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奶奶讲乡村趣事作文

2024-06-30

听奶奶讲乡村趣事作文(共10篇)

听奶奶讲乡村趣事作文 篇1

听奶奶讲,1959年、1960年为“贱年”,粮食收成少,加上“浮夸风”,少到根本不够日常生活吃饭的,那时奶奶十二三岁。当时奶奶、曾外祖母、七八岁的舅爷被迫离家到附近的河南省要饭,因为在奶奶家里什么都没有了,食物早已吃完了。大家大多都是吃野菜、吃树皮、吃树叶。奶奶十三四岁时瘦矮的身材爬树摘叶,像小鸟一样蠕动着,好不可怜。

在寒冬腊月,奶奶一行三人拖着饥饿劳累的身躯步行赶往河南省讨饭,在雪地里扒烂红薯吃,寒冷的晚上睡在窑洞里、坟头旁,河南省那边“浮夸风”好一些,农民施舍了一点粮食。后来她们回家了。

在家一段时间仍然是没粮食吃,奶奶和外曾祖父决定去25公里之外的窑厂劳动,那里是本庄的人开办的窑厂,投奔过去肯定收留,那里有吃的。就这样,父女俩走着前往那里,走了一天到了地方,期间奶奶背着被子,虽然很沉、很累,但奶奶一句埋怨的话都没说,直到实在受不了了才让外曾祖父背着。

那个窑厂确实很好,吃饭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奶奶想家了,生活了几个月后,奶奶独自回家,途中晚上在一个好人家过了夜、吃了饭。到了家,家人听说后也跟着去窑厂,舅爷没去,结果在家饿死了。那时候实在很苦。

奶奶还说,过去的衣服分为洋布、粗布两种,农民大多都是穿粗布,因为便宜实用,洋布比粗布好一点,是有钱人用的。那时候东西不贵,比如一个鸡蛋几分钱。而且买什么东西都是用票,买布用布票、买粮食用粮票……那时候城市没有像现在这样物质丰盛,没有什么娱乐设施,年轻人、儿童没什么好玩的。乡下出门“赶城”大多是走着去,没有汽车,连自行车都少有。

直到“贱年”过去,家里慢慢恢复生机,温饱问题慢慢基本解决。后来,奶奶和爷爷结婚了,有了爸爸和两位叔叔,奶奶、爷爷生活很朴素、很节俭,都是经历过饥饿大灾难的,平常连个衣服什么的都不舍得买,爷爷的内裤,奶奶缝了不下10个补丁,都是为了省钱。大家的衣服,从少到老都是破破烂烂,有人穷得连衣服都穿不起。庄里一位大人给她孩子缝棉裤,由于没裤子替换,只好向奶奶借我爸爸的破得不能再破的棉裤穿一会儿。奶奶至今还笑着说,这么破的棉裤都有人借,说明那时候多穷。

过去办喜事,一桌只有10个菜,大家把菜基本上都能吃干净,因为生活水平整体不高,平时很少很少吃这么好的菜、肉。那时候,奶奶家两个月都吃不上一次肉。如今大家聚餐时常却浪费。馍是红薯面馍,里边没有麦面成分,所以,那时候的人都烦吃红薯面馍。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到小麦面馍。

现在,则恰恰相反,以前普遍的、大家天天吃的东西现在尊贵了、稀罕了,以前吃不上的,现在天天吃,吃腻了。现在天天吃白面馍,我常常一个馍没吃完,剩一点丢掉,家人告诫我,要珍惜粮食,原来这是吃不上的。

现在生活异常丰富了,和原来不同,交通很方便,有汽车、火车、飞机等,近距离可以自己骑电动车、摩托车,可以坐公交车、出租车,远距离的可以坐火车、飞机等。现在吃饭基本上可以想吃什么买什么、做什么,鸡鱼肉蛋可以天天吃,这些东西吃够了,又可以追求清淡、讲究养生等。家家户户普遍奔小康。有了电脑、电视、旅游、求学等。娱乐项目,文化氛围,整个国家充满着勃勃生机。

以前,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家人尚能挺过来,爸爸尚能考上大学,国家尚能度过困难时期,我现在生活这么优越不更应该珍惜生活、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吗?

听奶奶讲改革开放的故事作文 篇2

在我呀呀学语的时候,奶奶时常给我讲过去的事情。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四十个年头了!这四十年来的变化究竟是如何翻天覆地也只能从奶奶的叙述中隐隐约约感觉!奶奶时常播放一首《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很动听,就向描绘着一个故事一般。

奶奶说,40年前,我们一家6口人住在不到40平方旧瓦房里,很不方便;那时的.家里没有电灯,也没有其它电器,晚上只能点煤油灯;生活都过得很艰苦,很少吃上米饭,衣服破了补,补了再穿,老大穿完老二穿;有的还是用稻草盖的房子,我们一家还算富裕,有砖瓦房,虽然面积小,但一家人都过得欢天喜地;85年家里买了第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一到晚上八点多时间,家里就围坐着很多人,等着观看连续剧,奶奶还比划着14寸的大小给我看,我惊呆了,那么小,而且是黑白,那怎么看啊!

奶奶说,跟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生活过得越来越好,家里增添了彩色电视机,电话,摩托车,建起了三层的房子……生活也开始越来越好了。我认真听着奶奶讲着家里这四十年来变化,脑子里想着一副副画面,还幻想出爸爸穿着带有补丁的衣服,我的双眼渐渐湿润起来,心里感到那时候的生活跟现在是没法比的。简直就是天上和地上。我看着自己现在住的环境,看着城市中闪烁的霓虹灯,看着城市中的高楼林立,看着千家万户的灯火,看着家中各类电器一应俱全,电话、风扇、空调、冰箱、彩电、微波炉、液化气灶具、太阳能热水器……而且还有电脑,宽带上网,手机。我感受了所有一切的来之不易,我会更加珍惜现在的一切。我会努力去学习,长大以后也为祖国做贡献。

这一切见证了家庭经济条件的日益富裕,同时也反映了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的转变。也就是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环境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我心里充满憧憬,再过四十年,我们中国会发展得更加富强。

听奶奶讲那过去的事情五年级作文 篇3

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听奶奶讲故事,听奶奶讲她的童年。

奶奶讲:她小的时候,每天都要起得很早,拿着家里的瓷盆去打她们十口人一天的饭菜。那个冬天,地上结了冰,打完饭,不小心滑倒了,瓷盆摔了,饭也洒了,手还被烫伤了。回到家里后,她上山挖了点儿野菜根做汤,说是汤,其实也只是白水上漂着菜根。想起我们现在的生活,回到家就有香喷喷的饭菜等着我们,有时若不想做饭,到饭店里吃都可以,简直是天堂般的日子!

奶奶还说,她要去外地上学,她的妈妈怕别人笑话她,狠狠心用麻布做了一条新裤子,又拿出一个麻布袋,改成了一个简易的书包。到了那个城市,人家没见过麻布,争着抢着用牛仔裤、布书包去换她的衣服。我们现在,只要一放假,都去商场里买新衣服,每个新学期刚开始,都要买书包。一过年什么都不要了,全买新的。

奶奶还告诉我:每晚都是一家人睡在一起,用砖头砌的床,上面铺点木头,再铺点稻草,盖上一层麻布,麻布特别糙,躺在上面都扎人,她们都是把衣服铺下面。被子特别薄,冬天夜里都会被冻醒。而我们在床上垫上床垫,铺床单,床单下面有时还铺棉花。开着空调,冬暖夏凉,十分舒服。夏天盖一层薄绒被,冬天盖厚厚的`大棉被,甚至是又暖又轻的羽绒被。

那次她上大学回来给大家带了两根香蕉,她们不知道怎么吃,连皮一起吃了,结果特别难吃,大家都吐了,还剩一根。一会儿奶奶回去了,看到她们的模样哈哈大笑,教她们正确的吃法。我们现在,每天都能吃上新鲜的杨梅、荔枝、蓝莓……已经不是天方夜谭,甚至只要一个订单,第二天都能吃到新鲜的新疆葡萄呢!

听奶奶讲那过去的事情 篇4

这个国庆长假可谓热闹非凡!一向“抠门”的爸爸这次破天荒的要带上爷爷奶奶一块游览黄河三角洲动物园,后来我才知道爸爸真抠,因为动物园是免费的。

在路上……

“爸爸,你说要带我们去北京看故宫、爬长城,怎么变卦了?”没等爸爸开口,奶奶接茬了,“你没看新闻里说,北京人山人海,咱就别凑那个

热闹了。”奶奶接着说,“别说是北京,就咱东营这个动物园参观的人也少不了。你看,幸亏你爸爸有主意,要是开车来,还不如走得快。”“开车怎么也比走路快。”我虽然嘴上不服,但的确我们走得比开车的还要快,看那些车像蜗牛一样的挪动,进退不得,还真让人着急。

我们边走边聊,突然我想起这次假期里有一项实践作业,是写一篇关于祖国变化的作文,于是我和奶奶攀谈了起来,“奶奶,您说咱们国家有什么变化呀?”奶奶笑了笑,“奶奶呀小时候,想都没有想到会有今天。那时候就说这个做饭的问题,碰上下雨阴天,没有烧火的干草啊,饭都吃凉的,我们经常埋怨老天,不让我们烧草做饭,让我们烧气吗?这话还真的灵验了,这不家家户户都在烧气做饭吗。”我们都笑了。听起来就是个笑话,可那时候有谁会想到有这么一天真的用上天然气呢。

“奶奶,您再给我讲您小时候的故事。”我迫不及待要奶奶讲下去。“那时候啊,别说是老百姓,就连国家领导人的衣服呀那也是缝缝补补,老百姓有件不带补丁的衣服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舍得穿,你爸爸因为没有新衣服过年,怕别的孩子笑话他,都不敢出门”。“妈,别提那些事情了,那时候国家穷,当然缺吃少穿了。”爸爸搭茬说,“哪像现在,国富民强,不愁吃不愁穿,高兴了还能到太空里溜一圈。”我们又笑了。是啊,说不定哪一天我们还能在太空里安个家呢。

不知不觉,我们走出了大约五里路了,远处已经能看到人群簇拥的动物园大门了,我感到脚底沉重,有些走不动了,禁不住说了一声“走的真累呀”。“怎么走这么一点路就喊累”奶奶又打开了话匣子,“那时候为了拾一点干柴火做饭,一天要靠双脚来回走上百里路”。“不会那么夸张吧,爸爸开车用不了一个小时。”“过去靠的是11路,现在不管近远,出门就四轮。人啊,懒啰。”听上去,好像奶奶有些厌烦。也真是这样,爸爸走小路上班不过十分钟的路程,可他经常开车绕远路去单位。奶奶接着说:“现在从北京到上海,就像是串个门,什么飞机、快铁、高速,就差坐火箭了。”我们都笑了起来。奶奶真老土,火箭哪能坐,那是宇宙飞船。

动物园到了。来玩的人可真多,我生怕奶奶走丢,于是拉紧了奶奶的手,“奶奶您看,有猴子”。在猴舍前,奶奶打趣地说:“现在的小动物呀,吃的住的都好,比比过去我们住的那些低矮灰暗的草坯房,看看它们住的宽敞明亮干净的大房子,就差搬楼房了”。我们禁不住笑起来。也许奶奶见的少,其实有很多的小宠物已经搬进了楼房和主人同住了。

听名师讲作文教学 篇5

2月2日至4日参加教管中心组织的语文研修班,有幸听了管建刚、张祖庆老师的讲座,这两位老师在作文教学上颇有建树,我感觉受益良多,我根据讲座内容进行整理,与老师们分享:

一、管建刚之作文教学革命

管建刚老师讲他的作文教学,听起来似乎起来很简单,就是办一份班级作文周报,——《评价周报》,配一本“评价周记”;“评价周记”又分两个部分,一是“每日简评”,二是“每周一稿”。每个周末,写稿件向《评价周报》投稿是学生的唯一语文作业;周一,从学生稿件中选用部分作文,由学生输入电脑,制成《评价周报》,周五出版。我们很多老师都办过班级报纸,大家肯定有这样的体会:刚开始学生积极踊跃写稿投稿,新鲜劲一过就没有热情了,班级报纸最终成为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舍。那么管老师的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我觉得,首先是坚持,管老师坚持做了8年。另外,就是颇有经商头脑的管老师建立了完善的“动力系统”,——三年的作文教学方略。这套动力系统在其作文教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一年:“等级评奖”。

学生每发表一篇文章,就发“刊用纪念卡”一张。“刊用纪念卡”用普通的名片纸制作,卡上印一段激励的话。获得3张“刊用纪念卡”,获“作文新苗”称号;再发5篇文章,获“作文小能手”称号;再发表7篇文章,获“班级小小作家“称号;之后,是“班级诺贝尔文学奖”,要获得这个奖,需在周报上出两三个“小作家专栏”,并在正式报刊上发表文章。获得“班级诺贝尔文学奖”的同学,有资格出版“个人专刊”。

“等级评奖”在具体操作上,要注意教学细节,教学的力量其实就来自于教学细节。

第一次出版要“煽情”。出版班级作文周报,实际上是引领学生进入一个特定的练习写作的场景与状态。教师要做好第一期班级作文周报的投稿动员工作,充分造势,煽起学生激情,使之跃跃欲试。

第一次选稿要“偏心”。主要是偏向于作文中等生和困难生,中等生是个接口,能使比他们厉害的人产生不服气的心理:他行,我怎么不行?第一次选稿要有学困生的作文,使学困生们感受到“我也行”。

第一次发卡要隆。第一次发“刊用纪念卡”要隆重,让学生在掌声中上讲台,掌声中回座位,感受作文给他们带来的尊严和自豪。管老师常用数码相机把这些场面拍下来,这同样是一笔童年的财富。形式的隆重会使学生更看重写作。当学生把写作与尊严、自豪联系在一起时,写作的动力才能持久。第一次授称号要少。第一批获“作文新苗”称号的人不宜多,让学生产生神圣感,觉得这是一项值得为之努力也需要努力的荣誉。最后—批“作文新苗”要多,让他们全部跨上一个台阶。

第一次示范要到位。每接一个新班,第一周的“每日简评”和“每周一稿”管老师会和学生一起写。每天放学前,他把自己写的“每日简评”读给学生听。

第二年:“积分活动”。

所谓“积分活动”,就是学生在《评价周报》上发表一篇作文,就获得一张相应的积分卡,如学生甲发表的作文计491字,获得491分的积分,学生乙发表的作文计941字,则获得941分的积分。积分,也用名片纸制作,印上下面的话:

祝贺您在第()期作文周报上发表文章《 》,据统计,您的这篇文章获得()分的积分。期待着您再次写出精彩之作,祝您在下一次获得更多的积分!学生积分卡上累积的分,是“素质报告单”上“作文”项成绩的决定性依据。“积分活动”有以下规则:

(1)基分。即学生发表习作的字数所得的相应的分。

(2)扣分。每期《评价周报》出版后,有四人小组对报上的作文进行评审——四人小组是按顺序轮的,发现一个错别字、错标点,从“基分中扣去10分;发现一个病句,扣去20分;发现一个交代不清或前后矛盾之类的问题,视情况扣去50—100分。扣下的分数,奖给四人小组。因此,四人小组和作者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一方想多得到些积分,—方不想让到手的积分如煮熟的鸭子飞了。

(3)加分。《评价周报》每月开展一次“点题征文”。一等奖加500分,二等奖加400分,三等奖加300分。学生发表的作文被评为“佳作”,加100分。作文正式发表,奖300分。学生一个月若能写完一个周记本,奖500分。出一个“小作家专栏”,得1500分。(4)排行榜。每位小作者获得的积分,由学生小助手记录于Excel文档里,月底利用电脑里的“工具”统计出一个“积分排行榜”,发在“班级作文周报”上。“排行榜”10人左右为一个军团,军团按积分排,前10名为第一军团,11—20名为第二军团,21—30名为第三军团„„每个军团都分设冠军、亚军和季军。“排行榜”每月发布一次。教师在操作时,每个月都要搅动、打乱“排行榜”的排序,有意让第三、第四军团的学生进入第一军团。有“动”感,才有活力。

第三年:“‘稿费’活动”。

如果说发表是“精神”刺激的话,那么稿费就是“物质”刺激。发给学生的“稿费”不是真“钱”,而是在一张名片纸上敲上“《评价周报》第期稿费 元 角”字样的章,以此模拟稿费单。“稿费单”有什么用?——换课外书。书从哪儿来呢?起初,管老师从自己口袋里掏,学生每年在正式报刊上发表上百篇作文,学校对他有奖励,他就用这个钱买书。这样做,效果出奇地好,学生无论是写“每周一稿”的劲儿,还是对录用稿件修改的积极性,都超出想象。但也有问题。作文优等生见老师发一些不怎么样的文章,会问:为什么发他的不发我的? 为此,管老师推出了分版面设置“稿酬”活动:A版是“精华版”,每千字 8元;B版是“升级版”,每千字7元;C、D版是“大众版”,每千字5元。C、D版“酬金”低,录用的文章数却多。学生写好稿件向编辑部投稿的时候,必须注明投什么版。录用A版的文章只在投A版的稿件中产生,录用B版的文章只在投B版的稿件中产生。这就形成了作文优等生同作文优等生竞争的良好局面,空出版面给其他同学发表作文。

就这样,“等级评奖”“积分活动”“‘稿费’活动”不断地点燃、维护、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二、张祖庆之二度开发作文教材

目前,身在一线的语文老师都感觉作文难教。的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完善和科学的作文教材。虽然语文教科书每单元后面都有一次作文训练,但要求太宽泛,缺乏具体的指导,我们还是不知道作文究竟该怎么教。张祖庆老师对教材作文进行二度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开了教材作文的另一扇窗。张老师有如下具体策略:

策略之一:“偷工”“加料”。管老师用一个“奉命烧菜”的例子,来比喻我们老师教命题作文。盐是必须要用的,油也是要用的,除此之外,淀粉啊,胡椒啊,辣椒啊,可不可以自己不用或者多用,有些把它偷掉,有些把它加进来,这就有了第一招:“偷工”“加料”。怎么偷?张老师给大家举以人教版十一册第七单元动物与人的相互和谐相处为例。“温哥华街头,憨态可拘的小鸭子天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漫步在温哥华街头。突然然几只小鸭子失足跌入了路旁的下水道。危急时刻,鸭妈妈沉着冷静,向巡警求助,并带领他们赶到出事地点,巡警从下水道中捞出将要被冲走的小鸭子,目送它们摇摇摆摆地上路了。”这是教材的内容。作文要求是什么? “据图片报道,进行合理想象”,“然后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张老师把它进行“偷工加料”,改造成“根据图片报道,进行充分地想象,编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为了让孩子们充分想象,他找朋友画了一些图,由一幅图就成多幅图。然后抓住这两幅图,一幅是求助,一幅是救助。因为鸭子和人语言不通,鸭子跟人怎么交谈、怎么求助?这个场面一定很富于戏剧性。他就用现场表演小品的方式,来拓展学生的思路。而救助一图,他就用头脑风暴的策略,假如你就是巡警,你会怎样营救小鸭子?这么一来,孩子们的想象就五花八门了。这就打开思路了。指导写故事的时候,张老师鼓励他们可以用多种人称来写。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第二人称都可以。站在鸭妈妈的角度来写故事,站在巡警的角度写故事,站在行人的角度写故事,站在摄影记者的角度写故事,站在落水小鸭的角度写故事。角度不一样,呈现的故事就不一样。这个故事写出来就有意思了、有真情实感了。这么一改造,学生对这个作文就充满了兴趣。这就是“偷工”,这就是“加料”。加了什么料?加了“用不同的人称写这个故事”。这样去教教材作文,是不是也可以教得很有意思呢?

策略之二——“旧瓶装新酒”。人教版七册第四单元有一个“学写童话”的习作内容,小学生读过很多童话,但是让他写童话,往往知道不怎么写,表现在两点:第一个,不能把童话故事写具体;第二个就是童话的特征抓不住,最有幻想色彩的地方展不开写。于是,张老师就用《早餐桌上的云朵面包》这幅有意思的图画来教童话写作,等教了这个内容之后,让他们下一次作文的时候,再去创编一个自己想编的童话。这样,我们本次习作的要求就达到了。这就是“旧瓶装新酒”——要求是教材中的,内容是自己开发的。再比如,七册的看图说话,给军属老大娘挑水洗脚、洗衣服,要求写得有真情实感。这是看图写话的要求,张老师就安排学生自己上网找体现邻里关系的图片,并写出推荐理由,这样,就换成老师和学生都喜欢的内容来教。

策略之三——砸碎“紧箍咒”。教材当中的有一些习作要求,往往很不合理,有时候甚至很别扭,如六年级下册,以“我的理想”为题,完成一篇习作。下边的三个要求是: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个理想?以及怎样准备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注意运用从其它学科学到的材料,以丰富习作内容。这一个作文要求一出来之后,就把学生的思路给框死了。你必须写三段,第一段我的理想是什么;第二段我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第三段我准备怎样实现理想。学生作文千篇一律,这样的作文怎么教?张老师的做法是给它换一张脸。什么脸?写一篇作文,《20年以后,你参加工作的第一天所发生的事》。这不是我的理想吗?这篇文章,要解决一个20年以后,你最想去干什么。我的理想是什么,是不是写出来了?第二,第一天所发生的事情,实现了自己理想,那会怎么样?把它写出来了。这样一放开之后,学生的作文就五花八门了。有的讲自己当了空姐,有的讲成了宇航员,有的讲到了美国当了一所大学的校长,有的讲成了总统,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发生了。小学生最可贵的就是敢于大胆想象,其实很多人的理想都是一生都实现不了的,所以写理想其实真的很难写。但是给他改一个题目《自己第一份工作第一天的遭遇》,学生作文就出彩了!

再比如,十二册的《难忘的第一次》,教材当中罗列的第一次,大家看看,都是那些正面的第一次动手做饭,爱劳动;第一次走夜路,练胆子;第一次养小动物,爱小动物;第一次去野营,锻炼自己的能力;第一次登台表演,第一次得奖,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去外地旅游„„这些内容,都很正统!

其实很多个第一次可以写自己的坏事,第一次偷偷地拿父母的钱,我敢说一半的孩子都有这样的经历。第一次去偷菜,第一次搞恶作剧,第一次跟老师顶嘴,第一次跟父母大吵„„并不是说我们要在文章当中倡导他们去做坏事,但是做坏事毕竟是人的本能、生活的一部分,做坏事的体验往往印象最深。把这些内容写成作文有何不可呢?作文就是镜子啊,就是把人生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所以我们要大胆地砸碎“紧箍咒”。策略四——搭建“脚手架”。我们的学生,往往是能说会道,但是一旦是落实到文字上,他就会大为逊色,说的远远比写的好,那是为什么?因为他缺少一种写作的程序性知识。什么是程序性知识?比如一个工人,到流水线上操作,第一步要做什么,第二步要做什么,第三步要做什么,有一些知识,他知道了,他就成为一个合格的员工。写作文同样也要一些程序性的知识,这些程序性的知识并不是说每篇作文一定要怎么写,而是要交给孩子们一类作文怎么写。

张老师认为策略要比方法重要。如日本三年级有一个调查作文。他们的作文教材编得比我们中国的作文教材编得好得不知多少倍。三年级有让学生写调查作文的任务,“我们周围有很虫,仔细观察这些虫可以发现十分奇怪有趣的事。找一种我们周围的虫,用放大镜、尺等工具进行调查、研究,然后把观察的事物写成文章”,这是作文的内容。接着,教材详细地指导观察的写法,这就是作记录的程序性知识——“作记录时要注意以下的事项:观察的日期、星期、天气、气温;虫的身体特征(形状、颜色、大小、构造等);虫的行动方式:叫声、吃的方法食物等;你认为有趣的事、奇怪的事”,这其实是教给学生怎么做观察。还要查阅资料,“如有疑问,自己一下有关的词典、百科全书之类的书。”接下来就是写文章。写文章怎么写?“把图表等放到文章里面去,写得别人容易懂;把书中写到的和观察到的与自己所想到的作比较,要写的每一项内容要加一个小标题,指导得很详细。”于是有一个叫山田君的学生,就做了这样的一个西瓜虫的观察笔记,于是就写成了这样一篇文章。他的文章小标题有“调查日期、抓到的场所、身体的特征、西瓜虫的生活方式”。有了这样的观察的指导,学生今后写观察作文,就知道了怎么观察、怎么把观察到的呈现出来,这其实就是科学小论文。

【话题作文】奶奶讲普通话 篇6

朋友,你一看这个题目,你一会感到很奇怪吧!奶奶和普通话有什么关系呢?那就听我慢慢的说给你听吧!

我的奶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从没有上过学,还是后来结了婚由爷爷教会了她汉语拼音,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计算呢!虽然说我们乐亭县算不上特别重的方言地区,但说的话还是那么土,离普通话可是差远了。庄前庄后说的都是清一色的家乡话。奶奶却在这样的语文环境中学说起了话,你一定会感到很奇怪吧!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去年二叔在村里开了个货栈,联系全国各地的客商来这收水果、蔬菜。人一多,叔和婶就忙不过来了,于是奶奶便主动担负起照顾这些客商的饮食任务来,可是过了刚刚两天奶奶便主动要求下岗了。为啥?奶奶怕脏怕累?不是?外地客商难伺候?

也不是,原来奶奶说的话家乡味太浓,说的话外地人都听不懂,没法和人家沟通。于是就这样奶奶学说起了普通话。为了学说普通话可把奶奶给憋坏了。要让她改说了多半辈子的家乡话多不容易呀!为此,从不听广播的奶奶天天抱着个收音机听,学说普通话,硬是拉着晚天天给她念课文。更有意思的是,奶奶不敢过多地和村里人来往了,说什么怕自己被他们带着还说家乡话,看着奶奶那说普通话很不自然的样子,我总是想笑。可又一看奶奶那认真劲,我可是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呀!功夫不负有心人,过了一段时间,奶奶说的话总算不那么土了,带有普通话的味了,于是又光荣的上岗了,这下奶奶可高兴了逢人便说:“还是学说普通话好呀!我还得继续练习啊!”

指导教师:史龙刚

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作文 篇7

一间简陋的房子里,挂着一个掉了色的“黑板”,一张老旧的讲台桌下面摆着一个个石头做的桌椅。没有电扇,更没有暖气,甚至有的教室连窗子都没有。冬天,学生们冻得瑟瑟发抖,教室里那小小的火盆怎能暖热学生呢?;夏天,蚊子在耳边飞鸣,热气腾腾的教室像蒸笼一样,学生们热得喘不过气来;白天,大家要起早赶去学校,有些离得较远的学生,每天要走上三五里路上学,四五单中就要出发晚上学校没有灯,每个学生都要自带一盏煤油灯,下了晚自习后,每个孩子的脸都被熏得黑黑的。

那时候的学子们,为了学习每天都这样循环往复,不分昼夜的努力学习。可回过头看看今天吧,学生的学习条件好了,家住的也进了,可结果呢,学出的成绩呢?父辈们所吃的苦太多了,为了不让下一代重蹈覆辙,他们拼了命地为我们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现在的学校已从简陋的小屋变为气势宏伟,设计精良的连体楼;以前的小火盆已变为了现代暖气;以前的煤油灯现在变为明亮的灯管,每班少说七八个;以前的扇子早已进化成了电风扇和空调。每班均配有远程教育设备……

父辈们为了给我们创造这个学习环境可谓付出了全部精力,但换来的是什么呢?一个个不及格和更强的虚荣心么?!有多少孩子枉费了父母的期盼呢?!

听爷爷讲改革开放作文 篇8

每当早晨,我背着书包,像一只快乐的小鸟,蹦蹦跳跳地去上学的时候,爷爷总会笑着说:“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而我总是一脸疑问,难道以前爷爷、爸爸他们不是这样的吗?

一天晚上,我做完作业,就让爷爷讲讲以前的故事。我好奇地问爷爷:“您、还有爸爸小时候也是这样幸福的生活吗?”爷爷笑着说:“当然不是,有很多事情,你还不知道。我就着急地叫爷爷赶快给我讲讲。爷爷满脸回忆着以前。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40年以前,生活没有现在的好。那个时候,国家还很贫穷,人们的生活生活水平还很低。在那时候,物资很少,买肉要肉票,买粮要粮票。而且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吃得上肉,小孩子的`也都是穿旧衣服、背旧书包。那时候的街道很窄、坑坑洼洼的,街上的车子很少,谁家要是有辆自行车,就会觉得很稀奇,哪有像现在交通这么的方便。以前也是没有电视,更何况说电脑呢。

听到这,我拉着爷爷的衣角,充满好奇地说,那后来呢,后来发生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爷爷笑着说,你这个小故事迷,那么着急。我对爷爷笑了笑。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说是天翻地覆。街道变成了水泥路,也比以前更热闹了;交通也越来越方便;通讯方式也越来越简 便;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听爷爷讲过去的事作文 篇9

以前小溪清澈,我们看到的就只有浑浊的污水,不管在哪里,再也见不到清澈的湖面。不过以前都是自己背着书包是老远的学校上课,而现在有车子接送,还挺方便,不过我还是希望你现在能像以前那样绿水环游、高山挺拔而又到处充满欢声笑语的世界,那是多么的美好啊!

嘘,不要吵,爷爷开始讲了。他说:“我们以前啊,零食没有,不过有那种冰疙瘩,一吸甜水就到嘴里来了,那滋味别提多好喝了。并且也很便宜,我们经常带点钱去学校的时候买一两个冰疙瘩边走边喝。现在乞能与过去堪比。”

听到这里我有些不服反驳道:谁说的,现在虽然到处都是钢筋水泥,但是高科技也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啊!在以前你们都得背着书包自己去上学,那不累吗?

爷爷也很不服气,又说:“你方便是因为钱而钱又是哪来的呢?当然是你爸妈挣来的,而你爸妈挣的时候那不艰辛吗?那个比我们以前爸妈的工作更辛苦。”

听长辈讲那过去的故事作文 篇10

“那是三十年前的事了。”外婆坐在沙发上回忆。“那时候你外公在甘肃保密单位工作,每年回家一次。那天是三月十二日,我去火车站接你外公,那时交通不便,从家里到董家渡码头的公交车,只有‘塘川线’和‘沪南线’,每半小时一班车,而且每晚七点半以后就没车了。我只好骑自行车到码头,将车寄在‘自行车暂存处’再乘车,八点半左右到了北火车站。凭电报买了一张站台票,进站等候。这天特别冷。我想按常规列车还有一个多小时就要到了。在车站一脚有一块大黑板是标明每趟列车到站的时刻表,我到那儿一看,怎么?52次列车到站的时间没标上?我只得耐心等待”

“这时候站台上的人很多,熙熙攘攘的。只听广播里传来消息:‘乌鲁木齐来的52次列车,因故晚点。’这时,我突然发现地面有点儿发白。‘啊!下雪了!’从灰蒙蒙的高空,雪纷纷扬扬地落了下来,铺天盖地地压过来了。又响起了隆隆的雷声……来接车的人渐渐少了,站台上寂寞、冷清。我真想回家暖和暖和,可是现在回家的车没了。列车什么时候到又不知道,我只能继续等了。脚站麻了,我就在站台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累了在旁边靠一会儿,一直等到天亮。雪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早上,天才放晴了。到十点多,列车才喷着浓烟进站了。我和你外公推着自行车,一直走回家里……”

这时我急切地说:“那外公为什么不打手机给你,或者你待在家里打电话去列车站问列车到达的时间,这样就用不着白等一个晚上了!”外婆笑着说:“可是那时侯我们许多人家都没电话,更不用说买手机了。这种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等你们这一代人长大了,那么社会将更先进,科学更发达,人们的生活会更幸福,所以你应该认真学习,将来为社会作出贡献。”

上一篇:小学低年级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策略的论文下一篇:风向和风速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