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比赛(精选12篇)
技能比赛 篇1
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职业院校间技能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2011年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卫生部科技司、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中职组) 护理技能比赛。本次比赛共有5个项目:卧有病人床更换床单法和密闭式静脉输液 (均为必比项目) ;心肺复苏术、鼻导管给氧、无菌技术操作 (均为抽签比赛项目)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比赛, 规模宏大, 选手个个实力雄厚, 有备而来。经过3天的紧张角逐, 比赛终于落下帷幕。一等奖14人, 二等奖28人, 三等奖43人。我校两名选手代表省队参赛均获二等奖。比赛虽然结束了, 但值得回忆和总结。现将我们的做法与体会总结如下。
1 领导的重视是保障
为参加这次护理技能比赛, 学校成立以校长任组长的参赛领导小组, 负责本次比赛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成立由教务处、护理学科部、临床学科部及基础护理教师组成的参赛训练组, 负责参赛小组的领导和对学生参赛前的技能辅导及选手筛选工作。同时学校制订了赛后奖励方案, 做到奖罚分明, 责任到人, 并指定专业教师一对一地负责学生技能辅导。这为比赛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人、财、物的保障。
2 选手的选拨是基础
我校选手从参加校级比赛开始, 就采用淘汰制。由校长亲自主考, 各班先由班主任推荐10~20名学生进行面试。参赛小组领导建立评分标准:从身高、外在气质、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学习成绩几方面权衡。最初确定30名学生参加训练, 每隔一周进行一次考核, 连续三次淘汰, 最后剩下5名选手进行差额训练, 直到最后一周决定参赛者名单。通过层层筛选, 选出我校最优秀的学生参赛, 为比赛奠定了良好基础。
3 精心准备、严格训练是核心
3.1 深刻领会评分标准, 设计剧本
辅导教师认真阅读, 深刻领会评分标准后, 为学生创设临床问题的真实情境, 以病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护士与病人的角色扮演, 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 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1]。设计不同案例, 写出剧本, 即详细的操作流程, 流程包括每个细微动作、每个表情及与病人的沟通语言等, 然后再让学生按流程练习。训练并非死搬硬套, 但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以病人为中心, 体现人文关怀;二是坚持三查七对, 做好健康教育;三是要强化无菌观念, 防止交叉感染。
3.2 力争省时、省力, 动作美观
南丁格尔说“护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护理技能的操作过程本身就有艺术美。这样的美能使病人产生信任, 因此, 在每项操作中, 护士的形体变化及言行举止都在训练步骤中强化, 选手在集训时要求每天进行一小时的形体训练、语言训练, 分别由形体教师和语文教师指导。
3.3 制造不同场景, 训练心理素质
有专家说, 这种比赛到最后比的就是心理素质, 因此,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成功起决定性作用。尽管选手训练有素, 动作娴熟, 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比赛时的心态就会影响操作。为消除选手心理障碍, 选手和教师都将每次训练视为比赛, 计时开始, 练习完成后再点评。请校领导、非专业教师、学生观摩操作, 经常改变练习和比赛环境。聘请省领导、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护理专家监考, 每次评分都要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指出优点和不足。逐步淘汰多余选手, 既要让选手有紧迫感, 又要使她们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样, 使她们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能操作自如。
3.4 加强语言表达及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为使学生语言表达更富有亲和力, 更能贴近病人, 使人感到温暖, 每天安排语文教师指导其语言训练, 把实验室当病房, 把模型当病人, 并多次去医院在病房与病人面对面交流。根据不同病例, 让选手自己思考, 用最恰当的语言, 取得病人的信任与合作。通过病人的评价, 师生互动, 我们也从中悟出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经过训练, 选手语言表达能力有明显提高, 普通话测试达到二级甲等水平。
4 正确认识护理技能比赛的重要性是关键
护士以增进人类健康为己任, 以解除病人痛苦为目的, 护理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康复[2]。而护士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这就要求在护理教学的培养方向上应当更好的与临床需求相结合。正如教育部葛道明同志在比赛开幕式上所说:“今天的比赛就是明天的城市建设, 是提高全民幸福指数的体现”。护理操作技能比赛是训练和提高护理人员基本技能的重要形式, 护理基本功训练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先决条件。比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 同时也是提高护理教育质量, 不断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
5 体会
反复训练虽然枯燥无味, 但苦中有乐。领导的重视、集体的荣誉感给了我们动力, 积极努力地去思考、琢磨每个动作, 每个问题。能想到的问题要尽力去面对, 并设法解决。虽然比赛结果不尽如人意, 但收获颇多, 也为以后比赛设定了更高目标。我们积累的不少经验, 将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通过参加这次比赛, 我们不仅收获了荣誉, 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人生的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技能比赛训练模式, 总结经验, 为以后比赛设定更高目标。方法 领导支持为后盾, 通过对选手层层筛选, 严格训练, 并指定专业教师一对一指导, 从培养行为规范、言行举止着手, 要求省时、省力, 动作美观, 注重心理素质培养等。结果 我校两名选手代表省队参加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中职组) 护理技能比赛均获二等奖。结论 护理技能比赛是职业院校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也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护理技能,比赛,训练
参考文献
[1]尼春萍.护理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思考[J].护理研究, 2009, 23 (2) :455.
[2]周建南.实用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
技能比赛 篇2
在公司的正确指导下,在工会各级领的带领下,随着激烈的“喧闹“声,和欢呼声,我车圆满完成了此次技能大比拼。
通过这次技能比赛,车间全体员工的凝聚力得到了提升,团队协作能力也有所突破,这不仅是车间员工团结的表现,更得益于公司整体策略的正确,当然,也少不了车间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在这次比赛中,车间按照公司宏观要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详尽的评判标准,以及各种后勤工作的分配,真正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进步,人人有收获。
当然,比赛的过程也是紧张激烈的,处处扣人心弦。一支由来自不同工序,不同岗位,甚至在此之前都不认识的二十个人组成的队伍,在裁判的一声令下,便热火朝天的投入到了比赛之中,也就是这样一支并没有经过训练,没有经过磨合的队伍,每个队员都拿出自己的“绝活儿”,互相配合,互相鼓励,你传给我,我递给他,都努力的为自己的队伍争取积分,六个队伍你追我赶的进行着,各组裁判都尽职尽责的巡视着。比赛过程很激烈,当然,结果也很残酷,每支队伍都很优秀,成绩都很喜人,当最终成绩传到主裁判手里的时候,主裁判也感觉艰难万分,要在这么多优秀的队伍中选出优胜者,实在是“压力山大”,但是,比赛终有胜负,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主裁判艰难的评出了前三名,胜者欢呼,“败者”失落。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评出前三名不久,获奖者当即表示:“既然是集体活动,那
么任何成果都应集体分享,没有后三名,哪儿来的前三名,将所有奖金都拿出来与车间全体员工共同分享——所有人员一起聚餐,继续联络感情”,此建议得到全体参赛人员的支持与认可,场面几度欢呼。
这,是一个和谐的集体,这,是一个进步的集体,这,也必将是一个会带希望的集体,这,才是此次活动的最有价值的收获。公司必会因为有这样的团队而快速长远的发展。
胶囊车间
以技能比赛促能力提升 篇3
关键词:基层电大;学习能力;技能比赛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学生学习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也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本技能。作为远程开放的电大教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更显重要,因为事实的师生间的隔离状态使得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少之又少,学生大量的学习任务需要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完成,这就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主学习意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现状是,电大学生的学习意识不强,学习能力偏弱,自主学习能力更弱,这既有学生本身的原因,也有校方的原因。
一、电大学生学习能力现状
(一)现状
1.学习意识淡薄
近年来,电大学生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他们缺少主动求学的动力,60%以上的求学为了文凭、工作需要;20%以上的学生进校是因为父母的要求,主动求学的意识非常淡薄;同时,进校后,学习过程也非常被动,很多学习要求的完成需要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多次催促甚至父母的介入。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认知、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方面均是被动的参与者。对于一个成人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不仅导致了整个学习过程的磕磕绊绊,也使得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在过程中几乎没有提升。
2.学习能力薄弱
如今的电大学生大多来自中职院校、高考落榜生,这些学生,从整个基础教育生源看,本身就属于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差、理解能力差、学习技能差的一列,进入电大后,由于没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始终停留在中职水平,在电大这样需要大量自主学习的状态下,其学习能力更显薄弱。
3.自主学习能力更弱
电大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重点辅导、网络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应包括字面意义的主动要求学习的能力,也应包括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创新能力。电大学生工学矛盾严重,如何克服工学矛盾使自己的学习状态更加适应所处的学习环境、使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加有效发挥从而实现学习目标,学习达到最优化,这就是电大学生需要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创新能力则更进一步,在不断调整的基础上,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即为创新。而事实是,电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偏弱、自主学习能力更弱,经常出现学期结束教材全新、教学平台从未登录使用等情况,自主学习能力可见一斑。学校进行过学生网上学习能力比赛,参赛的40位学生均是班主任从各个班级中优选出来的,但是面对一些常规的教学平台,很多学生还是不知该如何使用。
(二)原因
1.学生层面
调研得知,60%以上的学生来电大读书是为了拿文凭;20%以上的学生是为了家长而读,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意志不坚定;过程中,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中很多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完成各种学习环节比较被动,有些甚至老师、家长全权代劳。同时,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技术不熟练。这些学生,本身学习能力较差,到了电大,以自主学习为主,其能力的弊端或弱势就更加显现了出来,他们无法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融入成人学生学习的氛围,只能被动地跟着班主任、学校的要求逐个打折扣地完成任务。
2.学校层面
基层电大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关注和培养也没有足够重视,很多学校甚至连基本的面授课程都不安排,更别说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安排面授课的学校,仅有的几次课,教师也都是急于把教学重难点传授,而对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引导也基本忽略。
以本校为例,作为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学校在这方面一直有自己的规范:
管理层面:新生开课前一周,开放学院专门组织新生进行学习技能培训,讲解学习过程及学习要求,演示相关操作平台;同时把相关教学平台操作途径制作成微课上传在学院网页和班级QQ群;班主任还进行日常QQ答疑等。
教师层面:学校要求教师第一次面授课用1学时的时间讲解课程整体情况及教学要求;学习方法、学习技能的培训及引导等。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过程下,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非常薄弱的。学校、教师重视作业是否完成及成绩的高低,对于如何完成、过程如何关注较少,这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我们用更直观的方式展示一下这些现状及原因:
二、电大学生学习能力构成
从电大实际、学生实际出发,我们把学习能力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
(一)基础学习能力
也即是完成电大学业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如参加面授课理解教师授课内容的能力、自主学习通读教材熟记笔记的能力、熟练使用电大各种教学平台的能力。
(二)专业学习能力
电大专业众多,不同专业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会不同,因此在掌握基本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学生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如把握专业课程重难点的能力,这需要一定的基础积累。
(三)实践学习能力
电大一直以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型人才为己任,专业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即是检验学业是否有成的一个标志。因此,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强的实践能力是电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最高层次。如英语专业词汇量的提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等。
三、电大学生学习能力提升途径——技能比赛
校生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现有开放教育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常规的培训和教育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什么样的途径和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各地电大都在苦思冥想。
(一)理论基础——学习优势理论
学习优势理论在发达国家的研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1967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顿恩教授把此理论用于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之后逐渐推广。我国对此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则始于2004年。
学习优势,是指学习者在吸收、理解、记忆和表达知识的时候,所采取的最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方式,通俗地讲即是学习者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大程度地获得知识和能力。
而作为教育实施者的校方,执行学习优势理论的最好做法即是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并且了解通过搭建支架学生能够达到的高度,然后有的放矢地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正是基于此理论,从电大学生已有学习能力出发,结合电大实际情况,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项目组尝试以比赛促能力提升的途径。通过举行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关的各项学习技能比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化被动为主动,以专项技能比赛提升学习技能进而提升普适性学习能力,明确学习目标,转变学习态度进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通过一系列教学过程中学习环节的比赛,推动自主学习方法的有效运用,达到增强学生学习素养的目的。
根据能力结构,比赛设计也分层进行。
(二)比赛项目
1.提升基础学习能力的技能比赛
设计上,基础学习能力的比赛分两个层面进行:
第一层面,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能力,即如何利用教材自学及熟记笔记的能力。为此,项目组开展了“我来读教材,用心记笔记”的比赛项目。学期初,每个班级确定1门课程为比赛科目,全体学生参与,期末前上交教材原本及学习笔记,由专业教师组成专家组选评,教材原本主要看学生对教材的使用度及教材上的学习点滴反映(如划线是否为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内容边上是否有一定的学习体会、感受或疑问等);学习笔记则更加集中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整反映学生自主学习的全过程,学习笔记要求包括学习时间、地点、学习具体内容、学习体会或思考等。通过此种形式的比赛,逐渐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提高学生把握教材重难点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际操作中,从任务布置到材料收集,项目组、班主任、课程责任教师全程参与,应参与学生316人,实际上交材料126人,参与率39.9%,与预期相当。从比赛的质量来看,学生教材使用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的,知识点边上也有各种记号(这与之前教材全新、甚至不来拿教材的情况相比进步非常大),但个别课程重点把握不准,如经济数学,学习笔记的记录也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其一,很多同学没有学习笔记(上交材料的同学中,2/3只上交教材未上交笔记);其二,笔记的记录内容不完整、重难点不突出,比较随意。
第二层面,较具电大特色的比赛项目,即网上学习能力比赛。电大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因此,拥有较高的网上学习能力是电大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网上学习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熟练使用网上教学资源的能力。电大的教学资源大部分展示在各教学平台上,学生在自主研读教材的时候必定以各平台的资源为依据;二是熟练完成各教学平台学习任务的能力。目前,上级电大的教学平台很多,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也较多,以本省为例,一般学生需要完成中央电大形考平台、省电大课考平台、省电大远程实验平台、开放大学学习网、本校电大在线等多个平台的学习任务,没有熟练的学习技能是无法适应电大这种远程学习模式的。为此,项目组开展了以“学生网上自主学习能力”为主题的竞赛活动,包括电大各教学平台的知悉度和熟练使用情况;学生利用公众平台了解电大的情况等内容。旨在通过一系列教学平台的演示和操作,培养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推动各教学平台的有效运用,达到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操作中,我们采取学生自愿报名、班主任择优上报的原则进行。从比赛过程看,同学对电大的相关平台的熟悉度和使用情况基本面还是可以的,特别是对电大在线讨论平台、中央电大形考测评系统等常用的一些平台非常熟悉,但同时也反映出了不少问题,如对上级电大教学平台比较陌生,对本校提供的一些服务类平台使用率不高等。通过此次比赛,促使很多平时不常用平台的学生熟知了上网技能,同时也使部分学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既是他自学能力的展示,更是查漏补缺的最好途径。对学校而言,通过比赛了解到了学生自学能力的真实情况,今后的学生服务工作和教学辅导工作将更有的放矢地开展。
2.提升专业学习能力的技能比赛
基础学习能力是电大学习必备技能,在此基础上,专业课程、专业知识的获得和提升则需要进一步的专业能力。为了此能力的提升,项目组开展了一项普及所有专业的,以把握专业重点课程重难点知识为目的的比赛。
比赛以“一页纸”的形式进行,参赛每班级选择一门专业课程。结合学生一学期的自学、辅导、网上学习、小组讨论等学习活动,把握课程总体结构、重点和难点,并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在类似一纸开卷考试所用的“一页纸”上形成复习消化后的课程要点索引和学习总结。“一页纸”至少包括三部分内容:课程结构分析、课程难点认定、课程重点解析,要求课程结构把握精准、重点分析到位、难点突破有自己想法,较全面地体现对课程的把握程度。
操作中,为了保证参赛人员,我们要求人数30人以上的班级全部参加,每班级选择一门专业课,学院共计17个班级17门课程788位学员覆盖。经过文件下发、班主任动员、学生参与,历经半月,共收到比赛材料459份,学生参与率58.2%,好于预期。 从上交的作品看,整体质量较高,虽然很大一部分作品的结构并未完全按照比赛要求,但是专家组普遍认为学生确实对课程进行了系统复习,一些重点内容的把握比较到位,几乎没有质量过差的作品。同时,比赛进行后,对相关课程的网上资源点击率进行了查阅,发现参赛课程在嘉兴电大在线上的点击率明显提升,这是此项比赛的一个意外收获。比赛不仅提升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把握能力,还引导了学生对网上教学资源的关注和使用,对网上学习能力也是一个促进。
3.提升实践学习能力的技能比赛
提升实践学习能力的比赛也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我们选择了英语这个电大成人学生比较有畏惧心理的专业及科目,比赛以“你我学英语,大家记词汇”为主题,力求通过各种题型的英语词汇练习,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词汇量,进而推动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英语综合能力。比赛分专业英语和公共英语两个大组进行(专、本分开),专业组重点结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词汇大纲要求,公共英语组重点结合开放英语1、2、3考试及网考大学英语(B)词汇大纲要求,以多种形式综合考查学生英语词汇掌握水平和应用能力。专业英语组全体学生参与,公共英语组学生以一定的比例参与。从比赛过程看,学生之间的差距较大,个别学生卷面很多空白,早早交卷,但是也不乏认真准备、努力参赛的学生。从比赛结果看,专业英语学生分值较接近,公共组学生的成绩分差较大;专业上也有一定的区分度,会计、工商、行政专业学生略优于土木、计算机等工科专业学生。比赛结束后,引发的讨论和学生对英语的关注维持了很长时间。
加强专业和课程的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深化电大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实践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一环。为此,在学校工商管理、学前教育两个专业的学生间开展了案例分析大赛。工商管理专业以工商管理类学科为基本范围,可以涉及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公共关系等。鼓励学生组成团队参与,所有参赛作品均应为对嘉兴实际案例的分析论证,要求案例有标题有正文,提问题有评析,可以是描述评价型也可以是分析决策型。学前教育专业则以该专业的基础学科为基本范围,包括学前教育管理思想、学前教育管理实务、学前教育实用技能等,作品要求类似。从上交的作品来看,与组织方的预期要求还是有一定距离的,相对而言,学前教育专业参赛学生上交的材料相对丰富、实际,评述能结合自身工作,看法有一定的独到性,后续好好跟进可以为论文写作提供良好素材,在专业素养提升上还是有所作用的。
四、项目反馈
(一)成绩
1.项目特生得以呈现
(1)各项比赛有序进行,体现系统性
教改项目以各种教学比赛的形式进行,虽然各项比赛内容、设计方案等不尽相同,但是比赛的安排具有系统性,比赛内容从基础到专业分学期逐个渐次深入,利于学生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2)以技能比赛提升学习能力,体现以点带面
一般的教学竞赛均是以提升学生的某项技能为目的,单个孤立进行,而本项目却是以一系列相关技能竞赛为整体进行设计,提升的不仅是学生的某项专业技能,更主要的是通过系列活动,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以点带面,提升整体学习能力。
2.预期目标基本达成
项目以层次提升、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各级各类比赛形式进行,两年下来,学生对学校的关注度、对学习的关注度明显提升,甚至会主动问及班主任下一轮的比赛何时进行,参与积极性极高。学校网站资源的关注度和点击率也较赛前有所提升。尤其是英语词汇大赛的进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特别是本科学生,学位英语报考人数明显增加,报名人数增加33.3%,通过率也有所提高。凡此种种,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得到了锻炼,也实实在在有所提升,项目预期目标基本实现。
(二)不足
两年为期的课改项目基本成功,但是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暴露了一些不足。
1.参与人数较多,但主动参与意识不强
从各项比赛项目的参与学生来看,总体参与意识还不强,积极参与的始终是那些学习成绩好、之前就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而很多学生都要在班主任多次引导、催促下才勉强参与。
2.能力有所提升,但综合体现程度不明显
如上所说,就具体某项比赛的参与者来说,学习兴趣增加、学习能力有所提升,但从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上来看,体现并不明显,课程成绩与往年基本持平,及格率维持在90%左右,略高于全省水平;体现综合实践能力水平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无论是写作过程还是作业成品也基本维持在这个水平,良及优以上的学生人数略有上升。
事实上,各基层电大一直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一直比较重视。如上所述,作为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本校的教学管理一直比较规范,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和辅导也较为明确和全面,然而,学生的学习能力事实上还是非常薄弱。因此,项目组另辟蹊径,以技能比赛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参与度,化被动为主动进而提升学习能力。如今,项目试点虽已结束,但探索创新的步伐不会停止。
参考文献
[1]王大勇.关于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7(5).
[2]熊绍高.成人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及作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
技能比赛 篇4
1 物流技能大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分析
通过图1我们能看出,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技能操作类课程平均成绩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基础课平均成绩的变化比较小,基本上都在80-85分之间。而专业理论课平均成绩从78.4分上升到了88.2分,上升趋势比较明显。技能操作课程平均成绩则变化最大,从73.6分上升到了90.4分。
我们将学生成绩分成了三类,分别是基础类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技能操作类课程。从数据统计来看,基础课平均成绩仅有小范围上升,也就意味着技能大赛对于基础课程成绩影响力有限。而对于专业理论课,其上升趋势则比较明显,这和技能大赛的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参赛学生要理论专业理论去解决大赛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在上课时也会对于技能大赛进行介绍和讲解,普通同学对于专业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于变化最为明显的技能操作课程,技能大赛对其影响最大,这和技能大赛本身的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技能大赛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尤其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在比赛过程中要将赛项内容最后通过实践操作的形式实施出来,在日常训练中势必要加强操作训练,操作类课程的平均成绩上升迅速也就变成可能。同时,我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技能大赛不断加强学生操作能力培养,为将来适应物流工作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物流技能大赛对专业招生的影响分析
观察2011年至2015年的招生数据发现,物流管理专业总体专业招生数量况随着时间连年上升,从2011年的83人一直到2015年的135人,其中排除物流专业本身的生源趋势,技能大赛对于物流专业招生的影响比较明显。
专业招生情况随着年份变化,招生人数也是不断增加,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其中包括师资力量、实训场地、就业指导、大赛组织等方面。但是,排除这些方面,我们仅仅对技能大赛与专业招生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技能大赛在专业招生数量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新入学学生的调查发现,10%左右的同学是因为学校在物流各类大赛中荣获佳绩,进而对于本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前,行业企业对于技能大赛有着新的认识,由于技能大赛本身同社会工作结合紧密,企业也更愿意选择参加技能大赛获奖的学生,这也是学生选择物流专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再者,有些学生在中职阶段就参加过中职物流技能大赛,他们对于物流技能大赛有着一定的认识,因而在选择专业和学校时有着明确的物流专业目标。
3 物流技能大赛对就业情况的影响分析
数据显示,物流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在2011年的统计就业率为77%,2012年有一定的上升,为82%,在2013年时,上升为88%。在2014和2015年的就业率普遍在90%以上。
从就业情况我们发现,近几年的就业趋势一直向好,这和社会工作大环境有着一定的联系。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技能大赛作为行业企业同职业院校建立联系的渠道之一,技能大赛本身就具有职业、社会工作、企业等多重特性,一方面有着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提升方面的特征,同时也具备企业先进工作方法和工作理论等特征。正是技能大赛的多重特征,使得企业在选择毕业生时优先考虑技能大赛的获奖情况。在2012年、2013年和2014年我们均参加了物流技能大赛,并且获得一、二等奖等奖项,这在学生就业方面都是强有力的保证,也就出现了我们就业率的连年攀升。
4 物流技能大赛对学生管理的影响分析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在2011-2012学年两学期的出勤率分别是55%和57%,普遍低于60%。在2012-2013学年两学期的出勤率都达到了60%以上,2013-2014学年出勤率有显著上升,达到了70%,而2014-2015学年的出勤率则达到了90%。
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向来是学校管理的工作重点之一。职业院校学生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在自制力、学习兴趣和目标上有着一定的差距,因而在学校生活中也就会出现比普通高等院校学生更多的问题,如何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是职业院校老师和管理部门常常思考的问题。
技能比赛获奖感言 篇5
篇一:技能比赛获奖感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
我有幸代表兴隆宾馆,参加XX年“好客兖州”星级酒店服务技能大赛,对此我倍感荣幸。经历了比赛的大风大浪之后,平静下来总结了整个过程的经验教训,在此谨谈谈我参加这次比赛的感受和体会。
这次比赛我幸运的获得了摆台技能组第一名,作为一名刚工作不久的新员工,能够获得这份殊荣,我感到很荣幸,心中除了喜悦,更多的是感动和感激。参加工作至今,正是一种家的温暖,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与包容让我有机会在今天取得这样的一点成绩。
在此,首先感谢宾馆领导一直以来对我成长成才的关爱和期望,使我们能够在一个尊重劳动、重视人才的人文环境中得到更好更快的成长,其次感谢领导和同事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给予我的殷切关怀和无私帮助,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比赛过程中,领导和同事们不断给我信心,帮助我释放压力,才使我能够超常发挥,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作为一名普通员工,从备战到比赛,一路走到最后,我想将自己比赛的三个心得与大家一同分享:
第一个心得:目标不止,学习不辏一名合格的员工,不应仅仅满足于把自己眼前工作做好就行了,还要有想法、有追求、有好学上进的精神。仅满足于为工作而工作,我们是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服务者。所以,我们要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将做高级员工作为自己的目标,让自己经手的每项服务、每件工作都成为精品。
第二个心得:让工作成为快乐,让追求成为乐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有自己的目标,但所有的梦想和目标都要靠快乐的工作来实现的。没有平和的心态工作快乐不起来;没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工作快乐不起来;有了平和的心态和过硬业务水平,我们就能积极的参与竞争、愉快的迎接一切挑战。
第三个心得:以感恩之心回报宾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兴隆宾馆这个大集体的精心呵护与关怀。这个“家”是我们生存与幸福的根基,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经营和维护。我们应该加倍的努力工作,以优异的成绩作为回报,做到“宾馆为我,我为宾馆”。在摆正工作态度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努力提升我们自身的业务能力,来更好的服务大众,为自己与兴隆宾馆争光。
感谢单位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信任、支持和鼓励,我由衷的感谢你们。人们常说,一粒种子,只有深深的根植于沃土才能生机无限,作为一名员工,只有置身于拼搏创业的***氛围,才能蓬勃向上。我一定不负众望,再接再励,做好、做优、做精本职工作,努力在业务上有更新的建树、有更大的提高,为兴隆宾馆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祝各位领导和同事们工作愉快、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
篇二:
非常感谢论坛给我课堂外良好的学习场所,感谢max老师和裴大哥的教导和鼓励,谢谢大家!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在成都理工大学隆重举行。有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东)、山东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24所著名高校和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2所高职院校在内的61支参赛队共计183名选手参加比赛。在为期两天的竞赛中,我们与本科生同台竞技,我队(黄宇兵、罗智勇、张育芳)在地质标本鉴定项目中荣获二等奖(总成绩名列第三,二等奖中名列第一)。
当得知获奖时我内心充满了喜悦和自豪,但是现在,我更多的感觉是一份责任和压力。人要懂得感恩。暑假8月至10月三个月中,老师花了非常多的血教育我们,他们抽着自己紧少的时间来给我们备课,然后每天给我们无私的培训,有时请优秀学长给我们讲解mapgis软件操作及做经验交流。在培训期间老师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后勤服务,还给我们学习之处总结出了很多非常宝贵的实战经验,此外,不光把我们引进了地质之门,还经常请我们吃饭,和我们聊天,我们学到了很多课堂之外的东西。想对他们说声:老师,您辛苦了!
今天我主要是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竞赛后的一些心得体会。经过培训,我对地质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自己漫无目的的探索和琢磨,变为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而我也在一点点的努力中前进。我系统的学习了mapgis软件应用、野外填图及地质图的连绘、岩矿鉴定、古生物化石鉴定、探槽编录和钻孔岩心编录等知识,学习了地质的相关理论等等很多东西。快要到比赛的时间了,我们放弃了休息的时间,团队3人全力准备比赛,参加了3个月的“魔鬼式”集中训练。我们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一切就等比赛来证明我们的实力。竞赛两天,更像一场梦。我们在梦境中追逐,挑战自我,在连续作战、极度疲惫的情况下,坚持不懈地完成了比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最终,我们队获得了二等奖。
篇三:
一提到获奖感言,首先想到的是一连串的感谢。这个俗套不得不落。如果没有新疆分公司客舱部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平台,有怎能有机会让我们在技能大赛的赛场上相互了解,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其实成绩和名次在每个选手的心中已不再重要,更让我们珍惜的是这样一个历练和提升的过程。
人往往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大学英语六级的资格让我对英语情景会话的部分没有太多的担心,但一向流利自如的酒品和茶品的介绍在聚光灯和观众们的聚焦下却显得那么生涩和拘谨。这时才感到自己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如果能对酒和茶的介绍再熟练些,知识面再广些,这被检验的一刻一定会更精彩纷呈,令人耳目一新。而这些知识的获取正是靠平常的日积月累而非为了比赛而学习。
正如部门领导向所有参赛选手表示祝贺的时候,有的选手撒娇似的说着近来为准备大赛所付出的种种努力,领导的回答总是令人茅塞顿开。她说;“我不同情那些临阵磨枪的选手,因为只有在平时努力了,在赛场上,你们的水平才能得到真实的展现。”
通过这次技能大赛,除了收获了奖项,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更感欣慰的是在台下新乘分部方阵中树立着这样标语:下届大赛看我们的!
衷心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新面孔出现在赛场,让更多的乘务员成为“有准备的人”,因为机会只会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让我们携起手,为南航争得SKYTRAX五星而努力吧!
篇四:
我是人力资源班的xxx,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我们的喜悦。在这里首先要感谢学校、感谢系部给了我这个展示自我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和机会,感谢学校领导的关怀、同学对我的鼓励、队友的团结,还要感谢老师对我的信赖,感谢默默支持我们的幕后工作者。在此,我要向所有曾经帮助、支持过我的校、系领导、同学、队友深深鞠上一躬,谢谢你们!
我参加企业大赛,获得第一名,我很高兴,也非常激动。能获得如此成绩真的是极其不容易。比赛前我们付出了很多,无论是汗水还是精力,这段时间是探索的过程,是付出的过程,是互助的过程,是快乐的过程,更是收获的过程!其中的过程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难以忘怀的!比赛中紧张的“对抗”,意外的发生,但团队表现出更多的是临危不惧,最终在我们团队默契的配合、认真的总结、思考、沉着应战的情况下,以总分第一名赢得此次比赛。在这里首先要感谢学校、感谢系部给了我这个展示自我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和机会,感谢学校领导的关怀、同学对我的鼓励、队友的团结,还要感谢老师对我的信赖,感谢默默支持我们的幕后工作者。在此,我要向所有曾经帮助、支持过我的校、系领导、同学、队友深深鞠上一躬,谢谢你们!我们很荣幸能够参加此次沙盘大赛,在前一阶段的努力下我们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接下来我们也将同样如此:浴血奋战,相互鼓励,全力以赴,能为将来其它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
对此,我有三个非常深刻的感受:
第一、每一份私下的努力,都会获得倍增的回收,并在公众面前被表现出来。
第二、行动是成功之母,如果我们有好的想法,好的观念不去行动,不去实施,都是空想。
第三、向不可能挑战,只要我们具有明确的目标与超强的行动力,没有达不成的目标。
在参加此次大赛,我深刻体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必要性,更深深了解到团结互助的精神对于一个团队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纵使我们获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将会以自己的决心和毅力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我相信,只要我们全力以赴,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一定可以创造新的奇迹。
篇五: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第四届星光计划大赛已经降下了帷幕,训练中的点点滴滴、苦与乐却萦绕在眼前久久不能散去。
回想训练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心里五味杂陈。由于我今年第一次带队,经验和方法都不足,所以当我第一眼看到竞赛细则的时候,真是有点找不着北的感觉。但我们旅游组是个紧密团结的集体,我们旅游组专业组长和其他有经验的带赛老师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他们不但传授了很多他们以往带赛的经验,而且还替我查找各项竞赛相关资料,让我在比赛前对每个比赛项目的细则进行仔细的研读,要对每个比赛的技术动作不厌其烦的训练,力求做到最好。
我们本次的比赛项目分为理论和操作两个模块,其中操作的技能是主项目,要求学生完成餐巾折花、中西餐铺台、托盘斟酒的操作。针对细则,我把整个训练的计划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解决学生的折花技能,这个项目今年比去年有了很大的提升,原来的杯花都根据现在的服务需求改成了盆花,对于学生来讲在品种和花型上的要求都很高,现有的相关资料又很少,学生和我发挥想象,同时也请了一位专家做了指导,结合专业手法,创作出了很多新的花型,这也体现出了学生扎实的功底,就这个项目我们就花了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进行练习,在比赛前两个月,每位参赛选手几乎都熟练掌握了20种以上的花型。基础技能的夯实带来了比赛场上的游刃有余,这个项目也成为了整个操作过程中的亮点。第二阶段训练学生的铺台,我们的比赛要求是中餐九人位,这是这个比赛项目中最大的难点,要将一个圆桌平均分成九等分,光靠眼睛看是远远达不到匀称的,我为学生们做了等距离的纸长棍,准备了卷尺,学生们根据我的要求,不厌其烦的重复着这项技能的训练,一直做到没有差距。第三阶段解决基本的托盘技能,因为学生参赛的最终名单是随机的,其中两位一年级选手是没有一点专业基础的学生,他们的托盘就是个盲点,我帮他们加课辅导,直到让他们能轻松自如的托起托盘行走,好几次甚至练到了天黑,这个项目和斟酒是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们深知这项技能的重要性,所以每天坚持在餐厅中练习,每天托着要走上十几圈,手托的抬不起来了就练折花,一分钟也不浪费,他们还自己邀请班级的同学上来观摩,指出他们的不足。学生的孜孜不倦,让我感动。第四阶段是斟酒练习。练习的最大难点就是斟倒啤酒,啤酒的泡沫特别多,平时徒手也不一定能做到的标准,现在要在托盘上托上三瓶加上一瓶白酒,这可难倒了选手们。但是学生们并没有气馁,我们先寻找压住泡沫的方法,然后找到斟倒点,结合斟酒的姿势,先用水练,后阶段每天用真酒反复的练习和推敲,有时学校的啤酒用完了,同学们认为自己的技能还没有练到位,又会自己跑去超市买些来练,甚至有的学生早上来还会在书包里背上三瓶,为的就是能够多练几次,最后,我们的选手成功了!五位同学几乎每杯酒都能做到7分酒液三分泡沫了。看到每位同学的技能一天天在进步,我心里有着说不出的高兴。在这四阶段的训练以后,学校教导处请来了专业组的老师和专业的观众,对选手们进行了三次的模拟比赛,第一次的比赛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表现的很不好,在操作上也出现很多的问题,但是赛后我们立即进行了总结,将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在后面的训练中侧重不足之处反复的练习。
其实在成功的背后,学生们自身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是最重要的,我们组的王云娣同学在我带10届同学去外面参加考证的那天,我并没有安排他们练习,但是她自己拿着钥匙,在实训室反复的练习折花和骨碟定位;在我陪班级去春游的那天,她也放弃了玩的时间,带领着我们这组的选手,认真的练习斟酒和其他技能,这种学习的主动性真是让我感动,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在训练期间除了老师的指导和关心,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也很重要。郭添承是我们组中被抽中的选手,他是景区管理专业的学生,从来没有上过餐厅服务这门课程,刚开始在训练的时候常常会打退堂鼓,情绪也不是很稳定,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及时的和他妈妈联系,自己也帮他做思想工作,慢慢的我们的关心和沟通改变了这个孩子。孩子原来戴的是框架眼镜,但是作为餐饮服务对戴框架眼镜是很忌讳的,家长一听二话没说,第二天就为他购买了隐形眼镜。记得有一次在和他母亲电话交谈的过程中,他母亲感慨的说:“老师啊!如果我的孩子把参加星光杯的这种学习的态度和毅力放到以前的学习中,那现在他可能已经进了杨高了!”真的,从家长的感言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刻苦,他们对待这次比赛的认真劲真是不亚于高考啊!这位学生虽然在本次比赛没有拿奖,但是在赛后他自己说:“我已经顺利完成了本次任务,我努力了,我没有给我们团队丢脸。赛后公布的成绩中他的理论成绩还获得了良好(85分以上)。
我们这次训练的计划从XX年的9月就正式启动了,这时参赛的选手名单还未最终确定,我们组共有十三名学生,当时还赶上了过年和寒假,天气的寒冷加上有许多农民工的孩子要随父母回老家过年,我很着急,于是我挨个的给家长打电话,请求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并在同一时间为同学们做思想工作。最后,我们组的十三名同学都放弃了休息,天天准时到校坚持训练。
在这次的比赛中,我还要特别感谢各位校领导和后勤保障部的老师,无论我们在什么时候需要任何的训练物品,你们都能及时的为我们提供,并为我们加油鼓劲。凭着领导们的信任、支持;凭着以往指导单项比赛的经验,最终我克服了竞赛训练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回顾这一次比赛,感觉对同学技能、老师的教学都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因为在每天不断的学习中、切磋中,在不停地进步。专家的指导,大大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也打破了我们原有的一些思想上面的束缚,对于折花方面的启示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同时,在比赛中,我们也了解了兄弟学校的情况,学习了他们的优点。这些,对于今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比赛也有很多值得总结的不足之处:比如我们选手的临战心理调节能力不是很强、对比赛中突发状况不能很好的应对、个别学生的托盘基本功还不是很扎实(主要因为是比赛规则的改变,有两名学生系一年级景区专业的学生)、学生斟倒啤酒的水平还有待于提高,这些问题的出现也是这我们在今后要努力跟上的。
技能比赛 篇6
关键词:技能比赛 日常教学 有效融合
技能比赛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是各职业院校展示其教学成果的重要形式,同时已成为社会各界评价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技能比赛给职业院校的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有效的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高,更好的推进了校企合作。日常教学是教学的主要途径,教学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学生的质量,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水平。如何将技能竞赛与课堂教学有效的融合,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技能比赛与日常教学有效融合的意义
1.技能比赛与日常教学融合可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技能比赛表面上来说是对学生进行的考核,但从更深角度却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参赛学校只有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才能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虽然这几年随着课改的深入,侧重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中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但很多课程在教学中却是换汤不换药,挂着项目化教学的名号实施的还是老一套的教学模式。技能比赛注重考核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综合应用和发挥,反应了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合适的课程实施真正的项目化教学,实现课程体系与岗位的对接。
2.技能比赛与日常教学融合可以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
近些年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教师技能水平的培养,很多院校都要求教师每年下企业锻炼一定的时间,经过努力高职院校教师的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虽然在满足日常的教学上没有太多的问题,但与企业、行业人员相比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动手操作水平上还有不小的差距。通过指导技能比赛,教师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提高自己。同时通过比赛,教师可以更加了解行业企业和相关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更好的适应教学需要。目前国家和很多省,都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国培和省培项目,给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提高平台。
3.技能比赛与日常教学融合可以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将技能比赛与日常教学融合,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比赛,感受比赛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好胜心。通过参与比赛,学生可以学着去为完成目标做好准备,努力去解决在备赛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团队合作和老师的指导,学生在各方面特别是技能水平方面得到很好的提升。
二、技能比赛与日常教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技能竞赛与日常教学脱离
1.1 指导教师、参赛学生停课培训,影响日常教学
随着各院校对技能大赛的重视程度的提高,为了在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和名次,很多学校为了准备比赛均采取了指导老师和参赛学生停课培训的方式。一般竞赛项目的准备周期都比较长,少则1-2个月,多则半年。在这期间参赛团队的停课,给指导老师的正常教学和参赛学生的正常课堂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参赛学生为了比赛准备,放弃了很多其他课程的学习。暂且不论这批学生是否在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就算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违背了技能比赛的初衷。
1.2 技能竞赛没有融入日常教学
很多学校在技能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技能比赛的成功并没有带动教学的改革,没有把比赛的项目分解、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没有去认真的思考哪些课程可以作为技能比赛项目的载体,通过课程的教学带动技能水平的提高,为技能比赛做好准备。
2.技能比赛学生参与率不高、受益面不广
全国性的技能比赛一般每1-2年举办一次,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争取在省赛、市赛中突围,各院校一般会选择比较优秀的学生组成集训队,由教师进行集中和强化培训。在这一过程中,一般的学生很少能从中受益,甚至连竞赛的选拔都没有机会参加。这与职业技能大赛“重在参与、重在学习”的原则背离。
三、技能比赛与日常教学有效融合的途径
1.以课程为载体,搭建多元化的技能竞赛平台
职业教育是大众化教育,技能大赛要实现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的转变。各专业可以根据行业和岗位的需求,结合现有技能大赛的项目,寻找合适课程开展各层次的技能比赛。从学校层面来说,可以以课程为载体开展“班级——专业”两级比赛。班级比赛要求人人参与,将课程期末或者某一项目的考试以竞赛的形式完成,竞赛的成绩纳入课程考核。专业比赛可以由一个年级不同班级之间开展,也可以由多个年级不同班级开展,专业比赛主要由在班级比赛中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参加,重点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应用和灵活应变能力,实现好中选优,并为更高一级的技能比赛做好准备。以课程为载体开展比赛可以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让有一技之长的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到比赛中并发挥他们的特长,让更多的同学从中受益。同时通过班级、专业两级选拔,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技能水平、心理素质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
2.以技能竞赛为引领,开发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技能比赛一般以某个项目为载体开展,技能比赛项目一般经过许多行业、企业专家和教师多方讨论、共同研究制定,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化教学的案例,相对于日常教学中的项目,它更贴近实际、综合性和应用性更强。目前很多职业院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越来越多的课程在教学中实施了项目化教学,可以考虑将技能比赛项目优化为课程教学项目,特别是实训课程中的教学项目。技能大赛的选题一般以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基础进行开发,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开发教学项目时,首先可对竞赛项目进行分析,如园林景观设计比赛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比赛项目,其既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设计能力,也需要学生有很好的绘图、植物造景等各方面能力;其次可以分析哪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如绘图能力主要对应园林制图、园林CAD制图、园林二三维效果图制作等,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技能竞赛的需要和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开发教学项目。将技能比赛的项目分解融入到各课程教学项目中,能够真正的让更多的学生既通过日常教学获益,又在技能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3.以技能竞赛考核为参考,创新课程考核
在搭建了多元化的技能竞赛平台后,如何让技能竞赛引领学生更好的参与、更加的重视,可以考虑将班级开展的技能竞赛的成绩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将专业开展的技能竞赛的成绩作为班级评奖评优的参考。在以往教学中,考核虽然比较严谨、客观,但跟技能比赛的考核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技能比赛的考核首先有一系列比较严格、科学的评价体系,其次在人员组成上既有行业的专家、高校的教师,也有一线的企业工作者,总体上能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班级的竞赛,一方面可以吸收竞赛比赛的考核标准,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邀请专业其他老师或者企业专家共同进行考核打分,既保证竞赛的公平性,也保证考核的权威性。不同的教学及竞赛项目有不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评价方式,在具体实施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应该将知识评价和能力评价结合,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兆芳.對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理性思考[J].职业论语,2011.
[2]范亚勤.浅谈技能大赛对常规教学的影响[J].观察视角,2012.
[3]郭一清.赛教融合,以赛促教—以数控专业为例[J].教改探骊,2013.
[4]宋新波.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2.
[5]陆梦来.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热背后的“冷思考”[J].科技资讯,2012.
[6]徐彤,杜文龙.浅谈职业技能大赛贵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J].职业教育.
技能比赛 篇7
1 比赛回顾
1.1 选拔
为在全国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我省于2011年4月20~22日举行省级选拔赛。共有来自省属中专的3所学校及各市卫校的9所学校的代表队参加,每队选派4名选手,共48名选手。选拔比赛项目为密闭式静脉输液、无菌操作技术、卧有病人更换床单;采用甘肃省统一评分标准,由省各大医院护理部主任担任评委;设4个封闭赛场,当场评分并由选手签字确认;最终,取成绩前4名选手参加全国护理技能大赛。
1.2 培训
确定4名参赛选手后,笔者被选为指导教师之一。在认真研究全国比赛项目和评分标准,深入了解4名参赛选手特点和学习水平后,制定了培训计划,于5月2日,在甘肃省卫生学校护理模拟病区开始集中训练。详细培训过程回顾如下:5月2日,让4名选手熟悉操作规程和评分标准,并逐项示教。5月3~8日,选手反复进行练习,熟悉操作过程,重点练习内容为心肺复苏技术、氧气吸入技术和无菌操作技术。5月8日,指导教师对每名选手的操作进行回示、纠错。5月9~20日,选手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备考和上课之余继续进行练习,每天每项操作至少练习4遍。期间,指导教师反复进行纠错,并对操作难点进行分步强化练习,针对部分选手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问题,指导其通过模仿教师、背诵评估内容和重复诵读的方式进行训练;针对选手心理素质,分别安排其为低年级学生进行课堂示教。5月22日至6月8日,选手开始全天候集中强化训练,每天练习平均10小时。5月24日,组织甘肃省卫生学校护理教研室全体护理教师对选手操作进行点评,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5月31日,为再次训练选手心理素质并检验训练效果,组织了一次模拟比赛。6月1~8日,指导教师全程指导选手练习,针对细节问题进行强化训练,并采用逐人、逐项过关的方法进行针对性辅导。
1.3 竞赛过程
比赛设必考项目和选考项目,必考项目为密闭式静脉输液法和卧有病人更换床单法,选考项目为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无菌技术及氧气吸入法。选手随机抽取其一进行比赛,6月11日参加必考项目比赛,12日进行选考项目比赛。其中,我省选手1人参加无菌技术比赛,1人参加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比赛,其余2人参加氧气吸入法比赛。由于各项操作安排紧凑,赛场气氛紧张,我省4名选手心理素质较差,在比赛中频频失误,导致成绩较低。
2 结果
我省4名参赛选手中,有2名获三等奖,2名获优秀奖。
3 反思
本次比赛中,尽管我校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参赛前的预计目标和期望值相差较大。回顾整个比赛过程,从选手选拔到培训,再到参赛指导,每个环节都存在一些问题,反思如下。
3.1 选手选拔不够科学和全面
(1)这次我省4名参赛选手都是经严格选拔的我校学生,虽然有本校比赛优势,但也是因其表现突出才被选拔出来的,体现了全省最高水平。指导同校学生组队参赛,其优点是易于掌握选手特点,便于统一训练,提高其技术水平。但是,同校学生往往优点与劣势一致。省级比赛中我校选手对比赛场地、用物及工作人员都较熟悉,天时、地利、人和,从而能在赛场上从容镇定操作,较好发挥。但当她们去外校参加竞赛,失去这些有利条件,就手忙脚乱、频繁出错,发挥不理想。由此,我们反思认为,在选手选拔上应更加全面,需要不同类型、特点、性格的选手使之优势互补,才可能在全国比赛中发挥出色,取得较好成绩。
(2)一次选拔赛的成绩并不能全面反映选手综合素质,还需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深入了解,才能选出真正优秀的选手。而这次是一次性选拔赛,选手失去了再次选拔的机会,无法优胜劣汰。此外,一锤定音的选拔方式使选手在练习时没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导致其盲目乐观,最终影响了比赛成绩。
(3)选手取得好成绩,有赖于技能水平、形象气质、语言表达、完整教育经历、评判性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其中,可通过训练得到很大提高的是技能水平,而其他素质是选手本身较为恒定的能力,在选拔时应作为重点考查。我们在选拔时,仅考虑了选手的操作技能,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评估,致使选拔的选手虽技能熟练,但具有性格内向、没有临床经验不懂变通、不善沟通及评判性思维能力欠缺等缺点。
3.2 培训方式有待改进
3.2.1 培训针对性不强
所有选手的操作均由同一位教师指导完成, 而其他省采用“一对一”指导方式, 即一名教师指导一名学生或一项操作。显而易见, “一对一”指导方式能使指导教师更好地了解选手特点和练习进度, 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 进行针对性辅导, 有助于技能的提高;可使指导教师细致、深入地研究本项操作的特点, 方便进行专项辅导。相对来说, 我省采取的“一对多”的培训方式有以下缺点:首先, 不能全面了解选手特点, 无法进行针对性辅导;其次, 指导教师的思维易形成定势, 对各项操作问题很难周全考虑;最后, 指导教师工作量大, 易疲劳。
3.2.2培训时间不够
本次比赛正值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前夕, 学生学习任务重。其中3名选手一边复习考试, 一边抽时间练习, 压力较大, 培训精力不集中, 影响了训练。而指导教师工作事务繁杂, 没有专门抽出时间集中指导训练,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训练质量。
3.2.3 心理素质训练不够
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品质。心理因素影响学生操作技能的发挥,它在比赛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我省选手的训练大部分是面对指导教师完成的,较少有心理素质训练,致使选手在比赛时紧张,发挥失常。我省1名选手在进行吸氧操作时,由于紧张导致操作超时1分40秒,扣去6分,与二等奖失之交臂。
3.2.4 应变能力训练不够
在比赛中发生意外,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而我省选手在训练时,场所、用物固定,操作程序由指导教师反复示教、灌输,形成了思维定势,操作偏重于机械模仿和重复,导致比赛时面对陌生用物、环境不会灵活应对。
3.3 关注比赛过程的客观因素
选手在陌生环境中,难免会产生轻微的文化休克症状,如出现反方向旋紧湿化瓶、灭菌方盒透气孔未关闭等常识性错误,这说明环境的适应也是参赛应当十分关注的问题。
4 参赛心得
4.1 优化选拔方式
(1)选拔选手不仅要参照技能成绩,而且要注重形象气质、性格特点、语言表达能力、基础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动手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等,进行多种方式选拔,并邀请专家根据各项素质在比赛中的权重与在培训中的可塑造性来确定侧重比例。重视选手评判性思维能力、性格特点、语言表达能力的评定,突破学业评定思维定势,制定综合评分标准,从而有效地避免流失一些有潜力的选手。
(2)选拔选手应扩大筛选基数,增设多层选拔环节,增加储备选手。逐层筛选,优胜劣汰。还可通过逐级选拔赛来锻炼选手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从而提高选手质量。
4.2 改变培训方法
(1)结合技能学习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任何一项技能操作都是程序化、自动化、连续化的外显行为,其学习过程一般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和操作熟练4个阶段,指导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研究各项技能学习的曲线变化,同时深入了解选手学习水平,制定行之有效的培训计划,合理安排练习时间、进度,协调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的关系,达到快速、高效的训练效果。
(2)调整训练方法,引导选手主动思考。首先,指导教师不仅要强调动作结构和具体要求,还要引导选手明白操作原理和各动作间的联系,变机械模仿为主动思考。在选手熟练操作步骤之后,可指导选手在练习时结合授课语言来提高主动思维的能力。其次,在练习过程中,指导教师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纠正,要指导选手独立思考解决,甚至可通过有意制造难题来培养选手的应变能力。最后,要适当训练选手的动觉控制能力,即要引导学生培养“手感”。
(3)利用多种反馈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反馈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非常关键,不仅巩固正确动作,纠正错误动作,达到预定目标,而且能激发选手练习技能的兴趣。在训练过程中,除选手内部反馈和指导教师外部反馈外,可利用多种反馈方式促进培训效果,如可定期组织学校领导、护理教师或学生观看选手操作,提出问题和建议,锻炼选手心理素质;或安排选手扮演教师角色为低年级学生进行课堂示教,了解选手训练程度,提高选手主动思维能力;还可利用录像方式让选手自己观看和总结,提高选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选手练习积极性。选手心理状态和参与积极性直接影响到练习效果,指导教师要善于调动选手积极性,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选手面临操作中的一些难点,容易产生身心疲劳,兴趣降低,出现厌倦等消极情绪,指导教师要给予理解,并加以正确引导和有力支持,帮助其保持强劲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勇气和信心。
4.3 立足长远,提高选手总体水平
高质量的参赛选手可通过严格选拔和科学培训产生。归根结底还是得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使选手总体水平得到提高,这需要我们从长远出发,认真探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学模式,研究行之有效的护理技能教学方法。
摘要:我省首次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护理技能比赛”, 成绩不理想。笔者从大赛指导教师的角度对比赛进行回顾和反思, 发现存在选拔标准过于单一、选拔过程太过仓促、选拔干扰因素考虑不周、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培训方法单一无针对性、选手心理素质训练不足等问题。为吸取教训, 在以后比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提出一些关于技能比赛选拔和培训的建议。
散打比赛中重创技能运用的研究 篇8
关于重创, 《中国武术教程》上是将其作为战术的运用来阐述的, “指用力量打击对方, 使其失去战斗力。它是通过重拳或重腿打击对方, 使其身体、心理受到震动、威慑, 继而失去比赛的信心和能力来达到目的的”[1]。因此, 通过重创对手, 可以快速地形成比赛的中断、数秒、甚至结束比赛等现象。为了便于研究重创技术的运用原理, 文章将拳法和腿法打击中的击倒、击伤、运动员受到连续重击而中止比赛, 以及受重击后直接退出比赛等现象作为重创结果进行研究, 鉴于摔法是以破坏对方重心获取分数, 在打击的力度上会明显低于拳法和腿法, 故而不把摔倒作为重创的内容加以研究。
目前, 关于散打运动项目的研究内容很多, 广泛渗入到体能、技能、心理、战术、智能等研究的各个层面。而着眼于散打中重创形成的机制研究却是一项空白。文章通过大量的文献的收集整理, 以及对优秀散打运动员比赛的重创现象观察记录, 对形成重创的拳法、腿法中的打击时机、重击部位、重创效果、打击方式等因素进行梳理研究, 探求造成重创的机制原理, 为散打教练员科学的训练提供重创形成的理论依据。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 收集整理了散打技击及重创方面的资料, 为研究散打运动的重创原理提供基础。
2. 观察法。
通过观察2005年中国功夫对俄罗斯职业空手道及2006年薛凤强对穆斯里穆的比赛录像, 收集形成重创的次数, 为研究散打重创技术提供统计数据。
3. 数理统计法。
运用数理统计法对观察到的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处理。
4. 逻辑分析法。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及运动生理学等相关知识, 对散打比赛中产生的重创现象进行逻辑分析, 研讨重创形成的机制原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 重创的形成情况及成因分析
1. 打击时机及其形成重创的成因分析
由表1可知, 在散打比赛中, 重创形成的打击时机有主动迎击和主动进攻两种形式, 主动迎击8次, 主动进攻7次, 防守反击的打击没有形成对对手的重创。主动迎击的重创结果中, 拳法5次, 腿法3次;以主动进攻重创结果中, 拳法6次, 腿法1次;他们重创频数排序依次为主动迎击、主动进攻、防守反击。该两种打击时机的重创机理如下:
(1) 主动迎击技术的重创机理。主动迎击是指运动员在通过观察判断对方的进攻后, 采取的坚决果断地直接打击。它不同于防守反击, 因为防守反击是明显包含两个阶段, 即先防守, 后进攻。如:李毓雄在《论散打技术中的“防守反击”》中得出, “防守反击是散打技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是一种有效保护自己并取得主动的方法, 在防守反击中, 防守是为了反击。所以不论采用不接触防守还是采用接触性防守, 在防的同时都要为紧接着的反击创造良好的距离与身体姿势。”[2]很显然, 防守是为了进攻, 却不是进攻。而主动迎击则是进攻。要么没有防守, 直接进攻, 要么集防守与进攻于一体, 即同时进行, 重在进攻。重创与打击时机有着重大关系, 不同的打击时机会产生不同的打击效果。主动迎击实际上是武术技击中经常讲的“后发先至”, 它是在对方形成进攻事实后的一种后发制人的进攻方式。从力学角度来讲, 主动迎击的科学原理是对力学的惯性定理的掌握和运用。惯性定理讲, “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下, 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3]由此可见, 运动员一旦发起进攻, 受惯性作用影响, 其进攻的方向不会改变, 除非受到外部阻力。从运动生理学角度来讲, 主动迎击的科学意义与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过程时间长短有关。主动迎击者根据对方情况直接迎击只需一个神经条件反射过程, 由于其是蓄势待发, 反应时会相应缩短, 而主动进攻者神经—肌肉反应过程恰恰在运行之中, 当其看到对方的进攻时, 则需要完成第二个神经条件反射过程, 即通过发放神经冲动阻止第一个反射过程或收回原来的进攻, 由于事先没有充分的准备, 其反应时会相应延长, 最后, 加上第二次进攻或是转入防守的神经反射过程, 其神经系统反射过程需要转换三次, 相比之下, 主动迎击在时间上取得了明显优势。
(2) 主动进攻技术的重创原理。主动进攻的重创原理有两种情况:1) 了解对方技术并能控制对方技术发挥。在柳海龙对阿扎多维奇及薛凤强对谢尔盖的比赛中可以看到, 中国的两名选手均以连续进攻对方的头部致使裁判员进行强制数秒三次, 最后获取了优势胜利。其重创原理在于通过双方的互动, 掌握了解对方信息, 在其确信对方的技能水平不会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威胁情况下, 发起主动进攻, 重创对手。2) 突然袭击也可形成主动进攻重创。如穆斯里穆与薛凤强的比赛中, 穆斯里穆的一记转身后踹, 将薛凤强踹出有很远。很明显, 此时的薛凤强既没有向前进攻, 也没有向后躲闪, 换句话说, 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而在其后的比赛中, 由于薛凤强对其转身后踹有所防范, 穆斯里穆的转身后踹就再也没有起到突袭攻击的效果。
2. 打击方法及其打击部位对形成重创的成因分析
重创的形成除了与打击时机有关外, 还与打击的部位及方法的选择紧密相连。由表2和表3知, 拳法重创对手的部位主要是头部, 而腿法重创对手的部位很少涉及到头部, 但涉及部位较广。其打击部位与方法的选择原理如下:
(1) 拳法及其打击部位选择。在所观察的比赛中, 如表2所示, 拳法重创对手的部位主要是头部, 有单击和组合攻击两种形式。拳法攻击头部的重创原理在于:1) 拳法打击头部, 首先在于时机。曾于久认为, “进攻头部的战机在于两手远离头部、上体前俯距离时、注意力集中于下肢时。”[4]这些情况在比赛中有着相当程度的展现, 时机的出现为拳法重创头部提供了机遇, 而拳法的连续重击则说明打击已突破对方的防线;2) 拳的打击范围距离头部较近, 用拳打击头部有着天然的优势。只要对方是防守, 进攻总能突破其防线, 对其构成重创。如果用拳打击对方胸部以下位置, 必须会降低自己的体位, 从而使自己的整个身体处于对方完全控制范围之内;另外, 头部是人的运动指挥中心, 重击头部可以使对方很快退出比赛。
(2) 腿法及其打击部位的选择。由表3得知, 腿法的重创部位有腿部、腹部等, 打击的部位相对较广。其重创的形式有两种:1) 破坏重心支撑;2) 移动重心位置。从打击腿部情况来看, 打击得部位有支撑腿和进攻腿两种方式。其中, 打击支撑腿是以对方身体失去重心支撑而令其倒地。如:须诺维奇用鞭腿打击宝力高的支撑腿, 使其失去重心支撑而倒地;而打击进攻腿则是使对方的重心移动而被击倒在地。在宝力高与须诺维奇的比赛中, 宝力高通过快速蹬击对方进攻腿, 使对方的重心向后移, 此时, 由于须诺维奇的支撑腿受到地的摩擦阻力, 支撑腿来不及跟随重心向后移动, 所以重心移动而被击倒地。运用腿法打击对方的腹部击倒对手与打击进攻腿的原理相同, 也是通过移动对方重心击倒对方。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腿法重创对手的位置相对较广, 但其重创对手与身体的重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要么使对方身体重心失去支撑, 要么使对方身体重心产生移动, 从而达到了重创击倒对手的目的。
结论
综上所述, 散打比赛中重创原理与打击时机、打击方法、打击部位密不可分。运动员想通过重创打法战胜对手, 必须谙熟打击时机、打击方法针对打击部位的合理结合。重创对手在打击时机上应以充分利用主动迎击, 做到“后发先至”;主动进攻对手要具有突然性, 不给对方以喘息的机会;在打击方法上应针对对手部位采取就近原则, 当然, 如果是战术的需要,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通过重创对手不仅可以获取优势胜利, 同时还能达到避免体能上的大量消耗, 为后面的比赛保存实力, 此类打法应是运动员加以重视的方法。掌握重创的原理可以使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提高,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也可使运动员在比赛中避免对方的重大打击。
摘要:重创在散打比赛中是较为常见的现象, 同时也是运动员制胜的一件法宝。它可以使强者在比赛中快速获取优势胜利, 结束比赛;同时也能使弱者反败为胜, 战胜强者。为此, 对比赛中运动员如何运用技能达到重创对手目的的原理进行探求, 为散打运动员提高技能水平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散打比赛,重创技能,运用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中国武术教程: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130.
[2]李毓雄.论散打技术中的“防守反击”[J].体育科学研究, 2002, (3) .
[3]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6) .
技能比赛 篇9
参加开幕式的有原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顾问曲宗湖教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与艺术中心主任吴键博士, 广东省教育厅体育教研员庄弼老师, 湛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云, 湛江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行政服务中心张子英主任, 湛江市教育局和教科院等相关领导以及来自重庆、天津、长沙、武汉、西安、洛阳、常州、保定、株洲、柳州、喀什、宜昌、黄石、荆州、湛江等九省、市、自治区十五个城市194名参赛选手和500多名观摩学习代表出席了热烈而隆重的开幕仪式。
开幕式由湛江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林涛同志主持, 在开幕式上, 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教科院体卫艺中心吴键主任充分肯定了十四城市学校体育研究会二十五年来在全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做出的积极贡献并取得丰硕科研成果。同时, 寄希望于广大的一线教师在不断深入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学养,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为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竞赛项目, 凸现教师应有技能
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 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 究竟应该具备哪些教学技能呢?十四城市学校体育研究会组织的第二届教师技能比赛, 在项目设定上很好地诠释了一线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基本技能。本届技能比赛项目, 由集体项目竞赛和个人专项技能竞赛两部分合成。在比赛的评分权重上, 集体项目队列操练占20%, 个人专项技能占80%, 其中田径项目占10%, 体操项目占20%, 球类项目占10%, 武术项目占10%, 比赛分为小学组、初中组和高中组三个组别分开进行。
(一) 集体项目技能竞赛
1. 队列动作操练比赛评分分为指挥教师, 实作教师, 队列动作编排三个部分组成。各参赛队依照本次队列比赛规定的28个动作内容, 自行编排操作程序, 在一个标准的篮球场内, 按解放军2010年队列条令并在规定的时间内, 完成集体队列动作操练 (起点和回归点要求在同一位置) 。
2. 各代表队在小学组、初中组和高中组参赛的12名教师中, 现场随机抽签确定一名指挥教师, 按队列比赛要求指挥其他实作教师进行操练。要求每一个参赛教师都必须具备在正确的指挥位置上能下达各种队列操作口令的指挥能力。
(二) 个人专项技能竞赛
1. 体育理论知识竞赛:
内容涉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管理学、运动保健学、体育测量与统计等, 以及从事本专业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工作必须具备 (应知应会) 的专业基础知识。
注:本届理论知识考试的范围涵盖面较广, 要求参赛教师不仅要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 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
2. 编写单元与课时教学计划:
体育教学设计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本次比赛采用的是参赛教师现场随机抽取教材内容 (以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教材为主) , 当场编写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主要考查一线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和目标、重难点以及学情把握等方面的教学设计能力。
(1) 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的基本要素包括:教材内容、单元与课次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的重难点、学时课次安排 (依教材的难易度自行掌握) 、主要教法学法手段、考核评价标准与方法等。
(2) 编写课时教学计划 (教案) , 是从单元教学计划的课次安排中, 选取其中的一个课时内容进行编写。基本要素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组织形式、练习时间与次数、场地与器材、生理负荷预计、安全措施等。
注:编写单元与课时教学计划时, 参赛教师均不得携带任何参考资料和电脑、手机等通讯工具。这不仅考查参赛教师对每项教材的熟悉程度, 使教师做到“知其然”, 而且还要对教材的每个技术环节和应用的教学方法做到“知其所以然”。
(三) 四类教材技能竞赛
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由多个方面呈现, 其中能够熟练地、准确地掌握和示范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所有教材内容, 是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之一。
本次技能比赛设置了田径、体操、球类和武术四大类教材 (人教版教材) 。其中, 田径项目的蹲踞式或挺身式跳远和球类项目的篮球或排球的规定动作, 均采用现场抽签确定参赛选手的二选一比赛的科目;体操项目的单杠组合动作和技巧组合动作以及武术拳术套路的组合动作, 是每个参赛教师必须考查的科目。这四大类教材的评分权重, 既有能力素质评分, 又有技术评定评分。同时, 每个项目参赛完毕, 评委还要随机抽测各组参赛教师提问该项目教材的技术动作要领或保护与帮助的方法。
注:因此, 要求参赛教师对各类教材要熟知并要“了然于心”, 尤其是对各项教材的技术环节和细节以及保护与帮助的安全措施更要通透。由此, 对每一位参赛者能否熟练掌握各类教材的技能和运动能力, 都是一个很好的检验。
二、竞技现场, 彰显精英靓丽风采
本届技能比赛, 为十四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基层教研员搭建了一个充分展示教学技能、交流经验和相互学习的平台。各会员城市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领导的支持下, 依据规程要求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教学研究活动和练兵热潮, 深入地钻研教材、探讨教法、苦练过硬的教学技能, 有力地促进了各会员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技能的提高。各地在大练兵的前提下, 采用层层选拔的方式, 按照技能比赛的规程和要求组建了代表队, 厉兵秣马进行赛前的集训工作。
竞技现场, 在整个比赛活动中因受强台风的影响, 天气晴雨相交。集体项目队列操练比赛中, 大风雷雨对每个参赛队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尤其是长沙市代表队和重庆市代表队在队列操练进行时, 天空由小雨转为暴雨, 但参赛队员们置气候变化无常而不顾, 依然沉浸于竞赛之中。指挥教师屹立在雷雨中, 下达的口令依然那么的清脆响亮, 实作教师不顾衣衫湿透、依然斗志昂扬, 一丝不苟地完成队列操练动作, 展现出参赛选手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师德形象, 获得观摩学习者一阵又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在个人专项技能的赛前、赛中和赛后, 到处可以听到和看到参赛教师们的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语言和身影, 处处凸现出和谐友好、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理论考场中, 选手们敏捷的思维、流畅的书写, 反映出他们深厚渊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独特的教学实践经验;竞技场地上, 选手们矫健的身影、娴熟的动作、高超的技能, 无不展现出参赛教师力与美结合的风采。经过两天紧张而又激烈的角逐, 重庆市、长沙市、柳州市、武汉市、湛江市、常州市、株洲市、洛阳市代表队获得本届大会的团体总分一等奖。
三、科研交流, 推进课改再续华章
7月28日下午, 在湛江市第二中学多功能报告厅举行了本届技能比赛科研论文报告会。此次征文, 共征集教科研论文457篇, 经过体育学科专家和教授的严格评审, 评选出一等奖69篇, 二等奖230篇, 三等奖158篇, 因时间关系, 仅推荐了七篇优秀论文供大会报告交流。论文作者从中小学体育工作的管理、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专业化发展、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的宏观干预及对策、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等方面作了深入的实验研究,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他们的经验介绍与交流, 使参会的教师受益匪浅。
技能比赛 篇10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提高广大职工的文化素养和技术技能水平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技能比赛是提高职工学习积极性, 提升技术技能水平的有效载体, 是很多企业普遍采用的职工技能培训和教育模式, 多年来为企业选拔和培养了很多技术人才。但是近年来,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 这种传统的职工技能培训模式已经逐渐显露出它的不足, 比如教学方式呆板、教学时间不灵活;传统的技能比赛形式也逐渐显得单调, 而且成绩的偶然性明显。我公司以“创建学习型组织, 培育知识型员工”为目标,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大力推进“分站式”职工技能比赛和“职工网上练兵”活动, 为职工打造技能提升的“快车道”, 收到良好效果。
二“分站式”职工技能比赛和“职工网上练兵”的方法
公司技术比武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26届, 以往每年9月份进行基层比赛, 10月份进行公司比赛。比赛方式为一次理论考试, 一次现场操作考试。往往一些职工平时不注重学习、突击参赛、临阵磨枪, 而且由于操作比赛只有一次, 带有很大的偶然性。鉴于这种情况, 去年公司推出了“分站式”技术比赛。“分站式”技能比赛形式是参考国际体育运动竞赛方式, 即把每一个工种的比赛设定为若干场次和不同地点进行, 每一次比赛的前十名选手将获得积分, 总积分占全年大赛总分的40%, 公司决赛占大赛总分的60%, 两项综合评出全年名次。公司级技术比赛的14个工种, 全部实行“分站比赛、累计积分”的机制, 全年累计举办分站比赛146场 (次) , 参加人数达14000余人 (次) 。今年1—6月份, 举行“分站式”比赛80场 (次) , 参赛职工达到了5500余人 (次) 。
随着网络的普及, 职工学习技能的方式不再仅仅依赖书本, 而是拓宽到了互联网。针对这一现状, 公司及时组织开发了“职工网上练兵”软件, 依托公司OA自动化办公网络系统开辟了“职工网上练兵”平台, 首批设置了高炉炉前工、炼钢工等6个工种。今年, 公司又增设了23个工种, 达到了29个工种 (专业) ;对系统进行了升级, 与国际互联网链接, 职工在家就可以参与答题闯关。闯关采取实名注册, 题库涵盖初级、中级、高级和技师四种试题, 选手级别设计从学前班到博士, 采取答题闯关晋级方式, 公司每年对各工种前十名予以奖励。“职工网上练兵”寓教于乐, 且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 激发了职工学习兴趣, 自2010年5月18日一经启动, 便得到了广大职工的踊跃参与, 截至去年6月份, 已有34000余人 (次) 积极参与, 18名职工获得了“博士”头衔, 选手最高积分已经达到了十几万分。职工“网上练兵”平台, 为职工学习专业知识、检验技能水平开辟了一个新渠道, 实现了建立学习型企业职工可以时时学习的要求。
三创新职工技能培训和比赛, 提高职工提升素质积极性的系统保证
1. 完善协调联动机制, 健全激励制度, 激发职工夺魁成才的积极性。
公司每年都以专题文件对技术比赛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并成立公司党政领导挂帅的组委会, 公司工会、团委、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培训中心共同组织;生产、安全、设备、宣传等部门联动, 协助大赛的举办, 真正形成了多个部门的齐抓共管、协调联动的大好局面。近几年来, 先后建立了岗位操作技能人才库、技术专家人才库、各类技术主管人才库。为强化激励导向, 公司颁布了《科技成果及人才奖励办法》, 去年将技术比赛产生的技术状元、标兵、能手纳入到科技奖励大会进行奖励, 提高奖励幅度, 规定公司级技术状元、市厅级奖励现金1万元, 省部级前3名奖励现金2万元, 国家级一类竞赛前5名、国家级二类竞赛前3名奖励现金3万元。在河北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中, 职工有6人参赛4人进入前10名, 公司及时兑现了奖励。新奖励机制的出台, 大大地调动了全员学习技术的热情。
2. 深化人才强企战略, 努力培养、大胆使用各类技术人才。
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 是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技能人才是公司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近年来, 企业依托技能大赛, 紧紧抓住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激励等环节, 带动技能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壮大。去年以来, 16名同志被聘为技术专家, 11名同志被聘为操作技能专家;1200余名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受聘为各档技术主管, 2200余名优秀操作技能人才受聘为各级技师。以各类专家和重点技术课题承担人为核心、技术主管和技师为主体的科技人才体系已全面建立, 为公司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四“分站式”职工技能比赛和“职工网上练兵”的成效
“分站式”职工技能比赛的新模式, 转变了职工学习观念, 有利于培养职工持续学习的良好习惯。实行“分站式”比赛后, 累计积分带入公司级决赛, 大大增强了职工的学习意识, 使职工由以往的阶段性学习, 转变为现在的持续性学习。“分站式”比赛让更多的职工得到了学习锻炼, 促进了各工种的技术交流, 让选手从中找到了差距, 同时也避免了状元产生的偶然性, 促进了日常的学习。在“分站式”比赛中, 各工种参赛率大幅提升, 每轮分站比赛, 除当班人员外, 其余全部参加比赛, 参与量比往年提高了3倍以上, 调动了广大职工参与的积极性。
“职工网上练兵”平台的开通, 适应网络信息时代发展, 满足了职工学习新需要, 为职工搭建了时时学习的平台。现在公司开发了“职工网上练兵平台”, 职工一有工余时间就来网上答题, 既过足了网上闯关的“瘾”, 又学到了很多新的理论知识, 开阔了眼界。公司“职工网上练兵”被评为河北省工会工作十大创新成果。
“分站式”职工技能比赛和“职工网上练兵”, 为职工素质提升搭建了“快车道”。在去年举行的“企业钢铁杯”技能大赛上, 我公司摘得了全部九个工种比赛的四个第一, 并多次在全国、省、市等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相继涌现出一批河北省技术能手。公司深入开展职工素质提升活动, 为实现国际先进水平现代化钢铁企业, 为促进河北钢铁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技能比赛 篇11
【关键词】技能比赛;日常教学;维修电工类的技能比赛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020-02
从2015年我国在世界性的技能大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之后,我国职业教育开始注重技能比赛,形成了“普教看高考,职教看技能大赛”的说法。举办职业院校技能比赛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发展职业教育要求的体现,也是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体现,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意义重大。如何将技能比赛的培养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在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技能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技能学习水平得到了教育人员的重视。文章对技能比赛与日常教学的结合运用进行分析。
一、加强对技能大赛内涵理解,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中、高职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进步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中、高职教育的发展能够为社会生产管理、服务、技术发展等提供重要的支持,并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为此,中、高职院校需要在加强对技能大赛内涵理解的基础上,采取策略提升自身的技能化服务水平。改变传统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人才管理模式,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主体等方面进行改革,实现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发展,比如维修电工类技能比赛中涉及到的参赛项目有维修电工、电气设备安装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等,从多个角度促进了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
二、加快建立竞争长效发展机制,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在“四种覆盖、四方面促进”要求下,对中、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内涵、制度和精神等进行宣传,形成一种技能大赛激励机制,实现对各个层次技能大赛运行方案的统一规划和组织管理。维修电工类组织的校级技能竞赛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实现了人人平等参与的课程教学竞赛模式。中、高职院校从最基础的课程教学开始,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了竞赛理念,改革了课程教学方式,实现了从特殊课程到一般课程的竞赛设置。在竞赛的形式上,根据不同专业课程实现了班级分组竞赛、个人竞赛的结合。在竞赛的目标上重点关注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在竞赛的评价主体上,学生最终竞赛成绩由教师、企业专员和小组成员按照一定比例共同决定。第二,完善了优化校级技能竞赛。在每学年的固定时间内举办校园内部技能比赛,在宣扬技能比赛文化的同时提升学生技能竞赛能力。
三、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技能大赛专业教学的改革发展
第一,筹建教学研究工作室,提升教师总体水平。经过多次的技能大赛训练,中、高职院校发展拥有了大批的高素质教师资源,对实现中、高职院校专业化发展意义深远。向教师宣传技能大赛先进教学理念,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在工作室的组织建设中,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技能大赛中,为大赛课题研究提供团队力量支持。第二,完善和技能大赛有关的项目教学,引入大赛标准。我校在之前举办了几次全国院校的技能比赛,比如2014年代表四川省参加的全国中职院校比赛,获得了亚龙杯电机装配与运行检测赛项、优秀奖;2015年参加四川省中职院校比赛,获得了电气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赛项、优秀奖;2016年参加四川省国赛选拔赛,获得了金沛杯电气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赛项、三等奖。为了更好地提升中、高职院校的技能大赛成绩,需要院校在技能大赛项目选择上,多开设电机装配与运行检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电气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等和实际生活、社会发展有联系的课程,充分显示出维修电工自身发展特点。第三,改革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工学结合。在大赛的开展下,中、高职院校可以和多个维修电工发展良好的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交流,不定期派遣高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邀请专业人员到学校开展讲座,实现教学发展、大赛举办和社会、企业发展要求之间的适应。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操作基恩那个,将维修专业的实践内容引进到企业管理中,通过校企合作,更好地进行竞赛项目的开发研究,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第三,完善竞赛评价机制。技能大赛对相关课程教学标准进行了规定,实现了中、高职院校教育和社会对职业认定之间的结合,为此,学校需要进一步完善中、高職院校竞赛标准,加强对学生技能应用能力和综合操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考核。
四、以赛促教,完善对技能比赛开展的系统培训工作
为了更好地实现中、高职院校技能比赛的进行,教师需要进一步拓展自己专业基于领域,提升教育教学的实用性和前沿性,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应变能力。以赛促教,完善对技能比赛开展的系统培训工作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积极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技能大赛教师队伍的组建需要对教师年龄、特长进行综合考虑,实现教师教学经验的互补。另外,可以引进一些行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等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实现对学生竞赛的全方位指导。第二,将以赛促教人才培养模式贯穿到中、高职教育改革中。组织学校教师团队参加全国、全省性质的比赛项目,汲取竞赛标准、内容和开展经验,实现竞赛内容和实际需求结合,通过竞赛的开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在入学之后要进行专业始业教育,让学生全面了解自身专业。每学年举办一次比赛,让全校学生学生参与,锻炼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高职院校技能大赛逐渐成为衡量学生专业技能、检验学校教师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维修电工技术学习是一项对实践要求高、和学生生活密切关联的学科。通过技能大赛的开展有效将技能教学训练和日常生活内容充分结合,从而提升维修电工实训工作开展的效率,促进维修电工技术专业的教学发展。为此,需要有关人员根据学生实际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断完善技能比赛,以赛促教,全面落实教育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朱玉良.技能比赛促进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
[2]陈英杰,刘健,唐新军,崔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工科大学生竞赛与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3:246-248
将逃生技能比赛纳入常规运动会 篇12
一、项目设置
1. 紧急疏散
本项目是测试班集体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应急能力。比赛时, 各班级在学校最高楼层的教室里就座 (不超过六层楼) , 听到号令后立即有序、快速下楼, 到达指定地点集合。裁判从各班的组织方法、速度、安全状况、协作能力四个方面进行打分, 如出现学生受伤的情况要加重扣分, 按得分多少确定各班在年级中的名次。
2. 楼梯跑
本项目测试学生快速上下楼的能力。比赛时, 每班所有的学生都要参加比赛, 从楼下跑到指定的楼层 (不超过六楼) , 然后返回, 记录所用的时间。每班男女生的平均用时之和就是该班级的最后成绩。用时最少的则成绩最好, 按成绩排出各班级在年级中的名次。学生比赛时要戴好护膝、护肘、手套等, 以防受伤, 比赛的各楼层都要安排救护人员, 以防不测。
3. 匍匐行
本项目测试学生在狭窄情况下行进的能力。比赛时, 要求学生在草地上匍匐爬行20米, 每个班级的所有学生都要参加, 记录每个学生所用的时间。每班男女生的平均用时之和就是该班级的最后成绩。
4. 障碍跑
本项目测试学生通过障碍物的能力。用跳箱、体操凳、跨栏架、标枪组成多个障碍, 分布在50米的距离内, 学生按要求快速通过 (翻过跳箱、走过体操凳、钻过跨栏架、绕过标枪林) , 学生不得违反要求, 否则该班成绩为零。准确记录每个学生的所用时间, 每班男女生的平均用时之和就是该班级的最后成绩。
5. 爬绳
本项目测试学生攀登的能力。每个学生手脚并用爬6米高的软绳, 绳上用彩笔标明尺寸, 便于记录每个学生的爬行距离。同时在地面铺上厚海绵垫, 防止摔下的学生受伤。爬到6米的学生为满分, 不能行进的计为零分。每班男女生爬行的平均值之和就是本班的最后成绩。
二、组织方法
1. 提前公布比赛的方法、要求、评分办法等, 便于学生了解情况, 可以及时参与比赛。同时要设置比赛指导站, 指导学生训练、比赛。
2. 按五个项目设置五个比赛场地, 比赛同时进行, 定时、按序轮换, 以便节省时间。一般情况下, 一天的时间足够完成30个班级的比赛。
3. 加强安全监督。每个比赛场地都要有安全人员值勤, 随时检查场地器材,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外, 参赛学生的服饰要符合比赛规定, 否则不准参赛。
三、录取与奖励
每个项目设20分的团体分, 按年级名次递减得分, 即第一名20分、第二名18分、第三名16分, 以此类推。五个项目得分相加就是每个班级的得分, 以得分多少判定最后的团体名次, 学校给予奖励。除紧急疏散项目外, 其他四个项目每年级按成绩和男女生组别分别取前三十名给予奖励, 冠以“跑楼梯能手”或“爬绳能手”等称号。对每年级总成绩分别排名前三十名的男女生给予奖励, 冠以“逃生技能大赛能手”的称号。
四、运动会的特色
1. 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我们最根本的教育观念, 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当珍爱生命。当前, 人类的生存环境被任意破坏, 导致自然灾害频发, 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很大威胁, 我们不得不提高生命意识, 加强生存技能的训练。学校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防患于未然, 宣传掌握逃生技能的重要性, 教会学生基本的逃生知识与技术。开展全校性的演练与竞赛, 以检测学生对逃生技能的实际运用情况, 已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并且必须做到持之以恒。
2. 人人参与
学校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到竞赛活动中, 伤病、残疾的学生也不例外。当然, 伤、病、残的学生成绩不计入班级总成绩, 但竞赛时同样要尽力而为、量情而为, 重在体验, 必要时同班同学可以提供适当的帮助, 比如搀扶、背负等。对于学校来讲, 学生都是一样的, 无论是谁, 无论何时, 都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3. 强调组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