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学特征

2024-10-11

艺术美学特征(共8篇)

艺术美学特征 篇1

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论文

研究探讨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就可能把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理论研究从原有的艺术层面上升到更高级次的美学层面,即艺术哲学层面,因为美学曾被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称作是“艺术哲学”。

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他们一道构成了人类精神王国的两座高峰。

具体而言,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民间性

著名二人转理论家田子馥在其所著的《二人转本体美学》一书中,将二人转称作“民间剧诗”,他指出:“东北二人转语言,是极丰富的民间艺术宝库,它扑朔迷离,五彩缤纷,用一般的.方法,是不易得到全面阐释的。”“‘民间诗’不一定都是农民亲手创造的,但确是‘民间作品’,包括民歌、民谣、短诗及二人转‘唱词’,包括‘诗体故事’,在民间保存下来传播开去,它是按东北农民的理想、意愿,抒发一种情怀,创造一种意境,充满着游戏、娱乐和谐趣氛围。虽说不是严格意义的诗,却饱含着诗趣,必须当作诗去写,才能加剧诗的情味。”(《二人转本体美学》第277页)

“民间剧诗”的核心是它的民间性,即王肖先生所说:“二人转的唱词,过去有的长达三百句,短的二三十句,一般都有二、三百句。今天多半在一、二百句之间。一、二百句唱词,要写景、写人、写故事,确实不易,要有技巧。艺人要求好唱词,要有实惠嗑儿、骨头话、扎心段、喜兴词、活动篇和优美句。这是艺人多年演唱的经验,从中可以悟出一点道理。”(《土野的美学》第39页)

二人转剧本的民间性,要求其表演艺术也要以民间性的美学特征与之相匹配。因此,二人转表演艺术属于民间艺术范畴,即是“草根文化”、“平民艺术”,而不是“精英文化”、“高雅艺术”,是“下里巴人”而不是“阳春白雪”。

因此,又派生出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土野性、通俗性、浅显性等特点,皆以民间性为根,这一民间性特点,在赵本山、小沈阳等二人转表演艺术中,得到生动的展现。

二.地域性

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的艺术形式,充满地域性特点,它素以“东北人、东北事、东北风、东北味儿,东北情”的地域性美学特征著称于世。

众所周知,地域文化是民族化集合体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鲁迅先生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鲁迅全集》第12卷第391页)

二人转整体的地域性美学特征,决定了其表演艺术也必须以地域性美学特征为神髓。这种地域性,不仅体现在“东北性”上,而且体现在东北三省的不同地域性上。所谓二人转的四大流派:“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即指以辽宁营口为代表的二人转以舞(浪)为重;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代表的以唱为主;辽宁黑山为中心的以板头瓷实为重;东路以吉林市为代表的以五彩棒为重。这种地域性美学特征,至今仍在延续发展。以“北派”二人转表演艺术为例,从徐生、吕鸿章(“大彩霞”)、胡景歧(“胡二浪”)、蔡兴林(“粉蝴蝶”、“二人转的梅兰芳”),到改革开放以后的黄启山、张野、刘劲松、刘秩等等,都以鲜明的黑龙江“北派”二人转地域性美学特征取胜,即以粗犷豪放、火爆热烈为主要特点,这又与黑土文化的精神相一致。

三.创新性

任何艺术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不断繁荣。二人转表演艺术以创新发展性的美学特征,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艺术辉煌。仍以黑龙江二人转的表演艺术为例,张野在《傻子相亲》中,以精彩的“说口”、“唱腔”、“使相”,赢得了“天下第一傻”的美称;黄启山在《猪八戒拱地》中以精彩的边沿艺术,赢得了“天下第一猪”的美称;刘惠秩在《猪八戒怀胎》中,在发扬二人转表演艺术载歌载舞的同时,借鉴吸收了诸多姐妹艺术的表演手段,成功地塑造出活泼可爱的猪八戒的艺术形象,又都以表演艺术的创新为生命和灵魂。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创新性是二人转边沿艺术美学特征的重中之重。

艺术美学特征 篇2

关键词:舞蹈艺术,美学特征,虚假性,抒情性

一、美是舞蹈艺术的“灵魂”及最本质特征

舞蹈是随着时代的进步, 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下来的产物, 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它将运动元素、舞蹈元素、音乐元素、美学元素融为一体, 并通过舞蹈者的肢体语言来诠释美、表现美。自古以来, 众多美学理论学家都认为“舞蹈比所有美丽的语言更为优美”其实质就是说, 往往人们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都是通过肢体语言的舞蹈艺术来表达。

众所周知, 美是艺术的“灵魂”, 而对于舞蹈艺术来说更是如此, 美是舞蹈艺术最为本质的特征。舞蹈本身就是一种美, 其全身散发出美的旋律、美的舞步、美的线条、美的画面, 说起舞蹈人们自然就产生美的联想。正是因为舞蹈艺术有着这样一种独特的本质特点, 才吸引着人们对舞蹈的追捧与热爱。人们在欣赏舞蹈时, 透过舞蹈对美的诠释, 时刻带给人美的享受,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净化了人们的思想感情。任何一门艺术如果失去美学特征, 将变得毫无价值, 对舞蹈表演艺术来说也不例外, 可以说失去美的舞蹈不能称之为舞蹈, 只是一个空壳毫无艺术功能。然而我们知道, 舞蹈表演艺术是否顺利发展, 是直接影响我国人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 如何正确的认识美的性质, 探索舞蹈表演艺术美学特征及美学规律, 变得尤为重要。

二、舞蹈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分析

(一) 舞蹈表演艺术的气韵、韵律性美学特征

气韵及韵律是舞蹈最为突出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典舞蹈及朝鲜民族舞蹈是最能诠释气韵美学特征的舞蹈。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无处不在, 不管是过去的戏曲舞蹈, 还是到以“圆形”动态所包括的“拧、倾、圆、曲”动势节律的身法态势、“提、沉、冲、靠、含、腆、移”的动作元素均体现了古典舞的审美特征。“气韵”站在舞蹈艺术的角度解释即“气”就是指呼吸。“意”就是 意念, “意”者心之所思也。“气韵”是朴素的辩证唯物论观点在传统舞蹈学思想上的生动体现。“气”、“韵”管辖着舞蹈表演、教学、创作中的“形”与“神”。这里的“形”即外在动作, “神”即“神韵”、“心意”, 是舞蹈的内涵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舞蹈气韵在各种节奏变化中形成了形神兼备、内外统一、身心并用, 意、气、力、形、四者相互贯通、联系紧密, 并通过以神领形, 以形传神、以形取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高度的融入到形体的表现之中。完美的动作、情感的表现是四者有机结合及渗透生成的产物, 使舞蹈的动作和韵律“明快洒脱、刚劲有力、延绵流畅”达到艺术美的境界, 这无不体现了气韵的美学特征。气韵、韵律的美使舞蹈表演艺术更具有价值。

(二) 舞蹈表演艺术的虚拟性和假设性美学特征

舞蹈表演艺术来源于生活、表现生活并高于生活, 与其它艺术相比更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和假设性。舞蹈通过丰富而夸张的想象把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或难以发生的动作融入到舞蹈表演中。在舞蹈《水》、《金山战鼓》《追鱼》中都有具有表现, 人们看到刀美兰一边急速的旋转, 一边挽着头发 ;梁红玉在交战最关关键时候却跳到了鼓上的翻扑;老翁与鱼一起挽臂同行。在我们看来这些都显得非常不可思议, 舞蹈的这种虚拟性和假设性更引起人们舞蹈产生兴趣及好奇心, 人们并不觉得它的荒谬, 而更愿意走进剧场去观看他的“虚假”美。虚拟性和假设性构成了舞蹈艺术的另一个美学特征, 它超越了自然, 并成功的把人们内心“千奇百怪”的想法在舞台上展示, 在人们看来, 这更是一种美的欣赏及感受。因为他们知道舞蹈的这种虚假及假设并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的妄想, 而是建立在人们内心最本质的生活、思想基础上通过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

(三) 舞蹈表演艺术的直观、形象性美学特征

我们知道舞蹈表演艺术是一门视觉形象的艺术, 人们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就可以享受它的美。这就要求在舞蹈的编排及表演过程中无论是舞蹈所表达的情感、舞蹈故事情节的叙述还是在舞蹈人物的塑造等方面、都必须 直截了当、直观形象的展示在观众面前。与其它舞台艺术相比舞蹈表演艺术更具有独特的直观、形象性美学特征, 因此, 在表现方式及处理手法上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在进行舞蹈情节及人物塑造的编排时要尽量简单化, 不能太复杂, 不然会影响整个舞蹈所表达的效果, 观众也不能领悟舞蹈的真谛, 舞蹈表演艺术也将失去价值。

舞蹈表演艺术的直观、形象性特征大大增加了舞蹈的美感, 同时也给舞蹈编排者带来一定的难题。直观性决定了舞台上表现的故事情节应该是正在发生的事件, 那么对于要表达过去发生或将来要发生的假设性情节就要进行灵活的处理及说明。比如, 在我们熟知的舞剧《灰姑娘》中, 仙女要求灰姑娘要12点钟前回来, 为了在观众面前表示未来的12点钟, 随着灰姑娘从皇宫回来, 舞台上都会出现一座立钟, 上面显示时间正好是12时, 然后在音乐上配上时钟的响声, 这样观众便很直观清楚的明白了故事情节。

(四) 舞蹈表演艺术的抒情性美学特征

自古以来, 众多美学理论学家都认为“舞蹈比所有美丽的语言更为优美”其实质就是说, 往往人们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都是通过肢体语言的舞蹈艺术来表达。舞蹈表演通过肢体语言把人们内心对客观事物引起的最真实情感活动抒发出来, 舞蹈擅长的是抒情而不是叙事。舞蹈表演艺术的美感并不是仅仅表现在造型美上, 回首众多优秀闻名的舞剧哪一个不是因为受舞蹈抒发出的人内心对客观事物及事物发展的最真实想法、反应及思想情感所感动而举世闻名的呢!所以说抒情性是舞蹈表演艺术的又一大基本美学特征。舞蹈表演艺术的气韵性及直观性让舞蹈抒发出的人的情感比诗词文学的表达更具有感染力及说服力。舞蹈表演艺术的抒情性使得人内心 真实情感活动更丰富化、细腻化, 人们在欣赏舞蹈的同时更多的是想象和回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舞蹈表演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观众对舞蹈的兴趣也越来越侧重于舞蹈的抒情性, 人们感兴趣的是透过舞蹈所抒发出来的最真实的社会现象及思想情感。如今, 人们通常用“浪漫主义的色彩”来形容一个成功的舞蹈创作, 这里的“浪漫主义色彩”即情感丰富表达, 这也充分体现了舞蹈表演艺术的抒情性美学特征。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舞蹈是随着时代的进步, 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下来的产物, 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美是舞蹈艺术最为本质的特征, 失去美的舞蹈不能称之为舞蹈。舞蹈表演艺术通过气韵性、直观性、虚假性、抒情性等美学特征, 时刻带给人美的享受,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陶冶人们的情操, 净化人们的思想感情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们要正确认识舞蹈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并掌握其美学规律, 使我国舞蹈文化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党允彤.谈“有意味的形式”对舞蹈艺术的美学意义[M].作家, 2009.

[2]陈燕.体育舞蹈的美学艺术探讨[M].电影评介, 2009.

[3]杰伊·弗里德曼.舞蹈与舞蹈家的美学特征[M].文艺研究, 1990.

[4]郭勇健.作为艺术的舞蹈—舞蹈美学引论[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6.

浅析影视艺术美学特征 篇3

关键词:影视艺术 美学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许多理论家都从不同侧面阐述过“象外之旨”的问题。有的从诗歌形象独具的艺术魅力角度论述诗歌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有的从绘画的视觉可限性与想象开阔性的辨证关系上,指出“目尽尺幅,神驰千里”,“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的从音乐欣赏者心理感受的角度道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真谛;也有的以书法艺术启人联想的特点为依据,论证书法要“笔短意长”。所有这些,虽然论述的角度不同,但艺术创作要含蓄、曲折,长做者要善于以无写有,以少胜多,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则是一个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的普遍性问题。

纵观中国艺术发展史,在一些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中,以无写有,以少胜多,含蓄见长,回味无穷的艺术珍品俯拾即是。老舍曾经给齐白石出过一个题:《蛙十声里出山泉》,不愧为大师称号的白石老人,稍加思索后,奋然提笔而就。画面上没有山泉,不见青蛙,而是成群的蝌蚪顺着从峡谷中流下的泉水飘然而落。欣赏者在似乎不符题意的画卷前,听到了泉水源头处发出的阵阵蛙声,此独特艺术境界充分体现了贵在含蓄的创作原则。我国古典诗歌中像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有一首写妻子思念征战远方的丈夫的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全诗不见一个“思”字,但却含蓄而又逼真地表达了年轻妻子朝思暮想,希望能在梦中见到征战辽西的丈夫,细致入微刻画了古代怨妇的内心世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染作用。

已有百年历史的电影已无愧地步入艺术的圣殿。既然称它是一门艺术,当然也就具有上面论及的共同特点,但表现在影视这一具体的艺术类别中,我们认为,电影艺术内涵丰富,层次复杂,且往往是多种特性交织在一起,但为论述起见,本文拟分作如下五个方面由予以阐释。

一影视艺术具有隐喻性美学特征

通过两个画面或一种音响与一个画面的组接所产生的一种比喻意义,我们称之为隐喻式的美学特征。这种美学特征常常表现在对蒙太奇的处理上,最著名一个镜头就是《摩登时代》的开头。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一群争先恐后挤出圈的羊,接着就切入一个一群人涌出地下铁道的镜头。这两幅画面的猛烈冲撞,使观众心理上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击波;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给工人带来牲口一般的机械性、简单化的劳动,而且这种劳动严重异化着人们的思想、感情,使“人性的东西变成动物性的东西”(马克思语)。国产故事片《如意》有这样一个隐喻性镜头:在什刹海湖畔,石义海欢送格格同前夫傅先生出国,格格激动地说:“你好糊涂啊,这脚底下的地,周围的人,我都舍不得”;这时出现在画面上的是一个大白鹅在晚霞笼罩的湖面上惬意地游弋着。这似乎只是表现石义海和格格眼中所看到的白鹅,其实却暗示比喻意义——格格眷恋这块土地、人民,爱恋着石义海,就如同白鹅离不开清澈湖水、美丽晚霞一样。白鹅如同散文中的点睛之笔,又像诗歌的“诗眼”,深刻塑造出格格这样一位妇女的典型形象。文学的修辞格——比喻具有一种更新性,无论多么形象贴切、生动的比喻,如果不厌其烦地重复,便会让人生厌、反感。所以巴尔扎克说到: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再这样形容的是庸人,电影当然也不例外。《乡村女教师》中男女主人公相爱时编导插进一个鲜花盛开的镜头很有深意,但如果把它写作表现爱情的一个“样板镜头”,就会倒观众的胃口。事实上,有些编导也真是这样做了,主人公一遇到什么打击,准是狂风大作,雷鸣电闪,暴雨如注;主人公若英勇牺牲,也一定会是切入一个青松翠柏、红旗飘扬、群山肃立的镜头。这样的隐喻已失去“隐”的特点,当然就失去了观众,失掉了艺术。

二影视艺术具有技术性美学特征

大众文化的时代,既促成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也使得两者的结合更趋向于大众接受。20 世纪初的美学家们曾力图证明艺术与科学既不相同又互有联系。表现主义美学家克罗齐就认为,理想的结合应是“每个科学作品同时也是艺术品。” 20 世纪以来,影视工业的迅速发展使这一说法得到了确证。从无声到有声,从狭银幕到宽银幕、立体电影,再到三维制作、动画仿真,乃至于立体环绕声、杜比数字——环境声,所有这些科技产品都顺理成章地转化成了现代艺术品,如果没有先进的电脑数字技术、电子编辑和合成,人们就无法复现“侏罗纪时代”,也看不到想像中的外星人和“未来世界”。当然,也就更无法去体会诸如《终结者二号》、《龙卷风》、《天地大冲撞》、《恐龙》等影片所产生的惊人而又强烈的物化视觉冲击。

影视艺术的诞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从诞生到发展,影视艺术始终是一门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艺术。以电影的发展史来看,可以说电影的诞生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最初的电影都是无声电影,声音的引入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电影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最初的电影都是黑白片,而后依靠科技的发展,发明了彩色胶片,从而彩色电影电视问世。到了20世纪90年代,电影走向电子计算机时代。如今,电影电视已经进入数字时代、网络时代,这都是科技发展进步的结果。所以说,技术性也是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之一。《亮剑》中逼真的战争场面就是电子技术产生的。

三影视文学具有综合性的美学特征

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首先表现在它们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并对其进行了具有质变意义的化合改造,使得这些艺术元素进入电影和电视之后相互融合,形成电影和电视自身新的特性,并且使得电影和电视最终成为两门崭新的、独立的姊妹艺术。

这一综合性是与美术密切相关的。主要体现在对光、影、色彩、线条的独特处理和运用上。运用二维平面去创造三维空间。《亮剑》中的战争场面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很恰如其分。

这一综合性是与文学密切相关的。电影、电视也受到文学的极大影响。文学融入电影和电视,构成了故事片、电视剧和电视专题片的深厚文学基础。影视艺术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剧本。在众多的影视剧中,有相当一部分成功作品都是由文学著作改编的。影视艺术以其独有的方式把抽象的文学形象变为逼真直观的影像呈现出来,给观众以时空感。

这一综合性是与音乐、舞蹈密切相关的。影视艺术从音乐中吸取了节奏感与感染力,使音乐成为影视作品概括主题、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影视歌曲更是成为影视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人们广为流传。其次,影视艺术综合性的美学特征,更体现在美学层次的综合性,即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综合,再现性和表现性的统一,纪实性和哲理性的统一,叙述因素和隐喻因素的统一。

这一综合性还与戏剧密切相关。影视和戏剧同为表演艺术,最早的电影都是戏剧学派的。可以说没有戏剧就没有影视。戏剧产生了表演、剧本、对白、服装等。戏剧的本身就是冲突,影视讲故事,故事也是要有冲突的。《亮剑》本身就很有戏剧性,其中包括几个矛盾冲突。有李云龙和日本人的国恨家仇,有他与赵政委的冲突,与楚云飞的较量,与自己妻子的思想和精神方面的不和谐。通过几条矛盾来刻画李云龙机智勇猛,敢爱敢恨的性格特征。

四影视文学具有逼真性和假定性的美学特征

把逼真性和假定性这两个特性放在一起来谈,就是要正确区分和对待他们。逼真性和假定性都是影视美学的特性。电影电视的摄影技术,能够逼真地记录和复现客观世界,科技的发展更使得它们能够逼真地再现事物的声音和色彩。电影电视的本性就是活动的照相性,也即逼真性。影视艺术的逼真性,首先表现在它们是一种直观的真实,即视听的真实感。《亮剑》中李云龙在结婚的时候被日本兵偷袭,政委受伤,还亲自炮轰了自己的媳妇。之后他在媳妇的墓前哭泣。那时候人们忘了他是个驰骋杀场的将军,忘记了他的粗枝大叶,只感觉面前是个遭受了打击的普通人。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是逼真性的体现。如果影片只注重表现他的胆识气魄而忽略了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也是有普通人应有的情感的。如果这时失去了逼真性,相信这部电视剧就不会受到好评。当然,艺术的逼真性并不排斥艺术创造和艺术加工,也不排斥影视艺术家的主观作用。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再现客观世界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表现艺术家的主观世界。逼真性是指影视艺术逼近于真实,而绝不等同于真实。李云龙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是存在的,他的很多经历也是艺术家主观缔造的。毕竟一个人不会有那么传奇的一生,但他的经历首先是要符合年代场景内容的,不能凭空想象,这就是艺术的逼真性。电影电视虽然可以高度逼真的再现物质世界,但它展现的只是现实的影像而不是现实本身。任何艺术都存在假定性,影视艺术也不例外。

影视艺术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照相式反应,而是需要遵循各门艺术所共有的规律。影视艺术的审美价值包含客观的再现和主观的表现两个方面。影视作品的假定性首先表现在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的渗入。《亮剑》中创作者通过诸多事例多个侧面来展现李云龙的性格特征,其间虽然也包括他的粗俗、不文明,但更多的是侧重于他的亮剑精神,这就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假定性。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的战争年代的场景、任务、服装、道具、人物性格、语言等的设计都是一种假定,毕竟我们已经回不到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了。

不难看出,逼真性和假定性都是影视艺术的特性,只是他们的侧重点不同。逼真性强调再现,偏重于纪实;假定性强调表现,侧重于虚构。真正成功的影视艺术应该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也就是逼真性与假定性相结合。

五影视文学具有造型性与运动性的美学特征

影视艺术是一门时空复合的艺术。影视艺术既注重空间的造型性又注重时间上的运动性,所以说造型性和运动性也是影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

影视艺术是以视觉为主的视听艺术,它通过影视画面来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抒发感情、阐明哲理,所以运动的画面是影视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段。在造型性方面,张艺谋对色彩、光线、构图的运用是是比较成功和有特点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充分显示了封建制度下的大家庭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影片《英雄》中的画面构图给人苍凉绝迹的感觉。

影视艺术之所以不同于绘画、雕塑、摄像等其他造型艺术就在于它的运动性。影视的运动性包括:被拍摄对象的运动、摄像机的运动、主客体复合运动以及蒙太奇剪辑所造成的运动。这些运动综合表现在屏幕上,使得电影电视具有了无限的视觉表现力。这种运动场面有大有小,但无论大小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亮剑》中李云龙炮轰城墙时重复炮轰那一瞬间所用的再现蒙太奇手法、董存瑞炸碉堡的瞬间、还有那句“向我开炮”都让人难以忘怀,这都是运动性所起的效果。

综上所述,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包括了综合性与技术性、逼真性与假定性、造型性和运动性。一部成功的电影或电视都应该具备以上这些特征才不失为一部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德]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 [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 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王世德:《影视审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5] 金丹元:《影视美学导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 都梁:《亮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7] 王一川:《文学理论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论广告创意的美学特征 篇4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伴随着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不断出现及迅猛发展,广告作为一种充满活力与魔力的宣传促销手段从麦迪逊大道蔓延至全球,并结合了多种文化,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广告形式。而今,广告不仅仅作为一种宣传促销工具,更演化成为了一门艺术,拥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

一、实用之美

当今现代社会,任何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广告的影响。无论是私人企业还是公共组织,都清楚地知道,与目标受众进行有效、迅速的沟通,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广告信息不仅可以促进产品和服务的销售,还可以用来促进事物的发展进程,例如为政治候选人做宣传;也可以用来处理各种社会问题,例如艾滋病、酗酒和吸毒。简而言之,广告是带有明确目的性的,也就是说广告必须有其实用之美。

实用之美,也是广告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最典型的区别,因为他是非物质形态的具有明确目的性工具,而非单纯艺术。失去实用性的广告是没有价值的。上世纪50年代初罗瑟·瑞夫斯(Rosser Reeves)提出的USP理论(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独特销售主张)就是实用之美的具体表现。

二、文化融合之美

由于每一支广告都有特定的目标受众,而每个受众群体的地区、民族的文化都有差异,也就要求着广告必须与其受众群体的地区、民族的文化相融合。例如可口可乐在阿拉伯国家用绿色瓶子包装,而不是我们常见的大红色;在我们国家投放的广告中也会出现许多中国元素,例如京剧脸谱、大红灯笼等。不尊重广告投放地区的文化风俗往往会产生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严重影响宣传效果,乃至影响品牌的整体形象。

例如,可口可乐在进入阿拉伯市场时就曾闹过一个笑话,该地区的负责人投放了一个四格漫画广告,大致是说一个旅人在干燥的沙漠中行走,又渴又累,然后旅人喝了可口可乐,立即变得精神十足。广告投放一段时间后,一瓶可乐也没有卖掉,经过一番调查后才发现,阿拉伯国家的人都是习惯自右向左阅读,而不是通常的自左向右,结果那则广告就变成了,一个精神十足的人喝了可乐之后变得疲惫不堪,试问那个消费者愿意买这样的东西,销量受影响也是必然的。

最近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日本的立邦漆《龙篇》

该广告忽视了炎黄子孙对龙的理解与定义,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中国人民心灵,不仅导致中国消费者对立邦漆的反感,甚至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

三、艺术融合之美

随着大众媒体的不断发展,广告的具体表现形式也越发的多样化,从POP广告(Point Of Purchase卖点广告),到报刊、杂志、宣传页等平面广告,再到影视广告、网络广告,逐渐融合了音乐、绘画、文学、摄影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这样广告也兼有了其他艺术的美学特征。

艺术融合之美是广告发展时必会产生的。一方面,消费者会将广告与产品或服务甚至品牌以及企业形象联系起来(3B原则——Beauty,Beast,Baby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于是广告商也会努力地将可以产生美感的各种艺术形式融合到广告之中,以期提高其产品或服务、品牌、企业形象的受欢迎度。高尔基说过:“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到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因此另一方面,广告的制作者,出于自身对美的追求,也会将可以产生美感的各种艺术形式融合到广告之中。

四、情感融合之美

按广告诉求来分,广告可分为理性诉求广告(以USP理论为代表)和情感诉求广告。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因过多地忙于各自的工作而忽略了情感方面的需求。事实上,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人们更需要情感。爱情的甜蜜感、家庭的温馨感、,事业的成就感、地位的荣誉感等,都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种情感又往往从消费上容易体现出来,也正因为这样,感性诉求广告在现代社会得以诞生,并呈抬头之势。广告商通过感性诉求广告引起消费者的某些体验,通过人们的感情过程来控制人们的消费行为,从而达到实现广告促销的目的。

例如,达利园蛋黄派《朋友篇》讲述了两个小朋友从闹别扭到有蛋黄派牵头和好的故事,勾起了许多人的童年回忆,也让许多人记住了达利园蛋黄派。再比如,雕牌透明皂市场导入期的几则广告,都是打着情感牌,而不是以往的功能说明式,结果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果,也为后来的雕牌洗衣粉、雕牌洗洁精等系列产品打入市场奠定良好基础。

因广告自身有通俗易懂的要求,所以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来说,广告的情感之美表现得更加外在而直白。

五、幽默诙谐之美

幽默是生活和艺术中的一种特殊的喜剧因素,又是能在生活和艺术中表达或再现喜剧因素的一种能力。它通过比喻、夸张、象征、寓意、双关、谐音、谐意等手法,运用机智、风趣、凝练的语言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自相矛盾的事物或现象作轻微含蓄的揭露、批评、揶揄和嘲笑,使人在轻松的微笑中否定这些事物或现象。

幽默广告之所以受人们的喜爱,根源在于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与审美价值,它运用“理性的倒错”等特殊手法,通过对美的肯定和对丑的嘲弄两种不同质的情感复合,创造出一种充满情趣而又耐人寻味的幽默境地,促使接受者直觉地领悟到它所表达的真实概念和态度,从而产生一种会心微笑的特殊审美效果,许多广告正是通过幽默的情趣淡化了广告的直接功利性,使消费者在欢笑中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接受某种商业和文化信息,从而减少了人们对广告所持的逆反心理,增强了广告的感染力。

广告作为一门艺术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也不是每一个广告都是艺术,相反,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无数繁杂的广告刺激着人们的眼球,冲击着人们的耳膜,消耗着手机储存空间,成为了信息污染的来源。作为一个工具,广告正被滥

用着。艺术首先要净化人的感官,可是能做到这点的广告实在是不占多数,许多广告为了吸引人的注意,刻意追求感官刺激,而忽略了人的审美需要。当然,广告是功利性的,也就代表着,不能单纯的用审视其他艺术的眼光来看广告。

例如脑白金的广告,连续几年脑白金的广告都被列入“十大恶俗广告”之首,可是广告商却宁愿背着恶俗的名,也要该广告继续投放,不是因为广告商傻,而是因为经过市场调查,这个“恶俗广告”效果反而是最好的。

如果一个艺术品能使我们去较全面的地感受、较深刻的认识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赋予现实生活中那些触动我们最深的、使我们能得到最大快乐的东西以某种形式和秩序,我们就不难判断它是对生活较完整、彻底和深刻的表现,它就是一个优秀的作品。我们不能强求每一则广告都能达到如此境界,但我们广告人会尽力将审美需要与其本身的目的达到完美结合,还世界一片净土!

•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怎样减轻人们对广告的抵触心理,从而

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为广告人提出新的考验,而幽默广告也就在此应运而生

•幽默广告之所以受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创造出一种充满情趣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篇5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全山面积1200km2 ,其中风景区面积154km2.以奇松、怪石、云海、温

泉“四绝”闻名于世,是世界级旅游胜地.境内自然景观优美,景观类型丰富多彩.人文景观荟萃,黄山文化绚

丽多姿.景区特色明显,景点集中,吸引力大;旅游设施初具规模,有一定的接待能力;客源丰富,旅游前景广

阔,近年来每年接待游客约72 万人次.正确理解和欣赏黄山的旅游景观,不仅对旅游者有重要意义,而且对

宣传黄山,使黄山走向国际旅游市场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黄山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和旅游景观审美要素 的基础上,论述黄山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以便使旅游者更能领略黄山的风貌.1 旅游景观美学特征 1.1 宏观美与微观美相得益彰

黄山旅游景观宏观美包括山峰峻秀美,云海、雾凇、雪景奇特美,森林景观葱郁美等方面.景区整体美也

体现宏观美特征,全区共分六个景区.温泉景区山水相映,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尤以水景引人入胜;玉屏景区

山峰雄奇,巧石玲珑,云海壮观,奇松多姿;北海景区风光绚丽,犹如盆景大观园;云谷景区茂林修竹,环境幽

静;松谷庵景区松林葱郁,古木参天,环境清幽,以水景著称;钓桥庵景区峰、石、潭、洞俱全,名寺(钓桥庵,翠

微寺)典雅.黄山旅游景观微观美表现在景点及组成要素上.景点和组成要素一般具有拟人拟物的特点,形象逼真, 耐人寻味.它们有各种组合,主要包括峰峰组合,山石组合,石石组合,石松组合,云松组合等,它们构成黄山主要自然奇观.主要有钵盂天障(钵盂、紫石两峰间)、冰雷报春(水帘洞)、彩泼莲花(莲花峰)、烟云万状、风壁涛声(天都峰东南面)、云海万千(清凉台)、黄岳宝光(天都峰)、松趣万象(始信峰)、黄海松涛,蒸蒸日上(狮子峰头)、排云霞海(桃云亭)、蟾宫玉树(莲花峰顶)、石笋擎天(石笋石工)、巧石天成,峰挂百练(雨后黄山)、白龙腾飞(白龙桥、五龙潭、九龙潭)、通天之路(天都峰南侧)、西海幻境、月夜观潮(玉屏楼前)、丹青秋色等(黄山

宏观常态美具有博大、粗犷、线条清晰,概貌全景的特点.微观奇特美具有精湛、细腻、线条模糊,突出重点的特色.宏观常规美映衬微观奇特美,微观奇特美使宏观美锦上添花,它们相互配合,相得益彰.1.2 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协调

黄山晴天,尤其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季节,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远处山色田园尽收眼底,具有清晰美 的特征.这种景象在雨过天晴时分也常见到.黄山花岗岩体与围岩有明显的差异,形成峻峭的山峰(花岗岩)和浑圆和缓的山丘(围岩)两种截然不同的山色风光,其界线非常清晰,这也

是一种清晰美.但黄山一年中有

200 多天是笼罩在云雾之中,使黄山披上了一层面纱,若隐若现,具有模糊美的特点.这种模糊美具有内涵模

糊、界限模糊和形态模糊等特征,使人具有身临仙境、幻境的感觉.Mar.2 0 0 2

黄山清晰美具有雄壮磅礴之势,模糊美具有虚幻之妙.但它们不是一成不变的,多数情况下是清晰美与

模糊美相互交织,具有动态变化特征.风起云涌,浩瀚无际,峰尖浮海,犹如孤岛,时隐时现,瞬息万变,故黄山

古有“黄海”之称,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和天海.黄山景观在清晰美和模糊美的协调下显得更美,如笔者在天都峰看到玉屏楼和光明顶人文景观呈现在云海之中,犹如天国风光,美妙绝顶.1.3 自然景观美与人文景观美相互融合

黄山群峰竟秀,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水系发育,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其自然景观轴线为群峰—秀水—怪石—云海,加上崖、洞、涧、池、潭、瀑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雄、奇、险、秀、奥、旷”等特征.人文景观有宗教文化所建立的寺、庙、庵、殿、祠、亭、楼、阁;有地方风格的古民居、古桥、古道、摩崖石刻、书画题记、名人游踪;有具现代风格的现代建筑和空中缆车..其人文景观轴线为古文化建筑—现代建筑—古道,具有古朴典雅的特点.黄山人文景观镶嵌在自然景观之中,对自然景观起着点缀和渲染的作用,自然景观映衬出人文景观,使

其更加鲜明、剔透.因此,黄山自然景观美与人文景观美相互融合,构成黄山特有的风韵.这种融合在玉屏楼、北海、西海、温泉等处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松谷庵景区和太平湖畔的度假村,山色风光和人文景观也具有这种特色.2 旅游景观审美要素分析

旅游活动是对自然美和人文美的一种欣赏活动,在我国它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旅游,我

们可开展美学教育,增强人们的美学知识和审美方法,激发人们对大好河山和社会生活的热爱之情.旅游景

观审美要素很多,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2 ].2.1 感觉力

感觉力即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如耳、目、鼻、口、舌)的活动所产生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运动觉、肌体觉、平衡觉等引起人们机体的快感,并通过知觉、思维等感性理性的认识过程,形成美的感受.人的感觉是美感的前提,客观世界是人的感觉的源泉.它们构成这样的递进关系:客观世界—人的感觉—美感.人的审美感觉,是沟通美(客观)与美感(主观)的过渡性“窗口”.人的感觉力越强,美感也越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感觉力,所获得的美感也不尽相同.黄山景观确实太美,所有来黄山的旅游者都能

体会出来.这种感觉力随文化层次的提高而增强,特别是地学旅游者更能体会出美的内涵.2.2 想象力

感觉是审美的门户,但还须经“知觉”和“思维”的过程,以便对旅游景观进行高层次的审美.“知觉”是由感觉经过分析、综合、联想而转化来的,它比感觉复杂、完整,往往是多种感觉的结合.“思维”已进入了理性认识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从“知觉”到“思维”,旅游者对旅游景物产生了“想象”和“理解”.这样,人们对旅游景观的欣赏就更深刻、细腻和全面,从旅游中得到的乐趣也更多和全面.其实,黄山许多景点的命名都是通过知觉和思维,经过想象而命名的.它能使旅游者联想到具体的事和物,通过比较和综合,得到美的回味.2.3 理解力

理解力驱使人们“对旅游景观探究,寻根问底,弄清自然景观的形成过程和文化景观的渊源”.理解旅游

景观的内在本质,从而把握旅游景观的美学价值,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过程,一般需要一定的自然科学知

识和文化历史知识.例如,要理解黄山峰石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必须知道岩石的断层、节理和花岗岩的差异风化等知识.又例如黄山松千姿百态,婀娜多姿,是黄山的象征,分布在海拨800 —1600m 的山地上.黄山松能耐贫瘠、耐旱和耐-22 ℃的低温,在黄山分布很广,有“无石不松,无松不奇”之说.黄山松为什么能在土壤贫瘠的丛山峻岭悬崖峭壁中旺盛生长,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厚在破岩中”的特点呢? 这是由于真菌的菌丝与植物的根系结合在一起,共同发育,形成一种特殊的共生结构.这种结构叫“菌根”,形成菌根的真菌叫“菌根菌”.这种菌根共生结构能加速花岗岩的风化,使黄山松根系能直接从岩缝中汲取养分和水分,从而使黄山松长得葱郁苍翠,刚毅有骨.黄山松特有的景观特征在黄山景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4 情绪力

所谓“情绪”是“从人对客观事物持有的态度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情绪,可从愉快—不愉快,紧张—放松,激动—平静三个方面作描述.情绪发生时往往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情绪与人的自然性需要有关,具有较大的情景性,短暂性”.本文第二作者虽然出生在皖南山区,但第一次到黄山,被玉屏楼的景色所陶醉,夜不能寐,坐起来写诗,这是情绪力的一种典型表现.因此,对旅游景观的高质量的欣赏,往往就是那种情化为景,景流于情,情景交融的“审美情绪力”的高度体验.2.5 情感力

情感和情绪有区别又有联系, “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而复杂的体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绚丽的景色

不仅给人刹那的、短暂的美感,而且也能在人心灵深处留下永恒的,不可磨灭的情感.例如著名画家刘海粟曾十上黄山,我院区域地理教研室的教师每年都要带学生到黄山实习,多次到黄山没有厌倦之感,实质为情感所致.情感力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美德,这是对故乡、故土的一种倦恋之情.3 黄山旅游景观欣赏 3.1 峰、石地貌景观欣赏

峰、石地貌景观是黄山自然景观的骨架.境内主要山峰有82 座,其中千米以上的山峰有77 座,花岗岩峰林地貌发育,有块状峰林、筒状峰林、屏式峰林、石林式峰林、独秀峰和岭岗等类型.从峰林组合来看,前山雄伟后山秀丽.黄山怪石形象逼真,数量众多,成为黄山的一绝.主要类型有: ①类球状怪石,主要分布在岩石垂直和水平节理均匀发育和较密集分布的峰脊或坡缘地带,如猴子观海、天鹅孵蛋、松鼠跳天都,双猫捕鼠等;②柱状怪石,多出现在垂直节理发育的峰顶或斜坡上,如梦笔生花、飞来石、十八罗汉朝南海、象鼻石、仙人指路、五老上天都等;③片状怪石,受密集发育的垂直或水平节理制约,多形成厚度较薄的怪石,或立或卧, 如蓬莱三岛、蒲团石等.黄山在大地构造上属下扬子台坳的皖南陷褶断带西段,介于绩溪复背斜与太平复向斜之间.黄山地区在距今82 亿年前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中期,地壳运动频繁,黄山地区海陆交复.在印支运动时遂隆起成为陆地.在燕山运动时表现为断块运动和岩浆侵入.黄山主体是由花岗岩侵入体构成,花岗岩出露面积占风景区面积的70 %.侵入体包括“太平花岗岩体”(裸露面积240 Km2 ,形成于距今2.231 亿年前)、“黄山花岗岩体”(面积约107 Km2 ,形成于距今约1.43 亿年前)、“狮子林花岗岩体”(面积7.7 Km2 ,形成于距今1.23 亿年前).黄山自第三纪—第四纪早更新世,表现为缓慢上升和剥蚀、侵蚀作用占主导地位,而黄山急剧抬升是第四纪中更新世以来的事件.根据河流裂点(九龙瀑有9800m.新构造运动的动力机制为花岗岩基下部及附近地区的热流活动].黄山南北两侧都有北东向主干断裂,山体内部有北西向黄山断层、光明顶断层及其被其错开的南北向断层等.黄山花岗岩在各种应力作用下,形成北东、北西、近东西和近南北向四组节理.断层控制水系的发育, 节理破坏了花岗岩的不透水性和坚硬性,加速了外力作用对花岗岩的肢解,因其发育程度和组合情况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 奇峰怪石.对黄山峰石地貌景观成因的欣赏,不仅能丰富旅游者的知识,而且能明确峰石地貌景观的形成基础,便于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欣赏峰石地貌景观,从而得到不同的美学价值,它对画家和摄影师有重要意义,能提高艺术品的水平和价值.3.2 云霞气象景观欣赏

张竞生的美学思想及其体系特征 篇6

张竞生的美学思想及其体系特征

在中国现代美学的初创时期,张竞生的美学现可谓独树一帜,他主张美“以用力少而收效大”为大纲,标举“美的人生观”,力倡“美的社会组织法”,坚信爱与美的信仰,宣称美与人的`生命创造力密不可分,力图把日常生活提升到美的境界,使爱与美的主张贯穿于人生社会中.

作 者:段圣玉 作者单位:枣庄学院中文系,山东・枣庄,277160;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刊 名:安徽文学(文教研究)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年,卷(期):2007“”(6)分类号:B83关键词:张竞生 美学 美 生命

艺术美学特征 篇7

一、接受审美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表现

刚开始的时候, 接受美学理论是在文学艺术的领域应用的, 而且应用的非常成功。声乐表演艺术与美学艺术有相同之处, 它们的审美接受主体是相同的, 都是以人为主体, 所以把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到声乐表演中来是有一定的基础的。文学艺术有三大要素, 包括作家, 作品还有读者。声乐表演艺术则包括四大要素分别是作者, 作品, 负责演唱的人员还有观众。其中属演唱者是最为关键的,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 演唱者其实也是处在一个欣赏者的位置上, 但是相比较于欣赏着来说, 演唱者还需要根据自己对于歌曲的理解将歌曲演绎出来, 通常也被我们称为音乐的二次作者, 创作者创造出一首歌曲后由演唱者演唱出来, 让大家欣赏。音乐对于我们来说是比较抽象的, 它不像文学艺术无法用文字去进行表述, 而是使用一些音乐符号。所以接受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中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审美接受活动前的准备

广大的审美受众必须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才能够进行欣赏, 然而由于欣赏着所处的生活环境, 家庭背景以及教育程度等不尽相同, 也就造就了他们各自欣赏能力的不同。欣赏水平的大小决定了欣赏者愿不愿意持续进行欣赏活动, 此外不同地域, 不同民族的人由于文化等的差异, 对某一事物的欣赏心理也有很大的区别, 这种欣赏的心理对欣赏者的一些活动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同时也造就了欣赏者对于艺术作品个性化的理解。

2. 审美接受活动中的接受

审美接受也是一种审美的心理活动, 它是比较复杂的。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激发出欣赏者的热情, 让欣赏者更加愿意继续它的欣赏活动, 声乐艺术作品是比较特殊的, 基本上都是一些印刷字体以及一些声乐的乐谱等等。然后通过演唱者的演唱将其展现出来, 让广大的受众进行欣赏, 以此来赋予它艺术的魅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引起欣赏者的情感共鸣, 激发欣赏者的想象。欣赏者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以后便会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回应表演者, 让表演者展现出自己表演的热情。演唱者不仅是创作者的欣赏受众, 在欣赏者看来它也是艺术的创作者, 还可以起到将作者与欣赏者沟通起来的作用, 欣赏者在感受声乐作品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发自内心的与演唱者产生共鸣, 并且在欣赏的过程中让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这种过程就被称为审美接受, 这是一种心灵的交流, 而且非常富有诗情, 并且欣赏者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这种意境之中, 体

地取材, 就地生产。产品以人民生活必需和急需的日用大、中、小型陶瓷器为主, 如瓮、缸、罐、壶、盆、碗、钵、杯、盘、碟、灯台、花瓶等等。因属民用窑, 产品设计实用大方, 烧制质量可靠。为方便产品销售, 在窑址选择上用心良苦, 大多建在琴江、五华河及其支流沿岸山坡上, 以方便水上运输, 销往县内外各地。在清代末期至民国期间, 我县陶瓷业又有了更大的普及发会音乐的美好。

3. 审美接受的留余

艺术欣赏是以一种积极地心态去接受艺术, 感受其中的内涵, 并且当欣赏的活动结束之后, 他们的这些感受也不会立马消失, 而是会把这些共鸣一直延续很久。声乐的魅力是让人无法想象的, 真正懂得音乐的人对音乐也非常的痴迷, 欣赏者每欣赏一次音乐都会有一种感觉留在心中, 随着逐渐的积累, 就塑造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甚至可以成为欣赏者的精神支柱。艺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此, 由此看来说艺术作品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这也不无道理, 这种对于心灵的净化不仅仅是在声乐的欣赏过程中有, 在欣赏完成后的一段时间仍然会持续, 继续发挥它的效用。

二、接受理论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的启发

对于声乐作品的表演者来说, 他们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 他们不能单单的把目光集中在声乐作品以及作者身上, 还要观察欣赏者的反映, 从他们的反映出感受自己表演的水平。

1. 主观视角全面观照表演者的声乐表演

由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观, 价值观的不同, 也就导致了对于同一个作品大家的理解也不相同, 对于一个成熟的表演者而言, , 他们会以非常主观的心态去看待问题, 并且非常注意自我反省。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 找出自己表演中的不足, 。此外, 欣赏者的意见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演唱者不仅应该尊重他们的评价, 还要积极地听取他们的意见, 这样有利于发现自己表演过程中的不足, 从而促进自身的提高。

2. 表演过程中的留白

在表演过程中留出空白能够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力, 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感受艺术的魅力, 用这种方式来实现艺术作品的欣赏, 接受美学理论也认为在进行艺术表演过程中应该流出一些空白, 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沟通, 让欣赏者能够参与其中, 欣赏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对清洁, 任务等进行补充。在艺术表演过程中留一些空白, 不仅可以调动欣赏者的积极性, 还可以及发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声乐作品相对于文学作品而言, 可以留白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足够给欣赏者流出一定的想象空间。

3. 表演过程中的对话

在声乐表演过程中, 演唱者, 作品与欣赏者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对于一个成功的声乐表演来说, 它对于演唱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不仅要有高潮的演唱技巧, 还要有舞台表演经验, 能够实现较好的舞台效果, 最好是能够与欣赏者进行一些互动, 调动起欣赏者的积极性, 让欣赏者主动地参与到表演活动中来。一个具有丰富表演经验的人可以很好地把我舞台的效果, 让自己与欣赏者之间记性适当的互动, 并且在表演过程中产生非常好的艺术效果, 比如在一些表演现场, 演唱者会邀请现场的观众一起唱, 有时也会让现场的观众在下面打节奏之类的, 这些都可以实现很好地舞台效果。

接受美学理论在整个文学领域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声乐审美接受活动也是声乐表演最后需要完成的, 将它与声乐表演艺术相结合, 可以对声乐表演起到指导作用, 进而促进它的提高。

艺术美学特征 篇8

关键词:中国戏曲;艺术形态;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30-01

中国戏曲是我国文化瑰宝中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是历代大众中喜闻乐见的。并且,中国戏曲依靠鲜明的民族特点,在全球剧坛上是有着关键地位的,是世界的三大古剧之一。而本文就对中国戏曲的艺术形态与美学特征展开论述。

一、中国戏曲综述

在中国的戏曲历史上,具有相当数量用以指称戏曲的名词。比如:“戏剧”“戏曲”或为“剧”“戏”“曲”。从这些名字上看,较为容易被误解的是戏剧以及戏曲。虽然在唐朝已有了戏剧这一词,但是杜牧在这个时候所提出的戏剧就是游戏与戏弄的含义,和以后戏曲的意义相距较远。而在戏曲形成以后,就有些人会用戏剧这一词泛指戏曲。而戏曲直到宋元时期时才有可能被提出,能够说它是紧跟着戏曲而衍生的。在西方话剧和歌剧等涌入中国后,为了可以明确辨别出西方戏剧与我国传统戏曲的差异,对西方的戏剧称为戏剧。而戏曲就变成了中国传统戏曲意义上专属的称呼。这样,原本都是指代同个事物的名字就有了不一样的意思。但是,依然会有学者把两者看成意思一样的名词,这时候称为戏曲。

二、戏曲的艺术形态

不一样的艺术形式,其艺术形态也是不同的。在戏曲发生后,古代戏曲的理论家就说明了戏曲中艺术形态所产生的问题,这个时候也经历了逐渐健全与完整统一的历程。比如:在明朝时期,周之标在《吴歈萃雅·又题辞》中就把戏曲的叙事性形态特点描述出来了,然而戏曲是叙事文学,要具有“又是情”以及“又是事”这两种。在这个时候,也需要把戏曲代言体的形态特征给描述出来。在这些年来,新设立了戏曲史的探讨科目,学者们逐渐深入理解了戏曲艺术形态层面的特点。比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就明确了戏曲艺术形态中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是具有总结性的。而王国维就给戏曲定下了比较合理、科学的定义:现在所存在的大曲,都是以叙事体为主,并非是代言体,要有故事,又要是歌舞戏的一种,否则不可以以戏曲的名义之称。依据王国维所给出的戏曲定义,即要求戏曲在艺术形态上包含下述特点,主要有:首先,要有综合言语与歌舞等不一样类别的表演艺术,其中所包含的歌与舞是较为核心的两种表演艺术。其次,戏曲务必要有故事性,在这里所指的就是演故事。歌舞表演仅仅其中的一种手段,借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体现其中的故事情节,从而使得大众有所感悟,这样才是最终的目标。最后,戏曲是代言体,并非是叙述体。戏曲演员是通过扮演戏剧中的人物来对故事情节实施表演,并非是以第三人来描述其故事。这一点就是戏曲和小说等叙事文学中不同的关键标志。

三、戏曲的美学特征

(一)综合性。

戏曲就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艺术,但是相较其他的综合艺术来说,中国戏曲具有更高的综合性意义。主要表现为下述两个层面:首先,综合范围广阔。艺术可以分为时间艺术以及空间艺术这两种类型,而戏曲就巧妙地将两者合一,对这两种艺术中所具有的艺术形式进行综合。相较于西方戏剧而言,中国戏曲对念、做、唱、打等多样式的不同表演艺术实施了高度的综合。因此,我国戏曲是综合了比任意一种艺术还要多的艺术形式。其次,综合的程度较紧。我国戏曲是具有不一样的类别的,并非是简单的进行混合以及拼凑,而是表现出了其中的结合部分。不同的艺术在被进行综合到戏曲中,是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会受其余艺术的约束以及影响,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进行表演。但是万一综合到戏曲当中,就会失去独有的独特性,仅仅当作一种艺术因素存在于戏曲这一综合艺术当中。它们的存在尽管还是维持着独有的艺术特点,然而是互相制约着的,一定要在进行人物塑造、展现故事情节时,将这样的目的约束下来表现出特有的艺术特点。

(二)写意性。

写意性亦是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相互区分的关键标志。我国戏曲是具有写意性的,在内容上是可以轻松看出的。而古代的戏曲作家认为要利用戏曲把本身的想表达的生活感受进行表现,这就是所谓的意,这样就不是简单的对生活进行模仿。这也就说明了,戏曲所显示出的意,需要与实际生活相符合。然而,能够依据虚构的故事对意实施表现,并非是要依据生活应有的样子进行叙述。古代戏曲家对这样的一个写意传统上实施了更为坚定的继承,从而把相关的戏曲理论设立起来。与此同时,用来对戏曲创作的具体实践实施教导。而中国戏曲的写意性还表现于表演形式上,即表演形式的虚拟性。而中国戏曲是以虚拟的表现形式来解决舞台时空和实际生活中所表现的时空关系。不管是西方戏剧,还是中国戏曲,演出场所,即舞台时间以及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但是二者所反馈出的现实生活却是无限的。

(三)地方性。

地方性亦是中国戏曲中的基本特点。我国是人数比较多的一个的国家之一,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方言都是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一个地区就具有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方言。戏曲最早是缘于民间,它的产生,用本地的语言和曲调进行唱作。这样就是戏曲从它产生起就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当它传到别的地方后,也要吸取本地的语言以及曲调,这样就构成了一种具有本地方言特点的新的唱腔或者新的类别。所以,中国戏曲从北宋末年发展到现在,已有几百种地方性剧种。而每个地方剧种中所含有的唱腔大有不同,风格是非常多变的,而正是这样千姿百态的地方性剧种,形成了中国戏曲中这样百变的百花园。由此可见,中国戏曲的这种地方性是西方戏剧中无法超越的。

四、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中国戏曲的艺术形态及其美学特征,能够看出正是因为中国戏曲所具有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使其不管是和本民族的其他艺术形式相较来看,还是和其他民族戏剧形式来看,都是具有相应的独特性魅力,只有具有生命力的艺术才可以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苏玉秋.论中国戏曲的艺术形态及其美学特征[J].戏剧之家,2015(14)

上一篇:画册标准尺寸下一篇:仪器仪表行业发展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