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美学建设的实践者

2024-05-13

和谐美学建设的实践者(精选8篇)

和谐美学建设的实践者 篇1

一、企业概况

重庆大唐国际彭水水电开发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所属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负责重庆乌江彭水水电站建设和运营管理。彭水水电站共安装5台350兆瓦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750兆瓦。电站工程主要以发电为主,其次是航运、防洪及其他综合利用。彭水水电站项目于2003年年初开始前期工作;2005年9月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正式开工建设。2008年,彭水公司实现“一年五投”目标,创造了全国大中型水电建设速度之最。

电站规划设计多年平均发电量达63.51亿千瓦时,每年约可节约火电燃煤300万吨;水库形成约100多公里深水航道,是重庆市重要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能源基地。

二、和谐文化理念的形成

(一)

和谐文化的理论依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政治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和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明重要的文化传承。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的企业精神是“务实和谐,同心跨越”;核心价值观是:“人为本,效为先,和为贵”。

(二)

彭水水电的现实需要。创建和谐文化是彭水水电公司自身的独特性和环境的复杂性所决定的。一是公司年初有员工80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带有不同的文化烙印和习惯,急待与大唐文化的融合;二是公司体制是新厂新制,承担公司设备维护、安全监测等长住人员多达300余人,需要团结引领他们融入大唐;三是水电站需要处理环境保护、移民安置、地方经济等敏感问题,涉及多方利益。

因此,创建和谐文化已成为彭水水电公司的必然选择。

(三)

彭水水电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电站建设期间有十多个单位、8000多人参加建设;水电站建设影响到两省三县3万余移民人口的经济生活,影响到乌江沿线100多公里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公司所涉及的每个单位、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利益诉求。

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和多元的文化构成,公司坚持以共同目标为导向,实施一体化管理;按照“小业主、大监理”的管理模式,公正处理各方利益,用大唐文化理念融合。通过不断摸索,“和谐同心”的文化在工地上开花结果。电站工程安全、质量符合设计要求,一年“五投”开创了水电工程建设速度之先河。

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自觉落实国家对项目环保、水保,枢纽功能的批复意见,坚持共赢思路处理移民和地方发展,得到了地方政府对大唐的认可,维护了社会稳定,也节省了项目投资。多年形成的系统概念、良好的工作机制和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彭水水电“和谐文化”全面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

彭水水电和谐文化的形成。2009年年初,公司开始由基建向生产转型,由较为粗放的基建管理向规范的生产管理过渡。为此,公司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公司组织管理骨干先后赴三峡、龙滩、广蓄等单位学习考查,学习兄弟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经验。公司组建了企业现代管理和文化推进会,重点研究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推进会向全体职工下发调查问卷,了解职工诉求,征集合理化建议。通过对内、对外的调研,初步形成了创建和谐文化的构想。经过公司领导反复研究、修订,和谐文化创建三年滚动规划逐渐成形。

2009年10月31日,公司召开了全体职工参加的和谐文化建设规划启动大会,大会宣布了和谐文化建设总体布局:以彭电人精神为核心,以实施“精细化管理”为基本手段,以实现“创国际一流水电企业、做中国大唐水电旗舰”为总体目标,努力建设“水电管理示范基地、水电人才培养基地、企业文化示范基地”。

依据创建规划,公司根据年度重点工作,制定了创建工作计划,下达了一批创建重点项目,将和谐文化创建与生产经营工作同布置、同监督、同考核。

通过两年来的不断实践,彭水水电公司和谐文化目前已经形成了清晰的工作思路,健全的工作机制,并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效果。

三、彭水和谐文化的构成要素

(一)

和谐文化的四个创建层次。公司确定了四个创建层次,每个层次都具有明确的范围,有效的方法,清晰的目标。四个层次呈同心圆状分布,由核心向外辐射带动。

1. 创先争优,创建和谐精英团队。

创建的范围:公司全体员工。

创建的目标:领导班子要建成“四好”领导班子。党员干部队伍要建成有先锋模范作用先锋队。职工队伍要建成有“负责、阳光、创新、奉献”精神的水电人才队伍。打造彭水水电人才品牌。

创建的方法: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领导班子和全体党员干部在和谐文化创建中发挥领导核心、谋划推动和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水电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锤炼高素质水电人才,为集团公司和大唐国际水电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2.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文明企业。

创建的范围:公司所有关联单位。

创建的目标:通过精细化管理与文化融合,促进企业相关单位和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目标,团结协作,全面发展,打造彭水水电管理品牌。

创建的方法:以合同管理为纽带,推进文化融合和标准化管理。构建文化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力、成果共享的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制定彭水水电和谐文化建设规划和各专项工作的计划,严格落实责任。

3. 发展共赢,创建和谐社会关系。

创建的范围:彭水水电公司、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

创建的目标:构建发展共赢的社会与企业关系,实现企业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社会支持帮助企业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打造彭水水电文化品牌。

创建的方法:建立企地联系协调机制,同地方政府、电网、库区社会与移民群众等利益悠关方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通过签订共建协议等方式,明确各自责任,以推进和谐企业建设促进当地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当地社会各界广泛沟通往来,扩大企业影响。

4. 天人合一,创建和谐自然关系。

创建的范围:水电站库区。

创建的目标: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电站可研报告的设计要求,全面完成规定的各项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任务,实现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打造彭水水电负责任企业形象。

创建的方法:履行国企社会责任,落实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各项措施,减少基建、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加大地灾监测治理和动植物保护力度,促进电站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存。

(二)和谐文化的两个推进平台。

1.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引领,打造和谐企业发展平台。

公司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和谐文明企业建设,以彭电人精神为核心,确立了以“精细化管理”为基本手段,以实现“创国际一流水电企业、做中国大唐水电旗舰”为总体目标,努力建设“三个基地”的总体方案,并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计划,为创建和谐文化提供了推进平台。

2. 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基点,打造和谐库区建设平台。

公司积极承担国企社会责任,履行各项环保和生态保护承诺。主动与地方沟通会商,根据企业与地方的实际情况,与彭水地方开展共建“绿色生态文明和谐新库区”企地联创主题实践活动,为创建和谐社会关系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推进平台。

(三)和谐文化的四个创建机制。

1. 与企业目标结合,分步实施的融入机制。

公司每年依据创建规划,对照公司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将创建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明确责任、期限、质量、考核,使创建工作与企业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形成长效融入机制。

2. 以项目管理方法,重点攻坚的推进机制。

对于创建的重点工作,公司以项目管理的方法,优化顶层设计,组建项目团队,设定项目目标,制定详细项目推进计划,实施进程管理。项目管理方法有效地保证了和谐文化重点工作完成,形成了长效的推进机制。

3. 以营造文化氛围,无处不在的渗透机制。

公司在安全生产、文明从业、行为规范等方面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引导员工养成良好习惯。完善了营地文体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并利用网络等多种媒体平台,传播和谐的文化理念,形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文化渗透机制。

4. 与地方广泛合作,发展共赢的协作机制。

在企业与地方政府、社会各界之间建立起互信的协作关系。企业助力地方经济,改善民生;同时,企业向社会开放,增进相互理解,共享资源,广泛合作,共建共荣,形成了发展共赢的协作机制。

四、彭水水电和谐文化的创建实践

建设文化载体。公司编印和谐文化手册、廉洁文化手册和安全文化手册。建立了安全文化长廊和彭电印象文化长廊,并利用企业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和谐文化理念;加大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修建职工书屋、网吧,企业文化荣誉展厅、职工教培中心、文体中心、唐韵文化广场等,通过各种协会的建立,使创建工作实现了物质有基础,活动有组织、实施有机制。

落实以人为本。积极落实团聚工程,公司修建了职工公寓,改善职工住宿条件,完成了13名大唐身份职工家属的调入和其他身份家属的安置工作,开展职工带薪疗休养;开通了周末至重庆通勤班车。解决职工困难,改善职工生活,使员工安居乐业;员工对企业非常满意的高达65%,基本满意为35%。员工心气足、人气旺、风气正,上下同欲、人企共进的文化氛围日渐深厚。

制定了人才培训基地行动计划,出台了人才培养政策手册,大力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推行内部干部挂职锻炼机制,给有为青年施展才干搭建平台,推行运行岗位预上岗制,实现人才梯次培养,点检长在大修中推行轮职主任制,负责组织管理检修任务,提高点检人员的综合素质。

推进精细管理。建立了标准化体系,形成了有89个技术标准、291个管理标准、54个工作标准。编制了部门和每名员工的全面责任管理工作卡和工作流程卡,使员工对工作任务、工作责任、工作标准清晰掌握,准确入位。实现了精细化管理的量化考核。

加速文化融合。规范完善公司企业文化标识系统,组织主业及关联单位全体人员开展企业文化宣贯工作,以和谐文化理念整合人员思想观念。对关联单位人员采取工作同标准、人员同管理、活动同参与、荣誉同评价的管理方法,使全体人员形成共同目标,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开展企地共建。2010年,公司与彭水县文明委共同组织文明单位联创活动,促进地方和企业的文明建设。2011年,公司经与彭水县政府协商,决定在彭水水电站库区开展共建“绿色生态文明和谐新库区”企地联创主题实践活动。

公司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先后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彭水县旱涝灾害捐款捐助物,为当地建设了三所希望小学。

履行社会责任。先后完成了龚滩古镇复建、万足移民搬迁、洪渡集镇建设、沿河县城防护工程、王沱大桥等一系列移民项目以及通航设施先后完成或投用,有效改善了库区移民宜居环境和交通条件;成功进行了鱼类增值放流活动。水土保持设施项目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被专家组成员誉为“在全国的水土保持工程方面提供了借鉴和模范带头作用”。

五、彭水和谐文化的创建效果

彭水水电公司“和谐文化”创建工作开展两年来,已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对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生产经营喜获佳绩:2008-2010年累计完成发电量127.4亿千瓦时,累计实现利润8.74亿元,共上缴利税14.32亿元。截止到2011年6月30日实现连续长周期安全生产1242天;设备健康水平稳步提高,缺陷逐年大幅下降,为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提供了坚实基础。

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培养出了集团公司的值长大赛状元,磨练出了大唐国际的“水工大王”,3人成为集团公司112人才;2人成为大唐国际A级专家;一批年轻大学生走上了中层干部岗位,对外输送干部和骨干29人,实现了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为大唐国际水电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

管理成果推动发展:按照精细管理,精益过程的要求,公司对专业工作精细研究,挖掘潜力,实施了一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精细化管理体系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延伸发展,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管理工具;汛期水位动态控制项目增发了电量,实现了电站首次175万千瓦满负荷运行。水工建筑物点检上线运行,开创了集团公司水工建筑物点检管理的先河。

企地共建和谐发展:通过彭水水电站项目建设投资、移民补偿投资和机组投产运行,给库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商机和财政税收。2008年至2010年,公司累计上缴税额14.32亿元。提供就业人员10余万人,共享电站建设成果达180万人,地方政府财政税收大幅增长,实现了地方政府、移民群众、电站业主、库区社会稳定和谐共赢的美好愿景。

公司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重庆市国企贡献奖、重庆市文明单位标兵、“电力系统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省级、国家级综合荣誉称号;被集团公司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单位”和“一流企业”称号;彭水水电站枢纽工程获得“中国电力工程优质奖”。

摘要:本文阐述了彭水水电公司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彭水水电公司通过创建和谐精英团队、和谐文明企业、和谐社会关系、和谐自然关系为基础,推进和谐企业和和谐库区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彰显出了和谐文化巨大的生命力和对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关键词:和谐文化,创建,推进效果

和谐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2

1 研究概述

1.1 研究内容

1)确定开发过程中的受益群体,这关系到开发的可行性;2)确定什么是有益的相关工作,如何完成;3)确定实施措施,对实施、管理有益的工作。

1.2 研究方法确定

本研究从案例经验和学术上的理解出发,遵循目标→假设→事实检验→行动方案的途径,对每个研究目标进行分析。

2 受益群体分析

2.1 受益群体的选择

相关观点:从“双赢”到居住者、创业者、就业者“多赢”。

政府与发展商共同成功是推动城市开发建设的主要动力,而真正的成功城市开发应该包括政府、居民、商家等多方面的共赢。此外,除了“环境、居住、人口”是城市开发的主题,产业培育是更重要的内容。产业兴盛为房地产带来了市场和需求,因而城市开发也就成功了一半。

目前,滨水地区的开发渐渐成为许多城市开发的热点问题,有水系通过的城市正在重新认识向来默默无声的河流水系潜在的巨大价值。

而滨水区开发与其他地段的城市开发一样,成功的启动离不开政府和投资者的参与和支持。但滨水区开发一般更具有公众性,以整治改善滨水地区环境,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滨水开敞空间为目的,因而常常具有更多的社会效益和公众效益。

老管委片区开发的受益群体将包括政府、市民以及开发机构。

2.2 “三赢”的开发

老管委片区的整体环境整治和规划具有“三赢”的可行性预期。

从政府的角度而言,老管委片区的开发将有助于城市西部地区整体活力的提升,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加城市经济总量,为政府创造更多的税收;有助于增加城市就业机会,为更多的市民提供工作岗位;有助于改善城市市容,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自豪感。

从市民的角度而言,增加公共开敞空间,每个市民都会成为享受这个项目的受益者,大汤河景观的成功保护和建设一直为秦皇岛市民认同和自豪——大汤河东岸的“红飘带”工程,获得了2006年建设部颁发的“人居环境范例奖”,并入选国际知名旅游杂志《康德纳特斯旅行家》2008年4月评出的“世界建筑新七大奇迹”,成为和英国温布利大球场等著名生态建筑齐名的国际景观。在新的世纪中,市民对自己的城市家园有更高的期待。

从开发机构的角度,主要的因素将是经济上的考虑,项目要有一定的赢利空间。老管委片区环境整治与功能建设将是面向公众的开发,尤其是要扩大增加更多的公共绿地、公共活动场地,主要产出社会效益和公众效益。但环境改善后必然带来沿线地块房地产的升值,地块内的商业开发存在巨大商业赢利机会。

3 有益的相关工作

3.1 开发的制度环境创新

政府必须对物质规划、财务分析、实施管理通盘考虑。

这一地区的开发一方面需要政府在开发政策方面积极引导,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的协调。另一方面,不能以政府意愿代替市场可行性,需要制定具有导向性政策。

政府使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启动资金、税率、各项使用费及地价)以及行政手段引导开发的方向和程序。

以下提出若干设计制度创新的措施。

3.2 单位用地割据的治理对策

1)土地制度的改革。逐步废除土地使用双轨制,全面有偿有限期使用,及时建立二级市场。双轨制只是当前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如果现在并轨确有难处,可以给单位规定一定的期限。2)全面推行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加强城市对城市土地的管理和调控,避免单位用其占有的优势地块直接转租给付租能力强的商家经营,使国家白白蒙受损失。对企业如此,对事业单位和其他靠国家财政拨款维持的单位也应如此。3)加强规划部门的管理。杜绝用地单位自行其是,有必要扩大规划部门的权限,赋予其大于其他行业主管部门的否决权。还必须有用途定期监察制度,尤其是新建项目竣工后核查制度,堵塞其建设自决的口子,使土地利用朝向合理的结构逐步迈进。

3.3 采取城市营销措施

观点:“造市”概念要切合实际,还应避免因此抬高成本。

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概念对于区域发展的作用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但这种目标或概念应是充分论证并且切实可行的,不应只为了追求“造市”达到某种效应。

相对于一个全面的秦皇岛市城市经营的解决方案,老管委片区实施可以作为寻求特色的突破口,树立城市的新气象。建议从品牌管理的观点对此地的众多要素进行整合。

4 实施措施

4.1 实施的两个主要工作

就功能建设工作而言,主要位于基地的东部、北部,这里是整个老管委片区精华所在,将为城市创造完善的公共空间,形成宜人的滨水环境,并促进附近地区的物业开发,是对原有城市空间的创新和提高的工作。

环境整治主要在沿老管委周边地区进行,包括对现状水系修复、道路及绿化系统的梳理,是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存、维护工作。

4.2 实施建议

急功近利和漫无目的是建设中要注意的两种极端,这两点都会对城市良好形象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整个建设应当有次序、有重点地开发,局部的开发必须与整体的规划协调,包括与城市周围环境的协调,内部的功能组织,保持整体结构框架和整体的空间形态是十分重要的基础,避免零星开发带来的各自为政。注重项目前期工作,把项目建立在可靠的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分期建设的原则是:由内向外,由西向东,由点带面,逐步推动周边地区的开发。由环境建设开始,逐步深入到各个地块内部,使环境建设不是“一层皮”的局部行为,而是“一个面”的整体行动。

4.3 鼓励不同机构参与实施

开发办公室应尽量利用各种开发机构以合营伙伴、承包融资、业主参与发展等适当方式参与实施计划。另一方面,在开发办展开实质性的实施过程前,应该让开发商自行完成与确定的优先实施地块不冲突的项目。其他机构如房产部门等各事业单位,也可以在合适的情况下,参与对彼此有利的实施项目。

5 结语

在城市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其发展正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但也是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的。本次研究从城市规划学和城市经济学的角度入手,对城市开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加以解析,把握其规律和模式,吸取经验和教训,力求寻找到一些可行的方法,为城市建设及城市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摘要:从城市研究的角度入手,利用城市规划学和城市经济学的有关理论,通过对受益群体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开发强度控制指标,确定了相应的管理手段和合理的实施措施,以促进项目开发建设。

关键词:城市,规划,制度环境创新,城市更新范例

参考文献

[1]王唯山.厦门本岛东南滨海地区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2001(4):17-18.

[2]张颖.浅谈滨水区的城市设计[J].山西建筑,2007,33(30):83-84.

[3]徐前明.上海新一轮旧城改造运作机制研究[J].规划师,2002(8):52-53.

和谐美学建设的实践者 篇3

一、实践与探索

XX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地区,特殊的市情决定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为此,在试点工作中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扶贫开发为统揽,以农民为主体,以产业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在实践中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完善措施,逐步形成了“一个主体、两个重点、三个整合、六大建设”的扶贫开发新模式,为贫困地区建设和谐文明新农村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一)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农民群众在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中既是受益主体又是建设主体,主体明确是搞好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我们在实施扶贫新村建设中,改变过去由政府指定为群众主动竞争,由干部决定为群众民主决策,由干部管理为群众自已管理,让农民参与决策、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农民的主人翁地位,激发了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仪陇县在实践中探索的“新村确定民争、建设项目民决、村务活动民理、和谐农家民选、贫困农户民评、发展协会民办、环境卫生民护、后续工程民管”等新做法和南部县在库区扶贫中探索的“自建、自管、自营、自治、自强”的“五自”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扶贫开发理念,解决了过去扶贫开发中群众被动参与、存在“等、靠、要”的问题。

(二)坚持“一手抓产业培育促进发展,一手抓解决百姓疾苦促进和谐”的工作重点。针对XX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发展不足,最大问题仍然是产业培育滞后的现状,经过深入调研和慎重的决策思考,提出了“一手抓产业培育促进发展,一手抓解决百姓疾苦促进和谐”的工作重点,将产业培育和解决百姓疾苦作为建设和谐文明新农村的核心内容,支撑农民持续增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突出产业支撑上,我们坚持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提出了工业集中区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带建设的完整思路和配套政策。为解决百姓疾苦,促进社会和谐,我市先后解决了仪陇26万人的饮水问题,实现了仪陇新县城的成功搬迁,制定并启动了升钟库区三年扶贫开发规划,针对下岗失业工人、失地无业农民等具体困难和问题,我们精打细算,集中财力,积极解决这些困难群体的低保、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问题。全市在重点贫困村,特别是升钟库区贫困片大力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战略,努力把解决影响百姓疾苦的饮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用电难、增收难作为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来抓,贫困群众“六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两抓两促进”工作重点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回答和解决了发展什么和发展为什么的问题。

(三)建立“四权”模式,整合政治资源,使基层民主政权、民主参与和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为整合村民自治政治资源,实现民主管理,仪陇县探索出了“强化村党支部的领导权、保障村民大会的决策权、落实村委会的执行权、完善农民群众的监督权”的“四权”模式,变“为民作主”为“让民作主”,“大事让农民说了算”,最大限度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激发了村级组织活力,理顺了村级组织的工作关系。如仪陇县日兴镇九湾村党支部组织群众采取投“玉米粒”的方式,表决扶贫新村建设中该办事情的先与后;阆中市飞凤镇桥亭村采取“双向选择提议、村民会议决策”的办法,使一事一议的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四权”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有机统一的问题,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村民自治,极大地激发了扶贫开发主体的原动力。

(四)建立扶贫互助社,整合经济资源,对区域内各种要素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仪陇县以协会的方式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效果非常明显,自主组建不同内容的互助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对无发展基础、无主导产业的村,从文化切入组织协会;对有一定基础、正在发展产业的村,按照“群众入股、政府配股、贫困户赠股”的方式,从金融合作切入组建扶贫互助社;对基础较为完善、已有一定产业的村,从产业切入组建协会。扶贫互助社把农民组织了起来,改变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千家万户小生产应对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状况。随着互助社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其功能也从单一的合作向其他领域合作拓展,在农村的社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的新构架雏形正在逐步显现。

(五)强化农民自我教育,整合文化资源,以多种形式破解教育农民的难题。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科学文化知识匮乏、发展意识缺位、民主法制意识淡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等情况,我们在试点建设中开展了“争做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农民自我教育活动。在农民群众中广泛开展了“四比四看”(通过解放前后的对比,看到自身地位的变化和提高;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看到生活水平、质量的变化和提高;通过税费改革前后的对比,看到实际收入的变化和提高;通过整村推进前后比较,看到村容村貌的变化和改善)、“四进农家”(政策进农家、法律进农家、科技进农家、卫生进农家)、“四项评选”(评选和谐农家、评选满意干部、评选先锋党员、评选守法公民)、“四项查看”(查看群众收入是否增加、查看干部作风是否转变、查看长效机制是否建立、查看人民群众是否满意)的“四个四”活动。如仪陇县利用农闲时间,引导农民组建锁呐腰鼓队、说唱队、秧歌队,自编自演,说身边人、讲身边事。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手段,组织农民学技术、学科技,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教育广大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提高其思想道德观念、政治觉悟,让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明礼仪、知党恩的新型农民迅速涌现。“争做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等活动的开展,有效地破解了教育农民的难题。

(六)按照“一水二路三产业四人居环境五社会事业六民主法制”的扶贫工作思路,在重点贫困村大力实施“基础建设、产业建设、人口素质建设、乡风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

我市在贫困村中普遍实施了基础、产业、人口素质、乡风文明、民主法制和基层组织“六大建设”,把国务院扶贫办提出的整村推进扶贫战略得到了具体化。抓基础建设解决了制约农村发展的水、路两大瓶颈和影响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环境问题,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抓产业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增收和持续发展的问题;抓人口素质建设,帮助贫困农民掌握科学技术和农村实用技术,实施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让农民掌握务工技能,从农民变工人,从农民变市民,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抓乡风文明、民主政治和基层组织建设,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六大建设”体现了整村推进和综合发展,解决了和谐新农村怎么建的问题。

二、几点思考

(一)贫困地区建设和谐文明新农村必须以扶贫开发为统揽,充分整合要素资源。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各项农村工作必须以扶贫开发为统揽,对区域内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整合,积极实践“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就是政绩”的理念,从领导力量、政策激励、资金投入等方面,更加关注贫困地区,更加关心困难群众,更加重视扶贫开发。

(二)必须加大公共财政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非常薄弱,特别是水、路、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这些都是公共财政支持的方向之一。这些公共物品不能由市场来提供,只能由政府来提供,政府应逐年增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贫困地区需要办的事情很多,政府财力有限不可能大包大揽,因此,必须注意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序,支持群众最想干的事,最关紧要的事。

(三)贫困地区建设和谐文明新农村必须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群众主体。XX建设和谐文明新农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农民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激发群众的创造活力,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因此,我们的一切农村工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基本权利,推广民主管村的“四权”模式,用好用活农村“一事一议”政策,增强农民群众参与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自觉性。

(四)贫困地区必须正确处理好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贫困地区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尚未彻底解决温饱问题,扶贫攻坚仍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扶贫开发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部内容,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过程,实质就是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扶贫开发搞好了,就突破了新农村建设的难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逾越的阶段。不能因为搞新农村建设就忽视了扶贫开发工作,也不能因为扶贫开发工作而不重视新农村建设,必须树立抓扶贫就是抓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做到统筹兼顾,相互促进。通过扶贫开发和“三农”措施的落实,不断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五)必须采取多种形式构建贫困群众的安全保障体系。农村中的贫困群众存在着不同的个体差异,必须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扶持。对无生产能力的特困群众采取救助式扶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具备生产能力,但受某些因素制约而难以发展生产的群众,采取开发式扶贫,通过发展生产实现脱贫;在农村中普遍建立必需的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解决群众就医难,防止因病返贫,以及防范和化解农民在发展生产中的风险。

和谐美学建设的实践者 篇4

关键词: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意识,生态经济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 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本文从梳理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内容并提出完善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选择。

1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江西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从2008年以来, 江西确立“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 “五河一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城镇污水处理、生态园区建设、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到2012年底, 江西森林覆盖率由2008年的60.05%上升到63.1%, 稳居全国前列, 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由2008年的76.3%提高到81.8%, 全部11个设区市城区空气质量全部达到标准。在第十三次江西省党代会上更是提出“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绿色崛起, 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而不懈奋斗”的战略目标。

1.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既为江西科学发展提供了明晰的“路线图”, 也是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探索。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 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 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 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鄱阳湖年均入江水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 其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 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是惠及全省, 造福子孙的大工程。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 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 不仅对江西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也有利于树立中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

1.2《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正式出台, 对于全国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和示范作用。

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 是尽快改变其贫困落后面貌, 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要求;是建设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意见》特别强调从加强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三个方面着手,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1.3《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的实施, 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 实现可持续发展。

根据《规划》, 将全省国土空间划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三类主体功能区。其中, 重点开发区域有35个县 (市、区) , 国土面积34043平方公里, 占全省的20.40%;限制开发区域有65个县 (市、区) , 国土面积132857平方公里, 占全省79.60%;江西省级以上禁止开发区域共416处。编制实施《规划》, 对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 对推动江西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 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具有重要意义。

1.4 江西生态立法的步伐明显加快, 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提供制度保障。

近年来, 江西的生态立法步伐明显加快, 截止目前, 江西省颁布了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条例》、《江西省赣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办法》、《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等多部生态环境建设法规和规章。同时, 江西省努力平衡上下游的发展机会, 在法规中主要体现于流域间补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 如《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通知》、《南昌市级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上饶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通知》等。江西生态立法的步伐加快, 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提供法制保障。

2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2.1 江西省的自然状况

江西省地处我国东南部, 全省国土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74%。整个地势周高中低, 渐次向北倾斜, 构成一个向北开口的巨大盆地。江西地处中亚热带, 四季变化分明。境内降水量较为丰富, 但地区分布不均衡。江西森林覆盖率达63.1%, 但全省森林分布不均衡。省内河流众多, 河网密集而均匀。境内河流多发源于周边山地, 赣江、抚河等主要河流均汇入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 形成一个几乎覆盖全省国土空间的鄱阳湖水系[1]。

2.2 江西省生态安全状况

江西省2011年,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EI) 为78.30, 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优。但改革开放以来, 江西省在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 资源的过度开发也让江西生态安全面临严峻的形势。一是过度开放导致资源锐减。突出表现在耕地数量减少、耕地质量下降、水污染加剧、矿产资源浪费严重和矿区环境质量恶化;二是江西作为南方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 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和危害重;三是环境污染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比如酸雨出现的频率大、分布广、危害重;土壤污染日益加剧, 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最后, 生物多样性降低, 生物物种资源减少等[2]。

2.3 江西生态文明的路径选择

2.3.1 唤醒公众的生态意识, 推动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项目问题、技术问题、资金问题, 而是核心价值观问题, 是人的灵魂问题。”[3]搞好生态文明建设, 其一, 应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 倡导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增强公众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其二, 要推动公众环境权益的普及与保障,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4];其三, 引导公众节约资源、倡导适度消费的绿色生活方式[5];最后, 要高度重视和发挥非政府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3.2 加快生态立法, 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制环境

加快生态立法, 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制环境, 就是要以生态文明为导向, 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保障机制。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实践出发, 以维护环境权益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对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 真正做到生态文明有法可依。

2.3.3 全面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经济的本质, 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 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江西要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和《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全面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升级,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按照《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布局, 通过建立区域环境补偿机制和建立自然资本的市场机制, 使自然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来调整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等。

2.3.4 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生态文明绩效考核机制

江西应当从生态文明建设出发, 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探索建立政府官员生态文明追踪考核制度。应当改变目前考核主体单一化的状态, 将政府考核、公众考核以及专家考核结合起来, 培育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意识, 充分调动专家优势和全体公民的智慧资源, 建立公众参与的监督评价机制等[4]。

3 结语

“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是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正如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在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强调的:生态是江西最大的优势, 绿色是江西最亮的品牌。我们要树立绿色政绩观、绿色生产观和绿色消费观, 构建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全方位的绿色产业体系, 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机制, 把江西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

参考文献

[1]《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2]黄国勤.江西省生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和生态建设对策[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6, 4.

[3][美]阿尔多·李奥帕德, 吴美真译.沙郡年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285.

[4]王国聘.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路径选择[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8, 6.

和谐美学建设的实践者 篇5

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职工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是完善人格的要求, 更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在校园中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 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往大了讲是保证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 往小了讲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所在。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 关键是人的和谐与否, 它决定了校园和谐的成败。校园中的人, 主要由教职员工和学生两类人构成。第一类人的和谐相处又起着关键作用。设想一个不和谐的教职员工队伍, 领导、职工、教师之间, 相互矛盾重重, 相互拆台, 在这样的工作氛围中教师如何能教好学生, 学校如何能够发展。因此, 建立一个和谐的教职工队伍是非常重要。基层工会建设“小家”活动的开展, 正是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群众工作上的具体体现。我们在“小家”建设的过程中就充分认识到:“小家”建设与和谐校园的关系。因此在职工“小家”建设中要发挥全院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 动员大家主动参与, 让大家献计献策, 共想共建, 使职工“小家”的建设变成大家的事, “小家”变“大家”, 人人知道, 人人参与, 是“小家”建设的主导思想。努力提高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 组织会员立足岗位, 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把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广大会员展现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广大会员积极为党和政府分忧, 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 积极为灾区捐款。配合学院党政, 学院工会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和师德建设活动。广大会员立足岗位敬业奉献, 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 乐于奉献, 展现了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风貌。

青年教职工占全体教职工比例很大, 青年会员是我院工会会员的主体, 我院青年教职工学历高, 成长成才的需求强烈, 院工会始终关心青年会员的成长和进步, 和党政组织一起, 倾听青年会员的意见和建议, 积极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对生活困难的会员送去工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 青年教工结婚成家, 工会和党政组织一起送去关爱和祝福, 积极开展青年会员的教学技能比赛, 和学院其他部门一起, 组织老教师到青年教师的课堂听课, 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帮助其提高教学技能。院工会和共青团组织联手开展“青年先进科室”和“青年岗位能手”评比活动。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合作、彼此尊重, 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 用正确的思想观影响学生。要做到, 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在上课和与同学接触时做到不发牢骚, 不把不和谐的声音传给学生。同时, 同学之间应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互相学习、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型同学关系。一个学生在校度过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他只有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 保持一个融洽、正常的交往, 才能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归宿感, 才有利于自己的进步与成长。

以学院工会牵头, 每年的本科生毕业和新生入校, 学院组织教师与毕业班同学进行篮球或排球友谊赛 (其中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 , 本科生新生入学时, 学院组织教师与新生进行篮球友谊赛, 进而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总之, 首先教育工作者自己有一个融洽、正常的工作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教育工作者自己没有一个安定的和谐的工作环境, 处在一个身心疲惫的身体状态和焦虑的, 混乱的社会中工作与生活, 他如何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职工小家的建设顺应了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要求, 它提供给教职工不仅是有形的活动场所, 同时也是一个无形的、平等的思想交流平台。放松身心, 锻炼身体, 意义非常。在这个平台上可以为教职工提供更多的健康保障。我们学院利用职工小家这个平台, 认真做好教职工医保相关工作, 保证学校的政策落实到位。对生病住院、家庭困难的职工, 坚持探望, 开展慰问活动, 在院工会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子女生病至家庭生活困难的教师, 工会给予补助, 对子女有参加高考的, 送去慰问, 每两年一次组织全院教职工进行体检活动, 创建和谐学院、和谐校园。

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校园 篇6

一、树立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思想基础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 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它一是主张多样, 二是主张平衡, 意思是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取得整体的平衡, 即我们常说的“和而不同, 求同存异”。和谐延伸到学校, 就是和谐校园, 就是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

和谐校园主要指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 (包括学校教育环境、社会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 以及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 , 校园组织结构的和谐, 校园教育主体人际关系的和谐 (包括学校党政领导人际关系的和谐, 上下级的和谐, 教职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 , 学科间的发展和谐,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和谐。和谐校园建设能实现教育育人的本质, 即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使一个自然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所以建设和谐校园是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激发学校创造活力的需要;是实现平安校园的前提, 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 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思想核心

以人为本的教育, 就是把人民群众的教育目标置于教育发展的中心位置, 努力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它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活动中的具体运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体现人民性, 要适合广大人民群众需要, 适合广大人民群众子女, 吸引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要完成这一要求就要实现以下三个教育目标。

1. 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校的内涵建设要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社会效用高, 师资力量加强;学校外延建设要求学生数量、办学规模等方面要大力扩张。内涵建设与外延建设要统一, 内涵建设让学生上好学, 外延建设让学生有学上。我校走出的每个人都能成为我校的金色招牌, 学生、教师、职工等都能成为学校金色招牌, 学校最好的品牌就是优秀的学生及教职员工, 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做到人民满意。

2. 学生喜爱的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应当通过下列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 即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学好的愿望,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好, 相信只要努力总能找到帮助学生成长的方法,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能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 给予学生一点尊重, 一点信心, 职业教育一定会取得成功。创建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评价体系, 让学生的优势和特长能够彰显, 让学生从中找到自信、自尊, 多一把尺子, 多量出一批优秀的学生, 让学生能够看到希望, 感觉到学习的成就感。面对学生的缺点与错误, 我们不仅要以成年人的眼光审视学生, 更要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其“美丽的错误”, 要知道对学生不恰当的评价可能会禁锢学生的发展。因此, 只有创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 打造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借助现代教学手段, 形成教师引领, 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 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知识结构水平, 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密切结合起来, 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3. 教师实现价值的教育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 没有主体的积极参与, 教育活动是不可能落实好的。学校大不是因为有大楼, 而是因为大师的存在, 因此, 要突出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树立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价值意识, 为学生的现在和将来尽到自己的责任, 对社会负责任,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从业人员, 教育学生追求真理。

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文化基础

人文素质是人在社会环境及生活学习教育过程中内化形成的精神品质与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学校通过一定的形式教育人成为适应社会、有利社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教育, 即是“为人之道”的教育。学校的人文教育主要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和学校环境的陶冶, 促进学生通过自身的内化和发展, 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 最终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味的人格修养, 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曾有报道, 一学生为做一个观察实验, 把浓硫酸泼向北京某动物园的黑熊。这是人文关怀严重缺失的典型事例, 引起了教育界的长久反思。中职学校以培养应用与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坚持市场就业为教育导向的培养模式, 因此学校普遍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而中职学生自身文化基础薄弱, 自我约束能力差,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较混乱, 实质也是人文素质缺失的表现。鉴于中职生的具体情况, 中职学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 这是提高人文素质的必然要求。

1. 落实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活动

学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文素质课程必修课的教育, 二是专业课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素质课通过对基本理论及观念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社会知识与道理, 树立一定的人文情怀;专业课在教育活动中寓有一定的人文思想, 例如护理专业课教育过程讲述南丁格尔的故事, 临床课教学中可以讲杏林春暖的典故等, 通过人文素质立体教育活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校园活动

学校开展人文讲座活动、读书活动、文艺活动等。通过人文活动的开展, 一方面可以有效营造浓郁的人文气息, 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思想的碰撞引起思考探讨, 在思考探讨中提高认识水平。这些活动需要激情奉献的教师的推动, 学生的积极参与, 以及学校科学的管理体制的促进才能实现。

3. 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

校园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高度凝结的一种文化状态, 通过喧嚣的浮躁的宣传是无法达到的, 它体现在自然、人造形成的客观物质形态, 以及人的一定行为活动、文化传统上。高品位校园文化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使学生耳濡目染, 对学生的行为模式、道德情操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是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现实载体。如清华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校训, 北师大“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的校训, 它们怎能不激发学子奋发的精神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校园文化应坚持弘扬社会的主旋律, 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责任, 不能偏离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这一主题, 通过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教育, 以期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实施的具体途径:从组织方面, 一是推动学生文化社团组织的发展,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中健康成长, 如组建文艺、体育、音乐、文学等社团。二是学校成立组织积极参与, 引导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从内容方面, 学校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包括学校课余文化生活、教职员工的业余生活、学校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建设与改造等, 通过营造全员参加、积极向上、多姿多彩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

四、和谐管理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实现途径

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们发现许多以前被认为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正在失去往日的光泽, 有的甚至已完全不能适用于变革的社会现实。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引发了一场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社会、组织、文化、环境等诸方面的深刻变革。高效的管理需要和谐、均衡有序的环境和相应的状态, 如果没有各个工作方面的和谐, 也就没有学校的发展。管理工作千头万绪, 管理者要做管理工作, 要想解决各类难题, 必须重视和谐管理, 这是管理工作有效性的直接要求, 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1. 和谐管理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具体体现

建设和谐校园的内涵十分丰富, 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机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 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 等等, 和谐校园的本质就在于和谐。实际上, 管理的核心价值也在于和谐。因为, 管理的过程和目的就是通过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 去协调人、财、物的和谐配置, 最终实现组织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有机统一。因此, 倡导和谐管理的价值及其实现问题就成为一个新的视角。

2. 和谐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指导原则

和谐管理是管理者想要通过管理活动而达到的一种境界。和谐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讲究“人和”。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和谐理念为指导,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人文的关怀来协调组织内部的各种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 解决各种矛盾, 在各种“不同”和矛盾的基础上求同存异,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促使组织内部的各种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家和万事兴”的局面。第二, 强调“政通”。管理者要使自己的政令畅通, 就要做到各项政策透明, 让下级了解自己制定的背景和初衷, 在制定政策时要集思广益, 要使政令符合民意, 能兼顾各方面的利益, 并有较强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第三, 追求“公正”。“公正”即公平和正义, 是和谐社会的价值核心,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基本特征, 也是保持组织创造活力的基本条件。第四, 体现“共同价值”。任何一个组织, 一个团体想要实现健康的、持续的、稳固的和谐与发展, 就必须有一种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价值取向。第五, 尊崇“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就是指在差别基础上的和谐, 它是宇宙和万物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规律, 也是管理的原则和目标。

3. 和谐管理重在激励

和谐管理成功之处并不在于“管理”, 而在于“激励”。激励不仅是重要的管理手段, 而且是一门高深的管理艺术。激励是管理达到和谐的一门艺术, 和谐管理就是一个不断激励的过程。行为科学告诉我们, 一个人的工作业绩不仅取决于他的工作能力, 而且要看他的工作动机被激发的程度。从领导学角度看, 人的行为都是受到一定的激励而产生的。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费隆的绩效公式表明:激励×能力=工作绩效。也就是说, 一个人即使有工作能力, 但是如果不被适当的、科学的、恰当的激励, 也不会挖掘出自身最大的潜能, 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

树立正确的校园和谐建设观念, 探求科学的手段, 营造和谐校园发展的氛围, 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 是建设和谐校园要解决好的重要理论问题, 我们要为建设和谐校园不断探索, 为促进中职教育科学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磊.对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思考.文教资料, 2008.7.

和谐美学建设的实践者 篇7

关键词:高校党建,和谐党组织,学习型组织

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央领导集体将先后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 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各高校纷纷做出了建设和谐校园和学习型党组织的决定, 提出要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员工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成才的摇篮, 营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氛围。党的组织是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高校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建设和谐校园, 首先要从建设学习型的和谐党组织做起。

1 要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 以党内和谐促进部门和谐

高校设立的各级党组织, 是党在高校基层中的政治组织, 是党密切联系师生员工的纽带和桥梁。紧紧围绕学校的工作中心, 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是创建和谐校园的组织保证。

一是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一班人的政治思想、理论修养水平, 专业学术水平以及个人道德品质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把班子建设好, 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整体作用, 是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首要任务。通过加强基层的组织建设, 使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是做好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新党员的发展工作。要特别重视教师队伍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培养和教育工作, 重点选拔培养高学历年轻教师, 严格按照组织程序, 在积极分子确定、党员发展中充分听取党内外意见, 加强培养, 慎重发展, 严把入口关, 确保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三是强化党内民主监督机制, 做好干部考核管理工作。要充分利用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党员民主评议、“争先创优”活动、干部试用期考核、职工年度考核、先进个个评比等活动, 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深入查找问题, 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 以进一步强化党内民主监督机制, 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2 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 提高党员干部素质

党风正则干群和, 干群和则社会稳。和谐党组织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 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建设和谐党组织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

一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要紧紧围绕学校工作大局, 密切关注教职员工思想动态, 积极主动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化、科学化、民主化、人性化, 在实践中认真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 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格局, 坚持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教育, 在日常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制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要结合部门实际, 认真制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明确党组织成员各自职责范围内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同时, 认真开展“廉洁奉公、执政为民”、党员干部“加强作风建设、促进校园和谐”等主题教育活动, 以保证党风廉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是认真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协助工会、团委开展各项工作。按照校党委的部署, 配合工会、团委等群众组织认真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积极开展“杰出青年”、“三八红旗手”等推选活动;落实平安校园建设综合治理措施;积极推进保密、统战等工作的开展;认真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关心困难党员和群众, 做好向困难党员送温暖、困难补助发放等工作。

3 重视学习和培训工作, 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一个和谐的党组织是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党组织。通过学习与培训, 让每个成员体会到学习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懂得自身的提高必须与单位的提高同时进行,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一是结合部门实际, 认真制定学习计划, 组织好党员干部和教工的政治学习, 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在思想上保持先进性。要进一步加强对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平时学习教育活动的考勤考核, 保证学习任务、学习人员的落实, 以期不断开拓党员干部和教职工的思路, 提高工作创新能力。 (上接第117页) 教育活动, 不断提高理论水平。通过党员党日活动、科以上干部专题培训、支部书记和总支委员理论学习等形式, 组织党员和教职工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 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本单位的持续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三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创新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效果。如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针对时间紧, 任务重的实际, 在坚持正常政治学习前提下, 在部门网站开辟了学习教育专栏, 结合部门实际有重点地搜集整理了相关学习材料, 随时交流党员干部的心得体会,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4 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

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通过制度的作用, 带动党政管理工作协调运转、政令畅通、科学有序, 使各项工作充满生机, 让领导满意, 让师生员工满意, 这是构建和谐党组织的重心和目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和谐党组织, 既要靠加强思想教育, 也要靠推进制度建设。党的基层组织要加强制度建设, 密切联系实际, 深挖存在的问题, 不断制定和完善党组织的规章制度, 使党组织的各项工作都能做到有章可循, 努力实现党组织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也为和谐党组织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5 工作作风建设长抓不懈, 努力打造服务型党组织

和谐组织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人与单位之间相互依存、单位与外部环境融洽联通, 整个组织政令畅通、人和气顺、运转有序、蓬勃发展。建设和谐党组织, 必须从加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工作作风建设做起。要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 扩大党内民主, 转变作风, 增进团结,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要把转变工作作风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 长抓不懈, 同时根据实际需要, 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形势, 不断拓展服务内涵, 努力打造服务型党组织, 以更好地为学校大局服务, 更好地为教职员工服务。

6 积极开展工作研究, 构建学习研究型党组织

和谐组织是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组织。学习研究型党组织追求工作与学习、研究并重, 强调为工作而学习、而研究, 学习、研究的宗旨不是为了理论成果的产出, 而是为了教学、科研和管理实践的改善, 强调研究工作化, 使成员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学习提高;工作研究化, 使人更前瞻地工作, 使组织在工作中实现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学习研究型组织党员干部真正体会到学习和研究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工作中加强学习, 在学习中研究工作, 在研究中提高能力与水平, 以不断增强的学习力促进组织研究力、创造力的提高, 努力营造“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进取氛围。党组织要支持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之余认真深入地开展工作研究, 形成研究型的工作理念, 使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都变得充满学术意义, 不断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向更高层次推进。

总之, 和谐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高校各级党的基层组织, 理应担当起为构建和谐校园引领示范、助推加力的责任, 进一步做好基层党建工作,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工作作风建设, 强化学习意识和服务意识, 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 做构建和谐校园的“导航灯”、“领头雁”。

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科学研究“春蕾计划”项目《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研究》阶段研究成果论文。

参考文献

[1]杨晓慧.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论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 (1) .

[2]吴杰.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作用推动和谐校园建设[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9) .

和谐美学建设的实践者 篇8

均安地处广东珠江三角洲腹地, 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镇, 是一代武打巨星李小龙的故乡, 是清代探花李文田的家乡, 各种文化资源相当丰富, 其中李小龙文化、均安美食、均安女篮、罗家宝粤剧团等已经成为均安的文化名片。均安的各种文物建筑保存完好, 现存有始建于宋代的奎福古寺, 还拥有上村李氏宗祠、仓门梅庄欧阳公祠等80多座明清祠堂, 以及冰玉堂、李小龙故居等特色文化建筑。均安先后获得过“中国曲艺之乡”、“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广东省曲艺人才培训基地”等称号和殊荣。全镇几乎每个村居都有群众自发成立的曲艺社, 都有方便群众举办文体活动的灯光篮球场。

改革开放后均安经济迅速发展, 牛仔产业更为世界所瞩目。经过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 均安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能同步协调发展, 避免各种错误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占领群众的思想阵地,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和谐文化, 为均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建设均安和谐社会, 实现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扶持基层文化。以群众的文化所需为切入点, 以保障群众文化权益为根本出发点, 通过设施、项目的引导, 促进基层文化的提升, 使文化建设有效地从面上真正落实到群众所需的点上。通过开展种类丰富、形式多样适合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宣传阵地, 满足人们对多姿多彩精神文化的需求, 发挥以文化聚人、育人、导人的社会功效。加强群众的沟通, 促进农村文化的交流, 纠正群众不良的生活习俗和错误的价值取向, 有利于稳定均安的社会环境, 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均安虽然有一定历史文化积淀,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 均安现在还没有反映一个城市文化水平的文化广场、影剧院、图书馆、体育馆。为提高均安城市品位, 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均安经济建设, 应加快规划建设各类大型文体设施, 繁荣地区城市文化。同时在均安的城市建设、道路规划、休闲娱乐方面适当融入本地特色元素, 比如李小龙文化、牛仔文化等, 将均安打造成宜商、宜居、能吸引人才聚集的地区, 从而改善均安的人文环境, 提高均安的综合软实力, 为均安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三是发展品牌文化。文化品牌的建立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拉动饮食、娱乐、旅业、交通、商业等产业链的发展。均安要继续打造李小龙品牌, 将均安李小龙这个国际品牌打响打亮。可以尝试在李小龙乐园里融合均安本地特色, 用文化元素充实乐园的内涵, 例如可在园内举办类似均安美食节、粤剧表演和各类文化体育活动, 提高乐园的文化经营理念, 使李小龙品牌旅游成为均安经济的助推剂。

四是培养企业文化。均安镇的经济主要以牛仔服装业为主, 纵观国际知名服装品牌, 均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为提高均安服装企业的产品定位和科技含量, 加快产业升级, 做大做强均安服装品牌, 必须大力培养企业文化, 将企业文化作为立足市场的根本, 以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软实力提高市场吸引力, 从而推动均安服装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均安和谐文化, 通过最大限度地提供丰富、健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做好和谐文化建设, 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和文化素质, 让广大市民成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文化艺术的创造者和文化成果的享受者, 以人为本让群众以文化形式共享经济发展的幸福成果, 以和谐文化建设促进均安城市文明的提升, 促进均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英语课堂的情境教学下一篇:工艺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