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策略的论文

2024-06-30

小学低年级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策略的论文(共10篇)

小学低年级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策略的论文 篇1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教育方面持续改革,并且推动了小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学校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低年级学生的心理,了解其兴趣爱好,以此培养其体育锻炼方面的习惯,从而使其能够自觉自发地锻炼身体,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低年级;体育锻炼;习惯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对于教育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了保障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部门要求学校为小学生提供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促使其能够通过体育课程来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但事实上,部分小学还存在学生体育锻炼方面的问题,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认识不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一、培养小学生的顺从习惯

如今,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其在课堂中将会受到非常严格的纪律管理。一些小学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教学目标,并且对课程设置进行了多次调整。但小学的这种教学理念十分落后。国家已经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小学生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事实上,体育课程需要更多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将会在室外进行。但室外活动非常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天气情况恶劣或者是气候的变化都会对体育课程产生影响。为了提高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效率,小学需要在注重学习的同时重视体育课程的设置,并且加强对小学体育课程的管理。很多小学生都喜欢在体育课上做游戏,这种活动不仅能使小学生的身心受到锻炼,也能使小学生的精神要求得到极大的满足。但部分小学为了严抓纪律,将原本比较开放的体育课程转变为比较枯燥的训练,促使小学生对体育锻炼失去了兴趣。笔者建议,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其需要在气氛比较轻松的环境中进行锻炼。学校方面只要注重对其体育课程的纪律培养,督促其服从管理,就能够提升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课教学效率,获得小学生的喜爱。小学体育教师需要教导小学生比较简单的训练动作,并且由易到难地缓缓过渡,促使小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感,从而使其愿意听从教师的指挥。

二、培养小学生的思考习惯

小学生在上课时被要求听从教师的指导和模仿教师的动作。小学生在体育课程中也是这样,需要从教师的示范中获得比较规范的体育训练技能。但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其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小学生还没有形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在上体育课时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严重地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体育的训练动作时,部分小学生会小声交流,讨论其他的问题。教师虽然已经将体育锻炼事项讲给了学生,但学生漏掉了重点内容,学生会在实际锻炼时因为动作不规范而疲劳,甚至使自己受伤。笔者建议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注意力集中的方式。教师将体育锻炼中的重点讲解给小学生,并且时不时地抛出问题让小学生解答,小学生就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听课并且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教师本身的授课语言要生动幽默,虽然体育课程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但理论知识方面也需要幽默风趣。教师的幽默和风趣能够振奋小学生的精神,从而使小学生更加愿意与教师待在一起,并且与教师一起做体育运动。

三、培养小学生的合作习惯

如今,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中,新科技层出不穷。小学生需要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积极主动的品质。国家强调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小学生的知识能力达标,还要求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过关。小学生需要学会与其他人相处并且了解与其他人合作的模式,从而成为创造事物的人。体育锻炼中也需要创造能力,也需要小学生真诚地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虽然人们更加重视物质生活,但也更加看重精神的融合。小学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形成竞争意识,但也要削弱学生的竞争心理,从而使其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关心集体的荣誉。因此,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也要从培养其人际关系开始。教师需要为小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使其能够与其他学生在合作和交流中形成习惯,能够感受到团队的安全感,也能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和谐氛围。体育锻炼需要团队精神,也需要队员之间的通力合作。教师需要注重对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从而使其相互之间发挥督促的作用。一个小学生能坚持体育锻炼的时间比较短,教师可以以团队合作的形式使内部成员之间相互鼓励,从而使其共同完成难度较大的体育锻炼任务。小学生能够在体育锻炼成功之时树立在体育方面的自信心,从而增强自身的意志力。小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到锻炼的乐趣,也享受到成功的刺激,形成比较强的动力。总而言之,小学低年级的体育锻炼非常重要,小学体育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小学生的习惯培养。只有形成一定的锻炼习惯,才能在日后体育知识的学习中正视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不仅仅是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也锻炼了其心理素质。小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培养了坚强的意志,促使其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形成不放弃的意志。小学应该克服体育锻炼教学中的困难,将锻炼的重要性落实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

小学低年级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策略的论文 篇2

一、转变学生传统的思想观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体育教师, 既要关注学生当前的身体健康状况, 又要使其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 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促进他们身心协调、全面发展。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教师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要设法转变学生传统的思想观念, 让他们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 使体育练习与锻炼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使其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引导他们将体育锻炼与自身的身体健康联系起来, 与自身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 与自身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体育宣传是实现家庭、社会参与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园黑板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宣传体育的意义, 丰富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 激发他们的体育学习兴趣, 并通过组织各种竞赛活动, 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持久性。

二、教给学生科学锻炼的方法

体育锻炼不是一种单纯的体力活动, 如果不懂得运用科学的方法来锻炼身体, 不仅会影响锻炼的效果, 而且极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应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锻炼项目, 并教给学生科学锻炼的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并根据动作示意图进行模仿练习, 使其做到科学锻炼。

三、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 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联系学生已有的体育经验和生活经验,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为重点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 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 采取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和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 逐步促进其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运动参与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 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 形成积极的体育行为和乐观开朗人生态度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多样的方法, 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可根据学生好胜心强, 热衷于比赛的心理特点, 组织他们开展多样化的竞赛活动。如, 跳皮筋、跳绳、踢毽子、投篮、拔河等。此外,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 做到一物多用, 适时适度地让他们设计教学场地和游戏活动。这样做, 既能够丰富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促进他们锻炼习惯的养成。

总之, 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育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 挖掘他们的运动潜能, 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体育的价值, 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锻炼, 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才能使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为他们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低年级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策略的论文 篇3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体育锻炼;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04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030

我国在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体育教学训练模式。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注重对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可以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为学生的综合发展以及不断成长奠定基础。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必要性

注重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实际上非常符合我国所提倡的终身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因为通过体育锻炼,小学生可以在学习之余,锻炼自己的身体,起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另外,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小学生还可以不断放松自我,增强与他人的交流与交往,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由于初入校园,小学生对于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通过体育锻炼,他们能形成对体育学科的兴趣,进而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拥有更加健全的人格以及更为强健的体魄。从长远角度来看,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是极具科学性以及客观性的,是符合科学、系统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的关键性举措。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具体对策

(一)注重排队站队训练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必须先把握好小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只有充分考量小学的身心特点,才能制定出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特点的体育锻炼培养方案。教师需要注重小学生排队站队这一环节,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形成快速、安静、整齐排队的能力与习惯。在体育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向学生问好,而学生也需要排好队伍向教师问好。之后,教师需要宣布课程规章制度,以及本堂课的教学要求和内容。在此期间,学生需要按照要求排好队伍,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这样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站队效率,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二)注重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关键。针对当前低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来看,教师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

其一,可以选择榜样激励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虽然涉世未深,可对于一些知名体育明星还是会有一些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任务开始之前向学生介绍一些比较熟悉的体育明星,充分发挥这些明星的榜样作用,通过明星效应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兴趣。

其二,编制口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比如一些相对复杂的动作,小学生在记忆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困难,这时编制朗朗上口、通俗易记的口诀,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做,则可以帮助学生将动作和技巧记忆深刻,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很有帮助。

其三,增加学生的自我锻炼机会,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当前的教育教学制度要求教师时刻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自我锻炼机会,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而学生在进行自主锻炼的过程中可以找到锻炼的方法,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就是引导和监督,确保学生锻炼安全的同时,也为一些产生困惑的学生答疑解惑。

其四,利用竞赛的形式进行体育课堂讲解。体育具有竞技性,小学体育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尝试引入竞赛,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以最高涨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另外,通过竞赛,学生还可以形成坚韧的性格品质,消除消极情绪,提升运动积极性。

其五,开展一些有趣的体育运动项目,比如阳光足球、七彩跳绳以及花样排球。所谓阳光足球,就是按照阳光体育的原则,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足球运动。低年级小学生不具有太强的综合能力和身体素质,开展阳光足球这类项目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能让更多的小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过程当中,起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和作用。

(三)注重对体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完善

在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有许多资源可以被利用,体育教师要学会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与完善。

其一,从学生角度分析,学生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教师开展有效的分层教学。不同的学生在身体素质、智商智力以及综合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而且他们对于不同体育项目的喜爱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分层教学。具体做法:教师需要先对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分析,然后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比较能够接受的形式,参与到体育运动过程中,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二,教师还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整合。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从教学过程、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培养等多个方面实现统一,以帮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技巧,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其三,教师要对学校所提供的物质资源进行整合。常见的用于进行体育课程讲解的物力资源包括基础运动场地、体育运动设施以及相应的器材。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和利用,确保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作用。

三、结语

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是小学生在接受素质教育过程中务必需要进行的一个环节。让小学生自幼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有利于其形成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在之后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落实终身体育的锻炼目标。既是对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更是对其心理状态、综合能力的改善,为小学生之后的成长与进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殷强德.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基本策略[J].甘肃教育,2013(3).

[2] 贺太江.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对策探析[J].新课程学习:下,2013(7).

[3] 庄小平.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1999(2).

[4] 易小红.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3).

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与培养 篇4

毛泽东曾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在很早就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至理名言。可见,一个强健的体魄对于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而强健的体魄则来源于体育锻炼。总之,体育锻炼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我们往往由于忙于应对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其它一些事情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另外,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又使我们不得不长时间不能活动,所以,我们更需要体育锻炼来强健我们的身体。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关键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大学生身体锻炼能力,是指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加以创新,培养成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一、终身体育的概念与主要特征

1.社会性。人是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的统一体。人之所以要开展终身体育活动,也是社会发展需要的反映。社会的前进是对人的要求化为个体的需求,个人的需求也会逐渐转化为社会的需求。正是这种转换关系使体育活动必须具有社会社。

2.发展性。体育就是人们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的一个过程。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虽然收获的大小因人而异,但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总能得到丰厚的回报,终身体育可以促进全面发展,在吸收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人的身体潜力、精神潜力不断被开发。

二、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从人出生到死亡之前都要参加体育运动,即将参加体育运动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这是当代体育的发展方向。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我国的基本国情,高校体育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努力开发大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的挑战。高校体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大学体育教育,使学生走入社会后能继续坚持体育锻炼,使人健康生活、工作并能长寿。学校体育教学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是,不仅看学生在校期间身体素质提高多少,而且要看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后是否具备了体育意识和健身意识,是否养成自我独立锻炼的习惯。因此,高校体育要把握体育的本质,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终身健康。我们担负着培养合格人才的历史使命,为此,切实抓好“终身体育”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校在“终身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1.终身体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点。高校体育教育的重点是以普及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培养学生爱好运动的“终身体育”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为基本目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有了明确的任务,就要使学生明白体育锻炼的意义,同时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体育锻炼,让学生在锻炼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会使学生逐步养成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2.高校体育在“终身体育”链条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高校体育是中、小学体育延续,在“终身体育”的长链中,有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终身体育”中最重要的一环。高校体育担负着传授给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意识,使学生养成科学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任务。

3.强调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是体育教育成果的一个主要标志。兴趣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的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是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它们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从体育兴趣入手,深入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应趣味化,使学生在有趣的体育活动中增强体质,增养个性,感受到体育课的无限兴趣,从而表现出积极的意识倾向,爱好体育活动。

4.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针对大学生现实体育锻炼的实际情况,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教育培养。

(1)加强体育理论教育。当代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加强体育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战术和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让学生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将有助于他们形成科学的体育观念。

(2)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对高校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要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要把激发与培养上体育课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强调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思想落到实处。体育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环境等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以各种方式调动、鼓励、保护、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体会到体育活动的无穷乐趣,从而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3)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条件。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的前提,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教材内容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以及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学生在校期间,可自由选择不同的学习项目上课,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锻炼能力。高校主管部门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活动场所,多开辟场地,不断增添体育器材,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与条件,为深化体育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四、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我国高校体育由于受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只重视基本教育和基本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无论从教学指导思想、终身体育意识,还是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培养学生体育能力都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又缺乏培养的方法和具体措施,致使学生体育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体育能力的培养:

1.让学生了解必要的运动卫生保健知识,使学生学会自我卫生保健。提高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能力,是提高其体育能力的首要条件。

2.增强脑力活动能力。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积极调动、挖掘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创造的能力,开发体育潜能,是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主要条件。

3.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是发展学生体育能力的重要条件。

4.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愉悦的情感,有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体育运动。这是培养体育能力的重要心理条件。

5.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人的健康,更是增强体育能力的基础条件。

五、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如何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笔者结合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认为,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能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符合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和兴趣,拥有健康的体魄。

(一)终身体育的有关概念

终身体育是指人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各种教育的总和。终身体育锻炼是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贯彻一生的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活动的过程。终身体育锻炼者是指意识到自己的一生必须坚持不懈的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人。终身体育教育是贯彻人的一生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它是自发自主的教育,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没有教师、没有体育课作业的条件下进行的,人们根据各自的主观条件自主进行体育锻炼。

(二)终身体育的主要范围 终身体育的主要范围包括:第一,长期不懈地坚持体育锻炼。学生在校期间每天有1小时的锻炼时间;学生毕业后,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每次30分钟。锻炼者能积极地、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第二,体育兴趣浓厚并稳固持久。在校期间,学生表现出对体育有极大的热情和毅力;走上工作岗位,表现出对一个以上体育项目感兴趣,并长期坚持锻炼。第三,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在学校通过体育教学懂得体育锻炼的价值、身体锻炼的原则和方法;走向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接受闲暇体育教育、竞技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第四,参加体育活动时总体感觉好,并伴随快乐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教学产生快乐体育的情感体验;进入社会,在身体活动中消除忧郁、烦闷等不良心境,产生愉悦、爽快的情绪感受。第五,把体育活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表现出校内外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离开学校能够继续经常从事有益的体育活动,将体育看成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学校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最有利场所。学生走向社会,能否继续经常地从事体育锻炼,最根本取决于自身的终身体育意识,而一个人的体育意识的程度取决于学校体育教育的效果。中学或大学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作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它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特别的意义。

(一)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

要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体育意识,体育宣传工作是培养学生自觉地参加各种课内外体育活动,实现家庭、社会参与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黑板报、橱窗、广播站、多媒体等宣传阵地,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定期举办体育知识讲座,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学校举行运动会等活动时,可特邀家长和企业、单位共同参与竞赛活动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以加强学校与家长、社会的联系,扩大学校体育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体育媒体的作用,不断增长学生的体育知识并开阔眼界,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

(二)激发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动机

动机是推动和指引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因,目标则是通过活动最终期望获得的具体结果。体育锻炼是一定动机唤起,并指向一定活动目标的行动过程。动机和目标是唤起人们参加体育活动,坚持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学生的良好体育动机还需要靠有意识去培养。首先,教师要从激发需要入手。学生对体育没有需要,或者主观体育意识极低,无法形成积极的体育动机。体育教学要激发体育需要,传授终身享用的体育保健知识与方法。其次,教师要创造环境,形成产生动机的诱惑。只有具备满足需要的环境条件,需要才会转化为活动的动机。最后,让学生体验体育的快乐。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良好的体育动机,产生浓厚的体育兴趣。学生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合理地调整自己的运动行为。

四、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确定,体育兴趣的培养更加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新的体育课程的改革是培养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

(一)从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可趋向某种事物并由此能获得情感满足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有由事物或行动本身引起的直接兴趣,也有由事物或行动的目的和任务引起的间接兴趣;有产生于活动过程而在活动结束后即消失的短暂兴趣,也有成为个人心理特征的稳定兴趣。直接体育兴趣是指学生被某项体育活动本身所吸引,一但产生这种兴趣,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间接体育兴趣是指通过让学生充分认识练习的意义,使学生对体育效果感兴趣,它离不开自身的意志努力。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应从教育引导入手,一是加强知识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参加锻炼的价值,加入到锻炼的行列;二是树立正确的目标,对已形成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明确方向,保持稳固的兴趣。

(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练习形式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一是丰富教材内容,一是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促使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尽可能扩大选用教材的范围,从学生兴趣出发因材施教。三是选择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教材,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的体育欣赏教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四是按兴趣进行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专长,结合学校实际,每次课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选项分组教学。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体育兴趣的培养,需要通过实际锻炼加以维持和巩固,没有实践活动,任何兴趣都难以产生。兴趣产生于活动对象的持续接触,只有持续的接触,才能产生心理相容。在持之以恒的锻练中,才能看到锻炼的作用与效果,才能对体育及其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形成稳固的体育兴趣。

五、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小学低年级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策略的论文 篇5

价值分析:

一、课题的提出

政策依据 国家“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方针”对开展体育工作均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

新中国第一次提出教育方针是 1957 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院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2 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6 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95 年 3 月 18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 年 6 月 1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中,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的如下要求:“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的良好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

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2007 年 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以迎接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

二、研究报告 研究的措施

(一)、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相关政策法规和教学理论,1、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方针”中关于体育工作的政策法律规定,重点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通过学习提高了实验教师对体育工作和课题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工作的方向目标和相关的具体要求。

2、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教育学、体育心理学中有关习惯、行为习惯、以及如何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相关理论,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认真学习了《论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论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影响体育习惯形成的因素探析》、

《试论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等理论。

3、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主要学习了《学校教育科研》(柳斌主编),研究方案的撰写要求、实验对象的个案撰写方法,调查法、行动研究的策略等科研理论和方法。4、加强培训工作,对实验教师定期进行体育观念和体育知识培训,先后两次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内江市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培训和体育优质课比赛。还多次对体育委员和骨干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组织能力进行专题培训。5、向教育专家咨询课题研究的操作层面上的问题,明确了课题研究如何展开,研究人员的各自分工和职责任务,每一阶段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如何根据实际调整研究计划和实施策略等具体问题。

通过学习和咨询,使课题组成员从理论到实际操作都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做到实施之前就心中有数,避免了课题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大力宣传体育文化和宏扬体育精神,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1、结合社会实际、教师实际、教育发展实际及学校体育活动实际进行校园体育文化系列讲座:体育课题简介、体育现状简介、体育知识技能培训活动等,提高师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2、加强体育舆论宣传,举办体育黑板报专刊、体育知识手抄报比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图片展览等 3、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我们主要组织了三种形式的体育比赛观看:一种是观看校内外学生间进行的体育比赛,如校动会、镇运会、县运会、市运会的各种比赛;二是校内外学校教师之间、教师与友好单位之间的友谊赛、练习赛、和正式比赛;三是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台直播、录播的各种体育比赛。感受体育

比赛的精彩刺激,欣赏运动之美、力量之美,在力与美的熏陶中激发体育锻炼的激情与冲动。

4、大力表彰体育锻炼先进个人。一是对每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队和运动员在师生大会上进行大力表彰;二是在校园公示栏上张贴喜报大力表彰;三是评选校园“体育之星”,并在校园网站和“明日之星”栏上登出来,向社会大力宣传;四是为体尖队员所在班级加业绩分,并为班科教师发奖金。以此来大力宏扬体育精神。

通过大力宣传体育文化和宏扬体育精神,使我校体育锻炼的氛围空前浓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也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创设了很好情景。

(三)、加大资金投入,添置必要的设施设备,为实验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我校树立品牌意识,站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高度重视艺体工作,确立“一体两翼”的办学思路,即: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体,以教育科研和艺体工作为两个翅膀,带动学校素质教育的腾飞。近年来,进一步加大经费的投入,为体育工作共投资八万多元资金,一是用于加强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二是投入大量经费保证体育活动的活动经费;三是投入资金用于教练员训练学生体育特长队的补助。

(四)、开展“学生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标志”的研究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首先必须弄清其主要标志是什么。为此,课题组采用文献法研究法,通过查阅资料,再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儿童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标志是:1、主观上有主动参加体育运动的愿望;2、每天能坚持体育锻炼 60 分钟以上;3、有一项及以上体育特长运动项目; 4、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常识和体育保健知识。

(五)、开展“影响学生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的研究 课题组在明确了“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标志”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进行研究“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体育态度、锻炼习惯、兴趣项目及负面因素。获取了大量的原始资料,然后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归纳整理,从而得出: 1、传统的应试教育观、人才观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根深蒂固。体育不是统考科目,多数学生错误地认为以学为主,就是以统考科目的学习为主,因此,首先要充分保证统考科目的学习时间,如果有一点空余时间就稍微玩一会儿,但事实上多数时候就连起码的休息时间都被学习时间挤占,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五)、开展“影响学生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的研究 课题组在明确了“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标志”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进行研究“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体育态度、锻炼习惯、兴趣项目及负面因素。获取了大量的原始资料,然后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归纳整理,从而得出: 1、传统的应试教育观、人才观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根深蒂固。体育不是统考科目,多数学生错误地认为以学为主,就是以统考科目的学习为主,因此,首先要充分保证统考科目的学习时间,如果有一点空余时间就稍微玩一会儿,但事实上多数时候就连起码的休息时间都被学习时间挤占,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2、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培养缺少科学性,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多数家长走入误区,认为孩子只要吃好睡好营养好就是健康,导致只顾饮食营养,忽视体育锻炼,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日趋下降,营养过剩而体质差、运动机能差的孩子越来越多; 3、学生想锻炼,但体育场地、器材却严重缺乏; 4、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锻炼方法的指导,更缺乏有效的督促,以形成习惯。

根据得出的结论,我们研究采取了以下一些应对策略:

1、利用校会、家长会、校园内各种宣传栏向全体师生及社会家长大力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提高大家的共同认识,转变大家的教育观念; 2、利用室内体育课学生介绍体育保健知识,纠正“只顾饮食营养,忽视体育锻炼”的错误观念。同时,体育老师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介绍“体育锻炼比饮食营养更重要”的理念,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并交流“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具体做法,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3、针对缺乏体育场地、器材的问题,体育组开展了“在小场地下、缺乏体育器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开展体育锻炼”的专题研究,指导教师和学生因地制宜,自制器材进行体育锻炼,例如:原地跳绳、原地踢毽、原地俯卧伸、垫上运动、乒乓球、篮球赛、小场地往返跑、短距离接力赛、拔河赛、原地徒手操练习、队列广播操比赛、跳梯间练习、跑楼道等; 4、学校办学思路明确提出重视学生体育工作,并对体育课堂教学、学生两操一课、体育特长队训练、体育活动的组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相关项目的训练测试建档、体育传统项

目学校的建设、体育工作的指导督促考核等方面的管理,以严格的制度规定加以保证,确保体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果分析 实践效果 1、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逐步形成。

(1)、从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观愿望看,我们统计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项目中的“学生体育锻炼出勤率”,数据显示:全校 98%的学生,实验班级有 99%的学生出满勤,主观上有主动参加体育运动的愿望;实验中变化: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对该课题实验积极投入,参与配合,而且变化较大。表现在:学生从被动变主动参与,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从前,学生锻炼处于被动锻炼的状态较多,现在,学生对自主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自主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加自主锻炼。

典型案例: 学校篮球队为了形成梯队,在一队(主要是六年级的队员)参加完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萌芽杯”的比赛,况且已临近小学毕业的情况下,学校决定解散一队,重点训练二队。可就在一队解散了两个星期后的一天,一个二队的队员气呼呼地跑来“告状”道:“李主任,他们一队的队员都解散了那么久了,还天天来打球,影响我们训练,请你去管一管吧!”。这一状告得让我又喜又忧,说忧吧,他们地干扰的确影响了二队的训练,可喜的是一队队员终于形成了体育锻炼习惯,这是多么不易啊!要知道,他们当中的好几个队员是我当初向家长和他们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地劝来打球的。这一告还着实让我很为难,不知如何处理,只好淡化不了了之......(2)、多数学生每天能坚持体育锻炼 60 分钟以上; 通过 2007 年5 月对实验班级 204 名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统计显示:“校内体育课上是否坚持锻炼”答“是”的人有 204 人,占 100%;“校内课余锻炼是否每天坚持”答“是”的 204 人,占 100%;锻炼项目有乒乓、运动跑、篮球、足球、跳远、跳绳、羽毛球、跳高等。校内课余锻炼的“锻炼时间”30 分钟以下的有 32 人,约占 15.69%,“30__60 分钟”的有 149 人约占 73.4%,“60 分钟以上”的有 23 人,约占 11.27%.(3)、有一项及以上体育特长运动项目; 通过对实验班级学生长期稳固的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的调查来看,回收的调查表中调查了 230个实验对象,100%的学生均有 2——3 项喜爱的并长期坚持锻炼的体育锻炼项目,在他们喜爱的项目中,90%的学生有 1——2 项的运动技能特别纯熟,运动水平相对较高,在各级运动会上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这说明了他们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体育特长。

(4)、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常识和体育保健知识。

小学低年级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策略的论文 篇6

摘要: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多年呈下降趋势,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学校体育工作仍是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让人担忧。学生除了自身怕苦、怕累,缺乏毅力和恒心外,有没有外界因素长期干扰促使他们锻炼养成了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不积极、不主动、懒得怕动、“以静代动”这种局面,从我多年一线教学经历发现:家长、班主任、等长期诱导孩子锻炼的观点和行为是促使孩子不主动锻炼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小学生;家长;班主任;主要因素;提高认识;排除干扰

一研究目的

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小学阶段是培养运动爱好的关键期,如果家长、班主任能再此阶段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意识,对今后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非常关键。体育锻炼习惯不是凭空产生或通过一、二次活动可以获得,他需要个体主动参与并加以坚持。行为心理学研究证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清除自身缺陷,排除外界干扰,创造条件进行自觉锻炼,体验运动乐趣。从调查问卷让学生从自身锻炼角度来反映家长、班主任对养成锻炼习惯的观念和行为,学生不是在家就是在学校,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小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难度可想而知啊!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沟通和交流,发现问题,解决一直困扰我们的难题,为以后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嘉峪关市长城路小学的六年级全体学生和自己所带班级在运动中的.行为表现为研究对象。

(一)文献资料法。利用报刊杂志(摘抄);学术报告(记录);网络科研(搜索,下载)等查阅相关资料,对学生的目前现状作一个全面的了解以提供理论依据。

(二)本文还采用了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教学经验的反思、观察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

(三)问卷调查法。以我校六年级全体同学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总人数290人;每位同学从自己真实的感受出发,从自身锻炼角度能真正反映家长、班主任、和自己的真实的观念和行为。获得学生反馈信息,并加以分析研究,为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提供帮助。

三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发放问卷290份,当场回收有效问卷290份,调查总人数290人其中男:153人;女:137人。对班主任、体育教师的访谈:对20余名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现场调查。体育教师和班主任老师均认为学生“懒散”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最大障碍。从上表我校调查问卷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看出:绝大多数班主任、家长用自己的思想观念对学生锻炼理念进行长期腐蚀,对学生的锻炼行为进行干涉和限制,学生的锻炼积极性能高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变班主任、家长对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观念和行为,是学生能否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因素。学生对锻炼的认识程度相对较高,但和他们实际锻炼情景形成很大的反差。

(二)缘由分析度加大。父母期望值较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比学习,比成绩排名,在家长眼里,学习可代表孩子的一切。家长通过各种渠道让孩子补课,就是学习再差,在外面花钱也要补.班主任为了班级考核、学习成绩的排名,打压体育积极分子,不让他们参加学校代表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没有家长和班主任的支持是很难做到的。

(2)成绩分数是每个家长和孩子都绕不开的话题。孩子的成绩好,家长喜笑颜开,全家开心,孩子学习不好,家长眉头紧皱,全家笼罩阴云。孩子的成绩常常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弦,成为家庭和谐的晴雨表。家长、班主任常常诱导学生:成绩好→考上好大学→好工作→好前途;成绩差→考差大学(或考不上大学)→差工作(或失业)→差前途。实际上这两个推理并不一定成立,在我们的周围,差生走上社会后前途并不差。爱迪生、爱因斯坦都曾是“差生”“问题儿童’可他们的成就举世瞩目。

(3)从现实看,家长课外陪读现象越来越普遍,而陪学生锻炼的现象却难以见到。孩子体育爱好在很大程度上是家长培养出来的,家长控制和支配着孩子离校后的时间。有些学生“挤点”时间参与锻炼活动,常被家长斥资为“贪玩”,“不好好学习”。从早到晚,时间排得满满的,没有一点空隙,放学回家有家庭作业,晚上还得补课。周末、两个长假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提高班,导致孩子活动时间越来越少。

(4)学生片面强调班主任、家长不让玩来掩盖自己的懒惰,在生活问题上父母大包大揽,造成了现在孩子什么都不会做,也根本没想过去做。家长心痛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代替孩子劳动,还有家长认为劳动与成才是矛盾的;轻视劳动的传统观念所负累,不少家长说:当牛做马也让孩子读好书,有出息。所谓出息,也就是脱离劳动了。在家长多年帮助下,孩子已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散习惯,学习累、锻炼更累,这时家长让孩子去锻炼,孩子能吃了这苦吗?

四建议

(一)体育锻炼习惯是终生体育的基础,终身体育是民族素质的保证。习惯的养成是从“他律”到“自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如果家长、班主任能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对今后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非常关键。充分利用体育中考50分作为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平台,无论是学校、家长、班主任、学生自身都很关注分数,把分数排在第一位。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积极主动的去参与体育活动,就能取得成效,只有参与了,才能体会到“我运动我快乐”,不能把体育爱好放在口头上,要有毅力和实际行动才行。

(二)懒和运动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懒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腐化剂、绊脚石、障碍物。动员孩子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用体育锻炼的良方“治懒”最有效,要想方设法鼓励孩子动起来。利用体育锻炼磨练毅力,意志是克服懒惰的一种力量。学校、家长、班主任是变化的条件,自身才是变化的根据,不要夸大原因找借口。父母应该把体育锻炼作为帮助孩子克服懒散行为习惯手段。

(三)家长、班主任、学校、自身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上多探讨,多交流,统一认识,减少相互埋怨、改变错误观念和行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一个“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体育锻炼,人人有责”学校体育文化范围,相互带动,相互鼓励,才能让体育锻炼的习惯一直延续下去。

(四)北京四中校长,全国政协委员刘长铭,曾被称为“全国最牛的中学校长”,他却更愿意强调家庭教育,希望学生能幸福轻松。过于急躁和焦虑是现今家长们的普遍心态.太害怕落后。其实你的孩子一点都不落后,这方面不行,那方面可能比别的孩子强,但家长总看不到这些。家长发现孩子的兴趣,孩子喜欢,才能学得更好;家长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怕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上哪有输赢?终点才论输赢呢;在普通生活中建立亲子之间的情感,一起做饭收拾房间,让孩子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等。

(五)不管在超市、公园……你总会看到那一、两岁的小孩,努力挣扎着想要自己走、自己推车、自己穿衣、自己吃……既然这么小的孩子,凡事都想自己来,其实表示人天生就具备着“勤劳”的本质。当一、两岁孩子淘气不吃饭,父母追着给喂饭,“宝宝、吃点吧!宝宝、求求你吃点吧!”孩子学前班父母鼓励、引导、监督过孩子做力能所及的事吗?帮他打理好了一切,试想孩子连自理都不愿做,又怎么能主动的锻炼呢!孩子就有了依赖习惯。利用体育爱好逐步改变懒惰,主要看他是不是有进步,如果有进步,很小、也要表扬他,这样他就有信心和坚持去养成你所希望的习惯。

作者:李彩兴 单位:甘肃嘉峪关市长城路小学

参考文献

[1]许世岩.初中体育教师教学研究方法[R].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培训学院:甘肃省教育厅―“国培计划”,2012-9-13.

[2]刘永和.学思结合做教研[R].兰州交大东方中学:甘肃省教科所―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培训会,-3-21.

小学低年级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策略的论文 篇7

所谓转变学生态度, 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转变学生对体育 (身体锻炼) 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 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 中小学教育中, 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 忽视体育锻炼重要性现象, 以致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 体育成绩及格就行了。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体育学习不仅积极性不高, 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思想。因此,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 首先要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 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具体手段上,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 有目的地举办体育讲座, 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了解体育的功能和目的, 以及体育在人才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 端正学习态度, 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 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 成为一种习惯。其中, 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 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 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 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 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 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 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围绕踢足球的教学, 如果一味让学生乱踢, 是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 小学生因踢足球造成骨折等伤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1.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 各系统器官的功能, 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 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 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保健卫生课中传授。2.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 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 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 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四、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 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 只有经过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 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 制订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 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 要由易到难, 由单项到系列, 由部分到整体, 坚持不懈, 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 持之以恒。只有这样, 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五、培养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必须与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兴趣, 表现出积极情绪, 导致了行为上的爱好某项活动, 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 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 一般来说, 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反之, 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 习惯性也就越强。学生们之所以踢起足球来不觉得累, 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足球这项活动。随着我们对这项活动的深入, 学生从“只知乱踢到踢出些门道”, 踢的过程, 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及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

浅议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从小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我们除了认识到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外,还应努力帮助他们养成终身受用的锻炼习惯。

一、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

(一)从生理方面看。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丰富,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基本上没有了家务劳动。衣食住行实现了“现代化”,他们唯一的体力活动就是学校的体育课。但是,一周三四节体育课的锻炼时间并不能起到十分有力的效果。加上部分家长不怎么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所以很多小学生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其实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他们的健康、生长、发育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从心理方面看。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虽然学生的课业负担在不断减轻,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局面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很多学生不仅身体上感到累,而且心理上的挫伤也很大。他们常常表现出紧张、焦虑,甚至表现出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来帮助调节。在运动中他们的这种不良情绪会逐渐得到缓解、释放,烦恼会被淡忘,继而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感受。因此,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十分有利。

(三)从个性发展来看。小学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初期,在这一时期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也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因为在运动中他们可以相互交流、相互竞争,可以体验成功和失败,可以学会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学生才能认识自己的不足,才能学习正确评价他人和接受他人的评价,为建立健全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

二、体育锻炼的好处

(一)有利于生长发育。体育锻炼有利于孩子骨骼的生长,使孩子长得又高又壮实。其次体育锻炼使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增强功能,特别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健康成长。

(二)有利于智力的发展。人脑是从事智力活动的主要器官,大脑活动需要氧气,它占全身所需氧气量的四分之一左右。而锻炼促进了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直接改善了大脑的氧气供应。大脑机能随之增强,使孩子精力充沛,智力不断发展。

(三)有利于增强体制预防疾病。让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空气和水的沐浴,促使孩子增长耐寒耐热的能力,不惧怕冷热的刺激,适应性强。

(四)有利于提高心理素质。经常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增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可以增强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可以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体育锻炼更能使孩子养成性格开朗、积极向上和充满热情的品质。

三、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一)要培养体育活动的兴趣。

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老师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发展他们的体育兴趣。与学生一起跑步、做操、打球等,都是促进小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锻炼时,要注意把体育锻炼和游戏娱乐结合起来。当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得到发展和巩固后,老师和家长应有意识地加重体育锻炼的成分,增强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爱好、特点选择孩子喜欢的运动项目。每个学生都喜欢令人兴奋的体育运动,他们还希望在自己所参加的集体活动中显示出个人成就。

(二)要教一些体育锻炼的常识。

要提高体育锻炼的效果,老师要教一些必要的体育常识。一是教给小学生一些常见运动项目的知识和技术,指导学生正确的练习。比如,锻炼前应做哪些准备活动,体育运动后应做哪些整理活动等;二是要给学生说明各种体育活动的特点和意义,如田径类的活动主要靠力量和速度,球类活动对灵敏和弹跳的要求较高,使孩子能够逐步地了解一些常见运动项目;三是要让学生知道自己适于从事哪些运动项目,由于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水平较低,应当选择那些负荷较轻、欢畅活泼的运动项目,如游戏、简易体操、小球类等;四是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体育比赛规则,如起跑时听口令,打球时不能撞人,游戏不能出线,这些是保证体育比赛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三)体育锻炼制度化。

小学生做事情往往缺乏自觉性和毅力,对事情的兴趣比较容易转移,在体育锻炼上容易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这样自然就会妨碍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孩子制订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明确锻炼的目标和内容,规定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如规定每天早上6点起床做操,每天下午放学后打乒乓球等。在制订计划时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循序渐进。运动量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使小学生的机体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在计划的落实方面,老师可能因为全班人数太多而难以全部照顾到,所以应让学生家长在可能的情况下与学生一起锻炼。只要老师与家长密切配合,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就一定能养成,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就一定会有所提高。

培养小学生卫生习惯的策略 篇9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起步阶段,也是逐步养成各种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加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行为,接受系统的卫生知识教育,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有利于保持校园良好的卫生,而且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未来建设者的一项基本素质。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呢?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组织活动,树立意识。

通过对学生讲卫生意识和个人卫生习惯状况进行调查发现,现在的小学生卫生习惯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乱丢纸屑,随地吐痰;乱吃零食;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看书做作业不注意用眼卫生;环保意识薄弱等等。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很重要的。

我们学校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行能力,将健康教育和思品教育、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为突破口,开展系列创绿色学校、说文明话、做文明人、做“好孩子”的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的卫生意识,提高学 生的文明素质。班主任还充分发挥晨会课及班队课的作用,增加学生的个人卫生和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开展以卫生知识、保护环境等为主题的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带领学生参加保洁护路活动、上街宣传等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不乱扔垃圾的习惯;开展讲卫生小故事比赛,在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开展值日生评比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卫生习惯。此外还利用学校多媒体的有利条件,班主任除了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还组织学生观看了一系列卫生知识节目,如爱牙、护牙专题片,用眼卫生专题片等等。从而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对低年级学生教育时,根据他们认识水平低、识字不多的特点,可以采取看漫画、放幻灯,讲故事、唱歌、朗读儿歌演节目等方式进行形象教育,使健康知识真正的深入到每个孩子的心中。

二、循序渐进 形成训练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如低年级一般要求学生服装整洁,书包干净,不留长发和长指甲,每天刷牙,养成刷牙习惯,不买零食,不喝生水,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把培养卫生习惯的目的意义讲清楚,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

三、制定制度,培养习惯。为了让学生明白讲卫生的重要性和好处,自觉做到“我要讲卫生”。学校要求各班制定出卫生清洁制度、学生个人卫生制度和每天晨检制度来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制度促进学生行为的养成。如开学第一周,我班就制定了《班级卫生公约》,让公约成为班级同学共同努力的方向;《值日班长工作职责》、《教室卫生工作》等条例,并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实行了合理分工,如教室里的讲台、书柜、桌椅的摆放、电器等都分配到个人,细化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这样人员到位、分工具体、责任明确的卫生管理运行机制,严格规范学生行为。同时在学生中开展“一人一岗”、“争当值日班长”等活动。让学生知道,我是班级的一员,就有责任把班级的卫生搞好;我是学校的一员,就有义务为学校的美丽出力。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而且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树立榜样,带动整体。

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孩子习惯的典范,对孩子有说服力、感染力。而小学生具有明显的模仿性。首先教师要在学生中起表率作用。

班主任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及班集体的组织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之外,班主任还具有榜样示范的作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对于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每次值日生工作,我一边指导他们如何做,一边做示范,和他们一起做好值日生工作。比如,教室清扫后用拖把拖地,我就手把手地教他们拖地应该“先扫后拖,半干湿退步拖,拖竖不拖横。”“身教重于言教”,不管是平时还是在大扫除,我都与学生一起投入到卫生打扫工作中。我经常边说边做“弯弯腰拣张纸,动动手摆桌凳。”天长日久,老师的举动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树立学生榜样,带动班级整体。

在工作中,我发现一些女同学打扫卫生比较积极、比较负责,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还不忘督促本组的同学认真打扫。因此,我常常表扬这部分学生,“榜样是一把尺子,一盏明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把孩子们身边的同学作为典型,以典型引路,抑制不良行为,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五、家校联系,提高效果。

讲究卫生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我们学校这一阵地外,家庭,社会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不仅在学校对学生提出要求,在家里也请家长积极配合,对学生不良的卫生习惯进行纠正。家校联动,共同培养。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和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学生的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还有一半时间在家里度过。因此携手家长共同制定卫生习惯 的落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定期召开组织家校活动,通过各种方法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向家长宣传学校生活常规及卫生习惯的要求和教育方法,让家长密切配合,积极支持,共同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习惯,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小学低年级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策略的论文 篇10

摘要: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平衡膳食是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是维持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促进其全反面发展的基本特征,而科学的体育锻炼又可以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提高其健康保证。加强体育锻炼的同时,而科学的体育锻炼的同时给予足够的营养补充,更有利于身体的迅速生长和健康发育。

关键词::中学生 膳食营养 锻炼习惯

1前言

健康是每个人生存、文明生活、高效率学习与工作的前提。体育与健康课的功能是综合性的,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它对促进青少年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提高生活质量,调剂学习和生活节奏,增添学习和生活乐趣有重要意义。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与疾病的抵抗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东莞市某中学抽样学生323名,其中包括男生167人,女生156人。2.2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 结果与分析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学生,对膳食营养及体育锻炼的知识有限,体育教师在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同时,更应该从学生的膳食营养,结合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全面真正意义的上好《体育与健康》。因此体育教师还应该认真掌握好基本的营养学知识,适当的传授学生这方面的知识。

通过不记名方式对抽样的323名初一(男生167人,女生156人)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3份,收回317份。经检验其中有311(男生163,女生154)份为有效问卷。

儿童那么明显,生长时期往往更长一些。在这样的后期一旦能充分供给营养,就会表现出强烈的赶上生长,到最后完全可能赶上营养好的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水平。3.3膳食营养与形体发育

研究表明、孩子身材的高矮,约60%取决于父母的遗传因素。而按科学的方法抚育孩子可使孩子的身高增长十几厘米,但是先天不足可以通过后天来弥补。一般而言,人到20~25岁就不再长高了,而在这段年龄之前,供给足够的营养,即各种儿童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素,可促进孩子的身高增长。具体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饮食调理: 3.3.1供给充足的蛋白质

蛋白质是儿童生长发育的最佳“建筑材料”,成人每天约需要蛋白质80克,青少年相对需要更多些,不仅要保证蛋白质的数量,还要讲究质量。动物性食品,如鱼、肉、蛋、奶类所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齐全、营养价值高,应保证供给和需要。3.3.2供给丰富的钙质

钙是构成骨骼的重要原料。中学生每天需钙1200mg。饮食中要注意供给含钙丰富的食物,如奶类、豆类及其制品,芝麻酱、海带、虾皮、瓜子仁及绿叶菜等。提倡青少年多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因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使皮肤中的脱氢胆固醇转化成维生素D3,从而有助于钙的吸收。3.3.3少吃糖

糖吃多了易影响食欲。进食量减少,势必影响营养素的吸收,而且糖在体内代谢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和乳酸增多、需要碱性的钙来中和,钙的消耗量增加,必然影响骨骺的生长。此外,茭白、竹笋、青蒜、菠菜等含草酸多的食物,能与食物中的钙结合成不溶性的草酸钙,使食物中的钙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因此,应注意糖的食用方法或少食用。3.3.4认真吃好早餐

早餐要吃饱吃好,因为如果不吃早餐,机体为了供给上课用脑及活动的能量消耗都得动用体内储备的蛋白质,这就好比釜底抽薪。长此下去,就会因缺乏蛋白质而影响生长发育及身高。3.4营养与身体素质 3.4.1营养与身体免疫力

身体免疫力就是机体对外界各种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如果机体具有很强的免疫抗体,就能抵挡各种入侵的致病菌,人体就不会发生某些传染病。

每天活跃地从事户外运动是很有必要的。

3.6在青少年膳食营养与体育运动习惯中存在一些误区: 3.6.1运动量越大越好

不少人认为,运动越多越好,大量激烈的运动如短跑、长跑等对身体并不利,这些无氧运动在身体中堆积了大量的乳酸,可导致身体酸中毒。而有氧运动尤其是慢跑、登楼、跳绳、跳操等下肢的运动,可以促进长骨干骺端软骨细胞的分裂增殖,对身高的增长很有帮助。传统认为打篮球等跳跃性的运动有利身体长高,但激烈的竞争运动往往容易造成骨骼的损伤。

3.6.2大清早起来锻炼

运动的时间以下午放学后吃晚饭前这段时间最适宜。一些家长为督促孩子锻炼,大清早把孩子从熟睡中叫醒,严重影响了孩子睡眠时生长激素的分泌,对长高反而无益。3.6.3营养越多越好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饮食营养越充分越好。其实不然,优质蛋白有助于青少年生长发育,瘦肉、鱼、鸡蛋、牛奶等可以适当多吃,蔬菜水果能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但肥肉、奶油、油汤等富含脂肪的食物应该少吃。另外,含有咖啡因的食品,如可乐、巧克力等,宜少吃或不吃,咖啡因易导致中枢神经过度兴奋,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不利。3.6.4运动后才多补充水分?

上一篇:多媒体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的实践与思考下一篇:听奶奶讲乡村趣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