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024-06-16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精选13篇)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1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新的学科、技术不断涌现,再加上信息技术的出现,知识更新加快。作为教育者,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其能适当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下面浅谈一下我在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

(一)正确引导,培养创造思维意识

创造是人类最伟大最永恒的潜能,创造能力是人普遍具有的一种才能,所以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化学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化学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历史,结合其进行教学,可启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创造性思维,比如学习稀有气体时,开始认为其不能与其他物质反应,所以命名为惰性气体;后又不断发现其还能与其他物质反应,改名为稀有气体。再如元素周期表,开始发现的元素很少,后又不断补充,形成了今天的元素周期表。通过这个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知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得到补充或修正,就是今天公认的概念,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样,学生就不会被课本束傅,就会主动的大胆的进行创造性思维。

(二)灵活教学,培养创造思维品质

心理学认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是思维品质的组成因素,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以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思维训练途径。

1、利用直觉思维,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从直觉思维开始的,实践是引导学生进行

直觉思维的最好方法,教学时可发掘教材中有利于探索和创造的实验,如改进和增设一些设计实验题目,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把验证性质的习题改编为探索性题目,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论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如在讲酸、碱、盐的导电性实验时,我没有按课本上的实验去做,而是把装水的试管换成了烧杯,第一次测过后都不导电,然后把烧杯中的水倒入盛有NaCl晶体、KNO3晶体等的试管中,灯泡发亮,然后让学生动脑分析为什么水和NaCl晶体、KNO3晶体都不导电,而加水后NaCl、KNO3都能导电,从而得出电离的定义。

2、利用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方式,采取发散思维训练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立体思维网络,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如学习元素化合物时,使学生学会从通性到特性,由性质决定用途、存在方式、制法,然后又从用途、存在方式、制法来加深对性质的认识,再通过发散思维或将同一知识设计成填空、选择、改错等给学生练,以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3、利用系统思维,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系统思维就是运用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及原理,对一章或几章的知识进行归纳、系统,使知识成块,寻找知识块的内在联系,如学过碳后,总结归纳成直观形象易记易用的转化图。在训练中,学生可归纳出很多很多的知识块,活跃思维。

4、利用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定势是人们按一种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的既定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往往使学生按一定的习惯方法和思路去分析物质及其变化,若能灵活运用可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学习中起积极作用。但有时它还能妨碍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和发展,而且会使学生形成知识的负迁移,产生消极影响。在教学中可进

行一题多练的训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如这样一道题:“称取氧化铜和铜的混合物3.0克,在加热条件下,与足量氧气充分反应,得到2.52克金属铜,求原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这是一道思路

1、设较多的题目,可要求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在归纳为四种方法:○

原有氧化铜为X克,则原有铜为(3.0-X)克,则生成的铜为[2.52-

2、设原有铜为X克,则氧化铜(3.0-X)]克,然后列方程式求解;○

3、为(3.0-X)克,后来生成的铜为(2.52-X)克,再列方程式求解;○

4、因质量减少量为使用差量法解,列出方程式后再利用差量法比;○

氧元素的质量,而减少氧元素全部来自于氧化铜,所以氧化铜的质量=(3.0-2.52)÷(减少的氧元素的质量/氧化铜的质量),不同思路得到相同结果,开阔了学生思路,避免了思维僵化,克服了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三)指导学法,培养创造思维习惯

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性的学习。

1、理解记忆,奠定创造思维基础

记忆是创造的基础和前提,新发明、发现总以前人的成果为前提,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解记忆的培养,如在学习酸、碱、盐的定义时,只有理解了定义,从电离的角度去分析、理解才更好记。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要先通氢气再加热,实验结束要先撤酒精灯,后停止通氢气,只有理解了这样做的原因,才能记得更深刻。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理解记忆的培养。

2、改进学法,形成创造思维习惯

教学时,应鼓励学生根据学科特点和内容改进学法,着眼点放在他们创造力的培养,如做实验时,教会他们不能只看现象,要会分析原因、总结结论。再如,学过常见的酸后,应会总结酸的通性,然后还应会推断未学过的一种酸的性质,学会举一反三,形成创造思维习

惯。

(四)开展实践,培养创造思维方法

在由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教育重点已从课堂转为课内、课外相结合。

1、结合教学,创设创造时机

开展实践性教学,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来获取知识,启迪创造思维,如在学生复习时我提出:“给你一支底部破损的试管、烧杯、漏斗、集气瓶、铜丝、锌粒、稀盐酸,如何快速的制取氢气?”。通过讨论,学生对物质的性质及各仪器的使用有了深刻的认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2、开放实验,提供创造条件

开放实验,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操作,成功了,总结成功之点,失败了,寻找失败原因。这样,学生就能大胆设计,为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

3、联系实际,启迪创造思维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平时,讲解知识的同时,若能联系实际就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如课后的小实验,让学生到家做做,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能启迪思路。又如讲过酸后,问:现在假如你家有一块盐碱地,你能想法让它变得更适宜种庄稼吗?学生激情很高,求知欲很强。再如,学过溶液后,提问学生为什么施肥或喷洒农药过浓会出现烧苗现象?这样不断地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增强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联系实际,同时启迪了学生创造思维的思路。

总之,创造性思维训练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中心环节,应在教学中把完成教学任务与开发学生智力结合起来,传递知识和启迪创造思维能力结合起来,围绕教学内容扩展激发创造思维,开拓创新视野,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适应新课改要求。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2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自觉的能动思维, 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 它的主要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真理性和价值性.实施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需要有创见的设想和理智取舍活动的过程.因此, 只有认识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才能从思想上为数学教师指明方向.

二、目前中学数学的教学现状

谈到中国数学现状, 数学家吴文俊坦言:“我们独创的东西不够.开创一个领域, 让全世界的人跟着你, 这类东西不够.”近年来, 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和升学考试的压力下, 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如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果, 轻学习过程;重教师讲授, 轻学生探索.这一切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探索精神萎缩, 极大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发展规模与速度已经摆在次要地位, 最关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要从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彻底扭转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来.这些无疑对数学教师来说, 是面临的一种新的挑战.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 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 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 从而获取知识, 发展智能, 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因此作为数学教师,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本人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

教师只有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 才能使学生产生趋向目标的强烈创造欲望.教学要改革、要创新, 首先要转变改革者自身的思想, 教师必须从以前的教学模式和思维定式中跳出来, 用“一切从培养能力出发, 一切以提高素质出发”的新角度去审视教材、备课、上课、作业、考试这些教学中的基本元素.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怀特和李比特根据教学中师生关系不同性质, 把师生关系分为三类: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研究表明, 在民主型的师生交流中, 其情感最好, 学生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敢于阐述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 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作风, 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鼓励和支持学生提出问题, 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 寻求答案, 真正实现课堂中的教学相长, 培养学生自主、自强、自控、自信的心理素质.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上, 需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出题来巩固练习的教学环节, 安排学生、师生之间“互问互检”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出题目, 互相检查对新知识的理解, 互相针对课本主要内容改编或创编一些新题目, 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

2. 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 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 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 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 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 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 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 从而获取知识, 发展智能, 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3. 激发自主学习动机, 形成自主参与心向

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良好的新课导入能够引起学生注意, 促使学生尽快全身心地投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产生学习动机;明确本节学习目的, 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 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因此, 要努力提高导入新课艺术性和科学性.导入要明确重点、难点, 展示目标,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重、难点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使学生明确目标, 主动参与, 也使学生产生“越是难学越能学好”的好胜心, 强化心理素质健康发展.针对不同教学内容, 采用灵活的导入方法.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篇3

学习方法主要包括依赖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两种。依赖性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完全依赖老师,只有在老师的帮助或督促下才能学习,是一种被动的“要我学”的学习状态。这种完全接受式或监督式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受挫。而自主性学习则与之相反,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里,学习什么、如何学习都由学生自己支配,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容易被调动,容易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而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也会随之得以提高。

研究学习方法,主要是为了改革教学方法。过去的教学活动多为讲解型,现在要转变讲解型为导读型、自能型。导读就是通过教师多方面的引导,使学生自己达到对知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能应用、自能创造,即高效地获取、整合、应用信息。例如关于香港问题:(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英国割占香港岛;1860年中国与英法签订的《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1898年6月9日,英国又乘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俗称新界租约),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大片领土以及附近的235个大小岛屿,租期99年。通过上述三个条约,英国共占有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总面积达1 092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2)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方法:“一国两制”。(3)20世纪80年代,中英谈判并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保持其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以上都是关于香港问题的史实,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以增强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如:(1)香港、九龙是怎样被英国占领的?(2)我国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方法是什么?其意义何在?(3)结合19世纪中期中英两国的情况分析当时香港为什么被割占,现在为什么能收回,说明了什么。

通过对教学活动的研究,我们知道教法改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主要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授以学法”上,也就是说,主要集中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一根本问题上。为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就要做到以下两点:(1)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如:“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这个例子中,何以见得“在事实上确立了……”呢?为什么说是“第一次”呢?为什么说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呢?搞清这几个关键问题,势必要运用记忆、联想、理解等中低层次的能力和分析、比较、论证、概括、推理等较高层次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2)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基本特征。例如:评讲拿破仑的对内政策时,我设计的教学活动是:(1)指导学生阅读“法兰西第一帝国极盛时期的欧洲”地图,介绍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情况。(2)提问:如何评价拿破仑的对外战争?(3)讨论。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知识,谈谈对下列观点的认识。有人说:拿破仑是个英雄,他改变了历史。有人说:拿破仑是个疯子,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人说:拿破仑具有政治与军事才能,但只有在法国革命的形势下,他才有机会发挥一定的作用。有人说:拿破仑没有才能,只是当时法国没有杰出人物,他才得以崭露头角。有人说:拿破仑执政时期的措施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应该肯定。有人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帝国是历史的倒退。(4)教师总结。这个活动设计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法改革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主要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教学方式要从过去的注重知识的灌输转变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教学活动要由侧重于以教学论为指导转变为侧重于以心理学为指导;课堂教学要由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课堂也要由单边活动转化为双边活动或多边活动。双边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信息双向联系,多边活动是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多边联系。同时要采取互教互学的教学手段,建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4

摘要:

文章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践入手,分析学生英语作文中心论点含混、举例不当、行文流散等问题的超语言层面原因,阐明英汉文化差异是导致英语作文出现中式思维逻辑问题的主因,学生英语作文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英语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文化差异;英语写作;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高校学生在学期间能用英语“完成一般性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1]。尽管如此,由于学时有限、师资不足、缺乏专门教材等客观原因,以及学生畏难情绪严重、教师认为写作辅导显效缓慢等主观因素,写作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往往被忽视,学生习作显示许多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学生的写作水平远未达标。

杨永林等学者指出中西思维习惯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文本结构的互异、话语模式的差别等构成了快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障碍[2]。除了语言本身的毛病,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作文常见的中心论点含混、举例不当、行文流散等中西文化差异因素造成的逻辑错误也需要解决。

一、母语文化对英语写作逻辑的干扰

汉语生长的东方文化与英语诞生的西欧文明大相径庭,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给跨文化交际造成许多困难,书面交流也不可避免的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了解母语文化,分析其对英语写作的干扰,有助于学习者认清中式英语作文的深层原因,更好地掌握英语作文的表达逻辑,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

通过随机选取了安徽医科大学入学的104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在 为期一年的英语写作教学中以随堂作文的形式布置七次写作任务,作文题目全部来自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发行的《全新版大学英语》课后作文练习,收集学生习作,统计表达逻辑方面的主要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文化方面原因,并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提出应对策略。

1、温和守中与中心思想缺失

自孔孟以来儒家推崇的中庸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行事与思维的首要准则;不偏激不独断,含蓄包容,温和守中的处世哲学是汉文化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人在思考问题时,习惯兼顾左右,认为唯有面面俱到方可算思考成熟、不偏不倚。这种文化传统移植到学生的英语习作上却产生出蹩脚的作品———中心思想含糊、论点过多———这些都与英语作文的要求背道而驰:“作者在任何时候必须明确自己的观点、态度,不能骑墙中立,或者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在语言表达上应表现一定的倾向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作者自己应当十分明确,同时也力图让读者明确自己的立场与态度”[3]。以本课题研究者所授课程使用的教材为例,每单元的写作练习难度适宜,紧扣学生生活或时代发展,配有明确的写作要求,有较好的操作性,然而授课中发现学生的随堂作文表现并不理想,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中心思想缺失。以第三册第八单元的作文练习My Views on Human Cloning为例,教材列出的提纲如下:1。In what way you think human cloning maybe of benefit to the human race2。In what way you think human cloning canbe dangerous to humankind3。Your conclusion绝大部分学生给此次练习的难度评分为“容易”或“较易”,认为提纲符合他们的思维模式,“写起来很顺手”。评阅中却发现相当比例的作文不符合要求,尽管形式上遵照了提纲规定的三个方面内容,却缺乏重心,以几乎同等的比重论述了克隆技术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导致63%的作文结论含糊,认为克隆人技术是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学生自认为这样的作文论证全面,然而从英语论述性文章的角度看,却远远没有达到通过分析、举例、论述产生明确唯一的中心思想的要求。

2、师法前人与论证不当

尊重传统、讲究师法是中华文化的优点之一,然而这也有可能导致“墨守成说、不思创新的思维模式”[4]。这种模式使得国人推崇先贤、信奉经典,以之为模拟的对象和引证的来源,下笔行文习惯引经据典,似乎没有“古人云”、“常言道”自己的论述就站不住脚。并且在考据引证的具体做法中力求详尽忠实,反对改动演绎,学生们往往洋洋洒洒一段文字仅仅重复了一个人尽皆知的老故事,自己的论述却难觅踪影。英语母语人士在写作中也不乏引证之举,然而直引的例子相对较少,通常仅是一笔带过,并不详细复述前人之说,而把笔墨留在个人见解的具体阐述上。

其次,中国学生对名言古训的认同感似乎大大高于对当代社会现实事件的关心,不论作文是何题目,一概回到故纸堆里找理据,往往显得脱离实际、流于空泛。例如命题作文On Friendship,24%的学生引用“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17%的学生写到“There is a famous say—ing by Confucius:How happy we are,To meetfriends from afar!”;“患难之交显真情”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语并不走题但新意不足。

反观一篇被评为范文的学生习作,其中写到“Afriend is the one that knows how to make youcry”,出人意表的断言引发读者的兴趣,作者列举自己与学友间的小故事更显得情真意切,很好地烘托了主题:真正的朋友不仅会雪中送炭让人感动落泪,也能直言相告指出真相,使你在痛苦泪流之后改正错误走得更好。

再次,英语文化提倡个人意识———先辈和权威的智慧固然可敬,作者本人意图、创造力和个性的表达更为重要。直接引用成语警句的比例大大低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他们认为对成说古语的截取、改编甚至戏仿体现了作者的独创力和个人才智,是高级的引用。一次作业要求简述对Online Educa—tion的看法,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们自创出许多极富创意的“名言”:“It’s never too old tolearn,online!”“To live is human,to learn is di—vine。”,“To go online or not to,it’s not a ques—tion!”“Live to learn,learn to live。”尽管有研究者认为由于语言水平低,学生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在遣词造句上,因而忽略了对内容和结构的关注[5],语言水平较好的学生阐述论证的条理性不强、举例失当的情况很多,总的来看这个问题很可能还是根源于学习者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有限,因此作文中仍旧存在大段引证、举例不当、口号连篇、论述不足的毛病,作文缺少个人色彩,千人一面、空洞乏味。

3、直觉第一与行文流散

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另一方面是道家思想。道家以直觉和感性的方法解释世界,其直觉思维更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的神秘主义。强调感悟、意会、直觉,模糊性与神秘性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反映在语言层面,汉语注重语言主体的`直观感受,这有别于西方语言分析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

正如王力先生所说的“就句子的结构而言,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6]。从文章结构来看情况也完全相似,汉语作文中语意对语句和篇章结构的作用远远高于语法,形散而神不散。

这种写作习惯带入英语中却会产出语法随意、句子破碎、逻辑混乱的结果。

此外,英语语篇对连接成分的高度依赖也与汉语表达习惯不同,据赵蔚彬等人统计,逻辑连接词在英语语篇中的覆盖率高达10%~30%[7]。这让中国学生很不适应,他们普遍认为连贯是一种纯粹主观的、不言自明的心理感受,汉语如此,英语也当如此;连接词只是将本来就明显的逻辑关系变得更加直白而已,可用可不用。本研究中相当数量的学生使用连接语的能力低下,仅会机械地在段首写上“firstly/to begin with,secondly/next,in theend/last but not least/in conclusion”;程度较好的学生能够使用若干常见的表示让步、增补、总结的连接语,表示比较、强调、替换的则极为少用。学生习作普遍因句段之间缺乏衔接性和连贯性使叙述或论证出现思维跳跃性过大的缺点。

二、提高英语写作思维能力的教学对策

1、类型化的写作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写作习惯,第一步应从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开始,强化他们对英汉篇章差异的认识。语篇练习分为两种:一为大纲写作,学生对所给话题写出详细提纲;二为排序练习,选择一段英美人士所写的短文,删除连接词,打乱句序,要求学生重新排序并添加连接词标明逻辑关系,这个练习有助提高学生理解英语行文的逻辑习惯。对比练习则是构句与篇章训练的综合,先挑选优秀的英语范文,提炼出中文提纲,在此基础上学生自主写作,然后请学生对比范文找出自己作文逻辑方面的缺陷。

2、具体化的写作话题

大学英语写作练习的字数要求一般在两百词左右,这决定所写内容极为有限,话题太广会直接影响写作质量。因此教师应精选题目,使之更适合学生写作的实际。以第二册第八单元写作练习MyThoughts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为例,可写内容过多,范围应该缩窄,可修改为MyThoughts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n Cam—pus/of Yangzi River/in the Age of Internet等等。

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作文是How Science ChangesOur Lives,不妨细化写作要求,让学生选择一个特定的科学发明,较为深入地探讨其对生活的影响。具体化了的题目操作性更强,也可有效避免中心流散、内容空泛等学生作文常见的问题。

3、模块化的评阅办法

明确练习目标、确定命题与要求、布置写作任务、传授写作策略与技巧、指导学生实践、批阅作文和教师反馈,这六个步骤组成了大学英语写作课的主要内容。其中最容易忽略的是最后两步。学生得到的反馈往往只含有教师给出的整体印象分以及散乱勾出的语法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明白自己作文的问题所在,练习效果无从保证。国外作文评阅手段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近几年已有很大进展,PEG,E—rater,IEA等作文自动评分系统已有较好的应用,然而针对汉语语境下的英语作文评阅尚无成熟的软件[8]。

明确评分细则、改善评阅手段可以畅通师生间的信息沟通,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在评分细则上建议采用六分法,对逻辑、内容、构句、语法、词汇、操作细节分类考量,分项打分并给出具体的反馈。OFFICE软件和电邮系统为写作评估的模块化提供了有利的工具,能使批阅的步骤更加清晰流畅。学生使用WORD文档书写作文,软件自带的纠错功能帮助修改简单的拼写和标点错误,给出自评分,反应操作细节的好坏,初步修改的文章经由电邮发送给学习小组的同学。第二步评估基础语法与词汇使用,鼓励同组学生在集体讨论后进行互评,分项打分,利用批注加以指正。互评完成后发送给教师,主要进行语言层面以上的批阅,给出逻辑、内容、构句方面的具体修改意见和各项分数,然后返回给评阅小组以及作者;评估的第四步是学生重写和二次提交;第五步由教师审阅终稿,评价修改是否得当,再次从六个角度评分并建立学习者档案,详细记录每次练习的两轮分数,保存作文副本,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一步将评语、终稿和范文反馈给学生。

结语:

如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篇5

姓名:田富强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东联现代中学 联系方式:***或*** 电子邮箱:dstfq@sina.com

时间:2012年4月10日

如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联现代中学田富强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能否初步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这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型的人才至关重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创造性的培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一、注重学生个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大凡创造型人才,都有一种鲜明的个性。个性虽不属于智力和思维,但它与一个人的思维品质的形成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平时没有事业心、思想保守、唯唯诺诺、缺乏主见的人,能够在事业上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创造。从创造心理学和人才学的研究看创造型人才的个性培养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远大的理想和强烈的事业心;

(2)个性的独立性;(3)意志的坚定性;(4)一丝不苟的态度。

针对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想着生谈谈个性独立的培养问题。由于受封建伦理道德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师生关系上、教学方法上以及各项规章制度上,目前在一些学校和教师身上仍旧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或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以课堂教学为例,有的教师仍习惯于一言堂和满堂灌,满足于教师讲和学生听,整个课堂缺乏民主,缺少活力,没有学生积极参与和论辩的机会,怎么能谈得上个性独立的发展呢?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优秀教师的一个共同经验,就是都把学生真正看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鼓励他们发问和争辩,这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独

立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比如《陈涉世家》中有这样一个名子:“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等国可乎?’”这里的标点和内容的关系就不够清楚,很值得推敲。再如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戏弄臣”朗读时怎么停顿,《劝学》中“以绝江河”的绝到底怎样理解。不同教材,不同参考的说法常用有不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时候学生的求异未必多少道理,但是学生大胆求异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爱思考不盲从的好习惯。其次是课文的有误处。我们的教材所选的大多是名家的作品,就总体说都是好“例子”,但这不是说他们就没有问题。事实上有些大家的文章里的问题还不少。以初中语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例,文章在举虞美人这个例子时存在前后矛盾的现象,同是人工培育,文章先说“从来没有出现过蓝色”,到下文却又说“到20世纪初,使育成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虞美人”。引导学生对此:你怎么看?如果你也认为有问题应该怎么办?让同学们去发现这些问题,并不是要找教材的碴,而是培养学生用批评的甚至是批判的眼光看问题。

二、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因而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的客观环境是十分重要的。(1)加强课堂讨论。从课堂讨论入手,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学生都有一定的竞争欲和表现欲,在课堂讨论中,应该结合听说读写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例如创造性复

述、质疑发问和互相答疑、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即席演讲、口头作文、作文互改和集体评改等,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

(2)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课外环境来说,像组织文学社、办班级日报和文学刊物、开展小记者活动、举办校园文学广播、开展语文智力竞赛等,也都是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好形式。从课堂到课外如果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创造环境,就会时时处处激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样的创造活动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三、重点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 能力的培养

由于发散——辐合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因而这两类思维我们应该作为重点加以培养。发散思维之所以能够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就是因为它可以使人在遇到问题时使用权思维迅速而灵活地朝着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发散开来,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得多个新颖性的答案。但是,发散思维的创造性又离不开辐合思维,只有通过思维的辐合才能从对各种答案的分析、比较中选择出其中一种最佳的答案。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两种思维都应该重视。只是由于学生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和束缚,在遇到问题时思路狭窄,拓展不开,成为影响创造性思维的首要障碍,因而在实践训练中对发散思维的训练又应该给以特别的注意.比如教学小说《项链》,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结尾安排的巧妙,可以让学生继续写结尾,教学《七根火柴》可以让学生想象无名战士要对卢进勇说的话,而教学《祝福》可以让学生想象祥林嫂死去的情景。作文教学更是便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记叙文的审题,供料议论文观点的提炼,都是训练发散思维的极好机会。写记

浅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6

我们知道,学生的思维只有在个性充分发挥、多角度的对比中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帮助他们建立最佳的的智能结构。下面结合小学的教学,谈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的一些做法。

一、打好基础

思维具有创造性,是对已有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再创造,即使是灵感,也是已有知识结构的重新组合。如果没有长期记忆里提取具有解决问题意义的材料,就不可能产生认识。知识技能和经验能使人们充分利用有关线索,找到事物间内在联系,进行简约复杂的思维。

1、加强阅读材料的积累

阅读是扩大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在平时要教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思维内容和知识内容,养成积累材料的好习惯。只有让丰富的材料储存在学生的脑海里,才能方便学生使用。

2、注意观察,训练直感力

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方法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理解,特别是在阅读中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让学生观察实物、标本、模型和小实验,用电视录象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从直观形象入手去理解抽象语言文字,又能培养学生直感能力,这也是直觉思维形成的一个基础。

3、联系生活,扩展眼界

立足课内,延伸于课外、校外,与活动课程相配合,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捕捉形象,来掌握丰富的材料。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而智力发展又依赖于思维训练。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获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1、揭题激趣。授课伊始,教师首先抓住课题,引导学生从“课题”这个窗口入手,进行合理想象。如《台湾的蝴蝶谷》一文,根据课题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课文会写些什么呢?……然后让学生去读课文,从而仔细体会自己的思维与作者思维的差异,这对训练学生思维的正确性很有作用,而且这样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凭借词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能力,也能使学生思维得到训练。打比方是课文中常见的句型。如:《希望的钟声》一课。“这消息就像插上了翅膀,飞向祖国的四面八方”。我要求学生用“像”造句,采用比赛激趣,看谁造的好。造的好,范围对象要广,并且不能与已经发言的同学相同,这样课堂气氛就变得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就积极了。

又如《欢乐的泼水节》,“地上铺满了火红的凤凰花瓣,空中回响着欢乐的鼓点”。我让学生试着换个说法来讲,看谁能用不同的句式表达。然后说说哪个句子好?两相比较,体会课文中的“地上……,空中……”起头,更易于写出环境气氛,且与上文呼应也更紧密些。经过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深刻了。

3、创设气氛。培养学生思维,教师还需创设一定的课堂气氛。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多思,让学生多问,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如:《鸟岛》一课,学生读后,提出“岛上到处是鸟,鸟窝一个挨一个,窝里到处都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后文又写来鸟岛游玩的人很多,这样人在岛上怎么能呆”?问题提出后,紧接着安排讨论,要求结合上下文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吗?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活跃了学生思维。

4、巧设问题。亚里斯多得有句名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7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一直以传授知识作为学校教学的目标,教师和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过程中,过分重视教师的讲授而忽略了最终教育的效果还是由学生呈现,这就导致了学习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变通,学生实际能力得不到综合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这样的教学过程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压抑、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创造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逐步把这种好奇心引导到求知欲上来,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重视从兴趣角度出发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不仅会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内部动力。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形式

(一)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辐散性思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能够从多种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培养学生思维,如讲到“大气辐射”这一内容时,这部分知识和学生初中学过的黄赤交角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就可以顺势提出问题:“黄赤交角发生变化,变大或变小,地球上会产生什么现象?五带范围将如何变化?”针对一个假设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思考,将所学的相关知识密切地联系起来,尤其是学生相对薄弱的初中知识,这样不仅起到了复习的作用,而且也锻炼了学生思维,学会发散性地思考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设置矛盾情景,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使其积极思考。也可运用“一问多答”“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变通和独特性。特别是中学新编的地理教材中引入了一些地理学界有争议的问题,如:“工程建筑方面关于筑建江河大坝的利弊?”“全球气温的普遍升高都是由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的吗?”启发学生思考。

(二)收敛思维的培养

收敛思维又称聚合思维、辐合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的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系列中去,从所接受到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形态,可以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并归纳、总结出问题的要点,在进行分类时,把握好标准。

(三)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地理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应该设计教学过程,提出打破思维定势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启发学生从新角度、相反的方向、不同的途径去思考和探索,这对提高学生的变通、求异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三、拓展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质疑是学生求知的需要,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巧妙性的问题,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关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情况。据教材同学很容易得出这里降水丰沛,属于湿润地区。教师可引导质疑:从气压带、风带的模式图来看,该地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应干燥少雨,降水怎么那么丰沛呢?学生感到很是疑惑,摸不着头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来思考,从我国的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及季风环流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思维也开始发散,纷纷发表意见。这样在教学中联系教学内容,设疑布奇,步步引申,以一问、再问、追问的形式巧妙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想象,活跃学生思维,打破思维定势。

总之,只要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家骥.创造教育论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齐顺清.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初探[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17).

[3]黄文彬.略谈地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福建地理,2000(15).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篇8

一、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经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

二、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巧设练习题,能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地,持续地发展。让学生在练习中独立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练习中,学生要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学会思维的方法。学生的思维是进行练习过程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得到发展的。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学以致用,能促进思维内化。实践经验和心理研究表明:过易或过难的问题都会使人失去兴趣,过易会使人无所用心,索然无味;过难会使人失去信心,无所需求。我认为数学练习除了对全班学生有统一要求外,还要对优生和后进生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后进生只要求完成基本题,对优生完成练习快的学生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题,增进知识,提高能力。如果后进生的能力提高了,练习的难易也应及时相应地变化,使他们不会产生自卑的心理,让每个学生都喜欢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是一门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学生在低年级阶段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是最关键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生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用心地去学习,才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才会调动他们主动思维的意愿。真正的兴趣来源于思维活动自身的过程,是学生利用自身的思考寻求答案时的兴奋。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要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知道数学是有用的知识,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师要精心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爱学。

四、注重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著名的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思维始于动手,动手操作为思维提供了支柱。。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把动手操作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动手操作中引导学生思维,在思维活动中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归纳规律,总结方法,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以动诱思,以思促动。在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不断增长智慧的有效措施。

五、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本上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获得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学生的模仿力强,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来教学和解题,持之以恒,学生便会把这些方法转化为自身的方法,这样能很好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一题多解,同样一道题,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去思考和分析,列出的算式不同,但结果仍是相同的。这样不但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有计划地,经常地,多方面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选用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学会思考问题,就为进一步顺利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一个基点。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而是必须长期坚持,常抓不懈,才能潜移默化,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与灵活性必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篇9

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这也是困扰家长和老师的难题。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好奇心人人皆有,十五、六岁的初中生正是大脑活动机能迅速发展时期,兴趣尤为广泛。而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现象新奇,变化多端,这种学生对物理课,特别是物理实验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每当教师做物理实验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时教师必须抓住最佳时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和思维习惯。

观察不是消极的“观看”,而是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细致地看物理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并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例如,我在讲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节的斜面小车实验时,首先让学生观察需要哪些器材,各起什么作用,怎样组装,然后让学生观察小车三次都从同一高度滑下,在三种平面上前进的距离,紧接着提出问题:(l)小车为什么三次都从同一高度滑下?(2)小车在三种平面前进的距离不等说明什么?学生们通过观察、思考、研究得出,从同一高度滑下是使小车在三种平面开始的速度相同,前进的距离不等说明小车在三种平面受到的阻力不等,前进远的受到的阻力小,这时老师再略一提示,反过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学生马上回答前进得越远,如果一点阻力没有的话它将永远沿直线运动下去。就这样,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推理论证得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紧接着让学生继续观察和思考我们周围有哪些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学生们观察、思考、讨论的结果是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不能用实验来验证。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又便于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不仅仅限于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还应指导学生观察自己亲手所做的实验。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多细心观察周围的实际生活生产中及大自然中的物理现象,并与课内知识联系起来。如学习了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后,让学生观察自行车哪些部位要增大摩擦,哪些部位要减小摩擦,各通过什么方法来实现,使学生逐步养成爱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逐步由“学会”变成“会学”。

浅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0

顾名思义,举一反三法就是从一件事情中得到许多问题的答案。在数学的解题过程中举一反三法就是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每当学生碰到与之前做过的题目相类似的题目,就能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进行解题,举一反三法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严谨的学习态度。在环环相扣的思路下,解答出问题的答案。从思考问题、联系问题、分析问题到最后的解出答案,正是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归纳法

归纳法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理出这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具有的这种性质。这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解法。

三、无中生有法

无中生有法就是将数学问题中不存在的转化成我们想要的,使得问题更加容易解决。

例题:足球赛门票每张15元,降价后观众增加了一半,收入增加了2成,请问门票每张降价多少元?

解:设原有观众1000人

现在的收入就是15×1000×(1+0.2)=18000(元)

现在每张门票18000÷1500=12(元)

数学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解题方法。比如:视而不见法、移花接木法、望图生义法、构造法等。在解答数学题目时,要根据不同的题目类型,运用不同的解题思路,解答出正确的答案,在数学的解答方法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爱上数学。

总而言之,逻辑思维能力是初中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能力。逻辑思维在学生的提高学习成绩和数学的学习效率以及树立科学的数学观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依赖于老师的教学方法以及老师的指导,配合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数学成绩的提高,就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是教师教学质量的体现。只有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长期的致力于数学思维的发展,才能够保证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学生的素质才能提高,才能推进中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大杰.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俪人:教师,20xx(2):127.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11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拓展思维 思维能力 行为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方式与其他课程有着明显的不同,它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培养为课程基本任务,以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联系为整体认识和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为总目标的非学科性课程。

纵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全课程可知,它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不同思维发展能力,设计了由“学生观察能力”——“学生查找资料能力”——“学生实践能力”——“学生理性思考能力”组成的学习实践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每单元的学习中,都为我们的学生构建了明确的实践活动设计思路、活动实践目标、活动实践过程建议、参考资料以及对实践活动的反思与随笔。全程贯穿“理论〈实践活动理念〉”——“实践〈实践活动〉”——“理论〈反思、随笔〉”的实践学习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整体性评价,确定了具体的教育目标,学习评价同时就围绕着教育目标开始了。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及活动产品等作为衡量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不要只把评价看作是对学生单方面的评价,而要看作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机会,通过评价的反馈信息,改进课程,并实践于教学。

一、學生思维能力培养

思维能力影响甚至决定着行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遵循规律、立足发展,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前置于首要、基础的地位,从激发思维兴趣、引导思维导向、学习思维方法等方面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敢想、会想、乐于想,在思维的广度、深度、难度、精度等方面不断进步,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思维能力、活动能力的不断增强,提高活动质量。如:三年级综合实践课程第一课——“安全教育”课:

1.我让学生在“观察方面”做:观察上下课学校楼道、课后休息十分钟操场、上学放学时过马路、体育运动课等时间段存在的安全问题观察,请同学们留心观察并记录下来。

2.在“课堂交流”上:同学们就各自所观察到的“安全隐患”讲述出来,有的学生讲:在楼道嬉戏玩耍不小心会滚落楼道;有的学生讲:课后操场同学们互相拉挤会摔伤、碰伤;有学生会讲:放学过马路,摩托车、卡车会开很快撞伤人等等,学生们踊跃发表、各抒己见讲述自己所观察到的安全问题。

3.在“讨论分析”阶段:我让学生就自己所见所闻先讲述自己解决安全问题的办法,而后就学生所讲的解决办法加以引导,纠正不当解决安全问题的办法,并辅之以实例分析、模拟演习。

4.在“总结”阶段,师生一起反思并随笔记录,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发挥想象力,做到如何防磕碰、防滑、防摔、防烫伤、防火灾、防触电、防意外伤害等生活安全伤害问题。

二、学生行为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保障活动效果都极为重要。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活动过程的关注,在活动中采取知行并举、内外兼修、教养同施等方式,逐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稳定的行为习惯。如: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粮食知多少”课:

首先,让学生注意观察我们一日三餐离不开的粮食(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红薯等);

其次,查找资料,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各种粮食作物的种植、加工及制作过程;

再次,实践过程,让学生放学回家或双休日到农田参与农事活动,体验粮食的来之不易,农民的劳作辛苦;

最后,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延伸,反思并引发节约粮食的话题讨论,教导学生认知、感悟: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我们应杜绝浪费粮食现象, 从我做起、从大家做起。以此,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课程资源的应用

课程资源不是学科教材,它只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素材性、指导性学习材料,供师生开展活动时选择和参考:一是资源包提供的主题供学生选择和拓展;二是资源包提供的活动过程和活动方法供学生参考和借鉴。我们一定要结合当地和学校的实际合理取舍资源包中的活动内容,调整各项活动的顺序,并且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和特点自行设计和添加新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创造性地使用资源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反思与随笔

综合实践活动的反思:实践活动过程及结果是否达到了预先设计的三维目标,哪点更为突出,活动方案及过程有哪些成功之处,有何创新之处,组织和设计上有哪些地方还需努力等等,都是我们综合实践活动反思的内容,师生共同拓展思维反思,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就能更上一层楼。

综合实践活动的随笔撰写:随笔记录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情感、情节及结果,使学生能真正做到“理论”——“实践”——“理论”思维的提升。

综上所述,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因学习方式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目标不同,要求我们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程序和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具体指导,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强调活动的可开放性,结合地方特色,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充分拓展学生思维能力,以实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的综合实践活动总目标。

参考文献:

[1]《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央教育课学研究所活动课课题组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

[2]《综合实践活动》,安徽省教育课学研究所编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8.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12

一、明确思维方向, 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由问题开始, 在寻找问题解答中深入, 在检验问题答案中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挑战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明确思维方向, 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各种问题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明确思维方向, 提高学生思维的自觉性、主动性.例如, 在讲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作圆时, 设置这样的问题:一个圆镜子破了, 现在只有边缘的一块碎片, 你能制造出一个和原来的镜子一模一样的镜子吗?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和思维, 努力寻找问题答案.这样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开放思维训练, 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多种考虑, 用不同的方法给予多种处理, 对同一个对象从不同的方面给予多种解释, 使其在不同的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例“鸡兔同笼, 头共38个, 脚共116只, 问:鸡兔各几只?

此题属于“老”题目, 很多学生都能解出正确答案, 但正是通过这一简易的题目可以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思想.

解法一设鸡有x只, 兔有y只, 则

解法二如果“叫”兔都抬起两只前脚, 那么减少了的脚 (116-38×2) =40全部是兔的, 可知兔有40÷2=20 (只) , 则鸡有38-20=18 (只) .

发散思维的特点是求异性, 即不因循守旧, 不墨守成规, 不死守统一模式, 无一定的范围和方向, 是开放的, 标新立异的.发散型思维的训练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克服思维定式的束缚有极大的好处.

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常见途径有: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 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 对图形进行发散.如在平面几何的教学中, 应该让学生学会执果索因的“分析法”, 开阔解题思路;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各条途径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 寻求较新的解法;寻求解法后不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变形, 训练思维的发散性;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探究的能力.

三、加强数形结合, 发展抽象思维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中学数学基础知识的精髓之一, 是把许多知识转化成能力的“桥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许多抽象问题往往觉得难以理解, 教师若能够灵活引导学生进行数形结合, 转化为直观、易感知的问题, 学生就容易理解, 就能把问题解决, 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尤其是对于较难的问题, 学生若能独立解决或在老师的启发和点拔下把问题解决, 心情更是愉悦, 这样, 就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兴趣和积极性.同时, 学生一旦掌握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并不断地进行尝试、运用, 许多问题就能迎难而解, 学生的解题能力自然就会大大地提高.如在确定函数的解析式的题目中, 通常采用待定系数的方法, 但在解题过程中, 对题目条件的分析, “待定系数”关系式的确定都离不开对函数图像的分析, 要经过“由形到式”和“由式到形”的多次反复, 建立函数图像与待定系数关系式之间的联系, 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因此, 应把数量关系的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 利用图形的性质得出结论, 再回到数量关系上对问题作出回答, 反过来, 把图形问题转化为一个数量关系的问题, 经过计算或推证得出结论再回到图形上对问题作出回答, 从而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四、掌握思维方法, 培养论证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 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掌握思维的方法.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一般化与特殊化等.这些思维方法是互相联系、交织在一起的, 在学习和运用的实践中, 必须综合应用, 才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好数学, 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强的推理论证能力, 我在教学过程中, 坚持经常的或集中或分散地渗透一些逻辑推理的内容和知识, 讲清一些最基本的、最常用的逻辑语句, 如公理、定理、定义、命题、充分必要条件等, 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论证方法, 如分析法、综合法、演绎法、反证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等的论证原理和推理格式, 培养学生考虑问题时要做到“出言有本、推理有据”, 证题时应概念明确, 思路清晰, 考虑问题应周到全面.这样长期坚持的结果, 使学生的论证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 正确的思维方式得以逐步形成, 使他们在遇到题目和考虑问题时, 不盲目或急于求成, 而是多想多问几个为什么, 通过综合运用类比、特殊化与一般化, 可以发现新的命题、发现解题思路, 促成问题的解决,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13

青少年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如果不去开发,那永远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只有适当的教育才能使儿童潜在能力向现实能力转化。要使学生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充分发展的天地,就要使学生在课堂中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与发展。为此,我们不仅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而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动机,促进主动建构

俗话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很重要。教师须根据学生当时的情况或知识内容,设计出各种各样的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导语。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我有一个苹果,把这个苹果分给郎鹤亭和张晓龙两位同学,张晓龙接过苹果却说我分得不公平。请同学们想一想,他为什么说我分得不公平,那么怎样才最公平呢?”就是这样的一个简单导入语,既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而且又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分数意义中平均分的概念。又如:讲“分数基本性质”一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小丽的妈妈给小丽买回一块巧克力,并对小丽说:“每天只能吃这块巧克力的1/10。”小丽听后很不高兴,求妈妈再让她多吃一点儿。妈妈听了说:“那每天你就吃这块巧克力的2/20吧!”小丽听后接着求妈妈,妈妈最后说:“好,每天最多你可以吃这块巧克力的6/60!”小丽听了很高兴,这时,妈妈也露出了微笑。老师问问大家:“妈妈为什么会也露出了微笑?”问题刚一提出,学生的兴趣就非常浓厚,并且积极投入到思考中。实践证明:带有故事、悬念性或学生感兴趣的导语,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快速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

2.精心设计学习“小障碍”、培养敢于挑战困难的意志品质与能力

平坦无奇固然可使学生的学习比较轻松,但往往也会使学生感到乏昧。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开发其创造潜能,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巧妙地设置一些学习上的“小障碍”。只有这些“障碍”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发展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四则混合运算一课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题2000/(25-20)*4要求学生用文字的形式给大家表述出来,学生听后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2000除以25与20差的商,再乘以4,积是多少?有25与4的`差除2000的商,再乘以4,积是多少?有4乘25减20差除2000的商,积是多少……充分体现了从多角度切人的思维品质的灵活与变通。我充分肯定了儿童思维成果后,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小障碍”。这道题最后要求商,怎么办?学生想了许多办法,都不太满意,最后进行讨论,结果是应该有一个括号就好办了。就这样自然引出了中括号。又例如:一次数学课上,我故意出了这样一道题:从甲地到乙地,甲车每小时行3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甲车先行3小时、乙车再行。问乙车能否追上甲车?经过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有的组说追得上,有的组说追不上,还有的组说这道题给的条件不充分。如果两城距离很远,乙车追得上,如果两城距离很近,乙车就迫不上。同学们听后都满意地点点头。

3.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数学是一门科学,学习数学的需要。兴趣和动机是学好数学内在动力源。而问题则可以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如果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验证设想,发现规律,则学生会更多地获得成功和自信。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复习一课,我让学生们计算一个等腰梯形的面积。学生看题后,觉得无从下手,于是,我让学生们动手尝试,剪一剪,拼一拼,凑一凑。运用数学的转化思想想办法计算其面积,于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剪拼把等腰梯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并计算出了它的面积。又如:梯形的认识及面积的计算一课,我同样请学生运用数学的转化思想,计算梯形的面积。在学生动手操作前,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三道与之有关的问题,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去尝试。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小组都通过剪、拼、摆、把梯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学实践说明,通过动手活动,使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性,培养了创造性。

4.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我不断加强现代化教育意识,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在课堂中的作用。例如;学习相遇应用题时,相遇时间、速度和等概念就成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仅凭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那是不容易讲明白的。为此,我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我的做法是:请两位同学进行演示,并提出问题:两位同学同时走,到相遇时停,速度快与速度慢的两位同学谁用的时间长。学生听后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时,我用计时表为同学掐了表,在实物投影下显示了计时的结果。学生们看后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而且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又如:学习“梯形的认识及面积的计算”一课时,防洪大堤和水渠对于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于是,我利用电脑为大家显示出来,增强了孩子们的感性认识。在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一部分学生对梯形如何转化成三角形不一分清楚,于是,我自制课件,为学生显示梯形剪拼成三角形的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顺利地推导出了面积的计算公式。

★ 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

★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 小学二年级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技巧及办法

★ 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网友来稿)

★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人教版

上一篇:教师自查自纠工作总结_教师师德师风个人总结下一篇:被扼杀的童心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