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技能

2024-07-05

有效技能(精选12篇)

有效技能 篇1

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Ⅰ级考核目标为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是考生解答问题的前提。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试题信息有的蕴藏在背景材料的文字中, 有的蕴藏在背景材料的图形图表中, 有的蕴藏在问题的设问中。因此考生在解题时要注意试题的方方面面, 努力增强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一、设问信息的获取和解读

设问不仅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考生解题时明确试题要求和命题者考查意图的重要依据。获取和解读试题的设问信息要做到“四个明确”, 以提升把握试题设问的能力。

1.明确设问中的知识范围

要明确设问中的知识范围, 如果知识范围是隐性的 (即没有明确的知识范围要求) , 考生就需要结合题干材料来回答;如果设问中的知识范围具体到某一模块的某一知识点上, 考生答题时则不能超出这个范围。

【例1】 (2011·福建文综卷·39) 材料:郑和七下西洋, 祈“和顺万方, 共享太平之福”, 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 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 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 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 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 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 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 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 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解析:本题以海洋为背景, 以海洋经济的发展为主线, 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设问上看, 本题属于收敛性试题, 指定的知识范围非常明显——“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如果考生回答时偏离了“中华文化包容性”这个范围, 就会导致得分过低。

答案: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求同存异, 建设和谐海洋,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 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2.明确设问的指向

首先, 要弄清设问究竟是要求回答“是什么”“为什么”, 还是要求回答“怎么办”。如果是要求说明材料反映的问题、蕴含的道理、给人们的启示, 或者要求分析材料所体现的某一知识等, 则是要求回答“是什么”;如果是要求运用某一知识分析说明材料, 则是要求回答“为什么”;如果是要求针对材料提供的信息探讨措施、提出建议等, 则是要求回答“怎么办”。其次, 要分析设问指定的具体内容, 看要求解答的内容是不是有些限制。

【例2】材料:下表为我国农民收入来源及构成 (单位:元/人) 。

注:技术性统计误差由四舍五入造成。

根据材料简要说明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的状况。

解析:本题是2005年全国卷的高考题, 当年不少考生的答案不着边际, 就是没有抓住“农民收入结构变化”这一指向, 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设问指向上看, 本题属于“是什么”类。答题时要把握设问中的“结构变化”这一关键词, 这一关键词对于回答“是什么”作出了限定。分析变化时要进行纵向比较, 不需要横向比较。分析结构时要进行比重的比较, 不需要进行绝对值的比较。

答案:在农民收入的构成中, 工资性收入比重前三年是上升的, 2004年略有回落。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前三年是下降的, 2004年有所回升。转移性收入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

3.明确设问中的主体

设问中的主体不同, 答题的方向就不同。一般来说, 经济学的主体通常有国家 (政府) 、企业 (经营者) 、个人 (劳动者、消费者) 等, 政治学的主体通常有国家 (国家机关) 、政党、公民、各类组织 (含国内国际) 等。另外, 试题中的相关材料也可能成为设问中的主体。设问中的客体就是设问中要求分析的对象。解题时要明确设问中有关主体限定等方面信息, 围绕主体调动相关知识。

【例3】 (2011·山东文综卷·28)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山东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 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 2010年10月, 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 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 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结合材料,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 回答山东省委为什么要组织调研, 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

解析:材料针对“十二五”规划这一热点, 以山东省委为推进转方式调结构进行调研为背景, 体现山东自主命题的特点。虽然材料给出的信息比较宏观, 但是设问非常具体, 考查党的地位、执政方式、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等考点, 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如果考生不能抓住设问中“省委”这个主体, 从政府的角度答题, 就会离题万里。

答案: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山东省委组织调研、听取建议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要求;②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要求听取民主党派建议;③听取群众建议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 有利于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4.明确问题本身

在审设问时, 既要明确行为主体, 明确“谁在做”, 又要明确客体对象, 明确“为谁做”, 还要明确“做什么”。明确“谁在做”、“为谁做”, 有利于我们确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 明确“做什么”, 则是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落脚点。

【例4】 (2011·广东文综卷·37) 近年来,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 一些地方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 甚至有炒作负面历史人物、制造假文物等现象。针对这些假文化之名, 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 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叫停。

结合材料,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 分析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叫停”的原因。

解析:此问的背景材料属于“引出话题型”, 材料对考生答题给予的信息提示较少, 这就需要考生围绕材料中的“做什么” (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叫停”) 去组织答案。由于背景材料中涉及的现象是不利于文化发展的现象, 因此可从其危害性方面分析。

答案:不恰当的开发、利用会损害传统文化内在的功能和价值;有违“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 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扭曲传统文化的内涵, 不利于文化创新;不利于传统文化内蕴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感召力的发扬;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利于发展先进文化。

二、材料信息的获取和解读

1.对文字材料信息的解读

高考试题所提供的文字材料都是经过仔细筛选的。解题时一定要对背景材料进行认真的研读, 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取出关键词句。不同的文字材料呈现信息的特点和提取信息的技巧是不同的。

【例1】 (2010·四川文综卷·29) 从哲学的角度看, 与下列材料寓意相符的是

范氏之亡者, 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 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 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 遽掩其耳。恶人闻之, 可也;恶己自闻之, 悖矣!

——《吕氏春秋·自知》

A.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B.心外无物, 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D.若在理上看, 则虽未有物, 而已有物之理

解析:本题的材料是一则议论型文字材料, 材料结构由一则寓言故事和评价组成, 很多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错误地选择了B项, 认为寓言故事体现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正好对应着B项中王明阳的心学。其实本题要求选出与材料寓意相符的选项, 答案应该选A, 凡事都有其自身的属性和规律, 要尊重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规律, 否则就会犯错误, 闹笑话。

2.对漫画信息的解读

(1) 读准漫画标题。

标题是漫画的“眼睛”, 往往揭示漫画的内容和主旨。读准漫画标题可以透视整幅漫画的寓意。

(2) 细察漫画主体。

漫画主体即漫画本身, 它由诸多要素整合而成, 如图中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 其中每个细节都对漫画寓意有一定的提示作用。答题时一定要细察漫画主体, 特别要注意画面中那些夸张变形的要素。

(3) 品味漫画文字。

有些漫画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语言文字, 这些文字就是解读漫画寓意的金钥匙。答题时要仔细品味画中文字, 认真思考文字中所隐含的观点。

【例2】

有效技能 篇2

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面向全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课改的灵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要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合情合理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二、关爱学生,重视情感,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

教师还要精心设计练习,调节学习气氛,提高学习有效性。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

优化计算教学 有效提高技能 篇3

计算是由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重视算用结合,往往给计算教学提供了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感悟,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材料中挖掘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再进行探索与研究,把生活经验数学化,真正达到情境信息与运算意义相结合。教师要立足现实基础,把教材中静态呈现、枯燥无味的计算问题“还原”到有关学生熟悉的、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实际问题中去,在现实情境中动态、生动地揭示出有关计算问题,使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例如,笔者在教学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减两位数” 的计算时,创设某快餐店购物情境:展示点单与品尝的场景,让学生进入现实情境,再出示价目表(单价都是两位数)。

师:有你喜欢吃的吗?

生:有,我最喜欢吃汉堡了。

师:老师给你30元钱,够买下你心爱的汉堡吗?

生:够,一个汉堡12元,还剩下18元呢。

教师激励评价后,学生纷纷跟同伴交流自己喜欢的物品。

师相机提出: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品尝自己心爱食品的机会,借给每位同学25元,请你们算一下够花吗?如果够花,就算出还剩多少钱?如果不够,就算出还差几元钱?如果刚好的,就跟学习伙伴一起解决同伴的问题。

这样,学生明确了自主尝试的方向,利用价目表中的信息,轻松、积极地投入到自己熟悉的氛围中,自主解决了自己想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计算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计算知识的同时,还体会到学习计算的乐趣,增强学生参与探索的热情。

二、提倡自主探索,亲历思维过程

计算教学中加强直观动手操作,使学生丰富感性认识,获得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支持,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笔者在课堂上经常给予每位学生动手操作的时空,让每位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时,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自主尝试,有的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有的学生利用计数器拨一拨,有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竖式算一算。这样边动手,边思考,用动手操作激活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学生很轻松地就得出了多种合理的算法,通过比较,归纳出“个位不够减找十位借1当10”这一基本结论。

在计算教学中,就某一教学内容来说,也许没有哪一种算法是最好的、最优的,但就算法教学的整个系统来看,必然有一种方法是最好的、最优的,这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需要。因此,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算法的“多样化”,也要重视算法的“优化”。“算法多样化”是由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看事物的着眼点、思考方式等不同所产生的,而算法交流和算法体验是理解、优化算法的重要基础,学生在交流和体验中逐步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思想,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教学质量也得到有效提高。并且让学生逐步学会“多中择优,优中择简”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进行层次性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要经过合理的练习来实现。教育心理学认为,计算是一种智力操作技能,而知识转化为技能是需要过程的,计算技能的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巧妙地将计算技能与练习的层次性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情况、巩固拓展知识的有力措施。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练习,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常把计算练习分成以下两个流程进行。

1. 层次性练习,发展技能。

练习时,可以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和对比练习;再根据学生的实际体验,适时缩减中间过程,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最后再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提高相应的计算能力。教学中,笔者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在学习新知过程中,学生通过尝试练习和独立练习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直观理解算理,总结出一般算法。

(2)进行专项练习,巩固计算方法,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在新授课后,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易错之处,笔者设计了若干计算题进行专项练习,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错例进行讨论点评,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在学生形成了一定的计算技能后,设计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这样逐层提高的题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算法、掌握算法,既强化算法的基础训练,增强数感,又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层次性练习过程中,课堂上又一次激发了学生应用知识的参与热情,学生收获了知识撞击的快乐,收获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2. 拓展性练习,培养能力。

要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必需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密切联系实际,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经过不断尝试与探索后,找到问题的答案,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可安排一题多解,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思想。

例如,笔者在教“混合运算”的扩展应用时,播放我校五(1)中队,师(8人)生(50人)到石牛山开展观光活动的情境——在石牛山购票处贴着一张门票价格表:成人票20元,儿童票10元,团体票(10人以上)每人15元。你打算怎样购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实践,合作探讨,得出以下三种典型方案。

(1)一般方案:20×8+10×50=660(元)(教师买成人票,学生买儿童票)

(2)奉献方案:15×(8+50)=870(元)(购买团体票)

(3)创新方案:15×10+10×48=630(元)(教师与两位学生买团体票,其余学生买儿童票)

学生在熟练掌握混合运算顺序后,应用新知,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有效技能 篇4

一、注重课堂教学, 抓好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

中职钳工基本操作技能主要包括:划线、錾削、锉削、锯削、钻孔、锪孔、扩孔、铰孔、攻丝、套丝、铆接、刮削、研磨、简单的热处理以及基本测量技能等。要形成这些技能, 都需要在理论基础上经过长期训练和实践才能逐步获得。然而, 部分教师对钳工理论课的教学有着错误的认识, 他们认为只要学生会动手操作, 理论的掌握与否无关紧要。导致在教学实践中一味强调实作课教学, 而忽视课堂理论教学。其实, 任何操作技能的习得, 都必须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 特别对技能的提高尤为关键。否则技能的形成并会成为“无本之木, 无水之源”。因此, 教师要树立起课堂理论教学为车间实作教学服务的思想, 在学生对每个课题进行训练之前, 教师首先要讲解本课题需要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具备本课题的有关知识并了解训练原理, 做到心中有数, 胸有成竹。如学生在进行“燕尾块”课题训练之前, 必须要理解掌握相应的公差、机械制图和钳工工艺等知识, 要能顺利的读图识图, 明白图样标注的含义, 会独立确定出相应的加工流程, 知道相应精度的控制方法。当然, 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实物、图纸、借助多媒体教学等手段, 让学生对“燕尾块”有着形象化的认识,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突出车间实作教学, 形成规范的钳工操作技能

车间实作教学是将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 通过课题训练, 获得相应职业技能、技巧、促进职业道德发展, 提升职业从业能力, 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是学生钳工操作技能形成的主阵地。我校机电专业采用“一半理论、一半实作”的教学模式。突出了车间实作教学, 保障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 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获得一技之长, 形成规范的钳工操作技能。要把握好这个“重中之重”的教学环节, 应从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安全文明生产。钳工车间实作教学, 要树立起“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意识, 要将安全文明生产贯穿于实作的全过程。具体来说:一是要建立健全车间实作制度;坚持集合制度化, 严格遵守作息时间、遵守实作纪律, 课前集合强调安全文明生产, 特别强调使用钻床、砂轮机的安全, 检查着装等。课后集合总结安全文明生产情况, 指出问题, 及时纠正。二是注重清洁卫生, 养成良好习惯, 实习结束要及时清扫场地打扫钳台卫生。三是固定学生工位号, 学生在车间不得随意离开自己的工位, 不允许出现不恰当的工作姿势。四是督检学生工量具的正确摆放、使用、维护和保养, 以及对其它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总之, 安全文明生产是重中之重, 我们要高度重视, 防范于未然, 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严格钳工实作教学“五步走”环节。

(1) 实作准备。正所谓“未雨绸缪”, 这一阶段首先是教师要制定好授课计划、编写教学方案、确定训练课题、练习熟练技能。其次是组织学生准备, 让学生在思想上、知识上做好参加实作技能训练的准备。最后是布置好实作车间环境, 检查设施、设备的运行情况, 保证钳工实作车间环境的安全整洁。

(2) 讲解示范。讲解就是要求教师要讲清本课题实作的意义、任务和要求;讲清本次实作所需设备、工量具、材料及使用方法;让学生明确工艺过程和操作要领。示范时教师要把握要领、动作准确、操作规范、技术娴熟;使学生现场感知规范操作的步骤、要领。从中感受教师成功操作所带来的成就感, 树立自信心。本阶段, 不但要求学生动脑、而且要动口, 要让学生都能口头复述技能训练的加工流程, 形成合理的工艺思想。知道为了保证加工质量、达到使用目的, 必须先加工什么, 后加工什么。比如:在“燕尾块”的外围尺寸加工中, 学生首先要加工好大平面, 再合理选择并加工好某一侧面作为基准面, 然后再加工相对于基准面的俩侧垂直面、对面平行面, 从而完成工件外围尺寸的加工任务。

(3) 操作练习。技能是手脑并用的结果, 是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学生实际动手操作, 是钳工实作教学的中心环节, 是学生钳工操作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其操作练习, 包括着三个由低到高的阶段, 即:基本操作、综合练习和独立生产。首先是基本操作, 学生应进行多次反复地练习, 知行合一并形成一定的技巧;其次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结合生产进行的综合训练, 其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综合操作能力和基本的职业技能。如“燕尾块”的加工, 就是划线、錾削、锉削、锯削、钻孔、锪孔、扩孔、铰孔、攻丝、套丝、等多种钳工基本操作的综合运用;最后的独立生产, 则是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职业技能, 使操作动作进一步协调、完善, 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能脱离教师指导, 独立完成某一工件的加工, 并在生产实践中加以验证。

(4) 检查指导。教师在实作过程中的巡回检查和指导, 是保证工件加工质量, 提高学生钳工操作技能的最有效措施。要重点检查学生的操作姿势和操作要领、工量具的使用、工艺过程的选择等, 可采用个别纠正、集体指导、典型表演等多种灵活的指导方式。这一阶段, 还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自查, 学生要学会自我检测工件的质量, 获得较为可信的成绩。一方面进一步加深、熟悉量具的使用, 另一方面加深认识工艺流程的合理性, 要紧紧抓住评分表, 明白在如何保证重要评分项目质量的前提下而合理舍弃无关紧要的项目。让学生明白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钳工, 必须先成为一名合格的检验员。

(5) 总结讲评。实作结束后, 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实作情况进行总结讲评, 使学生了解自己在训练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做到“扬优抑缺”, 发现不足立即改进。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要及时予以肯定,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要要求学生填写实作报告单, 同时还应注意利用技能评价引导学生相互比较, 增强竞争意识, 不断积累实践经验。

三、多措施提高学生钳工操作技能

(一)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 是中职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节约办学成本, 提高办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参加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中, 在真实的场景中辨别操作技能之间的细微差别, 从而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臻于熟练。这一方面是我校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 应尽快建立工学结合机制, 选择那些与专业基本对口, 企业技术和设备均能满足实习大纲要求的企业结盟, 让学生走进企业在工厂的真实环境中参加生产活动,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又学习了企业的一些管理方法, 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职业素养。当然学校还要摸清企业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状况,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 使学生真正用得上所学知识和技能, “学有所专、学有所用”。

(二) 相关工种学习。

任何一个生产过程, 绝不是某种单一工种的操作。免不了要和一些相关的工种打交道。作为掌握了一定操作技能的钳工来说, 相关工种的学习, 也显得相当重要。我校机电钳工专业实作应尽可能地与车工实作相结合, 一方面, 可以掌握车工加工零件的方法和流程, 吸纳车工的加工方法运用于钳工操作, 提高自身钳工操作技能。另一方面, 也可以了解普通车床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通过亲自参与维修、维护车床的实践活动, 排除车床常见故障, 突出钳工工种的实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钳工操作技能训练的兴趣, 真正理解钳工工种对机械制造行业的重要作用。

(三) 以证促学、以赛促训。

学生是技能训练的主体, 必须要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学生的技能训练兴趣, 强化动机, 产生持久的学习内驱力, 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一方面要以证促学, 要把钳工专业技能训练与考取钳工四级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考取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提倡和鼓励学生考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要坚持以赛促训, 树立起“普高有升学, 职高有技能大赛”的理念, 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技能竞赛, 定期组织校内的技能竞赛, 选拔优秀学生积极参与重庆市中职技能竞赛, 以此来促进学校的技能训练教学, 提高技能训练教学的质量。

四、持久兴趣, 教学手段多样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并使之长期保持, 教师要善于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目标, 要结合校情, 本着实事求是、节约办学、符合学生身心的原则, 按中级钳工技能考核标准编写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实训教材, 让钳工实作教学有轨可寻, 改变教师“政出多门”的不利局面, 为评价学生技能形成提供科学合理的考核依据。同时增加一些实用性项目, 如加工榔头, 车工用垫铁, 钳口护铁、扳手等, 从而激发学生进行钳工操作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 更要注重分组与个别相结合, 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采用多种手段强调直观形象化、具体化教学, 让学生易懂、易学从而达到乐学的目的。

有道是:“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生钳工操作技能的形成, 要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 遵循教育规律, 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循序渐进, 通过学生自身长期艰苦的实作训练, 不断总结、提高和改进, 最终达到熟能生巧, 形成较为娴熟的钳工操作技能。总之, 中职钳工实作教学工作只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 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钳工人才。

有效技能学习心得体会 篇5

教育技术具有“全面性、创造性、超前性”的独特功能,充分利用其资源,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益,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事半功倍。但不可避免由于教育技术被运用越来越广泛,在使用过程中也难免有时会出现形式主义、教师主导作用弱化、轻视基本教学手段等弊端。通过本书的阅读,( )体会到了在使用教学技术时也要考虑到如何克服弊端,高效使用技术。

第一、科学性。教育技术说到底要以研究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为根本宗而不是研究怎样运用更多的电教媒体将知识灌输给学生。那么,在媒体的选择和操作上要加强科学性,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最合适的技术媒体,并不是使用的越多越好。

第二、技术使用也要注重择优使用。教师必须从教学过程的整体出发,真正发挥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有声有色的优势。

第三、加强整合。教育技术的使用,应该优化组合、“联合作战”,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技术自身的优势,增强整体效果。在教学法中,教师要全面考虑,尤其要考虑学生的因素,正确处理好创新与传统技术之间的关系。

第四、强调辅助性。运用教育技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技术的辅助作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妥善处理,准确定位。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展空间观念。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还是要认识数学学科的特点,不能忽视数学教学的个性,要充分利用教育技术激发兴趣,导思引悟的优势,但不能让技术工具的传播代替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

第五、注意适时性。适时性原则是指要把握好运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也就是教育技术要在最合适的时候进入教学环节,达到手段与效果的有机统一。使学生不仅可以学得轻松,而且获得的知识丰富而扎实。

小学运动技能教学的有效探析 篇6

一、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运动技能教学的内容

运动技能在几年的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可以说是忽上忽下,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努力根据学校的实际环境和学生的特点,确定自己所任教年级的学期教学内容,并且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创编教材的单元内容。运动技能教学难避免要涉及单元,在设计单元计划的时候也是按照运动技术的教学的过程来设计的。一节课的运动技能教学设计的是否合理,必须依据它在单元中的地位来评判。比如三年级的垒球投掷和五年级的垒球投掷在单元设计时肯定不一样,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身体实际来制订不同的单元计划,每一课的内容和难度必须适合学生的实际。同时由于现在的体育课并没有规定的内容可循,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虽然增加了工作的难度但同时也开拓了自己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把原来那些不受学生喜爱的改变方式变个玩法加入到课堂中,和那些学生喜爱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这样学生的兴趣也考虑到了,运动技能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因此我在设计单元时,特别注意通过对运动技能教学顺序和技巧的把握来达成单元教学目标。经过我的课堂实践,我发现将不同性质的教学项目确定为大小不等的教学单元,通过大、小单元的合理组合和搭配,设计出运动技能教学的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内容互相搭配,这样教学的效果比较好。这和我们倡导的体育技术课程开发的理念是协调一致的。但是对于球类项目的体育课教学,则可以把一个大项目分成一些小阶段进行,就如同新授与复习的区别。当然无论选择怎样的内容与方法,我们体育教师的目的只想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展现自我,从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努力给予所有的学生相同的机会,在鼓励中学生慢慢的主动参与学习与练习中,给学生一个展现的机会。

二、根据学生的个性丰富运动技能教学的手段

独立的活动的空间,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离不开活动,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参与活动的机会,都应该在活动中有属于他自己的天地。在体育课上我除了一些必须的队列练习外会多安排些自由找伙伴的练习。兴趣是行为产生的内在动机和潜在力量,深藏于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师只有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激发他们对体育的热情,进而培养他们对体育的认识能力,树立对体育正确的价值观念。认识能力的培养,必须融于各种活动、游戏之中。若照本宣读,小学生不但觉得枯燥无味,更无法理解。我采取了活动对比的方法:在寒冷的冬天里,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跳短绳,另一组站在原地不动。渐渐地,跳绳的这组越来越热,有的还脱下了厚衣服。站着不动的这一组越来越冷,冻得直跺脚。趁此我向学生提问:跳绳和不跳绳有什么不同?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跳绳能够使身体发热,不怕冷,绳子也越跳越好。结论当然是不言自明,体育锻炼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这样通过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能力。

三、根据学生的兴趣来提高运动技能的效果

在四年级的教学中,我常常会结合教材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可以获得控制与影响环境的能力,能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及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快乐。例如在投掷课堂上,相信很多体育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几次三番叮嘱学生要肘关节向前投出,肘关节高于肩膀,但效果甚微。许多学生仍然朝着地上打去,或是预备时大小臂折叠,球只在耳朵旁,动作标准的学生寥寥无几。孩子失败次数多了,练习就不积极了。怎样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己,积极地学习和练习呢?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用气球环成一个圈来玩投准的游戏。我把圈摆放在高度适中的地方,要求学生预备时握球的手要在自己的头上方,比赛谁能在一秒钟内把球投出去。这样的动作要求细密、具体,学生一下就能领会,非常容易地解决了肩上屈肘的问题,课堂上大多数学生都做出了这个动作,并且有一定的远度,更因为有比赛的激励,课堂上气氛活跃,情趣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根据运动技能教学的规律灵活调整方法

运动技能作为“身体认知”是人类认知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必须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举例来说我们小学体育中有一个最常见的一个内容:投掷。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投掷项目年年有,体育教师年年教,但每个年级的投掷内容和要求都不一样,比如一、二年级的投掷教学内容是两脚前后站立投掷轻物;中年级的投掷内容则是侧对投掷方向投掷的动作(持垒球);高年级的投掷内容是助跑投掷垒球。可见运动技能在教学中还是需要体育教师的灵活的操作的。又如体操中的技巧教学,从左右滚动到前滚翻到后滚翻到肩肘倒立直至侧手翻内容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按照这样的教学安排,学生学习和掌握技能动作也是水到渠成的。当然在一些球类的教学中,每个技术要点如果都循序渐进地教,学生学的效果可能并不好,因为球类教学有它连贯和整体的技术特点。比如,学生在踢足球时经常是从比赛开始而不是从练习单个动作开始。由此看来,运动技能教学有它特有的规律。所以作为我们体育教师首先要分清哪些运动技能教学必须要从简单动作和从分解教学开始,哪些运动技能教学又必须从较复杂的动作和完整教学开始。这是新课程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我想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从项目特点上去把握是一个原则。但是也不能让学生对于运动项目的选择太主观性,太凭自己的爱好进行,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一些如田径体操类项目,让他们知道这些项目的锻炼价值所在,然后引导他们合理地参加运动,确定合理的运动目标,当然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只要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是我们一线体育教师的最大

目的。

综上所述,运动技能的内容只要适当地进行调整和改变同样能受到学生的喜爱的,删除竞技运动单纯追求运动成绩的弊端,挖掘竞技运动对人的健康的促进功能和激励功能。当然,我们的体育技能教材还可以从生活实际中选取和创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练热情,从而彻底改变过去“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心健康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卫东,顾渊彦.如何理解淡化竞技体育[J].安徽体育科技,2004(2).

[2]王健,黄汉升.天津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试教情况的调查:以运动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为实证材料[J].体育科学,2004(7).

[3]温菲,张智君.外显知识对运动技能内隐学习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5(2).

有效技能 篇7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 同等的学生在同一班级, 或在不同的班级, 学习结果会出现差异, 甚至出现两极化。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更大化的接受课堂教育, 平等的参与课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因此教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 理应以质量和效益为自身存在的根据和价值。然而, 目前的有效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1) 教学目标模糊不清。主要表现在, 目标过大, 过空, 不够具体和明确。因此也就导致教学的随意性, 以及学生对本课知识内容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模糊不清。2) 教学方法乱用。有的教师为了迎合有效教学, 完全放弃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现代的教学法不管适不适合, 一味的生搬硬套。这样虽然看上去形式新颖, 但实际由于过于形式化, 而效率低下。3) 多媒体“满堂灌”。一些老师为了追求“花样”, 而过多的追求课件的美感, 结果严重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有一些老师课堂内容全部搬到了电脑屏幕上, 整节课眼不离显示器, 手不离鼠标、键盘, 成为无章法的机械式“满堂灌”教学模式。4) 课堂活动形式化。在课堂上, 有的教师给学生安排了一些活动, 想体现新课程理念, 体现有效教学, 但由于对活动内容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的设计, 而是活动流于形式。还有就是对学生活动的指导缺乏, 使学生的谈论, 和交流放任自流。像这种缺乏有效的课堂活动, 表面上似乎气氛热烈, 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对部分学生来说是无效的学习过程。5) 课堂评价不到位。课堂评价是教师主导地位的主要体现。然而在现实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讨好学生”———对学生一味的表扬, 没有把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发挥出来。这种一味的表扬反而会让学生感到教师没有原则, 学生也会变得麻木不仁。

2 问题分析

之所以有效教学会存在这么多的问题,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对有效教学理念理解过于肤浅, 只抓住形式, 而没有从根本上体现有效教学, 也就是只做到了形似, 而未达到神似。2) 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只强调课堂所谓的“氛围”, 而缺乏深层次的教学研究, 如知识的导入, 问题的设置, 思维的培养等。3) 教学过程过于机械, 僵硬。这主要是因为, 对一些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生搬硬套, 不能灵活运用所导致的。

大多数老师会出现这些问题, 主要在于对一些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的理解不过细致, 过于表面。以英语课目为例, 大家都知道课堂对学生的提问可以首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还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注意力。再如, 在阅读教学中, 只是让学生去读, 然后翻译对答案。而忽视了, 不同体裁的文章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探讨, 以及不同题目的考察信息提出方法的引导。因此, 要是有效教学能够落到实处, 继而达到“神似”, 英语微技能的了解和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使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3 英语微技能的理解

英语技能可惜分为三层:1) 基本技能,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听, 说, 读, 写, 译。2) 次技能, 如阅读理解当中的, 快读, 略读, 寻读。3) 微技能, 如阅读理解当中细节问题的做题方法, 中心大意及主题题目的解决和处理办法等。所谓微技能是学习各个环节当中所要用到的更加细化, 更加有针对性的学习技能。而教学不能真正的有效化的主要原应就在于绝大多数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处理还不够到位, 对于各个环节的一些微技能掌握缺乏。而现行的英语课堂微技能可大概分为以下几大类:1) 导人技能;2) 操练技能;3) 练习技能;4) 提问技能;5) 变化技能;6) 设计、组织课堂活动技能;7) 板书板画技能;8) 强化技能;9) 结束技能。

笔者认为一个教师要有所进步和成长, 要使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就要加强自身对课堂教学微观技术的的学习和优化。

4 提高微技能, 把有效教学落在实处

1) 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

作为教师, 我们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所面对的是个性不同的活生生的学生, 我们所从事的活动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 我们不能一味的坐吃山空, 吃老本。我们应该与时俱进, 从理论, 和实践中学习, 总结经验教训。多钻研, 多思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被时代落下。英语微技能的运用和掌握要远比其基本技能和次技能复杂。各种方法和技能的学习和运用, 应该是灵活变化的, 不能机械照搬, “看猫画虎”。多学习一些优秀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使自己不断的进步。因此要多下工夫, 把理论练习到实践。

2) 以学生为中心, 体现学生的需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都有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如果缺了学生参与, 那么任何课都是无意义的。因此, 课堂任何环节的设计, 以及微技能的应用都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只有根据学生的原有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的课才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以高中英语课堂活动设计为例, 对于基础好的班级, 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 可以“自学, 探究”模式, 对于较难的知识, 可以采用“讨论, 设问”的模式。

3) 认真分析教材, 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教材是死的, 但是教师是活的, 是有创造性和灵活性的知识的主宰者。因此对于不同的教学能容, 教师应该分析教材,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突破口。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去设计, 并选取相对应的一些微技能。比如导课, 对于学生熟悉的话题, 可以直接导入, 以提问, 讨论的方式都可以。对于不熟悉的或抽象的话题, 应选取角度导入, 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可以有感兴趣的事物为切入点导入。

5 结束语

英语教学中微技能的运用可以使英语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过于表面, 它对于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 各种微技能的运用, 不仅可以使英语教学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 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从“鹦鹉学舌”可以变成“自学成才, 有所创造”, 最终促进有效教学。

摘要: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实施有效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则课堂上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 以及学习技巧和方法进而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和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而微技能教学则在这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堂过于流于形式, 学生一节课无所获的弊端。因此, 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 教师要多研究一些微技能,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是有效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有效教学误区,微技能,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赵月玲.高中英语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9.

[2]章年卿.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课堂课堂调控技能指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8.

[3]安凤岐.高中英语阅读微技能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有效技能 篇8

一、巧妙设置话题, 唤起表达需求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通过讲解写作技巧, 然后让学生动笔习作的方式肯定会被学生抵触。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 要想让学生有效提升表达能力, 我们首先就要唤起他们的表达需求。中职学生处于身心飞速发展的青春期, 他们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 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个认知特点, 有针对性地设定灵活趣味、开放的话题引发学生兴趣, 激活他们想要表达的欲望。可能有时候感到书面表达相对困难, 那我们可以先从口头表达入手, 让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灵活话题“打开话匣子”, 说出自己的认知理解和观点理由。待交流完毕, 我们再启发他们将刚才的口头表达进行归纳和整理, 这就能生成一篇很好的书面写作。

下面我们分别从中职语文常用的写作文体进行分析和例谈: (1) 记叙文。记叙文其实就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抒发一下自己对故事的看法或情感。为了唤起大家对记叙文的写作需求, 我们可以让大家读一则小故事, 读完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想象进行续写;也可以设置开放性话题, 让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真实的经历……这样引导, 同学们有物可言, 有内容可表达, 然后我们再帮他们梳理思路, 一篇好的记叙文就出炉了。 (2) 议论文。许多学生觉得议论文读都枯燥, 更不想写。为了激活学生写作需求, 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个开放性话题, 让学生对该话题的理解分两派进行辩论。比如, 我们可以提出“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发展平衡”“近朱者赤”这些命题, 同学们在辩论之后我们再启发他们认识到我们辩论的命题就是论点, 我们为论点而提出的证明就是论据, 这样一来, 大家就对议论文有了很好的掌握。 (3) 应用文。应用文写作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学生毕业后都可能遇到会议报告、申请等多种应用文体。针对该文体, 我们设置对应的任务, 驱动学生参照蓝本来完成。

表达不但需要技巧还需要激情, 我们只有以灵活的方式使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 才能驱使他们深入探索表达方法, 才能有效提升表达能力。

二、挖掘教材文本, 汲取表达营养

现行的人教版中职语文教材收录了许多名家篇章, 其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不胜枚举。所以, 写作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指导学生临摹经典文本, 充分挖掘教材写作训练材料, 结合教师示范和案例启发, 最终让同学们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这里以上面未提到的说明文进行讨论:

中职语文人教版教材中《宇宙的边疆》是一篇解说词形式的科普说明文, 说明文是一个枯燥的文体, 如果没有表达技巧可能就像说明书一样味同嚼蜡, 失去写作意义。但是文本中作者用灵活的说明方式:有说明文必须的严谨的数据考究, 更有形象的比喻和启发性反问, 还有对相关信息的拓展和补充。各个部分看似独立, 其实又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此引导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同学们通过教师启发进行认真分析、获得深切的体会, 在学中思, 从学中悟, 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三、课外广泛阅读, 积累表达素材

阅读是知识的摄入, 写作素材需要通过阅读来积累。然而课堂教材阅读毕竟是有限的, 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拓展课外阅读来丰满学生的写作素材, 启迪和熏陶学生的情感。积累写作素材除了拓展课外阅读, 还要积累生活经验, 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

如在学习《祝福》后, 我向学生推荐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学习《雷雨》后让大家拓展阅读老舍的《茶馆》……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学习名家的如椽之笔, 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写作:比如, 《祝福》的以形传神写肖象、立片言尽显人物精神、细节彰显人物性格等技巧。这样才能将理论学习转换成自己的技巧和能力, 将小说中细腻的人物刻画方式及故事铺陈吃透、学精, 使作文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总之, 写作学习和其他技能学习一样, 需要在基本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大量的练习和积累。所以, 中职写作教学要能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趣味话题, 提高学生表达的主观能动性, 然后才能指导他们深入体验和积累, 最终厚积薄发, 提升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高中体育技能提升的有效策略探析 篇9

一、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前提条件, 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传统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一直过于单一,教学内容大多以竞技的形式进行,导致很多学生不想上体育课。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尽量考虑每名学生的兴趣爱好,多增加一些寓教于乐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喜欢学习体育,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体育设备,让他们提高身体素质。

二、制定合理教学目标

教师应该按照教学内容,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高中体育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不同特点,仔细研究教材,领会意图,抓住教学要点,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教学,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进行课程的设计。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将重点集中在向学生传授课本的理论知识,而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所以,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 体育教师要做的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理论知识还应该让学生学习一些实际应用的知识。

三、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是很重要的部分。因此,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难题。高中体育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注意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喜欢增加一些游戏项目, 以此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游戏的时候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这样才能起到有效的辅助教材的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进行体育游戏的过程中,也可以学到理论知识。而且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放在首要的位置, 因为每个学生自身的条件不一样,有的学生身体素质好,有的学生身体素质差一些, 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 应全面考虑这些因素,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熟悉他们各自的身体素质,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让他们学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有用的知识。

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

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不同特点, 个人的身体素质不是一样的,教师不能按照成绩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要注意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所以高中体育教师应该让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 尽可能地从中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特长, 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适当地对学生予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消除对体育课紧张害怕的消极心理。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难题,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让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另外,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约束能力,学生的自我控制力不是很强, 教师要提醒和指点,这就要求老师关心每一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体育乐趣。

五、经常鼓励学生

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认真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多多注意每一名学生的言行举止,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表现不是很理想的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喜欢上体育课。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对于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对体育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评价,而对表现相对差一些的学生不予评价,这对这些学生而言,是十分不公平的,因为教师的忽视,会让他们感觉不到自己不被重视,自信心受到打击。所以高中体育教师要重视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只要学生有表现好的地方,就要予以鼓励和表扬,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他们更喜欢学习体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和特点。

六、创造轻松舒适的课堂环境

教师为学生创造轻松舒适的课堂环境, 可以提高学生对运动的热情,提高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对于高中学生来说, 体育课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而且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所以,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舒适的课堂气氛下得到锻炼。高中时期正是学生正是希望得到老师关注的时期,老师的关心和爱护都会让学生倍感开心, 从而让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变得更融洽和和谐。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更愿意与教师投入学习知识的海洋,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技能 篇10

本文以沈国锋老师译林英语5A Unit 8“Christmas”(Story Time)一课为例谈谈学生课内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一、由“内”而“外”,注重阅读方法指导

英语课时比较紧,想要专门上阅读指导课不太现实。教师只能在课堂上以教材所提供的阅读材料为例,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再由“内”而“外”,引导学生用课堂上所教的方法尝试阅读课外读物。

1.略读:着眼全篇,预测大意。阅读时要有全局观念,无需逐字逐句翻译,从整体上把握,快速浏览整个文本的大意,有整体印象后理解文本内容。比如,沈老师在初始阅读阶段,把文本内容和插图分开,让学生默读文本内容,了解大意,然后进行图文匹配,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大意,把略读的方法融合到任务中,让学生在不自觉中领悟方法。

2.精读:把握要点,厘清脉络。一段阅读材料,一般都围绕一个要点来展开,阅读时要抓住要点,通过标题领悟文本核心要点,就可顺藤摸瓜,以特殊疑问词开头的问句来理解语义,把握阅读方向,了解文本大意。“At Christmas”一课的主题即是有关圣诞节的内容,沈老师通过“What do they do at Christ⁃mas?”这一要点发问,引领整篇文本阅读的推进,脉络清晰,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3.猜读:图文并用,联想猜测。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生词,学生在阅读时往往不知所措,要么囫囵吞枣一带而过,要么问教师问同学或查阅字典,影响阅读速度。其实对于生词,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插图联想猜测,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一些例子,让学生从中学会猜词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比如,沈老师在“At Christmas”一课中,利用插图和“on the Christmas tree,un⁃der the tree”等上下文语境意义,让学生理解pretty things和present的意思,不用教师再去用中文解释意思,而且学生容易记住。在课外阅读中,联想猜测法经常用到,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推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略读、精读、猜读是常用的阅读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和阅读需要综合利用这些阅读方法,以达到阅读效果的最优化。

4.写读:读后回味,撰写观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写读就是建立阅读记录本,这无疑是最好的一种积累方式。阅读记录本中最重要的是要写出读后感,在三四年级初始阅读阶段,要求不能过高,可以用简短的一句话谈谈自己对文本的感受,五六年级具备一定词汇量后,可以从多个方面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比如,沈老师在“At Christmas”一课结束时,引导学生从日期、标志物、传统食物、活动、感受等方面谈论圣诞节,对课堂作小结,布置作业让学生写出圣诞节的相关活动,巩固所学新知。

英语课外阅读记录本应当包含阅读日期、阅读时长、阅读题目、生词摘抄、自己最喜爱的句子、读后感想、阅读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自己设计阅读记录本的样式,也可以借鉴国外Reading Response的经验,引导学生完成读后感的撰写。例如,(1)写下四个最有趣的情节,包括对主要情节的描述,对故事和人物的了解,对常用词汇的感受和积累。(2)读完一篇文本后,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最喜欢的人物写出来。(3)再现故事发生的场景,给主要人物画个画,谈谈自己最喜爱的部分。(4)带着问题进行课外阅读,帮助理解文本大意。一些阅读材料中经常会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再现文本大意,加深印象。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但能再现文本大意,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国外Reading Response形式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课外阅读的需要,合理选择和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加以创新,提炼出最适合学生的课外阅读记录方法。

二、“内外”兼修,注重阅读习惯培养

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培养好的阅读习惯,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应做到持之以恒,“内外”兼修。

1.培养限时阅读习惯。教师在做阅读训练时先约定阅读整篇文章的时间,并要求尽量在所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比如,沈老师在“At Christmas”一课中,让学生精读余下的课文时采用滚动条倒计时的方式,让学生在欣赏轻音乐的同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极具时间意识。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限时阅读的习惯,把这种意识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并带到课外阅读当中。小学英语课外阅读时间大多是碎片化的,正好可以让学生在10~15分钟内完成一篇文本的阅读,培养限时阅读习惯。待习惯养成后,可以增强学生阅读的时间观念,提高阅读速度,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培养圈点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英语阅读完全可以借鉴语文的圈点阅读方法。圈点阅读一方面是对文本认知、理解、品味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对文本内化、总结、提升的过程。圈点的内容可以是概括文本的主旨句子,也可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词句,还可以是不能理解的生僻词句等。沈老师在带领学生阅读文本时,在很多地方作了圈点示范,还让学生带着问题,圈点出答案,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对文本理解的能力。养成圈点阅读习惯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3.培养默读习惯。英语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大声说英语,大声朗读课文,可以纠正学生不标准的发音。而在课外阅读时,教师应提醒学生不要以朗读的方式进行,不用笔或手指着词句读,而是能按照意群理解阅读内容的大意。默读不影响其他同学,而且可以提高阅读速度,班级集体阅读容易形成良好的默读氛围。

有效技能 篇11

【关键词】初中阶段 语文教学 写作技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43

语文是中华民族古已有之且代代传承下来的一门语言文化学科,在中国的灿烂文明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作文作为语文考试中必考的内容,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为了更好地契合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已然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尝试,这其中有失败的教训,也存在成功的尝试。在本篇论文中,笔者将主要与大家一同探析关于新课改下如何助力学生提升作文写作技能的相关问题。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实践活动要以利于学生的学习为基准点开展,这是新课改下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活动必然要遵循的一条“法则”。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针对作文教师,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学校可能会采取不一样的措施。在此,笔者仅立足于自身对于新课改的相关解读,及其本人对于作文教学的一些个人理解和经验总结,对初中作文教学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期待能够对大家接下来的语文作文教学有所启发。

第一,注重“积累”是提升初中学生语文作文水平的基础和关键。地基牢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加自信而大胆地建造摩天大楼,才能保障所建构的高层建造不出现质量问题,同样的道理也适合于初中学生的语文作文学习。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作文素材和作文习作语言的基础设施,学生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使其能够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感到更加轻松,才能写出高质量和高水平的作品。如果说,学生仅仅依靠在课堂上听取教师讲述的知识点,而不在课余时间或者说在具体地读书过程中不注重好词好句的积累和记忆,那么,学生们想要写出字词优美、结构匀称的优秀作文也只能算是“一厢情愿”。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加强针对学生基本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积累好词佳句的良好习惯。

当然,除了要提点学生自己要有自我积累的意识和习惯之外,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及其考试大纲等文件的相关要求,具体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学生们提供一定量的词汇和名篇,以供其参考和识记,这种方式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笔者在此所说的“积累好词佳句”的目的并非让学生们照搬照抄,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在充分地掌握这些好词佳句的基础上,能够做到灵活运用且很好地进行仿写和创新,才是我们强化字词积累的目的所在。

第二,教师的教学引导和评价也是能够影响到学生作文水平得以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初中阶段,学生在理性判断和分析能力上虽然有所成长,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引导。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形势下,学生已然名副其实地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而我们作为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一定要充分地尽己所能,助力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因此,在笔者看来,我们不仅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对好词佳句的积累及其对于名篇名著的有效阅读,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作文写作技巧的教授。

虽然说,当前是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但是就总的选拔人才的方式而言,我们考试选拔的大方向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意味着谁能够在考试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谁就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先录取权。那么,助力学生在语文考试中取得佳绩仍然是教师们应当遵循和贯彻的一个基本的核心法则,只不过,为了更好地顺应当前的教育教学局势,我们要在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前提下,通过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助力学生自发地加强对写作的练习和写作技能的提升。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在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写作技能的讲解时,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积极地理解和吸收我们所传授的写作技巧,而非是单向性的灌输方式。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情境模拟法、举例法、仿写等各种方式,通过让学生们参与其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和掌握写作中的一些小技巧,以便于学生们能够在写作练习中逐渐找到“诀窍”所在。

第三,加强作文习作练习,给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作习惯。作文能力的提升不仅仅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也离不开学生自身不断地练习。所谓熟能生巧,纵使掌握了再多的技巧,但是不进行具体的实践和尝试,想要取得质的飞跃,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们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练习。还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写作切入点的考查和了解,保证学生的写作大方向不出问题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

比如说,针对某一段文字,让学生在读后,自找切入点进行写作,那么,教师可以在让学生阅读之后,听一下学生们各自的想法和写作思路,在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动笔写作。对于其中存在问题的学生要进行专门的辅导,以便于使得学生们的写作思路和方式不出现偏差,不至于下无用功。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在平时养成“记日记”的习惯,看似无意间的一个举动,对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却可以起到很大的推動性作用。

第四,定期开展作文写作比赛,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助力学生作文写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的重要措施。作文比赛是给学生提供竞争和角逐机会的平台,也是学生进行自测和相互学习机会的平台。通过作文比赛的形式,学生们可以对自身的习作水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取长补短,使得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当然,作为教师而言,我们也可以对学生的作文习作真实水平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便于接下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这是双赢之举。

有效技能 篇12

关键词:信息技术,促进,电子专业,有效性

目前调查发现,大部分中职电子专业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动机缺失,对于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为改变这一状况,有必要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

学校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增加主动学习的正能量。比如说,电子实训先从基本元器件识别开始进行,之后再训练学生电子元件焊接的技术,再到电子产品装配、调试。电子产品装配训练常见项目有电子猫眼、电子门铃、迎宾器、半导体收音机、电视机等。从最简单的电子猫眼开始,手把手教学生组装,必须做到学生成功率100%,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对电子专业产生兴趣。每完成一个电子产品都让学生作些思考,总结训练得失,提高学生电子组装技巧。学生经过一系列规范的技能训练,学习兴趣提升,实践动手能力也必将获得极大的提高。

二、在教学中设计微课

在设计微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不同选择插入的对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变学生就业的观念,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创业的自信,提高竞争精神和竞争意识。由于移动平台的限制,电子中专学生的教学内容不适合设计得太冗长,应短小并且浓缩大大的精华,教学最好控制在10-20分钟,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获得较好的学习效率。教学的内容还需要与实际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适当地增加一些阶段性的知识以及实践能力测试,来测试学生在这一阶段下的学习状况如何。其次,教学之间的整体性要好,不要有太强的链接性,这样以便于学生的阶段性学习也可以跟得上。最后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制度。我们不可以仅仅只依靠成绩去衡量一个学生,必须通过其学习能力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水平,这样的评价才可以对每一个学生做到公平公正。

三、引导学生进行移动学习

如今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的提高,手机也成了当代每个大学生必备的工具。大学生普遍都有一款智能手机,但是很多人却利用手机荒废学业,所以我们才需要普及推广利用移动平台去学习知识。移动学习是不论学习者身在何处、什么时间都可以自由的学习,并且移动学习还可以很好地让师生之间有益地沟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随时请教老师。移动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移动学习能够随时随地地进行,不受条件的束缚。移动学习打破了传统的空间上的限制,不仅仅把学习局限于教室、图书馆、电脑等,即使是在乘坐公交车的空隙里也可以进行学习,弥补传统学习方式在空间上的局限性。第二,可以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在自己兴趣最浓厚的时候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移动学习不受时间上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把握自己最想要学习的状态,可以使自己在学习状态最好的时候投入到学习当中,这相比以往的学习方式来说,学习效率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学习是不可能一直保持着高效的状态的,所以利用移动学习可以使我们更合理地利用时间,劳逸结合。以微信为例,其具有可以发送视频、短信等多种功能,将这些多功能应用到学习当中,可以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下载电子专业学习的视频和音频来学习。这样就可以合理地分配利用时间,使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上一篇:毒鼠强中毒下一篇:器官功能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