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美学特征

2024-10-07

武术美学特征(精选9篇)

武术美学特征 篇1

1前言

武术美学是以存在于武术文化中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武术美学是武术哲学与现代美学的交叉学科。本文对甘肃传统武术美学的研究,不在于鼓励武术的本质向花拳绣腿方向发展,而是指导国人在不同时期对不同武术形式的认识与价值判断。不同的武术形式应该按照各自发展方向和社会功能而日趋完善,不应该、也不可能背负所有的武术功能于一身而踌躇满志、寸步难移。武术美学不仅要指导习武者提高自身的思想修为和攻防技术的艺术价值,还要提升武术爱好者的欣赏武术的认知能力和审美水平,尤其还要指导人的终极关怀和精神追求,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伦理观。

2甘肃传统武术内容与传承

西北地区自古地幅辽阔,地形复杂,多民族融合,甘肃作为西北五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文化的交汇地,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见证和统领着武术在西北各地300多年的发展与传播历程。在解放前就已形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的西北风格特点的拳种和套路。其形成过程中,甘肃的驻军和过往客商不同程度地带来了全国各地的各种拳种套路,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具有西北风格特点的拳种内容。浪里淘沙,目前在甘肃比较流传的传统武术主要有通备武艺、八门拳术和西棍等内容,其中社会影响最深的是通备拳艺。

2.1通备武艺

通备武艺是经马凤图、马英图两兄弟和当地武术前辈以融通兼备为主要理论框架,突破门户之藩篱,根据通备劲力规律将劈挂拳、八极、翻子和戳脚等拳械技艺融为一体,近百年发展成为西北广泛传播的拳械套路。拳术包括四路劈挂拳(又叫马家通备劈挂拳)、八极拳、翻子拳和通备十路弹腿等基础套路。

劈挂拳动作包括由滚、勒、劈、挂、斩、卸、剪、抹、掠、摈、伸、 收、探、弹、砸、插、擂、猛十八个基本招法组成。在套路演练中追求正、顺、活、合、快、力、巧、精、妙、绝十字要诀[1]。在甘肃的马氏劈挂拳演练中发力汲取了八极拳的寸劲,翻子拳的翻扯劲,穿插劈挂拳的轱辘劲与鞭打劲。动作时而连绵不绝,行云流水;时而嘎然而止,山崩地裂;时而快速敏捷,闪转腾挪;时而左右穿行, 上下翻飞;尤其二路青龙拳,三路飞虎拳注重腿法的训练,充分反映了南拳北腿的武术风格。

八极拳以六大开八大招为主,追求崩、憾、突、击、挨、戳、挤、 靠等劲。发招进手多用“顶、抱、担、提、胯、缠”技法,重视“崩撼突击”和“贴身近发”。马凤图先生对八极拳有一个题词“岳山八极, 开门短拳;七刚三柔,龙翔虎潜”。八极名家刘云樵先生在他的 《八极拳》一书中,也强调八极与劈挂的融会贯通,讲“八极是刚中有柔、劈挂是柔中调刚,八极之功成,当得虎背熊腰之态;劈挂之功成,每具猿臂蛇腰之致”[2]。

翻子拳就是在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提到的“八闪翻”,甘肃传习的有站桩翻、萃八翻、健宗翻、掳手翻等。套路短小精悍、动作灵活、拳法密集多变、招法迅速连环。风格是“脆如斩钉截铁、快似利箭穿革、硬同重锤击石、弹如强弓满月”。快是翻子拳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对技艺速度的最高追求,口诀曰“出招必准,中者必损”“双拳密如雨,爆竹一挂鞭”。翻子拳、 劈挂拳与戳脚相配为伍,长短互补,也追求吞吐发力,辘护翻扯、 搅靠劈重;注重以腰发力、浑然一气,其特点是套路简洁实用、技法敏捷凶悍、发力迅猛遒劲、架势俯伏闪动、势如暴风骤雨、全套一气呵成。

通备器械保存了若干重要的古兵器技法,最具有典型的是六合大枪、双手刀(剑)、风磨棍三大系列,还有奇枪、提袍剑、劈挂刀、苗刀、拦门撅、三节棍等。近数十年来,吸收了西北陇上鞭杆,通过劲力和技法改变,逐步形成了源于陇上而又不同于陇上的劈挂鞭杆技法、技术套路[1]。苗刀的招式集成枪、棍、刀之艺,招式发而不隐,暴而不柔,力尽发而不留余地;动作朴实无华、招招不空、一气呵成、独具一格。

2.2八门拳术

八门拳是流传在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地方拳种,相传有200余年的发展历史,最初始于兰州,后经过不断发展,逐渐传到西北其他地区。兰州八门拳被称为封手拳和炮捶,青海称八门拳为驷意八门拳;武威称为封手八快。八门一词最早出现于《太白阴经》,八门拳以八卦原理为拳理,拳打休、生、杜、惊、死、伤、 景、开八门,对应闪、展、腾、挪、松、紧、滚、缠八种动作[1]。八门拳械中的鞭杆,左挑右劈,前打后击,凶猛异常。这种风格独特、结构严谨、劲力饱满、变化多端的器械,在演练者手中似蛟龙缠身, 魅力无穷。尽管在历史上相传八门拳的英雄人物很少,毕竟练习此拳种的人地处西北文化较落后,成为达官贵人机率较低,但它为保护个人财产,生命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2.3“北腿”与“西棍”

在武术界,“北腿”是我国北方武术流行中鲜明的特点之一, 内容有查拳、华拳、长拳、少林、谭腿、八极拳、翻子拳、劈挂拳和八门拳等。其中,谭腿被公认为北腿的主要代表,“手是两扇门, 全靠腿打人”是北腿的典型特点。甘肃传统武术由于传播来源多样而内容庞杂,马氏兄弟根据通备劲力规律将劈挂拳、八极、翻子、戳脚和弹腿等拳术技艺融为一体,改良和创编后的马氏通备劈挂拳二、三、四路才是甘肃乃至西北武术“北腿”的集大成。在套路、击技上常常是手领脚发,手防腿踢,上下配套,前蹬后撩, 左勾右挂,外摆里合,明圈暗点。与上肢的劈、挂、撩、拽相结合, 动作凶猛而又细腻,粗狂而又精湛。“西棍”是从棍的粗细长短来区分为齐眉棍、条子和鞭杆,技法特点上称:单手条子,双手棍, 掉手鞭杆;棍打轮子,条打褶子,鞭打梢把。甘肃棍法兼收刀、枪、 剑、鞭之法,相互为用,融为一体,变化多端,神妙莫测。据记载, 棍有炮棍、天启棍、秦安壳子棍和疯魔棍等60多种棍法套路;条子有丧门条子、黄龙条子、梨花条子和西域条子等20多种套路; 鞭杆有五虎群羊鞭、黑虎鞭、缠海鞭杆和劈挂鞭杆30余种鞭法套路。棍法基本有撒、撅、提、拦、搬、卷、封、闭、摆、扎、扣、拨、缠、 劈、扫、挑、点、撩、砸、盖和压等24种[3]。西棍有短有长,技法长短结合,互为补充,充分体现棍为诸兵之魁的本色,尽显“长一寸强一分,短一寸险一分”器械技击特点。鞭杆练习要求:身械协调, 长短倏忽;走鞭换手,身灵步活;伸屈吞吐,刚柔相济;起伏转折, 快如闪电;纵横交织,力贯鞭稍。讲究鞭犹蛟龙缠身,身似猿猴攀纵,眼如狸猫捕鼠,步象雄鸡斗勇。[4]

3甘肃传统武术的美学特征与意义

武术美学不但研究武术文化中的美学思想,还研究不同武术拳种攻防技术中的身体艺术特征,以及技战术使用中的美学价值[4]。甘肃传统武术美学特点主要表现在精神美、武德美、技艺美和动作名称与歌诀美等方面。

3.1精神美

中国传统武术的美首先是精神美,充分体现在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救亡图存、大无畏的民族精神。甘肃人民如果没有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的豁达精神,融会贯通、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就没有各种武术拳械在甘肃的传承与发展,也就没有通备武艺、八门拳术的不断创新与完善,更没有西北武术风格的繁荣与彰显。以通备武艺为例,马凤图先生继承了“理象会通,体用俱备;通神达化,备万贯一”为主旨的通备拳论,结合中国古典 “兼收并蓄,刚柔相济,扬长避短”的美学思想,以戚继光“各家拳法兼而习之”的思想,一生积极倡导和促进武术的跨门派跨地域的交流与融合,将短打八极拳、快打翻子拳和戳脚与劈挂拳的通背劲融会贯通,穷尽毕生精力创立了通备武艺技术和理论。将通备武艺的“文通武备”、“融通古今,兼备内外”、“博取众家之长, 融会贯通”的蕴意用于实践,不断领悟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最终达到“拳艺、书艺、医艺”三艺并重的精神追求。由于拳理与指导思想的高水平和高境界,打破了武林排外守旧传统, 使通备拳艺在理论与技术等方面迅速完善与发展。成为当今传统武术领域中独树一帜,自成体系的通备武学。“通备”思想也蕴含美学“真”“善”的思想与“美”的最终追求。在“通备”思想的指导下,甘肃的其它传统武术或多或少在理论与演练风格上受其影响。理论上突破门户之藩篱,传承文通武备、内方外圆的思;技击动作在艺术造型上沿用旧势,外柔内刚,气韵优美;发力上讲究猛冲狠击,硬脆冷弹;节奏上讲究刚柔相济,崩撼突击。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外俱练”、“形神兼备”、“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的美学审美观。

3.2武德美

“武德”提倡一种大美与大善的结合,要求武者必须崇尚伦理、仁爱忠信、文武兼备。武术界通过对武德的强化、武技的规范、规则的制约、美感的提升等,最大化弱化和消解武术中的暴力元素,使武术呈现出适度体现暴力元素,又巧妙消解暴力的二律背反态势。弱化和消解暴力是武术技击美的特质,美本质上就是德行的外观,也是和谐社会理念下武术的生存发展策略[5]。在甘肃,武术传承主要是师徒、家庭传承和学校传承,师徒与家庭传承有着严格的择徒、授艺和授德的过程。拳师是非常重视继承人的选择的,择徒通过品德、身体状态与体型、毅力与吃苦精神多方面考察,对外恪守“择人而教,宁缺勿滥”的信条。对内遵从儒家“在家为孝,入为国忠”的最高道德标准。通备大师马凤图先生终身实践“文通武备”的精神,“国家危难,匹夫有责”的情怀, 解放前在军政两界为国家安定,武术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解放后以高超医术,悬壶行医,名播秦陇,著有《马凤图医案、医话、医论》;后又以精湛武技为师育人,完善通备拳艺孜孜不倦。

3.3技艺美

武术动作的技艺美包括动作的力量、节奏、攻防和艺术造型等。如果是非正义、反道德之战,即使打斗力量非常迅猛、速度敏捷,动作飘逸、节奏灵动,而给人的感知是丑陋与卑俗的,并非愉悦之美[6]。尽管甘肃流传武术拳种繁多、技法多样,但通过相互交流、实践、融会贯通。体现出整体技击动作简洁朴实,雄壮犀利; 刚柔相济,绵里藏针;势雄力猛,势险节短;大开大合,起落钻伏; 猛劈硬挂、敏捷凶悍的西北传统武术特征。蕴含了西北民族人民粗犷豪爽,胆大心细的性格特征。武术作为内涵丰富的人体建设方式,是人体体现技击动作的科学系统规范。武术就需要不断的交流、对练和实战,才能取得不断的进步。西北人民也推崇以弱胜强、以小胜大、一击制敌的武术文化。要想抓住战机取胜,一要增强应变能力、使步法快、出手快、力强劲整;二要加强攻防意识,以意行拳,发力凶猛,心动气达手到。只有学会身、心、意的自我控制,才能通过人体的技击活动完成对人格秉性的禅修与体悟,来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天人合一”,最终以有限去突破无限, 达到武术之最高之境界,体悟宇宙更高的智慧。

就“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方式”而言,东方民族仰仗的是“体悟”的力量。这与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范畴的思维特点是一致的,以对世界的浑沌之悟与比兴而言,构成了东方以意象为核心的美学特征。劈挂拳对“意”和“象”的要求是:腾如龙、猛如虎、 狠如鹰、机警似猴、腰灵似蛇,滑如油、冷如冰、快如电、行如风、 站如钉。武术美学的“象”就是根据“意”,通过比拟、象征、联想、 想象等心理活动所选择的身体形象表达,给人以体悟的艺术空间;棍法动作要求:简约凝炼,古拙朴实,粗犷勇猛,荒率清晰;换手调把,梢把并用,招断势连,势尽力存;哄闪虚幌,棍法密集,扫扎劈点,变化莫测。外显古朴遒劲之形,内含刀枪剑鞭之法,抡棍快时“好似蝴蝶乱金鸡”。追求人随棍出,棍随人行,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的和谐美。

3.4动作名称与套路歌诀美

中国的诗词文化历史悠久,古代诗词意境优美,诗意幽远, 词性对称,字句平仄押韵。甘肃传统武术动作的名称与歌诀都体现美。如劈挂拳的鹞子穿林,野马奔槽,莽龙翻身,燕子抄水,青龙出水,青龙戏水,白马跪道,青龙蛰伏。八门拳的鸳鸯腿、叶底盗桃、黄羊探蹄、喜鹊登枝等。不仅是词语美,意境更美,而武者根据自己对武术动作名称意境的理解和技击实践对动作造型 “势”的演绎更能体现美。例如,八门通背拳歌诀“:八门通背英雄服,左右双捶赛猛虎。花手能顾上中下,寸腿十字又冲捶。捞肘偷步背心打,花手炮捶莫轻发。左砍右劈鹏展翅,拧身单鞭左右使。 左右鸾炮穿袖腿,上打下撩并肘膝。画眉三展急如雨,撕肘随带鸳鸯腿”。描写简洁,比拟恰当,意境活泼,充分体现套路中动作对称,劲力纯厚,委婉矫健的运动特点,也表现了八门通背拳“三拳两腿一花手”技击特点;北棍棍法有:黑驴滚缠,独狼下山,丹凤朝阳,凤凰展翅,乌龙摆尾,黑虎掏心,拔草寻蛇,朴鸽旋堂,蝎子立尾,鱼跃龙门,金刚抱琵琶,悟空盗扇等。取“象”不仅有传统的龙、凤、虎、蛇,还有北方特有的驴、狼、鹞、蝎等,还取意于神话故事,充分体现了北棍棍法的名称美和意境美。

4甘肃传统武术的传承

甘肃传统武术传承途径主要是师徒、家庭传承和学校传承, 师徒与家庭传承有着严格的授徒、授艺和授德的过程,授徒规模一般不大,却是甘肃武术的主要传承方式,代表着该拳种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学校传承也分为武校传承和高校传承,武校传承由于受到竞赛目的和武术比赛规则的限制,主要以竞赛套路教学为主,传统武术套路为辅,比赛时增加难度动作后减弱了西北特色技法与风格的彰显;高校传承由于受到教师资源、学生质量和教学大纲的限制,导致传统武术拳械传承内容少之又少,并且质量不高,人数不多。以通备武艺与八门拳为例,尽管马氏四杰及其子女与门人为马氏通备拳械的传承做出了不懈努力,甘肃高校也都有马氏劈挂拳的教授,但仅限于劈挂拳一路抹面拳, 二路青龙拳、三路飞虎拳和四路太淑拳几乎不见踪迹。八门拳只在民间传承,甘肃高校只有分手拳零星教学内容。由于拳术是器械传承的基础,西棍在高校的传承除了少量鞭杆教学外几乎是零[6]。总之,目前西北拳械的传承面临尴尬境地,武术之乡的传承也只是零零星星,不成系统。在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和网络已成为传播西北传统武术的有效手段,它不仅影响着西北传统武术的传播速度与面积,还有助于甘肃传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但是,目前在书籍方面关于西北传统武术的专著较少,还没有西北马氏通备拳械的专著。互联网上尽管有一些西北特色的高质量传统武术视频,但主要是组合动作以集锦方式出现,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根本看不懂也学不会。西北传统武术既注重实用技法又注重套路演练的意象造型,尤其是通备拳械将技法、招法的精髓和格斗理念发挥到了极致,仅靠视频很难掌握其精髓。所以,只依靠视频与书籍保存是很难将优秀的西北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下去的。毕竟,武术是靠体悟和言传身教来传承与发展的,没有身体在练习与实战中的体会与感悟,是很难得到运动中的力量控制和情感体验。我们应当加强甘肃传统武术研究与学习,不断挖掘其在当代的社会价值,努力为西北传统武术的现代生存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确保西北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本质特征和民族特色得到良好传承。

5结论

本文通过对甘肃传统武术美学特征的总结与研究,突出西北武术风格特点与其在中国武术中的特殊地位,不断丰富武术美学研究内容,对发扬与传承我国传统武术与文化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目前,武术创新精神是中华武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只有使体、用、艺融于一炉,才能显出传统武术的本色。对西北传统武术美学研究,不在于鼓励武术本质向花拳绣腿方向发展,而是指导国人对不同时期不同武术形式的认识与价值判断。武术训练不仅能颐神养生健体,还可以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更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以身体运动的形式为人们展示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给人以美的陶醉和诗意文化的享受。

武术美学特征 篇2

摘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来,人们都在不断的追求美。中国武术文化博大精深,将美学完全融入其中,本文主要通过对武术中的形体美、技艺美、造型美、协调美、节奏美、武德美、语言美、意韵美的介绍来浅析中国武术文化中的美学。关键词: 武术 文化 美学 审美

我从小就喜欢看武侠片,其中少林寺、少林小子、醉拳等更是百看不厌,吸引我的不仅仅是里面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里面的武打动作融入了武术文化中的美学,让人在欣赏的时候如痴如醉,经过一段时间的欣赏学习和老师的讲解,我对武术文化中的美学又有了新的认识,美是人类社会活动实践的产物,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而发展的。人类通过自身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出了一个拥有辉煌灿烂的文化的美的世界。武术之美,更是如此。

一、武术文化的外在美 1.形体美。

形体美以其匀称的体态和柔和的线条,以形动人,以情感人,成为大自然中最为完善的一部分,标志着人体的健康和尊严。因此,形体美是人类最崇高的和被热切追求的目标之一。武术项目十分讲究动作姿态,如长拳展现的是一种姿态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并包括窜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等动作和技术的拳术。长拳动作除了要体现攻防技术外,还要讲究骨法,动作要求规格,姿态优美。如拳谱中所要求的“五体称”,即四肢与躯干五条线要像写字一样,结构匀称、工整,或撑拔张展,或勾扣翘绷,无一处松软,充满骨力,呈现健美之势。

2.技艺美。

武术技法要求:“轻似随风絮,重若千钧铁”。“震脚”、“拍地”、“砸拳”等动作能使运动过程的轻、重之分明朗化,充分体现了轻、重的对比关系,鲜明地突出“重”的因素,在短暂的停滞后,如同打开闸门奔泻而出的洪流一样,很快就促成运动状态和节奏的转折变化。套路里由于各种动作的先后衔接,其中不乏轻、重,或是重、轻之对比。轻重相间,构成了此起彼伏、铿锵有力的运动节奏。当人们观赏武术比赛或表演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欢呼和赞叹,这就是欣赏着发自内心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它既在生理基础上给这种感观愉快,却又超出生理基础之上,它主要是培育人的感知。譬如对套路演练的感觉, 通过变化的招式, 人们会在眼前不断地感悟到一副副流动的画面。这些画面时而波涛汹涌;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如巍巍重山,泰然耸立;时而像惊魂脱兔, 狡黠多变;时而骠悍猛放;时而通达干练;时而如鹰击长空;时而如浅底鱼游。正是这些层出不穷的变化, 时时唤起人们新鲜的感知而使人享受到美的愉悦。

3.造型美。

武术的造型艺术美可分为动造型和静造型,通过动造型和静造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运动形成了连续不断的画面。如“金鸡独立”、“白鹤亮翅”、“金鸡报晓”、“朝天一柱香”等,这些取自于生活中的典型形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动的画面,自然就显示出了迷人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感染和享受,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了武术运动造型美的个性。

4.协调美。

武术运动中有规律的反复、连续性,以及动作和形态转换所产生的美感。武术流派繁多、风格各异,因此武术动作在演练过程中有慢有快。从另一方面讲,武术动作的一拳一脚或者是一个腾空、一个旋转等等,都可在视觉上构成各种运动的轨迹,这些轨迹形成了优美的空间变化。这种千变万化、瞬息生辉、稍纵即逝的线条排列与组合都能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

5.节奏美。

武术套路节奏鲜明、气韵生动、富有美感,尤其是现代自选套路的发展在节奏的变化上尤其突出。特别是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集体表演项目,在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伴奏下,运动员们以古朴而有特色的拳法,节奏鲜明,时而单练、时而对练,动作整齐而有难度,内容新颖而不落俗套,紧紧抓住观众的心弦,以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技艺、清新的音乐,使人们赏心悦目,深切体验到武术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二、武术文化的内在美 1.武德美。练武之人讲究武德,基本思想是以仁慈、忠厚、善良和爱心来待人接物,处理一切人际关系。武德的仁学中心首先表现在练武与修身的统一,习武既是人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要求习武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与宏大的胸怀和气魄。其次,武德的仁学中心还体现在武技的运用上。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技击必然内含着残酷与暴力。然而武术的仁德精神却要求以制取对方为主,尽量避免杀人取命。以武会友,更是讲究点到为止。

2.语言美。

武术文化的语言美主要体现在武侠小说中。而武侠小说的大家莫过于金庸、梁羽生、古龙。下面就简单谈谈他们的语言风格: 金庸小说的语言,典雅古朴、生动活泼、诙谐逗趣而又富于变化,他的小说既有诗情画意,柔绮委婉的情境,又如西方小说直探人生、命运的真谛。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西方小说的创作技巧,中西结合,使小说结构既精巧、繁复,又谨严、完整。给人以认识、教育、审美、娱乐的效果,那是一种与读经典名著同样的甚至更高的感受,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寄托。

梁羽生小说的语言文采飞扬,字里行间透出浓郁的书卷气,故事中又常常用诗词歌赋、民歌俗语点缀其间,以创造优美的意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的小说技法以传统继承为主,多用章回小说的形式铺张故事,叙事中有着明显的说书人的口气,表现出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古龙小说在语言、技巧上,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独家风格。他的小说的语言句式短,叙事力避平铺直叙,行文多跳跃抖动,情节惊险蹊跷而又不违悖情理,辟境造意,刻意求新。

3.意韵美。

在传统美学中意是审美意识的主导方面, 指主观意识、趣旨及其在创作中的艺术表现。韵是超然于世俗之外的生动含蓄的风采气度。在中国古典美学中, 讲究写意, 注重意存笔先, 画尽意在, 写一时之意, 意尽言止的境界。由于受这种美学思想的影响, 导致了武术在气度、神韵上追求形神兼备, 然后更强调传神而脱形。武术将现实的审美感受提供和集中, 贯彻到整个演练过程中立意尽意、意发传神、心动形随、以达到意境美。韵的生动自然雅致清奇、委婉含蓄、趣味无穷的境界, 表现在武术中, 就是演练者的动作、神态和风貌展示特有的东方古典之美, 激发欣赏者的联系和情思, 以获得意外之意,从而获得绵绵无尽的美感。

结束语:此外,武术之美还包括攻防美、武仪美、武境美、心灵美等等,中华武术是最富有民族审美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它以美为基础, 以美为出发点, 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我们应在东方传统文化和美学的基础上去研究武术美、感受、欣赏武术美, 用心去领悟美的内涵,从而带来心灵的震撼, 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参考资料:浅论武术的美学价值--郝宇 浅谈中华武术的审美功能及美学特征--吴正好 浅谈中华武术套路的美学价值--侯沛伟 杨明珠 张建强 武术对当代大学生修身的价值探索--徐现峰

武术美学特征 篇3

1 武术套路的美学分析

我国武术源远流长, 传统武术有着古朴遒劲的武术套路, 而近代武术发展趋向于精彩炫目, 但是整体而言其都具有非常高的美学价值武术发展到现在还被人们所喜爱, 不仅其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同时人们在演练武术套路过程中, 会锻炼自己的身体, 给别人以美的享受。武术的主要内容就是技击, 而运动形式多是用套路和格斗, 而且武术重视内外兼修, 在进行武术套路运动中, 讲究动静结合的节奏变化, 通过起伏转折把各个动作相互联系起来, 在套路布局上采用虚实之间的变化, 最后让整个动作过程达到形神结合, 做到心到、眼到、气到, 让动作一气呵成, 完美协调。

2 武术所具备的美学特征分析

2 . 1 武术套路具有形式美的特点

演练武术人员, 其每一套动作都有形式美, 但是其对演练人员有一定要求, 例如:无论年龄多少, 表演者一定要有矫健的身体, 所有动作如行云流水般流畅, 这样武术套路才会给欣赏者以形式美。武术讲究物体匀称, 所有动作在演练中必须一气呵成, 精准到位, 把原人类的捕猎和劳作表现出来, 例如:形意拳, 其就是对一些动物的动作进行模仿, 还有太极拳, 有些动作如猛虎下山, 有些动作如山岳耸立, 模仿的惟妙惟肖才, 体现出了武术套路动作的美感。除此之外, 套路演练中合理的搭配服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然后动作和使用的器械合二为一, 再把招式融入到其中, 进而形成统一的风格, 在选用的武器中, 一共有十八般武器, 这些都是原始人类用于保护自身和捕猎所用的, 但是现在演变成表演的器具, 而且经过了精密的制作, 也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只有这些还不够, 对整个表演结构要编排精巧, 就如同一篇文章一样, 分清主次, 搭配合理, 有对比和呼应的套路, 把形式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2 . 2 武术套路具有劲力美的特点

武术发展源于远古人在生活中的打鱼捕猎的动作, 到现在其中的技术击打性已经减弱了很多, 但是还保留了踢、打、击、拿等一系列的攻防动作, 和原始的武术功能不同, 现在练习武术的人都注重力度和劲道, 例如:在练习长拳时, 就要求遵循劲力顺达的原则, 出手的时候不用带有太大的力量, 但是要保持动作的流畅性, 对于到了着力点位置, 才应该把劲道发挥出来。再如太极拳, 其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手法, 在表面上看太极拳软弱无力, 但是实际中其会绵里藏针, 后劲无穷, 其练习要点要掌握推、转、按、靠等方法。在实战中会利用自身肌肉的感觉来对对手使用的力度进行判断, 然后再借力、用力、打力, 从而攻敌制胜。但是现代武术在这些基础之上, 有增加了一些具有观赏性的表演性动作, 让武术更具有时代的魅力特色。

就拿抡臂砸拳的接“弧形步”进行分析, 其动作要领就是先沉重后轻快, 让整个劲力按照这个模式进行变化。一般演练者先会绕圈打旋, 把落叶一样的轻旋感觉体现出来, 然后进行上步拍脚, 这一套动作响亮而有力, 在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非常强烈的震撼, 同时在表演完之后, 会让人久久不忘, 在这方面动作的劲力和艺术不产生矛盾, 在所有的武术套路中, 使用力量可以很好的展现武术的劲力感, 然后间杂着柔弱, 以及轻曼的动作, 进而让整体的武术套路刚柔并济, 力道和美感完美结合, 整个动作浑然天成, 表演后人们会有一种羡慕和学习的心里。

2 . 3 武术套路具有节奏美的特点

武术套路运动过程中, 一招一式都不是单独存在的, 其和前后的动作都有连贯性, 而且整套动作表演下来, 会体现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在武术套路中, 有些动作具有重复性, 而且在形态的变化, 动作的转换上都有一定的停顿, 整体而言, 虚实相宜, 舒缓有度, 体现了很好的节奏美。例如:在武术的长拳中, 其在出拳时讲求拳绵绵不绝, 动作像蚕抽丝一般, 这些都体现了动作的轻盈性, 但是如果演练的是短拳, 短拳就讲求气势滂沱, 很好的展现出爆发力, 长拳和短拳转换时, 其会有一定的停顿动作, 然后在一瞬间完成动作的转折。缓如鹰, 快如风就可以说明动作之间的快速变化和转折。武术动作都以快为主, 慢为辅, 整体编排互补, 进而体现了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

3 武术套路所具有的艺术性分析

3 . 1 展现出一定的艺术氛围

在进行武术套路的演练中, 其不仅仅只有外面的动作架子, 其还在于对内的修养, 同时练习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好自己的精神和情绪变化。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有些观众看到的套路似乎杂乱无章, 但是这是演练者精心设计的, 保证整体的协调性, 给人们营造出非常和谐的艺术氛围。在当今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中, 武术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 建立和谐的价值观。对很多武术套路的研究中发现, 其动作要领都是强调自然规律和人的目的和谐统一。在演练动作中, 不会出现生涩难练的, 都是整体和谐统一, 步调一致, 演练起来灵活潇洒, 非常富有节奏性和和谐性。如果武术套路所追求的是超出自然规律的, 那么很快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除此之外, 武术还对内在的神韵美有所追求。在武术历史发展中, 历来武术大家都讲求内外兼修, 形神兼备。虽然很多武术已经分成了很多支派, 在表面上有很多审美区别, 但是在气与神的和谐统一方面却从来都没有变过, 通过练习武术不仅强身健体, 而且还可以把体与魄达到相互融合的状态。

3 . 2 具有民族艺术价值

武术动作虽然千变万化, 而且还讲求以心行气, 同时要以气运身, 这种内外兼具的方式让练习者感到妙不可言的美。武术套路本身非常重要, 其是武术在形式上的一种展示, 但是很多演练者不仅对动作和招式进行修炼, 其对武德也非常重视, “德心、德性、德行”三者在练习者身上都有体现, 而且其非常重视, 没有武德再好的武术本领也不会得到别人的赞许, 和为人处世一样, 都要忠孝父母, 端正无邪, 和人为善, 这些都体现出了人们的性格特点, 因此, 说武术体现出了民族艺术。例如:在演练太极拳中, 其就有中和之道的原则, 这对人们的心理进行自我调节非常好, 这些都是看不见的东西, 但是确实不可或缺。

近些年, 这些潜在的价值也充分被人们所认识, 希望在以后的发展中, 会将其继续扩大, 继续传扬。武术套路运动这种自强不息的运动精神, 也很好的体现了我国积极向上的民族艺术, 在现代社会中, 竞争非常激烈, 人们在精神方面有很大压力, 导致内心世界出现问题, 甚至有大部分人常年都处于一个亚健康的状态, 针对这些情况, 有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放到武术练习上, 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 其中不仅具有攻防意识, 而且还蕴含了一些哲学思辨的动作, 在长期的演练中会给人非常多的启示。武术这门艺术来源于生活, 但是却高于生活, 可以利用练习武术的过程, 来重新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感知, 找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而在正常的生活中, 又会对武术产生一种新的向往, 或者对武术有一种新的创造。武术和生活是分不开的, 如果人们都太生活化会导致功利心增强, 如果太艺术化就不可能让人们对生活进行再次回忆的创造。

4 结语

在现在对演练武术的评价系统中, 美学价值所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多, 因此, 对演练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科技的不断发展, 武术这门艺术也会重新焕发新的光芒在以后的时间内, 希望热爱武术的人们在演练过程中, 继续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谢晓清, 谭飞.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性研究[J].搏击 (体育论坛) , 2015, 7 (5) :85-87.

[2]董逢伟, 张河水, 段丽梅.普通高校推广《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可行性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2) :134-136.

[3]曾世华.2010—2013年中华武术套路研究的动态及展望[J].体育学刊, 2014 (1) :139.

[4]朱永光, 孙维国.关于武术套路教学采用高效模式的实验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 :139.

[5]侯建斌.武术运动的竞技特征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26) :138, 140.

[6]赖浩宇.浅谈大众传媒对武术运动发展的影响[J].华人时刊 (下旬刊) , 2014 (2) :174.

浅析西方悲剧的美学特征 篇4

——以《俄狄浦斯王》为例

【摘要】

悲剧艺术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古希腊时代,悲剧创作就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乃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如三大悲剧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俄狄浦斯王》就被亚里士多德誉为“最完美的范本”“完美悲剧的典范”。

【关键词】悲剧

过失说

俄狄浦斯王

【正文】

一、悲剧的定义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或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又译净化)。”这是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定义,除此之外,他对于悲剧理论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他认为“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使引起怜悯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二、悲剧的审美特征与过失说

而更详尽的悲剧理论或是说达到悲剧目的的理论是他的过失说:悲剧人物必须善良,不善良的女人们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恐惧之情,而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错。

悲剧主人公遭受的痛苦并不是由于他的罪恶,而是由于他的某种过失或弱点因此他的遭遇就会引起我们的同情或怜悯;而他又不是好到极点,而是和我们类似的,因此才会使我们担心自己由于同样的错误或弱点而受到惩罚,由此就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不安。

总结来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性格应该有以下四点:一是性格必须上来,二是性格要合适,三是要与一般人相似,四是性格要保持前后的一致性。而要造成可引起观众怜悯或恐惧之情的犯错除了他性格本身以外,最为重要的便是他的行动。

在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中行动犯错又主要分为:无知的行动错误,如《俄狄浦斯王》;无节制的行动错误,如《美狄亚》;以及判断错误,如《安提戈涅》。悲剧塑造的人物的行动错误或过失要符合三个原则,首先他的行动错误要合乎常理也就是逻辑原则,他的行动过失要触犯人们习以为常的伦理思想也就是道德原则,最终他行动及其后果给人带来情感体验或是说甚美体验,也就是审美原则。

三、《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审美特征

以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为例,《俄狄浦斯王》讲述的是,俄狄浦斯是忒拜王拉伊奥斯的儿子,拉伊奥斯预知自己的儿子会杀父娶母,因此,俄狄浦斯一出生就被他父亲让牧人把他抛弃,但是,科林斯王发现了他,把他收为养子。俄狄浦斯长大成人后,知道自己可怕的命运,便逃了出去,可事不凑巧,他恰好来到了忒拜,在那里当了国王,还娶了前王的妻子。后来,忒拜城里发生了瘟疫,死了很多人,弄得人心慌慌。神说只有找出杀害前王的凶手,瘟疫才能停止。而当地的预言家说凶手就是俄底浦斯,俄底浦斯不信,认为是有人陷害他。王后告诉他前王是在一个三叉路口被人杀害的,俄狄浦斯怀疑前王是自己所害,因为他确实在一个三叉路口杀害过一个老人。后来,经过调查,找到了当年的牧人,事情的真相大白,应了神的预言,俄底浦斯受到命运的惩罚。俄底浦斯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的忒拜王国流放自己。

俄狄浦斯王是一个好人,而他又不是好到极点。当得知自己可怕命运的时候,为避免伤害到自己的养父母,他出逃;俄狄浦斯智慧超群,热爱邦国,大公无私,猜破女妖的谜语,为民除害,当他成为王者的时候,他表现出的是爱民负责的态度,是一位贤明君主的形象;当查出真相时他又勇于承担责任,戳瞎自己的双目,主动请求将他放逐。这些都说明他是一个好人,并且他的“好”从悲剧的开始到了悲剧的结尾,保持了前后的一致性。但他又不是好到极点,旅途中曾来到众人所说的国王遇害的地方,杀过路人。这一点既是和一般的人相似,也是好人的难得犯错,无意之中却与他的命运重合。

俄狄浦斯王杀了前任国王,娶了前任国王的妻子,最后查出真相,俄狄浦斯杀的是自己的父亲娶得是自己的母亲,而在此之前,他是不知道的,充分体现出了主人公的无辜性。

俄狄浦斯王知道自己可怕命运时,他为了避祸,流落飘零,浪迹天涯,这符合一个“好人”在面对无法控制的事情时所会做出的反应:逃避,在杀过路人时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这种生活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即造成了悲剧的合理性,这符合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中的逻辑原则。

俄狄浦斯王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在三叉路口杀过路人,却不知道他杀的那位老人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当他当上忒拜的国王时,他娶了前任国王的妻子,也就是他的亲生母亲,并和他的母亲生下了儿女。伊俄卡斯忒也就是王后“徒然面容惨白,她已经一切都明白了,绝望地冲出宫去。她发了疯,穿过门廊,双手抓着头发,直向她的卧房奔去。她悲叹自己的不幸:给丈夫生丈夫,给儿子生儿女。”俄狄浦斯王不仅犯上弑父,而且乱伦,这是对社会道德的冲击,符合了亚里士多德过失说中的道德原则。

四、悲剧的审美意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使悲剧达到“净化”的效果,一方面,他要求:祸不完全是自取。自作自受是不能引起人同情的。“不应遭殃而遭殃,才能引起哀怜。”另一方面,他要求祸不完全是自取,也就是说主角遭殃并不是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

俄狄浦斯王弑父娶母,在于强调命运的可怕。他本人却没有道德上的过错,无意中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而自我惩罚,正表明俄狄浦斯王的道德高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不回避矛盾。

《俄狄浦斯王》这一整个悲剧塑造的主人公俄狄浦斯王,是敢于反抗命运的英雄,在抗争中呈现了正直、诚实、意志坚强,负有高度责任感的优秀品质,是一位值得同情的主人公,虽然俄狄浦斯王在和命运的抗争中走向毁灭,但是成为了歌颂的对象。在他的身上,表现出了人的意志与邪恶命运的抗争,人在命运较量中失败了,却在道义上,人格上为人赢得了尊严。而借由他的毁灭,使观众们得到“净化”,也就是道德上的教化,从而使人不断的完善,达到悲剧的效果或是说达到审美的一种目的。

五、小结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以及他的美学思想虽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但其理论贡献是不可抹杀的。他以悲剧为代表的艺术创作原则,以及艺术教化伦理道德,陶冶审美情操的功用,对后世西方的美学思想、艺术理论有深远的影响,他的许多合理见解,至今值得借鉴。

六、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2]

武术美学特征 篇5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武术的身体文化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1“内外兼修”的身体文化特征

从身体文化视角认为武术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东方身体文化的一种形式,武术国际化是我国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主动互动过程,尽管事件本身推动了武术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发展,但是却以逐渐的文化内涵割舍和传统摒弃为发展代价.武术国际化加速了中西方身体文化的互动过程,更加深了这种身体文化的博弈程度。中国武术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现在所能查到的出处,是张载的《正蒙》。然而和张载同时的程颐就不认可,他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二程遗书·卷六》)依本人理解,张的“合一”,程的“无二”,其内容是说,天人同此一气,或同此一理,人的仁义礼智本性乃是天的赋予。在他们的著作中,这个赋予人以善良本性的天也是一个人们必须敬事的天,是一个可以和人感应的天,是可以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发展到今天,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古代所有思想的核心,并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被赋予了它从来不曾有过的人与自然和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意义。结合到武术层面上来说,首先,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武术练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如孙福全《八卦掌》借助天地之气候形式法,《少林八卦五行功》按季节不同练不同的功法等。此外,从“天人合一”思想引发出“圆”与“空”的观念,是人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悟,因而也是动功最佳方式与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阻,圆而又空则做到活泼自如,循环不息。如太极拳以圆、空为技击特色。

因此,中国武术注重“内外兼修”、“神形共养”的“修炼观”,强调意识与肢体动作的高度统一,即“心身合一”。所谓“内外兼修”的“内”系指人体内的脏器与人的心性、精神与意识。“外”系指人的体形体态。内外兼修就是在健身的实践中,重视精神意识、脏腑器官和体形体态的同步修炼,不偏废一方。所谓“神形共养”就是不仅注重形体的练养,还注意精神的调摄,强调意识对形体的主使作用,以达到形体健康、精力旺盛、身体与心理(精神)平衡发展。通过这种“内外兼修、神形共养”的锻炼方法,一方面能使作为生命载体的身体状态得到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能在精神的感受中获得全新的内在体验。

1.2“攻防兼备”的身体文化特征

从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武术有技击运动和套路运动两种表现形式。技击运动为散手和推手等对抗性项目,着重实用,有明显的攻防技击特点;套路运动则讲究表演艺术效果。追求美感,但都仍是以体现武术的根本特征技击性为目的,力求表现逼真的攻防动作,给人技击含意的感受。

武术的每一个动作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每个招式都有它的功防意义在里面。中国传统武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落架开始,就处处着意细节上的自我防护,一招一式都尽量不给敌方留下偷袭的空隙。从步型看,它要求双膝内扣,两脚掌以“不丁不八”之势对合,前腿胫骨稍向内侧扭转,充分体现了对下半身各要害、脆弱部位的小心防卫。从身段看,它要求含胸、收腹、沉肩、坠肘、处处寓含着对小腹、两肋、前胸、两胁、腋下等重要部位的悉心守护。哪怕是细微到手腕以下的动作,也无不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如要求出掌、伸指时收拢拇指,严防劈打时不慎挫伤拇指关节等。

从动作的组合看,武术套路的战术目的十分明确,拳打、掌劈、指戳、脚踢、肩撞、肘击等都有的放矢,连续进击的动作中多能较清晰地体现出对敌方可能出现的闪躲、挡格等动作的应对及对时间差的把握,充分突出了功防意识,外观上给人一种“真打”的感觉。每两个进击性动作之间“腾空飞腿”接“旋风腿”都有一定的衔接、过渡,或托或铲,或甩或转,或绕或卷,照顾周到,丝丝入扣,充分体现了“活敌情”思想,其技击思想十分缜密。在套路的每一个攻击性招式中,无不兼顾自身防护,不过度,不自失,一手主攻时另一手必辅佐、照应,在套路设计中力避“杀人不顾己”之类的破绽,显得十分周密、谨慎。

如太极举以棚、履、挤、按、采、挒、肘、靠为主要攻法;形意拳以劈、崩、钻、炮、横为基本五拳;长拳以踢、打、摔、拿为四击;八卦掌以推、托、带、领、搬、拦、锁、扣为八法。而器械又根据不同种类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实战搏击又有千姿百态的各种打法。虽然各家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规律,表现攻防的特点。武术具有攻防技击的特征而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

1.3“健体强身”的身体文化特征

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属于人体科学的一部分,而中国的人体科学是建立在传统医学———中医学的基础之上。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精气神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精生于气,气化于精,精化于气,气化于神”(林佩琴:《类证治裁》)。武术练功不仅重视内在的"精气神"的锻炼,而且还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动作的演练,因而收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例如,太及拳就是根据太极生阴阳,阴阳合为太极的阴阳学说的原理,极为强调“动静相生、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蓄而后发”等要求,实际上都是阴阳法则在不同角度和方法上的运用,以达到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有序、平衡而固本培元,延年益寿。形意五拳则是根据人的脏腑与五行相配的五行学说,认为崩拳其气发于肝,可练肝;炮拳其气发于心,可练心;横拳其气发于脾,可练脾;劈拳其气发于腑,可练肺;钻拳其气发于肾,可练肾。近几年来站桩练习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健身养生功,就是以“经脉者,所以行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脏编》)的经络学说为生理学依据的,经常练习此功,亦能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机能,延缓衰老的健身目的。

当今,大量的科学实践证明了武术的健身与养生的作用。武术中的“以意导动”、“以意运气”、“以气运身”的法则对人的神经系统的煅炼亦极为有益。以武练身整个活动中的“意存丹田,意布五梢”循环往复的念动训练使中枢神经兴奋性增高,应变能力加强。同时,通过活动使人的气血充沛、活跃,使分布在脑部的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增强脑部血液循环,从而加强脑细胞的供能条件,改善大脑功能,增进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与稳定性。

武术讲求“内练一口气”,这“气”虽有多义指向,但并不否认呼吸在武术运动中的重要作用。武术运动的呼吸与自然呼吸相比,更强调“深、长、细、缓、匀、柔”,其腹式呼吸由于保持了腹实胸宽的状态,使胸腔宽松,为肺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氧气和血液的畅通运转。武术运动在提高骨骼肌工作能力的同时,也对骨骼的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对老年人骨骼研究中发现,武术中一些绵缓型拳种对延缓骨质疏松及脊椎压缩性变形均有较好的效果。武术运动对于机体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是全面的。长期从事武术锻炼,能发展人体的速度、灵敏、协调、柔韧、耐力、弹跳等综合体能素质;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适应性和免疫机能,延缓人的自然老化。现在,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中国武术具有显著的健身养生的价值,越来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识。这种实用理性的价值观也为中国武术推向世界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1.4“极富表现”的身体文化特征

中国武术的表现力主要是从武术套路中体现出来。武术表现具有吸引人追求美的心理特征。武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是带有综合性的,武术运动表现力是武术技艺中表现出的形体美、动态美、艺术美等方面的综合反映,从而使人们认识武术美的内在价值。武术的表现力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从习武中获得身心的愉快,并在社会大众中得到发展;二是人们从对武术的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文学、影视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均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随着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达到娱乐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因而通过自身对武术的习练以达到自娱性为目的的日渐减少,而以武术的观赏为娱乐目的的情况,则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及人们对武术的健身、防身实用价值认识的提高而大为增多。这种由个体向群体、由封闭向开放方向发展的武术娱乐性文化特征的转变,亦是很有利于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的。

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国武术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都与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因此,中国武术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都是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属于世界体育文化的范畴。而历史上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高度发达的象征,而且将会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

2 中国武术对世界体育美学的影响

人体美,即体形健美,它是美之精华,是最自然、最基本的美,形体美以其匀称的体态和柔和的线条,以形动人,以情感人,成为大自然中最为完善的一部分,标志着人体的健康和尊严。武术,是中国文化孕育下的特有产物。从武术中可以看到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心态范式和价值取向,它是一种体育文化形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从体育美学理论研究进入中国到现在,体育美学和武术已紧紧连在了一起。正如张耀庭所说“从广义上讲,武术的某些功能属于体育范畴,但它有许多内涵已经超越了一般的体育概念。它与西洋体育处于不同层次。

武术发展到了今天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健身自卫的实用价值,而且因为它是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心旷神怡,激发人类美的情操。武术的全部内容倾注着中华民族的气质、民族心理、民族美感和民族精神,它通过动作姿态、劲力、节奏、精神、造型等特有要素来显示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

武术的载体是人的身体,身体在运动中所呈现的肢体语言美,以及其与空间所形成的造型与形式构成了身体的运动美。身体的运动美其实是牵扯到生命整体的美感,一个“白鹤凉翅”,一个“歇步反刺剑”这些姿势都是武术的运动中显示其力量、速度、韧性等能力。罗丹曾说过“没有一个肉体的肌肉不表达内心的变化的。一切肌肉都在表示快乐和悲哀,兴奋和失望、肃穆和狂怒……伸着的手臂,斜着的躯干,是和眼睛与嘴唇同样的温柔地微笑着的。”所以武术的技术动作、内涵、功理和功法是借助于人的肢体来完美的向外界传达信息的。如长拳的姿态较为舒展,节奏鲜明,轻快而潇洒;少林拳的朴实厚重和紧凑;太极拳的刚柔并济,舒缓飘逸;峨眉派的“缩、小、软、绵、巧”等都是通过胳膊与手臂手掌还有腿和腰部力量的配合来呈现出的美的画面和感受,使武术的运动美得到完善而丰富。

武术的美是神与形相结合的美。武术的动作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是最为直接的,只是为了纯粹的技艺而进行的动作,只是肢体自然的状态反应,只是一种形态,没有“神”的动作是无力的苍白的,不具有审美的条件。

武术的动作讲究动与静的结合,心与身体的相通,武者的“心意”达到一定境界,其肢体语言才能表现出点、线、面、的错综复杂的变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以及内外兼修、神形合一等富有内涵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进而全方位、多角度的、多层的充分展示出武者身体的灵巧柔韧、协调、准确反映等时空特征和精神面及内在情感。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是技术形式和表达的艺术思想达到完整和谐的统一。太极拳是武当派的一个拳种,在个人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受儒家思想影响颇重,重德、仁、礼,主张“不举无名之兵,不呈匹夫之勇,以精制动,后发制人”受道家思想影响它的拳法要求松静自然,无拘无束。以局部动全身,有时“全身多处毫无牵制”“屈伸开合听自由”。所以人们通过身体的肢体表达,能感觉到以一气动全身,手臂力度有时强如钢,有时无力似飞絮,刚柔并济,阴阳相合。太极推拿是流传到至今还比较受健身者的喜爱,它利用上肢与腰腿部的力量的协调,做到全身上下黏连粘随,周身和顺,不生棱角,关节松沉,随求随化,攻守兼备,见缝即进,得实即发,给人一种巨大的虚实、动静结合的运动美感。武术运动的美感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动作姿态美

武术项目十分讲究动作姿态,如长拳展现的是一种姿态伸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并包括窜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等动作和技术的拳术。长拳动作除了要体现攻防技术外,还要讲究骨法,动作要求规格,姿态美丽。如拳谱中所要求的“五体称”,即四肢和躯干五条线要像写字一样,结构匀称、工整,或撑拔张展,或勾扣翘绷,无一处松软,布满骨力,呈现健美之势。

(2)动作劲力美

动作劲力即武术中的劲法和力度。武术中的劲力均从“发劲”和招式着眼,如长拳讲究“劲力顺达”,富有“寸劲”,其用力过程协调顺畅,力点清楚;南拳讲究发力刚猛而纯透,有力而不僵,其特征是步稳势猛,上肢功夫尤为突出,动作刚劲有力,富有一种“阳刚之美”;形意拳劲力整洁简练而又充实,筋肉随之铿锵而动,富美于劲健之中。

(3)动作节奏美

武术套路节奏鲜明、气韵生动、富有美感,尤其是现代自选套路的发展在节奏的变化上尤其突出。非凡是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集体表演项目,在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伴奏下,运动员们以古朴而有特色的拳法,节奏鲜明,时而单练、时而对练,动作整洁而有难度,内容新奇而不落俗套,紧紧抓住观众的心弦,以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技艺、清新的音乐,使人们心旷神怡,深切体验到武术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4)动作精神美

武术运动极为重视精、气、神的功能,并将其列入“八法”之内,讲求形神兼备、心动形随、意发神传,运用这一艺术手段,创造一种传神美,使人不知不觉地进入和偕的意境美中。如扣人心弦的对打演练使人紧张得透不过气来,一旦结束,方觉淋漓酣畅之快;单练动作所表现出来的气势神采,渗透出一种坚韧不拔、机智勇敢的精神美,使人入忘我之境,引起观众和表演者心理上的沟通,产生内摹仿。

3 结语

中国武术以其独有的身体文化表现形式在传承着中国文化的同时,也会不断的吸收各种外来文化。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项目,这些项目都扎根于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积淀和思想文化体系,有自己的独特性,现在是全球化时代,用美学的视角来看中国武术的独特身体文化特征,体育美学的领域会进一步扩大加深,中国武术也会因此而更加备受关注,随着中国的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中国武术必将成为一种世界体育文化。

摘要:中国武术作为一种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它所具有的一整套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应该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有其重要作用。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文章将研究目光聚焦于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时代中的中国武术,并对其对世界体育美学有什么样影响的问题做一些概括性的探讨。

浅谈武术美学价值 篇6

中华武术在华夏土地上绵延数千年,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不仅因为它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功能,还因为它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情操。中华武术是最富有民族审美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是东方美、古典美的缩影,儒家“仁者爱人”给武术之美增添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使武术与美完美结合,形成传统的“武德”。中国武术已完全浸润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内容,使中国武术显现出古典美的特殊光辉。

中国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它的美表现出含蓄的、模糊的、抽象的、整体和谐的浓郁色彩,没有深厚的内在自我修养很难把握其深刻的内涵,武术中显示的开合,起伏,刚柔,吞吐,伸缩,神韵等审美因素随处可见,在世界林立繁多的技击格斗项目中,中华武术可以说最具有常有的审美文化色彩,而各拳种都有自己的审美风格。

在现代体育迅速发展的今天,要想使武术得到更好的发展,屹立于国际的舞台,我们固然要修改规则适应国际环境,更应该从武术蕴涵着的美学价值来把握。

2 武术美学的表现形式

2.1 武术形式美

武术的形式美是指武术审美客体(武术运动的参与者)在演练武术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身体动作姿态、精神神韵等方面的美。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1 形神兼备的和谐美

武术形式中“形神兼备”是其他体育项目所缺少的,也是武术运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形,是武术运动过程中人的外部形态,它包括审美客体在武术运动过程中所有的运动动作形态,可以是审美客体的单个动作造型,如长拳中的虚步亮掌,太极拳中的白鹤亮翅等,也可以是组合动作,甚至是成段动作。神,是指审美客体精神、心志、意向、韵致等内在活动。神根据项目不同,存在方式也不同,如太极要求潜藏内隐、含蓄深沉;而南拳则要求阳刚于表,神备于外,即便是同一个套路,对神的要求也不相同。只有形神达到和谐统一,才能达到人与自然、人与器械、肢体与意识、动作与意识的高度统一,而最终达到“形神兼备”和谐美的要求。

2.1.2 动作的矛盾变化美

“没有变化就没有美”。武术运动也是如此,每一个套路无不包含着许许多多的矛盾变化。武术运动员对套路精心的处理,纯熟的演练,无不让审美主体(观众)产生美感。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所描述的那样:“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种动作的矛盾变化之美,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2.1.3 运动的刚、柔互推、互化的韵律美

《系辞》上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刚柔相推、八卦相荡”,这些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武术动作的刚柔互推、互化之美正是对它们的体现。如太极拳理论中“人刚我柔谓之走”,再如明俞大猷《剑经》中谈到的“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等等。因此,演练和实战都要求动作刚柔平衡、互相调和,不至刚不至柔、至刚则至柔,刚后柔、柔后刚,从而达到运动的刚、柔互推、互化的韵律美。

2.1.4 不同拳术、器械的风格美

不同拳术、器械在动作方法、节奏、劲力要求上也有所不同。风格差别也较大,具有不同的风格美。拳术方面。如长拳要求动作舒展大方,身型要求顶平颈直、沉肩、挺胸、收腹、塌腰;太极拳则要求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行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武谚有“刀如猛虎”,“刀走黑,剑走青”之说,说明刀法凶狠、剽悍;动作快速有力,呼呼生风,气势雄厚。剑要求“耀如闪电、舞如长风、气若长虹贯天、形近三尺春水”。棍要求势势紧连、步步紧逼、大开大合、起伏有致,时而声东击西,时而指上打下,刚劲迅猛,势不可挡。枪要求“枪扎一条线”、“出枪如游龙出水,入枪如猛虎入洞”,身法灵活多变,步法轻快、敏捷。

2.2 武术的意蕴美

武术的意境美,已超越了纯自然状态,跨入了文化创造领域,使其具有精神文化方面的意义,具有更浓郁的民族特色。武术的练习者虽因人而异,在演练过程中会因性格、情节、情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更主要的则是从招式之中、眉宇之间,动作的快慢或动静的变换之中,所表达的坚韧顽强、机警勇敢、古朴典雅的艺术形象,以及天高地阔、风情气爽、心旷神怡的意境美感。意境美是武术演练中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意境美展示了武术自己的风格和富于想象的内容,从而揭示出武术的创造特征。整体的意境美使武术的本质融于行云流水般的套路演练中,以势夺人,以形娱人,以神感人,以气贯穿始终,如一首首优美的抒情诗或奔放的进行曲,使人们在刀光剑影中享受美,品味着醇厚的武术文化。

3 武术美学的教育价值

3.1 培养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着的诸种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具体的反映,具有知觉、意志、情感等多种功能,表现出审美意识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审美意识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形式来支配,而武术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武术之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培养。武术运动员对自己参与项目的掌握程度,观众对自己所观赏的武术表演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他们的审美情感。表演者所作出的一个潇洒飘逸的动作,会引起观众视觉上的巨大冲击,受到观众的赞誉,给人以美的享受,观众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无形之中培养了审美意识,起到其他意识形态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3.2 提高美的鉴赏能力

美的鉴赏过程是一个知觉、了解、认识的过程,这就对鉴赏者提出了一个主观条件的问题。欣赏艺术美需要一定的主观条件,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如欣赏音乐要一定的音乐修养,否则很难产生美感,因为音乐创造的形象,是靠高低、快慢、轻重的声音流动来作用于听觉的,是运用音响、节奏、旋律来创造形象、意蕴及时代精神的。

武术美的欣赏也是如此,当人们观赏武术比赛或表演时,人们常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欢呼和赞叹,这就是欣赏者发自内心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同时,也是对审美对象的美的一种肯定的判断。在这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中,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有着特别突出的意义,因为美的欣赏虽然是审美主体有对象感知而引起的视觉性欣赏,但它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能动的、积极的、有所发现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的欣赏是创造性的欣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修养的人。”要欣赏美,就必须具备欣赏美的眼睛,用心去领悟美的内涵,从而带来心灵的震撼。在美的熏陶下,久而久之,对美的鉴赏能力便自然提高了。

4 武术美学的怡情价值

4.1 修身养性

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还能修身养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而武术中又以太极拳的修身养性价值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下面就以太极拳为例说明武术的修身养性价值。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岁月和十几代拳家的潜心求索,已在格斗技击、健身养生等多方面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太极拳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一种既不用力(暴力、强力)、又强调用意,既健体、又健脑;既能强身、又能护身;既能调动人的体力功能,又能调动人的心理功能;既能给人健美的体魄,又能给人以高尚气质的高级修炼方法。笔者认为,“神形共养”是它在健身养生方面的本质特征,也是经过太极拳锻炼后,在健身养生方面的最终收获。因此,太极拳锻炼,不仅可以使形体得到炼、养,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在拳法演练过程中突出了意识对形体的主使作用,使精神得到调摄,以达到形体健康精力旺盛的锻炼目的。同时进入身体与心理(精神)平衡发展的良好境地,使作为生命载体的身体状态得到质的提高,并在精神感受方面获得全新的愉悦的内在体验。太极拳内外兼修、阴阳交感、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轻沉兼备、随屈就伸等特有的动作变化规律和思维活动过程,要求太极拳练习者顺乎自然,放松入静,沉着,泰然自若。因为练拳中要表达你的心态,练拳同时又影响你的心态,因此太极拳所内涵的既恬淡虚无、清静无为,又刚柔相济,有所作为,必将影响到练习者日常生活处世的方方面面。以拳论而言,立身中正,做人就要一身正气;刚柔相济,处世就要能屈能伸;开合相寓,要能容能化;轻沉兼备,镇静沉着,遇事不慌,能容能忍,大将风度;练拳有顺缠和逆缠,做人处世也有顺境逆境,顺境时淡然,逆境时坦然;练拳强调凝重而舒展,做人也要沉着稳重,严谨而潇洒。

通过太极拳锻炼可以升华我们的精神和心灵,达到精神上的健康,把个人名利看淡一些,把祖国和人民的事业看得重一些,多为别人奉献一些。综观练拳之有素者一向言默、举止动静间折射出的人格魅力,我们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太极拳修养所独具的巨大精神力量,这其实就是太极拳修养的外化,亦即太极拳锻炼于修身养性的主要作用。使太极拳的哲理与人生哲理互为影响,交相辉映,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做到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顺应自然,天人相应,道法自然。春夏秋冬,冷暖相适,则心底坦荡,精神高尚。待人大度有理,心平气和,也必定会带来精神上的愉快和机体上的健康。许多太极拳练习者往往重于练拳架的次数,认为多练拳架即可增长功力,结果却过多地消耗了身体的能量,功力反倒没有得到多大的增长。其实,万事万物(包括能量)是在无极中孕育增长的,一动而分阴阳,即在太极中运化抖发。无极是养,是积蓄能量,为功力增长的关键。太极拳的风格本质上表现为平静、单纯、简洁和凝练,这是一种高度的自信,这也是中国古代美学家认为最高的审美境界。所谓用意不用力,也是习练太极拳的原则。仔细玩昧,以丹田混元之气浑然周身、螺旋绕行、快慢相间,以意领先,带动肢体肌节,经络作顺道大小、前后、左右、上下缠丝、循序渐进,达到周身的动作与太极之和气的运行,使其无形地融铸为一体,混沌一片。如此练习时,便会对太极拳欲罢不能、难以割舍。每每演练之时,便会沉入一种宁静致远的微妙、神绝之境,感受到一种深沉内在的快乐,所有这些对于修身养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功夫靠练还得会养。不注意养,练出来的功夫也保不住,甚至还损害身体。一是勿泄漏。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五劳七伤都能造成泄漏,因此,要注意日常养生。二是多涵养,在练太极初级阶段,精气神不能全部调动起来,这一阶段如不注意涵养,就会感到明显地力不从心,体乏神倦,好像功越练越差。因此,练拳之前要充分活动,意遍全身,练拳时间和强度要适当,循序渐进,练后要通过多种式进行调整,平息气血,平时要注意休息,起居规律。正确练习到一定时间后,体已柔,气已充,精神气质会发生明显变化。

总之,太极拳锻炼必须“拳法、功法、养生法”三法结合,从而使体魄得到锻炼,精神得到修炼,形神共养,达到体用兼备,德艺兼备,文武兼备,这正是太极拳修身养性的结果,而关键在于从无极人手,在慢练中细尽体会形与神的合一。如此,不欲修,而修自来;不求养,而养自成,修身养性自然天成,即可领略太极拳修身养性的美妙境界,从而也就可以充分反映出武术修身养性的奇特价值。

4.2 陶冶情操

武术的美具有强大的渗透性,能在潜移默化中起到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力量。武术美以新鲜生动的艺术形象感染人,在参与及其欣赏中不知不觉被“融化”,拨动他们的心弦,从而在人们的心中建构起一座真与善的丰碑。借助武术之美所蕴涵的不可抵御的吸引力,使人们无形之中摆脱固有的心理定势的束缚和道德说教的局限,乐而忘返地受到陶冶。武术之美是用春风化雨般的柔情感染、熏陶、激发人们发展道德意志的兴趣和能动性,将道德内容内化到心灵深处,将恶的、丑的东西淘汰,推动美在内心深处得到升华。武术运动员或观赏者参与武术的审美实践,通过视觉的冲击,想象与理解,在有限的、偶然的、具体的武术美的形象里,捕捉或展现着生活的本质内容。美不能单靠外部现象来把握,更重要的是通过思维能力自动地在自由状态中获得。人们通过与美的事物、美的境界的对话,引发自己的情感体验。人们自身所存在的非社会、非理性的冲动、欲望、情绪更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理性的规范、净化,逐渐转变为渗透理性和社会性的审美情感。人一旦拥有这种纯理性的情感和能力,就能克服那些源于生理本能的非理性的欲望和情绪,才能看到自身的力量、智慧、勇敢和自己的创造才能,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美化自己的心灵,全面发展自己的个性,塑造完善的自我。

5 结语

中国武术是我们民族的一种骄傲,象征了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武术能否被更多的人所接纳,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中国武术的发展,也影响着武术文化、价值的传承。新时期,笔者认为武术之美应该用来为人们的生活服务,而不是一种纯理论上的美,武术之美要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它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该服务于生活,这才是美的本质所在。武术的美学要体现一种和谐、健康、人性化、自然的理念,上升为一种生活的艺术,不仅反映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和经验,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体现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结晶。武术之美有着深厚的传统美学基础,但是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在提高,传统意义上的美学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因此,必须使武术之美与现代生活之美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武术走得更远。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武术美学的教育价值、怡情价值等方面论述武术的美学价值。新时期对武术的美学价值做进一步的探讨和思考,有利于加快武术美学创新的步伐,有利于挖掘中国武术的文化之美。要使武术经久不衰,让武术在国际的舞台上继续发扬光大,从美学角度来审视武术,使其在继承传统美学的基础上注入新鲜的现代美学的气息,从而使武术始终保持着无限的生命力,让更多的人爱上我们这项国粹。除此之外,还有利于武术套路动作的编排,丰富武术套路的功能,提高武术套路的教学、训练及比赛水平,提高人们对武术美学的社会价值的认识。

关键词:武术,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许应荣,王宏等.中华武术美的文化性特征[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100-101.

[2]赵铃.民族文化是武术美学的思想沃土[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5):296-298.

[3]李远伟,毛占洋.试论武术运动的形式美[J].辽宁体育科技,2004(3):59-60.

[4]陈凌.八卦掌之美[J].八卦掌集锦,2003(9):24-26.

武术美学特征 篇7

一、人体美

1. 中国武术套路的人体美

中国武术套路的人体美集自然界中美之大成, 它完美和谐富有生机和力量, 主要包括体形美和姿势美, 体形美指人体各器官和谐的比例, 姿势美则指人的器官的协调状态。[3]习武者多穿着肥硕宽大的服装, 以给你一种庄重威严之美, 但这样就很难将健美的形体展示于外, 所以武术套路的人体美主要靠人体的姿势和造型体现。例如, 长拳的动作除了要体现攻防技术的含义外, 还要讲究骨法, 动作要求规格, 姿势优美。拳谱中讲“五体称”, 四肢与躯干五条线充满骨力, 这五条线就像写字一样, 结构要匀称、工整, 或撑拔张展, 或勾扣翘展, 无一处松软, 呈现一副健美之势。[1]优秀武术运动员通过肢体语言完美地展现造型艺术, 使观众产生强烈共鸣和丰富联想, 正是由于这些丰富联想的移情作用, 使人们在精神上产生了莫大的愉悦, 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2. 西方拳击的人体美

拳击运动的服装相对来说比较贴身, 特别是职业拳击规则要求拳手赤裸上身, 不佩戴头盔, 可以将人体形体美充分体现出来。当职业拳手穿着不同颜色的短裤, 展示着健硕的体魄时, 自然就将拳迷的视线吸引住了。不同的拳手有着不同的体形、肌肉和肤色, 我们可能看到泰森匀称健硕的胸大肌, 也可能见到40岁的老将福尔曼微微发福的肚子, 但只要他们登上拳台就斗志盎然, 让人百看不厌。相比之下, 中国武术具有差异的形体美被相似的服装掩盖了, 易产生审美疲劳。

二、运动美

1. 中国武术套路的运动美

中国武术套路运动中包含了丰富的技击方法, 其将各种实用的踢、打、摔、拿、击、刺、劈、挂等技击动作作为素材, 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虚实刚柔等矛盾相互变化的规律, 编串成各种徒手、器械及假设攻防的套路对练形式。[1]武术套路的艺术美, 一方面来自表演者对动作攻防含义的理解、身体姿态的高度配合、节奏处理以及艺术表现手法;另一方面来自武术套路那浑厚、雄壮的气势和身体运动的特殊形式。武术动作通常是上、中、下三盘错落, 高有鹰击长空的气概, 低有鱼翔浅底的雅兴。如“大跃步穿掌”展现出了叱咤凌跃而起, 又伏身轻捷而下, 给人以富有力量和雄健之美的享受。武术套路既具有积极的实用价值, 又能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艺术审美需要。

武术套路的动作都是连绵不断, 丝丝相扣, 动作可以细致到手腕以下, 充分体现了练武者平日中勤学苦练的功底和编排的周密与严谨。武术套路技术要求高, 动作难度大, 如鹞子翻身、罗汉打坐等高难动作大多需要五年以上的功夫才能收发自如。车尔尼索夫斯基说:“一切事物必须出类拔萃, 方称得上美。”正是习武人为常人不能为的难度和精湛, 使武术套路具有无限的魅力与独特的特色, 可以说动作美是武术美的核心。

2. 西方拳击的运动美

拳击的步法和拳法都比较简单, 攻防形态和招法亦不甚复杂。就拳法言, 无非是直拳、勾拳、摆拳的不同组合, 就步法言, 亦不过是前后、左右滑步及绕步的结合, [4]这些招法简单清楚, 易学难练, 组合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而且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调整技术动作标准, 可以说拳击运动的动作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战胜对手设计的。因为拳击的技术动作容易上手且实用性强, 所以许多拳击观众也会练一些拳击, 这样也有助于观众欣赏比赛, 了解运动的精髓, 对拳击运动的推广比较有利。

拳击的动作美还体现于激烈的力量对抗和外部冲突, 具有猛、凶、狠的特征, 拳击攻防分明, 凶猛剽悍, 正因拳击竞赛的获胜需要有强大的撞击力, 才使这一运动显得异常残酷激烈, 所以人们自古将它称之为“勇敢者运动”, 走上小小拳台就没有任何退路, 你只能前进去击败对手, 克服一切困难, 克服体力的极限等待最后的辉煌。

三、文化美

1. 中国武术套路的文化美

具有攻防含义的技击动作及其组成的套路都是直接可以看见的, 如果称之为外在价值的话, 那我们就可以把攻防格斗技术和演练者的精、气、神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称为武术的内在价值。正是这种艺术境界, 使那些原本实用于搏击实战的攻防格斗之技, 在变其外露的杀伐斗狠形象的同时, 又含蓄地显露着攻防招数的原形, 与武术家的风范仪态、精神世界、神态气质和谐统一, 从而形成了“情”、“技”交融、神形兼备, 是中国传统文化哺育的结果。它的形成和发展, 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并对传统文化的其他领域产生了影响。

武德也是中国武术文化美的重要体现。例如,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至”等中国传统武术思想表现了习武者不轻易侵犯别人, 不轻易伤人, 体现中国文化的爱好和平、反对侵略的“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的防卫文化。中国武术讲究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内外合一, 这种注重整体、注重和谐、自然统一的文化特征正与现代社会在生态意义上的健康意识相契合, 必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强大内因。[5]

2. 西方拳击的文化美

西方人一直崇尚概念明晰, 逻辑分析精当, 推理严密, 一直贯穿着一条理性主义的传统, 他们用科学的眼光、方法来看待和研究拳击这项人们喜爱的体育运动。[5]这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力图用运动力学、生物力学、人体解剖学、心理学、营养学等科学知识贯注于拳击运动之中, 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视拳击运动为一科学研究的对象, 即对人体各种运动参数如力量、速度、忍耐力、爆发力等利用现代科学的手段进行量的分析和质的比较。[5]应该说, 他们使拳击科学化的过程, 提高了拳击运动的竞技水平, 促进了拳击运动的发展。

拳击的文化美还体现在对人的教育意义。当你直视对手的铁拳, 顽强的战斗下去, 拳击让你变得勇敢;当你在瞬间抓住对手的破绽, 奋力击倒对手时, 拳击让你懂得了生活。[6]在经过12回合的浴血苦战后, 在精疲力竭之际互相拥抱, 互致问候的感人场面, 在这伟大的时刻, 拳击运动孕育出了人类情感中最珍贵的东西。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中国武术套路主要通过人体的姿势和造型体现其人体美, 通过高难度和精准体现其运动美, 通过德行并进、内外兼修体现中国传统的文化美。西方拳击通过千姿百态的形体体现其身体美, 通过简单、实用的技战术和激烈的对抗体现其运动美, 通过其科学性和教育性体现其文化美。

2. 建议

第一, 建议我国武术工作者设计多样的武术比赛、表演服装, 以进一步提高练武者身体美的观赏性。

第二, 建议我国武术工作者多编排简单、实用的武术技战术动作, 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武术运动之中, 以扩大武术的影响范围。

第三, 为了提高武术文化的审美价值, 应注重武术项目与其他基础学科的结合以增强中国武术的科学性, 并努力挖掘中国武术套路的教育性。

摘要: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国武术套路的美学价值和观赏性, 促进中国武术套路尽快国际化, 笔者借助社会学研究方法从美学角度对中国武术套路与西方拳击进行了对比分析, 并相应提出了提高中国武术套路身体美、运动美和文化美审美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武术套路,西方拳击,美学,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孟庆宁.中华武术美学探微[J]]搏击·武术科学, 2006 (11) .

[2]韩凤月, 傅砚农.武术国际化发展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05 (4) .

[3]于翠兰, 庄亚军.武术套路运动“高难度”之审美特征[J].湖北体育科技, 1996 (4) .

[4]邱建华, 李恩久.太极推手与西方拳击之比较——兼论太极推手的发展方向[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98 (4) .

[5]张文天, 刘明亮.中国散打与西方拳击的体育文化比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7 (1) .

美学视域下中华武术的再审视 篇8

同样,由于中国武术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使得“武术的美表现出了含蓄、抽象、整体和谐的浓郁色彩,而武术中展示起伏、刚柔、吞吐、神韵等审美因素随处可见。”[1]在世界林立的繁多技击格斗项目中,中华武术整体可以说最具美学文化色彩, 而所包含的各拳种亦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在现代体育迅速发展的今天,要想使武术得到更好的发展,屹立于国际的舞台,我们固然要修改规则以适应国际环境,更应该从武术蕴涵着的美学价值来把握。

1中国传统美学影响下的武术审美

朱光潜指出“在西方,从占希腊开始,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把美的木质归结为物体的形式,‘黄金分割律’就是他们所找到的美的规律”。中国古代美学所走的显然是另外一条路。 由于把美的本质归结为“意”,所以我们的占人不停留在形式上的华丽,不满足于观感的愉悦,而欣赏内在的意蕴。认为“凡其华彩光焰漏泄呈露,然尽发于表,而其里索然绝无余蕴者,浅也;若其意味风韵含蓄蕴籍,隐然潜寓于里,而其表淡然若无外者,深也。”中国人没有刻意探求美的本质问题,在“天人合一”的思想认识之下,美的本质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天地之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前者对后者的传达;人的艺术创造实际上是对自然与自然精神的表现。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又有着明显的迥异,西方美学范畴是“崇高”、“优美”。但中国武术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不同于西方的优美与崇高,“中国美学所具备的诸如‘意’、‘道’、‘气’、‘神’以及‘韵’、‘神韵’等范畴都是西方所没有的;其中‘韵’、‘神韵’更是中国艺术的理想。”[2]因此,“美”并不是古代中国艺术生产的目的,也不是中国古典美学思考的核心。 古代中国艺术生产和美学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象’、 ‘境’接近‘道’,体现‘道’,也即‘体道’。”

2中华武术的形式美

2.1武术动作的艺术美

武术运动中的“形神兼备”是其他体育项目所缺少的,也是武术运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形,是武术运动过程中人的外部形态,它包括审美客体在武术运动过程中所有的运动动作形态,可以是审美客体的单个动作造型,如长拳中的虚步亮掌,太极拳中的白鹤亮翅等,也可以是组合动作, 甚至是成段动作。神,是指审美客体精神、心志、意向、韵致等内在活动。神根据项目不同,存在方式也不同,如“太极要求潜藏内隐、含蓄深沉;而南拳则要求阳刚于表,神备于外,即便是同一个套路,对神的要求也不相同。”[3]只有形神达到和谐统一,才能达到人与自然、人与器械、肢体与意识、动作与意识的高度统一,而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的要求,以体现出武术的艺术美。

没有变化就没有美,武术运动也是如此,每一个套路无不包含着许许多多的矛盾变化。武术运动员对套路精心的处理,纯熟的演练,无不让审美主体产生美感。正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所描述的那样:“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泪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耀如界射九日落, 矫如群帝骆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种动作的矛盾变化之美,跃然纸上,感人至深。《系辞》上说:“刚柔相推, 而生变化”,“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刚柔相推、八卦相荡”,这些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武术动作的刚柔互推、 互化之美正是对它们的体现。如太极拳理论中“人刚我柔谓之走”,再如《剑经》中谈到的“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等等。因此,演练和实战都要求动作刚柔平衡、互相调和,不至刚不至柔、 至刚则至柔,刚后柔、柔后刚,从而达到运动的刚、柔互推、互化的韵律美。

同样,武术中的不同拳术、器械在动作方法、节奏、劲力要求上也有所不同。风格差别也较大,具有不同的风格美。拳术方面。 如“长拳要求动作舒展大方,身型要求顶平颈直、沉肩、挺胸、收腹、塌腰;太极拳则要求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行动如抽丝、 迈步如猫行。”武谚有“刀如猛虎”,“刀走黑,剑走青”之说,说明刀法凶狠、彪悍;动作快速有力,呼呼生风,气势雄厚。剑要求“耀如闪电、舞如长风、气若长虹贯天、形近三尺春水”。棍要求势势紧连、步步紧逼、大开大合、起伏有致,时而声东击西,时而指上打下,刚劲迅猛,势不可挡。枪要求“枪扎一条线”、“出枪如游龙出水,入枪如猛虎入洞”,身法灵活多变,步法轻快、敏捷。

2.2武术服饰的风格美

传统的民族服装是讲究对称的,中国传统服饰是特定观念的产物,武术服装就是在借鉴古代传统服装的基础上制成的。因此,现代武术服装上衣一般做得比较宽大,能够体现出练武之人柔和自然,无形无欲的气质;将衣襟设置方面体现出庄重、典雅、 雍容之美。而其袖口则是紧缩的,便于演练。武术服装的盘扣发展到现在,融人了许多现代设计观念,并应用到武术服装中,使武术服装不仅具有过去的文化特色,而且也洋溢着现代气息,既有民族特点,又将实用功能和装饰作用巧妙地结合起来。所起作用已不再局限于连接衣襟,而成了装饰武术服装的点睛之笔,正是这点睛之笔生动地表现着中国武术服饰重意韵、重内涵、重主题的装饰之美。

同样,从文献记载可以得知,刺绣用于服装的历史久远,发展到后来,甚至“衣必锦绣”。可以说,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它以大胆而自由的构思、优美而典雅的图案、灵巧而熟练的技艺、多彩而丰富的品种,充分反映了人们的勤劳与智慧。对于体现在武术竞赛套路服装上的刺绣来说,“刺绣题材多为盘龙游凤、梅笑桃开等动物、花卉图案,在此基础上也有寓意吉祥、几何纹样的图案出现武术竞赛服装上。”[4]刺绣图案打破了武术服装在面料上色彩单一的弊病,使之耀眼醒目,强化了服装简练优美的轮廓,体现出运动员独特的品味与鲜明的个性。从构图上看,刺绣图案虽然有疏密聚散的变化,但都是为了适应武术服装的整体感。至于 “对称或均衡的结构、放射或求心的布局、团花与角花的呼应等, 都在图案的构成上得到了反复而广泛的运用,”[5]从而表现出武术套路刺绣服饰独特的艺术魅力。甚至是武术服装的绳带,一方面在讲求实用功能的同时,另一方面也给人展示其洒脱飘逸之美。

2.3武术器械的工艺美

在武术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中,武术器械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改进。不仅是兵器种类繁杂、形制多样,就连其名称也颇具典雅之美,能够体现出丰厚的民族特色文化内涵。如:其中 “有取样代表吉祥的龙凤形象而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青龙偃月刀、龙渊剑等器械;也有寄情于天地山水、日月星辰的倚天剑、量天尺等器械,更有取形于鸟兽鱼虫的鱼肠剑、狼牙棒等器械。”[6]

此外,武术器械的外观工艺之美,更是让其跻身于绝世兵器之列,与其美名遥相呼应,更有甚者能够与其拥有者一同名震天下而流传千古成为美谈,做到人因器显、器以人名。如描述吴钩锻造成剑之时,“犹隐形火焰中,漾如静水,色青如龙,缈缈一绺青烟遥接云汉。当出剑时,铸剑师泪坠剑上,剑嘶啸似童子哭。” 因此,武术器械不仅是防身技击的工具,更应当是一种工艺品, 因为它本身的功能与特点,而具有其独特实用功能与观赏价值。

3中华武术的内涵美

3.1武术之意境美

按照传统美学理论的解释,“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7]这一美学范畴的内容极为丰富,是一个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8]因为武术是以肢体性动作来抒情言志,所以,就武术意境美而言, 主要应该考察形与神的统一。因此,武术的意境美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武术美的高级形态。在武术意境美中,神是虚,形是实,虚实结合,剥离“实”与“虚”,武术美便失去了考察的依据,将无所附着。其次,在形与神的关系中,神是灵魂,是统帅。因为神虽然由形而发,但是“在武术演练中的形,并不是生活和自然中原始之形的描摹,而是被赋予了强烈的主观精神和思想神韵,跳跃着鲜明的生命律动,就如画家把情感写于笔端,而作品中可思、可悟、可远观、可近视的画里韵致就是画的‘神’。”[9]总之,武术意境是形与神相熔铸的产物,即神形兼具,神形交融。

显而易见,武术的意境美,已超越了纯自然状态,跨入了文化创造领域,使其具有精神文化方面的意义,具有更浓郁的民族特色。习武者在演练过程中虽然会因性格、情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更主要的是从动作的快慢或动静的变换之中,将武术演练中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以展示心旷神怡的意境之美,使人们在刀光剑影中享受美,品味着醇厚的武术文化。

3.2武术之武道美

武术的武道之美是武术美的最高层次,从总体上决定着武术及武术文化发展的方向。”古人认为天道是自然之道,而人道则是人伦之道。”[10]由此,武道之美的建构可以分为反映武术伦理之道的“德美”和反映自然之道的“道美”。

第一,德美,从本质上讲就是武术道德从善的本性和礼仪规范从善的规定性,其贯穿于武术之“意”,无善之“意”,心机一动, 对于武者及社会可能会是一场灾难,“修齐治平”的理想抱负更无从谈起。由此确立的必定是无善之“象”也必是毫无灵性或者丑陋或者充满杀戮的技击动作而已。所以中华武术道德之美是武术“意”在意义的根本所在,同时,武术道德之美也是实现武术最高境界一一“道美”的桥梁,因为人伦的从善属性是踏入自然审美的门槛。

第二,道美,“大道无形”,中国武术追求“术道合一”“以武求道”,是具有典型东方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的文化形式。“少林武术追求‘禅武合一’;太极追求武术与自然的合一;武当拳法自然、拳法阴阳,以得道为最终目的。”[11]然后,禅之道、自然之道、 阴阳之道是语言文字所无法企及的,是习武者于巍巍青山之巅与潺潺小溪之畔而心中感悟到的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是对中华文化几千年精华积淀的心理反映。这种体会和感受,古人有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武术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存在,也正是由于武术道之美的心理感悟,才给武术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与元素,使得武术之美一次次的升华与突破。

4结语

武术美学特征 篇9

一、体育舞蹈的产生与发展

有世界语言之称的体育舞蹈不但可以健体强身, 而且还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有很好的欣赏和美学价值, 所以深受世界各国人们的喜爱。纵观体育舞蹈的发展历程, 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初期, 英国皇家协会通过搜集世界各国舞蹈资料后进行了整理和改编, 然后使之更具有了技巧性、系统性及规范性后而形成的。英国皇家协会将体育舞蹈分为了二个大的系列, 然后细分了大约有十个舞蹈种类, 随后开始向全世界推广, 到目前为止, 已经大约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了。

体育舞蹈有时候也是被称为国际标准交谊舞的, 意思是体育舞蹈应该是是由社交舞蹈逐渐演变和发展而来的。体育舞蹈相比其他的运动项目来说, 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那就是体育舞蹈运动本身包含了丰富的肢体语言的同时还传达了细腻的思想, 肢体动作同思想是非常完美的统一。也许就是因为这个特点, 体育舞蹈可以说是风靡世界, 中国人民也不例外。因为体育舞蹈传入中国时间还比较短, 在中国对于体育舞蹈的研究还是处于起步层次, 对于体育舞蹈美学的研究更是甚少。其实, 从美学角度来看体育舞蹈, 体育舞蹈呈现出来的音乐美、力量美、服装美及体态美等是具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和魅力的。

二、体育舞蹈的种类及美学特征

体育舞蹈是一种需要男女双方互相搭配才能完成的运动, 并且要求男女双方都必须使用统一的技术步法才能完成, 另外, 通常来讲体育舞蹈都是需要凭借经过加工提炼的人体动作来直观动态表达思想情感的。如果对体育舞蹈进行分类, 可以按照其风格及技术结构的不同分为标准舞和拉丁舞两大种类, 其中的标准舞有华尔兹、探戈及狐步等等, 其中的拉丁舞则包含了大家熟知的伦巴、恰恰及桑巴等等。上述体育舞蹈的各分支舞蹈都有着各自的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都能展示出各自的独特的魅力, 比如标准舞中的华尔兹给人的感觉就是其音乐舒缓流畅, 并且舞姿雍容华贵, 其动作更是典雅大方。但是拉丁舞中伦巴则表现出了不同的美, 其音乐缠绵, 舞姿甜美含蓄。但是不管哪种类型的体育舞蹈, 他们都是将人体艺术、造型艺术及音响艺术实现了完美融合, 给人视觉带来的冲击和享受就是优美、清新和高雅。

体育舞蹈有着丰富的审美价值, 可以给观赏者带来愉快、赞赏、满足或舒畅等心理感受。之所以如此, 就是因为观赏者在观看体育舞蹈表演的时候, 在看到舞者协调匀称的体型, 细腻光泽的皮肤及优美的姿态时能从从内心深处感悟到他们带来的青春之美感。如果我们对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加以分析, 我们会发现, 首先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主要就是通过男女舞者来表现的, 比如男舞者挺拔稳健的体态就同女舞者苗条轻盈的体态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美。其次体育舞蹈通常会配以色彩、线条及服饰, 这些元素的结合便会烘托出一种富有美感的可视可觉的形象。再次, 因为体育舞蹈的造型时刻发生着静态及动态的瞬间变化, 这些或粗扩、或挺拔、或优雅的动作便会都能给人一种跳动活跃之美。最后, 体育舞蹈的最为重要的美学特征就是能体现和展露美的创造。不管是体育舞蹈用来健身强体, 还是用来抒发情怀, 体育舞蹈都是需要用人体表演来完成, 在这个人体表演过程中时刻都会创造出美的元素, 而表达这些美的元素的最好载体就是体育舞蹈本身。

三、体育舞蹈的美学表现形式

(一) 体育舞蹈的形体健康美。可以说在大自然中最完

美的东西就是人体, 人体整体上看曲线分明, 轮廓清晰, 有分明的棱角, 这是其他形体无法比拟的。因为体育舞蹈是必须要借助人体为载体才能进行的艺术活动, 并且是需要男选手和女选手配合来完成。其中男选手有着矫健的肢体与发达的肌肉, 有着棱角分明的脸颊和魁伟的身躯, 无时无刻都透露出雄健之美, 而女选手则有着均匀的体态及圆润的肩臂, 有着纤细的腰肢及丰满的胸部, 时刻透露出动人身心婀娜多姿的美。两者虽然有区别, 但是又和谐统一, 整个过程都蕴含了千姿百态和变幻无穷的刚柔之美, 给人以完美绝妙的审美体验。另外, 体育舞蹈本身也是一种运动, 是一种能将动静结合的全身性的运动, 多种变化的运动形式能对人的健康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况且, 体育舞蹈还要求舞者必须要健康挺拔的形体, 要有好的心态修养, 要有优雅的言谈和举止, 这足以不但能够使舞者从内心到外在形体得到美化, 而且还能使他们的身心得以不断的健康升华。

(二) 体育舞蹈的服饰美。

体育舞蹈中表现舞者的外在美的媒介就是服饰, 体育舞蹈中舞者高雅的气质配以华丽的服饰也能呈现出独特的另外一种美。体育舞蹈是一种要求有着非常高的技巧性的表演艺术, 同时对服饰的要求也非常讲究, 比如对男士的服装要求通常是要呈现V型的设计, 这种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要表现男子的强健及英武之气, 表现男子强壮有力的阳刚之美。而对于体育舞蹈中的的女士服装设计则要求必须要呈八型设计, 这种设计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表现女性的文雅和娴静, 表现女子端庄矜持的阴柔之美。比如在摩登舞中的男士通常是身着燕尾服, 女士则身着鹅毛长裙, 这样的服饰给人一种华贵高雅之感。在比如对于拉丁舞男选手的服饰要求是穿着紧身的舞蹈裤, 并且上衣要多为宽松式长袖衫, 对拉丁舞女士穿着要求则是穿露背和露腿的草裙子, 或者短裙子, 这样的着装和服饰很好的突出了男士和女士人体各部位的曲线美。还有的体育舞蹈舞者的服装上还会附加一些明亮饰物, 这样更能舞者足下生辉, 让观者目不暇接, 最终给人一种服饰上的美感震撼。

(三) 体育舞蹈的音乐美。

所有舞蹈都离不开音乐的配合, 体育舞蹈也不例外, 甚至可以说体育舞蹈的灵魂就是音乐。体育舞蹈中的音乐可以对舞者的动作及节奏起到很好的指挥和引导作用, 并且还能用其优美的旋律给人一种微妙动人之美。总体上来说, 体育舞蹈中的音乐一般都是刚柔分明, 变幻多样, 不但有惊天动地之感, 而且还有婉转柔和之觉, 给人一种美不胜收的美感。通常来讲, 体育舞蹈中的摩登舞中的音乐就多表现出了柔性, 同时旋律也非常强, 有着典雅还不失庄重, 意境异常深邃。而拉丁舞中的音乐通常是以刚为主, 节奏感强, 给人一种铿锵有力, 粗狂奔放的感觉。再比如摩登舞中的探戈音乐却显得非常刚劲和深沉, 而拉丁舞中的伦巴伴奏音乐却颇具拉美风韵, 不但婉转动听, 而且甜美柔媚及含蓄, 这样的音乐常常是令人心驰神往, 遐想万千, 给人心灵一种美的震撼。

(四) 体育舞蹈的礼仪神韵之美。

现代体育舞蹈应该是来源于宫廷舞蹈, 后来经过英国皇家舞蹈协会的整理后才演变成为了现在的国际标准交际舞, 也就是现在的体育舞蹈。于是体育舞蹈就表现出了很多的礼仪方面的特点, 比如体育舞蹈的舞姿非常庄重典雅, 体育舞蹈的舞步比较严谨和规范, 一般要求男士体态要端庄挺拔, 女士体态要优雅秀丽, 这样给人的感觉不但是健康、素养、礼貌和尊严, 同时还给人愉悦和活力感。这些规范的动作要求和典雅的行为举止礼仪给人以绝美的享受。另外, 体育舞蹈中还蕴含着一种无形的神韵, 这种神韵只能用心灵去感悟才能感悟到男士与女士内在的精神、气质、艺术生命力及感染力。比如有风格典雅的华尔兹, 有潇洒奔放的探戈舞, 有华贵雍容的维也纳华尔舞, 有流畅稳重的狐步舞, 有行云流水般的快步舞。还有拉丁舞中浪漫抒情的伦巴舞, 还有热烈欢快的恰恰, 有风格别致的桑巴舞、激情奔放的牛仔舞及刚健英武的斗牛舞。凡此种种体育舞蹈都完美体现出了体育舞蹈的礼仪神韵之美。

(五) 体育舞蹈的意境气质美。

体育舞蹈主要是通过舞者的肢体动作来表现思想感情, 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确保体育舞蹈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体育舞蹈时而表现出欢乐、时而表现出轻盈、时而表现出飘逸, 不管怎么样都是要么表达舞者的激动心情, 要么表达舞者的欢快愉悦心情。比如颇具拉美风韵的伦巴舞蹈在深情中露着眷恋, 内涵了恋人间缠绵悱恻和轻柔温馨的美好意境。另外, 体育舞蹈区别与其他舞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不但要求舞者要有熟练的舞蹈技巧, 而且还要求必须要有高雅的气质, 要有礼貌得体的言谈和举止。比如体育舞蹈中的摩登舞系列都是以动作的典雅端庄著称。再比如被称为“舞中之王”的华尔兹更是呈现出了雍容华贵的舞姿, 绅士风度非常浓郁。再就是拉丁舞系列表现出来的热情奔放和缠绵悱恻之情感更是让遐思, 其表达出来的气质美让人心旷神怡。

总之, 体育舞蹈从其产生到发展的整个过程都始终将人类的各种审美实现了有机结合, 同时将人类的审美情趣带入了一种更好和更高的境界, 从而使人们从体育舞蹈中体验和感悟到了形体美、气质美、健康美、礼仪美及音乐美等各种绝美的享受。■

摘要:体育舞蹈是一种将体育和艺术、健身与审美相互融合的一种运动, 要求在运动中不但要遵循对称及和谐之美, 而且又要能体现健康、力量及速度。本文阐述了体育舞蹈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然后对其分类和美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 最后重点探讨了体育舞蹈的几种美学表现形式。

关键词:体育舞蹈,美学特征,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孙俊生, 体育舞蹈的健身及美学价值,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01

[2]陈燕, 体育舞蹈的美学艺术探讨, 电影评介, 2009/16

[3]王丹, 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8/S1

[4]韦广忠, 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研究,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05

上一篇:传统技能下一篇:黄连木育苗与造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