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仪表行业发展趋向

2024-10-11

仪器仪表行业发展趋向(共8篇)

仪器仪表行业发展趋向 篇1

选修: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专业发展趋向论文

——论编导专业就业趋向

学院:外国语与传播学院 专业:广播电视编导

班级:编导113班

姓名:张瑾

学号:201111030318

专业发展趋向论文

——论编导专业就业趋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类大学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各种人才,人们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而在当今大学专业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它是为适应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而设立的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其涵盖的范围很广,既不同于普通纸媒体的编辑,又不同于电影电视剧的导演工作。一台精彩的文艺晚会或者一个精致的新闻专题片,除了摄像、记者等前期工作人员,编导的工作贯穿于整个节目制作始终。过去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导演和编辑分工不同、各司其职,因此在各工作环节上容易出问题,而且制作时间比较长。现在的广播电视媒体,尤其是电视节目的制作以编导中心制为主,在逐渐形成的采、编、播一体化的趋势中,编导的作用举足轻重。所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更显必要。

编导专业日后主要是以幕后工作为主,具体工作可以为记者、策划、节目编导、摄像、编辑、撰稿、后期制作、剪辑,乃至灯光、场记,当然随着社会发展,各种大小企业的兴起,企业文化不断繁荣,也可以在企业文化策划、宣传方面发展。

对于现今这一专业环境分析如下:

现今,大多高等学校均设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导、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综合实践能力和英语沟通能力,能够在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文化部门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制作、主持以及摄影、撰稿、编剧、广告、社教等方面工作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专门人才。无论是学校教学设备,师资力量,还是整个学习氛围,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性培养都非常有益,对学生发展具有较好较大影响力。

2.社会环境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各大高校的不断兴起,以及其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各方面人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是,如今社会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高度发达,通过各种传媒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编导这一职业,开始成为社会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亮点。接受系统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高等学历教育无疑是成就“无冕之王”的一条重要路径。

3.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业环境分析

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才编导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之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就业前景日趋广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现代第四大媒体的网络的升温,网络艺术方向的毕业生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无论在电台、电视台,还是在网络公司,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都将会大有用武之地。该专业就业方向包括七个模块,包括电视编辑、文艺编导、新闻编导、影视剧编导、专题片编导、音乐编辑及网络艺术等方向。这些方向主要研究广播电视媒介中的新闻节目、文艺节目、纪录片、音乐节目以及网络艺术的编导工作。具体工作可以为记者、策划、节目编导、摄像、编辑、撰稿、制片、后期制作、剪辑,乃至灯光、场记。也可以在电视台的频道成立的栏目组中担当制片人 , 这样你就能管理一个栏目组了。总之编导专业以幕后工作为主 , 个别能力极强的兼之台前。

具体就业途径:1、各种行业公司影视制作效果设计师;、电视台栏目策划、编导、记者;、各种影视广告公司编导及制片;、广告影视公司后期制作员。

根据以上环境及条件分析,当今社会,编导这一专业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但与此同时,也只有不断为之努力,努力提高该方面素质才能够胜任这一职业.上述条件让我们这一专业的学习者看到自己深处危机中,如果还不觉醒、还不给人生增加价值,那未来就将布满荆棘,人生会失去它应有的光彩。它也让我明白了社会与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比如有基础知识(专业基础、文化底蕴)、能力(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与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素质(忠心、诚实、守信、互助、协作、大胆)等。我们必须根据我掌握的信息来制定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因为它可以使我拥有明确的目标,使我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使我比别人更懂得寻找新的机会、增加有用的经验,不会因无知而后悔。

每个专业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与光明的前途,一分耕耘,一份收获。

仪器仪表行业发展趋向 篇2

由于美国次级贷款危机而导致的世界性金融动荡的到来, 建筑五金行业面临着同样的产业萧条的困扰, 如何面对这一全世界的经济衰退是摆在建筑五金生产行业所有同仁的面前的巨大挑战, 是我们要全力以赴面对的严峻考验和必须克服的困难。就如何解决所面临的挑战, 下面是个人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二、建筑门窗行业对创新配套五金件的需求

随着人们对房屋的需求使得建筑市场得到迅速扩展, 建筑技术不断创新出各种各样的新型建筑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多样化和人类对建筑的适用性、舒适性、科技化、节能节水、绿色环保等等方面的创新要求。

现在世界各国的建筑科技人员、建筑设计人员、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和环境保护科技人员都在努力创造更好的质优价格合理、更适合人类居住、更加环境和谐友好型的建筑, 如节能保温、节电节水、布局更加合理、更多的利用可循环使用的能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源、生物能源) 可循环使用的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系统等智能化系统技术和更多使用环保节能材料 (屋面材料、墙体材料和新型节能环保门窗) 而构筑的建筑, 这些创新都需要建筑材料和配套装置的同步创新来保障。

而建筑门窗五金产品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建筑的总能耗的40%是通过建筑门窗来消耗 (冷热通过辐射、传导、渗透消耗能量) 或节约 (减少因辐射、传导和渗透的能量消耗) 的, 而建筑门窗的能耗高低直接和建筑门窗五金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维护有着保障性的关联。而新型的舒适型、环保节能节水型、高科技的智能控制型和环境友好和谐型建筑都对现在的建筑门窗五金产品制造行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希望建筑门窗五金产品能够更好的满足日新月异的新型建筑门窗在其开启方式的结构形式方面、开启关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开启关闭的电控操控性、智能控制节能、环保和舒适性、便捷性和维护简便等方面的需要。

三、建筑门窗五金行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建筑门窗五金产品生产行业是一个以机械制造和加工的半手工的传统行业, 其从业的人员多是以具有机械制造专业知识和机械加工、铸造、表面处理等技能专业人员从事的制造行业, 中国的建筑门窗五金产品制造行业目前其主要的产品多以相互仿制为主的系列产品, 从产品的功能形式、结构形式、材料成分、表面处理和装饰等方面缺乏自主创新的系列产品, 这样就导致行业发展缓慢, 行业内的无序竞争激烈, 平均行业利润率低下、行业内企业规模过小技术力量弱和高素质人才匮乏, 产业资本投入少无法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入, 与新兴产业沟通交流少, 无法借鉴高科技行业的技术和管理运营的技术来促进本行业的发展。

究其原因首先是缺乏产品的研发设计人员, 以往的设计多是机械设计人员多以机械功能设计为主, 缺乏综合的产品设计人员和机构 (发达国家例如意大利就有专门的综合设计机构和产品设计企业) , 这样就使产品开发设计很少从建筑门窗制品的发展和需求角度出发而开发研制最终用户需要的产品, 造成需求方无法在其自身的创新产品方面获得建筑门窗五金制品的支持从而限制了建筑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其次就是在五金制品的材料技术上的缺乏创新, 过分依赖传统的金属材料, 没有根据建筑门窗五金的功能特点选择使用适合的新型材料, 要求轻质、高强度、高刚度、力学性能好、表面装饰性强、耐候性能好、材料性价比高等。再就是产品加工工艺装备过于传统和落后, 缺乏精度高、产能大、质量一致性高、操控性简捷的工艺装备。

总之在建筑门窗五金产品的创新生产方面的相对落后致使行业一直停留在配套辅助的层面。

四、高新技术对建筑门窗五金行业创新的启迪

如何借鉴先进行业的技术研发、创新、高速、高效、综合能效高、产品更新快、适用面广等特点, 是摆在行业、企业面前的课题。反观高科技行业 (IT业、光电技术业、智能机械制造等) , 他们都有效的利用了我们建筑门窗五金业的基础技术———机械制造技术。

例如最好的保密软件程序中有利用机械锁的技术实现高保密的目标;另外俄罗斯的导弹非常抗干扰, 其原因就是在其飞行姿态控制和装置上不仅使用了电控和遥控电子设备, 同时还使用了机械执行机构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导弹的抗电磁干扰的性能, 使之的打击效能非常高。

总之, 众多的高科技和新兴产业都有效的使用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 而我们建筑门窗五金制造行业为什么不能借鉴和使用那些高科技和新兴行业的技术和新型材料来发展自己的行业技术和产品, 利用电控技术、智能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声光电传感技术等高新技术来提高自身行业的地位和先进性呢?而现代建筑已经日新月异的在迅速发展, 建筑门窗五金产品制造行业更应该奋起直追, 要成为引领建筑门窗行业发展的领军的先头兵。

五、从产品的系统设计入手开发创新建筑门窗五金制品

谈到行业技术创新笔者认为有几点:首先是从产品的系统设计入手, 即首先要分析建筑门窗的发展特点和其核心的本质, 建筑门窗的概念是什么———人类的人工制造的起居生存环境与人类起居生存的自然环境沟通的媒介 (介质) , 就是它起着沟通与分隔人类居住环境的功能, 而建筑门窗五金制品是实现这一功能的核心部件。

其次我们分析建筑门窗的运动形式———开启和关闭形式, 以往我们都从直观的角度分析其开启和关闭形式。其一, 分为以向建筑物墙体的平面的内外方向的沿竖轴转动的运动形式———内外平开的启闭形式;其二, 是沿建筑物墙体的平面外横轴转动的悬开的启闭形式;其三, 是沿建筑物墙体的平面内水平运动或上下运动形式的推拉和提拉的启闭形式;其四。是将上述几种启闭形式的组合的二维运动形式实现建筑门窗的启闭的目的 (内平开翻转、折叠平开、推拉翻转、中悬翻转等) 。

我们从开启形式的力学角度和运动形式分析, 建筑门窗五金的开启和关闭形式可简化分为“轴启闭”和“轮启闭”。其运动形式分为“轴-转动”和“轮-滑动”;轴运动形式分为“悬臂式”和“轴撑式”;其受力分析“轴启闭”运动形式的执行部件所受到的应力很复杂 (在运动时五金部件受到拉、压、剪、扭、弯矩等复合应力作用, 尤其“悬臂式轴启闭”的运动受力形式复杂) 。

根据建筑门窗五金制品的使用功能要求、造型美观和运动受力特征等等方方面面进行系统综合全面的设计。例如从产品的结构和构造设计;根据建筑门窗的使用要求进行建筑门窗五金制品的制造材料的设计和筛选;根据材料的加工特性进行建筑门窗五金制品的加工方式和工艺设计等等方面的系统设计;总之要从对建筑门窗五金制品的大系统设计的角度综合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 综合各个方面的要素即制品的内涵和外沿, 全面的进行创新系统设计, 而不要仅仅的从一个配套件的角度进行创新设计, 这样的结果就被自己的视角束缚手脚, 无法开发出真正满足建筑业的创新发展的需要。

六、摆脱行业传统理念的约束跨技术跨行业走创新之路

现代产品的创新设计研发一定是全面的、综合的、系统的、充分借鉴和吸取所能够涉及的各个行业的先进技术。

1. 建议从用户需求和前瞻发展综合全面的系统应用分析;

2. 从建筑门窗制品的力学和结构与构造的分析;

3. 从构建新数力模型方面;

4. 从根据建筑门窗制品的使用性方面设计和筛选适合的轻质高强高性价比和高工艺性等方面的优选材料;

5. 从借鉴应用其它高新技术行业的成熟的创新的技术来为本行业的制造和产品服务, 例如电控技术、智能技术、太阳能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声光电传感技术等等;

6. 最最重要的是引进和合作方式吸收这些高

科技行业的技术人才和智慧来促进和提高建筑门窗五金行业的行业素质和产品的创新发展。

不要闭门造车, 要走出去请进来, 要“借脑”, 要用灵活的人才合作方式促进行业发展。

七、结束语

现代报纸发展的“四化”趋向 篇3

报摊上的争奇斗妍和版面上的五彩纷呈,掩映着各类报纸营销大战的浓浓硝烟。伴随着媒介市场的发育成熟和媒介竞争的不断加剧,我国报纸已开始走入多样化、个性化、厚报化、彩色化的时代。未来几年,随着社会发展、技术进步、报纸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和报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可以预见报纸产业会发生更加深刻的变革。尽管这一过程充满各种变数,但思考和把握现代报纸版面革新的趋向,对我们主动应对报业市场发展主流,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报纸类型多样化

1980年以后我国晚报的复兴,形成“小报促大报,晚报促日报”的局势,晚报的定位不同于机关报,版面风格也与机关报不同,其生动活泼的版面编排对日报影响很大,曾吸引了不少地方机关报的编辑人员到一些著名晚报考察和学习。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批专业性报纸、生活服务类报纸问世,我国报纸版面进一步呈现多样化的风格,如1989年创刊的《中华工商时报》就以其与众不同的版面设计引起了广泛注意。

90年代后,又有一大批新型的都市报纸兴起,这些报纸在继承晚报生动活泼的版面风格的基础上,对版面创新再一次起到推进作用,并且进一步推动了受众的市场化细分,如面向电脑爱好者创办的《电脑报》;面向体育爱好者的各种新型的体育类报纸,更是如雨后春笋般纷纷面市,如《南方体育报》、《足球报》、《体坛周报》、《新民体育报》等;面向都市青年的时尚娱乐类报纸,如《上海一周》、《精品购物指南》等;另有国际形势类的报纸,如新华社主办的《环球时报》等。

报纸类型的多样化,所走的是一条“小众化”的道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社会关系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以产权多元化和经济运作市场化为基本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直接促进了一个相对自主性社会的形成,人群构成突破了原来平面划分的格局,越来越具有立体性、复合性、交叉性;“大众”不再是利益基本一律的大群体,而是由各个“小众”利益群组成的集合体,他们有着多元化的追求和需求。各类新型报纸的层出不穷,传达出了这样一个信号:一张报纸与所有受众全方位对接已成为历史。这也正好验证了市场营销学的一个观点:成熟的市场不是笼统的市场,而是具体的市场。

“小众化”并未动摇大众传媒的根基,“大众化”是传媒的本质特征,讲求的是追求受众市场的最大化;而“小众化”是传媒的竞争策略,受众分层针对性明确,采取“分众化”读者定位,把特定人群锁定为目标读者(往往是既有文化又有购买力的“都市白领”或“办公室人群”最受青睐),根据目标读者群的信息需求和阅读爱好,“量身定做”提供新闻和资讯服务,有效地争取更多的读者,实现在一定空间内拥有属于自己的大众。“大众化”与“小众化”二者正是统一于受众的需求,只有首先满足受众的个性化要求,才能最大限度地赢得受众市场,即以非大众化方式实现大众化目标。报纸类型的多样化对“大众”进行了有效细分,从而吸引形形色色的“小众”,“大众”也就自然包含其中了。

二、报纸风格个性化

我国报纸面向市场后,报纸之间的竞争加剧,各报都在千方百计地提高自身的质量,以争取在报业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讲究版面编排是提高报纸质量的重要环节,何况版面所具有的外显特点,对于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激发读者的购买欲具有直接的作用,因而如何改进版面编排,理所当然地成为报纸提高自身质量的重要课题。而版面风格正是版面编排的高层次目标,因此,报纸在讲究版面编排时,总把构建鲜明的版面风格作为一种报纸理念加以追求。

版面风格是报纸个性化的标志,也是报纸成熟的一个标志。版面风格的形成可以使报纸版面在整体上而不是局部上、在长时间内而不是短时间内与其他报纸区别开来,因而有可能培养读者对报纸的定读习惯,形成稳定的读者群。因此从经营角度看,版面风格是报纸的重要品牌,是报纸的重要无形资产。

在报纸的大花园中,版面风格应该多样化。也只有如此才能反映出报纸的多样性和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如果一个社会中的报纸的版面只有一种风格,哪怕是很好的风格,对于读者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甚至是一种不幸。马克思在批判普鲁士书报检查令对作者的写作风格的扼杀时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的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说“给检察官指定一种脾气和给作家指定一种风格一样,都是错误的” 。马克思这里说的虽是写作风格,但对报纸版面风格也完全适用。我们应提倡版面风格的多样性。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一些报纸适应市场的需要,强调版面的“五步三秒”效应,强化视觉冲击力,这自然不失为一种风格。但群起而效之,就值得斟酌。因为面向市场的报纸的版面风格也可作其他选择。如美国的《华尔街日报》,是美国最具权威性的商业报纸,但版面长期采取垂直式的编排方式,很少用大标题、大图片,长期保持着一种稳定朴实的风格。这种版面风格是与它强调商业新闻的诚信可靠相吻合的。

报纸的个性特色是由报纸的性质、报道范围及内容决定的。它不仅表现为内容的独特性,而且表现为形式的独特性。版面的个性特色,是一张报纸在版面上所特有的最精彩、最醒目、最吸引人的一种创意。而体现这种独特创意的连贯的、统一的风格,就是版面风格。版面风格的形成是一流报纸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报纸天天出,每个版面因稿件情况不同,“颜容”会有差异,但每个版面又蕴含着艺术的共性,这种艺术共性就是报纸个性特色的体现,是区别于其他报纸的版面总体风格。它有一种“抢眼效果”,时间一长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烙印”,如《人民日报》的平实,《北京青年报》的雄浑,《新民晚报》的秀美,《都市快报》的明快。读者即使不看其报头,也可以从版面风格的个性特色中分辨出是哪一家报纸。

美国报业中,版面编排是十分受重视的一环。编辑们不仅着意新闻的内容,也注重新闻的表现方式。近年来,版面编排在美国已由“组合”进而为“设计”,成为一大学问。《纽约时报》简朴、严肃、优美而又有现代感的版面,自成风格,与其报道内容、报纸定位相得益彰。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全国性报纸《美国今日》创刊,大量使用彩色网底、彩色照片、粗黑线框,吸引了很多读者,也引得许多美国报纸争相学习。《纽约时报》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风格,维持了时报版面的延续性。

三、版面规模厚报化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报业高速成长的“跑马占地”时期来临,新报种大量涌现,报纸覆盖不到的“盲区”日益收缩,这一时期报纸规模的普遍偏小与报种的丰富性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时代发展到今天,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把中国报业引入了以报纸之间规模竞争为特点的市场成熟阶段。靠创办能填补大众传播领域空白的报种而取胜几乎成为一种奢望,以规模化竞争为特点的质量盘整期已经到来。努力把自己的规模做大,成为许多报纸抢占先机的基本对策,“扩版增容”便是一种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的“异质要素”不断增加,个性化的读者对报纸的信息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它促使报纸这一传媒“投其所好”,不断地去开拓新闻资源,在“厚”上做文章。而社会信息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为报纸提供了丰厚的新闻资源,使其“厚”有了源头活水。

此外,从现代传媒的竞争格局来看,网络这一“第四媒体”又异军突起。我们的报纸如果仅限于消息的铺陈,就很难留住受众的“眼球”。不过传统媒体也并非“不堪一击”,上世纪90年代后期,百姓对媒体的主流需求是“解惑”,受众对新闻事件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我们的报纸充分开掘新闻资源,把新闻素材做深、做透。“厚报”的产生是报纸这一传统的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相抗衡的产物。

我国的主流报纸长期恪守着对开4版的格局,直到1987年《广州日报》率先扩为8版,一石激起千层浪,着实给了新闻界人士不小的震惊。十多个春秋已过,《广州日报》现在每日以40版~48版应市;南京报业市场的《周末》在报头位置赫然打出了“江苏固定版数最多的综合类城市周报,1元52版”的醒目字眼;京城报界的《北京青年报》则以72版创下新高。以上列举的个案传达给我们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我国报界在经历了“单报种时代”和“多报种时代”之后,开始步入“厚报时代”。

报纸加厚以后,各版的分工开始细化,专栏专版迅速增加,报纸头版在报道要闻的基础上增加了“导读”功能,而且多版化对整个报纸的易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报纸整体上看,多版的报纸开始分单元设计,这种按报道内容梳理出若干版组,实行新闻资源分流配置,以疏导受众的阅读路径的方式,使受众“选择性阅读”逐步替代了“扫描式阅读”。

四、版面语言色彩化

自1992年6月1日,《科技日报》首先使用方正系统出版彩色报纸以来,彩印技术日渐普及,彩印已成为报纸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彩印报纸因为色彩鲜艳、表现力丰富而更受读者的欢迎。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1999年对北京读者的调查发现,有61%的读者表示愿意多花点钱买那种印刷质量更好、版面风格更令人喜爱的报纸,而彩印与否是读者判断印刷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拥有200多年历史的《伦敦泰晤士报》虽然稿件质量上乘,却未能抵得住《每日电讯》的挑战,在发行总量上败下阵来。原因之一就是版面呆板,恰如《每日电讯》主编劳森所言:“我之胜于《泰》报者,唯色彩。”

报纸彩印也并不只是出于美感的需要。除了更真切地传递新闻信息外,彩印的目的还在于利用色彩所引起的心理反应,简洁有力地传达编辑意图。例如彩色图表因为色彩的多样化而使信息的表达更清晰。

电子彩印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色彩,它使报纸的版面变得鲜艳生动富有活力。彩印的普及一方面说明报纸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色彩对读者的巨大吸引力。在版面诸多构成元素中色彩是最直接、最迅速、也是最敏感的因素,它往往先于文字和图形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在调动版面色彩方面的尝试令人称道。《中国青年报》采用浅色调,所有标题都是黑体字,不做任何装饰,像冬天一样疏落和平静;《北京青年报》则采用重色调,大部分标题都是黑反白形式,显示明显的强刺激黑块,像夏天一样浓郁和强烈。但两者在色彩上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舒适的,从而赢得了读者的信赖。这正是报纸版面编辑所刻意追求的效果。

注释:

①②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③徐耀魁主编:《世界传媒概览》第175页。

中学地理课程发展的趋向论文 篇4

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我国中学地理课程在近50年间一直随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改进 。目前,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着,人类社会及其教育均面临着21世纪的挑战。虽然从20世纪迈入21世 纪是个渐进的过程,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教育的期望,使我们不得不经常反思已做过的工作,用发展 的眼光看待中学地理课程,使它能够根据社会的进步适时调整自己的方向。

许多因素影响地理课程的发展。比较重要的有:社会对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基础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综合这些因素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学地理课程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种趋向:与中学其它 课程综合、以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路重新定向、在注重人文地理的同时突出地球科学、逐步信息化 。这几个趋向既是有各自特点的独立发展方向,又是相互联系、融合在一起的。

一、融合在综合课中的地理知识

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动态。课程综合化主要是解决中学特别 是初中阶段课程划分过细、过多,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缺乏综合掌握和利用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问题 。现有的综合方式多种多样,基本上是按大的科学分类,把中学的课程分为综合理科(也有称自然科学或科学 的)和社会科。综合理科包括分科时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中的地学部分;社会科则包括历史、政治 、社会常识、地理等内容(或只包括历史和地理)。

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也有把原有的地理课和历史课合并为社会课,原有的物理、生物、 化学课合并为科学课来作为学校课程选择之一的设想。此外,北京市和广东省的综合课方案还纳入到高中课程 改革方案之中。

由于我国综合课还处在实验阶段,内容的综合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其中的地理知识往往带有明显的分科 课程痕迹,即地理类知识集中安排,其结构与分科地理课程基本相同。这在社会科的综合中更为明显。

上海市的综合课与浙江省不同的地方在于地理知识与其它知识的融合性更强,它并不是全部集中在一册书 或一个年级中,而是分散在不同阶段,特别是在初三安排了地球知识的学习,这是符合学生年龄和能力特征的 。

综合课程的发展给地理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一方面,中学课程淡化学科概念,会使地理知识与其它 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更有效地融合起来,其结果是中学的课程将更贴近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地理教 育的研究将更多地针对地理内容学习本身以及地理与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而不再是试图建立更完善的地 理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课程综合化的结果是实现了文、理科各自内部的综合而强化了文、理之间的分化。现 行中学课程中的学科分化现象很严重,但地理课程的实质却是综合的。其一、地理课程涉及各门学科的基础知 识,并为这些基础知识提供了一个综合利用场所。其二,地理课程综合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比较 理想的状态是在初中文、理科内部分别综合的背景下,单独保留地理课,使学生有一个综合利用所学文理科知 识和进一步学习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的领域。然而,地理课如果想承担起这样一个独特的角色,必须进行课程结 构的改革,打破传统的地理学科体系,建立一种以地理思想为中心的,能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课程结构。

二、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

地理课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是既有重合又有区别。从广义的环境教育概念看,有关人类生存环境特别是自然 环境的知识,大部分都已含在现有的地理课程之中,因此,地理教育实际就是环境教育。从狭义的环境教育概 念看,环境教育主要是环境问题或环境保护教育,而传统的地理课内容以环境为组成、要素本身的特点及其演 变为主,如构成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及其变化。此外,地理课程中的行政区划知识等许多内容也不属于狭义的 环境教育内容。但是,中学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地理课程,这一点为大多数地理教师所认可。中学地理 课近几年的变化也反映了地理教育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虽然地理课程的历次改革主要从内容的更新或重新组 合和数量的增减方面进行,在课程结构上一直没有根本的变化,但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已经在内容的更新方 面体现出来,即增加和强化了资源及环境问题的教学。新高中地理课程实验大纲,也是以加强环境学知 识组织地理课程内容为特点的。

根据国家高中地理试验大纲编写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是“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教材的框 架”的(韦志榕,)。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侧重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新教材加强了环境与发展 的内容。编者试图突破地理圈层的框架,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的思路,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由远及近分成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和陆地环境,“在这个框架下,教材讲各个环境的特点,以及人类与各个环境 的关系。对于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则融入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新认识。”(同上)。编者认为这样的“教 材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方向性”,而从实际上看,说这样的大纲“更具有鲜明的环境教育的方向性”也许更恰 当。

中学地理教育的环境化趋向并不只是从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反映出来,不少大、中学地理教师也提出了同 样的观点,认为“面对21世纪的地理,可持续发展应作为地理教学的核心。”(程平,):“可持续发展 应该成为21世纪地理教育的内容框架。”(贾国江,1997)。

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向使我们意识到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发展的环境化,使地理课程与环境教育之间潜在的或隐性的联系越来越加明朗和突出。地理课与环 境教育本来就有内在联系,在某些方面难以划分界限。有人从中学课程范式的角度论述中学地理课程与环境教 育的关系:“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有一些不同的传统或范型,其中之一是人与环境的传统,这个 传统强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主要是通过人类对资源的利用而衍生的.。不少国家包括中国的中学地理 课程内容和知识结构都反映这种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范型。”(李子建,1996)。从国家高中实验大纲和现行 大纲的对比中也可以看出,新大纲的突出特点是将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明朗化,也是地理学科 内容结构以环境教育为核心的重新组合和转化。

2。作为上一个问题的必然结果,中学地理课传统的地理科学体系将被打破。当前意义上的环境教育是以环 境问题为中心的,而目前中学地理课程则是以地理学科体系为中心的。将环境教育的内容和地理教育的内容融 合起来,会生成新的课程结构。即把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地理背景与当地最重要的地理或环境问题融合在一起, 类似一种区域研究的结构。

3。地理课程环境化的过程中,地理内容选择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地理性”将会有所改变。过去人们强调地 理性,是因为地理教育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很容易将属于其它学科的内容吸收进来。“地理性”的提出,对 于保证地理课程内容的学科特性和精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地理性”是个模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 当地理课程趋向于环境教育或可持续发展教育时,再来过分强调“地理性”,将无法真正达到预想的教育目标 ,例如:当我们进行能源问题学习时,只是简单介绍一下能源的概念、能源的种类、能源的特点、能源的分布 和使用数量(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内容),而缺乏必要的能源生产的知识,如核电站的内部结构怎样,它是如何 工作的,核能使用中的社会性和心理性问题、核能污染是如何防治的等,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能源问题并对它产 生兴趣。所以,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需要更多的“开放性”而不是“地理性”。

总之,地理教育的环境趋向是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在学校教育中的必然反映,也将使学生对区域地理、部门 地理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更有学习兴趣。

三、“地球”课程的设立与地理课程的分化

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准备在高中阶段开设“地球”课程,同时仍保留地理课,后者将以人 文地理为主。我国在中学还没有开设过“地球”课。当今人类社会出现的大量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 、资源问题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也使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仅仅让学生懂得分子、原子、物理过程、化 学过程是不够的,他们还应该懂得地球本身的一些知识,地理课程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美国正在进行 以地球科学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实验。

“地球”课程的设立在我国虽然刚刚处于设想阶段,但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探讨一种新的地理课程的分 化模式。

首先,高中开设“地理”课,实际上是将现行高中地理课程中的自然地理部分分化出来(虽然“地球”课 程不同于自然地理),高中地理课将以人文经济内容为主。

其次,现在的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自然地理内容很少,可以将区域内容大幅度减少。增加学习自然地理的时间。加强自然地理内容学习至少有下几点好处:一是具有一定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对理解环境 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二是为高中学习“地球”课做些准备;三是给那些不准备上高中的学生一些基本的认识自 然环境的知识和科学方法。

第三,适当加强一下小学高年级的社会课程中的地理部分,把一些简单的区域地理知识放在小学高年级, 其实,现在小学社会课中的内容许多与初中有重复,初中地理课只是在小学社会课的基础上更为详细和系统。

四、地理课程的信息化趋向

在面向21世纪所作的地理课程改革中,不能忽视社会信息量的激增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地理教育界应为基于信息技术平台上的地理课程开发及早做出适当的思考。

1。基础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在学生发展中的独特功能日益显现。关于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能力中的独特功能 到底是什么,其实一直不甚明了。传统的认识是掌握地理知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发展地理技能等,似乎在 一般知识和能力前面加上“地理”就是地理教育的特殊功能。也有的在这些功能上又进行了提炼,就有了“空 间想象能力”等特殊地理能力的提法。这些提法也有一定道理,但仅仅把“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作为地理课 程能力培养的特点还远远不够。到底什么是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独特功能呢?传 统地理学是一门发现、记录、描述、解释(含定性、定量)和寻找规律的学问,它帮助人们不断扩大对世界和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并运用在发现和研究中形成的地理思想指导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现代地理学增强了理 论体系的建设、现代技术的应用和与经济发展更为直接的联系,形成了理论、技术和应用三个层面。不论地理 学如何发展,它都是建立在大量地理信息基础之上的。把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与学校地理课程联系起来, 可以认为,获取、处理、使用和评价地理信息的能力应作为现代地理课程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这个特 点的逐渐显现是和社会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状态直接相关的。

2。大众媒体的发展将分散部分中学地理教育的功能。传统地理课程中的不少内容属于地理常识,例如:地 名、地理事物的分布、常见的地理现象等,以这些内容为主体的地理课程(以初中为主)体系,与现代地理学 的内容相距甚远,对地理学研究工作者来说,中学地理课程似乎过于陈旧;对一般人来说,又会以为地理学就 是如此。这里面的矛盾在于既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地理学自身的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 ,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今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不是培养科学家;也不可能承担 起培养科学家的重任。所以,地理课程内容是否与现在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一致,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开设的 课程是否是学生发展需要的。在信息量不是很大、信息技术不很发达的时代,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地理 常识,如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各个国家的分布、特点都要通过地理课程一一传授给学生,否则,学生很可能 无处去获得这些知识。现在或未来不太远的社会中,信息量如此之大,由学校地理课程传授给学生的地理知识 只能是现有知识的极小一部分,而且很可能若干年后这些知识就会发生变化。此外,大众媒体的发展也扩大了 学生课外知识面。当学生需要知道某个国家的位置时,只要查查地图就可轻易找到,地图册或大量图书、报刊 杂志、光盘和网络中都可以获得有关一个国家的地理情况,这样获取的信息不仅符合学生的需要,而且可能比 从地理课上获得的丰富和有趣的多。学校地理课程将集中精力帮助学生学习地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 他们科学地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引导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科 学并树立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

3。地理课程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当地理课程内容过于依赖地理课本和教师讲授时,学生的 主体性是无法得到很好发展的。首先,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唯一可视来源是地理课本,会使学生的视野和想象 力受到很大限制。特别是目前常见的现象:学生大都从课本寻找现成答案,只能满足教师提问的要求,而无法 激励学生探究更多的问题。其次,过于贫乏的地理信息会限制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而适当丰富的教学信息环 境将使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可能,例如:除了听教师讲授外,学生可以进行资料查询、社会调查 等活动,用自己找到的地理信息进行独立学习、网络学习、合作学习、批判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 式。学生将由对地理知识的被动记忆和存储者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分析英语培训行业的价格趋向 篇5

如何选择一个适合的培训机构,第一是看口碑、第二是看价格、第三是看试听课。作为语言培训的专业机构,韦博英语为学习者提供了两个语言学习必然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正确先进的学习方法和真实逼真的英语母语环境。“多元学习法”更是以国际先进的教学法为基础,结合研究传统教学的弊端,分析中国学生的现状,以及紧扣成人学员的学习目的,以应用型学习为导向的独家学习方法。同时,我们创造了一个如同置身海外、受所有学习英语成功者推崇的—真实的英语母语环境: 全部由外籍教师授课,结合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技术,并组织英语沙龙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欣赏原版英语影片。

韦博商务英语培训课程,其内容旁征博引,涵盖金融,贸易,以及企业管理等各方面的实用话题,也包括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经济,创新等热点讨论。有别于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该商务英语培训课程从基础商务知识到与老外轻松谈判,韦博教你技巧、实战。更有现场模拟商谈,让你率先体验商战实景,提供给您更多熟能生巧的机会。

仪器仪表行业发展趋向 篇6

报告全文:

一、运输价格改革发展回顾

从20世纪80年代起,围绕经济运行的市场化,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进程。以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运价为主体的交通运输价格,也经历了改革开放前政府严格管制到逐渐放松管制的过程。我国运输价格管制的改革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91年

该阶段是我国经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向以国家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再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轨的过渡阶段。伴随着农副产品价格的放开,极大地释放出农村地区的运输需求,围绕农产品运输服务的公路运输、内河航运日益暴露出运力短缺的问题,公路内河货运价格率先突破政府对货运价格的严格管制。

公路运价改革。到1984年,公路部分运输服务产品价格突破了政府定价,实行政府指导价,在一些地方货运出现市场调节价。交通部通过颁发《汽车运价规则》,进一步明确公路运输价格逐步放松管制,对汽车运价结构实行以差别运价为重点的调整,以地方政府为主体开展运价管理;从1985到1991年,交通部通过两次调整《公路运价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交通部、地方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公路运价管理职权,对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进行了界定,公路运输企业拥有了一些企业定价自主权。公路货运方面,除国际联运、跨省集装箱、零担运价、危险品、重点物资运输实行政府定价外,公路货运已接近完全竞争市场,且处于基本稳定、合理浮动的状态。公路客运价格主要实行政府指导价。与公路客货运相关的客货运站收费、服务收费实行政府定价。

水运价格改革。水运价格的改革分别按照航运货运价格和港口收费两个方面推进。以长江水系、珠江水系、松花江水系为主体的内河水运货运运价及沿海货物运输突破政府定价实行以政府指导价为主的货物运输价格,水运货运企业开始拥有一定的定价自主权。港口收费分外贸和内贸两部分。外贸港口收费经多次调整,码头收费、船舶和货物收费标准逐步统一,收费管理逐步放宽。内贸港口收费中货物的综合装卸费及港口的各项杂费和驳运费率经过适当调整,将内贸港口收费部分项目的定价权下放给企业。港口收费均要接受地方政府的价格监督与指导。水运客运价格仍以政府定价为主。

该阶段,铁路运输价格和民航运输价格仍然实行严格的政府定价。

2.第二阶段:从1992年至2001年

该阶段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始阶段,也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的准备阶段。此时,我国绝大多数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取消计划价格,实行市场价格,价格双轨制逐步消除。在此形势下,公路、水运运输价格改革继续深入。尤其是公路运价改革,带来了公路运输市场的繁荣,加强了公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基础地位,不断分流铁路客货运输,并因高速公路的建设发展,在一些重要路段上,开始与铁路展开竞争。促使铁路运输价格以适应运输需求多样化为特征开始调整,民航开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价格改革探索。

公路、水运运输价格改革。围绕公路、水运运输企业价格自主权的继续扩大而深入改革,到1994年,公路货运价格基本实现运输企业自主定价,公路货运市场处于完全的市场竞争状态中;到1996年,公路客运价格基本实现运输企业自主定价,并向政府价格管理部门报备。到2001年,外贸港口费率标准逐渐与国际惯例接轨,内贸港口收费除计划内重点运输货物的装卸费执行国家定价外,运输货物的装卸费实行市场调节价。水运客货运输价格全面实现市场调节,具体价格由水运企业根据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情况自行确定,中央直属水运企业的客货运输价格由企业报国家计委、交通部备案,其他水运企业的运输价格报相关省交通主管

部门备案。

铁路运输价格改革。为应对运输市场化的深入发展,铁路在客运方面,进行了多次价格调整,分别推出了优质优价、阶段运价以及浮动票价等价格改革措施。在货运方面,不断完善以9个运价号为货品分类的运价规则,并对货主征收铁路建设基金和地方铁路建设附加费,同时实行新路新价政策。此外,对电力附加费、取送车费、自备车或租用货车停放费、变更手续费等项货运杂费费率进行适当调整。通过《铁路法》明确铁路运价的分级管理职责,并通过《价格法》明确铁路运价的形成机制:在客货运输价格的制定及调整过程中,首先由铁道部经过市场调查、拟定政府指导价实施方案,并报送国家计委审查,国家计委可在其权限范围内予以批准。最终经过批准的实施方案,将由铁道部发文通知各铁路企业,各铁路企业则可依据基准价,在浮动幅度范围内享有有限的自主定价权。

民航运输价格改革。1996年以前,民航客货运价格进行了多次调整,上调客运、货物、行李等的公布票价,对中外旅客实行统一票价,仍然执行较为严格的政府定价。1996年以后,根据《民用航空法》和《价格法》,国内航线票价管理明确为以民航总局为主,会同国家计委管理,管理形式为政府指导价。民航总局先后推出一种票价多种折扣、燃油加价、旅游团队优惠、多级票价等政策,加大运价制定的市场化程度,并放松对支线票价的管理。民航客运仍不具备企业自主定价权。民航货运在政府指导价下,除邮件以及超重行李外,享有一定的企业自主定价权。

3.第三阶段:从2002年至今

2001年底,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反垄断、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的呼声日渐高涨。在客运价格改革方面,引入价格听证制度。在货运方面,围绕物流成本降低实行了一系列的企业价格策略和措施。

(1)价格听证制度下的客运价格改革

1998年施行的《价格法》把听证制度引进到价格决策过程之中。但价格听证的实施缺乏程序上的可操作性,导致价格听证的实践步履维艰。2001年铁道部的春运涨价由于未举行价格听证会而引发了全国关注的河北律师乔占祥与铁道部的诉讼案。2001年8月生效的《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及时弥补了价格听证程序操作上的缺陷,把我国的价格听证制度向前推进了一步。它不仅确立了贯穿价格听证程序的公开、公正、客观原则,而且对听证会代表的构成、听证的组织、听证的具体程序以及法律责任均作了详尽的规定。2001年11月,国家计委公布了《国家计委价格听证目录》,将铁路、民航客运价格列入其中。

春运公路涨价的价格听证会。广东省价格主管部门曾就2002年广东省春运公路客运票价浮动方案组织价格听证会。最后经广东省政府批准的方案比广东省交通厅提价申请方案的最高提价幅度减少了25个百分点。

铁路部分旅客列车票价实行政府指导价方案的价格听证会。国家计委就《铁路部分旅客列车票价实行政府指导价方案》组织召开价格听证会。经充分论证,大多数听证会代表原则同意铁路价格调整方案。

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听证会。2003年,国家发改委就《中国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组织召开听证会,方案获得通过。《方案》实施后,扩大了民航运输企业定价自主权,引入多级票价制度,机票“明折明扣”,提高了消费者与航空公司之间的透明度,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物流服务理念下的货运价格改革

本世纪初,物流概念得到我国政府、工商业界的广泛重视,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物流热。物流领域被当作“第三利润源泉”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交通运输作为物流服务的核心环节,物流服务理念在交通运输货物服务领域得以广泛深入的渗透。

公路、水运运输价格改革。公路、水运运输价格实现了客户“一口价”服务,即客户货

物从始发地到目的地所涉及的各种环节收费可以通过集中一次性报价完成,有针对货物的批次、批量、目的地以及其他服务要求的多级报价;有针对客户服务的多种优惠。价格灵活,适应货物运输市场需要。

铁路货运价格改革。铁路货运价格经过两次上调,推出行包快运专列、五定货运专列等方式的运价,实施大客户战略,给予重点客户货运优先安排的优惠等。

民航货运价格改革。国内民航货运随着运力增长,货运市场扩大,民航货运价格经过多次下调,调整了诸如服装、电子机械等货品的运输价格。

(3)交通运输价格与燃油价格联动

2005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开始上涨,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从不到50美元/桶,到2008年6月,最高上涨到147美元/桶。油价的上涨增加了公路、水运、民航等运输企业成本。有数据表明,燃油费用在公路运输的单车运营成本构成中约占25%左右,在水运运输成本构成中约占20%左右,在民航运输成本构成中约占21%强,公路、水运、民航等价格主管部门通过加收燃油附加费的政策,对公路、水运、民航等运输企业成本实施补贴,在国际原油价格上涨过程中,多次调整燃油附加费收费标准,使交通运输价格与燃油价格联动。

二、交通运输价格改革存在的问题

1.铁路运价改革滞后,致使没有很好发挥交通运输价格的功能和作用

由于铁路运价改革滞后,使得铁路发展过程中自我积累较少,不仅本身发展滞后,也使得综合运输体系中各式运输方式的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铁路运输作为综合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路、民航等运输方式相比,具有大运量、全天候、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少的特点,同时单位能耗较低、对环境污染较小。但铁路在各种运输方式的竞争中,市场份额在逐步萎缩,铁路的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发挥。由于运价是客户选择运输方式的重要因素,铁路运输价格体系不合理就表现出来。

第二,铁路运输经营不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要求,铁路的运输生产和运价管理相分离,生产和销售过程相脱节,不能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运输生产和运价。

第三,铁路运价的构成中不能反映成本,造成运价的失真。运价改革是以成本核算为前提的,铁路的成本没有真实反映铁路运输生产的实际消耗,只核算成本项目总额,不确认支出的实际去向,无法进行分线和分车次成本核算。同时,铁路运输成本的合理性存在质疑。再加上铁路各级单位合理的、不合理的收费以及购买铁路运输产品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使得铁路竞争能力削弱。

2.交通运输价格听证制度有待完善

在交通运输价格决策中引入价格听证制度,既可以使决策更加科学有效,同时也可以扩大公众参与,培养和塑造公民、组织与决策机关之间的良好关系。但在价格听证的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一是听证会代表产生的办法不规范,难以保证听证会的质量;二是最终方案的形成不透明、不科学,难以保证价格听证不流于形式。

要真正实现价格听证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价格听证的组织必须由独立的、权威的机构来担纲,只有超越利害关系的机构来主持价格听证,才可能不偏不倚,真正做到操作上透明、程序上公正,并最终实现价格听证所追寻的目标和价值。

3.与交通运输价格密切关联的物流成本有着较大的下降空间

根据相关研究,我国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高达20%,发达国家一般只有10%左右。这表明我国物流成本有着很大的下降空间。交通运输作为物流服务的基础,从客户角度看,交通运输价格有下降空间。

首先,公路运输方面。通过成本分解,过路过桥费用在公路运输的单车运营成本构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约占27%左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超过13万公里的收费公路,已建成高速公路的约90%,一级公路的约80%,二级公路的约44%都是收费公路,其他为少量的三、四级收费公路。虽然收费公路政策带来了我国高等级公路的迅猛发展,使我国路网结构得到迅速改善,公路行业总体竞争力得到提高,但同时也凸现出一些问题,不断扩大的规模不仅干扰了政府部门收费公路总量控制的目标,收费标准普遍偏高以及收费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大大提高了公路运输成本。

其次,从货主负担的铁路货物运输费用看,铁路运价由基本运价、建设基金、电气化附加费、特定加价运费、特定线路运费和各项杂费及延伸服务费构成。这些基本运费以外的收费已达到或超过基本运费的水平,以运价形式表现的建设基金,专款用于铁路的扩大再生产,目前已占到运价总水平的45%。由此可见,铁路基本运价以外的收费名目繁多,急待清理。此外,在水运以及民航运输中同样存在不合理的收费现象,如此种种构成物流成本高的原因。再次,我国多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相互衔接的综合运输体系尚未形成,在运输方式间的转运环节仍然较多,由此增加了货主费用。

三、交通运输价格改革发展趋向

1.交通运输价格决策向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

交通运输价格决策中引入价格听证制度以及价格听证会的实践,不仅进一步唤醒了公众参与价格决策的意识,也使得社会各界对价格听证制度的功能和作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价格听证会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及其解决,将推动交通运输价格决策朝着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2.公路、水运运输价格更加合理完善

公路运输价格方面。首先,影响公路运输价格的收费公路问题已得到政府高度重视。目前,我国正在实施逐步缩小二级及二级以下收费公路规模的政策,将逐步停止东部地区二级公路的收费。收费公路里程总量将得到控制并出现下降。其次,影响公路运输价格的一些政府收费如养路费、运管费等将通过燃油税来代替,将使公路运输价格更趋合理完善。

水运运输价格方面。国际远洋航运较早与国际市场接轨,国内近海、内河航运价格未来发展随行就市。

3.铁路运输价格更趋灵活

在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市场定价三种状态下,进一步下放运价浮动权。根据货物品类实行不同定价,如对化肥、磷矿石、农机等实行政府定价,对煤炭、石油、棉花、木材等实行政府指导价,对其他货物实行市场定价。辅之以多经脱钩、业务集中办理、成本清晰、清算科学等改革,逐步将定价权下放给运输企业,各铁路局管内的运价浮动由各局自主决定,跨局运输实现方向别、品类别的部分浮动。

铁路客运价格将在政府指导价为主的状态下,按照车型、座别、速度等多种因素推出更加灵活的多级票价。

4民航运价管理向发达国家的管理模式靠拢

发达国家国内民航客运已基本实行市场调节价,允许航空运输企业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和营销需要,自主制定价格,向政府申报或备案后执行。

简析中国具象油画的发展趋向 篇7

油画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已有百年历史, 在发展过程中, 油画无论从题材、风格、技法上都取得长足的发展, 而“具像油画”是中国油画拥有如此辉煌成就的主力军。下面主要是对“具像油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几个重要阶段状况及其代表性艺术家的概述:

1、早期油画

作为欧洲传统绘画形式的油画, 早在明代就由欧洲传教士携带进入中国。清代的许多画家在摸索学习西画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中国传统画法和绘画基础修养, 所以他们的"西洋画"其实就是"参用西法"的中国画, 他们所作的油画, 实际上都是中国画家的西画试验。这个时期以风景和肖像画最具代表。

2、文革期间

从文革时期油画作品中我们可以得出“艺术为政治服务”这样的结论, 首先在社会功能方面, 这些作品充分发挥了“为政治服务”的作用, 是作为思想意识形态的武器或阶级斗争的工具出现的。

其次在题材内容方面, 这些作品以领袖风采的体现、革命历史的再现、社会主义伟大功绩的展现、祖国大好河山的描绘以及歌颂国家繁荣、人民幸福为主。在这些作品中, 领袖人物往往被描绘成红、光、亮、高、大、全的超乎凡人的形象。

再次在风格技法方面, 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推崇写实主义, 走通俗易懂、大众化的道路。艺术家们描绘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场面, 人物脸上写满豪情和喜悦, 劳动者从中看到自己的形象, 顿时产生无上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从而忘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坚定幸福生活就在前方的信念。

在构图造型上, 这些作品遵从中国古代人物画主尊从卑的原则, 领袖人物在比例上大多比群众高大。这种构图和造型风靡一时, 同时期普通题材的人物画创作受其影响, 也把主要人物放大以突出其地位, 并使人物做出大幅度的夸张动作。

3、85美术新潮期间

1979年, 随着真理标准讨论的深入, 一批经过文革的青年艺术家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刻感受, 转而把目光直接对准了反思文革期间那种“粉饰现实”毫无自我的创作状态, 更多的是借鉴西方传统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于文革的反思。这时期的油画总体给人的感觉就是真实感和悲剧感, 画面中的主体色调大多采用又冷又灰的色彩, 画面中的内容大多来源于艺术家自己在十年动荡中所经历的场景, 主体人物也是现实生活当中经历过文革的人们的缩影。这一类绘画, 评论家一般把它称为“伤痕油画”。

4、当代艺术

20世纪90年代以后, 影像艺术, 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发展突飞猛进, 而当代的具象油画在这种背景下也是充满活力。当代具象油画从整体上已经告别了80年代一味追求形式上的表现, 而是回归到作品本身, 这个时期的具象油画作品从观念上更强调个人艺术经验与日常经验的合一, 更强调社会意识的表达。从风格上, 强调自我的视觉经验和审美情趣, 作品面貌上追求稳定性和延续性, 注重在构图颜色和技法上与众不同。

二、中国具象油画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

可以将中国具象油画演变的总体特征归纳为由纯粹的“再现”向“自我”逐渐转变,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创作意图方面的变化

根据油画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早期油画从取材上最多的是盛装的仕女和士绅官吏, 当时由于摄影技术在中国尚未普及, 皇权贵族大体都是通过绘画来留下自己的芳容, 画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再现”某个人物或是某个场景, 没有带太多的个人情感和主观因素, 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文革期间的油画。文革时期的油画作品创作目的, 虽然还是以“再现”为主, 但也增加了不少作者主观的因素。如怎样突出领袖的高高在上, 近乎于救世主的形象。而到了“85美术期间”的具象油画, 我们已经能够慢慢的感受到作者的创作目的, “自我”的成分已经大于“再现”的功能了。如何多苓的作品《春风已经苏醒》, 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细致描绘的枯草地, 若有所思的农村少女, 卧地的水牛和仰视的小狗, 作者将这些极其平凡的人、动物和自然景色和谐地融为一体, 生动地体现了:虽然荒凉、贫困、但同样有生机, 也暗示了苦难即将过去, 希望正在萌生的积极生活态度。作者通过画面所表达出“自我”的感受已经超过作品本身的内容。当代的具像油画作品中的“自我”就更为明显了, 画家都不满足于机械的模仿自然, “画得像”已不再是评判好坏的标准, 尤其现在可以借助投影仪或喷绘打印, 造型已可以达到相当的准确。

2、风格方面的变化

由于早期创作油画的目的大多是出于“再现”的功能, 这决定了它的风格是单一的模仿自然, 画面中几乎没有特别的个人艺术趣味。首先构图上, 早期油画作品基本上都是把主体安排在画面的中心位置, 在技法处理上, 大都是多种技法相结合的方式, 整体风格都是服从于“再现”这个功能。文革期间, 具象油画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再现”, 在风格上多多少少带点个人的艺术表现。但这种表现是在当时“红光亮”“高大全”的风格的框架底下的画家的微观处理, 如怎样构图, 怎样把握画面的色调能更加突出领袖的形象。

“85美术新潮”时期, 具像油画在风格上日趋多元化。首先从构图上, 改变了以前非得把主体放在画面中心位置的惯例, 画家根据画面的需要来自由安排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大小, 体现自己独一无二的艺术趣味。

当代的具象油画在技法上, 同样也是充满着“自我”的情趣。毛焰根据自己对局部近乎于神经质的观察方式, 采用细小的用笔, 将画面塑造得非常丰富, 如作品《Thomas》系列;而郭伟则是采用大毛刷简练的概括出形体结构, 给人一气呵成的视觉感受。

由此可见具象油画在百年历程中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通过分析各个时期的作品在创作理念、风格样式和技法技巧上特点, 从纯粹“再现”到溶入“自我”的渐变是主要的发展模式, 也正是这种模式促使中国当代具象油画, 随着影像艺术, 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突飞猛进地发展, 而得到快速的发展变化, 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多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摘要:中国具像油画在不同时代受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和人文、气息的影响, 会形成一定的时代特征, 通过分析各个时期的作品在创作理念、风格样式和技法技巧上特点, 可以看出中国具象油画具有从纯粹“再现”到溶入“自我”的发展模式。

浅析双电源自动开关发展趋向 篇8

【关键词】ATSE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机械联锁;电气隔离;延时设定

1.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ATSE的发展过程

ATSC即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由一个(或几个)转换开关电器和其他必需的电器(转换控制器)组成,用于监测电源电路、并将一个或几个负载电路从一个电源转换至另一个电源的开关电器。作为消防负荷和其他重要负荷的末端互投装置,ATSE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确合理的选择ATSE可确保重要负荷的可靠供电,ATSE在重要负荷的供电系统中是不可缺少和重要的一个环节。

ATSE目前在我国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两接触器型、两断路器型、励磁式专用转换开关和电动式专用转换开关。两接触器型转换开关为第一代,是我国最早生产的双电源转换开关,它是由两台接触器搭接而成的简易电源,这种装置因机械联锁不可靠、耗电大等缺点,因而在工程中越来越少采用。两断路器式转换开关为第二代,也就是我国国家标准和IEC标准中所提到的CB级ATSE,它是由两断路器改造而成,另配机械联锁装置,可具有短路或过电流保护功能,但是机械联锁不可靠。励磁式专用转化开关为第三代,它是由励磁式接触器外加控制器构成的一个整体装置,机械联锁可靠,转换由电磁线圈产生吸引力来驱动开关,速度快。电动式专用转换开关为第四代,是PC级ATSE,其主体为符合隔离开关,为机电一体式开关电器,转换由电机驱动,转换平稳且速度快,并且具有过0位功能。

2.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ATSE)的发展趋向

ATSE的发展趋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开关主体,具备很高的抗冲击电流能力,并且可频繁转换;具有可靠的机械联锁,确保任何状态下两路电源不能并列运行;不允许带熔丝或脱跳装置,以防止双电源开关因过载而造成输出端无电现象;具备0位功能,并且隔离距离大,以便能够承受更高的冲击电压(8KV)以上;四级开关具备N级先合后分的功能,以防止ATSE在切换时,不同系统中 N线上电位漂移,使电流走向不一致或分流,造成剩余电流保护装置误动作。其二是控制器,采用微处理器智能化产品,检测模块应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和宽的参数设定范围,包括电压、频率、延时时间等;具备良好的电磁兼容性,应能承受住主回路的电压波动,浪涌保护,谐波干扰,电磁干扰等;转换时间快,且延时可调;可为用户提供各种信号及消防联动接口,通信接口。

从ATSE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向可以看出,PC级ATSE在工程中的应用将成为主流。

值得一提的是,《固定式消防泵驱动器-控制器》(IEC标准修正草案)中指出,ATSE不应带短路和过电流保护功能。而CB级ATSE不能够满足这一点,一旦出现短路和过电流的情况,脱扣器脱扣,造成电源侧虽然有电, 而负载没电的情况,不能满足一、二级负荷对供电的要求。IEC标准修订的趋向也证明了PC级ATSE在工程中的推广是必然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单独对PC级ATSE进行阐述的理由。

3.PC级ATSE的选择

在谈及PC级ATSE如何选择之前,我们先分析一下ATSE转换程序。

(1)如果常用电源被检测到出现偏差时,则自动将负载从常用电源转接至备用电源。

(2)如果常用电源恢复正常时,则自动将负载返回转接到常用电源。

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用于常用电源和备用电源之间的转换,要求电源转换开关的操作机构不应使负载电路与常用电源或备用电源长期断开,电源转换开关应提供指示所连接(常用或备用)电源位置的辅助触头。那么我们在选用PC级ATSE时,除按照正常参数进行选择外(同其他同类低压配电设备,在此不做赘述),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电气隔离,0位及挂锁功能

从保证双电源系统长期稳定、安全、安全供电和远程管理考虑,ATSE的主体开关电气隔离特性非常重要,其输入和输出端承受两路电源电压。接触器、断路器和隔离开关其作用功能不同,在选择时要区分对待,隔离开关在断开位置应具有较大的开断距离,国标规定其线间及断开触头间必须承受8KV的额定冲击耐受电压。建议选用隔离开关做主体开关的ATSE。在非消防电源发生火灾及ATSE下端电器设备检修和维护,ATSE应具有0位,有的已经具有0位接口功能,可接至消防控制中心。并且在0位检修时,应具备挂锁功能,以保证检修人员及设备的安全。

3.2延时设定及级数的选择

在常用电源转换至备用电源时,为防止备用电源在市电瞬态波动或失压,ATSE应具有延时检测功能,民规要求不大于30秒,很多产品均设有转换延时,普遍设为1~8秒,笔者认为设为3秒比较合适,它不会影响用电设备或照明等的正常使用。当备用电源转换至常用电源时,普遍厂家均有1~300秒的延时,以确认常用电源恢复正常而且稳定供电,笔者认为2分钟比较合适。在延时时间内,ATSE一直在向负载供电,不会影响电器设备使用。在选择ATSE时,应选用四级开关,N线应当完全隔离,目的是防止ATSE切换时,不同系统中N线上电位漂移,使电流走向偏差,剩余电流保护装置误动作。

3.3关于机电一体智能式

机电一体智能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如GLD沈阳斯沃电器有限公司生产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安全可靠性好等优点以成为发展趋势。开关由开关主体和驱动控制部分组成,开关选用集成控制技术,过零及独特的触头分合技术。下面对其性能作一分析:(1)驱动控制部分,由逻辑控制电路和齿轮电机组成。电路控制核心采用CPU控制,电源部分采用开关电源稳压系统,供电可靠,电路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齿轮电机具有很强的耐湿热性和耐高温性,安全保护功能良好。(2)机械联锁部分,多重的机械联锁,确保两路电源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并列运行。(3)开关保护功能,开关具有三相缺相、过欠电压、电机保护、频率检测功能。(4)GLD控制板性能,采用继承开关式电源,电路具有过载,短路保护,分别提供5V、8V、12V,其中5V为CPU芯片供电,8V为比较检测电路供电,12V为供电及执行转换继电器、外部输入信号供电。采样比较电路采用四个电压比较器,以保证过、欠电压、缺相、短电的检测。程序控制芯片CPU采用PIC16C71单片机控制,具有上电清零,程序中断,双相输入输出等功能。

4.PC级ATSE在工程中的应用

ATSE在工程中实例很多,主要有桥接、三点式、四点式、五点式等接线方式,本文在此不做赘述。PC级ATSE主要应用于供电线路末端进行双电源切换,为三点式接线。

当然,多台ATSE可以配合使用,以增加供电系统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6部分:多功能电器第1篇: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2]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60947-6-1:1998,IDT.

上一篇:艺术美学特征下一篇: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