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功能[ ] A.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B.能对遥感信息进行处理和判断分析

C.能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和定位

D.能在很短时间内获得较全面的资料 12.地理信息系统的简要技术程序是[ ] A.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B.信息源→空间分析→数据处理→数据库→表达

C.信息源→空间分析→数据库→数据处理→表达

D.信息源→数据库→数据处理→空间分析→表达 13.比传统地图高明的是,地理信息系统能通过了解某地物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分析该地物的[ ] A.发展趋势 B.地理位置的变化 C.区位特征 D.历史意义 14.寻求两点之间最短、最快或景点最多的路径等可借助于[ ] A.遥感系统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地球卫星系统 [答案提示] 【选择题】

1.B2.C 3.B 4.C 5.B 6.D 7.C 8.A 9.B 10.C 【综合分析题】

1.B 2.A 3.A 4.B 5.A 6.C 7.D 8.A 9.A 10.B 11.A 12.A 13.A 14.B

三、拓展探究

(一)地理信息技术与战争

1.阅读下面三则资料,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从1999年3月24日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多国部队以南联盟科索沃省自治问题为借口,对南斯拉夫进行了大规模的空袭,给南斯拉夫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材料二: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了一系列恐怖主义袭击事件,过后,美国在阿富汗进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反恐怖主义军事行动,并一举摧毁了塔利班政府。

材料三:1999年3月27日,北约部队一架F—117A隐形战斗机被南联盟的防空部队击落。飞行员跳伞后在脚触地的一刹那,通过手持式信号发射器发出了紧急呼救信号,当间谍卫星把呼救信号传送到北约空袭南联盟指挥所后,美军立即安排了救援行动。6小时后,当一架M—6B电子干扰机发现飞行员的准确位置时,一架MH—60G搜索与救援直升机降落在飞行员的面前,把飞行员接上了直升机并安全返回基地。

1.对南联盟(现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大规模轰炸的信息资料主要应用了()①全球定位技术 ②遥感技术 ③地理信息技术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 2.在地面部队的配合下,美国对塔利班政权大至军事设施小至主要组织成员的打击异常精确,其信息资料的精确性主要是依靠()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技术 C.全球定位系统 D.美国联邦特工的侦察 3.根据材料三判断以下两题:

(1)在对美国飞行员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飞行员发出的呼救信号你认为属于()A.GIS信号 B.GPS信号 C.CRS信号 D.以上都不对

(2)在对美国飞行员进行的营救行动中,要准确地对飞行员进行定位,依靠的技术系统主要包括哪些组成部分?并简要地阐述该技术系统的主要特点。[答案提示] 1.B 2.C 3.(1)B(2)技术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特点:1.能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2.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3.全球性;4.全天候;5.连续性;6.实时性。2.阅读下列的三则材料,分析回答以下问题。资料1:浓雾协助英法联军创造了“九日奇迹”。1940年5月24日,德军以“闪电战”攻破马其诺防线,把40万英法联军包围在敦刻尔克海滩上。这时德军离海港仅10英里。但在5月24日中午,希特勒却下令部队停止前进,直到5月26日下午才取消命令又继续前进。利用这两天时间,联军在沙滩上布置好环形防线,掩护撤退。5月26日晚到6月4日上午撤退共进行了9天。在这9天中,德军不仅从地面进攻,同时还飞临多佛尔海峡上空进行轰炸。这时天气状况有利于联军撤退,从26日到31日都是大雾天气,浓厚的云雾笼罩在海峡上空,加上油库燃烧形成的黑烟,使德军战斗机找不到轰炸目标。到4日上午,联军共撤退出34.6万人,他们就是来诺曼底登陆时作战的主力。有人说是浓雾创造了奇迹,因为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撤退,撤出的是整个英国的未来!

资料2:第二次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方点燃巴格达周围浇灌石油的战壕来阻碍美军使用的卫星制导导弹,但却没有任何作用。

资料3:在第二次海湾战争中,许多美国飞行员在被击落后能得以生还,人们常常惊羡于美国人的神奇。

(1)资料1和资料2中同样是烟雾,为什么能阻滞德军的袭击,而不能对美国的轰炸产生影响?

(2)资料3中美军是如何确定飞行员的位置并进行组织救援的? [答案提示](1)“二战”时的德军飞行员依靠的是人眼的视力发现目标,一旦有低层云雾出现,人会看不清地面的物体。而第二次海湾战争中,因为美军采用了全球定位系统,能提供准确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并且具有全能性、全球性、连续和实时性的特点,不受烟雾的影响。(2)美国人用的是GPS技术。手持型GPS接收机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一次海湾战争,当时的美国士兵中已有相当一部分配带有手持型GPS接收机,因为当时多国部队对跨国界、跨地区作战,对地理环境相当陌生,仅依靠地图作用是有限的,正是因为有了手持型GPS的帮助,才能使许多美国士兵得以生还。

(二)神舟六号与GPS 在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座椅的边上,放置着两个白色的包,这就是在飞船紧急情况着陆时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救生包。其中在救生包中包括有GPS定位仪等。根据以上资料,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救生包中GPS定位仪的作用()

A.随时知道自己所处的地理坐标

B.随时知道自己所在地的气候

C.随时知道自己所处的季节

D.随时知道自己所在地的天气 2.目前GPS的主要功能是[ ] A.定位和导航 B.定位和找矿 C.天气预报 D.地质测量 3.全球定位系统具有的特点有[ ] ①全天候 ②高精度 ③自动测量 ④全球性 ⑤受地形影响 ⑥受天气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4.GPS卫星星座的工作卫星和在轨备用卫星分别是[ ] A.21颗和3颗 B.22颗和2颗 C.21颗和4颗 D.24颗和4颗 5.下列关于我国GPS发展的叙述,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 A.我国作为航天大国,积极有效地发展GPS是非常必要和必需的

B.至目前为止,我们为了GPS事业,相继发射了3颗全球定位卫星

C.我国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是独立自主开发、研制和建立

D.我国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在精确程度上已经超越了美国,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分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答案提示]1.A 2.A 3.A 4.A 5.D

(三)数字地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99年,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专家认为,“数字地球”是地图测绘、航空卫星遥感、探空和深钻的深化,是对地图测绘系统(EO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综合,实现地球圈层间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数据的集成,从而对全球化问题进行广泛研究。最近欧盟计划发射30颗卫星,建立地球定位系统。这样,飞机、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和人们的野外探险、考察、旅游都可通过与地球定位系统的连接,确定自己准确的位置。

以农业为例,它在农业信息遥感、太空农业等领域有广阔的研究前景,一些国家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农业资源调查、作物长势和产量检测等。例如,美国利用资源卫星在估测本国小麦产量的同时,还对其他国家小麦产量进行估测,根据所得数据制定生产布局、储运、加工等计划,确定对外贸易策略,由此每年可获利数亿美元。

(1)根据材料,推断“数字地球”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做哪些工作?(2)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应用“数字地球”的相关技术?(3)通常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应该具备的三个数据是()A.经度、距离、海拔

B.经度、纬度、海拔

C.纬度、相对高度、距离 D.到两极、赤道的距离和等高线(4)在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你认为较准确的是()A.有指向标的地图

B.经纬网地图

C.既无指向标有无经纬网地图

D.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5)“数字地球”的出现是科技创新的又一典范。这意味着()A.科技创新日益全球化

B.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C.科技的反战离不开雄厚的经济实力

D.任何科技都是为政治基础服务的 [答案提示](1)“数字地球”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做如下工作:资源利用状况遥感调查;合理布局农业;监测并预报气候变化及旱涝灾害;光热及农作物产量预测;农业污染监测、预报并提出解决措施等。

(2)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还有如下领域可以应用“数字地球”的相关技术: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分布;地形遥感: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预报;全球生物分布;全球产业结构监测等。(3)B(4)B(5)B

四、评价反思

对本单元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可以采用分析对比、案例分析方法,并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表资料进行分析,理解本单元的重点,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习当中,需要注意几点:

1.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图表、资料,充分利用这些资料来分析课本知识。

2.重视课本活动内容的学习,课本中的活动主要是以案例的形式,教会我们如何运用本节知识解析各种地理现象与规律。

3.新课标的实施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课堂中同学们可以采取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法:如“3S”技术之间的关系,“3S”技术与数字地球之间的关系,知道了这些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更好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4.要注意随时通过各种媒体收集相关的信息和发展的最新进展,以此来作为地理学习必要的资料和信息。例如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中GPS全球定位技术的应用等。

5.尽量多选用一些学生熟悉的地理事例、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以及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等地理素材。

五、参考资料

GPS主要有哪些功能? 防盗功能:当车主离开车辆,车辆处于安全设防状态时,如果有人非法开启车门或发动车辆,车辆会自动报警,此时车主手机、车辆监控中心同时会收到报警电话,不劳车主费脑伤神,监控中心的值班人员会立即联系110报警;且车辆自动启动断油、断电程序。

反劫功能:车主尤其是出租车开到郊外,如果遇到几个悍匪劫车,也不再是孤军奋战。有强大的GPS系统支持,车主只要按下报警开关,车辆会向监控中心发出遇劫报警。如果报警开关被悍匪发现并遭到破坏时,遭破坏的系统能自动发出报警信号,监控中心便立即启动实现自动跟踪系统,立刻将车辆的位置信息反馈给110,以便对车主进行及时营救。

导航功能:也即是电子地图功能,这个功能才是GPS的正统功能。车主只要输入起点和终点,该系统便立即将两地之间的最佳捷径指给车主。可惜的是这项技术目前在中国短期内还是一种概念。据说,中国一汽等企业已开始着手研发自主导航系统,因此车主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可以发挥GPS的导航作用了。

目前,国内主要是通过语音导航,车主可以通过车辆的监控中心得到车辆所在位置。同时也可以向该中心查询行走路线。这种语音导航与国外的电子地图相比,虽然并不完美,但它可以减轻车主边开车边看地图的压力,车主只要通过免提电话,便可以轻松得到指引。GPS在公安、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车辆日益增多,交通运输的经营管理和合理调度,警用车辆的指挥和安全管理已成为公安、交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过去,用于交通管理系统的设备主要是无线电通信设备,由调度中心向车辆驾驶员发出调度命令,驾驶员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说出车辆所在的大概位置,而在生疏地带或在夜间则无法确认自己的方位甚至迷路。因此,从调度管理和安全管理方面,其应用受到限制。GPS定位技术的出现给车辆、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导航定位提供了具体的实时的定位能力。通过车载GPS接收机使驾驶员能够随时知道自己的具体位置。通过车载电台将GPS定位信息发送给调度指挥中心,调度指挥中心便可及时掌握各车辆的具体位置,并在大屏幕电子地图上显示出来。目前,用于公安、交通系统的主要有:车辆GPS定位与无线通信系统相结合的指挥管理系统;应用GPS差分技术的指挥管理系统。

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的历史回顾

近20年来,随着航空航天对地观测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电磁波信息传输技术等的深入研究,遥感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实用化方向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国土资源调查与环境评价及灾害监测中。遥感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调查,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在国外,开展得较好的有日本、美国、欧共体等。日本利用遥感图像编制了全国1:50000万地质灾害分布图;欧共体各国在大量滑坡、泥石流遥感调查基础上,对遥感技术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指出了识别不同规模、不同亮度或对比度的滑坡和泥石流所需的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遥感技术结合地面调查的分类方法,可以用GPS测量及雷达数据,监测滑坡活动可能达到的程度。

§我国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我国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是在为山区大型工程建设或为大江大河洪涝灾害防治服务中逐渐发展起来的。80年代初,湖南省率先利用遥感技术在洞庭湖地区开展了水利工程的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有关单位先后在雅砻江二滩电站、红水河龙滩电站、长江三峡工程、黄河龙羊峡电站、金沙江下游落渡、白鹤滩及乌东清电站库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区域性滑坡、泥石流遥感调查;从80年代中期起,又分别在宝成、宝天、成昆铁路等沿线进行了大规模的航空摄影,为调查地质灾害分布及其危害提供了信息源。90年代起,在主干公路及铁路选线,如京九铁路沿线等也使用了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90年代末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省级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工作中,各省(区)都设立了专门的中小比例尺“地质灾害遥感综合调查”课题,主要是识别地质灾害微地貌类型及活动性,评价地质灾害对大型工程施工及运行的影响等。特别是近年在重大工程论证中,都开展了工程地质遥感调查工作,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向山港跨海大桥等。§近20年的实践,摸索了一套较为合理有效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方法,即利用遥感信息源,以目视解译为主,计算机图像处理为辅,将重点区遥感解译成果与现场验证相结合,并利用其它非遥感资料,综合分析,多方验证。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已基本完成了示范性实验阶段,正走向全面推广的实用性阶段,在山区大型工程建设及江河湖库的防灾减灾工作中尤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遥感技术应用地质灾害调查,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在地质灾害监测方面,成功的实例不多。充分利用航天遥感、差分干涉雷达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及其集成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监测,是未来遥感对地观测技术体系在地质灾害监测应用中的必然发展趋势 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的含义“数字地球”与人们生产生活关系密不可分,也正改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数字地球”是一个全新的信息概念,也是一个计算机技术综合概念,所以,课程不要求掌握的具体技术内容,只要求能够简单“了解”其基本概念,对“数字地球”的应用有所认识。下面的一段文字描述了“数字地球”与我们的生活:

现在,网上购物、电子货币、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等已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数字地球”也能给我们提供丰富信息,尤其是地理信息。让我们可方便、轻松地实现我们的“旅游”愿望。只要您想看到的地方,都可以游历到,对它的自然地理状况、人文社会现象等的过去和现在“了如指掌”。你可以成为一个阅历丰富的“导游”,给别人娓娓道来各地的风土人情、逸闻轶事。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画廊和音乐茶座,您可以在其中“尽情玩赏”。

上一篇:逛商场小学生作文下一篇:追寻先烈足迹弘扬红色精神征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