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技能

2024-05-25

从业技能(共6篇)

从业技能 篇1

在我国现阶段,人们常把决策管理层劳动者称为“白领”,把操作执行层劳动者称为“蓝领 ”,高技能型人才则是介于决策管理层和操作执行层之间的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才,俗称“银领”。一般认为,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地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单一型转变为复合型的高技能型物流人才。高职院校要努力培养物流人才具备下面一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满足企业对高技能型物流人才的需求。

1知识结构

1.1 文化基础知识

目前高职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侧重对专业技能地学习,往往忽视了对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作为高技能型物流人员,应具备必要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素养,能撰写各种报告与总结,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文化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1.2 专业基础知识

现代物流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形成的应用型新兴学科,是一门汇集了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多门学科精华的交叉学科。

1.3 专业技术知识

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树立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具备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物流加工、商品分拣和包装、信息管理、物流设施设备的管理和应用等物流业务知识。

1.4 信息技术知识

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现代物流过程与信息流紧密相连,目前信息技术已受到物流企业的充分重视,并被广泛用于订单处理、仓储管理、货物追踪等全过程。

1.5 财务知识

物流和资金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流服务往往涉及到多个作业环节,发生各种不同类型的费用,这就要求物流从业人员不但要了解费用发生的原因,还要进行细致的成本核算,才能为客户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因此,要求从业人员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

1.6 专业外语知识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英语被广泛应用在物流活动中的各个领域,从商务谈判到单据等各个环节都能见到英语的影子。由于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设置局限于语言文化本身的学习,当英语专业毕业生由于不懂专业知识,进入到各行各业的时候,就会发现在很多领域无用武之地,很难开展工作。

因此,要求物流从业人员掌握一定的专业外语知识,具备熟练阅读理解物流设备的安装使用说明、物流方案实施所必备的外语知识;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和技术资料,具有物流业务工作中的外语实际运用能力。

1.7 安全知识和技术

物流业的安全生产贯穿于整个物流系统的各个功能活动中,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

1.8 法律法规知识

任何一项活动的进行,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就物流而言,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开放性、国际性等特点,应遵循什么样的规则,怎么样预防纠纷、消除纠纷,如果出现纠纷该如何处理等等,这些都需要借助物流法律来解决。

2能力结构

2.1 职业素质

2.1.1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物流高职生应加强与行业、企业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的行业性职业道德的学习。

与其他高职生一样,物流高职生在校应重点培养的基础职业道德包括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诚信品质和团队精神。在此基础上,针对物流行业对一线职员的要求,着重培养以下职业道德:

①敬业精神

热爱物流职业;有强烈的事业心与使命感;有较强的市场观念和开拓创新意识;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善于在变化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踏实肯干、与人合作的精神等。

②遵纪守法

如采购是参与人员易于损公肥私产生腐败的环节,也是影响企业成本和效益的一个环节。有些采购人员吃、拿、卡、要供应商的回扣,而置企业利益与不顾。

③明礼诚信

物流是服务行业,且客户对服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的要求突出。服务过程中,要求各岗位工作人员文明礼貌,服务周到。

④责任心强

工作态度好,能顾全大局,在部门起带头作用,善于解决疑难问题。主动性强,有激情,能高效的、主动的完成工作,有主人翁意识,在完成本职工作同时能很好的帮助其他人完成工作,善于发挥团队力量。

⑤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

由于行业特点,物流人员,尤其是一线作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很难保证在八小时内,很多工作在八小时外,且工作量大。要求物流从业人员能吃苦耐劳,工作上积极主动,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目前很多物流毕业生因跨不过吃苦耐劳这个槛而被挡在门外。

2.1.2 职业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个体顺利完成其从事的特定职业所必需具备的心理品质。

2.1.3 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是指人际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校园中,同学之间的交往纯洁而简单。毕业后进入企业,面对真实而复杂的人际交往,往往难以适应和应对。

①适应能力

不光会学,还要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要能迅速地更新知识,迅速地迁移所学的知识于新的领域,以适应新生的行业或职业的需要,跟随企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

②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及沟通协调能力

物流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时时与客户沟通协商、与上下游环节协调合作,具有与生产管理人员、销售管理人员、各物流环节问有关人员相互配合协调的能力,需要运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各种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因此,物流人才还应具有相当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技巧。

③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

物流作业的物理特性表现为一种网状的结构,在这个网中存在着多条线,每条线上又存在着多个作业点,任何一个作业点出现问题,又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就有可能造成网络的瘫痪,所以物流从业人员应具备一种强烈的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

④组织管理能力

物流的灵魂在于系统化方案设计、系统化资源整合和系统化组织管理,包括客户资源、信息资源和能力资源的整合和管理,在目前物流行业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情况下,物流从业人员更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整合客户资源的前提下有效地贯彻企业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设备、技术和人力等企业内部资源来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因此,高技能型物流从业人员应具有对人力、物力进行卓有成效的物流活动的组织技能,具有制订物流工作计划,进行实物、财务管理的技能。

2.2 业务能力

2.2.1 学习能力

从高职校毕业的学生,对物流设施和设备已经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但对物流业务流程的实践较弱。由于物流企业间的业务流程、管理信息系统等差距较大,因此,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在从事物流管理的具体工作时,还有一个比较长的再学习过程。

2.2.2 创新能力

创造力成为现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要求的综合素质的核心。因此,要高度重视在校高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不断发现现存事物的缺陷,不断找出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创造性的设想的能力,并能够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

2.2.3 系统性思维能力

物流业务是一项新事物,应具备开拓未知领域的先驱者的气概。为构筑最好的物流系统,应具有系统思考(总体思考)的能力。

2.2.4 灵活应变能力

在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市场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物流企业作为供需双方的服务提供者,对信息的采集又有相对的滞后性,同时物流作业环节多、程序杂、缺乏行业标准,异常事故时有发生。在可利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既能保证常规作业的执行,又能从容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和突如其来的附加任务的执行,就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灵活应变能力、具备随时准备应急作业的意识以及对资源、时间的合理分配和充分使用的能力。

2.2.5 物流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

一个企业是否有生命力,主要决定于其创新能力,一个从业人员是否能够确保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连续稳定,主要体现在其对作业质量和效率持续改进能力的高低。由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市场对物流服务水平的期望将会越来越高,要求各级从业人员有能力不断发现潜在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优化作业流程,持续改进作业方式,提高作业效率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郑红友,乔毅.物流管理人才能力培养模式浅析,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

[2]潘冬青.现代物流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及其培养,柳州师专学报,2006,(9).

从业技能 篇2

根据学校举办第二届师范类学生教师从业技能大赛的有关通知和要求,现将我学院教育学专业的相关情况及有关该活动的实施方案汇报如下:

一、参赛对象有关情况

根据通知要求,参加初赛人员不得少于毕业人数的70%,我院2015届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共77人,根据比例要求初赛参与人员应不少于53人。

经过初步的宣传动员,教育学专业自愿参赛报名人数为20人,受教育学专业学习及实习科目的影响,自愿报名同学全部集中在小学的数学、语文、英语科目。其中数学和语文科目居多。

二、相关情况原因分析

经过前期统计,教育学专业计划考研人数为38人,考公人数8人,由于这两部分同学考试时间均为下学期12月份,时间紧,任务较重,另外受比赛周期及准备时间较长、参赛需到长清校区有关学院及最终获奖率较低等因素影响,这两部分同学自愿参赛积极性普遍较低。

除上述两部分同学外,还有极少数同学因家庭背景和个人原因对毕业后就业问题关心较少,对诸如此类活动也是积极性不高。

另外受期末考试和毕业焦虑情绪的影响,大多同学对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更倾向于积累。

三、活动具体实施方案

1、根据活动对初赛报名人数的要求,可以组织本专业学习成绩前53名同学集体报名以达到比赛的人数要求,鉴于对参赛人员教师技能素质及后期省赛随机抽取初赛人员质量的考虑,首先,专业前53名的同学都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基础;其次,前53名同学包含了大多数自愿参赛的同学,总体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最后,教育专业同学均经过两次教育实习,拥有较好的实践经历和相对比较多的教学经验。因此这一部分同学均具有较好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水平。

2、由学院根据同学所报参赛科目组织相关指导老师在开学后第一周对参赛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和指导。提高参赛人员整体技能和素质,以期在参与其他相关学院(文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组织的初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获得更多的推荐名额。

3、另外对这一部分同学可以利用暑期由相关学科的指导老师有针对性的布置相关作业以加强技能的训练,有条件的也可以去相关学校或基地进行教学实践,积累相关学科的一线教学经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4、学院可以对去长清校区各有关学院参赛的同学进行交通费用补助,打消部分同学的后顾之忧,提高同学参赛的积极性和自愿性;另外对在初赛中胜出并获得参与学校组织的复赛评选的同学进行奖励,提高获奖率,以提高参赛的积极性。

5、组织学生会、学生干部党员做好带头模范作用,对其他同学进行正面的引导和鼓励。

6、做好剩余未参与初赛同学的工作,打消他们的负面情绪,引导他们能够正确看待和理解此项工作。

四、其他相关未尽事宜

教育学院

从业技能 篇3

【摘要】对合格的法律人才的教育和选拔被认为是法治的基础之一。中国现存的教育和选拔制度却不尽如人意。通过比较德、日、法三国司法研修制度,以及分析前人不足之处来探究如何保证中国法律从业人员的实务能力。

【关键词】法学教育;法律实务;法律诊所;法律研修;选拔体制

一、导语

对合格的法律人才的教育和选拔被认为是法治的基础之一。但是中国现存的教育和选拔制度却不尽如人意。在法学院里和法律执业的最初阶段缺少法律实务方面的研修以及法律行业对国家司法考试的过度重视导致了许多不合格的法律从业人员混入了中国的法律从业者队伍。所以如何保证法律从业人员的实务技能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因此,笔者尝试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二、法律诊所的不足之处

诊所式法律教育,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法律从业人员法律实务技能的教育方式,近年在中国发展迅速。但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法律实务培训不能仅仅依靠诊所式法律教育。

第一,法律诊所教育具有其内在缺陷。“这种制度仅仅为学生提供了一点点的锻炼机会,并且除了一些法律技巧之外,只能学不到其他的内容。”当法律研修生为那些付不起佣金的客户服务时,他们肯定不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不会提供相同的服务。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服务对于他们未来的执业并没有太多帮助。第二,中国的法律诊所式教育自身正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法律诊所教育项目资金缺乏,教师和学生学习表现评价标准还处于空白阶段,以及法律诊所教育很难与中国现有的司法体制和法律从业者的选拔体制相适应。

鉴于诊所式法律教育的不足,许多学者建议将实务培训加入法律实习中,进而在中国建立像日本和德国一样的独立的司法研修制度。

三、司法研修制度的定义

李红海在“统一司法考试与合格法律人才的培养及选拔”一文中说道,司法研修是帮助法律从业者在通过司法考试之后将理论基础转化成实践技能的过程。而日本法院系统的官网上提到司法研修制度旨在培养法律从业者的实务技能。

四、不同国家的司法研修制度

许多大陆法系国家有这种研修制度,许多学者已对这些研修制度进行了研究和比较。

在德国,国家司法考试有两部分组成。通过第一部分考试后,考生会参加一个为期两年的培训课程,即司法研修课程,在此之后,才能参加第二部分的考试。司法研修由各州高级法院负责。司法研修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让研修生分别到法院、检察院以及律所去学习如何处理实际案件。在每个阶段的末尾,每个研修生的导师会根据研修生的表现出具一份评估报告。在研修生完成所有阶段的培训后,他们的表现将基于这些报告评估。只有评估合格的研修生才能参加第二部分的司法考试。

在法国,法官、检察官的实务研修和律师的实务研修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毕业生想成为法官、检察官,需要通过国立法官学校 的考试并参加一个为期31个月的研修课程。如果毕业生想成为律师,需要参加所在省律师研修中心组织的考试,并参加一年的研修课程,之后才有资格参加律师执业资格考试。

在日本,研修课程是必不可少的。一年的研修期分为三个阶段: 八个月的按部门实务研修,二个月的选择型实务研修和二个月的集合研修。第一阶段的研修是让研修生到全国各地的地方法院、检察院、律师协会,在经验丰富的实务老师个别指导下,亲身体验如何处理真实的案件。第二阶段的研修是研修生在经过前一阶段的研修后,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以后的发展道路自主选择的研修,这个阶段是对第一阶段的深化。而第三阶段的研修是为了让前两个阶段的研修更加的系統化,研修生需要进行民事审判、刑事审判、检察、民事辩护、刑事辩护五门课程的研修,采用班主任负责制,每个研修生的每门课程都有一位老师负责指导。所有三个阶段的司法研修结束后,会有一个司法研修生考试,通过后考生即可取得助理法官、检察官或执业律师资格。

五、日本司法研修制度的优势

经过对不同国家的司法研修制度的分析,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很多学者推荐中国借鉴日本的司法研修制度:

(一)中国法律从业者的选拔制度与日本相似:两者都统一了不同法律工作者进入行业的门槛,并且使用统一的国家司法考试。

(二)日本司法研修制度的实习周期符合中国的情况:一年的实习周期足够让研修生掌握法律实务技能,又能节约像德国法国制度中更长的实习周期带来的额外成本。

(三)日本的司法研修制度强调法律职业的统一性:每个研修生都需要完成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培训课程;同时,日本制度也重视司法研修生的自主选择:在完成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培训课程之后,每个研修生都可以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

六、前人研究存在的问题

前人对司法研修制度的研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研究的结论相对主观,缺乏对中国现实情况的分析。

彭锡华教授在其“司法研修与诊所法律教育”一文中重点对比了司法研修制度和法律诊所制度。他总结到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诊所制度符合当前中国法学教育的情况。但是,他给出的理由却不够具有说服力。比如,他认为当前中国没有足够的导师供以司法研修培训,但是他没有提供任何的数据支持这一论断。同时,他没有考虑到法律诊所制度的弊端,也没有分析法律诊所制度能否与当前中国法律从业者的培训和选拔制度相适应。

其他一些研究着眼于外国的司法研修制度,并通过分析外国司法研修制度,给予中国建立司法研修制度一些建议。比如:戴龙在“法学教育方式及其路径选择一文中”总结到中国必须建立司法研修制度,同时他提出了一种司法研修制度的模式,这种模式接近于法国的制度,即分开律师和法官、检察官的培训。然而,与彭锡华一样,戴龙没有提供任何的数据支持自己的观点,也没有考虑到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对分开培训的限制。

(二)很少有研究提出了如何建立司法研修制度以及怎样在中国建立司法研修制度,并且这些研究也不够具体。

贺卫方教授在“日本司法研修所访问记——兼论我国司法考试及司法研修制度的改造”一文中提出建立中央和地方两大研修所负责中央和地方的司法研修培训。戴龙在“中国法学教育方式及其路径选择”一文中提议根据兴趣和成绩,对每一个研修生提供不同的培训。肖萍在“从转型的日本司法考试制度看我国考试制度的完善”一文中提出在研修培训后设立一个资格考试。然而,这些研究都仅仅提出了纯粹的观点,缺乏细节的论述。

综上所述,前人关于司法研修制度的研究不够深入、客观和系统。

未来研究的方向

基于对不同司法研修制度的分析以及对前人研究不足的总结,笔者认为未来关于司法研修制度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客观和系统,着眼于中国的现实情况,提出在中国建立司法研修制度的具体方案。

参考文献

[1]O.L. McCaskill, (1917). Methods of Teaching Practice. Educating Lawyers,130–132.

[2]James R. Maxeiner, (2008). Integrating Practical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Legal Education. TheInternationalization of Law and Legal Education, 2008, vol.2, 37-48

[3]Cecily E. Baskir, (2015). Legal Education in China: Globaliz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ian Journal of Legal Education, July 2015, vol. 2, 143-156

[4]李紅海《统一司法考试与合格法律人才的培养及选拔》,《中国法学》2012(04):54-72

[5]Official Website of Japanese Court System, (2015). http: / /www. courts. go. jp /saikosai /sihokensyujo /sihosyusyu. html.

[6]种若静《试论德国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协调统一》,《中国司法》, 2007(10):102-105

[7]école Nationale de la Magistrature

[8]戴龙《中国法学教育方式及其路径选择》,《高教探索》, 2009(02):84-88

[9]李红海《统一司法考试与合格法律人才的培养及选拔》,《中国法学》2012(04):54-72

[10]Official Website of Japanese Court System, (2015). http: / /www. courts. go. jp /saikosai /sihokensyujo /sihosyusyu. html.

[11]李红海《统一司法考试与合格法律人才的培养及选拔》,《中国法学》2012(04):54-72

[12]彭锡华《司法研修与诊所法律教育》,《环球法律评论》, 2005

从业技能 篇4

要打造大型传媒骨干集团, 要生产出精品力作, 要通过业务拓展做强做优, 最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传媒队伍。没有高水平人才支撑, 媒体的转型升级战略难以高水平地实现, 因此包括采编人才和报业经营管理团队知识技能的更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丝毫不亚于实现转型升级所需的硬件因素。

人才队伍“知识透支”制约媒体发展创新

创新是媒体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由之路,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 都离不开对现有媒体资源的重新整合, 调理整更新自己的新闻产品, 优化自己的内容与营销模式, 及时布局新的媒体资源, 从而达到做优做强的目标。

现在传媒界有一个热词, 叫做“融合”, 强调同一新闻的多媒体报道, 并提出媒体的发展要融合多种媒介的特色, 所以不少纸媒都将自己的发展目标确定为“全媒体式发展”, 通过微博、手机报、视频形式来扩大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每年全国的“两会”现场, 这种“全媒体式竞争”都会得到充分展示, 一些媒体记者要同时身负文字稿采写、摄像、编导等多种职能。大新闻中心体制下的“中央厨房”式信息调拨与供给, 也要求主编和编辑人员“一专多能”, 一肩挑起多种角色, 懂得写稿与编稿, 也要会音频、视频与二维码, 在多种媒体介质之间灵活转换。

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 对于采编人员而言, 独家新闻越来越少, 新闻的竞争常常表现在问题切入的角度和文章的品位, 从过去的只把事实报道出来, 变成传播观点、理念、思想, 以独特的视角感悟影响读者。记者要从事实的披露者、信息的传递者往社会分析员乃至社会变革的观察者转变。新闻采编人员要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策划能力, 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仅仅靠新闻专业的课程是不够的, 要扩大学习的视野, 增加政经、社会学、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由于媒体工作的特殊性, 采编人员总是“跑步前进”, 工作节奏比许多行业要快, 一些采编人员身处一线, 业余空闲时间极少, 在职学习充电的时间极少, 在媒体报道创新中, 往往出现“知识透支”现象, 不仅影响报道创新, 也影响着经营管理升级出彩。现在, 不少媒体老总忧心的一个问题是, 报业发展面临人才短缺的窘境, 缺乏既熟悉媒体行业、文化产业又擅长市场运作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特别是新媒体发展所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产品设计人才、项目运营和专业技术人才, 金融领域缺乏懂行的融资经营、资产管理和风险控制人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因为自己培养储备了一支熟悉酒店运营管理的人才团队, 其酒店业务的拓展才得以顺利铺开;齐鲁晚报会展板块市场份额异军突起, 也离不开一批会展业人才的努力。近年来, 不少从事软件开发、网络架构的人才相继进入报业集团, 助推报业新媒体实施发展。目前, 适时引进多种专业的职业经理人“撑起一片天空”, 已成报业传媒集团转型升级常态。

传媒人才知识技能更新的途径与方法

每到年底, 不少报社和网站内部都会贴出某某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鼓励员工抽出周末时间去进修充电。这是比较传统意义上的个人提升方式。事实上, 在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就有这种自我充电的途径, 但在当年这种充电是被动式的学历“达标”, 一些不具备大专学历的人通过在职学习拿到文凭, 一些大专学历者通过自考和成人高考的方式, 拿到本科学历, 少数优秀者能拿到硕士学位。

显然, 我们讨论的传媒人才知识技能更新, 不是这种被动式的为学历而学习, 而是主动扩大知识面和专业深度, 以适应现代传媒竞争的需要以及受众对媒体创新要求而进行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了提升新招人员的知识技能, 通过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手打造“暨大准记者南方训练营”, 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基地, 请南方报业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采编人员对“准记者”进行新闻案例实践教学, 同时利用课余及假期, 分赴旗下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进行实习并参加重大采访。招聘人才的时候, 只招一部分学新闻的, 还招中文、哲学、法学、计算机以及财经专业的人员进行“储备”, 作为一个新闻单位, 各种人才都是需要的, 现在普遍认为复合型人才比较紧缺, 另外就是专家型人才, 从传统媒体成长起来的专家级人才很多都成为当今各大门户网站的执行老总。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认为, 传媒的复合型人才经就业实践后才能逐渐显露, 通过采编、经营等多岗位交流实践, 多种能力兼备才能形成“复合型”。在重庆一些报社和网站内部, 也有这种“轮岗”式提升采编人员技能的模式, 采访编辑虽然同属新闻业务链, 但是处于不同环节的工作对技能的要求而言是不同的, 通过短时间轮换到不同的岗位, 可以增加自己的采编技能和操作能力。

对于传媒单位的中干和高层管理人员而言, 定期参与主管部门组织的半脱产学习也是一种学习提升机会, 对于基层员工而言, 相对缺乏这种机会, 需要媒体主动关照。重庆晨报两年前组织了“财经记者训练营”, 目前已开展了2期。“财经记者训练营”营员来晨报采编部门和经营管理岗位, 普通的记者编辑利用周末, 到重庆工商大学等地集中听课, 财经专家杨继瑞教授、财政部专家贾康研究员以及市统计局等部门专家, 集中为营员们讲述了目前国内经济形势以及房价、GDP、税改等热点知识。对于财经记者而言, 提升了专业能力, 对于从事都市新闻报道、娱体报道的记者编辑而言, 则拓展了视野, 增加了报道视角, 通过“训练营”这种方式, 能满足不少一线编辑记者再学习、再提升的现实需求。

鼓励员工更新知识技能的机制保障与意义

现在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已成不争的事实, 事实上, 多年以前传媒界就在讨论“平台期”的问题, 即一个记者入行三五年之后, 感觉自己的业务能力停滞不前, 写稿难以出新, 水平没有提升, 因而产生焦虑和困惑情绪, 这是很常见的一个现象, 其中不排除有记者知识透支的可能。上网能力已成为记者基本素质, 网络搜索虽然无所不能, 但是要系统掌握某一方面的新知识, 绝非蜻蜓点水式的“预习式补课”所能解决。

媒体24小时通过报网滚动发稿, 实现新闻全天候覆盖, 对于记者的时间和精力占用度相当高, 媒体需要记者源源不断地采集回稿件, 只管结果不问过程, 在考核机制上以发稿条数为导向。近些年要求记者发稿数量与质量兼具, 有些报社推出分级制度, 通过一个考核周期记者的好稿条数定下记者级别, 下一个考核周期再调整, 虽然从媒体角度而言, 实现了人力资源产出的最大化, 节约了单位新闻版面的人力成本, 但对记者而言, 身体和心理压力比较大, 不少记者编辑疲于奔命。在这种状况之下, 要记者编辑主动去学习, 主动更新升级自己的知识储备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媒体的发展和竞争, 归根结底是人才队伍的竞争, 是从业人员知识技能储备的竞争。因此, 鼓励和激励员工更新知识技能, 需要媒体领导层达成共识, 从机制上加以保证。有些媒体推出政策, 员工在职完成研究生班课程学习, 报销一半或全部报销其学费, 并调整员工的薪酬待遇标准。重庆晨报外聘专家团队, 定期到报社为其员工“充电”, 以学分制的形式鼓励记者编辑参加这样的在职培训, 并获取相应学分, 年底考核时, 如果学分不及格或不达标, 取消评优评先的资格, 让员工自觉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适应新形式下的媒体竞争。另外, 重庆晨报通过组织“好稿分享会”, 让当周和当月好稿作者现身说法, 与同事分享自己的采访经历和写作技巧, 不仅调动了员工积极参与业务讨论的热情, 也容易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提高大家的学习热情和业务技能。

从业技能 篇5

国际贸易的专业人才不论来自何种途径,其所需的基础知识及职业技能的训练都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但是,在现阶段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否能适应当前的环境,并为企业所用;学校教育的课程与训练活动是否能跟得上时代;在现今失业率的不断提高,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中,培养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已刻不容缓,特别是高职院校。

理论与实务的结合一直是高职教育的目标。本研究从人才需求面的角度出发,探讨国际贸易从业人员所需的专业技能,以作为高职教育专业规划与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

1、研究范围

职业所需的能力要求大致可区分为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人际能力、工作态度、判断能力概念能力等六项。本研究主要针对专业能力,即职业技能。

2、研究流程与步骤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产业界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需求;通过文献回顾了解国际贸易公司从业人员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与能力,确立国贸专业技能的基本内容;据此设计调查问卷,形成问卷初稿;通过相关从业人员业者问卷预试并修正后,再进行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以了解相关企业认知的国贸从业人员所需的职业技能及其排序;通过量化分析,归纳出研究结论与建议,以作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与实训设计的参考。

3、问卷设计

问卷内容主要围绕调查业界对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需求,从商务英语(贸易英语会话能力、英文阅读能力、英文商业书信能力);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信用证实务、国际货物运送实务、国际货运保险实务、关税法规与通关实务、国际商务仲裁、国际贸易谈判技巧);国际营销(国际营销基本理论、市场调查、贸易参展实务);贸易法律(民法、商法、贸易法规);国际金融与汇兑(进出口贸易财务操作、国际汇兑暨厂商外汇操作)五个层面进行题项设计,受访者依其认知的各项能力的重要性分别回答。问卷采用采李克特尺度衡量各项能力的重要性,「非常重要」5分、「较重要」4分、「一般重要」3分、「较不重要」2分、「非常不重要」1分,N、不计分。同时为了解职位自身背景对答题的影响,针对受访者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以及国际贸易行业的工作年限设计了个人资料部分。

4、资料搜集

本研究采E-MAIL邮寄问卷调查法,发出问卷285份,回收有效问卷179份。有效回收率62.81%。对回收问卷,计算各题项平均数,了解国贸从业人员所需的职业技能与排序,以作为高职校院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计的参考。

5、结论

从业技能 篇6

关键词:调查分析,计算机技能培养,旅游业

0 引言

中国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与迅速腾飞离不开高素质的旅游行业计算机应用的信息人才即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 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职前教育, 但与旅游业整体的飞速发展不相匹配的一个客观事实是: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匮乏, 尤其是既掌握了较高的旅游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旅游信息化人才可谓凤毛麟角, 这直接导致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缺乏后劲, 影响了我国旅游业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 使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市场的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所以在我国旅游业日渐崛起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院校都非常重视关于旅游行业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的职前教育, 旅游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课程也成为非常受重视的课程之一。但是, 正如所有的新生事物在发展之初都不可能绝对完善一样, 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数学等学科来说旅游信息化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年轻的交叉学科, 目前, 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1 旅游业从业人员计算机技能调研现状与分析

针对目前旅游业从业人员计算机技能培养的不足[1,2], 笔者分别制定了《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计算机应用技能需求调查问卷 (管理人员卷) 》和《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计算机应用技能需求调查问卷 (员工卷) 》 (以下简称“管理卷”和“员工卷”) 投入旅游市场进行现状调查, 问卷调查对象有我院进入饭店、旅行社、景区景点等实习的学生;国内各地区来我院参加总经理、部门经理或领班等各层次培训班的学员;南京金陵饭店、古南都大酒店、南京侨鸿皇冠酒店等多家五星级酒店员工。本文还采用文献分析、访谈调查和比较研究等手段, 试图获取旅游业从业人员从自身的角度看待就业环节和学校教学效果, 从中了解旅游业管理人员和员工对教学质量的关键需求。同时, 也走访了酒店等用人单位人力资源负责人, 了解学校对学生的教学目的和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 试图从中寻找契合点, 为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共赢提供参考。

本次问卷主要从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两个层面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在行业中各部门、各岗位的需求和实际现状作了相关分类调查, 主要包括管理人员自身的和对其管理下属人员的计算机知识、技能需求;普通员工在其工作岗位上的计算机技能需求、计算机知识技能和学习情况等几个方面。此外, 我们还对问卷发放的企业覆盖面及员工基本学历分布等方面作了调查。现将统计的数据汇总、分析如下:

1.1 回收的管理卷所覆盖的单位和部门

如表1所示, 本次调研的酒店类别中基本覆盖面较为均匀, 调研的旅行社中也是国内和国际旅行社平分秋色, 而对于调研的景区景点中, 相对来说以5A级景区居多占了50%的调研比例。表2中给我们展示了调研对象管理人员所在的酒店或旅行社的不同部门和职位情况, 覆盖部门相对比较集中。

1.2 管理人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技能需求

从表3中可以看出, 目前, 管理人员对计算机应用技能需求的认识能较为客观准确地反应出目前旅游业计算机技能需求的现状。其中, 调研项目为“所在部门的员工在工作中是否使用计算机”, 有50%的问卷结果选择总是使用;60.87%的管理人员认为计算机应用技能在其工作岗位上很重要;对于问题“贵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 需要重视其计算机应用能力吗”, 60.87%的管理人员认为需要, 42.37%的管理人员认为高职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应达到熟练操作即可, 这一数据反映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熟练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53.06%的结果显示计算机应用水平高低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和薪金的高低是有影响的, 但43.28%的管理人员认为目前企业员工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主要来自于自学, 另外有50.00%的管理人员对大专院校计算机教学能力的总体看法为一般, 这两项数据都充分暴露了我们目前对在校学生计算机技能的职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 值得我们深思和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应在不断的教学改革中提出措施与方案来进行改进。

1.3 管理人员对员工需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需求

众所周知, 管理人员对员工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的需求是我们旅游院校教学环节中的一个很好的指挥棒, 很多院校都强调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可见其重要性。表4中反映出管理人员对员工需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需求的具体要求, 从中可以看出旅游业从业人员需要不同程度的具备办公应用软件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维护、计算机安全与维护、数据库的管理等应用型技能。

1.4 员工卷发放的企业及个人覆盖面

从表5中可以看出, 本次调研的旅游从业员工中72.45%具备大专或高职学历, 90.32%来自于五星的酒店行业, 这符合我院目前学生的整体就业状况, 有助于我院课题组结合调研结果和我院学生实际制定准确的计算机技能培养目标, 有助于改善过去的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转而更好地去提升旅游行业人才的计算机技能。

1.5 旅游行业员工对计算机技能需求

我们的调查问卷还从员工自身对行业的认知, 对其计算机技能的要求做了相应的调查。从调研结果中, 不难发现, 在调查员工工作中所使用到的办公自动化软件, 排在前三位的是Word、Excel和PowerPoint。对于问题“当前所从事的工作对于员工计算机能力最迫切的要求是什么”, 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两位的是能用计算机完成日常办公任务 (29.38%) 和熟练基本操作 (23.75%) , 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 办公自动化软件以及如何能熟练基本操作技能对于我们旅游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仍占据重要的位置, 不容忽视;熟悉本岗位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仅次于日常办公任务和熟练基本操作, 位列最迫切需求的第三位, 这与调查中75%的旅游企业已有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十分一致, 调查中有多份问卷在选题之外专门附加了“需要有熟练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实操能力”的建议。

1.6 旅游从业人员计算机知识学习情况调研

本文还对旅游从业人员计算机学习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研, 从调查结果来看, 40.87%的结果认为计算机操作能力求职过程中, 帮助较大, 而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认可率只有27.83%, 不到整个结果的三分之一;58.59%的调研结果赞同旅游业从业人员计算机水平需要达到熟练操作即可;对于调研项目为工作中所需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多来自于哪里, 38.98%的结果认为是学校所学, 可见, 职前的学校教育还是非常重要;在谈到在校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什么的时候, 超过半数的结果赞同适应社会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 更好地服务社会;对于在校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 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 26.87%的结果显示操作练习机会少, 缺乏实践环境, 这也为我们今后如何更好地制定行之有效的实训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旅游院校计算机技能培养的思考

本次调查问卷覆盖旅游行业各类企业, 人员分布结构合理, 对我院制定培养旅游行业中高级旅游人才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参考价值。

旅游行业各岗位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中熟练灵活的办公软件操作仍占第一位;对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维护管理十分重要, 紧列其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熟练操作使用需求非常迫切;利用网络资源为企业进行客户服务和销售呈明显的上升。

目前旅游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不能完全满足旅游行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 教学内容有所脱节, 针对性不强, 教学方式也不能完全令学生满意。老师很有必要定期到行业中适度实践, 了解一线需要, 提升教学与需求的契合度。

旅游行业是一个十分注重员工实际操作技能的行业, 计算机应用水平高低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和薪金的高低会产生影响。就目前而言计算机理论和等级证书在行业中的就业竞争力作用一般, 切勿一味盲目地去以证书融通为突破口, 设计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不符合旅游院校人才的培养方案。

3 结语

本文充分全面的了解了我国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计算机应用技能需求的现状, 主要通过问卷的方式详细了解了行业的需求。研究表明行业的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通常需要计算机动手能力强、可塑性强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我们旅游院校的问题表现在:行业需求定位不够明确;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衔接有偏差, 旅游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结合不紧密, 实训教学比较薄弱。我们可以从调研的数据中准确定位当前学校教学现状及预测将来一段时间本行业内各类岗位人才的信息技能需求, 及时调整培养方案, 真正的弄清楚教师应该对未来旅游业从业人员教授什么内容来满足其未来的计算机技能需求。理想的旅游行业员工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职前培养的探索实践更应面向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 这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当然, 本文在研究工作中才刚刚开始, 还有许多不足和需要进一步努力深入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姜漓.旅游院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探究[J].教育与职业, 2009 (1) .

上一篇:小儿自体颅骨修补术下一篇:相对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