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创造力培养

2024-07-12

小学美术创造力培养(共12篇)

小学美术创造力培养 篇1

美术教育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美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 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 使其获得审美创造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提高艺术修养, 陶冶情操等。艺术史家奥班恩关于创造等于艺术的论断, 应该成为所有要建立的某种艺术观念的基础。然而创造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而是需要一点一滴, 潜移默化地渗透。

一、观察与感知

运用直观材料和直观手段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 以加深其对学习对象和理论知识的理解, 这是美术教学的重要方法, 它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能力和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观察在小学写生画、透视知识、明暗知识及色彩知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只有通过观察才能掌握物体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观察也是学生积累表象的基本途径, 在对学生进行透视关系初步认识的教学中, 首先要带学生到校内外去走走看看,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路旁的电线杆子, 远处的楼房和公路等。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他们初步认识到物体近大远小, 近宽远窄, 近高远低的现象。回到课堂后学生对课本中范画的透视现象和理论知识就易于理解和掌握了。此外, 在观察中还应注意几个问题:首先, 教师必须告诉学生不要把数学工具带入美术课堂, 意在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与测量, 养成独立观察的习惯。其次, 不能误入制图与数学逻辑的误区。学生画一片树叶, 第一感觉是树叶的大体形状, 第二感觉是树叶有尖尖的角或锯齿, 第三感觉才发现树叶有叶筋。我们不能要求小学生的观察像我们一样准确、全面, 只要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做到基本准确就可以了。

二、思绪与记忆

要调动学生的思维, 可以在课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 尽可能提供实物, 并激发学生对实物特征的思考, 还可以通过联系学生的亲身经历, 让他们思考, 从而对物体的特征记忆深刻。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画猫之前, 除了观察、感知猫的外形特点, 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家里养过猫吗?你观察过猫吃饭、睡觉的样子吗?你和猫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你发现了猫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思考的同时可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会各抒已见, 并引发对猫的各种情感, 学生有了情感, 记忆会更深刻, 这种情感运用到绘画中会使作品更有创造性。

在对儿童记忆能力、创造力进行培养时, 可利用课本中出现的儿童美术日记的形式。儿童美术日记是在儿童语言发展, 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得到较好发展时, 以日记的形式、要求儿童将这一天印象深刻的事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并加以简单的文字说明。这种形式新颖随意, 儿童易于接受。在儿童对一天的生活内容进行选择并加以描绘时, 既锻炼了儿童的思维力、记忆力, 又培养了创造力, 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三、想象联想与创作

联想是指人们从此一事物想到彼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它是一种迁移思维, 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去能使学生概念明确, 帮助其创作。比如, 在讲解色彩知识时, 教师不能单纯说一种颜色是冷色或暖色, 这样学生不易接受, 教师可通过对颜色的联想来让学生理解冷暖色定义。如:太阳和火焰给人带来温暖, 太阳和火焰又是红色或橙色, 我们就把给人们带来暖意的颜色称为暖色。通过学生自己联想, 加上教师的引导, 学生很容易理解冷色和暖色的定义。

联想还可以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升华。比如, 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一片树叶, 学生通过观察掌握了树叶的颜色、形状、特征以及画法, 这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这片树叶如果是侧面对着我们, 该怎么画?如果在有风、有雨的时候, 这叶子又是什么样的?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开动脑筋, 发挥联想, 又画出了各种不同姿态的树叶。联想不仅用在学生的绘画造型方面, 还可以用在颜色变化的教学中, 学生可通过联想, 掌握不同的颜色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变化。

联想还可以在添画、记忆画、想象画、组画、工艺设计中广泛运用,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比如, 教师可出一个命题的记忆画《美丽的田野》, 要求学生把春游中所记忆的画面再现出来, 学生都有春游的经历, 这样就可以将春游中的感情也渗透到画中, 这样的画就会更生动。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 教师可以将美术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想象力上。想象从本质上分析, 就是把感知到的形象与大脑中储存的现成图式进行改造、组合, 重新铸成全新形象的过程。在这一阶段, 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一部分表象, 教师要一边加强对学生观察与感知、思维与记忆的培养, 一边要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通过想象去创作。

1.要将美术课堂扩大, 经常带学生参观一些美术展览馆, 讲解作品, 介绍优秀画家。在课外举办绘画比赛及开展美术活动小组, 让学生热爱绘画, 让他们自己感觉到美术的广阔范围, 发现自己的美术才能, 激发其强烈的创作欲望, 培养他们丰富的情感, “情感在想象过程中, 犹如炼钢用的燃烧炉, 没有它, 就没有高温, 也炼不出优质合金”。

2.要带学生走出课堂, 广泛接触自然、社会, 让学生发现自然美和社会美, 这对提高他们的思维与记忆能力, 增加头脑中的艺术表象是非常有好处的。

3.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各类手工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旧的挂历、报纸, 让他们用手撕、剪刀剪、粘贴等形式, 将自己头脑中的表象表现出来;教师也可以命题, 如《未来世界》《漫游太空城》等,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去创作。

正如奥班恩所说, 创造是所有艺术的最终目的, 美术不仅仅是为了绘画而设置的课程, 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一些专业画家, 更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是广泛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各种行业。社会的不断进步, 是很多人不断创新的结果。美术课正是一门培养创造力的重要基础学科, 在小学阶段教师更要将美术课重视起来, 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 努力发展其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永久的概念: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在美术学习过程中, 激发创造精神, 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完善人格。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为了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也是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不但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 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其创造才能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 创造能力的培养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从观察与感知、思维与记忆、想象联想与创作等方面论述了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造力,思维创作

小学美术创造力培养 篇2

【摘 要】小学美术是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属于艺术类学科。强化美术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力,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下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要求。本文结合教学经验,从激发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亲身实践、因材施教四个方面,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造力;方法措施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加强学生的创造力教育,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如此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今后学习,更好地符合时代的发展方向。美术是艺术,对美术的学习不能墨守成规、千篇一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为准则,培养学生拥有较好的美术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一、激发兴趣,化热情为创造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甜蜜的牵引。成功的教育不是强制的灌输,而是通过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将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小学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样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对事物的看法直接而简单,心态往往“爱憎分明”。喜欢某个教师,连带着喜欢他的课程,反之亦然。因此,教学第一步需要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好状态。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鉴于小学生的年龄属性,教师在教学时,言语要大方、自然、幽默,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化热情为创造力。此外,还要注重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例如,笔者教学《流动的颜色》时,对学生说:“老师今天表演一个魔术,不用笔也能画画,同学们想不想看?”学生的注意力立刻集中起来。笔者用吹墨的方法,简单的“画”出一只小树。此时笔者观察到学生的兴趣很高,跃跃欲试。于是因势利导,教导学生进行创作。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展学生想象力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创作的作品,大多“风格一致”。许多学生的作品,只是简单的模仿事物的表面特征,缺乏形象、生动的内在活力。究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观察”不细所致。如何让学生乐于观察,认真观察并引发联想?相比较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件实物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多媒体技术为典型的现代电教手段,更有利于?W生“观察”,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媒体技术,集中图片、视频、文本、动画、声乐于一体。能有效的化抽象为具体,弥补学生生活阅历不足的缺陷,引导学生“俯仰高山、鸟瞰大地”。例如,教学《恐龙世界》时,笔者为学生播放了一小段“恐龙世界”的动画视频。以此“近”距离的欣赏、观看,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记忆效果,从而除去头脑中关于恐龙的模糊印象。观看结束之后,笔者没有要求学生立刻作画,而要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回味”,讨论关于恐龙的体态、动作、色彩等等。最后在学生创作的作品中,笔者发现学生有很大进步。许多学生已由简单的模仿表面特征,转成对恐龙形象、生动的描绘。一改之前千篇一律的现象,神态各异的“恐龙”跃然纸上。

三、亲身实践,让学生动起来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创造力需要天马行空,但并不等于胡思乱想;需要奇思妙想,但又不能脱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增强学生的亲身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之中有所得、所感、所思。教学中,笔者较为反对始终是“言语”描述的教学模式,凡属于方便携带的实物,笔者均会带入教室。以实物代替图片,多角度的方便学生观察。例如,教学《橘子》时,笔者将橘子展示给学生,问学生:“橘子的形状像什么?”引发学生的形体记忆,学生回答:“像太阳”、“像月亮”、“像皮球”、“像线团”等等。在观察之后,笔者将橘子递给学生,让学生用手触摸,通过触觉提高对橘子的感知。之后笔者将橘子刨开,让学生尝尝,以味觉的形式引发联想。如此“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的多维角度开展,远比仅仅观看图片效果更佳。此外,教学中还可以组织亲身实践的小游戏。在教学《泡泡飞呀飞》时,笔者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动手吹泡泡。在学生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泡泡的形态、颜色、飞行等。学生创作时,笔者鼓励学生运用夸张的手法,凸显泡泡飞行的千姿百态。

四、因材施教,促进全面发展

美术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如何做到因材施教?首先,可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划分。比如,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其他低年级的学生更强,也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而中低年级的学生,其形象思维则较为活跃,虽然审美观念模糊,但有浓烈的创造热情。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制定好相应的教学“倾向”,以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如喜欢表现,渴望表扬,争强好胜等),教师需要实施“鼓励性”评价方式,以保持学生的创造热情。教育大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开始阶段,潜力无限。笔者在教学中,就特别重视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对于学生的作品仔细检查,认真书写评语。其中线条的画法,色彩的使用,只要有可取之处都进行鼓励;而至于不当之处,则委婉的提出。

美术创作,即是一种精神与心智的集合。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力,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要重视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新颖、灵活、个性化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客观情况。结合生活、事例、故事、实物开展教学,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以活跃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高效、开放的创新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凤英.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0年02期

[2]吴章新.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2期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篇3

一、尊重儿童心理特征,转变评价方式

由于儿童理性思维尚在建构和完善过程中,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带有相当的直觉成分,他们的这种对客观世界的经验性把握,通过绘画手段表现出来,就是用色、用线、大胆、果断、单纯、不受对象约束,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产生极具抽象美的感性的直观的视觉效果。这正是儿童画的魅力所在。因此,我们不能大声惊呼更不能随随便便地给予批评,而应该静心下来和学生努力沟通,争取钻入他们的思想里,真正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也许他所表现的就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画面。在给学生作品鉴赏的时候,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基本功锻炼

一幅优秀作品的创作,对于画者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良好的观察力。在课堂教学中要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让学生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了解美就在我们身边。如教学《淅沥的小雨》一课时,笔者让一年级的学生提前观察生活中下雨时的情景,体验下雨时的心情,倾听下雨时的声音,欣赏下雨时的色彩美。从各种感官体验让学生去观察。由于学生准备充分,上课时回答妙语连珠,并且创作出一幅幅与众不同的作品。

任何创作都是建立在绘画基本功的基础上的,任何创造都离不开美术基本的技能技法,任何创造性的构思都必须通过具体和精湛的技法手段才能表现出来。基本技能技法为艺术创造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创造又是基本技能技法的运用和发挥,我们强调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不能对技法技能忽视,同时提倡将创造性的思维融入到基本技能技法当中,使学生在学习基本技能技法的同时,能够带着一种创造性的心态以及独特的视角和思维,去观察、体验、并以独特的具有个性的艺术方法表现出来。

三、要激发学生的想像力,為创作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人在感知客观事物和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美术过程始终离不开想象,想象是一种美术的重要能力,没有想象,就无法进行艺术构思,没有想象,就无法进行创作。创造和想象是密不可分的,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和条件,创造是想象的实践和再提高,是创造力的重要支柱。

创造性想象是指在想象中形成创造的新形象,是整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内容。而美术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更适于儿童发挥想象。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图片素材设置疑点,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训练思维。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它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教学《窗外的景色》一课时,绘画窗外的美景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但窗外的景色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是不同的。教师请学生闭上眼睛引导学生想象,同时播放美妙的音乐,让学生眼前出现一部天南地北、斗转星移的四季美景小电影,激发他们的想像力。

四、重视课堂教学

一方面,可以在教学环境教学手段上做文章,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情感随着情境的推进,于自然中进入角色,体验情境,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积极联想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创造力。教学《流动的色彩》一课时,笔者就假设世界上没有了颜色,让学生帮助寻找颜色,了解颜色的重要性。只出示三原色让学生变出更多的颜色来装点世界,这就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还让学生想象置身色彩的世界所见到的场景,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创造出一幅幅精美的绘画作品。

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多种电教设备激发学生创造兴趣,启发创造思维,发挥想像力,实现创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推动力,也是创造的基础。一位儿童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得以顺利发展,就会成为天才。”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利用音乐、游戏、故事来激发兴趣,还有搜集相关资料图库,增加知识量,开拓视野,培养发散思维,启发学生创造思维。

五、让学生在艺术作品中了解创作的魅力

每册美术课本最后都是欣赏课,同时其他课题或多或少提供了有关此课为主题的名画。我们也应该在欣赏领域大作文章,毕竟这些名画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画家的艺术构思和创作。讲授《万绿丛中一点红》一课时,让学生欣赏梵高的《自画像》,从中分析色彩的运用知识,体会艺术大师的创作魅力。像这种对学生有所借鉴、有所启迪、能发挥其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优秀美术作品应该作为重点进行讲解。

小学美术创造力培养 篇4

一、着眼创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现代教育改革着眼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课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儿童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教师可通过命题画、记忆画、想象画、组画等方法,并辅以“一画多题、一题多画、一画多想”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幅画是否优秀,创意很重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画面立意的思考。记得有一次,一位学生拿着几张作品给我看,我问他觉得哪一张比较好,他说不知道。于是,我指着“长颈鹿吃月亮上的树叶”那幅画和他商量,因为该画寓意深刻,主题突出:地球上的生态环境被破坏,长颈鹿只能吃月亮上的树叶了,号召人们要保护环境,这幅画好。我让他对地球生态环境再作修改,让立意更明确。结果,这幅画在市环保画比赛中得了奖。由此可见,一个好的创意是成功的一半。经常这样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品会更有创意。

二、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童年是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就美术课来说,想象力可以是人在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考一个画面的能力,也可以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和新画面的能力。它对儿童一生的创造力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工作中,因势利导,慢慢渗透。可以开展丰富的绘画活动,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如开展“快乐的节日”“我的爸爸”“会变的娃娃”“我的梦想”等一些主题绘画活动。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自由的创作环境和氛围,多启发多鼓励,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曾经有一位学生描绘了一幅家乡丰收图:一望无际的稻田里,爷爷用镰刀收割,爸爸驾驶收割机忙碌着。我启发他:“你不觉得还可以加些内容吗?”他想了想说“对了,还可以画上我指挥机器人收割!”后来这幅画也在“全国双龙杯”少儿书画比赛中得了奖。可见,在儿童的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合理评价,保护学生创作欲望

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过程中,不仅要激发儿童绘画的兴趣,鼓励儿童去创作、去表现,更要注重对作品的发展性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无好、坏之分,只有好与更好、优秀与更优秀可言。只要他在创作,教师都应肯定他。使每个学生对自己的作品都有自信心,勇于创新,让学生在作品中敢于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情感和态度。他们的画在成人看来也许很稚拙,但每一幅画他们都有这样画的理由。因此,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在激发创作欲望、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发展、创新精神等方面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评价儿童绘画作品时,可以采用儿童间相互评价,教师协助评价的方法。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画,相互交流、分享,这对于儿童的观察力、创造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十分有利。教师应尽量从正面协助评价,对儿童多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于作品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轻易加以否定,要多给儿童解释的机会,采取讨论的方式对待绘画中的不足。评价环节,教师可设计一些启发性问题:给大家讲讲你的画,好吗?为什么要这样画?你最喜欢这幅画的什么?如果你来画,你会怎样画?

除了丰富合理的评价语,还可采用各种适当的体态语,如跷起大拇指、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诚挚的微笑等,都能激发学生求知、创作的欲望,保护学生发展的信心,使学生得到认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总之,教师的评价要以促使儿童得到启发、鼓励和发展为目的,保护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欲。

四、动之以情,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和人的心理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都很低,他们喜欢什么就要什么,心里有什么嘴里就说什么。所以,在美术教学中,不能缺乏情感教育和培养。在小学生绘画中,情绪与情感在绘画中起决定因素。只有在情感智慧的带动下,才能深入地感受心灵的呼唤,激发小学生绘画创作的欲望。情感是智力发展的催化剂,只有培养积极情感,才能提高学生审美热情,才能激活学生连续创作的激情。儿童画画是用“心”画的,他们会全身心投入并把自己融入其中。教师也应用“心”去启发引导,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和忧愁,让孩子们乐意向你倾诉、与你交流。

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一把圣火”。儿童学习绘画不仅仅是艺术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创造力的激发。我们有责任为人类“智慧的圣火”加油,让它燃烧得更加旺盛。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背后的文化选择[J].教育探索,2012(04).

幼儿美术活动中创造力培养1 篇5

幼儿期进行创造力的教育和培养,对开发幼儿创造潜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创造力不是一种知识可以学习和直接传授,它是人类特殊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因此,创造教育应立足于在幼儿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如何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使幼儿去积极发现、探索、大胆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图像、表达自己的认识,这与创造性的教与学是分不开的。本文就教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更大地发挥幼儿的创造性进行阐述。

一、形象的贮存是创造的源泉

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常常留连于美妙的幻境,譬如:他们充满天真地把天空当成大海,把月亮当成小船,把树叶给小蚂蚁当摇篮;或者坐上蜻蜓“飞机”邀游天空,坐上海豚背去海底探险等等。然而,想象、创造绝不是凭空而来,是源于丰富的记忆表象,丰富的知识经验是创造想象的基础。任何创造想象都来源于原型的启发,绝大多数的发明创造是在原型的基础上,才创造出新事物新形象的。正所谓“生活是创造的源泉。”幼儿美术创作也一样,即使是想象画,也是以现实生活的形象作为基础的,构成画面的新形象只能来自于自己拥有的生活感受。观察,是幼儿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要途径。幼儿在观察中获得的知识越广泛、越深刻,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就越丰富清晰,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就越有基础。因此,形象贮存是幼儿创造力得以发展的源泉。基于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幼儿接触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的一切,获得深刻细致的生活感受积极地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发现生活与美术表现手法相关的事物。如:色彩、造型、线条,为美术活动积累丰富的经验。如在《秋的叶子》这一综合艺术活动前,老师先带幼儿观察秋天的自然景象的特征,运用观察手段,丰富印象,积累表象;带幼儿外出写生,加深幼儿对秋天的认识和学习表达美的感受.培养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感受生活,认识世界。

写生的过程,是幼儿观察、分析、理解、概括的过程,是对绘画对象的体会和研究。手、眼、脑的并用使孩子的智力得到了锻炼,性格和素质的培养得到了促进和帮助。孩子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观察和认识概括地表现出来,就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

二、激发兴趣,创设有利于幼儿创造的美术环境。

美术环境指向幼儿提供的自由欣赏与创造的外部条件,让幼儿于不知不觉中受到美术的教育。活动室是幼儿活动、生活的主要空间,它的布置对幼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展示幼儿智慧和劳动成果的大舞台。所以,在教室里,我总会留出大部分的空间给幼儿,让他们自由设计、装饰、粘贴。例如:在“认识恐龙”的主题活动中,通过家长与孩子们一起收集、张贴、摆设各种与恐龙有关图片、资料,向幼儿形象系统地介绍了恐龙,让幼儿感性地认识了恐龙。教师又将幼儿带来的恐龙玩具组织了“恐龙乐园”的游戏,又用各种形式的表现手法来刻画恐龙,面对生动有趣的活动,幼儿表现出了极浓的兴趣,参与意识非常强。而对陈放的作品,幼儿更是投入了热情的关注。长此以往,幼儿不仅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了一种亲切感、认同感,而且也培养了幼儿的责任心。尤其重要的是,在创设活动场地、收集的各种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创造精神和意识。

三、改进教法,使幼儿创造美

在创造性美术活动中采用什么样的教法使幼儿创造性的学习知识和技能并积极投入创造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活动中一定要实施有利于创造的方法。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启发、诱导创作激情

为了摆脱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根据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将游戏融入美术活动之中,使游戏与美术创作紧密结合。皮亚杰曾说:“儿童不能象成人那样有效的满足他个人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

反,却使现实被他同化,这样的活动领域就是游戏。儿童进行的游戏很多,绘画也是这种游戏的一种方式。”在美术活动中我较多地运用诗歌、故事、猜谜语、做做玩玩等游戏,使幼儿获得愉悦,新奇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意想。如《小狗找工作》这一活动中一开始便以语言故事导入:小狗乖乖想找一份工作。一天,他来到一家面包店,做了一只又大又香的大面包。可是面包太大了,谁也吃不下。他离开面包店来到了餐具工厂,做了一只又大又圆的大盘子,可是盘子太大了,小动物们都不喜欢,他只好离开工厂,走着走着,突然听到“嘀咕咕”的声音,原来是小猫幼儿园的老师生病了,小猫正吵着要老师呢。小狗乖乖想, 我去试试做小猫的老师吧!幼儿被故事深深吸引,积极地参与设想、讨论,活动结尾教师根据幼儿的作品编成故事结尾,整个活动完整有序,幼儿时而着急,时而兴奋,时而欢歌,他们完全沉浸于游戏之中。

(二)共同讨论做画方法

一般美术活动均以教师出示示范、讲解范例、幼儿创作、评价为一个模式,而让幼儿这一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讨论创作方法,则真正发挥了幼儿的独创性与积极性。

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活动的不同阶段,就会对幼儿的具体创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

A:创作前的讨论 :

目的是以幼儿的角度让他们来了解操作内容,操作材料及操作方法。这种讨论主要伴随着对范例和演示活动的分析进行。如“好伙伴”活动目标是让幼儿学习画人。教师并不急于出示范例,而是请幼儿上来演示:谁会画人?教师则根据幼儿的演示组织大家讨论:请大家看看人还缺少什么?幼儿在讨论中了解了人的外形特征,各部分位置。由于是让幼儿演示,演示的作品更能让幼儿接受,幼儿在创造新的图式时变无拘无束。就以幼儿画人的鼻子为例,多种不同的造型比单一的形状更富有童趣,更显现出孩子的个性。

B:创作后的讨论:

目的是帮助幼儿将他们在创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予以整理、归纳,从而获得更新的信息。如在活动结束时让幼儿讨论:哪张画颜色搭配的好,为什么?怎么搭配会更好,这张画和其他画有不同的地方,你觉得什么地方可以学的?

C:创作中的随机讨论 :

这种讨论富有针对性,它能完善和补充教学过程,能引导幼儿更有效的创作。如教师在巡回中发现幼儿构图呆板,所画图象在一条直线上。教师便随即选取两张作品(其中一张有前有后,一张为一个平面)组织幼儿随机讨论:你更喜欢哪一张?你能让自己的画也变的好看么?怎么变?引导幼儿在后面或前面添加图象,使画面更丰满。总之,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宜采用不同的讨论形式,使幼儿有更多的创造思维的机会,促使幼儿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四、以正确评价巩固幼儿创造兴趣

1.理解幼儿作品的特点

由于幼儿的认知、情感、视觉、动作技能等与成人不同,故幼儿的作品表现也与成人有着质的区别:如幼儿画的人所戴的帽子或撑的伞,常是漂浮在半空的,画的衣服常是透明的,画的桌子常是四条腿向四方撒开的,画的烟囱则常与倾斜的屋面相垂直的;常将一些无生命的物体,赋之于生命,给不会说话的物体具有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按自己的理解去夸张和取舍;经常采用一种符合主观愿望的方法,力图把不同角度,不同时空,彼此无关的东西统统画在一起等,这些都是幼儿稚拙的表现。这种天真无暇、带有许多主观、不合理的形式,但是,幼儿画的每一根线条、形状和色彩都传达了幼儿的思想和情感,每幅画都充满了稚趣,充满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没有那种概念化、模式化的东西,或者模仿成人画的痕迹。

2、尊重、保护幼儿的作品

正由于幼儿的画有如此的特点,所以我们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对幼儿的每一件作品都给予肯定的鼓励,从不对幼儿的作品轻易地作一概的否定,或简单地以“像”与“不像”或以成人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幼儿的作品,记得在一次自愿画活动中,有一位幼儿把画面涂得黑

黑的,在黑黑的画面上还夹杂着许多红色的物体和一些不象样的形体。初一看真是乱七八糟,不仅擦脏了画纸,还划破了画纸。然而当我走近他旁边时,他却兴奋地告诉我:“老师,这是我画的恐龙时代,恐龙们为了挣夺恐龙蛋展开了战斗,这是剑龙与翼龙在搏斗,这是三角龙在保护它的孩子小三角龙,这是„„”。我完全沉入了幼儿津津乐道的讲解之中,这就是幼儿有声的思维,其中充满了想象和丰富的情感,老师不能责备他画的零乱,不能指责他画面脏,更不能呵责他停止作画,扼杀孩子天真的情趣。对于这样的想象,我们要给予鼓励,同时对他的构图与用色提出一些要求,这样既没有扼杀幼儿的创造、想象,又在技能、技巧上有所进步。

小学美术创造力培养 篇6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造力培养;途径分析

一、与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创造力培养的相关概念辨析

1.小学美术

小学美术课是在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当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在以往的经验当中,很多人认为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是游离于主课程教学之外的一种补充性的学习,因此从教学的重要性来说,并不如语文、数学、英语那样重要。这是从根本的定义上对小学美术课的教学进行了曲。事实上,纵观小学整个学习体系的构建我们发现,在人教版教学大纲当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是一以贯之的要求。在培养小学生上述能力的过程当中小学美术课所能够承担的重担与语文、数学、英语这样主干课的教学相比是同样的,同时,由于小学美术课教学内容图形化的特点,其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方面,甚至具有其他科目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2.创造力培养

所谓创造力的培养,事实上指的是小学生基于现实生活的基础,通过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对周边的生活环境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创造性的思维的取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的小学生由于自小生活的空间范围比较小,家长和老师对于小学生的成长也施予了更多的保护,因此对于当前的小学生来说,接受创造性思维培养途径还是比较受限的。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体制当中,英语、语文、数学为代表的主干课程都会要求小学生对课程的内容进行熟练性的理解和操作,而这种不断的重复的熟练性的教学,会让小学生在不断的重复做题的过程当中失去创造的兴趣和能力。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在小学美术课的课堂上对小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进行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美术这门课程并不是孤立于其他科目之外的所谓副科,而是与数学、语文乃至其他的科目息息相关的一门课程,通过美术课的学习,培养和建立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助力数学的学习,也可以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建立基本的审美能力,而这些都是学生在今后的求学生涯当中获得长远发展的保证。

二、美术教学视野下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几种途径

1.创造良好的作画环境

良好的作画环境,可以让小学生在比较安定、和谐的环境之下进行更好的创作。而这种创作,正是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培养自己审美创造能力的基本途径。在这里,良好的环境并不单单指学生作画场所的干净、整洁、和谐,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在其作画的环境当中感受到艺术的氛围,能够在观察和体悟环境的时候,内心产生创作的灵感。

教师可以建议学校为绘画课堂开辟专门的教室,由美术老师来负责设计教室内部的布置,力求从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角度来设置教室,具体的操作上,可以打破以往文化课教室当中单人单桌的僵化模式,让学生在教师当中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位置,并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走动,在这样宽松、安定、和谐的环境下作画,可以让学生在更放松的状态下集中注意力,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绘画当中,也就可以让学生在全神贯注地绘画当中使自己的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例1:在进行《后羿射日》这一课的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在专门的绘画课教室里,贴上有关后羿射日的相关连环画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连环画所表达的故事内容来展开自己的想象,从而进行绘画创作。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外部条件的设置是为了帮助学生内部潜能的开发,在进行小学美术课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最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具有自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使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当中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思考相关的问题。

例2:在进行《画花朵和树木》这课的教学的时候,就应该在课堂之前引导学生去思考,生活当中在哪些场景和哪些场合当中曾经看过花朵和树木,引导学生去思考,并且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进行花朵和树木的想象,以此来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改革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以往的小学美术课的教学评价当中,对老师和学生的评价都是用学生书画作品与实际物体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学生的成绩,并以此来估计老师的教学成果。在这里,教育工作者走入了一个误区,就是认为美术课也像语文和数学课那样是一个僵化的教学过程,没有认识到美术这门课程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的意义和价值,在评价小学生的美术课成绩的时候,应该将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加以考量。

例3:在进行《画小轿车》这一课的教学过程当中,学校和老师并不应该仅仅考量学生小轿车作品与实际的小轿车的相似程度,还应该考量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的用色和背景展现,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创造性思考。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推行,小学生美术课的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当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帮助学生在小学美术课上获得更多的创造能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能力和技巧,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当前的小学美术老师一定要着力改变以往的教育教学方法,尝试用新的方法和手段、采用新的思路来进行小学美术课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小学生美术创造能力培养初探 篇7

小学美术课堂设计的不合理导致了学生创造力发展受到了束缚。首先, 小学生的美术课教学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室空间内进行美术的学习不利于小学生自由地进行想象和发挥, 沉闷的教室只会让孩子感到厌烦;其次, 国家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美术教材, 全国各地的小学使用的都是这一套教材, 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风俗人情和文化习惯差异较大, 这使得美术教材不能完全适应各地区、各学校和每个学生的具体要求, 这就影响了孩子的创造力发挥空间;美术教学模式一直没有得到改变, 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依然受到教师的主导, 发挥的空间很小, 教师注重的是美术技能的培养, 通常会让学生进行画作的临摹, 学生没有发挥创造力的空间。学生临摹出来的作品常常没有神韵, 形似而神不似, 使得美术教学变得呆板、无趣。

小学美术课组织美术活动的时间有限。小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离不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小学生可以接触到自然风光、社会百态, 这样他们脑中有了对大千世界的直观映像, 这样他们才有了进行创造和创新的素材。但是, 小学美术课相对于数学课和语文课来说, 课时已经很少, 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让教师组织美术活动。教师即使组织了教学活动, 活动的形式也比较单一, 大多是绘画的创作, 没有其他的美术创作形式, 这使得美术活动对于小学生创造力的激发力度也是微小的。

小学美术教师本身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的缺陷。中小学的老师认为自己的教学任务就是打好学生的学习基础,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技巧, 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 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教师的任务就完成了, 创新基本不在中小学教师的考虑之列, 小学美术教师也是如此。加之小学美术学科相对于语文和数学学科来说, 重要性不高, 课时比例很少, 不受到学校的重视, 美术教师更加没有创新的动力。目前, 大多数美术教学都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满足于教导学生的绘画技巧这个教学层面, 教学观念陈旧又根深蒂固, 这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大隐患。

二、小学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

首先,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设置有趣的课堂导入, 设置疑问激发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 激发小学生创造的欲望。比如说教师可以用泼墨的方式开始课堂教学, 泼墨就是把墨泼在纸上进行绘画的一种方式, 小学生会觉得这种绘画方式很有趣, 跃跃欲试, 积极参与, 但是经过实践, 他们会发现泼墨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泼在之上的墨还没有动就已经滩成了一团, 形成一个很难看的饼状物。这时候小学生就会产生疑问, 老师是怎么做好的呢?我把墨泼成这样还有什么补救措施吗?这时候教师适时引导, 让他们在这团黑乎乎的东西上添上几笔, 看能不能画出别的东西, 小学生受到启发, 将泼在之上的墨团天上几笔, 花了一只小鸟出来, 这对于他们创造力的发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一幅画好基本场景的画作, 流出足够的空白让小学生自己发挥, 让他们大显身手, 各展长才。比如说, 教师可以画出一条河, 让学生将其他的场景补画出来。有的学生给河里添上小鱼和小青蛙, 有的学生在河边画上小草和小树, 有的学生在河上画了一座桥, 每一个学生添加的场景都不一样,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在学生争相创作的过程中, 创造力被激发, 小学生的创作欲得到满足, 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另外, 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去欣赏名画, 引导他们去观察名画中的场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美术作品的欣赏, 它能够帮助小学生去感受名画的魅力, 领域名画的内涵,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名画一般凝聚着作者的情感和心血, 展示了作者要表达的绘画艺术, 是绘画者本身对于世界精心观察和体会的结晶, 通过名画的欣赏, 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视觉素养, 改善自己的观察力。比如小学美术教师可以以齐白石大师的巨作作为观察的素材, 齐白石画出画出虾躯干灵动、透明, 须子鲜活、惟妙惟肖, 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吓在池塘中无限的活力和生命力, 这种神韵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就练得出来的, 齐白石本身也观察虾数十年,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才画出虾的神韵, 这样的故事可以给小学生很大的启发, 他们要创作出美好的作品就要学会观察, 坚持观察, 在观察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方能获得成功。

总之, 小学美术教学应该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 改变教师上课死板、无趣的现状, 给小学美术教学足够的重视, 在课堂上进行有趣的课堂导入, 设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添补画作空白, 使学生有机会进行创造力的发挥。教师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创造的源泉, 小学生只有耐心观察, 才能获得创造的灵感。

参考文献

[1]黄云芬.在美术活动中尽显孩子创造力[J].大成美育, 2010

[2]小学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小学美术创造力培养 篇8

众所周知, 对事物的兴趣是激励学生创新的先决条件, 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为创新奠定了思维基础。如果学生没有丰富的想象能力, 也就无法产生新的思想结晶, 也就无法有创新的动力和思想。因此, 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用想象促进创造, 确保学生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充分地展示自己。那么,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来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呢?

一、运用新鲜、有趣的美术作品激励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表现欲望

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推动力, 在美术课堂中只要学生对美术知识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美术知识, 最终获取更加丰富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在接触和欣赏那些美术作品时, 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利用自己的想象能力来塑造更多的形象;在接受生活中那些富含美的事物和画面时, 也会运用美术的知识加以整理和处理, 创造出更完美的作品。同时兴趣也是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的基础, 对美术知识的兴趣能够推动学生更好地从事美术知识的学习以及美术作品的创作, 从而在美术创造中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思维想法、欲望和热情。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我们教师要善于运用那些本身充满乐趣的美术作品, 再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推动学生去感受世间事物的美, 并且对这些事物产生一定联想和想象, 激励学生不断地探索和学习, 对美术知识和作品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学习《学画中国画———梅花》时, 我用投影仪播放了一些梅花在寒冬时节, 大雪纷飞的环境中盛开的场景。学生在观看之后都为梅花的这种精神所震撼, 从而产生了丰富的联想, 也跃跃欲试地想要通过自己的画笔来表现梅花这种不畏惧寒冷的精神。于是, 我就借助学生的这种高涨情绪在黑板上示范性地讲解画梅花的技巧和方法, 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 学生就在我的组织和引导下开始作画, 通过自己的画笔来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梅花, 把自己脑海中的梅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做, 不但顺利地完成了这节美术课堂的教学任务, 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精神完美地表现出梅花的特点。

二、美术教学中要不断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促进创新意识的萌芽

黑格尔曾经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丰富的想象, 而想象本人就是一种强大的创造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中, 教师要利用教学内容和形式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开动自己的脑筋去无限的想象, 在美术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想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知识是有限的, 想象能力是无限的, 它包含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者社会的进步, 是知识进化和发展的源泉, 因此想象力要比知识更加重要和关键。”而我们所面对的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十分丰富的年龄阶段, 他们常常会想到大人无法想法理解的事情或事物。为此,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丰富想象, 让他们自由联想和发挥, 从而创作出更加唯美的美术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要轻视每一个细小的环节, 说不定就是这些小的细节就会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高, 思维得到发散性的发展。只有在小学学习阶段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才能够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起到促进的作用。想象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事物模型的基础上展开的一种智力活动, 它与创造能力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当学生的想象能力越丰富的时候, 创造能力也就越强大。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不要以为学生年龄很小就采用那些管制性的教学方式, 这样不但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而会适得其反。为此,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想法, 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想象能力, 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中的美意所在, 引导学生进一步的联想和想象, 从而使学生产生创造的欲望。

三、善于改变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传统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总是一笔一画地传授给学生绘画的方法和技巧, 让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指示去绘画, 也就是照猫画虎的教学方式, 最后看谁画的像谁就会得到教师的夸奖和较高的评价。教育教学改革之后, 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美术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美术知识, 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 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此, 现代教学课堂中, 教师要强调引发和诱导学生, 通过自己的内心感受、想象和情趣等因素来自由自主地画画, 运用自己的美术知识和绘画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观念。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给学生呈现更加直观和形象的知识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很多高端技术产品被教育行业所采纳。我们美术教育也要更快地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要在课堂教学中多加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 来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多媒体教学能够图文并茂地展示美术作品, 更加形象和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美术知识, 易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激发, 顺利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 培养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浓厚情感, 为学生的创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 多媒体教学也会给学生营造一种十分活泼、轻松的学习环境, 能够让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的艺术想法, 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及提高。

小学美术创造力培养 篇9

一、注重情感体验, 唤醒创造灵性

小学生天生具有艺术潜能和自发的艺术创造行为, 它是不由自主的一种自我表现和内心的表露。不难发现, 在学校的沙坑里, 有学生专心致志地在构建“地堡”“桥梁”等, 他们三三两两地在一起捏泥土、玩沙子、搭积木;在黑板上、墙壁上经常可见到用笔大胆、形象稚拙的学生艺术作品。还有些学生喜欢拿一张纸涂涂、画画、撕撕、剪剪、贴贴, 虽然简简单单、寥寥数笔, 却也妙趣横生:有长胡须的神仙, 有面目狰狞的魔鬼, 还有面容夸张又不乏可爱之处的动画形象……

既然学生世界是丰富的, 那么教育就不能单纯是一种“塑造”、一种“改变”、一种“授予”, 它更应是学生潜能、灵性的“激活”与“唤醒”。这些潜在智慧与学生的情感天性相互交融, 共同构成了学生自我成长的取之不尽的资源。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教师就应充分激活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 带着与日俱增的主体意识投入学习过程中, 使自身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

(一) 以形象激起情感体验

情感是创作的原动力, 情感体验是作品的生命力。一部世界名著、一幅世界名画, 不是人人都能领悟它的意蕴、体会它的情感、欣赏它的美之所在。而作品是作者情动于中、溢于言表的产物。如果不能领会作者的感情, 就不能说真正读懂了作品。[2]209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抓住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促使学生由情感的浮浅性向稳定性和深刻性发展, 丰富学生的高级情感。

人的美感是建立在感觉基础上的。学龄期的儿童更是以视觉和听觉为主去感受的, 要让他们感受到美, 就必须在他们眼前充分展示审美对象的鲜明形象。[3]“生活中的线条”是一堂绘画课, 为了增强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表现美的欲望, 教师首先让学生欣赏精心挑选的图片, 从而使他们体会不同线条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平直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地平线、水平的湖面等, 有静止的感觉;弯曲的线条, 会使人联想到波涛翻滚的海面、蜿蜒的河流等, 有运动的感觉。接下来, 教师组织学生欣赏大师的作品, 使学生对线条有更深入的美感体验:他们发现吴冠中水墨画中的线条有粗细浓淡, 这样的线条盘绕在一起表现出大榕树的苍老;梵高用圈圈扭曲的线条表现天空中的云层, 显得很不安定, 富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学生从中体会到:不同的线用在不同的画中会带来不同的效果, 这就是线条的魅力。最后,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线条表现静止或流动的画面, 学生在创作中也都能较好地运用线条的长短、曲直、粗细、疏密等变化来表现不同的人或物, 顺利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 以相关的生活经验唤起情感体验

以相关的生活经验唤起情感体验, 使受教育者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 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理解美术作品的深刻意蕴。因此, 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紧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 以有效地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喂, 你好!”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电话。事实上, 随着科技的发展, 很多学生家里基本没有电话了, 电话的概念在大多数学生头脑里仅有大致印象。为了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首先让学生看一看生活中不同造型、不同质感、不同创意的电话机;然后, 教师让学生摸一摸电话这一实物, 使他们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电话的实体、了解不同电话之间的区别;最后, 教师让学生通过绘画认识平面上的电话与生活中的电话的区别及联系。这是典型的生活实践学习活动, 在学生感知觉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他们思维和情感的体验, 使他们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 然后再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来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提升认知思维, 从而使他们获得创造与愉悦的体验。

(三) 以活动调动情感体验

美术课程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自身体验,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 要求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210因此, 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和情感, 让他们在美术活动中体会成功、享受过程, 从而唤醒创造灵性。例如, 美术活动“吹泡泡”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塑料袋来做泡泡, 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又如, “画感觉”一课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触摸凉凉的泥、用耳朵听噼里啪啦的烟花声、用眼睛看五颜六色的火光、用嘴品尝酸甜的跳跳糖等, 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快乐、建构知识。

二、凭借情境操作, 激发创造潜能

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通过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 让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积极投入美术活动中, 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具体来说, 美术教师可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 强化工艺的实体性操作, 尽情展现创造天赋

对于儿童来说, 艺术创作往往是从无意识的动手实践中开始的。学生在玩沙的不经意过程中, 他首先感兴趣的是这种活动。活动次数多了, 他会发现沙子可以堆成房子等建筑。于是, 从简单的玩沙到堆砌成建筑, 再到尝试塑造出更有个性的立体作品, 这一系列探索使玩沙活动变成了既有一定审美性又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造型活动。学生的这种活动本性决定美术教学应顺应三维特性。因此, 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加大工艺制作的比重。在工艺制作中, 创造冲动往往是在实践操作中产生的, 如在游戏中用剪刀裁开纸和布;捏粘土而改变其形状;将水果组合、切割、穿插变成一件艺术品。这些工艺制作是三维空间经验的表现, 是关于触觉的表现, 有益于激发学生内在的艺术潜能。因此, 笔者常带领学生去南通纺织博物苑, 让他们感受手工织布、制作扎染;带领学生到南通蓝印花布馆体验刻板、刮浆、染色等工艺;和学生一起捏泥塑、学陶艺;等等, 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尽情地表现着自己的创造天赋。

(二) 突出绘画的想象性操作, 自然显现想象本能

学生从最本真的操作中得到审美的满足后, 会迅速转向二维的艺术表现——绘画。在美术教学中, 绘画分为写生和想象两个领域。而写生一向受到重视, 因为据说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绘画技能。实际上, 想象画比写生画更趋向于主观心灵的表现, 而不是客观的再现。学生的想象画更是一种心灵感受与情感体验的表达。因此, 我们有理由认为, 儿童绘画教学应突出想象画。学生在绘画中常常乐意将他们的心愿画成一幅幅充满幻想的画:蚂蚁的世界有高楼林立、有商店、有公园……学生的想象力奇特美妙而又丰富:小猫爱踢球;青蛙成了水中的“环保小卫士”;小朋友在白云上看书, 蓝天成了他的家。教师在绘画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这一特征, 突出绘画的想象性操作,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三) 凭借必要的符号性操作, 乐于呈现发散性思维

美术活动似乎是重二维或三维空间的具体操作活动, 文字、概念等抽象符号在美术中的表现较容易被忽视。而事实上, 书与画、图与文、美术与数学以及自然学科的关系极为密切。美术教学中, 借助必要的符号操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例如, 大多数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板书的文字表示出极大的兴趣, 喜欢记住这些字;在美术活动中, 总有不少学生请教师在他的作品中用文字表达一定的意思。美术教学中的“看文作图”实际上是语文课中“看图作文”的翻版, 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如, 过去美术课中的“六面体”往往从本学科特点出发讲究形体、结构、光线、明暗、透视、比例, 教师在讲授这一内容时若结合数学课中有关正方体、长方体的知识, 要求学生根据物品的大小制作小纸盒 (“小礼盒”、椅子设计等) , 会加深他们对六面体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小纸盒添加于不同的场景, 创作出新的画面符号,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相信, 这样的美术教学一定能更好地实现情感与认知、再现与表现、知识与能力、智能与审美、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结合, 最终有效促进学生艺术潜能的发展。

三、运用多种策略, 养成创造思维习惯

任何思维, 包括与美术密切相关的创造思维, 都不是可以直接由教师传递给学生并由学生完全接受的。不过, 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然后依靠学生自己在经验中摸索、体悟和积累并将这种摸索和体悟进行内化, 从而逐渐养成创造思维习惯。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策略, 使学生经历创造思维的过程、感受创造思维的特质、观察评价创造思维的不同阶段, 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创造品质得以形成。

(一) 专项训练的策略

美术学习中, 学生应体会到感性、理性和悟性三种感应层次。感性是直觉思维, 理性是逻辑思维, 它们是一个物体的两个方面, 而悟性是两者升华后的产物。由观察想象到创造思维的闪现是一个开悟的过程。那么, 打开悟性之门是否应该有一把金钥匙?答案是肯定的。在绘画教学中, 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直线性想象阶段;中级阶段——自然联想阶段;高级阶段——灵感思维阶段。

以《小蝌蚪找妈妈后续》主题画创作为例, 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表现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在后续中会想到与小蝌蚪在某一方面有共性特征的水生物, 如海星、小丑鱼等。这是直线思维习惯, 只能想象到事物的一般关系和直接关系, 因此属于初级阶段——直线性想象阶段。有的学生想到小蝌蚪遇到游泳的孩子们, 然后由孩子们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这是曲线思维, 能想象出事物一般关系之外的特别之处, 是思维想象的一种升华, 属于中级阶段——自然联想阶段。有的学生就会想到小蝌蚪遇到了小鸟, 小鸟用气球带上躲在荷叶水滴里的小蝌蚪, 最终找到了它们的妈妈;有的学生想到小蝌蚪遇到水中的小精灵, 小精灵施魔法使它们梦到了妈妈的模样, 从而顺利找到真正的妈妈。诸如此类的奇思妙想, 才是创造思维的高级阶段——灵感思维阶段。美术教师要做的就是根据不同学生创造思维习惯的特点设置相应的训练目标。

(二) 多维活动参与的策略

美术课需要改变教师机械地讲、学生机械地听的传统授课模式, 开展综合性、多样性的实践活动, 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 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和情感, 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思维在多维活动中得到提升。

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的美术教师善于通过多样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习惯。在学校“冬天里的为什么”主题性大单元活动中, 美术教师参与到学科教学, 围绕“冬天”这一主题, 结合美术学科语言符号, 编写了大单元活动美术学科读本, 设计了诸如“雪花剪纸”“立体雪花——手工”“创意雪人”“冬天的松树——彩塑”“冬天的故事——绘本”“冬天的色彩”等多维课例, 这些课例的设计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在美术社团里, 陶艺社团、剪纸社团、版画社团、沙画社团、色彩社团等的成员大都是美术基础较好的学生, 这些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要比其他学生强, 他们的作品经常被作为“范画”;他们也经常做小老师, 用自己的思维去影响同学, 有时发挥的作用比教师还要大。

(三) 档案袋评价的策略

这里的档案袋评价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思维习惯、创造思维过程等方面的评价。这种反映学生创造思维形成过程的学习成果是美术档案袋评价应当特别重视的方面。这里的评价一方面需要教师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创造思维动态, 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美术档案袋中记录着学生的种种反思, 如什么地方做得最有创意、什么地方可以改进、怎么做能获得更佳效果等。这些反思也是创造思维习惯的一个环节。可以说, 当美术档案袋评价得到合理运用时, 档案袋就为学生创造思维习惯的形成提供了契机。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王德育, 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3:3.

[2]严抒勤.中小学美术综合课程研究综述:调制中的鸡尾酒[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小学美术创造力培养 篇10

如何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以学生为本,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上好每一堂课, 是新课改的主流。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就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出几点看法。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激发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 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放飞心灵、诱发创造性思维的起点, 学生是创造的主体, 教师应创设自由、民主、合作、相互尊重的气氛, 使学生以轻松的心态进入学习状态, 不能以“干净整齐、像不像”为准则来评价, 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我从不随意地批评学生的绘画方法, 就是遇到确实需要改变方法的, 我也是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一起探讨。我还特别注意及时表扬在的直觉引导下敢于另辟蹊径的学生, 尽管他们的作品表现得还不是很充分, 但只要它有所创新, 我都会及时肯定和鼓励。有一次在描绘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表现热爱劳动、赞美劳动的画面时, 一些学生依然描绘成:火热的太阳下满头大汗的劳动者脸上挂着微笑, 辛勤劳动的样子。而有一个学生问我, 在热辣辣的太阳下农民伯伯怎么会开心呢?我能不能画个蓝色的太阳, 给他降降温?立刻有学生告诉他世界上又没有蓝色的太阳, 但我却对这个学生给予了肯定, 并表扬了他, 于是一幅充满温情的画绘成了。在以后的课堂中我都鼓励他自由发挥, 久而久之, 这个学生的作品体现出了更明显的特色, 表现出了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结满各种水果的果树、在交通拥挤的时候能飞着上学的小朋友……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表扬, 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和希望, 细心呵护学生每一丝创造的火花, 给他们一个自由遨翔的空间。

二、采取多种途径, 培养学生的兴趣

无论学习什么知识,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 以便给予他们有效的引导。小学生思维活跃, 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在科技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 他们知识来源的渠道很广, 教师的一味讲解早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学生喜欢提问, 敢于想象, 在他们心里更愿意把绘画当成一种游戏, 希望通过更新颖有趣的美术活动形式, 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师应尽力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 鼓励他们的“奇思妙想”, 包容他们的“造形失真”, 试着理解他们的世界;并且要调动起各种因素, 使整个学习过程就像是一场快乐的游戏。教师可以利用美观的教具, 再加上声情并茂的讲解感染学生;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变成道具进行各种表演, 强烈的表现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创作活动中;还可以采用讲故事、比赛等方式, 吸引学生在游戏式的美术学习中“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三、诱发想象, 求异创新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 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空间, 激发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地想象, 在思维方法上, 注意采用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想象思维等, 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 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促使学生勇于想象, 勇于创新。

黎巴嫩画家纪伯伦在《先知》论教育中说:“假如他 (教师) 真的是大智, 他就不会令你进入他的智慧之堂, 却要引你到你自己的心灵的门口。”其实, 学生本身就具备独特的个性, 而教师所做的只是把他们身上的创造力尽可能地激发出来。教师应适当控制学生的绘画技巧, 但不是去规范他们的想法, 在全面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在进行美术教学时, 教师不要一味地灌输学生如何掌握各种技术技巧, 我们的美术教育不是单纯要培养画家, 而是要让学生从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教师所要做的只是提供一个自由轻松的空间,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并在学生出现困难时鼓励、启发和引导他们,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梅洛·庞蒂指出, “艺术创造是一种运用物质媒介进行创造性知觉的活动, 媒介的运用也带来知觉的形式化, 从而使知觉意义得以扩展和丰富地表现。因此媒介是艺术创造和表现的重要环节。”

现代化教学传媒辅助教学, 已在教育中广为实施。但在美术教学中, 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是偏向于传统教育媒体, 即“教师+课本+黑板”, 认为美术教学不过就是教师范画、学生临摹, 没有必要去浪费时间做教学课件。其实不然, 例如在四年级《好人好事连环画》教学中, 我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Flash制作了一个好人好事的简短动画, 让学生通过视听感受, 认识连环画的基本特点, 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当然, 我们应根据教学需要, 结合教学内容, 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如果仅是为使用多媒体而一味大量使用, 反而会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加强创作实践, 挖掘创造潜力

林崇德在《学习与发展》一书指出, “实践活动是智力和能力发展的源泉, 离开了实践活动就不会有心理的源泉, 也不会有智力与能力的源泉, 也就是说智力与能力是在活动中发生与发展。”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 组织学生演示操作, 使学生眼看、耳听、手做、心想, 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让学生出黑板报、布置教室、设计学校的景点, 编辑校刊、校报、校徽等。课堂教学是美术创作活动的主阵地, 除校内实践外, 我们还可将学生实践的领域延伸到家庭、社会, 如圣诞节、父母生日要求学生为家人制作圣诞贺卡、生日贺卡, 从而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实践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使学生从创作中体会艺术的迷人魅力和审美价值。通过实践活动,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实现艺术创作的社会价值, 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对美术教育的客观要求和最终目的。

摘要:创造能力是一种智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美术学科最重要的功能, 小学美术教学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美术课程在进行新一轮的改革, 改革中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本文主要从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激发创造性思维;采取多种途径, 培养学生的兴趣;诱发想象, 求异创新;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加强创作实践, 挖掘创造潜力五方面探索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小学美术创造力培养 篇11

关键词:幼儿美术、创造力、应用

要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幼儿创造力,教师首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游戏化的方法,对幼儿进行美术素质、能力的培养,启发和调动幼儿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使其对美术活动抱有想了解和接触的心态,在较自由、安全、灵活、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欣赏美术作品、表现美术形象、创造美术形象。

一、引导幼儿积累丰富的表象,以游戏形式组织绘画教学

由于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幼儿脑中积累的表象极其有限,这样就会制约他们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我们为幼儿选择绘画的内容应该是幼儿所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例如,花草、水果、小动物等。因为这些内容对幼儿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容易学会的。另外,为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感知周围的事物,如果让幼儿直接画物体,显然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于是,我们精心设计了有关点、线、面、色彩练习的绘画活动。如“下雨了”、“会跳舞的线宝宝”等绘画活动,去满足幼儿的涂鸦需要,然后当幼儿对点、线、面绘画技能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后,笔者又设计了“摘苹果”、“可爱的小鸡”等绘画活动,引导幼儿用圆和线条组合创造出更为丰富的图像。同时,我们还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让幼儿展开自由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想法去画画。这样,在绘画活动中,幼儿不但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还积累了相关的基本绘画技能。其次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是直接运用范例进行单向的示范和讲解,从而使幼儿的作品在模仿中生成,这样,作品中就缺少了幼儿自己的想象、理解、情感,长此以往,幼儿的作品便会呈现出千篇一律的模式套用,没有自己的个性,从而抑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力求将绘画活动游戏化。首先,在选材上,必须是幼儿感兴趣的,只有感兴趣,才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精心设计每一次提问,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变教师单向地传授知识、技能为师生间积极互动的关系,激发创作的欲望。例如,笔者在“会跳舞的线宝宝”活动中,让每一位幼儿自己去发现带子舞动中的变化,这就在无形中使幼儿掌握了各种线条的名称,笔者让幼儿把自己看到的、发现的用笔画出来,结果一幅幅色彩鲜艳别具一格的画面便展现在大家的眼前,整个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创设自由、宽松的氛围,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孩子们很多时候都是“乱涂乱画”,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切不可用“像不像”、“对不对”等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们,或一概否定,而应敏感地捕捉幼儿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加以科学的引导。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让他们能够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主动选择并作出决定。①解放儿童,发挥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我们应利用网络等手段丰富幼儿的知识;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孩子动手的机会,不论孩子做什么东西,只要他肯动手,我们就应该加以引导;解放儿童的嘴,让他们从问题的解答中增进知识,发展思维和理解能力,我们应经常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让幼儿吸取别人的优点,不要只注重自己的意见;解放儿童的眼睛,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我们应经常带幼儿参观周围的环境,让他们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自然社会中的万事万物;解放儿童的时间,为他们提供自由发挥的时间。②专门为幼儿创设“美术活动区”。美工坊是幼儿喜爱玩的一个区角,能使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在美术活动区,我们为幼儿提供各种材料,如各种纸、笔、油画棒、剪刀、碎布、颜料、纸板等,让幼儿接触美术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在玩玩、吹吹、涂涂、画画中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促进创造力的萌芽和发展。在每天的游戏活动中,很多孩子都会选择去“美工坊”进行创造性的游戏。他们会利用蔬菜印章制作一幅幅小的相框画,还能够利用橡皮泥制作各种口味的棒棒糖,甚至有孩子把平时剪剩下的各色废纸制作成花丛,非常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③经常开展“小小画展”,用幼儿作品布置教室。幼儿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对自己的东西特别爱惜,不论自己的作品质量如何,都希望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关注。我们班在环境创设时就设置了小鳄鱼作品墙,孩子们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布置在上面,不论画得如何,只要自己的作品展出了,幼儿都非常高兴。

三、运用启发探索的语言促使幼儿形成创造动机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探索的语言来激发幼儿的创造性,促使幼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画面。例如,《手的联想》《锅碗瓢盆交响曲》等活动,借助手、锅碗瓢盆的外形可变的特征,运用启发探索的语言引导幼儿想象,这样的语言为幼儿大胆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幼儿不仅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又可以有个性化的表达。又如《大人国,小人国》这个活动,通过大人、小人不同特点的对比,联想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把启发探索的语言变成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幼儿在被故事深深吸引后。教师就可因势利导,请幼儿联想“巨人”能够帮助人们做哪些事情,“小矮人”又能够帮助人们做哪些事情,这样既生动有趣,又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在美术活动中,幼儿所进行的探索、创造远比一幅作品的意义大得多,教师在美术活动中要让幼儿自主创作,带着极大的热情同其他幼儿一起参加美术活动。因此,我们在评价过程中,首先要将幼儿的作品全部展示出来,给每一位幼儿以自信,然后,请幼儿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把自己想象的、画下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幼儿就会在这互相的评价、启发下,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创作的灵感,分享创造的快乐。

总之,教师应用恰当的策略不仅能让幼儿塑造好形象,传达自己的情感,而且还培养了幼儿的自信、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可以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力,灵活地创造对象。

小学美术创造力培养 篇12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捕捉富有趣味的“画”题

画画能锻炼耐性和观察能力,而小学生活泼好动,如果是学生不怕兴趣的“画”题,更难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画画,又何谈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绘画主题,突出绘画主题的新、奇、趣,避免生疏无趣的绘画内容,在认识生活、体验生活中激发学生绘画的兴趣,进而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以第五册《梦幻城堡》一课的教学为例,我以赏一赏、想一想、做一做的三步曲,在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创作表现的欲望:

赏一赏:播放《白雪公主》《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动画片段,经典美丽的情节结合卡通的梦幻城堡的造型,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在播放各种城堡造型的过程中丰富学生感知。

想一想:请学生想一想,这些城堡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对称在这些堡体稳定性和美观性方面的作用。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心中的梦幻城堡是怎么样的?

做一做:我是小小设计师,按自己的想法运用折、剪、镂等制作方法自由自在地设计出一个自己心目中的梦幻城堡吧。在上述过程中,因为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选择“画”题,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点燃,有的用剪贴画,有的用绘画,同学们都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有的同学利用英文字母“A”、“Y”、“H”等进行设计,也有的学生运用几何图形基本形进行设计,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展示出一幅幅想象奇特的美术作品。

二、选择新的切入点,敢于尝试新的创作手法

在美术教学中,常用的创作手法难以让学生保持创作的热情,教师不防改变常规、改变材料、改变时空、改变构图,引导学生尝试从来不曾接触的新方法,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产生意想不到的创作效果。

1.改变常规。想象是孩子的天赋。在创作作品时,教师可以选择新的切入点,敢于打破常规,为学生的想象思维打开一条自由之路。比如在《奇思妙想》一课,学生创作了“飞上天的小鸭子”“老鼠追大花猫”“会爬树的小鱼”等一幅幅富有创意的作品,在这些有趣的“颠倒世界”里,蕴含着学生纯真的童趣。

2.改变时空。一直以来,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了在课堂,规规矩矩地绘画。其实,适时的改变时空可以刺激学生内心的绘画冲动,展露学生的绘画才艺。比如让学生当小老师走上黑板上绘画,一展身手。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实地观察校园风景,再创造一幅幅生动而又亲切的“春天的校园“”秋天的校园”等。

3.改变材料。美术亦称“造型艺术”,材料媒介是展示美术作品的物质基础,材料与构思的不同,往往给人的情感体验也不同。在手工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材料的方式,捕获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机器人,也可以寻找新材料,如利用各种花布缝制草莓、利用糖纸制作藏书票等,让学生从习惯了的“旧框”中走出来,根据自己的个性制造出一幅幅独一无二的作品来。

创造是美术的灵魂,历代流派风格的更替足以说明独创性在美术作品中的重要性。打破常规逻辑,鼓励学生敢于尝试新的创作手法,更能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在创新中发展丰富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创设艺术气氛,完善思想和情绪的交流环境

学生的成功源于自信心,我们教师有责任去创造支持性的环境,保护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将自己在绘画作品中所表达的感情和情绪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得以交流和完善,也可以在欣赏一幅幅经典的作品中,让自己自由地谈一谈自己对作品中所蕴含的喜、怒、哀、乐,发表自己的看法,尊重并保护学生的个性化创造力。

例如在《中国画欣赏》教学中,我在随堂欣赏阶段,利用PPT呈现了《六君子图轴》和《容膝斋图轴》,首先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再引导学生从线、墨、运笔等方面作出比较正确的分析,并对作品在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等方面说出自己所独有的感受,这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也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通过创设浓厚的艺术气氛,不断完善思想和情绪的交流环境,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和欣赏,在“三言两语”交流与互动中往往能展现学生的潜力,迸发出惊人的想象力,在创作作品时学生才有创新的胆魄。

上一篇:公交企业生产调度系统下一篇:视网膜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