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个性培养策略论文

2024-09-15

小学美术教学中个性培养策略论文(精选11篇)

小学美术教学中个性培养策略论文 篇1

一、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实践现状分析

新课程虽然已实施了一段时间,但在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中,却仍存在一些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主要的不足之处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1小学美术课程成为“课表上的课程”

小学美术教学在小学教学中不受重视,表现在教师数量配备较少,往往整个小学就一个或两个专业美术教师,部分的小学甚至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常常是其他科任教师顶替教学。不受重视还表现在课程设置较少,在期末阶段还经常将课程让出给其他教师,还有部分的学校则一心抓升学率,小学美术课程成为“课表上的课程”,学生缺乏有效的美术教学时间。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不收重视,使得学生在艺术培养以及审美培养方面成为空缺,对学生成长极为不利。

1.2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目前,大部分的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模式过于陈旧,部分教师仍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仍然占据了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几乎是“操控”学生,将教材上的任务生硬的布置下去,让学生对其进行“照搬照抄”。在小学美术阶段,让学生适当进行临摹、模仿式的教学是必要,但不能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以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今学生的需求。久而久之,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感到枯燥和乏味,逐渐的失去对美术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很难有所收获,致使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低下。

二、小学美术课程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2.1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个性

美术是人们对世界感观的一种表现形式,既可以反映出美术作品创作时期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信息等历史价值的内容,又可以让创作人抒发心中的想法,对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以及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小学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将看到的、听到的或是经历后的情感综合体表现出来,可以有效的开发学生想象力,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感知世界。与此同时,在小学美术教师科学、有效的引导下能够让学生的创新力得到培养,对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良好的`渠道作用。在小学美术课程的实践中,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2.2帮助学生塑造阳光、活泼的生活态度

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色彩的感知以及对自然的仔细观察,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课程中的一些绘画、雕塑以及拓印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接触多种类型的艺术作品,让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有效的启蒙。即让学生在了解一些基础的美术结构和造型背景下,可以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同时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世界,进而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对生活的探究,逐渐的融入到生活中,对学生塑造阳光的生活态度有着良好的引导作用。

三、小学美术课程个性教学实践策略

3.1改善现状,加大教学投入

在小学美术的课程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有效的发展,首先应重视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在实践中,应按教学大纲的需求合理安排和计划课程,保证教师和学生都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美术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为学生个性的释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为全面改善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学校应积极引进专业的美术课程教师。而针对专业的美术生大部分的教学能力较差的情况,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培训,并用激励机制来督促美术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升。只有这样,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得到科学的、专业的引导,也才能够适应新课程的改革,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较好的发展。

3.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注重鼓励学生

在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彻底摒弃以往的旧有教学理念和模式,积极运用新兴的焦旭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和认可创新,同时也更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开发。例如,教师在学生的绘画或是雕塑实践中,可适当的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作,引导学生通过将模型进行部位性的放大化或是缩小化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创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来进行创作。而不论学生的作品如何,教师都应鼓励学生,让学生说出心中想法,并支持学生,同时对一些不足进行指正。

四、结束语

在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的实践中,教师通过不断的鼓励学生,更容易帮助部分学生找回自信心,让学生向一种积极、阳光的方向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较大的助力。

参考文献:

[1]徐春治.个性评价,魅力课程——小学美术(艺术)教学评价初探[J].考试周刊.(08)

[2]姜世勇.探讨小学美术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J].新课程(下).(06)

小学美术教学中个性培养策略论文 篇2

一、小学1~3年级(年龄段7~9岁)学生个性特点

1. 不同年龄阶段对美术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情况

综合国内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研究现状,以儿童绘画心理与造型特点为依据,对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1)涂鸦期(1~3岁),(2)象征期(3~5岁),3、意象表现期(5~8岁),(4)视觉写实期(8~12岁),(5)客观写实期(12~15岁)。小学年级段在1~3年级(年龄段7~9岁)的学生处于美术发展阶段的图形表现期。

2. 小学1~3年级(年龄段7~9岁)对美术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情况

(1)体现以自我为中心个性的图像表现期

图形表现期:孩子对图形塑造的追求,渴望准确描绘(7~9岁)在这个新阶段中,他们的绘画作品中逐渐体现了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描绘的线条更为连贯,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在色彩上面,他们喜欢搭配鲜艳的对比,体现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这一时期是儿童最具有创作欲望、最喜爱绘画的活跃期。老师要多关注自己的孩子,正确引导他们的创作,避免出现单一化、成人化、概念化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会失去儿童色彩,也不能发挥他们的个性特点。在(7~9岁)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在学校里学习了规范的绘画训练知识,心理和生理日渐成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标准。这时的儿童开始掌握形象的描绘和表达的准确性,对作品的写实性有所关注。

(2)图像表现期美术发展的表现

在小学1~3年级,孩子们身心的成长情况也会在他们的美术创造过程中得以体现。7岁被称之为图示期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正好是小学1~3年级的样子,他们这时候好奇心重,会主动去接触感、知外来事物,探索身边的一切,进而在他们的大脑里建立起一些固定的符号特征或者图形基模(schemata)。这些符号特征和图形基模,在图示期阶段儿童的记忆里会被反复加深,最终建立起孩子们的个人象征图式。所谓图式,实际上就是每个孩子通过自己对社会的感知和探索而形成的初步对外界的理解。例如,他们对于人物、房屋、花草都有自己的固定图式,不经过特别的指导一般不会轻易改变这种固定心像。只有当儿童觉得特别重要时,才会对这些图式夸张描绘。这种对内心固定图式的描绘,并非说明此时他们的美术活动是呆板(stereotype)的,而是一种成长——通过这样的描绘过程,逐渐形成自己的视觉语言,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所以,这个时期他们的美术活动往往反映了他们的身心发展情况。

二、基于个性培养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1. 依据特点,合理开发,培养个性

不同的孩子性格往往也会不同,这些性格都是天生的,我们很难通过改变他们的性格来帮助他们学习美术,但是我们能够依据他们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

例如,针对活泼一点的孩子,往往画风比较“粗犷”,天马行空,作品充满无穷的想象力,表现力十分强烈,表达他们心中的想法,但却是粗线条的创作,一些细节把握得不够好,容易犯粗心的毛病,思考上也欠缺深度。而内向一点的孩子,画起来也比其他的孩子更加有耐心,认识事物也更为深刻,构图时则更为谨慎,往往会修改多次力求让画面内容更加细腻,色彩更加匀称,但这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画面的艺术张力。不同性格的孩子在美术创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针对这些特点对他们进行特定的训练,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有所区分,让他们能够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艺术潜力。

另外,性别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男孩子和女孩子在描绘一个事物的同时往往会侧重不同的方面。我曾经有一堂课是有关汽车设计的,在这堂课上,男孩子表现出了对汽车造型和性能的热情,而女孩子则一般喜欢描绘汽车的装饰和颜色。于是我把他们分成了三个组,分别去设计造型、功能和装饰,这样,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小组,设计他们喜欢的东西,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特长,还可以借助一些奖励对他们的美术创作进行鼓励,比如,设立最佳设计奖、最佳创意奖等各种奖项,鼓励他们的美术活动,增强他们对美术的兴趣,促进他们美术水平的发展。

2. 目的明确,自主学习,彰显个性

设计有趣科学的活动也是促进教学的有效途径。让孩子们在有趣的活动里学习知识,增长兴趣,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性格特点来设计一些有趣新颖的小游戏、小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和创造力。

例如,在一堂有关帽子的课题中:笔者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方式直接讲授帽子的相关知识和画法,那样会让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我选择了先让学生搜集各种有趣的帽子并交流讨论,让他们自己首先对帽子形成一定的认识。具体的绘画技巧并没有那么重要,只要能够引导他们建立起对帽子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探索出帽子在功能和样式上的一些小创意,他们的作品就会很出色。从交上来的作业看,孩子们都画出了他们心中的那顶帽子,而且有的还结合了环保的内容,让我十分惊喜。

3. 方法多样,创造条件,张扬个性

传统的美术教学已经不适用于素质教育的新背景,照本宣科的方式并不能给予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反而会影响他们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甚至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更为新颖、更加符合学生个性的教学方法,开拓他们的眼界,拓宽知识面,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外界的感知能力,促进其创造力、思考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我们可以开展更多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课本,走出学校,从生活中感受美术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创造水平。

比如,在剪纸这堂课上,在教给学生基本的技巧之后,我又鼓励学生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对当地的一些文化符号进行剪纸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既帮助他们了解了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又帮助他们掌握了剪纸的技法,同时他们还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一举多得。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发挥创造力进行课程设计,我相信学生也会不断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内容,它关系着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高尚品质、形成健康人格、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师必须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办法,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提高他们的美术能力,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教学中个性培养策略论文 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个性培养

艺术中最为重要的在于创新,创新依赖于个性。任何单纯的模仿或者照搬都无创新可讲。根据已有学者进行研究可知:尽早将儿童置于学校教育之下,对于开发儿童智力,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将研究视角转向小学美术教学,以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培养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展开探讨,符合当下的课程标准和时代需求,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可操作性。

一、小学1~3年级(年龄段7~9岁)学生个性特点

1.不同年龄阶段对美术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情况

综合国内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研究现状,以儿童绘画心理与造型特点为依据,对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1)涂鸦期(1~3岁),(2)象征期(3~5岁),3、意象表现期(5~8岁),(4)视觉写实期(8~12岁),(5)客观写实期(12~15岁)。小学年级段在1~3年级(年龄段7~9岁)的学生处于美术发展阶段的图形表现期。

2.小学1~3年级(年龄段7~9岁)对美术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情况

(1)体现以自我为中心个性的图像表现期

图形表现期:孩子对图形塑造的追求,渴望准确描绘(7~9岁)在这个新阶段中,他们的绘画作品中逐渐体现了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描绘的线条更为连贯,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在色彩上面,他们喜欢搭配鲜艳的对比,体现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这一时期是儿童最具有创作欲望、最喜爱绘画的活跃期。老师要多关注自己的孩子,正确引导他们的创作,避免出现单一化、成人化、概念化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会失去儿童色彩,也不能发挥他们的个性特点。在(7~9岁)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在学校里学习了规范的绘画训练知识,心理和生理日渐成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标准。这时的儿童开始掌握形象的描绘和表达的准确性,对作品的写实性有所关注。

(2)图像表现期美术发展的表现

在小学1~3年级,孩子们身心的成长情况也会在他们的美术创造过程中得以体现。7岁被称之为图示期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正好是小学1~3年级的样子,他们这时候好奇心重,会主动去接触感、知外来事物,探索身边的一切,进而在他们的大脑里建立起一些固定的符号特征或者图形基模(schemata)。这些符号特征和图形基模,在图示期阶段儿童的记忆里会被反复加深,最终建立起孩子们的个人象征图式。所谓图式,实际上就是每个孩子通过自己对社会的感知和探索而形成的初步对外界的理解。例如,他们对于人物、房屋、花草都有自己的固定图式,不经过特别的指导一般不会轻易改变这种固定心像。只有当儿童觉得特别重要时,才会对这些图式夸张描绘。这种对内心固定图式的描绘,并非说明此时他们的美术活动是呆板(stereotype)的,而是一种成长——通过这样的描绘过程,逐渐形成自己的视觉语言,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所以,这个时期他们的美术活动往往反映了他们的身心发展情况。

二、基于个性培养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1.依据特点,合理开发,培养个性

不同的孩子性格往往也会不同,这些性格都是天生的,我们很难通过改变他们的性格来帮助他们学习美术,但是我们能够依据他们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

例如,针对活泼一点的孩子,往往画风比较“粗犷”,天马行空,作品充满无穷的想象力,表现力十分强烈,表达他们心中的想法,但却是粗线条的创作,一些细节把握得不够好,容易犯粗心的毛病,思考上也欠缺深度。而内向一点的孩子,画起来也比其他的孩子更加有耐心,认识事物也更为深刻,构图时则更为谨慎,往往会修改多次力求让画面内容更加细腻,色彩更加匀称,但这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画面的艺术张力。不同性格的孩子在美术创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针对这些特点对他们进行特定的训练,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有所区分,让他们能够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艺术潜力。

另外,性别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男孩子和女孩子在描绘一个事物的同时往往会侧重不同的方面。我曾经有一堂课是有关汽車设计的,在这堂课上,男孩子表现出了对汽车造型和性能的热情,而女孩子则一般喜欢描绘汽车的装饰和颜色。于是我把他们分成了三个组,分别去设计造型、功能和装饰,这样,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小组,设计他们喜欢的东西,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特长,还可以借助一些奖励对他们的美术创作进行鼓励,比如,设立最佳设计奖、最佳创意奖等各种奖项,鼓励他们的美术活动,增强他们对美术的兴趣,促进他们美术水平的发展。

2.目的明确,自主学习,彰显个性

设计有趣科学的活动也是促进教学的有效途径。让孩子们在有趣的活动里学习知识,增长兴趣,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性格特点来设计一些有趣新颖的小游戏、小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和创造力。

例如,在一堂有关帽子的课题中:笔者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方式直接讲授帽子的相关知识和画法,那样会让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我选择了先让学生搜集各种有趣的帽子并交流讨论,让他们自己首先对帽子形成一定的认识。具体的绘画技巧并没有那么重要,只要能够引导他们建立起对帽子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探索出帽子在功能和样式上的一些小创意,他们的作品就会很出色。从交上来的作业看,孩子们都画出了他们心中的那顶帽子,而且有的还结合了环保的内容,让我十分惊喜。

3.方法多样,创造条件,张扬个性

传统的美术教学已经不适用于素质教育的新背景,照本宣科的方式并不能给予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反而会影响他们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甚至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更为新颖、更加符合学生个性的教学方法,开拓他们的眼界,拓宽知识面,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外界的感知能力,促进其创造力、思考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我们可以开展更多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课本,走出学校,从生活中感受美术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创造水平。

比如,在剪纸这堂课上,在教给学生基本的技巧之后,我又鼓励学生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对当地的一些文化符号进行剪纸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既帮助他们了解了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又帮助他们掌握了剪纸的技法,同时他们还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一举多得。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发挥创造力进行课程设计,我相信学生也会不断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内容,它关系着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高尚品质、形成健康人格、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师必须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办法,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提高他们的美术能力,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教学中个性培养策略论文 篇4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人的个性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教育部长陈至立多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这些论述表明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使学生的独特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写、爱写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

1、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小学儿童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给学生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拔河比赛》这篇作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作文。

2、运用"迁移"培养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神儿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如,说出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孩子们一下子沉默了,说不出了,但是,机灵的孩子马上认真的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并且说得很详细,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用的一样的学习用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再巧妙的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一篇《我的学习用品》便完成了,而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律文教授在比较中外学生差异时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美籍华人反映:美国的大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常有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却四平入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什么是求异思维?吉尔福特对求异思维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来源中产生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按照这个定义,我们认为,求异思维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纪,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克服思维定势采用求异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许多新颖的作文题目都是来自求异思维的结果。如《为"王婆"辩屈》(源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开卷本必有益人》、《卫生所不卫生》等。

三、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四、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儿童作文是儿童思维的产物,也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目一新,如:《楼房高了,蓝天少了》、《我与凡卡比童年》、《步行街呼唤文明》、《"三国"卡热潮》等作文,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如欣赏音乐作文,我是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体味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共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建创造出符合本曲主题的连续画面,最后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因地制宜的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1)引导求异、求新思维。学生作文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读精课文,分析、探讨作者的学作技巧,获得与他人和前人不同的独特的见解,形成求异思维品质。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语言,教师应该给予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学生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教师应该加以保护和培植。

(2)设立自主自能作文。进行作文的自我训练是学生自我建设、独立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的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智力品质得到发展,首创精神也得到了培养。自主作文,通常可以用日记(周记)的形式来完成,学生自主的选题、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乐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极具特色,而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3)拓展观察思考空间。生活是作文之源,要想作文创新,文章本体的材料必须向生活提取。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而,指导学生作文创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幅射、导向、延伸功能,把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中,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拓展主见思路。

小学美术教学中个性培养策略论文 篇5

丰庄中学:刘翠萍

一、选题背景:

语文学科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言: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语文知识,更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育者应灵活运用各种有效方式、方法和手段,在组织教学、选择教法、调控各教学要素关系时,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良好个性。

在实践教学中,迫于升学的压力,我们老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和学习技能的转化,忽视了语文学科应有的人文熏陶,没有充分挖掘、调动语文学科本身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培养,从而失去了语文教学应有的丰富多彩的人文特征。语文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仅仅是交流、表达的工具,更应该是使他们心灵得到熏陶成长的心灵圣餐。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才更应该关注自己的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关注教学策略的选择是不是最优的选择,是不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是不是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良好的个性化品质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的策略是不是都建立在对文本的透彻解读与对学生的透彻解读的基础上。总之,作为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更应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发展其鲜明的个性。语文教育要以人为本,把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学生鲜明个性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作为首要任务和目标。知识的传授和传授的策略的终极目标不外乎是为培养更健康更有能力的人服务的。

因此,我们将“语文教学策略”与“学生个性培养”之内在联系,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前者是行为与方法,后者是目标。把“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学生鲜明个性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作为本课题的研究的终极目标正体现语文学科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21世纪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有关语文教学与发展学生个性的研究越来越多,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果,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使得语文教学充满了生命的色彩,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面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目前,关于语文教学与发展学生个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朗读教学等方面,更多的是在不同教学领域内研究个性发展。而我们的选题主要是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深入探究如何综合运用教育教学中各个相关要素,培养学生语文学科个性化的学习品质以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得语文教学充满人性关怀、富有生命色彩、具有个性光辉,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由的遨游在语言与文学的海洋中,进而培养出丰富的想象,敏捷的思维,独立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设立一个课堂学习目标;也要以个性化学习为切入点,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结合语言能力发展规律,设计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目标,力争做到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发展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主要研究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培养,重点关注不同教学策略对学生个性培养的效果,通过尝试与比较,逐渐筛选出适合的教学策略,从而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在获得语言文字能力和提高文学修养的同时,在情感、意志、性格、爱好、气质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德行修养。课题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过程的设计、方式方法的选择、技术手段的运用、课堂教学中要素的组织等相关策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个性发展。目的在于在语文教学中寻找到恰当的教学策略,营造出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形成教与学的融合互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自由的生命空间,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最充分的发展。

三、课题阐述

关于“教学策略”,邵瑞珍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是这样定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相对系统的行为。而在《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一书中,关于教学策略是这样阐述的:教学策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质内容的交流。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教学策略,它是一种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下支持下完成的教学行为,应该是具有谋略色彩的。

关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具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策略的选择,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的参与态度;正确明辨是非的价值取向;有执著的信念与顽强拼搏的勇气;有独特的发现美欣赏美的高雅志趣;有独特的自我创新的意识。每一个学生都是相似而又不同的思想个体,无论是成长背景、性格秉性还是人生阅历与已有的知识结构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课题教学策略的选择,基于几个前提:

1、我们的教学目标是根据班级学生的总体能力和性格特点确立的,思路是清晰的。

2、对目标的达成是有针对性设想的。

3、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能针对不同层面学生的情商状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的个性状况和个人优势来调整、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过程中的随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主要围绕“语文教学策略与学生个性培养”的关系来探究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更有效,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一)教师情感因素对课堂教学策略实施效果的影响。

(二)创设个性化学习氛围的策略。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创造人人平等、个个参与的活动内容;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优化情景、情境。

(三)关注个性化学习过程的研究。教师要从设计教学开始就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主导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的感受、体验、价值观,在动态生成中放飞学生的个性;为学生设计的活动要丰富多彩、鲜活生动、富有强大生命力,使得学生敢想、敢问、敢做,他们可以对别人的思想进行分析,对自己的设想大胆地怀疑,再想象、再创造,从而培养其敏锐的直觉思维品质和优秀的发散型品质。

(四)建立个性化的评价的研究机制。既可以采用包容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又可以采用延时性评价,拓宽学生个性思维空间,还可以采用自主性评价,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习活动的研究。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和自信,让他们大胆地亮出自我,张扬个性。

五、课题实施研究条件及方案:

课题组总共七人:刘翠萍、陈昕旸、付花云、焦南、李燕挥、陈继云、由珊珊。1人承担六年级教学任务,2人承担七年级教学任务,2人承担八年级教学任务,1人承担九年级教学任务,另有1人跨六年级与八年级。所以本课题组成员研究实践覆盖了不同年级段,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的研究范围。课题组成员中陈昕旸老师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陈继云老师是研究生,理论经验丰富;付花云、焦南老师年轻有创新精神。这些为课题研究实施提供了人力保障。

“语文教学策略与学生个性培养的探究”课题探究的重点是如何优化“教学策略”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激情与独创的个性。为此课题组把研究的方向定位于课堂,从具体的每一堂课着手,研究的切入点分别是:

1、教师情感因素对学生个性培养的影响。

2、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针对每个层面的学生设计教学问题,让每个层面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彰显生命的色彩,唤醒他们对生活、对生命的真实的感悟与思考。

3、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唤醒每个层面的学生在生活感受和积累,培养他们独特的发现与思考,书写对生命、生活的独特体验与理解。

具体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0年3月——2010年4月):现行语文教学策略下学生个性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结合课堂教学,教师自我反思发现问题。(课题组教师分别完成)

首先请有经验的心理教师帮忙设计问题调查问卷在不同年级段进行调查分析。

初步拟订的调查问卷涉及的问题范围:

1、语文课堂上,自己能否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教学语言与教学情绪能吸引你吗?

2、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的各个过程中,你觉得自己得到老师的关注了吗?

3、语文课堂上,你不愿意举手发言的原因是什么?

4、语文课堂上,你回答问题之后,希望老师有怎样的回应?

5、如果你站在讲台前上语文课,你最先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6、教学中,觉得教师什么样的情绪适合学生的课堂学习

7、语文课堂上,你最喜欢老师怎么做,你才会精神百倍。

同时,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必须真实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自己最真实的素质表现,记录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思考自己在过去实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存在的优劣表现以及对学生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反思以自我问卷的形式和课堂教学实践观察总结的形式来研究以下四个方面的若干问题:

1、教师在课堂情绪控制方面的情况怎样?怎样的情绪素养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相应的策略与方法是什么,效果怎样?

2、课堂意外事故的处理的策略如何?效果怎样?

3、教师注意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策略如何?

4、在实施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的程度问题。这个研究步骤实质上是课题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首要解决的自身素养的培养问题。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自我反思才能转变态度与教学策略。

第二阶段(2010年5月———2010年12月):以“课堂实践——教后反思——再课堂实践”的流程,验证优化后的教学策略最适宜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

分别从如何优化作文教学策略与阅读教学策略入手,研究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优化选择对学生个性培养的促进作用。六、七年级备课组研究的任务是:阅读教学中,教学策略与学生个性培养的探究。

阅读教学中教学策略的探究如下问题:

1、如何创设体验式的情境。立足文本,挖掘文本的人文特征,创设合适的导入情境;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能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问题情景,以多种方式创设亲历实践的机会,在体验与感受中让学生获得情感价值观的碰撞与选择,给予他们一个又一个历练情感的过程,不断提高道德素养与语文素养。

2、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关注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乐观的参与思考的好品性。

3、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蕴涵的美,懂得欣赏美,欣赏生命。

4、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道德与思想的教育。

5、怎样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个性化的学习评价。八、九年级备课组研究的任务是:作文教学中教学策略与学生个性培养的探究

作文教学中教学策略的探究如下问题:教师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调动学生原始生活积累?怎样根据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孩子进行感悟生活的能力培养?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发现生活的美?怎样给予学生作文的个性化的评价。

小学美术教学中个性培养策略论文 篇6

学习《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有感

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有五点:①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的学习中,沟通的策略②习得新知以后深化旧知,用新的视角看旧知的策略③在学习新知时,关键处设问引发思考点拨思路的策略④设计开放练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的策略⑤构建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策略。其中的第一、二条应用很广泛,例如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标示;还例如:除法、分数和比的相同点,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比中的前项,除法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比中的后项。除法中的商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值、比中的比值,除法中的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比中的比号。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关注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才能为学生的四基能力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美术教学中个性培养策略论文 篇7

一、什么是个性化作文

“个性”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 (如性格、兴趣、爱好等) 的总和, 是一个人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因此, 个性化作文就是教师要教会学生能自主的写作, 写自己想写的, 写自己要写的, 写真实的文章, 写出的文章要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要有所创新。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该做到引导学生解放思想, 突破思维定势, 不限于“成规”, 不满于“共识”, 大胆张扬自己的不同之处。

二、个性化作文的培养策略

(一) 注重作文思想内容的个性化引导

写作是一个极富创意魅力与个性特征的创作活动, 其重视的就是个性与独特。所以学生在文章中根据自身经历写出自己心里的话、诚实的话, 将自己的思想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有利于体现文章独特的个性与魅力。教师在个性化的写作指导过程中, 应该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和限制, 学会独立思考探幽发微, 努力表达出自己独到见解, 大胆地进行创新, 勇敢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或看法, 使文章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比如在写题目为《我懂得了珍惜》的作文时, 大多数学生往往会想到“青春”“友情”等方面, 但写这方面的作文数不胜数, 而且主题太过千篇一律, 如果还以这方面的内容为中心进行写作, 会使人感觉太过普通、毫无新意可言。所以语文教师在面对这种题目进行作文个性化教学时, 要加强对学生审题思路的培养。笔者在安排学生写作之前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林肯在二十一岁时生意失败, 二十二岁时参选美国州议员落选, 二十四岁时做生意再度失败, 三十四岁时参选美国联邦众议员落选, 四十五岁时参选美国联邦参议员再度落选, 四十七岁时提名副总统落选, 四十九岁时参选美国联邦参议员又落选。就是这样一个屡战屡败的人在五十二岁时, 当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然后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同学们失败没有关系, 要珍惜失败令你得到的经验, 从而引导学生往“珍惜失败”的方面进行富有个性的写作。

(二) 淡化作文指导鼓励学生自由发挥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以前人以为写文章是几个读书人特有的技能, 好技能奥妙难知, 几乎同于方士的画符念咒, 这种见解必须找破。”因此, 个性化作文教学是指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 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的, 在教师的参与指导下, 学生自主的写作行为。它包括写作内容的个性化、写作指导的个性化、写作过程的个性化等等, 个性化作文教学是教师个性化的教和学生个性化的学的统一。其核心在于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他们与写作相遇时的原始的、独特的体验和见解;个性化作文教学提倡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 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 用自己的思维去表达。因此笔者认为, 个性化作文指导时教师应该大胆开放作文形式,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思维, 才能写出个性飞扬的作文。

例如笔者在日常教学中, 大胆改革以往的作文指导路线, 改为不定标题及文体篇幅, 直接让学生写随笔, 让学生有充分自由发挥自己的空间, 让学生拥有自由天地里任意驰骋自己的笔墨的机会, 鼓励他们让他们写自己要写的人, 自己想要叙述或评论的事, 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观点。这种作文模式不但淡化标题, 也给了学生选材的自由化。学期结束前, 本人所教班级学生在全级的作文比赛中获胜者众多, 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总之, 个性化作文的关键就是给学生的传统作文模式“松绑”, 为学生提供自由空间, 让学生个性得到真正的发展。因此, 从语文这门学科的性质来讲, 个性化写作是富有一项创造性及挑战性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 它对学生创新精神、独特个性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写作要具有创造性, 要重点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个性化思维进行培养, 倡导学生表达自己的个性与观点, 打破写作的束缚性。本文以课标为依据, 结合实际情况, 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个性化作文的培养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个性化写作,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刘金璋.谈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0.

[2]王伟鹏.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培养 篇8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个性培养;素质教育

近几年,学校不断加强对美育的重视,美术教育的发展态势日趋良好。但在发展中,一些问题也显露了出来,尤以美术教育观念为问题之根本。旧的美术教育观念一般走两个极端:一种是一味追求升学率,只重视文化课教育而忽视美术教育;一种是片面追求美术专业技術的培养,只重视美术教育而忽略文化课教育。这两种美术教育观依然存在于我国的大多数学校。21世纪是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社会需要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因此,我们需要转变教育观念,着力发展素质教育。

小学美术教育是孩子认识和学习美术的起点,我们应该认识到,美术教育,尤其是启蒙性质的美术教育,它的目标并不是为了培养画家或专业美术从业者,而是面对所有学生的普及性的美育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个性思维和审美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

小学的美术教育又有不同于中学美术教育之处,在中学阶段,美术教育开始传授学生绘画技法,向学生介绍美术史论知识,让学生对于绘画、雕塑等各类美术形式有更加深入和综合的了解,是一种常识教育。但小学美术教育是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起点,它的任务是启发孩子们对美术的兴趣,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审美趣味,开发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在这些任务完成的同时,去发现那些表现出美术天分的孩子。

一、化被动为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写到:“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重要的中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深层次、浅层次等);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的一环。”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对学习的最终成果起决定性作用。如:有的孩子在开始学习时并不善于绘画,但他既不找教师指导,也不向同学请教,而是找同学代替他画。再如:有的学生学习画水粉画的时候,不去自己探索如何调配颜料,而是直接用别人调好的,当问及他为什么不自己试试时,学生会说:“自己不太会调,又怕比别人慢,就直接用别人调好的来画了。”

二、兴趣产生创造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教师无一例外地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全心全意投入到美术的学习当中去,但在实际教学里,多数学生对自己的美术天分并不很有信心,他们把美术学习当作是可有可无的。为此,教师们要尽量把美术课变成学生想学的、爱学的科目,或者说,把学习美术变为学生的内在学习行为。这就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实现。学美术本就应是一件快乐的事,要让学生喜欢学美术,就要让他们在学美术时体会快乐,不把学美术当成一种负担。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当学生对美术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学生自然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在小学生的眼里,看到的所有事物都像出在童话王国里一样,一切都充满了神奇并且富有梦幻色彩。所以他们创造出来的作品也经常充满着大胆的想象与个性的表现。但是作为成人的我们,被技法和风格所束缚,常常不能理解学生的画作,这时就要求教师走进学生内心,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世界。

肯定和鼓励是创造力充分发挥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创作中只要有创新,教师就应给予鼓励,以加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张扬学生的个性天赋

在小学美术的学习中,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程度,一定会受学生自身特点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之外,更应该注意的是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当今的美术教育应该是多元的,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观察,去体验生活,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能力。小学的美术学习重在接受美学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掌握技法。在教学完成后,学生如果具有了独立思考、个性表达的能力,就标志着美术教学的成功。

我们要认识到,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教育的对象并不一定要成为美术专业从业者,所以我们对学生不应实施专业的美术教育,而是要传授给学生创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为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与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爱玲.刍议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个性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19).

[2]陈铿.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个性培养的研究与探索.咸宁学院学报.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盱眙县三河实

小学美术教学中个性培养策略论文 篇9

课题设计者:郑可可

一、研究背景

语言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始终伴随着小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等各个过程,也是小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语言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有效的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创新求异的能力,而且同时发展了学生科学、艺术、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已经表明,加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已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重任。为此,我确立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的个人课题,并将付诸行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标

(一)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口语表达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文明、和谐、个性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由此可见,口语表达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达到理解与协调,进而影响和调节相互关系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真正地使“一言堂”变成“满堂言”,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他们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

(二)研究目标:

1、情感交流目标: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情感交流,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潜能。

2、语言发展目标: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在语文阅读课上,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双向互动、无拘无束地交流。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把话说完整,表达清楚。同时,还要训练学生说普通话,规范日常语言,克服方言、语病。为学生日后与他人流畅地交谈和写出通顺的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的内容及行动策略

我研究的内容主要是调动学生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主要有:

1、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小学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是进行口语交际的好教材。特别是语文课本中每一单元的“口语交际”练习,更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最好舞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创设交际情境,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究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进行口语交际。

2、学生语言发展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复述训练、续写训练等形式鼓励学生依托课文进行细致合理的想象,“放任”学生浮想联翩,把课堂变成生机勃勃、百家争鸣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在口语表达中“碰撞”生成更多的、具有独创性的“文本”,促进其口语、写作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3、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当然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教师还可用实物、CAI

课件、编排课本剧表演创设情景等多种形式,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这样学生才会敢讲会讲。

四、研究的方法与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本校学生说话能力的现状作一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为研究的深入打下基础。

2、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查阅、搜集、积累文献资料,了解跟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掌握有关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和发展方面的各种新鲜事实、观点和见解,并作为我们研究的参考和借鉴。

3、经验总结法。指及时对实施过程进行总结反思,以有利于本课题的顺利开展。

4、教学实践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各种假说,运用必要的合乎教育理念的方法,探索出提高小学生语言感悟、表达、运用等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强调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尽快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并把平时教学活动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

五、研究计划

此项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1月-2009年2月)

(1)学习有关理论。

(2)制定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年3月—2009年10月)

(1)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2)及时搜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3)

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写好阶段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11月-2009年12月)

(1)整理和分析各类资料。

(2)撰写专题和课题研究报告,准备结题。

小学美术教学中个性培养策略论文 篇10

松原市宁江区新城小学

孙晶

我校《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是经我区科研部立项的区级重点科研课题。经过有关领导的悉心指导和课题组的精心筹备,现已开题。

一、报告人明确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在课堂,即主渠道中的阅读教学,同一材料、同一篇课文对于个性差异的学生,认识不同、理解不同,就是针对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的“教”与“学”,不断地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并且能够使之经常地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当中去,并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和调整,逐渐养成个性化阅读行为。具体的研究内容为:

1、小学生个性化阅读所具有的特点,以寻找其操途径、方法和基本模式等。

2、小学生个性化阅读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小学生个性化阅读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1)给予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让学生阅读实践。每个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口味,阅读水平也有差异,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不同阅读要求,培养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教师应该做到在提供丰富材料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范围的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允许学生根据兴趣来选材、来组建阅读小组,进行阅读实践。(2)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开放的语文课程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归,将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进一步强调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这一原则,揭示了语文是一门与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课程。(3)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讨论,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在阅读活动中,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了交流,通过多提问、多讨论,思想会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个人的体验,对于学生的个性体验,教师首先应该爱护,继而应该是培养和尊重学生的阅读,而不能用教学参考去套套框框。处理和对待学生这些个人体验将会影响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形成。(4)调动学生大量阅读和搜集处理信息的积极性。进行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培养不能光读少量的精品文章,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接受尽可能多的信息。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学生的阅读来源不再是教室,他们可以从报纸上、网络上、影视中、图书馆等信息源搜集处理信息,进行大量阅读,获取新的知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进行大量阅读、摘录读书笔记就是课内阅读能力的强化和延伸,久而久之将会形成自能阅读的行为,这真是我们每个教师所期待的。(5)倡导学生开展阅读期待、阅读创造、阅读批判活动。此策略重在尝试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阅读期待可以在各年段进行,学生面对文本,由于体裁的不同,产生的期待心理也会不同,比如面对童话和面对散文,他们的希望、预期、期待等肯定是不同的。阅读创造和阅读批判可以在小学高段中进行,从各类阅读实践活动中反复地积累、反复地巩固,逐渐构建起符合各自特点的个性化阅读行为。

3、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造就我校科研型、创新型教师队伍。

二、课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知识经济竞争时代的到来,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具备较强的独立性、创造性、创造能力以及良好社会适应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社会所淘汰。21世纪呼唤有创造性的人才,呼唤有知识、有思锥、有素质、有独立个性的,能与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的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具有的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我们提出“小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主要依据是:

1、学大于教的需要。“教”与“学”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在现有的课堂阅读教学中,常常出现的是“教大于学”或者“教等于学”的现象,造成学生阅读水平的低劣。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理念和“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要求,理想的课堂教学应当建立在“学大于教”的逻辑起点上,只有具备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学生所学的知识才会超过教师所教的内容。

2、传统教学的反思。中国的传统教学思想,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对象或客体,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重自学,重统一而不重多样。阅读现象千人一面,一样的阅读方法,一样的阅读感受,一样的阅读结果,甚至连考试的答案也一样的标准,对个性差异的学生从没考虑要去创造条件,或者去营造培植的土壤。这样做会极大地抹杀学生能动的一面,又与当今课程改革的大潮相逆,更不要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感觉。

3、课程标准的需要。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曾在《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一书中认为:“每一阅读瞬间都在刺激记忆,而被激发的记忆则能够通过不断调整视角的方法使各个视角活跃起来,并且逐一个性化。”这一理论清楚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随着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已经明确提出了个性化阅读的概念。不管是原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都把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为主要目标的全新的个性化阅读,最终使学生掌握自行阅读、自能阅读的方法技巧,形成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内涵揭示:个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在个性之后加上“化”,则构成了动词,表示转变某种性质或状态。因此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是充分顾及每个学生的阅读心理,以学生自己的阅读、研读为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思想,所达到的不仅仅是感受和理解,还是有创造和有批判意识的阅读实践,形成可持续发展阅读习惯的目的,并且使其得到长足发展的个性阅读行为,所关注的是学生生存性的问题。

2、外延揭示:指在课内和课外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把握文本、超越文本,使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一切行为。

3、特点揭示:对于阅读实践活动而言,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学生个体从书面材料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二是学生和作者平等的对话活动;三是一种探究性、创造性行为,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鉴定文本的过程。可以说个性化阅读具有自主性、创造性、体验性、批判性四个基本特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在课堂,即主渠道中的阅读教学,同一材料、同一篇课文对于个性差异的学生,认识不同、理解不同,就是针对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的“教”与“学”,不断地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并且能够使之经常地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当中去,并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和调整,逐渐养成个性化阅读行为。具体的研究内容为:

1、小学生个性化阅读所具有的特点,以寻找其操途径、方法和基本模式等。

2、小学生个性化阅读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小学生个性化阅读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1)给予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让学生阅读实践。每个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口味,阅读水平也有差异,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不同阅读要求,培养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教师应该做到在提供丰富材料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范围的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允许学生根据兴趣来选材、来组建阅读小组,进行阅读实践。(2)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开放的语文课程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归,将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进一步强调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这一原则,揭示了语文是一门与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课程。(3)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讨论,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在阅读活动中,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了交流,通过多提问、多讨论,思想会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个人的体验,对于学生的个性体验,教师首先应该爱护,继而应该是培养和尊重学生的阅读,而不能用教学参考去套套框框。处理和对待学生这些个人体验将会影响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形成。(4)调动学生大量阅读和搜集处理信息的积极性。进行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培养不能光读少量的精品文章,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接受尽可能多的信息。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学生的阅读来源不再是教室,他们可以从报纸上、网络上、影视中、图书馆等信息源搜集处理信息,进行大量阅读,获取新的知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进行大量阅读、摘录读书笔记就是课内阅读能力的强化和延伸,久而久之将会形成自能阅读的行为,这真是我们每个教师所期待的。(5)倡导学生开展阅读期待、阅读创造、阅读批判活动。此策略重在尝试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阅读期待可以在各年段进行,学生面对文本,由于体裁的不同,产生的期待心理也会不同,比如面对童话和面对散文,他们的希望、预期、期待等肯定是不同的。阅读创造和阅读批判可以在小学高段中进行,从各类阅读实践活动中反复地积累、反复地巩固,逐渐构建起符合各自特点的个性化阅读行为。

3、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造就我校科研型、创新型教师队伍。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2月)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了解当前的教育形势,转变教育观念,在思想上能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贴近,反思自己的教学。选定研究的课题,制定研究方案等。

2、实施阶段(2011年1月——2011年12月)依据实施方案与语文教学实际,扎扎实实地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努力使本课题研究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借此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实践个性化阅读,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注意收集实践与研究中的有关资料,积累阅读教学案例。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培养 篇11

关键词:小学美术;个性培养;美术特长

美术是一门提升一个人内在品质的艺术学科,而且艺术气质的培养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学生的美术气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小学生的心志都很幼稚,积极地在美术教学中进行个性培养,是每一个教师应积极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一个人潜能激发个性培养的首要条件就是保持一个轻松的状态。但是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因为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怕因为营造了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不好管理,而且小学生心智不成熟,不能给予他们严厉的批评,这使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对于课堂纪律要求比较严格。而小学生对于教师在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畏惧感,教师的话他们都非常地听从,这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氛围非常的单调,想要在这种氛围中培养学生的个性,难度非常大。其实教师只要掌握好课堂的节奏,让学生积极地进行美术课程的学习,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教学的效率就会得到显著的提升,学生美术个性就会得到良好的培养。比如,上课的时候,教师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色彩缤纷的作品,让学生通过直观地观看产生视觉冲击,然后教师让学生自己进行创作并填充颜色,可以使学生对于课堂的教学感到轻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养成。

二、发掘学生的长处

美术个性培养的前提是教师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在美术方面的特长,特长是学生发展自己个性的方向,教师只有发现了学生在美术方面的特长,才能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开发引导,进而使其产生自己的个性。对此,教师要积极地向学生介绍各种美术类别,素面、国画、油画、版画,进行介绍的时候因为小学生对于陌生事物都会产生好奇的心理,所以他们在第一次接触的时候都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对于教师的讲解都会格外关注,这很容易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特长及兴趣爱好产生错误的判断,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对学生进行观察,找出学生对于不同美术类别的表情的变化,发现了学生对于一个类别产生兴趣之后,就对其进行积极培养,使其转化为他们的特长。有的学生对于一个美术类别产生兴趣,但是教师积极教学之后可能会发现学生并没有学习的天赋,这时候就需要教師有足够的耐性,相信只要勤劳就能培养出学生的特长,就能激发学生美术的个性,积极地进行引导教学,促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美术特长,为其美术个性的发展做出积极的铺垫。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小学生本身就因为他们的幼稚心理有着良好的想象力,只要教师采取一定的科学手段进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思维空间就会得到最好的开发。但是美术教学都是在课堂中进行,学生的想象力会因为所在空间有限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带到课堂外面去进行实践,让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色彩,在实践的时候教师再找一些可以开发想象力的故事,学生产生了想象力,才能慢慢地发展属于他们自己的美术个性。

美术是小学课程中较为重要的课程,在美术教学中积极提升他们想象力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产生自己独特的个性,使他们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上涨,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鲍景余.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J].新教材培训,2008(12).

上一篇:我是女生小学生作文下一篇:制药工程实习报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