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能

2024-10-07

传统技能(精选7篇)

传统技能 篇1

运动技能教学, 是体育课的主线, 也是体育课程教育的本质, 以运动技能的学习为载体, 所有的体育教育活动才有了开展的基点。但是, 任何一项运动技能都具有很强的“及时”性, 都在很大程度上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运动技能的外延扩大为某一个或某些运动项目, 运动项目的产生、发展、壮大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 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内被人们所接受、所认同, 运动技能是不断完善与发展的, 一些旧的运动技能要么被逐步地完善 (产生新的技术) , 要么被时代所淘汰。我们体育教师要把握这一运动技能的特点, 在教学中, 用发展的眼光, 前瞻性的思维, 把握基础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与时俱进地进行运动技能教学。

一、体育教师要关注运动技能的发展, 鼓励学生自我学习

体育在某种意义上讲, 就是在创新和完善实践的基础上发展的, 没有创新实践就没有体育, 体育就是新技术不断出现, 旧的技术退化乃至被摒弃的一个发展过程。本文所讨论的话题, 不是“侧向滑步推铅球 (传统运动技能的继承) ”该不该教的问题, 而是“背向滑步推铅球 (运动技能的发展) ”这一更新的运动技能出现后, 我们该怎样面对的问题。

笔者在观摩一次公开课上, 一位教师教授的是双手胸前传球, 教师还是按照“蹬地、伸臂、压腕、拨指”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 课堂教学中我发现一个细节, 有几个学生在一起探讨:NBA比赛中球员传球并不是这样的, 他们快速的“抖腕”, 传球技术显得很简捷、快速。而这种传球方式, 正是他们所喜欢的。也是运动技能的最前沿, 更具实战意义。

以上的教学场景让笔者联想到在排球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所教授的排球垫球动作, 教学的重点强调学生“顶肘、压手腕、小臂外翻成平面”, 但是细心观察或者多关注排球比赛的人可以看出:在排球比赛中, 排球运动员的垫球动作则有点“甩小臂”的感觉, 小臂也很少外翻的, 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 这样的动做是被当作错误动作来纠正的,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体育教学中还有很多。这就是所谓的“学院派”和“实践派 (运动队) ”之间的区别。体育院校 (教科书上) 和运动队 (实际应用) 在某些运动技能的传授上肯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也是我们的体育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以运动技能为核心的体育教学中, 教什么样的运动技能应该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运动技能教学, 是非常有限的, 不能将所有的运动技能穷尽, 很多运动技能还是要靠学生的自学。学生体育知识的获取渠道, 不仅仅是在体育课中, 通过一些体育比赛、视频等方式, 多渠道地接触体育, 在这个过程中, 在体育美学因素的感召作用下, 学生都有跃跃欲试的尝试欲望, 自我尝试地去练习, 模仿很多具有美感的运动技能, 在课堂与课外体育活动中, 进行自主的学练, 并期待教师的教学与指导, 更希望得到教师的赞许与认可。作为体育教师而言, 应该时刻关注运动技能的发展动态, 力求将最新的, 实用的运动技能传授给学生, 此外, 要鼓励学生拓宽学习体育运动知识的渠道, 多从电视媒体, 网络视频、体育比赛中获取新的运动技术, 并主张学生勇于模仿, 自主学练, 教师加以指导,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 更重要的是, 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得到了提高。

二、体育教师要允许学生“越轨”, 不要扼杀学生的模仿力与创造力

一位教师在进行篮球行进间低手上篮的课堂教学中, 练习在有防守的情况下上篮, 一位学生在上篮过程中做了一个空中换手上篮的动作。这时, 教师把那个学生叫到了一边来说:“上篮不要玩花动作, 你的动作是多余的, 看起来花哨, 但不实用……”

一位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篮球传球训练时, 一个学生在左侧45度持球, 另外一同伴在底线附近, 这个学生熟练地运用了一个“背后传球”的动作, 球传得很精准, 迅速准确地传到了同伴队员的手中, 但是, 体育教师迅速叫停了训练, “不要耍花动作, 背后传球很危险, 要按照我们教的双手胸前传球”。

从短期的教学效果来说, 学生的确能中规中矩地按照教师的要求, 特别听话地完成了运动技能的学习, 课堂目标的达成率也很高, 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较高, 但是从长远来看, 对学生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不仅学生对运动的热情与兴趣遭遇泼“冷水”, 更严重者, 学生的创新意识将会被教师的一个不经意的批评扼杀。

我们仔细想一想, 学生为什么喜欢这个动作?这些动作真的不实用吗?如果不实用那么N BA这么注重实用性的比赛不会用一些所谓不实用的动作技术。如果说是身体素质上的差异, 那么, 学生是处于没有显著性差异的固定群体中, 比较的范畴都是学生与学生, 不求能模仿十分, 也能模仿八九, 不求神似, 也可求形似。学生正处于发展成熟的阶段, 模仿是学生的天性, 也是创造力的源泉, 学生在模仿的同时, 也就是自我创造过程的开始, 教师如果在这个时候采用“铁腕”的管理方式, 那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体育教师对待运动技能要“见异思迁”, 允许学生有越轨的行为, 其实, 篮球的换手上篮是一项很高级的动作技术, 怎么能说不实用呢?篮球的背后传球, 是在顶角45度时候传给底线队员的最佳传球方式, 恰恰是最隐蔽的传球方式。教学论的理论告诉我们,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对学生学习效果影响最大的是学生的内驱力的发挥, 也就是说是学生的内因, 教师的教是外因,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学生的学习渠道是多种多样的, 在体育活动中, 来自教师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是有限度的, 来自网络、媒体、电视、视频等多种传媒正以全新的方式充斥着学生的学习视野, 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中所出现的“越轨”动作, 要正确地看待, 适当地鼓励, 合理地引导, 不能一棒子打死, 要给这些“越轨”的运动技能以生存的土壤, 要给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 允许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

但同时要让学生明确美 (可观赏性) 与实用性辩证关系, 把握基础与创新之间的平衡, 不能一味追求创新、追求“美”而出现一些“野动作”、“孤僻动作”, 不能忽视基础的积累, 运动技能的创新必须是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基础上的。否则, 运动技能就会出现断层, 甚至成为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

三、要把握传统 (基础) 与创新 (发展) 之间的关系

体育教学以运动技能教学为核心已经毋庸置疑, 但是要教给学生怎样的运动技能, 要以怎样的视角对待运动技能教学?在对待运动技能的基础与发展问题上, 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首先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基础, 面向全体, 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与认知水平, 不能选择一些看似能吸引学生眼球, 激发学生兴趣, 但实际上却超出了大部分学生可接受范畴的内容 (这些内容可作为一次品尝型或者提高段的内容) 。对同一运动技能的教法上要注重发展, 从基础开始, 逐渐过渡到更高层次。例如上面所说的篮球双手胸前传球, 在一开始的教学阶段, 我们一定要按照传统的步骤进行教学, “蹬地、伸臂、压腕、拨指”, 让学生体验到正确的动作要领, 正确的发力顺序与肌肉感觉, 在教学一段时间后, 学生的双手胸前传球有了一定的基础, 运动技能的掌握上也逐渐成熟, 这个时候, 教师就要选择性地将NBA的这种传球技术介绍给学生, 让学习能力比较高的学生尝试学习, 教师加以指导, 如果体育教师一开始就进行N BA的那种漂亮的“抖腕”式的传球, 从学生的接受能力与身体素质水平来看, 肯定是很多学生掌握不了的, 教学效果也不会很好;二者, 对待可能有“分歧”的运动技术 (如上面所说的“学院派”与“实践派”) ,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认真甄别, “择其善者而从之”, 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斟酌到底是哪一个对学生更加实用, 更利于学生掌握, 不唯书, 不唯上。本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出发, 笔者的观点认为:处于同一教学层次的内容, 要选择“更新换代 (实践派) ”之后的技能, 因为这样的运动技能更加实用, 是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是最合理的, 是实践反复矫正与锤炼而进化出的产物, 我们要尽可能“与时俱进”的选择运动技能教学。

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 尤其是选项教学这一特定背景下, 学生的学习水平、身体素质、接受能力都参差不齐, 在对待传统的运动技能与发展之后的运动技能教学关系上, 我们要坚持重基础, 在强调基础的基础上,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高层次的运动技能, 并加以指导。在教学过程中, 因材施教, 实施分层次教学, 关注学生的差异。

传统技能 篇2

1 举办技能大赛对职业药学教育的必要性

1.1 刺激职业学校重视专业技能训练, 以赛促教

职业技能比赛从表面上看反映的是参赛学生的能力素质, 但深层次反映的是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 更深层次反映的是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定期举行职业技能大赛, 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 职业教育有大赛”的模式, 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设计和创新。大赛成绩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的教育水平, 因此各职业学校为了能在大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 对技能大赛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针对大赛做到精心设计、有效实施,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这必将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从而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

1.2 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 以赛促学

职业技能大赛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带动作用已被多年来的实践所证明, 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 给学生新鲜的感觉, 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借每年技能大赛的契机, 可以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的热情, 掀起学习热潮, 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 达到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目的。这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更能促进学生的就业。

1.3 体现行业岗位本色及时代特色, 以赛促改

技能大赛是一个风向标, 它的竞赛内容设计源于职业岗位工作状况, 与行业实际和发展紧密结合, 并反映着行业最新发展趋势, 体现着职业工作岗位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和必备的工作能力, 促使各参赛学校按照职业岗位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并结合技能大赛的要求, 对职业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大赛项目的融合, 根据技能大赛内容和标准对原有的课程及教学目标进行改革, 构建具有行业岗位本色和时代特色的课程体系。

1.4 促进同行交流, 以赛促“交”

技能竞赛既是展示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的舞台, 也是职业教育同行沟通交流、相互提高的平台。通过比赛, 同行之间有了学习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了解了兄弟学校的教学水平, 学习了先进的教学方法,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2 技能大赛欠缺之处

尽管我院在中药技能大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特别是2015 年在广东省选拔赛中获得一等奖, 代表广东省参加了2015 年全国技能竞赛, 在国赛中获得二等奖, 但我们仍然清醒地看到了大赛的欠缺和自身存在的不足。

2.1 评判标准难于界定

中药技能比赛项目分别为第一项中药性状鉴别与功效, 第二项中药真伪鉴别, 第三项中药调剂, 第四项中药炮制。其中第三和第四项的评判含有较强的主观性, 特别是第四个项目, 缺乏一个严谨的评判标准, 譬如炒焦, 所用中火为多大, 炒到什么程度, 颜色怎么区分, 全靠评委的经验和传统方法进行评判, 缺乏科学性。而在处方调剂中的处方审核环节, 因为审核的内容很多很杂, 特别是处方应付品种和用药方法, 各个地方用药习惯不同, 而且不同版本的调剂教材说法不一样, 有些甚至相互矛盾, 而比赛主办方也没有指明评判标准, 造成指导教师和选手无所适从。另外, 关于中药性状鉴别和真伪鉴别项目, 不同地区对于同种药材加工炮制方法存在一定差异, 使得各个地方的药材形状和规格有很大差别, 以致有些药材在训练的时候能够认出来, 但在比赛时, 换其他地方的规格则难于辨认。

2.2 贵重中药或毒性药材品种不足

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受到资金因素限制, 一些贵重药材未在比赛中展现, 不说牛黄、熊胆、冬虫夏草、藏红花等名贵药材, 就连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药材, 如鹿茸、天麻等, 也因价格高而未能在比赛中出现。此外, 还有一些诸如巴豆、蟾酥、马钱子等药材, 因含有毒性而未能出现在比赛中, 比赛因缺少这些贵重中药或毒性药材, 难免有些遗憾。

2.3参赛选手心理素质差, 大赛经验欠缺

参赛选手年龄普遍较小, 心理素质差, 大赛经验欠缺, 临床应变能力不强。在比赛过程中, 往往容易出现一些训练时没有遇到的情况, 选手遇到问题不知道怎样应急处理, 譬如炮制的锅重量不同、铲子不顺手, 进行辨认的药材跟平时训练的差别很大等, 由于心理素质差和缺乏大赛经验, 导致选手情绪紧张, 失误频发, 影响正常发挥, 导致成绩不理想。

2.4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岗位存在差距

由于学校教育和实际工作岗位存在一定差距, 大赛中所邀请的评委大多是药店、医院和药厂的老药师, 而在学校训练过程中, 很难聘请行业专家进行有效指导, 导致在比赛过程中选手的操作往往不符合评委要求, 譬如中药调剂的抓药手法和炮制的手法与现实中不对应等, 这些都导致选手成绩不理想。

2.5 其他客观因素

选手在陌生的环境下, 因为气氛紧张, 容易思维混乱, 产生一些错误。诸如药物鉴别时, 一时忘记了药物名称或功效、混淆了药物的正名和异名, 书写潦草、难以辨认;调剂审方时判断失误;炮制中疏忽了器具的清洁、炮制完以后忘记关火以及忘记了操作完成后药屑的清除及药物的归类放置。诸多发生的错误, 均是日常训练过程中比较容易忽略的细节, 从而影响比赛成绩。

3 今后的努力方向

3.1 积极参与大赛集训, 积累参赛经验

指导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技能水平, 进而影响比赛结果。通过技能大赛, 让我们明确了自己和优秀兄弟院校的差距, 我校教师队伍整体比较年轻, 带队参赛经验不足, 特别是实践经验较为缺乏, 一方面希望比赛主办方能够多组织各参赛学校指导教师进行培训, 不能为了完成比赛任务而比赛, 而应该注重水平的提高, 要把比赛的宗旨落到实处, 完善比赛内容和比赛评判标准;另一方面, 指导教师团队也应不断探索研究, 积极参与大赛培训工作, 积累更多的参赛经验。

3.2 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临床应变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 一方面要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同时也要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在平时训练中可以模拟省赛进行演练, 要不断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心理素质, 把比赛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情况都进行多次练习, 注重细节问题。

3.3 根据技能比赛推进教学改革创新

“会操作是起码的标准, 精通是应该达到的标准, 创新才是最高标准”。技能大赛是我们以后教学改革的指挥棒, 大赛所考核的职业能力、岗位综合能力、人文关怀等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并切实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课程设置。

传统技能 篇3

目前, 森林环境课开设实验多数是较为经典的实验, 而大部分学生在完成实验过程中较为机械地照实验指导书上的方法步骤来完成实验。如果实验过程中出现一些与指导书上不同现象或实验条件稍有改变, 就束手无策, 给实验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本人通过自己多年在实验室工作的体会和探索, 再根据本实验室现有的条件、仪器设备, 对森林环境课中常开的几个实验的方法进行改进, 取得较好的效果, 既提高了实验、实训教学效果, 又节省了教学经费。同时, 通过给学生讲解改进实验方法的原理, 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土壤碱解氮含量测定实验方法的改进

土壤碱解氮含量测定是森林环境、园林植物环境实验课中常开设的实验项目。土壤碱解氮也称土壤有效性氮, 它包括无机的铵态氮、硝态氮和土壤有机氮中比较容易被分解的氨基酸、酰胺, 易水解的蛋白质氮等。因此, 土壤碱解氮测定结果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土壤氮素的供应状况。对了解土壤肥力状况指导合理施肥有重要意义。其测定原理是用1.0mol/LNaOH在康维皿外室水解土壤样品, 使有效氮碱解转化为NH3, NH3扩散后为内室H3BO3所吸收。H3BO3吸收液中的NH3再用0.01mol/L标准盐酸用半微量滴定管滴定, 根据滴定终点时所消耗的标准盐酸量计算出碱解氮的含量。测定过程中应先在洁净的外室加入土样和FeSO4·7HO2粉末, 内室加2%H3BO3溶液2ml和定氮混合指示剂1滴, 此时内室溶液应为紫红色, 如果溶液马上变成蓝色, 则说明康维皿内室中有残留的碱液, 使滴加的定氮混合指示剂的溶液变成蓝色。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这一现象, 就认为整个实验失败, 而且要倒掉全部土样, 重新清洗康维皿, 并将康维皿在60℃条件下的干燥箱内烘0.5h左右, 还需重新称取土样, 加FeSO4·7HO2粉末, 充分将二者混匀。这样既浪费药品、试剂, 又耽误时间, 在规定时间内很难完成任务。针对这种情况, 经过多次实验, 并仔细研究了实验方法原理, 发现内室之所以变蓝是因为内室或多或少的存留有部分碱液, 不需要将康维皿中的土样、试剂、药品全部倒掉, 再重新清洗。只要将内室中的碱液去除即可。因此, 我用滤纸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这种情况, 指导他们将滤纸对折两次, 尖部剪下一小块, 然后展开中间形成一小圆洞, 小洞正对内室平铺在康维皿上, 用吸管将变蓝的废液吸掉, 再用洗瓶将内室洗2~3次, 用滤纸吸干擦净, 再重新加H3BO3和定氮混合指示剂。采用这种方法可免去以前整个实验重新做的繁琐程序, 节省时间并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 使学生能按计划完成实验。

2 土壤速效磷、钾测定实验方法的改进

土壤速效磷也称土壤有效磷。土壤速效磷含量是指能为当季作物吸收的磷量。它是判断土壤磷素供应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土壤速效钾包括土壤溶液中的钾和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钾, 以交换钾为主。土壤速效钾易被植物吸收利用, 是当季土壤钾素供应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 测定土壤中速效磷、钾的含量, 可以反映土壤磷素、钾素的供应状况。对判断土壤肥力, 指导合理施用磷、钾肥有重要意义。

土壤速效磷、钾的测定, 我们应用722型分光光度计进行土壤比色分析。过去按照指导书上一般习惯用绘制法, 先根据标准系列溶液的测定结果, 在方格坐标纸上以标准溶液浓度为横坐标、吸收值为纵坐标, 绘制出标准曲线 (工作曲线) , 然后, 根据待测液的吸收值, 通过标准曲线查出待测液中某物质的含量。这种方法, 由于是凭视觉和手式绘制曲线, 精度较差;尤其是当各种标准溶液的坐标点不在一条直线上时, 误差更大。为了把分析结果的误差减少到最低限度, 将绘制法改进, 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回归方程。

回归分析是一种处理变量间相关关系的数理统计方法。在比色分析中, 溶液中某成分的浓度决定了吸收值读数的高低, 故溶液的浓度为自变量 (x) 、吸收值为因变量 (y) 。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常用直线回归方程来表示:y=a+bx。

为了防止出现差错而又简便易行, 在建立回归方程以前, 可粗放地作一散点图。当发现散点图中各点偏离直线的程度较大时, 应仔细找出原因, 并重新测定。

建立回归方程后, 就可以将待测液的吸收值 (y) 代入回归方程中, 求出待测液的浓度 (x) 。这种方法, 可以把分析结果的误差减少到最低限度, 精度较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数理统计计算的能力。

本实验室引进了T6新世纪分光光度计后, 可代替手工绘制法和回归分析方程。T6在单机操作的模式下, 主机只具有光度测量功能, 如果想实现其他测量模式, 需要在仪器的扩展口处插入相应功能的功能扩展卡。进入定量测量功能扩展→工作曲线法。在完成系列标准溶液浓度的测定后, 系统会自动建立工作曲线及方程式。放入待测液进入测量, 系统直接显示出待测液的吸光值, 代入方程就可求出待测液的浓度。使用T6既省去了手工绘制工作曲线带来的精度较差, 又省去了用回归方程计算繁琐的问题。此方法操作更加方便便捷。

传统的实验方法在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中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还应用这些方法, 多数的传统的实验科学严谨、设计合理, 但有些传统实验方法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和实验设备、条件的限制, 在实验设计上存在一定缺陷。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仪器设备的更新, 以及实验环境、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 有些传统的实验就不能适应现代实验教学的要求, 有必要进行改进。以上实验方法改进是我在多年实验教学中的粗浅认识和尝试。以便能更好地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乐苏.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加热条件的改进[J].生态科学, 2006, 10 (5) .

[2]刘莉丽, 杨秀平, 等.几个传统土壤学实验方法的改进[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7 (5) .

[3]胡祖锟.土壤肥料学实验实习指导[M].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4.

传统技能 篇4

关键词:传播市场,从业人员,综合技能,政治素质

随着我国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加和智能手机的普及, 新媒体 (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等) 应运而生, 信息传播开始进入了多媒体、自媒体时代, 传播市场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

1 新媒体出现后传播市场现状

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 (报纸、广播和电视等) 以往那种一家独大的信息传播垄断地位, 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唯一性或已不存在, 或日益衰弱。面对这一严峻的信息传播市场形势, 传统媒体必须要深化改革, 以适应传播市场的变化。传统媒体, 特别是主流媒体不能失去新媒体传播市场的话语权, 要去争夺新的传播阵地, 不能在激烈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失语失声, 更不能丢掉新媒体这块舆论阵地。

经过多年的运作, 传统媒体已经形成了一个舆论场。但是, 在新媒体影响力日益增强的今天, 也产生了另外一个舆论场 (民间舆论场)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 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了7 亿, 使用手机人数也已超过了5 亿。现在, 越来越多的人, 特别是青年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来自于智能手机。随着自媒体碎片化信息的传播, 纸质媒体的阅读量、传统电子媒体的收听、收视率在大幅度下降, 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明显减弱。受众在哪里, 传统媒体, 特别是主流媒体就要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到哪里。传统媒体必须主动出击, 以积极正面的姿态进入“民间舆论场”。要用正能量对冲社会上出现的负能量, 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受众。以新疆昌吉人民广播电台为例, 2014 年8 月15 日, 昌吉人民广播电台昌吉生活网正式上线, 随之不久就开办了“昌吉广播”“昌吉生活”“昌吉广播在线”“1033 交通文艺广播”等官方微信。现在, 昌吉人民广播电台官方微信和原有官方微博与传统广播相互配合、相互呼应, “粉丝”数量在增加, 传播影响力逐渐提升, 新闻舆论导向作用不断增强。

2 新老媒体融合对新闻从业者的新要求

传统媒体要在新媒体上发声亮剑, 是要不断积极去开办新媒体, 但更重要的是运用好自身拥有的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其他新老媒体。如何运用好, 这就给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挑战, 也给传统媒体人员队伍建设提出了一个新课题, 这就是: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必须尽快具备综合技能, 成为“全能型”业务人才, 不能是以前的“单打一”。过去, 平面媒体的记者、编辑从事的是文字、图片的采写、编发, 电子媒体的记者、编辑从事的是音频、视频的采制、编发。但现在, 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主流声音要积极主动进入“民间舆论场”, 这就要求传统媒体从业人员能够驾驭新媒体, 学会运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因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结果是:传统媒体的功能不再是原有的单一的那个方面, 而是从单一媒体发展成了多媒体, 信息传播从以往单一渠道传播变成了多媒体平台发布。原先传统媒体的记者, 由于其服务的媒体功能单一化, 其业务技能也比较单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 单一媒体成为了多媒体, 这就要求记者集平面媒体、电子媒体和新媒体于一身;不但要会摄影、录音和摄像, 掌握图片、音频和视频制作技术;同时, 还要掌握新媒体信息发布技术。一个多媒体的记者, 不仅要做好自身多媒体的信息发布, 还要在其他媒体, 特别是在网站及新媒体上发布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信息;多媒体的记者不仅会写、会说、会拍摄, 还要熟练使用多媒体技术发布信息。这样的记者, 就是一个具备综合技能的“全能型”新闻人才。对传统媒体编辑而言, 也不能“单打一”。必须具备编发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信息的业务技能, 同时掌握新媒体信息发布技术。只有这样, 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才能适应传播市场的变化, 才能从容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在当今信息传播市场环境下, 新理念+ 新技术将促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加快融合, 这就要求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的传播理念必须发生转变, 要具有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来说,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日益融合的情况下, 服务的媒体如果已经从单一媒体转换成了多媒体, 这时的媒体从业人员, 不仅是信息传播的主体, 也是信息传播的客体。也就是说, 媒体从业人员既是传统媒体信息发布者, 也是新媒体、自媒体信息传播者, 还是多媒体信息传播的获得者, 即信息传播的受众和用户。从另一个角度看, 如果说在大众媒体上发布信息者可称之为记者, 那么,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 通过自媒体传播信息者又应是何谓呢?互联网+ 智能手机使信息传播市场的主体和客体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前那种“你发布我接受”、被动单向的信息交流模式已不复存在, 主体、客体角色在信息传播者本身的转换以及信息传播的互动交流成为常态。人人都是记者, 人人手中都有信息发布工具的时代已经来临, 并已开始了, 迅速快捷、双向交流、互动参与已经成为现代媒体信息传播的特征。针对这个现实, 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的传播理念再不发生变化, 可能就会被淘汰。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已经开始, 必然要求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尽快具备综合技能。怎样具备?如何具备?对于新闻单位而言,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 强化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 鼓励记者和编辑们在干中学, 在学中干。对于从业人员来说, 通过培训和继续教育及自学, 增强业务技能, 缺什么学什么, 不会什么就学什么。在熟练运用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的同时, 重要的是要学会运作新媒体的本领, 成为一个掌握平面媒体、电子媒体和新媒体信息发布技术, 具备“连踢带打”技能的多面手, 完成从单一媒体从业者到多媒体从业者的角色转换, 这是提高传统媒体新闻舆论传播力、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3 坚守新闻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

传统技能 篇5

1.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重普教、轻职教的情况仍较为普遍, 造成职教生源差

在现实生活中, 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根本不会选择技校就读, 这是不争的事实。许多人把职业教育视为“次等教育”甚至“末流教育”, 认为只有普通教育才是“正途”,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2. 经费投入不平衡。

在经费投入方面, 普高和技校的投入极不平衡, 目前技工学校的经费主要靠收取学杂费来维持运转。由于认识不足, 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不够, 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3. 技校生的技能训练得不到有效落实。

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既有高中文化素质又有较强职业能力的技术工人, 而这个目标在多数技校难以落实。原因大致有:教学目标制定错误, 要让技校学生达到高中文化水平那是不太现实的;没有合理的专业课教学计划, 课程安排违背教学原则;没有与技能训练相配套的教师队伍;缺少与专业相配套的技能培训基地;缺少相应的训练经费。就教育费用而言, 培养一个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其投入远比培养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要多得多, 仅在技能训练上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 技能只有通过实际训练才能获得。另外, 作为一个技校教师, 其本身素质不但要求达到普高教师的水平, 还要有一技之长,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 但技校教师的报酬远远低于普高教师, 造成技校教师不安心工作,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所以, 提高技校教师的待遇, 让他们能安心进行教学工作, 是非常重要的。

4. 良性循环的培训机制还未形成。

技能型人才青黄不接”, 另一方面, 高级技工人才培养机制仍未真正形成, 高级技工很难从职校培养出来, 主要表现在学生就业的岗位技术含量不高、稳定性差、流动性大, 只能作为企业廉价劳动力使用。企业许多技术含量高的岗位, 技校生难以适应。

二、解决对策

1. 提高教育质量的研究, 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以创新为宗旨, 树立职业教育市场化理念。认清形势, 改变传统思想, 增强创新意识, 克服目前职业教育改革中存在的浮躁、功利思想, 以“贴近市场办职教, 围绕搞活做文章”为立足点, 树立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理念, 创造性地改革和发展职教。二是以质量为根本, 深化教学改革。我们必须以企业和社会为服务对象, 把培养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当做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找准提升质量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建立一套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 以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由此, 课程设置要具有针对性, 要能够根据企业需求科学设置专业和课程,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达到课程设置精品化。

2. 教学应以文化理论为基础、以技能操作为重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通过改革课程体系, 更新教学内容, 调整文化课与专业课、专业理论课与专业技能课的课时比例,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加大技能和谋生能力的培养力度, 增强学生的改革和创新意识, 才能使其以一技之长和良好的职业能力立足于社会。同时, 还要培养和造就学生的职业能力, 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另外, 还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认识, 扩大学生的眼界, 使学生对专业技能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 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新的理性认识。专业课教学工作上去了, 学生技能得到了真正训练, 专业素质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3. 建立职教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

首先政府要每年拨出一定的经费加强职业学校技能训练基地建设, 使学生学到的技术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并力求超前于社会。同时, 还要保证训练过程中的经费投入, 规定每年的教育附加费必须有一定比例用于职教, 且要加大检查监督力度, 对落实不到位的实行责任追究制。

4. 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增加技能指导教师的编制。

目前, 职教主管部门对职业学校技能指导教师采取“双师型”培养模式, 要求专业课教师在胜任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获得中级工以上的技能证书, 能胜任技能课的教学, 这种模式对促进技能指导教师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部分教师已经获得了“双师型”教师的称号, 但不能很好地安心于技能教学。同时“双师型”教师又很难适应技能集中训练的模式, 抽出一个集中的时间进行技能指导, 往往采取的是轮流式、流水式指导方法, 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对于这些现象, 一方面要提高技校教师的待遇, 让他们能安心于教学工作;另一方面, 要增加专门的技能指导教师编制, 允许学校从企业聘请能工巧匠来校做专职的实习指导教师。这些方法无疑会对技校的技能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 加大推荐就业力度, 转变学生学习心态。

传统技能 篇6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上被称为传统教育。他认为, 观念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 强调教学过程的统觉作用, 并由他的关于人的本性是中性而被动的观点, 认为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以一种被动的姿态接受教师由外部提供的知识信息。在我国, 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是“传道、授业、解惑”。

一体化教学, 就是理论实践相结合, 教中学, 学中做“,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 建立若干教学模块, 将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养成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 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 同时, 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 “理实一体化”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和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 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过程比较

1.教学目标比较

传统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以学生掌握教师课堂授课知识内容的多少作为主要目标, 以掌握程度的深浅作为评价标准, 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识记知识点, 很少能够加以实际应用。

一体化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社会目标。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目标要求学生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体会企业车间生产过程和文化。

2.教师任务的比较

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授课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是课堂中的引领者, 地位突出作用明显。一体化教学中, 教师扮演设计者角色, 在授课中起到辅导的作用, 将课堂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自己。

3.学生地位的比较

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师制定的方向和路线接受知识, 缺乏主动性。一体化教学中, 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在整个课堂中起到主导作用, 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新性和发散性思维。

4.教学内容比较

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 主要讲授书本上的经典理论。一体化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和企业生产实践对接, 既注重理论知识更重视操作技能, 信息量丰富, 实现学与作的结合。

5.教学方法比较

传统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法为主, 学生主要以接受为主。一体化教学中需要教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6.教学环境比较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在教室中进行的, 有条件的配合实验室完成部分实验。一体化教学要求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工厂 (教学车间) 内完成, 教学工厂的环境布局完全按照企业的生产实际来进行设计, 包括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各工作区域条理清晰合理。

三、课程构建比较

1.传统课程模式构建

传统课程在构建过程中主要以知识点内容为依据, 将知识内容相近的部分进行整合, 将繁杂的知识内容加以梳理, 从中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加以简化, 形成专业课程, 注重知识内容的顺序性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课程理论和实现并列, 讲授和操作分立, 理论为主, 实习操作起到补充辅助作用。

2.一体化课程的构建

一体化教学要素主要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企业情景、团队意识、师生互动。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1) 更新课程理念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冲破职业教育传统观念的束缚, 采用各种方式和途径, 宣传、沟通、交流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改革的前瞻性、必要性及可操作性, 转变传统教学群对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认识,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 能力为本位, 服务为宗旨”的教学改革新理念, 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四位一体的教学理念。

(2) 创新教学标准

坚持以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中心, 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基础理论知识为必需, 以实用、够用为原则, 以资源共享为前提,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活课堂活动为主线, 以企业文化为背景, 以教师活动为引领的全新教学标准, 注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职业习惯养成全面发展。

(3) 创设教学场景

为从设施、设备上保证教学双方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学习交替进行的方式, 实现基础知识自主学习、重点知识合作讨论学习、难点知识交流学习, 提升教、学、做一体的学习效果, 采用“教学场景源于工作实际、校本资源相结合”的配置原则与思路, 创设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实现实际操作的教学场景, 指导学生学习和完成实训工作任务, 确保一体化教学改革有收获、有成效, 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4) 新建评价体系

通过组织教师对现有考核评价体系与标准进行讨论与制定, 持续丰富、改进考核与评价体系、标准与手段。

传统技能 篇7

一、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目前产业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所生产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同类企业处于相互模仿的初级产业化阶段

伴随着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渐重视和政策的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企业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进行的创意性生产呈迅速增长之势但目前在市场上销售、流通的带有传统手工艺技能类元素的产品存在着严重同质化的问题。 所生产的产品无论从外观、创意、对于相关非遗技艺的把握水平、体现层次上都存在类似、雷同的现象。 比如瓯窑烧制技艺,始于东汉,终于宋,因沿温州瓯江两岸分布而得名为瓯窑,是浙江境内仅次于越窑的制瓷业基地。 晋杜毓《荈赋》:“器择陶拣,出自东瓯”,就是古人描写瓯窑的诗句。 但今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瓯窑烧制技艺,能够在温州文化创意产品市场见到的,大多是器形雷同、做工粗糙、缺乏创意的产品。 而文化创意产品的特点,正是在于创意的与众不同,在于产品的独特性和所体现出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所以目前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情况,距离深入开展、推广还相差甚远。

2、所生产产品处于形似的简单传承阶段,缺乏神似的本真性传承产品

现在虽然有一些企业意识到, 并已经开始运用传统手工艺技能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进行商品生产,但在对于传统手工艺技能的把握上,只做到了外在视觉效果上的简单形似, 做到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在文化表现形式的传承。 对于我们更应该注重传承、 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本质,还未能抓住、体现。 甚至有一些产品似是而非,对于不懂这项传统手工艺技能的一般消费者来说还可以蒙混过关,但如果被内行人仔细品鉴,就会发现漏洞百出,不堪一击。这样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不但向消费者传达了错误的文化信息,也影响了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比如由温州瑞安东源村传承人作为代表向联合国申报成功的活字印刷术,属于世界级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温州, 仅有包括活字印刷术在内的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入选。 而瑞安东源村传承的木活字印刷术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她以繁体的老宋体字为特征,整套工艺全部手工完成, 而且带有明显的温州区域文化特性,有别于福建等其他地域的木活字印刷术。现在很多创意公司、 企业抓住活字印刷术作为世界级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商机, 打着生产木活字创意产品的招牌, 在产业化时根本没有忠诚于木活字印刷技艺的精髓,生产了一些四不像的产品。 如果再这样继续开发、产业化下去,不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意义不大,甚至还会歪曲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

3、产品多以简单的小件作品为主,缺少大件的、精品类的非遗创意产品

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在于传承人对整套手工艺技能的掌握程度。 而现在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技艺的传承人越来越少,导致一些文创企业在从事相关产品开发时只能生产工艺简单的、小件的产品。 很难,或者说根本没有能力生产出能够体现该项技艺成熟的、甚至达到精湛水平层次的产品。 比如瓯塑这项温州特有的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市面上能够见到的都是小幅的简单的山水、花卉、鸟兽等作品,很难再见到瓯塑兴盛时期的构图严密、技法精湛、层次丰富、 立体展示效果强的大幅精品。

4、从业人员不但整体数量逐渐较少,而且能够精湛掌握全套手工艺技能的人才日渐匮乏

上面已经提及,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典型特点就是要依靠传承人进行“活态传承”。 但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共性的致命的问题,就是现在能够了解、并熟练掌握整套手工艺技能的传承人越来越少, 且大多年事已高如果我们不能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总有一天,这些宝贵的非遗财富,会陷入“人亡艺绝”的不可挽回的境地。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市场上出现的产品很多处于简单模仿的形似阶段的原因之一。 因为那些企业实在是难以找到足够数量的传承人来从事这些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和生产。 而现在的年轻人,从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非遗这种耗时费力,而又收入不高的技艺,不愿去学习。 温州洞头贝雕萎缩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贝雕的雕刻技艺难度大,不易掌握,从艺人员的工资待遇低,不要说年轻一代很少有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就是原来的从艺者也因为各种原因转做他行。 所以洞头的贝雕艺人以前有几百人目前还剩十几人。 贝雕技艺人才的断层,成为深入产业化生产迫在眉睫的难题。

5、未能进入常态化的生产性保护阶段

国内外很多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专家学者纷纷提出,要想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性保护,必须走生产性保护的道路。 尤其是传统手工艺技能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广泛存在,就因为它们曾经是那个时代人民大众的常态化的生产方式、生活需求。 反观我们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还基本处于被动地、被人为有意识地、刻意保护、传承的阶段。 使得它们就如同温室中的花朵,襁褓中的婴孩,不具备自己茁壮成长的能力。 温州这几年对于各项各种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出台了一些政策,从经济上进行扶持。 但很多传统手工艺技能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处于政府或一些企业设立的创意园、文化产业园的工作室里面,处于保护性、展示性创意生产阶段, 并未能大批量地真正投入生产领域,进入一个常态化的、健康的生产性状态。

6、消费市场不成型,社会大众对这类产品的熟悉度、认可度不高

对于传统手工艺技能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就是要有消费市场。 要想做到有效传承,就必须使他们重新回到大众的消费视野,重新将这类商品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消费范畴,这样才有一个稳定地、成型的消费市场。 此外,销售渠道单一,很多创意类产品只陈列在大师的工作室里,大众消费者根本没有渠道可以接触到它们。 宣传力度不够,宣传辐射面有限,也是影响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形成的一个因素。

7、产品的时尚感、时代感不够,不能适应今天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今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传统手工艺技能,在历史上曾经是人们赖以生存、谋生的手段, 具有自己相应的生产性、生活性市场需求。 但在今天,我们的时代已经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需要的商品,无论从外观,还是从功能方面都和之前大不相同。 如果今天再以原来的生产方式进行制作、生产,那生产出来的产品必然落伍于今天的时代需求,也就谈不上继续深入发展的可能。 比如温州洞头县的贝雕生产有上百年的历史,在20世纪70年代,所生产出的系列贝雕产品, 因为造型别致、色泽自然、海洋韵味浓郁不但深受国内消费者的喜爱,还远销东南亚和西欧,成为洞头县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 当时洞头流传的一句顺口溜足以说明这一点,“洞头三件宝:貂皮、贝雕和玛瑙”。 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逐渐陷入低谷,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所生产产品的时尚感不强, 不再被消费者喜爱。

8、大多数企业,处于浅尝辄止的尝试性生产阶段,未进行深入的产业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世界很多国家已经做得很成熟了,比如欧洲的法国、意大利,亚洲的日本、韩国等,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步伐刚刚迈动不久,无论是政府的相关政策、法令、支持力度,还是人们的认识、普及程度等都处于起步阶段。 从产业化的角度来看,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生产环境和消费市场,所以目前能够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开发,能够正常运营并赢利的企业,实在是为数甚少。 大多数即使已经借助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意生产的企业,也只是处于简单地、尝试性的生产阶段, 在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上都远远低于传统行业性的生产,也就谈不上产业化的深入发展了。

二、关于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深入产业化的思考

1、培养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特征和传承关键就是要有一定数量的熟练掌握该项技艺的人才,这也是目前为什么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传承困境的原因所在。 基本情况如前所述,原有的传承人要么年事已高,要么改作他行,年轻一代因为各种原因又不愿意学习这些技艺,所以传承人数量不足是制约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和深入产业化的关键。 过去非遗技艺的传承是以人际传播为主, 依赖于师徒制的人与人之间的口传心授现在,很多非遗项目除了继续沿用这种师徒制方式外, 还通过在社会上办培训班的方式来招收学员培养传承人,也有的在一些中小学、甚至大学开班传授技艺,都已经收到了一些效果。 要把这些工作继续坚持下去,并争取创造出更多方式来培养非遗项目传承人,确保非遗技艺的传承。

2、培育传统手工艺技能类的消费市场

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温饱层次的满足,现在已经步入追求生活质量、讲求生活审美的精神生活追求阶段,而传统手工艺技能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好契合了这个市场需求。 以温州来说在行政建制上,虽然是一个地级城市,但因为地处东南沿海,在区域文化上兼具内陆、海洋两种特质温州有悠久的华侨出国历史,有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侨商资源,加之温州人以善于谋利行天下的商业文化传统,可以说温州消费群体的视野是国家化的,是易于接受新鲜创意类产品的,也是拥有消费实力的。 如果将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到创意产品的产业化方面,是拥有潜在的消费市场和消费实力的。

3、抓住传统手工艺技能类本真性传承

非遗的魅力,就在于她的原汁原味,在于她的古朴自然,在于她身上体现出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 要紧紧抓住其中体现的文化符号和内涵进行产业化。 这是依靠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的企业,能够赢利的根本,也是对于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 而不是如上文所分析的,打着将“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牌子,去生产、经营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

4、在保持所生产产品非遗本真性的前提下,结合时代需求,设计时尚的具有时代感的创意产品

非遗技艺的发展和传承,是一个历史的积累的过程。 在一项传统非遗技艺身上,可以找到她所经历的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等因素留给她的与众不同的特征和符号。 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在保持其本真性不变的前提下,不断融合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地域特性等不同的变动元素在内的发展过程。 今天的非遗传承也是一样,要想做到有效性,就必须在保持其非遗元素本真性不变的情况下,主动去结合时代元素,生产具有时代美感的创意产品。 同时,要加强创新。 在具体产业化的过程中,不要唯利益至上,夸大其中的经济价值比重。 应该将非遗技艺体现的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价值相结合,找到二者之间适合的那个结合点,进行产业化开发并进行适度创新。

5、政府要发挥好方向引领、政策扶持、平台搭建的作用

因为我国的非遗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都正处于逐步起步,还未步入正轨的阶段。 很多企业有从事非遗产品产业化的美好意愿,但在具体行动上却并不知道如何去做。 这就需要政府去为企业的具体发展指明一个方向,在这类企业具体产业化过程中给以政策扶植, 为他们的深入发展搭建一个平台例如温州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由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于2012年颁发了 《温州市2012年十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守望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对非遗的促进和保护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6、非遗技艺传承人要打破技艺为个人所有,私自传承的观念局限,积极合作,共同传承

因为之前的非遗技艺大多掌握在为数不多的个体传承人手中,是他们个人或家族掌握的一项技艺。 现在,国家、社会、企业对于非遗技艺越来越重视,这些传承人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被聘请去参加各种展览、活动,也在不同渠道上得到了经济上的扶持。 所以很多传承人现在将自己掌握的这项非遗技艺看做是自己个人或家族的私有财富,存有保密意识;或者几个传承人之间变成一种竞争关系,这都是狭隘的,是不利于非遗技艺传承、保护的。 因为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社会、国家世界范围内的事情,仅靠一己之力是根本无法做到非遗技艺的传承、保护工作的。 所以传承人要打破自己的狭隘的观念和认识,积极合作、开诚布公地依靠大家、社会的合力进行非遗技艺的传承。

7、引入民间社会资本参与非遗技艺的产业化

上一篇:新技术应用能力下一篇:武术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