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中的新技术应用

2024-05-31

美术课中的新技术应用(精选12篇)

美术课中的新技术应用 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联系得越来越密切。高中美术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成为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已经从过去靠课本、挂图的时代,进入了电子化、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高效地学习美术知识。

一、加大课堂容量,创设学习情境

美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使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而现有教材的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欣赏学习的需要,对于课本内容的延伸,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可能。我们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可以很好地搜索图片、文字素材和视频等教学内容,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结合相关软件,可以制作精美的课件,也可以单独用ACDSee进行图片展示,或者利用《暴风影音》进行视频的播放,用《千千静听》进行音频的播放等等,这些方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针对课堂情景的创设,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元素更好地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融入知识的探究中,促进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在这里,也许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受:需要的图片和音频资料很好找到,但是在百度搜索到了一个很好的视频资源,却苦于不能下载,如果在没有上网条件的多媒体教室或者想做到课件里,就成了难事。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款软件,那就是《硕鼠》,官方网址为http://www.Nvcd.com,它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下载视频,并且能够适用很多视频网站,如优酷网、土豆网、酷6网等等,它为我们教学资源的下载开通了绿色通道。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开发校本课程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开发校本教材成了我们的一个首要任务。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美术的学习实践出发,我们能够想到很多校本课程,如剪纸、绘画、泥塑、木雕等等,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能不能把信息资源转换为校本资源呢?这里我们充分利用了学校的微机室,开设了电脑设计和电脑动画课程,并且利用适当的软件,进行美术设计和动画的教学。因为学生均在信息技术课程上打下了很好的电脑应用基础,所以在软件应用上就容易了很多。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让学生熟悉了软件的基本操作后,主要针对数码照片色调调整、照片元素的合成和宣传招贴的设计展开,让学生在循序渐进地培养兴趣的同时,鼓励他们敢于尝试创新,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好的美术设计作品。学生的兴趣浓厚,作品水平不断提高,充分利用18课时的时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甩曲时,我们从基本的软件操作入手,培养学生制作简单的路径动画和形状变化,然后逐渐加入网页动画设计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根据网站的主题,做一些适合的宣传动画,既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又提高了对网络的认识。

另外,我们充分依托校园网站,以此为目标,让学生结合软件的基本操作,开始学习设计网页,建设学科主页和静态的网页内容,让学生去创设一个网站资源,充分利用学习小组,分工合作,这样做,加强了团队合作的凝聚力,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选择性和自主性,使知识应用和学科建设达到了互相促进的双赢效果。

三、多渠道营造交流平台

信息技术让我们变成了地球村,通过QQ、飞信等沟通软件,我们能在创建的群里大胆发言,相互交流。同时老师也能把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飞信让家长及时掌握,促进了家园联系与沟通。通过博客和论坛,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困惑,老师只要有空,就可以在课堂之外去帮助学生答疑,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采取此种方式,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他们既可以解惑,也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答疑;双方既是学生,也可以是老师,使自己不断成长和增强成就感。同时在假期里,学生不用出门,只要有数码相机,就可以把自己的绘画作品通过邮件发给老师或者发布到自己的博客,联系老师点评,了解到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不足,老师也可通过网络交流,适时辅导,让学生在家里就可以轻松学习。

四、网络资源变成学习资源,师生共同进步

当今社会要求我们终身学习,不但是学生要进行知识更新,老师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有些网站集聚了很多优秀的画家和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参与其中,不断地吸取一些营养,以补充自己的不足。比如雅昌艺术网就是一个很好的网站,大家对它也许都不陌生,注册一个自己的账号,就可以听到更多同行和专家的声音,这些真是要感谢信息技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可以说,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完成高中美术教学目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生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唯有努力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满足学生的美术学习需求,从而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美术课中的新技术应用 篇2

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姓名:张修玲

学校:洛河中心小学 电话:***

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洛河中心小学

张修玲

摘要:新课程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要求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要创新首先就要产生问题。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在教育领域引起一场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对于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主动有趣的提问、解问、生问的环节,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问题能力,促使他们创造性发展。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美术课堂教学

一、信息技术对美术教学的影响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依赖有限的教学资源把美术知识和图片资料传授给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如果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美术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艺术素养,培养协作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所要达到的综合目标。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美术教学,可以借助网上大量的教学资源来丰富美术教学内容,使得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引导学生在网上这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来进行学习,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能轻松实现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在教学《标志设计》这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标志,多途径收集图片、光盘、实物等资料,教师则查阅相关网页,下载有关标志的教学信息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网上进行欣赏。这样的教学对教师来说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对学生来说,丰富了欣赏内容,增加了欣赏兴趣,培养了欣赏能力,激发了创作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以标志的知识引导学生在网上进行研讨,这就更大大扩容了教学信息量,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对所获取信息的交往能力。更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实际操作中应遵循的原则 1、经济实用原则

现代信息设施的建设是一项花费大、耗精力的工作。它的目的是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时,要注意趣味性、实效性、典型性。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信息环境的创造要利于学生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便于引导学生创新、实践。对不利于教和学,不能实现高效率的美术教学,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利用网络等形式实施教学。

2、分层性施教原则

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这就注定教学没有一个铸就的模式。不同的学生由于在性格、智力上存在差异,施教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不同。教师应在关注共性的基础上注重个体的差异发展。有的孩子电脑绘画技能强,有的孩子利用网络资源自学能力佳,有的孩子网页展示交流作品水平高,等等。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研究、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和获得主动探索的经历,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向书本、向社会、向生活索取知识。

3、科学创新性原则

美术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群体活动。教师在开展“以问为主线”的教学活动时,既要遵循学生的智力发展特征,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既要注意问题设置的全面性,又要注意探究问题的针对性。课堂教学涉及的问题难度不能太大,要让学生经过网上查询、人机互动、实践证明等多种途径得到问题的解决,从而在快乐的活动中得到锻炼,问题意识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另外教师引导学生产生问题、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形式要不断丰富、不断更新,让“问”永远充满生机,永远吸引学生。

三、现代信息技术适用于美术教学的几个方面

1、在美术欣赏方面,互联网上有世界各国的著名美术作品,随意打开任何一幅作品来欣赏、下载打印、编辑。还可放大作品仔细欣赏作品局部笔触。同时还有作品情况、画家生平、解说、音乐等,为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极大的缩短了教师学生收集资料、编写文字等繁重的劳动。

2、从创新的方面来讲,在电脑绘画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和颜色进行绘画创作,学生可以自由创作,驰骋想象。

3、从指导、示范、汇集的方面来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上美术课,教师不仅可以通过主机对学生在分机上的作业予以指导、示范,也可以将任意一个学生在分机上的作品示范给全体学生鉴赏进行展评,这一点儿要比传统教学看的接近、更真切。还可以将学生的作业汇集到一个文件夹里,形成作品集,供全班学生鉴赏,或发布到网上,提供给有上网条件的学生和家长在自己家里鉴赏,也可以从网上征集到家长的反馈意见。

4、从整个美术教学来看,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更符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美术教学的本身就进入了教学现代化的行列,而通过网络传播美术作品则体现了面向世界的要求,对于各种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则迫使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努力与未来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对高年级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民间艺术作品》、《中国建筑介绍》、《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邮票》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性的提出是美术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与难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综合性既是融美术和学习领域为一体,也是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并且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首先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开阔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电脑美术,包括绘画、设计、动画等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美术教学内容,设计制作必要的教学课件,开展形式灵活,多元化的美术教学。学生则可以引导进行简易的电脑绘画、设计等,着重于认识、理解和参与,激发持久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开展综合性的学习。如练习绘儿歌、童话、神话、日记等配画、插图。另外也可以用综合材料制作面具、头饰,并投入表演等。对设计简易的布景、海报、课外或校园的情报专栏等专题性的手抄报以及校内或户外的文娱、体育、少先队等项活动的设计制作、展示。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这个“好帮手”进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主动请教他人,并积极与同学、老师或家长合作设计制作。还注意学会在网上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建立档案、资料库,不断进行参考、比较,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与学习。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多媒体;美术教学;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教学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美术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是学生提升艺术品位、提高艺术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最适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尤其是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更是非常有必要。所以在美术课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应该从教学之初就开始,备课、讲解等环节都要有所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在美术课中应用的优势

很多教师都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并且能够发挥其优势进行高效的辅助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声音、影像的叠加,更具有形象直观和进退自如的特点,可以反复播放,便于细节部分重点观看。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新奇的事物,具有对新生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新奇有趣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建构。而且这种技术手段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最为强烈,尤其是在欣赏课中应用,影像清晰、逼真,可以有效提高美术教学欣赏课的效果。如果单纯依靠教师搜集一些图片进行欣赏课的教学,容量小、效果也差。但是应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给学生欣赏大量图片,容量大、效果逼真、可以反复观看。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美术教学的注意事项

美术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培养的学科,所以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时,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趋势,不能因为图像的大量应用而忽视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美术教学时,要增强师生的互动和交流,避免将人机交流代替师生交流。课堂教学如同放电影一样的连续播映,带给学生视觉疲劳,也是多媒体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有优势也有弊端,应该扬长避短,尽量发挥优势,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应用,都应该以科学性和实效性为前提,保证应用的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

电子白板技术在美术学科中的应用 篇4

在这里,我就《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课的教学实例谈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电子白板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有效进行新课导入是美术教学的一个关键,以往没有电子白板的情况下,教师大多是采取单刀直入的方式直奔主题,但是这种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却可利用其相关功能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导入中,我就充分运用了电子白板的功能,其教学设计如下:

教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看好的动画片,请同学们仔细观看,等下老师还有问题要问。

(通过电子白板资源库,播放《兔八哥》动画。)

教师:刚才的动画片大家熟悉吗?里边的主人公是什么动物?

学生:《兔八哥》,主人公是一只兔子。

教师:是的,那同学们,你们说说,动画片中的兔子和生活中的兔子有什么异同呢?

(用电子白板的拍照功能,截取动画片中兔八哥形象,同时从白板资源库调出生活中的兔子照片。)

学生:它们都是长长的耳朵大眼睛,但动画片中的兔子是像人一样站着走路,更加活泼聪明,把猎人耍得团团转……

(教师启发学生,肯定学生的正确回答,利用电子白板的遮帘功能,逐一揭示本课将要解决的问题,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这种导入方式,充分利用到电子白板的图像抓取、影音库调取及遮帘功能,让学生理解动画形象取自于生活,但是经过了作者的艺术升华,从贴近学生和易于学生理解的这个实例初步理解课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电子白板指导学生对比观察,突破透视线分析这一教学难点。

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我利用电子白板的标注功能指导学生对比观察。

如分析齐白石老先生的《虾》和真实虾有什么不同时,白板同时展示绘画和虾的真实照片,同学们边找不同,我边用白板笔标注,如圈点作品中虾和实际生活中虾的眼睛,比较得出作品中的眼睛更加突出,显得更加灵动;再如圈点作品中虾和实际生活中虾的腿,比较得出作品中的虾的后腿更短,前腿更长,显示出虾较强的摄食能力。在圈点时,我通过选择笔痕的不同颜色进行成组标注,便于学生清晰比较。

在分析《开国大典》这幅作品的时候,电子白板的标注功能更让学生对于画面的透视关系一目了然。同学们在之前学习过单点透视的原理,即物体近大远小,透视线集中消失于一个灭点。

那么在分析《开国大典》这幅作品的时候,我通过画出灯笼的透视线,使学生发现距离观者最近处的灯笼其实并非正常的透视关系,而是做了一定的处理。在画建筑的透视线的时候,发现画面中的廊柱也非真实的透视关系,至少减少了两根,当我们发现画家的这两点主观处理后,画家为什么这样画就很好回答了,无非就是为了突出画面的主体人物。

教学中我还让学生上台用白板笔画出主席周围事物和主席之间的空间关系透视线,从而找出透视线的规律,让学生理解画家是如何使观者的视觉集中在主席身上的。这种直观的方式使这部分本来在传统教学中很难理解的透视问题变得直观易懂、一目了然,轻松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利用电子白板进行细节分析,有效落实教学重点。

在进行画面细节分析这个重点上,我利用了电子白板的放大镜功能,引导同学观察画面中的细节比现实生活中的好在哪里。如菊花代表了当时的时节、主席身前的话筒比真实的排列更加整齐,主席双手拿稿的姿势比真实情景更显庄重,画面中晴朗的天气比真实中的阴天更能烘托出那日的喜庆气氛,等等。说到哪一处,放大镜指向哪一处,使细节始终清晰可见,即便教室后排同学也都能紧跟教学节奏,这是以往的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切实落实了细节分析这个教学重点。

四、利用电子白板进行归类游戏,加深学生对本课课题的认识。

在《虾》和《开国大典》分析结束后,我设计了一个归类游戏的环节,在电子白板的资源库中调出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让学生通过电子白板的图片拖拽、放大、挪移等功能,对三组作品进行归类和简单赏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论是表现性作品还是再现性作品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这一环节很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教学的时效性。

回顾以上教学过程,电子白板的应用给了我深刻的从教感悟。其实在课堂中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并不繁复,涉及资源调用、屏幕拍照、标注、遮挡、放大镜、图片拖拽挪移等,但是却足以把课讲得生动有效。作为从教9年的教师,9年前,这样一课只能是面对课本口述;5年前,班级有了投影幕,实现了在屏幕上边指划的过程,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电子白板的诸多功能直接作用于透视线分析、细节观察等教学重难点。突破知识重难点的同时,节省了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使内容更加充实,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在实践中的初步尝试,仍需不断努力学习,进一步提升白板使用的技巧,用丰富多彩的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美术课堂教学的内涵,创建高效课堂。

摘要: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的电子教学系统, 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更为美术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美术课中的新技术应用 篇5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的涉及面也越来越广,跟生活的联系无处不在。美术是一门可视的艺术,单靠说教、展示范画、名作复制品等教学道具,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尽管教师的教学互动能力再强,能展示给学生看的视觉艺术实在非常有限,更别说让学生学习鉴赏美术的新兴学科——多媒体、动画艺等视频艺术。因此,多媒体技术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如下:

一、直接性。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直接的将课本的内容视觉化,首先可以将教学内容、视觉图片按自己的需要最大化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美术作品的内容,加上老师的讲解,完全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直接读懂作品。单凭这点,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二、生动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多张或多种静态美术作品整合成动态作品,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寻找多元素材,丰富教学相关内容,深化教学要点,培养学生兴趣。对于一些重要知识要点和人物,可以播放相关动画片或出色电影给学生了解学习,增加课程的趣味。

三、深刻性。多媒体技术是时代的产物,能够结合教学是教育的福气。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对教学内容的进行静态、动态、有声三者相结合的立体剖析,使得原本单一的内容立体化,令其教学意义更为深刻。教师还可以针对教学内容亲自制作拍摄相关短片利用多媒体平台展示教学。让学生更为深刻的了解艺术的多元性和生活的艺术性。

美术课中的新技术应用 篇6

【关键词】分层教学 信息技术

目前,我省正大力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是素质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学信息技术课正是为了使学生能全面发展,适应社会这一要求而开设的,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思维难以拓宽,自主性难以得到发挥。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该如何实施,怎样才能发挥课堂的最佳效益。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学观念的转变,分层教学被应用到教学当中,使课堂变得优质而高效,那么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呢?

一、学生的动态分层

在学期开始我主要根据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将全班学生相对分为三个层次,即A、B、C三个组。A组学生是对计算机很感兴趣,学习自觉,理解接受能力强,能达到熟练操作的水平。B组学生是对计算机只有简单操作水平,不能熟练操作,在学习上欠缺强烈的进取心,一般情况下这组人最多。C组学生是计算机基础差,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层次的划分与老师对学生情况的掌握密不可分,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学生层次确定后,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做出必要的调整,鼓励学生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

二、各教学阶段分层

1、教学目标分层次

确定教学目标要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确定,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的原则,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例如,在上第四章《4.4综合活动:我的家乡》一节时,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出“能够自己设计网站的主页”的教学目标,而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能够制作具有超级链接,图文并茂的网页”的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分层次

教学过程分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我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分层次提出了不同的教学任务,在任务驱动方法的指导下,把不同教学目标整合、细化成为几个教学任务,难易不同,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例如,在讲《3.1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节时,这一节内容应该是初中课本的难度,我先用3-5分钟的时间向学生展示《爱鸟报》《中学梦之旅》等电脑作品,提高学生的兴趣。对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来说,我一点,他们就知道哪是“艺术字”、哪是“文本框”、哪是“自选图形”,对下发的素材就可以开始探究了,如“艺术字”对话框中各种按钮的修饰作用,各种文本框的边框样式,各种剪帖画。他们的进度比一般同学稍快一些,学习内容稍深一些。对中等水平的学生来说,需要充分准备并利用制作好的半成品让他们自己去加工,去尝试。而对于差些的学生来说则需要说的更加祥细,甚至有些操作步骤也要作简单的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快的好的充当差些学生的“小老师”,帮助我指导差生。个别辅导时,对差生尤其需要关注,让他们在自己原先的基础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3、课堂练习分层次

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分层次的练习,难易适度,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及检测学生是否达标。分层次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对强化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检测学习目标的落实情况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分层教学的具体体现。那么在设计练习时就要有难易程度之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各有所获”。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少选,而优等生可全做。这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考核,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从练习上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练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饱”。从练习难度上又要设计难易程度有差异的练习,分为基本题、变式题和综合题,要求各层次学生都能完成基本题和变式题,达到大纲规定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完成综合题。

4、考核与评价分层次

由于采用了分层教学,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不同,为了有效的反映出学生在原有知识点上的进步,必须进行分层评价。如果再以一张试卷的分数来评价学生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效,势必会造成不公平现象,并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果也反映不出学生实际的掌握水平以及提高的幅度。因此,应该采用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的方法,主要看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标准。对优秀学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对中等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比较差的学生,应该寻找其闪光点,采用表扬评价,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让提高快的学生升层,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上机安排分层次

因为信息技术是在计算机机房中进行组织教学的,所以恰当的排位置也是很重要的。我将水平高的学生安排在机房的边上两排,而让中层和低层学生交替坐在中间三排,方便老师对他们的指导教学,低层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从心理上说,愿意接受比自己稍微好一点或者差不多的同学的帮助,高层学生在一起学习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得到提高。这种排位置的方法,有利于老师上课进行组织教学,有利于进行个别辅导,也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由此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上机安排可以由老师灵活掌握,也可以使学生分组时兼顾好中差,这样比较有利于相互学习。

分层教学有效的杜绝了有的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很难掌握,而有的学生却觉得所学内容过于简单这样一种知识水平不平衡的矛盾,并且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基础差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使优等生课课都吃得饱,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的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景生,李娟,徐恩芹.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网络道德行为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6月.

美术课中的新技术应用 篇7

一般认为多媒体技术是指对多种载体 (媒介) 上的信息和多种存储体 (媒介) 上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技术, 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网络和通讯技术, 应用软件开发工具, 使用计算机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 (如书籍、商业文件、报刊、唱片、电影、电视节目、语音、图形、影像等) 等。

一、多媒体技术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情况

(一)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必要性

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往往是由多个基本教学活动组成, 当一种媒体的传递不能满足需求时, 其他媒体可以补充。 因此, 需要对性能各异的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 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 交互应用, 协调统一教学效果。

(二)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的优势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可以简化教学内容, 加快教学节奏, 提升课堂教学密度,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多媒体手段直观新颖,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 同时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的信息最容易被人接受且容易记住。 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媒体, 集光、形、色于一体, 直观形象, 新颖生动, 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彻底改变“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2.丰富的表现力。

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 声音、 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 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 有利于学生记忆, 形成利于学生进行联想的线索。

3.自主式学习的良好实现。

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 而且可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 更具有交互性, 改变了传统的、被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 因而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并为其实现探索和发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 真正让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甚至自我创造新知识。

4.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可以使教学信息双向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 教师面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教学辅助手段传送的信息是单向的, 无法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与交流。 如果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引入教学过程, 则不仅能实现学生与计算机之间交流, 而且能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

总之, 多媒体教学以它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化抽象为具体,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集中解决教学重难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三) 多媒体教学的主要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在教育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并形成以下几种模式。

1.多媒体投影教学。

多媒体投影教学就是将多媒体投影教学系统作为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引入传统教学中, 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得以优化的现代教学模式之一。 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液晶投影机、VCD、录像机、实物展示仪、电子白板、扩音设备等组成。 在该模式中,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投影设备将有关教学内容采用动画、图像、声音形式编制成多媒体课件, 边演示边讲解, 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加深学生理解, 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2.多媒体交互教学。

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是在多媒体投影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构建的一个现代化多功能计算机局域网络教学系统。 在该模式中, 教师和学生是由网络联系起来的工作站, 教师可以做到讲、演、练三位一体化教学。 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适时使用学生机进行实践操作, 真正做到讲、演、练三位一体化的同步教学, 实现教与学、学与用的最佳结合。

3.远程网络教学。

远程网络教学是指区域利用多媒体互联网进行的教学活动, 主要由多媒体服务器、多媒体计算机、光缆和多媒体教学资源信息库等组成。 网络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是共享的, 为求学者提供了平等享用教育资源的机会, 网络教学的兴起使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得到继续学习的机会, 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顺应时代潮流。

二、在多媒体教学中应解决的问题

应用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但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注意解决好三个关系

首先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看教学内容是否需要, 主要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 其次是“效果与效率”的关系。 一般原则是:用语言、文字、图形等多媒体形式就能表现得十分清楚的内容, 就不需要也没必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搜集影像资料、 制作动画片断。 最后是“现代与传统”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认为多媒体技术可以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 片面追求感官效果, 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也是不提倡的。

(二)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因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而被削弱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是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不易解决的问题的, 且无法取代教师。 教师凭借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生动的讲解, 通过师生间的情绪感染,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使学生自觉参与到新的教学中, 这种作用不但不能削弱反而更需加强。 另外, 由于课件事先做好, 灵活性可能较差, 因此有时会限制教师的临场发挥, 这就要求教师发挥自身作用以解决这个矛盾,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 解决好课件的播放速度与学生记笔记的关系问题

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中由于教师不需要在黑板上板书, 加快了讲课节奏, 因此可能出现学生做笔记忘了听课、听课又做不了笔记的问题。 如有可能, 教师可以事先将讲课提纲发给学生, 让学生做好预习, 这样学生就可以专心听课而不用再想着做笔记的事情, 这对教学效果的增强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 多媒体教学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 一方面可以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提高素质。 另一方面, 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但这些不应该阻碍多媒体教学应用的发展, 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值得我们长期深入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会给信息技术课程的顺利进行带来重大改革, 使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都显著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积极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信息技术课教学中, 以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要认识到,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 表现出自身的很多优势, 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理论有机结合, 才能发挥其巨大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课,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逸文.冷眼相看多媒体教学[J].教学仪器与实验, 第17卷, 2005 (1) .

[2]丁俊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 2006 (5) .

[3]马占山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B].青海师专学报 (教育科学) , 2005 (6) .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篇8

一、多媒体技术信息量大,资源丰富,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收集

教师要给学生传授丰富而又广阔的知识,靠传统的教学方法,速度慢、范围窄,限制了信息量的扩充。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认识美术,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解决此问题的必然途径。

在备课阶段,可以利用光盘和网络查找大量教辅资料,再配上音乐、解说词和画面文字提示。做成的课件可长期存放在电脑内,随用随取,既丰富了教师讲课内容,又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十分明显。例如:在乡土教材《戏马台》一课中,我自制了课件。首先,我安排了戏马台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项羽的雕像作为课件的序曲,课题的书写也由计算机处理,这样既表达了本课的主题,又使人感到亲切。接着我选择了《戏马台》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和雕塑让学生进行浏览,伴随着古琴曲的背景音乐和我配上的解说词,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后,我就《戏马台》的起源,《戏马台》的建筑特色及人物事件组织课堂讨论。在设计课件时,我将学生讨论中可能提到的建筑物或事件场景缩小后放在屏幕一角,在讨论中如学生提到时,我就用放大程序及时进行全屏显示,形象清晰,人机配合,协调自然。

二、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师生互动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形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与被教的关系被看成配合式、对话式的关系。师生之间由于年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心理、生理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发展。过去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最终以大家临摹逼真为最佳结果。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基本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仅有的一点灵感也逐渐在临摹中泯灭。现在有了互联网,师生间的隔阂得到了逐渐消除,传统的教师备课、授课,学生被动听课的方式,转变为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进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习质量。教学方式也由单纯的知识熟记,知识再现型转换为理解型的思维教学。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学生可以网上学习,根据教学内容,多方寻找资料进行研究;教师也可以在网上指导答疑,相互交流,教学相长。上课时,请学生介绍他们的调查、研究成果,师生共同讨论。这种师生互补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中所积极倡导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也为美术教育闯出了一条新的路子。

三、多媒体技术,让美术欣赏课变得丰富多彩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它所涉及的内容极具广泛性和综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美术的审美特点出发,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类优秀的美术作品的介绍和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感知记忆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中获得知识、审美经验和享受,进而掌握美术欣赏方法,提高审美水平。

传统教育媒体是:语言与印刷品。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解读。往往因为形式单一而缺乏趣味性。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媒体有:录像机、幻灯机、实物投影仪、组合音响、计算机等。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信息的搜集和传播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能以全方位、立体、动态的方式进行,直观形象地展示教育信息,而且可以多种方法组合,有效地交替使用,以全面刺激学生的视觉(眼)、听觉(耳)感受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图片展示是美术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在选择用于课堂展示的图片时,首先要注意选用的图片画面要清晰、层次要分明、色彩感要强。有可能的话,最好编制成可以局部放大,便于对画面的细节部分进行分析的课件。其次,在展示绘画步骤图时,要把整个绘画过程高度概括为几个关键性的画面进行展示,要注意结构上先简后繁的条理性和色彩上的先淡后浓的层次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插入有动态绘画过程的部分。这种既有步骤又有进程的展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绘画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

在美术课件制作中,为拓展学生的想象与联想的空间,深化作品的主题,可精心挑选适当的音乐作背景,做到视听结合,情景交融。这样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最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美术欣赏课在采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时,应根据美术欣赏课的特点来选择最适当的媒体。使之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及能力。只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最有效地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优势,美术欣赏课就会有质的提高。

美术课中的新技术应用 篇9

本文试以一例大班实验美术活动《 舞动的点线》 作为切入点, 分析信息技术在不同教学环节中的运用。幼儿实验美术, 是在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 十二五”规划课题《 新课程理念下, 幼儿实验美术的课程开发与实施》 中提出的新的课程文化。课程以感受、发现、探索、体验为活动设计思路, 以实验性与探究性、不确定性与游戏性、注重幼儿内在情绪情感的表达形式为课程特征, 凸显开放、合作、探究、对话的课程特色。 活动《 舞动的点线》 贯穿“ 先玩后导, 先做后得”的课程性质, 以“ 玩”与“ 探索”为主线, 走近抽象表现主义先驱杰克逊·波洛克, 了解绘画作品、绘画方式的多样性, 体验用不同方式表达内心感受的乐趣。活动将美术欣赏与创造表现相结合, 在每个环节有侧重地使用信息技术, 让幼儿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对绘画进行探索, 感知美术要素和绘画特点, 尝试在表现活动中用不同的肌理、点线的交错、色彩的层叠, 表达对事物的感受, 提高审美表现能力。

一、以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氛围, 有效推动幼儿的学习

美术活动离不开感受欣赏, 离不开表现创造。 在通常情况下, 教师会在活动的导入阶段进行多媒体演示, 利用其声情并茂的特点, 把信息技术作为主角, 集中幼儿注意力, 引发其学习兴趣。其实信息技术也可以充当配角推动活动的发展。

在案例活动中, 教师可以根据大班幼儿的经验、动机特征和认知水平, 在导入环节, 把信息技术设定为“ 环境”, 作为幼儿的隐形教师。即把情境的创设指向信息资源, 发挥其环境的支持性和情境的启发性。 教师在活动前的过渡环节, 可设置预先制作的滴洒画幻灯片循环播放, 利用信息技术为幼儿创设一个展示各种绘画作品的环境, 让幼儿对活动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同时也为活动中处理幼儿的个别差异埋下伏笔。 在活动的导入环节, 教师从幼儿看得见、摸得着的绘画工具入手, 抛出问题:“ 没有笔, 用什么作画? ”把提问的目标指向幼儿触摸到的实物。孩子通过多通道参与法, 想一想、看一看、亲自动手试一试, 带着问题, 在“ 玩”材料中主动探究, 酝酿意象。 幼儿对制作材料的思考, 可以使活动顺利地切入到滴洒画的主题上去。

信息技术在这其中发挥着隐形的支持作用, 支持着幼儿在环境中受启发。在抽象画欣赏活动中, 幼儿无法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体验, 那么我们就可以尝试把活动前期的丰富经验定位为各种感觉, 多角度、个性化地体验事物三方面的联动, 而非单纯的视听冲击。 除了笔以外, 黏土、剪刀、纸张、颜料等材料都是学前儿童喜欢尝试与操作的材料, 对它们的探索与游戏不仅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 也使他们对艺术语言与材料有了相当的认知与经验, 从而成为其美术创作的技巧储备。

材料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 丰富的材料为幼儿的“ 玩”提供了物质的条件, 适合的环境是幼儿的隐形教师, 可以推动“ 玩”的发展与延伸。 当材料与环境相互作用时, 幼儿的认知就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获得提高。 适当地感知美术材料或学习内容, 让幼儿经过切身体验与思考, 拉近幼儿与学习的距离, 既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也能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发现问题, 引发思考, 达到自然导入活动的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介入, 突破教学难点, 化静为动, 化难为易

每一个活动都有其重点和难点, 美术活动也不例外, 如何化解这些重点和难点, 让幼儿更好地掌握它, 这时教师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再现情境, 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幼儿思维融合在一起, 帮助幼儿受阻的思维顺畅发展, 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 进而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增强教育效果。

在案例活动中, 借助信息技术的介入, 引导幼儿感受与观察美术材料与大师杰克逊·波洛克的绘画方法, 把静态、内化的过程, 以小视频的形式介入教学活动当中, 用小蜜蜂生动的形象吸引孩子的眼球, 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教学活动中。虽然有的孩子只是看到了欢快的小蜜蜂, 但是, 视频已经捉住了所有孩子的视线, 有的孩子发现视频中正在作画的画家, 在一个孩子提出来之后, 所有孩子的观察重点都转移了, 他们发现了画家不同于传统的作画方法, 结合幼儿原有的绘画材料, 孩子们轻易地提取了关键信息, 突破了本活动的重点———探索各种生活材料, 了解了绘画方式的多样性。

所以, 方法的传递, 不是单纯地教与学, 更多的是幼儿的体验与积累, 幼儿通过与材料、与人的互动, 发现了种种问题, 在实践中获取了知识, 通过信息技术的引领, 化抽象为具体, 化静态为动态, 把模糊不清的意象转变为清晰的概念, 内化为自身的经验。

三、利用信息技术, 实现课堂调控

即使利用信息技术, 也要注意活动形式要富于变换。 长时间的多媒体演示会使幼儿厌倦、注意力分散, 因此,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 要动静交替, 使个别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相互交替, 游戏与非游戏交替, 做到有张有弛。在幼儿表现、表达环节,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情感的易感染性, 播放悠扬的乐韵感染幼儿, 让其产生涟漪式的情感效应, 取得浸入式的渐进效果, 使师友达到双向投入的境界, 并得到心灵上的感应, 形成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

教师可以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伴随幼儿的活动过程, 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 愉快的创作环境, 让幼儿在尝试—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根据自己的想法, 别出心裁地利用材料进行造型, 制作出和平常不一样的画作。 作品中呈现的点线因为孩子不拘一格的绘画风格而舞动, 因为他们活跃的思维而舞动, 因为他们的探索而舞动。 音乐的激发与放松作用,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游戏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孩子们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在此环节, 有的幼儿会出现欲罢不能, 抽身不出的状况。 这时, 教师可以播放特定的音乐 ( 或教师在日常过渡环节使用到的乐曲) , 把幼儿的注意力逐步集中, 按照音乐的提示把注意力转移到教师组织后续活动当中, 这样可以让教学环节过渡得更加自然、顺畅。

四、利用信息技术, 欣赏对比, 经验提升

在美术活动中, 经常采用五种评价方法:“ 大画板展示互相交流法”“ 小组式展示轮流介绍法”“ 画展式展示文字说明法”“ 投影仪展示精品推出法”“ 评比展示现场打分法”。教师可以根据每一次美术活动的需要, 安排不同的评价与交流方式。

在表现创造环节结束后, 教师推出了“ 和大师碰撞”的幻灯片, 请幼儿观看, 在和幼儿的对话中融合审美要素帮助幼儿理解, 使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这样既拓展了幼儿的知识面, 又在对比自己和大师的作品中, 提高了审美感知水平。 在活动评价环节, 教师把个别幼儿的前后绘画作品制作成了幻灯片, 让幼儿进行对比观察, 在清晰的比较中, 让幼儿感受到画面从平凡到精彩的美丽变化, 并逐步形成概念。 幼儿分享自己的学习过程, 同伴们参与“ 点评”, 孩子们在互动而自主的评价中展示自己的创作风采。 这样, 既满足了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 也学习了别人的创作方法, 同时也提高了审美、辨析、客观评价自我的能力。

信息技术参与下的互动式教学活动评价, 能让知识层层递进, 达到积累、提升的效果, 在互教互学中, 幼儿的个体经验上升为集体经验。从对材料的探索, 到表现手法的探索, 到最后经验的提升, 遵循着孩子接受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和思维特点, 整个活动在信息技术的助推下提高了各环节的质效。

无论是利用信息技术充当“ 隐形教师”创设学习氛围, 还是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帮助课堂调控, 目的都是让信息技术成为幼儿的“ 良师益友”。 在信息技术合理使用的前提下, 那种灌输的、被动的、模仿的、纯训练的教学过程, 逐渐被建构的、主动的、创新的审美情趣和自由表达的新的教学方式所替代。 信息技术已然成为课堂上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 在选择上教师要根据幼儿特点, 根据活动内容, 着意筛选主题突出、干扰因素少的资源;在设计活动时, 需要打破思维定式, 权衡信息技术与其他教育策略之间的主次, 有侧重、有偏废地把信息技术落入各个教学环节;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要着力于启发幼儿的创意, 让他们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美和发现美。

孩子在发展, 教师在发展, 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实践也在发展。 信息技术在美术活动中的起点与落点有待我们在深入幼儿心灵世界、理论结合实际中进行研讨式和案例式的孜孜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美术教学之路还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断地上下求索。

附录———教案:

大班实验美术活动:舞动的点线

一、设计意图

画家波洛克打破了绘画的“ 常规”, 他的抽象画风和滴撒绘画方式独特地表达着他对事物的理解与情感。走近大师, 了解绘画作品、绘画方式的多样性, 体验用不同方式表达内心感受的乐趣, 有利于幼儿运用各种要素创造性地表现美的形象, 丰富实践经验。本次活动将美术欣赏与创造表现相结合, 在欣赏名画的基础上, 感知其美术要素和绘画特点, 对绘画进行玩的探索, 尝试在表现活动中用不同的肌理、点线的交错、色彩的层叠, 表达对事物的感受, 提高审美表现能力。

二、活动目标

( 一) 欣赏波洛克的作品, 了解绘画方式的多样性。

( 二) 在添加肌理的基础上, 尝试用滴撒法表现点线的多种变化和色彩的层次美, 绘制半立体作品。

( 三) 愿意与同伴合作, 体验运用不同工具绘制作品的乐趣。

三、重点

探索各种生活材料, 了解绘画方式的多样性。

四、难点

尝试用滴撒法表现点线的多种变化和色彩的层次美, 绘制半立体作品。

五、活动准备

( 一) 知识准备:从生活中感知抽象画。

( 二) 材料准备:

1.水粉颜料;

2.压舌板、勺子每组一份;

3.布条、纸杯、纸碟、纸筒、吸管等废旧材料;

4.白乳胶、双面胶、抹布每组一份;

5.幼儿罩衣;

6.音乐、视频、电脑、PPT;

7.展示架。

六、活动过程

( 一) 材料导入, 引发兴趣。 ( 多媒体展示)

1.抛出问题, 激发思考。

幼儿观察活动材料, 教师提出问题:“ 运用现有的材料, 可以怎样作画? ”

2.试“ 玩”材料, 分享经验。

教师的提问, 激发幼儿思考, 幼儿用各种工具进行绘画探索, 酝酿意象。

邀请顺利运用“新”绘画工具的幼儿, 说说自己的做法。

教师提问:“你用了什么工具, 怎样画出来?”

( 二) 走近大师, 视觉冲击式享受。 ( 视频)

幼儿观看视频《 波洛克》 , 调动视觉、听觉, 提取关键信息, 建立概念, 构造与画家相仿或者一致的表现手法。

教师提问1:“ 你看到了什么? ”

教师提问2:“他是怎样作画的?运用了什么工具?什么方法?”

教师提问3:“和你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 三) 时间探索, 作品呈现。 ( 音乐)

幼儿自由邀请同伴, 自选材料, 利用材料做出肌理效果, 把想法外化为可视的美术形象。

教师引导:“ 怎样让画面看起来舒服呢? ”

( 四) 欣赏对比, 经验提升。

教师在提问中融合审美要素帮助幼儿理解作品, 幼儿用语言或肢体表达对作品的感受, 对比自己的作品和大师的作品, 提高审美感知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桂英, 许晓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分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05.

[2]王悦娟.回归童心的美术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美术课中的新技术应用 篇10

幼儿园以往的美术教育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固定的教学内容、古板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不但缺乏新意, 而且容易扼杀幼儿丰富的想象力。本土幼儿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一) 美术教学类型单一

幼儿园实际的日常美术课中, 幼师的美术教学以油画棒和水彩笔为主要的绘画工具。纸工活动要用剪刀, 对于自控能力不强的幼儿来说, 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同时纸工活动后的纸屑难以收拾, 增加了教学成本;泥工活动有味道但脏, 作品不易保留, 时常会把橡皮泥类的东西丢在地上不易打扫;水墨画要用毛笔和墨汁, 存在应用上的麻烦, 而且容易弄脏桌椅;由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原因, 欣赏活动效果不够明显, 所以几乎省略。

(二) 美术教学形式枯燥乏味

在实行分科教学的幼儿园, 大部分美术教师性格比较内向, 或者年龄偏大, 课堂上以教师讲解、示范、幼儿完成作品、讲评为主要教学形式。因为幼儿教师工作繁琐, 教师通常会利用平时的美术教学进行嗓音的保护和调节, 因为只有在美术活动中, 孩子们才会安静地闭上小嘴巴, 去投入创作。于是, 简化了的课堂程序和少动嘴、少动脑替代了幼儿园的日常美术教学, 课堂上, 一支白色粉笔、一幅成品范画即是活动流程的全部, 而正规的美术活动只有在举行观摩活动时才会刻意准备和精心设计。

(三) 幼儿作品相似度较高, 呈现成人化趋势

在孩子们的作品栏里, 经常看到雷同和相似的作品。此外, 随着名利的驱使, 或是宣传的必须, 让很多幼儿的作品蒙上了浓浓的成人痕迹。最明显的就是画面线条过于流畅, 线条太直、圆形太圆, 表情太细致;还有一些是选材过于成人化, 主题偏离幼儿的实际生活;更有甚者是色块涂得太过均匀和细腻, 失去了儿童作品所特有的“笨拙”和“缺陷”美。事实上, 孩子的作品自然流露即是“好”, 真实再现即是“真”, 能勾起赏画者无尽的回忆和遐想就是“美”, 过分的雕琢反而让孩子的作品没有了生机和灵性。

(四) 教学活动过于注重结果, 忽视过程

因为美术活动中以幼儿绘画为主, 教师只是示范和指导, 所以大部分教师在孩子们作画时就“无事可做”, 或聊天、或做杂事, 直至时间到了收作品时, 教师才给予一些点评。事实上, 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关注的不仅仅是作品的结果和绘画的效果, 还有更为重要的是孩子握笔的姿势和绘画的习惯培养, 其中不乏绘画工具的整理收拾和完成作品的耐心和专心。同时, 在幼儿园, 常有的评价方式是:一种是对出色的作品进行全班性展示和说明, 对不够“标准”的作品或是对比, 或是避而不谈, 结束时所有的作品进入作品袋里面对所有家长展示;另一种则是在公开的观摩活动中运用的, 由孩子来评判自己的喜好, 做上标记 (贴红花或其他卡通) , 谁的作品得的多, 谁的就算好, 其它的作品“视而不见”。

幼儿园的美术教学应该“提供丰富的材料, 如图书、照片、绘画或音乐作品等, 让幼儿自主选择,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模仿或创作, 成人不做过多要求。”同时强调“幼儿绘画时, 不宜提供范画, 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对比幼儿园的实际教学现状, 如何更为有效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和实践的话题。

二、信息技术对幼儿美术教学的支持作用分析

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 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 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有之义。根据信息技术的特性,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教师主要运用以下几项功能优化教育教学过程[2]。

(一) 激发学习兴趣

鉴于幼儿的年龄特点, 学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 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幼儿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而“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 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多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 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不仅是用来传递教学内容, 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调节活动气氛, 充分调动幼儿的情感, 激发学习兴趣。

(二) 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多媒体把形、声、色、光、动、情、意融为一体, 为幼儿创设一个真实、生动的情境, 让幼儿具有真实感和参与感, 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 使幼儿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 让幼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三) 呈现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

幼师可以从网络、光盘中节选适于幼儿欣赏的音乐、美术作品, 把最合适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作品展现在幼儿面前, 弥补了幼师自身条件的局限, 通过媒体欣赏经典作品, 利用媒体定格、放大等功能, 展示教师在传统教学中自身条件无法表现的教学内容。

(四) 展现学习过程与成果

运用教育信息技术, 使幼儿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有直观的感受, 自觉地调整、改进自己的表现方式和方法, 把幼师要求转化为幼儿需要。实物展台、数码相机、摄像机的使用, 使幼儿能在活动的同时看到自己的表现, 再通过观察、比较和思考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及时展示幼儿学习成果是多媒体器材的又一大功能, 幼儿完成作品后, 教师现场为幼儿进行摄录、拍照, 并把结果在屏幕上播放出来, 看到屏幕上的自己和自己的作品, 孩子们欢呼雀跃, 意犹未尽, 成功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迫不及待地进行下一次学习活动。

综上所述。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 需要对物体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 尤其在物体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物体的细节等方面都需要仔细观察, 才能形成丰富的物体表象, 为幼儿绘画奠定基础。现代信息技术为幼儿提供的观察对象具有声、形并茂的特点, 易引起幼儿观察的愿望, 每个部分鲜明的色彩, 引起幼儿对细节的关注, 因而现代教育技术在本土幼儿美术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与教学价值[3]。

三、信息技术在本土幼儿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 应用流程

结合教育生态学的原理, 即学生的学习总是经历“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本研究在充分阅读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文献的基础上, 尊重幼儿美术教学规律, 构建出教育技术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流程, 如下图所示。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生动、鲜明的视听形象, 是形成表象的基础, 是进行形象思维的基础, 又是儿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依据。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表象是经过处理的, 表现了事物的本质特征, 去除了非本质特征, 可根据儿童观察的需要来控制, 符合其观察的需要和思维的需要。能够大大增强幼儿对事物的兴趣, 提高儿童思维能力, 促进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善于引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孩子总是产生了兴趣才会有疑问。教师注意幼儿的兴趣所在, 分析、发现和预测生活中能引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教育因素, 唤起幼儿的好奇心, 使其产生疑问, 试图寻求答案。

2. 提供资源, 建立支架

教育技术中蕴含丰富的教学资源, 根据教学主题与幼儿的实际情况, 灵活运用, 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 可以为接下来的教与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 为幼儿的学习建立支架, 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思维过程。凡是幼儿感兴趣的资源, 幼师要引导幼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展现自己的思维。

3. 教师引导, 辅导参与

由于幼儿自控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幼师给予指导, 以辅导幼儿的参与。在引导辅助的过程中, 幼师应该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开展个性化的辅导, 积极帮助幼儿建构新知识, 形成新的知识内容体系。同时要注意发挥幼儿的自身能动性, 避免过度辅导, 应该注意留给幼儿自主学习发挥的空间。此外, 幼师应该给予所有幼儿同等的关注与辅导, 避免出现幼儿学习参差不齐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 促进幼儿全面而富有个性的成长。

4. 评价总结, 延伸拓展

这是教学环节中的最后部分, 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所在。在这一环节中, 强调对幼儿学习过程、学习作品的科学评价。众所周知, 幼儿的绘画过程, 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和构思与传达阶段。准备阶段就是让幼儿认识生活, 丰富自己头脑中的表象。构思和传达阶段就是幼儿在绘画时, 从自己头脑里丰富的表象中, 抓住主要特征, 通过联想、想象对原有表象加工、改造, 产生新表象, 然后运用绘画技巧把它传达出来。因此对幼儿作品的评价要侧重于绘画过程的评价, 同时要让幼儿在多种多样的表达中学会倾听, 学会交流, 学会欣赏别人, 就要给幼儿发现与表达感受的机会, 让幼儿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感受, 组织幼儿互相评价。最后, 满足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 把幼儿带入新的探究情境中, 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培养幼儿探究的精神, 实现美术教学的延伸拓展。

(二) 案例分析

《指南》提出“幼儿美术教育重在幼儿的自我表现, 抒发幼儿的情感, 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促进个性的发展”。结合本园的教育实际与发展现状, 在充分尊重幼儿美术教学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本研究设计了《土楼的门》这一主题美术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 运用教育技术, 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自由创造、自信表达。

1. 创设艺术氛围, 激发幼儿学习情趣

利用教育技术, 创设艺术氛围, 激发幼儿学习情趣, 引领幼儿感知、体验土楼美。在有限的时空内, 为幼儿创设一个特定的氛围, 将土楼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 丰富教学形式, 使土楼美术教育活动通过生动直观的视听形象, 让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易感知、易体会, 吸引幼儿各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 拓宽幼儿知识面, 创设艺术氛围, 有利于幼儿感知、理解、欣赏土楼艺术美。

同一个美术主题内, 很多活动都是互相关联的, 活动间有一定的系统性或者递进性, 如导入环节或者创作前欣赏环节, 播放幼儿之前创作的作品, 或帮助幼儿回忆已有经验, 引入视频等是最直观有效的方法, 既可以大大缩短时间, 立竿见影, 又可以帮助幼儿唤醒已有经验, 为活动的深入做好铺垫。如《大班装饰活动:土楼雕花窗》中, 在导入环节让孩子们欣赏了以前装饰纸盘、手帕中对称团花图样和连续纹样花边的装饰方法, 帮助幼儿激活已有的装饰经验,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通过图片欣赏客家土楼中具有代表性的雕花窗如:年年有余窗、花开富贵窗、福字窗等, 将已有的装饰经验迁移到欣赏过程中, 加深对土楼雕花窗的认知和理解, 为幼儿积累丰富的想象创作出更多更美的雕花窗作品创造条件。

2. 提供资源, 构建幼儿学习支架

在本土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 教师利用网络资源,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幼儿心理及年龄特征, 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 运用多种媒体下载各种音乐, 在幼儿开展美术活动时巧妙插播适宜的音乐, 不仅能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还能帮助幼儿开阔思维, 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创作力。如在《大班美术活动:走古事》中, 先通过视频让幼儿欣赏极具客家特色的民俗活动“走古事”, 伴随着一顶顶装饰精美的娃娃轿、一个个装束精致的戏剧人物、一条条装扮各异的欢腾游龙画面, 欢快的“抬花轿”唢呐音乐响起, 顿时让幼儿感觉到民间艺术活动和民族音乐的完美融合, 激发了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喜爱与参与民俗的乐趣。在《中班写生活动:客家青花瓷》中, “平湖秋月”这首抒情优美、舒缓的民族乐曲营造了非常和谐的中国古典艺术文化意境, 幼儿在音乐背景中自由感受、欣赏美丽的青花瓷作品。这些播放与表现内容相适宜的背景音乐, 很好的帮助幼儿理解艺术内涵, 为表现提供助力。

3. 教师引导, 辅助参与

在本土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从实际出发, 利用幼儿的好奇、爱动、乐胜的心理, 运用信息技术, 演绎情境, 进行启迪诱导, 激起幼儿强烈创作欲, 并结合点、线、面、色彩、构图进行教学, 达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反馈信息的目的。如在《大班欣赏活动:美丽的客家土楼》中, 上课伊始, 教师通过电脑动画, 出示一组图片欣赏, 每张图片房子土楼的造型、装饰图案都不同, 色彩艳丽, 不同的图片变化多样, 配以优美的音乐, 给幼儿以视觉、听觉以及美的享受, 使活动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当造型各异的土楼建筑图片形象真实地展现在幼儿面前时, 有的幼儿脸上露出了惊异的笑容, 有的幼儿瞪大了眼睛, 有的幼儿则对美丽图片发出由衷赞叹。电脑动画的运用一下子把幼儿带到了色彩构成绘制的情境之中。这时教师利用颗颗幼稚心灵的“愤悱”之情, 将热切的情愫升华到理性, 让幼儿由粗浅的认识到多方位的审美之中, 幼儿兴趣盎然, 充分领略到客家土楼建筑的美丽和多姿, 活动气氛十分活跃。

4. 评价总结, 延伸拓展

创作过程中, 及时用信息技术手段记录储存幼儿创作过程及作品, 并作为幼儿学习档案袋的主要数据来源, 为以后研究幼儿绘画行为、生动评价作品提供依据。在教学过程中, 当幼儿完成作品后, 可以及时将幼儿作品拍照投影至屏幕上,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交流, 发现他们创作作品中蕴含的美, 对作品进行剖析、点评。在这一过程中不论是欣赏自己还是同伴的作品, 幼儿都会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 在自我欣赏中发现自己作品的美, 获得信心和成就感;在欣赏同伴作品的过程中, 发现同伴作品的美, 从同伴的作品中学习新的经验, 提升幼儿鉴赏能力, 同时激发幼儿对本土美术活动的热爱之情。

在完成基本教学的前提下, 积极引导幼儿家长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实现家园之间的协同教育。在本研究过程中, 通过“土楼小导游”活动, 组织家长和教师一起利用周末带领幼儿到身边的土楼、著名土楼风景区去采风, 请家长和幼儿一起用智能移动终端将参观过程拍摄下来, 帮助幼儿积累更多的感性经验。其次在活动的演示课件中, 教师运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家长的照片、录像制成若干文件, 并在班级里以“土楼小导游”的形式进行分享, 请幼儿分别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发现。在分享的活动中, 教师根据幼儿的热点问题, 使用超链接及时呈现摄录的画面, 使幼儿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大量而有价值的信息, 进一步提高对土楼门造型艺术的认识, 共同体验奇妙的“土楼之旅”。

(三) 应用效果分析

教育技术在本土幼儿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而富有个性的成长。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够形成形式逼真、氛围宽松、自由快乐的教与学环境, 改变了传统环境下美术教学中整齐划一的发展计划, 使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自信心等个性品质在原有基础上均得到极大发挥。其次,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 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 直观、形象地进行教学, 使美术教育具备形象丰富、情感饱满、表现充足等特征, 形成结构合理、内容完善、效果较高的教与学活动, 促使幼儿积极探索、主动学习、自主表达。

总的来说, 应用教育技术能够给予幼儿更多的刺激, 增强幼儿的学习与记忆, 同时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促使儿童表达自我、理解世界、游戏与交流、探索环境、解决问题。此外, 还可以充分促进幼师的专业发展, 突破幼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能力的局限性。

四、结语

实践证明,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客家土楼中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实现幼儿美术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不断提高幼儿美术教育的质量, 推动本土美术教育的全面发展, 在本土美术教育活动中, 只要不断有效融合信息技术, 充分发挥其作用, 就能优化教学, 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还能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 开拓幼儿的视野,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从而更好地推进现代化信息教育的长足发展, 让充满乡土气息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越来越精彩。同时也应该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很多优越性, 但在运用时要时刻注意:比技术更先进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素养, 因为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对于教育活动的意义比教师所拥有的教育技术对于教育活动的意义更重要, 这是我们在使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时必须牢记住的。此外, 对于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一线教师还是要从“是否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学习情感”、“是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是否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和“是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去探讨, 并以此来改进教学行为, 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引起了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的改变。在学前教育阶段中,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能够充分实现幼儿全面而富有个性的成长。本研究主要以“走进土楼”为载体,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探讨信息技术在本土幼儿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本土幼儿,美术教育

参考文献

[1]彭丽华, 李平.幼儿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2) :138-141.

[2]管锦亮, 王清.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前儿童美术素养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7) :140-141.

[3]宋爱慧.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时空, 2013, (14) :165-175.

美术课中的新技术应用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手段 高考美术教学 应用

一、引言

随着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到来,信息技术与高考美术教学的结合成为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1]。高考美术教学是针对广大艺考生的教学课程,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手段在高考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手段在高考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目前,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高考美术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代信息技术因其具备强大的多媒体功能,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以及视频和众多的信息为一体。教师可根据美术教学的目标和需求,为学生提供生动的画面以及极具欣赏价值的艺术图片。其次,信息技术手段紧跟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更具创新性和便捷性,并具有共享性、开放性的特点,应用于高考美术教学中,是一种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重要工具[2]。最后,信息技术手段也是一种促进师生之间良好沟通的重要方式。在课余时间,学生和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信息传播媒介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为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和解答疑难问题。

(二)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在高考美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在高考美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上文中笔者提到了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美术教学的一些方式。首先,因为网络信息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学生会通过搜寻网络资源走捷径,盗取别人的美术创意为自己所用。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无法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发现有这样的学生,课堂写生作业经常抄袭网络上的美术创意,完全没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其次,教师过于重视网络教学的方法,忽视了对美术基础知识的讲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一些教师一味地在网络上搜集资料,并没有认真地进行课堂设计以及编写课堂教案。

三、信息技术手段对高考美术教学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增加了美术教学课件的素材

在高考美术教学中,教学ppt是教学展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搜寻到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如一些有用的多媒体资料以及精美的图片。这些资源运用于美术教学中,让美术教学演示更加生动形象,丰富的图片和资源满足了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要求[3]。比如笔者在高中美术佛教建筑与哥特式教堂课件中,就利用网络的优势,找到了世界各地的佛教建筑以及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精美图片。在这一课堂上,学生通过ppt上的图片获得了良好的视觉感受,认识了不同的佛教建筑和哥特式教堂建筑,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也体会到了艺术的真谛。

(二)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丰富了美术知识的表现形式

信息技术手段具有独特的优势,如通过媒体生动地表现一些图像和现象,是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无法做到的。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名画也能“动起来”,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绘画者的创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美术教学是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绘画技巧并指导学生进行绘画为主。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引入,教师传授美术知识技巧的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可以借鉴网络上的相关学习视频以及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丰富了美术知识的表现形式[4]。笔者在美术课堂中,在讲授色彩的基础训练这一部分知识点的时候,就借鉴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公开课《造型基础之色彩训练》,并将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参考和学习。在这一公开课中,记录了一些色彩课老师的授课情况,让学生对色彩学知识有一定的掌握。笔者在看过视频后对视频进行了剪裁,使视频的播放时间适中,不会占据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除了播放公开课视频之外,笔者还在课堂上播放课前自己按照课堂内容录制的绘画教学视频。这样采用类似微课的教学方法能使绘画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笔者还在课堂上直接运用DV拍摄,直播笔者在课堂上的示范性绘画教学,运用视频直接呈现绘画步骤、技巧和方法,解决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后也能对不懂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复习。在播放视频后,笔者再次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三)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高考美术教学关系到学生的考试以及未来发展。在美术教学课堂上,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学得扎实,能否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是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之前都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发挥网络媒介的作用,刺激学生的视觉和感官神经,让学生对美术理论知识产生兴趣,从而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中去。笔者在讲授素描男青年、女青年技巧及规律的知识点的时候,就通过搜集网络上的不同性别和外形特征的头像作为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四、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高考美术教学的发展

以笔者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首先就必须不断地发挥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自身创新思维的作用,让学生正确借鉴网络资源,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绘画过程中不断创新,从而在美术上实现更长远的发展。其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正确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教师要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相结合的内涵,要坚守自己的教学职责,充分发展自身的教学特色。

五、结语

在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应用于高考美术教学进行了相关研究。总的来说,信息技术对高考美术教学的优势非常多,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高考美术教学不同于普通的美术教学,在教学方式上,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能促进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发挥其美术特长,从而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娅丹.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教育的有效整合分析[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3(03):19.

[2]辛艳国.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5):93-94.

[3]朱家东.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1(06):60.

混合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篇12

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捷径。信息素养是人们生活学习的重要技能,是生存和发展的必备前提,同时对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有效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学生掌握基本信息素养,了解现代学习理念,为个人终身学习、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树立意识,夯实基础。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观念开始转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必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也应该相应调整,采纳更加科学适用的教学方案。而混合式学习所倡导的学习理念恰恰顺应了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诉求。本文正是基于该学习理念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研究。

二、混合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运用的必要性

(一)混合式学习概述

当前,对混合式学习研究已成为教育技术研究热点,形成了多种对混合式学习的定义。我国教育技术领域普遍认为:混合式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优势和E-Learning优势结合起来”[1]。采用混合式学习方式,“既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其核心是融合传统课堂教学和E-Learning各自优势,强调两者的有效结合与应用。目前,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实践产生了学习理论、教学结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教学技术、学习风格、交互手段和评价方法等多维度混合。

(二)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状况是:普遍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即采用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信息配合课堂讲授。其主要特点有三个:

一是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时间较少,导致其学习参与度不够,从而使教学过程不能完整地体现三维学习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是信息技术课程容量和课程学习课时比例不协调,即在学校实际的上课课时内,教师要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比较困难,学生要系统掌握课程知识,学习时间也比较紧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筛选教学内容,并且设计好教学实施方案,学生也只能有选择地学习该课程的部分内容。

三是课程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即主要以期末的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当然这种总结性评价不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便于教师及时调整课程教学计划,采取相应的教学应对措施,从而不利于课程教学管理。

总之,信息技术课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讲授方式,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结构化的良构知识;有利于师生情感交流;教师较易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及时了解学生反馈。然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极其不利,可能造成今后自学能力低下,社会适应不良的局面。换言之,“难以有效促进学习者的高阶能力,特别是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3]。

(三)混合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混合式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优势和E-Learning优势结合起来”。而E-Learning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学习,其特点是通过网络在线学习课程,提供学生足够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对非结构化、劣构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动性,有利于其高阶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有效应用网络在线学习工具,如Moodle平台、BBS、电子邮件、QQ等,让师生之间信息反馈通道畅通,有利于师生学习交流。然而网络在线学习是学生个体学习行为(学生地理分布和学习时间比较分散),因此其自主学习能力是有效学习的关键。

鉴于混合式学习结合两者的优势———既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结构化的良构知识,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教师较易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及时了解学生反馈;又有利于学生对非结构化、劣构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动性,培养其高阶能力。

因此,“混合式学习即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这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发展趋势;而这种学习效果,无论是单一进行课堂讲授,还是开展在线学习,都达不到相应的效果。[4]”

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活动的设计

(一)设计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为核心”,强调人的尊严与自由,关注人的潜能和发展,对人的价值与个性等问题具有独到的见解,其教育思想如下:教育目标由“学会学习”转变为“自我实现”;教学过程从重传授知识到重人格培养;学习过程重视意义学习,提倡自由探索;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育评价从外部评价转向自我评价。

该理论对混合式学习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在混合式学习中,自主学习活动学生可根据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而协作学习活动可促进学生交流;面授方式又可增加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自我评价可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和学习态度等情况。

2.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主要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获得。因此学生应在多样化的情境中进行学习。皮亚杰认为,学生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时,逐步构建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其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而在使用网络平台进行混合式学习时,教师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一特定的学习任务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讨论。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的交流,可在原有认知结构中建构完善认知系统,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3.教育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是关于信息的传播过程、信息的结构和形式、信息的交流和功能等的理论。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信息的双向传播过程,包括信息从教师或媒体传播到学生的过程及信息从学生传播到教师的过程,在师生交流过程中,信息的传播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干扰。威尔伯.施克拉姆的有意义信号的传播和接收模式中,包括四个要素:信息发送者、信号、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信息发送者所发来的信息,接受者并非都能接受。因此,信息必须经过某种形式的编码,然后通过信息传播通道,传给信息接受者[5]。

这启示我们要注意使用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多种通道传播信息(教学内容)。而在基于网络平台的混合式学习中,包括视觉和听觉的丰富资源,学习资源以多种感官方式呈现在学习者面前,学习者从多方面进行感知,使得知识(信息)能比较准确、完整地被学习者所接受。

4.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作为一种研究人的行为活动理论,它将人类认识起点和心理发展过程融入活动中,认为人的心理发展与实践活动是辩证统一关系。活动理论的基本分析单位是活动,活动系统包含主体、客体、工具和规则四个基本要素,同时主体之间因遵循规则又形成共同体、分工两个要素。另外,活动系统的六要素并非稳定独立,而是动态地、持续地与其他构成要素互动。因此,我们要理解活动系统是个整体,而不仅是个别的联系[6]。

(二)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策略

该活动主要分四个环节,即分析环节 (学习需要分析) 、设计环节 (学习活动设计) 、实施环节 (开展学习活动) 和评价环节 (改进教学设计) 。该设计的基本步骤如下:

(1) 学习需要分析。根据学生各自的学习需求和所学内容,参考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特点,确定合理的课堂学习目标。

(2) 学习活动设计。在设计学习活动中,需要对活动要素进行分析,包括活动主体(初中学生)、活动客体 (文本信息加工) 、工具 (学习支持工具) 和活动规则四个要素。其关键是学习活动任务的设计,然后再设计活动的其它内容,如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资源和工具等;活动规则和评价标准的拟订,以及在活动中的小组协作、任务分配等;最后设计教学课件。

(3) 开展学习活动。即执行预先制定的学习活动计划,再执行学习计划中不断修改完善计划,保证学习活动有序开展,学习目标顺利实现。

(4) 改进教学设计。在完成《文本信息加工》的学习任务后,对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以此为依据,修改教学设计方案,以便于后期的再次实践。

(三)《文本信息加工》教学设计案例

1.主题

文本信息加工(共6课时)。

2.教学内容分析

Word软件的功能与操作是本课程学习重点,通常以课堂讲授和上机操作相结合。Word软件的功能介绍作为理论学习部分,以课堂讲授方式学习;而Word软件的操作则作为上机实践内容。其中Word软件的文档编辑技巧是课程学习重点和难点。

3.三维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Word软件的常用功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Word软件的常用编辑技能,并能够按照学习要求,运用所学的编辑技能加工文本信息;应用Word软件常用编辑技能,根据文字信息的不同加工要求,个性化地表达信息;能够列举出作品在文本信息加工方面的若干优点,并提出修改建议,且说明理由。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开展小组协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学习共同体,增加人际交往机会,培养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形成健康学习心态。

4.学生特征分析

(1)学习起点分析。学生对Word软件的界面较熟悉,知道大部分编辑工具的名称;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该软件中的各种编辑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操作能力没有基础。

(2)学习特征分析。鉴于该部分学习内容的特点与学生学习差异,建议采用课堂讲授与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习。

5.学习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室(师生人手一台电脑)。

6.学习资源

利用Moodle软件搭建的信息技术课程网络学习平台上的学习资源、课本教材、学习活动说明书。

7.前期学习活动介绍

按照异质分组的原则,将全部学生分成10个学习小组(4~6人/组),各组选定一个组长并明确成员分工,已经共同学习了前面章节的内容,开展了系列小组协作学习活动。

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时,教师向学生说明课程学习任务,各学习小组根据大部分成员的学习兴趣和成员特长,选择必修和选修模块中的学习任务,作为本组共同学习的内容。现选取其中的一个学习任务来进行活动设计。

8.学习活动设计

四、混合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运用建议

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信息技术课程涉及的内容不断变化———先进学习理念与先进信息技术相互结合。在课程学习内容取舍方面,教师应当密切关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关注教育技术的研究热点,及时合理地更新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体系。在进行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应当以传统课堂教学的主线,牢固树立运用混合式学习开展教学活动的意识,充分挖掘各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并结合使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 (上) [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3) :5-10.

[2]林铭.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3]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8:6.

[4]黄荣怀, 周跃良, 王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6-13.

[5]余胜泉, 何克抗.网络教学平台的体系结构与功能[J].中国电化教育, 2001, (8) :60-63.

上一篇:实践教学档案下一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