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共8篇)
美术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篇1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 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注重实践环节, 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 这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的最大失职。美术学科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方面面的道德关系、情感关系、认知关系、行为关系, 使该学科能够融入的德育内容更为广泛、具体。
一、美术课堂教学是融入德育内容重要途径
1. 在欣赏·评述课教学中, 融入德育内容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材选录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 是引导学生进行美的欣赏、提高审美能力有效途径。因此, 在美术欣赏课中, 教师不但要讲授美术的基本知识, 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美术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感受人类的伟大创造力, 激发学生继承和发扬这种创造力的情怀, 进而增进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美的情感。
欣赏课包含太多的德育内容, 我们可以以某一画面为重点, 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 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艺术, 热爱和平幸福的美好生活。如欣赏詹建俊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 除了基本的技法分析之外, 还应引导学生感受先烈的英雄气概, 描述当时的艰苦环境, 让学生讨论, 谈谈自己的感受, 得出英烈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 激励学生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为将来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学习。
在欣赏风景、花卉题材的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中感受人类对和平、友谊、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如吴昌硕的国画《牡丹》, 白雪石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等, 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和联想, 或采用某种形式强烈地表达了这些愿望和追求, 也反映了画家们对生活深刻的观察和体验, 抒发出人对自然的脉脉情怀, 体会艺术家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精神。
2. 在造型·表现课中, 融入德育内容
在造型·表现课上, 严格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物象、全神贯注地进行描绘, 务求精益求精, 充分发挥自己的所能进行美术创作, 以培养锻炼学生兢兢业业, 踏实进取、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不时地搞一些小组绘画活动, 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团结协作精神, 树立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
在造型·表现课中, 当我们教学生描绘美丽的自然景物时, 我们不能仅仅从技法上指导他们, 还应适时让学生了解我们生存的地球正遭受严重的威胁。环境严重污染和生态平衡被破坏, 以使人类生存的环境面临巨大危机, 空气不再新鲜, 河水不再清澈。从自身做起, 从点滴做起, 树立环保意识,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3. 在设计·应用课中, 融入德育内容
在设计·应用课中, 学生要完成一件设计作品, 在设计阶段, 就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在真、善、美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创作, 使学生的作品在构思阶段就应该是符合德育原则的。学生在制作过程中, 遇到难题, 教师应鼓励他积极思考, 想尽办法解决困难, 还可以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老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在坚持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前提下, 提倡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在《瓦楞纸动物造型》这一课中, 课堂上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比赛制作瓦楞纸动物造型, 要他们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个人的聪明才智, 让学生切实体验合作工作的高效和团结协作的乐趣。
在综合·探索课上, 可以视情况, 适时融入各项能够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相关内容。
二、美术教师应给学生以良好的道德示范
教师为人师表, 一定要严于律己, 给学生做好示范。初中生的许多行为受教师影响特别大, 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受到的各种品质、言行、意志的培养, 都是通过老师来进行的。比如教师要求学生画完作业后收拾好画具, 倒掉涮笔的脏水, 收拾好桌面, 而自己却邋里邋遢, 不修边幅, 这样的老师无论如何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不起讲究卫生观念的, 学生的爱护环境意识更是无从谈起, 教师在这方面的德育内容就无法得到实现。
美术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的一言一行必然引发学生的关注, 因此, 美术教师要特别注重自我教育与提高自己的修养, 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因此美术教师不仅从专业上, 还要从各方面丰富自己的学识, 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 切实认识到美术教学不仅培养会专业技能的人, 还是培养有道德的人的重大责任。
三、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要恰当
美术课堂教学有自己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不是思想品德课, 因此在教学中决不可种了这块田荒了那块地。美术课是靠视觉艺术形象或通过艺术审美活动感染、熏陶, 使学生得到启迪, 领悟道理, 受到教育。只能是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融入德育教育内容, 使美术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
总之,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多方面地融入德育教育内容,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让学生感到美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 同时在学生的内心深处, 播种下一颗颗德育的种子, 使他们在将来的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成为有文化、有道德素养的社会人。
(沛县崔寨中学)
摘要:德育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十分必要, 也是切实可行的。在不同的美术学习领域可以有不同的德育内容融入, 而且可以穿插进行。同时美术教学有自己特定的内容, 德育教学的融入应在适当的原则下进行。
关键词:美术教学,德育,融入
美术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篇2
1、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
校园文化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外文化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校园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各种制度,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学生对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行为方式的接受过程是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内化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学校的德育要求、内容、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不管学生愿意否都必须接受,因而容易被学生看成是一种非意愿的外界制约力,从而出现一种压抑感。学校在制订规则、规范时,要考虑不同年级层次提出要求,要认真研究其内容和形式是否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内在需要。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是国家制定的法规条文,其中充分体现了它在学生中的可接受性。我们在德育检查中看到,各校都有一套较完整的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其中有关对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大致也体现了这个原则。?
此外,优化集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在教师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敬业爱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集体意识,培养主人翁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课外文化是指学生课外文化活动。如第二课堂活动、课间活动等等。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商品经济促进了市场文化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商业的特征。千姿百态,复杂纷繁的社会文化对学生产生着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吸收社会文化信息中积极有益的因素,充实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给校园文化注入时代色彩和生机。在学生身上反映出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学校德育只能因势利导,教会他们正确辨析社会文化的“香花”和“毒草”。近年来,各级学校举办的“三百活动”,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双休日的兴趣班,对增强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认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做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提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启发引导,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方法,近年又推广“乐学”经验,归根到底是要求教育者要同教育对象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学习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
改善课堂气氛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老师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和国内外的有益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要勇于改革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其中,中老年老师惯于坚持传统观念,接受新事物也比较迟缓,同学生的代沟比较深。在社会观念、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的评价和取向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因而付出的气力要大一点。?
2、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作用?
学校的校园文化表现在学校校风与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风包含学校管理、师生精神状态、行为作风、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等。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也是德育的手段。学生每天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约束,师生的`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环境制约的作用。
这是因为校园与环境在德育中同时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感染性的特点。?
最近的德育工作检查中发现,各校都十分注意德育的经费投入,优化育人环境。我区规模最小的渔业小学,用于美化、绿化环境,建造宣传栏等主面就用了6000多元。各校都十分重视校园美化、环境绿化,并按照上级要求,做到学校100米范围内无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机室,无小摊贩摆卖零食。注意管理学生的仪表、环境卫生。扎实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活动。?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文化形成新颖多样,龙蛇混杂,对青少年儿童适宜与不适宜问题,学校要通过自身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并引入健康的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内容和形式,充实发展校园文化,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外文化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黄岐中学组织歌咏队、管弦乐队,定期组织演唱会和音乐欣赏会活动。不少学校鼓励学生文艺创作,投稿《黄岐文艺》,写影评、社会调查报告,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既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又给予学生健康的熏陶。全区培养了一批小歌唱家、小画家、小书法家。市艺术花会的各项文艺比赛,全部夺得了金奖。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了学校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凝聚力,有助于培养朝气蓬勃精神,增强了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力和自控力,自觉抵制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侵蚀。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健康地成长。?
3、建设校园文化要注意形成学校特色?
校园文化是校园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在于德育渗透。?
对于校舍不足、场地窄小的学校,从整体美的角度出发,有计划地安排设置各种活动场室,完善各种制度,提高校舍和场地的利用率十分重要。各办学单位在近几年的教育投入中,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有四所学校已顺利通过市一级学校的验收,这是值得高兴的事。在办学条件已上等级的学校,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更要注意布局的合理,总体协调,富有特色,兼实用性与艺术性;中学、小学、幼儿园的校园文化建设,要适合各类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
目前,一些学校在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过滥的编排布局。过于注重标语口号,墙壁上到处是校训、名言警句。使人不禁回想起“文革”当年的“红海洋”。其二,缺乏整体协调。高档次建筑,低品位艺术,内容形式呆板,投入大,效果小。某些学校花数万元搞个雕塑作品,还要两个小朋友举着个原子结构模型,五十年来一个面孔。三是管理不善,周期性长,过时的板报随处可见。还有是严肃性不够,不使用规范字,一些人物塑像不注意保洁等等。?
美术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篇3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的困难之处
1.缺乏融入德育内容的氛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重视对德育氛围的创设。这样一来,即使教师在课堂上融入了德育内容,往往也难以将德育内容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另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历史基本概念的讲解上,不重视对德育内容的传授,这就会使学生无法理解历史学科中的德育内容,难以形成历史思维。
2.融入德育内容的方法不够完善。
一般情况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班级教学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很难兼顾到所有学生,学生接受德育内容的程度也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制订融入德育内容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但是,由于学生数量太多,历史教师难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这就会降低融人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对融入德育内容的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的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融入德育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总结德育内容融入方法。
首先,在融入德育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恰当选择融人德育内容的方法。对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故事,向学生传授德育内容,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其次,在融入德育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具体来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让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由于价值观念是随着初中生的成长而不断发展的,因此教师要遵循历史教学规律,通过双向交流,促进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
最后,在融入德育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引导学生讨论历史知识背后的德育思想,这样就能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促进学生对历史学科中德育内容的理解。 2.创设德育内容融入环境。 为了提高融入德育内容的效率,教师要对影响德育内容融入的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具体来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环境的缺失严重地制约了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影响了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设德育融人环境。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定期开展德育内容研讨,鼓励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开展活动,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历史学科中的德育内容。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知识储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德育内容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引导学生感受德育内容的内涵,逐渐加深学生对历史学科中德育内容的理解。
不可忽视的语文德育教学内容 篇4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实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等学科要根据各自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
语文学科的德育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有别于一般的德育活动,它不是单纯进行说教,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借助教材中生动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认识,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思想,激发学生内在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达到单纯说教达不到的效果。语文学科总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汲取着丰富的德育营养,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语文德育在德育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语文教材中不难发现,语文学科的内容遍布所有知识领域,不仅包含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的内容,还包含有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内容;不仅包含有历史风云人物,还包含有自然的山川风貌……丰富的德育内容为语文德育提供了广泛的资源,融知识教育、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又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在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育的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并发挥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选择适当的素材、运用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在教学中把蕴含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入学生的内心,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1. 在阅读写作中渗透德育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指出:“教育对象是活泼的生命体,在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须扣紧语文自身的特点,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牢牢抓住阅读和写作两个主阵地,在阅读写作中渗透德育。
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认为,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的不断沟通为基础。教材中所选编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饱含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独立阅读思考理解文本、感悟文本,不断扩展自我世界,并发现生活的意义。
在语文教材中,关于这方面的德育内容有许多。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德育因素,如《拿来主义》这篇课文涉及对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中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此外,涉及人生观教育的篇目还有庄子的《逍遥游》、苏轼的《赤壁赋》等。在这些文章中,德育因素无处不在,正是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过去与现在的人们对问题的看法或对人生的理解,并且在不断的交流与对话中逐步确立对世界的认识。
作文离不开材料,材料离不开生活。学生的写作材料来源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在社会生活中,学生需要辨别真、善、美,假、丑、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就要求学生对生活有美的感受能力,通过生活现象去发现和感悟生活,认识客观世界,从而在写作中受到教育启迪。在批改作文时,教师要注意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发现学生美好的心灵,加以表扬,让好的思想品德得到发扬光大;在学生的作文中也可能出现对生活的片面理解,以及消极错误的东西,老师要通过正面引导,循循善诱,教育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品质。
2. 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
美国教育学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过:“语文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回归生活,加强课程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应是语文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语文活动中,如何渗透德育,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教师要善于去发现、去总结各种方式方法,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尝试臻于完善。
周记可以反映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周记,通过周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比如记录亲人之间的代沟、学生之间的纠葛、考试失利等。格言流传久远,言简意赅,启人心智,往往比长篇大论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让学生坚持每天给自己抄写一则格言,比如可以用“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来激励自己苦读。另外,还可以采用多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如课前三分钟讲诗歌讲故事、课本话剧表演、办黑板报、征集对联、写作竞赛、演讲、辩论赛等来渗透德育。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影视赏析活动,通过优秀影片表现的美的思想、美的行为来感染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道德教育,以其丰富的内涵教育学生。生活即语文,还可以利用假期开展一些活动,如创作书法或其他艺术作品;阅读名著或名人传记,撰写读后感;写一份社会调查报告,等等。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坚持立德树人,自觉把教书和育人当作自己的高尚职责,深钻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恰到好处地进行渗透。
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主要部分,更不是全部内容。语文教学还是以传授语言文化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主,不能将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否则就是荒了自己的田,种了别人的地。所以,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应本着适度的原则,在正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寻找最适合的德育切入点,既要注意防止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对思想教育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又要注意防止刻意突出语文德育,忽视语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美术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篇5
【关键词】教学内容;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0
一、前言
许多上过中职《德育(三)》与《就业指导》这两门课的老师,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这两册书有很多内容相似,尤其在上同一个班的时候,如果前一个学期上过《德育(三)》,这个学期再上《就业指导》的话,就会有点黔驴技穷的感觉。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有些老师甚至提出了这两门课只选一门来上的想法。其实,这种想法暂时是不能成为现实的,因为相关部门已经明文规定这两门课是必须要上的,且不能随意改动教材。既然如此,我们不得不静下心来重新思考:这两门课教学内容的相似部分是否跟我们想象的一样多,而不同的部分是否与我们想象的一样少呢?
二、两者的区别
(一)、课程目标不一样
《就业指导》旨在提供中职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择业、就业、创业做准备。其任务是教育、引导中职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指导中职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及法规,培养创业意识,掌握求职择业的方法与技巧,正确选择择业,顺利就业,与成长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与《就业指导》不同的是,《德育(三)》是按照以育人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价值标准和是非观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业就业作好思想准备。
(二)、课程目标不一样导致教学内容有差异
当然课程目标不同,两门课涉及的教学内容自然会有所差别,《德育(三)》的内容为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其中职业道德五分之三的内容,而剩下的五分之二的内容为职业指导,倾向于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顾名思义,《就业指导》这门课的主要内容自然是倾向于就业指导方面,它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充分考虑了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的知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在理论上以实用够用为度,在内容编写上以实践为主。
从两册书的主要教学内容来看,《德育(三)》的“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中的“就业指导”,很容易让人产生“知识重复”的感觉,这就很有必要弄清楚“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的区别与联系。
不同国家对职业指导的称谓各不相同,所包含的工作范围也有一些差异,目前我国许多职业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者比较容易将职业指导概念与就业指导概念混淆,其实这两个概念并不等同。职业指导这一概念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合编的最新职业指导教材《创新就业指导—新理念》中的定义为:“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咨询与指导、信息采集与处理、职业素质测评、职业设计和帮助实施”。这一概念为我们明确了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的区别,就业指导是包含在职业指导工作范围中的一个部分,这两个概念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就业指导的对象是求职者一个主体,而职业指导的对象则是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
由此可见,《德育(三)》的“职业指导”涵盖面要比《就业指导》中的“就业指导”广阔得多。
三、两者的相似
既然两书都有就业指导的内容,自然会出现相似的知识标题,主要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劳动合同法、面试、创业等,这里就是教师们反应的问题所在。其实两册书并没有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具体罗列分析如下:
(一)知识标题相同,但《就业指导》补充了一些《德育(三)》没有的教学内容。
1、劳动合同法补充了劳动权利的内容。
2、面试知识多了收集信息、面试设计与模拟、面试的仪容仪表、面试的礼仪、面试24小时倒计时、面试的艺术与技巧等信息。
3、创业知识增设了创业现状、创业环境等知识点。
(二)知识标题相同,但教学内容详略不同。
1、制作个人资料
《德育(三)》简述了求职信的五个要素,简历的内容,资料的包装等内容。《就业指导》讲述的内容则要详细得多,涉及到企业筛选简历的方法,好的个人简历必须具备的要素,简历的内容和格式,成功简历的制作要求,求职信的内容和结构,求职信的写作技巧等。
2、面试前的准备
《德育(三)》列举了面试的目的、内容、形式、准备等知识,并简单地提到了收集信息、面试模拟、仪容仪表等内容。
相比之下《就业指导》罗列的面试知识要丰富得多,只要有:面试的形式、目的、流程,面试前收集信息,面试设计与模拟演习,仪容仪表,面试礼仪,面试24小时倒计时,面试的技巧,面试的问与答,集体面试、电话面试等。
3、劳动合同、劳动争议与维权
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内容,与《德育(三)》相比,《就业指导》讲诉得比较详细,涉及的知识点也比较多。
(三)知识标题相同,但所讲述的教学内容大相径庭,德育三侧重理论,就业指导侧重实践。
1、职业生涯规划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德育(三)》表达了这样的一种人生逻辑,先要确立“职业理想”,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规划后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理解“职业成功的内涵”,了解“职业成功的要素”。
而《就业指导》则展示了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几个操作步骤:首先是要明白“职业生涯规划”意义,其次要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三大因素,第三要懂得通过对自己的定位来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最后必须要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和内容。
2、职业道德
同样是“职业道德”的知识标题,《德育(三)》主要讲述了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以及如何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而《就业指导》则侧重告诉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如何培养职业道德。
3、职业成长
“正视现实,正确认识社会”、“调整心理,尽快实现角色转换”、“赢得信任,顺利渡过试用期”、“从容面对,保持心理健康”、“成功的关键在于人际关系”,以上就是《就业指导》关于职业成长的内容,它强调了职业成长过程中心理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为职业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现象提供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技巧指导。与此相反,《德育(三)》涉及到职业成长的知识点有:“职业成长危机对策”、“职业成长模式”、“职业成长评价”等,其理论性较强。就连其中“职业成长危机对策”,也只是重点列举了职业危机几种形态,关于“对策”讲述的内容较少,实用性、操作不如《就业指导》。
四、结论
美术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篇6
德育, 也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以及道德品质教育, 让学生的思想素质得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是大家公认的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 历史知识横跨古今, 对历史事件的总结与理解,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及道德水平的提高。面对素质教育落实的教学新形势, 初中历史教师要认识到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 加强德育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入。所以, 笔者选择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融入德育内容作为研究对象, 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二、利用初中历史教学,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国主义精神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大众的一种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思想中, 包括了中华人民的思想与感情, 知识与力量, 也是国家与个人得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 国家的发展经历了许多艰难, 正是因为爱国主义的存在, 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与壮大起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在社会现实当中的存在, 让学生意识到如何做一位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青少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历史教学进行结合, 使学生通过对历史课本的学习, 主动掌握与认可爱国主义精神, 成为一代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初中学生。比如, 在讲解与文化相关的历史内容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与相关的历史资源对其进行讲解, 使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文化财富的不断丰富。像四大发明等科技成就的呈现, 都可以激发出学生对于国家强大的认可以及热爱, 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强大的生命力与的发展能力。教师也可以利用历史教学中涉及到的一些书籍与著作, 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 让学生认识到国家文化发展的过程, 使学生找到民族自豪感。除此之外,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外活动, 使学生在丰富初中历史学习内容方法的同时,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以针对一定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竞赛, 或者电影的观看, 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 在学习到有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的时候,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看相关电影, 使学生了解到著名将领为国牺牲的故事, 通过对人物特点的分析, 找到爱国主义元素。这样的实践活动, 可以提高初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也可以使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入更为自然。
三、利用初中历史教学,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理想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动力, 学生只有具有了远大的理想, 才能找到日常学习的目标, 更加坚定自己学习行为的重要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涉及到许多学习与生活的正能量, 这些正能量在其它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很难发现。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建立的重要阶段, 教师可以利用初中历史知识, 让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 对名事名言进行理解, 引导学生建立起远大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比如, 在学习陈胜与吴广起义的相关知识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事件进行分析。在课堂中加强师生互动,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 学生会认识到这一历史事件的积极意义, 也可以认识到陈胜与吴广的勇敢。像于谦保卫国家历史事件的分析, 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于谦以国家利益为重, 不在乎自己的生命与个人安全的精神。一句“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可以激发学生对个人价值的思考, 更加认真地对自己的个人思想进行构思。在学习完历史知识之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的个人理想进行分析, 并说一说自己具有这样理想的原因。这样的教学活动, 有利于学生远大理想的树立, 提高初中历史学科的德育能力。
四、利用初中历史教学,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中, 有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 也有许多的反面人物。这些都是初中历史教师利用历史内容进行德育的重要资源。积极人物的出现, 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才的代表, 了解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优秀人才的作用, 认可正确的行为与思想规范。这些正面人物在历史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正是因为这些正面人物的存在, 社会才能发展到今天, 国家才能如此壮大。老师要利用正面人物的思想观点, 引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对这些正确的观点进行认可。像孟子所提出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为人处世观点, 就可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行提高。而对于历史教学中的反面人物, 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批判,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初中历史教育可以将德育内容融入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促进初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实现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内容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目的, 加强德育教育在各个学科中的融入, 已经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历史教学涉及到的社会人文内容较多, 是进行德育内容融入的重要学科。因此, 以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融入德育内容为题, 对德育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入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德育内容,融入方法
参考文献
[1]何秀英.谈历史情境教学法[J].学苑教育, 2011, (15) .
[2]刘新华.关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05) .
[3]王文敏.也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考试周刊, 2009, (36) .
[4]周新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1, (02) .
美术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篇7
“授业、解惑”总是与“传道”交织在一起的, 因此数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同时也只有充分注意发挥教学的教育性, 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障碍, 使其具有排除学习中内心和外界干扰所必需的意志, 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任务。在我们的教学体系中, 各科教学内容都是根据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选定的, 蕴含丰富的思想性。在学校教学活动中, 数学教学活动占有的比例相当大, 这就更要求寓思想教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这样思想品德教育才有广阔的天地。由于数学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教育是通过具体材料进行的, 是渗透在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的, 因而它是生动活泼的, 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正因为如此, 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教育性, 在课堂教学中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 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完全能够实行的。
一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怎样才能贯彻好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呢?
一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性、教育性。教师在备课时, 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及科学体系、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 找出教材本身的内在的教育因素, 明确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讲课时, 要从教材的实际内容出发, 结合科学文化知识, 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讲到勾股定理和几何知识时, 可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和桥梁建设等方面的成就,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祖国的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教育学生奋发图强, 努力学习, 将来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重任。在讲到黄金分割点时, 突出数学的美感, 介绍优选法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发明的, 从而激发学生不怕困难, 刻苦学习, 教育学生把毕生精力贡献给祖国。
二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诸如备课、上课、自习、辅导、作业、考试等各个环节, 都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道德感情、坚强意志、行为习惯等各方面发挥有效的作用。我们应该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诚实地、自觉地履行学习的义务。只有在千百次细小的事情里积累了知识, 陶冶了情操, 并在长期的练习中锻炼了意志的人, 才能把他的学识和与情感倾注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并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充分显示出意志的力量。因此,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养成维护良好教学秩序的习惯,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精神, 训练学生严肃地对待每道题、每个数字、每个符号, 务求一丝不苟, 精确无误, 磨炼他们控制自己情绪、集中注意力、约束自己不正当欲望的意志。
三要注意教师的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作用。身教胜于言教, 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 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 教师用好榜样示范影响学生的意识和行为, 可以说是说服教育的一种手段。
总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育与教学是必不可分的, 只要我们认真并积极贯彻教育性原则, 就能够使教书和育人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二
怎样结合数学教学,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呢?
1.采用实践的观点。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一门科学, 教学中要揭示数学本身的物质基础。如:讲授“勾股定理”时 , 教师要说明早在公元一世纪 , 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 总结出了“勾三, 股四, 弦五”的规律, 并且借助图形用两种方法对该定理进行了巧妙的证明。让学生知道, 任何一个定理、公式的形成均来自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教学的实践性) 是人类掌握自然规律的正确途径。通过讲授, 培养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的能力。
2.采用辩证 观点。结 合教学内容 ,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辩证教育。恩格斯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 (矛盾的普遍性) , 连初等代数也充满着矛盾。”数学中充满了辩证关系, 教师应及时予以启示, 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理解, 同时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 结合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学习数学需要的严谨态度, 以及数学在各个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从而既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调动积极性, 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铺平道路。
让德育内容鲜活起来 篇8
关键词:渗透延伸明辨行动提高
【中国分类号】G631
赫尔巴特曾在《论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中强调:“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①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但实际中的德育往往集中针对于班中的“双差生”,并常常处于被动:犯错——教育;另一方面,德育领域宽泛而弥散,使德育易流于空泛的说教、喊口号,或学生们“听一套、做一套”的形式。如何让德育化被动为主动,化空泛为实在,让其他学生也“平等”地接受德育呢?
杜威的话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德育目的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所以,我们不妨把德育与我们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让德育内容由抽象到具体生动,并落实到行动上来。
让德育内容生动可感、深入人心
(一)课堂渗透、适当延伸
“从德育任务的角度讲,德育包括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三个层面”。②而文以载道是语文科的一大特色,我们可以利用语文课本中丰富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感染、陶冶作用,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在教学《再塑生命》时,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海伦遭遇了哪些不幸?她又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回答之后,幼小的海伦那又聋又哑又盲的悲惨境遇与成为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的伟大成就形成的鲜明对比,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在此基础上我趁势提问:“我们应在海伦身上学习些什么?”学生们就会自己得出:坚韧、刻苦、敢于面对不幸……海伦也就成为这些品质的鲜活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还可利用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和图片,强化文中所“载”之道。例如在教完《大雁归来》后,我在课堂上朗读了《每天吃掉的大雁》和《鹤魂》,前者中那惊人的数字与后者中被人类所伤的鹤的痛苦挣扎之状便深深地印在学生们的心里。从而他们看到了人类的自私、残忍的一面,更明白了保护动物的迫切性。于此同时我在课堂上还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富含教育的图片让学生观看,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一幅幅涉毒图片提醒学生只要惹上毒品,就会改变我们的人生,摧毁我们的尊严,捻灭我们的信念;一起起惨不忍睹的交通事故,让每位观看的学生触目惊心,让他们明白遵守交通规则是多么重要;一场场雪灾、水灾、地震震撼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谨记:在灾难面前我们人类是何等渺小,而我们所要做的只有好好保护环境,和自然和谐相处。这样,德育就会透过一行行生动的文字和一幅幅形象的图片在学生的心里鲜活起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洗涤、净化,德育的种子也悄悄播撒在学生的心田,为学生的成长奠基。一事一议,明辨是非
(二) 一事一议,明辨是非
文字毕竟是文字,是书中的东西,与现实生活仍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不妨在班会课上,有针对性地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辩一辩,在辩论中明确是非,达到德育的目的。
例如上学期,班中两位学生因小事发生争执,甚至动起手来,后被及时阻止,针对此事,我召开了“打出拳头就是英雄吗?”的辩论会。会上,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我引用了《史记》中的一句话:匹夫之勇,遇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是为勇也。让学生们明白同学应团结宽容,遇事应冷静、理智地处理,不能以武力解决。
于是,德育透過实例,入人心坎,具有现实意义。
(三)以身作则,身正为范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一举一动本身就是在对学生进行着无言的德育,有时甚至比说教来得更有效果。记得那是一个刚接不久的班级。学生们不注意保持教室的整洁,地面常常有纸屑等物,甚至连讲台周围也不能幸免。当我捧着课本来到教室,又看到这一幕时,气不打一处来,正想训话,突然一个念头闪过:我走进教室,放下课本,拿起扫帚,打扫起讲台周边的地面来。学生们先是一惊,面面相觑,继而开始环视自己周边的地面,自觉地拾起纸屑。当一切结束时,我说:“让自己的学习环境整洁些,不是更好吗?”此后,教室纸屑明显减少,学生亦建立了不乱扔纸屑、维护公共环境整洁的意识。
于是,德育内容透过行动,让人难忘。
但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后,德育任务未并完成。因为即使有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却不付诸行动,便依然构不成一种美德。因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使其言行一致,尤为重要,即:
让德育对象行动起来
(一)课余写作
这一活动可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以八年级语文下册为例:教完第一单元后,可让学生与“名人”对话,想向鲁迅、海伦、胡适、藤野先生……说些什么;教完第3单元以环保为主题的课文后,可让学生设计环保广告语等……这样,使学生的道德认识与情感得以以外在形式表现出来。
(二)在集体活动中提高个人道德素养
比如在大扫除中,让学生发扬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互相帮助、合作完成,改掉一些学生自私、拈轻怕重的缺点;在班与班的篮球赛中,学生在胜利的欢呼声中,实践着团结互助、顽强拼搏的品德,并加强了团队意识……
(三)开展活动月
每月一个主题,每个学生都要行动起来,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经常性地锻炼,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为母亲做点事”的活动月中,学生们从洗衣、端水、盛饭等小事着手,不仅拉近了与母亲的距离,还养成了尊重长辈的行为习惯;在“给彼此一片洁净的土地”的活动月中,学生们逐步改掉随手丢弃垃圾的习惯;在“文明用语”活动月中,一些学生的口头粗话、脏话少了,同学间的关系也更加和睦了……
总之,只有让德育的内容生动、鲜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易接受,心悦诚服地接受,才能达到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的目的。而只有让德育对象——学生,把认识落实到行动上,我们的德育任务才算是真正完成。这样,面对学生群体的“大众化”的德育就不会显得空泛、苍白无力而流于学生的“口号行动”了。而良好的班风自然会对“双差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双差生”的德育工作也就能更好地开展。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①转载于《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223页。
②《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222页。
【美术教学中的德育内容】推荐阅读:
美术欣赏课中的德育渗透08-25
美术教学的德育渗透08-26
美术教学与德育的整合10-09
德育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10-04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学10-16
美术教学中的鼓励教学11-13
武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7-17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06-02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06-22
德育课堂中的举例教学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