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活动中的教学策略

2024-07-13

美术活动中的教学策略(精选12篇)

美术活动中的教学策略 篇1

幼儿美术教学活动承载着提升幼儿审美表现能力的使命, 活动评价必不可少。 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的目的, 是激励幼儿, 使他们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兴趣, 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纲要》要求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 既要了解现有水平, 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 因此, 恰当地运用教学评价, 重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情感、态度, 关注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对美的情绪体验, 帮助幼儿建立自信, 才能让幼儿真正成为评价主体, 成为艺术活动的主体, 使讲评与整个活动融为一体, 发挥应有的教育价值。

1.让儿童的角度看作品, 让幼儿想听

评价幼儿作品应当从理解幼儿的角度出发, 借幼儿的眼睛, 借幼儿的一颗童心看作品, 不要用成人的审美观要求儿童, 以成人的标准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 讲评不是教师的特权, 教师要尽可能地了解幼儿在看什么、想什么, 才能和他们有共同语言, 才能从幼儿感兴趣的角度进行引导, 将幼儿的回答加以提炼, 使幼儿在分享交流中扩展经验。 了解儿童, 以他们的方式和角度观察世界, 放手让儿童说自己的画。 例如:孩子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圈, 外人似乎看不出什么, 但孩子的讲述往往会打动你的心:“这是红红的苹果”、“这是我的小皮球”、“这是大大的太阳”…… 他们可以把圆和线引申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东西, 并用它补充语言描述。 老师和同伴的饶有兴趣地倾听, 是对孩子极大的鼓舞。 又如:在“我的爸爸”的活动中, 教师的评价点放在了幼儿对疏密的把握上: 很多小朋友都为自己的爸爸画上了漂亮的领带, 只有浩浩的什么也没有画, 但是看上去领带部分更清楚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幼儿回答道:领带的边上有很多花纹, 这把领带显出来了。 教师回应道: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以后画线描画时, 小朋友也可以自己试一试这种方法。 在这里, 教师没有把疏密对比等专业术语搬出来, 而是让幼儿自己体会, 并鼓励幼儿在以后的活动中加以应用, 评价提升的功效由此实现了。

2.以游戏的情境烘托, 让幼儿想说

在日常美术教学中, 将美术活动更加游戏化, 让幼儿在美术过程中体现主动性、愉悦性和成长性。 在探索过程中发现, 让幼儿边玩边画, 边画边玩, 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如:在“我和猩猩做朋友”的美术活动中, 结合猩猩比较难画的脸部特征, 教师采用了形象、 诙谐的语言:“画个汉堡包椭圆形 (表示嘴巴) 、汉堡包中间切一刀 (表示嘴巴分上合下) 、上面加点菜、加点肉用 (表示嘴巴里的牙齿) 、上面撒些小芝麻 (表示小胡子) 、加上四颗小樱桃 (表示鼻孔、眼睛) , 最后‘阿乌’这里一口‘阿乌’那里一口, 全部吃掉它 (表示脸型) 。 ”在教师形象而又诙谐的语言引导下, 孩子们边听边笑, 边看边记, 难点迎刃而解。 由“汉堡包”引起的话题, 让孩子体验到了画猩猩的方法, 这些话语始终围绕在孩子的心中, 孩子们在画猩猩的过程中边说边画。 又如:在“笼中的小鸟”活动中, 教师这样引导幼儿:谁画的鸟笼既结实又漂亮呢? 小鸟最爱住哪个鸟笼呢? 小鸟在笼中饿了怎么办呢? 不要忘了给它放上好吃的手指点画红枣。 融于游戏情境的讲评才会引发幼儿共鸣, 让幼儿始终沉浸于游戏中, 充分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感受。

3.借年龄特点区分, 让幼儿会说

评价应注意根据绘画的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 小班阶段, 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观察物体非常笼统, 只能注意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局部特征, 主要对绘画过程感兴趣。 教师此时应以平等的伙伴角色和幼儿互动, 参与其中, 边画边说自己和同伴的作品, 绘画的感受, 以整体的评价为主。 中班幼儿的有意注意能力增强, 能有目的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并分辨它们各自特征;而大班幼儿能够关注到画面的细节, 对色彩有自己的审美。 针对中大班幼儿, 教师应注意讲评时要从完整讲评转变为局部讲评, 着重引导幼儿欣赏自己与同伴作品的不同之处。 比如:“好吃的水果”活动中, 对小班幼儿, 教师可先在纸上画好物象的轮廓或者打上针眼, 让幼儿沿着轮廓线撕;对中班的幼儿可练习用目测的方法撕纸;对大班幼儿可以练习把纸折叠后再按造型的需要去撕, 以适应不同阶段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弱, 幼儿年龄小, 生活经验不足, 且手部肌肉的发育不成熟等特点。 因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方面影响活动的顺利开展, 另一方面对幼儿参与活动的信心和热情造成打击, 对此, 教师应基于充分的关怀和鼓励, 促使他们从困难中找到解决方法, 进而使其能力和经验得到不断发展。 此外, 针对幼儿个体差异采取合适的活动策略, 因材施教地开展差异化的美术活动, 也是提升美术活动科学性与有效性的重要基础。

4.用鼓励的语言评价, 让幼儿敢说

教师在美术活动评价中应注重评价的语言艺术。 一般来讲, 教师应采用鼓励性的语言, 给幼儿以肯定和自信。 具体来说, 评价要建立在对幼儿了解的基础上, 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对话, 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及作品想表达的思想和感受, 理解和发现幼儿独特的创意及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和表达形式。 特别是当幼儿的作品离谱时, 教师更应站在幼儿的视角努力理解其意图, 当幼儿本身也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时, 教师更应善意地给予诠释。 比如:在“我的家”美术活动中, 润哲小朋友在纸上画了一座很小的房子, 教师说, 这是谁的小房子呀, 是哪个小动物的吗? 看上去很漂亮, 谁住进去一定会很喜欢。 有了老师的鼓励, 幼儿突然受了启发, 高兴地说:“这是我为小狗准备的房子, 这样它就能永远和我住在一起了。 ”说完在小房子的边上画上了一座大房子, 画面突然丰富了起来。教师应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和不同点, 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错了, 因为艺术是无对错之分的。

总之,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 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不是万能的, 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准, 以幼儿发展为本, 灵活地采用不同评价方式, 尽量为幼儿创造表达的机会, 让每个幼儿都学会评价、参与评价, 要善于利用时间, 采取多种形式, 提高评价效率。

摘要:幼儿对美术的理解在许多方面与成人显然是不同的。教师只有抱着欣赏幼儿的童心、接受幼儿的天真、爱护幼儿的稚嫩的态度, 才能真正发挥美术评价的激励作用, 培养幼儿使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情感的能力。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策略

美术活动中的教学策略 篇2

《指南》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每个幼儿心理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如何让孩子的这颗种子发芽成长,使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创造能力和情操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对他们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孩子们乐于用绘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意愿,在创作中发挥潜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由此可见,美术活动在幼儿健康成长的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同样,为了使他们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美得感受力和表现力,教师在活动中的有效指导策略尤为显得重要。

指导策略非常多,在一节美术活动中我们都要采用到多种指导策略,那哪些指导策略是有效的呢?怎样指导才是最合适的呢?对于不同的活动有着不一样的要求。下面根据我们班级开展的几个活动谈谈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指导策略。

一、导入指导策略

在每一节美术活动中,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活动的内容,都能同时运用到多种指导策略,而一些常见的教师指导策略在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

1.语言讲述法。

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总是先讲解今天的活动主题,让孩子一下子就了解了活动内容,接下来教师的步骤讲解让孩子更深一步知道了操作方法。例如色彩活动《送给妈妈的花》《表情罐》,一开始就告诉小朋友今天要送给妈妈的花,并且请小朋友用皱纹纸来为自己的妈妈和奶奶做一朵花,并让孩子边听边跟着学习如何折;而表情罐也是向孩子解说今天在罐子上画出各种不一样的表情,然后孩子根据要求开始作画。教师的语言是否生动也决定整个活动是否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只有老师的语言丰富了,整个导入才是成功的。

2.图片视频欣赏法。

图片欣赏法和视频欣赏法最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比以上的语言讲述法更为适合幼儿园的孩子。美术活动主要就是培养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幼儿热爱生活,促进知、情、意和谐发展,追求真、善、美相结合的人生境界。通过线条、色彩、构图、造型来再现现实反映生活,表达孩子的审美情趣,总的说来就是审美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可以说在美术活动中,美术欣赏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这种指导方法也更好体现《纲要》中讲到过的适合幼儿理解的形象直观特点,孩子们在观看后就马上能理解操作的内容,不过这样的方法也是需要一点语言讲解才能起到超级效果。例如在色彩活动《牙刷蜻蜓》中,让孩子观看真正的蜻蜓与牙刷蜻蜓,孩子们马上就发现了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为它装饰上又薄又大的翅膀和圆鼓鼓的大眼睛,因为长长的牙刷就是蜻蜓那细长的身体。通过直观的观看,不要老师一直在那讲,孩子们都能看出来操作要求是什么。

3.情境导入法。

美术本就以其作品的静态性、可视性、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性为主要特点而区别于其他艺术。美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人的精神和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因此,创设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在美术教学中积极运用情境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视觉、听学、触觉等感受,让儿童主动投入到美术活动中,使他们由“被动角色”转化为“主动角色”。情境导入法是颇受孩子们喜欢的,这样的方法更活泼,直接把孩子们带入到设置的情境中了,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例如在色彩活动《炎热的夏天》中,我请两位幼儿扮演在沙滩散步的人们,以太阳太毒辣可以怎样办呢?有什么东西可以挡住它的光芒引起幼儿的想象;同时让他们赤着脚假装沙子烫脚有啥好办法,从而引起孩子们为他们设计拖鞋的欲望;同时孩子们自己也能想出为他们设计扇子,不一样的冰激凌车子等,充分调动起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介入指导策略

在孩子们的创作过程中我们的指导既不能干预太多,又不能错失具有教育价值的机会,经过实践我们可以尝试做到:活动前心中有目标,环境及时换,活动中观察分析同步走,注重因材施教,活动的主体是幼儿。在了解了这些后,我们还要注意介入指导的时机,我们要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介入,而不是干预。这时我们除了运用语言介入策略,欣赏介入策略,在一些色彩创意活动中,我还用到了一些特殊的指导策略。

1.模特示范法。

合作游戏是孩子们进行创作活动的提神良药。在活动中,如果好朋友能做自己的小模特可是件让人高兴的事情,瞧,孩子们在色彩活动《表情罐》中,有的孩子对于表情有一些困难,只对嘴巴有点了解,其他呢?看,面对面的便宜相互做模特,笑一个、生气一下、沮丧一会、吼叫一下„„小模特丰富的表情给作画困难的孩子一个大大的帮助。这样及时的指导策略,一下子就解决了孩子们之间一些小小困难。

2.重复反问法。

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我们成人往往习惯于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事物自身特征来表现事物。例如校草是绿色的,车子的轮子是圆形的等等,这样的情况在整个活动中会引起幼儿的不自信,然而不自信会导致孩子们频频向教室提出问题,“老师,这个是不是这样画?”“老师,这个是不是这样贴?”“老师,我这样放对不对啊?”„„然而这时老师的指导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让孩子得到不同的感受。例如在色彩创意活动《彩色陀螺》中,孩子在自由探索大胆操作中,有的孩子发现了我的陀螺可以灵活转动,而他们的陀螺只能转一圈,有的甚至一圈也转不起来。有的孩子就问“老师,为什么我的陀螺转不了,你的却能转呢?”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而是不断反问“我的怎么可以转呢?你的怎么转不了呢?”孩子们见我没有告诉他,自己研究起我的陀螺来,从而知道了牙签必须戳在中心,下面必须绑上透明胶,就不会松动了。这样他们较容易地完成活动内容,体验成功的乐趣。慢慢地,愉快的情绪会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帮助幼儿对自身能力有正确的认识和肯定,从而树立自信心。瞧,这样不断从夫反问的指导策略可是不错的哦。

三、评价指导策略

评价是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幼儿,使他们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幼儿对美得感受力和表现力。对成人评价的依赖性与他们的年龄成反比,他们自我评价的独立性仍然较差,他们往往是将成人的评价尤其是教师的评价作为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组织幼儿开展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多运用积极的评价和反馈方式表扬幼儿,同时多用肯定的语言与幼儿交流。尤其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的幼儿,从不轻易否定,而是注重在语言和情感上给予更多的鼓励、支持和关注。这样,孩子就会在美术活动中愉快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并逐渐从教师正确的评价中认识自己,肯定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

1.鼓励式指导策略。

及时对幼儿作品进行表扬,鼓励,使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只要是纵向比较进步了,那么就是应该表扬,让孩子充满自信心。

2.游戏式指导策略。

用游戏的方法结束整个活动,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就如《牙刷蜻蜓》活动,最后孩子做好了自己认为最可爱的蜻蜓,那么就请你的蜻蜓到草地上去嬉戏吧来结束,孩子们带着自己制作的蜻蜓,一会飞到树干上,一会飞到草地上,开心极了,同时也对工具大变身活动充满了期待。

美术活动中的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小班美术; 师幼互动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95-001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小班美术活动不同环节中影响师幼互动的因素有很多,如幼儿的已有经验、创设的环境、设计的提问、活动的内容等。为了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促进师幼共同发展,我在小班第一学期以《小小蛋儿把门开》这一美术集体教学活动为例,尝试探索增进师幼互动的策略。

一、导入环节,充分尊重理解、鼓励支持

小班幼儿已有经验较为缺乏,因此在导入环节中经常陷入幼儿一直产生疑惑或者不能进入活动状态的尴尬。当幼儿处于这种状态中,我们老师所做的应该是及时地反思、调整,充分尊重理解幼儿的想法,以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行为。

在《小小蛋儿把门开》第一个导入环节中,我们本来想以猜测鸡妈妈干什么导入活动,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我们在出示母鸡孵蛋的背景图后,提出了这样一个提问:这是谁呀?我们预设的答案是母鸡。因为幼儿对母鸡没什么生活经验,因而花费了很长的时间猜测,分别提到了公鸡、小鸡等。但在活动中,老师当时并没有对回答的幼儿提出任何的质问,而是用下一个问题:她在干什么?(孵蛋)引发幼儿继续思考。因为孵蛋才是母鸡妈妈特有的本领,最后还用“咯咯哒,咯咯哒”进一步引导。经过教研组成员的研讨发现,本次活动研究的重点是小班美术活动中不同环节师幼互动策略的研究。因此,我准备将第一环节的提问和过渡语调整为:提问:看,鸡妈妈在鸡窝里孵蛋呢。猜猜蛋宝宝里会钻出谁呀?过渡语:是呀!蛋宝宝里会钻出小鸡来。

二、观察示范环节,合理提问并辅以熟悉的事物示范或体态语等为幼儿观察对象

在小班美术活动中,考虑到小班幼儿的身心特点,教师一般以言语交流为主,适时辅以熟悉的事物示范或体态语等为幼儿观察对象,这样能起到较好的互动效果。

在第二个观察环节,我们第一次教学活动是直接提问:蛋宝宝长的怎么样?幼儿答:圆圆的。但是,当我们再问:它会变成什么?幼儿这时有的回答会变成蛋。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幼儿无从回答。接下来,我们老师用自己的体态语言来进行提示,后来幼儿才回答出变成小鸡。最后,我们接着问:那小鸡是怎么从蛋壳里面钻出来的呢?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小鸡了,因此用尖尖的嘴巴提示,幼儿纷纷说出了用嘴巴顶。最后,老师再用一首儿歌进行总结,引导幼儿模仿小鸡从蛋壳里钻出来。

活动结束后,教师的反思发现:

1.在观察和示范的环节,我们不但应重视作品的观察示范,也应该重视真实事物的观察示范。我们在观察环节开始,直接让幼儿观察小鸡出壳视频,相信在看到真实的小鸡出壳的视频后,幼儿观察的兴趣一定会比较高涨,观察的质量也一定会更好。

2.那小鸡怎么从蛋宝宝里面钻出来呢?因为幼儿缺乏经验,他们有可能不能用语言形象地描述,因此我们便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现,这样自然而言地就能表述出来了。这里,老师也可以充分地运用身体动态进行示范。

3.作品示范时,我准备先请个别幼儿示范小鸡的动态,如低头吃虫子、抬头看天空等。看到熟悉的小伙伴站在前面,幼儿能够根据老师的引导仔细观察示范幼儿所学的小鸡动态,为后续创作奠定基础。

4.调整有缺陷的作品范例。刚开始的范例中,有三只小鸡,分别有向左、向右及向上等三只体态的小鸡,缺少低下头来的这种体态的小鸡。因此,我们及时增添这样形态的小鸡。

三、创作指导环节,巡回观察并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点拨

在幼儿自由作画的环节,我是通过一句过渡语,让幼儿进行自主作画的。“原来小鸡会做不同的动作,现在桌上有许多小鸡也想从蛋壳里面钻出来,你们去帮帮它们吧!”(幼儿自主作画,播放音乐)当幼儿去绘画时,我首先是对第二类幼儿进行观察和指导,鼓励他们大胆作画。活动中,有的幼儿说,老师我不会画时,我是通过不断地提问,引导其有序地用线条和图形组合表现小鸡的外形特征:嘴——眼睛——翅膀——小脚及方位。待观察到那些画得差不多的幼儿时,我基本是以鼓励他们继续添画背景为主或者是引导添画成功的幼儿将作品集中放在一块预先准备的版面上,然后进行交流、分享。

活动结束后,教师反思发现:

1.因为活动的目标是尝试用大小不同的圆形和线条组合表现小鸡的特征和动态。因此,我们在活动中,应该为每一位幼儿都创设这种添画不同形态的机会,而非是整个活动中所有幼儿所画出来的小鸡是不同形态的。虽然小班幼儿的绘画引导策略中是要敢画,但是在这个不仅需要表现小鸡特征,又要表现动态性的活动中,我们应该更重视动态性,敢于将物体画得够大,放在其他的美术活动中完成。因此,我们将原本只为幼儿提供一张作业纸上一个大圆形调整为一张作业纸上两个大小稍微小一点的圆形。

2.在幼儿画好小鸡的特征及动态之后,我们可以再引导一下,小鸡在哪里吃虫子、唱歌等等,引导幼儿继续添画情境。

集体性美术活动中,幼儿开启互动最多的就是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老师能够给幼儿一些建设性的意见,那么对幼儿技能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比如上述活动中,当一部分幼儿提出不会画时,老师用儿歌继续引导,幼儿马上就有了画下去的勇气。因此,在创作指导环节,教师应该更多地采用一些提问的策略。另外,在增加的那个问题情境中,当老师抛出:小鸡出壳以后,想想小鸡会来到哪里吃虫子、唱歌时,往往有一些能力强的幼儿会马上举手,这种情况下,我们老师还是需要采取一些等待性的提问策略,等待一下,同时环顾四周,看看由谁回答(谁还没有添画情境)最合适,找到这个幼儿之后请他回答。这样,针对幼儿的发展水平,使每个幼儿都有表现的机会,也便于老师更好地指导每一个幼儿。

美术活动中的教学策略 篇4

一、采用开放教学方法, 引导幼儿融入其中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美术教师授课的方式是比较单一的, 很多教师采取的是描红的方式让幼儿绘画, 即让幼儿在一张已经画好的画上垫上一张透明度较高的纸张, 通过描线的方式提高绘画能力, 并以描红的程度检验幼儿掌握的程度, 使得幼儿内心不敢创新。 因此, 教师应采用开放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引导幼儿更好地融入美术学习过程中。

比如在学习“我心目中的小动物”为主题的美术活动时,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让幼儿画小动物, 先询问幼儿:“大家喜欢小动物吗, 最喜欢什么动物? ”幼儿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对于小动物的看法, 随后教师采用开放式方式教学:“既然大家都有属于自己最喜爱的小动物, 请大家以‘我与我的小动物’为题, 将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表现在画纸上吧。 ”这样一个开放的题目, 对于幼儿园幼儿来说是非常喜欢的, 他们可以将自己最喜欢的动物以任何一种形式表达出来, 没有对与错, 充分发挥幼儿自的想象力。 通过这种方式教学, 幼儿可以很好地释放自己的情怀, 在一个更轻松的氛围中绘画。

二、提供更多绘画工具, 提高幼儿创新欲望

长期以来, 幼儿用什么工具绘画是深受非议的, 有的人认为幼儿只能用水彩笔、铅笔等工具绘画,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 幼儿绘画的工具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不论是各种现成的绘画工具, 还是随身可以摸到的绘画工具, 都应鼓励幼儿尝试, 这样才能保证幼儿逐渐形成较强的创新欲望。

比如大班在一次以“我最喜欢的季节”为主题的绘画课堂中, 为了让幼儿提高对色彩情感的认识, 给幼儿布置了这样一个题目:“春夏秋冬四季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呢? 如果让你到大自然中随意寻找绘画工具, 你能不能选择不同的绘画工具将自己心目中最喜欢的季节表现在画面当中呢? 尝试走到大自然中去吧, 寻找你身边的‘神奇画笔’, 将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表现出来吧。 ”这样一个充满引导和刺激性质的题目, 充分刺激了幼儿创新的欲望, 于是幼儿纷纷自由地寻找属于自己的绘图工具, 有的幼儿找到了老师的绘画粉笔, 将它们磨成粉末后, 平铺在画纸当中, 描绘出一幅冬天下雪的情景;有的幼儿用手抹上红色的颜料, 在画面中绘画出一幅看似很乱的画面, 实则是在表达自己对夏天炎热的恐惧; 有的幼儿则将很多画笔握在手里一起进行绘画, 表达出自己对秋天丰收季节的喜爱, 大家纷纷利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绘画创作, 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幼儿的创新欲望。

三、引导幼儿观察事物, 激发幼儿想象能力

幼儿美术教学的最初目标是培养幼儿观察事物、描绘事物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基础上, 应引导幼儿多观察事物本身的形体, 了解形体本身的基本形态, 只有对这些所观察的事物有基本的了解, 再对其进行创新时才能更得心应手。 为此, 我们在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尝试引导幼儿多观察事物。

比如在引导幼儿学习“喂养动物”为主题时, 教师可以将事先搜集好的动物喂养的Flash视频准备好, 活动时将其播放出来, 让幼儿仔细观看不同动物喂养自己孩子时的各种行为表现及一些有趣的或者感人的故事情景。 比如有一个视频讲的是一只母狗生出10只小狗, 在没有怀小狗的时候, 这个母狗非常胖, 当小狗出来后, 连续10天的母乳喂养将10只小狗哺育大, 母狗变得非常瘦弱。 这样的一些片段播放给幼儿, 可以让幼儿近距离地了解动物喂养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从而帮助幼儿对动物的行为有初步的认识, 随后可以引导幼儿激发自己的想象力, 将这些动物喂食的情景表现出来, 于是幼儿纷纷进行想象绘画, 有的画了大花猫追着小花猫喂食的画面, 有的画了小兔子带着围兜吃饭的画面, 幼儿的想象力充分发挥出来。

在幼儿园绘画过程中, 幼儿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教学思想, 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为基本出发点, 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让幼儿自然地融入学习过程中, 解除幼儿绘画工具及材料的束缚, 让他们更随意地择绘画工具, 为幼儿提供更多可以观察事物的条件, 引导幼儿更仔细地观察事物本身的形态, 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摘要:美术是幼儿园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科目, 它的主要意义在于不仅提高幼儿观察事物的能力, 还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 为此在幼儿园美术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幼儿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针对幼儿的自身特点开设一些创造性的美术活动, 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儿美术,创造性活动

参考文献

[1]黄莹.幼儿园创造性美术活动的探究[J].教育前沿, 2015, 8.

幼儿园美术活动教学策略的浅谈 篇5

曹清瑜 电话: 巫溪县城厢幼儿园

论文内容:学科教学类 学段:幼儿教育 学科:美术

内容摘要:幼儿美术活动教学是培养幼儿审美活动和审美创造力的启蒙教学,工作策略是:培养兴趣,激发热情;精心组织,恰当指导;科学评价,及时肯定。笔者从教多年,对幼儿美术活动课的规律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幼儿 美术 教学 策略 探微

美术教学是幼儿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活动,是人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启蒙教育,可谓决定人生图景美好与否的关键。幼儿往往是通过绘画完善与外部世界的交流,表达着人生最纯真的情感。幼儿美术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激发幼儿的本真要素,培养个性。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凡属人种都有图画之贡献,凡属幼儿都有绘画的兴趣,绘画是口语的先导,表达美感之良器。因此,美术教学值得教师高度重视并深入探究工作策略。

笔者从教多年,对幼儿美术教学进行了有益探索,撰成拙文以就教方家。

一、培养兴趣,激发热情,为幼儿拳术教学奠定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自然有了热情。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生理条件,组织必要的活动刺激幼儿的可能兴奋点以此激发其潜能。游戏是激发幼儿画画的兴趣的最好教学方式。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如观察力培养活动、运动锻炼开活动、思维力培养活动、空间想象力培养活动、色彩认知力培养活动以及动手动脑协作能力培养活动等,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在幼儿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善于为幼儿创造宽松和谐而且自由的教学环境,使幼儿在自然、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获取知识和技能。活动内容和形式要敢于创新,精心选择贴近幼儿生活,让幼儿喜欢的美术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精心组织,恰当指导,给幼儿美术教学注入活力。

师生合作,精心准备,是美术教学成功的前提。

教学中,有些手工活动,教师准备大量的活动材料,既费时又费力,有些材料幼儿又不易理解,有的材料又不能全部利用起来,有些材料又不能充分满足幼儿的要求,有些材料又可能束缚了孩子的创造力培养。要解决这些困难,让幼儿参与准备材料的活动是一种最好方式。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活动中需要什么材料,然后大家都去准备或者师生一起准备。如美术粘贴活动《美丽的树叶》。秋天户外活动时,孩子们看到许多叶子从树上飘落。这时教师就可以拿树叶粘贴优秀的作品让幼儿欣赏,提出活动主题,然后和孩子们一起讨论需要什么材料及工具。然后大家一起准备,这样,幼儿对粘贴活动的兴致就很高,而且易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作品。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可以充分挖掘幼儿的潜能,让孩子们在想象与现实的结合中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说画结合,以说导画,是美术教学成功的捷径。

幼儿年龄越小绘画水平往往越低,想画什么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先让他们表达,把想画什么的心愿说出来。这样可以让老师充分了解幼儿绘画意图及其内心世界。必要时,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先说后画,边说边画,以说导画,从而把幼儿画画的潜能激发出来。笔者在教学工作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表明,重视“说”,用好“说”,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等教学目标的实现就会轻而易举。

师生互动,恰当指导,使课堂生动活泼是美术教学成功的法宝。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问,精心提问,内容要丰富多彩且具有开放性,以 2 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问题的不同答案,使学生更好地认知自然认识社会。同时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也随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教学《手指造型想象画》时,教师可以用手变化出不同造型,然后让幼儿发挥想象力,想想象什么……轻松活泼、新颖有趣的问题,使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探究,教学便会事半功倍。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示范,也可以让幼儿替换,以使更多的幼儿在亲切轻松的氛围兴趣、学会技能而获得进步。教师要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幼儿自己去探索方法,发挥想象,激活潜力。如教学剪纸《一枝花》的时候,可以先让孩子们欣赏老师的作品,然后让幼儿自己去动手探索剪出小花的形状。孩子们有的先一个花瓣一个花瓣地剪,有的遇到困难请老师帮忙,有的孩子能够试着折叠后再剪出对称的花瓣。学生示范或者试作,其成功的兴奋与喜悦会更强烈,孩子会始终在兴奋状态沉浸在角色当中。

三、科学评价,及时肯定,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关键。

人的天性是做事后得到肯定,幼儿率真的童心更在乎获得肯定和积极评价。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讲是自信心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真诚的语言去鼓励幼儿大胆动手动脑。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准备难易不同的多张范画,让幼儿自主选择。鼓励能力较差的幼儿选择简单的内容,大胆下笔;鼓励能力较强的幼儿丰富画面内容,大胆想象。尽量让所有参与活动的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及时肯定孩子的成绩,给孩子一点一滴的点地树立自信,从中获得成就感。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讲,让孩子在鼓励中成长也是非常切实可行的,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是天才,所谓天才,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因此,时刻肯定幼儿的成绩,是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

幼儿很在意老师与同伴的评价,鼓励性的评价可以保护孩子的创作热情。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利率地发展。同时,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尽可能避免从成人的视觉方位、知识经验、审美情趣来评估幼儿的作品;应当从儿童的绘画特点出发,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爱护他们的个性,注意幼儿的创造,努力从孩子的画中去体验孩子的特殊情趣,给其以更多的鼓励,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绘画兴趣。

教师还要正确面对儿童画中的偏差。

幼儿经常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老鼠比猫大、鸭子是尖嘴巴、兔子尾巴细又长、雨天开出红太阳等。幼儿把画画的过程当作是一种游戏,边画边投入角色,仿佛自己就身在画中。有的幼儿受动画片《猫和老鼠》的影响,认为老鼠聪明可爱,而猫却特别愚蠢,总是被老鼠玩得团团转,因而它就把“猫捉老鼠”画成了“老鼠追猫”。

幼儿想到什么就画出什么,想象与现实融合,思维不受任何局限。这些被成人看来有些“出格”、“错位”的画面往往表现了幼儿自身情感的好恶。因此,在绘画活动中,如果幼儿真的出现了不正确的认知,教师不必大惊小怪而打断幼儿的绘画活动,可以在事后引导他去观察、了解相关事物的特征,让他们在生活中通过观察、学习积累起丰富的科学知识。所以,面对儿童画中的“出格”,老师应多加鼓励,耐心呵护。教师还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多画意愿画,从而更好地培养其自信心和创造力。

总之,在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只要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就能创造一个优美轻松的美术活动环境,让幼儿积极思维,大胆想象,自由创造,获得自 4 信心和成就感。苟能如此,幼儿美术教学工作必会事半功倍,轻松易行。

参考文献:

1、《儿童心理学》

2、《儿童教育学》

美术活动中的教学策略 篇6

关键词:小学美术;活动教学法;实践策略

小学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教学参与实践的初级阶段,培养学生基本的参与学习和应用的能力是小学教师落实教学需要做到的基本内容,小学学校内部培养学生实践和落实学习的能力需要设置一些全面有效的教学课程应用其中,才能有效保证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的高效和真正掌握。

小学美术作为让学生参与实践、动手操作的基本实践课程,通过课程的实践锻炼、美术的动手参与以及课堂上的动手实训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思想和动手技能的双重提升和锻炼,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育。

一、结合学生参与兴趣,合理创设小学美术教学活动

小学内部教学对象都是一群天真稚嫩的孩子,他们对于新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教师可以在小学美术的教学实践参与过程中,针对学生自身感兴趣的事物或景物警醒教学,让学生自身真正带着兴趣参与到活动和动手实践当中,实现对学生的基本培育。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到大自然的实践当中,让学生结合自身欣赏兴趣自行创作,并让学生讲出自己选择的原因,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学习和动手实践当中,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和思维能力。

二、紧扣小学美术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技巧

小学的教育教学需要应用合理的教学技巧保证内部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参与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做到基本了解和掌握,才是现代教育教学真正得到落实的表现,小学美术作为一门鼓励学生参与动手实践的基本课程,需要不断完善教学技巧,保证有效性,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对学生的基本培育。

例如,在小学美术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应用图片式教学,让学生依照图片内容参与绘画和实践,或者给予学生一个场景让学生参与想象和动手实践等等,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感受美术的艺术感染力,保证学生得到思维、动手、应用等自身技能的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是学生快乐成长进步的场所,小学美术作为学生参与小学学习的基本课程之一,让学生有效地参与才能真正落实对学生综合、全面教育教学的基本落实。

参考文献:

[1]马林瑞.杜威的“思维五步法”浅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3(11).

[2]高艳.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探讨[J]. 当代教育科学,2012(19).

美术活动中的教学策略 篇7

一、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定位

(一) 丰富美术教学资源

目前, 很多高校的美术教学过分依赖教材, 基本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 所以导致很多学生缺乏美术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学体系中的引入, 会有效丰富高校美术的教学资源, 提高大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例如, 对于刺绣、雕刻、剪纸等传统民间艺术,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 在美术课堂上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情感, 避免了美术教学资源的单一化。

(二) 促进民间美术传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美术教育也在不断发展, 教学科研力度都得到了有效的增强, 而在中国传统美术上的研究则是相对弱化的, 在民间美术人才培养上甚至出现了“断裂”局面, 因此将民间美术引入高校美术课堂是大势所趋, 这将会对我国民间美术的宣传与继承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 促进高校美术教育发展

从整体上看, 民间美术与高校美术教育存在着很多必然的联系, 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不仅对美术教育有着独特的启迪意义, 也是现代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必要选择, 有人认为民间美术是过时、落后的艺术形式, 代表不了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但这显然是片面的。多样化的民间美术资源, 通常都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的很多美学思想、造型规律和艺术风格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 浓重的乡土文化色彩和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对现代美术教育仍旧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只要将其与现代美术教学进行有效融合, 将会有效地促进当前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

(四) 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随着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深入, 高校美术教学被赋予了许多新的教学任务,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技巧, 还要重视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和情感素质的培养。在我国的民间美术项目中, 很多项目不仅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 还可以帮助大学生“修身养性”,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素质的全面发展, 这对于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美术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一) 完善民间美术教材的编写

目前, 美术教材仍旧是高校开展美术教育的重要依据, 所以将各地民间美术进行有效采集, 然后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融合与体现, 将是高校美术课堂实施民间美术教育的重要一步。高校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同民间美术专家以及艺人之间的协作, 编写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材, 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 这对高校美术教学与民间美术的融合将会是非常有利的。

(二) 提高美术教师的民间美术素养

在民间美术与高校美术教学的融合过程中, 美术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将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因为在现在的高校美术教师队伍中, 没有现成的民间美术老师, 所以高校要定期输送教师出去进修, 鼓励专业教师钻研民间美术, 积极承担民间美术教学任务, 必要时可以聘请民间艺人到高校兼课、举办相关讲座等, 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民间美术的距离。

(三) 完善民间美术教学设备

民间美术教学不仅仅涉及理论课、欣赏课教学, 有时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 在大量的实践和动手操作中加深对相关艺术原理的认知与理解。例如, 年画、雕刻、剪纸等民间美术的教学, 都需要配备专业的教具和实践设备, 所以高校要不断加大经济投入, 优化民间美术教学环境。

(四) 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民间美术植根于民间, 生长于民间, 所以仅仅开展课堂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 高校美术教师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现课内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统一, 让学生多同民间艺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多接受民间美术的熏陶, 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民间艺术情感, 提高民间美术的学习热情。

三、结语

总之, 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融入还处于教育探索阶段, 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 高校需要进一步挖掘民间美术教育资源, 对民间美术进行准确定位, 制定科学的融入策略, 从而使民间美术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美术教学实践活动, 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摘要: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 积累了深厚的民间美术艺术资源, 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民间美术融入高校美术教学体系中, 对弘扬民族民间艺术, 提高高校美术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 本文将对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定位与融入策略问题进行重点探讨。

关键词:民间美术,高校美术教育,融入策略

参考文献

[1]黄站群, 许泽琛.论民间美术研究对发展中国设计艺术的作用[J].三峡论坛 (三峡文学.理论版) , 2010, (03) .

[2]张冲.论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J].文教资料, 2010, (27) .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策略 篇8

关键词:小学,美术,师生互动

新课改实施后的美术课堂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 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交流、合作、互动的过程, 从而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思维的碰撞, 技法的探讨, 知识的分享, 学生完全成了学习的主人, 所以他们上课始终精神饱满, 积极参与, 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开展师生互动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运用互动进行导入, 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教师在上课伊始, 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那么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后面的学习,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实践证明, 运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导入课题往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使其主动学习。互动的形式既可以是围绕教学内容,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 也可以采用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游戏、表演的形式展开。如在上六年级下册第8课“世界奥林匹克日”时, 就选择了全中国人都引以为豪的“北京奥运会”的话题导入, 我围绕教材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北京奥运会是什么时候举行的?北京奥运会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北京奥运会上体现出了怎样的奥运精神?通过本届奥运会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奥运的知识?……由于北京奥运会刚过去不久, 学生们都还记忆犹新,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特别是中国运动员的精彩表现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所以问题一提出, 学生表现出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大家都积极主动参与讨论、交流, 纷纷发表自己对奥运的感受, 本节课也就在师生之间的这种积极互动交流中拉开了序幕。又如我在上三年级下册第8课“我的同学”时, 为了让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特征, 课堂导入我设计了一个“猜猜他是谁”的互动游戏, 游戏是这样的:教师手上有一些卡片, 每张卡片的背面都写了班上某位学生的名字。游戏时教师指名学生上台, 随便抽一张卡片, 然后该学生把卡片上所写学生的外貌特征给大家描述一下, 其他学生就根据其描述猜猜他是谁。因为这个游戏设计新颖有趣, 再加上又是选取的他们朝夕相处的同学, 所以大家参与的热情都很高, 游戏营造出了轻松愉悦的氛围, 学生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这样的导入自然而精彩, 学生乐于接受。

二、采用互动赏析作品, 关注学生感受

美术课一般都有“赏析作品的”的环节, 赏析的作品既有课本上的图片, 也有教师的范作, 还有教师收集的别班或往届学生的作品。赏析的目的是学习技法、开阔视野、启迪思维。传统的美术课赏析作品环节一般是由教师一人对作品进行介绍, 学生只是“洗耳恭听”, 缺乏学生的自我感受, 所以作品很难获得学生的共鸣, 而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赏析作品, 师生共同参与对作品的分析、讨论, 教师更多是关注学生对作品的审美体验, 强调学生的自我感受, 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 以自己的审美眼光去赏析评价作品, 这样就更能启迪他们的思维, 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达到赏析的真正目的。例如在引导学生赏析作品时, 就经常这样启发学生:在这些作品中你最喜欢哪幅作品, 为什么?你认为哪幅作品最有创意?欣赏了这么多作品, 你受到什么启发?老师和你们一样, 也有自己的看法, 想听听吗?……这样, 通过师生互动交流, 就能集思广益, 对欣赏的作品会有更多、更全面、更具个性化的理解, 学生就能真正从赏析作品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收获, 从而为后面的自主创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引用互动进行示范, 调动学生参与

美术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 所以教学中一般都少不了教师的示范引导。传统的美术课虽然也很重视教师的教学示范, 但是那种示范几乎完全成了教师的个人技能表演, 学生只是观众, 示范没有启发性, 缺少师生互动。由于示范只是一种“告诉”, 这样就造成学生的“效仿”, 学生的作品就呈现出照葫芦画瓢、千人一面的局面。新课改强调美术课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 不光是技法的指导, 而且应是思维的启迪, 要达到这样的要求, 教师的示范就要讲究方法, 不一定面面俱到, 示范要有启发性与针对性, 要引用互动的形式,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示范。如在上三年级上册第9课“有趣的鞋”时, 在教学示范的环节, 我先只示范了剪出鞋的外形, 鞋的装饰我就发动学生参与, 首先启发学生: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装饰?学生说出了可用绘画、剪贴等形式, 然后我接着启发学生:你想把它装饰成什么样子?学生积极举手, 根据自己的喜好, 说出了各种不同的想法:有的说想装饰成蝴蝶, 有的说想装饰成小兔, 有的说想装饰成金鱼……然后我指名学生上台和老师一起装饰成其中的一种造型, 而且边装饰边征求大家的意见, 力求使形象更完美。这样的示范, 就不是教师一个人在表演, 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既了解了制作方法, 还启发了他们的思维, 同时, 这样的示范也拉近了师生距离, 培养了师生合作的意识, 使学生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 增强了他们进行鞋子创新设计的信心, 最后使学生作业呈现出千姿百态, 各具特色的良好局面。

四、借助互动进行展评, 分享快乐体验

作业展评是美术课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展评, 既可以让师生了解每个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 同时还可以从中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新课标提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作业评价办法, 作业展评环节必须开展师生互动, 调动学生参与评价过程, 使作业展评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分享快乐体验、交流成功经验的机会, 从而达到增强信心、促进发展的目的。如作业展评时, 我就经常要求学生把完成后的作品贴到展板上, 在评价时, 首先让学生进行自评。自评时主要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和对自己作品最满意的地方, 使大家不光是关注作品的最后效果, 而且了解作者构思和完成作品的过程, 分享各自完成作品过程中的快乐体验和成功经验。对于学生作品中出现的问题, 我也是先鼓励学生自己找出, 然后师生一起分析讨论找到解决办法。自评后, 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作业互评, 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或指出那些虽不完美, 但具有独特与闪光之处, 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的作品。这样的作业展评, 由于有学生的参与, 有师生的互动, 因而作业展评已成为学生非常喜欢和期待的环节, 有些美术课甚至还因这个环节的闪光而精彩。

美术活动中的教学策略 篇9

儿童在经历了第一阶段美术启蒙教育以后, 随着年龄的增长, 大部分进入小学, 这就意味着他们无拘无束的“幼儿绘画”时期已经结束, 但大部分儿童对美术的兴趣极为浓厚, 教育工作者应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引导和教育, 使他们的兴趣变得更加稳定而强烈。因此, 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分组教学

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爱好, 将其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 喜欢画素描的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和水平, 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刚刚接触素描的学生, 只需要画好物体的外轮廓, 能简单地表现出物体的明暗关系, 也就是说表现出黑、白、灰三大面即可。而有一定基础的学生, 则需要在三大面的基础上, 能够表现出物体的体积感、空间感等等。因此, 美术工作者应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绘画姿势、正确的执笔方法, 然后范画, 教会学生如何表现物象。特别要教会儿童整体的观察方法, 整体的观察方法要求从物体的大处着眼, 抓大印象、大比例、大关系和大框架, 即先画大轮廓, 然后逐步深入各个局部, 在表现局部的细节时, 要做到心中有整体。总之, 素描是进入造型艺术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正确的观察方法, 有利于自身网络系统的建立, 彼此沟通与联系相辅相成, 加深对事物的观察、认识和理解, 提高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促进造型能力的提高, 逐步培养自身的素描意识, 无疑将终身受益。

对于喜欢画色彩的学生, 我们要教给他们简单的色彩知识, 如色彩的三个属性 (色相、明度、纯度) , 色彩的三原色 (深红、柠黄、湖蓝) 与三间色 (橙色、绿色、紫色) 之间的关系, 色彩的冷暖关系等等, 并且适当地教给学生静物写生的构图法则和绘画步骤, 让他们根据物象的颜色, 表现出物体的固有色。在调色时, 让学生把不同的色彩调在一起, 感受色彩之间的交融, 可以变出另外几种不同的色彩, 这会使儿童变得非常兴奋和愉悦。要让他们大胆地表现自己对静物的感受, 或许, 大部分学生对静物的认识, 只停留在固有色的表象阶段, 不可能表现出静物的光源色和环境色, 也不可能完美地表现出静物的体积感、空间感。但是, 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引导和提示, 充分调动学生的绘画兴趣,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绘画的过程中, 感受色彩的变化与美感。

传统中国画经历了几千年的锤炼, 有着成熟的笔墨、造型模式, 特别是写意花鸟, 其简练稚拙的造型恰恰与儿童的简练夸张、注重主观感受相符合。因此, 传统写意花鸟是儿童水墨画的首选内容, 教起来成效快、易上手, 教育工作者可以教给学生正确的握笔姿势, 简练的运笔方法, 如中锋、侧锋、逆锋等;简单的国画知识, 如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等;以及运墨的方法, 如焦、浓、重、淡、清等等, 通过练习让他们能够运用简练的线条, 大胆的笔触, 强烈的色彩画出具有一定中国画意味的少儿国画作品, 体验墨、水、色在宣纸上的干湿、浓淡的变化, 从小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对于喜欢画儿童画、卡通画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画出构图更加复杂, 情节更加完整的儿童画或卡通画作品, 从而满足他们对美的渴望。

二、乡土美术

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 而应该是一种文化学习。运用美术的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 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甘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 不同的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除了以上技能技巧的训练, 可以适当开发和利用当地的乡土文化, 可以组织学生去观察和体会当地不同民族的衣着打扮、风土人情以及建筑风格, 并运用自己的双手描绘出不同民族特有的美术作品, 这样我们的课外美术教学才会形式各异, 多姿多彩, 既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民族美术的魅力, 也强化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因材施教

在此阶段, 无论他们画什么类型的画, 什么题材的作品, 教师都应该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进行因材施教, 以表扬鼓励为主, 让他们在快乐中画画, 在快乐中成长。还应不定期的让不同的小组进行作品交流和观摩, 让学生自己对不同的画种产生浓厚的兴趣, 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强烈愿望。在这种“南风效应”的影响下, 学生的兴趣会越来越高, 越来越浓, 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敢于挑战自我的状态。这样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和培养, 对不同的绘画进行了学习和尝试, 为自身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美术活动中的教学策略 篇10

一、基础素描的训练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是掌握造型艺术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因此, 基础素描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 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从心理上讲, 观察实际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 而绘画艺术更是如此, 绘画是借助具体的视觉形象来表达艺术家内心感受的艺术, 它不仅是一门用心感受的艺术, 也是一门用眼去观察世界的艺术。德加说:“素描画的不是形体, 而是对形体的观察。”而怎样用眼, 怎样观察, 则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学生绘画作品的好坏。

其次, 培养学生的素描意识。素描主要靠明暗关系来表现物象, 因此, 教育工作者要教会学生抓住黑白元素的对比以及灰色的过渡和变化, 来达到表现物象的目的。一切物象的明暗来源于光线的作用, 所以说, 光是素描的一个重要元素, 光在素描中影响着画面虚实关系和色调关系, 主要表现在黑、白、灰的大关系中。因此, 要让学生首先确定光的方向, 以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再确定明暗交界线及投影。只有这样, 画面黑、白、灰的关系才能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才能达到统一的效果。

再次, 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素描教学中, 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教育工作者应重新从几何体开始, 引导学生从几何体写生过渡到静物学写生, 再过渡到人物头像写生的顺序进行教学, 把素描基础性训练分解成若干个知识要求, 认识物体的基本结构特征, 强调素描的知识、认知与技能训练, 从而解决诸如“形体比例、体积、结构、明暗、质感、空间”等一系列问题。掌握正确的透视、形体结构的规律, 充分理解构图、黑白灰与画面整体效果之间的关系, 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欣赏性。

二、基础色彩的训练

在色彩教学训练中, 教育工作者应在已有的基础上, 加强学生对色彩基础知识的掌握、色彩感觉的培养以及色彩关系的把握和艺术表现能力。具体来说, 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第一印象。印象是人们对具体物象的第一感觉, 可能是一瞬间的结果, 但往往是非常鲜明、清晰的, 所以要求学生在画色彩作品时, 始终保持看见静物时的第一印象, 是把握色彩感觉的前提和关键。

其次, 学会用色彩的眼光看物体。色彩写生主要是训练在自然光的条件下, 物体的固有色在光源色、环境色的影响下色彩的变化, 需要学生从理论联系实际, 观察物象的变化, 用色彩的眼光去看待所描绘的对象, 去捕捉五光十色的世界, 然后, 用色彩去表现一切。这就要求学生把描绘的对象看成光与色微妙的调合, 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交织, 受光部和背光部的冷暖对比, 共同组成一个色彩的交响乐。教育工作者要求学生在写生时, 不必过分关注物体的形状特征, 而是把对色彩的体验和感受充分表现出来。

再次, 学会对总色调的把握。色调总能给人以提示, 体现出作者作画时的心情, 传递着作者的情感。对色调的理解和把握是色彩写生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关键, 也是色彩写生的必备要素,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强调对总的色调的把握, (如暖调、冷调、灰调等等) , 小块色彩的表现必须服从于大色调中, 使画面的色调既有变化与统一, 又能对比协调。这就要求学生在作画过程中, 先铺大色调或用有色纸, 都可以使画面的色调趋于统一, 此外小幅作画训练也是一种好的方法。

三、速写训练

速写是训练造型能力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速写要求感觉敏锐、表现简练, 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因此, 在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基础美术训练中, 教育工作者应适当加入速写训练。

速写训练首先从临摹入手。初学者应该从临摹开始, 通过临摹练习, 学习他人的表现技法, 一方面可以感受速写的基本样式, 为今后写生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临摹提高造型能力、表现能力, 特别锻炼了学生的手感和笔感。当然, 临摹应从规范的作品开始, 临摹一段时间后就要尝试写生, 可以从几何形体开始, 进行多角度的写生练习, 带着问题去观察和表现, 然后慢慢的过渡到静物、风景、人物等等, 这样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以线条训练为主。线条是速写的主要表现形式。线条概括、简练, 能直接抓住对象形体本质特征, 有效避免明暗色调的干扰。教育工作者应教学生学会运用线条的长短、粗细、深浅、曲直、松紧、疏密变化表现具体的物象, 使画面具有一定的视觉美感。

总之, 关于基础的美术训练不止这些, 还需要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和总结, 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绘画兴趣, 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沉浸于绘画过程, 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 及时协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挖掘学生的绘画潜能,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摘要:学习如同登塔一样, 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知识点, 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要求, 同样, 美术的学习也是如此。经过兴趣培养阶段的练习,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有一部分学生对绘画的学习兴趣表现得非常浓厚, 他们的领悟力强, 绘画技法扎实, 极具美术天赋, 此时, 美术工作者应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基础的美术训练教学, 从而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

浅议幼儿教学中的美术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幼儿教学;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138-01

幼儿美术潜能开发的黄金时期,如何调整教学策略和手段,使之成为更加适合幼儿年龄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是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在幼儿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孩子的发展为主,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积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积极引导幼儿去自主的发现美,进而创造美。以下是本人结合多年的幼儿教学经验而做出的几点肤浅看法。

一、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幼儿积极参与学习的前提和潜在动力。无论干什么事情首先要对它产生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希望取得成功,幼儿也是如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幼儿绘画兴趣的激发,用幼儿的绘画兴趣去带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积极踊跃的投入教学中。为了唤起幼儿绘画的兴趣,首先,要让幼儿对所画的内容、形象有强烈的兴趣,走进童心世界,观察幼儿的所思所想,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激活他们的创作欲望,让他们在头脑中有个鲜明清晰的形象,使之呼之欲来,内心产生创作欲望。其次,教师应结合手工活动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幼儿除了爱乱涂乱画,还爱玩一些撕纸、泥、小印章等,每次手工活动时就不难发现幼儿手中只要有一块泥或一张纸,他们就会百玩不厌;因此,教师要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开始培养幼儿把所撕成的、捏成的这些作品组合成一幅画儿粘贴在一张画纸上幼儿就可以随时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只要幼儿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么,幼儿的大脑及各方面都会处于高度的活跃状态,教学效率极高。

二、结合幼儿身心发展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现实中很多人都是根据自己以往的学画程序和成人的理解方法来进行教学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幼儿绘画思维的个性发挥,过早地扼杀了幼儿学画的积极性。

教师在让幼儿进行颜色训练的教学中,先让孩子用画笔在纸上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涂抹,孩子们涂得很是尽兴,最后让他们再根据纸上颜色的形象来想象成是什么具体或抽象的事物来创作一幅画。结果有的孩子画出的是一些可爱的小动物,有的则想象成一幅美丽的风景。这样,孩子们就在游戏中快乐地层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让幼儿在一种模式下框架式的学画也不利于儿童智力的开发。生活中我们经常都会在不经意间看到街头巷尾的地面上、墙壁上有一些非常稚拙的画面:儿童用一支粉笔很自由地画出了他们心中的异样世界。其实这就是儿童对绘画的一种浓厚兴趣和对生活的一种创造。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学中教师首先教会儿童会想,再教会儿童会画。只有教会儿童大胆想象,才能使儿童画出他们的心声。教师要始终认为幼儿美术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其实儿童绘画就是一种游戏。他们喜欢在这种线条和色彩游戏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画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见,也就会画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好作品。

三、训练、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是开展幼儿美术教学的基础

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当孩子想要画一件事物却不知如何表现时,老师应该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力,观察是一种思维知觉,看是视觉观察的前提,教师和家长应给幼儿营造美术环境,在幼儿园或家中布置一些美术作品,让幼儿多欣赏、多观察,在直观的感觉中,形成欣賞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意识,找到绘画的兴趣和灵感。比如,教幼儿学画汽车时,应提前让孩子观察马路上各种汽车的形状、颜色,车头、车轮是什么形状,在什么部位,再准备一些车的图书和卡片,加深孩子对车的印象,幼儿在作画时就能根据自己所认识的、观察到的车一一画出来。这时,孩子们画出的车不再是单一的,也不是成人眼中的“车“,而是孩子们心中、眼中的车,是各式各样的车辆。用这样的方法扩大孩子的视野,提高幼儿绘画的兴趣。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越来越多,就会有意识的去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很容易就会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来,作品的内容也会更加丰富,童趣横生,所表现的就是孩子生活中的事,而不再束缚于描摹成人的画。

四、进行鼓励性评价创新的表现

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老师适度评价不仅能鼓励和肯定幼儿的创造性,同时还能激发幼儿再创造的强烈愿望。所以,在评价前,教师要让幼儿把自己思考的过程说出来。美术是一种智力活动,既有思维又有表达。教师不但要引导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学会思考,还要鼓励幼儿把思考的过程表达出来。当幼儿完成他们的创作之后,老师不妨鼓励他再回头看看,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有助于他们形成一种稳定的思维模式,形成一种良好的反思习惯,从而把创新当作是一件更加自觉,更能产生自我肯定体验的事情。教师对于幼儿的评价,不能以画的像不像为标准,而应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幼儿自己满意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因此,老师评价的作用在于尊重创作意愿,进而启发诱导,以鼓励的语言帮助幼儿树立和增强自信心,实现自我价值,加强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进一步巩固创新意识。

总之,美术活动本身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领域,它的任务既培养儿童对艺术美的欣赏、识别,学习对美的形象的描绘和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素质、能力和个性,形成一种幼儿把握世界的方式――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所以,只要教师用发现的眼睛、肯定的语言善待幼儿每一次美术活动的参与,那么,自己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就会又有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幼儿美术教育.中国教师新百科――幼儿教育卷.

美术活动中的教学策略 篇12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 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的形式多种多样, 高中美术教师需要根据实际学情和教学内容进行选择, 让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末。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 美术教师越来越意识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的重要性, 积极为高中生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氛围, 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提高美术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因此, 高中美术教师必须善于运用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教学, 优化高中生的美术素养。同时, 教学内容要构思新颖, 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 有利于激发高中生对美好事物的欣赏水平和创作欲望。

比如在欣赏凡·高的《向日葵》时, 如果美术教师仅仅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凡·高的经历等, 学生很难进入到欣赏的状态, 无法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我在教学时则会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优美的向日葵作品,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向日葵对于高中生并不陌生, 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更是习以为常, 所以我让学生通过欣赏来说说日常生活中向日葵的特点以及寓意, 然后详细地给学生讲述这幅作品的精妙之处, 用笔以及色彩的特点等。最后, 我会让学生谈谈这幅画什么地方最能打动自己。有的学生看到的是明快的色彩, 有的学生看到的是苍劲的笔触, 有的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了激情。

二、创设情境要具有新意, 激发高中生的探究意识

高中美术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新思维为目标, 确保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更加注重高中生的主体地位, 提倡创新教育和情感教育相结合。除了要培养学生在绘画方面的能力外, 还需要培养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尤其是人文素质以及艺术内涵的感知。高中美术教师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通过创设有新意、有启发性的课堂教学情境, 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把美术知识与具体的情境结合到一起, 让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 从而真正地提高美术课堂效率。

比如在工艺模块的教学中, 美术教师要让高中生看到废旧材料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利用不同的废旧材料可以设计制作出不同的手工艺品, 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从而激发他们的制作兴趣和求知欲望。然后, 美术教师再进行制作方法的讲解和示范。这样, 高中生就会全神贯注地倾听, 并积极探索制作方法。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分别制作手工艺品。与此同时, 我给他们播放舒缓优雅的轻音乐, 渲染一种浓郁的学习情境, 鼓励他们学会团队协作精神和互相帮助的意识, 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 让学生在美术课上获得知识与快乐, 做到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三、利用各学科教学资源, 促进美术教学高效开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对美的追求, 美术教育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宽广, 只要教师能够积极探究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效率,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授课, 充分利用各学科的有效教学资源, 一定可以将高中美术课打造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 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美术的学习中。在教学中不能孤立地看待美术课, 要将其与各学科有机结合, 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与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任重而道远, 需要高中美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 不断开发新的教学资源。比如可以将美术与数学课中的轴对称、中心对称以及抛物线等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可以将美术与历史结合起来, 在欣赏课时给高中生讲解作品以及作家的历史, 让高中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可以将美术与德育结合起来, 培养高中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可以将美术与学校的人文环境相结合, 在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教学楼走廊等位置张贴美术作品, 为高中生学习美术创设情境, 在无形中帮助高中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四、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实现课内和课外共同教育

美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还有许多美术知识和技能不能在课堂上学习, 所以就需要教师积极组织美术课外实践活动, 通过课外与课内的互补来实现高效的美术教育。高中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 所以设计课外活动时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高中生的成长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还要创设实践活动情境, 真正做到情景交融, 让情境教学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 增强学生的感悟力, 让学生积累足够的人文知识, 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美术创造力。

比如, 我会利用课余时间带领高中生到公园去素描写生, 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 亲身体会大自然的魅力, 为绘画奠定基础。高中生对课外实践活动的参与热情很高, 这与他们的个性特点和身心发育有关。我还会经常组织一些美术课外主题活动, 如“用色彩涂抹青春的记忆”, 就是首先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 创设多样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对环保的重视, 然后让高中生用画笔为学校或者社区设计一些宣传画和展示标语等。这样不仅锻炼了高中生的绘画能力, 还让他们在实践中找到了自信, 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摘要: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校越来越重视高中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中美术作为对高中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课程, 在高中阶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不断创新教学策略, 探究高效的教学方法, 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给高中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情境教学,高中,美术

参考文献

[1]杨柳.情景教学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 2015 (1) .

上一篇:构思策略下一篇:概率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