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

2024-05-15

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共12篇)

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 篇1

大学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因而在诱发学生兴趣和激励学生坚持等方面需要进行积极的思考。大学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教育, 从而培养具有创造力的音乐人才。在大学音乐教学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从而让其探求音乐创造力的内涵, 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通过音乐教学实验和音乐创造力的评估, 以发散性音乐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突破点, 加强对学生音乐创造力的行程和培养机制建设, 从而更好的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一、我国高校音乐创造力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音乐教学的发展在我国有一段较长的历史, 从八十年代开始, 音乐教育工作者就开始专注于对学生音乐创造力的培养, 但是很多研究还处于比较零散的过程, 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教学过程和案例上, 对于音乐创造力的内涵以及音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有待加强, 对于学生音乐创造力的评估系统建设也不够完善。

从本质上来说, 音乐是一种具有鲜明特征和创造性品质的艺术活动, 在创造和表演过程中都需要结合表演者的音乐创造力, 才能使作品得到升华和情感的融合。很多音乐家都是通过大量知识技能的积累和突出的音乐创造才能, 才能创造出经典之作。因而, 音乐的创造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心智活动的倾向, 是在长期的技术积累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创新之作。在大学音乐教学过程中, 就需要进行健康的引导, 从而更深层次的挖掘学生潜能。

“创造力思维高度发展的人一定是在一种积极的状态下, 表现出用词的流畅性、联系的流畅性、表达的流畅性、观念的流畅性等特点, 总是能在既成常规的模式中打破常规。”因此, 在大学音乐教学中, 需要培养学生新颖独特的思维, 使其具有更为广阔的思维和眼界, 从而创造经典。

二、如何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育家奥尔夫曾经说过:“在音乐教育中, 教育只是手段, 教育人才是目的。”今天的大学音乐教学就是需要创造出大批具有创造能力的新型艺术人才, 以学生固有的对音乐基础知识的体验, 提供更多的平台, 让学生体验和创作音乐。

1、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

学生是否对音乐创造感兴趣是培养其能力的先决条件, 学生只有在感兴趣的前提下, 才能激发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中, 需要加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引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加强大学音乐课程与社会活动的联系性, 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感觉到音乐创造实际上是紧密联系生活, 且具有真实性的。例如在赏析《爱的奉献》, 可以先利用当前实事进行内容展示, 阐明创造动机和创造意义, 再让学生积极思考, 使其产生共鸣激发创作欲望。

学生自身因素是一个方面, 同时教学也需要创造一定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创造当中。在教学中, 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任, 巧妙的运用激励机制, 鼓励学生创新, 对于学生的创造成果要持有鼓励欣赏的态度。例如, 在进行枯燥的练声曲目训练时, 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的想象, 将其想象成具有一定物像的表达,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想象, 甚至可以将其引申为一种广泛参与的活动, 让学生自主发挥, 在进行练习的同时, 还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用音乐来表达情感, 传达内容, 这样简单枯燥的练习曲也会变得具有趣味性, 学生学习的时候心情好, 创造力自然也会提升。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创造条件

在大学音乐教学中, 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是不可缺少的。因为物质材料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关键, 也是培养创造力的催化剂。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和互联网使音乐教学的感官统一起来。如果条件许可, 甚至可以采用录音棚的形式, 让学生能够完全沉浸在音乐的创造当中, 形成音乐作品的完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采用音像和情景相结合的方式, 例如在欣赏《瑶族舞曲》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要学生了解瑶族的自然风光和风俗人情, 视听结合的形式, 将音乐的意境通过画面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看, 让学生了解到作品本身的意义和创作动机, 促进了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为其创作新的作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通过丰富的教学材料对学生进行暗示, 引发学生积极创造的能力。

在创作力的培养过程中, 教师还要注意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主空间, 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 从而进行音乐创造。在欣赏作品的时候,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旋律分析, 挖掘歌词内涵, 在播放音乐的同事,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理解, 充分为学生提供自由联想的空间, 从而培养学生的智商和情商, 行程具有创新能力的音乐创造才能。

3、根据音乐性质充分发散思维

创造力最关键的是要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 让学生能够形成独一无二的创造感知和能力。通过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 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从不同的角度了解音乐本身, 通过旋律编织, 让学生开阔思维, 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然后通过集中思维, 让学生综合不同的思考综合表现出来, 学生通过发散和集中地不断融合, 增强了思维的变通性, 使其能够更加灵活的了解音乐, 并且进行音乐创作。

当然, 音乐创造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 通过一定的音乐知识积累, 才能更好的推陈出新, 创造更加符合时代特征和符合个性特诊的音乐作品。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也势必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其已经掌握的音乐才能进行综合分析, 注重学生创新力的培养, 也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大学音乐教学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前高校的音乐教学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 已经逐步改善传统音乐教学的弊端, 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通过学生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训练, 加强对音乐的感知, 并且为学生的创造提足够的平台和空间, 在积极的引导作用下, 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造更多具有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的艺术作品。

摘要:大学音乐教学不仅仅是音乐技术的传授, 还包括对学生创造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本文针对当前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必要性出发, 分析如何更好的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学,音乐创造力,培养,探索

参考文献

[1]李素萍.音乐创新教学与学生创造力培养[J].江西师范大学, 2005.

[2]王丽新.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师学生的创造力[J].东北师范大学, 2005.

[3]焦敏, 孙涛.音乐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电影文学, 2007 (14) .

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 篇2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教师进修学校 李财军

【摘要】 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就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在音乐教学中,我尝试着把创造的思想用于课堂实践中,努力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作;创编;多样化

我国传统的小学音乐教育目标主要是为了传播音乐知识,培养音乐技能和陶冶情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现今许多世界发达国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出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音乐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我在音乐教学中,尝试着把创造的思想用于课堂实践中,努力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这不仅会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长处,还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潜能,激励学生锐意创造的开拓精神。

一、在发声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发声练习即练声,常使用于一堂课音乐课的开始阶段。练声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声音,还能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烘托课堂欢快的气氛,为以后的音乐教学奠定一个较好的基础,是唱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

音乐课上, 我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利于进行创造思维的练声曲,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编不同情绪的曲子,常常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老师向学生出示一条简单短小的曲子:学生通过识谱后很快学会了,教师再问,如何将这条发声曲唱得连贯、圆润呢?大家可以试着添加我们以前学的音乐符号。有的学生通过联想和视唱,有的同学会想到用“连音线”(⌒),把它添加在音符上方。这样一唱,声音果然连贯圆润了,教师再问,我们如何才能让曲子变得活泼、跳跃呢?学生试着唱出跳跃的感觉,马上有同学想到用跳音记号(。)

通过一次次小小的创造性尝试,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因为他们创造出了不同情绪,不同唱法的新练声曲,产生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也从中真正理解了这些音乐符号的作用和唱法,进一步掌握了有关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二、在节奏创作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万物之始,先有节奏。奥尔夫更是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节奏是由许多相同或不同的音符组成的,是组成乐曲旋律的要素之一,它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等情绪。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是让学生先读会歌曲的节奏,然后再学习曲谱。这样表面上看,学生们把歌曲学会了,但让他再读一读节奏,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会读,也就是说,教师并没有达到教会学生的目的。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着重在节奏创作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音乐课上,我除了把歌曲中的重点节奏提出来让学生读外,还让学生听我拍节奏,然后跟拍,最后让学生把这节奏写出来。大多数学生会读,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写,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会写的孩子就越来越多了。我还让学生在写的基础上给节奏稍作变化,改变它的速度和情绪,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对节奏的时值和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进行了充分的锻炼和培养。例如,我在教唱歌曲《小白船》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歌曲所表达的意境,把想象中的小白船在银河里荡漾的感觉找出来,当我唱完《小白船》时,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描绘出一幅幅色彩斑谰的图画。有的说:“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微风吹着海水轻轻泛起波浪,小白船扬起帆远航去了,渐渐地越开越远,终于消失在地平线上,因此在演唱中到结束就会越来越轻,似乎渐渐远去。”但有的孩子不同意,认为:“小白船是乘着黄昏的余辉,远航归来,他们认为在演唱结尾应逐渐慢下来,但并不是轻下来,仿佛小船越开越近慢慢靠岸了。”不同想象力产生不同的演唱效果,这就是创造的.萌芽,教师不必强求一致,可以让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自由飞翔。通过编创故事,使乐曲充满了生命力,变抽象为直观,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我发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这样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思维不断活跃,敢于想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使学生牢记了歌曲中的重难点,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歌词创编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歌词教学是学习歌曲的重点。歌词表达的是歌曲的内容及情绪,是音乐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歌曲学会以后,让学生自己深入理解歌曲,去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因此,歌词创编过程也就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如:在教二年级《数蛤蟆》时,学生已经学会了歌词: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乒乒乓乓跳下水呀/蛤蟆不吃水太平年……我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脑,展开想象,换种动物编写一段歌词,看谁创编的好?学生们都放声唱起来,顿时,教室里充满了歌声。有的学生不仅创作的歌词很好,而且唱时音调也很准。有的同学编《数兔子》:一只兔子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爱吃萝卜和青菜呀/蹦蹦跳跳真可爱……还有的编《数鸭子》、《数猫咪》……

孩子们一个个踊跃地展示自己的创作,不仅锻炼了创作能力,还鼓励了他们的原动力,让不爱动脑筋的孩子也受到了启发。这种在歌词教学中不拘一格,在教学方法中注意表扬和肯定学生创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从敢于表现内容到善于表现内容,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在表演和打击乐器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但可以烘托课堂气氛,还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孩子们内心喜悦,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动作,更会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做,也符合孩子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首先要求学生选择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等等。然后再请同学们为歌曲设计伴奏型,并请学生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如第一册《国旗国旗真美丽》一歌,要求学生用响板和碰铃为歌曲伴奏。我首先让学生听辨两种打击乐器的声音,一个清脆,一个悠扬。那么它们选择的节奏就不一样,响板应该用四分节奏,碰铃有延音,就应该用二分节奏。把学生分成两组,用响板和碰铃一起为歌曲伴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再让学生把响板用八分节奏拍出来试试,让学生说出在速度和情绪上有什么不一样?学生明显感觉快些,急促些。引导学生说说哪些情景可以用这种快的节奏,学生说了好多:跑步、骑马、火车声音……这样,学生对不同时值的节奏所表达的情景和情绪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培养学生音乐创造能力 篇3

关键字:创造 探索 线条和色彩 音乐形象 教学

美国“儿童创造性音乐教学”实验者科尔曼认为:儿童天生带有热爱和探索音乐的倾向,只有这种自然的倾向由于后天非自然的强化和训练,大多无法保持。[1]创造性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全面发展,以及培养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所以教育工作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启发、培养下一代的创造思维,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而音乐则是培养发展这种才能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普通音乐教育教学中的音乐创造,不是为培养音乐家的音乐创造教学。而是以创造性的音乐活动为主体,其目的是为了通过音乐创造活动,使学生得到自我表现出的机会,增强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力与思考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创造性的音乐活动体现在音乐学习的各个领域,不管在歌唱、器乐,还是鉴赏等音乐活动中,都应重视学生的体验、积累,使他们能够大胆地用声音表现自己所感受到的,想象到的东西。创造性的音乐活动就是在各种音乐活动中,尽可能地使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坚持运用以“发掘创造力”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通过为歌曲编歌词,编配动作、编故事、画图等方法,启发学生展开扩散思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感受音乐,体会音乐。以演出、创作、欣赏多教学活动作为探索的手段,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强调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一、探索音响与音乐

(一)通过为歌曲编歌词、编配动作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提出:表演创造和对音乐的反应是人类参与音乐的基本活动过程。唱歌、演奏乐器,音乐律动和创造音乐是学生获得音乐技能和知识的最佳途径。

让学生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这样学生的演唱兴趣大大提高,同时创造能力又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如在《蜗牛与黄鹂鸟》的教学设计中,我在第三个环节设计了合作创编与表现环节。在学生充分地感受了教材中葡萄成熟前,黄鹂鸟嘲笑蜗牛的情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分组讨论后,创编葡萄成熟后的歌词。五分钟后和学生交流并演唱其中一组创编的歌词。分析歌词并在演唱中让学生想象葡萄成熟后黄鹂鸟赞扬蜗牛锲而不舍有毅力的情景,并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在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又进行了德育渗透,而且又与文学写作进行了综合,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奥尔夫认为,音乐是人生而有之的本能,是人类自然地表达情态和情绪的方式之一。而“原始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他认为“音乐来自律动,律动来自音乐”。[2]边唱边表演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是想用动作来表达情感。如果歌曲或乐曲是具体的,并易于动作表现的话,应尽量让学生自编动作表达。例如学习《小蜻蜓》这一课时,教材中的动作只是一个简单的律动,但歌词是易于用动作来表现的。“飞到西来飞到东”,许多同学用双臂模仿飞翔的姿势,“不吃粮食,不吃菜”这一句运用于表演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有的用双手晃动,有的用单手晃动,好像在告诉别人,小蜻蜓不吃粮食也不吃菜。“是个捕蚊的英雄”这一句有的学生模仿生活中捕东西的样子,有的学生注意到“小英雄”这三个字而竖起了大拇指。当学生跟着音乐的旋律把这一系列动作连起来做时学生对自己想出来的动作特别有感情,因此练习特别认真。为歌曲配动作,是教师对学生动作协调性的培养,也使学生从自然生活中得到創造的源泉。

(二)通过用线条和色彩表现乐曲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种色调能表现出一种情绪,而一段乐曲也能体现一种情绪,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时,音乐也就出现另一种理解方式。例如在欣赏《跳圆舞曲的小猫》时,先让学生完整地体会乐曲情绪,然后提问:“欢乐的情绪应当用什么颜色来表现呢?”并适时地启发学生当我们在“灿烂的阳光下,在鲜艳的花朵中我们会感到心情怎样的?”学生在教师思路的引导下,展开丰富的想象。有的回答:“用红色,因为太阳是红色的”,也有的回答:“用绿色因为草地是绿色的”等等。于是随着乐曲的进行,这几种颜色也在学生笔下波浪式前进,当乐曲舒缓时线条几乎是平直的,当乐曲激烈时,线条又变的起伏不定,这些都是随着学生对乐曲的理解产生的。

因此,对乐曲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而用颜色和线条来表现音乐,则就是学生把音乐具体化,鲜明化。

二、创造实践

(一)通过音乐形象创编音乐剧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意大利音乐教育突出三个基本的音乐活动:研究、创造、聆听三个方面同时进行,相互影响。创造性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以及培养为全面发展的必需的各种能力。许多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剧,通过演员的表演塑造出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作为中学生小学生不可能具备这种能力。而通过对音乐,歌词的理解,编成小故事,是他们能做到的,并且是他们喜欢的一种形式。例如,在学习《蜗牛与黄鹂鸟》中设计“合作创编音乐剧”环节。我用多媒体为学生创编音乐剧提供背景,分第一幕:葡萄成熟前;第二幕,葡萄成熟后。并在学生表演时播放歌曲《蜗牛与黄鹂鸟》,并给学生戴上蜗牛与黄鹂鸟的头饰。这样更能让学生很好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情境进行音乐剧表演。在葡萄成熟前和成熟后扮演黄鹂鸟的学生分别用嘲弄和崇敬的表情进行表演,他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引起全班同学一阵又一阵开心的笑声,一堂音乐课在欢乐中度过。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既充分感受了音乐,又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通过歌谱写作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国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创造领域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肯定,把创造列入音乐教学领域之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无论在家庭或学校里,经常能听到许多学生在做事或高兴时嘴里就哼哼唱唱,有时是学来的歌曲,还有很多时候是唱自己随意“创作”的歌曲,当然对孩子不可能期望他们创作出多么完美的歌曲,但不管怎样,这些歌曲毕竟是他们自己重新组织加工而成的,不能不说是音乐创作活动的表现之一。所以在课堂上,可以找一首小儿歌,让学生自己编歌谱,把较合理的部分录下来放给学生听,或者用本课堂学过的歌词进行编曲。自编歌曲对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音乐的基本素质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并通过录音录下“创作”成果,使他们更愿意开展这项在促进音乐创造力上是有很好作用的活动。

音乐创造是20世纪儿童音乐教育发展最快的教学领域。诚如乐圣贝多芬所说:“没有一条规律不可为获致更美的交果而破坏。”只有抛弃模仿,超越了模仿,教和学才获得真正的生命。鼓励音乐制造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是在音乐教学和学习中不存在标准答案。对于音乐教学来说,不应有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程序,音乐课堂永远是动态的和变化的。当然,音乐教学尽管有一些共性的教学规律与原则可以遵循,但从根本上说,其教学过程是充满了创造性的。鼓励音乐创造,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潜能,更有利于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尹爱青.当代主要音乐教育体系及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74.

音乐教育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篇4

首先,音乐艺术是创造性的艺术。音乐是人的主观思维对客观环境进行思考和艺术性的加工,并通过声音来表达出来的一门艺术,创造性是音乐的本质属性。因此,音乐的创造性特点在音乐教育中必然要求创造性的教育,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激发学生灵感和想象力,去感受原创者的思想和体会音乐的美。音乐语言具有模糊性,这使它不同于文学等其它学科语言,但是正是这种模糊性给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这种想象的不断延伸和扩展,便是创造力的先导和源泉。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像”,爱因斯坦也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想像力的培养,因此,通过音乐教育的实施,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对于创新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音乐的实践性特点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对创造性活动的兴趣。音乐实践包括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这几个基本环节。音乐的创造性不仅仅体现在音乐的创作阶段,还体现在表演者的再创造,和欣赏者的创造性审美阶段。音乐创作的是否成功,要通过音乐表演的创造性演绎,最后由欣赏者的审美来评判音乐创作的价值。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授音乐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去体会音乐创作者的创作心态,鼓励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性理解和演绎,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美丽,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扩展,使学生在创造中提高能力。

二、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更新和改进

首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传统的音乐教育强调音乐知识的灌输和对学生音乐技能的塑造,这种教育所引起的不良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它往往使学生缺乏对音乐的心理体验,缺乏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在郭声健组织的一次大规模的针对中学生音乐素质的调查中,暴露了传统音乐教育的严重失败。调查结果显示,在听一首不熟悉的歌曲时,能准确地打出音乐节拍的学生只有37%,不能打出音乐节拍的学生高达63%;在欣赏乐曲时,完全不能分辨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占27%(小学低年级为51%、小学高年级为26%、初中为17%、高中为28%),能分辨得出个别乐器的占51%(小学低年级为37%、小学高年级为53%、初中为60%、高中为44%),能分辨得出某些乐器的占22%(小学低年级为12%、小学高年级为21%、初中为23%、高中为28%)。音乐鉴赏能力如此低下,是我们的学生不喜欢音乐吗?不是,调查结果表明,有87%的学生是明确表示喜欢音乐的[1]。因此,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只能归咎于音乐教育的失败。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的老师浪费了大量的心血,节奏练习没少做,各种唱法及各类乐器的音色特点、民族音乐的特点等知识没少讲,但是取得的效果却很难令人满意。为此,必须破除旧的教育观念对教师和学生的束缚,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为根本出发点。

扭转上述情况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现代教育理念,自觉实现角色转换,这就要求老师要作到以下两点:

一要明确教育目的。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造就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使其真正成为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更重要的是利用学生这一素质的提高来进一部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二要使艺术教育观念现代化。旧的教育思想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和教唱,这种统一的音乐教育是违背音乐教育规律的。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个体对美的体验是有差别的,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因此,现代音乐十分重视音乐审美教育的个性化。教师在实施教育目的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展示个性空间的机会,并且对学生个性的张扬要给以充分的尊重。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指出,“艺术是一种深度个人化的领域,学生在这个领域中将进入自己和他人的感情世界”[2]因此,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必须注重开发每一个学生的艺术潜能,使他们走进情感世界,获得自己对音乐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增强其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是音乐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现代化的要求。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教师能否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地组织教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英国教育家皮斯博说得好:“如果你想要儿童变成顺从而教条的人,就会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而如果想要让他们能够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有想像力,你就应当采取能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可惜的是,一直到现在,我们仍然难以消除注入式教学法的影响,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我们教育的质量。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寻求突破也是贯彻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寻求改进的前提是音乐教师必须摆正自己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位置,不能把自己仅仅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音乐教师更重要的角色是音乐教育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在这一方面,美国的音乐老师做的很好,他们很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大胆质疑。在美国十分流行的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方案,就通过创设师生角色及相应活动的环境,让学生扮演音乐家角色参与整个音乐过程,激励学生自主参与,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决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完成的。音乐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这种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借助学校兴趣小组组建校内音乐乐队、组合等,也可以借助家庭、校外教育机构的力量组织开展音乐擂台、校际交流、文艺汇演等活动,甚至也可以通过市场运做使学生走向社会,这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能丰富学生的想像和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造能力。另外,学生经常参加一些比赛和演出活动,不但给他们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其社会交往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社交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在学校教育中一直是被忽视了的,即使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交能力的培养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市场经济对教育发展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社会交往的机会,应该包含在素质教育的内涵中,这是市场经济对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是音乐教育适应社会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在的学生是将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创造能力决定着中国将来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决定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任务能否实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重点,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科老师是教育改革的直接实施者,对学生创造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认识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作用、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和掌握有关的方法和技巧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 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中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创造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出版.

[2]、郭声健.《中小学音乐素质现状管窥》.《中国音乐教育》, 2000年第1期.

[3]、王磊.《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阎立钦教授》.《教育研究》, 1999年第7期.

[4]、胡继渊, 沈正元.《艺术教育对培养创新精神的促进功能》.《中国教育学刊》, 1999年第5期.

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 篇5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著.艺术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杨雁斌编著.创新思维法[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3]周莹莹.新时期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概况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

[4]焦瑞.太原市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

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 篇6

最近,笔者在几堂音乐公开课上发现:为唱歌教学奠定基础的发声练习已经消失了,也许因为太传统的缘故吧。但笔者认为,在小学中高年级音乐教学中是不可少的。高年级同学正处于变声期,练声可以训练他们的声音。好听的发声曲或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利于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练声曲,让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力,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造不同情绪的新曲子。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烘托课堂气氛,为其后的音乐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节奏创作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由许多相同或不同时值的音符组成的,它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例如:我在教《保护小羊》这一课时,由于一年级同学年龄小,在节奏上没有特别要求,但节奏复杂的歌曲又要唱好,于是我就把歌中复杂的节奏提出来编了一个《狼和小羊》的故事。“当你看到狼来了,想吃小羊的时候,你会跟小羊说些什么?”一阵思考后,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有的皱着眉头说:“小羊小羊 走呀走呀 快”,一声比一声急切,而且第二个“走”字说得长而重。有的同学边说边做着手势:“小羊小羊跑跑跑”还有的同学说:“小羊小羊 跑快快跑跑”等等。同学们根据本能的反应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节奏,我再把这些节奏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根据歌曲节奏,开动脑筋,再次组合创造:“跑快快跑跑跑快快跑跑走呀走呀小羊小羊小羊快”,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歌词拓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歌曲中的歌词是语文学科当中的一首首优美的小诗。歌词所表达的是歌曲的内容和情绪,它是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以往的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全是老师的理解,组织灌输给学生的,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应该让学生通过多练习、体会,来挖掘总结,然后自己创编,再表现出来。例如:三年级《祖国祖国我们爱你》。这一歌词中写道:“小小蜡笔,穿花衣,红黄蓝绿多美丽,小朋友们,多么欢喜,画张图画比一比,画小鸟飞在蓝天,画小草,长在春天里……”这首歌表达的是小朋友们对祖国的赞美,热爱的感情。让学生们仅仅知道这些是不够的。我在学完歌词后,让每个同学都动脑筋,根据自己平常对生活的观察,把自己的愿望编入这首歌中,要求字句与原词相仿,看谁创作得最好,一会儿工夫,同学们就唱上自己编的歌词,感到特别亲切。此时的课堂到处充满了歌声。他们用歌声描绘着祖国大好河山,用心编织着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唱道:“画蜜蜂,飞在花丛里,画彩虹挂在蓝天里……”最后我还表扬了他们,鼓励他们课后继续创作,长大了争取成为一名出色的词作家。这样更增强了他们的创作自信心,从敢于表现内容到善于表现内容,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四、通过表演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自古以来,表演与音乐就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是形体美与音乐美的交融。在新版省编低年级教材中,几乎每一课中都安排了“动”这一教学内容。那么如何在音乐课上让学生动起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呢?我觉得教师应该对知识不断地拓展,学生不断地积累,同时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造活动的机会。例如:我校这届四年级同学,我在以前教过他们《过新年》这首歌的歌舞表演,现在课本上又有一首与这相同主题的歌曲《小拜年》,当同学们一听到这首歌时,第一反应就是和录音里的小朋友一起做着敲锣打鼓的动作。接着我问同学们:“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我们能不能再创设一些过年的气氛?”话音刚落,许多同学便主动要求到前面来表演秧歌,他们有的还从脖子上解红领巾,从口袋里拿出手绢,听着录音伴着节奏扭动起来。这种场面仿佛让人看到身着节日盛装的秧歌队翩翩起舞,活生生地表现了歌曲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歌表演的进一步展开,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五、通过音乐欣赏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通过音乐欣赏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音乐知识,懂得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扩大学生音乐视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例如:我教《国旗、国旗真美丽》这课时,先让同学们欣赏每天都能听到的《国歌》,然后跟我有感情朗读国歌歌词,使他们对歌词有一个初步印象,最后我用庄严、铿锵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这样,学生在教师感染下,结合歌词欣赏,一下子就感受到国歌的威严、神圣,仿佛自己也不知不觉地投身到这股铁的洪流中去了,并且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为人类解放事业不畏强暴,视死如归、一往直前的伟大精神。然后再学习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这样不用教师多讲,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就懂得我们要爱护国旗,尊敬国旗,并对国旗产生一种敬仰之情,从而逐步形成热爱祖国的情感。“国旗和国歌是多么的神圣伟大!我们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要特别认真,这才表示对国旗、国歌的尊敬。”由于学生们对歌曲的充分理解,在歌表演这一环节上同学们都完成得轻松,而且是自行创编。这样学生既受到了音乐的熏陶,又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浅谈音乐欣赏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篇7

一、提高音乐课堂效率, 重视审美欣赏

1. 教师应该合理利用教材, 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

教师要以学生的具体情况为根据, 充分结合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方式, 并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适当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编排。而且, 教师充满爱心的教育是和谐的学习过程所需要的, 也就是善用赏识教育, 这不仅要表扬课堂上积极的学生, 还要包容学生在交流中的失误, 和学生一起找到原因并鼓励学生加以改正, 避免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挫伤。

2. 通过音乐欣赏课堂, 促进学生的审美兴趣

在教学中, 音乐艺术的审美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创造、不断反思的过程, 学生是审美的主体, 而学生的审美对象是教师的音乐活动。一首优秀的歌曲作品可以是直接描绘生活, 也可以富有诗意, 或者营造清冷、沉雄和飘逸的意境。比如, 中国古代诗词艺术《扬州慢》《杏花天影》等曲目, 歌曲内容多为借景抒情、写景咏物, 同时又蕴含着对国家命运关心的表达。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讲述, 让一个较为完整的艺术思维模式及印象在学生的脑海中, 从而对音乐作品产生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通过先进的教学设备, 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良好的教学设备是辅助教学成功的关键, 学校教学设备落后将会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目前, 多媒体技术各种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音乐课而言, 想要利用寓教于乐这种轻松学习的方法, 教师就必须借助乐器来使课程更加形象生动, 学生也能在气氛的带动下进入状态。所以, 教师要将音箱、视频等多媒体设备运用到课堂中来, 而学校能够做的, 就是及时引进设备, 来支持音乐教学。

二、加强创造实践, 培养创造能力

1. 以歌谱写作来培养创造能力

在音乐学习领域, 歌谱创作可以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和想象力, 如果在音乐学习中, 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发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并对音乐的创作经验进行积累, 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增长, 还会帮助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在实际教学中, 歌谱写作的练习作为一种简单创作形式, 是很有必要引入课堂的, 歌谱创作可以吸引爱好音乐学生的创作兴趣, 在创作中不断积累经验,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创作自信心, 还锻炼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重视音乐的再次创编

音乐的创编工作是聆听、研究和创造这三个方面的结合, 它们相互影响, 同时进行。从孩子的发展方面来说, 创造性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并通过具体的创作行为来培养学生必需的能力, 成为全面的人才。但是, 中学生一般不具备创编音乐剧的能力, 所以,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倾听和理解音乐, 在此基础上, 把美丽的音符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 并将其演绎出来。

三、结合音乐欣赏,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艺术在自我创作的内涵上和教育教学的审美过程中, 因其特殊的表现形式, 对学生形成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有促进作用, 即在感性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之上, 上升到以理性辨析为指导。而要想把音乐欣赏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结合在一起, 教师就应该做好教学中的思维引导, 使学生创造性地感知音乐各种形式美的神韵和规律, 让学生富有想象力、创造性地去感知和理解, 启发他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

首先, 鼓励学生在音乐的鉴赏过程中把情绪上的体验与美的形象的感知结合在一起, 充分发挥想象力。其次, 给予学生积累审美经验的帮助, 鼓励学生创造审美意向, 并通过显现的方式来进行音乐艺术的创造。最后, 音乐教育教学需要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 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因此, 教师应当在理解审美心理差异性的基础上, 尊重学生的审美观点, 并给予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使学生自由、充分地发展其对音乐艺术作品的创造才能。

所以, 为了与时代的发展协调一致, 必须一改以前相对封闭的教学管理模式, 通过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使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做到多角度、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促使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总的来说, 在音乐教育中, 教师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 通过调节人的身心发展来鼓励学生热爱音乐, 在帮助学生舒缓学习压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创作热情, 理解音乐的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 篇8

音乐欣赏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 学生形象思维的建立, 首先表现为对乐曲的直觉感应, 这又依赖于视觉代表物或语言的启迪和表达。教师在欣赏教学中强调对学生音乐感受力、鉴赏力和想象力的开发;在教学内容上, 需要有独创性、针对性;在语言艺术上, 需要富于谐美性、逻辑性、探索性的启迪指导。教师要适时、适度予以诱导, 开拓学生思维空间, 驱动学生习惯于每当看到曲调就像看到地图一样———看它、感觉它, 让学生自发、自觉地步入音乐的殿堂, 去深刻感受美妙的旋律。

(一) 歌唱教学中的第一次欣赏

在普通音乐课中, 唱是达到审美目的的一种方法, 是有用的, 必需的。一首歌如何更好地呈示, 如何把握学生的注意力, 如何帮助学生明确思维方向, 怎样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与创新意识, 需要教师精心构思。

例:课例《大海啊, 故乡》

在教师优美、生动、富于启迪性的导入语言后, 让学生带着欣赏目标去捕捉感知和想象, 则此时的欣赏更有价值, 要求学生以“听、想、看、画”的自学方式, 构建歌曲的意境、情绪、风格与主题思想, 并以口述方式构成答卷, 最后师生共同评析, 集人文、绘画、情感、能力训练于一体, 学生的潜意识诱发了灵感思维, 创造意识跃然升起。

(二) 乐曲欣赏

例一:管弦乐狂想曲《动物狂欢节》

此曲音画性强。教学中, 教师可借助于曲意与画境移植之法, 引导学生去想象、创造。从不同配器的特殊功效, 相同配器不同音区、不同织体 (琶音、音阶等) 的差异, 在想象的空间里为音乐形象定位, 有效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威武的狮子、啼叫的雄鸡、奔跑的野驴、高雅的天鹅、机械的“钢琴家”……五彩缤纷的动物世界, 让学生思潮如涌, 无需标题的提示就获得敏感、灵活、流畅的创造性思维成果, 让学生在品评自己成功喜悦中, 深刻理解了乐曲的蕴含, 继而获得创造的自信。

例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一“蝴蝶的爱情协奏曲”, 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与艺术魅力, 震撼人心。在欣赏时, 为了突出重点, 分散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交响音乐的民族化, 可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创意设计, 融曲式结构、戏剧情节图片、乐器演奏音像、舞蹈片断、视唱音乐主题、情感起伏线条剖析等于一体, 实现视听结合、声像结合、显形的与隐形的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音乐鉴赏审美实践活动的主体性, 让学生带着艺术畅想去捕捉深刻、敏锐、批判的思维方法。从风和日丽的鸟语花香画面, 带入到甜美如歌的爱情主题;从如泣如诉的缠绵悱恻音调跌入封建礼教恶势力的残酷。灵活、流畅的思维愈加清晰, 抗争、批判的思维随之而发展, 再次营造一个安详、宁馨的仙境。在串串同情的音流中, 深植下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

二、情感体验式的二度创作

器乐演奏、声乐演唱及舞蹈表演, 从二度创作的角度去进行美学思考, 激发思维兴趣, 是开拓思维、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发展创造性思维所不可或缺的。如何去挖掘, 表现歌乐曲的意蕴, 值得我们去探究。

(一) 因声绘词, 以声传情

以个人演唱、波及全班、以投石击浪式带动每一位学生都乐于自我求知, 自我表现。这种角色定位, 刺激了荣誉动机, 容易诱发学生独创性思维, 发挥了个人特长, 让听者有机会品味情感, 从中体会到了首创的力量。

(二) 舞美创编, 心神合一

随着音乐唱起深情的歌, 跳起即兴创编的舞蹈动作, 顺着情绪发展的线条起伏, 纯朴真挚, 没有刻意雕琢的拘泥, “听听—想想—唱唱—跳跳—想想—听听—跳跳”多层次的“重复”, 对创造力的开发无疑是一种催化。这神采飞扬的灵感动作, 让普通的中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生活需要中享受到登台表演的兴奋, 奠定了自我概念, 鼓舞了创造的信心。

三、艺术创作中灵感思维的开发

(一) 场景、心境的创设

在中学的起始年级,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 教师可让学生在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中, 尝试着用属于自己的音乐语言去描述某种心境、场景, 让潜意识成为首创的思维成果, 有利于培植、发展个人的独创能力, 也有利于普及创造教育。例如, 提供场景、心境文字材料, 让学生自由组合即兴创编, 共同表演: (1) 久旱无雨时节, 农民的心境; (2) 暴风雨中渔民划船归来; (3) 第一次走上舞台; (4) 清晨, 我们走进校园……如此灵活的情境暗示, 容易产生思维层次差异, 但自由组合好差结对, 有效保护了音乐素质起点低的学生, 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 从而对艺术创造有了全新的认识。当然, 这种方式的训练, 更有利于提高特长生的创造能力。思维成果交流后, 灵感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均可获得更深一步的发展。同时。这种团结协作、切身实践, 说明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 不容忽视。

(二) 音乐骨架的创作

朱载堉说:“八音者以节奏为至要。”节奏训练一直是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要让学生稳固建立起正确的节奏感, 并能理解音乐骨架的内涵, 这就需要节奏训练具有多重性, 做到模仿与创造相结合。此处创造多数与音乐情感、音乐形象有关, 要让学生仔细研究。要求创作下述几种节奏: (1) 快乐的心情; (2) 悲哀的情绪; (3) 深秋时节树叶凋零; (4) 阳春三月莺歌燕舞……学生在思考过程中, 无疑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 并会自然地进行比较、优化选择结果, 这种思维的更替叠加过程, 也正是开发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三) 动机、乐节、乐句、乐段的创作

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 篇9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让学生感觉到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尊重与提高, 他们才会有主动参与的兴趣, 突发其想的创新.本课题可以引起人们对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视。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多种方式, 对各类课型进行多样化设计,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启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现在国外一些教学法相继传入我国。例如德国的奥尔夫、匈牙利的柯达伊、瑞士的达尔克罗兹、日本的铃木等都是为培养学生创造力而形成的一种教育体系和教法。但目前我国仍然没有一种教学模式和教法能加以推广。因此, 我国音乐教学培养中学生创造力的是一项艰难而巨大的工程, 任重而道远, 我们作为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要有耐心和毅力, 以及深刻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 自觉地将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一项音乐教学重要目标, 付之于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去, 使学生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 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 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

创造力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我们是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过程中, 为了迎接智能经济时代 (即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 的到来而提出的创创造力的教育。现在有的不少人认为创造力教育可以把全民素质教育推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也有人说“创造力教育”是为“素质教育”找了一个帮手, 它一方面是开放性思维, 另一方面是可操作性强。因为创造能力的水平是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最好体现。可以说是一个人自身综合素质的核心。当前在智能经济初见端倪时期, “创造力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并且能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

1.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及分析

我国教育部在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音乐学习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享受音乐、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用音乐诠释人生的前提。在全面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的当下, 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新音乐课程标准, 采取各种不同形式且有效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让学生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态度和愉悦体验, 并且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在课堂上, 用自己最直观的理解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学习音乐。使音乐课堂成为学生们真正的精神家园, 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 成为其心灵里最美好的东西。

就目前学校音乐教育现状而言, 由于小升初, 初升高, 音乐课均未进入升学考试范围, 在缺乏升学考试外力推动推动的情况下, 再加上部分教师课堂上仅仅弹琴教学生唱歌, 缺少了趣味性。如若每节课如此, 枯燥乏味。久而久之, 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 不再与老师积极配合, 音乐课也就成为了一些学生的可有可无的休闲课程。

2.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对文学、艺术甚至数学等相关学科的帮助是众所周知的, 西方上已有很多发达国家组成了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来研究探讨音乐教育与人类学、社会心理学、学习理论、哲学等学科的关系, 美国也曾在2000年颁布的《美国教育法目标》中对美国的音乐教育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艺术中的音乐这一项被法定为“核心学科”之一 (国家教育目标中的核心学科还包括数学、英语、科学、地理和历史) 。

三、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在当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的同时, 学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明显。为了提高升学率, 吸引好的生源, 必须抓成绩。于是乎便出现了学校、老师、家长各方面严格的抓学生语文、数学等主课的学习。甚至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也被主课老师占领, 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少有学生能够按自己的兴趣学习。

音乐在人类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实际上是一门创造性地活动,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性地教, 学生才能够创造性地学。创造性教学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创造性教学主要目的不是仅仅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 而在于引导学生明确分析过程, 探究结论, 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音乐教学更是如此。在音乐课上教师除了了解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具体的教学内容之外, 还应预先想好用怎样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在有限的40分钟的教学时间内, 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甚至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的认知、意志、体验、情感四位一体。教师通过设问、引导, 促使学生思考, 以此循环往复, 不断开拓薛恒更深更广的知识层次。让学生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例如在进行小学一年级音乐“小青蛙找家”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先设计一个音乐游戏, 比如:要求同学们围成一个园圈, 先请一位同学扮演“小青蛙”。然后请“小青蛙”呆在圈中, 等音乐响起, 同学们一起跟随哼唱。“小青蛙”按节奏蹦跳, 等到音乐结束的时候, “小青蛙”立刻跳到一位同学面前, 请这位同学扮演“小青蛙”, 同时站到该同学的位置。

这样, 学生首先在游戏当中激发了学习兴趣, 对乐曲的旋律走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音乐素质较好的学生, 教师可以唱上半句主旋律, 然后请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结合刚才游戏当中所听到的旋律创造第二句。对于音乐素质较弱的学生, 可以先从节奏方面入手。如教师打出游戏乐曲的典型节奏, 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节奏创编, 打出自己创造的节奏。

对中小学学生进行良好的音乐素质教育, 可以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修养,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最大限度的发展其创造力。对好的音乐进行欣赏分析, 能够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音乐教育实际上是以具体而生动的音乐形象感染人、打动人, 并在其中蕴含着一定程度的教育意义。因此除了课堂音乐教学之外, 在课余也应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鉴赏经典音乐作品的机会, 让他们在艺术家创造的美好音乐中感受艺术形象, 体会音乐意境, 理解音乐内涵,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结语

培养创造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音乐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学科之一。在音乐课堂上以探索学生的创造力为主线, 有益于开发其的创作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培养音乐创造力的作为教学实践的重要手段;以培养发散性音乐思维能力的为切入点, 以音乐创造力的测量和评估的具体数据为参照;并对培养音乐创造力的相关因素做量的分析, 对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发展、深入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 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开发中小学学生的创造力。因此,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必然会为音乐教育工作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音乐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摘要:创造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性和标志之一。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 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何在中小学音乐的教育过程中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应是每位音乐教师无可回避切有待不断研究的重大命题。本文通过对“创造力”一词的诠释, 分析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 阐述了中小学创造力培养的途径及展望, 以期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一定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造力,音乐教育,激发

参考文献

[1]刘沛译.音乐教育理论基础[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1996.

[2]曹理, 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王朝刚.器乐表演技能教学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4]尹红.音乐创作教学探索[J].中国音乐教育, 1993, 4.

[5]罗小平, 黄虹.最新音乐心理学荟萃[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5, 10.

[6]曹理, 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4.

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 篇10

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才的创新能力是推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音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负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的重要使命。

新课程教育改革前, 音乐课过于注重知识教授, 忽略了对学生兴趣以及其他感官方面的培养, 传授形式普遍较为刻板, 使得学生对于学习倍感厌烦。而新课程教育改革后, 在国内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 音乐课注重了培养学生兴趣, 但课程的设计又略显空洞, 其中主要表现在:过于强调在教学形式上的转变和众多辅助工具的组合运用, 忽略了知识传授与实际获得, 造成学生在音乐课上除了学会唱些歌曲, 学到的知识很少;过于强调学生自己去创造, 而忽略了创造要在有专业知识积淀的基础上进行。所以, 不能只是为了体现创造这一环节而去生硬地创造, 从而使我们的音乐教育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因此, 在音乐课中, 教师要深入地体会育人的根本是培养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的人, 继而学习、探索和掌握教育的内在规律乃至科学, 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 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动机, 从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二、理论综述及假设

1. 创造力的概念。

西方关于儿童创造力方面的理论认为:创造力是相对本人或社会来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产物的活动, 创造力是每一个健康的个体都具有的一种普遍心理能力, 它是一种水平从低到高的连续体, 即人们都以不同程度的创造性水平思维着, 他们之间只有程度的差异, 而非全有或全无[1]。

目前, 我国较一致的看法是: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 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它具有三个特征:有特定功能的生产;人人皆有的一种能力;有高低之分[2]。

2. 如何促进创造力。

美国当代创造心理学家特丽萨·艾曼贝尔在其创造力结构理论中强调指出:工作动机对创造活动起着关键性作用。她认为, 只要有足够的动机, 即使个体缺乏特定的创造技能和领域技能, 也能够通过适当地学习和训练加以弥补。但是, 如果工作动机不足, 即使有较高水平的创造技能和领域技能, 也很难取得高水平的创造成果[3]。这个理论明确说明了动机对创造力起到的重要作用。

而工作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 有助于创造力发展的是内部动机而不是外部动机[4]。我们大多数学生与家长在目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环境中一味追求高分数的学习动机属于外部动机, 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 具有自主性的动机属于内部动机。已有研究证明, 受自主性动机驱动的个体比受控制性动机驱动的个体更趋向于深层信息加工, 有更好的表现, 有更好的坚持性和更高的幸福感。

Deci和Ryan的有机辩证元理论认为:个体的创造行为是由其胜任 (感觉到有效能) 、关系 (归属和与其他人建立联系) 和自主认为支持 (认为行为是自主的) 等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所推动的, 若个体所处的环境能够满足这三种需要, 那么内部动机将得到促进, 同时将促进个体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 从而促进创造力[5]。

由以上理论可以看出, 内部动机是推进个体产生创造力的原动力, 他可以促使个体在原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将其组合变化并形成具有新的意义的产物。而教师要做的是如何运用我们的教学策略 (即外部动机) 来满足学生内部动机需要, 从而将外部动机自然地转化为学生内部动机, 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3. 国内小学生音乐课创造力研究现状。

目前, 国内有关小学生音乐创造力的研究较少, 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 有的只是培养学生一种简单、浅层次创新来体现创造力培养, 例如:在课堂中为了培养学生创造力就设立创编歌词这一教学环节, 课本中歌词是“小猫喵喵叫”, 学生改成“小狗汪汪叫”等等。

另外, 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 教师还是过于强调自己的主导地位, 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的重要性, 也就是缺乏使学生产生学习内在动机的原动力。有的研究认为, 在教学中, 充分利用教材和各种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的认为在音乐课中带领同学创编曲谱就是培养创造力。但是, 根据创造力的有关理论, 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因素远不止这些, 根据以上理论及研究成果, 音乐学习的内部动机是影响音乐创造力的主要因素, 它与外部因素共同决定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因此, 从音乐学习的内部动机研究激发学生音乐创造力问题将更具有现实意义, 而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影响维持学生原有的内部动机, 并将学生存在的某些外部动机有效地转化为内部动机, 将更加具有深远意义。

4. 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是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多种学习理论的结晶。它吸取了人本主义重视人的感情因素的思想, 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 甚至决定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性;它采纳了认知主义的认知发现说, 强调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学习者自己的努力;借鉴了建构主义的思想, 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强调学习环境 (如“自主学习中心”) 与学习互动 (如小组学习、合作学习) 的作用[6]。

自主学习是主体自愿的、有目的的、有选择的学习, 是独创性的、能进行自我调控的、具有责任感的学习, 是个性化的学习;自主性是主体性最核心的规定性, 是创造性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7]。

由于自主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性可以满足内在动机“胜任”的需要;能够自我调控这一特点可以满足“自主认为支持”方面的需要;学习互动 (如小组学习、合作学习) 可以满足“关系”方面的需要。因此, 在音乐课方面, 研究营造满足创造心理三要素环境氛围的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有利于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5. 研究假设。

基于创造力理论基础, 结合自主学习理论, 根据上述的理论推导, 提出的研究假设是:小学音乐课上, 通过设计自主教学环节和相应的自主学习策略, 可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三、概念定义

1. 音乐创造力定义。

Sternberg创造力投资理论认为:创造力和智力一样, 是所有人都具备的能力。创造力不是固定不变的, 和任何才能一样, 人的创造力水平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不断发展。理论还认为:创造力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当人们在工作过程中找到完成任务的新方法时, 当人们将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时等等[8]。

根据Sternberg创造力投资理论, 本文将音乐创造力定义为: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以其自身所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为基础, 将其所掌握的资源进行新颖的、巧妙的整合与变化, 形成与众不同的新的产物。

前人的研究提示我们, 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内部动机, 可以有力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将外部动机有力地转化为内部动机, 是音乐课堂促进学生创造力提高的有力手段。

2. 音乐课自主学习定义。

借鉴自主学习的概念, 音乐自主学习可以被定义为: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主选择音乐学习的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音乐方面不同的兴趣爱好, 不同的自身智能优势, 采取自己认可、喜欢的学习方式, 结合自身可获取的资源, 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学习的过程。

四、培养创造力的自主学习

为了加强音乐课知识的掌握, 为了探索音乐课教学环节及策略的创新, 为了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 以前人的理论为基础、以音乐课教学特点为载体、以主动学习为形式、以音乐知识掌握为根本、以培养创造力为目的, 设计自主学习教学环节及其相关激励策略, 开展了教学改革的试验。

1. 培养创造力的策略设计原则。

结合前人的理论和实践, 规划和设计一套激发动机、产生兴趣、培养创造力的教学策略需要满足一定的原则。

首先, 培养学生创造力, 还需要让学生掌握知识, 那么就需要结合音乐课知识的特点设计策略;另外, 培养创造力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时间、空间和资源, 就需要结合自主自愿学习的形式;再有, 培养创造力需要为学生建构一种可以实现归属感或彼此建立联系的环境, 就需要在策略中加入协作的环节;最后, 任何遥不可及的事物都会打击兴趣、动机, 从而消磨创造力, 所以实施策略的有关环节必须满足小学生可以胜任这一原则。

2. 确立课堂环节设计具体策略。

(1) 教学环节简介。结合音乐课的知识特点, 设计了“小小音乐会”环节。下面就这个环节进行内容简述。这个环节安排在学完一首歌曲以后, 主要内容是围绕所学歌曲进行歌曲排练和展示。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人数要在教师规定范围之内, 约8人左右) , 每个小组的成员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在团队中所担任的角色。这些角色有:队长 (负责安排全队演出时的队形, 组内成员所站的位置及协调工作) 、演唱者 (通常由队中声音洪亮、唱歌较好的学生担任) 、舞蹈家 (由动作协调性好, 表现欲望较强的学生担任) 、打击乐伴奏者 (由学生中节奏感较强的学生担任) 、指挥 (队伍中综合能力强, 较聪明的学生比较适合这个岗位) 、报幕员 (这个任务一般留给在以上方面都不太擅长, 但有一定的表达能力的学生担任, 这个任务可以由同学兼任) 。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这一环节, 教师对小组人员确定、排练限定了时间;为了避免个别学生的应付或懈怠, 在小组展示后, 还设置了由教师负责“仲裁”的小组之间互评的环节, 而且评价要有优、劣两方面评价。

在这项活动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 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 选择在团队中适合自己的角色。通过自身的努力练习、与队友通力合作, 互相支持、取长补短, 经过选择、协调、讨论、竞争、决定、排练、修改、个人练习、集体排练、再修改、再排练等一系列努力过程, 最终完成任务, 将集体的结晶、团队努力的成果展示在班级的舞台上。

(2) 环节具体细节的侧重点。教师往往在设计教学环节细节时关注于知识的获取、教学的可控、教学效果评价的高效 (节省时间和精力) , 而忽视学生的自由度、知识的发散度、知识掌握正确与否评价的多维度, 因此往往也就束缚了学生们潜在的创造力发挥。“小小音乐会”环节教学策略的细节设计着重于激发创造力的三个心理需要。

第一是自主选择方面空间的释放, 如自由选择队友, 自由创作舞蹈动作、配器及材料;第二, 是个体在集体中的位置———关系的互动, 在队友选择、歌曲处理、舞蹈编排、配器配合等细节中都充分发挥着个体与团队以及与团队内其他个体的互动;第三,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每个个体在动态选择、集体荣誉、个人能力展示的多种诉求的环境下, 都需要比较客观地评价自己、比较他人, 为达到自己动机的目的, 为自己谋求一个可以胜任的角色。

活动的策略是为了激励动机、产生兴趣、激发创造力, 同时这一环节的主体及其过程绝大部分都是由学生自己掌控的, 即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过程。

通过这项活动, 学生们可以运用自身所长实现在集体活动中的价值, 使自身潜在的各种智能得以更充分的开发和展现。在集体中通过寻求、竞争、冲突、协商甚至争吵这一系列过程, 最终形成各自在集体中的位置, 提高正视自己、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通过与同学的互相配合、相互合作, 可以锻炼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互相学习、相互借鉴的能力。通过表演展示, 进一步增强了每一位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信心, 同时培养了团结向上的集体荣誉感。

3. 主动学习策略培养创造力的表现。

(1) 动机激励效果。在该项活动结束后, 在进行试验的三个班中对部分同学抽样调查反馈, 调查内容为:学生开始时, 对该项活动的期望或目的是什么?是否达到了?除此之外, 还有什么收获?

通过调查反馈的信息归纳为下面10种具体动机类型, 详见表1。

(2) 学生们的其他收获。除了这些内在动机得以实现之外, 通过这种自主学习策略构建的教学环节还使得学生们获得了其他更多的收获, 有些收获出乎教师的预料。具体内容归纳为以下14种额外收获, 参见表2。

(3) 兴趣培养过程。开始设立“小小音乐会”这一教学环节时, 由于是学生新鲜的、新奇的教学环节, 有的孩子一开始就喜欢参与, 但有的孩子因性格、班内地位等原因惧怕这样的活动, 害怕自己表现不好或者因以前的班内人际关系问题不被组内同学认可。

经过一段时间对“游戏规则”的逐渐熟悉和组内合作交往的磨合, 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这一新奇的教学环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例如, 在学完一首歌曲后, 下一堂课的授课过程中, 学生会主动提醒老师该进行“小小音乐会”活动了, 这种由学生主动提醒老师还应该有怎样的教学环节的主动请求式学习在以往那种传统的课上是很少见到的。

(4) 创造力的具体表现。通过教学策略的实施, “新奇”的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们的多种动机, 并且在动机逐步得以实现的情况下, 吸引了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一教学环节的浓厚兴趣。为了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中更好地实现每个个体的动机, 学生们更加认真地对待这一教学策略中的每一个环节, 并挖掘自身的潜能体现各自的创造性。学生们迸发出的创造力, 主要体现在队形排列、舞蹈编排、配器、歌曲处理等方面。 (1) 队形方面:组内同学和队长一起商量队形。如:有的组大家围成一个小堆, 将铅笔盒、笔、尺等作为道具, 在地上摆放成各种队形, 大家商量看哪样更好, 既体现了集体合作的力量, 还表现出学生们借助工具排练队形的创造力;在歌曲演唱过程中 (有的是间奏时) , 学生还能不断变换队形, 这既锻炼了孩子们良好的配合性, 还展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舞蹈方面:一个小组内一般有2~3名同学跳舞, 互相商量动作, 一位同学想出一个动作, 几个人一起试, 互相感觉效果, 再修改, 再试验直到满意为止;或者大家协作做出不同的动作, 互相配合, 商量, 表演练习;有的小组主动请教师提意见, (请教师提意见也体现了学生想办法做得更好的一种创造力) 再改进。这些都充分表现出学生们对舞蹈动作、节拍、协作、想办法做得更好等方面的创造力。 (3) 打击乐伴奏方面:伴奏者需运用自制打击乐器, 自创伴奏型为歌曲伴奏。不同的打击乐器:有的同学用中午吃饭的餐具作为打击乐器;有的同学用学习用品作为打击乐器;还有的同学用拍打身体不同部位发出的不同声音作为打击乐器。不同的方法发出不同的音色:有的同学用敲击的方法发出声音, 有的同学用物体摩擦的方法发出声音, 有的同学用互相拍打的方法发出声音等等。同学们在所表现歌曲的统一节拍的强弱特点的基础上, 为歌曲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节奏型, 伴奏出丰富多彩的乐章。体现了学生在对歌曲节拍充分掌握后, 在节奏型与丰富新颖的音色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 (4) 演唱者的创造力体现之处在于对歌曲的强弱、快慢的处理及演唱形式的不同表现上。

(5) 知识掌握更牢固。设计用于激励动机从而培养创造力的教学环节在培养了学生们的创造力的时候, 会不会影响学生的知识掌握呢?为了了解这个问题, 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分为两类班, 一类班是设立“小小音乐会”教学环节的, 一类班是按照传统方式开展教学的。在做完两类班相应教学后, 教师考查学生们对以前 (上次课、前几节课) 涉及的有关知识, 开展激励策略的学生们基本都能回答出来, 而且有些细节还能记忆犹新, 而传统授课班的学生对知识的遗忘率较高。

五、总结

通过自主学习环节和策略的设计、实施和效果检验, 可以发现以自主学习为形式的课上教学策略可以通过激励动机、兴趣积聚等达到扎实知识掌握以及创造力培养的效果。而且还从中有以下发现:

第一, 因为每个个体具有不同的家庭背景, 接触过的社会环境也有着千差万别的差异, 即使在班级中每个人的人际、行为特点、性格特征、爱好取向、兴趣点等都有所差异, 所以一种激励手段或策略可能会对一个群体实现激励而产生多种动机, 即个体动机的差异造成的群体动机的多样性。

第二, 不同动机促成对某种活动的兴趣。由于对自身内在动机实现的渴求, 在具备可选择、可自主、可实现环境下, 兴趣会逐步被提升, 而兴趣的提升更加刺激其动机实现的欲望, 即兴趣与动机是相互促进的。

第三, 在动机被激发、兴趣被提升时, 学生的自主创造力潜能在自主学习环境下就会被挖掘, 创造力就会逐步显现, 即在动机被激发、以兴趣为引导、具备创造力三种心里因素环境下, 在具备充分自主环境下实现学生自主创造力是可行的。

摘要:以自主学习、创造力培养理论为基础, 运用创造力培养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 结合小学音乐课的特点, 设计了一套音乐课自主学习环节和相应策略, 实现了创造力的激发, 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验证了音乐课通过自主学习策略的实施可以达到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假设。并且, 通过教学环节及策略的实施, 还发现了同一策略可以激发学生们动机的多样性、动机与兴趣相互作用等, 这些都对创造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创造力,自主学习,策略,动机,心理需要,音乐课

参考文献

[1]董奇.西方关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研究综述[J].外国心理学, 1985, (3) :15.

[2]左武福.小学生音乐创造里培养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7:5.

[3]朱晓红.儿童学习动机类型与创造力倾向关系的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 2001, (12) :90.

[4]朱晓红.儿童学习动机类型与创造力倾向关系的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 2001, (12) :90-91.

[5]严军锋.体育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与大学生体育创造力促进[J].浙江体育科学, 2010, (7) :52.

[6]汤敬安, 吴玲英.“自主学习”的定义与理论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200.

[7]韩四清.人的自主性与自主学习简论[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1, (7) :9.

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途径分析 篇11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音乐创造能力;培养途径

众所周知,音乐教学是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力的一种教学,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要确保音乐课教学质量的大幅增长,促使音乐教学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从小学生心理及生理特征着手,将音乐学习变成趣味性学习,改进传统教学抽象生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手、口、脑等并用,进行音乐的创造创新,最终培养数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一、培养创造能力——发声练习中

所谓发声练习便是指练声,这一阶段通常在音乐课开课初始,练声的目的不仅是训练学生的声音,更是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可促使课堂氛围的轻松欢快,为接下来的音乐教学做好铺垫,因此,在音乐教学中练声环节必不可少。在上音乐课时,笔者所选取的练声曲多是有利于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相比起课本固定的音乐,这些练声曲能帮助学生大胆想象,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编创,促使教学效果更加优质。例,在授课前,笔者常出示一些简短适宜创造性思维的曲子:■,通过识谱后学生很快便能学会,为连贯圆润地唱出这首练声曲,笔者常让学生试着添加以往学习的音乐符号,学生采用的方法皆不相同,有的联想、视唱,有的在音符上方添加“连音线”■:■,诸如此类的唱法促使声音更加连贯圆润。此外,为确保曲子更活泼跳跃,不少学生还在音符上加上顿音记号■:■,在这种小小的创造性尝试过程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大幅度提高,因为经过他们的创造后,这首练习曲有两种不同的情绪和唱法,学生在创造过程中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些音乐符号的唱法、作用,从而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技能。

二、培养创造能力——自制简易乐器

众所周知,学生在乐器方面的喜爱之情很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笔者认为完全可从引导学生自制简易乐器入手,从而促进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如,风声、雨声、走路声等一系列声音都可用打击乐器表示,当學生在击打乐器认知方面有所增长后,才能根据歌曲情绪选择如碰铃、三角板等击打乐器,进行简单伴奏的创编,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简易乐器。在学生制作这些乐器的过程中,他们不仅锻炼了自身的创新思维,还培养了在音乐方面的创造能力。在新课改逐步深入的今天,学生只有不断拓展自身的创新思维,尤其是音乐方面的创新思维,才能更好地培养音乐创造能力,获得全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表现并创造音乐,因为,音乐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科目,该科目的培养力度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所以,给学生搭建创新的音乐舞台,让学生尽情发挥表现,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 篇12

关键词:音乐教改,想象力,创造力,培养,策略

一个民族想要发展壮大, 离不开具有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 因此,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已成为当前教育学界的重要课题, 在音乐教改背景下, 音乐人才培养也面临着相同的难题。传统的音乐教学已无法满足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 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其具有自主创新意识, 而不再是简单的重复。

一、音乐教改中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思路

虽然音乐人才的养成离不开自身独有的音乐天赋, 但是教育在其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 “什么样的教育造就什么样的人才”虽然具有绝对性,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阐释了教育的重要性。在音乐教改之前, 教育体制一般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 使学生在被动式的学习中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 对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非常不利,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因此, 音乐教育必须改革, 教学思想也必须尽快改变。大部分音乐教师都是从事的普通教育, 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极少数能够成为音乐家, 但是广大的音乐教师仍然需要意识到, 不论教学成果怎样, 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使其成为有别于非音乐专业的喜爱音乐、有一定辨识能力的人1。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当注重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 其中, 想象力和创造力则占据重要地位, 学生只有具备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在品鉴音乐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发展。受教改的影响, 音乐教育的关键是转变教学思想, 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获得空前的提升。

二、音乐教改中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策略

(一) 更新教学观念

首先, 应当意识到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在音乐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固然重要, 但同时也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教师也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在教学实际中转变思想, 并注重引导学生培养这两种能力2。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打破常规教学模式, 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 例如, 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演出、指挥、创造等活动, 并在音乐欣赏中获得启发。在具体活动方式选择上, 应当根据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具体掌握程度区别对待, 进行针对性的音乐创造训练, 同时也可以采取相同的方式以展现学生的不同特点, 如让学生为一篇写好的歌词谱曲, 由于每个学生的节奏感不同, 所谱出的曲子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其次, 要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辩证关系。师生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 更不是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以教师为主导, 广大教师应当认识到, 教师既可以是将学生领进音乐殿堂的引导者, 也可以是学生的朋友, 只有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辩证关系, 才能怀着最真挚的爱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学生, 学生也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对教师更加信服, 从而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音乐教学应当面向全体学生, 注意挖掘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感受、判断和想象, 使其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音乐修养3。

(二) 扩展音乐知识

虽然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虚拟化、看不见的音乐素养, 但是其培养过程离不开知识的土壤, 脱离了知识的想象和创造力只能是天马行空般的空想, 并没有现实意义。因此, 音乐知识的扩展对学生想象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斥着音乐,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音乐、感受音乐。教师在挑选教学素材时, 不应当将目光紧紧停留在那些符合传统审美标准的音乐作品上, 而应当使学生多多了解课外音乐, 如原生态、流行的或原创音乐作品, 拓宽学生的视野, 扩展其知识储备, 从而利于想象和创造力的培养4。

声乐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仅仅采用听唱练习的方式不免有些枯燥乏味, 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声乐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 使学生从不同层面去了解和鉴赏音乐。当今的文化市场与音乐课堂相比对学生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在课堂上多多引入这些音乐作品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 而且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使其加深对音乐的体会, 并在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中养成想象和创造力。

除了教学内容上的扩展, 还可以通过扩展音乐形式的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如创编的形式可以是节奏、旋律亦或是歌词, 这些都可以使学生接触更多的音乐形式。以音阶的学习为例, 教师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对音阶进行任意排列, 并与听音游戏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听音识谱能力。再如, 在民族古典乐器鉴赏中, 可以引入琵琶、柳琴、阮等不同的民族乐器来扩展乐器认知范围, 使学生感受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特点, 从而激发起想象和创造力。

(三) 拓宽教学空间

音乐教改要求我们走出课堂, 向更广阔的空间拓展, 因此, 音乐教学应当努力走出课堂, 向课堂之外的空间延伸, 也就是说, 音乐教学不应当仅仅停留于固定的课堂时间, 而应当在课堂之外的时间使学生仍然能够收到音乐的熏陶5。为此, 可以在教室中设置音乐作品展示区、创作区等板块, 丰富学生的课外音乐生活。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包括校内、校外的各种形式的活动, 使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 并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增强音乐学习信心, 为今后的音乐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音乐与其他学科专业并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关系, 音乐教学空间也不应仅仅停留在音乐本身的教育上, 而应当拓展到音乐学科之外, 做到相关学科的综合利用。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语言的支持, 因此,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通过文学作品鉴赏等来提升其文学素养, 从而更好的表达歌词和曲调。音乐和文学都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两者之间有着很深的联系, 文学注重感情的渲染, 音乐则注重感情的表达, 使学生朗诵诗歌对声调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因此, 可以将二者联系起来扩宽音乐教学空间。音乐和美术也有着共通点, 两者都是通过形来表达情感、意境的方式, 音乐作用中也有很多表现的是自然环境、民俗风情等, 这些都是美术作品的常用素材。因此, 在相关作品的教学中首先应当使学生了解音乐背后的风土人情, 这样才能使学生洞悉作品背后隐藏的内容, 培养其社会观察能力, 激发创造力。

三、结语

音乐教改中学生想象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广大教师应当更新教学观念, 借助自己的教学经验扩展其音乐知识, 拓宽教学空间, 只有采取多种措施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想象和创造能力的提升, 为今后的音乐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11.高楚映.点亮音乐创造力的星星之火——浅论中学音乐“创造”领域的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 2015 (9) :50-51.

22 .韩露露, 马津.音乐创造力培养的哲学基础——从中小学创造性音乐教育谈起[J].音乐创作, 2014 (8) :186-188.

33 .李婷.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谈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西部科技, 2010 (20) :81-83.

44 .高剑霞, 师晖.谈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声乐教学为例[J].大众文艺, 2011 (23) :264.

上一篇:党建工作建设下一篇:检测补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