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美学

2024-08-02

摄影的美学(精选11篇)

摄影的美学 篇1

在整个摄影过程中,都涵盖了美学的本质和特征,摄影者每完成一件摄影作品,不管是抓住瞬间的灵感完成,还是经过反复的酝酿,都会对作品中美的感受、美的形式和美的图形进行充分的考虑,而完成摄影的过程,也是摄影美的实践过程。

1摄影美学的产生

摄影作为造型艺术的一个门类,最能产生创造性并体现现代意识,摄影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已经成为众多艺术门类中独立的一种。目前,在摄影这个创作的统一体中,造型和纪实的因素并存。在摄影创作的过程中, 审美规律和摄影的美学特征始终涵盖其中。摄影艺术之所以能够自成一统,主要依靠画面的形象说话。而摄影表现的原型,是客观事物中的具体形象,而形象又是对艺术形式的描绘,是艺术的独特语言。正是运用这些语言,艺术家们创造或再现了或荡气回肠、或赏心悦目或层出不穷的语言,而摄影是靠照相机说话,对现实生活中的可视的具体的形象,依靠照相技术来折射。这是其他艺术所无法替代和无可比拟的,是摄影艺术独特的优势和特长。摄影艺术的特征是生动、鲜明、真实、具体和直接,是现实生活中形象的表现形式,从照片的画面中,能产生一种进取之力和奋发之情,能产生一种感染和教育的力量,而这些恰恰源于摄影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功力。

2摄影美学的特征

摄影是艺术家们利用娴熟的技巧, 发挥内在的想象力,通过一定的形式,对自然界的事物进行表现。一副照片要想达到好的效果,并非是对自然形象的违背,而是力求简化和高效,将那些本质的视觉美点进行吸收,敢于大胆的处理形状、色调和线条,突出主要表现的地方, 剔除妨碍中心思想的成分,通过吸入取景器,在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和加工,最终形成摄影家自己的表现形式。而摄影艺术的最终目的,是观众能一目了然的欣赏这些视觉的美点。任何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 都是采用凝练而简洁的艺术形象,帮助人们认识生活、展现生活,传递美感,并揭示一定的思想。

摄影艺术必须要借助于美的形式,才能更好的实现美和表现美。一部优秀的作品要想真正的感动人,必须依靠好的形式和好的内容,将形式和内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真正的艺术美感。对于生活中的事物,我们不可能全部进行描绘, 需要有裁剪、有取舍、有选择,才能以更完美的形式,来表现自然。因为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同,理想的形式也不同,所以必须依靠自己的观点来改造和加工自然,才能创造出更加完美的作品,它是作者对生活独特感受的艺术再现。一个成功的作品, 会带给人无限的感染力及无穷的魅力,在带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会唤醒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现代摄影艺术美学的表现形式

一副好的摄影作品,是摄影者在创作的过程中,经自己内心世界的审美,将丰富的思想情感全部倾注在其中,凭借累积的美的感受和思维,对客体的境界进行反映,是用构图和构思,瞬间对美进行创作。

3.1作品的意境

创作者对周围世界的一种评价和主观态度,就是意境,意境美展现了摄影作品画面内容与形象的有机结合。通过摄影者的主观倾向,用画面表现创作者的思想,而欣赏者能从画面产生审美心理活动,通过对作品的鉴赏,得到美的享受, 从作品中陶冶情操,并在欣赏的过程中, 根据自己的思想情感、文化艺术修养、生活爱好和个人经验,对作品的内涵进行丰富、补充和体会。

3.2作品的寓意

作为视觉思维的一种形式,艺术对美的创造,既可采用和谐和秩序的方式,同时对一种无形的东西,还可通过组织和选择,而使其成为一种可见的,既对它们的性格和特征,用意向这个媒介去显示。摄影寓意的基本元素,是创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和现实环境,来源于创作者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主观意识,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摄影艺术追求的高层次目标,就是作品所体现的深刻的寓意,而作品的寓意, 又是摄影艺术美的高度凝练。通过欣赏者对画面形象之外的深层次涵义的领悟,引发遐想、产生共鸣,这是摄影艺术美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感受过程的体现。

3.3作品的造型语言

摄影艺术的造型语言是由色调、线条、影调和光线构成,而正是利用这些语言,摄影家对摄影艺术的美进行构筑。摄影的生命和灵魂,就是光线。摄影作品的色调、线条和影调,是否有恰当的表现, 光线发挥着发挥重要的作用。光线与色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和绘画作品所不同的是,摄影作品对所摄客体的自然本身, 就是用色调来体现的。色调的凝重或者欢快,是摄影者情趣和心境的体现。而综合的利用色调和线条,可使摄影跃然于图像之上,带给人的审美享受也是极其丰富的。在拍摄的过程中,摄影者依据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心境及环境,进行审美提炼, 使摄影作品更具美感,给人以真正的美的享受。

4结论

摄影产生于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中,时刻传递着美的信息,摄影的审美属性,是摄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属性。 人们在对图片进行欣赏时,会对美的存在,自觉不自觉的用美的意识去衡量,以获得信息和视觉的满足。所以,优秀的摄影作品,能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美学的视野中研究摄影,会真正体现人们对摄影的审美追求。

摄影的美学 篇2

序言

内容概要

第一章通过媒介比较研究来认识电影摄影

第一节绘画与电影摄影

1.造型的关联性

“电影摄影”和“西方古典绘画主义”互通之处构图、色彩、造型 Eg:《乱世佳人》受古典绘画主义影响

2.电影摄影中的“光造型”意识

*“古典绘画”通过光塑造形体,明暗、调子*特点重视人物,光为人物服务(大进步)

*“电影摄影”比油画更丰富,不仅通过光塑造人物,通过光烘托气氛,梦幻、迷离等

3.过程构图

*电影摄影是动态的,(古典是静态的)多幅画面构成,并非每个画面构图排列而成,单拿一个并非完整

4.多视点、多角度的“观察”方式

多视点--*电影摄影=主观视点(第一人称)eg:以人眼为视点,拍摄对方脸活着样子,eg:拍摄照镜子总是先出现镜子中的自己,因为是

以第一人称为视点拍摄

客观视点(第三人称)特例 eg:拍摄两个人聊天场景,镜头不动(静止

构图)

多角度--*古典绘画=平面的

*电影摄影=多角度、时间性eg:多角度、不同距离,同一个场景,同时拍摄,最后剪

特写---*古典绘画=大多数(胸像)

*电影摄影=大特写12英尺-25英尺(公共距离)4英尺-12英尺(社交距离)18英寸-4英尺(私人距离)0------4英寸(亲密距离)

第二节电视摄像与电影摄影

1.影像的相对独立性与视觉主导性

*电影比电视影像更具有视觉主导和独立性;电影强调作者的审美价值观,更主观eg:<英雄>

很多都是慢镜头,加工;承载作者视觉创作思想

2.视觉新鲜感的追求

*电影摄影比电视摄影更注重视觉效果,甚至特技突出效果eg:《黑客帝国》很多特效 *电影对观众被主动(消费去电影院),电视被被动(漫无目的在家看)

第三节CG与电影摄影

1.与电影相关的三种CG *第一种编辑与合成eg:《新白娘子传奇》两个许仙合成或者调色调子eg:《神雕侠侣》人都很白

*第二种虚拟环境、背景3D《角斗士》 *第三种虚拟人物eg:《变形精钢》

2.CG与电影摄影对“视觉真实”的共同追求 *CG影像和电影影像两者要合成让观众难以分辨的统一影像。

3.CG与电影摄影在表现对象方面的区别

*CG表现对象是虚拟人物,*电影摄影是真实人物

第四节总结电影摄影的媒介表现特点

1.真实性

2.梦幻性 *CG

3.光的造型

*光对于电影来说不仅仅是表现手段也是表现对象,塑造形体;塑造氛围电影摄影中光的“活跃程度”是电视、绘画远不能及的,电影摄影就是光的造型

4.多视角,多角度的观察思维方式

*远景、中景、近景镜头表现出收敛、突出、链接、反衬、对比等关系是美学特点

5.小结

第二章影像的美学价值如何实现

第一节 艺术美的价值 1.艺术的社会价值

黑格尔“唤醒各种本来睡着的情绪、愿望和情欲,使他们在活跃起来把心填满”

2.艺术的创造活动

艺术创作瘦小不能说一个模仿的过程,而是带有强烈个性的创造过程,一味的模仿,作品是没有灵魂的,艺术的创造必须有创造性!

3.艺术缘何高于自然

其强调:“心灵性”有自己的思想

第二节 艺术的内在 1.艺术的“目的”

看到有感染力的影像,心灵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所以艺术穿着的内在才是艺术的“内容”远远高于表面的画面

1、艺术的外在部分就是“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

2、艺术的内在部分是“显现现实”中的“真实”

3、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使用外在的形式“显现与表现”内在的内容 以上三点为艺术的;换种说法艺术的目的是表现“自己”

2.“表现性”和“表现性内容”

“表现性内容”就是看到满意震撼的作品内心的激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3.表现性与人的视觉心理

Eg:裁缝看到你的腰部就知道腰围 中医看你脸知道你什么病

警察看了照片马上能从人群中挑出你(不同的人对同样事物感知角度不同)

4.表现性内容的“心灵性”

黑格尔:“意蕴”比如《末代皇帝》暗红色的调子、奴仆、乳臭未干的小皇帝,心灵性就是很萧条的感觉

5.表现性内容的具体性

Eg:《杀手里昂》黑墨镜与黑风衣与小女孩个性形成鲜明对比短裤长靴又是典型小女孩元素,加上圆边墨镜强烈的对比和具体的统一相一致(具体性)第三节 关于艺术美 1.艺术美

协调、自然、统一好、和谐即使艺术之美,没有统一界定

2.艺术美的感性(略)3.艺术美的直接性

Eg:《斯巴达300》直接表现阳刚之美

4.感官的愉悦

缺乏感官愉悦的视觉艺术,会使观众很快的丧失进一步观看的兴趣; 康德认为:“美应该被人不借概念而认识出它是一种引起必然快感的对象”

第四节 如何表现

1.联系“内在”和“外在”

对一件视觉艺术作品来说,从看到外部的视觉要素、知觉到视觉力的结构,再体验到内部的情感、思维、状态等内容要素的过程、就是“内在”和“外在”的联系过程

2.“转进去”与“走出来”

“钻进去”

是指对细节控制的学习,这里包括对大量基本技术的学习,也包括对画面细节的控制技能掌握 “走出来”

是把握和控制整体感觉的能力

3.表现性无处不在(略)4.视觉结构与表现性

表现性存在与视觉结构中;EG:果实标志着成熟、收货的喜悦

5.具象和抽象(略)6.表现性和创作者

1.发现(“眼力”观察上的敏锐性)

2.强化(艺术家强化要表现性的内容)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3.创造(eg:《黑客帝国》创造出时间瞬间凝固的概念“运动的视点”观察“静止的对象”就是运用造型性的形式表现抽象的“表现性内容”)

7.适合表现的方式(略)8.摄影师的艺术任务

具备独立的审美,对影片负责

第五节 观念性 1.艺术创作的观念

Eg:《清明上河图》中,高于同时代具有史料价值的任何一幅画,因为他具有艺术价值,这种观念性的存在,它赋予了本来很普通的事物一更大的视觉存在意义,这些事物在观念的统领下以整体的方式存在而非个别单独存在。

2.观念对于艺术的价值

第三章“抽象的结构”如何支配“具象的影像” 第一节 两个重合的空间体系 1.关注平面的空间

1.场面调度-三维空间转换成观众看的二维空间

2.两个层次空间概念-近大远小、浅色浮在深色前面,形成空间关系

3.平面分裂-“简化”(红色色块在白色电脑底屏幕上,但是人们不会觉得是镶嵌二是覆盖)4.图底关系-平面分裂(封闭的面容易看成“图”、而封闭这个面的另一个面被看成“基底”eg:<天使爱美丽>)

2.三度纵深感觉的控制

透视学把三维空间用二维空间表现

1.视觉要素梯度变化-(近大远小、近实远虚)

2.规则性-强化梯度感的重要因素(有公路的画面比没有任何景物的画面更有景深感)3.色彩的逐渐变化-(达芬奇发现的“空气透视”色彩随着距离的增加变淡,近深远淡)4.轮廓的清晰度-(虚实关系、近实远虚焦点位置实,越偏离焦点越模糊这就是轮廓梯度)5.光的层次-(明度梯度)道理同上

6.相对运动-(前景速度快、中景速度中、背景速度慢就可以很有效的强化整个画面的场景的三度空间感)

7、通过重叠获得画面空间

第二节 视觉里的结构 1.感受隐藏的抽象结构

“视觉力”的存在eg:电线杆歪斜是参照墙和地面的结果

感应趋势与力点-甲壳虫示意图(一个偏离中心位置的甲壳虫被视为有种爬向中心位置的“视觉张力”)

隐藏的结构-(构图整个画面前面的重心和人物颜色偏左,右边相对偏重以保持平衡)

2.视觉平衡

*电影是动态的达到平衡结构可能一会就变化,需要艺术休养

*不平衡的内容可以达到平衡结构,倾斜的广告图,右侧重心人物可达到平衡解构,*为什么要达到平衡?1可使人身心愉悦2.心理上的对应性感知

3.视觉重力

一般是画面色彩最集中、体积、虚实、距离决定视觉重力的分布

4.方向

视觉方向-中轴线、从左向右、主体到末梢、固定点、视线、运动方向

第三节 画面的各个部分 1.画面的边界

要么全部露出演员全身,要么切到膝盖,不能呢个只把脚踝切掉,会很不舒服,避免画面边界出现部分演员肢体,很不舒服

2.画面中央位置

黄金分割、正中间反而不是

3.两侧边缘地带

《末代皇帝》车和街巷为主的镜头摇到街巷的一侧,音乐露出监狱,往往监狱被认为很核心的信息

4.画面的顶与低(上部与下部)

画面的顶往往是神圣、权威的好人; 画面的底部往往是反面人物猥琐、狰狞的

5.画面的左与右

由于习惯从左到右,因此画面左边往往是重要人物

6.画面之外

观众最怕的是看不见的东西,悬疑、惊悚往往在画面之外 7.人物头顶上的空间

人物头顶的空间太大会感觉人物很压抑,表现特写的话切到发髻线就好,但是不能单单切除嘴巴,样子会很怪(洗发水广告除外)

第四节 线性结构 1.水平平行结构

画面宁静不死板

2.垂直平行结构

“隐形动感”表现人物心理紧张动荡确又压抑的心理 详见

P77-P82 3.对角线结构

战斗紧张神情《袭击13号警署》

4.斜角叉结构

巨大紧张力

5.正交叉结构

最稳固画面

6.三角形结构

主轴线有强大的方向力感

7.曲线结构

产生流畅、轻松、愉悦

8.圆形结构

和睦、团圆、亲密的感受

9.放射状结构

以灭点为中心的放射状又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效果

10.对称结构

失去节奏、呆板,一般都是“井”字结构,也就是“三等分”结构

11.复合结构

富有创作性空间,灵活,表现多元化

第四章影像中的节奏与旋律

第一节 抽象的结构关系

很多作品赏析的词汇注意运用P84-P85 第二节 分离与组合:平面媒介上控制视觉要素 1.视觉的分离

Eg:主要角色和次要角色、古堡中主要的门和旁边的门、植物没有成熟时绿色和叶子融为一体以上都是视觉的分离,摄影师要做到的就是建立视觉节奏

2.艺术中心的分离

《天使爱美丽》中主体和画面的分离,颜色、面积、亮度、曲线结构和直线,虚实,背景的多样性融合

3.组合的原则:相似性

画面组合的另一种手段组合法eg《罗拉快跑》红色头发、红色广告牌、红色上衣的骑车人,产生强烈的组合

第三节 透视带来的轻重关系 1.三种透视关系

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 2.镜头的选择与透视

短焦距透视:比较大的透视效果,造型比较夸张 长焦距透视:弱化了景深

3.“透视缩短”现象 第四节 活动影像的节奏 1.运动与节奏

Eg:拍摄一匹马奔跑,马身是主导运动,四肢是附属运动 1.进入画面和移除画面

2.在一个物体前运动或后面运动 3.开始运动或终止运动 4.改变运动方向

2.剪辑与节奏

*剪辑师每一次剪辑都是一个节奏点,*剪辑三大要素;转换单元、重复、节拍;

*同一时间内,切换较少的镜头则会导致节奏慢下来;同样镜头重复时间越长,节奏越慢

3.连续拍摄与分段落拍摄

同样一个故事可以连续拍摄可以分段拍摄

连续拍摄:拍摄整个故事从头至尾的运动,摄像机可以静止、可以随着物体运动

分段拍摄:包括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关系包括关系镜头、细分镜头、插入镜头 区别:分段可以强调很多个点,有节奏感;连续就强调一个点; 分段各个镜头可以停,连续拍摄不能停

4.节拍的快慢

较快的节奏有愉悦、兴奋、喜悦情绪 较慢的节奏有平静、忧郁、悲伤情绪

5.故事的节奏

故事的节奏是整部影片的总节奏,它是韵律奠定了整部影片的整体基调。拍每一个镜头都要考虑影片与故事节奏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对影像“造型”的剖析

第一节 造型的特征 1.观察

物理学家:视觉原理:光线照在被观察物体上,反射到人眼的视网膜,再由人眼的视神经系统反射到大脑,就看见了物体。

心理学家:观察有选择性,有些东西一眼就记得住,有些则是很多遍都记不住

2.观察的本质

抓住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造型、习惯性动作、语言等

3.结构的特征

结构特征包括节奏,对比关系、色彩关系、调的特征这些画面关系微妙的组合再一起互为依托,主次明确的共同组织了画面的主导特征,微妙就是靠画面的结构特征来建立一个场景和片子风格的

4.影像的质感特征

很整《少数派报告》 繁杂《天使爱美丽》 第二节 主观感受的延伸 1.格式塔

格式塔就是造型的意思;视觉主要就是造型,造型中格式塔心理学就是感受主体进行了积极组织和建构的结果,而不是客体本身存在的

2.整体性

整体性是格式塔的一种特征:

造型的整体中,部分只是整体的组成部分,却不能决定整体;而整体的性质对部分却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EG:骑着自行车的小男孩在乡村和在后现代气息的大城市感觉迥然不同

3.变调性

变调性是格式塔的另一种特征;

组成部分改变的情况下,没触及造型特征: eg:类似音乐用不同乐器演奏但是旋律不变

4.相对整体

Eg:一幅画很整体的表现,挂在墙上在墙上这个整体性又有其独立性。一组镜头表现的整体,演员在其中的相对独立性

5.结构的优化

从视觉的角度来看,经过艺术创造的“造型”在组织结构上都得到了优化

6.主观化(略)第三节 简化

1.简化是视觉感知的方式

通常情况下,人眼把所看见的物体简洁化;看见四个点会联想到矩形二部收复杂的物体

2.舍弃可有可无的,保留最核心的视觉成分 3.强化视觉结构的特征

简化不是简单,而是强化视觉特征,表达明确、统一、无干扰。

4.影响简化的因素

1.表现对象特征

2.知觉对象与它所要传达的意义之间的关系,对简化的结果也有直接的影响

5.平整与锐化

平整就是消除画面的“倾斜、不对称、差异性”等因素 锐化就是加强差异性,消除模糊,与平整相反

第四节 影像的气质 1.张力

巴洛克艺术中的雕塑以轻盈、灵动而闻名,但是雕塑的材质确是很重的这就是视觉张力的作用

2.“势”

从更高一个层面讨论张力;

中国古代绘画十分注重对表现的对象气质的把握“取其势”

3.整体性

Eg:《多米诺》中,画面零碎细节很多但是整体性很强,因此,整个画面张力和气势都很强

4.丰富性

创作也追求丰富性,《末代皇帝》画面十分紧凑,富有凝结之美,丰富性很强。第六章影像画面的信息

第一节 景别与构图

1.我们实质看到的景象和镜头中记录的是大不相同的(略)2.问题与期待

在观众心理设置问题和期待Eg:一个女人拿着一把剪刀,走向一个男人,大家会猜猜,他们是没关系,是否要杀了他;是观众不断融入其中

3.景别的概念

景别是指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被摄体在电影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景别的划分五种,特写(人体肩部以上)、近景(人体胸部以上)、中景(人体膝部以上)、全景(人体的全部和周围背景)、远景(被摄体所处环境)。

4.中景画面背景的信息处理

Eg:中景画面中一个女子在写作,可以再中景的另一个角度看见他的秘书进门,这样就比突然一只手伸进了交代清楚很多,不会很突然,惊悚片除外

5.开放与封闭的构图

封闭式构图比较传统、古典主义要交代的内容都在画面之内

开放式构图往往切下很重要部分在画面内。重要部分往往不在镜头中。给人遐想空间

6画中画、《毁灭之路》用镜子做小画面,其他部分做背景陪衬,小画面杀人过程,小画面与主画面有重要关系

7.特殊的画面结构:重叠

都是起到控制画面信息,强化内容主体的作用.eg:接吻男女,不难让观众猜测重叠遮挡的内容这种情况称为视觉恢复 eg:“千手观音”造成视觉效果是一个人若干个手臂。

8.透明重叠

完整的叠加Eg:站在玻璃后的人

9.焦点

*16mm胶片机高清摄像机35mm胶片机(推、拉、摇、移)*让焦点只对准主体拍摄,画面主体、客体分离,有层次感

*选择调焦距1.焦点随着男主角走2.焦点随着拍摄主题走,带领观众视线效果。*深焦距常用于范围大的场合,使远近景都处于画面之中,扩展了背景叙事能力

第二节 主观与客观视角的转换 1.客观视角

第三人称视角

2.主观视角

第一人称视觉(我所看的场景。摄影机记录基本上以我的眼睛为准)

3.主观与客观视角的切换与转换

注意自然

4.第二人称息(在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之间的)第三节 拍摄角度与画面的信 1.高角度

被称为“上帝之眼”,观众有凌驾和支配的感觉一揽全局的感觉

2.低角度

比较主观的感受,悬疑效果更好,比高角度更有张力,更丰富

3.关于最佳拍摄角度

能够体现创作者意图感受的角度

第四节 摄影机的运动与画面信息 1.关于摄影机的运动

固定镜头往往是稳定和有序的感觉; 移动镜头表现活力、变化的感觉

2.摄影机运动的“驱动”和“隐藏”技术

什么因素驱使镜头运动

3.摇镜头

1.随人物摇镜头,人物始终处于构图中心

2.在拍摄大全景时摇镜头,历史片的特殊效果 3.表示主观视角

4.中景和近景反应摇镜头,保持两镜头的因果关系 5.甩摇,两个镜头切换

4.推拉运动与变焦运动 推拉镜头和变焦镜头区别

1.在变焦运动中,焦距的变化使透视关系变了,被压缩的空间,焦距变化,移动推车带来的动感是变焦运动不能产生的

2.推拉运动中,被拍摄的主体始终处于画面中心,后面的背景也再运动,这就给整个镜头添加了动感;变焦运动只是空间变平,人物拉近

5.伴随运动

类似平行运动,随着演员走,距离不变的运动

6.反向运动

使场景运动感十足,EG:摄影机横穿演员运动轨迹

7.逐渐显现

将视角放在主要人物位置,逐渐表现主角eg:女主角卷入社会丑闻中,首先是买一份报纸,报纸题目显现,逐渐看见报纸描述的人物就是这个买报纸的女主角

8.升降臂运动

强大情感表达,或者开场是升,演员表演开始降

9.斯坦尼康和手势摄影

手持摄影真实感《拯救大兵瑞恩》缺点不够流畅,而斯坦尼康摄影解决了不流畅问题,可以通过狭小空间,楼梯,陡峭山崖…………..第五节 镜头之间的关系 1.“以往经验”的作用

Eg:用一个梨造型来蕴含女性身体,大多数人可以心领神会。

EG:开始拍演员的眼睛注视的方向,在切画面,观众下意识的就会认为是演员所看见的东西

2.特殊意义的产生

对位剪辑eg:一个女人的脖子被吸血鬼咬伤下一个镜头伤口特写,再下一个镜头一个狼人,两个视觉对象之间建立了“恐怖”的象征性联系

3.对叙事的影响 在电影叙事中,前面的情节做了铺垫,有不确定性、模糊的形状,观众很想看到画面。(惊悚片、悬疑片)

4.连贯性的控制

两个或两组镜头建立起联系具有流畅的连贯性

美国好莱坞“零点剪辑”将不同场景的镜头,发挥到极致,eg:镜头一,一个演员在路中间,镜头二,司机张大嘴巴的表情,镜头三,替身演员被撞翻滚的场景

但是不是时时刻刻都需要这样的连贯性,比如一个警察在屋子,另一个镜头同样的光线调子的另一个屋子,一个女人在屋子里,我们会感觉警察变成了女人,这种情况是“频闪运动”避免这种情况可以换镜头角度“30度”法则

5.省略

隧洞效应,EG:一列火车进入山洞,没有隧道部分,直接是出隧道的火车,大家也会默认是刚才的火车。类似中国画的留白。EG:一个人拿着刀去砍人,下一个镜头鲜血溅了一脸

6.超越观众的预期

打破观众的默认或者预想的结果,会带来控制注意力、兴趣的有效方法。

第六节 信息展现的方式与场景的开始 1.地点与环境结构的展现方法(地点)

基调镜头—EG:传统的基调镜头一般就是一个远景(建筑楼房全景),下一个镜头李先生在办公室,大家就会联想李先生就在这个办公室,或者加一下元素,一个台阶,那么大家会觉得通过台阶才能见到李先生

逐步展现是一种方法,EG:一个道具比如电话,特写一个人拿着电话,在近景拿电话的人焦急的神情,大家就会联想到是因为电话,变焦来回拉动

2.时间的展现方法(时间)

表现时光流逝的方法,eg:指针飞快旋转;日历一页页掉下;一个人拿了一套衣服,下一个镜头切到穿好衣服;一个人装饰教堂,下一个镜头装饰好的教堂。

3.主要角色的展现方法

在视线中加以强调

4.空镜头

没交待时间背景,比较保险的做法,不会很突然。给剪辑师很多余地

第七章光影形态与调子结构

第一节 艺术家的光线概念 1.光的试卷象征意义(略)

正义、光明、好的象征

2.西方古典主义艺术家对用光的研究(略)

建立体感、明暗、五大调子

3.现代摄影艺术家的新探索

光在现代电影的影像李起到关键性的造型作用,能灵活的控制画面的调子、节奏、气氛、并直接影响到色彩的表现方式。

4.光在电影造型中的作用

通过建立合适的曝光,建立影像结构;光是形成画面气氛的主要手段之一;光控制在低调范围就有沉重和压抑的感觉;强光可以表现现实主义、表现性、有象征意义。

1.光线可以强化主次关系

2.光线是强化造型特征的重要手段 3.光线对重要或特殊的细节加以修饰和强调

5.硬光和柔光

硬光(直射光):阳光是典型的硬光效果。特点1.光束容易控制,产生较少的外溢光,也能产生很亮的高光。2.硬光比较大,光效戏剧感比较强3.由硬光产生投影很暗,边界清晰。

柔光(散射光):天空中的散射光

特点1.在曲面上非常细腻层次丰富(古典绘画偏爱,因此在北方会开个窗户)2.柔光需要离光源较近,太远的化散射光无法“包裹”暗部位置;太近的化会影响暗部,掌握度。3.用反射光制造柔光是很方便的,产生真实的效果。

第二节 调子的控制

1.黑白灰三大调子的概念

*对光的使用是表象,而对调子的控制才是核心

*胶片并非是相等增加的曝光产生相等增加的密度(P158表)三部分趾部、直线部分、肩部;曝光与密度的关系是胶片展现出来影像对比关系;黑白灰分布,趾部附近以及以下是重色区域(黑)、直线部分灰色区域(灰)、肩部附近以及以上是亮色区域(白);其中灰色直线部分比较细腻的展示调子变化。

*照明成为电影摄影师重要部分,通过照明调节调子

2.五种常见的调子结构

1.全色调:画面中黑白灰比重想当,协调

2.低调:暗部比重很大(柔和、缓慢、阴郁情绪)3.高调:亮部比重很大(欢快、轻松、愉悦)

4.低反差:灰色部分占主导,黑、白区域很少(画面细腻,阴郁、压抑沉闷)5.高反差:灰色部分极少。黑白占据主屏幕(对抗、紧张、炽热)

3.非完整的调子

摄影师有意识的削弱黑白灰三大调子其中一个,达到特殊的表现意图,缺少黑、白、灰,特定的效果

4.暗部的控制

暗部和重色区域概念不同,5大调子:高光、灰面、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亮部的调子往往丰富,暗部调子更加不容忽视,暗部

基本上无法细腻表现出来,尽可能细腻、微妙

EG:主要任务,隐藏在暗部里,给人好奇、神秘感。

5.对色彩的表现

调子和色彩所处的比重,1.调子为主,色彩从属于调子(色彩往往非常统一,而且色彩纯度以及冷暖关系被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2.调子色彩并重(调子的灰色区域是彰显色彩表现力的地方)3.以色彩为主(需要把重色区域控制到最小,强化灰色区域)色彩纯度高,冷暖关系比较明确。

6.照明与调子的控制

光比:主光与副光之间的照度比称为光比;光比是控制画面反差最重要手段之一,画面反差影响画面气氛。光比减少,副光变暗,体积感、空间感、调子对比都会减弱,人物比较平,夜晚常使用高光比的低调。

人物特写与背景光通常来说保持一致,整体副光(高调)和局部副光(低调)

7.曝光与调子的控制 8.全景照明的两个重点副光??

一是对情绪气氛的表现;二是对运动的表现

整体气氛塑造第一位,单个形体塑造第二位。(表演区域、运动区域)全景拍摄中,照明表演区和所有演员经过的路径布光再合适范围内。高调:比较多用到副光。低调:遮光设备控制光线

9.影调的链接

保持光线风格的持续性;特写光线与基调镜头光线情绪统一

第三节 光的方向与影调质感 1.正面光照明

正面光使轮廓线鲜明,面部扁平,副光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优点:1.常用方法容易处理投影、高调、低调效果2.“中性”这样拍全景各种细分镜头都显得容易。3.只照明表演区域,不用顾忌背景光

2.前侧光照明

经常被用在高调中,接近自然光,柔和不张扬,如果减弱光比就要使用副光

3.侧面光

使被拍摄的人物一半在主光里,一半在阴影中,容易塑造形体,有空间感体积感,无论光比的大小,都可以塑造丰富的层次

4.交叉主光

副光加强到接近主光,背影消失,接近金属质感

5.后侧光

特点1.低调的效果与细腻的暗部层次,重色区域的存在,后侧光(副光)能够把暗部区域塑造丰富层次。2.大景别,丰富层次3.视觉上,形式美感(与前侧光相反)

6.背光

主光是塑造形体的,背光是丰富背景的修饰性光源。

7.用环境光衬托主体造型(略)第四节 光线设计的整体意识 1.“逻辑光源”

逻辑光源就是被模拟的现场的环境光源(就是通过自己的分析,主管的相信光源)室外:主要考虑窗户(作为室外光源主要考虑的场景)室内:EG:靠近人物的吊灯、日光灯

2.单一主光和多重主光的不同环境

单一主光:比较经典照明磨砂,特点非常统一有序,很独立的中心和边界

多重主光:画面两个或两个以上演员,分别用不同的光,不同位置表现主次、心情、思想、情绪的变化,就要不同主光单独塑造

3.表演区域与前景以及背景的关系

拍摄场景可以分为前景(副光)、表演区域(主光)、背景(副光)(低调场景强化时候要用此方法)比例1:4:1 4.背景光环照明设计

背景照明是整个照明气氛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高调场景中:背景光均匀,背景光和主光可以很相近低调场景中:背景光不均匀,一般是主光的1|4 与背景颜色有关,如果是白墙,背景光很亮;如果是重色背景光曝光值要低

5.光斑 背景中:(大多与窗户有关)光斑是非完的照明小面积亮区域,可以形成比较独立的造型单元产生较强的视觉节奏

作用不仅可以暗示时间、丰富层次,还可以强化画面特征 主要角色中:(脸上、身上)表现人物性格阴暗面居多

整体影调设计:光斑占据比重较大-显得华丽绚烂;阴影部分比较大会压抑、慌乱

6.光束

类似舞台独舞,作用引起视觉注意

7.投影

有强化三度空间的视觉感受,1.能轻易的创造平行、聚散、扩散的视觉方向2.重色区域的重要手段,打破平静的构图

8.光与空间

光可以塑造空间感,建立空间秩序也可以是画面平面化(大部分画面在亮步)

9.光与气质

靠主管感受,古典气息摇滚气息、宗教气息

第八章 色彩的体系

第一节 色与形

1.色彩和形状在视觉上的两个功能

1.获得有关事物信息 2.传达情绪和情感

2.反应的区别

色彩比较感性,往往影响情绪

形状比较理性,容易判断内部结构

3.艺术上的认识(略)

第二节 色彩三要素和三种色彩系统 1.界定色彩三要素

明度、纯度、色相

2.红黄蓝系统

三原色、任意两种颜色混合后的颜色

3.红黄蓝系统(RGB)

【人眼能感受的光线380-780,按照波长赤橙黄绿青蓝紫,红色最长波,超过红色波长为红外线,紫色最短波,小于紫色为紫外线】

在光线中,光线叠加的越多,越亮(加色系统)

4.黄品青系统(CMYK)

在书的印刷、平面设计中,颜色叠加越多,越暗(减色系统)

第三节 色彩的关系

1.色彩的冷暖关系(略)

2.色彩的排列关系两个独立颜色中间有间色会协调一点 3.色彩的互补关系看大红榜久了就会看见黑字好像是绿色的 第四节 几种主要色彩的表现性

歌德把色彩分为两大类,积极的(大红、橘红、橘黄、黄)、消极的(蓝、紫、紫红)

1.红色: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颜色、蕴含巨大能量,很稳定的颜色 2.黄色:轻松、愉快的颜色,视觉穿透力很强,容易脏

3.蓝色:冷漠安静,和纯度关系很大,高纯度的比较清新、透彻,低纯度的忧郁、悲哀;多用于夜景前

4.绿色:非常稳定、大自然的颜色、完全的宁静 5.橘黄色:最活跃的能量巨大颜色

6.白色:很多光线叠加,丰富多彩却没有任何色彩倾向,纯洁、梦幻,描写梦境一般白色

第五节 色彩的结构 1.色调

*使构图中色彩产生联系的核心“色调”色调是我们进行色彩创作中色彩组织的原则

*从冷暖角度(冷掉、暖调)从色相角度(红调、绿调、蓝调)

*从色彩内部对比关系(统一结构色调、主次对比色调、对比色调)*统一结构色调:一种或几种色彩相近主导结构色调

*主次对比色调:一种色彩为主要色调,画面同时出现其他小色调 *对比色调:没有主导色彩,几种色调势均力敌,比较平均

2.色彩与影调的关系

1.光影影调为画面主导色调:色彩会显现出比较统一、细腻、和谐感觉 EG:高反差的影调,色彩会显得很“低调”,观众注意力会被影调吸引 2.光影影调与色彩调子并重:

3.色彩调子为主导:光影调子为副,色彩有很大表现空间。同时起到主导作用

3.色彩的主观性

观察一种颜色时候,人们常常会联想到固有色,常态颜色,感受与常态偏差带来的情感EG:蓝色使人犹豫,天空是蓝色,看见蓝色的天空很正常。

EG:“异族情调”的清真寺,背后火红色天空,这样表现性极强,这样的色彩有主观性,具有表现主义

第六节 电影色彩观念的历史脉络

不同时期对色彩的审美不同,有其历史性,现在流行糖果色,爸妈的年代就是黑、蓝

1.经典主义色彩观念(古典主义)

*求色彩的沉稳、和谐、内敛。流行低纯度的灰调 *强调“型”反对色彩占主导(辫刘的思想)

2.印象主义色彩观念

更重要是“意向”的范畴,色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对于高纯度的色彩用之谨慎(还留有古典主义色彩观念)后印象则完全摆脱,有了实质性的变化(高更、梵高)

3.东方主义色彩观念

西方的思想是“流动”“相对”;东方是“稳固”的,东方主义色彩非常关注固有色,包括日本浮世绘,中国国画

4.构成主义色彩观念

*大胆使用高纯度色彩,将就色彩协调,不同颜色组合的美感,*构成主义诞生于包豪斯涉及学校,伴随现代设计一起产生强调点、线、面色彩组合一起产生,典型代表《罗拉快跑》

5.后现代主义色彩观念

超越现实的一系列尝试,不遵循挑战色彩组织“规则”《查理的巧克力工厂》 6.综合性主义色彩观念

任何影片都不是单纯的某种主义,综合因素

7.色彩结构设计

“逻辑光源”强化某些物件,比如路灯、车灯、红绿灯 第七节 在摄影创作中影响色彩的基本手段 1.被摄影物体的固有色以及相应的曝光控制

准确的光源下,固有色就能被比较好的还原原来的色彩

如果曝光过度或者不足,就会是色彩纯度下降,比如女主角大红色手提包始终安排在较暗阴影中,呈现出低纯度暗红色

2.用照明色温创造画面色彩

有光光源、反光现象

3.滤镜

改变进入摄影镜头的光线,因此改变影调和色调 第一种,滤镜用于改变光波中光谱成分的比例,第二种,滤镜用于改变光线入射方式,对光线产生漫射、反射

4.胶片配光

通过改变因偏激对胶片暴光过程中红绿蓝的比例,而达到调整画面色彩的方法。EG;在印片中增加蓝光和绿光就会在影像中产生偏红的效果(互补色)

5.特别洗印工艺

*“留银”“前闪”“迫冲”

*留银是在胶片洗印过程中跳过漂白的冲洗程序(色彩纯度削弱)

*前闪是正式曝光之前或之后,对胶片惊醒均匀的少量曝光的一种工艺(前闪会减小影像反差)

*破冲分加冲与减冲,是改变胶片的洗印条件,影响密度比标准冲洗条件下的密度增加或减少的一种工艺

(加冲可以使胶片提高光度使用,虽然实际曝光不足,却可以在冲印过程中增加胶片所生成的密度)类似柔化

(减冲可以使密度偏低,这一可以得到非常细腻的影响颗粒)类似锐利

6.数字调光

将胶片的影像通过数字扫描转换为图像,可以使用数字影响技术调整,调整完成后再通过胶片记录仪转换成胶片影像

EG:特写动的镜头跟拍,但是达到最佳色彩,精确到每一格,修色彩

第九章关于形式的思考

第一节 关于形式 1.内容、形式、题材

每个视觉结构都是要再现它自身以外的某种东西

内在:即内容,“内容”艺术家心灵上的东西。抽象的,通过艺术媒介表现出来 外在:即内容借以意蕴的东西,表象。

2.秩序

艺术使命是用造型去显示多样化的现象中所存在的秩序

3.清晰的视觉信息

EG;《大红灯笼高高挂》灰色的调子,很大很红的灯笼,表现某种主题

4.手段与目的

EG:《俄罗斯方舟》整部影片没有剪辑,一个镜头完成,堪称奇迹,这是一种表现手段,目的是要达到导演所要达到的艺术表现

第二节 现实主义与形式主义

1.现实主义:意大利现实主义:观察道义立场

巴赞的现实主义:现实中存在的物

2.形式主义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1.表现主义美术布景设置(建筑物倾斜;没有地平线)2.表现主义服装设置(奇装异服;夸张表演)3.表现主义照明与摄影(注重阴影;装饰性强)

*苏联蒙太奇理论:(两个镜头并列;远离现实的抽象的)

3.未来方向

笔者更倾向于形式主义、经典主义,不会向现实主义发展

第三节 个性的“真实” 1.艺术的“真实”

观众看3D电影时候看见火车冲过来,观众吓得跳起来

2.个性与真实

艺术的目的不是再现现实,而是解释现实,有些电影很真实,却让人感觉很假,《黑客帝国》很多镜头超现实的拍摄,却是经典

3.创造

真正艺术性的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

EG:《第五元素》很多形象脱离现实,创造出来

4.变化、发展

《西游记》人物造型,照比前几年特技好很多,同步作品

第四节 影像与大众审美的“数字化” 1.数字视觉特征

*影像抠像与合成效果,EG:3D角色、背景合成

*数字拍摄技术:代替胶片的一种技术,目前发展一般

*数字化影像调整效果:中间片是其中一个代表,是采用数字形式对已拍摄的电影素材进行素材编辑、色彩调整、后期合成、特效处理、字幕混合等一系列处理它处于拍摄完片和放映出片之间,因此被称为数字中间片。*数字技术对摄影器材的精确控制而产生的特殊效果:数字电脑精确控制摄影机

2.大众审美的数字化

不是特指一个人,是一个群体的审美共性。大众审美与技术发展具有互动性(数字化是随着人们审美喜好而产生的)

3.关注大众的审美

由原来的“高雅艺术”“贵族艺术”到“商业艺术”大众化程度高

由“艺术特权阶层”到“平民阶层”因为他们需要不断地引起大众的兴趣与关注,即时效性

第五节 艺术的个性与社会性 1.个性

某一个特定的影片表现一个特殊的故事,对于他的影像来说,也应该有其他影片不同的地方。这就是艺术的个性。EG:达芬奇的画作充满了哲学、科学精神的思考

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悲怆主义激情;拉斐尔的画如诗一般

2.民族性

EG:丧失民族性的艺术是空中楼阁;法国天使爱美丽充满浪漫主义、人文精神。《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国的特点

3.时代性

EG;20世纪20年代电影《卡里加里博士》德国表现主义代表 20世纪50年代中国电影大多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0世纪90年代《黑客帝国》数字社会的深刻反省

4.把握社会性和个性

第一,艺术的时代性、民族性是一定的“社会艺术个性”的主流 第二.艺术的社会学发展、影像制、约束并指导个性的发展

第六节 类型片与形式 1.欢快与高调的类型片

歌舞片:以唱歌和跳舞为主要表现类型的电影《红磨坊》

喜剧片(滑稽喜剧片:利用外在祸患以及善意羞辱来引起观众的发笑

怪癖喜剧片:男女主角性格对立、都很怪癖,认同上截然不同,最后走到一起。

讽刺喜剧片:对社会、政治等严重问题进行夸张嘲弄

口语喜剧片:以“口语式”对白为主要喜剧元素《我是钢蛋》 黑色喜剧片:玩世不恭的冷嘲热讽那些天性为善的人

2.厚重与低沉的类型片

恐怖片:往往能激起观众内心的恐惧感,因此通常还有一个异常恐怖的结尾 悬疑惊悚片:重要目标给观众带来悬疑、惊悚的紧张心理 黑帮犯罪片:以黑帮、犯罪为主角,以犯罪和毁灭为重点 警探片:以警察和侦探为主角,侦破和犯罪绳之于法为重点

黑色电影:强调人性阴暗面,人类悲观、变态、堕落、犯罪、丑态

社会政治片:“社会良心片”,以反抗者为中心人物,提倡督促改进现有制度

3.幻想类的类型片

科幻片:带有某些预言的味道,故事发生时间往往在未来。《生化危机》 魔幻片:魔幻与科幻都是幻想式、非现实式,只不过魔幻片不用考虑科学逻辑,也不一定在未来《哈利波特》

灾难片:大规模描写大自然灾害和变故给人们社会严重破坏《2012》

4.剧情类的类型片

广义:故事片 狭义:情节剧为代表的

5.特定题材的类型片

西部片:《火车大劫案》佐罗、手枪、牛仔西部黄沙元素

战争片:以谁的角度拍摄效果完全不同,比如美国和越南人打仗,美国视角和越南视角拍出来效果肯定不同(影片主题,战争、友情、生存)

历史片:涉及历史重大事件《辽沈战役》 人物传记片:《孔子》历史人物个性、经历

史诗片:涉及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辛亥革命》全明星阵容,大手笔

6.动作片 包含大部分打动、快速视觉结构,涉及爆炸、追踪 7.类型片的“体系观念”(略)阅读总结

一、电影摄影作为一种表现媒介

二、电影影像的美学价值

三、影像的内部结构

四、节奏

五、特征与造型

六、画面信息的控制

七、关于光影与调子

八、关于色彩体系

九、表现的形式

内容前言

第一部分:主要谈对电影影像的认识,在理论上树立其美学价值评判标准。内容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通过比较电影摄影与电视摄像、CG(数字影像)、西方古典绘画的艺术特征,论证了电影影像的独特性。第二章主要讲美学价值如何在电影影像中体现出来。

第二部分:深入剖析电影影像的结构组成、视觉心理、造型观念等诸多方面。内容包括第三、第四和第五章。第三章解释了在电影具像画面背后隐藏着的抽象结构,以及影像画面结构的组织形式。第四章的重点是影像的视觉节奏和旋律,从更高级的层面来谈影像画面的组织关系。第五章分两部分,一是强调捕捉以及强化视觉特征的重要意义;二是讨论造型的主观性特点,以及这种主观性如何影响和指导创作的实践活动。

新闻摄影的“暴力”美学 篇3

有的,专业的新闻摄影实践,不但有它的一整套美学,而且这套美学概念,是从国内外的新闻摄影教育、报纸杂志的摄影记者与图片编辑、到专业的国际新闻摄影年度大赛,被一以贯之的长期操作、实践着。追本溯源,或许可以将这套新闻摄影美学的滥觞,从美国的《生活》杂志(LIFE)说起。

这份已经停刊的画报型新闻周刊,在上世纪前半段,曾是美国与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大众传媒之一。从1936年创刊起,《生活》就聘用一批专业摄影家,每周制作新闻、人物、专题、与日常生活花边等各类摄影报导题目。它并以大开本和大篇幅,将视觉上有趣抢眼的新闻照片,搭配好看的版面设计与简洁的图片说明,吸引全球读者的翻阅兴趣,以有效贩卖美国主流价值、右翼政治观、与美式生活方式。当然同样重要的是,它贩卖图文报导之间的大量商业广告。

《生活》杂志先后几位图片主编,后来到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任教,将他们在实务界的一套新闻照片的编辑原则,订立为专业新闻摄影的摄制依据。美国各大学相关系所,都视其为权威性典范;美国新闻摄影记者协会(National Press Photographers Association, NPPA)的“年度最佳照片”全国新闻摄影大赛(Picture of the Year/POY),当然也以这些所谓专业模式来评鉴新闻照片的高下。国际影响力后来居上的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大赛(World Press Photo/WPP,中国称之为“荷赛”),继续沿用此盛行不坠于高度商业导向之美国媒体工业里的这套摄影评鉴机制。

这一套新闻摄影的专业模式,也就是它的美学观,包括拍摄与制作/编辑一张或一组“好照片”的各种“理念”与窍门。翻看美国出版的琳琅满目的新闻摄影教科书,或者荷赛数十年来的得奖作品年鉴,我们不难看到这套从密苏里学院那批《生活》图编一路奠立下来的美学传统:如何以广角镜头抓取突发新闻事件里的人物或动作中,具有视觉撞击性的中/近景或特写画面;灾难照片要突出怎样的震惊点、运动照片要抓取怎样的动作瞬间、人物摄影要捕捉怎样的独特表情、特写照片要选择哪些罕见的材料;如何框取/裁切照片,使构图更紧绷而占满读者的视线与情绪;如何编辑一组图片故事、写图说下标题、把每则新闻图片,讲成一个充满戏剧性和视觉震撼力的“现实剧照”等等。

这一套美学观,很清楚的,是为了使吸引读者目光与情绪的照片,成为促销报纸杂志的重要卖点。这套让国内外新闻摄影教育与实务界奉为圭臬的所谓专业新闻摄影的美学规范,出发点是为了服务美国那个超级商业媒体生态,而创造出来的东西。但我们的专业教育者与新闻工作者,似乎从未认真检视形成这套美学的特定社会与历史脉络,至今仍奉为无需质疑的准则。

这样的新闻摄影美学,从一开始就在许多照片的编采过程和结果里,产生了暴力。暴力在新闻摄影实践里,表现在不同的层面上。最直接可见的,是摄影记者为了抢一个稍纵即逝的“精彩”画面,不问被摄者的同意,或不顾被摄对象的心理/情绪状态,直接以长镜头偷钓画面、或以短镜头逼到对方的面前夺取肖像,造成侵犯隐私、人权的行为。另外的一种直接可见的暴力,则是对于暴力事件里凸显暴行瞬间的影像强调,或各类天灾人祸现场的悲惨影像的嗜血猎取,以不断刺激读者的眼球,震惊我们的情绪。

有时候,镜头瞄准的不直接是某个事件中的人,而是一个于我们而言“奇特”的景观或环境,或一种具有异国情调的颜色、衣着造型、或生活方式。摄影者对他所拍的对象,没有或不屑多做一些认识,只有兴趣掠夺立即的视觉趣味时,这些照片,对一个地方的文化、传统、价值,就形成了侵犯,与粗暴的再现。这是为了具有商品贩卖价值的“美”的照片,而进行的影像暴力。例如,多年来荷赛的得奖作品里,几乎年年都有西方摄影者拍摄阿拉伯世界蒙着黑色头巾的妇女,出现在各类竞赛项目里;他们乐此不疲地将别人的宗教文化与生活方式可视化、神秘化、甚至恐怖主义化。这样的暴力,不只是侵权行为的法律或伦理问题,更涉及了一种文化和政治的傲慢与歧见。透过镜头的傲慢与歧视,不断制造读者对他者的误解与扭曲,则是更严重的一种文化暴力。

纪实摄影的美学价值研究 篇4

一、纪实摄影中真实的艺术表现

(一) 艺术表现在纪实摄影中的应用

纪实摄影中的艺术表现, 是对事件中人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对其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进行描述。充分的发挥纪实摄影的艺术性, 就要运用摄影语言对事件进行真实记录、完整描述、细致挖掘和刻画, 进而提升主题。纪实摄影的艺术性, 要以真实性为基础, 反应生活的真实状态, 具有认识生活、教育人、启发人、推动社会发展的功效。采取理解、同情、平等的方式去对待每一个被摄影者, 其最终目标不单纯是将摄影作品作为机械的记录方式, 而是在主观感情和客观生活中接近被拍摄者, 将生活中典型而真实的场景展现在观者面前。

(二) 纪实摄影中的艺术表现

纪实摄影中既然存在艺术表现, 就会具有一定艺术特征, 具体表现为:

其一要具有现场感。纪实摄影是记录现场的目击者和见证人, 这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现场感是摄影作品展现出的空间和时间, 运用图像和摄影语言描述出来, 让观者了解到摄影师的所见所闻。

其二是真实感。李元先生曾经说过“摄影不说假话, 人们是这样看待摄影的, 也推动摄影家更加认真、严肃的对待真实的事件”。真实是纪实摄影拍摄和发展的基础, 同时也能够体现出其具有的艺术感。摄影者运用镜头记录生活, 反应出社会现象具有的本质和意义, 进而得到真实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作品。纪实摄影的内容和形式是一致的, 而艺术性可以让作品更加深刻、丰富。不但能突出摄影作品的表现力, 还展示出拍摄者的心理感受、审美观念、文学动力以及思维方式。

其三是情感色彩。摄影者希望他的作品中带有较强的个性化, 进而形成鲜明个人风格, 在创作纪实摄影作品的过程中去教育人、启发人、感染人, 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纪实摄影能够推动人更加深刻的认识情感, 尤其能够唤起人们对灾难或者非正常状态下人的关注和同情, 这些是其他摄影不能取代的。

二、纪实摄影中美学价值的作用

(一) 再现真实

纪实摄影的本质是真实, 这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要记录事情的原貌, 没有冒名顶替、没有混淆和错误, 不但承载着摄影最初的本位思想, 也具有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加严格的要求。在各种视觉形式中, 摄影是排除人的意志和干扰, 将事实予以还原的基本表现形式, 真实的将空间和时间的完整性记录下来。纪实摄影的原则是公正、客观、准确的记录, 也体现出对事实本身的一种敬畏。纪实摄影不干预、不参与、不改变现实中的事件和人物, 在不参杂自己感情的基础上将世界本来面貌予以还原, 让人们在照片中能够感受和体会到事件本质和客观的世界。

纪实摄影在追求艺术性的同时要保证其真实性, 这种美学中具有的“真善美”, 能够引起心灵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共鸣。因此, 纪实摄影中再现, 是真实的光学和物理的复制, 是真实的记录着世界的原貌, 没有值得怀疑的环节。再现能够体现出纪实摄影中美学所具有的价值。

(二) 建立思维空间和个人视角

纪实摄影在再现事实过程中, 也不是对社会和自然原型的“有闻必录”, 而是摄影家运用自己的思维空间和个人视角进行客观的选择。这种选择就是对事件、事物予以审美意义上的判断, 并对瞬间出现的情况进行选择, 其中包括选择场景和造型美、选择视觉构成形式等, 这些选择一般会认为是纪实摄影中再现原则的一种表现形式。表现的“结构”“转换”和客观现实具有的差别主要表现为:运用摄影师各自的表现形式而产生的作品能够彰显出摄影家独特的个性, 能够体现出摄影家所处生活环境和时代文化所具有的审美观点, 同时可以展现出当时的摄影风格和艺术风格, 代表着具有差异化的思维方式和观看视角。

纪实摄影家在进行拍摄时, 承载着摄影家的道德评判和社会责任感, 也包括娴熟的运用拍摄技巧和摄影语言, 体现出摄影师的拍摄目的和拍摄情感, 以及在摄影时对光线、角度、色彩、协调、构成等方面的把握和理解。因此纪实摄影是现实生活和摄影师情感的重建, 让作品具有真实感、艺术感、美学价值, 成为一幅真正的艺术品。

三、纪实摄影中的美学意义

纪实摄影运用其具有的纪实性, 让摄影成为意识形态工具并拥有独立的地位。从20世纪开始, 纪实摄影就运用其美学意义将传统摄影的框架予以打破, 展现出其对社会具有的包容性, 进而成为生活状态和社会事件的见证者。纪实摄影不但是摄影的一种释放, 也代表着摄影艺术逐渐走出绘画的框架。

摄影能够将转瞬即逝的刹那进行完整定格的一种方式。纪实摄影可以对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予以创作, 运用镜头观察自然和社会。生活原本就是丰富多彩的, 摄影家要让自己的摄影行为逐渐转化成为自觉行动, 对人、社会在把握时机的基础上进行选择, 将最适合主题的瞬间予以定格。外在世界由于其形态、颜色、光线、本质以及运动流程对拍摄者的心理和生理具有一定刺激作用, 摄影者的手、眼、脑要运用相机在光影交错的瞬间中按动快门, 实现主体对客体的定型和阐述。虽然是纪实摄影, 主体也会伴随着快门的按动和时间、空间同在。因此纪实摄影是综合性的, 关系到手、眼、脑的联动。

纪实摄影的美学意义就在于它始终具有敏锐的选择力, 变化的空间、流失的时间、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在和这些不断变化、消逝的事物打交道时, 感性形式是纪实摄影家最为关注的, 详细说就是赋予摄影画面所需要的全部因素, 包括光影效果、空间位置、时间进程等细微的部分。在刹那完成对各种因素的排列组合, 进而创造出纪实摄影作品。所以摄影家要具有直觉和独特的审美感。通过纪实摄影, 人们可以对流动的、模糊的、分散的、司空见惯的事物进行重新认识, 体会出生活的变化万千、生命的千姿百态, 体验和领悟到自己曾经忽略的东西, 进而重新思考生活、生命的意义, 并在纪实摄影中寻找答案。

总而言之, 纪实摄影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的随便拍拍, 不但强调外在所具有的形式美, 同时也重视内在的思想内涵, 是运用艺术对生活进行记录和折射。纪实摄影是运用相机镜头探索世界, 将生活中连续的空间和流动的时间予以定格, 在还原真实的基础上融合道德标准、人类情感和审美取向, 使其成为既有社会价值, 又蕴含着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摄影家要对纪实摄影的本质进行深入研究, 将具有艺术性和真实性纪实摄影展现在观众面前。只有这样才能够真切的感动自己、感染他人, 体现出生活的内涵和本质。

摘要:1839年诞生摄影技术后, 摄影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生命力。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 摄影能够更加完整、准确的将现实记录下来。纪实摄影是诸多摄影种类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不但重视形式美, 还强调思想内涵, 和历史、社会、人类、文化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 具有较大的认识价值、道德价值、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 而纪实摄影中蕴含的美学价值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价值之一。本文着重对纪实摄影中真实性的艺术表现、美学价值的作用和意义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纪实摄影,美学价值,艺术,作用,意义

参考文献

浅谈摄影美学 篇5

关键词:摄影美学艺术

摄影美学是摄影学与艺术美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摄影学与美学的基础上,研究摄影艺术中的美与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摄影美学以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摄影艺术的创作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我是从大学的时候才接触到摄影,对摄影有了初步的了解,感觉摄影跟绘画有些关系,艺术都相通的,只是方式方法不同罷了。

第一,摄影艺术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摄影是一门新兴的艺术。由于它凭借科学手段和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发展迅速。长期以来摄影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的概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人们往往误认为摄影主要是一门实践性艺术,尽管已经拥有庞大的队伍,为丰富的人类精神生活奉献了无以计数的艺术品,却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摄影美学是大为微弱的一环。“一个实践的大个子穿一件理论的小褂子”的比喻是十分贴切。

“堪的”派的大师布勒松,在国际摄影艺苑享有盛誉,而他的《“决定瞬间”序言》正是一篇绝妙的美学论著。他对自己尊奉的摄影哲学,“抓拍手法的美学价值和抓拍的作品的审美特征,在所有的表现手段中,摄影是唯一的能精确地把瞬间即逝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手段。我们摄影者就是和一些不断消逝的东西打交道。”

三十年代,中国影坛十分活跃,在摄影美学方面的开拓弥足珍贵。刘半农的“意境论”,胡伯翔的“美之结构”说,沙飞的“为人生而艺术”的呐喊等等,既是繁华的发酵剂,也是创作经验的提炼和概括。

第二,摄影艺术形象摄取过程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摄影作品是通过形象具体的反应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因此,它同其他的艺术作品有共同性。摄影的形象是视觉形象,却又不同与电影、电视;其他是在画面上固定的瞬间形象,却又不同于绘画、版画。它的形象不是描写出来的,而是直接取自生活的某一具体现场,照片的内容与表现内容的形式,都来自生活本身,是社会的原型。

第三,摄影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

摄影美与美感的特性,不仅主要来源于摄影美是生活的真实内容的直接反应,而且来源于摄影作品的画面形式。在摄影美与美感的发展中。摄影家借助于摄影器材提供的可能性,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觉形象,其中许多的别的造型艺术所难以提供的。

1991年,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在安徽金寨县双河乡张家湾拍摄了苏明娟上课的照片。从此,这个有着一双明亮大眼睛的8岁女孩的照片,就和希望工程联系在了一起,打动无数热心助学人。

还有那些反映历史事、历史人类活动的典型瞬间等等,都是摄影在其螺旋式上升的历史发展中的“跳跃”——对旧形式的突破,新的视觉形式,新的审美观念的诞生。现代的远摄镜头与超广角镜头,或压缩空间距离,或扩大空间加强纵深,都为人们提供了创造新的视觉形式。高速摄影使人们看到一滴牛奶落地时的皇冠式形状和子弹出膛时的美妙景象;宏观摄影与微观摄影,使人们看到自然界的宏微奥妙等等,都使人获得前所未见的生活知识,为人提供了人眼难以把握的奇妙的审美形式。摄影美和美感的特征,来源于摄影的纪实性;摄影美与美感的发展和成就,也就是摄影的纪实性的发展和成就。

第四,鉴赏摄影艺术的意义。

纵观摄影艺术的全部佳作,横看各种造型艺术的历史珍品,其闪烁着艺术的光彩,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启迪着人们奋发向上力量的,无不以艺术形象(具象)的表现形式来完成的。这种艺术形象的创作也是我们摄影艺术创作为之奋斗的目标。

近年来颇有一些议论,极力否定现实生活中的具象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意义,提倡所谓表现主观情绪或自我意识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主张。在摄影作品中,也确有这类作品的出现,但是出来就不是也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长(小徒弟)活动学生活动呈现任务教师呈现本次实训任务,讲解实训注意事项。根据教师展示的实训任务,结合实训教学讲义,紧扣本次实训教学的知识点、技能点,为组员演示、教授做准备。了解本次实训任务。任务实施巡查,分组指导。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解决。对"小徒弟"的教学方法和工作态度进行跟踪指导。讲解、示范实训任务,组织组内成员制订实训任务计划,指导组内成员操作,并记录组内成员的实训操作及完成情况。定时向教师反馈本组实训情况。组内成员分别独自操作练习,在"小师傅"的组织下,开展组内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效果评估对学生实训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抽查。根据本组成员实训任务完成情况,对该组成员进行过程性评价及实训效果的评价。配合教师和学长做好实训教学效果的评估。实训总结指导学生将实训的心得与体会进行交流,并总结优点和不足。总结本组成员存在的不足及努力的方向。自我反思,总结欠缺的知识点及存在不足。3.“师导徒,徒导徒”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为全面了解“师导徒,徒导徒”教学模式在程序设计类实训课程中的实施对学生技能学习的影响,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了解到:80%的学生认为在实训过程中可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及时向学长寻求帮助和解决,提高了实训的效率;对于基础偏弱的学生则认为,以前即使有问题都不敢向老师求助,采用该教学模式后,有了学长的参与,无论什么问题都可以与学长敞开胸怀的探讨与交流,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学长自身认为,通过当“小徒弟”,技能水平、组织与协调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与原来相比,都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在锻炼、培训这些学长的同时,也为各类技能大赛储备了丰富的参赛选手。该教学模式的实施,优化了实训课堂的组织与管理,为学生技能训练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效地提高了实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玉文“导师制”在实习教学中的运用[J]机械职业教育,2007(8)

浅谈摄影艺术的美学视角 篇6

一、认识摄影艺术, 探索美学特征

摄影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形式, 具有真实、直接、生动、鲜明的特征。摄影能够真实的表现出物体的形态, 让人们从摄影作品中感悟到事物的美好。摄影作为瞬间艺术, 具有以下几个美学特征。首先摄影具有纪实性。纪实性是摄影艺术的特殊审美形式, 纪实性摄影现在仍然是艺术摄影的主要内容。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多数摄影作品, 其特征和功能都是纪实。其次是瞬间性, 摄影是作者在生活中“突然发现”或灵光一闪偶然拍到的作品。这是作者通过多年的生活积累, 利用熟练的摄影技巧, 汲取各方面知识的精华, 才能发现和抓住生活中独特的美, 从而再现生活。

节奏性也是摄影的重要特征之一。节奏性是摄影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所有生命都是有节奏的, 失去了节奏, 生命便不再继续。没有节奏感的照片也不具有活力, 不能使照片达到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效果。另外摄影还具有艺术性和形象性。摄影作为一门艺术与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 具有它独特的艺术性。它的艺术存在于生活当中、在世界万物当中。在拍摄作品时, 一山一水, 一花一木都在展示着艺术美, 就看作者用什么样的情感角度去发现。比如在《花之惑》这组系列摄影作品中, 就充满了女性对生命的赞许与敬佩, 让人和花朵的心灵相互交融, 让花儿具有生命的灵动, 把人的思想活动通过花语告诉观众。而形象性是摄影的主要审美特征, 无论什么题材的作品都要通过形象来表达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无论是优美的曲线, 还是婀娜的身姿, 抑或是雄伟的高山建筑, 都是作者想要营造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二、提高艺术水平, 体现艺术的美

摄影作品在美学的视角下有着深刻的艺术内涵。摄影艺术的美学包括想象美。想象是人的一种感知和思维活动, 是一种能够超越现实的、比较高级的心理活动。想象美就是通过摄影作品的想象性质, 引发人们的对美好事物的想象, 形成内涵美。摄影师在追求艺术美的过程中, 不再只是追求光影美, 而要让摄影作品体现出一种想象思维, 让人们展开丰富的想象, 体会超越作品之外的美。再有就是情感美。艺术的表现与人的情感密不可分。摄影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都有摄影者的个人情感融入渗透。作为一名优秀的摄影者, 要把自己对生活体验的各种情感体现在摄影创作的各个环节中,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作品。

摄影还要体现意境美。意境是指摄影作品要具备一定的意蕴和情趣。意境高度凝结了摄影的艺术之美, 能够把观众引领到作品之外的某种境界, 发生心灵的碰撞, 引发共鸣。摄影的意境美一般来自于摄影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不同的摄影意境反映出摄影者对生活的感受不同, 也体现了作者不同的风格。世界万物本身并没有意境, 是人赋予了万物的情感, 从而形成了意境。摄影者带着自己的感受去拍摄作品, 在作品中自然流露出一种意境美。这种意境美在风光摄影中更容易凸显。大自然的广袤空间中自有一种生气和灵动存在, 这非常有利于摄影艺术意境美的体现。比如, 在一些充满意境美的雨天摄影作品中, 雨水从天空飘落的一瞬间, 使花儿更加娇嫩, 雨水的反光和翻滚的云朵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雨天的浪漫。它带走了时光, 好像心灵也被雨水洗涤, 清凉的空气沁人心脾。这一切让我们感觉世界如此美丽。

三、提高审美意识, 重视品位格调

在当前的摄影队伍中存在着轻视美学、畏惧文化的现象。有些人认为美学知识是形式上的东西、不实用, 也有人认为, 美学高深莫测, 不容易弄懂, 不如先学摄影技法和创作手法见效快。这两种思想都对美学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否定。美学是博大精深、自成体系的学科,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精通的, 但是他对摄影艺术的影响极大, 不懂美学就不可能创作出高水平的摄影作品。因此, 我们提倡运用美学作为思想指导, 让摄影者通过学习美学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摄影艺术主要是让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获得美的感受, 感觉到审美愉快。但是在摄影创作和作品鉴赏时, 人们容易混淆生理快感和审美愉快的界限, 让生理上的快感取代审美感, 甚至会美丑不分。比如人体摄影中, 人体应该怎样拍? 想要通过人体造型表达什么样的思想观念? 不同的审美观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格调和境界。如《维纳斯女神》就是赞美生命和人的创造力, 展示了人类的自然美。美学, 能够使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产生一种精神愉悦, 是一种人类的高级情感。因此, 摄影工作者在摄影的造型的处理上应该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而这种高文化品位需要一定的美学修养和文化知识的补充。

总之, 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为摄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优越的技术和条件。但美学思维和美学理论需要人们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研究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挖掘到美的本质, 获得有价值的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摄影艺术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它需要人们不断探索和发展, 使它更加独特的魅力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参考文献

[1]杨帅.从美学的角度浅析摄影艺术的特征[J].大众文艺, 2014 (12) :174

[2]高玉启.论摄影技术与美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S1:214-216.

画意摄影的美学起源与当代演变 篇7

画意摄影,以其唯美的画面语言及美好的设计内涵一直是人像摄影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从广义方面讲,它是指除了纪实摄影之外的一切艺术形式的总称,则主要指超现实主义派、画意派、抽象派、印象派等等;而从狭义角度讲,诸如仿画摄影、集锦摄影、影画合璧和写意摄影等的分支艺术摄影。与其他形式的摄影相比,画意摄影有着其独特的美学特质。

1、形式之美

在艺术中美不能离开形式。没有形式,美的内容将无法存在。与美术作品一样,一副好的摄影作品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感染。画意摄影的发展离不开对绘画表现形式的学习和模仿,它通过摄影语言的变化和表现形式的改变,使照片展现出绘画的美,给人以没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

2、内容之美

摄影是摄取真实事实特定的瞬间形象的视觉艺术,反映其真实状态的造型形象,也是最忠于现实的艺术。失真,在摄影中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透过失真的画面,更能强化主体艺术感染力。在画意摄影中,摄影师通过光的安排,选取独特的拍摄角度,经过处理之后,使作品有的像版画,有的像素描,有的像水墨画,有的像油画,达到了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可以说,画意摄影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之后,具有了丰富的内容,而这种内容具有着其独特的美感。

3、意境之美

意境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是摄影家内在精神的完美展现,也是抒情类摄影作品追求的理想状态。摄影作品中的意境,是摄影艺术作品中摄影家的主观思想与客观景色相互融合的艺术高度,是摄影艺术作品通过对现实场景的拍摄,在情景交融后所体现出的艺术高度。此类作品的特色是虚虚实实,情景交融,描述如画,意蕴丰富,给观赏者无线想象的空间,有着超越具体景象的更广的艺术境界。画意摄影利用虚与实、无与有、静止与运动的相互融会贯通,超出形似,达于神似的艺术境界,成功地将写景与写情完美地融会贯通。画意摄影以有限的画面,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画意摄影起源与绘画

与绘画相比,摄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自1839年诞生至今不过170余年。摄影与绘画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绘画艺术汲取着营养。因此,在此过程中画意摄影的出现就不足为奇。

雷兰德1857年的画意摄影作品《生活的两条道路》,鲁滨逊1858年的画意摄影作品《芳魂将逝》,相继发出了欧洲摄影画意派的先声。鲁宾逊认为:“摄影的美学标准和绘画标准是一样的。摄影越是忠诚的模仿绘画就越靠近真正的艺术。”作品的主要特征是突出摄像的形成和意境胜过题材的表达性,尽量美化现实中不理想的场景,或者可以通过后期加工的办法来提升画面美感效果。这场运动竭力以摄影所能达到的绘画效果来证明摄影术的艺术价值,因此,当时的摄影艺术家将绘画艺术的种种创作原理和方法带入到摄影创作过程中,因此这个时期的画意摄影也称作仿画摄影。

随着画意摄影继续发展,出现出“自然主义”“印象主义”等不同的流派,摄影风格出现很大变化,摄影画面朝着自身的解放卖出了一大步。虽追求绘画意境,但画意摄影不在局限于宗教、历史、文学等题材,而更趋向于灵活多变,抛脱开原本摄影画面那种毫不生动的典雅和死气的稳重,而且作品中已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流露出对现实的关注,表现出一定的写实风格。可以说,早期的画意摄影是在对绘画的依附和摆脱中不断发展的,由于对绘画借鉴的不同观点及不同的创作手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画意摄影是这些流派的总称,其共同之处是画面创作风格的唯美品质。所以说,作为一种摄影创作方式,画意摄影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仿画”,唯美主义才是其实质和渊源所在。

三、画意摄影的当代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画意摄影的审美表现形式也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画意摄影与当代新技术的利用

画意摄影在当代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数码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画意摄影的发展内涵。首先,数码技术的发展使得画意摄影的后期制作处于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相对于传统画意摄影,现代的数码拍摄和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在后期实现摄影作品更为精细化的处理,使得画意摄影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张,逐渐地摆脱了画意摄影对于题材的束缚。在当代,大众越来越多的成为了画意摄影的观赏者。在快餐式消费的大背景下,对画意摄影的艺术行追求在降低,观众更看重作品的质感和冲击力。总的来说,画意摄影在与当代新技术的融合之下,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其美学价值不断提升。

2、画意摄影的民族化

画意摄影的民族化是画意摄影在当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画意摄影民族化,是在继承先辈优秀传统基础上的继续创新,而不是对西方画意摄影的刻意摹仿。同一个相机,不同地域的摄影师用其拍摄具有不同意蕴的作品。在中国,摄影家拍出的画意摄影作品应该透露出中国特有的艺术境界,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虽然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了各民族间文化的沟通和融合,但艺术作品应该具有其独特性,拥有独特性的作品才更有审美价值。所以说,中国的画意摄影创作应该坚定地走民族化的道路。事实上,我们一直在进行着这样的努力,我国许多著名摄影师的作品既是有力的证明。

参考文献

[1]杨恩璞.摄影美学基础[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7.

[2]汤天明.摄影艺术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王晓军.画意摄影[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2.

[4]宋剑锋.浅析现代画意摄影中“画”与“意”的价值[J].安徽文学, 2011 (11) .

从美学的角度浅析摄影艺术的特征 篇8

19世纪早期经由几个世纪的光学、机械学、化学的发展, 摄影终于姗姗而来。在技术上的不断更新发展和进步, 摄影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和深远意义。

20世纪中后期, 摄影技术变得成熟起来, 逐步地从捕捉记录图像发展到人们开始有意识的利用摄影技术、摄影器材生产影像。这种意识的转变, 标志着摄影不再是人们单纯的无意识地记录客观世界的工具, 而是变成和绘画等其它艺术一样, 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是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门类, 通过运用直接、真实、具体、生动、鲜明的特征, 表现出现实生活形态, 使人从摄影作品中得到认识和感悟, 当摄影作为瞬间艺术时, 它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笔者认为摄影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纪实性

图像, 是人类最直接最简单的认知客观世界和彼此沟通的方式。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一书中写道, 一张照片并不只是一个图像、一种对现实的解释, 它还是一个痕迹, 一种直接从现实中印取的东西。摄影的纪实性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识, 当然也可以说纪实性摄影至今仍是摄影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大量摄影作品, 都是以纪实性作为主要特征、主要功能存在的。

如图1所示, 这是一幅离我们久远的历史照片, 是那个年代上海郊区农家午餐的一个真实写照。从照片上看房屋陈设、人物装饰, 以及餐桌上还算丰富的菜肴, 可以判断这是一个家境还算富裕、儿孙满堂的农民家庭。十分有趣的是, 屋内一家人在专注用餐, 而室外的小女孩却一脸委屈地站在门外边。极有可能是因为小女孩做错了什么事情或者因贪玩没能及时回来吃饭, 被严厉的长者罚在屋外不许吃饭, 60年代在一些家规比较严厉的中国家庭, 这种情景并不罕见。法国著名摄影记者R·布里以一位西方记者的眼光来看中国, 关注中国老百姓的平常生活和精神状态, 照片自然、真实地反映出当时中国城镇和农村的社会生活。

二、现场性

这个特征对摄影有着极为明显的制约性。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都与摄影创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摄影艺术的创作构思, 必须从现场环境、客观条件出发, 并且受到它们的约束和限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摄影艺术创作构思的过程就是对现场特定的对象进行观察、比较、选择和提炼加工的过程。因此, 是摄影不可或缺的一个特征, 这里就不详细举例说明了。

三、瞬间性

所谓“瞬间性”, 就是摄影艺术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 把事物固定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范围之内的特征。具有将动态的事物显现为静止形态的艺术特点, 因此美学家们多把摄影艺术成为“瞬间艺术”。

在摄影创作的过程之中, 常常会出现“突然发现”“偶然拍到”的现象, 这就需要摄影家要具备丰富的生活积累, 熟练的技术技巧, 对生活的认识和把握程度, 以及摄影家的美学思想。具体地说, 就是从再现生活、表现生活的过程中, 对能表现出审美特征和审美意义的某一形态的认识和理解。

如图2所示, 照片拍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 图片中所展示的瞬间形象, 之所以能使人们在联想中产生激情, 正是由于作者准确地捕捉住这位举笔慎思的、神态庄严地老人, 在投票过程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瞬间。形象地揭示了我国在结束“十年动乱”之后, 民主得以恢复的这一时代特征, 从而获得了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史料价值。

四、节奏性

这也是摄影不可缺少的致命因子。苏珊·朗格说过, “生命活动最独特的原则就是节奏性, 所有生命都是有节奏的。在困难的环境中, 生命节奏可能变得十分复杂, 但如果失去了节奏, 生命便不再继续下去。”

节奏是照片重要的构成要素, 是使照片达到形式新颖、主题鲜明的手段之一, 也是摄影基本美学力量之一。

五、形象性

无论是什么题材的摄影创作, 都是以形象性为主要审美特征的, 都要表现出摄影师想要作品中被摄对象传达给读者的情感或思想, 都要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一朵两股花瓣交叠的马蹄莲, 丰腴得如同女性的膝腿, 中间探放着黄色坚硬的柱状花蕊。“人体是世界上最美的美”, 此话出自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之口。如图3所示, 图中马蒂莲宛如行走中的女性人体, 优美的曲线, 婀娜的身姿, 表现出花的淡雅、清秀的自然属性, 揭示出纯美的真谛。

六、艺术性

摄影作为艺术, 和音乐、建筑、绘画、雕塑等一样, 有着自己独具一格的艺术性。它的艺术性前提, 在于世界的艺术性, 生活的艺术性, 美的艺术性。因此, 在拍摄每一部摄影作品时, 其实都是将自身的情感移情到有生命的有机美和非生命的无机美中获得满足, 这其实也是一种客观化的审美享受。这种审美享受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享受、一个线条、一个形式的价值, 在我们看来, 就存在于它对我们来说所含有的生命价值中, 这个线条或形式只是由于我们深深专注于其中所获得的生命感而形成了美的线条或形式。

如图4所示, 摄影系列《花之惑》这组作品展现的是女性灵魂与花朵性灵的交融, 是对生命的赞许与欣赏。其“花”的形态不是回归“美”的自然属性, 也不是作为一种自然观赏物而存在。在王小慧独特的结构样式中, 它蕴含了全部人的属性:人的生命的斑斓、落寞与原始的冲动, 是把某种不能言传的状态通过“花”传导给欣赏者。

七、技术性

摄影艺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之上的视觉造型艺术。自摄影诞生之日起, 科学技术始终是推动摄影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摄影的发展史, 就是技术和艺术共同发展的历史。自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术开始, 从湿版到干版, 从黑白到彩色, 从银盐到数字……每一次技术上的革新都为摄影师的创作带来突飞猛进的创新和变革, 使得摄影艺术逐渐地具有惊人的表现力和丰富的表现手段。发展到今天已经是数字摄影时代, 摄影作品在技术运用过程中展示和凝结出美。这种美是一种现代工艺技术美, 是一种信息技术美。

时尚摄影家陈曼的摄影作品就是很好的典型范例。她运用自己独特的视角, 犀利的眼光, 超前的视觉审美感和熟练的后期技术展示出完美、真切且富有审美享受的优秀作品。因为它们的愉悦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 所以这些摄影作品也获得了美的价值。

结论

摄影艺术的这些特性, 使得它能够在大千世界中被人们熟悉并广泛应用, 也正是由于在每一幅摄影作品中, 我们都能寻找到美的存在, 挖掘美的本质, 获得美的价值, 并通过运用美的途径来传播, 达到人们心灵的净化, 灵魂的舒展, 情感的升华。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这就是摄影艺术追求的最根本目。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典型于生活、艺术于生活。它就是这样的艺术。它贡献给我们美妙有力的意象, 并作为生命的流迹, 对生命领悟和体验。正如苏珊·桑塔格说的那样, “通过为这个拥塞的世界提供复制形象的方式, 摄影使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比事实上更好把握”。因此, 摄影艺术在未来不断地探索发展中, 其巨大的潜力会更加惊人地展现在欣赏者眼前。

摘要:摄影的发展不仅体现出社会发展的需求, 而且也反映出人们对艺术手段的主观渴望。摄影艺术在具备其它艺术共同美学特征的同时还拥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由于摄影的这些特性, 使得它能够在大千世界中被人们熟悉并广泛应用, 也正是通过其美的价值、美的途径来起到传播作用, 使得人们达到道德的净化, 灵魂的舒展, 情感的升华, 这也正是摄影艺术追求的根本目的。因此, 摄影艺术成为最大众的艺术之一, 也是近代影响最大的大众传播媒体之一。

关键词:摄影,美学,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1]贝拉·巴拉兹著, 何力译.电影美学[M].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6.

[2]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M].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9.

[3] (美) 苏珊·桑塔格著, 黄灿然译.论摄影[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4]李晓洁.穿越图像的艺术:摄影作品的阅读和理解[M].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7.

[5]李文方.摄影美学[M].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7.

[6] (德) 沃林格著, 王才勇译.抽象与移情[M].金城出版社, 2010.

[7] (美)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摄影的美学 篇9

新闻摄影的创作蕴含着整体意识的思想。我们知道, 新闻摄影既有社会功能也有审美功能, 用视觉图像传播信息而脱离语言束缚, 能够更加广泛而快速传播, 于是有着极大的社会影响力。现代社会人大多态度冷漠, 这是因为内在空虚, 而究其原因则是因为社会发展让现代人压力剧增, 生活枯燥乏味及单调, 人与人、自然之间关系逐渐远离, 人的感官变得迟钝。而摄影作为一种效率很好的传播途径, 能够产生影像艺术佳作, 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注意力, 激发人们审美观念并对个人精神上的境界有所提升, 有利于改变以及摆脱日常生活里的分裂。摄影家还能够以各种方法或手段创造并升华意境, 以情景交融方法来彰显更为深的景与情;情景交融, 景是情的具象, 借此而产生不一样的宇宙世界和新气象, 给予人类广大的思想空间, 发展新的境界。例如, 一般大众喜欢风光摄影因为它带给人美感, 愉悦身心。而一些内涵丰富的作品, 令人欣赏图片之时有着颇为深入的思考, 进而使人产生热爱自然的感受, 安慰人的心灵。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 作品自身的整体性, 及其激发的关联性情感与思考皆体现了传统美学中的整体意识。

我国传统的美学体现的人文导向以及纪实摄影都以人为本且始终指向人, 人的生活意义和精神境界发展是其最为注重的。因而在传统美学之中, 儒家和道家美学都十分关注人的问题, 且留下了许多现在还能沿用的美学思想, 尤其是儒家美学, 其更能感受到艺术与美对人、社会的不可或缺且特有的作用。这种好的传统在当今物欲横流现状下极具引导意义, 它能修正不良之处。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都是极为重要的思想源泉。“传统美学蕴藏了明确的人文主义精神, 并始终引导人道德和精神发展, 始终关注生活意义所在。其审美价值一直贴近在它社会价值之后。”而纪实摄影便具备如此品格。我们且将纪实摄影对西方社会作用搁置一旁不论, 仅观察纪实摄影于国内的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黄少华在其名为《论纪实摄影》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如此给纪实摄影下定义:“纪实摄影即为摄影者对现实之中有着社会文化历史意义的人、人和环境间关系的生动而客观的描述, 并引起受众关注、形成完整认识的摄影形式。”由此可见, 纪实摄影的社会功能重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纪实摄影中审美价值从属于它的社会价值, 这就意味着国内的纪实摄影家凭借个人思维和标准展现及审视社会, 可见传统美学主要在审美和道德标准上来影响我国的纪实摄影。我们知道, 国内的纪实摄影家对对象拍摄以及展现彰显出了儒家核心思想, 这不同于西方饱含个人主义的纪实摄影, 西方纪实摄影作品重在个人价值体现, 而我国纪实作品重在社会道德标准和人文关怀。对此对我国传统美学的精神的在解读是十分必要的, 可借其来得到更多的启发, 为中国摄影发展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在理论上做铺垫。

摄影的美学 篇10

关键词:极简主义;人体摄影;黑白人体摄影;美学价值

1 极简主义黑白人体摄影

极简主义风格起源于20世纪,又叫微模主义,是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个在60年代兴起的艺术派系,用英文表示就是“Minimal Art”。它是以早期的结构主义为基础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门类。起初,主要表现在一些绘画和雕塑上,之后被彼得·沃克等运用到了他们的园林设计作品中,极简主义也在园林设计与建筑设计中被广泛传播。

然而,极简主义的着重点在哪里呢?极简主义完美地吻合了应尽量减少视觉混乱的理念,传统的画面需要剔除杂乱的东西,以确保画面统一而不凌乱,极简主义可以说是这一过程的扩张。在极简主义中,聚焦于基本要素上,之后再解决问题,或是尽量减少干涉物尤为重要。

极简主义作品的特色主要有:第一,色彩单纯,以物体本身为基准构成画面。第二,保持简单,简单却不失趣味。第三,主体明确,抓住重点。第四,注意有一定的留白,画面感强。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把“极简”当成“简约”,极简主义的内容既简单却又不失丰富,给观者想象的空间非常大,而简约却只是内容的省略而失去了升华的过程。

人体摄影,最早起源于意大利和法国的15、16世纪,也就是文艺复兴时期,起初主要以古代神话为题材进行创作,是为了表现人体本身的美,同时又揭示社会和人性的真善恶,它可以说是打破了宗教早起对人体欲望的种种限制。19世纪,为迎合大众,人体摄影多被用于画意摄影。20世纪初,摄影家们开始注意人体,但又大多聚焦于人体的局部,最初可分为三个阶段:写实主义、形式主义、变形或模糊。20世纪20年代以后,德国新客观运动的发生导致直观、不造作的现实世界为创作源泉,为避免过多表露个人色彩,更是强调以事物本身说话。

总体说来,人体摄影是摄影师通过自己的考量,以裸体人像的描绘来揭示人的本质,从而表达自己思想的创作过程。人体摄影主要是摄影师以人体为艺术语言和艺术媒介,展示人体不同造型、不同状态的美给观众,从而抒发摄影师的思想情感,同时以别样的视觉感、别样的视觉角度,来吸引观众从而引发其深思。

1839年,摄影术问世,当时只有这样黑白的照片才是真实的写照,其颠覆了人类对真实的看法。单就“黑白”而言,它最直接同时易传达、易识别,古典主义的经典色调就是黑白单色,它的简单高雅中流露出对繁华的蔑视。安塞尔·亚当斯表示,“我选择黑白摄影,主要是它可以让我凭想象操控并有极强的个人表现风格”,黑白并不是褪色的彩色作品,而是进行现实影像的艺术加工,展现的是另一种形式。

黑白人体摄影作为人体摄影的一种表现方式,它有着自身独特的韵味。黑与白在人体的展现上简单朴素、概括却极端地拨动着人的心扉,令人在黑白的交响曲中产生无限的思考和遐想,从而触动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让人们换一双眼睛、换一种态度看待世界。看彩色照片,人们多会注意人体的肤色从而带有情欲望,但在看黑白照片时,更多注意的是人体的灵魂以及摄影师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 极简主义黑白人体摄影的美学价值

极简主义黑白人体摄影的美学价值在于,一方面是对黑白人体外形魅力及内涵的再现,是人性之丰富性的展现;另一方面,在对极简主义黑白人体摄影的审美中,不斷形成新的趣味和心理结构,即实现对画面形体的塑造。它有赖于欣赏者对其作品的审美阐释接受,并转化为对欣赏者审美的塑造。

通常我们见到的极简主义作品大多以风光或静物为主,而人体以极简主义展现,那是种极致的美。人体的线条简单而美丽,令人浮想联翩。它不需要颜色、不需要装饰,只是几根线条和简单的形状就能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这种简单的画面,正是极简主义摄影所追寻的。

从构图上来看,摄影的构图元素主要有拍摄距离、方向、角度以及产生的立体感、质感等。一般摄影师在创作过程中,会根据模特的特点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表现不同的主题,从而形成不同的作品风格。极简主义黑白摄影的拍摄,主要以单纯的人体线条来勾勒、绘画出画面的整体,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局部人体,确实做到了不单一、不孤独,即使只有单纯的黑色背景,黑色背景和白色主体其本身产生了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算是将人物的表现做到了极致。这样的作品主要追求拍摄者主观的情感,以营造特殊的意境,所以抓住变形的重点,以夸张变形的手法来创造与原主体不一样的形象,从而获得全新的内容以及全新的内涵。极简主义在黑白人体摄影中的运用,不只是停留在画面所要表达的寓意上,更是要简在形式、简在色彩、简在图案、简在表面。极简主义的使用可以让观者看到清爽、干净的画面,仔细品味却有着别样的味道。

从拍摄方式上来看,极简主义黑白人体摄影简单而不失层次,即使是最干脆的黑白灰,仍让人情不自禁被吸引其中。它只需要一块黑色的纯色背景,甚至可以直接后期加上纯黑色背景,而人体的拍摄部分,运用多盏灯同时拍摄。没有很大的层次或者很难的技术要求,只是需有不同部位足够的曝光。转为黑白的同时,不同部位不同的曝光程度需要被平衡,而简单的黑色轮廓则变成了画面中的亮点,带领着人们的视线去追寻、去探索。

既要展现极简主义,又要有完美的黑白人体摄影,多盏灯的拍摄,可能会使画面变平,而人体也可能会变成剪贴画。而极简主义的构思转变了构图风格,简单的黑白人体即使没有超强的立体感,它独有的黑白灰色调柔软而不失坚毅,默默地打动着人心。

从色调上来看,极简主义的风格配上单纯的黑白色调的人体摄影,真正达到了简约又不简单。极简主义黑白人体摄影的画面中以大面积留白的方式,将主体孤立,是它让我们在孤立却不“孤立”的世界中寻找自身的脱离,抑或是脱离现实的浮躁而遵循内心的宁静。

极简主义黑白人体摄影中,洁白的人体干净而冰凉,让人突感人体的脆弱,甚至是生命的脆弱。干净简单的画面却充满了力量感,时刻冲击着我们的视觉。沉着浓郁的黑色背景搭配犹如瓷器般易碎的白色人体,深色仿佛随时要将白色吞噬,其中的洁白无瑕犹如随时都可能被破坏一般,从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社会生活危机随处可见。好比森三大道的人体摄影,突破禁忌与伦理也只是为了讽刺和鞭策当今社会。在思想上可谓异曲同工之妙。

摄影的美学 篇11

1 现代摄影艺术概述

随着摄影艺术的不断发展,其不应该只是单纯地以将客观现实表现出来作为目的,也不应该仅仅简单记录相应的摄影作品,而是应该涉及人类存在的主观世界,对新表达方式进行不断的探索。现代摄影艺术比较重视摄影主体自身主观情感,主要表现的是主体对所处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观理解[1]。

2 现代摄影艺术所具有的美学特征

2.1 科学性

艺术发展历史是科学技术和艺术共同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当今数字摄影时代,摄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更加依赖于科学技术。对于一部优秀摄影作品而言,创作一定要基于摄影器材、摄影者自身摄影技术条件下进行。

2.2 稍纵即逝性

所有事物的发展都处于变动状态,摄影艺术一般只可以将事物发展的某一片段拍摄出来,也可以是一个瞬间,具有稍纵即逝性,拍摄瞬间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摄影人员自身敏感性非常重要,摄影人员应该具备敏锐观察力及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应该具备发现并且掌控突发状况的能力,善于运用合适的审美观点以及审美标准。

2.3 真实性

摄影艺术的基本特性就是纪实性;同时,该特性也是其和造型艺术之间的最大区别。摄影艺术一定要通过现金科技采可以将客观对象真实记录和呈现出来;同时,形成事实及物象之间的物证,即图像作品,这样就可以将现实生活里面的客观人物、周围环境和出现的时间反映出来。

2.4 现场性

只有拍摄现场具有一定的自然环境以及条件,才可以对摄影艺术进行创作。摄影艺术的整个创作过程包括观察、对比、挑选、加工及提炼拍摄现场存在的特定事物及环境。拍摄现场情况一直处于变动中,摄影人员应该善于利用现场所有条件,同时勇于突破条件存在的局限以及带来的制约,具备清晰分析能力以及冷静判断能力,这样才可以创作出优秀摄影作品。

3 美学表现形式

3.1 利用寓意或者是意境的表现形式

摄影属于视觉思维的具体艺术形式,既应该再现客观事物以及形式,让观赏者的视觉感官获得满足;同时,应该发掘人类生活本质,让作品摆脱有限表象形式所具有深邃寓意内涵。另外,摄影作品包含着一个创作者本身对所处环境的主观态度以及评价,也就是意境。对于摄影作品而言,意境美主要指利用作品里面的画面呈现给人们的,是基于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一般意境美和摄影人员对生活本质的认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其通过摄影艺术相关表现手段创作出情及景的极度契合,让观赏者可以触景生情。

3.2 造型语言形式

对于摄影艺术来说,其本身属于视觉造型艺术、音乐、绘画及雕塑等艺术形式相同,具备独特艺术造型语言,这种造型语言的组成元素主要有影调、线条、光线及色调等。通过该造型语言,摄影者能够构筑出各种艺术美感,让观赏人员得到美的体验以及感受。造型语言可以让艺术作品产生一种形式美感,包括节奏感、质感、立体感及空间感等,这样摄影作品就可以呈现出非常强的艺术性。

3.3 否定和逆反形式

在信息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生存及生活方式也得到了显著改变,特别是散文化速食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对现实进程反思以及批判,渴望获得真正精神家园以及灵魂家园,起哄艺术审美突破本质就成了人们反抗现实的一种方式,达到精神回归的目的。美学重要保证之一就是否定注意,艺术及美学创作具体理论以及时间均表现出一种反艺术思想和反美学思想。

4 结语

在人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摄影艺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摄影艺术和别的艺术形式相同,均是客观事物及社会生活在创作者头脑里面的一种主观反映;同时,也是摄影人员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满足审美需求的有效创造。所以,对现代摄影艺术进程研究时,应该站在美学视角上,这样可以将摄影作品真实审美意蕴及审美追求呈现出来。

摘要:摄影既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而且也是一门艺术。所谓现代摄影美学,主要指结合了摄影学及美术学,对摄影艺术里面的美与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新学科。本文主要对现代摄影艺术所具有的美学特征及具体表现形式进行探析,希望人们可以对现代摄影艺术有一个更好地了解。

关键词:现代摄影艺术,美学特征,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上一篇:物流若干问题下一篇:桥梁与环境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