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024-11-29

浅谈如何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共9篇)

浅谈如何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篇1

浅谈如何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摘要:教学质量与教学模式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科学的创新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模式,利用艺术的创造性、灵活性、表现性、多样性,从而在音乐教学模式中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

关键词:教师;学生;创新;教育模式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国家教育方针提出了“德、智、体、美、劳”的五字方针和推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师作为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引领者,除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和音乐素质,还应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陶冶情操,塑造高品质人格。因此,对教师而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索出一条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在一定的知识积累上,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并产生新思维的思维活动。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创新的概念与意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师自身必须是拥有创新思维的人。敢于打破传统、勇于提出富有别具一格的见解,在教育过程中逐渐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次,找出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口,不要一味依赖音乐课本教学,要善于利用身边各种要素进行教学。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结合我自己多年教学,针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经验与大家共同分享。

二、创建和谐课堂环境,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就是老师,总是高高在上,老师永远是叔叔辈,爷爷辈的关系学生对老师有种畏惧感。老师与学生沟通少,距离远,不利于课堂教学。因此要建立师生朋友关系,让大家有彼此的尊重,信任感,利于良好的课堂气氛。其次改变课堂教学角色。传统教学中老师就是一言堂,学生就是听众,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学生不用思考机械照做就行,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来当导演,让学生当演员,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智慧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三、根据音乐的特点,启发“求异”思维

“求异”是寻求不同的途径,求异的重要性来源于思维的活跃,是思维的主动性和探索性精神。例如当教师为学生教授歌曲《大海啊,故乡》时,通过教师准备的画面,启发学生参与、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思维散发求异提供外部环境支持。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并循环播放该歌曲,逐渐引导学生从欣赏音乐过渡到如何准确把握表达音乐情绪的技巧,反复思考,反复讨论,再 由学生各自不同的理解去演唱,去发挥,从而达到“求异”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者,可由教师领学生听一遍《大海啊,故乡》,让学生自己选择一首曲风相似的歌曲进行对比,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所选的乐曲存有差异,但作为一名教师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显示出学生的个性,达到欣赏感悟的巧合,使人的感情、情绪表达出来,使学生成为自主理解艺术、自主学习艺术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体会出不同学生对同一首歌的不同理解,也能把握学生理解歌曲的不同程度,进而加以引导,适时配合。

四、根据音乐课的特点,鼓励学生质疑精神。

爱因斯坦曾强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物理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有了疑惑,是学习过程中错误和正确的分歧路,敢于质疑,是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知识累积产生的肯定和把握。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敢于质疑是一种值得鼓励的学习态度,在质疑后能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极力达到的目标。

五、利用自制乐器的特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乡镇中学教学条件有限教学设备不足不能满足教学。为了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师生动手共同制作乐器进行教学。我和学生从身边、从生活中最常见水杯、木棒、塑料瓶、易拉罐、食品盒、水桶等物品制作打击乐器。学生自己有了乐器,学习热情很高,他们总拿着打击乐器敲呀打呀,简直乱成一团糟,此时,教师抓住学生的这种热情,告诉学生要听从统一指挥,敲打出悦耳动听的节奏才是最棒的。学生带着强烈好奇,跟着老师学习科学的演奏方法,自己试探着更加完美的敲击方最开始教师在音乐课堂上播放简单的歌曲让学生利用简易的打击乐器进行伴奏。老师加以鼓励和指导,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思维活跃了。经过一段时间练习他们大多都能轻松、准确的演奏。熟练以后学生尝试自己找歌曲进行伴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六、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创建“合作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课堂上,通常由教师进行音乐知识的授课,在平时课堂上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考查,对学生个人把握音乐的准确度停留在“孤立教唱”层面上。而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当受到规矩方圆的约束,便失去了艺术的实际意义。音乐是一种需要分享的艺术,一种需要沟通的艺术,在分享中,领悟艺术,在沟通中,产生共鸣。因此将“合作教学”引进音乐教学课堂,其实是“个体”学习模式的升华,也是具有创新性的教育反馈模式。例如,在教师教授一首歌曲后,可随意由几名学生组成小组队,每一个小 组队对该曲做一份音乐报,分工演唱、分工表演,分工排练,分工写作„在分工合作中,既能发挥出学生各自的优势,又能锻炼学生合作团结精神,全新的音乐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觉到枯燥和乏味,相反,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全方面的素质人才。

七、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重在发展个性和创造性,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

传统的音乐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无法体现出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特点,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因此,音乐考试的目的,不仅在于考查学生的成绩,更主要的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创造能力得到展示,充分客观、公平的做出评价。例如在评估考试中,不约束考核范围,可以有唱、奏、舞、讲、说等,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创新教学模式里,让学生理解音乐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而是一门与文学、美术相结合的艺术。例如,教师可以从同学们写的游记(春游、秋游)中,选出一两篇声情并茂的文章,再配上相适应的图画,由同学自选符合意境的歌曲进行演唱一小段,再由学生自由组队,自选戏剧、乐器弹奏、歌舞表演、最后由教师针对动作变化、队形变化、演唱方式进行评分。参考文献:

1.蔡云天 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解读和理念.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浅谈如何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篇2

关键词:因材施教,创新意识,科学评价

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 开发学生思维能力

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就要选择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 触动学生好奇心的教学内容。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影响人的创造力的强弱, 起码有三种因素:一是创新意识, 即创新的意图、愿望和动机;二是创造思维能力;三是各种创造方法和解题策略的掌握。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和掌握创造方法与策略的推动力。实验研究表明, 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 往往勤奋自信, 善于钻研, 勇于创新。因此, 有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用培根的话来说就是:“好奇是知识的萌芽”, 学生有个学习的兴趣, 才能更认真, 更深入地去钻研, 才能更好地获取成功。因此, 教师们应该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 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一元化形式, 而应该向丰富、生动、多样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 也要注重利用现代化的先进教学设备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而逐渐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求同和求异, 疑问和启发相结合

创新思维是最大的特点是求异性, 而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过于求同。求同过多, 形成“人云亦云, 缺少创见。”的弊端, 所以, 训练学生思维, 不止限于求同, 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求异, 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形式的主要形式。这就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能力从新的角度分析问题, 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教师要抓住能撞击出学生智慧火花的环节, 鼓励学生把要解决的问题和学过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大胆设想。教学时, 教师可适当加大发散性提问的比重, 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想像是思维的体操, 是创新的翅膀, 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 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求异是创造的先驱。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使学生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由此可见, 表象越丰富, 想像就越开阔、越深刻。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像开始的。”想像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 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 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 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 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 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 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 去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疑, 最易引起思维的深入。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 勤奋思考, 勇于怀疑, 善于求索, 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 从而更好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通过解决问题, 使学生进步, 培养创新思维。质疑的方法很多, 常见的有从题目上质疑, 从课文词句内容上质疑, 从语言运用上质疑, 从课文中心、写作方法上质疑等。教师应把握好有利时机, 引导学生质疑、释疑,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 才有创新的冲动。音乐课的教学,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 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 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

创新性思维绝不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思维的流畅, 求异也不是纯灵感的产物, 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 教师再平时的教学中, 要善于选择典型的题例, 创设情境, 这不仅仅能让学生再丰富的问题情境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应用教学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科学评价, 鼓励创新, 注重个性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 是自我发展、自我展示的需要, 教学中, 对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 教师应满腔热情地给予评价, 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 如:“你讲得真好, 棒极了”、“你真聪明”、“这个理解很独特”、“你真能干, 继续努力”、或“不要紧, 慢慢说”, “你再想一想”、“不要泄气, 再试试”等加以激励。对学生出现的简捷算法, 写上“优+创造性”的评语或另外加分。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 产生更加强烈的创新欲望。

合理的科学评价, 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 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 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 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 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浅谈如何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篇3

一、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一位教育学家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生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因此,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做到读思结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善于从字里行间发现问题,提出和寻找问题,并表述出自己的见解、观点和方法,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

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

发散性思维作为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事实是死的,一成不变的,而教育则是活的,与时变化的。”因此,历史教育应该有活的品质。

1.转换视角,培养学生观察历史的创新思维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创新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其前提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改变教材主体内容的呈现形式,适当引入一些新材料,引导学生转换视角,对教材内容作变式观察,有利于促进学生产生创新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运用史料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讲述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我展示了当时人们创作的“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这样一副对联,在略作赏析后,学生就发现,此联不符合对联创作规范,“千古”对“万岁”可以,但“袁世凯”对“中华民国”则对不起来。之后我要求学生根据本节内容归纳“袁世凯与中华民国对不起来的表现”。这样就可以把袁世凯一生倒行逆流的活动全部归纳出来。

2.整合知识,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的创新思维

整合知识是指把零散分布于不同章节的相似知识点聚集在一起,形成知识线和知识面。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现了历史要求之间纵向或横向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点—线—面互动关系,形成系统。因此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把零散的知识连点成线,整合成面。通过对知识的这种整合,既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理解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一些不同于教科书的表述、教师讲授的知识有独特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在理解历史方面的创新思维能力。

读史使人明智。从已知史实与结论推断、预测将来可能会发生的现象,是发散性思维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体现。例如由古代人口流动向南迁移的特点,由开发地区移入未开发地区、政府行为等现象,可以推测出我国未来人口流动趋势是农村人口将流入城市,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东部人口将出现西移现象的结论。

三、增加情感投入,实行民主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融洽的师生感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民主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参与,思维活跃,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快乐的学习中自由地思考、积极地探索。一个关心学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教师,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乐于动脑思考,以期待老师的赞扬,这样在其乐融融的师生间的情感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被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将得到培养。

四、科学的评价和激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推动力

为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采取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1.口头评价和表扬。这是最常见并被大部分教师常常采用的激励措施,在操作过程中,要客观、公正、恰当、准确。恰如其分的表扬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2.量化积分。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合理程度给予量化,用分数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对自我思考能力进行评价,从而判定自己的思维途径或方式是否需要调整或发扬。根据平时课堂上积分,进行单元成绩或者期中、期末总结,以一定比例计入单元成绩或期中成绩中去,这样能够比较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情况。同时也能激励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积极投入,才能自觉养成善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更需要教师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提供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生成的适宜的环境。

浅谈如何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篇4

子课题《在初中政治学科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课题阶段性报告

政治组陈国平

一、研究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以计算机及网络设施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介入教育教学的程度迅速得以提高。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很快便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热点。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中的尖端领域,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和使用等方面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超强功能,使人的信息器官功能得以大大扩展。信息技术在教学辅助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但各个具体学科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更优化,教学效果更显著,就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地运用,充分发挥其优势。

2006年10月我们政治组申报了《在初中政治学科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课题开展研究。

二、研究意义:

1、是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信息时代的特征日益明显。当今世界,信息化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因此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目前,世界各国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都非常重视。我国如不在这方面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就会进一步拉大与其他国家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上的差距。所以国家教育部发出通知,要在今后的5-10年内,在全国的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此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迈出更大的步伐,取得更大的成绩。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对教育的影响,从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到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都是全方位的。

一场以计算机、互联网等数字媒体为代表和标志的知识经济浪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面对“信息爆炸”的波及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全方位渗透,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日益推广,势必推动基础教育整体的改革,成为促进教学改革的原动力和催化剂。因此,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为我们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2、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理论较多,部份内容枯燥乏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距离较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与学的矛盾十分突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难度较大。在信息技术化的大潮下,思想政治课如何顺时代潮流、受学生喜爱、增学生知识、长学生能力、真正发挥其实效,无疑成为了摆在我们所有政治课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近几年,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小学掀起了一股网络教学热。许多学校的老师开始运用网络进行教学,他们从因特网上寻找教学资源,并运用这些资源制作课件,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生动、活泼。原有的教学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老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正在发生着改变。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政治课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在网络上查询、探讨与课本内容直接相关的数据、事实与论点,而这些数据、事实与论点完全可能比课本上引举的数据、事实与论点更新、更多、更深刻、更全面,丰富的网络资源能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网络教学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以学生自身的学习为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网络教学能使教学过程由单纯教师的“教”转变成“教与学”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学模式也从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维持性学习模式”转变为以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目的的“创新性学习的模式”,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网络教学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探究社会问题的空间。因此,只要教师能够设计比较科学的课题,提出比较有吸引力的社会问题,学生就能够做到在网上探究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过程、现状、对策及评价等系列问题。尽管学生的探讨中有许多非科学的东西,但可以通过这种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总之,网络教学为实现学生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发展提供了非常理想的条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新世纪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的最为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态和学习方式的变化,更将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面对剧烈变化的教育发展环境,只有实现教育现代化,才能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三、概念的界定:

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

四、理论假设: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知觉通道来感知学习内容,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五、研究内容与目标:

内容:

探索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整合的教学结构。利用这种结构来用于教学实践,让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既学会知识,又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探索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初步形成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整合的教学结构。

(2)进一步探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3)通过这种教学结构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六、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调查问卷法和经验总结法。

七、研究途径:

学习理论文章,参加媒体培训,上好实验课,撰写论文小结等。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实验

法。通过一堂堂实验课来探索媒体与课堂教学的很好整合,来观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研究怎样合理有效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各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八、实验过程:

(1)准备阶段(2006年10月一2007年2月)

硬件建设:连通Internet,构建信息化平台。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习培训

理论学习: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研究的方法等,并制定出相应的可行性研究方案。

具体活动:1)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围绕自选课题制作课件,进行教学设计,并在教研组

内进行说课初赛。

2)推荐多名教师参加全市初中政治课教学设计竞赛。并且组织政治组教师参加镇江市教研室举行的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我校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从2006年6月构想、设计、边实践、边论证,到2007年开题,历时半年。在这半年里我们一边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如现代信息环境下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等),确立研究总课题,一边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走出去观摩先进学校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堂实录,请来市区电教馆的专家来校进行了多次指导,保证了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发展。

(2)实施阶段:(2006年3月---2007年12月)

理论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与目标,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主要模式,行动研究法,建构主义理论。

教师培训: 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多媒体软件平台的熟练使用。Intel未来教育、网页制作等。

(3)总结评价阶段:(2008年3月—2009年3月)

实施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色活动。2006年10月至12月,我们向全组印发了两份学习材料,分别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学习材料)》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讲座提纲

(学习材料)》。组织专题研究,提出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为切入口,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提高自身素养,尽快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教改科研的实施过程,也是培训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教改科研能力的过程。在校内组内开展各种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活动,将运用多媒体技术列入公开课、开放日交流课、说课和优质课竞赛的一个必要条件,选派人员参加各级多媒体课件制作、论文及电子教案比赛,并获得了好名次,使校内掀起了一股信息技术学习的高潮。期间,我们还协助学校承办暑期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工作,这次培训使我校近70%的教师深受新教育理念的感染,为我校开展信息技术的研究培训了大量的预备人才。课题研究也开始渗入各个文化学科之中,比如开始与高中的地理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使师生们受益匪浅。

九、已取得的成果

课题确立后的一年来,课题组精心设计,选取了不同年级的班级作为试验班,对研究过程进行全程跟踪与管理。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教学的全程融合,有利于形成全新的学习模式,变接受学习为主为探索学习为主;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拓展了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率与积极性,拓展了政治学科的广度和深度,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政治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提供大量活生生的案例,给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带来生气和活力;政治学科教学与网络化学习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政治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提供借鉴,加速了信息技术与各课程的整合,加快了信息技术的普及。

1)课件情况

课题组成员陈静制作的课件参加2007年镇江市优秀教学课件评比获奖;

2)教育教学活动情况

2006年12月,学校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为前提,开展 “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有效教学”的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杨秋红、陈静和章印老师参加了比赛。章印老师获得二等奖,陈静老师获得一等奖。陈静老师还参加了镇江市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获得二等奖。2006年章印老师、杨秋红老师、陈国平老师在学校开展了公开课,获得了一致好评。2008年,以上三位老师也在学校开了公开课,陈国平老师还在市属中学进行了初三政

治研讨观摩课。2009年3月陈国平老师还在学校举行的“一日公开活动课”中进行了教学展示。陈静老师还获得镇江市课件制作比赛获得二等奖。2007年陈静老师还代表学校进行了市属中学西片区政治学科优质课展示。杨秋红老师还在市属中学进行了展示课。

3)教学论文获奖、发表情况

课题组成员陈静、杨秋红、陈国平、杜小明和陈健和老师的论文在镇江市科研论文中多次获得三等奖,二等奖和一等奖。

八、存在的问题

1、网络稳定性和安全性让人不放心

不时有这样那样的小问题,甚至偶有大问题,影响课堂教学,也影响教师应用的积极性。

2、缺乏过硬的专职的网络管理人员

由于待遇跟不上等原因,学校缺乏技术过硬的网络管理人员,更要命的是还没有专职网络管理人员,只是由信息技术教师兼管而已。

3、资金不足,硬件条件有待改善

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学校没有充足的网络电脑可用,僧多粥少影响了实验也影响了发展。

4、观念尚待变革,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受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还有不少家长、部分主管人员和教师认为中学生学信息技术会影响高考,等考上大学后再学不迟。所以,相当学生的信息能力很差,影响了实验的顺利进展,也影响了网络教学的普及。

5.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正规课程,似乎并未真正受到公正的待遇,主要表现在课时少,其结果是:大部分师生只注重开头的选题与结尾的结题与答辩,而容易忽略研究学习的过程,这与研究性学习的宗旨相违;网络平台已经启动,却因时间安排不够而导致网上资源的浪费与网上交流难以快捷地进行,从而极大地降低了研究学习的效率,与使用网络平台的初衷相背。

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渗透整合之花必然越开越盛。

政治课题组成员:陈国平陈静 杨秋红章印杜小明

陈健和徐文军

浅谈如何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篇5

杜晓红

(吉林省大安市第五中学)

摘 要:素质教育的宗旨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得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教育、熏陶和施加综合影响的结果。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新形势下,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不断通过自己的创新实践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迫切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把素质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文化、心理、技能、身体等各种素质,使他们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思维;创新教育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教育、熏陶和施加综合影响的结果。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新形势下,作为教师仅仅有埋头苦干的精神是不够的,需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要不断通过自己的创新实践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迫切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把素质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文化、心理、技能、身体等各种素质,使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而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现就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创新思维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拓展其思维空间的前提条件。课堂上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往往是在情感氛围中进行的,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技能的培养是以师生间心理的相互影响为背景的,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热情鼓励以及耐心期盼,都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自信,对知识的渴求以及课堂活动的主动参与,反之教师的焦躁、嫌弃与失望,也会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缩小乃至封闭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师要努力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使学生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下不断处于主动亢奋的状态,养成多思、善思、敢思的思维品质。

二、创设主动,活泼的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对于语言学习,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特定的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学习特定的情境,教学中我注重用实物演示情境,用图画再现情境,用语言描绘情景,用表演体会情景,以生活展现情景,把学生带入所学情景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现代中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强。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应用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借助录音、录像、电视、计算机、语言、实物、幻灯片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声觉、触觉、知觉,使学生一个个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全神贯注,这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开发,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教BLL106课Ling Feng’s diary时,我采用以下步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Step1,课前播放英语歌曲,简单的动画片。

Step2,课堂上呈现几张幻灯片,幻灯片的内容体现了课文内容。

Step3,用简单的语言向学生描绘故事的情境。

Step4,播放课文录像,录像中凌峰滑稽的动作,录音机播放的音乐,丰富的语调和录像中鲜艳的颜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词汇、语法教学引导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和复习词汇时我十分重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教单词时,我通常以旧带新。例如:从back引出black,再引出blackboard;从invent引出invention再引出inventor,这样归类便于学生记忆和正确使用,再例如从look引出look at,look for,look after,look up,look like等,通过造句的形式来区别这些词组,同时也训练了创造性思维。又例如学must这词时,我向学生们提出了几个问题:

1.What must we do when we cross the road?

2.What must our students do when we are at school?

3.What must a mornitor do?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地列举了许多好的答案。这种形式不但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能渗透德育教育。

四、对话教学中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英语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四个原则:

1.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

2.层次性原则。

3.环境性原则。

4.创造性原则。

它指的是,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在对原有知识消化和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完成难度适中或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在教学BIIL57 Thanks for the message 一课时,我就遵循了以上的教学原则。笔者用两部电话与一只小型交换机连接,给学生提供了打电话的真实通信工具,还设计了几张图片,创设了打电话的情景。利用计算机讲解课本的语言点,再设计一系列的练习来突破本课的.难点,最后让学生模仿课本二人一组设计对话并进行操练。整节课借助多种媒体,优化组合,使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和生活化,通过编对话进行口头交际加强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五、阅读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深层次的创造性思维

阅读课文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而思维能力应着重培养综合能力、辨析能力、逻辑推断能力等等。阅读课教学应遵循理论的原则,即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模式,以BIIL39 Juhn’s day为例,笔者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深层次的创新思维。

Step1,复习:询问各种人物的职业和工作点。

Step2,呈现:出示John这个人物的简笔画头像,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

1.Where does John come from?

2.Where does he do?

3.Where does he work?

4.Where does he live?

Step3,快速阅读:了解John的大致情况,国籍、住所和职业。

Step4,呈现:A picture of a building.引出a lift。

Step5,呈现:A picture of a lift.Discuss how to use a lift。

我用具体的动作使学生体会如何正确使用电梯。

Step6,呈现:约翰进电梯的图片,约翰走向车站的图片;约翰所在工厂的图片,约翰爬楼梯的图片。利用以上六幅图片介绍John’s day,并在幻灯片上列出生词和关键词组,再做适当解释,这样学生就能对课文有整体的印象。

Step7,慢速阅读:1.Do exercise 1 Right or wrong

2.Am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一遍,了解整篇课文的意思,训练学生分析、辨别、推断的能力。

Step8,复述和讨论:四人一组讨论约翰为何在最后三层。

进行逻辑推理想象,用简单的语言来讲述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Step9,巩固及作业,提供关键词建议学生根据课文仿写一篇习作My father’s day,这同样是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以上几个步骤始终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理理解,还有利于培养阅读技巧和思维能力。在阅读课教学中还可以渗透德育教育,例如BIIL42 Thomas Edison 这课结束时,我问学生What can we learn form Edison?通过讨论,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这既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还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英语课外活动拓展了创新能力

中学英语教材采用了功能话题(情景)――结构的编写体系,强调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把语境放在突出的位置,活动课能把这些语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学生的活动中,英语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英语游戏活动、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猜谜、情景对话、小品表演、野餐等等。这些活动集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且能提高他们的思想及动手能力,开拓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总之,教师作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创新思维的研究,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实践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成为新世纪所需的创新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季增红。语言教育促进幼儿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李淑文。创新思维方法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王健。创新启示录:超越性思维[M]。复旦大学出版社,.

浅谈如何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篇6

谈谈如何利用好问题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六中学 陈良婷

创造、创新近年来成了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它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教育家陶行之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提出问题比老师设计问题更有意义,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激发、引导学生提问是新课标中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利用好问题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构建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应该是平等的,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有了民主的环境和氛围,学生会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与坦然,就没有了压抑和强制,才能自由和自主地思考、探究、提出理论的假设,无所顾忌地提出问题。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树立“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把问题看得比答案更重要”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提问,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经常激励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从所学的课本内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去查找资料(翻书、上网、请教他人等),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为什么冬季白天短,夜晚长,而夏季正好相反呢?”“什么是黄麻?” “为什么攀枝花市春季市场里的蔬菜比其它季节贵?”“为什么缺水的大沙漠不去运南极的冰呢?”对于学生提出的过于简单,甚至可笑的问题,不要嘲笑,要宽容他们的“异想天开”,更不能置之不理,而要满腔热忱地给予支持,及时肯定敢问多思的认真态度;对于学生提出的一时难以解答、出乎意料的问题时,我们要赞赏他们敢想敢问的精神,同时,要积极地参与到他们讨论中,广开思路,寻找可能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或方案,以达到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巧妙地鼓励学生多发问,大胆向教材内容质疑,向老师的观点、讲解质疑,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同时,学生经常提问也会督促老师不断提高自己。

在充满愉悦、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师生的思维都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答,进入一种全新的思维境界,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除了不敢问,还有不会问的情况,我们的应试教育往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结果”的记忆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忽视了思维的.训练与激活,有的学生根本不会独立思考,更不会提问。要使学生由不会问到会问,就必须重视教学过程,找到合适的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过程,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观察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实践力。老师只有“会教”才能“教会”,学生只有“会学”才能“学会”,只有会学、乐学、想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有问题会问。

1.在地理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利用地图,进行直观教学,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地图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工具。尽可能启发学生根据地图和一些认知材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学习世界气温分布及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时,让学生充分利用书中的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先让学生观察图中北半球与南半球的等温线的数字变化,让学生提出问题来,“为什么世界最冷的地方在南半球呢?”“为什么从赤道向南向北气温都越来越低?”“为什么北半球的等温线比南半球的弯曲?”……再引导学生去读图、分析、思考,从图中找出答案,同学们大多积极参与讨论。只要是同学们自己发现的问题,他们就有继续分析、解决问题的动机和强烈愿望,思维就处于活跃状态,效果也最好。

2.“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学生无疑时,应由老师适时、适量、适当设疑,这样长期示范,潜移默化,使学生学会问问题。在教学重点和难点时,老师要经常设计一系列深入浅出、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如:在讲解“青藏地区”时,可设计以下问题:①青藏地区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②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自然景观有何特点?让学生看景观图片思考。③青藏地区首先要发展什么农业?④在这种自然环境下牲畜有什么特点?⑤这里的人们最适宜居住在哪里呢?⑥生活在青藏地区的人发展了什么种植业?主要种植了哪些农产品?通过课堂上反复示范和训练,让学生学会提问的技巧和方法。

同时,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西北地区”时,适时地引入我国政府对西部的大开发,让学生设计后的西部地区的宏伟蓝图,这样激发学生去思索、去想象,引发他们提出问题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兴趣,是培养学生乐问、好问品质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善于利用师生情感交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兴趣,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提问。

让学生好问,必须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的原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知识发生冲突,从而使之“生疑”,进而勤思好问。首先,在预习时,要指导通过自学,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上课,并能主动提出问题,从而在课堂上以积极的姿态进行学习;其次,在课堂教学时,老师可以利用有新意、有趣味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自由地思考,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提出他们的疑问,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比如:假设我国地势东高西低,河流的流向、气候会有什么不同?等等,老师也可以通过一些风趣的地理语言把学生引入到一定的创新意境中去,让学生掌握有关的地理景观特征,借以丰富地理知识。如: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温日差较大时,借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语句,来形容地理特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马上会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天气特点?”这样,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对我国西北温带大陆性气候有了形象的认识。还有,在复习时,让学生把已经解决的问题归类,让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以便于解决新的不懂的问题。

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学会提问,而且会提出一些开放的、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思维的流畅、独特和灵活性。

总之,学生从不敢问、不会问到敢问、会问,既是一个教学观念的转变过程,又是一个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明确师生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真正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问题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与学的方法,如何更好地利用好问题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我愿在以后的地理教学中不断努力。

浅谈如何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篇7

一、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

1.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丰富的想象力是思维的源泉。爱因斯坦曾经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育教学当中, 正确地引导学生的想象力, 常常能够有效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 使学生能够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 锻炼思维。当然, 想象是一种自身知识的飞跃性联结, 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扎实基础理论知识支持。需要具有迅速摆脱表面现象干扰的非常敏锐的洞察力。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依据教材的潜在内容, 设计开放的想象情境, 尽量提供丰富的想象材料,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以此来拓宽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

2. 鼓励学生大胆的求异思维。

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就是求异思维。它就是从不同方向角, 不同的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窍门。求异思想必须要富有联想, 要勇于怀疑、假设和幻想, 努力追求新颖独特和与众不同的思路。在课堂教学中, 要支持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 敢于求异, 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学生在这种求异的思维中, 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捷径, 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迅速发展。

3. 指导学生有效的观察兴趣。

思维探索需要观察的信息采集。可以说, 智慧敏锐的观察能力就是创新思维的起步器。实践证明, 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发现, 更不可能会有创造。在教学课堂中,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讲究策略, 在观察前, 要为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在观察中要及时地参与指导, 要科学地使用直观教具和现代的教学技术手段, 支持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4. 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灵感是因为长期的实践, 在不断的知识经验积累经验基础上而突然产生的极具创造性的思想, 它是一种直觉思维, 属于基础认识上的质的飞跃。灵感的产生生常常伴随着创新和突破。在教育教学课堂中, 教师应当及时地捕捉引诱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灵感, 对于某些学生别出心裁的思路, 违反常规的解答以及那些标新立异的构思, 即使只是一点点的创新, 都应当及时地给予肯定。

二、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要素

1. 掌握和理解必要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

只有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 才能够合理的最大化的运用, 这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加兴趣、探索知识海洋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深度和深度的基础知识以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掌握和研究处理问题的多种基本方法后, 才能够赋予思维活动更加丰富有效的科学方法和内容, 从而避免不着边际、缺乏依据的胡思乱想。另外, 还应当鼓励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自由讨论和实践活动, 采用广泛阅读课外读物的方式努力开阔视野, 实现各个学科的有机联系。

2. 熟悉各个学科的发展历程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泉。

纵观历史, 发现与创造来自于探索, 探索则需要有创新思维, 而创新思维更是以自信心为基础。所以,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要注重激发学生们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去探索一种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成熟方法和思路, 把知识的感知和认识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加以合理利用。

3. 敢于猜测和设想, 善于大胆地发问和表达自己的见解, 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

其实问题就是激励。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要经常列举出事实或者拓展原有的知识, 把亟待解决的问题呈现到学生的面前, 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并以此为基础, 依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采用适当的方式, 有步骤、有计划地让学生具备一切从从整体出发, 用跳跃、大胆猜想的思维方式, 快速直接地寻找出可以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鼓励学生勇于提出来各种各样的问题, 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另外,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还要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鼓励和支持学生大胆地质疑, 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提高。

4. 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最终达到学生综合的提高是教学的归宿。

新型的“探究性学习”属于一种生动活泼、非常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它不但转变了学生传统呆板单一的学习方式, 还是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要选择一些便于探讨的教材课题, 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善于、敢于运用创新思维思路大胆提出问题假设, 再通过科学分析来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思维能力十分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三、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侧重点

1. 要努力营造创新思维教学的浓厚氛围, 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活动的效果需要课堂气氛的支持。所以, 刺激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是行之有效的的兴趣培养模式。中学生有着记忆力好、活泼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 我们应当千方百计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课堂环境, 全面采用听音乐、猜谜、多媒体教学和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 使教学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充满激情与快乐, 从而引导学生迅速掌握所学的课堂知识。

2. 加强各种思维训练, 增强创新思维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需要让学生得到系统的逻辑和形象、归纳和演绎、发散和集中以及求同与求异等多种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培养, 帮助学生自觉养成善于运用联想、开拓和延伸等多种思维习惯, 渐渐形成比较成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教育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求我们教师迅速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 在教育活动中, 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并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 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更好地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更主要的是, 要有力地促进学生灵活和广泛的思考, 增强的想象力以及应变能力, 全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敏锐性、周密性和独创性, 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切实有效的途径。

摘要:创新思维能力属于具有高度灵活、机动性和新颖性的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以培养想象力、求异思维、观察兴趣和诱发灵感为切入点。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 学科的发展历程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动因, 敢于猜测和设想, 善于大胆地发问和表达自己的见解, 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通过“探究性学习”, 达到综合能力的提高是教学的归宿。

关键词:课堂教学,思维训练,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浅谈如何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篇8

【关键词】习题变换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169-02

数学是培养思维的学科,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通过习题的讲解和练习来体现并完成的。因此,充分利用习题,注重习题变换,在变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无疑是我们中学数学教师在当前教学改革中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

那么,如何利用习题变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笔者就谈一下在近十年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引入参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广性

例如:教材有这样一题求过A(-2,0)、B(-5,3)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此题为斜率公式的直接应用意在使学生熟悉公式,但是思维仅停留于此如不作深入的探求,就会使学生误以为任意两点的斜率都可以通过K=来求。若将题目变为直线L过A(1,2)、B(m,3),来求L的斜率与倾斜角。此题结构上与上题相同,但引入参数m就大大地丰富知识的结构,锻炼学生分类讨论的意识,同量注重讨论的合理性与全面性,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

二、强化条件或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例如:高中课本中经过抛物线y2=2px的焦点F,作一条直線垂直于它们的对称轴和抛物线相交于p1、p2两点,线段p1p2叫做抛物线的通径,求通径p1p2的长。

通过计算可得通径p1p2的长为2P(解法略)稍一引申,这两点纵坐标之积y1y2等于什么?容易得y1y2=-p2,再围绕这一中心课题作进一步研究。

变题1,与对称轴不垂直的焦点弦的两端的纵坐标之和等于什么?

其结论就是课本题目:过抛物线y2=2px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这条抛物线相交,两交点的纵坐标为y1、y2,求证:y1y2=-p2.它是抛物线焦点弦的一个性质。

变题2,过抛物线焦点的一条直线与它交于两点P、Q,通过点P和抛物线顶点的直线交准线于一点M,求证直线MQ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这是课本第32页第13题,它是应用上述性质进行解题的实例。

变题3,问“y1y2=-p2有什么几何意义?”

经过作图,分析可证过抛物线的焦点弦的两端作准线的垂线,两垂足与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这实际上是抛物线焦点弦的又一性质。

变题4,过抛物线的焦点弦的两端作准线的垂线,以两垂足连线为直径的圆,必切焦点弦于焦点。

变题5,以抛物线焦点弦为直径的圆,必与准线相切。

通过这种训练,紧扣教材,适当变式使学生从中了解命题的来龙去脉,探索命题演变的思维方法,它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类比思维、联想思维的有效方法。

三、增加习题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

开放题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明确,从而蕴含着多种可能,它容易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给学生提供较多的独创的机会,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现行教材中的绝大部分例习题,条件完备,答案固定,鉴于此,有必要根据教学将部分习题改编成“开放题”。

例如课本第26页第10题,在椭圆+=1上求一点使它与两个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

隐去结论改编成“椭圆+=1上是否存在一点,它与两个焦点连线互相垂直?若存在求出该点、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即成为一道探索题。接着再将条件变换,问:“是否对任意椭圆都存在椭圆上一点与两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即成为一道开放题。

这样,为学生才智的发挥和创新提供了机会。具体有很强的挑战性,学生在学数学中也能寻找乐趣。

四、从一题多变中去“发散”

经常采用一题多变的教学形式,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静止孤立地思考问题的习惯为逐步向广阔的方向发展,达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目的,如在应用均值不等式的性质时,学生完成“已知x﹥0且f(x)=x+十的最小值”后本人将题目进行了如下一些变形:

变式1:已知f(x)=x+,求f(x)的最值。

变式2:已知f(x)=4x+,求f(x)的最值。

变式3:已知f(x)=ax+(ab﹥0),求f(x)的最值。这样从一个题目入手,通过不断变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举一反三,层层深化的做法,在学生开拓和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进行题型的转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不同的题型思考角度不同,解决起来也有不同处理方法。适当将习题试题形式改变一下(例如将解答题改为填空题、选择题或证明题),会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掌握解题技巧。

如:试问手表的指针时针与分针在1点到2点之间什么时刻重合?让学生作答时,有的学生会毫不犹豫地拿出笔和纸,列出方程解出结果;有的学生将取下手表,把手表的指针进行拨转,然后读出结果。这表明采用第一种思考方法的学生在运算推理能力得到训练,这种方法适用解答题。采用第二种思考方法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加强。又如:将一正方形的桌面锯去一角,还剩几个角A:3,B:4,C:5,D:3或4或5。若是填空题不少同学会选A、B、C中的一个,但是作为选择题就应当认真分析每一个选择等。此时还要用逆向思维来理解其试题意图,认真思考,动手动脑,不难求得D。通过这样的训练,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会效果极佳。

六、强化知识应用,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浅谈如何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篇9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夯实数学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创设情景,营造学生积极思维的氛围。认真备课,力求在教法上有所创新。抓住机遇,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采取“愉快式教学”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思维的保证。关键词: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 愉快教学 开放性问题融洽和谐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的春风已吹遍神州大地,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刻不容缓的大事。

前苏联教育学博士赞可夫说过,“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能力,而且要使学生在研究某一事物时既能坚持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能在必要时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或者同时从几个角度来看问题,即培养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可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作为战斗在教育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怎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就这一问题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夯实数学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

近几年,我在一所乡镇初中担任数学教学工作,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而且学习能力的差距较大,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数学有畏难情绪和厌学情绪,我认为欲对其实施创新教育必先夯实其数学基础。首先要通过精心设计导语、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各种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抓好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的教学;再次要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教给学生记忆数学知识的方法;第四要精选例题、习题,通过严格系统地训练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最后要定期检测,及时反馈及时补救,确保学生“双基”过硬。

二、创设情景,营造学生积极思维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积极思考。”教学中教师要设法造成学生的“愤”、“悱”状态,使他们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而不能,然后引导他们去找“船”和“桥”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参与者”和“发现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亢奋状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要求教师要善于提问,提问时,一要考虑适时性,二要考虑针对性,三要考虑启发性。同时要兼顾问题本身的性质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特点,既不能“越徂代疱”又不能使大多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挫伤其思维的积极性。

三、认真备课,力求在教法上有所创新。

万物在运动,教育在发展,教师的教法亦必须不断更新。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容易让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新颖的教法不仅能吸引学生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而且对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多维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认真地备好每一堂课,选择好最适合学生的教法尤其重要。教师备课时,一要备教材,二要备学生。不仅要弄清教材编排体系、教材内容、特点、知识点、知识结构、前后联系,而且要摸清学生的知识底细、智力水平、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这样才能准确地找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把握教学的适度点,找准启发的切入点。从而选择出富有创新的、最适合学生的一套完善的教法。

四、抓住机遇,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时表现出探索新知识、追求新知识的需求和意向,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

利用“开放性问题”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在讲完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一节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同学们,现在你们能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出几种测量水池宽度的方案吗?请先画出图形,然后举手发言!”话音刚落,不少的同学就举起了手,有的画出了以水池宽度为边的一对全等三角形,有的画出了以水池宽度为边的一对相似三角形,有的画出了以水池宽度为斜边的一个直角三角形,这几种方案只要再测量出所需几条线段的长都可以求出水池的宽度,但在实际操

作中,难度不同,于是我又启发学生比较,“上面几种方案,那一种更理想?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最容易。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相互交流→比较归纳→得出结果的系列训练,不仅让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调动了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思维的全面性。

五、采取“愉快式教学”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通过研究性、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是核心;而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往往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积极进行愉快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数学。所谓愉快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在轻松愉快、情绪饱满、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的状态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实施愉快教学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学校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国内外大量的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力水平的高低,非智力因素如学习目的、学习兴趣、爱好、情感、意志力等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整体心理素质水平和事业的成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所激发的潜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智力因

素方面的不足,同时对智力因素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除生理方面产生较大的变化外,心理方面的变化更会对其成长过程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初中数学教师在其教学中应利用情感、兴趣、需要等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乐学、爱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最终达到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推动创新思维全面发展的目的。

六、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思维的保证。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诸多人际关系中的主导因素。师生关系好,学生爱老师,就会“爱屋及乌”,爱其所教的学科;师生关系好,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高,就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教师教给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里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师生关系好,学生的崇拜度高,教师的模范言行、治学精神都给学生以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同时,教学中教师亲切和蔼的表情、幽默有趣的话语都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境和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实现教学过程中默契配合的最优化。保证了创新思维的有效实施。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地渗透创新意识,并对其进行强化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能够得到有效地培养,从而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素质教育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市级论文

初中数学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临泉县城关镇邢塘中学

上一篇:夏夜纳凉,夏夜纳凉陆游,夏夜纳凉的意思,夏夜纳凉赏析下一篇:钢琴教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