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2024-10-16

论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精选9篇)

论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篇1

内容摘要 :文章主要从三方面来论述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培养的重要性及其方法。首先谈了传统设计素描教学的两个误区,接着分三点来阐述创造性培养的方法,从而说明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是设计素描教学的关键所在。

关 键 词 :设计素描 创造性 灵感

现代设计,是运用美学原理,从事人类生产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设计素描在现代设计活动中,是设计师进行立体与空间设计表现的最单纯、最常用、最直接的绘画语言,而创造性思维是设计素描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特征。

那么,如何在设计素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展开了对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素描基础造型课程的研究,课题组成员认为,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是教学中的精髓与关键,是艺术生命力的鲜活表现,在设计素描的教学中,应该将设计素描与绘画素描区别开来。事实上,相对于充满激情的绘画艺术,有人将设计素描形容为冷素描。因为设计素描的表现效果体现出一种理性、严密、准确的表现风格,表达描绘者冷静、理智的心境。不要误以为这种准确性是呆板与僵化的。其实,在设计师周密的思考与一丝不苟的表现作风下,包含着设计者巨大的创造激情与创作的欲望。这种创造性更含蓄、更理性。同样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把创造性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设计素描的训练中。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都是摆好一组静物让学生画,而学生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循规蹈矩地将静物描绘出来,就其作品本身而言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是,作为设计专业的素描基础训练来讲,这种单一的训练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是不能很好地培养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

在以往的设计素描教学中,我们认为有两个误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首先,教师在传统的素描教学中,只注重写生训练,而忽略想象表现的训练方法,将技巧训练与创造性的训练等同起来。固然,在设计素描教学中,写生训练是很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存在的客观事物,在透彻了解其形态、透论文代写视、构造、比例、肌理、材料及空间关系的前提下,用线条、明暗将视觉感知的对象准确、生动地表现在画面上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对客观真实的描写过程。通过这种写生实践,学生认识的设计形态就越多,观察力、判断力也随之提高。如图1,这是一幅较好的传统意义上的绘画素描作品。但就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应该注重结构与创想的训练。如果仅仅单纯地守持习作性素描的一隅耕土,而不注重画面构成的讲究,不进行创想性素描的思维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是难以得到大幅度提高的,而学生的作品也容易形成千人一面的局面,缺乏个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想象力与灵活性,阻碍了其创造性的发展。

其次,学生知识面窄,眼界不开阔。从高考培训的素描训练进入到大学设计素描的训练,很多学生还没有完成思想上的转变,继续着高考训练的那一套,只知道为画画而画画,认为画画与其他学科没有联系,进而忽略了美术史论、美学原理的学习。整天只知道“傻”干、“苦”干,这样一来,他们的技术有可能提高,而画面的修养却难以上去,画出的画匠气十足,更不用说富于创造性了。而这种状态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充其量只能成为“设计匠”而非“设计师”。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课题组成员深入教学第一线,依据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措施,供大家讨论,以求抛砖引玉。

论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篇2

一、设计素描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素质的重要性

设计与素描之间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是设计程序的一部分。作为基本功, 设计性素描是专业基础课的一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意识。设计思维是通过素描的形式体现出来并存在于这一范畴之中, 设计源于思维理念并诞生于创作结果, 同样, 设计性素描是记录这一理念的一种表现形式和手段。设计性素描是整个过程的一个环节, 它记录了人们最初的思维理念和对图形发展、深入、完善, 并使之不断成熟的过程。设计性素描的表现过程是创作过程, 也是对思维重新审视的过程, 是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通过素描艺术的造型活动可以增加和提高作者的专业设计知识和专业造型能力。

二、现代设计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艺术设计从本质上讲求的是创新, 追求创新和超越是艺术设计发展的始终, 一切适之以发展的因素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中, 创造性思维科学合理的运用能极大拓宽设计者的发展思路, 从而产生出新颖的、 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设计是一门交叉性的边缘学科, 但它并不是科学与艺术简单地相加, 而是技术科学与人文学、社会科学的有机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讲, 设计师不仅要具备广泛的各个学科的知识, 而且应具备综合各种知识、各种因素的广泛的创造能力。一般设计师所必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主要有:

第一, 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这就要求具有各种艺术的感知, 音乐的旋律、绘画的色彩、文学的底蕴都应该在设计中展现出来。

第二, 具备审美和判断的敏锐性, 使之能主动地把握时尚而不为之左右。

第三, 具备团队精神, 大型设计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 需要方方面面专业的配合, 也可以说, 设计是一种集体协作的创造性劳动。

第四, 具备对材料的研究和运用能力, 每一种新的材料的出现就会给我们一种新的感动, 怎样安排和处理好它们, 使它们达到和谐统一, 是我们所要做的。

第五, 实际操作技能与知识, 设计除了要求设计师有高度的思维活动能力外, 还需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 不但能培养设计人员“实践第一”的观点, 同时还能提高设计师的造型技能, 手的灵巧和立体表现能力。

现代设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们需要现代设计是为了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现代设计是科学、技术、艺术、经济相溶, 生产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学科,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本质, 它以“为人服务”为目的, 以创造人类合理的生活、生存方式为目标, 设计的产品不仅要符合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的需要, 而且需达到人—机—环境系统和谐、赏心悦目的最优效果, 满足人类生活需要, 完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三、设计素描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素质培养的有效方式

设计类专业的素描教学作为一门设计的基础课, 要自始至终贯穿以设计观念为指导的思想, 与专业和时代步伐相结合, 进行改革和大胆的创新, 明确设计素描训练的专业特征, 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本着科学的、认真的态度进行探索, 使学生通过设计素描的学习, 更新观念, 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加强造型思维能力的训练, 充分发掘自身的个性潜能, 因为学生的个性潜能决定着未来设计师的知识结构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决定着以能否满足成为高素质、创新型的设计类人才。

设计素描中的创造性思维素质是指设计者善于从新的思维角度, 运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处理问题, 从而产生独特、新颖的视觉形式的思维活动和过程。设计素描中的创造性思维素质大致有以下几个特征:

1.独创性:创造性思维强调思考者要善于解放思想, 打破清规戒律, 善于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思考问题, 破除陈规、惯性思维, 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敢于标新立异。

2.求异性:创造性思维注重客观对象的个别性和特殊性, 注重现象与本质, 形式与内容的不一致性, 设计素描中创造性思维的求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题提炼上的求异性;二是表现角度、表现方法上的求异性。

3.联想性:联想是指由一事物能够联想到另一事物, 联想可以在事物的原因与结果、事物之间的对比、相似性或相近性等方面展开。

4.逆向性:逆向性是指不按照习惯的思路去处理问题, 而是从事物的对立面、朝着相反的方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5.突发性:突发性是指思维不是按照预期的时间准时到来, 而是在一个偶然的因素下突然出现的, 因此具有突发性。

6.多向性:多向性是指思维不受单一的固有观念的束缚, 而是以某一点为中心, 多方向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问题, 从而创造出多种方案。

通过以上几个特点可以看出, 艺术设计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 是一种打破常规、开拓创新的思维形式。设计的构思过程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而创造性的创新的结果源于设计师活跃的、敏捷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设计思维的核心。设计者如果了解设计思维的特点、规律, 将更有助于运用思维规律去激发创造的潜能, 启发创造力的发挥, 并创造性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发现问题、 归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设计素描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素质培养的因素

1.设计思维。“设计”, 是一个恒古的话题。从人类的第一块石器到现在的电脑, 设计始终发挥着推动人类进步的作用。纵观人类设计历程, 设计意识与设计形式在不停前进, 众多作品显示世上没有绝对一样的两幅作品。然而在创作过程中不同的设计师可以相互在其作品中找寻创作的“灵感”, 但在“借鉴”过程中设计者应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设计思想, 结合设计受众想法中的“愿望”成分, 促使设计方案中拥有设计者的创新思维和情感, 让情感体现与设计的实际理性发挥达到最佳效果从而达到设计的完美性。因而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教学提倡的多元化的思维训练对培养设计人才而言是绝对准确的发展方向, 对设计类学科都大有益处。

2.构成练习。众所周知, 三大构成是任何设计的基础, 设计素描教学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开始初步进入三大构成, 即立体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的学习。同时, 设计素描教学的多样性和连续性也为后面的设计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构成练习中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练习, 让学生从中体会和探索构成的意义。这里我们强调, 设计素描和其他非艺术类学科一样需要大量的实验和练习, 学生从无数次实验和练习中得到的经验将让他们受益匪浅, 对以后的设计教学大有帮助。另外, 还需要多做穿透性结构造型的练习突破视觉局限, 看透物体的全部存在并将其表现于画面的造型[1]。

3.加强艺术熏陶, 提高审美修养, 欣赏大师作品。优秀的大师作品无论在内容、表现形式、题材的选择、创意的方式、 审美情趣及艺术个性的表达上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价值。欣赏、临摹和借鉴这些作品, 有利于提高审美修养, 增强认识的深度, 开拓表现的空间, 更有利于创造个性的发挥, 通过对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家及其作品的鉴赏,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表达个性的熏陶, 并逐渐认识到绘画是以自己独特的个性语言, 根据自己独特的内心体验, 表现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

4.设计草图练习和默写练习。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脑的运用已经相当广泛, 但是手绘仍是我们教学中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在设计中手绘效果图远远比电脑效果图更加具有说服力, 所以设计素描教学应重视设计草图的训练, 并且把它分为构想、设计、资料三个不同性质的草图练习。这无疑对于学生的设计意图表达和培养好的设计习惯有着很大的帮助。加强默写和速写训练, 培养快速表现能力。默写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创新想象力有较大的帮助[2]。

5.感受材料。在设计素描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提高学生对材料的感受和运用能力。我们让学生尽可能地寻找各种各样的材料, 丰富表现语言。在这个过程里, 学生明白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 就是材料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一种正确的设计思维习惯。

6.团队协作。在现代设计中, 为完成一个大的项目往往不是单靠一两人就可以完成的, 往往需要四五个人以上, 这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成为整个团队最为重要的支柱。 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专门把学生四五个人分为一组, 进行专门团队协作训练, 让他们在交流和沟通中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在这个时候就会通过作品的最初到最终, 逐渐明白协作和沟通的重要性, 这将成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有很大的帮助。

摘要:设计素描是在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中逐步产生的, 是为满足设计类学科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训练方式, 在设计素描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素质, 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不同模式的情况下促进创造性思维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设计素描,学生,素质,创造

参考文献

[1]张磊.设计与素描的关系[EB/OL].2004-09-23.

论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篇3

关键词:设计素描教学;创造性思维

《辞海》对创造性思维的定义是:产生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它能突破常规和传统,不拘于既有的结论,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新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开拓性、灵活性、有效性和非常规性等基本特点。在创造性思维中,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渊博的科学知识等智力因素,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的创造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都起着重要作用。设计素描中的创造性思维是指设计者善于从新的思维角度,运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处理问题,从而产生独特、新颖的视觉形式的思维活动和过程。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扩散思维,是指思维以某一点为中心,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向外任意发散,以寻求更多的独特的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具有开放性、灵活性、流畅性的特点。

在设计素描中表现为以原始的创作素材为基础,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多方向、多角度向更深更细的层次分析、思考、重组,提出创意的多种可能性,分析创意的可行性。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思维并不是以直线的方式按规律进行的,而是跳跃式的,打破常规习惯,打破思维定势,不断变化,不断寻求多样的新的独特的方案。由于发散思维涉及的点多面广,容易产生形式多样的创意方案,因此在设计素描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放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首要位置。

教师在讲课时可要求学生面对同一问题寻找尽可能多的方案。如在设计素描中以“苹果”为题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会得到多种多样的答案:有的同学从形的方面想到苹果切开后的图形像蝴蝶;有的同学从商品标志的角度想到苹果电脑;有的从苹果产地的角度想到烟台;有的从创造发明的角度想到牛顿的万有引力;有的从饮食的角度联想到水果沙拉……学生的思维发散方向因其知识经验的不同而各异,体现了每个学生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特征。

二、重视逆向思维和正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指试图从相反的方向,从事物的对立面、打破思维定势来重新认识图形和图像的思维方法,是一种超越常规的思维形式。运用逆向思维进行创意,容易形成创造性的发现,获得突破性的创意方案,但逆向思维是在正向思维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正向思维作基础,逆向思维便很难展开。

在绘画性素描中,我们总是按照透视规律、比例规律、时空规律、自然规律、情理规律等去思考并描绘对象,长此以往,头脑中便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在设计素描练习中,学生们总是感觉作品创意平淡,为找不到创意的感觉而苦恼。怎样才能打开一个新局面呢?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如:反传统、反群体、反比例、反逻辑等等,以此来打破这种思维定势,敞开思想,破除清规戒律,克服心理惯性,从正常的思维视觉中解放出来,独辟蹊径,从而创造出新奇的图形图像,给人以强烈的全新视觉感受,从而达到设计素描的创意目的。

三、重视灵感思维的培养

灵感是指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潜藏在心灵深处的思想在某种偶然因素的激发下突然出现、稍纵即逝的一种特殊的思维现象,是经过一定量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和长期思考后出现的质的飞跃,是创造力的高度发挥。

教师要教育学生善于及时抓住突然闪现、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新思维一经出现,就要及时抓住契机并及时形成新形象、新思路。准确把握契机,便能事半功倍,一旦失去契机,新思维就会与你擦肩而过,你就会一无所获,前功尽弃。教师可要求学生平时准备好速写本和笔,脑子中一旦冒出好的想法,就立刻记录下来,避免灵感消失后向再也想不起来而造成遗憾。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

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称为联想。通过联想,唤起人们头脑中的记忆,从而产生新的创意。

联想可以在差距极大、相距甚远的两个形象中找出相似点,可以在两个有相似点的形象中采用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形式进行形或意的联系。在设计素描创造性思维练习中可培养学生采用以下几种联想方式展开创意。

因果联想:由某一事物或现象的起因联想到某一结果。如由乱砍乱伐树木联想到荒漠、沙尘暴,由乱用水资源联想到鱼儿无法生存、干枯的土地。

对比联想:由一事物或现象联想到与其有对立关系的事物或现象。如看到白就会想到黑,看到火就会想到冰,看到老人就会想到小孩,看到战争就会想到和平。

相似联想:由某一事物或现象联想到与其有相似点的事物或现象,分意义的相似联想和形的相似联想两种。

由具象到抽象的联想和由抽象到具象的联想:由某一图形联想到与这一图形有关的事物或由某一或几个事物联想到某一图形,如看到圆就会想到太阳、钮扣、排球、桔子、月饼、地球;看到太阳、月亮、地球就会联想到圆形等等。

论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篇4

【摘 要】本文讨论了谈中学化学教学情境设计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创造性 思维 学生 能力

关于创造性思维的概念,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应具有创造性,认为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这种思维以它的效果是否具有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与真理性为检验标准。化学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它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化学中发散思维与辐分思维的辩证统一,它不同于一般化学思维之处在于它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下意识的活动能力,发挥了化学中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的作用。因而能按最优化的化学方法与思路,不拘泥于原有理论的限制和具体内容的细节,完整地把握有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从而达到化学创造的完成。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出发,谈几点认识,和同行们一起交流,如有不妥,恳请指正。

一、创设实验设疑情境,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在讲铝这一章Al(OH)3一节时,课本强调Al(OH)3具有两性,在制备Al(OH)3时加入适量NaOH,若过量则得不到Al(OH)3,如何体会好适量的含义,及在什么环境下Al(OH)3能稳定存在呢?选择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甲、乙两人都欲制Al(OH)3,所用的试剂相同,即用同一瓶的NaOH溶液和同一瓶的Al2(SO4)3溶液,不同的是甲往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加入Al2(SO4)3,乙往盛有Al2(SO4)3溶液的试管中加NaOH溶液。问最后谁能得到Al(OH)3?对这道题学生的答案开始都是一样的,乙能得到Al(OH)3,对学生的答案,不急于肯定,也不否定,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在操作中注意观察到甲的现象是这样的:先出现白色沉淀,振荡试管沉淀消失,当这种现象重复数次后,再加入Al2(SO4)3溶液出现的沉淀无论怎样振荡试管都不消失了,而且随着Al2(SO4)3溶液的继续加入,出现的沉淀越来越多。观察到乙的操作现象是这样的:随着NaOH溶液的加入出现沉淀且振荡试管不消失,但随着NaOH的增加,沉淀逐渐溶解,且NaOH越多,沉淀溶解的就多。直到最后沉淀全部溶解,再也无白色沉淀,毫无疑问,实验现象与原有答案相反,每个人的大脑都出现了一个问号,这时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现象并作出解释:甲、乙开始出现的沉淀是因为:Al3++3 OH-=Al(OH)3,但甲的试管中盛有NaOH,为强碱性环境,故生成的Al(OH)3沉淀又溶解即发生了;Al(OH)3+OH-=AlO2-+2H2O的反应;乙的试管中盛的是Al2(SO4)3溶液,故Al(OH)3不消失,当甲的试管里的所有的NaOH都与生成的Al(OH)3反应变成AlO2-之后,再往试管中加入Al2(SO4)3溶液就发生水解反应3 AlO2-+Al3++6H2O=4Al(OH)3↓,而乙试管中所有的Al2(SO4)3都变成了Al(OH)3之后,再加NaOH就发生Al(OH)3+ OH-= AlO2-+2H2O,NaOH加入的越多,Al(OH)3溶解的越多,直至Al(OH)3全部溶解,通过分析发现:原先的答案局限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即用可溶性的碱与盐反应制不溶碱,又因为Al(OH)3的两性,因而试剂的用量也做了限制,即NaOH不得过量,这条思考路线的结果当然只能是乙能得到Al(OH)3,实验设疑的思考方式显然与原答案的思考方式不同,用Al3+和AlO2-的水解反应来制Al(OH)3,因而貌似不能得到Al(OH)3的甲得到了,而乙却得不到,通过以上的试验和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了突破常规思考方式,进行创造性思考的乐趣,激发了学生们培养自己思维的创造性的自觉性。

二、创设“一题多解”情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许多学者把发散思维视为创造思维的核心。在心理学和教科学法的诸种专著中,都一致承认“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一题多解”应该是发散思维在化学上的具体体现,其所使用的化学知识是多维的,而不是在一个认识水平上转圈子,展开化学“一题多解”的教学要用启发式,激发学生“一题多解”的愿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兴趣;讲清一题多解的思路;布置一题多解的作业;推广学生中一题多解的好方法。例如:在物质鉴别的习题中,一是发动学生各自寻求鉴别途径,以培养、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里,主要通过教师命题,学生设计鉴别方案,教师审查、学生实际操作鉴别四个环节来完成;二是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教师提供命题并规定学生至少设计出若干种不同方案来,这时学生就必须充分运用发散思维,努力实现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目标,为了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升华进入更高层次的水平,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设计信息进行反馈,汇集他们的设计方案,去其相同,取其不同,去其不合理,取其可行者,与学生进行共同探讨,使全部信息得到充分交流和传递。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去揭示、发现不同途径中所再现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及具体再现方法的规律性。

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在讨论解题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中有创见的同学进行适当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除杂质题中有这样一题,除去KCl含有少量的K2CO3杂质,按照常规方法都选择BaCl2将K2CO3转化成BaCO3过滤,班上有一位同学不是这样做的,他认为加BaCl2,CO32-是除去了可Ba2+不好除。这样又引进新的杂质,他采取的方法是先加HCl;K2CO3+2HCl=2KCl+H2O+CO3↑,当没有气体产生时证明CO32-已除尽,然后加入KOH调PH值至中性,此法虽然复杂了一点,但他毕竟动了脑筋,解题思路宽,知识用的活,解法与众不同,实属有创见,我向全班同学介绍并肯定了这一解法,不仅提高了该同学的学习兴趣,对大多数同学也有启发和教育作用。接着又引导同学思考还有无其它方法,从而把学生思路引向高潮,对同学提供的不同解法均加以肯定,并告诉他们还要善于从多种解法中找出最佳方法,从而使学生学到从知识的港湾游向大海的本领。其目的就是: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巧妙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创设多种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每章知识学习完,教师总要归纳、小结,若总是由教师一人归纳,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能否变换一下形式让学生自己来小结整理,于是我采取让学生写小论文的方法如:在讲完铝这一章知识后,要求学生用第一人称写法将铝的知识概括小结,不仅要求知识完整,且文章要生动有独到之处,这一方法的改进,使同学们异常活跃起来,有的同学不仅阅读了有关铝资料,走访家长及有关人士,而且还跑到有关工厂去参观,写出了“铝的自述”的小论文。学生运用形象的比喻手法将Al从结构、性质到用途;从微观到宏观,描绘的如画如声形象逼真,如身临其境游荡在Al的海洋中,个别同学甚至还大胆的提出某些假设和预测使学生的积极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情景,同时也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施展,在讲评时教师对同学的成绩给予肯定,并对优秀作品发了小纪念品以示鼓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兴趣,调动了他们创造欲望和动机,无疑是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显示了本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

作为科学教学的化学教学,其功能已不只是传授和继承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还应将化学知识作为一种载体,培养社会责任感,促进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应尽可能地优化课堂教学情景,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充分信任、尊重、爱护他们,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智力,提高各种能力,在此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就是说,化学教师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参考文献:

论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篇5

四川省武胜县烈面中学 周凤君

语文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除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外,还应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开发学生智力,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创设良好的、协调一致的学习气氛。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的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学应充分利用情感的力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自由驰骋、宽松自如的.氛围,让学生在此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如在上《祝福》这课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著名作家夏衍于60年代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时,进行了艺术创造,结尾处增添了祥林嫂临死前用刀砍门槛的情节。请大家讨论:这样增添的情节好不好,为什么?”学生纷纷讨论,有说好的,有唱反调的,有的更明确说“祥林嫂觉悟没有这么高”。大家情绪亢奋,思维的火花在自由的讨论气氛中闪烁。抓住思维的闪光点,让学生找依据来证实“祥林嫂觉悟没有这么高”这一看法。学生又一次翻书查找,有的沉思默想,有的窃窃私语,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祥林嫂临死前问“我”人死后有没有灵魂,这说明她对封建迷信是半信半疑,但没有否定迷信,所以不能用刀砍门槛。因而,刀砍门槛的情节违背了原作所规定的祥林嫂性格发展的逻辑,是不成功的。

这样教师创设了一个与原先学习情景相反的新情境,采用讨论方法,气氛活跃,轻松自如,为学生思维的突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懂得,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能给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可以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寻根究底。

独创性是创造活动的最本质特征之一。为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培养他们的独创精神,鼓励他们大胆地质疑问难,寻根究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作为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

要让学生会疑,就不要迷信课本及权威,而应主动探索,大胆怀疑前人之说。中学语文教材中名家之作很多,其先文、注释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审订,无疑是要相信的,但相信不等于迷信。名家作品中也会有一些不合语法习惯、表意不明的句子,或注释不准确的条文。倘若以“名家之文就是名文,不会有误”为由,便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扼制学生的发现力。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吹毛求疵,发现问题,通过讨论,辩明是非。

要让学生会疑,就要在有疑外加以强化,激发学生认真质疑。如在讲授《〈呐喊〉自序》时,学生提出一个问题:“鲁迅是位坚强的战士,怎么会产生寂寞苦闷的情感呢?”面对学生的疑惑,可以先不立即作答,而是巧妙地加以引导,先扣住课文“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一句,联系《故乡》《药》等文之事,然后故意下了个错误结论:鲁迅消沉下去了。结果引起了学生纷纷质疑。他们查找原文,讨论研究,认为文中“居然”“”暗暗“消去”等词语说明鲁迅当时的心境虽然寂寞,但他是不甘寂寞的,因此也不会“消沉下去”的。此时,老师才指出“好梦--寂寞--呐喊”是鲁迅的战斗历程,也是他思想变化的过程。“好梦”后的“寂寞”是因为救国救民的思想一直无法直接实现的缘故,“寂寞”之后的“呐喊”说明鲁迅没有消沉,而是转向脚踏实地的“韧性战斗”了。经过这一剖析,原先提出质疑的学生便懂得了,鲁迅的寂寞和苦闷与他坚强不屈的性格是不矛盾的。这样在学生有疑的地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质疑,然后因势利导地分析问题,从而达到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目的。

三、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能否多角度思考,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关键是看能否打破思维定势,敏捷而灵活地思考问题。如在上《米洛斯的维纳斯》这课时根据作者的话:断臂的维纳斯让不同时代的人可以想象自己心中不同的维纳斯。笔者让学生设想维纳斯的手在做什么,于是学生纷纷议论,设想出了自己心中的维纳斯:有的说她的手在向人间散播爱,有的说她抱着婴儿,有的说她正托着金苹果,有的说她手端着咖啡,有的说她的手敲着键盘在冲浪……学生的思维拓展开,创设了很多的维纳斯,又具有时代性。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展求异思维,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如对“荷花与污泥”这则作文材料,一般人都赞美荷花,可有位同学这样写道:“其实,污泥更具有令人称颂的好风格,试想,如果不是污泥勤勤垦垦地提供养料,哪里会有美丽的荷花?而且尤其可贵的是污泥总是一声不响,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这么默默地奉献着,即使千百年背了个肮脏的恶名,也无意争辩,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这样的立意令人耳目一新。又如《近墨者未必黑》《不闲是福》《做人还是要有点阿Q精神》《“开卷”并非都“有益”》等都是求异思维训练的好题目。

此外,还可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如课堂辩论、智力竞赛、即席演讲、口头作文、即兴咏物、编辑班报等,都能有效地发展青少年的各种创造才能。

总之,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是人类的智慧的最高表现,也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而创造性思维是产生创造力的核心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开发智力资源,就能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论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篇6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前提和原动力

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是把语文审美能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当学生对某一领域或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进而深入的探究它,于是产生了学习的动机,所以说,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紧密相连,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转化为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时,我们才能引导学生轻松地走进语文的圣殿,去感受文学的美。因此,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前提和原动力。

二、创设宽松的环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人格的重要条件

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和具有强烈表现欲望的前提是:要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不允许学生犯错误是压抑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的,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关怀,让他们具有自信心,大胆地去表现。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应该用信任和鼓励多给学生创设一些自我表现的空间,多发现孩子们的优点,及时表扬和肯定,不是用烛光照亮学生,而是用火柴点燃学生的智慧。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审美的学科,因发于心,故能动心。每个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都与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有关,因而会产生差异。重视差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宽松的创造空间,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让学生收集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照片、录音、光盘、实物器具、网上图片资料等,共同享受体验,甚至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话、歌曲、舞蹈、小品等表演形式去感悟理解。这种互动式参与教学,整理信息的能力成为形成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最佳的是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中交流,交流中合作,通过交流与合作学生获得了知识和探求知识的方法,在与人共处中,激发学生创作的火花。教学中把不同成度,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个性的学生分组,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便于交流,便于个性互补。通过对交流结果的比较,学生学会了自信地表现自我,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乐于探索,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启发。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现学生的即兴创作、交流成果,及时进行评价引导,把这些闪光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积累。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有效途径。

五、以隐性课堂教育为基本点,塑造创造性人格品质

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语文课堂中隐性教育的渗透是重要的途径。文明、向上、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的示范作用,互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教师端庄大方的仪表,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态度,丰富、文明、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公平待人的印象等,用这些看似平淡的细微之处去影响和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无声、平淡中感受教师的品质,长此以往,便会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终身受益。

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体现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等关系。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有人格价值的人,师生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学生的人格成长主要取决于师生关系在内的隐性课堂。师生关系紧张会伤害学生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发展”。 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最大限度的发挥民主,创设宽松、自如、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隐性课堂为基本点,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

六、以语文活动课为平台,引发学生完善自我人格

人格教育是强化与内化的统一,需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通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来剖析自身人格的弱点,提出人格自我改造和完善的设想和措施,从知行统一角度来重塑、完善自身人格。如举办采风、影评、生活聚焦讨论、诗歌创作朗诵、自办手抄报、编小《文学报》、书法比赛、演课本剧、社会调查等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生命价值和创造性人格,在寻找自我闪光点和自我价值的同时,树立自信心,不断完善自我创造性人格,在有趣的交往活动中学会理解尊重同伴,接纳他人,宽容差异,与人合作,“修已善群”,使自己有良好的适应性素质,进取性素质,完善创造性人格。

七、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培养。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共处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而达到语言立人,培养创造性人格的目的。

具体来说,语文课堂教学,学生面对人文性很强的范文文本,这些文本或热情纯真,或优美典雅,或令人感奋,或启人思索,学生在欣赏、赞佩的同时,触发了思想和情感,从而潜移默化地构建创造性人格。另外,语文课堂上通过审美鉴赏,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获取新的信息,经头脑加工,想象和联想,受到语言艺术美的熏陶,物神合一,再与心谋。审美教育触发了学生的灵感思维与艺术再现。

八、以阅读教学为渠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1.重视质疑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人格应具有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语文学科比其他任何学科更具有质疑的条件,更具有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特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品大多是经典名篇,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注释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审订,无疑是要相信的,但相信不等于迷信。名家作品中也会有一些不合语法,表意不确切的句子或注释不准确的条文,不少篇目受特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思想和主旨与新时代不符,同时文学本身往往带有多义性。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质疑,培养他们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平中见奇,一般中见特殊,特殊中见一般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教师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敢于怀疑经典与权威,去从自我的视角分析问题。

2.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破传统的单向思维定势,把学生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敏捷、灵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真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如学习《愚公移山》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不搬房而要移山?难道真要几代人在终日移山的劳苦中度过?几代人就为移山而活着?难道非要通过移山破坏环境而换取出门顺利吗?这些理解虽有些以今律古,但难能可贵。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地培养创造性人格。

九、以作文教学为载体,塑造学生心灵,建造人格品质

写作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不断地审视自己,校正自己,使自己健康发展。让学生明确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温暖环境中,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生,成为一个真情贯注的人,懂得珍惜爱心,尊重他人,关心、同情、帮助困难的人、弱小的人,懂得把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成为有责任感的人。也可以让学生抛弃自卑、自负,激发自强意识,改变当代学生慵懒怠惰、不思进取、怯于竞争、意志软弱的个性品质……。总之,让学生在作文中自塑,可以达到规范行为,培养创造性人格的目的。

总而言之,创造性人才必须具有创造性人格品质,创造性人格品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培养逐渐成长发展起来的。只要我们对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上的条件、途径有了充分的认识,只要我们高高举起“创新”大旗,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志向、创新精神、创造毅力和创造性品质,语文教学的明天必然会更加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暨南大学出版社,6月版

<2>谢贵荣,《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和语文教学》、《福建教学研究》,01期

论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篇7

笔者经过调查发现,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设计素描课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生知识面窄, 眼界不开阔。很多学生对现代设计的概念缺乏了解, 对流行趋势的认识比较落后, 这些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审美判断力和创造力。二是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动手能力差。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参加的是高考美术培训班, 只学习了几个月, 有的学生甚至直接开始头像素描训练。这样的传统素描教学注重写生训练而忽略了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培养, 不但在学习进程和学习方法上不科学, 而且忽略了对美术史论、美学原理的学习, 因此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很难完成从传统素描到设计素描的思想转变。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 笔者认为在高职高专环境艺术专业设计素描教学中应该重点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培养他们的设计能力, 应该更注重创新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

一、强调空间对比与构图韵律感, 培养审美意识

艺术审美的教育应渗透到设计素描的教学中。现在, 学生对形体的塑造能力差距较大, 但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说, 差距则相应小一些。那么以艺术审美作设计素描训练的核心, 就是解决现在学生专业素质下滑和水平参差不齐的最好选择。无论是传统素描还是设计素描, 画面都应该拥有和谐的空间对比和有节奏、有韵律的构图, 这是一种审美要求。设计素描中通常使用线条来表现设计对象, 因此对线的粗细、浓淡、曲直、虚实等不同的艺术处理使画面形态的立体感、空间感还有质感与量感能够生动地表现出来, 从而增强画面物体的艺术感染力, 这也是发挥创造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 教师在进行设计素描教学时, 应要求学生讲究画面的空间与构图, 应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需求。

1. 空间是设计素描的最基本要素之一, 也是环境艺术

设计中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因为环境艺术设计最终要在空间里得以实现。设计素描要求人们把客观对象想象成透明体, 把物体自身的前与后、外与里的结构表现出来, 这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有很好的对三维空间的想象和把握能力。设计师用设计素描等手段表达对产品的最初设计意图, 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实实在在的产品样式和造型。设计素描是设计思维过程或设计创造过程的具体体现, 具有记录的功能, 再加上广义的设计素描还包括了设计草图、素描性表现图纸等类型, 使得设计素描更多具有图纸属性而不是绘画属性。

设计素描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主要用来表现风景、建筑、室内外效果等内容, 因此有必要训练学生的空间感和构图能力。在课题训练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建筑空间、室内空间、景观空间的观察, 要求学生把它们作为描绘的对象、素材的来源, 然后对其进行合乎自己意愿的组合和调整。在二维空间中, 学生可以依照透视法则获得三维空间形态的视觉信息, 可以利用设计素描手段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 最终完成从写实到创意的飞跃。

2. 构图是画面给人的第一印象。

学生首先考虑的是构图和谐自然, 其次考虑的是具体形体的切割与配置。在大的构图框架确定以后, 学生可以将构图中具体的形态逐一合理地安排好, 在构图中完成物体在空间上的安排。例如:学生通过对建筑结构、室内局部等内容的观察和临摹, 再进行加工、概括、提炼、变形, 并把这些过程用素描语言记录下来, 这样可以使描绘对象受空间的影响表现出素描关系变化, 还可以增加设计素描的表现力。

二、强化结构分析训练, 培养艺术表现力

设计素描是一门培养和训练设计形象思维的基础课。在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学生对物体结构分析的训练, 使他们的创作不但再现具象的客观原型, 而且按照自己的艺术思想重新设计、重新组织、再创造出理解中的对象, 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那么, 如何强化结构分析训练呢?教师首先可以对学生进行从具象到抽象分阶段、有侧重、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训练, 使他们逐步摆脱表象、概念、模仿的束缚, 获得感知的最大解放。其次可以安排学生通过寻找“微观”形态元素, 对物体进行解构与重构。例如:对实体切割后, 用微观特写手法表现对象, 追求肌理脉络和图形特写以及质感的变化等。最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打破严格的透视法则和常规构图对画面物体进行扭曲、平面化和夸张化的形象处理, 改变固定的审美标准, 提高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传统素描在构图上都有严格要求, 而设计素描可以完全打破画面平衡, 在构图上以求满、求险、求空、求偏、求局部等形式布局, 这样, 可以使画面空间选择上获得很大的自由度。总之, 结构分析是按照一定的意识再造形象, 可以使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这是传统素描不具备的优势。

三、开阔学生视野, 培养创新意识

在设计素描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开阔学生的视野, 指导学生多看优秀作品, 感悟其魅力所在。如毕加索的《牛》的变形图是经典的设计作品, 从最初的写实图到最后的简约概括的图, 体现了毕加索的创造思维的全过程。通过研究这类作品对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会产生较好的影响。同时, 我们还应要求学生补充包括美术史课程、美术欣赏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不仅了解古典艺术家们的作品, 而且了解现代艺术家们的作品, 从而把自己的生活实践进行升华, 获得创作灵感。这样, 就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得心应手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另外, 教师要在教学中使学生尝试体验把现实变为幻想、把乏味变为幽默的过程。这要求学生不但在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基础上充分地理解与认识对象, 还要在技法方面和对物象的认识表现方面有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创新。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创新实践提高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手法来阐释自己意图的能力。

四、尝试多种绘画技法和材料, 培养动手能力

环境艺术专业的设计素描是以表达设计意图为目的的, 主要用简练、准确的线条表达形体结构, 尽量避免明暗手段。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适应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来进行造型, 安排写生时要多用自然光、漫射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手绘、刮擦、折叠、拼贴等多种技法来表达和理解物体。另外, 绘画工具的多样化与综合材料的运用也是创新设计素描的一种手段。设计素描可以通过摄影、电脑制作等高科技手段获得, 以寻求新颖别致的形式组合。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恰到好处的材质表现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所以发现材料的新特性、探索材料的独特表现手法和效果应是设计素描教学内容与创作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 材料媒介原本是我们教学中的弱项;另一方面, 材料媒介的多样性和未知性又要求我们进行积极尝试和研究。对材质媒介特性的感受与体验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所以学生只有切实地感受材料特性, 才可能激发创造的冲动与创作的灵感。在设计素描教学中, 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利用综合性材质媒介进行实践,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 还可以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张永年.对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改革的研究[J].美术与设计, 2003, (3) .

[2]梁少兴.设计素描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J].美术研究, 2004, (3) .

[3]林家阳.设计素描教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7.

[4]黄作林, 杨悦, 李育, 邓旭.设计素描[M].四川: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

论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篇8

关键词:中学物理;创造;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1.009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1-026-02收稿日期:2011-09-21

物理学的现代进展,提供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以审视物理教学改革,使我们站在物理学现代前沿思考物理教学的思想、观念、内容与方法,使我们以物理学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反思传统的物理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使物理教师站在物理学发展的高度,去认识中学物理的概念、规律、理论。真正使中学物理教学跟上时代的发展、物理学的进展;满足当今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改革的需要;体现现代物理学的精神、现代科学的精神。

一、借教学中物理规律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

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那种“满堂灌、一言堂”的陈旧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代中学生发展的需要,这已经引起教育界高度的重视。教师们也都在努力地探索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以便更快地把学生培养成为素质高、能力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如“3015”工程、“洋思”模式、“导学自读”模式等。而学生的创造欲望是一种强烈的内心动机。教学中,要创设一个物理学习中的“创造”氛围,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引导他们自身去发现规律,试图去创造、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实际,采取最优化教学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感兴趣,从被动学习发展到爱学习、会学习,我要学习。这也是学生形成内在动机的主要途径。精彩的演示和实验、意想不到的物理现象,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生动精辟的语言,美如画的板书等等。都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物理发生兴趣,从而培养创造思维。

例如,在“焦耳定律”“电流的热效应”教学中,当学生知道电能是可以转化为内能的规律之后,可以向学生提出:内能是否可以转变成电能呢?在学习电动机之后,可以向学生提出:“能不能制造出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机器?”在学完“电流的磁场”后,让学生明确,电可以转化为磁,那么反过来,磁是否能转化为电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是很难自己得出答案,除非有超前的学习和课外科技阅读,一般只能望尘莫及。物理教学中还有许多是比较简单的问题,例如:如何提起比你的力气大十倍的重物?在没有车子的情况下,如何移动几吨重的石块?这些问题属于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创造问题。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形成悬念,唤起创造。随着教学深入,有的学生创造性的答卷被检验是正确时,那他们将得到一次创造的快慰。对思考不正确的学生,也得到一次鞭策和激励。这样一来,学生很兴奋地在学习物理的同时,更爱创造。

二、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一)呈现资料和确认概念

在向学生呈现的学习资料中每一个例子都是“弹力”概念的正例或反例,其中有弹簧、相互挤压的物体、在地面上运动的物体、单摆等例子。这些例子是按照事先安排好的顺序向学生呈现,呈现在例子上同时标上“是”或“否”的标记。教师告诉学生,所有正例都与将要学习的新概念有关,学生的任务是根据这个新概念提出假设,并提出它的本质属性。教师或学生对每个例子的属性逐一记录,要求学生对这些例子的属性进行比较和归纳。在学生对这些属性进行比较和归纳之后,要求学生根据“弹力”的基本属性,给它下个定义。

(二)验证获得的概念

为了验证学生对“弹力”所下定义的正确性,教师在该阶段先要向学生呈现一些未加“是”或“否”标志的例子,要求学生根据他们的定义给例子加标记。教师对学生加标记的例子的正确与否给予确定,这样可以验证学生所下的定义的正确性。提出弹力的概念名称,并重新阐述它的定义,明确其本质属性。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定义再提出一些“是”与“否”的弹力例子。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达到“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等。

(三)培养分析思维策略

该阶段主要分析学生获得物理概念所采用的思维策略,其途径是让学生陈述自己的思想。学生采取的思维策略是各异的,有的可能采用了整体策略,有的可能采用了部分策略。让学生讨论概念的假设和属性的作用,通过讨论可以看出他们的假设类型。他们是否注重属性或概念,一次侧重于一个还是各个属性概念。

分析学生弹力概念的思维策略,可以弄清楚学生是否真正地理解了这个概念,若不理解,其原因何在。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对症下药。学生对自己所有策略的回忆、分析、比较,有助于学生找到一种最佳的思维策略。实践证明,该模式比较适用于这样一种情况,即中学生对需要传授的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有较多的经验性理解。我们正处在一个世界高科技发展迅猛、信息总量急剧增加的新时代,正面临着21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理所当然将成为新时代的主宰。

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没有固定公式可循,它要求教师匠心独具,既要知常,又要晓变,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三、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途径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欲在教育教学上取得成功,必须按新课程要求建立“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互相促进”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探索和发展。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善于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就能充分发挥教学策略的有效作用,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完蒸发这一节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家里买的蔬菜、水果要怎样做才能使保鲜时间长些?”学生们有的说放冰箱里,有的说放在潮湿的地方、有的说用塑料袋包起来等等。最后归纳出要使蔬菜水果保鲜时间长就是要防止水分蒸发,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求水分蒸发快慢的条件。这样的教学减少了学生们胆怯的心理,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构建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二)努力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篇9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与生物学、化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物理学不仅本身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物理教学应着眼于造就一大批开拓型、创造型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科学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夯实基础,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好准备

现代教育要求: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还要使学生具备对知识的相当程度的理解能力、消化能力、创造性应用能力,而这都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为此,要注意做好:

1、注意培养学生读、思能力

所谓读,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课本,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能主动找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难点,掌握重点。所谓思,就是培养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2、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规律、现象的一门科学,观察能力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前提,要会观察周围的各种现象,发现其内在的问题,为此,可加强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特定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有观察的直观形象的对象,可看到研究对象从出现、发展到消失变化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动手能力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只有强化这种能力,才能为后边的实验教学的开展,各种自然现象的再现,综合素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才能为后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做好准备。

二、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改革中,要真正实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1、注意采用创造型的教学措施

教学中,要注意采用灵活、科学的管理措施,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实践性的作业,改进和提高教学实验水平,并采取各种可能的方法,把学生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博才多艺,满足时代进步的需要,教学中,要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上,使学生具有获得点石成金本领的愿望和思维。

2、注意采用创造型的教学方法

⑴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上;

⑵要引导学生把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学会知识能力的迁移,做到举一反三,如“密度”、“比热”、“电阻”三个概念的理解,如果突破“密度”概念的理解,建立起正确的牢固的观点,对后面两个概念只要通过类比,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当学生学会了这种知识、方法的迁移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⑶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知识进行讨论,分析同一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又能使知识纵横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还能加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如:滑轮一节的教学,可用杠杆平衡原理来分析、讲解,也可以用力的平衡知识来分析、讲解;还可以用功的原理来分析、讲解;再如测物体密度,可以用密度计直接测定,也可以根据其定义测定,还可以利用浮力知识、压强等知识来测定,这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如在加以良好的引导,将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如用力的平衡、杠杆平衡原理、功的原理来分析定滑轮最简单,而用力的平衡来分析滑轮组最容易理解,在用不同方法测定密度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单,哪种方法误差最小,这种形式的教学,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记忆,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⑷重视物理实验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中,从实验意识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维活动,每一步都有思维结果,所以,物理实验有利于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之中和在解决实验问题之中锻炼思维能力。为此,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①启发学生实验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思维活动的触发剂,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但是,如果单纯由“实验”的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能是直接的兴趣,如果没有更深层次内涵的吸引,维持不了多久,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保持兴趣的活跃性,保持兴趣的生命力、创造力,就要善于应用种种诱因,比如在压强知识的学习中,首先从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出实验课题,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意义,再不断提出有趣而又有思考性的问题,如:Ⅰ、在气功表演“睡钉床”的节目中,钉床上的钉子如果只有一根,情况会怎样?Ⅱ、生活中如果大气压强消失了,我们及我们自己的生活将会发生哪些变化?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来促进学生的观察、思考,而思维总是在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实践证明,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好方法,我们要善于利用实验中的问题,以及在辅导实验的教学中巧妙地引导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造力,让学生在良好的兴趣引导下,完成创造思维的培养。

②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培养,就要特别重视对其思维逻辑性的培养,使学生的思维走入正确的轨道,才能使思维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思维的逻辑性主要指能正确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思维和表达思维的结果。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的、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对这些材料经过思维、抽象和概括中各种现象的属性、联系,再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地知识体系,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概念体系是物理科学知识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但是,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劳动”来取得这些概念,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形式这些概念,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在教学中的这种坚持让学生给概念下定义,让学生推导实验的结论,实际上就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的逻辑能力,而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让学生获得思维的健康发展,才能让思维有生命力,从而为以后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做好准备。

3、倡导创造型的学习方法

经过上述创造型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但在学生学习方法上,还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根据不同情况,要求学生在较少的时间里,阅读较多的东西,收到较好的效果;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要善于用已知求未知,同中求异,稳步中求提高,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注意用不同方法探索解题思路,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过程的灵活性;要通过灵活多变的练习,消除思维定势的影响,不满足于一个思路,一种解题方法,提倡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做,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开拓思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度;要在学生中提倡多思善疑,于无疑处见有疑,对典型问题的解决或思路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未有和独创的想法、解决;不满足于只会解一道题,而要通过解一道题的训练,掌握解一类题的方法,总结出一类题的规律,在把这些规律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触类旁通的境地;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的训练,将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有助于能力的提高。

三、搞好求实创新的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高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着力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主要是指能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技能,而创造思维又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成为素质教育中的重点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创设一个能够刺激学生创造思维的环境,逐渐养成他们多方向、多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可以通过班级建设、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庭教育等多种形式,搞好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思维的训练,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和思维都按照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一般规律进行,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信息上表现出思维的广阔性、逻辑性、独创性、灵活性和敏捷性,还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辅以自学辅导,组织交流讨论,设计探索性实验,智力竞赛,物理板报,小论文答辩等训练思维的多种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课堂上我经常组织学生讨论、争论、辩论,从不轻易给予现成的结论,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并强调讨论不准重复自己,不准重复他人,不准重复书本,还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共同的规律,加倍注意违反常规的新异现象,大胆选择角度提出新思路,促进其创造思维的发展。

另外,还要注意加强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注入无尽的活力,在课外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织在一起,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同时,课外活动还为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加速了学生特长的发展,获得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得到的成长空间,克服了把学生拴在死啃书本的怪圈里,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现象,给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创造思维的培养提供最具活性的平台,教师在活动中要善于启发、诱导、提出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巧妙地给学生活动指点迷津,并在关键时刻给予正确的指引,使学生在自然、自愿、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

上一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下一篇:彩蛋自述状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