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艺术的美学特征(精选12篇)
装饰艺术的美学特征 篇1
一、中国现代屏风的发展
在我国, 拥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屏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中国古代, 屏风作为名位和权力的象征, 最初只能在皇室贵族中使用, 随着时间推移, 屏风逐渐进入寻常百姓人家, 成为实用和艺术兼备的装饰品。现代屏风种类多样、结构灵活、造型多变、材料选择范围宽泛, 风格现代时尚, 以装饰功能为主。现代屏风和传统屏风的区别在于, 前者更加注重设计者的设计理念, 鼓励创新, 形式更加广泛, 风格多变。
现代装饰屏风以人的审美方式和欣赏水平作为拓展的基础平台, 从室内空间装饰角度对其延伸, 尽可能多的发展它的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当代的设计者们不断挖掘现代装饰屏风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这样就促使设计者们对于传统屏风文化的深入认识, 同时也促使设计者们对现代装饰屏风的艺术表现方式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实践。
二、中国现代屏风的美学特征
1.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今天的屏风艺术, 无论从题材、内容和形式, 还是从表现材料到制作技法, 都是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装饰艺术历经时间长河的冲刷, 其艺术魅力却毫不褪色, 反而以其东方神韵之美, 显现出新的生命力。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是指中国的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当中得以延伸发展。借鉴传统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 而是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设计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 使其具有时代特色。对传统图案、元素、色彩的再创造是以现代的审美观念为基础的, 我国许多传统的民间元素具有高度概括性和符号化的象征含义, 作为文化见证, 具有直观的视觉语言性, 同时饱含着寓意浓厚的象征性。宋克创作的漆屏风《风》, 就借鉴了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的结构, “喜相逢”是由“太极图”转化而来的, 相互依存的黑白两面又相对独立, 揭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本质。没有夸张的造型和过多的色彩, 简洁的造型中蕴含着深意, 屏风正中心圆内运用雕漆工艺嵌入色彩, 多彩的运动曲线与朱红底色形成强烈的动静对比。现代装饰屏风要符合时代特征,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 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创作观念、手法, 将传统与现代融合一体, 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 创作出属于民族、时代的现代屏风作品。
2. 实用与装饰相结合
屏风艺术历经千余年的演变与发展, 从始至终体现出实用与装饰的有机结合。以往屏风主要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 而现在更强调装饰性的一面, 既需要营造出“隔而不离”的效果, 又强调其本身的艺术性。
现代装饰屏风对于空间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改变了以前只用来遮蔽和挡风的单一作用, 现在更多的是用来装饰空间, 这些进步和材料的创新是密切相关的, 材料是组成空间环境的要素, 不同的材料被赋予了不同的艺术形象, 独特的魅力可以营造不同的环境氛围。为了能让这个传统文化中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我们在传承屏风的优良特点时, 需要注意屏风和环境的关系, 不同类型的屏风适用于不同的环境。中国现代文学馆中的屏风设计就具有代表性, 步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正门的两侧高3.6米、总宽28米的彩色玻璃屏风, 它们分别是以鲁迅《祝福》、老舍《茶馆》和曹禺《原野》、郭沫若《女神》、茅盾《白杨礼赞》、巴金《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为创作主题, 这些玻璃屏风色彩绚丽斑斓, 情节代入感强, 在营造空间环境的特定氛围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满足各种风格的空间环境使用要求, 做到实用与装饰相结合。
屏风作为室内环境重要的装饰元素其表现形式不断受到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影响, 造型厚重、工序复杂的传统屏风不符合人们新的审美观念, 现代屏风的造型语言更加丰富, 表现形式多样, 更强调个性化, 在形式上从传统屏风的严谨造型转变成不拘一格的多种形态。因为现代室内环境减少了对装饰屏风的功能需求, 所以在创新设计中表现形式不用受其功能拘束, 利用材料科技的新成果充分发挥屏风的装饰特点, 将新型材料适时地用在屏风设计中, 可以使屏风呈现出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形式。
3. 材料与技术相结合
随着历史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更新, 对新材料与新技术的不断探索拓宽了屏风艺术的领域。材料是进行屏风设计的基础, 新的材料激发了设计师们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屏风和材料的发展是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的。材料是现代装饰屏风更具特色的主要因素, 准确把握每个材料的特性, 将多种材料有机组合, 使屏风设计更具时尚气息。
现代屏风制作材料的种类丰富广泛, 如:玻璃、木料、皮革、尼龙、竹藤、铁艺、铝合金、纤维、纸张、石膏、高密度板材等。每一种材料都有不同的质感和特点, 在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各种材料的属性特点, 才能合理巧妙的加以利用, 与表现形式完美结合, 使它们最大的发挥特性。例如:采用玻璃制作的屏风, 透明度高, 既分隔了空间又不会阻断视线影响空间大小, 还可以用磨砂玻璃制作保持若隐若现的神秘感, 区分调节空间的功能;采用纤维材料制作的屏风质感柔和, 营造出的环境氛围温馨舒适;金属材料制作屏风可以分成小块重新组合排列, 或者和其他材料结合使用, 丰富了材质的视觉表现效果, 金属和纤维的结合就是极具现代感的搭配。现代装饰屏风制作方法在传统手法的基础上加以现代的工艺材料, 灵活地运用相应的辅助工艺, 如:成型工艺、曲折工艺、装饰工艺、焊接工艺、印刷工艺等。工艺手法是与材质的运用相配合的, 是充分发挥材质特性和设计者思维、构思的重要手段。现代装饰屏风通过工艺的发展, 创造出与传统屏风严谨稳重造型不同的新样式, 极大的丰富了现代屏风装饰性的同时, 对屏风设计者们更是一种激发。
伴随着材料的多样化发展、制作工艺的不断创新, 多媒体、现代数码、印刷等先进技术的加入, 中国现代装饰屏风将呈现越来越多元的面貌。现代屏风的发展需要结合时代和生活中新的变化和需求,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对屏风进行跨学科、跨门类的构思与设计, 使屏风成为当今的艺术创造, 直接服务大众审美和创意产业。
参考文献
[1]邬烈炎.现代屏风设计[M].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2.6.
[2]姜海犁.现代装饰与美学的关系[J].装饰, 2005 (7) .
[3]陈霞.《屏风的创新设计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D].硕士论文, 2012.
装饰艺术的美学特征 篇2
谈佛教装饰艺术特征
论述了佛教装饰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并进一步分析了佛教装饰艺术的形式与手法、起源题材的广泛、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及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进而展示了佛教装饰艺术的巨大魅力.
作 者:于慧英 赵芳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艺术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041 刊 名:沈阳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UNIVERSITY 年,卷(期): 16(3) 分类号:B948 关键词:佛教装饰艺术 佛像 石窟 建筑 神秘冷冰川黑白装饰艺术美学探究 篇3
摘要:
目的:探究如何把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原生物作为符号进行某种程度上的解构,并以独特的方式展开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方法通过例证冷冰川的创作来源及作品表现手法、材料的运用、艺术感受的分析,从其作品独到技法表现和空间肌理效果进行论述,结果:分析“至于朴素”的理念想要达到怎样的中国哲学美学的思想。同时,逐渐深入的强调作者这种毫无保留的情怀抒发和创作寓意的展现;结论:指出黑白装饰画创作中表现形式及美学思想的重要性。立足于中国哲学美学思想创造出独特风格的黑白装饰作品。
关键词:
独特材料 哲学美学 至于朴素 传承
1.哲学美学
老子是中国哲学美学史的创始人,其美学范畴:道、气、象、有、无、虚、实、昧、妙、虚静、玄鉴、自然等。影响了后来的客体审美、创造艺术和艺术观察的许多观点,如:澄怀味象;气韵生动;虚实结合平淡和朴拙的理论;审美胸襟的理论,都以老子美学为发源地。西方美学重“重构”、重模仿,发展了典型理论;中国美学重“感悟的”、重抒情和分析的,发表一种意境的理论。这在中国美学历史中包罗万象,展现了在语言、听觉和视觉的世界里人和世界间万物的审美关系;美学被理解为人所创造的感性的精神世界。
2.冷冰川创作历程美学解析
冷峻的刀尖在纸张上潇洒地游走,尽情地挥洒,严肃的创作氛围,思之所至,随手成趣、浑然天成。经历了两年荷兰国力米纳瓦设计学院的生活,让他眼界大开,彻底颠覆了他之前在国内学的所有的绘画观念。荷兰现代艺术馆的超大幅作品,让他领略到那不是一般的概念性绘画作品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灵魂存在着,导致他不知道该怎么作画而停滞不前,这段时间中生活窘迫过、思想迷茫过,但时刻努力地寻找着方向。两年后他的第一张正式的“黑白画”《夜的如花的伤口》成了他早年的代表作,积压了许久的情绪如泉水般喷薄而出。其作品中一个体态丰满的女裸体慵懒地躺在沙发上,两侧疯狂、歪曲的向日葵如吞噬女人般的趋势放肆地生长(图1)。作品中出奇的安静和纯美,周围的向日葵表达男人的欲望。这也就是用了陈丹青的话说:好的作品需要“有教养的眼”,这些画作尽管观者挺有激情,但是创作的过程很是枯燥,有种万念俱灰的感觉,不会想其他的事情,完全游走在画里,是一种很深入的表达。绘画如写文章一样都需要一气呵成,不然想法就不一样了,每每一段时间下来,大脑总是疲惫不堪的,整个人感觉很忧郁和压抑。他认为女人是一个美的符号,看过他作品的人就会发现,这个美的符号是有细微变化的。
所有他的作品中有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原生物,不是照搬照抄地使用,而是在其基础上从新的解构、重组,也可以说是“抽筋扒皮”的改造和颠覆。是个人想法状态试图进入与传统对话的状态,也许有的人认为,对作品最纯碎的理解是在完全没有知识背景的情况下,而观赏者还是会带着一点知识性去进入他们所理解的美术中进行剖析和解释。冷冰川并没有因为喝过洋墨水而改变自己,他只是把自己更大限度地打开,骨子里还是家乡的,那种纯然的东方意味。他的绘画融化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融合了多种文明,作品中我们能看到江海文化的遗存和丰富多彩的西方艺术技法。
在生活、创作中都是一种简朴、方圆、素色。简朴让自己的生活简单得多,让自己无杂念地完全沉浸在作品中,尽情地挥发心中的不快、喜悦、情感。绘画的灵感源头大多来自文学、诗歌里小的、独特的、别人无法复制的一个原子或分子,也就是与外形没有什么本质关系的纯审美,主观的本质精神形式的表达。他之所以选择墨刻来表达线条语言、计黑当白的意识,手法的流畅自然、恰当清晰的表达态度,就是想表达浓烈的东方思维,采用这种手法,凸显独特性。而相反的是他的油画就单纯得多,在浸泡茶水的画布上掺杂茶叶汁、中药渣,笔触表达的朦胧羞涩,凭借一时的灵感,随心所欲、大刀阔斧,也称之为“茶画”,也是为了发泄单纯的刀刻带来的枯燥而创。在三十多年的生活经历、探索、思维、观点、审美自然而然有些转变,作品不像以前十足的欧洲风和观念、技术、结果,现在注重的是过程的美好,无暇关注结果,而是享受那种玄妙虚境,接受那种原生态的纯自然的东西,像“人之初,性本善”一样的道理,艺术也是这样的一个东西,要顺其本根生长。
3.“至于朴素”理念的形势语汇基本审美条件
3.1计黑当白关系的审美
黑与白是广泛应用于每个艺术范畴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其人们的思维默认为黑白是大自然中的各种颜色,特别是东方人眼里,黑白同五行阴阳学的哲学观念相似,笼罩着高尚的、理想的色彩,如中国典型代表性的黑白相对立又统一的阴阳鱼设计。冷冰川的装饰作品就是将古代黑白哲学美学思想与现代平面设计中相关领域的绘画和设计等结合,对其进行概括和理性解析。
冷冰川装饰画中黑是作品中的关键部分,而白亦举足轻重,是一种有形或无形的交融,“白”是扩张的、发射的趋向,如果白范围很大就需要借助于黑色或灰色来调和,使画面更加饱满。在黑与白之间,用细小而密集的黑线、点的方式,来制造中间的过渡的效果,使我们的视觉产生丰富的美感。有的画家擅长在黑白的强烈对比中运作,也是一种别致的情趣。
3.2节奏韵律线条的审美
在冷冰川的创造下,出现了一个“线”的新领域,有千奇百怪的变化,而最主要的就是那种细细的白线,其很纤细、均匀、瘦硬,甚至让人觉得缺少情感、表情,觉得很呆板。当他们被冷冰川用刻刀组织起来的时候,这些细线竟然有那么繁复的造型和表现力,黑白对比、相互呼应。—方面是深幽、暗淡的、神秘的、另一面,又是淡雅、别致的、富有诗意的、东方的(图2)。也就是这种优雅的意境构成了冷冰川的墨刻作品中“线语言”其有着很深的联系。刻刀能够表现出这样精细而又现代“铁线描”来,还得益于冷冰川的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之间建立了坚实的关系,并不是平常人们所说的“继承”关系,而是更具有创造性。
3.3空间肌理效果的审美
人们对当代空间的渴求,已从物质需求上升到精神需求层面,人与空间的联系与交流,
也成为了人与空间新的关系诉求,高度感性、个性化也逐渐成为现代空间设计中加强人与空间联系的重要途径。情感的塑造,可以通过空间中的形式、材质肌理、色彩、光影等因素,寻找突破和创新点,进行研究和尝试。冷冰川选取了空间设计中具有丰富感官表现力的肌理因素,探讨肌理对在空间情感塑造中的作用和方法(图3)。在空间肌理的情感塑造中,引入传统艺术的肌理语言塑造方式,试图找出装饰画肌理与空间肌理在情感塑造上的联系,探讨装饰画肌理对空间感性塑造的作用,基于对作用的分析,提出其黑白装饰作品肌理在空间情感塑造中的参考方法,改变传统均质的表现手段,提出更具的情感表现和语义传达方式。
4.总结
装饰艺术的美学特征 篇4
关键词:审美观念装饰艺术继承发展
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是现代装饰艺术设计的基础, 历史传统不仅为现代装饰艺术提供了现成的设计素材, 还能够激发起设计者的创造灵感, 即便最前卫的装饰艺术家与设计师也在从传统艺术中寻找创造因子。例如传统儒学中的“天人合一”的美学理念与现代的“和谐为本位”的理念就十分接近。如今的人们追求的是舒适的生活与优美的环境, 因此, 将民族文化传统和设计理念融入现代装饰艺术设计, 使现代装饰设计更具人性化与健康化的现代理念, 更具有现实艺术价值, 这是现代艺术装饰设计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传统文化当中包含的装饰美学价值
1. 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念同空间环境的关系
国内的许多优秀艺术作品都取材于自然, 这些作品将自然界当作“移情”对象, 作品体现出的审美观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特有的自然审美观的体现。自然审美观与艺术创造原则最早起源于老子, 而在庄子时代就发挥至极致。在庄子的眼中,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完全脱离于人类创造的纯自然艺术, 自然的即是最美的。这种崇尚自然的古朴的审美观念给后世带来了极深远的影响。我国的古典园林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是所谓的“情景交融”,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 在空间美学上通过“人工自然”的方式的来实现“物我同一”的艺术境地。在西方美学中, 强调的是“个性美”, 追求的是形象、生动和新颖的艺术特性, 而我国的传统美学追求的是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整体意识”, 这种观念认为, 世间万物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 它将天、地、人、道德和艺术袖为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 将人的内在情感外化为“物”, 善于以物抒情, 以形写意, 追求形神兼备, 这种移情于景和移情于物, 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境界的艺术在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比比皆是。我国传统的室内装饰艺术设计十分重视内外空间关系的处理, 如古式建筑当中的亭、台、楼、阁、廊、塔等建筑物或置于山顶, 或建于水边, 其目的是达到融入自然环境的整体结构之中。传统的“四合院”在外部看来呈“封闭”式, 但在内部来说却是“开放式”的, 其“庭院”同其中的厅、堂、廊、室等建筑既相互“分隔”又相互“融通”, 这种建筑格局使厅堂得以延伸, 使内部空间与外部自然环境巧妙地做了沟通。
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是传统室内装饰艺术的一种审美观点, 除此之外, 我国传统装饰艺术设计还十分强调通过自然环境与自然特征来突出建筑物本身具有的功能。崇尚自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古人讲究“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处于永恒变化当中, 最美之声是“无声”, 最美之形是“无形”, 美的最高境界体现为自然的无穷变数, 自然通过更直接和更感性的特征来对人的内心世界起到吸引力和震撼力, 从而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 并感受无与伦比的艺术之美。
2. 崇尚实用的美学观念同室内空间环境的关系
在我国的传统艺术设计当中, 还流行实用性和对功能性格外重视的设计理念。我国的古典园林的设计步骤是先设计出一个花厅, 目的是出于迎客观景的实际需求;黄河中游遍布的窑洞住宅, 或依山开洞, 或挖地掘洞, 并形成一个庭院, 还有的是用砖石筑成一个四合院的格局。这种窑洞的特点是顶高壁厚, 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所用建筑材料和室内的装饰都采取了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的方式, 建筑物从里到外都体现出了实用美的特点;位于福建南部地区的客家土楼的体形庞大, 给人以粗犷稳重之感, 这种对外呈封闭状态而对内呈开放格局的奇特设计布局, 是早期的客家人创造出来以用于御敌的。还有江浙的水乡小镇、北京四合院和云南傣家干阑式竹楼等, 都尽显了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实用性原则。建筑物的最主要功能是供人们居住、休息、聚会储藏和朝拜等, 因此室内空间布局与环境装饰应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 建筑物除要反映出处于社会生活之中人的关系, 最主要是要讲求满足实用性。世界上任意一种室内装饰艺术的设计观念及设计方法都不能只注重艺术设计效果而无视实际使用需求。实用在观念不仅在中国古代, 即使在当代以至未来, 都将是室内装饰设计的本源因素, 而崇尚实用的审美观也体现了人的审美观同室内装饰环境之间存在的本质关系。
二、建筑物室内装饰体现的审美观点
装饰艺术的美学特征 篇5
从 书 法 艺 术 的 审 美 观 念 看 中 华 民 族 传 统 审 美 文 化 的 特 征
广东省东莞市职业技术学校 陈海波
▲内容提要: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门类。它具有最普及、最大众化的特点,同时也是极具抽象性和概括性的艺术。在它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对美的独到见解和创造,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精深和独特。本文主要 从书法艺术的审美观念出发,展现书法艺术与中华民族审美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既能加深对作为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缩影的书法艺术的理解,也能通过书法艺术的审美观念去领略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本质特征。
▲论文提纲:引言;书法结体展现井然之美: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之一;书法线条展现韵律之美: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之二;书法意境展现神采之美: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之三;余论。
▲关键词:书法艺术审美观念、中国艺术精神、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井然之美、韵律之美、神采之美。
▲作者简介:陈海波,男,1969年11月生于广西浦北县。先后就读于广西师范学院中文专业,武汉科技学院美术学专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远程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双本科学历;并分别攻读华东师范大学文艺理论专业和首都师范大学书法艺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课程。现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东莞市美术书法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东莞市职业技术学校书画设计讲师(宅电:0769-2231909;手机:***;邮编:523003;讯址:广东省东莞市城区新风路129号·东莞市职业技术学校书画室)。
●引
言
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载体,通过线条、笔墨的变化来抽象、概括地展现某种审美意向的艺术。中国艺术精神,就是在中华民族各种传统艺术形式上共同 1 体现出来的独有的审美特质。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则是中华民族在领会、创造事物或艺术品的美的时候所特有的美学意向的总体概括。书法艺术审美观念 →中国艺术精神→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应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这是因为,书法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门类之一,它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特质。中国艺术精神所要求的有序、韵律和神采,在书法艺术中无时不在。而中国艺术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在艺术形式上的凝聚和体现。所以,作为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书法艺术的审美观念,也因而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的璀璨光芒。
●书法结体展现了井然之美:中
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之一
从结体和整体布局看,井然之美在书法艺术中无时不在。首先从书法的载体汉字来看,汉字是一种表意为主的方块字,当我们书写某个字时,一般是设定在某一方格里的。因而,这种井然有序排列的特征也就体现出来了。再从传统书法创作的章法来看,如果是楷书、隶书、篆书创作,基本是按格、按行排列的,字距、行距都有一定的要求。一件作品完成后,便体现出整齐、有序、统一的特征。西汉的《曹全碑》如此,东晋王羲之的《洛神赋》如此,唐代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皇甫府君碑》(见图一)亦如此。就算是行书、草书创作,尽管创作的过程是充满变化的过程,但完成后的作品也讲究前后呼应、起收一致、浑然一体,即从整体上看也是井然有序的。例如,明末清初的草书,图一 欧阳询《皇甫府君碑》:井然之美
大都纵笔以取势,可是王铎用笔,却是纵而能收,同样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他 2 的这种纵中有敛的形质美,也是井然之美的一种体现。
所有这些说明,传统书法艺术创作在结体、章法上的一个审美观念是:整齐、有序、统一,追求井然之美。正如孙过庭所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只平正,务追险绝,复归平正。”①
那么,书法结体上的这种井然之美,算不算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一个特征呢?回答是肯定的。
当把书法置于中华民族的艺术之林中,我们便不难发现各种传统的艺术门类有一个布局上的共同特点,那就是井然有序。
建筑方面,当我们走进古老的北京四合院,踏入少数民族的竹楼,或步入山乡小村的排排平房,我们都可以发现:它们是以整齐、有序、统一的理念来构建的。
家具制造方面,当我们观察传统的家具设计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个传统的设计理念:方正,实用。凳子是方形的、桌子是方形的、柜子是方形的,那睡觉的床连同蚊帐架一起,也构成了方形的结构,无疑也是整齐、有序、统一的一个方面。
再来看看我们的传统服饰吧。不管是庄重的帝王服装,还是平民百姓的日常衣着,不管是汉族人的中山装,还是各式各样的少数民族服饰,都有这样的共同点:厚实、朴质、规矩、统一。我们可把这一特征归结为井然之美。这种井然之美的审美文化特征,在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书法艺术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书法线条展现了韵律之美:中
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之二
从某个角度可以说,书法是线条艺术,行书、草书更是如此。线条是最单纯的,也是最具表现力的。书法艺术创作关于线条的审美观念是:粗与细的变化;凝重与飘逸的变化;古朴与清秀的变化;浓墨与飞白的变化„„通过这些具有对比性的变化,体现出生动的气韵,起伏的节律。这种关于线条美感的追求,我们可以称之为韵律之美。南宋书论家姜白石曾说:“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润燥相杂,润以取妍,燥以取险„„”②这段话,既道出了用笔、用墨技巧,3 同时也说明笔墨的变化主要是为了追求富于对比性的韵律美感。
所谓气韵生动、节律起伏,就是指具有生命的活力、运动的气势、音乐的韵律、感情的光环。我们知道,书法艺术的线,因为有生命的活力,所以才生气盎然、变幻无穷;因为有运动的气势,所以才金声玉振、跌宕隽永;因为有感情的光环,所以才赏心悦目、益人神志。
综观历代书家的著名作品,无不充满韵律之美,楷书、隶书、篆书如此,行书、草书更是如此。以东晋王献之的行书《中秋帖》(见图二)为例,那种线条的优美流畅,前后的自然衔接,轻重粗细的笔墨变化„„无不体现了韵律之美。无怪乎许多学习书法的人,都十分推崇二王父子的书风。
那么,韵律之美,是不是书法所独有?不是的。在传统的艺术门类中,诸如诗文、绘画、音乐等,无不追求韵律之美。韵律之
美,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另一 特征。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图二
王献之《中秋帖》:韵律之美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当我们吟起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时,一种韵律之美便油然而生。这里,不仅有那对称的句式、统一的句调,更有那相间的平仄、铿锵的语言、和谐的押韵„„这后者,便是韵律之美的体现。
再来看看《八十七神仙图卷》吧。我们除被那形神兼备的人物所吸引之外,还为那与书法相似的流美线条所感染。整个画面,都是通过这种游丝般的线条勾勒出来的。这时的线条,已成为富有感染力和韵律之美的载体。生动的气韵,起伏的节律,由此可见一斑。
相信许多人都听过《春江花月夜》的乐曲。乐曲中时而舒缓、时而急速、时而轻柔、时而高亢的调子,同样也展现出起伏跌宕的韵律美„„
由此可见,韵律之美也是传统艺术形式所共有的特点,是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又一特征。而书法,则由于其极高的民族性和概括性,从而更凸现了这一特征。
●书 法 意 境 展 现 了 神 采 之 美: 中
华 民 族 传 统 审 美 文 化 特 征 之 三
意境,是文艺作品通过形象描绘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书法创作同样要表现意境。书法意境的创作主要是展现一种神采之美。神采即精神和色彩,它既可以是一种悠远的境界,又可以是一种雄浑的气势;既可以是小桥流水般的典雅,又可以是气吞山河般的宏博。神采之表现,既与书体本身有关,更与书写者的个性、追求、人生观和精神状态等有关。
我们已经知道,书法的线条是有活力、气势和韵律的,而所有这些关于线条的表现,最终还是为了寄托作者的感情,从而展现出某种神采。神采,应是书法追求的最高境界。比如清朝书画家郑板桥,他的书法从结构上看并不规范也不流美,有点像孩童体。但是,他的书法还是受到了众人的喜爱,主要原因,就是他创造出一种神采,一种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神采。
唐代张怀瓘曾说:“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虽迹在尘壤,而志出云霄;灵变无常,务欲飞动。”③元代陈绎曾也曾说:“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散;喜则气通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和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舒、险、敛、丽,亦有深浅,变化无常。”④这两段话,既道出了书法是有神采追求的,而且也说明神采的表现是与书写者的感情变化、个性志趣等紧密相关的。
关于神采,西汉杨雄谓之“心画”,晋王羲之谓之“书意”,唐孙过庭谓之“佳境”,五代贯休谓之“神力”,明徐文长谓之“书神”。
图三
米芾《七 言诗》:神采之美
神采之美,在历代著名的书家书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比如王羲之《兰亭序》的淡雅、平和、幽远;柳公权《玄秘塔碑》的刚劲、雄浑、有力;赵孟頫《千字文》的严谨、妍丽、流美„„我们这里选登的米芾《七言诗》选字(见图三),同样显示出其神采:雄浑、博大。
这里要指出的是,神采之美也不是书法所独有的审美观念,而同样是各传统艺术门类所共有的特点,同样是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一大特征。
传统的绘画艺术也是讲究是意境、神采的;
传统的诗歌也是讲究意境、神采的。
看了唐代王维的国画和诗歌,你便会感觉到这一点。
王维的山水国画,讲究写实与写意的结合。在他的画中,山是苍茫的、水是苍茫的、云也是苍茫的,虽有远近高低的变化,却最终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幽远的、静谧的意境和神采。而这时,我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他的山水诗。
另一方面,王维的诗歌又描绘了画一般的意境,这也是一种神采。还是让我们来读一下他的《山居秋暝》吧:“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试想一下,念到这里,谁的脑海中不会出现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呢?
人们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非常确切的。
综上可见,其它传统的艺术形式与书法一样,也是讲究意境的创造、神采的表现的。神采之美,确是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又一大特征。只不过因为书法的凝练、抽象和概括,所以更需要通过神采的展现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审美倾向。
●余 论
作为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书法艺术,确实折射出井然、韵律和神采等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尽管这些审美特征在文学、绘画、音乐、建筑、服饰等方面也能体现出来,但都不如书法那么高度集中和明显。这是因为,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书法无疑是最具民族特色,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的一门艺术。因此,书法艺术关于结构(井然)、形式(韵律)、意境(神采)6 等方面的审美观念,也就成了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的缩影。所以我想,从书法艺术的审美观念这一角度去审视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应当是有理由的。
当然,世界在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倾向也在变化。随着世界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的特征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是毫无疑问的。
可是不管怎样,那种井然之美、韵律之美、神采之美,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影响着我们的审美心理、审美观念。● 引文出处:
①唐·孙过庭《书谱》;
②南宋·姜夔《续书谱》;
③唐·张怀瓘《书断》;
④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当代公共艺术发展的美学特征 篇6
关键词:当代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家;艺术素养;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01;J06文献标识码:A
一、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及审美特点
公共艺术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其涵盖了多领域的学科类别、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是公共性的艺术语言和空间结构的表达,是具有多元化、多义性的综合艺术体,是艺术美化环境、艺术引导生活的代表。公共艺术发展到当前表现出一些新的美学特点,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新材料和新科技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当代公共艺术是未来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我体验和理性认知并重的前提下,注重色彩、灯光、现代符号等要素的组合,材料运用更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例如,木材作为天然材质,质地相对松软,纹理丰富,具有天然朴素的个性;铁虽无纹理,但有弹性,可作任何造型变化,着色后又会有不一样的面貌;塑料表面光滑平整,色彩丰富,有较强的现代感;不锈钢有光泽,质地坚硬,它能反射周围的环境,有华丽高贵的气质;玻璃清澈透明,质感脆硬,有种高雅的气质。材料不仅是艺术与公共环境艺术表现的媒介 ,而且丰富了现代环境艺术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英国小说家毛姆认为,“伟大的艺术从来就是最富于装饰价值的” \[1\],完善环境的功能性、艺术性、可读性和引导性,美化我们的生存空间,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尤为重要。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要表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倾向,通过开放的思想和理念的共鸣来传达具有时代特色的视觉审美。近些年全国各大城市的地铁系列壁画是材料多样性及其装饰风格百花齐放的优秀代表,有石材雕刻、马赛克镶嵌、水晶镶嵌、磨漆、搪瓷钢板、锡青铜、综合材料等多种形式,整个地铁的空间艺术充满现代感,有很强的装饰性,和地铁站这一现代化建筑风格非常协调,也很好地表现了当代都市新文化的风貌。因此通过现代材料和新科技手段的综合运用,达到加强视觉审美效果的作用,其较之传统艺术,具有更多元的表现形式、更强烈的美学观感效果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大众观者、空间环境与艺术作品的审美互动。
公共艺术的初衷之一便是为人类寻求自我的理想空间,是人类精神与情感寄托的载体。18世纪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弗里德利希·席勒就曾说过:“只有审美的趣味才能导致社会和谐,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奠定了和谐” \[2\]。在对人和社会的影响方面,公共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但其传达的始终是社会和公众需要的生活体验。
“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艺术中看到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3\],亲民的作品不仅拉近了艺术家与公众、环境及社会之间的距离,还让不同层面的观者对艺术和生活的解读、认知更加真实。当代公共艺术是将人的情感理念和物质需要相融合的大众艺术,并将尊重观众想法和强调人文意识放在重要位置;同时更加关注艺术品与环境空间的互动性,环境空间能影响观者的审美情趣,而观者个体的审美感受也将作用于环境景观艺术的创作。
这充分说明了环境和观者个体之间互动的重要性,当代公共艺术只有通过人、环境和作品三者之间的协调和匹配,实现情感的升华,才能更好地走进生活,并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实现概念的衍生发散,体现自身价值,以达到美化环境空间以及加强观者视觉美感的艺术效果。
三是艺术作品的审美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当代美学家高尔泰曾简洁明确地提出了“美只要人感受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它就不存在……”\[4\],当代公共艺术是城市精神文化的物化体现,是大众情感交流的枢纽,是城市文化魅力的展现,注重借鉴其他艺术门类并与其它学科相融合,在美化生活空间的过程中注重满足公众对艺术的审美需求,使公共艺术在观者内心产生更直接、更纯粹的共鸣,塑造出了怡人的共享空间,让大众共享美的资源。
因此综合考虑规划、建筑、环境和空间条件进行创作,将艺术作品的审美性和装饰实用性相结合,才能呈现跨美学领域和全方位的艺术作品,在以全面的艺术魅力美化我们生活的同时,还能支持和推动国家经济与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实现当代公共艺术的美育与美化作用。
二、当代公共艺术家应具备的艺术素养
其一,在艺术创作上要具备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或多重文化视野及素养。
艺术家创作的传统艺术品大多维系在一种对社会历史、传说故事、民俗风情、壮丽山河和明理说教等传统题材的解读层面,具有鲜明的文化烙印和主流色彩;而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中需要关注和反映的人文社科、自然环境、社会现象和生存状态等题材,已远远超出了传统题材的范围。“艺术家的全部财富、他的世界观、阶级立场、社会政治思想直到他的生活经历、习惯爱好、个性特点,都无不直接间接地体现在或折射到他的创作方法中来,决定和制约着他对艺术形象的创造”。\[4\]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自觉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充分发挥艺术创作的协调性和引导性,才能更全面地反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才能让公共艺术走进更为广阔的现实领域,并兼具坚守传统和引领新潮流的作用。
如武汉市地铁2号线江汉路站的站内壁画浮雕创作,就很好地体现了创作者宏阔的艺术视野及文化素养。江汉路是武汉的商业名片,素有“楚天第一街”的美誉,因此,艺术家在壁画创作中就将商业中的“时尚”元素作为主要切入点,以突出每个时代的时尚代表元素,为逼真地再现历史和生活,创作者在图像采集上精心选择了最具历史代表性的视觉元素和最具生活景观的原生态造型,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时尚、美学与生活、宏大与细致在巨幅浮雕中融汇呈现,产生了很好的艺术审美效果,营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是向公众传播审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艺术与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与审美的有机统一,成为了城市文化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应具有艺术创新意识。
近年来的公共艺术作品具备材料技法多样性和装饰风格百花齐放的特点,艺术家们综合运用了颜料绘制、石材雕刻、马赛克镶嵌、磨漆工艺、搪瓷钢板、金属铸造等多种表现形式。“实践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积累的结构……实践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结构,而是随着实践和空间及具体条件不断调节和变化的、恒新恒异的结构”。\[5\]当代公共艺术家在创作中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在表现形式上除了运用传统的绘画、雕刻等方式外,还要勇于尝试运用新技术和新载体全方位表现公共艺术品的内涵,如采用声、光、电结合的多媒体和喷绘、火药爆绘、机械雕刻、3D打印等技术。例如用数字技术处理画面,以求超现实的效果,加拿大艺术家卢克·库彻斯恩创作的《你在哪里?》360度全景,就是利用实时三维控制系统的技术,在空间上投影了画面。而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最大的亮点,就是使用多种形式,把静态《清明上河图》变成动态的全图巨型壁画,水在流,马在走,令人震撼的视觉享受是视觉与科学的完美嫁接。此外利用材料的广泛性和其固有的特点,公共艺术的面貌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最令人惊艳的就是美国纽约的视频壁画《展现文明》,该作品运用影像的形式创作出一部震撼的有声壁画作品,一部三分多钟的视频,浓缩了几千年人类的历史文明,在形式上绝对是空前的,这部作品非常精巧地运用了科技发展的成果,这就是当代公共艺术很好的创新艺术形式。
因而在新媒介条件下,将现代材料技法与艺术元素进行整合,从作品的肌理、质地、色调、抗腐蚀和耐久性等方面统一协调,以适应不同的建筑环境与空间氛围,创新的表现手法和效果将使作品超越以往单一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成为艺术时尚潮流的风向标。
其三,在创作风格上应具备多样化的审美表现力。
当代公共艺术在创作风格上已有了很大的拓展空间,李泽厚先生提出“美与善一样,都只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们对于人,对于人类社会才有意义”\[6\],只有具备包容的创作态度,才会对当下的社会现实、艺术潮流有全新的认知,才能更好地展现当代艺术中新文化的整体风貌,展现出全新的审美视角。
当代公共艺术创作过程要求严谨、理性,最终效果构想全面,兼具意象、抽象等风格的表达,除了传统的装饰风格、写实风格之外,还要借鉴传统和现代的多种表现形式,运用丰富的造型语言,融合造型和设计的优势,呈现出表现主义、观念主义、浪漫主义等多样的美学表现力,创作出风格多样化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公共艺术作品。例如当代艺术家李博老师的作品《一天》,综合材料加上装置的形式充分利用材料演化出肌理层次感,使画面能够像传统壁画的创作风格一样具有视觉张力,但也因为图像的本身有时来自精密照相写实,影像的逼真与材质层次转折感,更加催活了整体画面的立体感、真实感,观赏的深刻性也就相对提高,体现出了很强的当代创作风格。不仅完善了传统审美艺术观念,而且打破了各领域的艺术界限,成为了艺术风格多样化和大众化的纽带。
其四,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应具备审美的全局观。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一切能够永存的艺术作品,是用他的时代的本质铸造的”\[7\],伴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当代公共艺术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艺术项目的工程学研究也越来越重要,成为每一位公共艺术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完成好一件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具备长远的眼光和全局的观念。
当代公共艺术家要明确:创作公共艺术作品是与环境空间相结合的创作特点。不仅要运用传统的体量单位和空间概念进行创作风格的选择;还要考虑艺术效果是需要融合于环境,还是突出于环境。如武汉地铁2号线洪山广场站“楚风古韵”大型壁画创作就是将艺术品突出于环境之上,重点呈现艺术的审美感官,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荆楚文化特点,达到了文化宣传及艺术推广的作用。原因在于洪山广场位于武昌的心脏地带,毗邻省委省政府,是一座集科技、体育、文化、信息、景观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广场,在武汉市内具有其他广场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因此在地铁2号线的特色站点中,选择洪山广场站来展现极具本土地域特色的楚文化是最为合适的。壁画创作以重彩来表现“楚风古韵”的主题,以楚国漆器中常见的红色为基底,以红、黄、蓝三色的组合来表现楚文化艺术绚烂、热烈、狂放、奇绝的韵律。在壁画构图上以各种代表楚文化的符号和物品,采用富于动感的流云线型来贯穿各个部分,形成了争奇斗艳及连贯生动的审美效果。
因此秉承以人为本的创作思想,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坚持审美的全局观,才能让平淡的环境空间因艺术品的介入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具有可辨识的艺术性、独特性。
三、当代公共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其一,要转变公共艺术创作的参与方式。
当代公共艺术作品不是任意采购、见缝插针的艺术产品。公共艺术创作的参与方式的转变是决定公共艺术品规划与设计品质的首要条件。创作优秀的公共艺术品需要公共艺术家在创作前期就要介入项目的环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中,配合景观设计师或建筑设计师及业主方,综合考虑空间环境与公共艺术品的关系,充分发挥创作理念和创作优势,并与其他艺术品及环境空间相结合,提出公共艺术品最佳创作方案。
其二,要以超然的态度投入公共艺术创作。
当代艺术创作者往往要面对众多艺术家、艺术机构、社会意识形态的审视,以及相关机构的监督和大众审美眼光的评判。因此在探索艺术空间表现多元化和拓展艺术领域中,容易受到这些社会因素的影响,故在创作思路和实际表达上就会反映出或积极或消极或优秀或无奈的情绪,这就需要公共艺术家以超然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公共艺术品的创作,这样才能孕育出无愧于我们时代的优秀的公共艺术品。
其三,要以团结协作的精神拓展公共艺术领域的新疆界。
当代公共艺术家作为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术、艺术机构及协会成员,其专业的身份会有别于其他组织,但都和艺术有着特殊的血脉关系。用好这个特有的血脉关系,将是其走向成功的关键。艺术领域中的每一位个体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相互学习、互相支持,多做实事,以新姿态、新思路来拓展我们艺术家的新面孔,拓展出当代公共艺术领域的新疆界。
四、结语
“艺术是浑然一体的,只有融合了一切种类的艺术才能臻于最完美的境界” \[8\],当代公共艺术是一门包容性、专业性很强的艺术门类。它广泛吸收和借鉴其它学科的优点,在美化生活及装点环境中,呈现出全面性和多义性的艺术面貌。同时它又以其贴近大众的优势,获得了来自各个领域反馈和传递的新观念和新潮流,并将这些资讯再次应用到艺术创作中,以此影响其它艺术形式的发展。可以说,公共艺术既是大众艺术,又是时尚艺术和先锋艺术,它必将不断推动艺术的新发展和新思潮。
今天的艺术家们跨领域的创作活动也必将让当代公共艺术在未来的艺术领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既是学术性的艺术语言和空间结构的公共性表达,也是艺术多元化与多义性的表现,是艺术美化环境及引导生活的媒介与标识。
\[参考文献\]
\[1\]毛姆.月亮和六便士\[M\].傅惟慈,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290.
\[2\]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M\].徐恒醇,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236237.
\[3\]巴鲁兹金.自然而然\[M\].温祖荫,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4\]高尔泰.论美感的绝对性\[J\].新建设,1957(7):4952.
\[5\]张玉能.实践美学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
\[6\]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59.
\[7\]罗曼·罗兰.母与子\[M\].罗大冈,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8\]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力冈,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5.
浅议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 篇7
一、抒情化
抒情化是音乐、舞蹈这类表情艺术的基本属性。我国汉代的《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1) 这就将人类表达情感的四种方式做了排序:语言→嗟叹→音乐 (咏歌) →舞蹈 (手舞足蹈) , 从中还可以看出, 舞蹈是人类情感表达的最高形式与最后手段。
事实上的确如此, 无论是情节舞还是情结舞, 均以情感作为灵魂和生命。舞蹈作为人体艺术之一种, 舞者的形体动作, 都可以通过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幅度的大小等多种方式, 表现人的繁复多变、深刻细腻的内心情感。
作为人体艺术, 舞蹈与杂技、武术等人体艺术有本质的区别。杂技、武术虽然和舞蹈一样, 都具有直接可视的特点, 也有着动作的持续呈现方式。但是, 杂技、武术不强调表现人的情感与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 而是通过新、难、巧的高难度动作, 折射出人的智慧和力量。而舞蹈艺术则强调表现人的某种特定的内在激情, 在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等方面, 具有特殊的作用。舞蹈艺术是由舞者内在的心动、情动驾驭外部的“行动”的。舞蹈也有高难度技巧动作, 但它们是为表现人的情感服务的, 是为表现一定的情绪、一定的思绪, 或营造某种情境而存在的。舞蹈的人体, 是由心灵驾驭的人体;舞蹈的心灵, 是由人体外化的心灵。身心一致, 表里透明, 身体与心灵一起飞翔, 这乃是舞蹈艺术所具有的特殊的没学品格。
舞蹈重在表现人的情感的成功特证, 不胜权举。例如《红绸舞》的热烈欢快之情、《荷花舞》的自由舒放之情、《天鹅之死》的拼搏抗争之情;又如民族舞剧《玉卿嫂》, 就通过女主人公玉卿嫂这一典型的中国寡妇的形象塑造, 通过她洁如水仙爱如烈火的性格刻画, 通过她爱上一个身体病弱但又敢于迎接朝阳的青年庆生, 但由于年龄和感情的寄托不同所酿成的悲剧经历, 重点表现出玉卿嫂心灵深处的痛苦, 因为具有强大的情感震撼力。再如民族舞剧《红楼梦》、也通过女主人公林黛玉的古典舞所特有的造型美以及戏曲舞蹈中的“圆场”、“水袖”、“碎步”、“蹉步”、指法、身段等外部表演动作技巧, 表现出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和她痛苦北非的内心情感。
由此可见, 情感化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
一、韵律化
舞蹈是富于韵律化的艺术, 韵律化也是它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
所谓“韵律”, 原指“诗歌中的声韵和格律。是诗歌形式美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音的高低、轻重、长短的组合, 因结合停顿的数目集位置, 节奏的形式和数目, 押韵的方式和位置, 以及段落、章节的构造。韵律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不同语种的诗歌, 由于语言结构不同, 韵律的规则也就不同。如汉语古典诗歌讲求平仄交替、对仗联偶、押尾韵, 拉丁———印欧语系的诗歌注重轻重音、长短音、音步、顿数等都是韵律的具体运用。” (2)
舞蹈艺术的韵律, 指的是舞蹈艺术的韵味和规律, 所谓舞蹈的“律动”或“动律”, 也指的是这种有规律的运动。
具体而言, 舞蹈艺术的韵律, 主要包含音乐性和节奏感量大内涵。
舞蹈的音乐性众所周知, 自古以来, 舞蹈就和音乐结成孪生姐妹, 乐舞一体, 歌舞联合, 从来就没有无音乐伴奏 (舞曲) 的舞蹈, 因此有人说:“舞蹈是无声的音乐, 音乐是有声的舞蹈。”这话颇有道理。我国唐代的《霓裳羽衣舞》, 又名《霓裳羽衣曲》, 这便是乐舞一体的及好例证。
舞蹈与音乐合二而一, 音乐情感与舞蹈情感相同步, 形成情感链与情感结, 从而取得1+1>2的艺术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 不懂音乐的人, 就不能从事舞蹈艺术的创编与表演工作;反过来说, 要从事舞蹈艺术的创编与边沿工作, 就必须懂得音乐。也就是说, 舞蹈艺术是音画同步、视听一体的艺术。
舞蹈的节奏性也显而易见, 节奏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段。舞蹈的节奏, 主要表现为人体的律动, 即人体动作的力度、速度、幅度的规律性。也就是说, 舞蹈节奏常常体现为人体韵律美。我国著名舞蹈家、被誉为“中国现代舞之父”的吴晓邦先生认为, 构成舞蹈的三要素就是表情、节奏、构图。他说:“‘舞蹈的表情’就是由人的内在感情所表达出来的各种姿态和动作。而‘舞蹈的节奏’都是表情上‘人体动’的基础。……换句话说, ‘舞蹈的表情’离开了‘舞蹈的节奏’是不可能存在的;而节奏如果不通过表情也不可能表现出来。”
舞蹈动作节奏的起伏变化, 不仅可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 表达一定的情绪情感, 而且也可以形成误导的韵律美。在这方面, 也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 以举世文明的敦煌壁画与丝绸之路为背景, 通过唐代画工神笔张合女儿英娘的经历, 以及他们同波斯商人伊努思的友好往来, 表现了“友好交往, 通商互助, 和睦相处, 同泰民安”的主题, 歌颂了中外人民源起流长的传统友谊。其中的艺术亮色, 是从壁画上的舞姿为基础, 创作出新颖的舞蹈语汇, 并且运用中国古典舞蹈的节奏和韵律, 把舞蹈动作与静态造型完美结合起来, 取得了理想的艺术效果。特别是剧中英娘的一段独舞, 从“反弹琵琶”的造型开始, 动作节奏由缓到急, 动作幅度由小到大, 动作速度由慢到快, 动作幅度由小到大, 动作力度由弱到强, 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情感变化, 塑造出优美动人的舞蹈形象, 使观众深深领略到舞蹈的韵律美, 也使整个舞剧获得极大成功, 被誉为“复活了的敦煌壁画”。
节奏把舞蹈与音乐紧连在一起, 舞蹈动作的节奏是以音乐的旋律的节奏为基础的。“舞蹈节奏的进行是表现音乐内在灵魂的形象, 舞蹈动作的延续、重复、变化始终伴随着节奏。” (3) 富有韵律美的舞蹈动作, 建立在节奏基础之上;而音乐的节奏, 又需要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形象地展现。显然, 对于舞蹈与音乐这两大艺术而言, 节奏都是构成二者韵律美的重要因素。
由此可见, 韵律化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
二、民族化
民族化更是舞蹈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任何艺术, 都以民族化作为艺术之根。对此, 古今中外的许多文艺理论家和艺术家, 都有十分明确的认识和精辟的论述。俄罗斯作家赫尔岑说:“是任何艺术家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法国作家伏尔泰也认为:“谁要是考察一下所有其他各种艺术, 他就可以发现每种艺术都具有某种标志着产生这种艺术的国家的特殊气质。”
所谓“民族化”, 是“指作家、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 表现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 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是一个民族文学艺术成熟的标志之一。文艺作品要达到民族化, 作者必须熟悉本民族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爱好, 继承本民族文艺的优良传统和创造性地吸取其他民族文艺创造的优点, 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创作出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4)
文艺作品的民族化, 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 它包括民族艺术思维方式、民族艺术形式、民族思想感情、民族艺术手法、民族艺术风格、民族风俗习惯、民族人文景观、民族自然风貌、民族语言等等。而其中最重要的, 是民族精神, 因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国舞蹈艺术成功的民族化之路, 充分地证明了民族化对于舞蹈艺术的重要性。不仅本土的民族舞, 如《红绸舞》、《采茶扑蝶舞》、《千手观音》、《黄河儿女情》、《雀之灵》、《俺从黄河来》、《红手绢》、以及民族舞剧《宝莲灯》、《红楼梦》、《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是民族化的舞蹈艺术精品;而且引进来的西方舞蹈品种———芭蕾舞, 也涌现出民族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经典之作。
由此可见, 民族化更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
综上所述, 可见情感化、韵律化、民族化, 是舞蹈艺术的三大重要审美特征, 只有遵循这三大重要审美特征, 才能创编、表演出舞蹈艺术的精品之作与经典之作。
舞蹈和一切艺术一样, 迫切需要总结、继承、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M]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2] 、辞海[M]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3] 、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装饰艺术的美学特征 篇8
在体育美学视域下研究艺术体操就是从美学角度探究艺术体操与人体动作美、音乐美、服饰美的联系, 从而发现艺术体操美的规律, 达到挖掘体育运动美育教育的目的。
一、体育美学的含义
体育美学是指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来研究体育运动中的美学现象、规律、特点和价值的科学, 是体育科学的主要学科之一。体育美学以研究人体在运动中如何认识、表现和掌握美的发展规律为主要内容。例如:利用参与者优雅的身体运动来反映人体的姿态美、运动形式美, 表现审美观, 激发欣赏者的美感, 提升运动员和观赏者双方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水准。
二、体育美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体育与美都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体育运动源于生产而高于生产, 在与生产活动相分离的过程中, 体育逐渐演变成一种蕴含多重价值和多种表现形式的美学文化形态。其创造过程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展现的。体育美是指在体育活动中以人体特殊行为为对象来进行的创造和审美活动。
1.体育美的特征
(1) 客观性和社会性。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 人体是运动美的自然基础, 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美是美在人体运动中的特殊反映, 人类在运动中构造出优美的体型、优雅的动作, 表现出自然美的客观性。同时, 作为运动主体的人类本身又是社会的产物, 其所从事的改善自身健康状况的体育运动, 是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进行的, 任何体育项目的完善与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所以, 体育美中始终渗透着社会美的性质, 体育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其客观性和社会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
(2) 形象性和象征性。
体育美的形象性是指在体育运动中, 通过健康的体型、生动灵活且舒展大方的具体动作来展示运动者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并以此感染观众。
体育美的象征性是指运动员通过个体或集体的运动造型或形象来表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拼搏进取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或者通过体育赛事的旗帜、会徽和吉祥物等象征性地表现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道德素养和文化底蕴及人类对理想的憧憬等。
(3) 创造性。
在体育运动中, 运动员总是通过高难度的技术技巧、优美的身体姿态和顽强的作风来诠释体育运动的魅力, 博得观众的青睐。运动的主体和对象是人类, 而创造又是人类的本性, 故我们认为, 体育美是通过生动、形象、多样性的动作来表现体育运动的客观存在及其独创风格。它能够让审美主体产生无限的美感, 能够鼓励更多的人投入到运动中, 去参与和创造更高的审美价值。创造性特征是体育美的重要特征之一。
2.体育美的表现形式
(1) 整齐美与层次美。
整齐即整齐一律, 是指在集体性体育活动中, 运动员需要步伐统一、动作一致、服装整齐、表情如一, 以完成任务。层次美是指事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演变, 由低到高、由远及近、由少变多、由密变疏等, 通过完成动作的时间差和空间差来展示体育运动的多变性和灵活性。
整齐美与层次美的变换要主次分明、恰到好处, 既保证主体动作的整齐划一, 又能突出层次感所表现的时空美。如花样游泳集体项目、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健美操集体项目中, 整齐一致的动作给人以钢劲有力、振奋的感觉, 而适当的动作层次又在统一中展示出项目活泼灵巧的特点, 这些变化足以使观众的精神为之一振。整齐与层次的搭配也体现了体育的对比美。
(2) 对比美与对称美。
对比是指针对两种事物的不同点进行比较, 鲜明地显示出其各自的特点, 反映出事物的显著差别。当两种物体同时出现, 且有明显差异时, 我们的视觉就会产生出对比的映像, 这两种物体也互为强调的对象。对称即匀称, 是指前后、左右、上下部分之间动作相同, 人类本身的结构中有很多对称的特征, 基于这种生理本性, 人们总是喜欢对称的动作或物品。
在艺术体操三圈两带的集体表演中, 八字队形、圆形队形等均为对称队形, 而圈与带两种器械形状及运动轨迹的差异就很好地展示了对比美。健美操运动中的托举造型是运用了对称美的原理, 混双表演中, 男性与女性运动员在动作、体型和风格上又体现了男刚女柔的对比美。
(3) 比例美与和谐美。
比例是指人体各部分与整体之间在胖瘦、长短、宽窄及围度等方面的数量关系。比例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其影响因素有性别、人种、生长环境和地域、营养及运动状况等。身体的比例差异对运动美的欣赏有直接影响。对比例美最好的诠释即“黄金分割定律”。黄金分割定律从人体的肚脐部位开始, 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然后测量出肚脐到头顶的长度和肚脐到脚底的长度。他认为人体最适宜的比例为:脐至头顶的长度/身高=0.382, 脐至脚底的长度/身高=0.618。
在体育的审美过程中, 比例美体现在人体运动中各个动作、部位及与他人的协同配合中, 即和谐关系之中。和谐是指事物各要素、各成分之间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运动中的默契配合反映了技术动作的高效率之美、融洽之美及一致性之美。
(4) 节奏美与统一美。
节奏是体育运动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之一, 它能够使不整齐的声音、不规则的动作在单位时间内达到相对的有秩序。均衡是指虽然在运动形式上不一定整体对称, 但是通过有效的控制, 在分量上、在局部布局上是均等的。掌握基本技术动作的节奏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先决条件, 最合理的技术动作其节奏必定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对运动的需求, 是符合运动审美要求的。节奏的快慢变化, 体现了体育运动的多样化、生动性和丰富性, 体现了体育运动在统一中的变化和在变化中的均衡。多样化的统一美在形式美规律中起到了统帅的作用。
三、艺术体操美的本质
艺术体操被誉为地毯上的芭蕾, 是一项徒手或手持轻器械在音乐伴奏下以自然性和韵律性动作为基础的体育运动项目, 是一种艺术性较强的新型女子竞技项目之一。它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 是由法国生理学家乔治等人创造的。之后, 专门从事体育与医学研究的爱沙尼亚人艾德勒等人, 在艺术体操美学创造方面进行了长期研究, 最终将动力性动作与放松的流线型动作交替进行, 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和节奏的艺术体操雏形。艺术体操就是在这个基础上, 经过长期实践逐渐形成的。其套路是由舞蹈动作、平衡动作、波浪形动作、跳跃动作及部分技巧动作组成的, 在音乐的伴奏下, 各种身体动作有韵律的交替, 优美的动作、美好的形象和内在的感染力融合在一起, 展示了女性特有的美。
艺术体操美的本质是运动员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体操运动中的感性展示, 它反映的是运动员与项目之间的审美关联。它追求的是整个身体的全面发展, 体现女子特有的自然美和韵味。艺术体操运动员本质力量对象化是艺术体操美的深刻根源, 即对象为人在形体、技术、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美。
从美学视域来看, 艺术体操属于视觉艺术, 它以人体的形体动作为视觉对象, 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方式, 具有强烈的竞技性, 又有很高的观赏性, 给人以力度美、韵律美、造型美及流动美等艺术感染力。美是艺术体操运动追求的目标之一, 是艺术体操的灵魂。艺术体操的美通过运动员对各种身体动作的提炼和艺术加工, 运动员自身的艺术气质, 美的形体、美的舞姿、美的音乐、美的造型和美的队形等诸多因素来体现。艺术体操是艺术美与体育美和谐统一、完美结合的成功形式之一。
四、艺术体操的美学特征
1.人体美
人体美包括体型美、形态美、气质美、姿态美及人体美的表现力等。
人体体型美是指身体各部分的长短、粗细要均衡。均衡是指身体各部分的发育符合美学比例。其基本要素包括:曲线、对比与对称等。艺术体操运动员在选材过程中对运动员上下身之间的比例、上下身与身高的比例、四肢的长度、肩宽和腰围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在测量时要求运动员的双肩、双膝和两踝之间的连线必须与地面平行。身体的S形曲线要纤细而连贯、流畅而鲜明, 线条起伏要恰到好处, 显示出柔润之美。
人体姿态美是指我们在基本姿态中所表现出来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它包括立、坐、行、卧。站立时要求挺胸、收腹、拔背、立腰, 显出勃勃生机;坐姿和卧姿要姿态端正、规矩平稳, 展示出人体的健康美。在行走时, 步态要稳, 躯干和四肢要优雅端正, 协调敏捷, 展示出人体的风度美。造型美是指身体在静止状态时或在空中时所展示出来的姿态美。艺术体操基本舞步和技术中有很多动作都展示了造型美。如:迎风展翅、结环跳、平衡、旋转等。
艺术体操运动员通过变化多样的人体动作和器械动作, 使人体姿态在瞬间的静止和流动中起落变换, 给人以变化美、瞬间美和过程美的视觉映像和情绪感染, 充分体现了艺术体操运动的姿态美和造型美。
艺术体操运动员要求五官端正, 鹅蛋脸型, 眉清目秀, 气质端庄, 四肢修长, 颈部挺拔纤长, 躯干曲线柔和。这些要求及形体美、韵律美和气质美于一身, 充分显示了女性优美的身姿和鲜明的个性, 能够给观赏者留下强烈的审美欲望。
2.技术美和难新美
合理的动作技术是运动成败的关键。技术美是指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动作技术必须在人体生理解剖学的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 并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省力原则。艺术体操的技术美是以人体为载体, 其最高规格的动作, 通过运动方向的变换、运动节奏、幅度和力度的变化等因素来完成。
难新美即难度美和创新美。难新美指的是以最合理的动作, 高质量地完成高难度的、新颖的动作和造型。艺术体操在运动项群分类中属于难美类项目。难度和美是此类项目的两大核心。艺术体操的难度动作包括器械的抛接动作、交换动作和人体超长的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在难度动作的完成中体现了运动员的勇气、力量和智慧, 体现了运动员对自身潜力的挑战, 同时也满足了观赏者的视觉感受, 激发了观众强烈的认同感和愉悦的审美需求。从2012年艺术体操新周期比赛规则的变动中我们知道, 艺术体操目前的发展趋势正是朝着“难”、“新”、“美”的方向发展的。
3.刚柔美与韵律美
刚柔美是指艺术体操运动员在完成动作过程中, 既有刚劲有力的动作, 又有柔美的动作;既有舒展大方的舞蹈动作, 又有平衡、跳跃等难度动作;既有快速有力的大幅度动作, 又有缓慢、静止的小巧动作。
艺术体操的刚柔美体现了美学的对比美。
随着艺术体操音乐旋律与节奏的变化, 其动作快慢、强弱和幅度都不断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与运动员的身心、形神及呼吸和谐统一, 构成了艺术体操特有的韵律。艺术体操中的运动是绝对的, 动是活力之美, 是生机、是人体生命力的展现;静是相对的, 是指生动、鲜明、引人入胜的运动造型。这两种状态相互交替, 相互转化, 构成了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运动员在完成动作时对动作缓急、起伏及屈伸度的把握及对时空、速度等之间转换和衔接控制, 以及运动及路线的巧妙变化, 展示了整体与部分、器械与人体及时间与空间的协调统一, 突出表现了艺术体操项目流动的美感和生动的韵律美。
4.队形美与音乐美
艺术体操集体项目中的不同队形组成了各式各样的图案。这些队形新颖而独特, 充分展现了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特有的“队形美”。队形变化在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编排中极其重要, 只有巧妙而富有创意的队形才能勾勒出生动合理、虚实结合、富含寓意的精美图案。同时, 队形的交错变换要自然流畅, 既要突出器械和人体动作特点, 又要达到集体项目最佳的艺术效果。
音乐属于“时间艺术”, 是艺术体操的灵魂。艺术体操中的每一个动作都受音乐节奏的制约, 其动作特点和风格是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诠释的, 音乐与艺术体操密不可分。音乐是一种独立而完整的艺术表现形式, 同样, 艺术体操的音乐不仅仅为了烘托气氛, 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动作而设计。它本身也具有其自身鲜明、独特而系统的表现方式, 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尚的音乐流行元素。其魅力和感染力主要表现在艺术体操乐曲能够增加艺术体操的韵律美, 提升艺术体操运动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其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能够使观众陶醉, 给观众留下美的感受。
5.服装美和器械美
艺术体操运动的服装道具美包括服饰美和器械美。服饰美是指运动员的服装样式、面料、花纹、色彩、图案、头饰等应该围绕表演的主题、运动员的肤色、个人风格和表演风格及音乐的主题及旋律来设计。美的服饰能够突出运动员的形象美、曲线美和气质美。因此, 艺术体操表演服的设计要在协调美的指导下, 符合调和对比的美学规律, 配色方面以和谐为主, 对比为辅, 遵循在统一中求变化的原则, 使服装的整体效果能带给观者和裁判员强烈的视觉冲击。
艺术体操项目的器械有绳、圈、球、棒、带五种。由于其形状和制作材料不同, 故其运动形式、运动特点也有很大差异。如彩带的动作以螺形和波浪为主, 展示了彩带的飘逸和运动员的轻盈;球的动作以滚动和抛接为主, 突出了流畅柔美的曲线美。在艺术体操器械表演中运动员将器械视为身体的一部分, 达到了人、械合一的境界, 体现了人与器械协调美的美学特征。
艺术体操能够增进健康、陶冶情操、塑造美的形体和良好的身体姿态, 其动作融入了芭蕾舞、民族舞、竞技体操、技巧等技术之精髓, 舒展、流畅、刚柔相济、韵律性强, 它以优美的舞姿、高超的难度技巧、扣人心弦的乐曲和新颖独特的编排, 将感人的艺术形象完美的综合在一起, 能够产生强烈的审美力量, 使人心旷神怡, 具有令人陶醉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王焱源.形体训练教程[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 2012.
[2]王健珍.艺术体操美的表现形式[J].武汉体院学报, 2002, (2) :88-89.
[3]郑琦.艺术体操运动中的美学特征[J].福建体育科技, 2001, (6) :29-30.
装饰艺术的美学特征 篇9
一、接受审美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表现
刚开始的时候, 接受美学理论是在文学艺术的领域应用的, 而且应用的非常成功。声乐表演艺术与美学艺术有相同之处, 它们的审美接受主体是相同的, 都是以人为主体, 所以把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到声乐表演中来是有一定的基础的。文学艺术有三大要素, 包括作家, 作品还有读者。声乐表演艺术则包括四大要素分别是作者, 作品, 负责演唱的人员还有观众。其中属演唱者是最为关键的,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 演唱者其实也是处在一个欣赏者的位置上, 但是相比较于欣赏着来说, 演唱者还需要根据自己对于歌曲的理解将歌曲演绎出来, 通常也被我们称为音乐的二次作者, 创作者创造出一首歌曲后由演唱者演唱出来, 让大家欣赏。音乐对于我们来说是比较抽象的, 它不像文学艺术无法用文字去进行表述, 而是使用一些音乐符号。所以接受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中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审美接受活动前的准备
广大的审美受众必须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才能够进行欣赏, 然而由于欣赏着所处的生活环境, 家庭背景以及教育程度等不尽相同, 也就造就了他们各自欣赏能力的不同。欣赏水平的大小决定了欣赏者愿不愿意持续进行欣赏活动, 此外不同地域, 不同民族的人由于文化等的差异, 对某一事物的欣赏心理也有很大的区别, 这种欣赏的心理对欣赏者的一些活动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同时也造就了欣赏者对于艺术作品个性化的理解。
2. 审美接受活动中的接受
审美接受也是一种审美的心理活动, 它是比较复杂的。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激发出欣赏者的热情, 让欣赏者更加愿意继续它的欣赏活动, 声乐艺术作品是比较特殊的, 基本上都是一些印刷字体以及一些声乐的乐谱等等。然后通过演唱者的演唱将其展现出来, 让广大的受众进行欣赏, 以此来赋予它艺术的魅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引起欣赏者的情感共鸣, 激发欣赏者的想象。欣赏者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以后便会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回应表演者, 让表演者展现出自己表演的热情。演唱者不仅是创作者的欣赏受众, 在欣赏者看来它也是艺术的创作者, 还可以起到将作者与欣赏者沟通起来的作用, 欣赏者在感受声乐作品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发自内心的与演唱者产生共鸣, 并且在欣赏的过程中让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这种过程就被称为审美接受, 这是一种心灵的交流, 而且非常富有诗情, 并且欣赏者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这种意境之中, 体
地取材, 就地生产。产品以人民生活必需和急需的日用大、中、小型陶瓷器为主, 如瓮、缸、罐、壶、盆、碗、钵、杯、盘、碟、灯台、花瓶等等。因属民用窑, 产品设计实用大方, 烧制质量可靠。为方便产品销售, 在窑址选择上用心良苦, 大多建在琴江、五华河及其支流沿岸山坡上, 以方便水上运输, 销往县内外各地。在清代末期至民国期间, 我县陶瓷业又有了更大的普及发会音乐的美好。
3. 审美接受的留余
艺术欣赏是以一种积极地心态去接受艺术, 感受其中的内涵, 并且当欣赏的活动结束之后, 他们的这些感受也不会立马消失, 而是会把这些共鸣一直延续很久。声乐的魅力是让人无法想象的, 真正懂得音乐的人对音乐也非常的痴迷, 欣赏者每欣赏一次音乐都会有一种感觉留在心中, 随着逐渐的积累, 就塑造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甚至可以成为欣赏者的精神支柱。艺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此, 由此看来说艺术作品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这也不无道理, 这种对于心灵的净化不仅仅是在声乐的欣赏过程中有, 在欣赏完成后的一段时间仍然会持续, 继续发挥它的效用。
二、接受理论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的启发
对于声乐作品的表演者来说, 他们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 他们不能单单的把目光集中在声乐作品以及作者身上, 还要观察欣赏者的反映, 从他们的反映出感受自己表演的水平。
1. 主观视角全面观照表演者的声乐表演
由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观, 价值观的不同, 也就导致了对于同一个作品大家的理解也不相同, 对于一个成熟的表演者而言, , 他们会以非常主观的心态去看待问题, 并且非常注意自我反省。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 找出自己表演中的不足, 。此外, 欣赏者的意见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演唱者不仅应该尊重他们的评价, 还要积极地听取他们的意见, 这样有利于发现自己表演过程中的不足, 从而促进自身的提高。
2. 表演过程中的留白
在表演过程中留出空白能够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力, 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感受艺术的魅力, 用这种方式来实现艺术作品的欣赏, 接受美学理论也认为在进行艺术表演过程中应该流出一些空白, 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沟通, 让欣赏者能够参与其中, 欣赏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对清洁, 任务等进行补充。在艺术表演过程中留一些空白, 不仅可以调动欣赏者的积极性, 还可以及发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声乐作品相对于文学作品而言, 可以留白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足够给欣赏者流出一定的想象空间。
3. 表演过程中的对话
在声乐表演过程中, 演唱者, 作品与欣赏者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对于一个成功的声乐表演来说, 它对于演唱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不仅要有高潮的演唱技巧, 还要有舞台表演经验, 能够实现较好的舞台效果, 最好是能够与欣赏者进行一些互动, 调动起欣赏者的积极性, 让欣赏者主动地参与到表演活动中来。一个具有丰富表演经验的人可以很好地把我舞台的效果, 让自己与欣赏者之间记性适当的互动, 并且在表演过程中产生非常好的艺术效果, 比如在一些表演现场, 演唱者会邀请现场的观众一起唱, 有时也会让现场的观众在下面打节奏之类的, 这些都可以实现很好地舞台效果。
接受美学理论在整个文学领域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声乐审美接受活动也是声乐表演最后需要完成的, 将它与声乐表演艺术相结合, 可以对声乐表演起到指导作用, 进而促进它的提高。
浅析现当代流行艺术的美学特征 篇10
一、流行艺术的定义
在艺术社会学中,艺术被分为高雅艺术(high art,也称“严肃艺术”)、民间艺术(folk art)和流行艺术(popular art,也称“通俗艺术”)三大类。其中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自古有之,而且被高雅艺术“边缘化”的民间艺术也替代了后世流行艺术的功能,满足普通大众的审美需要。[1]流行艺术,主要是泛指那些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手段,为普通民众乐于接受,却被某些专家学者不屑甚至鄙夷的艺术形态。它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精英文化相对,被视作层次不高、缺乏传统文化力度和深度的艺术。
关于流行艺术的诞生时间,目前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流行艺术诞生于19世纪后期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另一种观点认为,流行艺术脱胎于20世纪60年代的波普艺术(popart)。笔者更倾向于前者。首先,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在音乐领域,19世纪末,爵士乐在一些美国南部城市诞生,起初主要为黑人工人阶级所欣赏,而后伴随着传统爵士风格的淡化和英美传统音乐的融入,逐渐为白人和中产阶级所接受,并流行开来。在美术领域,1897年12月12日,第一部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报刊连载漫画——《吵嚷的孩子》问世。它具有固定的角色、连续的画面以及对话气泡,广泛地运用了象声词、动势线等手法。这些都成为了后世连环漫画的基本要素。
其次,从传播媒介的角度来看。19世纪后期,许多技术的发展为艺术走向大众提供了有效而便利的渠道,促进了流行艺术的创作、传播与接受。而像录音技术、电影技术的发明与发展,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一些流行艺术类型与风格的形成。
另外,流行艺术源于波普艺术的观点也可能是语言上的误解。在英语中,“popular”(流行)可缩写为“pop”,因此造成了“流行艺术”与“波普艺术”的混淆。
二、流行艺术的美学特征
流行艺术包括各种通俗小说(如武侠、推理、悬疑、爱情、奇幻等)、流行音乐(如爵士、摇滚、节奏布鲁斯、轻音乐等)、连环漫画、动画、广播剧、绝大部分的电影和电视剧等,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高雅艺术与民间艺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应当是流行艺术的自身价值所致。以下笔者就试从几个方面对流行艺术的美学特征做出分析。
2.1消失的深度
深度消失,是流行艺术区别于高雅艺术与民间艺术的最明显的特征。流行艺术的题材以贴近大众生活的人和事为主,内容浅显易懂,不像高雅艺术那样主题深刻,注重叙事技巧,艰深晦涩。这种内容深度的消失迅速拉近了艺术与大众的心理距离,大幅削弱了以往在艺术接受时产生的“仪式感”,使艺术不再为少数人所欣赏。如本雅明所言:“艺术作品的可机械复制性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把艺术作品从它对礼仪的依附中解放出来。”[2]从时间维度来看,流行艺术具有现时性的特点,不像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那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很少具备历史意识和未来意识。深度消失的特征在许多电视剧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与传统戏剧相比,电视剧中的人物、情节和对白更生活化,欣赏电视剧也更自由随意。
2.2延展的平面
深度消失使流行艺术具有一种平面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反对解释艺术的深层意味,甚至反对深度形成。首先,流行艺术的平面性是符合大众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趣味的。普通大众更希望接触到相对稍浅显的、贴近日常生活的艺术样式,而不是理想化的、属于“精英阶层”的小众艺术。其次,受工业时代商品经济的影响,流行艺术被赋予商品的性质,流行艺术的创作也就成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生产,而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商品生产的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客观上,流行艺术也不可能摆脱这种平面性。
换个角度来看,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流行艺术延伸到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例如,1985年1月28日,来自欧美各国的50余名世界著名歌手汇聚一堂,为非洲灾民举行义演活动,演出通过卫星向全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电视实况转播。流行艺术传播范围如此之广,是此前历史上其他艺术从未有过的。
2.3程式化的结构
流行艺术生产的商品化,必然导致其程式化的性质,这也是流行艺术区别于高雅艺术与民间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无论是通俗小说、连环漫画还是流行音乐,它们都或多或少地符合这种性质。程式化的结构为流行艺术的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却对艺术欣赏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长期接触无深度而公式化的艺术,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势必会有所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并不是没有程式规则,而是艺术家们灵活运用这些程式,并在其中进行探索和创新,因此才不会像某些流行艺术那样显得墨守成规,缺乏变化。
2.4创新的精神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流行艺术也是如此。一方面,创新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例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以情歌为主的流行音乐中出现了反战的题材。与此同时,摇滚乐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流行音乐风格。另一方面,创新也体现在艺术家对他人和自我的超越上。例如武打片最初是起源于香港,流行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随着香港电影人向西方的进军,好莱坞也逐渐认识到中国功夫的魅力,许多吸收了中国功夫元素的电影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而华人导演李安更是凭借其指导的武打片《卧虎藏龙》一举捧得了奥斯卡金像奖。
但是流行艺术的创新大多又与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有一些差别。流行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生命周期较为短暂,因此它不得不频繁地改变其外表,用“标新立异”的形象来吸引欣赏者和消费者。这种“创新”实际上并未改变流行艺术在近似于“流水线作业”的生产模式下所形成的“快餐”性质,浮于表面的变化也只能成为一种“伪饰”,甚至逐渐演化为一种“畸趣”。流行艺术的这种消极影响,是需要引起人们关注的。
2.5审美化的消费型娱乐
流行艺术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大众在接受过程(同时这也是一种消费过程)中得到消遣和娱乐。这与高雅艺术有着很大的区别。尽管高雅艺术也有娱乐功能,但是其目的是要“唤起消费者积极的审美态度,在一种努力把握、深入体验的过程中,强化消费者的自我意识和思维独立性”。[1]人们为了消遣和娱乐而购买图书、唱片和电影票,这种行为实际上跟去游乐场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审美的,而后者则是通过生理的、感官的刺激来达到娱乐的目的。
三、如何看待流行艺术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流行艺术与高雅艺术之间显然是有比较多的矛盾的。如何解决或是调解这种矛盾一直以来都是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先辩证地看待流行艺术。
流行艺术肯定是有其积极意义的。首先,流行艺术满足了普通大众不同层次的精神需要。流行艺术在内容上浅显易懂、贴近生活,关注个体经验;在形式上简单明了,接受起来毫不费力。这种“艺术生活化”的特点有利于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审美化和艺术化。
其次,流行艺术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刺激经济的增长。在美国,与文化和创意有关的产业称作版权产业(Copyright Industries)。版权产业从业者的平均年薪比美国平均工资水平高出40%。有经济学家认为,版权产业对美国经济和就业的贡献超过了任何一个包括化工、工业设备、电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和飞机在内的制造行业。版权产业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贡献,文化产品的引进与输出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4]
再次,某些流行艺术可以具有审美认识和审美教育的功能。梁守中在《武侠小说话古今》一书中,记载了海外华侨通过武侠小说对自己儿女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奇事”:
“不少世代旅居外国的华侨子女,由于从小便学当地语言,因此对居住国的语言文字颇为熟悉,但对中文却比较陌生。他们的父母便用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来吸引他们,让他们在阅读中提高中文水平,不忘祖国的灿烂文化。结果这些华侨子女,果然从武侠小说中学到了不少中文文字,而且还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后来所具有的汉文化知识,大多数不是从老师、家长中学得,而是从武侠小说中领略到的。”
“……由于武侠小说情节曲折,悬念迭起,武功神异,打斗紧张,因此吸引着不少初通汉语的华侨子女。他们一部一部读下去,越读越有兴味,认识的字多了,接触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多了。”[5]
可见,即使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流行艺术,也是能够“寓教于乐”的。
当然,流行艺术也有其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不利于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长期接受“快餐文化”必然导致人们想象力的钝化和思维独立性的缺乏。豪瑟认为,流行艺术“缓解了人类存在的痛苦问题,并把我们从中解脱出来,不是鼓励我们的主动性和努力、批判和自我反省,相反,导致了我们的被动性和自我满足。”而低俗的流行艺术的泛滥,则会使观众审美视野狭窄,对高雅的艺术产生畏惧和抵触的心理,导致整个社会审美能力的下降。
综合来看,流行艺术尽管有不少的不足之处,但也有很多的优点,而这些优点往往是高雅艺术所不具备的。流行艺术应当充分地扬长避短,在新的时期为社会和文化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3]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 第270-276页。
[2]本雅明著, 王才勇译《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年, 第58-59页。
[4]王鑫《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 《现代商业》2008年02期, 第49-50页。
关于装饰画的艺术特征的探讨 篇11
装饰画起源于附属在彩陶、青铜等器皿上的图案纹样,后来被门贴画,砖刻画以及带有装饰形式的绘画吸取采用,才逐渐独立出来的。现在已广泛地见于壁画、年画、招贴等许多装饰性画种,形成一种带有图案规律影响 绘画样式;或者称之为介于给和图案之间的造型艺术。在众多的画种中,装饰画也有着与油画、国画等绘画形式不同的、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
一、装饰画的艺术特征之------构思
装饰画非常讲究形式美感,所以在处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时,理所当然的有自己独特之处,这就是要将形和色与自然形象的距离拉开。换句话说,不必完全依照自然物象进行模拟的描绘,而应强调作者主观感受和意念的表现从而达到寓意、象征、夸张的艺术境界,从具体认识上升到抽象的认识。
人类的社会生活千姿百态,人们的需求和爱好多种多样。纵使艺术来自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但艺术不等于生活再现。一般地说,写实绘画留给人的印象是真实的、立体的、精确的,无限的,甚至是朦胧的。比较而言装饰绘画更能驱使人们联想,去理解,去补充,大大丰富其有限的具象。这种绘画表现形式运用得体时,就能求得内容和形式,主观和客观的统一。這点在装饰画中是重要的一点,当然并不是说装饰画中就不含有限写实因素;而写实画中就不会含有限装饰的成分。对于创作者和欣赏者来说他们始终都是辨证的统一。
二、装饰画的艺术特征之二------构图
装饰画与写实画的构图在处理时有很大区别。写实性绘画尤其是西方古典绘画都借助于透视学的知识,立足于表现三度空间的严密而完整的焦点透视理论。第一:装饰画追求构图的平面感,注意整体画幅面积的经营位置。有的利用画面中间切割,把画面平分成上、下、左、右四个部分,主要是出于四个方位的呼应、平衡,一般不去刻意求得画面的纵深立体效果。第二:装饰画的构图为了表现形式的需要而突破自然、服从视觉的美感。这种自然原貌的再现、重形式与表现是常常可以见到的。例如:贵州腊染中的双鸳鸯、双凤、双鱼的对称构图形式就是最好的夸张范例,它表达人类爱慕与友好的感情,这种浪漫的寓意,体现着情与物的融合。艺术需要想象,没有想象就显得苍白无味,构图 的处理也下是为之服务的。第三:装饰画的构图要从表现主体出发,使是主次分明。人们年画实际上视线是局限在边框所限定的空间里。装饰画要突出所表现的装饰主体,就要严格考虑这限定空间时主次的安排。如运用放射状、金字塔形、曲线交错形等种种图式。第四:装饰画的构图必须先作减法,对画面所要的物象进行大胆的弃舍。不要使层层叠叠的表现形式有繁琐感觉。战国时期的《采桑宴乐水陆攻战纹壶》装饰,采用了平视体的构图,只用了为数不多的人物却反映了当时人们采集、狩猎、宴乐、水陆攻战等数项内容,这种精简的合理安排是学习构图的可取之处。
三、装饰画的艺术特征之------造型
作为装饰画的组成部分,对于探讨装饰形象的塑造也是十分重要的。客观世界的形象通过装饰性的艺术处理、形式装饰的形象过程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夸张变形过程。
在自然界中有的东西本身具有装饰造型的模样,如参差不齐的楼群,弯弯曲曲的河流和晚霞照的彩云,所有这些无不给人产生装饰美的联想。但有的东西就不那么鲜明,也不可能符合装饰画的形象造型。因此需要对其形态加工改造,加强其装饰韵味,这是一种典型化的处理手法。即夸张突出形象的鲜明特征,用变形让其符合装饰形式的需要,将自然原形加工改造。有些真实的东西画出来不一定好看,把它改一改,凭自己的想象画出来倒有味道。比如处理人物造型常常是要有眼无珠,有珠无眼这样的以假代真的方法反而感到好看。因为画的人比真实的人简单得多,眼睛也要画得简单。活人装假眼,假人装活眼都有是令人不舒服的。又如画鸡难在脚。将鸡脚底画得像朵花,比直接画鸡脚要好看得多,也容易与整体鸡身形成协调。夸张变形的实质就是发自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四、装饰画的艺术特征之------色彩
色彩,在一般美感中是最为大众化的形式,也是最容易激发人们感觉的因素。对于色彩的装饰性,仍然是来自客观世界和人们的实践感受。如果说色彩的某些法则自古以来就已被人类所掌握,并且渗透到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去,这一点古今中外的无数例子都能加以说明。如服装、室内陈设以及生活用品上的色彩配置都反映出人们对色彩的认识和审美要求。色彩在装饰画中有其重要的地方,运用得当将是形与色结合完美的优秀作品。
装饰色彩和写生色彩的区别在于写生色彩是以色彩塑物象的固有色、环境色与光源色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之间所构成的丰富色彩变化。装饰色彩则着重研究物体固有色之间的关系;研究固有色的色相、颜色纯度、明度之间对比调和的规律。强调人们对色彩的感情联想和色彩的象征寓意。与此同时必须注意这种象征在各区域、各民族的传统习惯上对色彩的不同欣赏。只有如此,才能使装饰画色彩与整体结构形成统一。综合这些因素而形成的色彩处理手法就是其与写生色彩的区别之处。
五、装饰画的艺术特征之------工艺手段
科技的发展使新材料不断涌现,也为装饰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现在可以进行装饰画创作的材料很多,例如:各种纸、布、塑料、编织物、墙壁都可以被用来当做创作的基础附着材料。绘画材料也很多。例如:各种绘画颜料、油漆、工业用颜料、布、纸等,其他材料的剪贴拼接、塑料、水泥、大理石、钢铁、玻璃、贝壳、胶、竹木也都被用来做各种装饰画的绘制材料。绘制工具也不局限于毛笔了。各种笔、刀子、剪子、喷枪、锤子等都被作为可使用的工具。绘制手段也是多种多样,涂、喷、贴、拼、织、编等。在国外的一些大型室外壁画中还运用建筑手法和板金工艺。这些都是装饰画可任意选择的物质因素和工艺手段。通过实物举例就可以看出装饰画的工艺手段是多么的丰富多彩,这也是装饰画丰富多彩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装饰艺术的美学特征 篇12
二胡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展现的是中国民族音乐特有的风格和韵味,体现的是中国民族文化悠久而深厚的思想和艺术底蕴。胡琴类家族脱胎于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并都有一个从伴奏到独奏,从大雅之堂走向民间,又从民间走上大雅之堂的漫长而循环提升的共性特征。民族音乐传统作为胡琴艺术的母体, 是胡琴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一、二胡演奏艺术内容的音乐美学特征
(一)音乐表演活动内容的美学特征
音乐对美的展现,一种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音乐表演活动。在音乐表演活动当中,作曲家、演奏者、听众是其中的主体,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对音乐进行了诠释。 在这一过程中,演奏者具有最为重要的作用,他除了对音乐产生心理活动以外,还发挥着承接作曲家和听众之间关系的作用。因此,在音乐表演活动中,二胡演奏艺术所体现出的音乐美学特征,可以从创作、演奏、倾听三个方面进行划分。
(二)二胡演奏的音乐表现性
在二胡的演奏过程中,其声音具有十分明显的线条化的特点,能够很好地体现出音乐作品的风格。在我国经典的二胡作品中都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和情节,其音乐旋律性都具有单线条的特点。二胡演奏的声音与人类声音的频率十分接近,更容易引发与人之间的共鸣, 适合表达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
二、二胡演奏的创新意识
二胡艺术的创新,也是二胡的“现代化”问题,但也不能简单地以西方“先进”艺术理论标准为准则。二胡艺术是中国民族音乐艺术,不能也不可能采取一个统一的审美标准,更不能采用非常西化的现代化艺术理论来衡量它。因此,看二胡艺术是否创新、是否现代化, 一定需要有它自己的标准:第一,其审美价值是否符合我们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第二,是否能够拓宽我们二胡艺术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技巧的道路;第三,我们的二胡艺术家是否能够解决当下面临的艺术难题;第四,民族性、艺术性必须依然是我们衡量二胡艺术美感最有效的标准。
二胡艺术的创新与发展,需要我们拥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发展是保护我们祖国民族器乐最好的方式。只有这样才不会让我们的民族器乐离人民生活越来越远。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当二胡艺术进入高等院校,二胡艺术的演奏和传承已经逐步脱离了人民的视线。经过高等学府严格训练出来的二胡演奏员,一定能够很快地掌握二胡艺术的各种技巧,并能演奏高难度的艺术作品,这也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 我们也看到对于二胡艺术的传统乐曲、民间乐曲在演奏上所表现出来的空虚和苍白,各种传统技巧的运用和二胡艺术独有的神韵的表达,以及不同技法的运用与不同艺术风格作品的体现,甚至在对许多传统乐曲深刻意境的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上都缺乏应有的厚度和力量。
一个优秀的二胡演奏者,除了要掌握扎实的演奏基本功和高超的技巧外,还要了解不同作品的时代、地域和文化背景,更要了解作品的语言音调,直接由演奏者通过丰富的润腔手法得以体现。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二胡乐曲的润腔演奏技法研究不够,导致传统乐曲的润腔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继承,使二胡艺术在演奏技巧迅速提高的同时,却淡化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特有的韵味, 这是一个遗憾。在对二胡的研究中,越是深入,就越感觉需要认真对待的东西太多了,而最重要的是理性对待二胡的发展现状,这样也才能在创新与发展上有所作为, 为二胡艺术的明天更快、更好地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前所未有的变化,从中国千年文化语境中成长起来的二胡艺术,自然也经历了种种变化。二胡艺术作为一种音乐形式,虽然在表现方式和题材上显得略为单一,但是其复杂性和多变性,与西方现代音乐艺术走马灯式的变换,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装饰艺术的美学特征】推荐阅读:
装饰画的艺术特征05-19
装饰艺术特征07-16
传统装饰的艺术价值05-29
陶瓷艺术的装饰表现07-24
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05-21
动画艺术的美学特征06-23
装饰画的艺术品格09-17
装饰图案艺术的古建筑11-01
装饰画中柱础装饰艺术12-19
装饰画的艺术表现性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