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策略丛谈之一

2024-05-18

美术教学策略丛谈之一(共6篇)

美术教学策略丛谈之一 篇1

•滕州美术教研•学科资源•

滕州美术教研

2013年2月17日

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各自的马匹被分为上中下三等进行。由于齐威王三个等级的马均优于田忌的马,所以田忌每次皆输。后来田忌在朋友孙膑的指导下首先将自己的三等马与齐威王的一等马赛,输了;然后将自己的上等马与齐威王的二等马赛,赢了;再将自己的二等马与齐威王的三等马比,赢了。三比两胜,总体上赢了齐威王。这是什么?这就是策略。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在胡宗南大军压境的时候,不在乎一座城池的得失,主动放弃延安,与之周旋,牵制了胡宗南军队,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最终领导解放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赢得了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什么?这也是策略。策略体现为一种眼光、一种态度、一种思维,在人类的活动中无处不在,包括美术教学。什么是策略?什么是教学策略?如何制定美术教学的策略?不同门类的美术教学策略有哪些?笔者所撰的系列文章将探讨这些问题。

何谓教学策略

尹少淳

一、从理解策略开始

在日常教学和学术交流的语境中,我们往往脱口说出“美术教学策略”、“美术欣赏教学策略”、“美术教学的评价策略”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策略”之类的话,然而,对策略的基本含义,我们却未必真正思考过,或许只是在意会的层面不经意地运用这一概念。其实,这一概念十分重要,其中所蕴含的智慧不仅可以使我们的行为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滕州美术教研·2013

•滕州美术教研•学科资源•

达到我们预期之目的,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建构一种极有价值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理解策略到理解教学策略,再到对宏观和微观美术教学策略的思考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笔者将以系列文章的方式呈现这一过程,就从对“策略”的理解起步吧。

从逻辑学看,任何概念都具有外延和内涵两个规定性,内涵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则是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范围,而且内涵与概念之间呈反比关系。举例说,“中国人”、“中国军人”和“勇敢的中国军人”这几个概念的关系是外延在逐渐缩小,内涵却在逐渐加深,“中国人”包含“中国军人”,“中国军人”又包含“勇敢的中国军人”,反过来说“勇敢的中国军人”拥有“中国军人”的属性,“中国军人”又拥有“中国人”的属性。因此,理解“中国军人”和“勇敢的中国军人”的前提是理解“中国人”。同样,“策略”、“教学策略”和“美术教学策略”这几个概念之间也呈上述关系,外延逐渐缩小,内涵却不断加深,“策略”包含“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又包含“美术教学策略”,“美术教学策略”和“教学策略”是在“策略”外延内的一种递进和具体化。因此,要理解“教学策略”的含义,对“策略”的理解是绕过不去的,换言之准确理解“教学策略 ”的前提是理解“策略”。

谈到“策略”时,有个接近的概念——“战略”会自动浮现出来,而“战略”这一概念对我们理解“策略”的确有所帮助。

《现代汉语词典》对战略的解释是:“1.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2.有关战争全局的:战略部署;战略防御。3.比喻决定全局的策略。”i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对战略(strategy)的解释是:“在战争中,动用国家的全部军事、经济、政治和其他资源以达到战争目的的科学或艺术。这是现代的定义,反映了需要采取军事和经济总动员来进行战争。但是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期这一名词开始流行时,战略是指在战争中计划和指导战役以及调动和部署军事力量的艺术。”ii

“百度知道”综合不同的辞典的定义,对战略做了非常具体的解释:战略(strategy)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在西方,“strategy”一词源于希腊语“strategos”,原意是“将兵术”或“将道”。后来演变成军事术语,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近代,战略在世界各国先后发展成为军事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即根据对国际形势和敌对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地理等诸因素的分析判断,科学预测战争的发生与发展,制定战略方针、战略原则和战略计划,筹划战争准备,指导战争实施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现代战略涉及的范围日趋扩大,西方国家陆续提出了“大战略”、·滕州美术教研·2013

•滕州美术教研•学科资源•

“国家战略”、“全球战略”等一类概念。“战略”一词现已被各个领域所借用,诸如政治战略、经济战略、科技战略、外交战略、人口战略、资源战略、体育战略,等等。iii

通过对战略这一概念的梳理,我们或许会产生一个清晰的认识,即战略的一个最为重要特征就是全局性,各种与目的相关的因素都应该在考虑之中。对此,我们可以看看“百度知道”的进一步解释:

“全局性,凡属需高层次谋划和决策,有要照顾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性质的重大的、相对独立的领域,都是战略的全局。全局性表现在空间上,整个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战区、一个独立的战略方向,都可以是战略的全局。全局性还表现在时间上,贯穿于指导战争准备与实施的各个阶段和全过程。战略的领导者和指挥者要把注意力摆在关照全局上面,胸怀全局,通观全局,把握全局,处理好全局中的各种关系,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同时注意了解局部,关心局部,特别是注意解决好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局部问题。”iv

而谈到“战略”时,我们高超的对比联想能力会帮助我们将思维移向另一个概念——“战术”。那么战略与战术又是什么关系呢?“战略在传统上在下列诸方面区别于战术:①战略涉及战争的全局,并运用战役去赢得战争,而战术则主要涉及运用军队和装备去赢得战役;②战术只研究在战场上运用军队,而战略则研究把这些军队放在最有利的位置上,作为战役的前奏。”v也就是说,战略是整体的、宏观的,战术则是具体的战争技术的运用。

在大体了解了战略的含义和基本特征之后,我们继续探讨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战略与策略是什么关系呢?有的词典将两者做了区分:“战略指政党、国家规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全局性的方针任务,策略指为实现战略任务而采取的手段。战略和策略的关系反映全局和局部、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它们既是有区别的,又是—致的。对无产阶级来说,战略的目的,是要取得一定历史时期内整个斗争的胜利,策略的目的则要取得一定的局部斗争的胜利。策略是战略的一部分,它服从于战略,并为达到战略目标服务。而战略任务又必须通过策略来—步一步地完成。战略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在达到这一历史时期所规定的主要目标以前基本上是不变的;而策略则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战略原则许可的范围内,它随着革命形势、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而相应地变换。按各种不同大小的范围来说,战略和策略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范围内的战略任务,在另一范围内可能是策略任务,反之亦然。但在同一个范围内,战略和策略之间的区别又是确定的。”这一解释来源于改革开放之初出版的一本《辞海》,虽然还散发出一些阶级斗争的气息,但在看待这两个概念时,特别强调了两者在全局和局部、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稳定性和灵活性之

·滕州美术教研·2013

vi

•滕州美术教研•学科资源•

间的辩证关系,体现出相对性。这种分类方式只是一种两分法,而实际上在策略之下还有一些非常具体的方法,采取三分法会更加全面,也更符合现实。因此在层次和范围上,我们可以分为战略、策略和具体方法三部分,而我们理解的策略应该介于战略和具体方法之间。

战略对于一个学科而言可能显得过于宏观,我们可以说国家的教育战略,但说国家的美术教育战略却有些别扭。相对而言,战略和策略偏重于全局性和前瞻性,偏重于为宏观的谋划,而战术与方法则偏重于具体性和现时性,偏重于微观的行动。在这样一种关系中,战略包含一系列的战术,策略包括一系列的方法,战术和方法分别成为战略和策略中的一部分。

从一个学科考虑,我们将战略问题留给更上位的部门去思考,只将思维指向策略,探讨美术学科的相关策略问题。

二、教学策略的涵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策略”的解释是:“1.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2.讲究斗争艺术,注意方式方法。”vii这种解释体现了一种作为具有实践意义的方式方法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将策略界定为介乎于战略与方法之间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方式方法的集合。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将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方式方法的谋略和规划直接转移到教学上,就成了教学策略。所谓教学策略,实际上指的是针对教学问题所谋划或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集合。针对特定的教学目的,我们从教学策略方面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从哪个角度入手、考虑什么因素、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运用哪些方法„„等等。

我们常常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状态中,运用教学策略的概念,似乎没有什么人较真。如果细究起来,教育界对教学策略的认识和界定也是各说各话,歧义纷披。有人认为是达到目的的方法,有人认为是教学观念或原则,有人认为是广义的教学方法,有人认为是教学步骤,有人认为是一系列预设行为的综合结构,有人认为是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有人认为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谋略,有人认为是一系列的执行过程,有人认为是系统决策活动,有人认为是教学模式,有人认为是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

还有一些人对教学策略作了更深入的探讨。择其二者介绍如下:

其一,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其基本特征为: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其基本类型可以分为:内容型教学策略、形式型策略、方法型策略和综合型策略。viii

·滕州美术教研·2013

•滕州美术教研•学科资源•

其二,“教学策略是在特定的教学任务中,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某种教学观念、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下,根据教学条件的特点,对教学任务的诸要素进行的系统谋划,以及根

ix据谋划在执行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措施。”教学策略具有灵活性,在不同的环境中所指不同,“教学策略既包括对教学任务开始执行之前的系统谋划,也包括教学任务执行过程中的具体措施。” x这一对教学策略的定义,笔者是比较赞同的。而且其进一步的分类,角度也比较合适,思维的周延性较好,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根据层次和范围可以分为:①宏观教学策略——为完成一项长期的、宏大的教学任务,对这一任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组织形式、教学资源、评价方式等制订的系统谋划及采取具体措施。②中观教学策略——为完成一个特定时段(学年、学期、单元)的教学任务,对这一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组织形式、教学资源、评价方式等做出的系统谋划及采取的具体措施。③微观教学策略——为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组织形式、教学资源、评价方式等做出的系统谋划及采取的具体措施。根据任务涉及的数量则可以分为:①单一教学策略——指针对单一教学任务、教学要素或教学过程的教学策略,通常表现为具体的教学措施。②整体教学策略——以某种特定的教学要素的为核心,整合其他要素而形成的一体化的教学策略,通常涵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由整体谋划和具体措施构成。此外,教学策略还可以从形态等角度加以划分,此处不赘。

三、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区别

从上文介绍的关于“教学策略”的解释中,我们注意到一些概念被混淆,因此为了理解的准确性,还需要对一些概念做进一步的辨析。尤其是清楚地辨析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三个概念是重要的和必要的,因为理解和操作的困难主要发生在它们之间。

在日常情景中,很多人谈到教学策略时,实际上谈的是教学方法。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理解教学策略的含义,其次是教学策略进入到微观层面的时候,与教学方法的关系的确难以清楚地加以区分。但如论如何,教学策略都不能跟教学方法等同起来。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教学方法如果不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被智慧地组织起来并加以综合运用,就不可能达到教学策略的层面,因此,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区别在于,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学目的驱动下多种教学方法智慧而综合的运用,而教学方法则是在实践过程中被总结出来的种种具体的程序和方法。

我们已经认识到教学策略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的集合得以体现的,这些教学方法由

·滕州美术教研·2013

•滕州美术教研•学科资源•

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甚至学生和教师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集合。无论教学程序和方法组合的固定化,还是教学策略的固定化都会导致教学模式的产生。所以,教学模式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从具体的层面而言是相对固定化的程序和方法,从抽象的层面而言是教学策略的相对固定化,而相对的固定化是教学模式最大的特征。由此,我们看到了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具体而言,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是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方法,这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出于某种目的按一定的程序和比重组合起来是教学策略,将不同的具体教学方法按特定的程序和比重组合成的教学策略被固定化就形成了教学模式。全局性、稳定性和具体性构成了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各自的特点。

四、教学策略的特点

在厘清了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之后,我们再进一步讨论教学策略的特点。

首先,教学策略具有全局性的特点。教学策略要求我们首先应该树立一种教学的全局观,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相关的因素,如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甚至教师的能力和特点,并据此对教学程序和方法加以谋划。其次,还需要将各种教学程序和方法的作用放在全局中加以认识和运用,关注其辩证性、综合性,避免单一地选择和运用方法,尤其应该注意一些互补性方法的运用。再次,还应该考虑具体教学目标的上位教育目标。也就是说,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时不应仅考虑特定技能的教学目标,而且还应考虑特定技能的教学对学生人格发展等方面的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如果为了让学生制作一件工艺品,而牺牲了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态度,这样的教学策略就是不周全的。因此,制定教学策略时就应该在帮助学生成功地完成一件工艺品和形成环境保护意识与态度之间保持一种张力,取其利而避其害。

其次,教学策略具有前瞻性的特点。前瞻性实际上是全局性的派生,因为没有前瞻性就不会有全局性,全局观无论如何不会与鼠目寸光拴在一起。教学策略的前瞻性表现出对教学效果的预见性,就像一个棋手,在下一步棋之后需要预见对方可能作出的反应,并计划好第二步、第三步„„想一步走一步的棋手,只能是拙劣的棋手,自然也是难以赢棋的棋手。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必须考虑每一种教学方法使用之后学生可能作出的反应,并以此作为思考的因素,设计和选用一系列合适的教学方法。这种前瞻性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做到的,需要经验和阅历,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地通过观察、记录、思考、总结等方法积累经验和丰

·滕州美术教研·2013

•滕州美术教研•学科资源•

富阅历,从而提高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时候的预见能力。

再次,教学策略具有组合性的特点。教学策略由若干方面组成,换句话说,要达成一个教学目标,需要从多个方面和角度进行思考,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集合于教学策略。比如,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喜欢美术,那么其策略就可以是:①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进一步的思考包括如何提高人格魅力的一系列方法。②学生得到充分的自由,有轻松感——进一步的思考包括如何帮助学生获得充分自由的一系列方法。③让学生学有所获,得到成就感——进一步的思考包括如何让他们学有所获的方法。④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到教室外和校外上美术课——进一步的思考包括提供什么样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哪里去上课„„等等。这些策略可以综合运用,也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地加以选用。在实施每项策略时,会存在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让学生获得轻松感,帮助学生得到充分自由的策略,可以采用的具体方法可以是:①让学生自由地发言和制作;②不过分强调制作的效果;③宽容而和蔼地对待学生;④语言幽默;⑤允许学生要在教室里自由走动;⑥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自定学习任务„„等等。

最后,教学策略还具有灵活性的特点。教学对象是活跃和多变的人,加上其他影响教学的复杂因素的存在,从而得教学成为一种复杂多变的活动。对待教学,不可能采取守株待兔的方式,也不能以不变应万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包打天下。面对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可以利用教学策略所具有组合性,以灵活和智慧的态度,选择和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比如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低下如果来源于自信心不足,那么教师就应该采取多表扬多鼓励的教学策略,以及采取降低学习要求和逐步提高的策略;如果来源于教学内容的单调,那么教师就应该从策略上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具有趣味性的内容,同时采用具有情趣性的教学方法。

·滕州美术教研·2013

•滕州美术教研•学科资源•

·滕州美术教研·2013

•滕州美术教研•学科资源•

i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583.

ii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16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246-247.

iii 百度知道,http://baike.baidu.com/view/66855.html?wtp=tt iv 百度知道,http://baike.baidu.com/view/66855.html?wtp=tt v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16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246-247.

vi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352.

vii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27.

viii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2251.htm 百度百科

ix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心理编辑室.中小学教师教学策略书系编写说明.2009.x 同上.·滕州美术教研·2013

美术教学策略丛谈之一 篇2

1.反例, 就是故意变换事物的本质属性, 使之质变为其他知识。在引导思辩中, 反例可以从反面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否定例证。数学是一门严密的科学, 它由两个大类———证明和反例组成, 数学发现主要是提出证明和构造反例。从科学性来讲, 运用反例是推翻错误命题的有效手段;从教学上来讲, 分析反例能够加深对正确结论的全面理解。因此, 运用好反例是实现数学有效课堂的一种常用策略。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不按照正例的思路常规地分析问题, 而是从其他非常规途径获得解决问题的结果, 反映了学生“原生态”的思维状态, 生成了一些典型教学案例。

2.“反例”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现象存在, 它具有正负方向交互发展的可能。教师对“反例”的艺术处理, 可以有效地避免“反例”的负迁移, 使“反例”的“错位”现象与“反例”的“复位”成为有机的整体, 使隐藏的教育价值在心智课堂中得以显现。在我们的课堂上, 无论反例是由学生提出还是由教师提出, 作为教师都应该善于运用, 从而促使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和观察, 达到全面、准确、深刻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目的, 使反例成为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常用重要策略之一。

“提高教学能力”的策略之一 篇3

关键词:教学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7-0161-01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地把教学中合作理念与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潜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最大化地体现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的第一环节中:做到理念理解到位,目的明确,要求具体,重点突出。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中存在不足:自己教学习惯的做法代替了原设计的教学环节,教学设计的合作理念目的不明确,要求随意,重点不突出;学生反馈学习成果时,指名学生发言,还是用理想的学生发言代替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结果,学生讨论的形式是民主的、合作的,但反馈的是个人的。教师的主观意识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生成的好奇感、新知识及碰撞出的智慧火花一并被抹杀了。

青年教师能把这个环节设计理念(合作学习)与教学实施不一致地方反思到位,这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一个突破。

这样的反思使学习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知道教学理念,不但有教学设计,也有具体操作要求、方法和达到的效果;反思不断把自己引入教学深层次研究;反思在教学过程的点滴不满意中进行,反思意识不断增强,方法不断改进,使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不断发展。

教研员指导青年教师反思的关键是研究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应用;指导和帮助教师解决在应用理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研究指导教师制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服务和满足教师在教学中各种需求。

针对本节教学片段所需的反思内容:①教学顺序,包括环节设计、环节目标、使用材料、呈现方式与环节评价。②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③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

教师有意识、有重点地进行教学反思,从突破课堂教学中微观问题开始,反复、持久地研究下去,可以逐步增强自己的反思意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具体操作:①教师把自己实践过程的行为与思考、决策、设计的过程作为反思时的对象。②教师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听课者、研究者、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设计过程,理想的预案过程和实际教学效果中落差在哪里?

先从教学理念、目标、行为、方法和效果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再从第一个层面对合作学习的理念、要求、方法与效果逐个环节与教学活动前决策的教学理念、目标、效果进行反思,发现哪些是理想的,哪些没有达到预定的要求,哪些深层次的是自己事先领会不到的,这样的反思会使自己逐步意识到主体作用和责任,认识到自己学习与实践的距离,渐渐地找到自己教学中希望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会使主体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反复进行,会使自己的教学观念得到转变,专业得到发展。

[个 案]教师上完区级数学研究课《观察物体》后,笔者与教者交流的内容如下:(本案例主要帮助教师整体反思教学过程)

笔者:课上完了,你的感觉怎样?

教者:这节课我上得很认真、挺投入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教学活动上。

笔者:我和你的感觉一样,我听课注意力一直集中在你的教学活动上。这样的效果你是怎样产生的?

教者:第一次我按照课标和教学要求,认真设计了教案,我自己认为比较理想,但试讲后感到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差太远,自我分析原因是教学方案设计考虑到教师本人的太多,根本没有分析透学生。于是,对教案的不足地方进行了修改。

当第二次试讲时,对原教案理想的变成学生能接受的,每个环节设计目的、要求及方法清楚明白,但学生不感兴趣(因学生不是本班的,可能是预习不到位)。对问题反思,虽然不是本班学生,但我也从主观去思考,去重新设计。设计研究的重点内容是:①如何利用课件演示,突破重难点;②充分利用小班的优势,变换学生的座位,多角度观察物体;③观察的方法多样化;④利用评价功能,调动学生在各个环节中的学习兴趣;⑤过渡语突出儿童的趣味性。

笔者:本节课上完后,你对自己课堂评价是什么?(引导教师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调动教师关注自己教学行为的积极性。)

教者:本节课我感到:①有趣。(如学生能主动学习)。②师生状态好,学生的回答语言生动,每个学习环节都是学生自然进入的。③每个教学环节比设计的发挥好,教学过程中有新的东西生成。(在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上,可以看出教师已经能够从学生学的角度评价教师的教,体现教是为了学服务的新理念,这应该说是教师深入思考之后的进步。)

笔者:是,听课的教师也是这样评价的。你认为这样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听课者的认同给教师以适度的激励,继续引导教师深入反思产生结果的原因。)

教者: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多次与教研员备课,得到了多方面的指导,对教材有了一定的理解;经过多次试讲,以及同行的帮助和反复修改,自己有了驾驭教材的能力和信心;再经过向书本、他人的学习,自己对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应用有了悟性;对上本节研究课自己早有知识和精神准备,目的性强,上课时精神状态好,与学生相互配合好;设计的教学预案和实施中发生矛盾时,如何处理?原因是什么?找到问题再寻求改进方法,这时要充分利用教学的各种资源,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过程,由自己生成,是别人所无法代替的。

“sharpens the Teaching Faculty” of Strategies

Yuan Lifeng

Astract: At present the curriculum reform activated the young teacher teaching thought that the classroom has paid great attention “the new idea, new form, new design, new behavior”, this was encouraging, but young teacher in studied and in the teaching, if only pursued “the shape” the thing, did not study “the nature” the content, seriously will restrict the young teacher teaching faculty the enhancement.

美术教学策略丛谈之一 篇4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是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 也是困扰学生的一个难点和教师教学的一个难点, 因为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着学生不太容易掌握的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根据教学实际, 我将本节课设计为数学探究课, 在探究的过程中, 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 运用“探究—讨论”模式, 使学生既巩固了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大 (小) 值的知识, 又突破了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这一难点.

1 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 (必修) 》 (人教A版) 第一章“1.3.1单调性与最大 (小) 值”教学之后, “1.3.2奇偶性教学”之前.使学生运用单调性与最值的知识, 观察几何画板中的动态演示, 通过对二次函数图像的“再认识”, 探究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 从而使得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 (小) 值及其几何意义, 并深刻体会分类讨论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为“1.3.2奇偶性”的教学埋下伏笔.

2 教学目标设置

1) 知识与能力:初步掌握解决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 总结归纳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的一般规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 观察影响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讨论探究出解决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和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 让学生体会分类讨论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和规律.

2) 难点:与参数有关的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求法.

4 教学策略分析

由于这是一堂探究课, 考虑到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字母推理能力较弱, 所以在教学中, 我拟采用讨论—探究式:先由教师利用实例设置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探究1;再通过实验, 师生合作讨论出探究2的解决方法并完成解题过程;再让学生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尝试解决探究3;最后, 我将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小结, 概括出本节探究课的成果.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用实例引出探究的课题, 再通过“探究1—探究2—探究3”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讨论探究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一般解法和规律.课后作业的第1、2、3题分别是对探究1、探究2、探究3三种类型问题的练习, 从而达到解决同类问题的目的;课后作业的第4题是本节课中的实例, 让学生自主完成,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课外探究第1题, 是让学生探究分段函数最值得求法;第2题是让学生探究更为复杂的含参问题.课外探究的设置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机会.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为了配合多媒体的教学, 准备了学案让学生配套使用.先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 对所要探究的问题有初步的了解, 再在课堂上详细的探究, 课后在学案上有相应的练习题和课外探究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设计理念

1) 教材是由教育专家为学生精心选择的教育资源, 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宝贵源泉,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 我们需要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 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 比如调整教学进度、整合教学内容等.本节课是一节数学探究课, 紧紧衔接刚刚学过的函数单调性与最大 (小) 值的知识, 以二次函数为背景提出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 使学生既巩固了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大 (小) 值的知识, 又突破了含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这一难点, 是对教材做了一次加工整合.

2)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不应只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仅仅让学生接受、记忆、模仿和联系, 而应该整合高中相关知识点, 借助于信息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 实现有效教学, 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现代教学论认为,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才是有效的教学.本节课使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使学生们的“知识的获得过程”不再是简单的“师传生受”, 而是让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加以建构.在整个建构过程中, 学生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 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6 教学过程设计

6.1 情境引入

设计意图引用数学家的名言引出实例, 导入课题,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师生活动1) 名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哈尔莫斯

2) 实例:某公司生产一种产品的固定成本为0.5万元, 但由于原材料等价格的波动, 每生产100件需再增加成本t万元 (0.2≤t≤0.6) , 市场对此产品的年需求量为500件, 年销售收入 (单位:万元) 为其中x为产品售出的数量 (单位:百件) .当年产量为多少件时, 公司获得最大年利润?R (x) =5x-x22 (0≤x≤5

分析设年利润为y万元, 则

其中x∈[0, 5], t∈[0.2, 0.6].

如何求y的最大值呢?

教师活动1) 播放投影, 依次给出课题、名言及实例.

2) 借助名言引入实例, 并分析题目的解决方法, 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

学生活动观看投影, 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分析实例.

学情预设学生对于实例并不陌生, 这个实例是学生在初中遇到的最优化问题中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是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 但不同之处在于有了参数t的影响, 这给学生解决问题增加了难度.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 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6.2 讨论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1—探究2—探究3”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讨论探究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一般解法和规律, 并感受数形结合思想与分类讨论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6.2.1 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最值的求法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1, 让学生讨论探究定函数在定区间上最值求解方法, 并通过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图像直观形象地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师生活动1) 探究1:求二次函数f (x) =x2-2x+3在下列区间上的最值:

2) 思考:通过探究1, 你认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有何规律?

教师活动1) 投影出探究1, 给一定时间让学生尝试解决;

2) 等大部分同学做出结果后, 投影出探究1的答案让学生核对, 并借助图像进行分析讲解, 如图1.

3) 在此基础上和学生互动讨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规律.

学生活动1) 尝试解决探究1并核对正确答案;

2) 思考探究1中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规律并积极讨论回答问题.

学情预设探究1是最基本的题型, 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1) 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二次函数在R的最值问题, 在初中就已经解决过了; (2) 、 (3) 、 (4) 依次是对称轴在闭区间右侧、内部、左侧的情形, 通过观察图像, 运用单调性的相关知识也可以解决.这里难度较大的是如何让学生讨论探究出此类题型的最值的规律, 故要借助图像引导学生总结出解法及规律.

6.2.2 二次函数在含参区间上最值的求法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2, 让学生讨论探究定函数在动区间上最值求解方法, 并通过动态演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图像, 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师生活动1) 探究2:求二次函数f (x) =x2-2x+3在区间[t, t+1] (t∈R) 上的最值.

2) 思考:探究2与探究1有何区别?探究1中讨论所得的规律是否适用于探究2?

3) 实验:观察探究2中参数t对函数f (x) 在区间[t, t+1] (t∈R) 上最值的影响.

4) 师生合作, 讨论解决探究2.

5) 思考:探究2中, f (x) max与参数t之间有何关系?

6) 思考:通过探究2, 你认为二次函数在含有参数的闭区间上的最值有何规律?

教师活动1) 投影出探究2, 引导学生分析探究2与探究1的区别.

2) 借助几何画板课件, 动态演示t变化时相应的区间[t, t+1] (t∈R) 在变化,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图像也随着变化 (如图2) , 从而影响到最值.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探究2的解题过程, 并且在黑板上演示规范化解题的格式.

解函数f (x) =x2-2x+3图像的对称轴为x=1.

(ⅰ) 当t+1<1, 即t<0时, 对称轴x=1在[t, t+1]右侧.所以, 函数f (x) =x2-2x+3在[t, t+1]上是减函数, 则

(ⅱ) 当t>1时, 对称轴x=1在[t, t+1]左侧.所以函数f (x) =x2-2x+3在[t, t+1]上是增函数, 则

(ⅲ) 当t≤1≤t+1, 即0≤t≤1时, 对称轴x=1在[t, t+1]内部.所以函数f (x) =x2-2x+3在[t, 1]上是减函数, 在[1, t+1]上是增函数.所以

4) 引导学生讨论出f (x) max是关于参数t的函数.

5) 引导学生讨论出探究2的解题方法和规律.

学生活动1) 分析探究2与探究1的区别.

2) 观察几何画板课件中t变化时相应的区间[t, t+1] (t∈R) 在变化,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图像也随着变化, 从而影响到最值.

3) 和教师讨论探究2的解题过程, 注意理解记忆规范化解题的格式.

4) 思考讨论f (x) max是与参数t的关系.5) 讨论归纳探究2的解题方法和规律.学情预设探究2是难度较大的题型, 涉及到分类讨论以及字母的推理运算.教师要借助几何画板引导学生观察出t变化时相应的区间[t, t+1] (t∈R) 在变化,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图像也随着变化, 从而影响到最值.教师注意和学生互动讨论并且在黑板上演示规范化解题的格式.学生对于f (x) max是关于参数t的函数较难理解, 教师要注意用函数概念加以说明, 此处也是让学生对函数概念螺旋式上升理解的一个具体例子.学生讨论归纳探究2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

6.2.3 含参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最值的求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3的求解方法, 使学生体会运动的相对性, 从而类比探究2的过程与方法可以制定出解决问题3的方法.

师生活动1) 探究3:求二次函数f (x) =x2-2tx+3 (t∈R) 在区间[-2, 2]上的最值.

2) 学生分组讨论:怎样求解探究3中f (x) 的最值?

3) 讨论结果反馈, 请学生派代表说明讨论结果.

4) 思考:通过探究3, 你认为含有参数的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有何规律?

教师活动1) 投影出探究3, 让学生分组讨论.

2) 组织学生说明讨论结果并加以完善.

解函数f (x) =x2-2tx+3, (t∈R) 图像的对称轴为x=t.

(ⅰ) 当t<-2时, 对称轴x=t在[-2, 2]左侧.所以函数f (x) =x2-2tx+3在[-2, 2]上是增函数, 则

(ⅱ) 当t>2时, 对称轴x=t在[-2, 2]右侧.所以函数f (x) =x2-2tx+3在[-2, 2]上是减函数, 则

(ⅲ) 当-2≤t<2时, 对称轴x=t在[-2, 2]内部.所以函数f (x) =x2-2tx+3在[-2, t]上是减函数, 在[t, 2]上是增函数.所以

综上可得:

3)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4) 引导学生讨论出探究3的解题方法和规律.

学生活动1) 分组讨论探究3.

2) 在教师的组织下派代表说明讨论结果.

3) 和教师讨论完善探究3的解题方法和规律.

学情预设探究3是与探究2有区别的另一类难度较大的题型, 根据运动的相对性, 学生可以对比探究2的解题过程讨论出探究3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来.如果时间允许, 探究3将为学生提供一次数学猜想、试验的机会.探究3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平台, 当然, 如果课堂上时间允许的话, 可借助“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验证.

6.3 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二次函数问题在闭区间上最值的一般解法和规律, 完成本节课知识的建构.

师生活动1)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求法:四看 (开口方向、相对位置、单调性、最值点) 加一看 (图像) .

2)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规律:两大类 (对称轴在闭区间内、外) 四小类 (对称轴在闭区间左侧、右侧、内部靠近左端点、内部靠近右端点) .

3) 本节课用到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与分类讨论思想.

学情预设学生在总结归纳中整理知识, 深刻体会求解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的方法和规律.

6.4 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学生应用探究所得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的求解方法与规律.本节课是由实例引入的, 课后让学生思考完成实例,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学生活动1) 求函数f (x) =-x2+8x在下列区间上的最值:

3) 求函数f (x) =x2+ax+3在区间[-2, 2]上的最值.

4) 求出实例中y的最大值.

6.5 课外探究

设计意图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积极去完成,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学生活动1) 在问题3中

如何求f (x) max与f (x) min的最值?

2) 如何求二次函数y=ax2-2a2 x+1在区间[-1, 2]上的最值?

6.6 结束语

设计意图引用名人名言再次说明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

师生活动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 割裂分家万事非!

———华罗庚

7 板书设计

8 点评

关注“后三分之一”学生策略谈 篇5

1. 在备课中教师要有善心。教师在每节教案中都要提出关注对象、确定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课堂导入中要体现关注“后三分之一”学生的激励语言,分层设计习题、作业。在年初教育局督导、进修学校检查中受到领导的好评。教案展中获得全乡一等奖,备课中关注“后三分之一”学生的经验在全乡推广。

2. 上课是教师教案的具体实践。老师在课堂上多提问“后三分之一”学生,语言要具有亲和力,禁止使用歧视挖苦学生的言语,要严格执行教师励言励行100条。多利用启发、学生互助等方法,教师用放大镜来观察“后三分之一”学生的闪光点,发扬其长处,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乐于学习、勇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3.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有耐心。“后三分之一”学生的作业往往是写的非常草,教师看着就闹心的,即使分层作业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挑战。理解学生,允许孩子一点点的进步,这样教师就要多用鼓励性批语,及时恰到好处地表扬他们。树立他们自主学习的信心和习惯养成。

4. 加强课后辅导。我们的老师在对“后三分之一”學生进行辅导,是利用课间休息或自习课进行的。有时也利用学生放学后到教师下班这一时段,但这必须与家长沟通好,首先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其次是家长必须到校来接学生,保证孩子路上的安全。辅导就是吃“小灶”,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辅导方案,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测试中关注“后三分之一”学生的成绩。看他们有何变化,是否有进步。教师要做好成绩分析,总结经验,以便有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介入。对学生的试卷要保留装档,对进步的学生进行奖励或者发喜报,并给予口头表扬。

二、充分利用家长学校

学校选派社会声望高的教师任教,教学内容是国学经典、科学育儿知识。每学期至少上两次家长学校课,向家长深刻地阐明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所起的重要作用。结合古今中外的教育典例来说服家长,让他们懂得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导致孩子学习失败的主要原因。在家长会上,播放具有教育意义的影像资料,家长备受感动。可以说家长学校的开课改变了培养孩子的单一性、片面性,使学校教师的工作更加顺利。学生的各方面成长都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与关心。它的确起到了连接家校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特别面对“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家长,老师更要细心地与之沟通了解,共同探究良策来教育孩子。让家长们知道孩子接受教育时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后来有了差距,原因有一部分是你我教育方法不当所致,为了您的孩子从你我做起,正确的担起彼此的那份责任。

三、用国学经典对“后三分之一”学生进行德育

我们知道“后三分之一”学生不是单指学习成绩差的,它涵盖了很多方面。我们充分利用国学经典进校园的契机,培养“后三分之一”学生良好品行,帮助他们树立远大志向,用传统文化熏陶他们,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底蕴。从小开始培养他们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的好品德。在学习弟子规践行中,按照中心校的要求,认真履行,要求学生如实汇报每天在家做的十件小事。教师针对学生践行,督促、引领到位,与家长配合好,共同担起为人师的那份责任,使“后三分之一”学生受益无限。张桂玲老师的国学经典课,被中心校选中在五校教研中展示,受到县关工委、教育局、进修学校以及其它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四、利用心理健康讲座来为“后三分之一”学生排忧解难

梳理阻碍学生学习的顽疾,为他们能乐于主动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五、习惯成就规范,细节决定成败

美术教学策略丛谈之一 篇6

1.有意思的情节与情感。有些选篇因为其本身故事情节的生动曲折、语言的风趣幽默或是感情的易于共鸣, 从而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如南开大学主编的《大学语文》中所编选的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他要表现的是对自由的追求, 而语言风趣幽默, 颇得学生喜欢, 课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再如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鲁迅《伤逝》这样表现爱情主题的作品, 都容易使学生感到有意思。

2.有意思的修辞与扩展。有些选篇所表现的内容与情感较为平实, 但却能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有意味的细节的分析解读, 让学生感觉到这其中的“意思”。如《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它表达的是思妇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其中有诗句“相去日已远, 衣带日已缓”。此句看似用语平易, 毫无艺术性可言, 可是如果把它和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作以比较, 就会发现, 柳永的词句虽然颇得后世推崇, 但他的情感表达里有“计较”的成分, 而这里思妇的感情付出则是无怨无悔的, 含蓄而坚定地写出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同诗中还有以善用比兴著称的两句:“浮云蔽白日, 游子不顾反。”这两句诗可作两重理解:一重是白日比喻君王, 浮云比喻奸佞群小, 可引李白《凤凰台》为例;一重是以白日比喻游子, 浮云比喻游子在他乡另有新欢, 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可引《西厢记》长亭送别崔莺莺的唱词、《琵琶记》赵五娘的唱词, 以及邓丽君的“路边的野花”来加以说明。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同时对古代女子的社会地位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3.有意思的逻辑与分析。有些文章是以严密的逻辑思辨、特异的思维方式而见长的。如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 仅百余字, 议论斩绝而立意新警, 充满着逻辑分析的意趣。再如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一反成说而清晰透辟, 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从对比中翻进一层, 也属这类的作品, 这些作品都能让学生体会到思维独特所带来的力量。

另外, 通过对作品表面现象下本质问题的揭露, 可以使学生对作品有深入的认识, 并在这过程中学会理性判断的基本逻辑, 从而培养他们的怀疑精神与理性批判精神。如讲到《水浒》选段时, 结合学生熟知的故事背景, 针对水泊梁山所谓的“替天行道”、“劫富济贫”、“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快意恩仇”、“四海之内皆兄弟”等进行深入分析, 让学生看到一个与常规印象完全不一样的水浒世界:道义以金钱为基础, 英雄们行事简单而粗暴, 乃至充满血腥和野蛮。但为何这样的水浒世界依然得到大家的称许?从而进一步分析, 在叙事顺序、艺术处理和文化心理方面找到原因。这样的分析超出了学生常有的思维方式, 可以使他们在津津有味的听讲中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4.有意思的背景与轶事。文学即人学, 很多作品我们都需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具体创作背景去讲, 这样才能讲得透辟, 讲得深刻, 同时这些作家的生平经历与轶事也大大增加学生感兴趣的程度, 丰富了课堂。如讲到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大可结合苏轼在黄州时期的经历来充分展开, 从而展现一个鲜活的坡仙形象。讲到《金岳霖先生》的时候, 不妨顺便对西南联大众多知名教授的风采加以介绍, 再加上汪曾祺的《跑警报》, 使学生对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这一段奇迹有深入的了解, 并以此见识一代学人的人品与风貌。

5.有意思的生发与思考。文学与现实不远, 文学是对人生的体认、延展与滋养, 大学语文的很多选篇都会和学生当下的现实生活发生关联, 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既深化了对文章的理解, 又刺激学生积极地关注现实生活。在讲授大学语文的过程之中, 应有意将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来, 如理想与现实、自由与规范、尊严与价值、友情与爱情、超脱与入世、积极与自适等问题, 结合不同篇章进行有计划的讨论。如讲到余光中《我的四个假想敌》, 可在课上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父爱, 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以《当我老了》、《我们怎样做女婿》、《我的父亲母亲》中的一个为题写一篇文章,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思考自己和父母的关系问题。结合张爱玲的《天才梦》, 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和中国传统所看重的‘大器晚成’”;结合《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探讨个性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关系;结合《伤逝》来探讨爱情与面包的关系, 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积极加入到课堂讨论中来。

当然要将上述“有意思”落实下来, 一本有意思的大学语文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编选大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 就很注意将有意思的文章选入。在教材前言中特地讲述了编选大学语文的一个重要考虑:“选录一部分有意思的文章。”“这里的‘有意思’主要强调三点:一是文章语言与内容的诙谐幽默;二是文章思维的特异与严密, 显现出强大的逻辑吸引力;三是选文的某种角度与学生当下的学习生活发生联系,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我们在当代文学部分选编金庸《射雕英雄传》、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古代文学部分选编《史记·滑稽列传》、苏轼小品文三则, 外国文学部分选编勃朗特《简·爱》、罗曼·罗兰《名人传序》等, 都是在作这样的尝试与努力。

二、大学语文“有意思”的探究

1.追求“有意思”是否会偏离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的就是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而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不同学校因其培养标准的不同, 这个教学目标也会有其独特性。但基本文学素养的提高、情感世界的丰富、理性精神的养成、人文关怀的渗透是基本共通的, 而这些恰是我们在“有意思”的教学中所要着重体现的。

2.追求“有意思”是否会使课程流于油滑和肤浅?通过上文的分析, 这一点是不需要担心的, 相反, 这样的有意思反而会使课程更为深刻。当然, 这里关于轶事背景的处理需要注意。这样的轶事不是随便拿来用的, 都是要围绕主题来展开, 不可以脱离文本和文学太远, 否则变成故事会, 就失去了意义, 并且浪费了教学时间。

3.追求“有意思”是否会破坏课堂的整体性?大学语文课程的安排一般都是以两课时为一个单位, 讲授一篇文章。如此有限的教学时间即使想正常讲授下来都显得捉襟见肘, 所以有些大学语文课教师不免有这样的担心:你把时间都放在“有意思”上了, 文章的整体性是否会因此而缺失?这确实是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基本的授课事实是文章讲解可长可短, “有意思”环节的设置也是如此, 只要我们合理调控好二者的比例, 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是可以做到的。

三、大学语文“有意思”实现的必备策略

1.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统筹安排的目的是要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性, 这种整体性, 不只是针对一篇文章而言, 更是针对整个大学语文课程而言。大学语文课时有限, 需要承载的教学目标较多, 这些目标是无法在每一篇文章中都逐一得到贯彻的。所以对教学全程必须要做到统筹安排, 具体规划好每篇文章侧重讲授哪些有意思的内容, 侧重作哪些方面的延伸, 占用多少时间, 这样才能保证最终的教学效果。

2.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有深浅广狭之别, 也有视角差异, 这既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问题所在, 又是一个偶然形成的优势。这种劣势和优势都要求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 大家集思广益, 开阔思路, 最后获得最优化的解决方案。

总之, 只有大学语文课“有意思”了, 学生才能乐于上课, 乐于听讲, 乐于思考, 乐于讨论, 广泛阅读, 并诉诸笔墨, 写出漂亮的文章。在很大程度上大学语文课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都要依靠这个“有意思”来实现。

摘要:作为一门通识课程, 大学语文课应该是“有意思”的, 这里的“有意思”包括有意思的情节与情感、有意思的修辞与扩展、有意思的逻辑与分析、有意思的背景与轶事、有意思的生发与思考等层面。这种对“有意思”的追求只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做好对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 不会偏离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不会使课程流于油滑和肤浅, 更不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而是会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大学语文,有意思,构成因素,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2]陈洪, 孙勇进.漫说水浒[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教导员转正述职报告下一篇:律师党员现实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