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传播论文

2024-07-02

网络文化传播论文(精选12篇)

网络文化传播论文 篇1

及繁荣我国网络文化的思考

如同造纸术、印刷术的诞生, 革命性技术的发明与广泛应用往往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力量。当前, 计算机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促进了人类精神文化活动向互联网的延伸, 孕育了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成为信息社会鲜明的时代特征

网络文化的兴起是信息网络技术不断深化发展并与文化领域相融合的结果。新世纪以来, 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水平和应用程度显著提高, 到2010年底, 全球移动电话用户突破50亿, 其中3G用户8.2亿;互联网网民突破20亿, 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9.4亿, 固定宽带用户数超过5亿。

目前, 信息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创作生产平台、文化产品传播平台和文化消费平台, 网络文化也成为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逐步取得主流地位。一是网络已成为媒体发布的主要平台。全球主流的新闻机构、报纸、电视台等均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平台;O ECD 201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 在2008年, 已有9个O ECD国家中超过半数的人口选择通过互联网浏览新闻报纸或杂志。二是网络娱乐已是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根据美国市场分析机构A BI R esearch的报告, 2010年全球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超过145亿美元;O ECD报告显示, 早在2006年, 美国已有69%的人在网络上观看过影视作品, 到2010年, 美国网络影视下载市场估计规模达19亿美元, 相当于美国国内电影总票房的约20%。三是网络文化受到的关注度在显著提升。以主要文化载体上广告投放的金额做比较, 根据法国实力传播 (Zenith O ptim edia) 的研究, 2007年全球互联网广告投入已超过广播和户外展板, 2010年进一步超过平面杂志, 占比估计达到14%。

个体创造活力推动网络文化成为最具创新性的文化领域

信息终端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价格持续下降, 信息网络接入成本和使用费用越来越便宜, 让更多的人可以接入网络、使用网络;音视频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一点接入、全网覆盖的特点, 博客、微博客等W eb2.0应用的普及, 使个人创作和发布文化作品成为可能, 大大降低了文化生产和传播的门槛, 个体在文化创造、生产和传播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以微博客为例, 微博客已成为个人发布信息、展现创意的主要渠道, Twitter注册用户数已达1.75亿, 全球关注度最高的微博“粉丝”数接近1000万, 在日本地震、美国袭杀本·拉登等重大突发事件中, 微博成为重要的新闻来源和互动平台。

个体创造所展现的活力, 更推动网络文化成为最具创新性的文化领域。以视频网站Y ou Tube为例, 60天之内上传的视频数量比美国三大广播公司60年中所创建的视频数量总和还要多;其中不乏许多个人制作的经典作品, 例如一段家庭录像 (Charlie Bit M y Finger) 曾创造1.7亿次观看的记录。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 网络文化个体化创作的特点愈发突出, 如苹果公司创造的A pp Store商业模式, 吸引了众多的应用程序开发者, 仅两年时间里, 应用程序超过30万个, 下载量超过100亿次。而i Phone、i Pad等移动智能终端的逐渐普及, 因其随时、随处接入互联网的特点以及强大的处理能力, 更进一步强化了网络文化的个体创造与共同分享, 目前每天通过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上网设备观看Y ou Tube视频的数量已经超过2亿个。主流媒体和政府部门对此也给予高度关注, 时代周刊、纽约时报等已与纸质刊物同期发行i Pad版的电子刊物;美国政府面向i Phone、黑莓和A ndroid设备提供了免费的应用程序, 可帮助国民下载助学贷款, 旅游, 选举等18个免费便民应用。

多方多向互动传播的网络文化已形成全球影响力

W eb2.0应用具有显著的交互性和群体性特征, 网络文化也因此呈现多方多向互动的传播特点, 局部问题能够通过网络迅速扩散并与现实矛盾相结合, 形成舆论热点, 再通过论坛、社区化网络等联系、互动、快速聚集, 转化为公共事件甚至引发社会危机, 这是网络文化独有的特点, 发生在中国的“我爸是李刚”、“药八刀”等事件, 都是典型的案例。

此外, 社交网络服务 (SN S) 的快速兴起, 将现实的社会关系映射到信息网络上, 实现了现实社会与网络虚拟世界的结合, 网络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 注册用户数已达到6亿, 这些用户在Facebook上交友、游戏、分享照片, 使用虚拟货币购买虚拟产品甚至真实商品。据调查统计, 平均每个Facebook用户有130个朋友, 最流行的农场游戏 (Farm V ille) 活跃用户达1600万, 每天上传850万张照片, 近期更推出可使用虚拟货币 (Facebook Credits) 的D eals团购服务。

同时, 互联网的无界性, 使文化的传播可以超越现实社会的管理边界, 瞬息传遍世界, 网络文化也因此而形成极强的跨国传播能力和全球影响力。

网络文化成为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国家竞争的关键领域

网络传播无国界, 具有天然落地优势, 是对外展示国家形象、推广价值观念的最便捷渠道。现在, 世界各国都把互联网作为提高对外传播能力、扩大国家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 采取各种措施谋求优势地位, 扩大在网络空间的影响, 抢占国家竞争的制高点。

一方面, 一些文化大国将网络视作文化输出的新平台和重要途径, 依托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视频等新兴网络文化形式, 持续输出其价值取向、文化信仰、生活方式等, 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它国家。以韩国的网络游戏产业为例, 2007年韩国网游在全球的累计会员数即高达10亿人次, 相当于韩国总人口的20倍;2003年韩国游戏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曾高达90%。韩国更于2008年发布了《游戏产业振兴中长期计划 (2008-2012) 》, 提出“主导第二游戏革命”的推进方向。

另一方面, 部分国家将网络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对抗的新战场, 通过网络对其它国家的意识形态、政治体制、政权组成等施加影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题为《互联网的是与非:网络世界的选择与挑战》的讲演中, 宣称要采取“外交与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对抗 (有些国家的) 互联网上的压制行为”。其目的十分明确, 就是要借使互联网成为美国施加影响的工具和渠道, “不仅捍卫普世原则, 也捍卫我们 (美国) 人民和伙伴的利益”。从2010年底到现在, 在阿拉伯国家中发生的多起政治性事件中, 网络起到了显著的传播、放大、甚至是推波助澜的作用, 加剧了政局不稳和社会动荡。

加快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繁荣我国网络文化的思考

网络文化是信息社会文化发展的新兴领域和时代特征, 是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国家软实力、应对全球竞争的关键环节。应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总体布局和文化发展战略出发, 把握当前信息通信技术创新变革的历史机遇, 切实把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打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 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一是树立网络文化建设战略理念。清醒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后网络文化重塑国家竞争软实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形成跨专业、跨领域、跨部门的网络文化建设理念、思路, 统筹部署、协同推进, 实现政府引领指导、市场配置资源之间良性互动。加快推进民族优秀文化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 开创网络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抢占信息化构建国家软实力的新高地。二是构建网络文化综合基础设施。构建宽带、融合、泛在的国家信息网络综合基础设施, 以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的信息网络全面支撑新一代网络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组织实施三网融合试点和全面推广, 加大融合型业务开发创新力度。加快面向网络文化建设的应用平台建设, 推进网络、技术、产业与文化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三是优化网络文化业务发展环境。加快信息技术与文化内容融合, 引导互联网内容资源制作、传播和利用, 提高网络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建设网络文化公共服务平台, 促进文化内容与新兴终端、互联网服务加速整合, 创新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 进一步提高网络文化服务和产品附加值。优化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竞争环境, 鼓励多元资本进入网络文化市场, 加快网络诚信体系建设。加速传统信息资源上线力度, 加快传统媒体网络转型, 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四是建设网络文化安全保障体系。坚持把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作为加快网络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健全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坚决捍卫网络空间国家安全和文化主权。加快个人信息和商业数据保护立法进程, 强化国家重要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 严厉打击各类网络文化犯罪, 保障国家经济与文化安全。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 规范管理综合商业网站, 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传播新秩序。五是完善网络文化建设体制机制。构建网络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应用环境、文化内容产业等多层次、多环节的融合型发展与管理体制。建立完善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之间紧密互动、有效协同的管理机制, 形成高效有力的协调指挥机制。重点支持国家网络文化安全骨干队伍建设, 初步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网络文化安全保障体系。明确中央及地方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事权关系, 形成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的网络文化工作推进机制。建立网络文化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统计监测、报告制度和绩效评估机制。

网络文化传播论文 篇2

2.1传播艺术的本土化

当我们决定好文化传播的具体的内容以后,对于文化传播的后期工作要最好,要制定合理地可行的措施促进文化的`传播交流,我们促进我们文化走向世界,增加我们国家形象,民族形象,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定的话语权,这是我们进行文化传播的主要目的之一,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尽可能促使文化的无障碍的沟通交流。2.1.1语言的本土化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要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跨文化的传播,但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语言方面的差异,所以我们需要将我们的语言进行转化,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网络文化的传播交流这种情况更需要我们促进语言的无障碍交流,这种现象其实也是一种跨国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但是因为每种语言都有其特殊的语境,可能由于在语言的转化过程中,可能对于具体语境的理解不合适,所以导致在翻译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带来一些麻烦,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语言的转化过程中注意这些问题,避免不必要的问题的发生,促进文化更有效的传播交流。比如,我们想推广一些文化,像《论语》、《三国演义》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的文化历史,虽然非常的优秀,深得大众的喜爱和赞美,但是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可能因为语言差异太大所以造成许多不精确的翻译,不能完整深刻的表达其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感情,这也是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难题之一,这样简单粗略的翻译可能会达不到我们理想的效果。2.1.2运营的本土化所谓运营的本土化,就是说,可能我们对于文化的传播内容已将确定,但是仍然不能盲目的进行文化传播,需要我们对于文化传播的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市场的风向标,然后进行文化传播的运营,争取达到我们预期的传播效果,我们要审时度势,搞清楚,弄明白,那些国家对于那种文化的需求量比较的大,那些国家可能排斥文化的渗透与文化市场的侵占。然后制定针对性较强的运营手段和措施,确保我们的文化传播顺利进行,保证我们文化的价值的最大化传播与交流,争取效益的最大化。

2.2本土化的实行对策

2.2.1合作化的网络文化传播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文化的传播始终应该贯彻的一个原则就是全球化导向本土化的战略思路。我们一方面要积极的引导自己的文化进入世界的市场,另一方面也要做到自己本土的文化战略思路要与时俱进,两者相结合,实现文化传播的效益最大化。第一,我们需要真正去培养和吸引有用的专业领域的人才,对于国外的专家学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这样的举措,我们能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文化传播愈发国际化的大形势下的一些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的见解,以及他们给出的建设性的意见也是我们以后能更好的进行文化传播交流的一大有力的保证。此外,我们可以想一些办法去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使他们喜欢上我们的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行联合培养,并且为他们打造一个舒适的喜欢的文化氛围。这些人才可能是以后我们国家在进行文化传播交流时的一大助力,因为我们对于国外本土文化的了解肯定相对于他们而言不够深刻,可能他们能提供一些我们以前不曾想到的思路和办法在以后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另外一种方法就是我们需要联合其他国家的互联网站,进行一些合作交流,因为他们对于自己本土文化的了解可能更多也更加的深刻,所以与他们进行合作,能最大程度的促进文化传播的效率。可能他们知道怎么样的选题才是广大观众喜欢的,真正能在文化市场上站住脚跟的,以前,我们国家曾经有过和国外的一些出版商合作的经历,但是因为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在合作的形式及内容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现阶段的合作而言,需要各网站进行更加深度的合作,才能最大程度提高我们国家的网络文化的传播力度,增强竞争力,真正推动文化传播交流的进行。2.2.2实现相互的交流与协作就现在而言,真正有效果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必须要有足够多和足够开阔的通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去实现文化传播交流的价值。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增强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这样我们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可能更多,我们的综合影响力会更强,才能促使我们的文化在全世界能顺畅的传播和流通。就现在得到的统计数据而言,全世界非常多的国家设有汉语课程,还有一些国家有孔子学院,汉语热的影响力还在持续,热衷于汉语学习的人数不断地增多,我们需要继续努力的推广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的一些国学经典之作,需要加大向国外推广的力度。使他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喜欢上中国传统文化。

3结语

浅议网络文化与高校文化传播 篇3

网络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的准确价值定向

校园网络文化是一个比较混乱的概念,据调查,人们对校园网络文化内涵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其一、认为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对亚文化群体(主要指大学生)进行精神性现代启蒙的文化形态。

其二、认为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根植于民族文化和城市文化中,有超前于大众文化(社会文化)、相对独立的以精英分子为主体的文化形态。

其三、认为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注重课外生活,透过特定的文化气氛使置身于其中的大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获得超前发展的文化形态。

其四、认为校园网络文化是指大学生校园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大学生在校内外开展的各种活动),是一种寓教育于活动的文化形态。

我们认为,以上几种观点都未准确地反映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核心。第一种观点一味强调人观念意识的现代化和个性的张扬以及自我实现,这种说法本无可厚非,但是现实社会(包括学校)并不能及时提供相应的精神食粮和人生舞台任人自由的发展,于是形形色色的西方文化思潮和西方生活方式一时间便成了大学生推崇备至和纷纷效尤的样板,大学校园几近“西方文化的租界”,一些不切实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乘虚而入,结果非但没有实现自我,相反倒是在西方文化的迷宫中走失了自我。第二种观点将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割裂开来,以精英文化自居,助长了文学生的天真之气,过多地谈论将来怎样影响和改造社会而不关心现在如何适应社会,只看到未来的辉煌而看不到眼前的困难,所以一旦与社会接触便会产生水火不容之感,最终走进一条和社会文化不相容的道路。第三、第四种观点也只是描述了大学校园文化的表面现象,没有把握校园文化的实质和核心。那么,大学校园文化的实质和核心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把握?

要把握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实质和核心,应从社会的大背景来思考,从社会与大学的对立统一中来把握。大学是高等学府,是学术思想的重镇,也是整个社会良知与理性的凝聚之所。用传统的看法来说,大学之道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這些大学之道在现代教学思想中也就体现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大学应该引领时代潮流,是未来社会的创造者。然而,这种创造并非空中楼阁,必须以显示社会实际为基础,因此,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首先要完成社会化的任务,这种社会化包括知识技能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等方面,而这些内容与校园文化恰好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在大学和社会、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之间谋求一种平衡和协调,只有平衡和协调才能构成真正的秩序,校园文化的“唱、做、念、打”才是根据社会需要所应该做的,而不致被社会拒绝和排斥。但是,这种平衡的基础是什么?我们认为至为重要的就是首先确立一个正确的校园价值观,然后围绕这个价值观建设校园文化。综上所述,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应该是置身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在分类上属于社区文化范畴。从这个意义上看,校园文化应该是指大学特区中生活的每个成员所共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校园网络文化的核心则应是对其进行准确的价值定位。

当前高校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当前,高校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其中主要有: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是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西方文化渗透的首要目标就是大学生,他们企图通过渲染资本主义价值观诱惑和拉拢青年学生。

第二,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功利性的挑战。市场经济以价值规律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社会成员在市场经济中容易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和行为。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第三,网络不良文化、信息的挑战。由于网络的国际性、开放性与交互性,网上信息夹杂着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腐蚀着占网民多数的青年学生,混淆他们的辨别能力,消磨他们的信念意志。

第四,其他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随着校园与社会联系日益紧密,社会的不良现象对高校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校已不再是象牙塔,高校教师已不再以风雅高洁自居,高校学生的课外生活有庸俗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成长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以互联网和手机通讯为代表的现代化传媒手段蓬勃兴起的时期,并且其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高校校园文化所面临的挑战使一些大学生产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随之而来的大学校园经商风、厌学风、拍拖热、网络游戏热等闹得沸沸扬扬,这些发生了倾斜的校园价值观如果不及时予以重构,终将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危机、思想危机和学术危机,这是所有人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然而,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却迷失了方向。主要表现在:

(一)文化传播多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传统的工作理念方法显得僵化,校园主流文化不够突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和网络的全面普及,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日渐明显,国家间的竞争已从传统的经济、科技领域扩大到文化领域。不可否认,文化多元化对于文化交流、综合创新、科技进步及科学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它同样也有负面影响,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西方的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观念得以广泛传播,引发了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上的偏差,淡化了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校园文化建设在这方面显得无能为力,甚至有时客观上还有推波助澜之嫌。

(二)校园文化是校园环境的灵魂而不是校园环境的点缀

校园文化应是校园环境的灵魂而不是校园环境的点缀,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更是灵魂中的灵魂。当前,目前高校的建设中缺乏这种整体的考慮,学校各部门的建设各行其是,整体仅是机械地拼凑,校园文化被单纯理解为在既定的环境中造点塑像、贴点标语、搞点活动,这样当然不能发挥校园文化强大的育人功能。

(三)文化传播体现传统与现代的迷失

在社会文化中,很多在社会生活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意识、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统称谓传统。这些传统如果从价值尺度的角度来衡量未必是好的,也未必是不好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传统与校园文化显得格格不入。对此平衡与协调的唯一办法就是要进行理论的分析,促进传统融入现代化而为现代化所用,也促进现代化衔接传统,为传统输入生命。一些教育家在谈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时,非常伤感地指出并非所有的传统都得革除,譬如校园建筑,现在很多大学把一些旧建筑拆除,这就非常可惜,因为这样校园将失去历史厚重感。同时对现代文明的精神核心是什么把握不清,表现为在社会的大变革中随波逐流,迷失方向。

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价值的定位及体系构建

我们应该怎样建设大学校园文化?最重要的就是首先确立一个正确的校园网络文化价值观,然后围绕这个价值观建设校园文化。“人类是价值追求的动物,而追求价值的跑道是永无止境的”,任何简单片面,只看眼前不看将来和利益至上的想法与校园价值观都是不相容的。其真正的价值取向不应排斥人类文明的共性,即在于求真、求善、求美。具体到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按照教育部、团中央关于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强管理,注重积累,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网络文化日益发展的高等学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根据这一价值取向和指导思想,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包括办学理念、大学精神、校风、校训、师德建设等内容。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中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而大学精神则是对办学理念的进一步升华,它们与校风、校训等都是师生员工经过长期努力而积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与追求,是学校文化的精髓与灵魂。校风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综合实力和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校的每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

(二)学术文化建设

学术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直接影响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是学校生命力所在。学术文化建设应着重于规范师生学术道德、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促进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文化活动、支持学术团体的发展及积极发表学术论文等方面。

(三)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要体现“尚德务实、求真拓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学术为先,强调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积极探索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大学制度,不断提高科学民主依法治校的能力。

(四)形象文化建设

学校的形象包括学校的外在整体形象和校园环境面貌两个方面。学校形象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大学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对广大师生具有精神熏陶作用,直接关系着学校的育人环境、声誉和社会影响良好的学校形象,可以起到外塑形象、内聚力量的作用。形象文化建设主要包括:

1.规范学校形象标识

大学的形象标志主要包括校徽、校旗、校歌以及学校名称及中英文标准字体,学校的各类指示牌、名片、POWERPOINT模板、办公用品、文化宣传材料、学校礼品、建筑命名等,所有这些标志必须统一规范并尽可能反映大学的价值追求。

2.塑造良好社会形象

要积极宣传学校各项突出成就,特别要重视学校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学校的特色和亮点,提高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要建设好校园网主页及新闻网页,及时公布学校发展动态。

3.建设人文校园环境

学校的校园环境设计和建设要形象鲜明、造型优美,校园建筑要保持风格的统一和协调,建筑中要设置具有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的图片、橱窗以及学术沙龙、学术园地等配套设施,使之既能展示大学的历史传统,又能创造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要整体、系统地规划校园人文景观,建设主题雕塑、文化走廊和文化景点等,使校园人文景点建设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在学校景点建设中,要重点阐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从而烘托校园人文氛围。

(五)加强校园文化阵地与载体建设

文化阵地和载体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大学文化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加强包括思想理论与文化素质课程、宣传媒体、学生社团、文化活动、院系文化、网络文化等在内的各类文化阵地的建设,把握时代精神,坚持正确方向,形成健康积极的舆论环境、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

总之,当代高校要通过积极吸收网络文化精粹及其他文化精华,构建一种外具优美环境内具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网络文化传播论文 篇4

关键词:网络亚文化,恶搞文化,青少年,网络人格

互联网的发展使网络亚文化得以形成,并凭借网络的特性广泛传播。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对网络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对于正在建立三观的大学生来说,优秀的网络亚文化对自身的成长、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部分劣质的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网络人格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一、互联网亚文化传播与大学生网络人格的构成

(一)网络亚文化

亚文化又称“次文化”,是相对于主文化的一种文化,伴随整个社会中某个特殊群体产生,并非一个人,是这些特殊群体拥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表现。互联网的发展,更是为这些具有相同兴趣的人提供了相互了解的平台,同时为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式和传播平台。网络亚文化的表达方式更加多元化,出现了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新形式的传播载体,在类型上融合了图片、音频、视频等,具有独特性。

亚文化在互联网中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线上、线下传播。线上传播主要是指依靠网络途径的传播。以使用表情包的网民为例,这种亚文化主要是通过网络社交产生,表情包原本只在有这种制作和使用兴趣的人群中传播,但随着使用人群和制作人群的不断扩大,就构成了一种亚文化,接触到这种亚文化的人群也越来越多。线下传播以人际传播为主。就大学生群体而言,上课时间宽松,上网时间较多,所以通常在宿舍的夜谈、吃饭、上课路上的交流,所涉及的内容大都是自己在网络上接触到的内容,而且也会将网络上的一些行为带到现实生活中。

网络与手机媒体互相传播。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媒介也延伸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使用媒介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于是,网络亚文化的呈现方式不再拘泥于开始的文字表达,渐渐融合了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在社交中,手机比电脑更具有随意性,并且人们通过微信群、微博群、QQ群等更容易建立起兴趣相同的圈子。

(二)大学生的网络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的情感、道德品质、行为等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性格表现。网络人格则是人们在网络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性格行为。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群体性等特点逐渐培养起了人们的网络人格。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青年人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追求玩乐,想法新颖,思想跳跃,乐于追求新事物,具有反叛精神。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的网络人格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社会化。网络为现实社会中各个阶层提供了一个公共交流的平台。大学生能够在网络中接触到不同年龄段的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转变为一个社会人,从接触社会环境到影响社会环境,更加有利于大学生从个体走向社会公共生活,实现大学生的社会化。

第二,两面性。这里的两面性是指大学生人格出现分化,即大学生在现实和网络中存在两种人格,甚至在网络中也会存在两种甚至多种人格。戈夫曼提出的“拟剧理论”中给人划分了前台形象和后台形象,认为人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是一个表演的过程,在前台呈现的是一个能够被观众所接受的形象,而在观众看不到的后台又是另一个形象。

第三,其他特性。由于大学生刚从高中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还没有过多地接触到现实生活,未形成成熟的生理和心理,所以大学生的网络人格中存在一定的模仿性。另外,一些有倾向性的评论或投票,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导向作用。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中对人和群体的关系进行了一种论述,他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社会中其他群体对自己的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像一面镜子。在网络中,大学生对于一些事件的评价与大多数人意见相同,但只是寻求让大多数人认同并非出于自身本来的意见。

二、网络亚文化传播对大学生网络人格的影响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渐建立的阶段,与其所在的社会环境有关。对于三观还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优秀的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优秀的网络人格。但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空间,缺乏辨识度的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亚文化中所隐含的劣质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会对于大学生的网络人格产生负面的影响。

(一)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化网络人格的形成

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意愿的充分表达,使人格的个性化得到表达。从近期生成的网络亚文化内容来看,其特点具有一定的个性化。比如网络直播文化、网红文化,以及之前的快闪文化,有的是大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有的是大学生通过对已经接触到的网络亚文化内容的个性化再次创造、再次传播。这种个性化的创作过程,不仅构建起了大学生个性化的网络人格,同时使网络亚文化更加丰富,发展更加快速。

(二)网络亚文化助长网络人格虚拟性

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与现实生活相似的虚拟社会。对于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来说,接触网络中的事物不能像接触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一样实现感官直接接触,在网络的人际交往中也具有虚拟性,容易造成与现实社会脱节的后果。网络亚文化诞生于网络中志趣相投的人组成的小群体,只存在于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中,大学生容易局限于与这些群体中的个体交流,而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因而容易助长网络人格的虚拟性。

(三)过度沉迷,迷失自我

网络亚文化的多样性容易使大学生沉迷其中,与现实生活相比,网络环境下产生的新鲜事物更容易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如今,人自身在面对大量的信息时,对信息的筛选存在困难,所以人们通常根据他人的选择获取信息。大学生容易因为相同的兴趣建立小团体,当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视频文字时,通常会与小团体中的其他成员一同观看、分享。而这种通过他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容易造成自我的迷失,失去自主寻求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的思考分析能力。

(四)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

网络亚文化中不缺乏劣质内容的存在,如恶搞文化、情色文化、黑客文化等。虽然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但对大学生群体来说,这种劣质、恶俗文化不仅具有较大的趋同倾向,而且存在极大的隐患;恶搞中存在大量的恶俗语句和图片,情色文化的传播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崇尚黑客的人,认为他们是计算机天才,甚至通过这种技能进行网络犯罪。这些亚文化中的缺陷阻碍了大学生文明素质的建立,更加不利于大学生网络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互联网环境下对亚文化传播的思考

网络亚文化的传播依靠全媒体进行了渠道的扩展,不再分国界、等级、种族。虽然网络亚文化的诞生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但在文化的传承上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威胁。大学生占网络使用群体中的绝大部分,乐于分享且热衷于对网络亚文化的创造、接触和传播。如何正确使用和传播亚文化?主流媒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主流媒体要坚持自己的立场,正确看待受众热衷亚文化的现象。在使用网络亚文化时须把握好尺度。其次,要正确引导大学生亚文化消费。对于网络亚文化的价值,要肯定其质疑、反叛精神中的积极成分,肯定其在形式上的创新价值并加以合理的引导,要使青少年认识到如何正确地进行媒介消费。在提高青少年对网络亚文化的识别能力的同时,促使他们对优质网络亚文化的创造和传播,从而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健康发展。最后,媒体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即使在网络社会中也要做到传递社会正能量。所以传统媒体要积极参与到网络中,通过迎合大学生的兴趣,在积极参与网络亚文化传播的同时对网络亚文化择优传递,对网络亚文化进行健康引导,从而增强大学生群体在进行网络亚文化创造和传播时的分辨力和责任心。

参考文献

[1]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仁[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00-102.

[2]程鹏程.试论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众传媒[D].扬州大学,2013:7-8.

[3]马中红.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J].青年探索,2011(04):5-11.

网络文化传播论文 篇5

年8月16日,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发布了全球50个最佳网站榜单,Wonderopolis位列其中。Wonderopolis是一个主要面向青少年的家庭及儿童类趣味教学网站,每天一篇文章,满足孩子们(同样跟对各年龄阶段的访客)好奇心的同时,也更好的引导孩子们进行求知及探索的`欲望。受此启发,徐州名人网(Http://www.xzmr.org )也应用而生,并于208月28日开通上线,市领导到会祝贺,《徐州日报》、《都市晨报》、《彭城晚报》以及江苏省政府网、徐州市政府网主流媒体都对徐州名人网的上线进行了报道。

徐州名人网由徐州人脉网络科技公司承办,2011版共设名人访谈、时代名人、名人记事、行业名人、名人文化等五大板块30个栏目。网站以“传承历史、记录当代、培育未来”为宗旨,通过对徐州历史名人文化的深入挖掘,对当代徐州名人事迹进行广泛传播,整合名人资源、聚合名人效应,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发展服务。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篇6

关键词 网络文化 传统文化 冲击

一、对文化传播的冲击

网络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媒,它更多地表现为社会通用的手段,表现为社会文化现象。网络手段的运用是文化传播的又一次飞跃,在人类大众传播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网络文化不同于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是一种快速变化的“快餐文化”。信息快速产生、扩散,又很快过时,各种网络行为快速实现,交往者之间可以很方便、快捷地建立关系,也可以很方便、快捷地被另一种关系取代。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冲击主要在传播方式、传播载体、传播速度三方面。

(一)传播方式

网络传播的方式是数字,没有体积,没有重量,一定的信息转换成数字,经过转播,数字再还原为一定的信息。网络传播是以电子信号代替写在纸上的记录进行通信,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作为主导交流工具的信息交流代替人们熟悉的语言、手势、表情、文字等传播方式。一个电话或一个E-mail将会更快更及时地将信息传递给对方,使人们面对面的交谈及给远方朋友写一封书信的机会逐渐减少。

(二)传播载体

网络文化传播载体较传统的印刷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网络文化传播载体的基本物理单元是计算机。计算机记录、存储与处理信息的物理载体主要是磁盘、光盘和半导体芯片等。这些载体具有信息存储容量大、密度高、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且载体生产成本低,载体负载的信息存取方便且记录和输出格式转换容易,信息迁移容易等优点。其次,网络的互联性为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处理、信息共享提供了极好条件。它们通过电话、电传、电视、网络终端等信息传输设备,通过高性能计算机等信息加工装置,向人类提供图、文、声并茂的信息,使人类享受到前所未有的绚丽多彩的文化生活。

(三)传播速度

网络信息通过因特网高速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等特点,而且它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制约,上网的信息瞬间便可以同步发送到所有用户手中。网络已经把地球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距离不再是影响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因素,人们传播和交流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也不再是问题。

二、对传统语言的冲击

文化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工具。而当技术解冻了语言时,也就动摇了文化本身。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的语言,计算机技术已经创造出并还在继续创造出不同于传统自然语言的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又称程序设计语言,引起了语言的重构,它猛烈地冲击着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因为计算机语言来自西方,西方文化心理中工程技术语言和日常生活语言之间的差异很小,而东方文化则不同,西方文明崇尚人文精神的文化传统,现代中国人仍注重和倡导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三、对传统知识存储的冲击

文化离不开知识的存贮,文字是传统的存贮知识的主要工具。文字的出现加快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印刷机的发明,使印刷书刊,尤其是印本图书成为传统图书馆知识收藏、存贮信息的主要载体。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相互渗透、融合,联机数据库、光盘出版物、网络信息资源等的诞生,使知识存贮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无纸存贮已成为现实,它更便利于人们快速的检索、共享和交换,使人类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并对传统知识载体的印刷书刊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极大冲击。

四、对汉字文化的冲击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书同文以来,汉字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推进文字改革,已初步形成了汉字、拼音两种符号体系共存的局面。计算机的出现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广泛使用,对汉字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使电子信息中的各种文字和符号异常频繁地在计算机以及网络之间进行交换处理,在这种信息的交流中,汉字遇到了如何接收外来语的问题。随着外来术语越来越多,内涵越来越广泛,汉字通常使用的音译和义译中的译名已经很难用来表示其含义,从而使汉字直接吸收外来语成为可能,打破了汉字与拼音共存的体系结构。目前许多外来语已在汉语里广泛使用,有的在大众传媒中已屡见不鲜,如:DVD、VCD、MTV、KTV、E-mail以及经济领域中的WTO、GNP、GDP等,在中央电视台许多栏目的后面,目前都有CCTV.com等电子信箱及网址等字样。外来语的直接渗透,不仅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同时也为汉字开辟了多元化体系共存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高正荣.网络·文化·网络文化[J].中国远程教育,2002,(05).

网络语言文化与网络新闻 篇7

网络语言文化影响网络新闻

语言系统是开放的系统, 其词语需要不断的丰富, 需要有来源, 需要有创新。当今的网络语言创造了大量的新词语, 这对丰富现代汉语语言词汇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 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发展正做着积极的贡献。网络语言拓宽了网络新闻在语言表达上的自由度, 使其在话语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空间。网络语言文化对网络新闻在思想上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由于新闻的特性就是求新, 网络语言文化的创新特点自然能让网络新闻更容易接受, 使其独具特色。

对网络新闻报道选题的影响。网络语言文化的创新推动了网络新闻报道观念的更新, 引导新闻选题比传统媒体更前卫、更自由、更开放、更宽容。网络语言文化追求自由平等的特性, 网络语言的任意性, 促使中国传媒在对权力禁区的监督上向前迈出了突破性的步伐。现在许多传统媒体因为“规范”思想的制约害怕“犯规”, 在社会监督方面仍不敢越雷池一步, 而网络新闻则显示出截然不同的先锋观念。如下面的新闻, 在网上更容易发出或者只能在网上发出:

原瓮安县委书记调任黔南州财政局副局长遭质疑

中广网北京3月25日消息震惊全国的“6·28”瓮安事件发生大半年后仍有余波, 被撤销瓮安县的一切党政职务的原县委书记王勤悄悄地“复出”, 调任黔南州财政局副局长一职, 这事被网民发现后网络论坛上一时议论纷纷。

对新闻标题的影响。在网络语言的影响下, 把网络新词语用到标题中, 已经是网络新闻常见的现象。以下是一些网络新闻的标题:

阿雅与众美女明星PK迅雷资讯

“悟空”改名“武昆”遭龙珠粉丝抗议凤凰娱乐

最惊艳、最性感的刘备!美女团体COS三国各英雄游久网

提前公映让团队抓狂新浪娱乐

山寨也疯狂《量子危机》终极收藏版上市圈钱网易娱乐

这些新闻标题中画线的都是比较流行的网络新词。既然它们能被广泛地用到网络新闻中, 说明它们不仅能被网民理解, 而且很受网民欢迎。

对新闻语言的影响。网络语言直接影响网络新闻的语言使用。为了让网民喜爱新闻, 新闻作者很乐于引入网络新语, 吸引、取悦网民。而网络新闻引用的网络语言, 一般也是被广大网民认可的、喜爱的, 富有生命力的。有新潮的网络词语, 也有前卫的语音语调等。

对新闻风格的影响。追求幽默、风趣、轻松自由的文风, 是网络新闻受网络语言文化影响的又一方面。下面是网络贴吧发的一则新闻:

“天堂地府联合国居民身份证”现身网络

记者看到, 帖子里的“天堂地府联合国居民身份证”, 底纹和普通居民身份证几乎一模一样, 上面印有“天堂地府”、“天地通用”、“天地户籍部”等字样。帖子一发, 网友们纷纷跟帖, 直言“太雷人、太封建”, 也有网友表示很有创意。

下午, 记者来到成都四圣祠北街和桂王桥南街的几家殡葬用品商铺, 店铺里卖的都是些比较常见的纸钱、火烛。随后记者来到文殊坊附近的老街上, 这里殡葬用品“超市”、“大全”有数十家, 日常生活常用的“衣食住行”各种物品, 在这里都能找到纸制版本。

这样的新闻没有多大的意义, 但在网络中的点击率很高, 也是网络上非常有特色的新闻。同样有趣的跟帖, 让新闻主体更加增色, 整个新闻则实现了很好的娱乐读者的效果。

近几年来, 传统媒体新闻一直在提新闻的“三贴近”, 即新闻应该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口号, 是因为传统的媒体离读者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尤其党报党刊, 受党政领导干部官僚思想的影响, 给读者明显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而网络新闻则不, 它一出生就混迹于草根中间, 有一种天生的民本思想。自然, 网络语言的幽默、风趣特性就同化了网络新闻的文风。和传统媒体新闻的古板庄重相比, 它在行文上往往喜欢活泼、清新。

网络新闻对网络语言文化的接受原则

网络新闻对网络语言文化的接受, 主要体现在对网络新词语的接受上。它对网络新词语的采纳会有一个甄选、使用、规范的过程。在这个问题上, 过于前卫和过于保守都是不适宜的。根据新闻及网络的特点, 它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形式上一致的原则。汉语网络新闻上出现的网络语言, 在形式上必须能够融入汉语体系, 与其保持一致, 原则上应采用汉字, 必须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网络语言以迅猛之势发展, 对传统汉语体系的完整性、规范性是一种有力的冲击。汉语文化及汉语有其自身的特点, 传统的外来语需经历语言、语法的汉语化改造之后, 还要在语义上接受汉文化的严格考验, 才能被汉语接纳。网络语言除了传统的汉字和标点符号外, 还包括数字、符号、拼音和英文字母等。有些词汇彻底抛弃了汉语的汉字基石, 不顾汉字的表意功能, 增加了汉语的阅读难度, 也无形中对汉语的根基形成冲击, 并造成一部分受众对电视、报刊上时不时冒出的外文字母不知所云。对于上面提到的非汉字网络语言, 网络新闻报道采用时要慎之又慎。

约定俗成的原则。网络新闻是面向广大网络公众的, 因此, 新闻必须选用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在社会上较为通行的那些网络语言。要把符合词汇规范化和群众语言习惯的网络语言, 跟由于临时表达的需要而使用的随机词、随意拼凑而形成的网络语言区别开来。有些网络语言已经广泛普及, 如“版主”、“黑客”、“博客”等, 恐怕无人不晓。但如果有些网络语言完全丧失其本来面目, 将传统规范的语汇彻底变乱, 其概念的意指和符指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比如那些数字加符号加字母的网语表达方式, 会让大多数人不知所云。如“201314” (爱你一生一世) 、“KMP” (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 , 这种表述恐怕就只能限于特定网民之间的交流, 但必须接受时间的考验, 所以不能轻易让它们登上网络媒体。青少年创造网络新词语的能力非常强, 差不多网上天天都有新词跳出来。有些词语显然走向了恶作剧的极端, 如近来青少年网民中火爆传播的“火星文”, 往常的一句简单的话语被无数的繁体字、符号、冷僻字和乱码取而代之。这样的网络语言, 网络新闻更要敬而远之。

不可替代的原则。一个词语在词汇家族中有其存在的地位与使用的价值, 是由于它的特定的含义或特有的色彩, 没有另外一个词语能代替它。传统的、固定的现有语汇系统, 有时缺少能准确表达网络概念的新词汇, 于是吸纳一部分网络语言成为新词, 对提高网络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丰富新闻的语言表达及扩大网络新闻的影响力都有一定益处。如网络新闻里频频引用的“驴友”、“粉丝”、“潜规则”、“山寨”、“人肉搜索”等词语, 所含的词义都有不可替代性。这些词语活泼幽默、方便时尚, 极大弘扬了人们都喜爱的网络语言文化, 读来让人耳目一新。如果换用传统词语表达, 根本不能把背后的网络语言文化展示出来, 甚至连基本的概念都可能表达不出。

传统规范的原则。网络新闻作为汉语语言文字在网络上存在的重要平台, 对规范使用汉语语言文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然要把粗话脏话等低俗化的网络语言拒之门外, 同时还要考虑对传统语言的继承性。在一些小圈子中, 网络流行语有滥用语言的现象, 这是语言低俗化的一种表现。不作考证或者根本无从考证的事情, 动不动冠以“史上最××”, 动不动就云“都是××惹的祸”等, 诸如此类的程式化语言, 在网络新闻标题中有所露脸。并不是说这类语言不能使用, 但用得过多过滥会让人觉得轻率、做作、哗众取宠、缺少个性, 新闻传播效果和影响能力将会大大降低。至于那些庸俗的低级趣味的谩骂性的语言, 更不能让其走进新闻的大门。

网络新闻可以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

语言只是交际工具, 而新闻则肩负着推动社会文明建设的使命, 所以新闻能吸收网络语言的新成果, 而对其损害社会的部分有抵抗力。所以, 另一方面, 新闻能引导和规范已经创新的网络语言, 并进一步统一和引导网络语言文化。

网络新闻能够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相对于网络语言交流而言, 网络新闻是一支正规军。网络新闻的性质在于它先是新闻, 而后才是网络的新闻。新闻是需要有规范的、有社会责任的, 要面对各式各样的读者。而网络语言交流则有很强的随意性, 又没有多大的影响面。这样, 网络新闻就有了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的资本。

规范网络语言应按其接受原则结合语言的实际进行。没有必要将网络语言视为洪水猛兽。网络语言产生于网络, 盛行于网络, 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 网络语言毕竟有很强的随意性、流行性, 所以它们中的大多数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有的甚至一闪即逝, 比如有的网民将“网络首页” (Home Page) 称作“烘胚鸡”, 没有赢得更广泛的响应, 在网上仅仅闪现一下就消失了。因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 本身有很强的稳定性、规范性, 使用语言的多数人会在自己使用的过程中, 将好的或者是方便的网络语言留下来, 其他的不能被大众认可的或者是不够“幸运”的就惨遭淘汰了。所以一段时间之后, 比如十年八年, 人们再来整理这些词汇, 再收进官方的或者是比较有学术权威的辞典里, 这些语言就会成为规范的现代汉语语言的一部分。现在, 网络语言刚一出现, 有些人就认为它扰乱了传统的语言, 于是, 要进一步立法进行规范, 要对网络语言进行设防或清理。有些人还居然把语言看做是民族文化的围墙。我们认为, 用这样的心态保护语言是语言的悲哀。实际上, 为此出台法规条例, 规定某些词可以用, 某些词不能用, 在实践中是难以落实的, 最后很可能是一纸空文。

网络语言需要规范, 网络新闻也能规范网络语言, 但是没有必要去规范所有的网络语言。网络新闻应按照其对网络语言的接受原则引用网络语言, 然后对其不符合一般的现代汉语语言规律或者可能被人们诟病的地方进行调整、改进。这样就实现了网络语言的规范。当然, 网络新闻对网络语言的规范还需要普通的新闻作者而不是语言学者、专家来做, 这就需要网络新闻的作者有一定的现代汉语语言的素养。如果网络上的新闻作者不具备这样的素养, 那么他就可能没有规范网络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实现不了对网络语言的规范。一旦网络语言被合理地规范, 会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 更容易被传播, 同时也有助于网络新闻的传播。对网络语言的规范有以下几种情形:首先, 对不适合的网络语言拒绝使用就是一种规范方式;其次, 应对网络词语本身进行规范;再次, 应对语言使用的方法、环境进行规范,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引导网络语言应以健康向上的文化观作指导。尽管文化观也需要发展变化, 但在发展变化的方向上, 多数人会接受多元的、富有个性的文化观, 并反对低俗、颓废的文化。如果网络新闻寻求迎合所有网民, 则有可能滑向低俗的深渊, 所以应该注意抵御低俗的语言。乐观向上的文化观永远应该是人类文化观的主流。网络新闻也和其他新闻一样, 不会是纯客观的, 所以就应该本着为社会负责的精神积极支持乐观向上的文化观。由于社会的多样性, 各式各样的文化观, 比如颓废的、求奇的、扭曲的等都有可能出现, 甚至会有一定市场。而网络新闻对那些东西只要有一个不支持的态度, 它们就难以兴风作浪。实际上, 从另一方面说, 如果网络新闻不能远离那些非主流的文化观而支持乐观向上的文化观, 它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也会出现危机。

网络语言文化与网络新闻总体上是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的, 二者的相互作用及效果需要未来广大网民的认可。用一句话说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摘要:网络语言文化对网络新闻的选题、新闻语言、新闻标题及新闻风格等都有影响, 网络新闻对网络语言文化的接受遵循一定的原则, 反过来, 网络新闻可以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 能够促成健康向上的文化观。

网络推手与网络谣言的传播 篇8

网络推手一词被大众所了解并熟知始于2005年10 月媒体对“天仙妹妹”事件的报道。目前, 学术界对网络推手一词还没有一个规范、统一的定义。

高芳等著《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推手”》将网络推手界定为“懂得网络推广并熟练应用的人或组织”[1]。

周伟松在《浅析网络推手现象》中认为“网络推手从某种意义上属于舆论领袖的范畴[2]”。

吴玫等人著的《网络推手运作揭秘:挑战互联网公共空间》认为“网络推手是由资本主导的, 有目的性在网络平台上发帖宣传的, 实际上是互联网与商业资本相结合的一种营销模式。这是资本对网络空间介入的一种新形式”[3]。

网络推手是指利用网络媒介, 通过大量的虚拟网络账号在贴吧、论坛、微博等社交媒体发布、评论、回应、关注、分享与特定话题相关信息, 营造出热点话题而引起广大网民的关注, 从而进行一些炒星、产品推销等活动的个人、团队或组织。

2 网络推手如何传播谣言

谣言的传播模式一般分为以下三类:一是链状模式, 指的是谣言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二是树状模式, 指的是谣言最开始从一个传播到几个人, 接着这几个人再传播到一定数量的人当中的传播模式;三是漩涡型复式模式, 融合口头传播、网络传播及传统媒体传播于一体[4]。

《花儿与少年第二季》[5]于2015 年4 月25 日起每周六晚22 :00 在湖南卫视首播。随着节目的播出, “90 后”花儿兼导游郑爽再度霸占微博热搜榜。在网民的讨论中大部分都是对郑爽在节目中表现的吐槽, 甚至是个人攻击, 一时郑爽招黑无数。郑爽经纪人连续发微博澄清谣言并称再涉及到艺人的隐私信息, 将会不遗余力地寻求法律手段。但“郑爽整容”“郑爽与XX不和”“郑爽滚出花儿与少年”等话题在热门话题排行榜上依旧高居不下。作为郑爽被黑推手的号称“资深娱乐评论人”的微博大V, 通过对娱乐事件发表评论和爆料获得大众的关注并影响舆论。有关郑爽的新闻一发布, 网络推手趁着热度发布负面微博, 甚至连续发布。

在郑爽的谣言传播案例中, 主要融合了网络传播、传统媒体传播和部分口头传播。事件之初, 郑爽的谣言大多散布于各大贴吧和论坛, 网络推手作为各大贴吧的吧主或成员有目的地发布郑爽的谣言, 通过链状模式影响了部分吧中成员, 同时由于贴吧成员的相互交叉性影响了其他贴吧的成员的认知。而后, 部分网络推手开始在微博和贴吧同步更新。在论坛之后的微博传播, 谣言传播形成更大的传播网络, 出现了裂变式的传播形态。网络推手制造话题, 引发了其粉丝用户的关注并产生了互动行为, 同时雇佣的网络水军的评论和转发, 再次引发粉丝关注和互动行为。当水军不断反复着重的信息被立场不坚定的网民接收并被影响后, 这个网民很有可能会去影响网络上其他与他有过联系的网民。

但是, 水军不只是为了影响网民而存在, 他们往往还能挑拨网民引起网民之间的争吵和谩骂。网络推手为了达到其炒作的目的, 他们往往会雇用“正”“反”两批水军, “反”方不断抨击热门话题的人物或品牌, 而“正”方则支持话题或人物, 当主持话题人物或品牌的网民不断增加时, 推手就会安排更多水军去攻击话题人物, 反之也成立, 因此让“正”“反”两方形成相对立的局面, 可以将话题炒作成持续且富有争议的热点。由于网络的匿名性, 微博账号的真实身份难以辨别, 因此潜伏着一些顶着“郑爽粉”有意攻击其他明星, 而后便“匿名”或修改微博身份的微博账号, 他们的攻击行为目的是为了引起郑爽粉丝与被攻击明星的“粉丝”互掐。在这些假“粉丝”中大多都是网络推手布置的“网络黑”。

一般而言,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 谣言亦如是。谣言的爆发经过广泛的传播, 引起受众的关注进而进入鼎盛期, 随后经过“辟谣”队伍的出现而热度降低, 慢慢进入了衰退期, 最后谣言消失, 淡出受众的视线。然而由于网络推手们“乐此不疲”的定期的发布, 通过“狂轰乱炸”式的爆料引起网民的持续关注和讨论, 使得网络本身的自净能力大大低于推手们发布谣言的频率。

3 网络推手为何传播谣言

3.1 个人利益的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20 世纪40 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卡茨提出, 他把受众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 而把他们接触媒介的活动看成是基于特定需求来“使用”, 从而使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6]165。同样网络推手也是具有特定“需求”的个人, 他们利用媒介也只是为了使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而在这些需求中个人利益的满足则是动机之始。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介产生后, 网络资源的廉价和网络传播的低成本性, 人们能够利用其来获取高额的利益回报, 由此越来越多的推手和其他传播者试图从中获利, 而传播明星们的谣言则是获取大众“眼球”有效的快捷方式, 因此推手们通过传播谣言, 进行炒作和营销, 获得知名度, 谋取更多的利益。2011 年《北京晨报》披露了各大微博主的报价单, 具体报价按照“粉丝”的数量而调整, 少则200, 多至6 000 元。由此可见, 随着网络的普及, “粉丝经济”的兴起, 网络成为部分推手谋财的工具, 在利益的驱动下, 他们假借言论自由的外衣在网络上大肆的宣传他人的负面言论, 攻击他人, 制造和传播谣言。

3.2 沉迷于舆论领袖地位的虚幻的自我满足

舆论领袖指的是“能够非正式地影响别人的态度或者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人行为的个人”[6]189。“注意力经济”时代意味着抓住大众的关注点, 就抓住了巨大的财富。追求舆论领袖的地位则一方面是为了追求其巨大的利益财富。另一方面这也是现实社会话语权不平等的体现。网络的多元性发展和话语权的下放使得普通人能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 表达诉求, 争取公共事务的话语权。然而人们一旦享受到了这种“一呼百应”“呼风唤雨”的快感后大多都会沉迷其中, 渴望成为舆论领袖主导舆论, 获得自我满足, 网络推手由于其强大的粉丝数量尤为如此。因此推手们在商业推广上变得越来越没有底线, 发布各种匪夷所思的谣言。微博“大V”薛蛮子, 曾为了所谓的舆论领袖地位在微博上也发过一些危言耸听的虚假消息。因此可以知道, 趋利避害的本能和对个人满足感的强烈需求让网络推手妄加地产生、传播谣言, 而更甚抨击政府、组织和个人, 这种欺骗网民的行为不仅破坏了社会风气, 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3.3 社会心态的迎合

社会转型时期, 思想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反权威思想也逐渐扩散, 社会变迁人心变得恐慌, 人们惧于落人后而盲目跟风。在这样的社会心态下, 启动舆论生成的“沉默螺旋”[6]199极易发生。另一方面, 主流文化发展滞后, 人们的审美疲劳以及审美视角的多样化、甚至审“丑”文化的流行, 使得正面人物的负面信息满足了这种丑态文化, 越是负面的谣言就越能够引起大众的关注, 形成网络热点。“谣言是对权威的一种返还”[7], 网络推手们正是借助满足大众“丑化”的心理需要, 传播谣言。

4 结束语

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谣言一直是我国互联网管理的难题。今天,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彻底根除网络谣言确实存在很大困难, 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尽可能地减少谣言, 降低因谣言传播所造成的危害, 并对制造、传播谣言的行为给予惩罚。而在网络谣言的治理中尤其要重视网络推手们的规范和治理, 他们作为知晓网络运行的专业人士, 通常是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如果不加以有效的管理, 那么网络谣言将会更加的泛滥, 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推手来进行有效的治理谣言, 而这需要多方面持续的努力, 也更需要对网络推手现象更多的了解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高芳, 孟红玲.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推手”[J].今传媒, 2009 (4) :72-73.

[2]周松伟.浅析网络推手现象[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S1) :112-113.

[3]吴玫, 曹乘瑜.网络推手运作揭秘:挑战互联网公共空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8-9, 67-68.

[4]程萍, 靳丽娜.网络谣言的传播及控制策略[J].编辑之友, 2013 (8) :79-81.

[5]吴迪.浅析湖南卫视娱乐节目创新实践与启示——以湖南卫视热播节目《花儿与少年》为例[J].新闻传播, 2014 (12) :221.

[6]郭庆光.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165, 189, 199.

网络文化传播论文 篇9

一、网络传播的基本内涵

网络传播, 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人类信息传递。企业文化网络传播, 即是通过计算机网络, 达到传播企业文化的目的。

从本质上分析, 企业文化传播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主动行为, 主要表现在内外两方面, 对外传播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经营环境, 实现企业与外部环境的顺利接轨, 对内则是为了协调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使得同事之间的关系更和谐。

二、网络传播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网络传播是基于互联网这一平台对企业文化进行传播的一种手段, 就一个企业而言, 运用网络这一手段来传播其企业文化价值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具体言之, 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 它是企业进行自我价值定位的具体体现, 从角色定位角度而言, 企业是商品生产、经营管理的载体, 作为经济实体的企业, 一方面它要以寻求经济效益进而进行产品的生产、创造, 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实体的企业又要在社会上树立其良好的社会信誉度和公众认可, 即良好的企业形象。所以, 企业文化是企业进行自我价值定位的具体体现;其二, 是企业塑造品牌形象的核心价值理念;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思想”, 它统帅着全局的经营发展和战略规范, 其中塑造品牌形象就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一个层面, 所以,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所在品牌形象的核心价值理念, 它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其三, 是企业推进团队凝聚力的价值标准, 它的构建必须紧密联系企业职工, 体现企业职工的各种诉求, 如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的标准、广告诉求, 都能给企业职工一种亲近之感, 所以企业文化的建设是提高员工主人翁意识和员工高尚情操的价值标准, 是企业推进团队凝聚力的价值标准。

三、运用网络媒体传播企业文化的对策及建议

信息化时代, 企业不建立网站会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 企业网站可以随时与客户交流, 查阅信息也快捷方便。但是, 企业网站的建立只是企业文化传播的开始, 后期的推介、宣传工作也非常关键, 这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计算机网络的交互功能很可观, 不但能利于企业文化传播信息的及时反馈, 而且也起到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企业可以通过网络, 进行电子邮件、留言板、论坛等形式的交流, 实现信息共享。它首先有对外宣传的作用, 再者, 能及时接受外界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见, 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 完善的信息交互系统是基础, 例如人们熟知的报刊、电视、企业网站等, 著名的企业万科的网站, 建有《万科周刊》, 不但得到了本单位职工的欢迎, 也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肯定;而中国电信的“10000在线客服”, 在线人工解答, 24小时服务, 极大的提高了企业形象。

2. 抓住新机遇, 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作用

互联网24小时内可以做到全球企业信息同步, 网络传播中间环节几乎不存在, 这保证了信息的正确率, 这也是企业建立文化网络的目的。所以, 一个企业要想利于不败之地, 就要抓住3G、4G移动通讯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 充分利用规模庞大的网民群体资源, 加强企业的网站建设, 在此基础上, 还可以建设手机版的企业网站, 最大幅度的进行企业文化网络传播, 实现企业建立文化网络的目的。

3. 创新思路, 通过多渠道实现网络传播目的

信息化时代, 机会稍纵即逝, 一旦不能及时接受信息, 机会就会错过。信息的传播速度决定着信息的含金量。企业文化传播要求不太严格, 但及时的信息共享, 是对客户和职工的一种责任, 企业的信息及时传播程度影响着企业的知名度。企业对企业信息的传播, 是一种企业文化精神, 是一种担当。企业的文艺晚会、媒体访谈、新闻发布会都可以网络传播, 让员工有主人翁感。

4. 发挥新功能, 向社会展示全视角的企业文化

互联网的功能很多, 传播文字、图片、影像都是其优势的表现。毫无置疑, 企业网站是企业文化的舞台。企业可以通过企业文化网络图文并茂的向外界推广宣传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理念, 弘扬企业精神, 展现企业成绩和风貌。也可以通过文化宣传专栏, 以及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进行宣传, 让企业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领略企业风采的同时, 感受企业文化的魅力。在此基础上, 企业为便于客户存储、使用和转载, 还应提供一些有关的数据和图片以及影像, 将信息传播途径再延伸, 力争实现多渠道、多方式的传播, 将企业文化网络传播向纵深发展, 形成全方位的传播。■

摘要:在当前日益发达的媒体环境下, 企业如何有效通过媒体传播来塑造其自身的品牌形象, 传播其优秀的企业文化, 对企业来说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 本文就当前媒体传播环境下, 企业如何运用媒介传播平台来传播企业文化进行了研究论述。

关键词:企业文化,媒体传播,网络传播,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李湘宜.高校网络传播创新渠道分析[J].今传媒, 2011年07期[1]李湘宜.高校网络传播创新渠道分析[J].今传媒, 2011年07期

[2]徐炳全.浅谈网络传播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报业;2011年16期[2]徐炳全.浅谈网络传播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报业;2011年16期

[3]喻惠敏.团购网站为何走红[J].新闻世界, 2011年06期[3]喻惠敏.团购网站为何走红[J].新闻世界, 2011年06期

网络媒体与网络新闻的传播发展 篇10

所谓网络媒体, 其实与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并无不同, 都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渠道, 是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 信息的载体。而说到其与传统媒体的不用主要表现在工作方式的不同, 网络媒体依赖IT设备开发商们提供的技术和设备来传输、存储和处理音视频信号。

同时与其他媒体相比较, 网络媒体是存在一定的优势的。首先, 其传播范围最广, 能够达到全球性的效果, 任何信息一旦进入Internet, 分布在近200个国家的近2亿Internet用户都可以在他们的计算机上看到。其次, 要说到其保留时间的长短上, 位于网络媒体上的信息是常年、不间断的存在的, 不拟报纸、电台等媒体只能保留几十秒、甚至几秒的时间。第三, 网络媒体的信息数据是非常庞大的, 而内容也是十分全面的, 例如, 按照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影像、动画、声音、文字, 按照设计领域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涉及政府、企业、教育等各行各业等不同的信息。初次之外网络媒体还具有开放性强、操作方面简单、交互性沟通性强等特点, 而且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是许多行业企业选择其为宣传自己的载体的原因, 最后还要说到其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具有强烈的感官性, 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的重要原因。

网络媒体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意义

网络媒体是一种依靠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传媒, 它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 发布信息和进行信息服务。而这其中当然包括对网络新闻的各种传播, 下面我们就从几个具体方面阐述网络媒体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意义。

1.网络媒体的切实应用, 使新闻的传播更快捷、更方便

中国新闻传播媒体的网络化进程, 虽然可以追溯到1993年12月6目的《杭州日报》电子版, 但真正拉开序幕的是1995年中国公用计算机因特网的开通。1995年1月12日《神州学人》杂志开中国出版刊物上网之先河。到2000年, 已是各种网络传媒形态充分发展:报纸电子网络版、网络新闻媒体、门户网站都在蓬勃发展。这些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 使网络新闻的传播更加快捷, 大大节省了人们通过其他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时间, 新闻信息的传播更及时、也更有力。

2.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些新闻对空间与时间的限制

通过传统媒体传播的新闻和信息, 存在时效性短、不易保存的缺陷, 但是通过网络媒体进行的信息保存与传播就避免了这一问题。网络媒体所容纳的信息量是十分庞大的, 不论是新的新闻, 还是对于过去各种事件的信息都会长时间的存在于网络媒体上, 这对于过往信息的查询更加方便和直接。

3.网络媒体为群众们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权力

网络媒体中信息或新闻的传播, 对我们而言, 有效的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的平台, 在这里尽管在许多场合下, 例如知名的新闻类网站, 对网络新闻仍然有编辑权, 仍然有网络记者和网络编辑在充当“把关人”角色, 但是, 由于受众享有极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 新闻传播者的地位受到削弱, 权力在向受众倾斜。所有这一切都将使社会控制趋向弱化。在这层意义上, 网络传媒的确给受众带来了很多权利。这一作用的突出, 使得网络新闻的传播更加辩证, 不在成为新闻编辑者一头独大的工具。

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媒体传播网络新闻

网络媒体对于网络新闻的传播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具有较大的优势, 但是这其中也存在许多的弊端, 例如由于网络可以以匿名、假名发布信息, 并拥有网络的多渠道发布, 许多动机不纯的组织发布虚假信息, 使群众受到蒙蔽;网络的搜索功能使人们的隐私权受到了侵害, 而错误的信息给许多当事人造成的巨大的伤害, 却因网络的虚拟性无法给予补偿。

针对于这种情况的发生, 我们为了更好的利用网络媒体在新闻事件舆论中的监督作用, 在这里我们就从其监督作用的几个方面来具体的解释一下。首先, 我们要说道的就是网络媒体对网络新闻传播的实时性和公开性, 这是基于网络媒体克服时间、空间限制的基础之上的, 即使人们不外出也可以知道所有发生的大事, 这不仅能够公开信息, 还能够提高政府行政方面公共权力行使的透明度和民主监督的力度;其次, 网络媒体在新闻事件中交互性和强大的信息整合功能。这主要归功于网络媒体为人们提供的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 这些言语上的评价,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在这不断的交流之中, 信息的到整合, 再经过反馈为决策者更直观迅速的掌握大众民意, 从而做出积极有效的公共决策提供重要保障。

总结

守护网络 传播文明 篇11

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如今,上网已成了人们工作和交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与人的交往离不开网络、QQ、短信、飞信、微信……网民们不仅可以在网上写作、阅读、聊天、发邮件、谈生意,还可以在网上交友、购物、玩游戏、旅游观光,从事各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或虚拟的活动。因此,网络文明不可忽视。

其实,网络本身是文明的,不文明的是各类使用网络的用户和经营网络的运营商,他们为吸引眼球而经常弄一些标题党,造成了网络的不文明现象。“相信通过建立良好健康的网络文明观和网络文明引导互动机制,网络文明将会在促进社会文明进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网络文明志愿者们坚信。

海淀区充分利用区域丰富的高校、高新技术企业资源,广泛吸收社会各阶层有识之士,净化网络传播环境,有效传递文明力量。如今,北大、清华、人大、中科院等区内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的师生,以及像百度、腾讯等国内互联网巨头等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都成为这支志愿者队伍中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利用这些不可复制的独特资源优势,海淀区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

“无论什么样的中国游客群体,出国旅游都代表着中国形象,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文明礼仪从小事做起,从未成年人抓起,既十分必要,又事半功倍。”临近假期,文明海淀官方微博溫馨提示,要文明出游,恪守公德。这条微博被无数网友转载、评论。

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志愿参加网络文明传播队伍。他们具备较好的思想文化素养和文字写作能力,有一定的网络宣传策划能力,并且能够娴熟运用网络传播工具和传播手段。

以互联网为代表,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已经不容忽视。很多事件是先从网络上发出声音,然后慢慢酝酿,再引发传统媒体关注。紧紧围绕实事焦点、百姓关注热点、突发重大事件或问题,海淀区网络文明志愿者利用博客、微博、论坛等途径,搜集网络舆情、群众呼声以及应对社会管理难题的“它山之石”、民间智慧,为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如今,海淀区已逐步形成多领域、全覆盖的“文明上网”服务体系,众多网络志愿者、意见领袖传播先进思想和精神文化理念,影响并带动网民不断提升文明素质,为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进行着不懈努力。

论网络文化与网络安全管理 篇12

一、网络文化概述

人类的文化传播经历了各个时期, 从最开始的口头传播到手写传播到印刷传播再到电子传播, 这是一个相对而言激进的过程, 特别是进入到电子传播的时代, 信息大爆炸已不再是罕见, 互联网作为如今最流行的文化、信息等传播途径, 其快捷方便的特性深受广大互联网用户的喜爱, 但是互联网的文化环境确实严重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

在互联网上获取各种信息也是最普遍的现象, 互联网是一个大家共享的平台, 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上各抒己见, 起观点的正确性是需要使用者本身具有一定最基本的判别能力, 才能适应互联网各种深浅不一的特殊环境, 自律显得特别重要, 做好最基本的自律才能做到最基本的保护好自己不去直接或间接的伤害他人。

二、网络安全管理

在政治方面, 广大用户应该注意在遵守国家基本法律的情况下, 防止国内外一切反动势力的攻击、污蔑等, 做好一个中国公民基本应该做的遵纪守法, 积极响应国家和党的号召, 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积极向上的, 自觉批判打击一切不合法势力, 这也是使用互联网前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在信息获取技术上要想杜绝这种在政治敏感话题上是可以才去一定技术手段的, 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主要是分主动和被动获取之分, 如何选择测量点以及多个测量点之间合作, 尽量优化资源以达到充分使用是首先应该考虑的, 在一些不宜在公共场合发表的言论等信息可以通过网站截获等手段加以遏制。

在网络健康发展的环节中少不了剔除色情、暴力等内容。互联网庞大的资源量和人数众多的使用者, 为互联网的管理制造了一定的麻烦, 在这些不健康文化中, 各网民应该做好杜绝浏览一切不健康的信息源, 发现时应该积极举报违法行为, 做好一个公民的基本社会风范。正因为大量的可以共享资源, 就造成有个别公民寻思一些不法的事情, 其中色情书刊及其电影等用来获取非法利益, 给互联网网络的安全健康文化抹黑, 要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首先是要做好自律, 自身杜绝这样行为, 时刻提醒自己应该遵纪守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站管理人员应该禁止会员及其管理人员上传非法图片及视频文件, 对于自制力较弱的人群可以在电脑上安装一些过滤软件以此来保护自己。

互联网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群及其机关单位, 因此, 做好保密性的安全是相当有必要的, 防止国家和企业机密被窃取活流失。对于一般用户来讲, 计算机网络仅仅是用于方便自己的生活, 不过对于一些研究计算机网络的技术人员来讲, 计算机的各个环节都了解的相当透彻, 这些人员在思想出现偏激的时候可能会被社会一些激进分子利用, 从而用来破坏国家一些设施, 以便获取国家机密等这类人群称之为黑客, 所以, 相关的保密性措施应该积极加强以便维护自身以及国家的利益。

网络文化还呈现在自身隐私保护方面, 互联网的特点之一就是资源共享, 在用户错误设置以及没有在自己电脑上安装保护措施的情况下, 如果受到一些不法人员的恶意攻击或者植入木马病毒的情况下, 就有可能造成自己隐私被泄露的可能, 所以为了维护网络的安全性, 广大用户应该杜绝连接一些不明来路的链接以防被钓鱼网站利用来植入木马病毒, 另一方面就是用户自身应该有电脑安全使用以及安全利用互联网络上应该学习一些基本的常识, 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定期杀毒排查等手段可以进行有效的遏制。

对于广大爱好创作的用户来说特别应该注意自身创作产品产权性的保护。如今, 计算机已经代替过去手写式传播文化, 更加是被广大用户用来展现自我作品的传媒平台, 不过就因这样, 做好产权性的保护就更加有之必要, 否则被剽窃抄袭的现象就会永无止境, 这样对在、创作人员来说自身权益不得到保护就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更加不利于有更多优秀的创作得以诞生。

互联网络的文化错综复杂不言而喻, 防病毒、垃圾邮件、网络蠕虫等恶意消耗信息网络资源, 在其破坏性上我们应该更加近一步的做好认识。当用户在受到攻击时如果没有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就会造成电脑的不安全使用现象, 而且往往在受到攻击时根本就没有预示, 不经意之间电脑已经受到了及其严重的威胁, 可能会造成计算机莫名其妙的死机、屏、运行缓慢等现象, 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所以在网络文化中杜绝破坏性也是迫在眉睫。

三、结束语

媒介的变迁, 网络的发展, 文化错综复杂, 网络世界也是深不可测, 做好公民的基本守则, 自律是维持秩序的基本, 以网络文化管理和网络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方式, 采取法律的强制性, 自身多担当的责任感来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就会变得轻松与简单, 在自律加以技术上的支持我相信网络文化将以崭新的面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宏彬.浅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0 (3) :52-54.

[2]谢文模.浅析国际互联网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及其对策[J].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13 (2) :48-52.

上一篇: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下一篇:电子元件服务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