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的创新

2024-10-09

美术教学中的创新(精选12篇)

美术教学中的创新 篇1

作为一种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必须与各门学科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才具有生命力, 才能切实地起到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下面, 谈谈在语文科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一点思考与方法。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地位与现状

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 是使学生学会使用和阅读祖国的语言。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 是信息量急增的社会, 也是阅读的社会, 阅读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现代教育学家普遍认为, 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而阅读教学是可以起到这种作用的, 所以阅读教学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尝试

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阅读热情, 提供广泛的阅读材料

未来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 阅读教学仅以课本为单一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可以放下课本, 把学生带出教室, 把阅览室、图书馆作为课堂和教室。把古今中外的图书都变成学生的语文课本, 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 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去徜徉, 去远航。

2. 寻找课外的阅读材料, 指点阅读方法

(1) 阅读材料内容的选择上应由易而难, 循序渐进。刚开始阅读时可以选择一些短小而有哲理的文章, 比如《读者》等杂志, 或冰心, 朱自清的散文等;当学生有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时, 再向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的短篇小说、散文等;最后再向他们推荐大部头的, 或一些语言比较含蓄、意境比较深远的名家作品。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消除了学生对名著的恐惧, 并且整个过程由老师启发, 学生对书籍怀有一种好奇, 从心理上看都比较适应。

(2) 阅读方法以讨论为主, 自主思考。学生对所读的书籍会形成自己的看法, 千人千面,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某本书, 或某类书的研讨会, 研讨会的主角是学生自己, 让学生把在读书中所得到的感悟表达出来。这种语文学习方式, 没有灌输, 只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可以说为学生找到了最好的语文学习课堂与语文学习方式。

3.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巩固阅读效果

(1) 课堂上, 激励学生突破教参, 训练创新思维。为了训练学生自主欣赏能力与鉴别能力, 教师教学时首先要有意识地避开各种教参的现有结论, 而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 自主体会, 自主讨论。如在学《出师表》一课时, 教参认为诸葛亮是一个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忠臣, 对刘禅一片忠心, 可彰日月。可有许多同学认为, 诸葛亮的忠就是愚忠, 认为诸葛亮大可取而代之, 那样倒是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并由此谈及了历史上的许多人物, 如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等, 倒不是说这些人的忠对本身有什么害处, 而是他们的忠收到了危害于民族的反作用, 观点可能偏颇, 但思维活跃, 表明学生已在自主思索了, 较之低层的被动接受, 这自然是上了一个台阶。

(2) 课堂外, 鼓励学生感悟作品, 形成独特见解。比如学习关于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 一贯的介绍说这是一个爱虚荣的人所得的教训, 是一个人的悲剧。可却有学生认为, 丢项链事件使玛蒂尔德得到了勤劳、务实、守信等美德, 这些是无价的, 她是因祸得福, 我们不应该为她难过, 而应该为她高兴。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 拨开沙石, 顿见珠玑, 透过现象, 发掘本质。这种思维方式, 已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领悟能力了。

4. 选择多种阅读途径, 进行自主阅读实践

(1) 开展课内各种语文活动。配合语文课本及课外阅读内容, 我们可以在校内、班内举办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 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作文比赛、课本剧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 巩固课内课外阅读知识;还可以办手抄报、办文学社刊物, 办壁报、黑板报等, 从征题到写稿, 到版面设计, 全由学生自主完成, 锻炼学生的能力。

(2) 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开放的社会, 开放的课堂, 学生是时刻与社会接触的个体, 教师应给学生一双“慧眼”, 让学生去体会社会生活的真善美, 实际上是课内阅读的又一延伸方式, 只是阅读的材料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一件件复杂的事, 一幅幅生动的画……这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也是一种极好的训练。

教育学专家潘涌认为:创新教育提倡学生有目标、有选择地学习, 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和结果, 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 自主调控学习进程和学习策略。当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种种符合创新教育理论的尝试时, 创新人才就会逐步在我们的开放型的语文大课堂中成长起来。

美术教学中的创新 篇2

论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启发式、互动式的现代教学方法,它给传统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是思想政治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本文就课堂教学的.实践,浅淡对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的认识.

作 者:冯丽红 作者单位:朝阳市双塔区光明小学,辽宁朝阳,12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23.75关键词:

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篇3

关键词:地理;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1-0151-02

现代教学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辩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独家经营”的垄断式教学,应当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地理活动一改传统的地理知识获得方式,使地理教学与实践有效结合,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地理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高中地理新教材的课后练习多以活动方式设计的目的也在于此。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开展地理活动呢?本人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地理活动题

目前,地理课程的课堂教学仍然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主阵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最终还需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地理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理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关键是把活动的思想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地理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地理活动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所以地理活动中的“问题”也应该在活动中产生并得到解决,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结论。该种活动方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开展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其主要环节是:首先,教师为学生的探索发现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如教具、学生分组学习的资料等,然后向学生说明探究发现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讨的问题;第二,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要求,通过阅读、思考等活动方式,主动寻找发现问题的方法;第三,学生采用讨论的活动方式相互交流初探所得的结论,并对一些有疑问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第四,学生根据交流所得结论进行归纳、整理;最后,学生把所得结论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际中去,从而巩固所获知识。

1.2层层设疑,深化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以往的地理教学偏重于对概念、规律、理论的讲解,忽视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缺少对现象的深层次设疑。而现今的教学理念是:把理论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为此,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多思,由浅至深渐入探讨的佳境,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情景。如“新兴工业区”教学中,教材是以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为案例,在学生整体了解了意大利和美国发展新兴工业的优越条件,以及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洛杉矶能成为美国的“硅谷”?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捷,国家政府扶持。教师进一步引入,思考:我国哪个新兴工业区与其相似?学生讨论得出:北京中关村。教师进一步提问:美国的“硅谷”和北京的中关村有什么异同?学生们积极讨论,认为两者的地理位置都较优越,交通便捷等,不同之处在于中关村的发展要略落后于美国“硅谷”。再做进一步深入,根据美国“硅谷”的发展,哪些是值得北京中关村学习的?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由浅入深解决问题的活动方式,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方法、探究方法,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1.3在教学内容中设计启发学生思辩的内容

在现今信息化的社会中,学会对科学信息的思辩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讨论课、课堂辩论等活动形式来启发学生的思辩能力。如“海洋资源(二)”后面的活动题,要求学生以“澳门的填海造陆”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教师可适当改变题意,将其改为“填海造陆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要求学生在课后查找有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举行一次小辩论,这种活动方式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对填海造陆有进一步的了解;最后教师经引导后对海洋资源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思辩能力,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2地理教学中穿插地理课外活动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知识的获得和运用一般不能直接接触客观实际,所接触的是经过抽象加工整理而成的文字、图像、表格等“书面材料”,缺少直接经验和真正的体验。因此,地理教学中要创设多种实践活动,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让认知过程成为真正的体验活动。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各项技能和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2.1从地理教学中选取活动内容

地理教学中的某些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对人类而言是已知的,但是学生对这一结论的得出可能并不是很理解,为此可选取一些教材中的活动题作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内容。

2.2从生活中选择与地理知识有关的内容

课外活动的其中一个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地理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地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并试图结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比如,现实生活中,居民常为住宅区的采光条件不好而烦恼。教师可以“余姚城区住宅楼房采光效果调查”作为活动题,要求学生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知识来分析居民区的采光条件是否达到标准。在这一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变化规律以及计算公式;其次,要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算出余姚的最小正午太阳高度大约为36.5°;第三,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走访有关部门,对各个居民区两幢楼房的间距以及楼房的高度进行调查、测量;最后,学生根据所得的数据分析各居民区的采光性是否最佳。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学生体会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在现实生活中是如此的重要,从而理解到学习地理的目的是为了今后更好的生活。

在地理教学中穿插课外活动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这种形式耗时较多,因此,在教学中应少而精。

Innovative Ways in Geograph Teaching

Yu Binhua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innovation and emphasize we should develop the ability to innovate.

阅读中的创新教学 篇4

在教学中, 我们总爱把学生的思路归入教师预定的思维之中, 并找到一个最终的答案。这种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应鼓励学生大胆换位, 从不同角度、角色、方法去打破思维的定势, 开拓视野, 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 迸发出思维的创新性。这样, 在实践中, 我尝试了“换个角色”这种形式。“换个角色”, 即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 可以使思维深刻、丰富, 具体来说就是可启发学生把自己换成课文中的角色, 也可以把课文中原来的角色调换、互换, 想一想结果会如何, 然后对照原文, 在比较中求得认同, 加深印象。例如, 在讲《醉翁亭记》一文时, 总结出太守的思想感情是“与民同乐”。然后我做了这样的换位:假如你是太守, 面对此景, 经历此事, 你会作何感想?学生经思考后, 有的答:高兴、愉快;有的答:看到自己治理的地方这种富足, 人民安居乐业, 所以心情畅然;还有的答:朝廷这样不会用人, 我虽被贬, 但我占有一方, 拥有人民, 拥有百姓的心, 他们能与我同游同乐, 我心足矣……再如讲《斑羚飞渡》一文中, 我要求这样换位:处于那种十分危险的境地, 假如你是那只羚羊, 会怎样想?……通过这样的文章进行比照, 进而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理解了主题, 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 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拓展了他们的思维, 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

二、创造型阅读

中学生思维活跃, 思路开阔, 富于创造精神。在阅读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有价值的改写或续写, 既可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同时也易于调动学生创作的灵感。

为了上好创造型阅读, 我实施了以下几个步骤:1.熟读课文, 整体感悟文章内容;2.具体分析课文;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规定续写或改写的内容 (与文章主旨、人物性格相关的) ;4.进行比较阅读。例如:在分析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 我做了一种假设, 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 他们会怎样?许多同学大胆想象, 积极写作, 有的描写了百万富翁于勒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有的揣摩菲利普夫妇的心理;有的描写了他们见面时的场景……他们的改写深刻而又耐人寻味。这种改写体现了学生不仅对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十分准确, 而且对文章主题理解也较为深刻。

创造型阅读锻炼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使学生在和原作的比较中找到了差距, 也找回了自我。

为了活跃创造型阅读课堂教学气氛, 我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 活动竞赛式:

寻课外文章一篇, 读时在关键处卡住,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 进行续写。学生分成几组, 十五分钟后, 每组出代表读, 评委打分。

2. 短剧表演式:

据文章所写环境与人物进行编制, 要求学生进行不同的表演, 进而与原文比较。

3. 图画展示式:

诗歌配以图画, 要求学生据画和诗展开想象, 进行相关的改写。

这几种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而且还发展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探究性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通常采用固定的模式进行讲析, 结果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然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 就应该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对阅读内容做出个性反应。对文学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地方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 甚至是“突发奇想”, 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 为作品的内容和表达另做设计等等。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 不要刻意地去追求“标准答案”, 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在求异思维中, 就会闪耀出创新的光芒。探究型阅读的实质是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技能型阅读

一篇出色的文章作品除了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外, 其艺术技巧也同样魅力无穷。在阅读时, 深入领会其技巧之妙, 然后进行模仿, 还可提高写作水平。在讲写作技巧时不应仅把“欲扬后抑”“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写作术语告诉学生就结束了, 而应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 针对性的进行片断写作, 加深对这些细作技巧的理解和掌握。这也就培养了学生创新模仿的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篇5

摘要:物理创新教学,必须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宗旨,在研究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从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做些探讨。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创新

加强基础、促进发展、激励创新、重视实践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其重点应该是首推“激励创新”。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我一直在思考、探究、实践着:如何利用高中物理教学的有限时空,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充分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并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新及创新思维

创新,是指在前人发现、发明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或观念,采用新的策略和方法、技术,开辟新的领域,创造新的事物或得到新的发现和发展。创新主要追求的是“突破”、“新异”和“独特”。创新与创造含义不同,创造是“无中生有”,而创新则是“有中变新”,但二者都含有一个共同内核――创造思维,都是通过发明、革新创造出新的思想、技能和物质等产品。创新能力的源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对未知事物有创见性的思索。创新思维需要人们突破思维定势,把已掌握的知识、信息加工整理或重组,从新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达到成果创新的目标。创新的内容一般有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等。结合创新的一般性和高中物理教学的特殊性,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的主要内容是知识创新、方法创新和技能创新,相应地,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以物理概念、规律和原理的认知过程,物理思想方法包括实验原理和设计方案的巧妙迁移和重构过程,物理知识在新情境中的综合运用过程等方面为平台开展创新教育探索。

二、用艺术化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的创新大门

教师课堂教学中艺术化的教学语言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生动形象的比喻、妙趣横生的描述、抑扬顿挫的音调会使学生情不自禁进入主动学习的环境中,创设一个以乐引思、以乐求知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也在无形中悄悄地开启了学生的创新大门。

三、用学生关心的热点去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

青年学生关心热点问题正是青年们的朝气所在,教师如能抓住这一契机,大胆地将学生对一些热点问题的质疑有机地融入课堂,无疑会给课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为,这是学生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向教师掷出的一条条绚丽的“彩带”。我在物理课的教学中,有机地结合当前科学界的热点问题开展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学过程的实践证明,通过了对这些热点问题质疑和析疑,既强化了基本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更激发了学生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创新激情。

四、高中学生物理创新教学的特点

创新教学是创造性思维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思维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是经长期艰苦研究和探索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非凡成果,如物理学家和科学家们重大发现和发明;第二层次是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经加工重组改造而形成的对社会有价值的新的知识和物质产品;第三层次是经过自己的智力活动,产生对本人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新颖的、有价值的成果。后两个层次属创新思维层面。每个人都具备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只是在不同年龄阶段,因受知识、智力条件和动力因素制约,表现出不同的创造性思维层次,产生出不同价值层次的成果。这些物理知识和技能虽都是前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但对高中学生来说都是新的陌生的,他们获得这样的成果自然需要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浅析 篇6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美术教育是培养具有创造性素质的人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探究新的教法,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热情的参与美术教学各项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关键词】 创造思维;学习兴趣;观察;联想

创造性思维是众多因素综合效应的结果,它是一种不受已有知识的局限,也不受传统观念束缚的高级思维活动,它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地灵活思考,通过独立地自觉运用问题的条件,开展独创性的思维活动,尽管有时有的想法不一定好,但从多种发散想法中才能择优,才更可能创新。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光凭分析、研究的培养是不够的。因此,我们提倡结合美术教学实践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分析、研究。

一、创造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创造思维给人首先提供的是由联想得出的假定思维空间,文学、音乐、美术作品中体现出的幻想、抽象、比喻、夸张、变异等,均是由创造思维而获得的新的思维空间的产物,那么由此而产生的声音和图形必然具有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它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然而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作品的最初构思正是建构在这种创造思维之主观和客观、理性与非理性之上的。作家和艺术家的灵感亦基于此,因而产生了从古至今数不尽的名篇佳作。这里我们仅就美术创作而谈,特别是针对学生的创作思路问题而论。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

1.人的创造思维早在孩提时代就已具备并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趋于成熟和完善。这是因为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首先是视听感受,人脑有开发通过形色、声音较容易地在儿童幼小的心灵里构成了许多天真烂漫的幻想空间,这也是多数学生在学龄前一般都较喜欢画画的原因。人的思维发展与年龄有关,部分学习美术的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后,在逻辑思维开发的同时,没有注重形象思维的同步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阻碍了艺术创造思维的开发,因而形成了这方面的断层,分析其原因如下:一是人之初的思维活动多是好奇心所致,是对事物最肤浅的低级感性认识,只限于视、听、感,而这时的创造思维也受局限,处于朦胧状态。但随着知识的增长、理性的思考遏制了感性的膨胀,科学合理的分析将天真幼稚的幻想拉回到现实,使起初眼中和笔下的自我逐渐理性和客观了。二是进入较稳定状态后,由于受客观的制约,加上本学科理论,技能技巧等定式的局限,在对事物进行深层的研究时过多地注重了再现自然的可能性和真实感,而忽略了发现性和创造性,本来丰富活跃的感受和敏锐的感觉思维悄然消失了。三是客观分析和主观感受发生矛盾,在无形中导致兴趣转迁,将学习当成一种盲目被动的任务去机械地完成,在无奈中强迫自己思考主观上早已不愿再接受的东西,将本应活跃的、思维推向了麻木的地步,对事物已不再具有灵敏的感受性,因而也就不可能再有相应的创造思维。以上三种情况基本上是产生这种思维断层的根源,所以提高整体艺术素养,开阔视野,关注自身思维的变化,保持敏锐的感受性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应当如何培养和保持艺术创造思维能力呢?创造思维首先应建立在对事物的特殊发现上,进而由特殊发现转化为具有特殊的联想。这种发现和联想越具有特殊性,就越具个性化。

2.特殊的观察和发现是艺术家更加注重的。事物呈现在我们面前,首先应选择视觉角度和发现点:比如一堆垃圾、一堵残墙、一张烂纸、一只破筐,尽管都是丢弃的废物,但在一个会观察和发现的画家看来,就可能是点线面,形光色。另外,人们的发现有时是一瞬即逝的,或熟视无睹的,它是瞬间感受所致,是视听经验与外界信息的同时吻合。比如残墙斑驳的图形使人感到它仿佛似人、似景,甚至能勾起一种回忆。但这些会转瞬即逝,其实这正是一种特殊的感受和发现,而创造思维的引发、灵感的产生,也许正是這种瞬间信息的提示和捕捉。

3.联想是在发现和捕捉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再创造的前提,是人们经验的发挥和转移,使感受之事与自身经验融于一种假定性结构,形成一种假定形象。联想方式是因人而异,多种多样的。比如喜剧大师卓别林在他的电影《淘金记》中吃皮鞋的情景,就是运用了象征性的联想方式,在虚拟之中的给人深刻的印象等许多看似怪诞离奇的作品。显然,发现不同,联想方式也就各异,而各自产生的作品也就风格迥然。当然,联想的例子很多,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都在联想世界里找到过他们的成就和辉煌。人的联想空间是浩瀚博大的,而最终体现的结果无一不在他们的创造思维中。

4.创造思维中它是客观表象刺激的直接感受和反应。但是如果偏离了有条不紊、系统和秩序化这个逻辑式的单一性后,它的主动性、活跃性和波动性便直接成了感受和情感,而富有创意的思维也正在于此。只有对事物生动的、发展着的事物本质进行辩证最充分、最深刻、多方面的揭示,才能使情感转化为生机勃勃的联想。美术课中的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学好美术之基础。因此,第一,指导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第二,以名画、学生美术品为依托,讲创造性思维的实践,激发兴趣;鼓励学生在美术课开展创造性思维实践。在教学之中,我们始终要坚持教学的实践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活动,包括我们开展的教学活动,都要坚持去进行实践。因为“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你的教学是否成功,是否有效,学生是否满意都要靠实践去检验。旧的落后的传统教学往往是在教室里,脱离实践。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三个中心”并非一无是处,关键是脱离实践。因为新时期的无论那类教学都离不开实践,离开了实践,教学就失去了自己的方向与活力。 

总之,美术课程教学有其特殊性,它不仅能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塑造良好的审美观,而且重要的是提高知识技能的运用能力以及创造思维能力。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探究新的教法,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热情的参与美术教学各项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高职美术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 篇7

但是, 从目前的基础美术教学现状看, 学生的造型、审美能力、艺术素养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构思能力以及具有审美性的表现能力是目前高职美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怎么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提高审美能力, 并教给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 启发形象思维, 促进创造性设计思维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高艺术修养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 到处都有美的事物存在。但是,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它们。正如罗丹所说“美到处都有,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由于生理、教育与生活环境等各种原因的影响, 有的人对于美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在很多事物中都能发现美, 并产生很明确的审美体验。很多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创造出了优秀的艺术作品, 一个前提就是他们都具有很高的审美敏感性。

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其特有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形象表达能力的训练,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使受教育者通过美术教学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以美引善, 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 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 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中设计专业教育模式分为艺术类和理工类。艺术类学生有较好的绘画基础, 有较好的艺术氛围, 他们在审美能力和表现技法上要高于工科学生, 而工科学生在入学之前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 在这些方面明显要差一些。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 可开设内容不同的欣赏课程, 帮助学生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鉴别与评价的过程中, 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在欣赏教学中, 最有价值的不是艺术作品本身, 而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想象与再创造。

在欣赏教学中, 应遵循审美的规律, 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也要融入学生感知意念, 加强对美的互动交流。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欣赏艺术, 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虽然每个人的审美经验不同, 但多给他们感悟艺术的机会, 对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二、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从一定程度来讲, 设计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设计不但要创造打动人的视觉形象, 还要创造一种高效的信息传达方式。一个设计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 决定了它是否具有价值和生命力。人们之所以会提出对某一对象进行设计的要求, 往往是希望看到新的形象、更有效的工作方式或信息传达方式。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能主动的在设计中求新、求变。同时, 人的创造意识是创造活动的基础。人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是倍受推崇的人类智慧要素, 这些要素的发展是通过教育来促进的。

在以往的教学中, 往往是将制作力等同于创造力, 以为让学生从无到有地画出一幅画, 就培养了创造力。照着对象, 模仿他人, 或自己寻找契入点, 都可以完成一件作品, 但其中的意义却相差甚远。所以在学生的创造实践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 也是一个智慧闪烁的过程。有了自由的空间和适宜的氛围那学生将更好地发挥创造力, 实现创造。在课堂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接受课本知识以外, 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 把创新的观念变为可实现的成果, 体会到了实践成功的快乐。

所以我们对美术基础课程的设置上, 不能仅只是使学生能精确的描绘出客观对象, 而是在这个基础上, 能有所创造, 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创造出自己表现美的方式以及自己对某一事物的个性化理解。在美术教学中, 应按照联想、想象、创造的思考顺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命题创作绘画、默写等手段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在课程中可适当增加学时, 来达到训练目的。为启发想像思维能力, 可鼓励学生观看各类型的动态表演, 要求学生边看边速写, 记录感受最深的表情或动作, 培养学生立刻捕捉动态的能力。在讲授美术知识时, 提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可采用一个问题多种答案或多种解释的具体做法;在美术技能指导中, 应允许学生进行自由表现技法。

三、激发学生内因, 注重拓展延伸

学生对美术的需要是指学生被美术的教学活动本身所吸引, 而通过需要去学习或者练习画画的动机。当学生一旦有了这种美术需求, 就会产生渴望学习或者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极其浓厚的兴趣, 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和创作热情及意志努力。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 能否充分满足学生这种对美术的需求, 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美术学习兴趣的激发, 审美素质和造型能力的培养。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这种对美术的需求呢?本人认为:首先应加强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因为, 学习兴趣的形成, 有赖于掌握知识技能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中, 教师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 联系实际讲授评述学习训练的意义、作用、价值, 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求知欲, 培养美术兴趣。美术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教学, 它不仅有基础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在于自身去创造实践。

美术教学既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 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实践活动,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它不但作用于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 而且还作用于学生人格的完善。“纵观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世界上许多重大的科技发明、发现往往得力于形象思维的启迪。当今, 美术教育所激发出的创新精神以及美术教育所培养出的实践能力对科学技术所产生的正迁移效果已愈来愈明显地显露出来了。”因此, 在教学中应按之有趣, 做到“情知交融”,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和创造体验, 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强化“我要学”的主动精神。还有我们的美术教学必须形成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为先导、以探索研究为中心、以创新实践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宗旨的格局, 通过美术知识的学习能够为今后进行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候令:《美术教育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年。

[2]周岩:《要抓住作品最突出的美点》,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9年。

[3]尹少淳:《创造力与美术教育》,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7年。

[4]王诗群:《美术基础课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及作用》,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

高职美术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 篇8

1、高职美术教学中创新与实践的内涵

创新好像马达, 为人类的前行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作为创新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之一, 它的主要内容就是利用美术特有的表现形式、艺术技法、材料工具来促进学生挖掘自我潜能、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因为, 在高职美术教学中, 要特别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缜密的构思力、卓越的表现力, 以期实现他们拥有独特的创造力。

2、高职美术教学中创新与实践的意义

2.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

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只有不断提高这两方面的能力才有可能实现创新。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审美的敏锐性、敏感性只有在创新的激励下才能源源不断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 品鉴与创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 为了实现最后一个过程, 教师势必会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2.2、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 增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为了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和模式, 表达自己的个性化理想, 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比如让学生进行速写, 让他们捕捉动态画面, 记录印象最深的表情、动作, 还可以发挥学生自由的想象空间。从无到有地创造画面, 把想法付诸实践, 把观念变成现实。在这种训练的过程中, 学生的联想、想象、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2.3、有助于激发学生潜力, 增强拓展延伸的能力

学生学习绘画的动机是被美术教学活动本身的魅力激发出来的, 学生只有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才有可能实现创新。而创新又依赖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深度和广度的掌握。因此,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于激发学生的美术求知欲望的培养必须不遗余力。情知结合、情知交融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 去感受美、鉴赏美、继而创造美, 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力, 增强他们拓展延伸的能力。

3、高职美术教学中创新与实践的策略

3.1、教学内容的创新

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是21世纪我国教育的目标, 也是创新型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传统的知识积累与技法训练是难以实现这个目标的, 这就要求美术教育者随着教学目标的发展而改变教学内容, 与时俱进。美术教育教学的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目标, 遵循审美育人的规律。创新型的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它服务于学生的审美发展,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在学科延伸方面, 创新的美术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向更深层次迈进, 倡导学生一技多能, 能够将美术贴近社会生活, 使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如在国画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讲授画法的同时, 也要求学生注意画面上的题识、落数、用印的格式、规律, 提醒学生观察大师们在这些方面的独到之处。这些虽然不是美术课的教学内容, 但它们对国画的成功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讲解可以提升学生对国画的鉴赏与收藏的品位。

3.2、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也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发展而创新。在新型的美术教学中, 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被摒弃。因为它已暴露出种种弊端, 难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学方法的创新要求教师有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 有创造性的处理教材中的知识, 以直观、趣味性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色彩基础时,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竞争的活动, 让学生自己动手调色, 看谁用三原色调出的色彩多, 并促使学生发现规律。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 学生也成了知识的真正主人。又如在世界名画欣赏课时, 教师可以播放古典音乐, 以情施教, 打动学生的心灵, 开启学生的心扉。学生便沉醉在画面的意境当中, 领略绘画艺术的魅力。这种感性的培养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3、教师角色的创新

教育是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教师也应顺应时代的需求, 转变角色, 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面向现代化。“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教师的基本职能, 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教学不能有效地完成这样基本职能。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模式要求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与学生做朋友, 美术育人的实效性便会增强。一名美术教师, 美术理论固然扎实, 美术技法固然熟练, 但这不能满足美术育人的需求。美术教师要由专家转变为杂家, 既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 又要了解相关的文学、书法、计算机、设计等学科知识。教师只有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综合能力, 提高知识的全面性, 恰当的引导学生, 课堂效率必会事半功倍。

高职美术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并不意味着摒弃原有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 而是更全面、更深入地将其整合。它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线, 以培养全面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充分体现高职美术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

摘要:美术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创新的美术教育更是承前启后的教育, 它需要通过美术育人的各个环节去实现它的有效性和实践性, 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学,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符坚.贯彻教育创斯思想, 提高高职教育质.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2]、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发展规划.臾育通讯.2011年第2期.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篇9

一、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个体差异, 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 以学生为本,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 重点在于训练学生自主发现, 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这样设计:请把课文内容归纳成若干学习问题, 并解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角度, 努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总之, 一定要想办法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来学习,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发挥主体作用, 改变教师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 让学生发现和解决疑点, 大力营造和选择是学生处于“悱”“愤”———心里想学而弄不明白, 口欲言而表达不清楚的心理状态。把新知讲解与观察学情, 抓反馈调控紧密联系在一起, 选择最佳时期讲授最重要的知识, 这也是新知讲授课所追求的理想效果,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解决了难题。

二、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最关键一步, 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能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状态, 此时学生的兴奋点很容易捕捉到, 通常使用的新课导入步骤为:1.明确预习的教学目标, 借助新知的预习, 指导掌握预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功感。2.让学生弄清本节课想要学懂学会哪些新知, 期望解决什么问题, 有什么新发现新收获, 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意识, 激发学习动机与期待感, 调动学习新知的情趣与自我效能感, 发射出一种“求知欲”的心理能量。3.采用了直观导入法, 借助多媒体播放幻灯片, 形象生动地唤起学生的的联想。总之, 一个人之所以能成功, 是因为有所渴望有所需求, 为自己设立了一个合适的努力目标, 所以课堂的新课引入就如同找到一个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寓教于乐, 培养兴趣, 增强创新意识

通过创设语境与情景, 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与热情, 设计合理的教学法, 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 讲究课堂教学艺术, 引起学生共鸣, 深受学生的喜欢, 兴趣的培养是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前提。教师要特别注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创造热情。而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学科, 我们必须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 因此, 努力创设语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语言,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语言, 学会交流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 我多采用的课型为“情境探究课, 体验活动课。”通过让学生操作、探究、思考、综合等基本活动, 形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了创新意识, 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基本学习能力。

同样是活动创新课, 在基础较差的班, 可以设计“绘制, 体验交流, 反思评价”活动来激发创造欲望, 在程度较好的班, 可以设计“自主探究, PK竞赛, 梳理反思”等活动程序。

四、通过创设悬念和讨论质疑, 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是一切发现和创造的基础。学生的质疑是学生创造灵感的闪现,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去选择, 综合, 归纳, 感悟并提出问题,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保护其积极性,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灵感, 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保证。让学生通过眼、耳、口、心等多种器官, 从情景事实去捕捉信息, 发现问题, 形成问题, 提出问题。

五、构建团结协作集体, 培养发散性思维, 呵护创新精神

我一直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与学生的课堂教育参与度成正比, 参与度越高, 则成绩越好, 反之则越差。同时, 英语课堂上常常需要师生间、学生间的协作创造, 并且, 英语教材中也安排了此类练习, “work in pairs”等, 通过协作创造,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协调, 组织与合做能力, 也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能主动开口, 表现自我;而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羞于开口, 我们要给予学习成绩好的与差的学生同等的学习机会, 同样的关心爱护, 让学生在感受到平等的环境中学习, 在学习上吃力的, 同组成员和我会坚持给予帮助, 不让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 逐步赶上大多数学生, 同时, 激励优秀生更上一层楼。

六、以优带差, 赶超比拼

发动学生之间互通互学, 成立帮学小组, 使全班出现学生优秀赶优秀的局面, 班级内形成一种共同提高英语成绩的良好风气, 选出小组长, 实行组长承包责任制, 每次的周测和月考成绩出来以后, 进行小组比拼, 评出进步显著组, 优秀帮学组, 进步显著组员, 并给予一定奖励。我们还可以利用英语教育平台, 额外辅助学生提高英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学时最长奖, 学习内容最多奖, 学习效果最佳奖等。总之这样可以减轻后进生的学习压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对更大成功的追求, 形成新的良性循环,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游刃有余的课堂结尾, 指导学生学会梳理反思

1.指导梳理课堂学习笔记, 留给学生梳理, 补充, 整理课堂学习笔记的时间, 巡查指导不同差异的学生梳理课堂笔记, 提高学生反思学习的水平。

2.引导多角度反思, 除了课堂笔记反思, 还有课前与课后反思。

3.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反思, 提倡鼓励学生学写反思日记, 随时记录自己的反思体会, 让反思日记成为思想爬坡和推动学习的一面镜子, 成为学习上台阶的加油站。

浅谈创新教学中的目标教学 篇10

一、教学目标的内容从平面到立体

目标教学从开始实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 不论是教师的备课, 教学设计, 还是课堂教学过程, 往往把掌握知识即认知领域的目标作为重点, 甚至相当一部分教师, 把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一个就是过去的应试教育、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再一个就是过去的教学理念陈旧, 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没有实行素质教育或没有深入实行素质教育。凡是能培养人的活动都可以作为课堂上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目标实现从单一到多元, 从平面到立体的根本转变, 以适应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创新改革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的实现要更注重过程而非结果

传统的教学目标往往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 看学生做的练习题或测试题的对错情况, 得分高说明教学成绩好, 目标达成率高。反之, 说明教师没有完成教学目标。这种评价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方法存在很多弊端, 这一是不争的事实。新课改要求教师, 在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结果的同时, 更要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关键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 会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 不是“授之以鱼”, 而是“授之以渔”。如:在学生字词、找生字词时, 让学生找出自己不熟悉的生字词, 不要对照课后的生字表, 这样每一个学生有每一个学生不同的生字词;记忆生字词时, 要求学生研究各自记忆生字词的方法, 而不是告诉学生记忆的方法。通过这种学习方法,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在过程中掌握知识, 达到目标。克服了教师限制学生的思维, 把结果让学生死记的注重结果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不少教师认为, 目标教学在落实认知领域的”记忆、理解、运用“等低层次教学目标方面是非常成功的、有效的。其实, 目标教学在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诸如能力发展、情感发展等方面, 同样是有效的。在培养创新人才日益成为我国当代教育改革主题的今天, 服务于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学, 在培养目标上, 必须尽快从以“双基”为重点转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应着眼于改变学生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形成的偏重于记忆、理解, 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帮助学生主动探索新的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尝试 篇11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创新教育

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模式已延续了多年的历史,这种以经验为基础、以知识和技能传授为根本的线性教育模式,适宜于工业化时期的社会对教育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但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和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变化,这种“应试教育”的影响因其学科教学模式本身的固有缺点,其负面作用也日渐突出,尤其是在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教育等方面。因此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一、尽量多的让学生接触好作品

让学生欣赏大量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和儿童画,并经常有意识地收集经典作品展示给同学们欣赏。如果没有条件,教师可以把作品拍摄回来,有空就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讨论、分析作品的构思、构图、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情感。通过接触、欣赏,使学生感受到优秀美术作品的内容与表现形式美,以及画家的精神气质、感情表达的手法;使学生在审美中拓宽创新思路和设想,开阔审美视野,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二、变“灌输”为“交流”

过去有些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即变“灌输”为“交流”,让学生去交流、去探求、去发现。所谓交流,意味着交流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学生可以与心灵交流,可以与作品交流,可以与他人交流。当学生有学习需要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达到学习的目的,教师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也不是知识的占有者,学生不必等着教师的传授、灌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

三、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意愿、需要和价值观,形成关系融洽、情感自然的学习情景。最重要的是,课堂上应充分发扬民主,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氛围中大胆探索,敢于突破,提高能力。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能支持学生标新立异、偏离常规的思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轻松愉快地自学探究、自主创造。

四、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真正做到民主与平等。教师要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主性、探索性、挑战性,培养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知难而进、锐意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克服自卑心理和依赖思想,养成喜爱钻研,不满足于已有知识及解答的心理素质以及思考问题时力求深入、全面、缜密的习惯能力。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異,逾超常规,敢于言他人所未言,做他人所未做的事。

五、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只有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了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才能为学生美术的创新能力提供宽阔的思路。因此,美术教学要系统地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绘画、工艺和美术欣赏的基础知识。教师要注意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这才有利于学生今后知识的扩展。基本技能包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着色等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绘画造型、布局及简单的工艺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教师要组织学生多练脑和练笔,如经常根据一幅作品让学生思考构思、布局、设色等,经常画一些简单的物体,这些物体或重在立意,或重在构思,或重在设色,或重在布局等。以强化和提高熟练程度,为创新作好铺垫。

六、结语

总之,现代教育给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创新,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并善于向学生学习,儿童身上潜藏着巨大的创造力,破除惟我独尊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日积月累地进行创新教育,一定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

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去教学,让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进行讲解、示范、提示,并且要加强课堂的趣味性,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多方位、多侧面接受艺术熏陶,得到艺术享受,提高艺术水平。

论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篇12

一、语文教学创新的意义

培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赋予教育者的神圣使命。现代教育正进行着一场大的变革。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显著特征。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 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二、当前初中语文创新教学中存在的偏差

(一) 观念更新不够彻底。

一部分教师、教研员对教学创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把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 在教学和评价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普遍。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 是新课改推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二) 教师自身培训不够。

新课改对一些教师来说, 只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陈旧的培训方式, 没有产生根本的作用, 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同时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 比如说其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就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 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需要, 自己开发课程, 这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已非常繁忙的初中教师来说, 无疑是“雪上加霜”。新教材往往形式多样,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师的课前准备时间延长了, 甚至对教师的体力提出了挑战。

(三) 外部条件不够。

教学创新需要给予教师充分的时间和充足的发展空间。但现实中不仅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很少, 而且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教师将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补差上, 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探索教学创新, 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如何进行语文创新教学

(一) 启迪兴趣, 为创新打开大门。

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 学习知识要有兴趣, 如果学生情绪不高, 兴味索然, 心理上无准备, 感知生理器官呈闭滞状态, 那么谈何创新?相反, 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的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 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进一步提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 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创新打开大门。

(二) 改进方法, 把创新渗透其中。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往往教师是注射器, 学生是接收容器。教师教一篇课文往往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一点关系, 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教育了。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教师满堂灌, 说得头头是道, 代替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限制了学生锻炼提高的机会, 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 鼓励学生创新。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 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 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 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 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 不能只有教师的“满堂灌”, 学生必须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 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 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跃, 鼓励学生创新, 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

2.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创新。

问题是创新的关键, 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所以, 一方面, 教师要善于提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 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 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 不可随心所欲, 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 质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 疑难要设计得科学、严密但也要富有趣味, 避免呆板枯燥。最后, 还要有一定的难度。所谓难度, 就是教师要设疑给学生解, 让学生逾越。古人云:“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有疑难,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 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 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 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另一方面,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 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 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

3. 搞好知识传授, 为创新打好基础。

首先, 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 放眼历史, 所有的发明都是在知识特别是相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形成的, 因此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 要以知识为前提。其次,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只有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 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理解得越深, 思考的时间越长, 就越接近创新的结果, 体现出来的创新情绪、勇气和耐心越好, 更容易形成创新。最后, 创新能力的体现是不能离开实践活动的, 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也就是说, 如果没有知识的运用过程, 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产生。

以上三个方面的知识传授, 最终可以为学生的创新打好基础。

(三) 发散思维, 给创新插上翅膀。

初中语文课本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 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 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 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 使学生的创新不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 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 老师可以情境导入, 创设意境, 把学生带到室外, 去亲身感受、体验春天的美景, 然后让学生感受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 让学生体会, 增强直观感觉, 展开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是人类社会的希望, 可以说,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就会失去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动力。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 另一方面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 结合一些恰当的问题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 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例如, 在教学《我爱这土地》一课时, 我主要让学生读, 然后提出问题:应该怎样读?你的体会是什么?最后结合讲评, 让学生感受作者艾青对祖国的深沉的爱———爱之深, 深到要和祖国的土地融为一体;愁之浓, 浓到思乡情结无法解开。

(四) 积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模式,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学会创新。

自主、合作、讨论探索性合作的学习模式由“激趣—质疑—讨论—合作—创新”五步构成。如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时, 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式:第一步:导语激趣, 引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 沙皇统治下的俄国, 在一所中学男职工宿舍发现了一具中年男尸。据查, 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 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 由我们学校的学生组成专案组, 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第二步:质疑。自杀?他杀?———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调查报告。第三、四步:讨论、合作。7人一组, 选定调查选题 (共四个:案发背景、现场勘查、本人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任选一个) 。小组讨论, 一人执笔, 15分钟准备。第五步:创新。每组选一人宣读调查报告内容。这一步最让我欣喜, 学生调查的不仅周密详尽, 精妙独到, 而且有些措词用语颇具刑侦专业水准。课堂上气氛热烈, 思想活跃, 频频创新。学习至此, 小说的主题一目了然, 人物形象跃然眼前, 达到了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效果。

(五) 采取现代多样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使学生乐于创新。

教学方法要因教材、因学生、因时间、因地点而灵活多变。或讲授法, 或讨论法, 或练习法, 或点拨法, 或读书笔记法, 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 如幻灯、录像、多媒体等。如学习《智取生辰纲》时, 我运用多媒体教学, 不仅一节课完成了教学重点, 而且学生耳听刘欢演唱的《好汉歌》, 眼看杨志等人物的画面介绍, 头脑中想象双方的矛盾冲突, 形象生动, 兴趣盎然, 思维灵活, 不断创新。只有教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 才能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探索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教学相长, 让学生想创新、敢于创新、学会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 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而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一代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数学活动的有效设计下一篇:行为学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