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24-05-12

浅谈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共13篇)

浅谈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罗店镇敖家中心小学

姓名:周文术

邮编:431809

电子信箱:zws_1220@163.com

电话:***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学生学习方式单一的片面倾向,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主动地探索,广泛地获取有用的数学知识。

一、培养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意识,只有对学习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即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正是创新思维的萌芽。教学中引入新内容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需要教育,需要从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抓起,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创新观:“要用新方法造出新人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即要善于教学,又要善于教研,敢于探索,力求使自己成为专家型、研究型教师,并且在观念上做到几个转变:一是教学目的观,从“过分强调传授知识”转变为“重视发展创新能力”;二是教学机制观,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三是教学方法观,从“教学生学会”转变为“教学生会学”。只有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才能搞好素质教育,从而増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鼓励求异,大胆创新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说过:科学的最高目标是不断发现新东西,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说求异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标新立异,拓展思路。如解答这样一道简单的应用题:把一快长2米、宽1米的长方形夹板,锯成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一共可以锯多少块?大多数同学列出了常规算式:10×20÷(2×2),也有一个同学是这样列式的:(10÷2)×(20÷2),10÷2表示宽可以锯成5条,20÷2表示长可以锯成10个。这种求异思维带有强烈的创新性,教师要积极鼓励,然后让学生讨论,选择最佳方式进行解答。这样既重视了求异又重视了求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营造氛围,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学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学生在和谐、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则心情舒畅,思想始终处于活跃积极状态,学生才敢想、敢说、敢标新立异。如我在教学解简易方程后,书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天平左边托盘里有3个砝码,每个上面标有一个x,右边托盘里有一个与左边相同的砝码,还有一个重100克的物体,求每个砝码的重量。方程是这样的3x=x+100。我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我们已经学过了解简易方程,请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说出来,谁说得好,谁说得快,谁就成为今天的最佳的小老师。在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们的思维被激活了,许多同学都想当小老师,其中一位小老师是这样解答的:左边一个砝码和右边一个砝码一样重,左边剩下2个砝码和右边的100克物体一样重,所以一个砝码应该是50克,他采用了分析法。另外一个同学迫不急待地说,我还有一种不同的方法,于是他来到讲台上在黑板上写出:3x-x=100,并解释,方程右边是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去另一个加数,这样就变成了我们学过的简易方程了,同学们一致认为后一种方法简单,这位同学也因此被评为最佳小老师,这种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能自觉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能。

四、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创新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高体现。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开拓创新。如在复习“平面图形面积”时,有学生提出:梯形面积S=(a+b)h÷

2、三角形面积S=a 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同一种公式?学生提问其实已创造出一种新的法则:“任何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两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2、设计开放性问题,渗透开放题数学。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比赛练习开放题:6×()=1/7×()= 9/8×()=0.25×()。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作出各种不同的假设,或在众多可能的假设中作选择,萌生新的想法,使之成为自己的“独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乘积都是1的算式,最后概括出倒数的意义。这一开放题的引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学会了创新,尝到了创新的乐趣。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2

(一) 张扬个性为创新创造契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 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最基础, 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 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要相信学生都是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 思维活跃、思路开阔, 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教师要善于创设自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 无论他们的智力水平有何差异, 都可以享受充分的人格尊重, 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个性得以发展.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个性与创新总是相伴而生, 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时候, 创新潜能才能开发出来.在这样的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中, 学生身心愉悦, 兴味盎然, 思维开阔, 从而实现创造力的发展.

(二) 提倡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育大师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合作与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改变学习方式的根本意义, 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在新课改要求下,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教师的教学活动, 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内化活动来实现.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来自于对外界尝试研究等活动, 这比别人硬塞理解得透彻, 同时善于应用, 能保持较长久的记忆.教师注重的不仅仅是结果, 目光更多聚焦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再现,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通过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进行交流讨论, 思维发生碰撞, 产生创造的火花, 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就是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 更要使学生思考知识、拓展知识、创新知识, 从而能力得到发展, 而且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三)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小学生往往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特别好问, 他们具有创造和研究的潜能.高效的课堂不是老师给学生讲明白了多少, 而是体现在引导学生想明白了多少.通过学习, 学生吸收了多少, 又产生了多少问题, 学生自己能提出多少问题, 进而需要寻求怎样的解决方法.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而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欲望, 点燃创新的火花.例如, 在学习分数中鼓励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有同学提出:分数中的分母为什么不能为零?分数除法间的关系为什么不用“等于”, 而用“相当于”?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先通分?……问题已提出, 同学们探知兴趣浓烈, 思维活跃.通过合作探究, 同学们的主动性发挥了, 好学善学乐学的尽头就更足了.

(四) 加大思维广度和深度寻找创新.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广度和思维深度的有机统一.而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思维的广度即发散思维是最重要的.所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从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入手.实践证明:运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一题多解的训练, 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 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题多问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展开丰富的联想.还可以采用一种题材多种变换的练习, 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出各种扩缩、顺逆或叙述形式的变化, 让学生在各种变化情境中, 从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和各种条件间的关系,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 是培养创造才能的广阔领域.只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 给学生以创新的空间, 辅之以科学的训练, 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吕菊芬, 等.小学数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6.

浅谈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3

创造就是应用创新思维,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推理、分析,最后组合出新的有价值的东西。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这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此,本文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谈几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对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往往形成从不过问或无力过问的习惯,所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利用化学的发展、发明,科学家的事迹和有关资料的介绍,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有全面地、深刻地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激励他们树立为国家和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利用与化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等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2. 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切实加强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让他们掌握科学方法。

3. 加强对学生进行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由微观到宏观、由抽象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对化学概念、规律的运用和迁移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化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和阅读的能力等等。

二、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才可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产生创新欲望。启发式教学就是创设各种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和创造过程。如在进行“H2S的还原性”的教学时,可以开门见山地提问:“浓H2SO4为什么不能干燥酸性物质H2S?H2S和浓H2SO4发生的是什么类型的反应?H2S在反应中作氧化剂还是还原剂?”学生总以为酸性气体可以用酸性干燥剂来干燥且酸与酸是不起反应的,在这种设问下,一下子就会把学生探求的热情激发起来。

三、精心设置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重要学科,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忽视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重要性,只是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背实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优化课堂教学,变演示实验为探索实验、创新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地参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如在《钠的性质》一节中,可采用边讲边演示的方法,通过做钠和水反应的实验,让学生看到实验产生奇妙的现象,立即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然后因势利导,提出如下问题:“金属钠为什么浮在水面上且熔成闪亮的小球?小球为何会在水面上不停地游动并发出咝咝声响?水溶液为何变红?”由于学生急于弄懂各种现象的原因,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学生的思维,最后总结出:物质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制备和存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又如在原电池原理一节中,可做这样一个演示实验:第一步,将连有小灯泡的Cu片和Zn片与一节电池相连。第二步,将电池用一个西红柿代替,把Cu片和Zn片分别插入西红柿中。当完成第一步时,学生看到灯泡发亮觉得在预料之中,但当完成第二步后,学生们一定会惊讶西红柿竟然可以代替原电池使灯泡发亮?浓厚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学生的学习情绪也会高涨起来。实验创新训练了学生灵活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同时又促进了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进行创新,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

总之,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就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求索、好胜、独创、发散性思维等学习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书本知识,更要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深刻性和勇于创新的开拓性。

浅谈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4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小学语文是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作文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训练过程,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怎样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要注重奠基工程

作文是一项综合性、创造性的书面语言表达训练。古人曰:“文贵于新。”学生的作文是否有创新意识,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生活经历是否丰富。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视野狭窄,或者是写作需要运用他尘封的记忆材料,所以小学生在写作时常常“无话可说”或是没有写作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实施培养小学生作文创新意识的基础工程。、多看。

我国文坛巨匠鲁迅先生曾说过:“创作,第一是观察。”先生深刻地道出了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可以说,观察是学习写作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是写作的基础。学生要观察的事物很多,有人、动物、植物、建筑物,只要是能映入眼帘的事物均可以作为观察的对象。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性、随意性和无意识几个方面去培养。如果要观察人,要着重观察人物的外貌、行动,仔细听其语言,体会其心理活动;观察事物,要重点观察

事物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观察环境,要重点观察一定环境中的各种陈设、建筑位置、轮廓构造;观察景物,要重点观察景物的特征,如颜色、状态、大小和变化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不论观察什么东西,都要要求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还要用自己独特的看法去欣赏,用不同的叙述顺序进行描写。教师只提供必需的材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尽情发挥,以便写出文章的新面貌、新风格、新形象。只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才能擦亮他们发现美的眼睛,才能够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多动手操作

“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而作文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可现在学生最大的弱点就是动手能力差,与现代人才的素质要求相距较大。因此,小学生写作教学要强调情境化。通过设计各种写作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在真切、具体的事物刺激下,营造学生原来未有的经验,或者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如布置学生做小制作,进行小发明小创造;指导学生出手抄报等等。为了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每月可进行一次手抄报评比,学校进行学期优秀手抄报、学年优秀小制作、小发明展评等活动。这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还为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了基础。这样,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才有了牢固的根基。

二、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创新思维要注重口头作文训练

口头作文是书面作文的先导,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常常通过

口头作文的训练形式来提高书面作文水平,收到一定的效果。

创设情景,展开想象力。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将学生引入具有一定情景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的场景中,从视觉、外观上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兴趣浓度。让学生全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地感受形象、动态,指导学生要用假设情景中不同身份的人的口吻用语言口头表达出来。如模拟接待客人、借书、购物、打电话、帮助老人等等。这种方式不仅适合小学生好胜、活泼、好奇的心理特点,更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易找到亲身体会,情感体验,展开丰富想象,通过想象进入情景,在脑海中进行语言文学的组织,发自内心地说话——口头作文。教师从中因势利导,及时点评。

创设情景口头表达使听者和说者都能享受作文的趣味和快乐,进一步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要注重课外实践活动

我们要重视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因为学生说话、习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同别人情感交流、思想交流,达到某种交际和实践的目的,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之中,既能提高语文能力,又能增长才干,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创新思维。

1、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的习作技能,是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特点的,是与作文教学目的和要求想适应的。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要把生活和作文结合起来。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

些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活动,如参观工厂、学校;访问名人、干部;举行歌咏比赛、运动会等。只有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才能更多的吸收感性信息,从而有重点地练笔。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走向社会,通过多种方式为社会服务。所有这些课外实践活动都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2、及时进行作文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加深了对生活的认识,提笔才有内容和真情可写,才能写出内容具体、情感真实的文章。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实践中有意义的内容,及时进行作文指导。例如,有一次,有的学生在上学时看到一位老农在卖青蛙,便来到学校向我反映。我表扬了他的同时又及时发起解救青蛙的行动,我适时调动大家的创造性思维:如何解救青蛙呢?同学们经过短暂的思考、讨论,大家很快来到街市,劝说老农放掉了青蛙。我又鼓励学生把这件事写成作文。教师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及时进行作文指导,既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又锻炼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另外,教师应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从多种渠道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使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四、利用命题元素,提高创作能力

这种命题元素,是把学生的生活划分为家庭、学校、社会、自然和科学等五个基本范畴,从每个范畴中精选出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和最流行的新概念,作为命题元素,然后从中抽取三个元素(词语),并由这三个元素组成一道作文题。基本要求:①必须使三个元素自然

联系;②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③必须表达一个健康主题;④必须不少于四百字(一节课)。这样的作文练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快速构思,促使学生急中生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度,提高了创作能力。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它有着固有的原理和方法可循。我们要利用作文这个优势载体,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参考文献:

浅谈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5

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要把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摆在重要地位,这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培养创新意识要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教师要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如学生想出了一道数学题的新解法或提出了一个新问题等都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表现。应当有意识地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创造条件、机遇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促进学生创造的发展。如在讲授“一个数除以小数”时,有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说:“你和课本上都是把除数变成整数,我把被除数变成整数,再移动小数点,一样能算出结果来。”

我首先肯定他的创新精神,表扬他能够独立思考,而且言之有理。这个同学又说:“课本为什么不采用我这种方法?”这时我又出一题:5.2464/1.2,让大家用两种方法来做。通过对比,这位同学知道了课本上的方法更具有普遍意义。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于那些看来古怪可笑的念头要有容忍精神,要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喝彩。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培养创新意识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指出:旧学校要求学生太多的“好奇心”,而我们希望学生具有“好奇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去探索数学的奥妙。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两组数,这两组数是两位数,而且个位顺序分别是1、2、3……但是第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第二组数都不能被3整除。这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一组能被3整除,另一组却不能被整除呢?我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下面的操作:在数位表上先用3根小棒摆一摆,看能表示出几个数,(3,30,300,12,120,21,210,102,201……),再计算一下,这几个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指导学生分别用4根,5根,6根,按照同样的方法摆一摆,算一算。这时,学生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结果,用3根和6根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用4根和5根摆出的数不能被3整除。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进一步的观察分析,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三、培养创新意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发现问题是创造的.火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要鼓励,提倡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象猜测,不束缚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品格。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后,有的学生问:“三个数能相比吗?三个数相比也表示三个数相除吗?”提出这样的问题,不仅充分证明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还把学生的学习引向一个新的领域。

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找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创造性思维,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一定会得到培养。

四、培养创新意识要精心的设计创造性练习。

练习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极好时机,教师应精心地设计创造性练习,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条件。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利用尺子、线绳和一个盛满水的长方形形状的容器,来求圆锥体模型的体积。学生们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最后制定出各种求这个圆锥体体积的方案。这样的问题,不是单纯的模仿例题,机械地套用公式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去解决。只要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必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浅谈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6

纵观当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素的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一、为学生创设创新的氛围

在人类所有活动中,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而艺术种类中的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有其独到的功效。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通过师生的双

边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其创造性的完成作业。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求学生作品必须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情绪愉快、观察灵敏、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发展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小学阶段的孩子,往往喜欢异想天开,有的想法甚至有些离奇: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

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小学阶段儿童对艺术偶像是很崇拜的。我顺其童心,充分利用艺术偶像的力量为教学服务。学生都很喜欢齐白石的画,他们说,一只小鸡,一对小虾,在其笔下都特别的有趣。《古诗配画》一课中,我便抓住这一点来启发学生大胆合理地想象:“齐白石爷爷曾经画过这样的一幅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意思是说,青蛙的声音从十里山泉里传出来。大家知道,山呀,水呀,人呀,物呀,都好体现。这声音要画出来可就麻烦了。”我先让学生去思考议论,而后讲述齐白石爷爷是这样体现的:几只小蝌蚪从山泉里流出来。听到这里,学生己是恍然大悟了。只要教师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大胆想象提供催化与导向,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绘画想象能力。

三、用信心架起成功创新的桥梁

我们在指导儿童创作的过程中,尽量让儿童作为画画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老师只是事先做一些启发式的引导,让儿童自己想象,然后老师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补充,这样能让他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孩子就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孩子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孩子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创作出精彩的一幕。

浅谈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7

一、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的一种心理,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表现为好动、好问、猎奇、新颖感强等特点。心理学家认为,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外界环境中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的不一致时,个体就出现惊讶、疑惑、矛盾,这就是好奇心的反应。好奇心是人类共有的心理特征,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生物需要,它源于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因此满足这种动机是知识的实际获得,它是一种重要的、稳定的动机。好奇心是创新的基础和源头。其在儿童身上表现得极为突出,因为儿童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有强烈的求知欲,一旦他们有了好奇心,就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使他们产生追根求源的念头。好奇心是包含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如何去探索、积累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呢?

(一)创设情景,诱发好奇心

根据教材内容,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以知识和潜能为基础,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创新兴趣对创新能力的形成及发展有启动、导向功能。只有当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时,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发挥。

阿基米德在沐浴时,得到灵感,发明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定理。沐浴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情景,所以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是诱发学生发好奇心的有效方法。

(二)提问引入,激发好奇心

把结论性的问题改为探索性问题, 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探索性、创造性学习活动.教学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精神。而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精神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当中应尽量避免以简单方式把“结论”告诉学生, 而应根据教材内容, 有目的地设计探索性问题或将教材中一些结论性的问题改造为探索性问题, 引导学生探索、整理、加工、归纳、猜想、证明, 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活动, 从而让学生亲自感受结论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好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能随便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去提出新的问题,进而对课文学习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好了这点,会事半功倍的。

(三)借助课题,引发好奇心

在语文教材中,有些课题本身就让人感到好奇,一看到题目,学生就又想知道课文究竟写了什么样的心理,教师借助这类特殊的课题,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

培养学生好奇心的方法很多,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增强创新意识,做个有心人,坚持下去,学生的好奇心就会逐渐积累起来,进而激发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要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好奇,这正是创新的萌芽,要多加呵护。

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一种探求知识的欲望。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固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对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对问题的积极思考和主动的探索上。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激发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是首要任务。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注重学生求知欲的激发和培养。

(一)引导质疑,调动求知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二)知识延伸,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上完一课后,让学生通过资料、上网等获取课文以外又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以扩展学生的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感

质疑感是对所认识的事物感到疑惑,不很相信。有怀疑,便会对所怀疑的事物生疑、解疑,要充分利用“兴起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怀疑精神的培养,引导他们经历“生疑———设疑———解疑”的思维过程是创新教育的需要,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注意巧妙设疑,以疑激欲,把主动性放手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一)借助教材,鼓励质疑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追新求异的好奇心.好奇心是科学发现的巨大动力,是创新意识的显在表现。如果没有标新立异,追求新异的好奇心,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做出验证。

教师及时肯定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同时,引导学生结合故事的历史时期理解课文。这样,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提问解问,培养质疑

中国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学生围绕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提出问题,再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深入理解课文的欲望,养成质疑的习惯,对其终生发展十分有益。

浅谈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8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才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讲练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时,结合文中“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一句。我要求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自己做一个风筝,并到野外去放飞。通过我的了解,同学们作出了各种各样的风筝,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见解,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课文分析中认为胡屠户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我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有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见解,胡屠户骂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简单地说从他对中举前的范进的态度上就说他是个小人。这个主张一提出,马上引起了争议,有的同学说,胡屠户这个人,从做为范进的岳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好岳父,因为换谁在他这个角度,有了范进这么个只会死读书不会生活的女婿,都会责骂范进,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时,又有同学提出了一个主张: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做屠户,光骂他又有什么用?这时,又引起了一片争议。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此时,教师适时组织读议:“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课文,然后将你们所提的问题与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看看胡屠户到底是什么人!”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胡屠户由于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好的,有前途的,没中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不成器的,没有用的,同时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而不能再有其他的想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元曲《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开放。

四、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護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讲评课让小作者读自已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进行评比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浅谈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9

21世纪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在于教育。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培养。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最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挖掘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数学教改的重要课题。综合本人的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更新教育观念,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观念过分强调师道尊严以及单调机械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而创新教育强调的是民主、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教会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学习,培养的是创造性、开拓性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必须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

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特别是小学生更为强烈,学生如果对你有感情,就特别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就乐意学习你所教的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要面向全体营造师生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和学生建立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心里都有老师这个大朋友的位置。例如教学中,我经常和学生共同讨论疑难问题,对任何问题都不是自作判断,总要和学生共同商量,共同找出答案。提问题时,我尽量用“你能和老师一起想吗?”你的想法和老师的一样吗?”“老师请你帮帮忙”“你愿意动脑筋替老师想出个好办法吗?”等等,这样,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倾注了满腔的爱,同时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都有一种轻松感,这样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去探求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的过程;课堂的主导活动是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活动则作为一种辅助,融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中。

事实上,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蕴藏着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强烈欲望,蕴藏着广泛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和新问题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师不能置学生于不顾,“独霸”讲台,要努力创造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探求规律的机会,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

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用故事导入新课:“小明今年12岁,已经过了12年生日;爸爸今年37岁,只过了9个生日。小明问爸爸:‘你过的生日为什么比我还少?’爸爸笑着不回答,让小明自己想。小明想了很长时间也没想出为什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们一个个直摇头,这时我抓住时机:“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从而导人新课。这样的导课方法,新颖恰当,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这就唤起了学生创新的意识,使学生产生了创新的欲望。

三、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1)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人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而少年儿童好奇心更为强烈,不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对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使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如:“年、月、日的认识时”,教师可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教师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这样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跃跃欲试。从而为孩子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

(2)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识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的喜悦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去学习去探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各种差异来训练学生,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上突破自己。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中等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学生的能力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也会随之提高,学生也因此获得成就感,学习数学的兴趣很自然的就提高了。在?笛а?习的过程中,学生一旦有了进步或开始独立的思考问题,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的支持与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教学内容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来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质疑问难,参与教学,实践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能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创新。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亲自操作感知,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动脑中形成鲜明的知觉表象,有助于他们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加强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强调底乘高必须“除以2”,这时一个学生举手问:“为什么必须除“2呢?”此时,我如果对学生说:课本没有介绍这些,等以后学习了就明白,这样效果很差,这位同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学习。这时,我抓住学生的这个亮点,首先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一拼、摆一

摆,再量一量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关系,然后再让学生用一个平行四边形,折一折、剪一剪,通过想一想,再说明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里必须“除以2”,同时引导他们怎样推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获取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保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欲望,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浅谈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0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作者:奚星华

来源:《教育教研》2013年第05期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能适应新时代竞争的合格人才的使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形成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那么,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呢?教师激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要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得让学生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如果学生没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也就不可能有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如何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如果问题一提出来,就马上让学生回答,多数学生回答不上来,只有少数思维敏捷的学生才能回答出来。在给足学生时间思考的同时,教师要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挥,如在比较 和 的大小时,有的学生说 ;有的说,所以 ;也有学生说,因为,所以。被减数相同时,减数大差就小。对同学们的不同解法,教师要大力地进行激励和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励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激励性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求智欲望和探索欲望。鼓励学生质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把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学生对问题产生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表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不可缺少的精神。如某学生徒步100公里,共用了二天时间。创设问题:“第一天走了多少公里?”,“第二天走了多少公里?”“第一天走了全程的几分之几?”“第二天比第一天少走多少公里?”这样的问题可以有多个。这样创设情景,有利于散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浅谈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1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除了具有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之外,还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要不断地钻研,吸取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努力研究新问题,不断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思考、探索、发现。其中不囿于陈说,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学生作出表率极为重要。教师应该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质量观、学生观、人才观,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新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会创设问题情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和创新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尝试,强化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学了《我的老师》后,要求学生代替作者给蔡老师送一张明信片,表达对蔡老师的思念、尊重、祝愿之情。又如,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时,我要求学生说出月亮的几个别称,背诵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学生们兴趣上来了,说出了“婵娟,素娥,玉蟾,玉兔,玉盘,冰轮”等几个别称,背诵了“露似珍珠月似弓”“秦时明月汉时关”“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十余句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在此基础上,我又提问学生:苏轼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那么人类到什么时候才圆了登上月球之梦呢?这样就很自然地跟1967年美国宇航员乘“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这个事实联系起来。从而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鲜活知识。

三、在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的结合,使语文教学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在更广大的空间、更广阔的时间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生动形象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由于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文本、图形、图表、语言、音乐、静止的图像、动态的图像有效地结合,将抽象变为形象,超越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多角度观察对比,归纳出本质的东西。

在教学《天上的街市》结束时,播放牛郎织女在凡间的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爱情遭扼杀、鹊桥相会等片段的声像画面。学生通过观察,有的学生不禁发出感叹:爱情本来是永恒的话题,但是许多爱情往往以悲剧告终。当学生陷入沉思时,我播放了“神州六号”“神州七号”宇宙飞船升入太空时壮观场面的录像,学生的表情马上出现“阴转晴”,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并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神话传说在人们生活中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勾起人们多少向往和回忆,又给人们带来不少遗憾……但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是可以战胜神话的。

四、激发求知热情,及时肯定和赞扬学生的创新火花

现代教育观认为,在教学活动这一特殊的认识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然而,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功能。这种定势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泯灭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扼杀了学生的创造个性。因此,要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必须改变这种教学状态,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把“讲堂”变成“学堂”,让学生去思索、去感受、去讨论,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从而激发起求知的热情。

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增加后,浮力有何变化。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又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打下了基础。又如,我在教学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其中词共有八句,分别是八幅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首先让美术比较好的同学依照内容画出八幅画面。上课时以画导入,当我展开第一幅画面时,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表现得兴致勃勃,他们结合画意以及老师简洁生动的讲述,认真体会词的意境,然后我又要求同学自由发言谈个人对词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很快对词作有了较深的认识,并且能当堂背诵下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领悟力和鉴赏力。

对于学生的“创新”要及时肯定、鼓励。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和赞美”,欣赏、赞美和激励帮助学生飞向成功彼岸的翅膀。对学生的点滴“创新”只要在其所处的集体中是新的,就要加以肯定。“创新”的成功,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快,促使学生去争取新的“创新”的成功。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要做有心人,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广阔的空间,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自由还给学生,让他们展开心灵的翅膀,在美丽的天空中尽情遨游。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2

一、角色转换, 激发兴趣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是师尊生从的过程, 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学生在教师监督下学习,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被忽略。新课程要求师生变换关系,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教师只是一个促进者, 给学生一个想象创造的平台, 激发学生多元化和发散性思维。运用多媒体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力与想象力,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人文精神。

二、自主合作增强体验

有的教师习惯于讲授, 不习惯体验的方法, 因为体验就意味着要增加教学的活动空间和时间, 耗时费力, 每当教师一想到这点就会退缩。这些教师说到底还是没有把体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内容, 否则他们就不会斤斤计较时间了。从深层次的原因探讨, 他们并没有树立起现代的教育观念, 还在固守着传统的教育观念, 不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 也就没有考虑让学生体验。看来, 体验这个认识世界的方法, 能否在美术教学中实现, 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 也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 强调体验也就是强调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因为体验就意味着感觉、思考、分析、操作、开发, 尝试体验就意味着课堂教学中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正是当代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正像《课程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强调的那样, 教学过程和方法与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同为课程目标, 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人文精神的涵养密不可分。这与传统的课程理论以结论为本位截然不同。现代的课程观念强调过程并把学生的体验、尝试、经历看成是课程的目标。

德国的第斯多惠说:“一个人不主动体验什么, 他就一无所获, 不堪造就……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他东西, 但不能提供智力, 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 是以学生为中心出发, 尊重学生自主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传统教学中, 由教师的教重结果, 知识是由教师精心设计传授给学生的。教师是主动的, 学生是被动的。自主学习则相反, 知识是通过学生主动而获得的。

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不同习惯, 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体验, 鼓励同学间彼此协助、互相支持, 教会学生学习, 以致学会终身学习的能力, 这也是新课标的核心之一。

三、鼓励想象, 求异创新

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 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空间。千人一面、异口同声, 是创造活动的大忌。应该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地想象, 在思维方法上, 应该注意采用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想象思维等激活学生, 触类旁通产生新的思想, 促使学生勇于想象, 勇于创新。

想象化教学的难点就是开启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自由地在想象的王国里邀游。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 在多媒体给学生许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想象, 再让学生来展露自己的内容。此时要让学生有充分说的自由, 教师千万不要说“不可能”“没那回事”等否定的词, 对那些具有创造性的想法, 要大力表扬, 让学生觉得这样“异想天开”是对的, 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发散性思维的习惯。

四、作业评析, 升华情境

心理学中指出:“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 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可见, 充分发挥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优势,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成绩是激发学生内部动机的有效措施。教师授课时要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尽量给每个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环境、条件和机会。在教学辅导中, 我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有一小部分学生总是用手遮住作业不让别人看, 这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我总是先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鼓励他们:“画得不错, 很有想象力!”然后再委婉地指出存在的问题, 鼓励他们多修改。学生的作业被教师肯定, 心情自然高兴。无论学生的潜质如何, 只要给予必要的肯定和鼓励, 他们就会变被动为主动, 变被迫为自觉, 心情愉快了, 学习时的注意力自然就变得集中, 观察力变得敏锐, 想象力变得丰富, 从而保持了昂扬的学习劲头。引导学生在做任何事都要有自己的想法, 创造性地完成作业。在课堂中让学生带着发散性思维学习分析, 评论自己或他人的作品, 从学生特有的角度促使审美能力的提高和情境的升华。

由此可见, 改革课堂教学, 改变传统的师尊生从的关系, 努力给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环境, 是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切入点。墨守成规, 必定不符合新世纪的教育教学理论。走进新课标, 转变师生角色, 营造师生平等关系, 课堂宽松、愉快的氛围, “激情引趣, 情境激创”是构建创新教育、激活课堂、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摘要: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课堂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敢想敢画、敢于探索、不断进取。

浅谈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3

石芫中心小学

张才高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启发学生积极思想,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而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三、培养思维能力,唤起创新欲望。

1.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促进积极思维。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进而产生学习成功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

2.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猜想提出“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引导学生举例先初步验证,再用实验验证,通过用小圆珠摆一摆、算一算,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创新能力。

1.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

“数学广角”(人教版三下)教学目标三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教学时,我从森林运动会上各种动物报名参加篮球赛和足球赛的情况引入,结合学生出示了一张排列无序的表格,问:参加比赛的动物有多少种?学生答案不一,分别是17种、15种、14种,由此激发学生要重新整理表格的要求。于是我对小组合作提出明确要求:整理好以后,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一共有多少种动物。随后配合电脑演示,将小组整理好的表格有层次地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评价,并在电脑的帮助下逐步呈现出韦思图的构造,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愿望,在合理引导下,师生共同努力获得对韦思图的演变过程及其含义的体验,最终实现了教学目标。

2.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

例如:在组织一次班会之前,请同学们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去购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们三五成群,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将各自的探究结果汇报给教师后,教师将较有代表性的方案选出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种或几种加以表扬奖励。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有效的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上一篇:安全教育日宣传标语下一篇:参观湖南博物馆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