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技能

2024-10-17

环境技能(精选11篇)

环境技能 篇1

摘要: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时下热门词, 为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 分析其专业技能创业特征, 提出加强创业为导向的技能教育、突出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专业适度融合和完善创业技能大赛制度的对策建议, 进一步证明选择专业创业既没有造成资源浪费又能体现专业技能优势的观点。

关键词:创业能力,专业技能,创业特征,对策

全民创新, 万众创业的浪潮中, 大学生作为当下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 蕴含着巨大的创造热情和创业潜能, 已经成为创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解决就业、实现个人价值、对财富的追求等来看都是推动他们走向创业之路的动力。现有数据显示我国创业成功率较低, 在大学生创业相对比较活跃、创业成功率在全国各省区市当中最高的浙江省, 2011年的创业成功率只有4%左右, 而全国大约仅为2.4%, 远远低于国外平均水平10%, 更比不上发达国家的20%。大学生创业比例低、成功率更低的现象说明大学生的创业道路走得并不轻松, 大学生创业行为受到了种种因素的制约。资金、技术、人脉、经验等资源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创业成功率。在创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如何培养创业技能, 尤其是在大学期间利用自身所学专业创业是当前大学生创业环境下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要进一步推进创业教育。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在校经过3-5年时间的专业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 而这种技能可以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重要资源, 同时也是驱使其创业的原动力。

1 大学生创业能力与专业技能内涵

1.1 大学生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能力是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 它包含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用人能力、应变能力等隐形智力资本, 它是创业者整体素质体系的核心。专业能力是专业知识学习中所掌握的专业技能, 是当前大学生创业项目选择中关键的要素。在校期间专业能力的提升为大学生创业奠定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如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Google的创始人之一拉里·佩奇、我国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在大学期间学的专业都是计算机。创新能力是能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创新能力是每一个创业者置于自身的不可复制的能力。大学生创业需要有独特的商业眼光, 捕捉最前沿的市场信息, 在现有商品市场挖掘最有市场潜力的项目, 没有创新能力在创业的道路上很难取得成功的。学习能力是独立学习、注重完善知识结构、注重终身学习。用人能力是知人善任, 合理授权, 善于激励。创业者要善任才能在打造的优秀团队中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应变能力是把握个人发展和市场的机遇, 并采取适当的行动。市场瞬息万变创业者最需要的智慧是如何发现市场的规律、消费者的消费规律以及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

1.2 专业技能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专业技能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高职院校, 界定为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学习和训练, 日渐形成的操作技巧和思维活动能力。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技能侧重岗位操作技巧的培养, 如护理专业学生强调在临床中的实际操作能力。笔者认为在当下创新创业大环境下, 专业技能的研究范围不能简单地置于高职院校这一领域。随着我国众多地方性专科院校升级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经营、生产、服务和管理的一线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动手能力强为导向,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 重视大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提升。鉴于此本文从创业角度定义大学生专业技能是指在高校培养体系下, 通过学习和训练所获取的专业技术以及相应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运营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总称。也可以理解为大学生专业技能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专业技术能力;二是与专业技术能力相应形成的综合能力。专业技能创业就是大学生在熟练掌握专业技术的基础上开展创业的行为。勿庸置疑, 创业个体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 而且综合能力在大学期间不断得到提升, 那么在熟悉的专业领域创业几率将大大增加。无论创业者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有多大, 都首先需要拥有娴熟全面的专业技能。全球500强企业之一的美国高通公司CEO艾文·雅各布专业能力在同行业中无人可比, 曾轻松地解决了无线接口技术基础问题、MediaFLO技术问题, 并设计出了手机电视的这一通讯应用, 推动了新的无线接口技术支持频道迅速切换的相关产业发展;他还设计出了Push-To-Talk (一键通话) , 利用设计接口来加速信号传递, 缩短了信号传递的时间延迟。这些专业能力为艾文·雅各布带来了“CDMA (无线通讯) 之父”的美誉。只有在创业者拥有娴熟全面的专业技能的前提下, 才有可能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1.3 大学生创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关系

以往研究大学生创业能力大多是从创业者的胜任力、创业技能等方面展开, 如木志荣 (2008) 将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分为创业素质与创业技能两个维度, 创业素质维度的结构要素主要包括社会经验与人际能力、创业激情与创造力、团队意识与风险承受力、心理素质与知识结构, 创业技能维度的结构要素主要包括机会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市场洞察和营销能力、管理技能等。冯磊等 (2011) 大学生创业技能各要素与其创业意愿均显著正相关。其中, 风险承担能力、社交能力、自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关键技能要素。学者们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指标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而这些能力要素和阐述的一般性创业者几乎没有区别, 从而忽视了最关键的能力要素即专业技能。而当前的实际现状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仅仅只是处于创业的准备阶段, 在有创业意愿的前提下, 所选创业项目大多是基于个人专业的基础上, 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基本上也是从专业的角度, 挖掘学生专业潜力进行商业化的运作。因此笔者认为, 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关键能力,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获取主要是在专业技能方面的体现, 创业能力的自我培养也是从专业技能中提升, 结合自身专业技术优势的创业更容易获得来自学校各方面的支持, 它是对学业应用水准的考验和提高。

2 大学生创业特征分析

2.1 创业项目与专业知识结构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特点规模小, 启动资金少, 承担风险在个人承受范围之内, 创业项目多数是专业—行业式的拓展, 在专业能力水平提升中开展基于社会分享或个人专长的社会实践式创业, 如专业性公司、技术型公司、个人工作室等都是大学生初创企业的备选模式。

在资源、人脉等资源缺乏的情况下, 以自身专业作为创业的起点是大学生较切实可行的选择。

据统计当前大学生选择创业项目和专业匹配度达56.4%。这也充分说明专业技能越强的学生创业动力较大, 而且创业之初的主要信心源于专业优势以及创业者的创新能力、运营能力、学习能力等, 符合大学生的创业定位。结合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和创业项目之间的关联度, 把大学生创业分为两大类:一是产品创新性型公司;它是指大学生拥有某一项产品或技术的独立知识产权、专利或发掘到新的商机, 以开发、生产和销售该产品的方式创办企业。二是创意型服务公司;它是创业者开发创新的经营理念或模式, 或为满足消费者某种需求而提供的服务。

2.2 理工科类大学生创业特征

理工科大学生经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和锻造, 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 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术, 有较强的专业背景, 创业的信心足, 创业的意愿更强烈。尤其是有些理工科学生在校参与了一些国家或地方性的科研项目, 或者通过钻研申请了专利进一步将具有知识产权的专利成果进行商业化的运作。近些年全国高校开展的各种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大赛以及创业大赛等理工科学生参与赛事主要是利用专业技术上的优势, 设计、研发的小型技术性产品, 将专业技术运用到实践中创造商业价值。理工科大学生的创业过程是专业技术到成果再到产品或服务的产生, 最后再走向创业。华南理工大学胡大为博士在广东省政府、学校以及科技园的大力支持下, 成功地将自己研发的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 并2009年10月创办了广州市芬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聚美优品CEO陈欧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就读期间利用有限的资源创业开发了非常有影响力的GG游戏平台, 到目前任然有2400万用户。很多计算机专业学生利用专业技术编写程序、开发软件应用到各个领域, 商业价值不菲, 成为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最活跃的专业。美国硅谷许多初创公司大多数由计算机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创立。湖南省某高校食品工程专业大学生利用专业技术优势在校园内实施创业为广大教师和学生美味的糕点和其他特色烘焙产品, 还免费为师生现场传授烘焙技术。

2.3 文科类大学生创业特征

文科类大学生接触的是社会科学类专业, 专业优势是密切接触社会方方面面, 对市场敏感度高尤其是经济管理类学生, 专业技能主要体现在运营、管理、策划、商业化等能力的培养。专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有着先天的优势, 思维活跃、组织能力强和社会接触较多选择在一些创意型行业或服务行业进行创业。文科类大学生创业特征是应用性强、投入少、有创意而且市场需求量大。如市场营销、广告、贸易专业的学生创立的销售代理公司、广告策划公司、贸易公司;法律、审计和会计专业创立律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和会计事务所;美术、英语、器乐等专业的学生创立工作室或者培训机构, 资金、场地、人员要求灵活, 可多可少, 即可选择单独创业又可以合伙创业。

文理学生创业各有所长, 共同点是各自的专业技能成为创业的原动力。理科生在专业技术上优势明显, 这类基于技术创新型的创业需投入大额资金, 要想成功创业还须其他政策措施的辅助。文科类学生创业同样专业技能精进, 敏锐的商业嗅觉和洞察力、创新力必不可少。虽然文科类易于创办但要长期经营依然面临较大的风险。总体来讲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当前创业环境下, 可行性较高的创业是仍是从专业出发依靠专业技能开展创业。

3 大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对策

3.1 加强创业导向的专业技能教育

创业教育在高校开展多年, 其实质体现了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内涵, 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012年开始教育部将《创业基础》纳入各高校作为核心课程开设, 通过全方位授课以及强化创业意识, 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有了较大的改变, 但是在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创业的导向性不是非常明确。大学教师的专业技能传授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专业技能教育中导入创业理念迫在眉睫, 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高校观念的转变, 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不是孤立的两部分, 它们是相辅相成, 互为促进, 创业教育依赖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更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让大学生明确专业技能的提升在创业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是大学教师观念的转变, 改变以往单纯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 在专业教育中强调专业技术的应用价值、商业价值营造专业技能作为创业的关键能力氛围, 帮助大学生在专业理论和实践学习中有“学专业想创业”、“学专业找商机”的理念。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将创业的理念融入专业教学中, 自身也要有创业意识和创业公司。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很多老师创办公司, 还有的和学生共同创办, 每年老师和学生创建150家公司, 目前该校校友创办了四千家公司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最后是组织大学生专业型创业实习。在大学生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有实习安排, 专业型的创业实习在当下应是高校重点转变方向, 尤其是大学本科生的实习, 改变过去为完成教学实践环节而开展的实习工作, 有计划地设计创业型实习方案, 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市场发挥专业技能优势发掘商业机会, 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开展实习, 为创业积累经验, 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创业能力。

3.2 专业教学突出核心技能的培养

一直以来专业技能培养主要是专科或者职业院校关注度较高, 而且更侧重未来岗位中操作层面的技能训练, 已有的文献中专业技能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高职这一块。从创业视角来看, 创业核心技能不仅是操作层面, 还包括创新力、运营能力、管理能力等的培养。现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从课程设计到教学环节的实施要求掌握专业知识较为宽泛, 因而专业核心技能并未进行深度挖掘, 笔者认为专业教学中核心技能的培养应从专业核心课程出发构建核心专业课技能体系;在整个体系中每门专业课应掌握哪些核心技能由专业任课教师负责拟定学习大纲、实验大纲尽可能将核心技能指标量化。构建专业核心技能评估体系, 如何评价大学生是否掌握了专业核心技能是考核的关键, 适当结合创业者应具备的创业能力指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整合外部资源, 强化专业核心技能, 专业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在企业实习机会, 进一步和实践相结合巩固核心能力。

3.3 专业适度融合

大学生专业技能作为创业要素, 要提升专业技能还需将自身专业与其他专业进行适度的融合, 理工科大学生创业特征明显, 但缺乏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 若能开设管理类专业的相关课程, 即可以拓展大学生的知识宽度同时也在专业融合中发现更多有利于创业能力提升的方法。专业融合途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辅修第二专业, 很多高校都设有辅修第二专业的政策, 目的是大学生们在主修专业学习同时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其他专业辅修, 毕业时授予双学位。在大学生有创业意愿的前提下辅修第二专业能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如我校市场营销专业部分学生辅修了了心理学, 因其专业性质决定了学生未来创业需要更好地了解顾客的心理, 才能更精准地提供服务。食品工程专业部分也学生辅修市场营销专业, 在掌握食品制造工艺流程时更好地掌握营销管理方面的知识, 提升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二是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开设相关能提升专业技能的课程, 如机械设计专业的选修课中可以涉及企业管理、工程管理等课程。此外创业教育课程的完善对于专业融合起到了加速作用, 虽然高校近几年轰轰烈烈开展了创业教育, 但是课程零散, 在借鉴发达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创业教育较完善的课程体系, 启发、引导学生向其他专业融合。

3.4 完善创业技能大赛制度

创业技能大赛突出专业技能特点并联合部分行业企业设计大赛内容, 它是为大学生搭建的创业演练平台, 使大学生完整地了解创业流程, 增强大学生创业信心, 鼓励毕业后直接走上创业道路。已经在高校实施多年的全国“挑战杯”大赛、各省支持的创业技能大赛开展得如火如荼, 大学生在心理、行为、能力、知识上的离自主创业素质要求越来越近, 但不排除有些创业技能大赛流于形式, 选拔出来的优秀选手, 对其后续的创业投入存在严重缺位的现象。高校有责任敦促当地创业孵化基地或者地方政府给予继续支持。制度上的完善是保障大学生顺利从模拟创业到自主创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忠.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能力与创业定位[J].科教纵横, 2012, (6) .

[2]冯磊, 曹英, 王蕊.创业技能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J].企业经济, 2011, (3) :75-80.

[3]李凡, 谢立仁, 张明亲.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 2009, (8) :35-37.

[4]聂群华.职业技能竞赛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促进研究[J].科技信息, 2013, (3) :6-7.

[5]李明枝.论文科类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外交学院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1) :50-52.

[6]李磊.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 2016, (7) :97-99.

[7]李幼平.西部高校大学生创业者的个体特征研究——基于模糊聚类分析[J].学术论坛, 2011, (6) :212-214.

环境技能 篇2

1.正确选择对生活饮用水、水源水、大气、公共场所、化妆品及粪便垃圾等的环境卫生监测项目;

2.组织实施监测计划;

3.对监测资料整理、分析和报告。

(二)不同环境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主要采样类别:各类水样、公共场所(物品、空气)、化妆品(厂房及产品)、大气(包括微小气候)、降尘、可吸入尘、污物等;

2.理化检验样品、微生物检验样品及生物样品的不同要求;

3.不同样品送检前的处理及保管等要求;

4.现场采样基本仪器操作:余氯比色计、微小气候测定仪、噪声测定仪、浊度计、电导仪、紫外线浊度测定仪、一氧化碳测定仪、二氧化碳测定仪。

(三)环境卫生评价

1.进行现场调查并做好记录;

2.各种检测报告收集;

3.记录及检测资料整理、分析、评价,撰写评价报告。

(四)突发事故处理

1.掌握环境污染事故预案,人员及物品准备;

2.组织现场调查;

3.样品采集,必要的现场检测;

4.及时提出处理措施并组织实施;

5.撰写事故处理报告。

执业助理医师

(一)环境卫生监测

1.正确选择对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化妆品、大气及粪便垃圾等的环境卫生监测项目:

2.了解监测计划内容;

3.了解监测资料整理和分析方法。

(二)不同环境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主要采样类别:水样、化妆品、公共场所、大气、降尘、污物等;

2.理化检验样品、微生物检验样品及生物样品的不同要求。

(三)环境卫生评价

1.进行现场调查并做好记录;

2.收集各种检测报告;

3.了解资料整理分析和评价方法。

(四)突发事故处理

1.接到事故报告后进行有关物品准备;

2.参加现场调查;

3.样品采集;

环境技能 篇3

[关键词]摄影技能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 优势

[作者简介]宋继东(1976- ),男,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摄影技能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研究工作。(河南开封47500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6-0081-02

摄影技能一直作为我国艺术设计各专业学生的重要技能之一,和手绘、电脑操作等技能一样,都属于设计专业学生应熟练掌握,并贯穿于专业教学应用和专业设计当中的技能。但是目前在艺术设计,特别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对摄影技能培养不够重视的现象,本文就此引发一些浅显的思考。

一、环境艺术专业摄影技能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在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特别是环艺专业,对摄影技能培养的重视程度相对于手绘、电脑操作等技能培养远远不够,在很多学校的环艺专业中,摄影技能被看做是拍拍素材、收集些资料而已。摄影课往往被排除在主干课以外,甚至作为选修课处理,缺乏统筹安排和全局性高度的认识。

高校环境艺术专业摄影技能教学虽然在我国已经开展了几十年,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同时也出现了方方面面困扰发展的问题。这些向题集中反映在:

1.环艺专业对摄影教学重视不够,师资缺乏。当前,环艺专业的发展趋势普遍被人看好,很多院校不顾自身条件限制,在教学仪器、实验室设备等硬件还不成熟和完善的情况下纷纷开办此专业。摄影教学仪器设备更是缺乏,加上对摄影教学重视程度不足,教学管理经验欠缺以及盲目扩招造成的学生基础浅、能力弱、素质差,阻碍了环艺设计类专业摄影教育的健康发展。

由于我国高等摄影教育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在现有的开设了摄影专业教育的高校中,绝大部分学校都存在着缺乏高层次、有一定水平的专业教师的问题。在现有的摄影教师中有很多属于半路出家,本身就缺乏系统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大部分摄影教师又不是环境艺术设计出身,这样就造成了技术与艺术脱节,教师只懂技术不懂艺术,或只懂艺术不懂技术。这些造成了对摄影技能的主观误解和忽视,认为摄影只是技术,或是手艺,只要老师拿起相机能照相都能上摄影课,环艺的学生只要能学会使用相机,照些资料就行。

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教学过于偏重技术型。现在国内摄影课的教学偏重技术性,把掌握摄影的基本技术和技巧,为艺术创作收集素材当成主要教学目的,却缺少新视觉、新形式探索的意识教育,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符合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摄影教学为专业服务的理念。美国摄影家法宁格指出:“摄影是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它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艺术,要拍摄一张好照片,不仅需要熟练的技巧,还需要思想、感情、理解力、想象力和鉴赏力,这些品质属艺术家的范畴。”

3.摄影教学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相脱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教学大都局限于传统的模块式教育,教学体系基本上分为照相器材、拍摄技术、冲洗技术、摄影构图及技法等几大块,教学是以技术为主,忽视了艺术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技能教学主要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轻视理论素质和交互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摄影技能与环境艺术教学的联系和针对性,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基本没有考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跟着一般教学模式走,学生跟着老师走,被动地接受教育,抑制了创造性思维,结果造成每个学生的作品几乎雷同,没有专业性特点,更无个人独创性。

二、在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中培养摄影技能的意义及目的

首先,摄影是了解、认识、反映社会现实的形象化手段,也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蕴涵审美理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是与科学技术联结在一起的文化艺术,从培养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创造力的层面上来看,摄影教育具有其他媒介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在大学进行系统的摄影基础理论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动手能力、技术水平,进而培养高尚健康的心理素质、综合的思维能力和高雅的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培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极为有益。

其次,针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摄影技能的培养,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学设计专业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探索和创新,从而产生新的视觉感受和艺术形式,去表现所学专业,并为所学专业的提高和发展服务。

第三,开设摄影课的目的是为了使摄影技能教学与设计专业的其他课程有机衔接、融合,甚至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般摄影课设在大二上半学期,那么摄影课中可以使学生对前面学的三大构成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通过摄影技能的实践对以后的,例如透视课、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建筑外观设计等专业主干课有了直观初步的了解。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环艺学生必须掌握的3d max,sketchup,lanscap,cad等三维建筑软件中,每一种软件都有许多与摄影知识紧密相连的知识点,都有相机设置的菜单选项,如相机位置的安放、焦距的设定、曝光度调整、景深控制等,如果具备良好的摄影技能,学起来会事半功倍,表现设计作品也会比较自如。加之目前数码相机的风行,数码后期处理技术的普及,使得摄影技能与各类电脑软件的结合日益紧密。

由此可见,通过摄影课可以让学生了解摄影技能与其他设计课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共同法则,引导学生用摄影的手段去探索本专业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并为将来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环境艺术专业中摄影技能培养的优势与实施措施分析

首先,环艺设计专业中开设摄影课程,有着独特的专业优势。环境艺术设计和摄影均属于视觉艺术,遵从同样的形式美法则。由于环境艺术的独特性,使摄影不可否认地吸收、借鉴了本属于环境艺术设计空间造型要素的一些东西,同样,环境艺术设计也吸收了摄影对光影的把握与平衡,因此它们之间是相互交融、影响、渗透的互动关系。而我们的学生都经过了一定美术及视觉艺术设计的基础训练,对构图、色彩、空间、光线光影的认识和运用有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他们又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具备较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摄影创作时还能充分发挥环艺设计专业学生在视觉及空间表现方面的优势,这些都为大幅度提高摄影技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针对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摄影教学中必须强调与本专业特性紧密结合。一般来说,每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规律性和独特性,而学习、借鉴、融合其他艺术形式时,应该在不脱离自身艺术形式规律性的前提下去吸收、消化,并将他种艺术的营养有机地熔铸于自身艺术血液里。因此,必须注意环艺专业摄影教学的服从性。

那么,是不是环艺专业的摄影作品就要完全屈从于环艺教学而没有自己的个性呢?当然不是,摄影和环艺地位平等,都拥有各自独立的艺术形式,所以在摄影课程安排上必须把握好摄影与环艺教学的辩证关系,即环境艺术专业中的摄影技能教学的独特性在于:环艺专业的摄影既有技能培养的服从性,又具有艺术表现的独立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笔者认为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起这样的认识,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摄影应该是透过镜头穿越熟知的建筑形式的表面去关注那些最真实、最本质的内容,诸如色彩、影调、和谐、对比、空间感、韵律感等,去探索那些隐藏着的审美形式因素,要学会在复杂中发现美的秩序,在简单中看见形式的丰富,在繁杂中找到单纯,把环境艺术的美转化为摄影的美,再将对摄影美的理解还原到环境艺术中。同时,在摄影教学实际拍摄中要让学生理解体会到环艺摄影是运用影像图像语言,对环艺设计作品进行平面形象展示,并解构、重组被摄对象,以满足客观“再现”设计者设计空间、理念和大众欣赏等需要。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重点引导他们进行古今建筑、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题材的拍摄,强调表达空间造型、空间色彩、空间与人的关系。在实际拍摄中要掌握环艺作品的基本设计要素,主要包括建筑的形体、尺度比例、质感和色彩,这些既是环艺作品的设计精髓所在,也是摄影中影像视觉要素的主要成分,是拍摄和理解的重点。艺术大师罗丹在《罗丹论艺术》中说道:“艺术是研究空间的。”一句话道出了视觉艺术的真谛,而环艺设计则属于真正意义的空间设计艺术,塑造完美的空间感成为这类摄影的首要目的。用平面形式的照片来表现三维空间的建筑时,其表现力度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运用视觉透视和利用阴影来提高建筑的空间感。轮廓建筑是三维空间的形体,但在人的视觉中又常常会以二维空间的形状出现,其最典型、最单纯的形状就是轮廓剪影。拍摄时学生必须运用各种视角、光影,强调富有表现力的建筑轮廓,才能使其简洁、清晰、鲜明地表现出建筑的视觉形象,这对于学生直观地理解把握建筑的视觉外观具有极大的作用。质感和色彩在拍摄时同样有独特魅力,那么在画面中需要重点突出哪些视觉要素取决于照片的表述目的,也取决于摄影师的主观意图和个人风格。最终使学生熟悉通过镜头去观察环艺设计作品和建筑,通过镜头实现与建筑作品和设计师的对话,用相机把看见的变成想见的,这个想就是艺术思维,而把想变成看见,就是艺术创造,通过影像表述自己与建筑的交流,完成了建筑作品最后的深化,从而达到了对建筑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完成了摄影教学与环艺教学的对话与交流。

上述种种,都再次表明了摄影技能与环艺设计专业紧密结合的合理性,并能够突出其环境艺术专业性特征,做到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同时印证了摄影技能的培养对环艺专业的重大影响。在这个需要沟通与创新的时代,环境艺术专业的摄影技能教学应实现真与美的统一,在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结合中才能使环艺设计师的作品更加完美。

摄影技能的培养要注重与其他各项活动的互相渗透,可以在学生外出进行艺术实践的活动中,根据环艺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要求,在专业带队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建筑或人文景观的专业摄影创作。另外,笔者建议,毕业创作可以要求学生至少有一幅作品用摄影的形式来表达所学专业,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摄影技能的重要性。

四、结语

摄影技能的培养不是短期行为就能完成的,因此除了要重视课程本身的课堂教学外,还应该将摄影技能的实践融于学生的一系列生活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将摄影技能带到生活中,养成用镜头记录美,用相机传达设计思维的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专业修养,同时也起到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雅的审美能力的目的。

其实只要学校重视摄影技能的培养,注重摄影课与其他教学环节的渗透,就一定能使学生的摄影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为环艺专业服务,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南政,土大凯.摄影基础[M].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2]苏安民.广告摄影[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0.

[3]紫图文化丛书编辑部.世界摄影大师图典[M].陕西:陕西大学出版社,2004.

[4]颜志刚.摄影技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5]程平,严晶.浅谈摄影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性[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6(6).

[6]郭晓凯.艺术设计专业的摄影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探索,2003(8).

[7]朱永军.建筑摄影艺术探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7).

环境技能 篇4

1 外职院学生岗位群体定位

通过对深圳三家不同类型的商贸公司全方面的访谈和问卷调查, 我们了解到外职院毕业生所从事和商业有关的职业岗位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a.货代英语类 (商务助理、操作员、单证员、海外代理等) ;b.船务英语类 (客服、单证文员、操作文员) 等;c.外贸英语类 (销售助理、销售业务员、外销员等) 。

针对深圳外贸商务企业员工的60份有效问卷, 商务企业对员工岗位技能要求作分析如图1。

由图1可以看出, 企业对员工的英语基础的要求不仅占总技能要求的20%, 在沟通能力中, 英语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也占有较高的比例。

因此, 外语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时, 应以英语语言口语和写作技能为突破口, 培养“外语+技能”高素质技能型商务专门人才。

2 商务环境下职业技能要求

2.1 熟悉商务知识

对三家商贸公司的60名员工和领导问卷结果显示, 90%以上的人认为毕业生应首先熟悉商贸基本流程、商贸术语、基本贸易条款, 能在商业环境下根据商业内容进行写作, 避免外行话, 运用商业术语进行情景交际和运用。新员工基本都是在工作半年后才逐渐掌握商务常用术语, 真正了解商务基础内容。要真正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扎实的商业知识功底和语言技能是首要一环。

2.2 淡化语法, 重视沟通

绝大多数员工认为, 简洁明了的书写商业函电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不少毕业生商务写作语言冗长晦涩、缺乏专业术语、过于注重语法, 缺乏商务环境下的应变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因而,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区分商务环境下写作特点, 注重商业用语, 也是高职英语课堂不可缺少的内容。

2.3 准确而礼貌的措辞

含蓄、委婉、回避主要矛盾或者模糊敏感概念的用辞似乎是我们中国文化历来所推崇的, 也是衡量成熟与否的一种无形尺度。然而, 在商业书信往来中, 任何模棱两可的措辞都可能增加不必要的沟通障碍, 任何不恰当的措辞都可能影响公司形象, 导致公司错失商机。但新毕业的大学生往往会忽略基本的商业礼仪内涵, 导致生意受阻, 因此, 把商务礼仪内化于个人修养之中, 也是我们高职课堂上的重要一课。

针对以上职业能力要求, 我们对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08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做了商务英语情景口语和商务函电测试, 经过对200份测试问卷的分析, 我们总结如图2。

从图2可以看出, 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 95%以上的学生过于侧重语法, 在英语口语交际中缺乏自信, 在商务函电写作中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本质内容, 从而影响了职业能力的发挥。83%的学生在口语交际和商务函电中无法准确表达专业术语, 缺乏应有的商务基础知识。另外, 有85%以上的学生缺乏商务环境下的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针对以上现象, 外语类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根据专业特点调整课程设置, 改革教学方法和办学途径。

3 提高商务环境下职业技能的途径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高职院校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但如何做到工学结合, 使学生在课堂上和实际技能接轨, 不同的高职院校推出了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

3.1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导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针对教学目的, 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 采取项目驱动、任务导向、课堂英语讲授, 岗位角色课堂模拟、行业教师课堂指导、软件模拟训练、实际技能训练等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对该专业的积极性和参与主动性, 引导学生对业务内容进行直观了解, 为自己从事的职业岗位做好全面系统的职业能力准备。

在核心课程中, 采取教师课堂讲授、职业内容讲解和学生岗位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方式, 在课堂上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让学生对业务流程和业务内容有系统的了解和把握, 同时基础专业课程全部用英语授课, 使学生在校园内具备熟练的商务职业技能, 另一方面利用外语类高职院校英语听说能力和英语函电应用能力的优势, 在职场上更具竞争力。

3.2“2+1”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模式, 是指三年学制中有两年在学校组织教学, 一年在企业进行教育。校内教学, 以理论课为主, 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 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程, 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 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2]。

3.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是指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践与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之间相互交替, 学习与应用紧密结合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具体来说, 指新生人校后, 第一学期先在企业实习, 由企业负责学生的人学教育与专业认知教育, 并让学生在不同的技术岗位上进行实习;第二、四、五学期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 第三学期又到企业进行全顶岗的生产实践, 第六学期在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3]。

该模式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技能需求得到及时解决, 但在实际操作中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因而, 不少高职院校采用“2+1”模式, 使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校外实践得以实现, 同时一定程度降低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增加了教学的有效性和对学生的可控制性。

以上教学模式是针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探索模式, 旨在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校企结合, 提高职业能力, 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完美对接, 真正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商务英语专业由于专业特征突出, 实用性强, 此种教学模式更具操作性, 也有望在短期内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4 结论

鉴于以上所述的职业缺失能力, 外语类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应在商务写作和商务情景英语口语交际教学方面加大力度。一方面, 学校对英语口语和商务英语函电写作应给予足够重视;另一方面, 教师要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教学评价等方面加以改革, 培养学生的商务环境下的口语交际能力商务函电写作应变能力, 真正做到产学结合, 把外语类高职院校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彦颖.论高职院校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 中国知网[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5.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6.

[3]李占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 2006, 9.

[4]孙翰英.产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3.

环境技能 篇5

[关键词] 职业环境实训教学仿真“双师型”教师

一、构建职业环境实训的必要性

会计实训教学是高校会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国的会计学历教育迅速发展、突飞猛进,几乎是“无会计专业不成大学、无大学无会计专业”,导致大量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究其根本原因是大多数院校财会专业实训教学弱化,难以培养出高素质应用性会计人才。我国高校的会计专业教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强化了实践教学,但其会计实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校内的手工实训室与电算化实训室进行,它易于组织、方便教学,但缺乏真实的职业环境;一是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造成实训内容单一,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由于这两种实训形式存在的局限性,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实训效果不太理想,这不仅影响后续实训环节的进行,而且影响理论教学的开展,难以实现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动手能力和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更不用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构建职业环境实训就显得异常重要。

二、构建会计职业环境实训的基本思路

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确立教学、科研与服务三位一体的建设理念,加强实训教学与科研、社会服务的联系,是会计职业环境实训的基本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才能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开拓实训、培训、咨询全方位的服务功能,融会计职业技术教育、技能培训与社会服务为一体,实现教学、培训和服务一条龙,为学生实训和行业、企业员工培训服务,为社会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最终形成教学、科研、服务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构建会计职业环境实训项目,创造立体化教学场景和氛围,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會计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能的要求,进行全面、系统、高仿真的动态模拟,是提高实训效果,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1.运行环境仿真。模拟会计工作真实运行环境,设置主体单位和客体单位,其主体单位除财务部门外,还包括与会计工作有联系的业务、总务、人事销售、生产、技术、人力资源、设备、采购、仓库、质量控制,等等,在主体单位财务部门设有财务主管、成本、费用、税务、出纳、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内控等岗位。其客体单位设有与企业相联系的购货方及销货方,辅助性客体设置开户银行、工商局、税务局、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等。建设完善的、实景化的主体单位与客体单位工作区,室内陈设完全仿真,备有主体单位内部自制的和来自银行、工商、税务及购销货双方等客体单位的各种原始凭证,配有必须的办公用品,墙壁上张贴业务流程图和岗位责任制等,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环境的全程模拟,以此探索出一条理论联系实际、课程教学与岗位实景模拟相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新路子。2.业务仿真。根据会计职业要求,全面组建财务工作所涉及到的主要相关业务,以及业务逻辑流程和数据流程。设置工商、银行、税务基本业务,进行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设立公司到开展经济活动,一般要分为三个阶段,从公司申请名称预先核准、验资、设立登记申请、企业代码申请、开立银行账户为第一阶段;从税务登记(国税、地税)、发票申领、税务报表填制、财务报表填制到纳税申报为第二阶段;工商年检、所得税汇算、会计报表审计为第三阶段。因此,实训业务完全按三个阶段设置,贴近实际,业务规范,循序渐进,全面、系统、科学、合理。3.角色仿真。在主体单位与客体单位之间,主体单位各职能部门之间、财务部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设置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岗位分配相应的实训学生,并且执行岗位责任制,履行各自职责。并实行岗位轮换,所有业务都由不同职业角色的学生配合完成,实训中的繁忙与辛苦、学习与探索、争论与协作、成功与教训都由学生自己去体会,使学生对流转程序有生动的感性认识,也进一步激发出强烈的主体意识。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先进、实用、经济的建设模式。1.先进性:适应互联网上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商务业务发展的特点及信息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在实训内容及软件设计方面基本满足网络业务发展的需要,在实训设备购置及实训教室装修方面基本采用统一招标,优中选优,保证其先进性。2.实用性:系统设计严格按国家有关标准,体现系统的适用性和优选性,考虑到使用对象的不同,没有照搬工商、银行、税务等部门的软件系统,仅仅将会计人员必须掌握的部分内容通过自行开发实训教学软件系统,保证其实用性。3.经济性:目前,实训室建设经费不足是一个现实问题。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会计职业环境实训的根本保证

要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训技术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会计职业环境实训的关键。鼓励会计教师积极参加资格考试,努力取得会计证、会计师证、注册会计师证等,使他们具备“双师素质”。财会专业“双师型”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他们是讲师、教授,能讲课、能编写教材、能带实习、能指导毕业论文、能承担与教学有关的科研课题;同时他们也作为会计从业人员,又是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能动手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进行会计电算化操作,并能进行财务分析等。加强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联系,参与社会实践,以丰富社会实践经验。

经过会计职业环境中心的“实战演习”与“强化训练”实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技能由单一走向复合,学生就业竞争力得到了增强。同时,实训教师的实践技能,科研水平也得到空前提高。会计职业环境实训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探索出了会计实训教学的新领域。

环境技能 篇6

1. 大赛项目和行业融通, 体现和检验培养目标与实际需求的“距离”。

通过环境监测技能大赛所选择的采样、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对样品的测定等实际工作任务作为参赛项目, 确定大赛标准等产生的效果、影响, 研究参赛学生与社会用人需求的矛盾:用人单位想要找有工作经验或者被认为是有潜力的工作者, 而学生刚从校园走出来, 缺乏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通过技能大赛, 可以获得有关环境监测的教学活动满足社会需求程度的信息反馈, 从中检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学生与实际需求的距离, 从而改善和调节学校教育目标、课程和教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通过技能大赛, 交流了解自己本身教学与实际工作过程的差距, 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从而实现教师的自我调节、探索培养企业所需环境监测领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增强办学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开放性。

2. 大赛的开展促进了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环境监测技能大赛内容和标准的制订者, 一般是本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管理者或是学术、技能带头人, 他们制订的技能竞赛内容和标准, 一方面适应了当前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另一方面, 技能大赛方案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高职高专院校技能大赛不仅是参加大赛学生的技能大比武, 同时也是指导这些学生的老师教学水平的大比拼。所以, 技能大赛也是各位指导教师通过在赛前训练时教给学生的每一个知识点, 来展示自己的实践教学水平、检验实践教学的成果的一个有效途径。由于在比赛前后教师进行相互交流, 包括选手的培养、比赛出现的状况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探讨, 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因此, 大赛的及时交流总结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锻炼、提高、推动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 从而推动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为就业竞争奠定基础。

技能大赛不但能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 促进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优胜劣汰”的比赛机制和获奖的荣誉感都可以激起学生的竞赛热情。榜样力量是无穷的, 技能大赛的优胜者有助于引发周围同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参赛中并非只需良好的技能和战术方案, 还更多地依赖于参赛学生的心理素质, 比赛实质上也是参赛学生在比赛场上展开的心理上的较量, 谁的心理素质良好, 谁就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通过参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为就业竞争奠定基础。

4. 帮助学生融合所学专业知识并发现所缺乏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通过组织和参加环境监测技能大赛的经历来说, 在技能大赛过程中, 学生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其所学知识, 包括采样、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基本技能、分析结果的计算、分析结果的报出等, 这样才能在竞赛过程中完成一次全面的分析过程。

很多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 经过参加技能大赛, 自我认识有了进一步加深。他们自己都说, 训练过程中所学到的技能比他们两年所学的东西都要扎实。

二、技能大赛引发的思考

1. 要理性对待竞赛成绩, 突出特色技能培训, 强化专业品牌意识。

环境监测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是考虑了各高职高专院校当前专业设置的现状以及实际工作项目而设立的, 其内容也是兼顾了技能教学与生产技术要领两个因素。但是应当看到, 竞赛与教学还存在一定差别, 前者是针对有一定潜质、技能素质较好的学生的强化训练, 是一种精英式教学, 而后者是面对全体学生进行的普及型的技能训练, 是平民化教学。所以, 竞赛一时的成绩不足以反映学校整体开展技能教学的水平, 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评价依据是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准与整体素质, 如果仅仅抓大赛成绩, 对教学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 是违背教学规律的虚假繁荣, 既贻误了学校专业发展的时机, 又损害了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只有扎实有效的推进“全员参与”, 才能保证大赛成绩的优异, 才能保证学校骨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在教师操作层面上, 要适时更新教学方法, 吸纳先进教学理念, 加强自身技能水平的提高。

无论是大赛还是教学, 都必须通过教师大胆的创新和辛勤的劳动来具体实施, 所以关注竞赛成绩要从平时开展技能教学抓起, 而教学质量的优劣无疑又跟教师的教学理念、自身的技能水准和指导方法息息相关。从大赛的分组讨论和教师对大赛所提的意见归纳为以下几点:教师队伍有的太年轻, 对于一些实验的细节不能进行很好的指导;部分刚毕业的研究生助教对学生的指导并不完全正确;教师指导的程度有欠缺, 有些教师并未及时指出学生所犯的错误;在化学实验中, 对误差理论、数据处理、实验结果表达等强调不够, 要求不严。

3. 化学分析实验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大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会合理安排实验、实验效率不高、大赛设计的比赛时间比较充足, 但是很多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测试项目;部分实验操作不规范;分析结果计算慢、且不正确。针对这些问题, 在以后的教学中, 加强玻璃器具使用、天平使用、滴定分析、实验器材的维护及正确放置、标签的书写等基本操作训练。规范地掌握这些基本操作, 形成良好实验行为也是学生基本素质的体现。化学实验教学必须在培养学生操作的规范性方面下足功夫, 教师的指导必须严格到位。

经过一系列测试获得一批实验数据, 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处理与分析, 进而得出科学结论, 不仅是对教学实验的总结, 也是科研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在教学和批阅学生实验报告时都应注意这个问题, 将学生能力训练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分析周期也是分析检测人员追求的一个目标。通过综合性实验, 让学生在平时的试验中自己配试剂、自己合理安排时间, 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试验, 培养他们综合应用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是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的综合技能。

总之, 学生技能竞赛在融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 帮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与技能的不足,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做好就业定位和拓宽就业空间, 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也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改进提供参考方向。此外, 通过化学实验和仪器分析实验大赛也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为改进实验教学, 强化教学管理, 加强实验教学条件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指明了方向。

摘要:技能大赛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高职高专环境监测技能大赛为例, 全面阐述了其对职业素质教育的作用及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和意见。

关键词:高职高专,环境监测技能大赛,认识与思考

参考文献

[1]孟晓龙, 赵子娟, 崔晓峰, 范建凤.开展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7, (6) .

[2]施孔文, 蒲晓湘.技能竞赛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校, 2009, (8) .

[3]徐彦.开展技能竞赛引发的若干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 (7) .

环境技能 篇7

关键词:环境监测,职业技能,模块化

1 高等院校的职业技能教育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就步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一过程美、日等发达国家用了几十年时间,我国仅用了4年时间。虽然这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但也使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非常严峻,许多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就业矛盾日益突出[1,2,3]。而与大学生就业困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经验和技术的技工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与此同时,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为大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陈胜军等[1,4]对在北京市一所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参加职业技能训练的本科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职业技能培训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率,被调查的学生中一半以上认为有必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由于职业技能培训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而且切实提高了学生就业率,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双证”教育改革。所谓“双证”就是指大学生除了拥有学历证书以外,还有国家劳动部门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5]。最开始这种双证教育在职业院校开展,现在已经逐渐被大部分高等院校接受,例如,针对工科专业学生,教育部与清华大学联合推出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已经有上百所工科院校参加等。

本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师范专业建立的“一个核心,两个支点”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已经在全国推广。近几年,本校的专业建设得到快速发展,非教师教育专业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已经超过教师教育专业,为了继续发挥

本校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面的优势,解决新办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在2007年,本校适时提出了非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课题,组织人力、物力积极推进非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工作。要求每个专业根据行业需求,重点开展3~5个职业技能训练。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工具性课程,已经成为环境相关行业的重要职业能力要求。本校相关专业也将其作为一项重点的职业技能纳入到职业技能训练体系中[6]。为此,本课程组进一步构建了环境监测职业技能模块,其包括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及其应用能力训练、环境样品监测技能训练三个模块。每个模块设定了训练内容、训练目的、保障措施、考核办法及标准等内容,同时拟定了参加训练的年级、学期和学时。

2 环境监测职业技能模块化构建

从就业角度来看,学生掌握环境监测技能后,既可以到政府的环境管理部门从事环境监测工作,也可以到企业从事检测工作。但无论从事那种工作,都需要具备过硬的监测技术[7,8]。从环境监测工作内容来看,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操作技能,而且要熟悉样品采集、及时记录数据、准确完成报告[9];甚至玻璃仪器的清洁和实验设备的摆放等也要规范。可以说,环境监测工作不仅要求结果准确,而且要求过程规范。为了训练学生的环境监测技能,本课程团队特制定了每个模块的训练内容,如表1所示。

3 考评及奖励措施

基础实验技能训练模块,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及其应用能力训练模块在第四学期,环境样品监测技能训练在第五、六学期,第七、八学期开展综合训练。每名学生在每个模块接受大约10~12学时的训练。每个模块训练结束后,由学院职业技能领导小组组织考核。考核合格后自动进入下一模块训练,未合格者者继续留在原模块训练,直到合格。每次考核也将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总数为参加考核人数的30%,给与学生一定的奖励,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加职业技能训练。

4 结论

环境技能 篇8

1 国内外新医疗环境下本科医学生外科临床技能培养模式的现状

1.1 国内现状

早期理论教学中临床技能相关的教学内容不足。国内“理论教学-临床实践”两段式的教育培养模式,两段相对独立,缺乏联系性。在入学早期阶段的理论教学中,与临床技能相关的教学内容较少,学生缺乏对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在后期阶段应掌握的临床技能的早期接触与积累,而在后期的临床技能学习阶段中学生又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重温对掌握临床技能所必需的基础知识,重新“充电”。

模拟教学和标准化病人教学方法需完善和推广。面临当前本科医学生外科临床技能培养的困难,有关教育机构在不断进行相应的培养模式改革,诸如模拟教学和标准化病人等方法。模拟教学中,建立计算机仿真和数据库为核心的外科多媒体仿真模拟教学系统以及人机互动实践教学系统;建立“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以及手术远程同步转播示教系统,录制课程配套的电子视频,使临床技能教学较好地贴近了临床真实环境,并更好地符合伦理要求。然而模拟教学在国内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模拟教学中心开放时间的有限性,计算机程序的“呆板性”,医患沟通的缺乏性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急需进一步解决。在外科临床技能培养中适当引入标准化病人确实可以改善授课效果,应用标准化病人可以实现临床技能考核的标准化,还可以实现临床技能培训和考核的全面性,强化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医患交流能力。但因受到经济、师资、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国内未能全面推广应用。客观地说,标准化病人项目在我国医学教育中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

1.2 国外现状

理论与临床技能教学相结合,贯穿理论教学的始终。美国医学院校始终坚持理论教学与临床技能教学相结合,将理论教学有机地和临床技能培训课程相结合,并贯穿理论教学的始终。强化基础与临床技能知识学习相结合,学生可以很快地适应临床技能的训练,较快地完成从学生到医生角色的转换。另外,国外外科临床技能培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且以小班教学的形式尽早安排学生接触临床,要求教师更多地向学生介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强调实践经验,通过病例讨论强调对事实记忆过程中的批判思考[3]。

模拟教学和标准化病人方法开展早、范围广。美国的模拟教学开展较早,并且应用平台较广。例如,突发事件现场模拟演练系统,构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环境自然灾害事件的现场模拟演练教学内容体系,将“实战”演练纳入课程教学体系,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演练,有效增加了学生的现场处置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应急素质和“实战”能力。20世纪70年代开始,标准化病人作为教学媒介进入医学教学领域,被广泛用于教学和考核查体及采集病史等方面,即为学生提供了练习临床技能的机会,也为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了相当有说服力的依据。在美、日、德、法等国的医学院校已经建立了健全的标准化病人培训、应用、管理体系,标准化病人已经被广泛用于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和考试,标准化病人项目在医学生临床技能,特别是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

总之,目前随着医疗环境的改变,国内的临床技能培养模式与国外相比相对滞后,已经不适应新环境的要求。例如早期理论教学中与临床技能相关的教学内容不足,模拟教学中心开放时间的有限性,计算机程序的“呆板性”,标准化病人的短缺等问题,需要我们根据国内医学教育总体目标,采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进行自身的改革和完善。

2 为适应新医疗环境要求,外科临床技能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方向

新的医疗环境,对本科医学生外科临床技能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新医疗环境要求,必须对外科临床技能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重点应研究发现新医疗环境下对本科医学生外科临床技能培养模式影响的原因,准确定位本科医学生外科临床技能培养模式的目标,探索实践新医疗环境下新型外科临床技能培养模式。

新医疗环境中本科医学生外科临床技能培养困难的原因研究。随着时代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本科医学生外科临床技能培养越来越困难,这种培养困难的根结在哪里呢?只有找到“病痛”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治愈”新医疗环境下本科医学生外科临床技能培养的顽症。应分别从医疗法规政策、医院管理制度、大型综合性医院专科化、医患关系以及患者对实习生的认识和信任态度等各个方面探究新医疗环境中本科医学生外科临床技能培养困难的“病因”。

新医疗环境下本科医学生外科临床技能培养模式改革的定位研究。新医疗环境下本科医学生外科临床技能培养的困难,促使外科临床技能培养模式的改革,以适应新的医疗环境。其中改革的定位至关重要,只有准确的定位才能够确保改革方向的正确。因此,对改革定位研究十分必要。根据新的医疗环境特点,应以创新教学理念为主导,以教学大纲中“技能目标”为依据,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扎实的外科临床技能、辨证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为改革定位的指导思想;选取恰当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临床技能培养体系为改革定位的有力依托。准确定位外科临床技能培养模式的改革目标,以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模式去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新医疗环境下本科医学生外科临床技能培养新模式的实践。总结以往的教学工作,借鉴国内外成功做法和经验,进行本科医学生外科临床技能培养新模式的实践。主要以临床技能培养先前阶段、培养阶段、考核阶段为切入点,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各阶段进行合理的衔接与整合,初步构建外科临床技能培养的新模式。新的培养模式将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基础,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更多的应用模拟教学中心、标准化病人及视频影像技术等,同时注重教师指导下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融合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为解决新医疗环境中本科医学生外科临床技能培养所遇到的障碍探索出一条新的模式。

3 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新的医疗环境限制了本科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影响了外科临床实习教学质量。为适应新医疗环境要求,外科临床技能培养模式改革应突破传统培养模式在新医疗环境中的弊端,设法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使理论知识能够落实到操作,提高学生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在临床技能学习中的参与性、自主性,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学职业道德,做到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并举。

参考文献

[1]代佑果,黄金燕,寸英丽,等.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外科临床技能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3):275-277.

[2]郑少燕,蔡琼,陈葵,等.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性毕业考试的建立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5):528-530.

[3]Eugene C,Nancy J,Elizabeth B.Enhancing Clinical SkillsEducation:University o f Virginia School of Medicine’sClerkship Clinical Skills Workshop Program[J].AcademicMedicine,2006,82(7):690-695.

环境技能 篇9

一、手绘表现技法课程的性质

设计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从基础到专业应该是循序渐进, 不能将两者分开, 手绘表现技法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技能课程结构中必修的技能基础课程之一。以培养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创造性思维和专业素质、职业技能为开设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一般是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课, 是学生刚学完美术基础课程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过度的一门课程, 是连接前面基础课与后面专业设计课的桥梁, 通过本课程的训练, 可以培养学生较好的完成环境艺术设计的草图构思和展示构思的最终效果, 使它在课程结构中获得重要的功能位置, 受到广泛注意, 引起不同方法讨论。

二、手绘表现技法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反思

随着科技的进步, 计算机软件的运用, 手绘表现技法已由传统的精绘型逐渐过渡到快速高效型, 手绘表现技法也已经成为设计师收集资料、训练观察能力、深化设计素养、提高审美修养、培养创作激情和迅速表达设计构思的重要手段。而传统教学模式中, 学生学习手绘表现技法课程时没有具体的思考表现技法课程本身的意义和目的。这是因为许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美术都是以绘画艺术为手段, 把自己主观感受和想法表现的太多, 因此, 在上手绘表现技法课时, 他们也会把它当成绘画艺术来学习, 没有弄清楚学习手绘表现技法的目的和意义, 这也是学生对市场和企业不了解,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表现出高质量适用的手绘图是不现实的。根据这种情况, 结合当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特点, 应与企业合作来共同完成这门课程教学。但这里要引起老师注意, 有许多学生认为有计算机和软件, 手绘表现技法就没有必要再去学习, 做作业时上网搜一搜, 所以上这门课更需要与企业合作, 让学生了解手绘表现技法在企业实践中是怎样应用的, 知道手绘表现技法课程重要性, 他们学习才会有主观能动性, 上课效率就会达到事半功倍。

三、校企合作下手绘表现技法课程“1+X”教学模式研究

1. 实行“1+X”教学新模式。

这里“1指学校, X指多个企业”实行校企合作的多“工作室”制模式。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要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这是职业教育目前最具前景的培训模式, 除了传统课堂教学, 还需实践和生产指导等, 单靠个人是很难完成的。因此, 为了优化教学资源, 实行“1+X”教学模式---即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优势, 将学校老师与企业设计人员组成教学团队, 共同进行集体备课和上课的“协同式”教学新模式;方法上以“任务驱动”为导向, 运用以完成“工作过程”为目标的“多元化”“项目化”实施教学, 在基础课教学中就强化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把模拟仿真、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有效方法融入基础课程教学之中。

2. 实行“1+X”教学新方法。

这里“1指传统的教师授课, X指多个企业人员授课”。以手绘表现技法课四周课程为例, 我们目前采用传统阶段教学与校企合作下的项目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根据现在学生学习情况, 刚开始授课时, 学生基础相对簿弱且从绘画方式转变过来还有一个过程, “1+X”教学新模式----即前二周采用传统的阶段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理论讲授和大量作用训练, 让学生对透视、尺度感、质感及手绘图工具等熟练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作业量, 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使学生对手绘表现技法有一个较好的基础;二周训练之后, 引进企业设计人员进课堂,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 由校内到校外循序渐进地进行, 在技能基础课中强调对环境设计专业的适应性, 这些外聘老师结合自身在公司里的实际课题同学生讲解沟通, 让学生参与完成一些小型真实项目, 实现学生技能提高。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相比一般学习能力不强, 特别是基础理论课程, 而校外这些项目有实践性学生很感兴趣并能学到更多实用知识,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度, 为下一阶段专业核心课打下基础。

3. 实行“1+X”考核新模式。

这里“1指教师, X指学生代表和企业人员”实行“学校、企业、学生”共同考核模式。传统考核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职业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课程考试分数定优劣等等, 重知识的记忆、轻能力的掌握;重终结性考试、轻形成性考核、重统一的规格要求、轻学生的个性发展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传统考核模式中任课老师一个人打分, 难免会有个人情感在里面, 老师打分很少与学生沟通, 学生不知道自己成绩为什么好与差, 成绩也比较片面, 许多学生对自己成绩有异议, 这种结果下会打击许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了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能够顺应时代的需求服务地方经济, 我们应该采取多项措施和方法对学生个性创造、艺术表现能力、设计意识、设计制作实践能力及职业特点进行考核;教学质量的好坏是由第三方来检验的, 以此来反映课程教学的合理性和改革实施的实效性。“1+X”考核新模式----即实行“学校、企业、学生”考核模式, 引入企业标准, 联合企业共同考核, 采用学校任课老师、企业设计人员和学生课代表共同组成一个评审小组, 评审小组对学生作业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然后给出成绩, 再把评审小组每个人打出的成绩平均, 将基础技能课教学与职业核心技能和企业制定的项目实训标准相结合, 得出每个学生手绘表现技法课程考核成绩, 总评成绩时还要参考每个学生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

四、实现校企合作下手绘表现技法课程与专业技能核心课程的无缝对接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的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 而与此相配套的专业技能基础课程的改革却少有问津跟不上专业改革的步伐, 部分院校甚至存在有轻基础重专业的意识倾向。通过手绘表现技法课程“1+x”新模式实施, 强化了专业技能基础课程“知识+技能+应用”, 强调对专业技能核心课程的适应性, 为今后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准备, 实现专业技能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核心课程的无缝对接。

总之, 能体现高职课程特色的教学方法很多, 都有待于我们每一位老师去探索、试验和总结, 真正要实现人才培养与需要的良性循环, 就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方式。通过手绘表现技法课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和实施, 由理论到实践, 由简单到复杂, 丰富了教学手段, 强化学生所学知识, 提高了他们实践能力, 使环境设计专业技能基础课程与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更好的接轨。

摘要:校企合作的实质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两种不同环境和丰富资源共同培养符合社会和专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 这是职业教育目前最具前景的培训模式, 从就业导向的角度看, 环境设计专业技能是指从事该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文章就以高职环境设计专业技能课程《手绘表现技法》为例, 探索新的“1+x”模式, 以便更好地为专业核心课程提供技能基础。

关键词:校企合作,专业技能课程,手绘表现技法,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环境技能 篇10

关键词: 职业技能竞赛 环境专业 专业建设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在全国、各省市举办的职业技能竞赛,不仅展示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教改成果和技能水平,还推进了职业教育改革,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推进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推进了各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促进了学生就业,影响意义深远。但现行的大赛依然存在精英化、重技能而轻理论的倾向,特别是为了夺得一等奖,赛前教师调停课、学生停课,抽调专业教师中精兵强将指导学生备战,搞突击训练,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秩序。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采用“逐级竞赛”机制的,先后通过学校初选,省市预赛,全国大赛,层层选拔,最后能参加比赛的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受益。

只有将高职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融会贯通,才符合“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能力,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高职教育理念[1]。开展技能竞赛对环境类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引领作用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有不少研究成果,但问题的研究还不很深入,迫切需要探索和实践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环境类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

1.加强与环境专业前沿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互利双赢

德国三分之二的职业教育是由企业来完成的,没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会出现很多问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从办赛开始就积极发挥着行业企业的主导作用。行业企业根据产业需求设计赛项,为各比赛提供专家、裁判、技术规范和相应的设备,还为大赛提供赞助,并到现场招聘优秀选手等,实质性地参与赛项的设计、组织和实施,使大赛形成了“由行业牵头、企业参与、教育部门配合的工作态势”,有助于加强校企合作,使技能大赛更加贴近实际,体现了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的特色。

我校积极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水环境监测与治理”赛项竞赛设备制造和赞助企业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及我校高效依托型企业天津市绿通环保工程设备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把现代企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及新的工艺方法,把企业真实的作业内容、作业方法和作业要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依此将竞赛内容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促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深入发展,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的需求“零距离”对接。

2.加大专兼教学队伍建设投入,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培养老师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结协作意识,推进职业教育更直接有效地服务学生。但由于我校环境类专业教学人员相对比较年轻,青年教师占90%,是本专业教学和实训的骨干力量,缺少企业实际操作经验。职业教育以实践教育、应用教育为主的教学形式,要求教师队伍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教师每年下相关企业实习至少三个月,锻炼实践能力,真正领悟企业工作岗位所需,将新技术、新理论、先进的生产经验转换为教学内容[2]。

在已有市级和国家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队伍基础上,带领成长一批技能精湛的教学骨干和优秀青年教师,成立了技能竞赛指导小组,在竞赛方案的策划、实施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设计。邀请行业协会专家、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能手常年担任“技能竞赛指导小组”的指导教师,给予参赛选手技术指导。技能竞赛指导小组在经过近两年技能大赛实际指导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技能大赛训练方案,应用于日常学生培训和教学工作中,在培训和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正,形成完善的、融合先进技术的、具有辐射作用的、应用型的训练方案。

3.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技能教学

本专业将课程改革与技能竞赛紧密结合,牢固树立严谨教学、规范操作的教学思想,把赛项作为嵌入课程或工作案例纳入了学校的教学过程,通过汲取技能竞赛内容和标准对原有教学项目进行改造,提炼、转化为教学项目,不断补充和完善项目课程教学,推进竞赛内容的普及化教育。

在原有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能竞赛需求课程《环境监测技术》和《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基础上,辐射到环境类专业所有专业课程,通过项目课程开发,将技能大赛对选手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融入项目课程教学中,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体系,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技能教学训练项目。同时结合我校学生进行水环境监测工、化学检验工、废水处理工等环境相关工种职业证书的考取,形成我校环境类专业技能教学特色,促进技能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既发挥技能大赛检验展示、选拔激励、引领示范的功能,又克服技能大赛与教学孤立开展互不相关的局面,最终使所有学生受益,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4.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强化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校内每年举办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技能节活动,注重开展各种层次的专业技能竞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一是课程教学中的分组竞赛——现“人人参与”,将每个教学项目的测试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考查学生对项目培养目标的达标情况;二是专业年级技能竞赛——实现“好中选优”,环境专业年级及学院绿色环保社团和化学社等相关社团定期组织技能比武,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技能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从中精选出一批技能精湛和能力强的优秀选手作为“技能竞赛后备队”成员;三是市级及国家竞赛前的集训选拔赛——实现“优中选强”,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针对性较强的技能训练,定期组织选拔赛,确定最终参赛人选。各层次专业技能竞赛都聘请企业“能工巧匠”作为评委,使竞赛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的规范无缝对接。

通过搭建校内竞赛平台,学校形成了普遍性、经常性的技能竞赛制度和良好的培养选拔制度。每一个同学机会都是均等的,整个专业都会形成一股“赛教相融、工学结合”的学习高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行业要求、行业规范融入专业教学中,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整体提高,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5.结语

本专业以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为契机,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平台,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努力践行“课岗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力提高教学质量。在形成行之有效的技能大赛培训方案的培训下,学生技术技能明显提高,2013年度天津市“圣纳杯”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技能大赛中,我校6名选手获得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1名;2013年度天津市“圣纳杯”工业分析技能大赛6名选手获得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2014年全国高职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

参考文献:

[1]黄林.高职物流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融通性研究[J].物流科技,2014,10:64-65.

[2]靳润成.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J].教育研究,2011(9):56-61.

环境技能 篇11

关键词:环境生态工程,核心技能,课程体系

作为2012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新增专业,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自2013年开始已经在青岛农业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十余所高等院校设立并招生, 还有部分高等院校正处于申报阶段。由于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是在原有的生态学、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基础上开设的, 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尚未提出明确的专业规范, 导致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不清晰, 课程体系也缺少基本的要求。作者基于环境生态工程的学科特点较早对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构建, 但由于缺少专业的社会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 原有的课程体系无法满足社会对于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毕业生技术能力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初步分析, 提出了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四大核心技能, 由此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设计, 旨在为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规范提供借鉴。

一、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初步设想

作为一个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的专业,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毕业生应当主要服务于环保产业, 但由于目前我国的环保产业发展滞后, 而环境保护类的毕业生数量巨大, 导致供需失衡, 因此, 如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寻找到出路是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首要考虑的问题。通过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等相近专业的人才需求及其能力需求进行广泛调研, 初步对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了设想, 除了考取研究生和公务员之外, 毕业生可以考虑在以下三类环保企业从事环境生态工程相关工作。

1.环保咨询服务类公司。目前国内从事环境保护咨询服务的公司数量逐年增多, 其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水土保持规划及方案编制等, 其中非污染生态评价、生态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等工作内容都需要具备扎实的生态学理论基础和技术。而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 在原有生态学的基础上强化学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工程技术能力, 恰好符合该类企业的人才需求。

2.第三方的环境监测类公司。环境监测是开展环境咨询服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过去的环境监测任务大多委托给环保局下属的监测站、科研院所或高校, 随着国家政策制度的调整, 第三方的环境监测类公司开始出现并逐渐壮大。大气、水、噪声、土壤的监测布点和样品分析测定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的共性技能, 但要完成环境监测所涉及的生态调查分析工作可能显得力不从心, 这为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学生创造了就业机会。

3.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营类公司。传统的环保工程类公司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大, 主要从事废水、废气、废渣处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随着环境问题的逐渐演变和发展, 土壤污染修复、矿山修复、河道修复等典型的生态工程开始逐步纳入该类公司的业务范畴, 而原有的技术人员对于生态污染的原位修复工程缺少相应的知识储备, 因此,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学生可以弥补公司在该领域的技术人员空缺。

二、专业核心技能分析

鉴于环境生态工程隶属于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 学生应当具备从事环境保护的基本技能。结合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分析, 扎实的生态学和生物学基础应当成为专业优势, 同时力求与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技能有所区别, 故提出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学生所需具备的四大核心技能。

1.生态调查分析与环境监测技能。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学生需要掌握大气、水、噪声、土壤的监测布点方法和样品分析测定等基本技术, 熟悉常用环境监测仪器的使用, 同时还要利用生物学和生态学基础知识强化生态调查分析技术, 能够熟练从事植物种类识别、植被样方调查等野外生态调查工作, 并借助专业软件完成生态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以及生态图件的绘制。

2.生态工程设计与污染治理技能。由于环境生态工程主要针对受到损害与破坏的环境及生态系统, 通过工程与技术手段进行系统组分、受损功能的修复与恢复。对于污染治理技术的学习应当与环境工程专业有所区别, 大气和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技术可以不作要求, 但需初步掌握污水处理设施设计施工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设计施工等技能, 为从事类似的生态工程设计施工奠定基础。除此之外,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利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农业生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土壤污染修复工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工程等典型生态工程的设计能力。

3.生态规划设计技能。生态规划与环境规划有着明显的区别, 环境规划主要侧重于污染控制, 要求学生掌握环境评价、环境预测和决策的技术, 以便完成大气、水等单项或区域性的环境规划;而生态规划属于综合性的规划设计工作, 要求学生掌握生态规划的程序、内容与方法, 同时能够运用Arcview、Mapinfo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园区或者更大尺度的生态规划设计, 具备编写生态规划报告的能力。

4.生态影响评价技能。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重污染轻生态, 而生态影响评价技能需要在掌握环境污染评价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生态学优势, 重点针对建设项目和规划实施后的非污染生态影响进行评价, 要求学生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和技术方法, 具备编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或生态影响专项报告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1.学科基础课程。结合环境生态工程的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 初步确定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五大学科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其中数学类主要包括工科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物理类主要包括大学物理学和大学物理学实验, 化学类主要包括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及其相应的实验, 生物类主要包括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环境微生物学及其相应的实验, 生态学主要包括基础生态学和生态学实习。鉴于环境生态工程主要解决环境问题, 学科基础课中还需开设环境学概论、环境地学、土壤学及其实验实习作为合理的补充, 为学生学习专业核心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 五大类课程的开设也使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 为后续深造和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专业核心课程。紧紧围绕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核心技能, 每项技能关联3~4门理论课程, 同时设置相应的实验和实习课程, 保证每项技能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 又有丰富的实践环节作为支撑, 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每项技能对应的理论课程和实践类课程详见表1。

3.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应当充分考虑不同高校的学科背景和专业优势, 既要做到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有效的补充, 又能突出自身的专业特色。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以考虑在第六学期分方向设置课程, 每个方向开设4~5门课程, 例如综合性院校可以设置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两个方向, 而农业院校可以考虑设置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两个方向。

四、结语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具有典型的交叉特色, 由于目前开设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往往已经有多年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办学经验, 在此基础上再开设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容易导致培养的学生“四不像”。因此, 不同的高等院校需要采取与相近专业适度“错位培养”的方式, 突出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核心技能, 同时依据原有的办学优势和地域差异, 强化生态工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比如农业院校应当突出农业生态工程, 发挥生态工程在解决农业农村环境问题上的优势, 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周震峰, 史衍玺, 王凯荣.关于高等农业院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13, (7) .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综述下一篇:航海类专业通用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