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造力及培养

2024-10-08

学生创造力及培养(精选12篇)

学生创造力及培养 篇1

创新是创造教育的核心, 创造教育就是实践的教育。这与学校注重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如何灵活运用创造教育思想, 从而更好地在教育过程中贯彻实施, 是当下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最早提出了创造教育的思想。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缺乏创造性, 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提倡以学生自由发现为主的探究式的教学。1938年奥斯本提出了著名的头脑风暴法, 把创造教育付诸实践并发扬光大。在我国, 20世纪30年代, 陶行知先生响亮地提出了创造教育的主张, 并付诸实践, 成为我国现代创造教育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创造教育思想的内涵与精髓

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华。创造教育的基本思想主要表现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 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只有在良好的生活氛围中, 在生活中学习和创造,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

(一) 基于生活,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重要组成。它又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一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怎样做就怎样学, 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教的方式方法、学的方式方法、做的方式方法应当合一, 教师既教又学, 学生则是学。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 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个方面都是以做为中心, 教师在做上教, 学生在做上学。师生教与学的活动都要统一于做上, 因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

(二) 基于孩子, 解放儿童身心

陶行知在批判旧教育的时候, 发出了敲碎儿童的地狱, 创造儿童的乐园的呼声。他说:我们应该把儿童苦海创造成一个儿童乐园。为此提出了学生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 敲碎有色眼镜, 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 撕掉精神的裹头布, 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 剪去指甲, 摔掉无形的手套, 使大家可以执行大脑的命令, 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 使大家可享受言论自由, 摆龙门阵, 谈天谈心, 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 把人民与小孩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 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 把人民与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 使大家有点空闲, 看看书, 干点与老百姓有益的事, 还要有空玩玩, 才算是有点做人的味道。有了这六大解放, 创造力才可以尽管发挥出来。

(三) 基于集体, 培育真善美的人

创造教育就要激活人的创造力, 因此离不开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环境等。陶先生认为, 一是创造健康之堡垒, 健康既是创造的前提条件, 又是创造的内容, 因为创造需要行动, 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行动。二是创造艺术之环境, 艺术的环境能激发师生们的创造欲, 它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感染力量, 是学校对师生进行创造教育的最生动, 最直接, 最具体的教材。三是创造生产之园地, 师生一起创造生产之园地可以通过生产劳动, 改善条件,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与团队精神。集体是锻造个人品质的熔炉, 是提高个人创造能力的大观园。四是创造学问之气候, “培养求知欲以及大自然大社会之博观约取之外”, 培养各种人才幼苗的育才学校, “还要有自然科学馆, 社会科学馆, 艺术馆, 图书馆之建立。”有这样追求学问的环境, 当然对形成研究、讨论、切磋、设疑问难和抓良好文化氛围有很大好处。育人学校师生以一滴热情, 一滴汗的精神, 在创造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增长着创造的能力, 以便最终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

(四) 基于教育, 强调观念更新

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首先要有胆识有魄力有新观念的教师。陶行知强调:教师要胆量放大, 将试验精神向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 不怕辛苦, 不怕疲倦, 不怕障碍, 不怕失败, 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秘新理, 一个个的发现出来。只有这种敢探未发明的新理, 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精神才能实践创造教育的思想。

(五) 基于科学, 提倡自主教育

陶行知强调, 一个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也不是教学生, 而是教会学生科学地运用学习方法;教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 用最短的时间探讨知识的本源, 求知识的归宿。他指出“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 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创新及实践与创造教育思想的关系

(一) 创新——创造教育思想的核心

陶行知先生在我国最早提倡并实施创造性教育, 核心内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陶先生在1917年至1933年提出了实施试验教育, 其先后发表了《试验主义之教育方法》、《试验主义与新教育》、《试验主义的实施》、《第一流的教育家》等多篇文章。他指出:“欲教育之刷新, 非实行试验方法不为功”, “非试验的教育方法, 不足以达救国之目的也”, “新教育之所以新, 旧教育之所以旧, 亦视其发明能力之如何耳。”在这些文章里, 他阐明了一个国家的教育不应在制度上、内容上或方法上依赖于稗贩和因袭, 而要用新的理论, 新的方法来改革沿袭的传统教育和照搬的洋化教育, 以使得创新教育“新”具有“自新”、“常新”、“全新”的特点。他认为最优秀的教育家是“在教育界, 有胆量创造的人, 即是创造的教育家”,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 即是创造精神”。1933年3月《创造的教育》的发表标志着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在文章当中陶行知先生对创造教育的出发点、目的、内容、方法等作了生动系统的阐述。随后又发表《创造宣言》、《创造的儿童教育》、《创造的社会的教育》等文章, 对创造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探索, 阐明了创新是创造教育的核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实施创造教育原则和途径, 通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创造教育活动, 完善和丰富了创造教育思想和方法。

(二) 实践——创造教育思想的基础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创新, 而创新要靠实践活动完成和实现, 因此, 实践是创造教育思想的基础。陶行知在《创造的教育》中公开阐明创造教育就是实践的教育这一观点。他指出:“创造教育就是行动的教育、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 有知识才能创造, 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陶行知把实践活动看做是创造教育的基础, 将创造与行动等同看待。他认为, “做”就是实践, 一切实践活动就是“做”。那到底如何“做”?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思想, 其内涵就是:“教的方式方法要根据学的方式方法;学的方式方法要根据做的方式方法, 事情怎样做就应该怎样学, 怎样学就应该怎样做,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因而, 陶先生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注重实践基础。“做”成为根本, 无论是教还是学, 就必须通过“做”来实现。他提到:“教育就是教人做人, 教人做好人, 即培养能够兴邦定国之人才。”所以, 社会要进步, 经济要发展, 国家要富强, 教育须先行。“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明确了教与学的中心都是“做”, 唯有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 方能开启真知识的泉源, 获取“事物之真理”。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基于“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观, 将“做”视为实践——探索——创造的过程, 强调以实践为中心, “教学做合一”, 这些主张即规定了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准则与方法, 又阐明了实践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基础。

创造教育思想在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培养中的运用

(一) 创新学生入学专业选择方式

目前, 学生和学生家长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认为热门的、好就业的就行。这种方法会造成因专业选择不当有可能错失在某一专业领域成为优秀人才的机会。因此, 要创新学生入学专业选择的方式方法, 指导学生做出人生的第一次重要决定。笔者认为,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实践方法可取、可行。首先根据学生初选的专业让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 尝试和一个真正的从业者相同的工作和劳动。在“试习”期间, 学生不仅可以尝试自己最感兴趣的工作, 还可以尝试不同的工作。通过“试习”这样一个实践形式来比较准确地判断出自己适合什么专业, 选择什么专业。这样,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明确学习的目标,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合理设置课程结构

根据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完成。目前, 学校的课程设置多为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听讲为辅, 学生实践环节普遍偏少, 形成了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操作的课程模式。要想顺应社会需要, 就要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结构, 建立以素质培养、知识学习和参与实践的“三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特别是职业学校教育, 要不断健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 加大实习课程的比例。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做”为主要手段, 让学生亲自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使理论学习在实践中得以强化和练习, 学生感觉有一定的收获。

(三)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当今教育体系, 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依然发挥着主导作用, 教师的整体素质决定了教学改革的成效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数量稳定的师资队伍。作为一名教师, 首先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要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经验的能力。教师的知识要不断更新, 能够熟悉和掌握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 做到“一面教一面学”。鼓励专业教师深入研究, 不断提高专业技能, 增强开拓进取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

(四) 优化教材开发体系

教材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 教材在编写时要突出教育特点。教材内容要以生活实践经验为切入点, 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为出发点, 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使其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认知能力相一致, 让教师方便教, 学生方便学。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根据自己所教专业和学生特点来选择, 在使用教材时可以按照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适时加入书本上没有的新内容, 灵活运用教材, 确保学生顺利接受教材, 保证教学质量。除此之外, 教师和学生是教材的终端使用者, 他们对教材的适用效果最具有评价权,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鼓励教师参与编写教材, 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突出教材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五) 提高教学设备投入

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决定了实习课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加大对实习教学设备的投入成为了各个专业发展的必然需要。但就目前现状来看, 完全由国家投入资金来更新、扩充实习设备不大现实, 这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严峻问题。审视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及重庆育才学校也都不是依靠国家投入来创办成功的。所以, 在当前生源危机日益凸显的形势下, 特别是职业学校要学会自谋出路想办法以达到实习之目的。例如:“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形式, 依靠校内已有条件和可以利用的校外条件进行实习。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又增加了学校收入, 更有利于加大对专业实习设备的投入, 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 陶行知的一生有着许多精辟的教育思想, 创造教育思想便是其中的一枝奇葩。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与我国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将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灵活运用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使学校教育与当今社会相结合, 从而尽可能完善、革新教育教学建设模式, 为中国现代化的经济建设提供大量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如何灵活运用创造教育思想, 从而更好地在教育过程中贯彻实施, 是当下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与我国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生创造力及培养 篇2

在21世纪里,经济的全球化、科技创新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在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人才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必须全球化、国际化。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面对国际竞争白热化的新形势,有关专家于1999年4月对我国青少年的创作能力进行了社会性的测试调查,调查研究中发现:大多数青少年能关注自身的创造力,但具有初步创造人格和创造能力的仅占被调查者的4.7%,可见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创作能力相当低。像这样,我国青少年怎么能在国际间市场白热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的今天立足呢?《路甬祥谈创造人才的培养》一文中指出:“21世纪的人才,不是做考试的机器,必须具备学习、创新和创造性应用的知识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是当今学校教育十分迫切的任务;它贯穿于课内和课外教学的全过程,而学科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作能力的主战场、主阵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首先要营造宽松的创造氛围,帮助学生冲破定势思维,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当今学生因多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心理上的因循守旧;不敢“标新立异”,不敢有超越的创造。因此,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民主、自由、和谐、开发的教育氛围和环境。要实行民主管理,给师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育人环境,鼓励师生各抒己见。一是鼓励学生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性地发挥创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不随意批评、否定学生,消除其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其次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得课堂成为师生相互讨论、质疑、争辩的乐园。三是创造教育园地,营造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校园文化环境。

美国一位著名教育家说:“知识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生活与劳动教学的效率,不仅要立足课堂,更要面向生活,走进生活。这就是把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构成知识教学圈,把学生的课外、校外生活提高到第二课堂教学的高度来规划。组建一条由“课堂—校园—家庭—社会—课堂”构成训练能力的“驿道”,按照“课中学—课中练—生活用”的能力训练中学的系列,发挥多方面的优势,互补共存,在教学活动和生活实践中求得创新能力的发展。譬如在课外兴趣课上,我的老师曾经上过一堂以“有非典的日子”为主题的课,在课上老师先让学生讨论在有非典的日子里,大家经常做的是些什么事,(洗手、戴口罩、打扫卫生)经常看到的面画是什么(医生穿戴严实,抢救病人,环卫工人,商店阿姨、学校老师不怕辛苦到处消毒)并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大家自由探讨,可以用记忆画,想象画,宣传画及绘画日记等多种形式来真诚流淌抗击非典的心曲。这样把教育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最后回归课堂,学生的作品充满感情,情绪饱满,使学生的知识活化,培养了创新意识,实践了创造能力。

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创新教育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体验成功,引发创造力,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大课题。教师要引发学生的再度创造力,要让学生体验前一阶段创造成果的愉悦感,总结经验,还应多鼓励、多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思考,以求获得新一轮的创造。譬如,在平时的教学中,当学生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时,在同学们的赞叹声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然后教师可从另一个角度去启发他,把当前的愉悦感转化为以求再度新创造的动力,产生新的创造思维。当教师发现个别学生有独创画面时,就更要让其体验成功,可把其作品放在展览室让全体师生去观看,去观赏,去赞叹。或在学校里开展“小发明”、“小创造”评比活动,激发起新的求知欲,达成新一轮创造,以实现学生创造能力的再度发展。

学生创造力及培养 篇3

一、充分理解新课程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和许多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专家,对音乐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仍然显得十分陈旧、单一,具体表现为: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音乐的表现与鉴赏;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过程。这些现象的普遍存在,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得到转变。过去,音乐教学采用的基本上都是单向灌输的模式,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音乐综合能力的提高。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及综合式的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以绝对权威出现,承认每一名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主,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确定以学生为中心,开放、民主、公平、高质量地与社会生活、社会发展、人生经历相结合的音乐学习方式。

二、教会学生与人相处、与人合作

教会学生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现代教育对音乐教育的要求。小学生的音乐教育活动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需要学生个体的自信表现和才能展示。但是,音乐学科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只是需要发挥和展示学生个体的才能,在许多情况下也需要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不仅需要学生的各种感官的积极参与,而且更需要学生形成一股合力,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去完成。因此,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音乐为纽带,以各种生动活泼的音乐学习活动为载体,留给学生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良好的交往合作。我们可以通过同桌、小组和集体之间的交往,在歌唱、演奏、欣赏、创编、表演等活动中,把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学习、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小组内学生间或师生间的合作学习为基础,以共同参与为目的,相互合作、相互尊重、平等民主、默契配合,以此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鼓励学生音乐创造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千姿百态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与满足,而且创造者幻想力的发挥、创造力的凝聚皆体现于音乐形态构建的巧妙之中,学生在体验这种审美形态、把握这种形式结构时,幻想力、逻辑力的发挥得到满足。所以,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

说起创造,大家也许会想到专业的作曲创造。但那是从事创作的专业人员的事,对于小学生来说实在是有些难度。其实,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无论是音乐鉴赏还是音乐表演等活动都包含着创造。可以这么说,音乐创造能力实际上就蕴涵在音乐鉴赏和音乐表现能力之中。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就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性,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课程标准中所指的音乐创造,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为基础,以歌唱、演奏、律动、欣赏、创作等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为形式,以新的构思方式、创造性地表达音乐情感的能力为特征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并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音乐实践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创造,对创造活动的评价要重视活动过程,不能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实际上,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就是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音乐教学活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又最需要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因此,学生的音乐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否得到培养和发展,主体性参与是关键。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这正是需要我们认真探究的问题。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以达到开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创新思维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如何让學生提高参与意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得到培养和提高。如在进行《听听我创造的声音》一节教学中,首先,我用猜谜语的方式,启发学生用耳朵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然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倾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模仿这些声音;再让学生简单地说明这些声音有什么特点,鼓励学生: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声音,你能用你的日常生活用品及学习用品把它们生动地表现出来吗?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极强,他们很快就会自然而然全身心、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总之,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把学生当作朋友,多一些理解、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更加活跃,探索热情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会更强,创造思维能力会更加深入,课堂就会更加生机勃勃。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4

一、鼓励不同见解,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自发产生, 它们有赖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以及教学模式。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恰如其分地进行启发式教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被激发出来, 从而产生学习动力。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主动思考问题, 产生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有的教师喜欢以师者自居, 一味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自己的学生, 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 鼓励学生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若注意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那么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便会得到增强。如让学生回答“Have you ever been to London?”时, 引导学生不要局限于“Yes, I have.”或“No, I haven’t.”要广开思路。在要求每个学生作肯定、否定回答时, 可引导学生附加不同的句子。这样才会得到灵活的回答:“Yes, I have.It’s very exciting to be there./No.I haven’t.How I wish to go there./No.Ihaven’t.But I wish some day I could go there.”

二、创设交流情境, 培养集体合作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和辩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青少年普遍具有喜欢交流、乐于表现的心理特征。教师如果能够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就某个与学习相关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竞争或合作, 将极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合作学习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如让学生就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讨论、共同研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探讨作业中的疑难问题或交流学习方法等。合作学习的模式可以为学生创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三、创设民主氛围,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

心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 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是“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主要指标。在人的各项素质中, 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素质, 那就是想象力, 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掘一切可以锻炼学生想象力因素, 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 引导他们由单一思维向发散思维拓展。例如:在学完SEFC Book 2A Saving the earth后可让学生讨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通过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可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通常是借助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像, 并对图像进行选择加工, 并扩展思维的范围, 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根据这一过程,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的特点, 设置疑点,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想象。

例如, 在教授居里夫人 (Madam Currie) , 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等著名人物的传记文章时, 要尽量引导学生思考、概括主人公的个性和成功因素, 并引导学生思考伟人们善于联想的习惯与发明创造之间的关系。教师也可写出相关短文供学生们讨论、评价。对于那些思想意义较深的课文, 要设计一些讨论题, 引导学生在整体理解语篇的基础上进行推理, 得出语篇中没有明确表达但又蕴涵其中的意义。例如, 我们可以提出:“Why are we trying tomake Milu deer return to China?When Mathilde knew tha Jeanne’s necklace was only worth five hundred francs, bu she had ten years of hard work, what would she do?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novel about American society of thatime?”这样,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达到《大纲》中要求的“从阅读中获得乐趣”的目的, 又可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思考论文 篇5

关键词:创造力;创造教育

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都认为人拥有巨大的潜在能力。在这些潜力中,创造力又属于最有价值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世界各国在发展道路上的竞争必然归结为创造力的竞争。因此,研究人的创造力,开发人的创造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 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是正常人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凭借积极的个性、独特的智能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主动实现新颖价值的综合本领。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其中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联想与想象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

脑科学认为,创造力是一潜在的脑功能,创造力的培养开发。就是通过教育的方式,激发人们潜在脑功能的发挥,也就是通过培养训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脑功能的创造潜力。

二 创造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有创造教育,而创造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创造学。创造学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及其他领域中创造活动,探索其特点、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也是以人类创造活动、创造思维、创造环境、创造人格及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精神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科学。

美国是创造学的发源地,早在1936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就对职工开设了创造技法课程;1948年,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大学都将创造学列为教学内容。

我国对创造理论的研究也是早有认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于1936年就大声疾呼“创造教育”并应邀赴美讲学,但是,真正作为一门学科,较系统地研究创造学理论还是1983年从国外引入开始的。创造力既是社会经济进步的主要动力,也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因此,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深入研究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制约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高等学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而人才的本质特征在于创造。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学校开设创造力的培训课程,大学也缺乏对大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因而,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匮乏是我国大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而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因素

多年来,高校的教学管理僵化死板,学分制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个性化教育的基本措施,但目前各个高校所实行的学分制大多是从以前的学年制演变而来,学生选课的自主性不强,至于学生要想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转系、转专业则更难。

另外,我国的高等教育至今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试方法,学生往往通过死啃书本、死记硬背的方式完成大学课程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和考试形式是学生养成围着老师转的习惯,缺乏怀疑和批判精神,也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教师因素

教师缺乏创新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依赖于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的引导,然而当前大学教师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具体表现在教师然沿袭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将知识点讲透是每个老师努力达到的标准,它虽能有效地使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成果,但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另外,教师的权威观念抑制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大学课堂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并鼓励个性和创造性发展的场所。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学生作为一个倾听者,教学缺乏宽松活跃的氛围,不能给学生展示智慧和才华的机会,这种教学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发挥。

(三)学生自身因素

大部分学生只善于正确无误的掌握结论性知识,很少对其中的某些观点产生质疑,他们只注重问题的解决,不注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对创造有心理阻力,一提起创造,多数学生认为这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离普通人太遥远。但我们知道,创造力可以分为普通创造力和特殊才能创造力,人人都应是创造之人。

另一方面,学生缺少创造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和方法是开启创造力的最有效的工具。据我们发出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完创造学课程和未学过创造学课程的学生相比,自信心、主动能力、控制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四 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策略

第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要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大学生,就必须有创造型的教师。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实施素质教育所需的理念、学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全面理解和贯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改变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只强调结果,而不注意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只重视知识的积累,而忽视知识的创新等弊病。教师在课程讲授中,要把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结合起来,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灵活地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特别是要指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对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的过程有较全面的了解和亲身参与的机会,并在参与中提高创造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进行创造的自信

缺少创造的自信心,这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许多学生认为创造是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发明家的事,自己没有创造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信方面,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创造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创造性学习知识,让学生对创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对学生创造性地提问、创造性地解答问题,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再次,对创造性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自己克服,使学生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变得敢于创造、乐于创造,对创造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要教育学生正确地去面对,学会总结经验教训,培养学生坚强的创造信心。

第三,注重科学研究。引导大学生进行创造实践

早在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就提出大学教学必须与科研相结合,大学生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进行科学研究,这实质上将大学教学作为培养和进行创造力实践的过程。通过做实验、参与课题研究等一系列实践,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对培养锻炼和提高研究能力很有帮助。实践与创造力的关系非常密切,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是为了产生新产品、新形象并最终服务于人类社会,创造性成果是否为社会所接受,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而实践活动本身也是创造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浅谈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语文;创造力;优化

创造能力是人类所特有的,当然它是多种活动的综合,其中便包含了思维、观察、想象以及注意和记忆等各方面的能力,另外再加上一切非智力的因素等等,这样的活动是综合性的,其中的关键是创造性的思维。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家庭和学校对于孩子的影响很大,那么语文老师如何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力呢?

一、加强意识

培养创造力的前提是创造的意识。拥有了创造的意识,学生的能力才会化盲目为科学,才能够自觉地进行创造,这也就发挥了创造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语文课本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为培养创造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1.形式多样化

学生对于创造能力理解不够深刻,当老师一旦过多地提起这个字眼时,学生便会无所适从,慢慢地有可能从最初的神秘转化为恐惧,认为自己笨,因为不能够创造。教师可进行一些简单测试,或者搞一些创造方面的讲座,在班里设置一个小专栏,或者以黑板报的方式讲解一些科学家创造的简单例子,还有关于开发智力的基本的方法。这样,神秘的创造力以具体的事例形象渗透到学生心中,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口号。老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其实在生活中无处不体现着人类的创造能力,比如科学发明,比如出现的新理论,更为常见的就像微软技术的更新升级,这都是人类的进步,体现了人类的文明。需要把学生的疑惑和恐惧,一点一点地挤出脑海,这也需要过程,需要老师坚持不懈地努力。

2.思考独立性

不走寻常路才是创造该走的路,当然这需要学生拥有极大的勇气。当老师讲出问题的答案时,发现和自己思考的答案不太一样,要敢于说出来,把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凝聚了自己智慧的想法,勇敢地表出来。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不能因为有学生挑战自己的观点,就横挑鼻子竖挑眼,让学生再不敢发表不同的看法。

二、氛围需优化

学生如果长期处在烦扰嘈杂的环境中,学习的热情便会减少,更不可能再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所以,最需要关注的应该是学习的氛围,尽量创造出宽松有序的环境,才能真正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思维形成的重要条件是课堂教学的民主化。使学生能够轻松活跃地学习,需要宽松的课堂气氛。老师适当地改变自己的“脸谱”,真正拉近与学生的关系,讲一些阅读文章的时候,适当地用轻松活泼的语气。小孩子看着一脸笑容的老师,也会一脸幸福地对待老师,这样在讲解新内容的时候,学生更容易接受一些。如果板着脸,冷冰冰地强制灌输新的知识,学生心生抗拒,则会导致课堂内容无法进行,知识无法讲授,谈何让学生举一反三进行创造。所以优化氛围很重要。

三、思维的强化训练

1.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的思维,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关键是要做到思维的强化

比如这道题:集市上有一匹马,马头朝西站立着,后来又向右转了360度,请问,这时它的尾巴指向哪个方向?这道题乍一看,好像很复杂,其实是被这道题的话语迷惑了,马的尾巴无论什么时候当然朝下。如,学完《狐狸与乌鸦》这篇课文,当提问到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时,惯有的思维定式使得大多数学生这样回答:像乌鸦这种总是喜欢听漂亮话的人一定是要吃亏的。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方法,从狐狸的角度试着分析,它是怎么吃到肉的?学生通过思考,会明白原来狐狸真的是很聪明,树立目标、不怕困难、开动脑筋,最终获得了胜利。

2.智力结构的优化

在教学中,教师所要做的是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自己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而不是教师完全一个人在台上讲演,把知识说书般地教给学生。是的,作为教师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完完全全地讲透,需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才能够让学生感到有趣,对于老师没有细讲的内容,课下要靠自学。这也是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手段。

在新世纪,学校的知识只是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搭建思维模式的必要因素,而不是作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自身成长的必须因素,最主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拥有丰富的创造力,不仅自身的潜质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更重要的是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莉莉.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下,2014(08).

[2]张玉玲.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创造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2(03).

[3]陈世荣.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教育科学研究,2002(10).

中学生创造力培养初探 篇7

那么,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一、善用适度放松的力量

有研究指出:人放松时,左脑意识会降低,右脑直观的智慧比较能够浮出意识的表面,给予事物深刻的洞见与答案。门捷列夫研究化学元素的排列规律,几天几夜连续工作疲惫至极,于是,他睡着了,睡梦中,所有的化学元素都排列起来……门捷列夫一觉醒来,记下了梦中化学元素的排列表。后来发现,元素排列表中,绝大多数都是正确的。放松让化学家的创造力表现出来,让他获得了研究的成果。在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中,善用放松的力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放松,让歌曲进课堂。音乐能调节人的身心,能让人放松心情。在教学过程中,配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利用音像设备给学生播放一些歌曲,让学生在获得身心放松的同时,随着乐曲展开幻想和想象,健康、良性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习胡适的散文《我的母亲》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懂你》;学习端木蕻良的散文《土地的誓言》时,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学习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节选)《香菱学诗》时,播放歌曲《红豆曲》《叹香菱》……歌声里,一幅幅幻化的图景,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拨动着孩子们的心弦。

放松,让影片进课堂。适当地观看影视节目,也能刺激人的脑部发展,提高人的幻想力、想象力、创造力。教学中,结合教材学习,适时有度地给学生播放电影、电视剧(片段)。例如:学习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小说(节选)《爸爸的花落了》时,播放电影《城南旧事》及《暖春》;学习罗贯中的小说(节选)《杨修之死》时,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学习施耐庵的小说(节选)《智取生辰纲》时,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片段;学习汉乐府民歌《木兰诗》时,播放电影《花木兰》(动画片)等等。将音乐、图画、表演等艺术形式融合为一体的影视片,使得着迷入境的学生,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想象与幻想的翅膀伸展开来,有了尝试艺术形象创造的冲动与激情。

二、善用有效赞美的力量

一些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不论民族、文化、历史、家庭、性别、年龄,人天生就有爱受赞美、喜爱受人尊重的强烈愿望和倾向。林肯曾说:“赞美是一种有效而不可思议的力量。”

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工作实践中,善用赞美,在欣赏、尊重之中肯定和保护学生的想象成果是非常重要的。《孔乙己走了以后》《<我的叔叔于勒>发财了》《打工者之歌》《2007版<泰坦尼克号>》《向阳的朵朵葵花》《<羚羊木雕>续写》《校园纪事》——孩子们的创见是稚气的,有些思考也有失常理,甚至是偏颇的。然而,他们的尝试是大胆的、勇敢的,因而是需要给予肯定、欣赏、赞美、尊重和保护的。具体来说,对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我都首先给予肯定,口头的或是书面的。肯定他的勤奋、思考和创意。然后,尽可能多地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给予称赞。让孩子们得到诸如:我的思考是有价值的;我的勤奋表现是美好的;我的创见值得重视;我是个有个性、能成才的人等积极的心理暗示。从教育教学的效果来看,在赞美中得到保护的孩子们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三年下来,完成一篇千字文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用“笔下生花”来形容其中一些孩子的作文也不算为过。—赞美果然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

三、善用留白艺术的力量

留白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广泛运用于美术、音乐、文学创作及版面设计等方面。适度的留白,给予人想象的空间,能启发人无限的好奇心与联想力。留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学家、艺术家经常运用留白来蕴境,给读者、观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要适度留白,懂得为孩子们的生命预留可以独立发挥的空白。给予学生整合思考、自行发挥的时间与空间。具体的做法就是:注意布置作业的适量与适当,提示并指导学生高效快速地完成课业任务,从而保证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看自己想看的书,参与自己喜欢的文体活动,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我常常发现学生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一晃就是四十分钟(课外活动),这样的课余生活带给他们非常高的专注力以及想象力,让他们在课内学习中不时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展示出独特的创见。

综上所述,善用放松的力量、善用赞美的力量、善用留白艺术的力量,通过发展学生的幻想力、想象力,进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成长为有创见、能飞翔的“骏马”,是我们这些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人最美的心愿,相信坚持不断地努力、积极地探索,我们的心愿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李践《做自己想做的人》,中信出版社。

[2].张德芬《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上海文艺出版总公司。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8

一.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创造动机。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奇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发挥想象力的起点,是创造的萌芽。在教学中如果善于诱导,有意识的加以培养就能够提高思维水平,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反之,如果受到压抑或挫伤,将直接影响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有碍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习新课前的导入至关重要,导入的方法可采用电教手段导入(放录音、放录像),讲故事设置悬念,引用名言警句、古诗、歌词导入,从分析课题设疑导入,找题眼从关键语导入等等。这些新颖巧妙的导入能为学生创设新奇、愉快的教学情境,在好奇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主动、积极地进行发现和创造。

创造动机是学生对其要达到的创造目标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的一种期望。它是培养创造力的动力源泉,它能引起和维持创造活动以实现创造目标。中学生的创造动机各不相同,有的希望自己的创造成果能为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服务,实现其社会价值,有的希望能功成名就实现个人价值,有的希望既能实现社会价值又能实现其个人价值,二者兼有。不管学生的创造动机如何教师都应给与热情的鼓励、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的创造动机得以持续和强化。

二.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主要指具有创新的理想和抱负,百折不挠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敢于坚持真理的坚定信念和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它贯穿于整个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是从事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非智力因素的心理条件。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独特的成长环境的影响,在语文学习上往往欠缺主动性,欠缺攻克难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害怕失败,但他们又迫切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成功感。语文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讲一些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指出他们的创造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财富,这对于激励学生立志与尝试创造来说,是一种良方。如诺贝尔无数次的试验失败和多次爆炸事故的发生(自己多次被炸伤,他的弟弟被炸死)之后发明了炸药。通过介绍科学发明使学生明白,开创和创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种种困难,而战胜困难就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只有勇敢、勤奋、顽强、勇于献身的人才能有所创造和发明。另一方面,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创造精神也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他们的行为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训斥,他们认为自己是个无用的人,畏缩胆小、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因而自暴自弃,自轻自贱,依赖性强,缺乏自信。因此,教师要打破束缚创新的教学传统,通过各种形式的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抢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体验到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从而增强自信心,产生刻苦学习、不断创新,争取更大成绩的愿望。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创新实践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先导,创新实践是创造性思维的实现,他们是创新活动过程中最实在的因素。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浅谈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篇9

关于创造力的培养, 国内外教育界都非常重视:日本政府曾制定了许多教育政策、法律和法令, 但作为核心的政策则是“开发人的能力政策”。美国也非常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发起一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运动中说:“与过去任何时候相比, 我们能否成功, 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人民的适应性和创造性”。我国政协委员在商讨育人大计时也迫切的感到:“创造性人才、适应性人才、科学家、工程师、高级管理工作者等, 都是我国在现实社会所依赖的人才”。现代国际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重视人的发展, 提高人的素质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我们只有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学生素质, 才能迎接以创造为特征的现代社会挑战。

何谓创造力?通常人们认为创造力就是发明新东西、提出新观点 (见解) 的能力, 这对于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难上加难的事情。笔者认为“创造力”这个词不仅是发明创造新东西, 更重要的是创造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决不是制造一个事先编好程序, 可以做一定事情的机器人。为了培养这个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不仅要教会他一些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更重要的是教会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创造力。经我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创造力是完全可以培养的, 而且技工学校学生正处于可塑性很强的年龄段是会培养得很好的。通过创造力的培养, 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提高学生素质。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笔者认为人人都有创造力。为点拨学生的创造灵感, 激励学生的创造精神。笔者曾向学生传授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创新思考方法, 来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主要从以下三阶段进行:

1分析构想阶段

分析是训练人的思维活动的一种基本方法。严格的科学分析, 就能正确找出一事物发展的主、客观原因, 而后才能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 (即构想) 。当学生遇到一个问题时,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分析, 不能凭主观臆断, “拍脑门, 想当然”。根据分析出种种原因, 进行可能性推断, 找出几种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或方案 (即构想) 。

2选择实施阶段

选择是对一事物进行分析、比较、鉴别, 选出一种最佳方案的思维活动, 选择可分为选择标准、选择方向和选择数量等。教师可根据推断出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方案, 引导学生进行可行性研究, 选择出最佳途径, 立即着手实施。

3成功率检验、评估阶段

检验与评估是根据教育目标, 对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 作出社会价值判断的活动。教师根据实施的结果, 来检验成功率, 判断其社会价值如何。如果成功率较高, 取得最佳效果, 就说明选择正确;反之成功率很低, 说明选择有误, 有待于改革思路, 做出重新选择。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反复训练, 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差,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如何提高?也许是外界环境的影响;也许是由于存在的思想问题根本不想学习;也许是个人想学好可学习方法不对头;也许是对哪个老师有成见等等。对于诸多因素如何去克服、解决, 让学生选择出最佳途径重新投入学习中去, 看学习成绩如何。如果学习成绩上来了, 说明分析正确、解决正确, 成功率较高;反之, 应重新分析、选择, 直至学习成绩提高为止。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再如:学生在实习和实验时, 如果出现异常问题, 教师不必直接告诉学生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而是在 (下转第34页) (上接第22页) 教会学生各种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让学生想一想, 造成这个问题有几种原因?应怎样去解决?选择出一种最佳途径立即动手去做, 看问题处理的结果如何。如果问题解决了, 说明分析正确、解决正确、成功率较高;反之, 应重新分析、解决, 直至问题解决为止。这样可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会了学生培养创造力的思维方法后, 在学生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还必须要有教师的正确引导。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 在设想之后要认真分析、选择, 同时对每一设想将要出现的结果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决不能盲目选择, 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选择出最佳途径去加以实施。我曾在我教的班级中进行过这样的尝试:开展“怎样保证班级纪律”?“怎样保持班级卫生”?“如何杜绝吸烟现象”?“如何提高你的学习成绩”?“当你和同学有矛盾怎么办”?……等等, 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看谁解决问题解决得好。结果, 我班学生经过积极思考想出了很多好的方法, 使班级面貌焕然一新, 一切问题都在学生的积极思考下迎刃而解。学生毕业后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笔者认为这些思想方法在他们一生中都是起作用的, 他们会成为好工人, 在各个岗位都会干得出色。因为他们在有一颗很强烈的事业心并懂得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前提下, 又有非凡的创造力, 一定能创造出许多教师教都没教过的好方法对待他们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引, 魏腾飞.人格培养与素质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1 (5) .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 篇10

一、问题法——从质疑角度培养创造力

所谓问题法, 即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问题为核心, 让学生不断地阅读课文, 不断地寻找问题, 不断地发现问题, 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 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评论:哪些问题提得好, 哪些问题对大家有启发, 哪些问题最新颖, 哪些问题最富于挑战性, 哪些同学发现的问题最多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 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部分问题和学生共同分析、研究、解决。因为“问题法”本身注重的是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使用“问题法”教学, 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下, 采用启发式教学,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能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首先, 要鼓励学生敢疑敢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只重数量, 不计质量, 实行问题无错原则。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 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 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 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如我在教学新课程《在山的那一边》的时候, 在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之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 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 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然后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 边读边议边品味, 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 能发现美, 能发现问题。”结果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 问题层出不穷。在这节课上, 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强化, 思维的独创性、流畅性、变通性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其次, 教师应教给学生寻疑提问的思路、角度、范围和方法, 使学生提起问题来有章可循, 有的放矢。教师也可以“抛砖引玉”, 从不同的角度提些问题作示范, 开阔学生的视野, 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如我在教学寓意的多角度探究时, 以克雷洛夫的寓言《狐狸和葡萄》为例子, 通过让学生明白提炼归纳寓意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根据文中的关键语句提炼寓意, 根据不同对象提炼寓意, 可从正面, 也可以从反面提炼寓意 (可赞美也可批判) , 可以由结果推导原因等等。这样, 教师“授之以渔”, 在接下来学习《良弓的主人》《牛蝇和狮子》等寓言时, 学生就可以根据前面学习鲜活的经验体会, 有章法、有依据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质疑中培养创造力。

二、体验法———从情感角度培养创造力

阅读课上, 我们总是习惯于从字、词、句、篇到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 从情节、结构、线索到人物、环境、主题, 给学生做彻底的“生理解剖”。学生完全没有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一篇美文佳作, 与其由老师剖析得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真真切切, 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去体验, 把创造的空间还给学生。况且, 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因人而异, 是不能统一的。如果语文教师硬要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 这无异于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 教师应与学生一道去品味作品的韵, 去领悟作品的神, 去探求作品的美。

体验法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 师生共同创造可体验的环境。

可以让学生在同层次的要求下反复听老师吟诵, 听朗诵录音, 听配乐朗诵;可以是教师带领学生品读;可以是学生的自读自悟。其间还可辅以浓烈色彩的情感渲染、背景介绍、观看场景等。

2. 学生进入体验境界。

3. 师生共同交流体验, 以开阔视野, 拓展思路。

如教学《沁园春·雪》一文时, 我上网查找了大量的北国雪景和历史图片, 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配上古筝演奏, 在“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边听边看, 以帮助学生对全诗的意境获得更深刻的体验。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望长城内外, 惟馀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妆素裹, 分外妖娆。”几句诗所描写的壮丽雪景以及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乐观豪迈的情怀, 在“研读赏析”这一教学环节中, 我又特别选择了四组雪景, 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品味、欣赏, 然后展开想象的翅膀, 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 然后展开全班性的交流体验。这样的设计, 让学生成为了语言品味的主人, 意象创造的主人, 文学欣赏的主人, 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创造者。

总之, 教师必须善于营造逼真、优美、愉快的有利于体验的氛围, 善于进行情感渲染, 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 体验作品的神韵, 领略作品的美感, 获得情感上的愉悦, 最终形成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三、画图法———从实践角度培养创造力

著名文论家刘向说:“耳闻之不如目见之, 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这就说明了在教学中演示实践的重要性。心理学认为:感知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离开了实践, 无所谓感知。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在自行阅读、品读文章之后, 让耳、口、手、脑多方综合活动, 进行画图演示实践, 更有助于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教《斑羚飞渡》一文, 我让学生在认真阅读、充分理解斑羚飞渡背景的基础上,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斑羚飞渡的示意图。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要要求学生在读中画, 在画中读。首先是正确理解原文, 这是作画的基础。其次是把有关斑羚飞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想象, 这是作画的关键。最后用图画把想象的内容表现出来, 这是“画图法”的核心。在此过程中, 需要进行两次创造:一是把文字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想象;二是用图画把想象的内容表现出来。前者属创造性思维, 后者属创造性实践。这样, 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就在读与画的结合中得到了培养。

四、迁延法———从想象角度培养创造力

迁移法又叫迁移想象法。即摆脱课文的束缚, 从局部地方旁逸斜出, 进行相关的语文教学活动。其目的是要增加“新鲜活水”, 扩大教学容量, 拓宽思维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想象是创造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经过程。事实上, 大多数创造都是经过“想象———假设———实践”这样的三段式递进实现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 想象力对于创造的作用, 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 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因此,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要重视对想象力的培养。

我在教《月亮上的足迹》一课, 导入时提出问题:“假设你此时正在远离地球的茫茫太空中旅行, 透过宇宙飞船的舷舱, 你看到了美丽的地球……”然后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此时地球的样子。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在迁移想象中发出创造的火花。在教学完这篇课文后, 还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以《在月球上的一天》或《我是月球人》为题, 展开新奇丰富的想象, 写一篇随笔。这样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问题法、体验法、画图法、迁延法这几种方法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 既有循序渐进的科学性, 又有相互综合的关联性。科学地、综合地运用这几种方法, 将有助于教育创新,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当然, 创新阅读方法不止以上种种, 还可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对比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实施途径 篇11

一、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有效载体

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主要在课外进行,是学校有目的举办的,包括校园内的宣传、教育、文体、娱乐、审美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蕴含学校精神文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为学生喜闻乐见。校园文化活动富有灵活性、趣味性、广泛性,又具备主动性、社会性、创造性等特点,能达到实践体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因而成为培养与发展中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1.通过科技节、艺术节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途径很多,如学具制作、家庭节能常识征文、科技创新小制作、废物利用创新制作、艺术创新绘画等。这些活动通过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节汇聚了全校师生的智慧,多元化的作品展示更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科技节是搭建展示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舞台,对繁荣学校的校园文化,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鉴赏力、表现力作用巨大。

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学生崇尚卓越的精神,激励学生生成不断反思、追求一流的斗志,进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如艺术节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激情,唤起了学生乐于表现的欲望,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格调与素养,增强了校园的生机与活力。又如课本剧表演,学生通过二次创作,深化了主题,拓展了内涵,加深了理解。

2.在物质文化中积极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在学校硬件建设中,可积极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参加能体现出学校办学特色和良好办学传统的方案设计,这不仅给学校未来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给校友带来难以忘怀的记忆,还能让学生更加了解校史校情,加深对母校的情感。如校徽、校门的设计等,要积极吸收学生的创新元素,让学生建言献策,这样无形中会产生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对学生的成长能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3.把集体活动的策划权还给学生

在大型集体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制作规划,参加学校活动方案的设计与组织,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我校的办学理念是育人为本,自主发展。禀承这一理念,我们让学生承办了多项主题活动,如秋季体育节、主持人大赛、班会课比赛等,让学生唱主角,把策划权、组织权交给学生,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力,展现学生的活力。

4.引导学生参与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的规章制度很多方面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科学管理而制定的。我们认为,管理制度要起到良好的作用,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前提下,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适时地进行补充完善和修改,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参与制度建设,会更加认同纪律要求,对事物的规范性认识也会更加深入,对自身要求也会更加自觉。

二、社团活动是开展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阵地

社团活动是学生主动建立并以兴趣为主要价值趋向的群体性活动,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有明显的作用。教育是在学生的互动参与中完成的。当社团活动时,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可产生积极的多重互动,使不同能力、不同个性、不同思维的团队成员因互通知识、交流情感、碰撞心灵而获得相互的交融与促进。社团活动的自主性突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他们既是活动的设计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因此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尤其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体验生活,不断领悟人生哲理,学会合作与共事,在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同时还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适应自主开发、团队竞争的需求,完成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三、学科教学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主渠道

1.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创新思想、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

一是培养和强化学习兴趣与动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学生对所学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以及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多种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讲解科技前沿的基本知识、学术争鸣的基本观点与原理等。

二是营造和创设宽松的环境与氛围。创新本身具有风险,在缺乏创新意识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容易嘲笑探索者的失败。因此创新教育需要营造一个宽松的良好环境,给学生以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注意:创造力源于好奇心,故此,要保护学生的“奇思妙想”,要善于把学生思维引向更深更广的领域;鼓励学生“独辟蹊径”,理解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个性化见解;保护学生的探索热情,肯定学生“异想天开”的价值,允许学生探索活动的失败;纠正分数至上的落后观念,对学生实行多元化、发展性的积极评价,使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发展。

三是提高和发展创新的思维与能力。创新思维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又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综合。教学中既要重视训练以逻辑为主的创造性思维,如以数学为代表的演绎与归纳,分析与综合等,又要重视训练以非逻辑为主的创造性思维,如以语言学习为代表的直觉、灵感、联想、想象等。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对同一问题提出多种可能性解答和变化。在知识教学中,注意讲清理论创立、发现、完善的过程及方法;在实验教学中加强设计性实验训练,特别是不要忽略实验异常现象的分析;在习题训练中强化数据、材料、图象的分析,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

2.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着关键助推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研究探索,可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能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培养学生学会交流的能力,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道德。

高中信息技术与学生创造力培养 篇12

一、学生创造力培养需引领学生认清发展形势

从相关的课程教学乃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之情形看, 活经验的人, 比那些只具备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 这就比较意义地说明创新创造是学习所生发经验尤其是活之经验的必然途径。进入21 世纪以来, 信息经济的降临促使人们比较深切感到创新创造的无限重要。进入21 世纪以来, 全球都相当关注赖于创新创造促进综合国力之提升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第18 次全国代表大会号召全面创新, 全面创造, 也意味着党和政府业已开始将创新创造列入全面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高中学生业已开始建立起相关意识形态里的意识, 应当意识到全面创新、全民创造的重要, 更应当意识到不远之将来就已经是全民之一分子, 自身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创新创造意识和能力是永远也不可能去适应的。虽然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是越来越显得简单, 但是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更加更具目前教育发展已经改变原来那种单向传授知识之师生价值意义。从这样的意义上讲, 高中学生建立起创新创造的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 就是信息技术教学, 也需要学生去实现一定意义上的创新创造。我们也应当承认, 创新是否就是需要去通过信息产生实实在在的产品?这也不完全尽然, 倒是需要承认的是, 当学生有了创新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当学生有了创新性的思维, 其解决信息技术学习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充满着创新, 这就为未来参与社会实践奠实起胆量、胆识等方面的基础。

二、学生创造力培养需引领学生进行广泛实践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 信息技术正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当然, 也不完全就是比较简单地改变着, 如果离开着学生的创新, 是永远也改变得不是那样的理想。相对而言, 离开了学生的实践而且就是创新性的实践也是不可能去完全意义上的改变的。例如:美国就有这样一个年轻人, 名叫麦克唐纳, 在学习中凭借自己的思维和实践, 借助于网络技术用一个很特别的曲别针与别人进行交互, 形成着自身创新创造的飞跃。从这个意义上讲, 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我们不能去简单地以教材教教材, 而应当利用教材去引领学生进行广泛而又充分的实践。对学生具有创造力实践活动的开展就必须重视学生对各种学科知识的学习, 注重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教师不仅要具备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的渊博知识, 能够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相关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 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拥有相关信息技术及其他学科课程方面的知识。更为主要的还应当要求教师的知识要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去不断地增加, 这里不仅要有量的要求, 更要具备质的飞跃。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实践比较有意义地告诉我们:如果教师具备着这些知识, 又有一颗忌于浮躁和不计个人得失的心, 那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将才有可能去落到实处。对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教学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教师我们还必须去做有心人, 去做热心人。主动亲近其他学科课程的老师, 因为我们所经常见到的现实是, 在追求高分数的前提下, 相当多的学科课程都在教师的机械灌输以及学生的重复训练下无情而又似乎无形地扼杀着一个个学生的创新创造。当我们教师亲近于其他学科课程的老师, 实现了简单意义上的资源整合, 那就完全意义上增进了学生创新学习各学科课程的兴趣和能力。

三、学生创造力培养需引领学生实现自我超越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是学习信息技术学习的需要。现代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 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或改变了我国的教育关系。信息技术正在逐渐改变着原有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结构。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生个性的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如果确立了比较正确的师生观、学生观、教学观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认真研究教材, 掌握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加强对隐性知识的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研究, 挖掘教材中的深层次内容。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创造力, 不管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 都要从有利学生自我发展的角度出发, 实现学生自主意义上的超越, 例如我们可以将数据库应用于地理学习, 自己编写“世界各国信息小词典”介绍给同学用于帮助地理复习。我们应当肯定的是高中学生的大脑思维是最为活跃的, 作为处于新教育研究的最为关键时期, 为了学生的自我超越, 应当把学生的自主地位的确立和实现放在整个信息技术教学的全过程, 如利用简单编程为数学抽象的函数分析提供具体的计算机模拟等。当学生自主地位得以确立和贯穿时, 学生将会完全意义上释放信息技术学习的浑身解数去从事创新学习的活动, 去参与创造性的学习。学生也不仅仅就是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创新, 而且能利用信息技术去实现相关课程的创新学习, 如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美术, 利用计算机创作音乐, 利用计算机进行写作等。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 学生创新当是提高学生素质的灵魂, 也应当就是我们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灵魂。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业已在凭借其自身优势上, 充分体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所占据的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教学需认真思考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造能力,策略思考

参考文献

[1]尹娜.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基于Webquest的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东北师范大学, 2008

[2]王志勇.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管理学刊, 2005

上一篇:牙体解剖学教学下一篇:俄汉语形容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