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一年级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共11篇)
如何对一年级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篇1
一年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计划
有人说: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集体。如果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小星星,我愿用真诚,热情为他们撑起一片挚爱的晴空,让他们各自闪烁出最灿烂,最动人的光辉!
今年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年六班,面对那些天真可爱,但又没有任何规矩的小学生,我有时真的不知所措:课堂上,他们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干什么,老师的要求根本不放在心里;课下,这些孩子像出了笼子的小鸟,满校园奔跑,长此下去,课堂教学不能正常进行,教学质量不能得到保证,老师每天提心吊胆,生怕孩子们出危险,孩子的学习和安全受到影响。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以,我首先从学生的习惯培养上下功夫,让孩子们能在最短时间内懂得自己作为一个小学生,该如何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学习,保证自己的学习质量。为了让班级充满活力与创新,为了能更好地塑造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也为了使新学期班级上能有更新的气息,我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学校常规教育
1、充分利用班队会及晨会的时间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如:见师长热情问好。教给学生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
2、充分发挥各项活动中的教育阵地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使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比如:可以利用优秀班的评比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教育。
3、充分调动班级干部的带头作用,让他们以身作则,时时做同学们的榜样。并让他们协助老师管理班级,如课间休息时,让他在走廊、教室门口等地点协助老师管理好其他学生,保证学生课间玩耍的安全和课间文明,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课堂行为训练,儿歌引路
一年级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 „„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课堂纪律,很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所
以要根据学生的兴奋点反复的练习。为此我就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如下:
如:上课铃声响后,学生会在小班长的带动下边拍手边背:“上课铃,叮当响,我们快步进课堂,不吵不闹不讲话,静静坐在座位上,等待老师把课上。”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课堂里,有时候因为讨论交流或者其他让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而使学生到达一个兴奋的极致,很长时间不能安静下来,我就编了维持课堂秩序的顺口溜,比如,课堂上讨论交流后,我会大声说:一、二、三,学生马上跟着喊出:我坐好!并立刻坐好;学生在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讨论或者交流的时候,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停下自己的话语,我就大声说:七、八、九,学生马上喊出:闭上口!并随之安静下来;每当朗读前,我就大声说:手捧书本,学生马上跟着喊出:身坐直,口令一出口,学生马上双手拿书,端正坐好,做好朗读前的准备„„这样的小方法,小口诀,让学生不但明确了自己课堂上应该怎么样去做,而且让他们懂得了课堂上是有纪律约束的,不能任由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写字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坐姿极其不正确,歪着身子的,两腿在桌子下面晃来晃去的,趴在桌子上的,双手不能配合,一只手写字,一只手却在摆弄文具的„„这些写字的不良行为极易造成学生身体上的不适和欠缺,所以,每当学生写字之前,我会让小班干部带着说这样的口令:头正,肩平,(学生喊)背挺直,两脚--(学生喊)稳稳踏着地。在这样的口令带动下,学生马上坐正身体,摆好姿势,做好了写字前的准备,使学生在写字时认真踏实,保证了写字质量,也对良好习惯的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我还要努力引导学生们自已动脑筋编儿歌,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与家长合作编出了很多有趣的儿歌,如:“站队快静齐,闭嘴认真听,看着后脑勺,一下不能晃。”“迟到应该喊报告,悄悄进去不吵闹。”“学习用具课前备,作业认真不潦草,写字姿势要正确,一尺一拳一寸要记牢。”通过这种家长和孩子间亲子活动,使学生们在学规范的过程中充满了乐趣。
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或顺口溜,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而适时地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在行动中巩固,不知不觉中使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三、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小他们对教
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和学生在一起,对学生的影响极大。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行为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坐到,而且要作得更好。当操场上有纸时,我总是赶紧捡起,当下楼梯时,我总是靠右边走;当遇到学生向我问好时,我总是微笑着说声:你好!„„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操场上有纸屑时,总有学生去打扫干净;走在楼道里时,都主动靠右行„„而且他们还学会起立、坐下时轻轻的,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
四、齐抓共管,严格要求
学生的自制力很弱,要求学生长期坚持而形成习惯,必须靠监督来保证。因此,我会联系各科任课教师,让他们明确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要求,了解班级里的各种活动时的儿歌、口令,在课堂上,自己的教育方法和行动目标和班主任老师的一致,共同要求和训练学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上学前孩子的教育主要来自家长,孩子上学成为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也不过7、8个小时,其它的时间大部分与家长相处。社会风气对小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因此,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决不是学校一方的事,要把家庭、社会结合起来,齐抓共管。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引起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视,争取家长支持,形成合力。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年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计划
一年六班李晓艳
如何对一年级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篇2
一、在教学中渗透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 往简单方面说, 只需一句话, 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小学各科教材都不同程度地渗透了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 我们所用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都有学习习惯的课文。 如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这些行为习惯的培养都需要我们老师认真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思想内容, 把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 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作用。 比如《水》这篇课文, 学生通过学习, 认识到了水的珍贵, 拓展开来, 既然水这么珍贵, 水资源这么有限, 那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纷纷发表感想, 并在班主任的引导下, 设计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 培养了学生的节约用水、关心环保的行为习惯。
二、在训练中养成
吕叔湘先生说:“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实践养成的。 ”可见,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 须长期坚持不懈地训练。 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心理特征, 我们采取了“示范、讲解、训练、监督、评价”一整套办法来实施这个目标。 这样循环反复, 促使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2012 年, 我接任了新的班级, 这个班学生调皮、班风差是学校出了名的。 上课的第一天, 虽然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但当我上完课在黑板上布置作业时, 刚好下课铃声响了。 等我转身时, 却发现十几个座位上早已没人了, 他们自动下课, 跑出去玩了。 我想:必须扭转班风, 这样的行为习惯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 我狠抓学生的行为规范, 持之以恒, 训练教育。 如预备铃一响, 要求安静地坐在座位上, 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等待老师上课。 上课时, 坐立读写姿势正确, 专心听讲, 发言先举手。 下课铃响时, 必须等老师宣布下课, 谢谢老师后才能离开教室……为了让学生尽快规范自己的行为, 养成良好习惯, 我在班里建立了一整套评比制度, 开展评优活动, 以此激励学生。 针对学生很看重每周学校少先队部流动红旗的评比、 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特点, 每周我都会结合少先队部的检查结果, 找出其优点和不足, 好的给予鼓励或奖励, 不足的让学生互相督促检查。就这样, 踏踏实实, 一步一个脚印, 抓好每一阶段, 利用每一件事, 一个学期下来, 学生的行为习惯规范了很多, 班风班纪有了很大好转, 我们班还被评为学校先进班级。 这一荣誉可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学生的高兴劲儿可想而知。从此, 我们班集体的凝聚力更强了, 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朝着良好态势发展。
三、发挥榜样作用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 ”小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 对一些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不能完全理解, 处于最具可塑性的阶段。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对老师更是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 老师是他们效仿的榜样, 老师的为人处事、言论行为都会被学生学习模仿, 教师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 为此, 教师必须要做到严于律己, 身体力行, 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成为学生的表率, 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必须首先做到。
有一次, 学校大扫除, 我因有事给卫生委员一布置就忙去了。 半个小时后, 我再回到教室, 却看到教室地板一片狼藉, 有的学生在清扫, 有的却在拿着扫把玩耍。 我二话没说, 拿起扫把开始扫地, 这时“奇迹”出现了:玩的学生不玩了, 打闹的学生不闹了, 所有同学都加入到了打扫的行列, 很快就把清洁区打扫得干干净净。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这就是无声的教育。 虽然我一句话没说, 却用无言的行动对学生进行教育。 所以, 教师只要在教育工作中注意自身修养, 以身作则, 处处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影响教育学生, 就可以感染学生, 成为学生的表率, 这样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家校齐心促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 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 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庭、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 其行为标准、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育学生,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绝不只是教师一个人的事。 家庭作为学生人生历程中的摇篮, 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也是学生的“终身教师”, 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埋下种子, 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 作为班主任, 应与家长加强沟通, 通过家访、电话、家长会等多种渠道, 让双方都能及时了解学生校内校外的行为, 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纠正, 对学生的进步给予积极鼓励。 这样, 家校配合, 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从而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健康地成长。
如何对一年级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篇3
一、用儿歌口令强化行为
一年级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课堂纪律,很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兴奋点反复的练习。为此我就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如:上课铃声响后,学生会在小班长的带动下边拍手边唱:“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上课守纪律,坐正看前方。”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课堂里,有时候因为讨论交流或者其他让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而使学生到达一个兴奋的极致,很长时间不能安静下来,我就编了维持课堂秩序的顺口溜,比如,课堂上讨论交流后,我会大声说:一、二、三,学生马上跟着喊出:坐好来!并立刻坐好;学生在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讨论或者交流的时候,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停下自己的话语,我就大声说:七、八、九,学生马上喊出:闭上口!并随之安静下来;每当朗读前,我就大声说:身坐正,学生马上跟着喊出:腰挺直,口令一出口,学生马上双手拿书,端正坐好,做好朗读前的准备……这样的小方法,小口诀,让学生不但明确了自己课堂上应该怎么样去做,而且让他们懂得了课堂 上是有纪律约束的,不能任由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或顺口溜,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而适时地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在行动中巩固,不知不觉中使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二、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和学生在一起,对学生的影响极大。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行为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坐到,而且要作得更好。当操场上有纸时,我总是赶紧捡起,当下楼梯时,我总是靠右边走;当遇到学生向我问好时,我总是微笑着说声:你好!……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操场上有纸屑时,总有学生去打扫干净;走在楼道里时,都主动靠右行……而且他们还学会起立、坐下时轻轻的,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
三、齐抓共管,严格要求
学生的自制力弱,要求学生长期坚持而形成习惯,必须靠监督来保证。因此,我联系各科任课教师,让他们明确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要求,了解班级里的各种活动时的儿歌、口令,在课堂上,自己的教育方法和行动目标和班主任老师的一致,共同要求和训练学生,使学校教育不只是班主任的责任,也是其他教师的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上学前孩子的教育主要来自家长,孩子上学成为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也不过7、8个小时,其它的时间大部分与家长相处。社会风气对小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因此,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决不是学校一方的事,要把家庭、社会结合起来,齐抓共管。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引起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视,争取家长支持,形成合力。
四、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我充分利用《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则》的条款和口令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的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自强。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对一年级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篇4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这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小学品德课总目标也提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行为与习惯,有明确的目标,小学生要“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对学生进行长期而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同时,一个人的习惯对他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正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家孙云晓所说:“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可见,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何等重要。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有12个教学班,学生550余人。大多学生父母为了生活在外打工,孩子在老家由爷爷奶奶抚养,有的甚至托付给亲戚监管。隔代抚养或者亲戚监管不利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在生活中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长期以来,我校部分学生行为习惯很差。比如不懂文明礼仪,说脏话;经常说谎话;学习习惯差,不按时完成作业、抄袭作业、书写潦草;做事不能持之以恒,畏难情绪较严重等。作为学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孩子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小学生。
根据以上校情,我们重点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做人、做事四个方面进行习惯培养。
1 严格规章制度,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为了建设良好的校风、班风,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常规训练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对学生课堂纪律、常规、礼仪等方面的基本行为准则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学、自理、自控的能力。
2 重视常规管理,规范学生一言一行。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熏陶才能形成。为使学生明确校内外的行为准则,我们除了让学生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熟记于心,做到心中有规范,行为守规范,争取“习惯之星”外,还设立了“红领巾监督岗”,负责检查路队、课间秩序、仪表、卫生、两操等项目,一周一总结,一月一汇总(每个方面每学期一个月),按得分高低进行考核,小干部们以身作则,公正、公平地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发现问题及时报告。通过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逐渐增强,也增强了大家的自律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使行为规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3 寓习惯养成教育于课堂教学中。
要求全体教师,尤其是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师,一是要将习惯养成教育纳入学期教学计划,二是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期末,撰写一份教育个案。
4 环境文化重熏陶,潜移默化育良习。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学生获取知识、养成习惯的隐形阵地,对学生的习惯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是营造习惯培养的物质环境。我们努力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成为习惯培养的可利用资源,如名人名言,挂图,校歌、校训,楼道“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等提示语。孩子每天沐浴在这温馨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
二是营造习惯培养的精神环境。
1)通过每周一“国旗下讲话”讲习惯养成的意义、方法,每周都有训练重点。
2)各班利用班队课开展主题班会,同时总结前段时间习惯培养取得的成绩,布置本周训练要点。
3)每学月评选一次“好习惯之星”,表彰在黑板报宣传栏上。
4)每学期期末,评选校级“好习惯之星”进行表彰。
5 家校联系,评价激励,多方联动促养成。
家长,是学生习惯养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行为习惯、教育态度,对学生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构建家校育人平台。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和致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宣传习惯培养意义,介绍习惯培养方法,家校联手,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2)引导家长参与评价。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父母、体验亲情”良好习惯养成活动。活动中,学校布置系列亲情作业,引导孩子经常性地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我们采取“上下联动勤督查”的方法,抓反复,反复抓。上,指学校层面的督查,持之以恒地开展常规教育活动;下,指班级、学生的监督自管,主要通过班级管理员的细化分工,引导学生自查互查。班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多个班级管理员,通过这种细化分工,孩子们在互相监督自管中,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如何对一年级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篇5
双桥小学二年八班李宏霞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终身受其益,坏习惯终身受其累“。生活中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习惯的习惯,另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所谓不养成习惯的习惯就是指一个人做事没有强制与警觉,今天东,明天西,今儿这样,明儿又那样,这就可能什么习惯也养不成。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不养成习惯的习惯)”。陶行知先生在改造中国教育的实践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非常重视在做中学,主张在做中养成习惯,即实践中养成习惯。“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教育无处不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各自现有教育资源,结合各种教学活动,把“做人、做事、学习”的正确习惯的培养融入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持之以恒,自然成习惯。班主任是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也是给学生影响最大的人,培养学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对于班主任来说至关重要。那么作为班主任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地习惯呢?下面谈谈我的观点:
一、教师要正确面对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
先贤哲人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充分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必费什么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种行为,就是一种习惯。所谓习惯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坏习惯也是一种自动化行为。作为教育者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追求上进,都希望获得别人(尤其是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他们不想犯错更不想故意与老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的习惯。这样,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会减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和手段,多一些理智的思考。既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又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因为当教师在面对学生坏习惯的时候首先表现出的不能是生气和发脾气,当你用理解,用爱心去面对时问题就会变的简单化,处理起来也会更顺畅一些。所以用平
和的心态,正确的面对学生的不良习惯是关健。作为班主任经常会遇到学生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他们出现的一些坏习惯坏行为的确让人头痛,那么一定要先让自己心平气和,通过思考冷静的去处理。这样的效果肯定比发怒更管用。我们班有一位男生,进校时行为习惯特别差,经常给我带来麻烦事,起初我也很生气,认为他是朽木一个,总是以责备为主,但后来冷静思考后觉的自己处理的不好,因为责骂的效果并不好。于是我改变了方法,当他犯错时自己先保持平和心态然后让他讲原因,和他讲道理并且从学生角度想问题,处理问题。慢慢的他有了一些变化,虽然还是会有一些小毛病但己经有了很大进步,这学期当了校卫生督察后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在班里的表现也改进了很多。这件事让我明白一个好班主任首先应该是学生的朋友而不是他惧怕的对象。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我们的祖辈十分注重学习环境对行为习惯的影响,“昔孟母,择邻处”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应该十分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优良班风的形成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一个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就会组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当一个班级具有了良好的班风,那些个别的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自然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班级风气不正,习惯好的学生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向坏的方面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注重班集体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良好有效的方法。班主任在建设班风班貌时一定要用心思,花功夫,基础打好了,对后面的班级管理有很好的帮助。
三、习惯训练无小事
“学校无小事,件件需认真。” 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更是没有小事可言。习惯的养成正是一件件小事中情绪体验的积累。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十分注重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学校的规定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促进的作用,我们坚持不懈去做。譬如,下课时关电灯,可以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学生离校时到家电话通知老师,可以使学生养成按时离校,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四、榜样的力量(教师、家长要做好表率)
首先从家庭教育来说,家长应该多和孩子沟通,自己做好榜样,比如我们职高生,很多家长在外打工,那么家长要经常和孩子联系,请老家的长辈给予关注,时常关心孩子,而不是一味给钱,其他不管。另外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如自己不赌博,教导孩子不能参于,自己不讲究吃穿,教导孩子要节约,自己尊敬老人,教育孩子也要尊敬老人,等等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孩子,所以家庭教育十分重要。
其次要从教师开始,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如要求学生守纪律、有礼貌。教师自己就要守纪律、懂礼貌,否则学生就不听你的。又如专业班女生喜欢打扮,那么班主任在批评教育后自己也要以朴素大方,干净整洁的仪容仪表给学生以榜样。所以最重要的是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才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凡是学生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在班内进行表扬,促进其互相模仿行为。并且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要与家长多进行沟通,一起想办法来解决。
五、持之以恒
养成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师生都应作长远打算。教师,须允许学生习惯形成有个过程;学生,须一步一个脚印,不要图快。师生须密切配合,老师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学生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必有成效。
六、协调学生的“知”与“行”
学生知道了要做什么,也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做起来时往往会因为主观的或者客观的原因而不能顺利地进行,这时就很有必要对“知”与“行”进行协调,注意调查、了解情况,及时给予指导,或与学生一道寻求方法解决问题。
七、鼓励上进,巩固习惯
为了使学生尽快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级可以建立一整套评比制度,开展文明小组、爱学小组、卫生小组的评比活动,组织班干部互相督促检查,每月做好总评一次。那个小组做得最好,给予鼓励或奖励,一步一个脚印,扣紧每一阶段,利用每一件事,用规范行为教育,每一位学生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也十分注意。对一些差生,教师只能关怀鼓励教育他们,不能疏远打击、冷淡他们,特别是后进生要注意从小事中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和刚冒出来的不良习惯,一旦发现就竭尽全力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不给学生重复不良行为习惯的机会。
常言道,三岁定八十。大教育家孔子云:“少年居性,习惯之为常。”而培根在《论人生》中便明确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6
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包括品德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及学习习惯。良好品德习惯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友爱同伴、爱集体守纪律、爱劳动、诚实勇敢。文明礼貌具体是爱长辈、老师,听他们的话;见人有礼貌地称呼,会说“请、谢谢”等礼貌用语;不打扰成人谈话,不随便要与翻弄别人的东西,经同意才可接受他人的物品,并致谢。友爱同伴具体是与同伴友好相处,懂得关心他人、谦让他人,会合作,乐意分享与帮助别人。爱集体主要表现在遵守集体规则。爱劳动具体是愿意做力所能及的事。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饮食饮水习惯、睡眠习惯、排便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主要包括:洗手、保持五官的清洁、正确使用手帕、保持身体清洁、保持环境整洁。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喜欢学习,对学习活动有兴趣,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地某一项活动;有正确的读、写、坐的姿势;会按照一定要求去翻阅图书,能爱护图书文具,会整理这些用品。对于这些内容和要求,家长应该熟悉与了解,以便于在家庭中教育培养。
二、当前家庭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上存在的误区
1、重智育轻德育
家长对孩子技能与知识的学习较重视,而对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意志力、坚持性、良好个性与性格的培养较为轻视。比如现在有许多家长在孩子没入园前让孩子学会念许多儿歌、故事,学写数字,而对在学习过程中需注重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一种意志力的培养、坚持性的培养,对后续学习起关键作用的非智力因素的品质培养没能受到重视。
2、缺乏理智的爱
有的父母认为只有一个孩子,一定要让孩子过的比自己好而对孩子倍加疼爱一些本该孩子自己做的穿脱衣、整理小被褥等自我服务劳动和简单的家务劳动都让家长包办代替了,养成孩子独立性差和害怕困难等不良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有的家长则对孩子宠爱有加,百依百顺,要啥给啥,造成幼儿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
3、教育方法不当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不必当真,遇事哄哄孩子就可以了,一旦孩子有所感觉,就埋怨父母,养成孩子不能正确对待事物的态度,使孩子对家长不信任,丧失了家长的威信,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及孩子的健康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另外有些家长则不适当的干涉、限制甚至惩罚孩子,当孩子做错事后,一味禁止甚至惩罚,但都不对孩子说明原由。我们常常可以看见,一边是家长禁止,一边是孩子依旧去做,不但使孩子不能改正反而慢慢养成恶习。
4、教育意识淡薄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事都是小事,不管也没啥。“我们小时侯没人管我们,长大了不也什么都会了?”以为树大自然直。有的家长则认为自己要学习还要工作,没有时间管孩子,对孩子放任无要求,缺乏教育意识。
三、家庭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1、以身垂范,给孩子作出榜样 我们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优良的品德,家长必须以人格育人格,以德育德。宋庆龄说过:“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给孩子以深远的影响”,家长要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影响孩子。如,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先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要求孩子不挑食,家长自己在孩子面前饮食不要挑精拣肥;这样,对于善于模仿的孩子来说定是受益匪浅。
2、为孩子创造实践自我价值的机会
父母要转变观念,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自主精神、对待孩子的生活起居,坚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独立行走、独立进餐、独立就寝等。记得新生刚来园时,许多家长不放心幼儿自己进教室,都要亲自送到教室。刚开始为了让幼儿有个适应期,也在情理之中。到了现在,除了特殊情况,我们都要求孩子自己走进教室。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家长可以鼓励他在家做小帮手如帮忙分筷子、洗自己的小手帕。有时家长不要表现得太能干,有句老话说得好“懒惰母亲,勤快儿”,家长要有意识提供孩子锻炼的机会。
3、注重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一贯性主要表现在家庭中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比如规定孩子起床、进餐、游戏、学习、看电视、睡觉的时间,开始孩子可能不习惯,有时遇上好看的动画片非要看下去,父母应坚持要求,不能退让,有的孩子因此会哭闹,家长可以不予理睬,进行冷处理,孩子感到哭也没用,慢慢也就接受了事实。所以,只有坚持要求,才能帮助孩子形成习惯,朝令夕改就难以如意。例如,今天要求孩子自己穿衣,明天为了赶时间上班又急忙帮孩子穿衣,后天又批评孩子不肯自己动手穿衣。家长的要求反复无常没有耐心,孩子自己穿衣的习惯是断然养不成的。当然,在放手让孩子自己穿衣时一定要教会幼儿正确穿衣的技巧,有困难时,家长可以帮助,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合理适当,不要太高。
一致性则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一致,特别是现在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更要注意祖父辈之间对孩子要求的一致。如果家庭成员对孩子所提的要求不一致,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听谁的好,还可能会使孩子养成不同的人面前说不同的话、做不同的事的坏习惯。如吃晚饭了妈妈要孩子把玩具整理好,奶奶宝贝孙子,说孩子小整理起来费劲,就包办代替,自己收拾掉了。吃晚饭了,孩子见一点点肥肉就吐掉,奶奶教育孩子样样菜都要吃才能保障营养,妈妈则怕儿子会发胖,就说算了算了,吐就吐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又怎么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因此,家庭中,家长应教育意见一致,即使有不一致的地方也不可以当着孩子的面暴露矛盾,而是私下进行沟通,取得一致意见。
4、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简单粗暴
有位家长说自己的孩子:这孩子真要把我气死了,天天都有家长告状,今天和小朋友打架了,明天用积木把小朋友打伤了,后天又用嘴把小朋友咬出血印了……这位家长很苦恼地说:“我都怕去幼儿园接孩子,真怕哪位家长来找我,打他,骂他,可孩子怎么就是不改呀?”这位家长的苦恼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要比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难得多,家长应从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开始。对幼儿来说,情绪是行动的动力,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到指责,孩子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加上家长的冷眼、厌恶、甚至是打骂,会激起孩子的不良情绪,产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为。但这样的孩子有时受了环境的影响也有想改正的愿望,希望得到家长的表扬,但做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因为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必须克制自己的需求,这种抑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时孩子往往表现的不会那么自然、轻松。如果家长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以鼓励、支持,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
5、家园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人生最早接受习惯培养的课堂,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是形成幼儿良好习惯的老师,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在父母为孩子喂奶、把尿、哄睡觉时,都有意无意地培养着习惯。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家长应该多与幼儿园联系,在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与做法上要与幼儿园保持一致,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是独生子女,而过分地迁就孩子,宠爱孩子,或者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长大了再严格要求也不迟,要知道,坏习惯一旦养成,改造起来远远要比塑造难。因此,家庭应该与幼儿园实施同步化教育,使孩子更快、更有效地形成良好的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7
一、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确实,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每一个父母都需要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引用一位名人的话提醒望子成龙的家长: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
二、让学生明确要养成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习惯是好的,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益处,哪些行为习惯是不好的,对自己或别人有什么危害,从而让学生改掉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
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经常地规范、强化、监督检查。先让学生熟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可以利用班会课采用以下一系列方式逐条逐条地组织学习:1读一读,做到读准读熟。2.背一背,做到脱口而出。3.默一默,做到牢记于心。4.议一议,做到明辨是非。5.写一写,做到批评与自我批评。6.评一评,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先进带后进。然后学校、教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规范、强化,并组织班委会、少先队监督检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优化校园文化氛围,创设良好育人环境
1. 建设学科教学阵地,努力把思品课、班会课和其它各科教学渗透作为学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主渠道。
2. 认真立足校园软文化建设的一批教育阵地,例如:国旗下讲话、班会、班级主题活动、校园宣传橱窗、校园广播、校外德育基地等。同时还要切实注重校园硬文化建设,让校园每一方墙壁、每一寸土地都具有教育意义。
3. 开展活动,寓教于乐。喜爱活动是学生天性,活动既能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又能使他们长知识、增才干,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活动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源泉与基础,是班级工作的核心内容,而富教于乐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教育方法。因此,围绕规范开展好活动,让学生在笑声中受到教育,在游戏中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在比赛中找到不足,逐步改正。例如:为了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开展“我是劳动小能手”系列活动;针对不尊敬长辈、不团结同学的现象,开展“这是你吗?”的讲座活动;针对学生中浪费粮食的现象,开展“粮食的抗议”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认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自觉珍惜粮食。
四、教师身先士卒,示范引路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由于教师比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自然视老师为学习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给学生作示范,严以律己、从我做起、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在政治思想、民主意识、文化知识、工作作风方面,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成为小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
例如:为了让班中同学做到不乱扔纸屑,见到纸屑又能主动拾起,在每次上课进教室后,老师就应该首先观察地上有无纸屑,如若发现,就应该走过去把纸拾起来,然后走到卫生角投进纸篓,再回到讲台开始上课。经过多次观察,就会发现在这一来一往中,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都集中在老师身上,不时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似乎所触动,长期以往,一部分人就会自觉地和老师一样去主动拾纸了。教师要始终以班集体的一员身份为班级服务,如扫帚倒了,桌子歪了,讲台脏了,等等,教师都始终主动亲自去做。我心中牢记着这么一句话:“与其说上十次,不如做它一次。”
除了教师必须有良好的习惯,给学生作出表率外,还要树立班级、学校的榜样,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学起,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形成一种自尊自爱、自我激励的动力。教师可以在学生中开展“身边的榜样”“我要向他学”“这样做才对”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学习对方的优点,鼓起超过对方的勇气,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五、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统一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知行合一的结果,但是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校内和校外,自己说的做的不一致的现象,校内是好学生,而在家里是“小皇帝”,这样发展下去就会形成双重人格,染上言行不一的恶习,必然会影响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教师要及时与家长联系,明确对学生的要求,力求做到要求一致,形成合力,不给孩子营造“小皇帝”的环境。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加强教育,督促检查,并认真做好子女在家的行为训练,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摘要: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行为的协调性不高, 认识水平低, 若不注意, 行为就有可能成为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习惯。因此,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阐述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以及让学生明确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并结合学校实际案例分析, 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 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规范,优化,协调
参考文献
[1]章永生.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课程学习指导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军.走进新课程[J].学苑音像出版社.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8
关键词:行为习惯;培养;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266-01
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我真切地感受到比喻的精妙。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班主任往往十分重视养成教育。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土壤,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一个良好的班风与学风的形成,是与班主任善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分不开的。
一 班主任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者
班主任是小学生的启蒙老师,是小学生文明行为的塑造者。孩子一入学接触到的第一位教师是班主任,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也是班主任。大的方面包括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指导、能力培养、文体活动等,小的方面诸如怎样正确背书包、怎样学扫地、怎样削铅笔、怎样摆放学习用具等,都离不开班主任的指导。凡是成熟的班主任都知道习惯培养的重要性,都非常注重学生文明素质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建设优良班风和学风的基础。每当接到新的班级,我与别人不太相同的地方,就是不去特别钟情于学生的分数,也不忙于去强化知识的传授,而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上,从要求学生的站姿与坐姿开始,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课堂上,要求学生坐端正,懂规矩,守纪律。学习上要求有了问题不忙于发问,而是先自己认真想一想;想了以后还不懂,再去问老师。这样反复训练,学生不仅提问的质量高,而且也培养了多思考的好习惯。在工作上要求学生做事有条理,从书包怎么放,作业怎么交,预备铃后干什么,等一一加以规范训练;要求学生每干一件事多应想想轻重缓急。在生活上要求养成讲究整洁卫生的习惯,我带的班要求每个同学要净化自己脚下的一块地方,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自己座位下的清洁。总之,我把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作为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工作,很多学生都从这项工作中终身受益。因此,小学班主任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最直接、最具体的引路人,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者。
二 班主任是班级养成教育的实施者
班级实施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班主任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严格管理,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在养成教育中,班主任要十分重视班级育人环境的建设。因为班级育人环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我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因地制宜,美化班级,办好班级黑板报和学习园地,设置图书角,搞好班级环境卫生,不断提高精神文明程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在舒适、安静、优美的班级环境中学习,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使班级环境对學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
三 班主任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示范者
示范是儿童最初和最基本的学习行为的方式。示范具有广泛性,榜样、形象甚至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构成了示范作用。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的示范作用,使养成教育能“可见、可学、可仿、可行”,班主任的行为、形象乃至人格对于学生具有重要影响。所以一个教师必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时刻检点自己,她应该感到,她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小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在成长中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喜欢模仿自己的老师。教师好的品质,自觉的道德行为可以为学生所效仿。小学生喜欢直观教育和形象教育,班主任本身就是小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在小学生心目中,班主任又是最可依懒的人,最应服从的人,班主任的示范教育对小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命令。因此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中,我都十分注意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言传而且身教,随时给学生以好的影响。 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先正己,再正人,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人师表,模范的遵守社会公德,文明修身。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工作中言于律己,率先垂范,处处以身作则。
孔子云:“子师以正,孰敢不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教育学生。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我坚决不做。用行动而不是用语言来证明,自己是值得信赖的良师益友,在养成教育中,班主任应成为小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解读 篇9
摘要:据科学研究,一个人的性格习惯一般都是在其2~5岁之间逐渐形成的。另外,幼儿时期是人们一生之中可塑性及学习能力都最强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时候。因此,培养幼儿拥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教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程。
关键词:行为习惯
幼教工作
教育
人们常说:六岁成习惯,十岁成自然。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不将自身一些不好的东西给慢慢改正过来,那么在人们六岁的时候就会将这些不良行为当成一种习惯,继而在人们十岁的时候则会将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当成很自然的事情。
对于幼儿园的教育事业来说,培养幼儿们拥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是一件极其重要且极具挑战性的事情。众所周知,幼儿时期的孩子们正处于人生中模仿能力较强的阶段,但因为其自控能力及分辨事物能力较差,所以很容易就会被周边的人或事物影响,进而会模仿并学习成人身上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而在幼儿园中,因为人数较多,加之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不一样,这也会给幼儿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增加新的不利因素。因此,想要培养幼儿们拥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爱岗敬业,学会平等、柔和对待每一个幼儿
幼师是继幼儿父母之后的第二人生导师,而幼儿在其6岁之前的所有学习时间大多都是与幼师一起度过。因此,幼师的言行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力。那么对于幼师而言,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专业技能是实施幼儿教育的基本要求。另外,由于幼儿的自控能力较差,所以幼师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耐心和爱心,学会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幼儿,尊重幼儿,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平等融洽的学习环境。
因为只有做到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发掘幼儿的内心世界,进而加强与幼儿间的交流,促进幼教与幼儿之间的和谐关系,为幼儿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做好铺垫工作。如:当一群小朋友在吃饭时东张西望,甚至影响到旁边的小朋友吃饭时,作为幼教的我们应该要多方面的思考该幼儿这种行为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先进行提醒或者说教等柔和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呵责。继而可以通过观察和聊天、做游戏、提问等方式加强与该幼儿的沟通,使之慢慢接受我们的教育方式及制定的一些规定后,慢慢进行改进,进而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
二、联合家长共育,以身作则共同做好示范工作 幼儿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的培育,更与其家庭的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必须要与幼儿的家长建立一个长期的联系,及时向幼儿的家长反馈幼儿在园中的动态,或者可以通过不同的平台给幼儿的家长发送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等内容的文章,提升家长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重要性,以此实现家园共育。
但是,在家园共育中,许多教师及家长均会忽略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幼儿在学习社会生存技能的时候,大部分都是依靠模仿完成,而他们最直接的模仿对象除了家里的大人,就是幼儿园的老师,甚至是其他外界人员。而且作为幼教而言,如果我们自身有很多不良行为习惯,那么幼儿势必也会在教育的过程中跟着我们学这些不好的东西。因此,幼教在对幼儿进行不良行为习惯教育的时候,必须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要求自己。同时,为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幼教必须要加强与幼儿家长的沟通,使之共同遵守,让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无处可逃”。
三、开拓创新教育模式,激发幼儿自我规范的意识 我们都知道,由于幼儿年龄及认知能力的限制,对待幼儿的教育不能采用像对待大孩子一样的教育方法和模式。那么,我们该用怎么样的方法和模式才能达到幼儿教育的最终目的呢?
经过多年的经验累积,我觉得作为一个优秀的幼教,应该是会聆听幼儿心声和需求的。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有很多幼教在内心深处都觉得自己是教师,自己懂得比幼儿多,总是觉得幼儿说的、做的都是比较幼稚,所以也从不知道幼儿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且大家也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幼儿们所说出来的话语,恰恰是他们都比较关注、需求和喜欢的内容。而我们只需要静下心来倾听他们的诉求之后结合幼儿们喜闻乐见的游戏等方式来将所要讲述或者教育的内容传达给他们即可,甚至还会达到不可思议的效果。而我称这种教育模式为:幼教师,就是我们所说的换位教育。
另外,采用这种“换位教育”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幼儿各自的优势,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语言组织等能力,并以此来激发幼儿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起到自觉规范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这也能为幼儿培养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出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注重细节教育,纠正幼儿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通常都是先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呈现的,比如:因为家庭破裂、父母不和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幼儿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轻微的暴力行为,他们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撕扯自己的衣服,或者是用脚踩蚂蚁;再比如说:因为祖辈溺爱和纵然,有些幼儿会在集中进餐的时候偷偷将不喜欢吃的食物丢弃在桌子底下或者是其他小朋友的碗里。而我们作为幼教而言,究竟要怎样才能制止这样的情况发生呢?
那么,我们就要学会善于观察,密切注意幼儿在园中的一切活动,关注细节问题,注重细节教育,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加强与幼儿的沟通,让幼儿的这些不良行为都能得到妥善合理的引导。
都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及良好品质道德的形成。而幼儿又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因此培养幼儿拥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国家幼儿教育工作成效如何的直接体现。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如何对一年级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篇10
1.强调坐姿。正确的书写姿势能帮助学生写好字,也有利于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学生形成正确的姿势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纠正,久而久之必能习惯成自然。教师的任务就是应该监督提醒,这需要耐心。
2.正确的执笔方法。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老师自己的执笔姿势要正确,以身示范。二是指导学生如何执笔并不断强化正确执笔的意识。这一点也需要耐心,小学生执笔姿势很容易变。在上小学之前,有些孩子就受到一些不正确的执笔方法的影响,改变起来也不易(如果这个孩子从没有拿过笔,你教起来就省劲)。教师上课时就要注意不断的提醒学生执笔的方法,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3.教会学生基本笔画的写法。目前孩子书写笔画以横平竖直为标准,不太讲究书写的艺术性,这一点并不好,虽板正,但缺少美感,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字的欣赏性就越来越差。基本笔画的讲解还是很有必要的,不要以为这是书法家的工作,我们教师应该掌握汉字基本笔画的写法。
4.教会学生分析字形。这个知识并不是仅仅让学生知道上下、左右、全包、半包等结构类型,更重要的是汉字部件在一个字中的大小、宽窄和疏密等书写技巧。小学阶段,教师要教会学生借助田字格合理安排笔画位置,这种训练不但能让学生写好字,还能使学生写过的字记得更牢。在这儿,我建议小学阶段全过程地使用田字格。
5.重视描红。现在书店中出现了很多描红字帖,而描红确实是学生练字的捷径。只要我们给他们选择好了字帖,让孩子坚持不懈地练习下去,他们会对汉字的书写有更深刻的认识。但在描红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一要靠上指导。很多孩子因为是描,所以容易表现得很轻率--有时速度快了,有时笔画书写很随意,经常不按原帖笔画结构书写,只把描红的数量作为练字的标准,经常出现比比谁写得多的现象,这种做法是要不得的。二是结合课堂教学中书写技巧的练习,引导孩子描红。采取“练描练”的形式,第一练是跟着老师来练,明白一些书写的技巧;第二描是跟着字帖学习,通过名家的字来感受字的书写规律,体会教师讲解的要点。第三练是上升了高度的练,在领会到书写的技巧后,进行自主地练习。
6.减轻孩子的书写负担。练字时,不要加重孩子的负担,这就要求教师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精讲多练。教师不要把理论讲起来没完没了,将重点指出,多让学生从练中体会。二是课下作业量要少。各科教师协调好,家庭作业要精选,学生作业评价更要看重质量。三是给学生合理安排练字时间,每天都要坚持练习,不要间断。但练字时间也不要太长,一般20分钟到30分钟为宜。四是深化“提笔就是练字时”的思想。让孩子每写一个字或是一个数字,都认为自己在练字,从而严格要求自己的书写。
7.教师写字要起到示范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学生的书写习惯,并及时地给予纠正,在不断的强化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不管你的字怎么样,都要一笔一画书写,而且把笔顺写对,把结构安排好。教师一定要耐住性子,不要随意板书。这一影响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切记。
8.组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不定期地组织一些小竞赛,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如“小小书法家”、“看谁写得最漂亮”、“谁写的作业最美观”等等,这些外显的活动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当孩子的字达到一定水平,我们可以安排他们欣赏优秀的书法作品,一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二是可以激发学生练字的欲望。
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在他们还没有一些自制力的时候我们必须给予帮助。我们也不要把每一个孩子都看作是天才,不同的孩子要区别对待,不断给他们自信心,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有耐心。
如何对一年级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篇11
关键词:道德习惯;养成教育;德育思想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小学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有助于他们基本道德观的成形,使他们进一步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习惯,从而终生受益。因此,怎样才能在小学阶段为学生道德观的成型打下良好基础就成了一个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要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之中加入养成教育的因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并使其受用终生。
一、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要从小事抓起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不要因为一件坏事是一件小事就不放在心上而去做,也不要因为一件好事是一件小事而漠视它。尽管一件坏事属于一件小事,可是它可以逐步侵蚀一个人的心灵;哪怕是做一件好事,都可以提升学生的内心道德水准。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学生上课不迟到、不旷课、不早退,不泡网吧,不在公共场所有不文明行为,不在楼道里追跑打逗,不能为了一些小事就对同学恶语相加,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不组织小团体,帮助学生建立他们自己的道德标准,天长日久,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事也是由诸多小事组合而成的,小事是大事的基础,因此想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就一定要从细节抓起,要教育学生出入随手关灯,见到地上的垃圾自觉弯腰捡起,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为有需要的人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在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不吝惜一个善意的笑容,这些其实都是良好的道德标准在细节方面的外在表现。
二、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要从低年级抓起
研究数据显示,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并不具備十分健全的道德标准,因此很多学生都存在道德观念不完整的情况。学生在这一点上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而且他们表现出来的方式和其他年龄段比起来也是大相径庭。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校期间都表现出了比较优秀的道德水准,可是他们在其他方便的表现却是差强人意。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公众道德问题采取一种漠视的态度,他们认为这与自己无关,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俗话说,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想要从根本上规范一个人的行为,就一定要抓住一个人的少年时期,这一时间段是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年龄段,在这期间对学生进行教育更容易帮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如果错过了这个关键时期,之后再进行教育,就会十分艰难,甚至很有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弥补。低年级的学生年龄比较小,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灵大多像是一张白纸,正确培养的话可以开出美丽的花朵。可是如果这一片净土或是这一张白纸被一些因素污染了,想要将其恢复原状就会困难得多了。如果学生在这个阶段形成了某些不好的行为习惯,那么想要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改掉则要付出更为巨大的努力。所以想要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一定要从小着手培养。教师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针对学生这一年龄段的特殊特点,紧抓最好的时机,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三、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要抓好学生的行为训练
英国的查·艾霍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拥有怎样的思想,也就会表现出怎样的外在行为;而有了怎样的外在行为,也就会形成对应的习惯;形成了怎样的习惯,也就会形成怎样的性格;拥有了怎样的性格,也就决定了会拥有什么样的命运和人生轨迹。”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如果想要形成优良的道德习惯,就一定要重视对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如果不加以训练,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对学生习惯进行训练,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不懈,因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坏习惯很有可能会最终毁掉一个人,因此教师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细小的问题,一定要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就加以纠正。一个人的习惯从根本上影响了一个人的性格,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过程之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习惯进行培养。
总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规范问题,不论发现了什么样的问题都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解决,要抓紧每一处细节,紧紧把握住最为关键的时期进行教育,严抓学生的行为训练。这样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标准的快速形成,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妮.浅谈少年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J].新校园(上旬刊),2013(10):238-238.
【如何对一年级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推荐阅读:
如何培养初中低年级学生良好习惯12-22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08-22
家长如何培养一年级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12-14
如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解读10-27
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07-09
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堂专心听讲的良好习惯08-20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05-21
音乐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论文12-25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