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2024-09-21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精选12篇)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篇1

裴斯泰洛齐曾说过: “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呢?

1. 营造良好氛围,激发思维兴趣

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 “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正的文字一样。”这说明学习氛围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微笑的面容、慈祥的目光、亲切的话语能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感到心里的安定,从而对课文内容产生学习兴趣,动脑、动手、动口,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如《詹天佑》一文,我在教学中提出: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个杰出爱国的工程师?”学生各持己见,我也频频点头。不料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有比设计‘人’字形线路更好的办法。”全班惊讶,我心中一愣,但马上又颇感兴趣地问: “你有什么好办法,说给大家听听。”这位学生认为可以架设引桥,让火车渐渐爬上陡坡。我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表扬他能积极动脑,大胆提出自己设想的精神。同时,允许其他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于是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展开了。有的认为架设引桥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在当时是不可能的; 有的认为可改变线路,避开陡坡。经过这一讨论,同学们总结出詹天佑能根据当时时代背景,设计“人”字形线路是非 常了不起 的。现在看来它虽然不是最好的,但在当时是最佳办法,充分表现了詹天佑爱国之情和杰出设计才华。这样,学生敢想、乐想、善想,发展了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2. 抓住 “可疑” 点,诱导质疑问难

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探索、创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可疑”点,巧设问题、诱导质疑问难。

( 1) 课题上设疑。课题往往会提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抓课题提问,可以是老师提问,也可以是学生提问,从而激发学生探究,交流。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出示课题,我问:“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这位卖火柴的小女孩是谁?”“她的命运怎么样?”等。

( 2) 关键处质疑。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关键处质疑讲解,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学《唯一的听众》一文第七自然段,我问: “哪些地方使你感动? 请联系上下文问个‘为什么’?”学生提出“为什么作者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 3) “矛盾”处质疑。引导学生在课文的“矛盾”处质疑讲解,能激起学生认识冲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总结《鸟的天堂》一文时问: “鸟的天堂指一棵大榕树,可课文两处这样写( 出示小黑板) : 1这是许多棵大榕树。2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热闹了。读读这两句话,对比这两句,你有什么问题想提问同学或老师?”学生提出:“课文中榕树只有一棵,怎么说许多棵茂盛的榕树呢?”……

总之,可引导学生质疑的地方很多,关键在于教师的点拨、疏导,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 打破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灵活性

思维定势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为克服思维定势,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 1) 换词比较,激活思维。把句子中要理解的这个词语换成意思相近的另外一些词,再与原句子比较,能激发思维火花,训练思维的敏锐性、严密性和发散性。

( 2) 联系前后,扩散思维。抓重点句联系旧知设问,有利于学生高效吸收新知,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

4. 展开创造想象,培养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想象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针对课文描写上的“空白”或仅作概括性叙述的地方创造想象、拓展意境、丰富形象、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 1) 借助媒体 想象。如《荷花》一文用 “有的……有的……有的……”句式描写荷花三种不同形状,而描写姿态只用了概括语言“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看看这一朵……也很美”。课文没有具体描述,教师出示相关课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荷花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最后引导学生用描写荷花形状的方式描述荷花姿态。

( 2) 妙用结尾想象。如教学《穷人》后,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想象,自己说说图画内容,和同桌表演对话,集体交流,教师随机点评、小结、鼓励。这样,在训练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说: “什么叫创造? 我想只要有一点新意思、新设计、新做法、新方法、新 思想、新观念、新意图,就可称得上创造。我们要把创造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看得太神秘。”因此,教师只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吐露一点新见解,发展一些新思想,语言清新一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培养。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篇2

[摘 要]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作为服务于现代建设需要的教育,理应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形式下,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素质教育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其中创造思维的培养尤其重要,因此就要更新教育思想,诱发创造兴趣,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创设良好的氛围,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培养学生 创造思维 创设氛围

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评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直觉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预测力和捕捉机会的能力等等,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结构去思考,完全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维、新情况与新问题之中,适应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的心理。但是,我国的传统教育却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目前每个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的表现

1.陈旧的教学不能与时俱进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表现为“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形式,即使有少部分问题,也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而不是启发式地给学生提供产生问题的情境;或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而不给学生提供自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机会。因此,就有了杨振宁博士的评价: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国学生不善于提问题,不愿提问题。试想,如果中国的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一批批只知忙于不假思索地接受知识的“书呆子”,那将会是多么可怕的前景。这就产生了当今教育界所强调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引起广大教师高度重视并付诸于教育实践过程之中。

2.忽视学生的个性特长的保护和培养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成人为本位,知识本位为主流,强调的是严明纪律,注重的是步调一致,要求统一;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从“传道、授业、解惑”开始,教育舞台就鲜见一张张活泼可爱的脸。在此课堂中的学习,无疑千人一面,被动接受,失去了自我表现,流失了个性。据有关人士调查,中国学生与欧美学生比较,中国的学生的笔答能力较强,各学科发展较均衡,而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却明显偏弱。这正是传统教育忽视对学生个性特长培养的结果。

3.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

现在不少教师和家长都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重视孩子的环境教育,因为从国内外对青少年的大量的智力测试结果表明:智力优秀和超常以及智力边缘和落后的人仅仅是少数,而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是相差不多的,这是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而且从大量的调查分析进一步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与其智商有一定的相关,但在相同的智力水平下,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心理学家认为,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人行动主要是有意识、有目的行动,在这些行动过程中,不仅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还支配着自己的行动以实现预定的目的。意志就是在这样的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位伟人说过:“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积极的性

格特征,如勤奋、坚毅、自信、谦虚、细致、进取心、探究性等对学习有促进作用;而消极的性格特征,如怠情、怯懦、自卑、骄傲、粗心、安于现状、墨守成超等,则阻碍学习的进步。然而性格是在人和生活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对于学生来说,使他性格形成的生活环境首先是他的家庭。家庭的经济情况,文化水平,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父母的态度言行,更是直接影响着儿童形成这种或那种性格特点。

4.课堂结构单一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弊病,叶圣陶老先生曾经作过十分中肯的分析:“课堂教学既然是一讲一听的关系,教师当然是主角了,学生只处在观众的地位,即使偶而举手答个问题,也只不过是配角罢了。这在学生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学生会不会习惯了教师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于是,叶老进而提出了“„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个著名论断,并鼓励我们教师“朝这样好的境界努力”。

为了达到“这样好的境界”,必须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优化教学结构。要打破常规带学生容入社会和大自然之中,进行多课堂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就能充分发挥。

5.学生的习惯性根深蒂固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期来,人们在教育教学中往往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学习情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家长总希望孩子多获得一些知识,但往往只顾孩子学到多少,不顾孩子怎样学习,逐渐使不少孩子因为学习任务过重、认知训练过多而从小就产生厌学情绪。也就是说把思维固定在传统的单一的正确结论上,如果学生仅仅只有习惯而不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不可能成为创造性的人才。

上述现象说明:传统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模式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抛弃陈旧的传统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来作为我们国家教育的着眼点,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核心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学生多提问,多想问题的习惯

要从改变已有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切实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有位名人曾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也就是说,创新始于问题的提出,又终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强化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要激发学生发出疑问,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其次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和安排要有弹性,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和接受能力,难易适当,还要让学生有时间去考虑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

2.诱发创造兴趣,启发创造想象,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得以发挥。创造兴趣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和发展有启动、导向功能,因此,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所谓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尤其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注重挖掘学生的奇思妙想,引导学生学会“节外生枝”。让学生充分想象,在某些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上加以加深,突破传统的思维。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去猜想,哪怕是想入非非,异想天开,也要支持,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平时应引导学生多走出课堂,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给予关注,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其次,还可利用教学环节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心理定势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3.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

要培养21世纪的人才,不单只要开展有计划、有系统的创造教育,还要因时、因地,必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又要让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心理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思维训练是创造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只有能思考,善思维,才能在观察、分析、对比等学习过程中,根据已知去探索未知,发现新的方法,找到新的思路,激发创造潜能,从而达到创造教育的目的。思维训练也是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力的训练,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创造性活动的满腔热情,让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学习心情。可见,思维训练对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智慧,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探索的心理品质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前提,也是创造活动的重要方面。爱因斯坦指出:“整个科学不过是日常思维的一种提炼。”这种提炼实质上就是根据已知去探索未知的思维过程。事实上,一些成功地突破障碍,解决问题,以及创造发明的生动事例,本身就是探索研究的结晶。现代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而创造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一般思维的共同点,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它应具备积极、灵活、开拓的品质。因此,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是思维训练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发散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与灵活的重要方法之

一。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以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由于这种思维不墨守陈规,不囿于传统方法,具有求异与创新的功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和家长应注意发现和及时引导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培养他们良好的创造性品质和思维方式。

4.创设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身的思维也应具有创造性,并以创造者的身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创造性氛围,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创造性良好情境。其次,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根本。实践证明,师生处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感情上的沟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火花,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交流,更利于学生接受老师的某些观点。所以说,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保持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很重要。比如,对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引导,通过鼓励使出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出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要学生“敢问”,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扶持他们的热情,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努力做到认真善意的对待,绝不因为学生提出了没有意义不好回答的问题而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程颐说“学者先会疑。”张载也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教学中,应把学生的质疑,提问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敢问”到“善问”这个飞跃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认真研究学生的思路,善于发现和捕捉好的提问和答问,同时,要引导学生自行释疑。学生有了疑问,如果都让教师回答,不但没有可能,反而会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最好的办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自行释疑。以带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并及时引导求同存异的思维,从而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安排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和课外活动课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通过采取一系列方法去营造良好的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几年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证明,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当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需要教师们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时间,将所要的知识运用于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这才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要旨所在。总之,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教育创新的必要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有待于我们不断深入细致地探索与研究,启发教育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造。我们要辩证贯穿整个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思维内容和思维成果更全面、更深刻和更具有洞察力,也才能有可能真正实现创造性突破。

参考文献:

培养小学生语文创造性思维探讨 篇3

关键词:语文情境;求异思维;鼓励质疑;协同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380-01

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学习具有化繁为简的功效,同时,创造性思维也是学生开拓创新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科目,其传送道德、爱国情操,以及识文断字,处处彰显出人文性和人文化。人文性和人文化是一本大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学生在接受语文学习传送出的道德情操和知识能力时,需要一个再创造的课程,任何一种硬塞,都对学生的理解是无益的,所以,在小学语文中开发创造性思维具有无比寻常的意义。

一、通过语文问题情境创设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活动,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而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法中,“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抓住教材中的疑点、异点、插图、引文、注释等,灵活驾驭,扩充延伸,合理想象质疑,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巧妙地展开讨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自由活跃的状态之中,使课堂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在求异、求奇、求深中寻找灵感,点燃创造的火花。创造性思维来自生活与现实的需要,它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并为现实生活和实践服务。教师应把课堂中的语文教学向课堂外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实践,在自然中领悟,从而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延伸。小学语文教师自己也应具有创造性思维,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不断研究新方法,掌握新技术,向人所谓相,做人所谓做,让自己成为一条永远涌动的河流。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教师,培养的学生不言而喻。

二、运用比较和开展情景创设,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催生出学生的想象力

求异思维是以假设能解决一个问题有好几种好的方法为基础的,从不同的方向寻求真理的过程,这就要求必须涉及推测、想象、创造等方向。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哥白尼确立日心说都是求异思维结出的硕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求异的习惯,就能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不断拓展新的思维空间,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动力。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离开积极的丰富的想象,既难以理解教材内容,又难以发展语文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是关键。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展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三、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我国宋朝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益,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这话很有道理。读书无疑,是不善于思考的表现。常有疑点问题才能常有思考,有疑好问才能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引导他们逐步将问题提到点子上,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要在学生敢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引导的方法,一是鼓励问题提得好的学生,说说好在哪里,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二是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围绕中心来思考问题,发现问题。遇事好问,勇于探索,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质疑,这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好奇心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思考和探索,善于提出研究性问题,从中获得了必要的知识技能。

四、训练学生的左右脑协同活动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右脑主要处理语言信息,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脑主要主管形象记忆、图形识别和运动、音乐舞蹈等活动。从创造性思维产生的过程来看,在创造性的“火花”产生期间,主要是右脑在发挥作用。但要将创造性的“火花”加以分析和整理,就必须依赖于左脑的抽象思维。可见,创造性思维是左右脑协同活动的结果。而以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以课堂上的注入、分析,到课后的“题海式”的作业,使学生更多的偏重于左脑的使用训练,往往忽略了右脑功能的开发。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设法激发学生思维兴趣,使他们产生思维动力的良好的情感环境。教师在教学中,情感的投入、方法的选择、教具的准备、内容的准备等,就是让学生保持新鲜的感觉和新异的刺激。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思维活动,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标新立异的观点。

浅谈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4

一、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误区

1.一味地要求学生寻找唯一的“正确答案”

学生从跨进学校大门的第一天起, 所参与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实则是向学生宣告:你们入学前的那种自由翱翔的想法必须收敛, 绝不准“胡思乱想”, 你们在学习中碰到的每一个知识性问题都有一个相对应的正确答案。然而, 事实上有许多问题的正确答案是多样的, 许多重要的结论是开放性的。

2.动不动就给学生的某些新想法扣上“这不合逻辑”的帽子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无疑是重要的, 它能使人们思考问题严谨、严密。但它又不是包医百病的良方, 有时又要靠模糊思维对不同的事件和情境寻找其相似和联系, 在生活中, 有时用模糊教学比用精确教学更有效。

3.在任何情况下都毫无例外地要求学生“遵守常规”

自然, 学生应遵守校规、班规, 但也得分析这些“常规”是有利于还是有碍于培养人的, 是十分必要还是毫无意义的。要想获得新思想, 就必须打破那些毫无意义的常规。

4.以“讲究实效”为名, 不允许学生做各种假设

我们想问题、做事情都必须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但是不能把从实际出发理解为狭隘的实际, 不能把“实事求是”理解为在“求是”的思考与实践过程中不允许做各种假设。

二、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策略

1.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有创造性示范

教师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自己的示范创造性。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只要求他们去做什么是不行的, 要让他们看到该怎么做。如果教师在行动中表现出创造性思维, 就向学生发出了允许他们创新的信号。带头示范是教师可以采用的最有力的影响手段。

2.对学生创造性努力给予积极的鼓励

教师除了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外, 对学生创造性的努力也应进行鼓励。如, 教师可以布置一次作业, 并提醒学生, 他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分析能力、写作技巧和创造性。学生要理解, 是否有创造性不在于教师是否赞同他们写什么, 而在于他们的观点是否能够结合已有的结论和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只需要关心, 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种观点是否有创新, 而不用在意他是否真正先进。因为学生产生的想法往往是别人已经提出来的观点。许多教师也许会抱怨他们不能像评判选择题和简答题那样对创造性的答案进行客观的评判。但如果评价的目标是指引学生, 即使老师在评价创造性答案时有一点“不太客观”, 也比缺少创造性但评价更为客观的情况要好。

3.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象事物, 鼓励合作创造

创造性通常被视为孤立的职业———作家独自一人在工作室里写作, 画家在单独的房间里画画, 音乐家在狭窄的音乐室里无休止地练习。事实上人们通常在一起工作, 因为合作能够激发创造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和有创造力的人合作并向他们学习。但要想合作做出创造性成就, 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能从别的角度看问题。当一个人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时, 他的视野就变得开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理解、尊重并回应他人的观点。

4.应给予学生宽松的创新环境

学生身上的创新意识就好像一粒种子, 而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环境氛围是培养这粒种子的土壤、水分与阳光。少年儿童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 在其过程中, 少年儿童是主体, 教育是关键, 家庭是催化剂, 社会是动力。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要多给学生以宽容、支持和鼓励, 让他们在学习中创新, 在课堂中创新, 在活动中创新, 在生活中创新。

万丈高楼, 平地起, 空中楼阁是没有的。同样的道理, 很难想象, 一个平时只知道积累、储备知识, 而不注意创造性学习的人, 到某一天会突然有创造。一个人在起初学习时, 就要播下创造的种子。“创造”应该贯穿在学习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全过程中, 只有在中小学时期不断有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量变”, 在以后才有可能达到“质变”, 从而具有创造性的成就。因此, 创造性思维应该从小开始培养。

参考文献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篇5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而言,应始终坚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而教导学生,以更好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终身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十分被动,思维方式受禁锢和束缚,不利于学生的更好发展。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课堂教学中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

一、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积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氛围中快乐的学习,并且能够为他们敢于质疑提供有利条件。传统教学中,教师为维护课堂纪律而表现出较为严厉的态度,使学生心生恐惧,不利于其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提出质疑问题。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设轻松的教学氛围环境,在维持课堂纪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有利于树立教师的亲切和蔼形象,又能为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有效问题提供良好条件,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二、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欲望,对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探索欲望可以促使他们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其次,在寻求答案时,必然为得到结果而发散思维,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在学生探索中,其创造性思维得以有效培养。例如在《杠杆》教学中,教师将课堂教学基地转移至校园一角中,选择一块较重的石头,问学生能否将石头移动。许多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都失败了,或者无法移动,或者移动过于吃力。此时,教师找到一根粗细程度合适的木头和大小合适的石头,利用杠杆原理轻松移动石头。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索欲望不仅得以激发,而且在求知中明确杠杆原理。

三、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更好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小学生积极思考,以提出有效的质疑问题,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大气压力》的教学中,作者提问:“一杯水和一张纸,哪个更重?”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为水重。作者继续问学生,“相信一张纸能托起一杯水吗?”班级学生全部摇头表示不相信。与此同时,许多学生纷纷提出“为什么”的问题。于是,作者将大气压力的知识内容直接讲解,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且了解大气压力原理和明确问题的答案,对培养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发挥着积极作用。

四、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之后,应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解决问题。传统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将科学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中,虽然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应注重实验步骤讲解和操作,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过程过渡到理性认知,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讲解人类呼吸时身体发生变化教学内容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互相对呼吸时胸围变化情况进行测量和记录,通过学生们的互动和交流,能够自主上升为理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

五、加强教学评价环节

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积极进行有效评价,包括师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能力,对更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使学生进行良好的自我评价。其次,如果学生在评价环节中的表达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则不应指责,而是引导学生自主补充,并期待下次表现。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可以为学生布置具有合作探究性的作业任务,鼓励他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探究,以充分培养创造性思维。

六、结论

小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篇6

【关键词】小学 阅读教学 创造思维

小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其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均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加强,因此,我们要抓住儿童思维发展的这个“过渡”期,努力培养他们创造思维的能力,为使其将来成为创造、开拓型人才奠定基础。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有利条件

阅读教学主要是凭借课文进行各方面训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不同程度的创造性教育因素。我们要运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就能提高他们创造思维的能力。课堂中要鼓励质疑,培养多向思维能力。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注意培养他们的独创精神。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提倡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有很多有利的条件。其一,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各种事物都感到新奇,比成年人更富于幻想。他们头脑中思维定势较少,无框框制约,可塑性强。这种好奇心、兴趣、求知欲正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心理因素。其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趣味性和知识性较强,为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因此,语文教学设计在着眼于“双基”训练的同时,还要根据课文提供的显性材料和隐性材料,设计一些能激发创造思维的练习,一方面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标程度,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创造因素,找出“双基”与创造教育训练的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阅读教学中启动学生的创造思维,应以宽松的氛围、宽泛的阅读天地和多种思维训练策略使其产生创新的渴望与需要,闪烁出创新的火花。

(一)发散思考

发散思考是指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方式。它能发散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并极有可能从已知导向未知,获得创造结果。

有的课文给出了某种情景下一种解决问题的想法和做法,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发散思考。如在讲《司马光》一课时,教师提问:今天,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形,你还有什么办法救缸里的小朋友?学生思考后积极发言,有的说:“把一根竹竿放在缸里,小朋友抓住竿子往上爬,就得救了。”有的说:“找一台抽水机,把缸里的水抽干了,小朋友就得救了。”有的说:“几个小朋友一起推大缸,缸倒了,水流出来了,小朋友就救出来了”……当然,学生想出来的办法很可能不切实际,但教师要善于发现并肯定他们的新颖独特之处,鼓励他们有“另辟蹊径”的勇气。

(二)假设思考

假设思考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假设性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回答。

如在《列宁和士兵》一课中,设计假设问题:“假如列宁真的忘带通行证怎么办?”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联想,他们纷纷替列宁想办法。有的说:“可以拿报纸上刊登的列宁像给士兵看。”有的说:“等一会儿,有认识列宁的领导来了就可以证明。”还有的说:“可以叫士兵的队长来。”……这样讲,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场应变能力。

(三)合理想象

想象是一种创造思维。所谓想象,就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合理想象训练就是让学生对课文中未交代而又需要理解的地方展开想象,对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如三年级《丰碑》一课,讲的是在过大雪山的长征路上,军需处长没有穿棉大衣,冻死在大陀山上。课文没有交待他为什么没有穿大衣,可以设问:军需处长是管发棉大衣的,为什么没有棉大衣穿?提问后,学生沉思了。他们设身处地替军需处长想了许多原因:军需处长把棉大衣给新来的战士了;军需处长把棉大衣给伤员了;军需处长把棉大衣给又瘦又小的战士了。学生越说越对军需处长肃然起敬,也就更加突出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四)续换结尾

为课文续结尾,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提供的故事情节,进行思维发散,编出新的结尾。例如:许多学生对《小摄影师》的结尾感到遗憾,为满足学生情感上的需要,可以让学生为课文换上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尾。这种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融为一体的想象训练,需要包括语文在内的综合能力,适合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不失为培养儿童创造思维的一种有效策略。

(五)解决问题

有的课文可以结合内容设计一些解决问题的活动。例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可以设问:西沙群岛风景优美,但生活用水十分缺乏。如果你来负责海岛开发,会提出怎样的开发计划?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特别感兴趣。有的说:“可以搞人工造雨。”有的说:“可以接雨水储存起来。”还有的说:“可以挖海底隧道把淡水引过去。”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设想。

(六)求异思维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7

一、激发好奇心和兴趣, 培养创造欲

创造力来自于对理想和未来事业的追求, 来自于对事物或活动的入迷, 来自于忘我的浓厚的兴趣。牛顿就是对苹果落地有着很强的好奇心, 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可见好奇心和兴趣是创造的内在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教学环节的一切机会, 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和措施,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和创造兴趣, 点燃他们创造的火花, 有计划地在学生心灵中播下创造的种子, 逐渐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运用求异法,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 不满足已知的结论, 按照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 运用“求异”法, 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 在教学中不应一味求同, 而应尽量引导学生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 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感受体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利用农村学生的生活体验, 注重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创新, 必须强调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 没有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农村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是丰富多彩的, 我们要善于抓住这部分内容, 训练同学们的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

总之, 在创造性思维的起始阶段, 要靠发散思维起目标定向作用, 以解决思维的方向性问题。它们是辨证思维的具体体现。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策略很多, 作为农村初中来说, 只要我们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 适时适地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就能培养出一大批敢想、敢说、敢做并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篇8

一、创新性思维简介

创造性思维指的是在新的思路以及视角下, 运用新的方法和程序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得到新的研究成果, 让人们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活动获得开发。创造性思维在解决异常问题和困难时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与其它思维模式对思维形式的重视程度相比, 创造性思维更加重视思维方法的求异性, 这就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品质。

二、小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 家庭教育方面

每个孩子从一出生就会受到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孩子进入学校接受学校教育以后, 家庭教育又会作为一种补充教育对孩子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一方面, 家长要积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充分认识到每个孩子都不同这一事实。只有让孩子拥有信心, 孩子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才能有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 要鼓励孩子五花八门的想法。小学生充满着探索世界的渴望, 因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五花八门的想法。此时家长应该多花些时间进行悉心引导, 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保护。

2. 学校教育方面

有研究证实, 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强化, 而小学生对于教师都非常敬畏, 听教师的话就好像遵守“圣旨”一样。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来引导他们进行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 1) 鼓励小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与成年人相比, 小学生虽然在知识上比较欠缺, 但由于所受思维定式的束缚比较少, 因此在理解很多问题时与成年人的思路都会有所不同。在日常数学活动中, 教师需要充分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 让思维更加活跃, 避免形成思维定式。

比如, 在计算面积的时候, 小学生都会遇到π这个符号, 可能有些学生会奇怪, 为什么π的取值为3.14。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如果利用“记住这个取值并且会用就行”这样的答案来回答学生的问题, 就会让学生能够的积极性遭到抑制。对此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自行寻找答案, 了解到这个取值是基于客观事实得到。只有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发散, 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 2) 将多种教学法综合起来

数学教学中, 一题多解的情况非常普遍,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挖掘不同解题思路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拓宽思维广度, 使其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例如, 有这样一个题目: 甲乙两人背向沿操场跑步, 6分钟以后他们相遇, 继续前进4分钟以后甲回到了原点而乙例原点还有300米, 求操场周长。

对于这样一个题目, 解法非常多,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个题目让大家发挥才智, 积极寻找不同解法。第一种解法: 甲只用4分钟就走了乙六分钟走的路程, 因此二者的时间比为6:4, 因此我们知道乙走300路程所花的时间为9分钟, 因此二者的速度差为60米/分, 所以操场的周长为60× ( 6 + 9) = 900米; 第二种解法: 甲走完全程所用的时间为6 + 4 = 10分钟, 那么四分钟所走的路程应该就是全程的五分之二, 因此乙走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就是15分钟, 求出其速度为300÷ ( 15 - 4 - 6) = 60米/秒, 因此操场的周围为15×60 =900米。当然, 该题还有别的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理清思路, 培养创造性思维。

( 3) 积极开展各种教学实践活动

数学是一个多领域综合性学科, 单纯的课堂教学并不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因此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弥补会是非常有效的措施。为此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可以让小学生亲近自然的活动, 让他们在探索自然神奇奥秘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众所周知, 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 然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告诉我们, 大自然的奥秘与神奇有助于开发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可以将教学实践活动与数学结合起来并融入大自然中, 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例如, 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开阔的地方举办跑步比赛, 并在比赛中设置一些数学练习, 比如计算跑步的速度或是场地周长等。这样的实践活动在锻炼身体之余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 4) 加强对小学生右脑的开发

人的右脑又被称作“感性脑”, 主要负责主导人的情绪、欣赏艺术以及感知空间关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 对于左脑的使用与开发会越来越频繁, 而右脑则会长期处于沉睡状态, 各项功能逐渐下降。因此,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加强对小学生右脑的开发, 释放他们右脑的潜力, 真正达到提升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比如, 在教师可以多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举办一些数学趣味活动, 通过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来开发学生的右脑, 心算抢答、数字游戏等都可以发挥很好的开发小学生右脑的作用。

三、结束语

在数学学科中, 创造性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其将来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帮助。而社会的发展所需要的也是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强的人才, 为此, 小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对此, 我们可以从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两个方面着手。在家庭教育方面, 家长需要积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在日常生活中做孩子的榜样并肯定孩子五花八门的想法, 以此为小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获得提升空间。在学校教育方面, 教师需要鼓励小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并将多种教学法综合起来, 通过积极开展各种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探索空间, 最后还需要加强对小学生右脑的开发。

摘要:创造性思维尤其是数学创造性思维已经是当代学生开创未来必不可少的一种生存技能。首先介绍了创造性思维的定义与特点, 然后从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两个方面分析了培养小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好奇心

参考文献

[1]窦晓峰, 张亮.不同视角下极值问题的解决方法——兼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价值工程, 2012, (26) .

[2]赵思林.试论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的非认知策略[J].教育探索, 2010, (04) .

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9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

大自然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 真可以说是置身在外部感知的刺激洪流之中。可是, 人们的知觉却好像为一张由已有的知识和观念构成的“坐标图”所局限, “坐标图”的大小形成了人们认知的范围。至于其余的信息, 我们却在漠视中让它们悄悄地溜掉了。习惯的态度、评价、感觉以及对公认的观念和见解的影响, 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所以, 人们发现新事物、发现没有掌握的东西的能力不只是观察力的问题, 还决定于人们的目光“敏锐性”, 这主要是由于思维定式所决定的。我们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能够在人们司空见惯之处打破常规, 冲破障碍, 发现问题。开水沸腾, 水蒸气冲顶壶盖, 人人皆见, 但瓦特恰恰从中感悟, 发明了蒸汽机。我在报道中还看到, 一个六年级的小女生, 发现冬季里小朋友们的手套总是丢失, 上学时经常寻找, 于是萌发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想法, 发明了“长在衣服上的手套”, 把衣服上的口袋变成了手套, 一举两得。一个三年级的男孩发现火柴点燃后会扔掉长火柴梗, 设计了“双头火柴”, 节省大量原材料。实际上,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是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 所以教师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的客观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从课堂环境来说, 我们应该结合听说读写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例如创造性复述、质疑发问和互相答疑、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即席演讲、口头作文、作文互改和集体评改等, 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教师要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 不轻易否定学生, 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二、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特异性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不难发现:我们的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弱于求异思维。人们往往形成一种单一的, 可成为“模式”的思维, 表面上看起来这似乎是掌握了规律, 但这却使人头脑僵化, 磨灭我们的创造力。以课堂教学为例, 有的教师仍习惯于一言堂和满堂灌, 满足于教师讲和学生听, 整个课堂缺乏民主, 缺少活力,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和论辩的机会, 怎么能谈得上个性独立性的发展呢?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 一定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人, 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鼓励他们发问和争辩。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独特性

解决问题的独特性就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够触类旁通, 随机应变, 不受消极思维定势的影响。用新颖的方法获取新鲜的、不同一般的见解, 从而解决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独特思维作一些必要的设计和训练。如写作文《雪》, 如果描写雪的洁白、柔润、无私以及“瑞雪兆丰年”、打雪仗的乐趣等, 这些都算是常规思维, 学生也会比较容易地完成。如果教师能从逆向思维进行启发, 学生的思维就会进入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大雪过后, 一片晶莹, 白雪美化了万物;另一方面, 白雪也粉饰了阴暗, 一切的“脏东西”都被覆盖了, 如果我们再想到, 太阳一出来, 冰消雪融, 断墙残壁、垃圾各显原形。由此可以生出我们不应被事物假象所迷惑的主题, 这样“雪”的可写范围就变大了, 学生的作文中独特的东西就有了。总的来说, 教师设计训练的主旨是要学生能够打破思维的定式, 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 运用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尽量地拓展思路, 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或逆向、或纵向、或横向的灵活而敏捷的思考, 从而培养学生独特性、特异性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10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 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 寻求新答案的过程, 这种思维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发散性。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绘画中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

美术教学中, 学生会说:“我什么也画不出来”“还是照画课本上的吧”。出现这种状况, 原因之一就是让学生长期临摹, 缺乏想象力的训练, 发展下去, 只会使学生变成墨守成规。故在教学中, 先激发学生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如画树和房子, 可以先安排15分钟让学生大胆想象, 通过引导学生从色彩搭配的分析, 只要画面需要, 什么颜色都可以画, 以此来表现内心的情感。事实说明: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

二、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 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 创造思维的萌发, 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 多感才能多知。因此, 在写生中引导学生要在自然中发现美、提炼美, 要敢于取舍环境中的不美的或根据主观感受, 表现物体。

三、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泥塑》这课, 要求学生用泥捏出各种各样动物、饰物, 这并不难, 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好多同学改变了原来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表现手法, 设计出有特色, 有自己个性的立体泥塑。这一课给同学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 学生不仅仅是动手制作、动脑构思, 还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四、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思维

在创造活动中, 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 怕同学起哄, 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 因此, 这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 尤其在批改作业时, 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流, 有独到之处, 谁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 成功的作业。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11

一、注重学生个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大凡创造型人才,都具有一种鲜明的个性。个性虽不属于智力和思维,但它与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形成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平时没有事业心、思想保守、唯唯诺诺、缺乏主见的人,能够在事业上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创造。从创造心理学和人才学的研究看,创造型人才的个性培养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远大的理想和强烈的事业心;⑵个性的独立性;⑶意志的坚定性;⑷一丝不苟的态度。

针对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想着重谈谈个性独立的培养问题。由于受封建伦理道德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师生关系上、教学方法上以及各项规章制度上,目前在一些学校和教师身上仍旧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或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以课堂教学为例,有的教师仍习惯于一言堂和满堂灌,满足于教师讲和学生听,整个课堂缺乏民主,缺少活力,没有学生积极参与和论辩的机会,怎么能谈得上个性独立性的发展呢?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优秀教师的一个共同经验,就是都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他们发问和争辩,这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独立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比如《陈涉世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里的标点和内容的关系就不够清楚,很值得推敲。再如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戏弄臣”朗读时怎么停顿,《劝学》中“以绝江河”的“绝”到底怎样理解。不同教材,不同参考的说法常有不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时候学生的求异未必多少道理,但是学生大胆求异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爱思考不盲从的好习惯。其次是课文的有误处。我们的教材所选的大多是名家的作品,就总体说都是好“例子”,但这不是说他们就没有问题。事实上有些大家的文章里的问题还不少。以初中语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例,文章在举虞美人这个例子时存在前后矛盾的现象,同是人工培育,文章先说“从来没有出现过蓝色”,到下文却又说“到20世纪初,使育成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虞美人”。引导学生对此:你怎么看?如果你也认为有问题应该怎么办?让同学们去发现这些问题,并不是要找教材的碴,而是培养学生用批评的甚至是批判的的眼光看问题。

二、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因而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的客观环境是十分重要的。⑴加强课堂讨论。从课堂讨论入手,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学生都有一定的竞争欲和表现欲,在课堂讨论中,应该结合听说读写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例如创造性复述、质疑发问和互相答疑、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即席演讲、口头作文、作文互改和集体评改等,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课外环境来说,像组织文学社、办班级日报和文学刊物、开展小记者活动、举办校园文学广播、开展语文智力竞赛等,也都是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好形式。从课堂到课外,如果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创造环境,就会时时处处激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样的创造活动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三、重点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12

一、深刻

爱因斯坦说过:“你能观察到眼前的什么现象, 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 还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思维, 思维决定着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观察是智力的门户, 是思维的前哨, 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性, 决定着思维的深刻性。因此, 对一个问题的深刻观察, 奠定了解决问题的基础, 也是发现解决问题的契机的必然途径。当然, 思维的深刻性离不开知识经验的丰富积累。必须对问题观察入微, 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方能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灵感的产生, 是深刻的分析的必然结果。只有站到知识结构的至高点, 才能把握知识的脉络, 思维才能闪耀智慧的火花!

二、敏捷

思维的敏捷性能够准确地反映思维的深刻性, 而思维的敏捷性又以思维的流畅、变通等形式表现出来。如数学思想方法中的“化归”、“换元”、“优选”等思想方法均是思维敏捷性的具 体体现。

思维敏捷性的训练离不开平时的课堂教学, 其与诸多因素有关, 如兴趣的广泛, 知识的积累, 但主要的还是设置情境, 提高思维的紧张度。其次是要进行反常态思维训练。反常态思维训练能活跃人的大脑, 在从超常角度思维活动的过程中, 我们能大大突破固定的思维方式, 将自己熟知的概念、规律纳入新的关系, 用全新的观点来考察对象, 并作出正确的结论, 以增加思维的机敏度。

三、创造

蒙田说:“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 从书本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形成, 得力于平时的训练。思考问题时, 不能忽视多种与时间、空间条件的可能的联系, 即应将构想的主体, 与其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广延性的存在形式统一起来作多方探讨。这样才能防止思考问题时顾此失彼、挂一漏万, 才能做到“兼权熟计”。

创造性思维以发散思维为基础, 教学中把握思维的不同方向或不同角度, 寻求思维发散的不同途径,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上一篇:仔猪腹泻控制技术下一篇:部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