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的网络文化(精选9篇)
建设和谐的网络文化 篇1
网络时代是一个巨变的时代,网络以独特的方式迅速并且不断地改变着世界,逐渐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给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学校既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往、娱乐等方式都因此受到深刻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网络的出现,给校园文化带来了新的变迁,高校图书馆面对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更好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1 校园文化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大学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大学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大学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校园文化既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气质、文化传统、优良作风和办学理念的综合体现,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高校的全方位体现。广义上讲,校园文化是指除了第一课堂以外的和师生有关的其他一切教育活动。它是在物质财富精神氛围以及生活方式上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类型,其主体是生活在校园内的学生和教职工。而狭义上的校园文化则是指在学校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固体意识和精神力量。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是:以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为中心,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技能文化四个方面着手,以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高雅的艺术情趣、多彩的文化生活、娴熟的技能操作,形成催人奋进的学院精神和舆论环境,使学校的文化形态、师生心态、技能状态内外和谐,办学实力、校园活力、动手能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从而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 高校图书馆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集散地和展示人类文明的窗口,它既是向校园精神文化系统输入信息的窗口,又是高校师生丰富完善自身精神文化修养乃至创造精神文化新成果的集聚场所,具有强烈的文化辐射功能和深刻的精神影响力,肩负着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神圣职责,它以系统地搜集、科学地整理、快速准确地传递师生员工所需的教学、科研文献信息,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传播中心。
2.1 系统地规划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图书馆建设的前提
大学校园作为新的人文精神赖以生长和发展的摇篮,必须加强校园文化的整体规划和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大学生进行阅读教育。图书馆是高校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阅读场所,要针对学生的功利型、志趣型、生活型、消遣型和猎奇型等阅读心理趋向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加强图书馆的阅读内容、阅读空间和阅读方式的建设。现阶段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要构建好数字图书馆和购进各种优质实用的图书,改善现有的电子阅览室和现刊阅览室的阅历环境。明智的高校管理者还会根据校园文化整体规划和建设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图书馆建设计划。所以说,高校校园文化的整体规划和发展是促进图书馆建设的动因和前提。
2.2 图书馆是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和重要场所
高校是先进文化理论的发祥地,也是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与更新必不可少的场所。高校校园文化不是孤立的,它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大文化背景,甚至民族宗教、科学技术、艺术等诸多方面紧密相连。社会的整体文化直接作用和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而高校校园文化则是整体社会文化中最活跃、最典型、最有现实意义的文化。和谐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是学校内一切与教育相关的活动均处于和谐与协调发展的状态。一方面一所高校的发展思路与成长历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作用的具体体现。大学图书馆的建筑通常是高校的标志性建筑,是优雅文化的象征,高校的教学、科研、学生培养都离不开它的支撑,其馆藏的资料则记录着学校的文明历程,体现着学校的文化品位,而其以人为本的服务与管理增加了文明的内涵。另一方面,图书馆因为有大容量且高度密集的各类文化信息,承担着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是最能体现现代文明的一道独特风景,所以它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起着先导性的作用。同时高校图书馆是文化信息的源泉、智慈的中心,是高校和谐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和象征,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场所。可见,高校图书馆的职能表明了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离不开它的运转。
2.3 协调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图书馆建设能有效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及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优质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提升高校品位和层次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构建高校的办学特色。校园文化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校园文化精神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会潜移默化并实实在在地作用于校内的每一个人。在高校的建设工程中,图书馆是最大的亮点工程之一,它不仅为校园文化提供巨大的智力支持,而且本身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图书馆是各种信息流的集散地,来自校内外的各类资料、信息不断地汇集于此,又源源不断地被迅速传播到师生间,拓展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从而提高师生工作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借助这些信息,可培养锻炼广大师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洞察社会现象的能力,大大缩短与现实社会的距离,可谓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变革式的影响,而由此出现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校园网都为广大师生获取网上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大缩短了人们的时空距离,为学习和借鉴他人办学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3 网络环境下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3.1 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的新特点
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新形式、新趋势。
(1)校园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新形式。校园网络文化是指高校校园内与互联网紧密联系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交叉”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校园网络文化具有全球性、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点,它克服了主、客观的分离,实现了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的兼容,构造了一种全新的校园文化。
(2)主流文化影响作用弱化、社会属性更加显著。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到各种文化和价值取向,经过反思和理解,便可形成他们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价值多元化的发展必然弱化社会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伴随着校园信息化的发展,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程度加大,传统的“校园特色”或“独立性”必将减弱,校园文化的社会属性将日益增强。
(3)校园文化主体的参与方式呈现出平等性。网络文化最大的特征在于交往的虚拟性,在虚拟条件下,网民的交往角色是虚拟的,交往更加平面化,是一种典型的横式的平等交往。
3.2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网络时代,要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努力。笔者认为应齐抓共管,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充分发挥好高校校园文化教育和引导功能,保证网络时代高校校园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
(1)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管理理念,科学认识网络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客观上讲,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会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它对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是促进,利大于弊。我们要以校园网为交互平台,培育师生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及理性的批判精神,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倡导和谐的人文精神。
(2)加强网络硬件设施建设,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载体。高校要通过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平台。
(3)加强网络引导教育,培养良好的网络行为。要教育学生,任何科技成果包括网络技术都要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和制约,任何网上行为都必须在法律的许可范围内进行,从而增强学生网络权利与义务对等的观念。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在网络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要学会明辨网络行为的合法与非法,有罪与无罪等问题,提高对网络陷阱的识别能力,维护自己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通过对学生的网络引导和教育,让学生明白怎样更好地运用网络来帮助自己发展,从而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更好的环境。
网络化是时代发展的特征,它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图书馆既是向校园文化输入信息流的重要窗口,又是高校师生继承前人文化遗产、创新成果、丰富并完善自身文化修养的场所,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要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少杰,张忆玲,兰一兵.高校图书馆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世纪桥,2010,(1):153-154.
[2]陈明华,王亚博.高校图书馆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3):77-78.
[3]徐建春,郏亚芳,王阳阳.网络环境下再议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J].黑龙江史志,2009,(12):59-60.
[4]王瑛.论高校图书馆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9,(31):1145.
[5]刘似丽,高建林.试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5-56.
[6]王小娥.浅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09,(5):171-172.
构建高校和谐网络文化探析 篇2
一、和谐网络文化的涵义
网络文化通常是指网络中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态表现的文化成果,主要包括网络新闻、动漫、网络视频和音频、网络文学、论坛等。
网络文化具有全球性、多元化、高技术、传播快的特点。在高校,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载体,深沉吸引大学生们的目光,其依赖性正在超过传统影视、文学艺术、纸质书籍等大众文化形式。这种情况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本文的和谐网络文化是指一种良好的生态文化。和谐的精神文化是核心,和谐的制度文化是保障,和谐的环境文化是依托。
和谐网络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创建和谐校园和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
同时,通过和谐网络文化的建设,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学生受教育的第二课堂。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和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将有很大的益处。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遇到的种种问题。为学生在为人处事、职业生涯、恋爱婚姻等方面都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今后能顺利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下文就如何构建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做进一步探讨。
二、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和谐的网络精神文化是核心
建设高校和谐精神文化、培育学校精神,应在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中将办学理念落到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大学的显著特色就是具有浓郁的学术氛围,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的重要源泉,也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高校必须搭建校园网络互动交流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信息及资源,营造校园网络文化不同的学术特色,同时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网络激发大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高校的学风建设、师资引进和培养、学生素养的提高、教师的授课方式等,都是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焦点。不断丰富网上精神文化生活是以进一步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内容为前提。努力打造网上精彩课堂、名家讲坛、网上报告厅等一批网络文化品牌,培育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弘扬学校历史传统,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二)规范的网络制度文化是保证
高校的制度建设是构建和谐网络文化的制度保证。建设和谐网络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和学校的和谐发展。学校应以“和谐”为中心,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加强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优化高校网络文化管理体制,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工作。合理的网络管理体制可以使师生之间能进行有效和畅通的沟通交流。因此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同时,不能忽略技术层面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性作用。
深化管理制度改革是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管理模式的改革有利于和谐网络文化生活日新月异。
实现人和制度的和谐,最终是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应集思广益,合理制定并完善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考虑如何把制度建设和人性化的人文管理和谐统一起来。在依法依规、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把各种人文的需要结合起来,全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即民主平等,又团结尊重的和谐网络文化制度。通过人与制度的和谐统一,找准定位。一切从实际出发,应该是高校可持续发展、创建和谐校园的主要指导思想。
(三)和谐的网络环境文化是依托
校园环境是和谐网络文化的物质基础,是和谐网络文化外在表现形式。校园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建筑物、学生公寓、运动场地以及校园绿化、人文景观等。优雅的校园环境,可以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和荣誉感。优雅的校园环境是校园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又是一个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反映。因此,在校园规划设计中不但要符合建筑学、教育学方面的要求,还要符合长远发展的要求和目标。高校根据本校环境特点、历史背景、办学方针、高校性质等构建和谐的环境文化,做到人与环境相和谐。其中,高校的和谐网络文化建设应该和校园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相配套,也是一项基础工程。同时,要加强高校网站互动技术平台开发,使大学生与大学生,大学生与学校领导、老师、辅导员的信息交流、思想沟通、观念更新和情感互动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从而拉近人际间的距离,创建健康向上、平等互助的网络环境。
三、高校构建和谐网络文化的意义
(一)高校构建和谐网络文化是高校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
文化的多元化给高校网络文化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拓宽了高校大学生的视野,并由此使得高校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为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了新的血液。另一方面加剧了网络文化价值观的内在冲突。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文化批判精神弱化及文化整合创新缺失的现象,导致了高校传统精神和道德精神境界的提高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构建和谐网络文化,对高校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打造文化软实力,对提升高校竞争力,走特色办学之路,形成科学的价值取向及精神追求,体现办学理念以及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构建和谐网络文化是提升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在充分发挥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我们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扩大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建设有助于激发高校大学生激情,唤起他们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能够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通过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建设可以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文化和意识形态等精神层面的保障。对维护校园和谐稳定、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应得到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深入研究。通过不断的工作实践与探索,构建起一个具有本校特色的和谐网络文化环境。
建设和谐的网络文化 篇3
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是一种新兴媒体。但网络媒体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更加平民化,传播更加迅速,互动性更强。网络媒体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给广大网民提供一个相对自由、能发表个人意见的平台。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充分反映百姓意愿,形成较强舆论氛围。新浪、网易、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中,很多网民都会在浏览完有影响的新闻事件后展开激烈而深入的讨论。这些看法和观点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呼声,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网络也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沟通政府和普通百姓之间的桥梁。
2.民意参与舆论的意识逐渐增强。在网络中,网民们可以通过各种论坛和跟帖对某事件发表评论,公布事实真相,深入而广泛地参与到舆论中去,从而体现了受众参与网络评论的主体意识。
3.网络评论可以形成一致的声音,有利于社会监督。当网友发帖评论后,每一个意见都有可能改变其他意见,同时也会得到其他网友的反馈和评价。当某些意见趋向一致的时候,就形成了舆论主流。这种强势传播效果有利于对社会进行监督。
借助于这些优势,近年来,网民的观点在舆论导向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媒介权力逐渐由“权威主导”转向“草根主导”。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传播的技术特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匿名性)使得网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反客为主,网民总体上呈现低收入和低龄化的特点,且处于相对边缘和弱势地位。如网络论坛(天涯社区等)、人人网、微博和即时通讯的产生和繁荣。网民的主体是草根阶层,他们形成了一种自由的、对抗和解构统治意识形态的文化。现阶段,因转型期社会结构的紧张化,使得底层大众与上层和中间阶层的沟通出现障碍,以网络为传播媒介和公共平台的公民政治表达、虚拟社群的集结甚至有组织的政治抗议在迅速增加,成为一个民众参与和将事件放大的“虚拟广场”。而草根则是基于网络来实现言论、示威和新闻自由。在比较传统主流媒体新闻评论与网络新闻评论之后,我们会发现,很多的草根大众借助网络评论表现出自己对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及评论的逆反心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社会环境的问题,也有我国大众媒介公信力的问题。
草根对网络媒介的应用多于社会精英和政府部门,后者基于政府主流意识形态的“笼罩”和“麻痹”之下,从心理上和精神上趋于这个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他们作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无论在物质生活水平还是精神生活的满意度方面,大体上高于社会的基础力量一一草根,属于“弱势群体”。大众精英在社会地位、权力、金钱方面有优于草根的绝对因素,这给草根力量造成了一种“印象”,即自己是处于被领导的群体。他们虽是社会的基本力量,却最容易受到忽视。他们需要渠道和中介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以此来引起“上层”的关注,以实现改变自己社会地位,改善民生的目标。
网络舆情牵涉社会稳定。网络媒介的兴起,使得“草根”声音在网络舆论中发挥出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网络媒介无孔不入,受到的管制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并不严格,网民所承担的风险和责任也小于传统媒介。因此,借由网络媒介,草根阶层可以看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社会的阴暗面,更容易引发“草根”阶级的关注。加上社会矛盾的激化让他们的地位更加削弱,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弱势、无助,并且情绪化地将自己的处境完全归咎于统治力量。在社会矛盾爆发的时候,例如,在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矛盾爆发的时候,通常就是草根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不满的时候。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步入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民生新闻也大多集中于社会矛盾激化的方面。对民生力量来说,他们要为自己“讨说法”、“讨权利”。而网络新闻评论则成为其大声疾呼的重要平台。再次,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网络“草根”新闻评论参与情绪高涨。草根评论从平民的角度体现出人文关怀,它的言说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给机械乏味的社会生活带来一缕清风,带来了大众的狂欢,并体现为由此产生的某种亢奋情趣。
草根的评论通常被视为肤浅的、愚昧无知的,它有着揭示问题本质的一面,但也有极端的一面。草根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流文化造成了辐射、冲击和腐蚀,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国家加强网络立法,对一些反叛性和破坏性的言论实行屏蔽和干扰并于2013年8月10日提出了文明上网“七条底线”,进一步规范网民在网络空间的发言。
推进高校和谐寝室文化的建设 篇4
高校寝室文化是指大学生在以寝室为主要空间共同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环境与氛围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寝室的设施、环境卫生、室内陈设等,是高校寝室文化的基础;后者是指寝室成员的生活方式及其多种多样的闲暇活动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各种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是高校寝室文化的核心。
一、和谐寝室文化的重要作用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其内涵延伸到和谐寝室文化的建设上,就是要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推进高校和谐寝室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高校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一)和谐寝室文化有助于实现高校事业全面发展
高校寝室不仅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还是课堂之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推进高校和谐寝室文化建设是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是保证高校正常教育科研秩序稳定的条件,是实现高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和谐寝室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见,高校寝室对大学生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还要通过推进高校和谐寝室文化的建设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增强其渗透性和实效性,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推进高校和谐寝室文化的建设,适应了新形势的要求,在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和谐寝室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寝室为单位的活动进一步加强,高校寝室在育人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而在寝室度过的时间里更需要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推进高校和谐寝室文化的建设,能为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大学生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形成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整个校园安全稳定和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高校寝室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日益活跃的市场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高校学生的结构、学生的素质、学生寝室的管理模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虽然大多数寝室呈现出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但寝室文化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引起学校及社会的广泛重视,当然更缺乏必要的导向,寝室文化中难免出现许多和校园文化相悖的不良现象。
(一)卫生不容乐观
在不少的学生寝室,物品摆放杂乱无章,书本、鞋袜乱扔,地面布满灰尘和污垢,床单被套乱成一团,室内空气浑浊,让人望而生厌。更多的情况则是,在低年级的时候寝室卫生情况和学生个人习惯的自律要求都表现得很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就会越来越差。部分学生认为寝室是自己自由放纵的地方,因此在寝室里无所顾忌,不讲究个人卫生。有的学生走在外面西装革履,一表人才,而寝室里的清洁卫生却置之不理,从不主动打扫。更有甚者,当寝室卫生实在是难以忍受时,就出钱请校内清洁工代为打扫。
(二)安全意识差
吸烟、喝酒、违章用电、赌博是寝室文明的“四大天敌”。偷窃、失窃情况屡屡发生,其中绝大多数是由于学生的安全意识太差而造成的,如:钥匙乱放、外出不锁门等。室内电线、网线乱接乱搭,特别是,有些学生在寝室违章使用大功率电器烧水、蒸煮食物,这些都为寝室安全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三)网络主导寝室,学习时间减少
在信息时代,上网聊天或是网络游戏成了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主要的生活方式,通过网络,学生们还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信息摄取也日趋隐蔽和复杂,接受信息的自主性也越来越强,有的学生将各种观点照单全收,不加分析即用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不再被动地听从老师的安排。相对应的是,一些学生把大量时间耗费在电脑上,学习的时间自然就减少。学习时间减少的最大后果即是学习成绩的下滑和分析能力的衰退,现在各高校补考、留级和退学的学生日益增多可以作为佐证。
(四)交往面过窄
个别寝室成员彼此之间不和睦,互不理睬,仅仅把寝室当成一个睡觉或休息的场所,形成了孤僻、自私的个性。少数大学生以寝室“画地为审”,把自己的交往限制在一个有限的空间,无论是参加班、系、学校活动,还是上自习、娱乐, 甚至吃饭,都是本寝室成员聚在一起, 而对寝室外的一切存在着一种防备和排斥心理,从而导致大学生交往面过窄,缺乏与其他同学的正常交往,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五)管理模式落后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学生寝室管理应有“管理”“服务”和“育人”的三重功能。但是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我国高校的学生寝室管理部门比较多地表现出“管理”与“服务”的一面,而忽视了“育人”的功能。在一些高校,并未实行辅导员或班主任与学生“三同”(同吃、同住、同交流)。另一方面,后勤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
齐,在学生的人生发展的持续性指导和人格完善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
三、推进高校和谐寝室文化建设的措施
推进高校和谐寝室文化的建设,加强其对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必须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一)加强公寓管理队伍的建设
新时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大学生寝室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职责交给后勤部门。后勤社会化模式的介入,客观上改善了大学生的居住条件和生活功能,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因后勤部门配备的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低、思想素质一般化、工作水平不高,他们只注意管学生,对学生态度简单粗暴,而不会在管理过程中教育学生,不注重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平去影响、感染学生,这样容易使学生对管理者缺乏基本的信任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寝室育人功能的发挥。这就要求高校有关领导、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应经常走访大学生寝室,不定期地和大学生同吃、同住、同交流,及时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通过走访还可以对如何做好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给予现场指导。要加强对公寓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工作指导,如管理人员思想正、层次高、水平好、精力足,就容易在大学生中树立威信,有助于推进高校和谐寝室文化的建设。
(二)健全规章制度建设,规范学生行为
寝室规章制度是高校公寓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推进高校和谐寝室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个体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漠,我行我素行为时有发生。建立规范的公寓制度文化,对控制约束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个体的感觉、认识、情绪、道德意识,从整体上影响群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科学规范的制度建设要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理念。将过去以惩罚为主转变为奖惩结合的制度,建立文化育人的各种奖励、激励机制,用新的制度激发大学生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同时,公寓管理部门内部也要制定规章制度,使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做到有章可依、有据可查、有规可循。在执行制度时要坚持不懈,严格管理,尽可能将执行结果量化。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评比,检查结果公开公平,奖惩分明,并将结果与评奖评优、入党考察、就业推荐有机结合,使管理关系更顺畅、更具权威性和有效性。
(三)强化文化活动建设,创新活动载体
丰富多彩的寝室文化活动是推进高校和谐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公寓管理工作应从侧重行为规范管理转向重服务和引导、以寝室文化建设提高文明修养的轨道上来,从外在的刚性规定转到大学生内在的自觉行动;开展寝室文化节、优秀寝室评比等系列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凝聚力;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创造和谐如家的气氛,激励广大学生树立爱舍如家的良好风尚;开展高格调、高品位的文体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举办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学术活动,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学习、研究的水平。通过推进高校和谐寝室文化的建设,以文化的无形力量去引导、规范、影响学生的行为,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
(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树立文化品牌
学生是寝室的主人,也是寝室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受益者。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作用,才能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突显管理效果,减轻管理压力,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放手让学生自“导”自“演”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施展他们的才能,释放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在活动中领略成功的“甜头”,也尝到失败的“苦头”。建立和健全学生公寓自我管理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加强寝室卫生、安全意识、文体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总之,高校寝室文化的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窗口,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高校寝室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和努力,要树立长期努力、持之以恒、长抓不懈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徐柏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静等.寝室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的相关性及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
[3]赵金龙.高校寝室文化的调查及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2).
建设和谐的网络文化 篇5
1.1 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由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 各民族、各类别和层次的文化联系将更为紧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必将在高等教育领域里得到充分发展, 特别是使得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得到无限扩大。校园文化已经走向全面开放。大学校园网络的日益普及, 使得网络与大学校园教学、学习和生活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并积极从事有关研究。所谓网络文化, 是指在兼有技术和社会文化双重内涵的同时, 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载体, 而形成的一种以现代技术、文化、教育、价值为核心内容的理性化的数字文化。而校园文化, 是一种在大学特定区域中生活的每个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和这些价值在物质意识形态上具体化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这一数字文化, 提高了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 极大地丰富了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形态和表现方式, 并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着校园文化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1.2 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的全面渗透
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改变着大学传统的办学理念, 改变着以纸质传送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 改变着校园的学习和教学环境及手段, 尤其是使广大师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世界认知、精神境界正以令人惊奇的速度改变着。网络开放式的参与方式, 使广大师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能动性和自主性空前提高, 参与方式逐步大众化, 使广大学生真正成为校园文化主体。网络文化已渗透进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校园物态文化、校园制度文化, 以及校园精神文化, 都打上了网络文化这一时代烙印。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只有充分认识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其作用, 才能使网络文化成为校园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2 目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构建中存在的不和谐问题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 它不仅给人类带来了文明与进步, 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和冲击, 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
首先, 对大学生政治观念的影响和冲击为构建和谐校园增添了不和谐的政治因素。当前, 大学生政治观教育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等内容。然而, 网络全球性、开放性的特征模糊了国界与时空, 网络强势文化之“新霸权主义”的渗透、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以及网络信息接受的自主性等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导致其理想信念的偏差。如果这种形势继续发展下去, 必将淡化大学生的国家意识, 动摇其爱国主义信念, 甚至怀疑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极大的不和谐因素, 这是一项非常严峻的政治新课题。
其次, 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影响和冲击为构建和谐校园增添了不和谐的精神因素。网络的互动性和直接性在调动和刺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 也弱化了高校德育的功能, 导致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缺失、自我约束力的降低以及自由意识的泛滥。同时, 网络的虚拟性和多边形也明显削弱了传统非强制性的思想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从而使建立在社会现实基础上的传统道德规范形同虚设。网络文化的共享性特征使更多的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然而, 伴随多元文化的不断传播, 反主流道德观念的信息传播和影响不断加深, 这势必造成道德评价失范, 导致大学生道德选择迷茫和价值取向紊乱。这种心理意识和精神状态必然为构建和谐校园增添不和谐因素。
最后, 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和冲击为构建和谐校园增添了不和谐的人际因素。网络文化多姿多彩、独具魅力的特点极大地吸引着好奇心极强的大学生。由于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等, 从而导致其自控力下降, 影响了其正常的学习和人际交往活动。也有人利用网络的隐蔽性肆意散布垃圾信息, 冲击并误导大学生传统的道德行为, 网上丰富的资料也容易引发学生的抄袭行为。网络的虚拟性更容易使大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当现实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 他们更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找慰藉。久而久之, 他们就会逃避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 从而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锐减和人际关系的冷漠, 为构建和谐社会增添不和谐的人际因素。
3 和谐视野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创新构建的对策
3.1 加强网络物质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构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物质和谐
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校园网络文明建设, 给校园网络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上的支持, 改善校园网络基础设
施的建设。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网络科学技术。我国一般高校的校园网硬件建设已初具规模, 校园网不仅覆盖面广, 而且实现高质量运行。多数高校已实现网络进办公室、进图书馆、进宿舍, 信息交换速度可达百兆以上。信息网络中心不但努力做好电子邮件、FTP、WWW等基本服务, 校园信息化建设已经起步。目前大学网络文化在软件开发制作方面仍然处于弱势, 多数尚属空白。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 大力开发有利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中文软件是刻不容缓的事。
3.2 加强网络管理机制与规范建设, 构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制度和谐
校园网络是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校文化价值的体现, 更是展示学校形象的窗口。健全工作机制, 明确工作责任, 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根本保证, 所以要加快建立与完善相应的校园网络文化管理机制。如日常联系协调机制、舆情汇集和研判机制、快速反应机制、信息安全保护机制、网络监管机制、屏蔽机制建设等, 为规范网上行为实行高校BBS、博客、播客等的实名制;为加强校园及周边网络环境综合治理, 高校与当地宣传文化管理部门、互联网行业主管和监管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工作体制、专业培训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管理、师生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等。
3.3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构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精神和谐
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建设。高校要通过各种方式, 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如不利用互联网进行非法活动;不浏览、传播、下载、复制、制作各种色情淫秽的文章和图片等等。加强对校园网民的网络教育, 建立网络道德规范, 养成网络道德的高度自律。建立学生网络道德评价制度, 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网上网下合力打造“绿色网络校园”。21创新网络服务内容, 开展丰富多彩的和谐校园网络文化活动。鼓励高校不同的院、系、部乃至班级建立自己不同风格的网站、网页, 倡导自己院、系、专业、班级的特色文化;开展优秀网站评选活动;创办网络文化月、网络文化主题系列活动;在网上开展网络文化教育专题, 号召大学生文明上网;高校之间联办网络文化节, 开展各种活动:如网络辩论赛、校园网络DV大赛、网络知识系列讲座等, 吸引教师和学生参与, 共创和谐文明网络。
摘要:培育高校网络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是新时期高校建设和发展的主旋律。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营造良好网络环境”。高校和谐的网络文化作为当前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试图从和谐的理念出发, 分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探究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创新对策。
关键词:网络,和谐,信息,教育
参考文献
[1]程展鹏, 张社强.培育高校网络文化构建和谐校园[J].今日南国.2008 (2) .
[2]韩立英.和谐视野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创新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 (5) .
[3]王永.网络文化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 (3) .
[4]陆海, 姜平波.网络文化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江苏社会科学.2007 (2) .
建设和谐的网络文化 篇6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和谐构建的三大层面
和谐是反映事物与现象的协调、适中、秩序、平衡和完美的存在状态的范畴, 是多样性的协调与统一。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必须建立在三个层面上:
(一) 校园网络文化物质层面的和谐
在高校校园, 网络文化的物质性和谐首先体现在基础的网络设施上。校园网拥有核心设备, 以电缆线组网, 将计算机和电子办公设备互联起来, 使得用户可以互相通信、共享资源、访问远程主机或其他网络;学校内部、学校之间用光纤连接, 学校校园网络进入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 校内各单位、教工宿舍和学生宿舍均可通过校园网上网, 能够进行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换, 实现校内高速信息流通道畅通。其次物质性和谐还体现在以网络为载体, 构建校园网络文化的广大师生与网络管理者身上。在校园网络中, 师生是网络文化的建设者, 他们在校园文化网上网下的互动是否能依靠网络管理者提供相应的网络保障技术, 通过网络传输的平台展示出来, 共同构成本校独具特色校园网络文化是物质性和谐的重要方面。
(二) 校园网络文化制度层面的和谐
在大学校园里, 校园制度文化是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创造的精神财富通过承载这些财富的规章制度表现出来的。在网络成为“第四媒体”的今天, 高校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学习制度、工作制度、行政制度等校园制度文化通过校园网络的形式传输给广大师生, 学校最新制定和更改的信息及时地发布使高校的师生员工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学校的动态, 可以根据这些消息及时调整个人或集体的某些行为方式和活动。为本校的师生员工提供有效的行为活动指南。同时, 网络上的一些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等网络制度文化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广大师生的网上行为方式当中, 学校既有的制度与网络规范相结合、互相依托、互相借鉴, 创新出本学校独具特色的网络文化制度, 达到校园网络文化制度层面的和谐。
(三) 校园网络文化精神层面的和谐
这主要体现在以网络形式承载的资源内容表现出来的和谐性。校园精神文化, 是学校全体人员长期或短期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的总和,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在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中, 师生员工及网络管理者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本身的文化素养、人文精神, 总价值取向等校园精神文化会通过网络载体, 以校园门户网站和各种特色校园网站、网页、BBS论坛等多种形式展示出来, 形成本学校特有的校园网络精神文化。在这里, 高校利用其校园门户网站来宣传自己的管理思想、制度和决定;利用校园论坛来引导学生释放言论和情绪, 使师生员工等能与学校形成一个动态的、相对一致的价值观, 有利于他们自身及相互关系的协调。通过高校校园网络传播的内容对师生员工长期的浸润, 把校园网络建设成民主、科学、人文、协调和顺的校园网络。
二、目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构建中存在的不和谐问题
在建设信息化、数字化高校的时代, 校园网是高校学生及教职员工共享的必不可少的交流平台。校园网络的高质量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基础性条件。各高校在校园网建设与管理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创新与发展, 同时又面临着不容回避的问题, 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障碍。
(一) 网络设施不完善与网络技术不成熟造成的校园网络文化物质不和谐
校园网络是高校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勉励、资源共享的重要渠道。但在校园网络的建设与实际应用中, 这个交流的平台没有建好, 渠道疏通不畅。在高校, 大部分学校在校园网络的建设上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技术不成熟, 网络结构不合理, 部分高校多媒体教室较少, 远程教育更谈不上。甚至一些高校校园网入教室、宿舍的条件也没有。这样教师与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 校园的网络文化和谐建设就无从谈起。
(二) 网络建设与管理的规范、制度长期缺乏导致校园网络文化制度不和谐
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中, 各种机构、组织、规范、制度等校园文化要素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 各个构成部分互相依存, 从不同侧面维持着校园网络的团结, 校园网络文化在为学生与教职员工提供网上行为模式、价值和规范的标准外, 还应有一套强制的制裁方法, 以保证网络秩序的正常运行。但事实上网络文化立法滞后, 校园网络文化管理规定总体上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支持, 很多领域处于一种无法可依、无法可管的状态。同时, 目前普遍存在大量使用行政管理手段管理网络文化的现象, 行政手段亟待规范, 法制管理手段欠缺。这就使得校园网络文化的整合过程中, 和谐法制文化的功效不能有效发挥, 网络文明缺乏保障。
(三) 网络主体的网络道德弱化, 网络服务功能不强冲击校园网络文化的精神和谐
网络的虚构性、数字化、符号化开放性弱化了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改变了网络主体固有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对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之一———大学生更是如此。网络行为中, 在缺少“他人在场”的情况下, 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的丑与恶, 往往在这种状况下会暴露出来。大学生通过校园网以及开放性的网络链接, 很容易接触到不同价值的文化, 其中有些网络信息不可避免地存有不少“垃圾”。这些黄色、反动、迷信或不实信息必然会影响和冲击大学生的思想, 在他们的思想中引起一些困惑和迷茫, 更易导致大学生的情感异动、责任弱化、道德滑波。致使他们在行动上造成失误和不可弥补的损失。与此同时, 网络形式缺乏创新, 服务功能不强。在高校校园网站上, 版面不够活跃, 网络文化知识的传播途径和方式有待创新;网上资源内容丰富性不够、敏感性不够、新闻发布不及时, 师生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个性化的主体地位不能凸显, 缺少一批优秀的、高品位的个性化的网站和全方位网络文化服务的网站。
三、和谐视野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创新构建的对策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努力创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
(一) 加强网络物质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构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物质和谐
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校园网络文明建设, 给校园网络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上的支持, 改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网络科学技术。我国一般高校的校园网硬件建设已初具规模, 校园网不仅覆盖面广, 而且实现高质量运行。多数高校已实现网络进办公室进图书馆、进宿舍, 信息交换速度可达百兆以上。信息网络中心不但努力做好电子邮件、FTP、WWW等基本服务, 校园信息化建设已经起步。目前大学网络文化在软件开发制作方面仍然处于弱势, 多数尚属空白。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 大力开发有利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中文软件是刻不容缓的事。
(二) 加强网络管理机制与规范建设, 构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制度和谐
校园网络是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校文化价值的体现, 更是展示学校形象的窗口健全工作机制, 明确工作责任, 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根本保证, 所以要加快建立与完善相应的校园网络文化管理机制。如日常联系协调机制、舆情汇集和研判机制、快速反应机制、信息安全保护机制、网络监管机制、屏蔽机制建设等, 为规范网上行为实行高校BBS、博客、播客等的实名制;为加强校园及周边网络环境综合治理, 高校与当地宣传文化管理部门、互联网行业主管和监管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工作体制、专业培训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管理、师生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等。
(三)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构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精神和谐。
1.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建设。高校要通过各种方式, 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如不利用互联网进行非法活动;不浏览、传播、下载、复制、制作各种色情淫秽的文章和图片等等。加强对校园网民的网络教育, 建立网络道德规范, 养成网络道德的高度自律。建立学生网络道德评价制度, 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网上网下合力打造“绿色网络校园”。
2.创新网络服务内容, 开展丰富多彩的和谐校园网络文化活动。鼓励高校不同的院、系、部乃至班级建立自己不同风格的网站、网页, 倡导自己院、系、专业、班级的特色文化;开展优秀网站评选活动;创办网络文化月、网络文化主题系列活动;在网上开展网络文化教育专题, 号召大学生文明上网;高校之间联办网络文化节, 开展各种活动:如网络辩论赛、校园网络DV大赛、网络知识系列讲座等, 吸引教师和学生参与, 共创和谐文明网络。
摘要: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营造良好网络环境”。高校和谐的网络文化作为当前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本文试图从和谐的理念出发, 分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探究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创新对策。
关键词: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创新构建
参考文献
[1].江玉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探析[J].沧桑, 2006, 5
[2].黄雄英.新形势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OL].ht-tp://www.fytvu.net.cn/Index.as
[3].教育部举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研讨会[OL], ht-tp://www.gov.cn, 2007, 12, 21
[4].郑华萍, 柴莉.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J].理论导刊, 2007, 1
建设和谐的网络文化 篇7
1、体育文化的具体含义
由于时代的发展,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完善,体育文化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其丰富而广泛的内涵,体育文化也没有世界公认的准确定义。
体育文化也有着广义和狭义的区分。
广义而言,体育文化是指为丰富人类生活,满足人的需求的身体活动而进行的组织加工、秩序化,基于以人的身体为媒介,获得社会认可、具有独立的价值的文化。 我国著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曾这样说过:“ 文化是既作为人类在人本身的自然及外部自然的基础上,在社会活动中创造并保存的内容之总和而存在,又作力一种活生生的创造活动而演化。 ”列如,体育行为、规范、准则以及体育观念、意识、 思维等。
狭义的体育文化是将自然活动变为文化活动,其将产生于生活的体育作为有价值的活动并加以肯定,并赋予一定的知识文化内涵。 其涵盖的主要有文化娱乐、宗教、艺术等有关的体育活动及作品。 包括,体育大众传播、体育建筑、体育雕塑、体育舞蹈、武术、体操等。
2、体育文化的特征
体育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民族性、 差异性、继承性、社会性、时代性。
体育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世界各国之间的不同,甚至是中国本国内的大多体育都是有着差异的,列如蒙古族的体育运动主要是骑马摔跤等这与汉族的体育有着很多的不同,这也决定了体育文化的差异性。 而社会性则体现中国的整体思想,体育文化是因人而产生的,所以离不开社会,也就决定了它的社会性。
体育文化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习惯上,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体育观。 继承性也可以成为传统性,这时在人类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列如古人有修身养性,多与自然接触的概念,经过几十代人的继承, 中国的太极气功等现在已经成为生活中最具影响力的了。
体育文化通过动作技能、运动器具、身体姿势、物质以及存在形式等相关连的思维、意识、人知等的精神反射,显现了以其根据人类自身的特殊需求,在日常生活以及体育生活中创造出来,机具特色的存在方式。 反映了一个时代、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特征,不断规范人类的日常生活以及人们对世界的人知。 而对于中国这一古老而神秘的国家,在长期的体育发展中,将“ 统一”、“ 中和”、“ 中庸”等观念融入体育文化,为其内涵润色了不少。
体育反应的是人,所以是和人结合在一起的,还和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有着深厚的关系。 体育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有着自己独立的内涵和表现方式。 反应着人的观念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价值观社会观。
所以说体育文化有着深厚的内涵,探究其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校园体育文化在高校中开展的情况
1、全国体育文化发展总括
通过问卷走访等途径调查可知,目前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是令人担忧的,其中的主要存在问题是在于我国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一方面由于众多高校大学生以及老师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不重视。 而另一方面是我国高校校园对于体育设施,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体育场地、体育器材提供之间的矛盾突出。 由于现代很多高校没有具体系统的体育文化教育管理, 以至于在教育过程中出现杂乱,混淆等问题。
2、各地区高校体育文化开展情况
通过互联网和实地考察等方面对各大高校进行调查统计数据如表1。
根据数据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及其的不平衡,只有在东部沿海一带经济水平比较高的地方,人们地体育文化的认识重视才有一定的高度,而对于偏远地区的人来说,体育文化的重视是很微弱的,所以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发展经济是重要的前提。
三、影响体育文化在高校和谐文化建设中的因素
1、学校体育设施情况
体育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不仅是当今时代教育改革的主题,更是当今国家社会需要培养的目标人才。 然而,说起体育文化,那么体育设施的建设当然是其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
物质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要想推动一个事物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显然,薛晓东体育设施就是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 一个学校对于本校的体育场地建设,校园体育雕像,体育运动中心,体育器材等都是体育设施的一部分。 我们通过了解学校的体育设施情况,可以初步推论出这个学校的体育文化的发展程度。
体育现代化的标志就是体育社会化和科学化。 而要达到体育现代化的要求,都必须要有充足的场地以及相应的体育设施作为保证。
我国首都体育学院一直以其领先的体育文化走在各大体育高校的前列中,而推动它发展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它们学校高配备的体育设施:首都体育学院园内建有大学生体育馆、田径综合馆、首创游泳综合馆、篮球馆、排球馆、 网球馆、武术馆、体操馆、足球场、塑胶田径场、北校区体育馆等大型体育设施,以保证学生们能更加顺利的开展各项体育运动,推动体育文化的发展。 所以说,体育设施对于体育文化在校园和谐文化中的建设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2、体育制度
制度有利于一项事物的正常发展。 校园体育制度也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属于校园和谐文化的有几组层部分,通常,它以一固定的形式存在于学生们的体育生活中,作为一种规定固定下来。
体育制度的建立对于学生,老师,学校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对学生来说,通过以体育制度的形式让学生们自觉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可以更多地了解体育文化。 而对于老师,可以以体育制度的方式更加准确的约束和引导学生的体育运动。 体育制度也极大地推动了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发展,使得学校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德育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宁夏,陕南等各地高校也通过在其校园中设立了适当的体育制度来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同时,他们这样的行为也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因此,建立体育制度是发展体育文化的当务之急。
从表2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各大高校学生中绝大多数对于体育文化都还只停留在一个略了解的程度。 可能这也是我国体育文化发展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学生乃是体育文化的主体,要想发展体育文化,主体当然不能少。 所以说,学生们必须加强对体育文化的了解程度,要让学生们产生对于体育文化的兴趣,热情,最后积极自主的参与到体育文化建设中来。 当学生们对于体育文化的了解程度高了, 这个高校的体育文化就自然而然的发展起来, 对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总而言之,学生对于体育文化的了解程度也是影响体育文化对于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体育文化对高校和谐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1、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
我们都知道,高效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核心思想的一种校园文化,它不仅包括了良好的学校精神,优良的的学校校风,积极的价值取向,其中还包括了一向重要的:良好的身体素质。 这样就意味着,要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就需要一良好的身体素质,那么,对于发展体育文化自然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对体育文化的深入了解,学生们能够提高对体育文化的认识程度,最后乐于参加各项体育活动,这样促进了体育文化的发展, 也推动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了一个强壮的身体。
近年来,许多高校都表示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学生对于体育这方面关注度还不够。 于是各大高校通过举办一系列的体育形式的活动,来提供学生的身体素质,宣传体育文化。 列入高校的越野拉练活动,爬山活动,各种球赛来丰富体育文化。 当然,最后也都取得了显著地成果, 学生们表示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虽然累是累, 但是明显的感觉到了自身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并表示希望学校以后能搞更多这样的体育活动,而他们对于体育文化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提高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使得高校学生的压力在逐年呈上升趋势。 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合格的高校学生所不能缺少的重要因素。 当然,要想构建和谐高校文化,就要求高校学生有强大的心理素质。
对于体育文化的发展,国家之所以那么重视,是因为发展体育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 要想建设和谐文化,必定需要全面发展, 而在全面发展的路途上又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路程, 当面临困难之时,就需要学生们的强大的心理素质发挥作用了。
通过体育文化的宣传,让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在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中,一定会感动劳累,吃苦。 比如说长跑比赛,仰卧起坐之类的体育活动对于学生们来说或多或少是耗费体力活,学生们可以通过在这些体育运动中养成吃苦耐劳,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而且,通过体育运动也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让自身的心情得到缓解,从而得到心情舒畅的效果。 所以说,体育文化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推动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篇8
重庆大唐国际彭水水电开发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所属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负责重庆乌江彭水水电站建设和运营管理。彭水水电站共安装5台350兆瓦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750兆瓦。电站工程主要以发电为主,其次是航运、防洪及其他综合利用。彭水水电站项目于2003年年初开始前期工作;2005年9月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正式开工建设。2008年,彭水公司实现“一年五投”目标,创造了全国大中型水电建设速度之最。
电站规划设计多年平均发电量达63.51亿千瓦时,每年约可节约火电燃煤300万吨;水库形成约100多公里深水航道,是重庆市重要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能源基地。
二、和谐文化理念的形成
(一)
和谐文化的理论依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政治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和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明重要的文化传承。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的企业精神是“务实和谐,同心跨越”;核心价值观是:“人为本,效为先,和为贵”。
(二)
彭水水电的现实需要。创建和谐文化是彭水水电公司自身的独特性和环境的复杂性所决定的。一是公司年初有员工80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带有不同的文化烙印和习惯,急待与大唐文化的融合;二是公司体制是新厂新制,承担公司设备维护、安全监测等长住人员多达300余人,需要团结引领他们融入大唐;三是水电站需要处理环境保护、移民安置、地方经济等敏感问题,涉及多方利益。
因此,创建和谐文化已成为彭水水电公司的必然选择。
(三)
彭水水电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电站建设期间有十多个单位、8000多人参加建设;水电站建设影响到两省三县3万余移民人口的经济生活,影响到乌江沿线100多公里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公司所涉及的每个单位、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利益诉求。
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和多元的文化构成,公司坚持以共同目标为导向,实施一体化管理;按照“小业主、大监理”的管理模式,公正处理各方利益,用大唐文化理念融合。通过不断摸索,“和谐同心”的文化在工地上开花结果。电站工程安全、质量符合设计要求,一年“五投”开创了水电工程建设速度之先河。
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自觉落实国家对项目环保、水保,枢纽功能的批复意见,坚持共赢思路处理移民和地方发展,得到了地方政府对大唐的认可,维护了社会稳定,也节省了项目投资。多年形成的系统概念、良好的工作机制和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彭水水电“和谐文化”全面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
彭水水电和谐文化的形成。2009年年初,公司开始由基建向生产转型,由较为粗放的基建管理向规范的生产管理过渡。为此,公司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公司组织管理骨干先后赴三峡、龙滩、广蓄等单位学习考查,学习兄弟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经验。公司组建了企业现代管理和文化推进会,重点研究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推进会向全体职工下发调查问卷,了解职工诉求,征集合理化建议。通过对内、对外的调研,初步形成了创建和谐文化的构想。经过公司领导反复研究、修订,和谐文化创建三年滚动规划逐渐成形。
2009年10月31日,公司召开了全体职工参加的和谐文化建设规划启动大会,大会宣布了和谐文化建设总体布局:以彭电人精神为核心,以实施“精细化管理”为基本手段,以实现“创国际一流水电企业、做中国大唐水电旗舰”为总体目标,努力建设“水电管理示范基地、水电人才培养基地、企业文化示范基地”。
依据创建规划,公司根据年度重点工作,制定了创建工作计划,下达了一批创建重点项目,将和谐文化创建与生产经营工作同布置、同监督、同考核。
通过两年来的不断实践,彭水水电公司和谐文化目前已经形成了清晰的工作思路,健全的工作机制,并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效果。
三、彭水和谐文化的构成要素
(一)
和谐文化的四个创建层次。公司确定了四个创建层次,每个层次都具有明确的范围,有效的方法,清晰的目标。四个层次呈同心圆状分布,由核心向外辐射带动。
1. 创先争优,创建和谐精英团队。
创建的范围:公司全体员工。
创建的目标:领导班子要建成“四好”领导班子。党员干部队伍要建成有先锋模范作用先锋队。职工队伍要建成有“负责、阳光、创新、奉献”精神的水电人才队伍。打造彭水水电人才品牌。
创建的方法: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领导班子和全体党员干部在和谐文化创建中发挥领导核心、谋划推动和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水电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锤炼高素质水电人才,为集团公司和大唐国际水电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2.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文明企业。
创建的范围:公司所有关联单位。
创建的目标:通过精细化管理与文化融合,促进企业相关单位和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目标,团结协作,全面发展,打造彭水水电管理品牌。
创建的方法:以合同管理为纽带,推进文化融合和标准化管理。构建文化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力、成果共享的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制定彭水水电和谐文化建设规划和各专项工作的计划,严格落实责任。
3. 发展共赢,创建和谐社会关系。
创建的范围:彭水水电公司、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
创建的目标:构建发展共赢的社会与企业关系,实现企业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社会支持帮助企业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打造彭水水电文化品牌。
创建的方法:建立企地联系协调机制,同地方政府、电网、库区社会与移民群众等利益悠关方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通过签订共建协议等方式,明确各自责任,以推进和谐企业建设促进当地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当地社会各界广泛沟通往来,扩大企业影响。
4. 天人合一,创建和谐自然关系。
创建的范围:水电站库区。
创建的目标: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电站可研报告的设计要求,全面完成规定的各项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任务,实现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打造彭水水电负责任企业形象。
创建的方法:履行国企社会责任,落实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各项措施,减少基建、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加大地灾监测治理和动植物保护力度,促进电站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存。
(二)和谐文化的两个推进平台。
1.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引领,打造和谐企业发展平台。
公司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和谐文明企业建设,以彭电人精神为核心,确立了以“精细化管理”为基本手段,以实现“创国际一流水电企业、做中国大唐水电旗舰”为总体目标,努力建设“三个基地”的总体方案,并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计划,为创建和谐文化提供了推进平台。
2. 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基点,打造和谐库区建设平台。
公司积极承担国企社会责任,履行各项环保和生态保护承诺。主动与地方沟通会商,根据企业与地方的实际情况,与彭水地方开展共建“绿色生态文明和谐新库区”企地联创主题实践活动,为创建和谐社会关系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推进平台。
(三)和谐文化的四个创建机制。
1. 与企业目标结合,分步实施的融入机制。
公司每年依据创建规划,对照公司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将创建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明确责任、期限、质量、考核,使创建工作与企业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形成长效融入机制。
2. 以项目管理方法,重点攻坚的推进机制。
对于创建的重点工作,公司以项目管理的方法,优化顶层设计,组建项目团队,设定项目目标,制定详细项目推进计划,实施进程管理。项目管理方法有效地保证了和谐文化重点工作完成,形成了长效的推进机制。
3. 以营造文化氛围,无处不在的渗透机制。
公司在安全生产、文明从业、行为规范等方面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引导员工养成良好习惯。完善了营地文体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并利用网络等多种媒体平台,传播和谐的文化理念,形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文化渗透机制。
4. 与地方广泛合作,发展共赢的协作机制。
在企业与地方政府、社会各界之间建立起互信的协作关系。企业助力地方经济,改善民生;同时,企业向社会开放,增进相互理解,共享资源,广泛合作,共建共荣,形成了发展共赢的协作机制。
四、彭水水电和谐文化的创建实践
建设文化载体。公司编印和谐文化手册、廉洁文化手册和安全文化手册。建立了安全文化长廊和彭电印象文化长廊,并利用企业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和谐文化理念;加大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修建职工书屋、网吧,企业文化荣誉展厅、职工教培中心、文体中心、唐韵文化广场等,通过各种协会的建立,使创建工作实现了物质有基础,活动有组织、实施有机制。
落实以人为本。积极落实团聚工程,公司修建了职工公寓,改善职工住宿条件,完成了13名大唐身份职工家属的调入和其他身份家属的安置工作,开展职工带薪疗休养;开通了周末至重庆通勤班车。解决职工困难,改善职工生活,使员工安居乐业;员工对企业非常满意的高达65%,基本满意为35%。员工心气足、人气旺、风气正,上下同欲、人企共进的文化氛围日渐深厚。
制定了人才培训基地行动计划,出台了人才培养政策手册,大力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推行内部干部挂职锻炼机制,给有为青年施展才干搭建平台,推行运行岗位预上岗制,实现人才梯次培养,点检长在大修中推行轮职主任制,负责组织管理检修任务,提高点检人员的综合素质。
推进精细管理。建立了标准化体系,形成了有89个技术标准、291个管理标准、54个工作标准。编制了部门和每名员工的全面责任管理工作卡和工作流程卡,使员工对工作任务、工作责任、工作标准清晰掌握,准确入位。实现了精细化管理的量化考核。
加速文化融合。规范完善公司企业文化标识系统,组织主业及关联单位全体人员开展企业文化宣贯工作,以和谐文化理念整合人员思想观念。对关联单位人员采取工作同标准、人员同管理、活动同参与、荣誉同评价的管理方法,使全体人员形成共同目标,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开展企地共建。2010年,公司与彭水县文明委共同组织文明单位联创活动,促进地方和企业的文明建设。2011年,公司经与彭水县政府协商,决定在彭水水电站库区开展共建“绿色生态文明和谐新库区”企地联创主题实践活动。
公司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先后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彭水县旱涝灾害捐款捐助物,为当地建设了三所希望小学。
履行社会责任。先后完成了龚滩古镇复建、万足移民搬迁、洪渡集镇建设、沿河县城防护工程、王沱大桥等一系列移民项目以及通航设施先后完成或投用,有效改善了库区移民宜居环境和交通条件;成功进行了鱼类增值放流活动。水土保持设施项目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被专家组成员誉为“在全国的水土保持工程方面提供了借鉴和模范带头作用”。
五、彭水和谐文化的创建效果
彭水水电公司“和谐文化”创建工作开展两年来,已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对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生产经营喜获佳绩:2008-2010年累计完成发电量127.4亿千瓦时,累计实现利润8.74亿元,共上缴利税14.32亿元。截止到2011年6月30日实现连续长周期安全生产1242天;设备健康水平稳步提高,缺陷逐年大幅下降,为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提供了坚实基础。
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培养出了集团公司的值长大赛状元,磨练出了大唐国际的“水工大王”,3人成为集团公司112人才;2人成为大唐国际A级专家;一批年轻大学生走上了中层干部岗位,对外输送干部和骨干29人,实现了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为大唐国际水电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
管理成果推动发展:按照精细管理,精益过程的要求,公司对专业工作精细研究,挖掘潜力,实施了一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精细化管理体系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延伸发展,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管理工具;汛期水位动态控制项目增发了电量,实现了电站首次175万千瓦满负荷运行。水工建筑物点检上线运行,开创了集团公司水工建筑物点检管理的先河。
企地共建和谐发展:通过彭水水电站项目建设投资、移民补偿投资和机组投产运行,给库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商机和财政税收。2008年至2010年,公司累计上缴税额14.32亿元。提供就业人员10余万人,共享电站建设成果达180万人,地方政府财政税收大幅增长,实现了地方政府、移民群众、电站业主、库区社会稳定和谐共赢的美好愿景。
公司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重庆市国企贡献奖、重庆市文明单位标兵、“电力系统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省级、国家级综合荣誉称号;被集团公司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单位”和“一流企业”称号;彭水水电站枢纽工程获得“中国电力工程优质奖”。
摘要:本文阐述了彭水水电公司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彭水水电公司通过创建和谐精英团队、和谐文明企业、和谐社会关系、和谐自然关系为基础,推进和谐企业和和谐库区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彰显出了和谐文化巨大的生命力和对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建设企业和谐文化的政治思想工作 篇9
【关键词】企业文化;和谐劳动关系
1、和谐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确立企业核心价值观
1.1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筑共同的价值理念。企业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树立“人重于物”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设“人本管理型”企业,是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1.2 着力培养职工的和谐心理,营造支撑企业文化体系的精神力量。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使企业中职工与管理者以及职工与职工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每位职工的潜能,从而加快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其中,树立职工的和谐心理尤其重要。和谐心理是指职工保持的一种健康积极和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职工的和谐心理是支撑企业和谐的精神力量,也是企业能够稳健发展的基本前提。培养职工的和谐心理,一是引导职工树立和谐理念,主张职工与职工之间以及职工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帮助,在企业内部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二是围绕构建和谐企业的要求,利用一切宣传手段,使全体职工学习和领会和谐的深刻内涵,为职工的和谐心理打下良好基础;三是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职工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引导职工形成个体人与社会人、感性人与理性人、享受自主权的人与负责任的人相统一的人格;四是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与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职工的心理和谐。
2、企业和谐文化要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营造氛围
2.1 以价值观为基石,建设和谐文化体系。企业价值理念包含的内容很多,包括质量观、经营观、安全观、服务观、人才观、学习观、环境观等一系列企业价值观。要以这些企业价值理念为核心,分别形成质量文化、经营文化、安全文化、服务文化、人才文化、学习文化、环境文化等企业文化体系。企业文化体系建设,为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
2.2 倡导和谐人际关系,筑牢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企业内部各种群体之间既有分工、目标和个性上的不同,又有着共同认可的企业目标、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形成良性的互动,融洽相处,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处理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企业才能正常健康的发展。在职工中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一是要完善民主沟通机制,通过召开职代会、“党群座谈会”等手段,让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经常面对面协商工资增长、生活福利等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小组,扎实开展“员工生病必访,员工调动必访,员工情绪低落必访”等必访工作制度。三是要把诚信友爱作为开启职工心理和谐的金钥匙,建立职工和职工之间,职工和管理者之间友爱信任的桥梁,努力构建企业和谐诚信的人际关系。
3、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3.1 完善文化建设载体。完善文化建设载体是企业和谐文化的重心。企业和谐文化是职工群众共建、共享的文化,要重在建设,重在实践。要把和谐文化建设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职工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能够受益的群众性和谐创建活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文明道德风尚。企业的每一项活动,每一种仪式、每一座建筑物,都传递着一种信息,彰显着企业理念,营造着文化氛围,有的还被赋予特定的含义,因此都可以看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充分利用这些体,使职工在活动中受到感染和吸引,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群体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同时,还要善于设计、创新工作方法,丰富载体、开拓途径,创造文化氛圍,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
3.2 营造和谐文化氛围。营造和谐文化氛围是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保障。建设和谐文化,关键是要树立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下,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同时挖掘整合企业文化资源,在培育形成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管理理念的过程中,注重倡导和树立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正确协调处理企业内部各种利益关系,推进企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正确维护员工合法权益。深化文明企业、文明职工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干部职工中形成热爱学习、积极上进、岗位建功、奉献社会的和谐文化氛围。
3.3 领导干部要积极倡导和推行。充分发挥领导者的主导作用,是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关键。领导干部要负责企业文化的规划、设计和组织。作为要持之以恒地宣传、推广并带头实践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企业精神,引导和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的价值观体系。要把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在人员、物资、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
3.4 履行社会责任。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把履行社会责任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要大力开展社会责任教育,引导企业和职工深刻认识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和历史使命,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好地履行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要把企业发展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更加注重资源节约,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本质安全,更加注重诚信规范,更加注重文明和谐。
3.5 注重人文关怀。要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干部职工多方面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咨询网络,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引导干部职工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要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妥善应对重大心理危机事件。以情感人,从生活待遇、文娱体育、精神生活等方面关心关爱职工,最终提高其政治思想素质。
企业的和谐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思想观念、价值追求、行为规范、企业精神的综合反映。企业作为一个整体,需要有统一的价值理念和企业精神,需要建设理念形态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物质形念文化相统一的文化共同体,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以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改革创新为时代精神,大力培育爱企、敬业、诚信、友善的企业精神。要重视制度行为文化的建设,把企业的文化理念融入到具体的规章制度之中。同时善于总结提炼企业经营管理、技术服务、安全生产等各个方面的工作理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形态。
参考文献
[1]戴钢书.现代企业文化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谢铁芳. 新时期政治思想工作如何实现科学发展[J].学理论,2010(1).
【建设和谐的网络文化】推荐阅读: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10-12
如何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建设11-13
以发展和谐文化推动和谐阿坝建设07-07
农村中学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0-13
大学和谐文化建设10-14
和谐寝室文化建设05-26
校园和谐文化建设06-02
高校和谐寝室文化建设10-04
实现和谐社区文化建设12-19
加强县域文化建设 促进文化和谐发展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