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应用能力

2024-10-07

新技术应用能力(共12篇)

新技术应用能力 篇1

多媒体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已经在各行各业中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越来越引起人们对它的兴趣和关注。现在, 多媒体以其独特的姿态进入教育领域, 原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形式被彻底改变。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 时时刻刻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在课堂中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也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科技飞速发展, 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 教师的基本能力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 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能力是创新型教师所不可缺少的。教师要学会掌握并能适时、适度、适量、合理地使用各种教学媒体, 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使用。

目前, 在认识方面, 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很有意义。但是具体到对现代教育技术, 特别是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上, 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认识含糊不清。在具体操作上, 熟练程度较高的更是寥寥无几。就我校而言所有教师都能进行上网查询和资料的下载, 但是只有二位教师能制作较实用并且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虽有几名教师参加过进修学校举办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培训, 但也仅仅略知一二, 根本不能独立制作出较完整的教学软件。当然, 这也与学校硬件配置尚不齐全有关。这一现状的确令人担忧, 它将会严重制约学校的发展, 无法适应现代化教学改革的需要。

可喜的是经过这几年建设, 我校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现代化功能教室已配备齐全, 办学条件优先于其他学校。另外, 我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已充分认识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 并且针对教师目前的状况, 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训教育, 教师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也空前高涨。那么, 如何提高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素质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

引导教师学习素质教育的有关要求, 将应用现代技术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中去思考, 使教师认识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是教学手段的变革, 而且涉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变革。只有更新教育思想, 才能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不然, 即使教育设备现代化, 也会穿新鞋走老路, 适得其反。

二、强化训练、创设氛围, 培训教师的业务技术

1. 让部分已具备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青年教师参加有关培训, 进行系统的计算学习。

2. 由学校教导处组织, 在校内举办培训班,

让这部分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帮助其他教师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

3. 鼓励部分中青年教师自学多媒体技术书籍, 查找有关资料。

4. 为教师上机操作提供便利, 微机室在一定时间内对所有教师开放。

5. 制定考核标准, 加强阶段考核, 并奖励成绩优秀者。

6. 将制作课件、使用课件作为评价观摩教学、公开教学的主要依据。

以上是我对如何提高教师网络技术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几点看法, 希望各位指正。目前, 我们正在积极行动中, 相信不久的将来, 我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新技术应用能力 篇2

1、成立领导小组,提供组织保障

在武家山会议中心参加衡东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回来后,我们英语教研组第一时间坐下研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相关活动开展的时间、内容、形式、成果等细节工作。为有效落实此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务使所有英语教师在研修活动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得到提升,英语教研组研究决定,成立坚实的领导小组。以教务处武李香主任为领导核心,把控线上线下研修活动整体推进工作,以初一英语教研组长陈攀峰老师、初二英语教研组长宋洁老师为小组长,带领各小组成员具体操作落实研修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工作。同时,初一、初二英语教研小组相辅相成,共同为此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2、形成互助小组,增强帮扶效应

根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1.0测评成绩以及平时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我们英语教研组的16位老师被分为8个互助小组:武李香、陈攀峰;宋洁、罗杨红;周克玲、卢淑琴;易新、罗芬;李祝融、欧阳言雨;肖海丽、邓远南;阳梅、周佳淼;周世娟、刘红丽。在整个研修过程中,我们英语教研组各互助小组帮扶结对,相互协作,一起交流线上学习的心得,共同探讨线下实操的能力点难点,不断摸索、前进,追求卓越。

二、抓落实,促研修

1、重视线上学习,落实研修规划

根据指导思想、对英语教研组情况的分析以及在我校组织的“信息技术2.0校本研修”的理论指导,我们英语教研组充分利用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网研修平台,组织组内教师成员进行网络研修。左右教师成员制定了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研修计划,认真完成了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第1套)通识部分的课程以及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第1套)外语学科的专业课程,积极参与了研修工作坊的课程沙龙,互相讨论、切磋研修过程中的问题,并认真地做好了研修笔记与研修心得、完成了每个阶段的研修作业,最后都获得了100分的研修成绩。在整个研修过程中,我们英语教研组的所有教师逐渐养成了网络学习研修的好习惯,并树立了终身学习的信念,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推进线下研修,营造学习氛围

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研修活动中,我们英语教研组不仅进行了切实有效的线上研修活动,还多次积极地推进了线下研修活动。在一系列的线下研修活动中,我们英语教研组重点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不断地对信息技术不同维度的能力点进行了解读、讨论、摸索,还对具体的能力点进行了现场的方法指导。

线下研修活动进展得有声有色。当然,这离不开老师们一直以来的积极、热情、认真。在第一次线下活动中,七年级的三位英语老师(罗杨红老师、欧阳言雨老师、邓远南老师)分别做了信息技术的分享。罗杨红老师细心地给大家讲解了“如何一键提取PPT中所有的素材资源”的方法与技巧,并给大家分享了几个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欧阳言雨老师根据英语学科的需求,给大家推荐了“PicsArt美易照片”这款软件,并带领所有的老师进行了实操。接着,她还给我们分享了插入音标的方法,即按快捷键“Ctrl+Alt+Z”输入。邓远南老师则给大家介绍了“讯飞输入法”这个软件,并分享了其识文取字以及语音输入的功能。三位老师的经验分享让在场的老师都受益匪浅。在第四次线下研修活动中,八年级的三位老师(宋洁老师、李祝融老师、阳梅老师)与我们一起分享微课制作的方法与技巧,帮助组内教师成员解决能力点3微课制作的困惑。首先,宋洁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微课“就远原则”的制作思路,并引导大家一起思考英语微课的结构。接着,李祝融老师通过播放她的微课视频“when与while的区别”,教会我们如何在网上搜索优质视频资源以及如何运用视频剪辑软件进行视频剪辑与合成。最后,阳梅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她的微课视频“感叹句”,这彻底满足了我们对微课制作的求知欲—带有授课老师头像的小窗口!在第五次线下研修活动中,武李香主任为我们详细地演示了问卷星的操作,充分地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测评能力点1的具体要求与操作流程。线下研修活动过程中,大家都各抒己见,不断地交流、合作,学习气氛十分热烈。

三、推精品,助反思

1、理清活动形式,打造研修精品

在此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研修过程中,我们英语教研组采用的是边学习边推进,边反馈边更正,边应用边提升的形式开展研修活动的。根据研修活动的安排以及平时教学工作的需要,武李香主任、宋洁老师、陈攀峰老师带领组内教师成员共同研课、磨课、评课,组织组内教师上组内公开课、示范课,并积极参与一系列的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深度融合的比赛活动,如一师一优课、湖南省集体备课大赛、微课制作大赛与跨学科教学设计大赛等,成功地打造了诸多精品课堂案例,实现了我们英语教研组人人参赛、人人获奖的目标。

2、强化能力提升,注重分析反思

此次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开展的目的旨在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在进行“整校推进”校本研修活动的时候,力争多角度思考,力求多方位入手,线上、线下研修相结合,通过互助合作、讨论交流、小组竞争等方式,强化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并不断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从而实现信息技术组英语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达到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目标。

在整个研修过程中,我们英语教研组尤为注重总结、分析与反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们组内英语教师养成良好的教育教学习惯。首先,评估。通过准确的自我评估与他人评估,明确信息技术研修的目的、效果以及成长方向。其次,分析。通过组内评课与自我分析,重新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找出课堂教学的优缺点以及判断信息技术是否有效融合课堂教学,形成具体的课堂教学分析笔记或报告。再次,反思。通过撰写研修心得与课后反思,从信息技术的认识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践,并总结经验教训,以有效地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

提升教师信息通信技术应用能力 篇3

非洲全球电子学校和社区行动与非洲的17个国家建立了业务关系,且和各个国家的教育部开展了合作,为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制定战略和执行方案。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欧洲,说服教师使用信息通信技术花费了很长时间。我们花了几十亿欧元在这个项目上,且从中意识到,可以将对教师的培训和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整合起来,帮助教师提升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

教育领域中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在非洲尤其重要,因为非洲正在努力增加教育机会,而非洲的教师数量比较少。信息通信技术与教育高效、适当地整合将带来很多成功,解决很多问题。

在对教师进行信息通信技术培训的时候,我们可以参考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该框架可以帮助大家了解如何对教师进行信息通信技术方面的分阶段的培训。

我们所采取的框架叫做《数字学校框架》。该框架主要是为校长进行职业发展的培训。要想促进信息通信技术在整个学校系统的使用,必须获得校长等管理层的支持。该框架还注重方法和流程,即在为学校进行规划的时候,应从学校的具体情况出发。任何好的战略都需合作才能得以很好地实施。因此,战略制定者应与校长磋商,获得校长的支持,从而整合信息通信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该框架与我刚才提到的《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一样,是分阶段进行的。最初为初级阶段,然后进入比较成熟的整合阶段,最终促进数码学校的建立。这是一个总体框架。

我们实施了一个为期两年的项目,项目规模不大,大概有20所肯尼亚的学校、20所坦桑尼亚的学校参与。最终,我们打算将该项目扩展至200所学校。目前,很多大学更关注对教育中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所带来的效率方面的研究。持续的评价、测试非常重要,即信息通信技术在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效果不是通过一次考试就能展现的,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今天,我们探讨的议题是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无论背景有何差异、课堂教学规模有多大,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在21世纪的学习环境中,我们应多考虑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潜力无限,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拥有较强教学能力、掌握相关技术技能的教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使用开放的学习环境。

我们应不断拓展学校以外的学校环境,并鼓励年轻人在一些项目上开展合作。这种类型的学习和教育将会真正帮助年轻人适应21世纪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教师之间的合作非常重要,包括在一些示范项目,以及一些面对面地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活动中,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其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非洲的角度看,信息通信技术与教育的整合非常重要。在我看来,学生应有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该学习环境不仅存在于课堂中,而且存在于很多不同层面,能够使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本刊根据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现场录音整理,标题系本刊所加)

新技术应用能力 篇4

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轻理论。学生只是想上机操作、玩游戏、上网聊天, 根本不想学习理论知识。要知道信息技术教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种种不尽人意的主客观原因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只重实践操作技术的教学, 而不重视理论基础的传授。我们要培养的是创新型人才, 而不是计算机的操作者!今天的一些优秀软件, 如VB、Office、Windows等将来都有可能被更好的软件取代。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却有很大的相似性, 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所谓基础知识是指某门学科有一定的恒定性, 不易淘汰的、该学科的其它有关知识皆发端和源于它的那些知识。

综上所述, 加强理论基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试析信息技术教育出现“轻理论”现象的主要原因

(一) 缺乏考核机制,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非中考课程, 在中学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 但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健全的考核制度, 往往是“说起来重要, 学起来次要”, 即使有考核多数也是提前告知学生试题, 甚至是做出答案给学生抄抄即可, 然后教师自定标准给学生个成绩, 但与中考无关。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认为信息技术就是上机玩玩, 不用学什么理论, 反正中考没有。

(二) 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认识不足

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 在广大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是教育部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做出的重大决策。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是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 是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必要条件。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 广大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不少学生、家长也认识到信息技术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必不可缺, 但大部分学生还存在着重应用而轻理论、轻语言的现象。学生普遍认为我只要能打打字、上上网就行了, 而忽略了信息技术学科的系统性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常是学得“不太知其然, 更不知其所以然”。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在讲理论时, 学生就几次说“老师, 别讲了, 讲也没人听, 快让我们玩吧。”这虽然不是好学生说的, 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代表一般学生的心声呢?笔者曾对所教的二百多名学生做过调查, 内容是:你希望信息技术课怎么上 (A、上机操作;B、理论讲解与上机操作相结合;C、上网、玩游戏) ?结果有82%的学生选C, 仅有5.5%的学生选B。

(三) 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教学任务重, 缺乏激励机制

目前, 农村中小学由于受人员编制和教育经费等方面制约, 许多学校几乎没有配备信息技术专业教师, 改行和兼职的比较多, 只有很小一部分是正规本、专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教龄稍长一些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最近几年走过了从“电教教师”到“计算机教师”再到“信息技术教师”的路, 这样的师资状况, 没有掌握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 难以胜任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在教育教学中很难认识到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进而在教育教学乃至对学生考核中表现出对理论知识的轻视, 进而形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

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工作任务重, 有的教师每周要上20节课, 还要负责学校机房和办公室计算机的维护、制作多媒体课件、统计学生考试的各科成绩、辅导学生参加常规竞赛, 甚至要完成打印任务。教育部门和学校缺乏一套激励机制, 许多领导还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 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师的积极性, 认为再怎样努力也不会被重视, 教学中怎样省事怎么干, 还讲什么理论呀, 让学生自己上机随便玩玩算了, 学生高兴, 教师省事, 皆大欢喜。

(四) 来自家庭、社会的影响

计算机功能多, 人人皆知, 家长也不例外。一女生被母亲送入计算机培训班, 两个月下来, 五笔字打得飞快, 母亲逢人便夸女儿学会计算机了。语文老师却反映孩子写字笔画错误多, 基础知识训练总丢分。一些家里有计算机的初、高中学生经常关起门玩游戏, 还对父母谎称复习功课, 致使学习成绩下降, 问他们“父母不管吗?”答:“老爸、老妈对计算机一窍不通, 好糊弄。”问父母:“怎么只有游戏软件, 而没配备学习软件?”答:“我们不懂。”更要命的是学生之间互传一些黄色光盘, 一些黄毒悄然扩散, 而家长还蒙在鼓里。长此以往, 学生哪里还有心思理会什么理论基础、掌握技术, 更别说提高素养了, 这实在是望子成龙父母们的悲剧。学生家长知道信息技术是新兴科学, 认同孩子掌握它很重要, 但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 不能给予孩子正确指导, 导致以上现象的出现。

人人都知道计算机功能多、用途多, 但很多人却不了解怎样才算是真正掌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 更不用说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目的何在。有一些学生常上网聊天、玩游戏, 久而久之打字速度飞快, 同学羡慕钦佩, 亲人朋友称赞, 他就在这羡慕的目光中、声声的赞誉中无数次出入网吧, 以致荒废学业。殊不知正是这来自社会的声声赞誉扼杀了他的上进心、毁灭了他的求知欲。

二、解决信息技术教育中“轻理论”现象的对策

(一) 引入竞争机制, 完善考核制度

信息技术教育应当作为基础学科列入到中考内容中。即使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也应当列入学校的正式考试科目, 实行“等级制”, 即:将信息技术课程的等级合格作为学生参加中考的“通行证”, 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 以“考”促“学”, 以“考”带“学”, 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计算机制作比赛, 为学生们的学习搭建舞台, 营造环境, 对学生中优秀作品应及时反馈、讲评、展示, 使学生学有方向, 赶有目标, 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学习气氛。合理的考试评价将是改变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不重视理论基础的最重要的举措。

(二) 加强思想教育, 提高学生认识

让学生从思想上深刻认识理论基础的重要性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应该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个循序渐进、漫长的过程, 而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渗透、潜移默化。此项工作不能仅靠教师, 它可以通过多途径、多主体、多层面的思想教育共同实现, 它需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完成。在学校, 以信息技术课为主阵地, 开展信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信息理论基础的重要性等各种专题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确理论基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还要通过关于此方面内容的演讲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 保证学生彻底改变以往错误观念, 真正做到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改掉“轻理论”的错误观念, 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三) 学校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

1. 纠正课程设置偏差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也随之增多, 由原来的一周一节至现在的一周两节, 由于该课不为中考课程, 不被领导重视, 各校在执行课时计划的时候存在随意性, 有的学校随意减少规定的课时数, 尤其是农村学校更为严重。致使课时不够, 课程完成不了, 上机实践多, 理论讲解少。针对此现状, 学校应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课时进行教学, 严抓信息技术课程的常规教学管理, 对教师的备课、教学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督促。

2. 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人才, 改善信息技术教育人才欠缺现状

面对农村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奇缺的现象, 学校应采取优惠的政策吸引高校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和外部信息技术人才到农村中小学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打破教师待遇一刀切的现状, 改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人才欠缺现状。

学校要制定出有效的奖惩制度, 使全校师生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将信息技术纳入师生评估条件之一, 把高学历、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吸引到教学工作的第一线, 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带动全校师生共同关注并投身信息技术的学习, 从而使信息技术教师认识到自己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激发其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四)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社会整体认识水平

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培养, 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巩固, 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由于种种条件的局限, 社会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的整体水平还很低。要通过召开面向全社会 (尤其家长) 的现场会、研讨会、讲座等形式, 宣传有关信息技术、信息素养等知识, 提高全社会对之认识水平。有条件的可以面向社会开办信息技术教育学习班, 让他们了解信息技术、信息素养的真正含义, 知道孩子会上网、会玩游戏不是真正的懂计算机,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才是真正的目的。

(五) 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专任教师素质

建设一支素质高、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应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 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

1. 抓好校长的培训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决策人, 让校长认识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的重要意义, 他们才会重视和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的业务培训。

2. 加强设备管理方面的培训

理论基础离不开实践的验证与拓展, 硬件设备是信息教育的后盾, 增强管理意识, 提高管理水平, 能够解决管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技术故障和问题, 才能保证信息技术教学的正常进行。

3. 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有利资源

通过网络上的无限资源, 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转变观念, 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 尤其要积累理论知识, 主动迎接各种挑战, 以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新要求。

4. 走出课堂, 走出学校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力量, 利用业余时间和寒暑假开办一些速成培训班, 以短、平、快的投入, 开发师资资源。目前, 农村中小学计算机师资专业的教师虽不多, 但还是拥有一大批基础知识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 通过培训就是一支了不起的师资队伍。同时, 可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经验交流介绍、开公开课等方法进行“传、帮、带”,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整体素质。

除以上提到的对策外, 信息技术教育应该走进新课程改革,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 例:既然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 那么在讲授基础知识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机, 即可以进行重、难点的讲解。课堂上演示我们课前精心制作的PowerPoint幻灯片、Flash动画等课件, 配以优美的音响效果, 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 也就很容易掌握要学的理论基础知识。

总之, 技术要在相应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才能发挥更高的效能, 只有学生对信息技术理论有一定的科学认识, 才能真正与计算机交朋友, 才能认识到计算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进而激发起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和向往,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篇5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

2.教学资料蕴含了大量的教育信息,但不能创造出一定教育价值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解析:

3.Infanvie-w是一款免费具有的图形查看、浏览、裁剪、缩放等功能的软件。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

4.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国外一般把这种学习方式称为PBL或WEBQUEST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

5.在幻灯片中添加图片操作,文本框的大小可以改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

6.在 Photoshop 中,要保存一幅以前从未保存过的新图像的快捷键是Ctrl+V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解析:

7.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

8.在网络学习空间中,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和利用一系列强有力的、内嵌的支架工具和模板来展开学习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

9.资源的自由引用与创建是Moodle的一大特色。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

10.一节微课通常只讲解一个知识点或典型问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

11.技术支持下的探究学习可以为学生学习抽象的课文内容提供大量模拟的或仿真的形象情境,帮助学生感知与理解各科抽象的文字知识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

12.学习小组长的学习能力就是一个班级的学习能力,学习小组长的学习水平就是一个班级的学习水平,更是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

13.监控实质上就是借助反馈实现的有效控制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

14.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主要是对学习者学习行为及表现的评价,设计中应根据评价的内容及学习者学习活动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

15.只有教师自身体验过了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学习、交流才有可能设计出优质的网络教学环境下课程。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

16.学科教学工作坊不是聚焦一个学科的主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解析:

17.校本培训是一种以任职学校为基地,辅之以大学或师资培训机构提供必要课程和人员而开展的师资培训模式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

18.“几何画板”便于数学验证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 19.首先必须在计算机上安装iTunes,它是实现iPad与计算机数据同步的中介。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

单选题(大题总分27分,每题1分,共27小题)20.以下哪个功能是音频软件不具备的

A.转调

B.打印乐谱

C.变速

D.降噪

答案:B 解析:

21.常见的网络信息系统不安全因素包括?

A.网络因素

B.应用因素

C.管理因素

D.以上皆是

答案:D 解析:

22.在语文学习中,下面哪项不是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教学资源的分类?

A.视频资源

B.图片资源 C.文本资源

D.音像资源

答案:D 解析:

23.在《测量旗杆高度》这一课例中教师使用的教学方式是

A.互动演示

B.交流对话

C.小组合作分享

D.实际操作

答案:C 解析:

24.Photoshop 中,含有 Layer(层)的图象只能保存在()格式中

A.*.TIF格式文件

B.*.EPS格式文件

C.*.RAW格式文件

D.*.PSD格式文件

答案:D 解析:

25.以下哪一项不是网络学习空间的用户()

A.学生

B.教师

C.清洁工 D.教育局局长

答案:C 解析:

26.录制微课的软件“我要录微课”不能在哪个平台使用

A.Android平台

B.IOS平台

C.Windowsphone平台

D.PC平台

答案:C 解析:

27.在本课例的教学设计中,除课本中的教学目标外,增加的情感与态度目标是()

A.学会通过等分圆心角的方法画出正多边形

B.在自由的探索环境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C.引进便于构造正n边形,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D.展示割圆术计算圆周率,体会从有限到无限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28.iPad与计算机进行数据同步时,每个账号最多可对()台计算机授权。

A.4 B.5 C.6 D.7 答案:B 解析:

29.在菱形的性质课例中,教学组织的思路为()

A.复习—动手操作—归纳总结

B.动手操作—归纳—复习

C.复习—归纳—动手操作

D.归纳—动手操作—复习

答案:A 解析:

30.()主要指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

A.学习差异

B.学习需要

C.异质

D.同质

答案:C 解析:

31.关于操练与练习型软件的教学反馈,说法正确的是()

A.反馈时直接指出正误

B.采用图像和声响形式的反馈效果比文字反馈好

C.要提供即时的反馈

D.整个操练和练习的教学活动完成以后,不必对学生的进步情况做出反馈与分析 答案:C 解析:

32.()是通过完成一些实际的任务,诱导出学生的真实表现,以此评价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评价方法。

A.自我评价

B.小组评价

C.表现性评价

D.同伴互评

答案:C 解析:

33.《能力标准》是()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是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培训和测评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A.规范与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

B.培养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

C.在全国学校范围内推广信息技术

D.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

答案:A 解析:

34.工作坊中活动设计分为横向设计以及?

A.系统设计

B.方法设计

C.纵向设计

D.评价设计 答案:C 解析:

35.我国20世纪50、60年代发展至今教师教育行成了哪几个层次

A.初师、中师、师专、本科

B.中师、师专、本科

C.幼儿、小学、中学

D.以上都不对

答案:B 解析:

36.下列不属于教学资源的是

A.课件

B.教师资源

C.教室

D.视频

答案:C 解析:

37.应用“百宝箱”时,想要设置背景,应该把背景图片放在那里?

A.顶层

B.中间层

C.底层

D.背景层 答案:D 解析:

38.借助录像等视频技术,以历险故事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问题情景属于()

A.基于问题的学习

B.发现学习

C.探究训练

D.抛锚式教学

答案:A 解析:

39.课程第一节案例1中讲述“移项”这一概念时,动态演示依据等式的性质将“项”改变位置这一过程的目的是

A.技能示范引领

B.技能分解训练

C.技能综合训练

D.厘清技能原理

答案:D 解析:

40.以下属于MOODLE平台的设计理论的是:

A.建构主义

B.认知主义

C.行为主义

D.实用主义 答案:A 解析:

41.以下有关教学评价的叙述中,阐述合理的是()A.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B.教学评价结束之后,整个课时的教学活动也就随之结束

C.教学评价只对教学活动的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和价值判断

D.教学评价与教学设计的其他环节没有直接的联系

答案:A 解析:

42.下列哪项是基于项目学习的方式

A.由教师管理的学习

B.卷面考试

C.反思

D.教室里的活动

答案:C 解析:

43.下列关于数码相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数码相机有内部存储介质

B.数码相机输出的是数字或模拟数据

C.数码相机拍照的图像可以通过串行口、SCSI或USB接口送到计算机

D.数码相机可用于音频信息的处理 答案:D 解析:

44.下列数据库属于书目数据库的是

A.SCI B.ISTP C.EI D.图书馆OPEC 答案:D 解析:

45.PowerPoint演示文档的扩展名是()。

A..ppt B..pwt C..xsl D..doc 答案:A 解析:

46.在authorware制作课件时,课件中的文本显示一般用

A.计算图标

B.声音图标

C.显示图标

D.判断图标 答案:C 解析:

多选题(大题总分54分,每题2分,共27小题)47.常见的投影仪的类型有()。

A.CRT B.LCD C.DLP D.CCD 答案:ABC 解析:

48.Premiere 除了使用导入的素材,还可以建立一些新素材元素,其中包括:()

A.通用倒计时片头

B.彩条

C.字幕

D.颜色蒙板

答案:ABCD 解析:

49.多媒体课件设计时,屏幕界面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

A.避免使用专用术语

B.屏幕和各组成元素的直观性

C.屏幕元素的一致性

D.考虑使用对象的特点 E.应具有艺术表达力和感染力

答案:ABCDE 解析:

50.网络主体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要做到哪些方面?

A.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

B.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层次

C.提高自己的网络技术水平

D.坚决同不道德的网络行为作斗争

答案:ABD 解析:

51.交互式媒体在运用于学科教学的优点有

A.兼容简易媒体

B.交互性效果好

C.呈现方式单一

D.保留课堂生成

答案:ABD 解析:

52.适合于群组讨论的网络交流方式有()。

A.电子邮件

B.论坛

C.论坛

D.实时聊天 答案:BCD 解析:

53.Office 提供的剪辑库中共有那几类多媒体剪辑对象

A.应用程序

B.剪贴画

C.图片

D.声音

E.影片

答案:BCDE 解析:

54.LAMS中“门”的形式有:

A.Permission Gates B.Synchronise Gates C.Condition Gates D.Schedule Gates 答案:ABCD 解析:

55.《课程标准》综合考虑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差异,旨在满足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起点教师的能力提升需求,推行()的教师培训选学机制,确保按需施训

A.菜单式

B.一体化

C.自主性 D.开放式

答案:BCDEF 解析:

56.项目学习介绍包括的内容?

A.提出基本问题

B.激发兴趣并吸引学生

C.解答问题

D.设定项目角色

答案:ABD 解析:

57.高级搜索中,与运算的符号是

A.空格

B.引号

C.加号

D.书名号

答案:AC 解析:

58.学科教学中,在媒体选择时要考虑的因素有

A.媒体是否先进

B.学习者特征

C.教学媒体的特征

D.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答案:BCD 解析:

59.从资源在散文阅读过程中的作用来看,教学资源分为哪几类

A.共时扩展类教学资源

B.技能训练类教学资源

C.应用感悟类教学资源

D.阅读辅助类教学资源

答案:AC 解析:

60.教学资源中支持系统包括

A.学习能量的支持

B.设备的支持

C.信息的支持

D.人员的支持

答案:ABCD 解析:

61.以下是对评价量规具体应用的一些理解,其中正确的是()A.评价量规不拘泥于形式,可根据实践需要灵活选择

B.由教师或评价专业人员开发,事先详细地规定了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的标准

C.教学活动完成以后评价

D.主要用来评价学生的复杂表现或作品 答案:ACD 解析:

62.网络学习空间提倡使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主要有()

A.形成性评价

B.结果性评价

C.个人评价

D.小组评价

答案:ABCD 解析:

63.学习者特征分析包括哪几点

A.学习者可能使用的终端设备

B.学习者有何特点

C.学习者的需求

D.学习者基础如何

答案:ABD 解析:

64.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在使用“神奇墨水”时,要“擦除”的图片防止顶层

B.“百宝箱”中放置顶层的信封要锁定

C.PPT中不能使用白班的聚光灯功能

D.显露器的幕布只能是黑色的 答案:AB 解析:

65.常用的三种数学工具有

A.拖动副本工具

B.聚光灯工具

C.神奇墨水工具

D.任意缩放工具

答案:ABC 解析:

66.校本研修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学校管理与文化建设

B.新课程教学改革

C.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E.综合实线活动

答案:ABCDE 解析:

67.教师工作坊的特点是什么?

A.人数少

B.针对性强

C.活动形式多

D.活动目的是解决问题 答案:ABCD 解析:

68.形成性考核的方式有()

A.记分作业

B.教学实践活动

C.小组学习

D.专题讨论

E.学习笔记

答案:ABCDE 解析:

69.学习评价量表一般包括

A.评价项目

B.评价内容

C.评价目标

D.评价标准

答案:ABD 解析:

70.此课例中学生进行互动的方式有哪些

A.极域机房管理平台

B.《几何画板》软件

C.投影机

D.课堂发言 答案:ACD 解析:

71.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特征有

A.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有所变化

B.主动学习

C.学习需要丰富的情境

D.学习者是多样的

E.学习是社会性的

答案:ABCDE 解析:

72.信息技术应该是学生学习各门学科知识的()A.认知工具

B.信息加工工具

C.信息表达应用工具

D.信息交际工具

E.情感激励工具

答案:ABCDE 解析:

73.当前影响合作学习质量低效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A.合作主体方面

B.学习环境方面

C.合作主导方面 D.技术方面

新技术应用能力 篇6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应用技术研发 能力培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标识码:A

高职院校的科研可分为高职教育科研和应用技术研发两种类型。由于高职院校大多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科研基础十分薄弱,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骨干尚需一定时日。尤其是较多的高职院校基建任务重所造成的办学经费紧张的状况,致使科研经费极为有限。然而,教师职业发展需要和教师职称评审条件的约束,客观上又驱使高职教师开展科研工作。长期来,受以上因素综合影响,大多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走上了不给科研经费或给少许科研经费的“教育科学研究”类的科研之路,而荒废、甚至忘却了“应用技术研发”这类更为重要的科研之路。当前,在各高职院校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件确定的“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的精神之际,探索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应用技术研发能力,促进高职教育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在应用技术研发方面的潜在优势

高职院校应用技术研发能力薄弱是事实。但是,与普通高校比,高职院校在应用技术研发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的优势,认清这些优势,对发挥利用好这些优势十分重要。这些优势主要有:

1.学校与企业联系密切。应用技术研发是指对生产服务领域中的新产品、新设计、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管理的研发。高职院校要想搞好应用技术研发,必须与行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才能深入到行业、企业的生产服务领域中,了解行业、企业应用技术的需求和研发情况,以便参与、合作。然而,“校企合作”办学是党和政府对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要求,并将这一要求定为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当前,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的促进下,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不断深化。

2.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开展应用技术研发需要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国家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原本就有要求,如: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要具备“双师”素质;要有一定的行业、企业实践经历;根据学院计划安排经常到行业、企业进行社会生产与服务的实践锻炼等。同样是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的推动下,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在行业、企业实践锻炼中,其专业技术操作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3.师生皆以实践教学为主。实用技术研发,需要参与者有较多的生产、实验的时间作保证,以便在生产服务实践中与企业人士一起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付诸实验和攻关解决问题。另外,高校开展实用技术研发的实践证明,研发中苦战攻关、建功立业者,不仅有教师,还不乏在校大学生。在应用技术研发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育和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应用技术研发,不仅要有教师,还要有在校高职生。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的一半以上的要求,为高职院校师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在贴近社会、深入企业方面提供了物质保证和时间保证。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推动下,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达到,或正在达到。这种师生皆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特色,为开展应用技术研发提供了便利,是高职院校的“先天”优势。

高职院校应用技术研发优势受制的影响因素

令人惋惜的是,校企双方,尤其是院校自身,对以上优势只是为落实实践教学作考虑,并未用来开展技术研发,从而使这些优势在应用技术研发方面受到了严重制约而仅为潜在优势。究其受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办学思想观念及定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受中职教育影响,对高职办学只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缺乏高职教育发展对于企业技术进步的合作与服务的思考与定位,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应用技术研发能力的培育与提高。进一步讲,这种思想观念源于对高职教育中“高”的成分认识不够,而对“职”的认识停留在中职层面上所造成的,其结果恶化了高职教育中师生重技术技能操作,轻创造创新能力培育的弊病,影响了高职教育全面、健康发展。

2.对高职教师科研素质及职责的定势认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认为高职教师学历较低、授课任务繁重,难以担当应用技术研发任务,把教学任务完成好就不错了。其实,近年来高职教师的学历要求和企业实践经历的要求不断提高,加之社会就业需求变化以及高职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使一批批既有高学历又有生产实践经验的青年充实到高职教师队伍中来,使高职教师胜任应用技术研发的素能不断提高。但有些办学者没有觉察到这种变化,仍抱守原有的高职从中职“脱胎”、教师缺乏科研能力的思维定势,未根据条件变化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对学院应用技术研发能力的培育与发展作出应有的举措。

3.“经费紧张效应”的影响。高职院校的“经费紧张”不仅是“经费瓶颈”问题,更是一些办学者由于经费少在思想上造成的“观念瓶颈”问题。在“观念瓶颈”下,失去了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的眼光。而科研经费,首当其冲地受到了“观念瓶颈”影响——不给或给一丁点儿,从而加剧了高职科研发展中遭遇的“瓶颈”问题。经费少,并不意味着不能办好科研。事实上,应用技术研发并不是依靠院校自身投入而进行独自研发的,其经费主要靠企业、行业和社会的援助,靠政府的支持等多种渠道。许多高职院校发展的实践证明,一些办学者面对有限的资金,往往首先考虑的是“盖楼”需要,其次是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需要。而最后的结果是:从科研经费中抠出的有限经费或许起到了丁点儿缓解作用,却没有解决任何想要解决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导致耽误了科研能力、科研引领各项工作发展等深层次的内涵建设问题,严重影响了院校发展。“观念瓶颈”排斥了各种科研经费筹措思路,堵塞了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培育的各种路径的状况,致使学院在低层次中徘徊缓进,难以较快发展,更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种情况下,经费少不是阻碍科研及学院发展的主要问题,“观念瓶颈”才是问题根源。

提高高职院校培育应用技术研发能力的途径

1.转变思想,树立以科研引领发展的新理念。①纠正轻视科研的“观念瓶颈”。高职院校要正确认识经费少与全面科学发展的关系,杜绝“经费瓶颈”导致“观念瓶颈”——不能因经费少而轻视或荒废科研。当前,高职院校要确立大学教育观,增强科研意识,树立以科研引领高职教育全面、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抓紧抓好科研工作,以科研引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②科学定位高职科研工作。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因此,高职科研应以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新管理的应用研究为本位,其次是高职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这两类研究应相互渗透于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中,有力地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与提高,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

2.科学构建科研激励机制。①制订好科研发展规划。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学院科研发展规划,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科研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要用科学的发展愿景、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和有力的保障措施,激励人志,鼓舞人心,催人进取。②加强激励制度建设。学院要制订有利于科研人才成长与发展的激励政策和制度。尤其要实施好《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教职工科研工作考核奖励办法》这两个基本科研激励制度。激励政策的重点应放在激励创新、激励人才成长、激励优秀团队建设上。制度执行中,要避免重数量、轻质量、搞平均主义的倾向,要体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激励政策,使贡献突出的优秀科研人员真正起到榜样作用,对广大教职工切实起到激励作用。③搞好二级科研管理。许多高职院校实行了二级管理,使系部科研管理有一定独立性。二级科研管理的关键是明确学院和系部的责、权、利。院级管理主要是制订全院的科研管理政策制度,根据科研发展规划和系部科研能力的实际,合理分配科研经费,组织科研项目立项和成果评审,检查、督促项目完成和对系部科研工作进行考核、奖惩。系部管理则是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参照学院管理制度制订符合系部特点的管理制度并报学院审批,是对科研工作的具体组织、分配、监控和保障。④考核科研业绩。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的业绩要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科研业绩考核要科学化,应建立和完善的制度主要有:分层分类的科研工作考核制度;科学量化和代表性成果相结合的科研能力评估制度;以激励创新为导向的分配制度;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奖励制度等,为科研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3.多种形式产学研结合。①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通过搭建校企互动产学研合作平台,高职专任教师和实习学生深入企业,不但要学习掌握产业领域的新技术、企业的新生产过程、工艺流程,还要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服务、新管理的研发。②高职院校开办产业。校办产业是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办学的具体形式之一,在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积极性不高时,尤其要重视这一形式的建设和发展。校办产业要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当前可优先从资金投入不大的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类专业做起,贴近市场,实施“产(业)、专(业)共建”。学院科研管理部门要设立相应管理机构对校办企业进行统一管理,使教师贴近市场做科研,以科研成果开拓新市场,深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校办企业更利于实现与各方合作办学,建设好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使办学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4.多渠道争取科研项目和经费。①增强自身“四要素”建设。当今社会资金已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有没有好领导班子、好项目、优秀技术人才和优秀团队,这是企业创新四要素,也是高职学院科研创新四要素。高职院校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经费问题,就要从领导班子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上转变、抓好项目、引进与培养优秀技术人才、建设优秀团队等方面下功夫,并长抓不懈;②争取横向、纵向科研项目。组织优势力量争取各级政府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的有经费支持的科研项目申报、立项,做好经费配套工作,并督促系部圆满完成这些项目③建立科研基金制度。通过向社会各界筹措资金,建立科研基金,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应用技术项目研究,培养人才和团队,使用好科研基金。

5.创新科研管理。①建设创新文化。应用技术研发离不开创新文化建设,要以多种形式营创新建文化氛围:举办师生共同参与的科技文化节,在师生中普及创造思维、创造技法、创意技巧、创新技能等知识、技能,订立师生共同遵守与维护的推迟评判、鼓励创意、宽容失败、允许重来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文化言行规范。②及时收集和发布科技信息。科研管理部门积极做好向教职工及时提供科技信息和科研动态工作,做好指导选题、立项和技术支持工作,帮助教职工向合适的报刊推荐发表和推广科研成果。③加强应用技术研发骨干培养。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应用技术研发骨干,做好选拔、培养和梯队建设工作。为科研骨干成长创造条件——抓项目,压担子,安排进修、考察和社会实践机会,促进科研骨干茁壮成长。④强化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监督功能。在项目管理上,为教师提供科研项目申报信息,帮助教师选题和申报项目,并通过制度建设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总之,高职院校应在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培育和提高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崔昌玺.试论我国高职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0(32).

[2] 王伟麟、严先锋.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3] 段峻、黎炜.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30).

[4] 陶学忠.创新创造能力训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2009.

[5] 马俊哲.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及实现途径[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11).

论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篇7

1 新媒体是信息传播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手机用户数量为11.12亿,普及率为82.6部/百人,网民数量达到了5.64亿(其中,手机网民为4.2亿,占网民总数的74.5%),互联网普及率为42.1%[1],无线网络技术及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使得传播媒体的移动化特征更为显著。优酷网副总裁魏明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新业态的传播方式改变了我们的消费行为与媒体行为[2]。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使得普通人变身为传播主体,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人们通过手机、网络等传播媒介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接收与传播。

三网的融合、技术的推动、受众的需求使得新闻传播人才的社会角色、工作手段和业务运作方式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媒体实务单位对于只能进行新闻报道、通讯和特稿写作、电视专题制作等单一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少,而对于能够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以快捷的途径和贴切的方式进行信息的采集、制作和传播的复合型、全能型的传播人才更加青睐。由此,新闻传播人才需将新媒体技术融入到自身专业知识结构中,确立全新的传播价值观,使其传播活动最大限度符合信息社会最新要求。

2 新媒体技术的概念界定

2.1 新媒体技术的内涵

目前,对于新媒体技术定义尚无定论,但是学者们对于新媒体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上海戏剧学院新媒体领域陈永东副教授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及各种应用形式,当前主要有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车载移动媒体、户外媒体及新媒体艺术等[3]。基于以上对新媒体的认识,笔者认为新媒体技术是指在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采集、处理和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技术的总和,主要包括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媒体技术应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各种先进传播技术的具体形态,即新媒体技术的物化形态,如手机、IPAD、计算机、户外大屏等;二是与传播技术物化形态相匹配的媒体传播理念,即新媒体技术的非物化形态,如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技巧、策略、方法,及蕴涵的传播思想、理论等。

2.2 能力层次的划分

新闻传播人才应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信息传播是一种专业技能,这种应用能力从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层次:是指新闻传播人才所应具备新媒体技术的基本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文字处理能力、图形图像采集与处理能力、音视频处理能力、网络信息检索能力、移动设备通讯能力、采编播设备操作能力等,该层次是拓展层次和创新层次的基础。二是拓展层次:是指新闻传播人才所具备的综合专业技能,主要包括微博微信等的微传播能力、网站编辑能力、数字报纸编辑能力、网络舆情分析能力等,该层次是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重点。三是创新层次:是指新闻传播人才与其他专业人才跨专业的合作能力,主要包括移动终端APP开发能力、开拓新传播渠道能力、构造新传播理念能力、构建新传播模式能力、移动传媒开发能力等,该层次是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高级专业技能培养。

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应遵循“抓基础,重拓展,促创新”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专业素养高、专业技能强、专业理念新的“全能记者”。

3 打造“文理兼备”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新闻传播人才的知识结构是指其所掌握知识的组构情形和各构件的分布状态[4]。竞争日益激烈的传媒行业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以往的新闻教育多注重写作、摄影、摄像、编排等传统技能培养,对于一些理科知识却很少涉及,导致了培养出的人才缺乏后劲和使用新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能力,原有的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信息传播的需求。由此,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人才知识结构应在强调文科教育的基础上,增加理科教育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文理科知识大跨度交叉。其中,文科教育是指学生人文底蕴的知识教育,如汉语语言修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新闻传播史等课程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新闻采编能力;理科教育是指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借鉴理科生的培养理念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力,如增设数理逻辑基础、新媒体技术概论、网络新闻传播技术等技术类课程。

在构建“文理兼备”的知识结构时,文科教育应以新闻学和传播学领域的相关课程为核心,增强新闻传播人才的学术底蕴,这两个学科领域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那里吸收了丰富的营养,不仅有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而且有比较成熟的学科体系。在理科教育层面,由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断融合,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更应加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等学科知识,以增加新闻传播人才对新技术的驾驭能力。由是观之,当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应倡导文科与理科并重,传播文化与传播技术结盟,从单学科教育转向多学科综合教育,培养既有比较深厚人文功底,又有比较系统社科知识,还能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复合型实用人才。

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

新媒体重构了多元的新闻舆论传播格局,使得传播主体呈现多样化与个性化特征,极大地丰富了传播手段,同时,对新闻传播人才的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当代新闻传播人才,只有具备了厚实的理论知识,掌握了先进的媒体技术才能够胜任媒体传播工作。实践教学环节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知识有待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更加离不开实践。

4.1 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在深入挖掘课程性质的基础上,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实践教学开展的时间、地点、内容、难度和规模等因素,将实践教学划分成“课堂教学—综合设计—创新研究”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课堂教学实践主要是指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设计课程单元实践内容,该类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术能力;综合设计实践在课程学习的最后阶段或课程结束后开展,采用“任务驱动”的实践方式,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创作能力;创新研究实践一般在高年级开设,通过设置复杂、综合的实践任务,促使学生将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整合,以提升其综合性创新实践能力。

4.2 技术类课程,采用“多模块五个一点”教学法

在新媒体技术类课程教学中,采用“多模块五个一点”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效果。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维持在20分钟左右,在90分钟教学时间内,学生不可能100%集中注意力。“多模块”是指将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多个小的教学模块,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将每堂课教学内容从形式上划分为几个小模块(一般不超过4个),每个模块集中讲授某一概念或某一操作,且各模块连接起来构成整体的教学内容。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将大的知识面逐步细化,形成知识点,使得学生在每个模块中都高度集中注意力,以提高教学效果。“五个一点”指的是在每个模块的教学中采用一点理论,一点演示,一点练习,一点总结,一点创新的小步调互动形式,在理论基础上注重实践,在实践基础上注重总结,在总结基础上注重创新。采用“多模块五个一点”教学方法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将课程进行合理划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利于新闻传播人才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4.3 建立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行“双实习”制度

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的有力支撑。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以新闻学专业培养目标实际需要为依据,以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内容。校内实践基地主要用于开展新闻传播人才基本技能的培养,校外实践基地作为校内实践基地的有力补充,提供了最前沿、最接近社会需求的实践机会。“双实习”则是指将学生的毕业实习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培养学生信息传播的基础能力;第二阶段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培养学生新媒体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此外,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实现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打造产、学、研综合发展平台,拓展学校人才培养途径,实现多元就业,能够有效提高新闻传播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学生走出校园即可胜任媒体传播的相关工作,即实现人才的“订单式”培养。与此同时,学校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发挥双方最大优势,以实现校、企、生的三方共赢。

5 结语

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媒体已成为全球前所未有的最强势媒体,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形成了多元的新闻舆论格局,“新”“老”主流媒体转向移动化传播[1],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新挑战。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的信息传播理念、掌握先进的传播技术,才能够适应与胜任当前的媒体传播工作。相关教学需在进行传统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着重拓展其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以满足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

摘要:新媒体的普及与发展,对新闻传播人才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从新媒体给新闻传播人才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入手,界定了新媒体技术的概念和范畴,提出了新闻传播人才“文理兼备”的知识结构要求,探索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双实训”的实践教学形式和“多模块五个一点”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闻传播人才,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赖黎捷,李明海,赵红勋.新时代新媒体新方向——中国首届新媒体教育高峰论坛综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8):91.

[3].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业务融合.人民网.2012—5—7

[4]龙剑梅.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新闻传播人才成长的关键点[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11):181—184.

新技术应用能力 篇8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计算机系统将视频、音频、文字有效整合, 其强大的交互性让教师可以自由操作各种学习资料。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应用, 可以提高小学古诗教学的效率。

一、巧用多媒体课件, 展示作者生平与诗歌的写作背景

古诗的写作内容, 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有关。有时候单从字面意思理解古诗, 是不能领略古诗的深刻内涵的。如明代于谦所作《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歌语言比较浅显,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 他们能够体会出古诗的大体意思, 读懂了了石灰不愿安居深山, 哪怕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的高尚形象。但实质上这仅仅是诗歌的字面意思, 如果学生对于谦, 对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没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就不会明白这其实是诗人以石灰自喻, 表达了他不怕牺牲,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情操。如果教师仅仅让学生读一读教辅资料上关于于谦的简介, 学生也不能较为全面地了解于谦的为人及其所处环境, 更何谈想象诗的意境, 体会诗人的情感呢?

有了多媒体的帮助, 教师可以巧妙地解决这个难题。以《石灰吟》一课为例, 教师可以精选几幅明代贪官污吏当道, 民不聊生的画面, 并配上相应的文字解说, 用多媒体设备呈现在大屏幕上, 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再从网络资源中截选于谦各时期的图像, 比如他年轻时读书时的画像, 他考中进士时的画像, 他担任巡抚时的画像, 他慷慨就义的图像, 也配上文字解说或者画外音, 按顺序播放, 让学生在短短几分钟内对于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 学生再读《石灰吟》这首诗, 便会有豁然开朗之感。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能够让教师把所要呈现的关于古诗作者的资料在最短的时间内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迅速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高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要能够体会诗歌的意境。即使是阅读现代文, 部分学生也很难想象出文章所描写的画面, 更何谈语句含蓄隽永的古诗了。教师一般是采取画面展示和朗读体会的办法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但这两种做法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于生活经验匮乏的学生, 怎么可能通过一幅图画就“真真切切”看到了诗歌描绘的情景。在老师精心指导与示范下, 学生可能会把诗歌读得抑扬顿挫、情感十足, 但他们真的很难体会到诗歌的意境。

有了多媒体课件, 这一难题可以迎刃而解。“黑云翻墨未遮山”, 学生没见过山怎么办?没问题, 课件出示一段山雨欲来的视频就是了;“接天莲叶无穷碧”, 我们都没去过西湖啊!教师找来一段西湖风景片, 里面还自带讲解呢!多媒体的运用, 可以让学生不出课堂就能亲眼所见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让教师的教学事半功倍。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 指导学生朗读古诗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是许多教师容易忽略的地方。古代诗歌往往只有短短几十个字, 学生朗读时要能正确断句, 并通过语气的变化、声调的高低来表现作者在诗内蕴含的情感。运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有效指导学生断句。例如宋代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其中“兴尽晚回舟”一句, 学生可能读成“兴尽/晚回舟”, 也可能读成“兴尽/晚/回舟”。因学生语速较快, 如果没有明确出示这两种断句方式, 光靠耳朵听老师范读, 学生都自认为自己的断句合理。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两种断句方式同时出示在屏幕上, 并浅析两种读法的不同, 读错的学生就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

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在学生朗读时给诗歌配上相应的背景音乐, 或婉约或昂扬, 或低沉或高亢, 使学生在朗读时更能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氛围中, 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多媒体还可以“请”来名家为学生范读, 可以在学生读完后为他“鼓掌”。

四、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拓宽视野, 积累更多古诗

新技术应用能力 篇9

(1)应用性。纵观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任何一门学科的出现与发展,无不与其所具有的实用性、应用性相关,在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内直接或潜在的社会需求的推动下孕育而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如果没有这门学科的支撑又何来信息社会?纷繁复杂的信息,从硬件设备平台承载,到软件处理技术,都需要对信息做出有效的加工处理,这正是历史赋予本学科的真实使命。

(2)技术性。是本学科应用性的核心,之所以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是由于其所包含的技术性所决定的。以本学科为基础开设的专科人才培养主要以技能型为主,培养岗位需求人才,本科专业主要培养以理论为主的研究型人才。既使是理论型培养最终的研究成果也需要转化为具体的实用技术,从而服务于社会需求。

(3)实用性。计算机是一种应用最广的信息加工处理工具。

(4)综合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相对新鲜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强的学科,该学科的产生、发展以及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都会起到推动或改变生产力及其结构的作用。计算机科学从单一编程扩展到了包括抽象的算法分析、形式化语法、到更具体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一门独立学科。计算机科学与电子工程、数学、经济学和语言学等联系密切,这些学科之间有明显的交叉领域,进而产生了许多新的交叉学科:人工智能、电子商务、计算机图形学等。

(5)发展性。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深入发展,以及3D打印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 人才应用能力的探究

可以将人才的能力分为专业技术能力和外延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就是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所获得的能力,外延能力是指人才具有的专业技术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

2.1 专业技术能力的构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人才技术能力可分为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来讲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硬件技术能力

认知能力:表象认知能力;原理认知能力;表象及原理认知能力。

应用能力:俗称的能够使用。至少又分为两种情况,其一,简单以使用,其二,认知后的使用。

技术能力:分为基本的安装、维修维护能力,掌握原理与实践操控能力。

设计研发能力:硬件开发与设计能力。

(2)软件技术能力

操作能力:由技术人员安装调试好后,参加增训学习,按照软件手册说明,参够利用软件处理业务数据的能力。

推销能力:认知软件适应用环境、适用范围,具备基本的操作与演示能力。

基本维护能力:能够认知软件处理的业务逻辑过程,掌握相关的软件设计语言及数据库知识,对用户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操作方面的问题进行操导,发现软件存在的问题并向开发方正确及时地反馈。

业务拓展能力:掌握相关软件设计语言、详细的业务处理逻辑,能够读懂软件代码或熟知软件接口及参数,适当修正软件中存在的错误,按需求展开新业务模块的代码设计、调试、综合测试工作。

(3)算法设计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一项很重要的、核心能力是算法设计能力。它包括硬件设计能力和软件设计能力。在习惯性的思维里,所谓的算法就是数值运算方面的内容,这是狭义的算法定义,广义上来讲算法是一切设计的核心或灵魂,哪怕是小学生的一项趣味性的发明,这里面从原理或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这里面也包含了高深的算法,只不过我们关注的是小发明的本身实体而已。所以说在我们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来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算法是无处不在的。

无论是硬件设备的研究、设计、生产,还是软件的开发与设计,算法设计能力始终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算法设计过程中,体现出工作人员各学科知识交汇、融合、提炼的综合应用能力或素质。算法设计能力是本学科人才需要具备的最具职业性的素质。

2.2 外延能力

就我国高等教育关于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教育的指导方针而言,涉及到对人才的体能、心理、思想意识、人文礼仪、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税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外延能力指专业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外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不是一朝一久的事情,它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古人云“十年种树,百年育人”,可见人才建设之艰辛与漫长。

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故然重要,可是人才的外延能力则是人才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的体现综合素质的最重要的方面。外延能力涉及到人才身体、智力、思想、道德、情感、心理等多面。在人才培养教育过程中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数学、社会科学、思政、心理学、人文学、公共关系学、政治经济学、攻关和礼仪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素质。

3 专业能力与外延能力的关系

外延能力是载体,同时也是对专业技术能力之处的所有能力的总称。人才培养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这项工程的质量如何,站在社会角度来考虑,最主要的是人才外延能力,外延能力是承载整个人生的基础。

专业能力是特长。它是建立在外延能力基础之上的人才的各种能力中,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经过专门培养教育而获得的能力,也就是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准备主要使用或发挥的技术型的能力。

相辅相成关系。两方面的能力如果都达到一定的程度,则人才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并在社会工作岗位中更益于找到发挥专业技能特长的技术型工作。如果人才的两方面的能力中有一方面相对较弱,则将来找到的工作岗位时,从事的可能是强势能力方面的工作岗位。另外,如果两方面能力都比较弱,则将来在社会工作岗位中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其随机性比较大。人才培养教育的目标是经过培养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最终达到全面发展。

4 提升综合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4.1 开展社会需求调研活动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行动、助学行动、公益活动、帮扶活动、献血活动、文体活动、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修正自己的思想,将人才从培养教育过程中的半理想状态回归到现实社会之中。

开展校内外的专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一项很重要的实践活动是开展专业应用需求调研,人们往往对自己选择学习的专业情有独忠,以此为突破口展开实践活动,无论从情感或能力角度考虑,相对来讲较为恰当。在开展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发现社会上专业知识的应用情况,以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等等,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

4.2 开展学术、专业知识研讨活动

针对现有的知识或学科专业的新知识,以及应用前景,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唯思考研究与讨论,方可更加有效地激活知识所蕴含的能力。

4.3 心理学、心理压力与挫折性教育实践活动

人才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是多方面的。然而这些知识的承载需要有一个坚实的硬件与软件平台。这部分重点讲到的是人才的软件平台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才的心与综合素质如何,确实成为了人才今后发展走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性的平台,

4.4 强化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

无论是相关的专业课程,还是其他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着力研究与设计实践性教学内容,以及相关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并且有效地落实与实施。

4.5 校园“生态环境”建设

人才培养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育人环境的建设是这项系统工程的基础,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建设。硬件方面有校园地理位置、面积、规划与布局、实验室及设备、活动场地及器材、图书馆及图书等,软件方面有校园学术及人文氛围、校风、学风、组织与管理等。一个好的校园生态环境相当于沃野肥田,才适合于人才的茁壮成长。

5 结语

电子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计算机及其网络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相应地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之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也从无到有、从稚形到成熟。研究本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用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唯有适应了社会需求,也就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能够达到良好的应用,方能体现出这门学科的存在与发展的价值所在。

摘要:简要分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特点,并着力分析人才应用能力的形成与学科知识及外延知识的关联关系,寻求提升本学科人才综合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应用能力,算法,外延能力

参考文献

[1]段利华,顾应龙,左国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分析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02.

[2]雷东升,郑全英.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0.

[3]彭声泽,李琼.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14.

新技术应用能力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后拓展学习,应用

现代社会生活与工作无法脱离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学习阶段的升级, 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水平与难度不断升高, 高中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 一周基本保持在一节课, 为了促进高中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应增加高中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时间, 在课后的学习时间里以实践课上学习的知识点为主, 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和熟练程度, 从而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 促进高中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一、建立主题博客, 打造学习平台

“博客”在社会媒体网络的中扮演主要角色, 其中的资源展示了博主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如果在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后拓展学习中挖掘“博客”的积极作用, 则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课后拓展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建立专门为高中生信息技术课后拓展学习服务的主题“博客”, 以此“博客”作为学生的网络学习课堂, 其中存载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指导内容, 以便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例如,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专门为学生的课后拓展学习建立一个“信息技术拓展课堂”的“博客”。 把学生的课后拓展学习课堂放在互联网上, 只要学生有闲暇时间就可以登录互联网, 访问教师的“网络课堂”进行课外学习。 这样的课堂不受时间限制, 而且不同于需要教师与学生互动而进行的现实课堂。 在网络课堂中, 教师把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动作方法、要求等存载在网络课堂中, 具有随时访问学习、无需教师现场指导等便利优势。 如在《数字化音频的简单加工》的课外拓展学习过程中, 为了便于学生课堂上对未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我把音频编辑学习所需的素材及详细步骤上传至 “博客”的空间, 让学生根据这些知识说明对素材进行编辑练习。因此, 在互联网上建立“信息技术拓展课堂的”的“博客”, 有利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二、布置明确任务, 指引学习方向

作业是检测学生学习状况和成果的有效的、必要的环节。如果教师不为学生布置相关知识点的作业并检查, 就不知道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与存在问题, 更无法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应用。 因此, 在高中生的信息技术课后拓展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为学生布置明确的作业任务, 让学生围绕明确的作业任务展开相应的自主学习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主题“博客”发布相关知识点的作业, 让学生在课后拓展学习中完成作业并提交至主题 “博客”。

例如, 在《视频、动画信息的简单加工》的课后拓展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在“博客”中发布拓展学习的具体任务:利用动画制作软件做一个简单的动画, 并且插入自己喜欢的背景音乐, 形成作品, 让学生根据教师公布的学习任务进行练习和作业。 在“信息技术拓展课堂”的博客中, 有相应知识点的学习指南, 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非常便捷地进行参照与学习。那么,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通过努力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师公布的作业任务。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可以把自己的作品提交至教师的“博客”空间中, 以便教师随时进行检查与评价。 因此, 用“博客”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 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而且可以为教师对学生作品的检查和评价创造非常便利的条件。

三、展示学习成果, 促进学习交流

交流是取人之长与补己之短的有效方法, 是成功经验积累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 学生之间应该进行必要和充分的交流, 以促进学生学习的高效性并取得好的学习成果。 在高中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 同样会遇到各种问题, 因此,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后拓展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通过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 让学生通过欣赏完美的作品或者有问题的作品发现自己的不足或者避免犯同样类型的错误等。

例如, 在《文本信息加工》课堂学习结束后, 为了提高高中生的文本信息加工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 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为学生布置了“电子小报”作品的作业。 学生提交后, 我选择一些版面结构、插图、文字样式等非常优美、新颖的作品和典型的结构不合理、 文字与图片搭配不适合等有问题的作品在“博客”的“展示墙”中展示出来, 并对其中优点与问题进行详细注释, 这样学生在观摩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就会进行细致的分析与对照, 主动地学习优秀作品, 同样会积极地避免反面作品中出现的问题。 因此, 在“博客”中展示学生的作品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 有利于学生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 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后拓展学习非常必要。 只有安排合理的信息技术的课后拓展学习, 在知识点的实践与应用练习的过程中提升高中生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 才能促进高中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的保持和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因此,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建立主题博客, 为学生打造课后学习平台;在博客中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 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 展示学生实践应用的学习成果, 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 从而建立系统的信息技术课后拓展学习体系, 更好地促进高中生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恬.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01) :13.

新技术应用能力 篇11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学生的电子小制作训练。小制作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识别检查元器件的能力,分析理解电路图、电路板图的能力,联想创新能力。

【关键词】

检测能力;学以致用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

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新的电子产品、家用电器层出不穷,极大的方便和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电子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普及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2014】国发19号文件第14条规定: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制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

由上可见,国务院把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是企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要。对职业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如何提高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电子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特别是电子技能水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以为:加强学生的电子小制作训练,对提高学生的电子技能水平、创新能力等非常有益。是培养学生应用电子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 加强电子小制作训练,可提高学生对电子基本元器件的识别检测能力

电子仪器设备及家用电器信息产品等是由各种电子元器件构成的,电子元器件是构成电子电路的基本器件,对初学电子技术的学生而言,进行元件的识别、检测、电路工作原理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要做一个电子小制作,首先离不开元件的参数的选择与元件质量的检测,只有把正确的元件安装在电路中,才能达到电路所需功效,产生应有的实际效果,完成电路的设计功能。其次,元件安装在电路中,离不开焊接技术,只有焊接正确,不出现虚焊、假焊、漏焊,电路才能正常工作。所以电子小制作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元件检测、焊接基本技能。

2 加强电子小制作训练,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至用

电子专业的学生,进校先学习《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等理论知识,对电子基本元器件的符号、作用、功能、特点等有了理性上的认识,对高职院校而言,只有将这些理性认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具有实际意义。同时,小制作训练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比如,学生学习了放大电路,掌握了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这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理解,如果让学生做一个OTL功率放大电路,当电路输入一个较小的音频信号,经OTL电路放大后,输出一个较大的音频信号,推动扬声器就能发出了一个较大的声音,通过示波器的观察,输入输出信号的波形一致,但输出信号的幅度比输入信号的幅度大。这样,学生对放大电路的理解就深刻了,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学生既学到了技能,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积极性、成就感。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产生联想,成就创新,技术技能的积累,学以至用。

3 加强电子小制作训练,可增强学生对铜波板电路图的分析能力

铜波板电路图的设计是电子小制作的重要环节,设计合理与否, 直接影响铜波板电路的质量与电气性能,对初学者来说,就必须掌握铜波板图制作的基本知识,学生在制作电子小制作时,首先要设计电路,掌握电路工作原理与组成,了解信号的来龙去脉,组成单元,并贯彻到布线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都知道,电路工作原理图中元件连线要求横平竖直,交叉相连打点,交叉不相连时不打点。而铜波板电路图,单层铜皮是用胶粘在绝缘板上,只有一层,不可立体交叉,所以,元件的连接铜皮是没有横平竖直要求的,同学们在把电路原理图转化为铜波板电路图时,就必须考虑元件的合理布局,以确保电路良好的电气性能,铜皮的走线怎样弯曲才能避免交叉等,同时,要成功制作一块铜波板电路图,还需蚀刻、钻孔、预涂焊锡、画元件符号等工序。通过这样的小制作训练,对提高学生铜波板电路图分析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所以,加强电子小制作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电原理图转换为铜波板图的识别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铜波板图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在电路板上查找元器件的速度。

4 加强电子小制作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电子技术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可以把非电量的因素转化为电量,然后对电量进行加工处理等,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如:卧室自动小夜灯,水塔自动供水电路,一断即响防盗器,一动即响防盗器,防盗报警电话装置,宝宝尿床踢被告知器等等。都是电子技术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这些水位、温度、湿度等非电量因素的变化,通过电路转化为电量的变化,再经电路放大处理之后,推动扬声器发出声音,提示人们。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通过这些小制作训练,既启迪了同学们的思维,又激发同学们的电子小制作设计与创作的热情。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有所创造而奠定坚实的基础。因为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改造,都是由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得到启发而产生。

【参考文献】

新技术应用能力 篇12

一、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内涵与特征

( 一 )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内涵

思维是人们在对外界信息感知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智力活动获得理性认识的心理过程。数学思维,就是以数和形为思维的对象,以数学的语言和符号为思维的载体,以认识和发现数学规律为目的的一种思维。小学生数学思维主要是从学习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发展的。

( 二 )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一般特征

思维活动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人的思维是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培养中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家把人类的思维活动按思维内容的抽象性划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两种,数学思维从属于一般人类的思维,也就具有一般思维的共性,因此这两种基本思维形式当然也是数学思维的基本成分。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教学帮助学生对事物从具体形象的外部感知到看清事物内部的本质属性,从而使自己对事物的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判断升华为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实质上可视为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化的过程。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小学生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比如,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他们难以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而中高年级小学生则能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能掌握一些抽象概念,能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思考,但这一年段的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水平仍不高,尚处在初级阶段。

二、学校学生数学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现状分析

为了摸清我校学生数学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情况。2013年12月,对二、三、五年级的学生进行网络型问卷的调查。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都是有机地综合地交叉地进行活动的。为了比较清楚地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现状,课题组侧重了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四个方面的问卷调查分析。

( 一 ) 比较与分类能力方面

调查采用了图形与数两种数学概念进行比较与分类,结果显示学生对直观图形的比较与分类把握得较为准确,但数的比较与分类(例如因数与倍数的问题)则把握得较模糊, 错误率较高。

( 二 ) 抽象与概括能力方面

调查的目的根据生活经验要求学生说出两种事物的共同属性,如蜡烛和电灯相像的地方在哪里 ? 它们有哪些相同的情况?轮子和球相像的地方在哪里 ? 结果显示学生对以上问题的概括仍处在浅表性,概括的深度不够。

( 三 ) 判断与推理能力方面

选项ABCD中,哪一个应该填在“XOOOXXOOOXX”后面? A、XOOX B、XOOO C、OOOX D、OOX,正确率只有40.6%。

从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参加调查学生数学形象思维能力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但数形转化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一般,仍处在初级阶段;同时也发现,大多数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平时教学的定势。

三、信息技术在促进小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变的作用

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2]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其资源的丰富性、交互性等优势给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信息技术在帮助小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中起以下的作用:

( 一 )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对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有了兴趣,他们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创设形象的教学情境,集视、听、说、做于一体,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着“兴趣”作为学习的主线,有效引起学生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愿望,把他们带到知识的探究天地去[3]。

( 二 ) 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在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教学过程不仅能给出结论,而且能演示其变化的过程,可以使抽象的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虚幻的形象变得具体化,把时间的过程缩短,把空间的距离拉近,把微观的事物放大,把宏观的事物变小。利用多媒体可以模拟画面的大小和演示速度,化难为易,化深为浅,帮助学生解决和突破重难点。

( 三 )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抽象问题具体化

小学高年段数学已包含适量的高度概括的数理概念与抽象问题,有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后,我们就可以将情景模拟再现,将不可能变可能,将抽象变直观,使知识的迁移与发展完全符合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的特点。

( 四 )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这些生成的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小学生的思维认识主要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处于初级阶段,而这时若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类比、模拟建立一个声、光、色、形于一体的形象化模型,则便于学生形成表象,建立概念,有助于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感性到理性的转换。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化的策略

(一)信息化数形结合策略

“数形结合”思想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运用数形结合可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有效降低抽象思维形成的难度。

比如:六年级学习《圆的面积》一课,圆的面积计算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问题,学生已学习过计算直线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可是圆是一个曲线图形学生应该怎么利用已知的知识去计算圆的面积呢?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是通过转换的思想去解决问题。把圆平均分成4、8、16、32、64……等等份,然后可以拼成一个类似平行四边形的图形。问题出现了:把圆平分4或者8等份时,拼成的图形明显还是一个曲线图形,与平行四边形还是差别很大,如果分32份或者64份,拼成的图形就更似一个平行四边形,可是把一个圆分64等份毕竟不是容易的事。在这里出现的难点,阻碍了学生进一步对圆面积的探究。但是这时如果我们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容易把这一实验做出来,而且可以分比64更多的等份。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容易想到,圆分的等份越多越接近于一个长方形,想象把圆分无限多份时,拼成的图就是一个长方形,这时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从而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问题迎刃而解。

(二)信息化类比分析策略

数学上的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它能够解决一些表面上看似复杂困难的问题。就迁移过程来分,有些类比十分明显、直接、比较简单,如由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的学习迁移到乘法分配律a×b=b×a的学习;而有些类比需在建立抽象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比较复杂,这时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形象、互动性强的特点实现思维的转化。

我们通过研究、分析,找到小学数学教材中(人教版)适合运用知识迁移进行教学的知识点。

(1)小数乘法——由整数乘法迁移,注意小数点移动的问题;

(2)小数除法——由整数除法迁移,注意小数点位置确定的问题;

(3)观察物体——由方向与位置迁移,注意标的物转换的问题;

(4)简易方程——结合天平原理,运用四则运算进行迁移,注意左右两边结果相等的问题;

(5)多边形面积——由拼图形及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进行迁移;

(6)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结合图形特征,具体由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进行迁移;

(7)正方体(体积):由长方体体积进行迁移;

(8)分数的性质:由商不变规律进行迁移;

(9)同分母分数减法:由同分母分数加法进行迁移;

(10)异分母分数减法:由异分母分数加法进行迁移;

迁移的过程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展现过程、突出重要环节,加深学生对迁移的感知体验,形成感知,从而自主抽象出知识与概念的本质属性,实现思维的转化过程。

(三)信息化比较思想策略

信息化类比分析策略侧重于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达到转化思维的目的,而信息化比较思想策略则是侧重于利用信息技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研究对象的异同进行辨别,通过思维的碰撞,最终形成系统性知识[4]。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两组画面。第一组认识一个数或一个计量单位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再通过学具配以折折、摆摆、画画等实际操作,感知单位”1”,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以及何为“平均分”。第二组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如六个苹果组成的整体、八面小旗组成的整体……,通过幻灯在银幕上依次显示。与此同时教师边引导边板书,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回答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所提出的有关问题。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诸多要素有了全面的感知,即而抽象概括,一个东西(一个苹果、蛋糕)、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些小旗、一片森林、一群羊、一队小朋友……)都可看作单位“1”(同时银幕不断显示这些画面,加深对单位“1”的具体理解——单位“1”小可小到比细胞还小,大可大到整个宇宙)。由平均分成2份、3份……,最后抽象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抽象出来的各个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就很自然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五、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化的成效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们通过对学生数学的测试和调查问卷分析发现:

(一)大部分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都有很大的提升

每学期我们对学生进行四次的学习内容的评价测试,设计内容的深度、题量,对同等年级的学生来说完成的时间是90分钟,而我们的教学实践班学生往往在50分钟以内完成,而且成绩还稍高于普通班。最近一次评价测试成绩如图1。

根据教材的评价标准,80分以上的学生属于优秀,而该班只用了测试规定时间的一半即(45分钟),优秀率却达到了90%,测试显示教学实践班的大部分学生在处理、解决数学问题时能适应紧急的情况,迅速做出正确判断,说明他们具备了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同时,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举一反三”、“公式的逆向运用”等等,说明学生达到了新课程标准指出的要求:“能有效地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并在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显然,学生具备了灵活性的数学思维。小学数学的简便计算一直是重难点,而乘法分配(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具有多样的变式:基本式、逆应用、把一个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借助于隐藏着的“X1”,更是让一部分学生困惑,而对于这个教学实践班的学生来说却轻松地掌握了,而且把乘法分配律的几种变式轻易地迁移到了分数上:

可见学生具备了灵活性的数学思维。而较高的测试优秀率也说明了“满足于一知半解,对概念不求甚解做练习时,照葫芦画瓢,不去领会解题方法的实质,定型化的推理,按习惯推理,不作深入思考,而造成丢三拉四的现象减少了”,说明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克服了肤浅性,有了深刻性。

(二)部分学生的数学思维有了创造性和批判性

课堂上一方面学生大胆去尝试、去猜想、去探索、去归纳,另一方面能自觉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去解决问题,说明了学生思维具备了一定的创造性。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 : 数缺形时少直觉 , 形少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百般好 , 隔离分家万事休。可见解决数学问题时,追求数与形的和谐统一性,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解法,不落俗套,这就是创造。可见,学生既享受到数学的和谐之美,又具备了思维的创造性。部分学生在概念、公式、法则和定理的学习中,已经认识它们的产生过程以及它们的发展,明确它们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以及所适用的条件,理解它们的实在含义,掌握它们的各种表达形式,也就是说他们已经牢固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批判性地看问题。不会人云亦云,也就是说他们具备了思维的批判性。

敢于批判深入人心,从班级整体情况来看,学生课上发言的人数增加了,勇于批判的人数也呈上升趋势。从表1来看,实验初的发言人次从70% 上升到100%,基本做到人人肯发言,其中含批判人次从23% 上升到90%,批判人次占发言人数的百分比从32% 上升到90%,由此可见,学生的批判意识已明显得到提高。

批判质量日趋成熟 , 学生批判质量的提高还表现为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出现。如遇上这题:2537÷300=8,我提问:被除数估成2500,估小了,除数不变,商比原商大还是小?用计算器验证一下。有些学生马上按要求验证,也有一大部分说:“可以不用计算器验证,只要将除数与商相乘,300×8=2400,结果小于2537,可知8比原商小了。”这个学生的批判是高质量的,思维是活跃的。他没有按着教师的思路进行考虑,这种创新意识令人称道。

六、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所起的作用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无法比拟的。创建一个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开放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了数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达到“以学生为本”的境界,从而大大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摘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创设有效情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趣味,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将会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具体形象思维,进而开拓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

上一篇:商标命名与翻译下一篇:传统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