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造能力物理实验

2024-09-24

学生创造能力物理实验(共12篇)

学生创造能力物理实验 篇1

创造性思维, 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 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 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并非游离于其他思维形式而存在, 它包括了各种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 遇到问题时, 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 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 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 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 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 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 验证物理定律, 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突出探索方法的培养。物理教学常用的有实验归纳法和实验验证法。在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安排这两种方法加强训练。例如, 在总电阻教学中, 就可进行这两种方法的训练。 (1) 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首先,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 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 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 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 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 从理论上加以推导, 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 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 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 即实验归纳法。 (2) 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索电阻并联。在并联电路的探索中, 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出1/R并=1/R1+1/R2的关系, 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 然后验证这一关系。最后, 由教师进行总结, (下转第110页) (上接第109页) 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对并联作出解释。这样, 在获得关于并联电阻知识的同时, 学生学习了实验验证法。

通过设计物理实验, 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 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 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 组织他们观察现象, 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 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生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 将学生带到实验室, 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 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 观察实验现象, 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 边思考, 边发现问题, 边解决问题, 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 帮助学生从中得出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然后, 引导学生将磁铁换成通电螺线管再做实验, 或把通电螺线管放在线圈中, 改变通电螺线管电流的大小, 并观察实验现象, 记录实验结果。最后, 归纳得出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感生电流的磁场, 总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 即楞次定律。通过启发诱导, 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楞次定律, 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重视课外实验,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的课外实验 (包括小制作) , 主要是以扩展知识面、发展创造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课外实验中, 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师要适当引导, 不使他们过多地碰壁。但是, 教师也不可包办代替, 要让学生经受挫折, 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改进实验,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从而获得成功, 这样将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并得到更多锻炼。

学生创造能力物理实验 篇2

盐城市第四中学 李

[摘要] 创造思维的特征就是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建立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条件,培养创造思维的教学模式有探索式教学、活动式教学、开放式教学,要注意培养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培养发散思维,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关键词] 创造思维 创新 培养 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进行创新教学的目的是现代科技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培养具有主动、负责和不断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培养具有多元化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培养能与周围人达成理解和合作,能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协作的21世纪现代国际人才需要创新。

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处于一个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并且日益向知识经济逼近的时期。知识经济的曙光升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知识经济的隆隆脚步声正日渐清晰可辨。处此情景,我们不能不看到,原有的强调教师控制的教学,可能是适应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发展的要求的,它可以批量化地培养劳动力,可以不分青红皂白、不问个别差异地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某一或某些劳动岗位的生产者。而今,知识经济呼唤的不是能识文断字、能操纵大型生产工具的劳动力,而是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人才,具有原创思维、在科技大潮中独领风骚的人才。要培养这样的人才,教学中就不能无视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因为创造性正是来源于多样性,来源于个性,所以知识经济等对教育的影响,实际上是呼唤个性化的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创造性是个性、自主性、主体性的孪生兄弟,僵化、一统的制度,产生的往往是刻板、无活力的行为模式,提供的创造空间极为狭隘,产生的相应的创新欲望就会极其淡薄,创新的能力也就无由形成,反之亦然。个性化教育的确已成了时代喊出的强音,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加以深思。本文就创造思维及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造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就是平常所说的思考,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物理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

创造思维就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

二、建立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条件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目前,一些教师仍然存在不太务实,不愿挑重担,只能教“好学生”、“听话的学生”,而不能教“差生”和个别生的问题。这些教师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不透或者说缺乏为师的必要责任和敬业精神,在学生观方面相对滞后,这就严重影响甚至制约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一种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员帮助的态度来积极营造和谐、互学、互帮的教学氛围,对有不同意见的学生更要关注,特别注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随意批评、羞辱、体罚学生等都是有悖于新课程精神和违反教育法规的不当行为。因而在课堂上,师生要零距离接触,要有伙伴式交流,这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放飞学生思绪,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问题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注重激励、赞赏学生是培养创造思维的催化剂。抓住合适的机会给学生以诚挚的鼓励,能使他们得到自尊的首肯和努力奋发的学习动力。赞赏不仅仅针对学生学习中小小的进步、积极的努力和提高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学生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

三、培养创造思维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总结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造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当前物理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探索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只能适应部分的教学内容。对于这类知识 的教学,通常是采用“发现式”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这种教学尽管可能会耗时较多,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它对于学生形成物理的整体能力,发展创造思维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过程逐步进行,因此,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逐步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一般会安排在探究活动起始阶段。

如:初中物理教材第一册第2章《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后面的例子均出自初中物理教材),这一课教师首先可以问学生:当听到“噪声”这个词的时候,你们会想到什么?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很多事物,这时,教师以鼓励为主,适当表扬学生的见解,注意倾听学生发言,抓住学生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教师再步入新课,让学生掌握“噪声是„„”大概印象,激发学生表现欲和兴趣。

在这一环节中,也可以把提问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教师在此中找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有条件可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如:

本节教学中当讲授到“四大污染”时,在教学导入阶段,教者就可以对学生说:关于我们生活的周围,你知道哪些污染?还想知道哪些事情?让学生掌握主动权,学生提了很多问题,如:水是怎么污染的?喝了污染的水,人会得什么病?污染的水对植物、动物有多大影响„„然后,再引导学生把这些问题归为几类,做为这节课学习的主要任务,这样,使学生获得探究的自信,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2、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学生参与下的解决,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物理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物理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形式。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对于用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必根据固定的解题程序;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

有这样一道题:有几堆谷物(稻谷或小麦),要比较它们质量的好坏(所谓“质量好”是指谷物中饱满籽粒多,空瘪少),请至少说出3种不同的比较方法。本题属于结论开放性题,可以从密度、浮力知识、惯性等多方面考虑。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平时对物理不感兴趣的同学都能说出

一、两种方法,最多的同学能思考出五、六种方法。对于学生的每一种想法,甚至是错误的想法都要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把这些想法与物理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物理的本质,并获得成功的乐趣。

3、活动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物理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课外小实验、小组合作讨论、调查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物理、理解物理、热爱物理。

例如:在“运动和静止”一节的教学中,新课教学后,利用一则广告故事,让学生 分为两组,进行辩论。正方:旅游公司是正确的,没有欺骗顾客;反方:旅游公司不正确,欺骗了顾客。辩论注意点:

1、语言要精,抓住要点;

2、紧扣本节运动和静止所学习内容。(广告故事说的是:在美国一家媒体上登了一则广告说“你想参加长途旅行吗?只要你寄来一美元,就可以参加我们公司精心组织的长达几万千米的长途旅行。”广告登出以后,在不少人真的寄去了一美元。结果寄钱的人都收到一张同样的纸条,上面写着:顾客:你好!谢谢你参加我公司组织的长途旅行,请在今晚六点,打开窗帘,在窗下放一张软床,你躺在床上,遥望天空,开始你的长途旅行吧!因为地球在自转,一昼夜可达四万千米,所以你只要躺在床上24小时,就可进行几万千米的长途旅行。××旅游公司×年×月×日)

四、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注意培养观察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非常多,教师实验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观察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注意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物理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物理发现的机会,锻炼物理思维。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物理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仿生学的诞生则是类比联想的典型实例。

3、注意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

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比如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训练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

4、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物理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总之,人贵在创造,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都能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新课程之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的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

[参考书目]

1、中国教育报

2、人民教育出版社,叶澜著《教育概论》

3、《中小学管理》

4、雷洪.广东省深圳市初中物理活动教学探索(课题报告)

学生创造能力物理实验 篇3

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作为基础创生和发展起来的学科,是创造性的不断发展、进步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主体精神的前沿阵地。

一、学生创造意识和主体精神低下的原因

(一)传统对学生创造意识和主体精神发展的影响

中国传统讲究“对称”,宣扬“中庸”,提倡“和谐”等,这些传统的人文思想和意识观念大大影响了国人的的创造意识和主体思想的发展。在知识和学习领域里,偏重于文学等这些缺乏创造意识和主体精神的学科,而忽略了理化生等具有强烈创造意识和主体精神的学科。

(二)学校对学生创造意识和主体精神发展的影响

长期实行的“应试”教育不需要创新和创造,它只需要循规、机械的回绕考试进行教学和学习,而缺乏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的关怀。“应试”教育下的老师想要的是“听话”、“服从”的学生,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培养“听话”、“服从”的接班人。目前,“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存,教育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

(三)社会对学生创造意识和主体精神发展的影响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上越来越需要具有创造意识和主体精神的人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计划”和“市场”这对矛盾异常尖锐,斗争异常激烈,要想在社会上大干一场,受到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意识、制度、政策、道德、人际等等。这就束缚了国人的创造意识和主题精神的发展,这也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四)家庭对学生创造意识和主体精神发展的影响

家长喜欢孩子“听话”、“少惹麻烦”,家长很注重对孩子进行“管教”,希望孩子朝自己指定的方向发展。许多家长认为提高孩子素质就是让孩子多学知识,多熟练掌握各种技能,从而导致了“一生多学三门课,上下晚上送儿忙”的景象。孩子在沉重的负担下只能疲于奔命、被动接受,机械按照要求执行,仅剩的一点创造意识和主体精神一扫而光。

学生创造意识和主体精神的培养是十分复查的,它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良好的氛围和各方面协调发展。作为物理教师,我选择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主体精神的突破口。

二、以实验教学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主体精神

(一)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应最大限度增加学生的参与量,使师生成为平等的“双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最大限度开放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自由度

去除传统课堂人为设置的对学生的种种束缚,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里学习,获取最大的主动权和发展空间,让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思维同步发展的活动。

例1:短路是电流过大的原因之一

⑴让学生连入不同型号的保险丝。⑵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分别做短路实验,探究短路为什么使电流过大。⑶试做电流不经过灯泡(短路),灯泡将会怎样。⑷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短路使电流过大?⑸你的想法,可与大家交流,也许你的想法比书本和老师的还好。

2.设置悬念,创设创新情境

学生的好奇心特强,学生可能对实验器材有好奇心,对实验器材的安装有好奇心;也可能对实验步骤有好奇心,对实验操作有好奇心;还有可能对实验现象,对实验结论有好奇心。教师应尽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触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二)学生实验

在分组实验中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探索,注重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提高整合度,结合教材,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增强思维的发散度。

1.引导学生对学习中的重疑难问题进行针对性探索

光凭书本知识及老师的讲解,学生对许多重疑难问题总觉得理解不透,老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分组实验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探索。

2.注重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提高整合度

学生的知识、理解、原理、阅历、能力等参差不齐,个体的力量十分有限,如果能把一组学生整合在一起,实现优势互补,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课外实验

课外实验课题十分广泛,实验器材随处可见,实验过程复杂多样,实验设计可异想天开,实验结论出人意料。这些对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主体精神具有巨大的作用。

1.以教材实验为基础,设计改进实验教具

以课本现有实验为基础,对有关的实验设计、器材等进行改进,使实验更易操作,更简洁,更节约,更实际,更明显等。发动学生积极广泛参与,各抒己见,形成一种勇于改进创新的探究实验风气。

例3:研究焦耳定律的实验

⑴在烧瓶中不用装煤油,有空气就行了。⑵分别把两个小气球套在两个烧瓶的玻璃管上。⑶通电后,哪个气球涨得大,就说明产生的热量多。⑷对于该实验你有什么想法?你还有什么奇思秒想?

2.以物理原理为基础,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人类、改造社会,充分利用课外实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例4:运用一次性注射器制作抽气筒

⑴活塞抽出时,a部分顺时针方向打开,气体进入注射器,此时用拇指按住小孔b。⑵活塞停止抽出时,松开拇指向注射器底部推动活塞,a部分自然关闭,b孔排出气体。⑶循环往复,气体不断地被抽取出。

三、在宏观上如何应对当前形势,推进物理实验的改革

学生创造能力物理实验 篇4

如能把身边许多随手可得的材料如饮料瓶、水杯、乒乓球等开发为课程资源, 同样的一个实验原理的探索, 摆脱教科书式的标准化操作后, 在学生们的手中可以演绎出一段更具有生活气息、更具有自我个性的动手实践经历。出于培养具有自我学习与动手能力精神的学生的这样一种思考, 本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探索, 按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顺序,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制实验学具, 现介绍部分实验如下, 以其抛砖引玉。

一、光学

1. 人造彩虹

彩虹是美丽而神秘的, 炎热的夏天午后一阵急雨过后, 不经意间抬头看见一道虹桥飞跨天际, 若能将这短暂的邂逅带来的那份荡人心弦的光与影带进课堂将是件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啊。

现在我们只需要一道阳光即可在身边化出一片虹彩。同学们从宿舍里带来脸盆和镜子, 把脸盆装上大半盆水, 盆边斜靠着一块平面镜, 调整好脸盆和镜子的位置让阳光刚好能斜照进水中的镜子上, 此时一道虹彩忽现于天花板之上, 调整平面镜角度使虹彩折射于墙上甚至在手上, 红橙黄绿蓝靛紫, 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这一道道美丽的光影, 无比震撼地冲击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另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在户外斜射的阳光下, 含着一口水背对太阳向斜上方喷出, 即可看见一道淡淡的彩虹出现于水雾之中。

2. 演示光路

在演示光的直射、反射、折射现象时, 空气中的悬浮物较少时就难以直接看见光的传播路线, 这是课堂上光学实验的不便之处, 采用以下办法可以方便清楚的展示光路。

在一个透明的大可乐瓶中灌入卫生香的烟雾, 旋紧瓶盖后就制成了光路演示器。用激光笔的红光照入烟雾中, 能清晰地显示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把瓶子横放在平面镜上, 用激光笔的红光照向瓶底的平面镜时, 会清晰地观察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瓶中装入半瓶稀释的牛奶, 另一半充入烟雾, 用激光笔从侧面向稀释的牛奶中照射时, 会清晰地观察到光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3. 简易照相机

在文具店购买一块放大镜和一张不透光的硬卡纸, 先在阳光下将放大镜正对太阳在地面上找到最小最亮的一个光斑, 测出光斑到放大镜的距离f即为焦距;然后用将放大镜塑料外壳去掉后取出凸透镜, 用硬卡纸将其卷起来做成一个圆筒, 在圆筒上固定好凸透镜后即做成一个内套筒, 再用硬卡纸卷另一个稍大点的外套筒, 使内外两个纸筒能恰好嵌入为宜, 每个纸筒的长度在焦距f左右, 最后将外套筒的末端开口处用半透明塑料封好作为光屏, 这就做成了一个简易照相机, 通过此器材学生可以自己探索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从而将课堂的难点转化为一个学生乐于动手易于接受的实用知识点, 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声学

1.“水瓶琴”演奏音乐

用7个排成一行的玻璃可乐瓶, 从左到右在瓶内依次灌入由少到多的水, 用笔杆在瓶口处轻轻敲击即可奏出从高到低的音调, 若此时引导学生按原来的次序改为向瓶口吹气, 则学生会惊奇的发现玻璃瓶发出的音调高低顺序完全相反, 这一令人诧异的结果马上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再趁机指导学生深入观察现象, 分析音调变化与发声体长度关系, 从而找出音调高低的决定因素, 其过程跌宕起伏令学生印象尤为深刻。

2. 声音传递能量

把一个质地较硬的塑料可乐瓶从中部剪断, 留下瓶口锥形状的这段, 然后在一个塑料气球上裁下一块塑料皮蒙在瓶子剪口处并绷紧扎好, 成品类似于民间的“腰鼓”, 在点燃蜡烛的1.5米外学生几乎无法直接吹灭烛焰了, 而在这个距离上只需将“腰鼓”的瓶口在对准烛焰, 拍击鼓面即可轻易将烛焰拍灭, 只留下一缕白烟和学生惊诧的声音, 学生通过自己收集材料动手完成这一实验, 深刻理解了声音能传递能量的作用。

三、力学

证实大气压存在:

(1) 将一小团蘸有酒精的棉花点燃后投入易拉罐内, 待火焰快熄灭时, 用一团橡皮泥迅速把瓶口密封起来, 易拉罐开始冷却后就可听到罐体噼里啪啦作响, 同时如同电影慢动作回放一般看见罐体逐渐变瘪了, 学生的思维随着啪啪的响声而被紧紧地抽动着。

(2) 用透明的玻璃水杯平放在桌面上, 向杯内加入稀释的红墨水直至水面凸出杯口, 此时用一硬卡片 (手机充值卡之类) 沿杯口滑过的同时将其盖上, 压着卡片连着杯子迅速翻转过来, 待静止后松开托着卡片的手, 学生原以为水会沿杯口顺势冲下, 却可看见杯中的红墨水神奇般留在了杯里, 此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为他们深刻认识大气压的作用铺就了一条道路。

初中生在课堂上好学充满热情, 但由于自身生活和实践经验不足, 对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 往往是他们学习上的一个障碍。我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身边的简易器材, 自行设计制造学具, 合作交流实验经验, 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 耳闻目睹, 亲自获得具体的直接经验, 得到清晰的感性认识, 是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规律的基础。

这种学习模式也在为实验教学“添砖加瓦”, 使物理教学体现为“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同时通过“物品改造利用”的典型事例, 能够逐步养成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晓《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物理教师2014 (6)

[2]吴炳华《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创新做法》物理教师2013 (12)

学生创造能力物理实验 篇5

摘要: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己经被广泛应用到物理教学当中。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其直观性、趣味性、大容量等优点是其他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无疑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物理;教学;实验;多媒体;学生;创造能力

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将成为教育发展主旋律。那么,什么是创造能力呢?“创造能力是通过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创造以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产品、新成果的能力”。而创造能力的培养则既要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培养,又要进行创造性人格培养,两者有机结合,不可分离。 目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开展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教学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体现,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研究中的实际做法,谈谈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些体会。 1.多媒体教学本身蕴含创新意识,可有效激励学生创新 多年来,旧有的教育教学思想,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但是已经不再适应现阶段由后工业时代向知识经济转型期间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时代的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体系的变革,具体到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的转变,首先要求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

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等现在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 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率先垂范,用教师的创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身就是创新:首先,多媒体教学一改传统教学中基本上靠教师口授、板书、演示的局面,把文字、声音、图像、音像、动画等传播媒体集于一体,并赋予教学信息传播以交互功能,从而实现教育工具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其次,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及时引入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反物质、基因生物技术、纳米信息技术等最新科研成果或科技前沿知识,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 2.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结合,突出教材的重点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学生通过物理演示实验看到了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的真实性,但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空间或现实条件的限制,实验的观察或操作有时无法达到教学要求。

例如,物理现象微弱,呈现的时间不足,现象稍纵即逝,微观领域中的物理现象等,学生来不及细致观察,不能马上发现问题的本质,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而如果借以计算机的帮助,用摄像机把演示实验的现象录制下来,重放、慢放或者放大,甚至是模拟实验现象的关键部分,并依据需要,把长时间的过程缩短,或者把变化的瞬间拉长、展开,再现物理过程,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的观察和分析,从而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给学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象。

3.运用多媒体课件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创造离不开知识,但呆板、单调的学习途径,会大大束缚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更谈不上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所以应努力改善学生的学知途径。多媒体课件友好的交互环境,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特点来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程序。

例如:高中化学课件《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中,在引导学生学习晶体的组成和结构时,设计了两种学习路径:①组成微粒的种类→微粒间的作用→晶体的结构与分类→晶体的性质特点;②晶体的性质特点→晶体的结构与分类→微粒间的作用→组成微粒的种类。在介绍各种晶体的组成和结构时,可以采用讲述、看图片、看模型甚至让学生运用利用电脑将各种微粒自行排列,并讨论它们的合理性。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特点,来设置学习的能力阶梯,为学生提供多种知识达标的路径,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路径,能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这样学得的知识较牢

固,又可以保持较大的思维灵活度,自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且由于学知的过程富有创造性,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就不会墨守成规。

4.运用史实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

积极的创造性情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源泉和根本,而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许多物理规律的得出都来自于实验,科学家们为此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如果在教学中,把科学家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与实验相结合,来创设实验情境,会使实验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

学生创造能力物理实验 篇6

1.以教材中的探究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以“探究”为主要形式,探究实验的数量大大增加,几乎每节都有探究活动,使科学探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落到了实处。如将“探究声音如何发生”、“平面镜成像有什么规律”、“探究电磁铁的特点”等演示实验调整为探究实验,将“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电阻上的电流与电压有什么关系”等验证性实验调整为探究实验。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新教材在八年级安排18个探究活动,九年级安排18个探究活动,两个年级共安排探究活动36个,与老教材中的17个学生实验相比,数量上增加了112%,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高度的自觉性,确实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不要把做实验变成“讲实验”。新教材还特意安排了“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等栏目,设计了一些学生喜欢、有趣的实践活动,如“小小音乐会”、“水果电池”等,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课外小制作、小实验,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又动脑,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为了很好地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探究中来,凡是教材中安排的学生探究实验,只要条件允许,我都尽量让学生做,让他们在科学实验的体验过程中,轻松获取知识,还可以有很多新的发现与创意。如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测量方法是: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木板上作匀速直线运动,由二力平衡知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滑动摩擦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使木块作匀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总是摆动不停,无法准确读数,有的同学就提出这样的方案:让弹簧测力计和木块保持不动,匀速拉动下面的木板,这样就不会出现指针不定的现象了。这些小设计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表现,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思维,也让学生弄懂了课本的知识。

旧教材使用多年,与实验室的设备基本相符,而新教材虽说实验装置靠近生活,因陋就简,但还是有不少与实验室的器材对不上号。由于学校实验设备的更新大大滞后于教材内容的更新,这就给新教材探究实验活动的正常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面对这一难题,我没有怨天尤人、满腹牢骚,而是正视困难、集思广益、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千方百计解决实验室设备短缺或不匹配的问题。

(1)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我们身边许多物品都可以用来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为何不采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呢?现罗列数例,以供参考。

①用木梳、硬纸片、竹条、钢尺演示振动发声实验;

②用细线、一次性纸杯做土电话实验;

③用玻璃杯、水、塑料片演示大气压的实验;

④用废饮料瓶和水来演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实验;

⑤用盐和鸡蛋演示浮沉条件;

⑥用氢气球演示空气浮力;

⑦用激光手电筒、蚊香、空饮料瓶做光学实验;

⑧用玻璃杯、盐水、清水做海市蜃楼实验;

⑨用盛水的玻璃杯代替三棱镜观察太阳光的色散;

⑩用2B铅笔做滑动变阻器的实验等等。

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既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消除科学的神秘感,又可以使学生利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小发明、小创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提供很好的条件。

(2)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实验室有很多废旧器材,如果不进行合理的改装或重新设计,在教学中是派不上用场的,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现有的宝贵资源,化“腐朽为神奇”,可以解决不少燃眉之急。举例如下:

①用废旧螺线管的漆包线、曲别针、磁铁做小电动机的模型;

②把电池继电器改装成蜂鸣器或电铃;

③用凸透镜、毛玻璃片、硬纸筒做简易照相机模型;

④用焦距不同的两个凸透镜、硬纸筒做开普勒天文望远镜;

⑤用一个凸透镜和凹透镜、硬纸筒做伽利略望远镜;

⑥用球形玻璃容器、水和凸透镜做近视眼球的模型等等。

(3)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学生资源十分丰富,利用好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一利用包涵两个方面:一是鼓励学生开展小制作,让学生的作品为我所用;二是鼓励学生把家里的废旧物品带来或发动学生购买一些简单的器材。

①小制作方面:如针孔照相机、潜望镜、简易气压计、简易温度计等;

②自带器材方面:如麦克风、耳机、扬声器、收音机、小提琴、笛子、玩具小车等;

③购买器材方面:如激光手电筒、放大镜、平面镜、干电池、发光二极管等。

运用这些方法,我开展了多项探究活动。如在学习速度内容时,实验室缺乏实验小车,我就发动学生从家里带来玩具小车,从体育教师那里借来秒表,测量小车的速度,学生们兴趣高涨,在“比谁的小车跑得快”的同时,不知不觉掌握了秒表的读法和如何计算速度。又如,在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的探究活动中,我提前一天布置学生在家中收集了旧毛衣、旧棉絮、泡沫塑料、旧报纸、塑料袋等作为研究材料,小闹钟作为实验声源,第二天上学时同学们几乎人手一套带到了学校,顺利在课堂上完成了本次探究活动。类似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都收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既解决了器材短缺问题,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

在教学中,我将部分操作不太繁琐,装置不太复杂,安全性比较大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动手实验,而且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它设计成探究性实验,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发展和实践操作的机会。如“通电导体放出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原为演示实验,我就改成了学生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完成实验,自己得出结论。

3.拓展课外探究实验

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靠自己独立或小组内协作完成一些实验,这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是真正实现自主探究的重要表现。我尝试通过下列内容来开展学生课外探究活动。

3.1小制作

如土电话、制作一件小乐器、万花筒、针孔照相机、潜望镜、皮影戏、自制模型照相机、自制显微镜、自制望远镜、橡皮筋测力计、简易气压计、机翼模型、自制孔明灯、自动“压路机”、小小蒸汽轮机、调光小灯泡、制作水果电池、泡沫指南针、装配电动机模型等。

3.2小实验

如水瓶琴奏乐、玻璃不如白纸亮、水淹蜡焰、人造小彩虹、拳头的体积有多大、一根头发承受的力多大、你对地面的压强有多大、小水滴“越山”、测量自己的登搂功率、硬币“跳高”比赛、纸锅烧水、有趣的分子间作用力、“烧坏”小灯泡、用电能表测家庭用电器的电功率、跳绳产生电流、让线圈转起来等。

3.3学生提出的新问题

教师在实施课内探究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捕捉学生在实验中的闪光点,发现学生遇到的新问题,这些新的问题往往就是课外探究很好的素材。例如,在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学生在课堂上探究了弦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松紧的关系,有学生提出了弦的音调是否与弦的材料有关?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就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课后去探究。又如,在学习简单电现象后,学生知道了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带负电荷。有的学生又提出了塑料圆珠笔与头发摩擦后带什么电?丝绸与毛皮摩擦后会不会带电,带什么电?还有哪些物体之间相互摩擦会带电等。这些问题课堂上没有时间一一解决,我就让学生课后自制验电器进行探究。

学生创造能力物理实验 篇7

虽然, 近几年各高校对实验室的数量不断加大, 设备仪器也不断改进, 但是物理实验的教学方法、内容却没有从本质上得到改进, 各高校物理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致使教学效果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而具体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课程体系不够开放。通常情况下, 高校的物理实验课程都有一个体系, 这种实验体系主要是重视学科的系统作用, 没有考虑到学科之间的互补和兼容性, 这样直接导致了学生不能对其他学科进行思维能力的创新。第二, 实验的内容更新速度慢。高校的物理实验主要是对一些物理理论、成果的一种验证, 而让学生自己设计的综合性实验数量可谓少之又少, 相应的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也是比较少的。第三, 教学手段和方法简单。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过少, 这种情况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积极性。高校中, 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 大多数的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都很传统, 一般教师都是先对实验原理进行讲解, 然后进行实验步骤演示, 并指出实验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最后学生沿着教师的步伐, 照着样子测出与之相对应的数据。这种只重视结果, 而不重视过程的实验, 是很难激发学生主动性的, 同时, 对学生的创造性也没有任何提升。

二、大学物理实验改革的教学方法

新形势下, 为了改革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必须建立一个新的物理实验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革物理实验教学,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转变物理实验的观念

学生在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最初, 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讲解物理实验课开设的意义, 让学生恍若云里雾里抓不住。物理实验课上教师不仅要将内容讲解透彻, 还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明白实验应用的重要作用。

(二) 革新物理实验的教学内容

根据新环境的要求, 以及新时期国家对人才的培养计划, 要从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 对物理实验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在各门学科的实验中, 对它们相互整合、优化等, 让这些学科能够在交叉中互通。在一般物理实验课程的基础上, 可以将其分类, 如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试验等。这些实验或从高到低, 或从接受知识性到综合能力性一步步进行提高。现在的物理实验课面对各种专业的学生, 而每个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都不相同, 因此, 教师在实践技能上对学生的要求也不能相同。教师在教学实验过程中, 一是要根据学生知识的不同, 以及实验技能的娴熟程度, 来制定与之相应的课程教学目标和计划;二是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发展要求, 制定教学规划和要求;三是要根据实验设备, 对物理实验进行改革。

(三) 建立实验操作平台

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 基本上主要学习的是物理实验的理论知识, 就算有实验课程, 也是开设几个比较重要的, 因而学生的物理实验基础各不相同, 实验动手的能力也比较薄弱。教师在教学物理实验前, 必须要先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常规实验操作技能的简单讲解, 然后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 根据内容要求, 将所有的实验进行分类、整合, 选出一部分重要的实验项目, 为学生建立一个既简单又基本的操作平台。这样的平台, 可以面向所有物理实验课程的学生, 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原理、规律的理解, 促进学生掌握物理实验方法和技能,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科学态度。

(四) 创新实验方法

要对物理实验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教师可以考虑运用分级教学的原则进行。

1.基础性的实验原则。课堂上采用“教师讲, 学生学”的方式, 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 而这种提问是口头式的, 凭着这种方式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反馈。接着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开始实验, 教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 全班巡视, 遇到错误的步骤进行纠正, 最后对学生的操作打分, 并进行实验报告的填写或对实验加以训练。利用这种训练, 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运用教学仪器或者设备, 以及对实验数据和误差进行分析、总结。

2.综合提高阶段。这种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练习综合性的实验设计, 它要求学生在课外用各种方式查阅资料,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提出要用的设备、仪器等,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 实验教学体系要开阔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 利用多媒体, 在网络上可以进行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 以及实验的内容上有一个自由的选择, 能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 并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一些学校开发了物理实验教学网络, 这种方式为物理实验课程的开放打下了基础。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 都能自由支配和安排, 通过网络, 实现学生对实验项目的安排。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不但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便捷, 还能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开放式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结果, 而是过程, 它能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以及对新事物的创新意识。虽然教师要适当地让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实验,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要严格要求、正确引导。这种新型方式的创新, 能够增加学生接触仪器、设备的机会, 还能提高其利用率。

(六) 合理运用多媒体

如今, 多媒体在教学上的运用是越来越广泛。它以其图片、文字、视觉、听觉相互结合的形式, 被大量运用到了物理的实验教学中, 教师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能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物理实验。目前, 许多高校由于经费的不足, 及一些实验本身存在的原因, 如时效性, 致使一些物理实验很难被实现。利用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等特殊手法, 对物理实验的一些现象进行模拟演示。除此之外, 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的虚拟世界进行实验。这样不但在时间和费用上能够节省一些, 还能增加实验教学中的信息力、逼真力, 更是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训、思维创造的深度体现。

总之, 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实验的探究中, 掌握科学的实验探究方法, 为学生营造一个独立思考、自由操作实验的环境, 开阔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在新形势下, 对物理实验中存在的传统教学要有一个新的挑战, 同时, 对高校教师也要有一个更高的要求, 要求高校教师能够正确对待物理实验教学和研究工作。所有的高校教师要不断探索, 不断更新创新理念, 对大学中的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以学生为主体, 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时常提醒学生在物理实验中要有创新能力。

摘要:在大学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用实验教学的方法, 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的实验积极性。结合当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创新能力的一些方法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物理,物理实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永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10) .

[2]孟宪华.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26) .

学生创造能力物理实验 篇8

传统的物理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 教师能讲得清, 学生能听得懂, 教学就算基本功了。但在实际的学习中, 学生往往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仅靠机械的方法去记忆和单纯地去模仿教学内容, 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能力。物理教学中必须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因此, 在进行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时, 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设计, 也就是说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把重点放在知识的形成过程, 最关键的是创设一个精彩的“发现情景”, 营造出一个可供学生积极探索的气氛。这就需要教师精心铺设台阶, 引导学生的思维指向到设疑——实验探索——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动笔, 以发现者的姿态和主人翁的意识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充分领略到学习主人的充实感和自豪感, 体验到获得知识, 掌握知识以及迈向成功的愉悦, 进而吊起学习物理的“胃口”, 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爱好物理的信心。所以创设教学中探索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条件, 在此, 我们物理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 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 做教学改革的排头兵。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想尽一切办法, 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条件, 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启发激励学生大胆想象

想象能力是人的大脑对已知道的现象和知识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加工、改造和建新形象的能力, 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创造能力之一, 也是激发创造力的源泉,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 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方法一般以假设法和猜想法为最佳选择。我们在物理教学中涉及相关教学内容时可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当然我们物理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去选择不同的方法, 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透彻, 并精心设计教案, 了解学生特点, 采用适当的方法, 才能在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在物理解题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解题训练是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 从解题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和思维训练。具体做法如下:一是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 一题多层变化的问题、一题多个答案例题进行思维训练, 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二是采用多题异形同质的解题训练, 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三是应用反证法解题训练, 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四是应用假设法解题训练,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五是应用等效法解题训练, 培养学生的等效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六是应用多解优选解法训练, 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七是应用新颖别致的解法训练, 培养学生开拓思维能力和思维独立性。八是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解题方法提出质疑, 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精神和创新进取的精神。九是让学生评析试题的构思及试题的优缺点, 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能力。

四、在实验中学习创新

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通过实验, 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显的认识, 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实验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每做一个实验应该:了解实验目的, 正确使用仪器, 作必要的记录, 得出相应的结论, 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 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大师所做的物理实验以及所取得的成绩, 而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索知识。

科学方法提出这样几个步骤:收集大量资料、证据;总结分析;得出结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实验做完了, 结果出来了, 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 没有。应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这也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方法论中关于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辩证原则。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个性化。没有个性, 就没有创造, 就没有特色。创新教学的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要使优秀生发挥特长优势, 使后进生不因有错误观点而受到热潮冷讽, 要消除后进生学习的“恐惧”, 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运用现在的知识内容推论后面的学习内容是一种物理研究的思路, 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物理方法之一。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也更容易有新的突破。

五、改进实验教学教育评价

以往的教育教学评价当中, 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 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这个评价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改进, 而物理教学的评价似乎成了其中的重点。新的评价观点不仅仅应该看到学生在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 更应该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种评价还在起步当中, 在物理教学时就更应该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创造力的观点, 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

总之, 在教学中培养能力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每个教师都必须努力做到。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我们应该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每个教师要对学生的终生负责, 才能使学生的素质不断全面提高, 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摘要:目前, 全国上下教学改革正在逐步深入, 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物理教学也不例外, 物理教学也必须向素质教育转化, 必须在物理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 我们物理教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以培养能力为重点, 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学生创造能力物理实验 篇9

一、注意事项

①首创:创造性的思维乃是对常规给予打破,具有与众不同及新颖的独创性的思维。

②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之中应对学生们给予积极方面的影响与引导,得使学生沉浸于活泼、主动的一种状态中,以此满足学习要求,且激发动机去学习。

③多样: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们一定的信息量,使他们根据信息得以思路的开阔,进而想象得以充分,为了满足目标去寻得更多的问题解决办法。

④求异:创造性的思维不只是要培育聚合性的思维能力,最为重要的方面乃是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满足某目标而寻得新的且具独创性的解决办法,进而达到问题解决的最终目标,此乃求异性特点的表现。

二、培养途径

(1)训练。①观察能力的培养。一般是通过观察事物方能获取物理知识,故此如果要让学生学会及学活,应对观察能力进行培养。②注意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中常利用创设环境及设计提问、穿插课外知识等方式,进而对学生注意力进行培养、提高,让学生们的兴奋状态保持较长,如此一来,也提高了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③对记忆能力的培养。强弱记忆力也就是强弱注意力的表现, 学生们的注意力在培养其基础之上,指导记忆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方面。④对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物理学科是具有很强实验性的一门学科,教师对实验操作应多多重视。对创造性的思维基础的奠定、物理学中的研究成果及重大的发现都是离不开物理实验。在物理学科的创造性活动之中,设计性的实验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中应增开设计性实验研究。在设计性的实验之中对比较法、平衡法、等效法、转换法、模拟法、移植法等全部有效运用,能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进行培养。譬如光电效应实验中,不但是高中物理学科中的核心实验之一,而且也是难点实验之一,若是按照教材上的要求,实验室经常要用的验电器其灵敏度就不是很能满足这些要求,那是因锌板若被紫外光照射之后,虽然有逸出的电子, 不过锌板带正电就会产生电场,它阻碍了电子的逸出的继续。然而锌板其电位也是有一个极限值,当极限值不再使验电器的箔片有可见的角度张开,实验就很难得到成功。若是把这个实验改成设计性的实验,让学生来开展研究,实验方案也重新设计,设计性的实验被学生们完成的这个过程之中,其创造性的意识就被大大地激活了,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自然也就被激活。⑤对积累资料的能力进行培养。⑥对发问的能力进行培养。⑦对讨论的能力进行培养。

(2)教学改革:情境的创设;假设;实验的设计,方法的讨论; 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讨论;结果展示。

(3)发散想象:新的创造模式、技法会随着新发现与创造不间断地而出现。实践已经证明了一题多变、一题多解都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给予培养,和谐性多解方法及奇异性多种变换,这些会给学生们创新激情以莫大的鞭策与鼓舞。

(4)理论联系实际仍然是创新的一种。若是将物理的规律应用于实际中,就得要联系到实际,重组观念,细化规律,改进试验等方面的创新、类比程序。另一方面,物理学科的小实验、课外活动等,自然也是对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培养,以利于学生形成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个性。

(5)鉴赏:在物理教学活动中讨论问题,教师应对学生在研究小活动之中要运用的一些方法开展评价活动方面的培养得给予重视,鉴赏好的解法,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成就感给予培养,以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热情。

(6)课外活动要多彩:学生们的创造性的思维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进行培养,这对激发他们的爱好与兴趣、个性特长的发展、创造性的思维都有极其重要的含义。培养创新思维、创造力等都是活动的重心,这不只是要存在解决问题的全新方法,并且还得有将思路变为现实的途径。

学生创造能力物理实验 篇10

一、转变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供理论保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探究性实验也随着新课改出现在生物课本中,探究性学习已经走进生物课堂。《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实验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充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革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尽力把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充分利用和开发课内外资源,以探究性课题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进生物探究的殿堂,积极探索生命的奥秘,使学生有机会来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提高创新能力。

如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教学时,变以往的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试验。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比如,在脂肪的鉴定中,让学生探索实验的步骤,所需的仪器和药品,应注意的事项等。在操作过程中,一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另一个学生调试显微镜,学生之间在分工合作中探究知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造能力。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环节,在实践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动力。在新课程背景下,承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是每一位教师的历史使命。如何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环节,在实践操作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最佳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独立操作,科学分析与讨论等。

如高中生物中的“探索成熟的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实验,教师结合引言提出问题:“要探索这一课题,首先应设法观察到成熟植物细胞,但是怎样才能观察到微小的细胞呢?”并让学生根据现有的实验材料 (洋葱鳞片叶、蔗糖溶液、清水) 、用具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 进行讨论,设计探索方案,鼓励他们对不同的方案大胆评价,不断完善。待时机成熟后,让学生根据完善后的方案进行探索、尝试,亲自体验科学探索过程。在学生进行探索的同时,教师用投影显微放大仪将洋葱表皮细胞的真实结构呈现在大屏幕上,便于他们随时与处理后的细胞相对比。探索过程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最后经过学生的认真探索得出结论:1.成熟的植物细胞能发生渗透作用;2.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渗透失水,逐渐表现出质壁分离现象;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逐渐表现出质壁分离后的复原。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再次借助多媒体演示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动画,并强调其发生原因。学生自己设计方案,亲自探索,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中明确问题的答案,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辨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使学生在探究中提高创造能力

在探究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旁观者,也不是问题的探究者,而应该是探究活动的导演着。教师不仅仍要主持教学,尤为重要的是把握好教的度,教师的指导不能全盘托出,还需要让学生领会学习任务与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敢于大胆想象,在实验中敢于尝试,进行科学探索,提高创造能力。

如在讲授“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教师只做必要的方法指导即可,把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自由探究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特点。通过探究,有的小组探究出如何选择最佳的分裂时期的样品;有的小组探究到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分裂的技巧,画图的方法;有的小组探究到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分裂的不同点等。这样教学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有效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探索热情,并使他们怀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去揭开生命的奥秘。在某种程度上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创造力。

学生创造能力物理实验 篇11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1.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愿望

学生产生了创造愿望,获得了创造想象的能力,才能最终经过辛勤劳动获得创造活动成果。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向学生提出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要求,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探求新知识,开发潜能。如在“电磁感应”一节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复习电流产生磁场的实验,接着提出既然电流能够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否产生电流呢……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有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2.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增加表象积累

创造性想象需要原料,没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没有相应的表象积累,是创造不出有关的新形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概念、规律的引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发挥物理学史在教学中的作用,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的课外活动,搜集有关资料等,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积累更多表象。

3.促进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想象有赖于人们的积极思维活动,它是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以后而进行的构思过程,只有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想象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才能取得阶段性成果。如“液体的压强”一节,教材通过实验得出了静止液体内部相同深度各点各个方向压强相等的规律,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然后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设想在液体内部沿水平方向隔离出一横截面积很小的圆柱液体,由于液体静止可知圆柱形液体两底受的压力相等,而两底面积又相等,所以学生从理论上也就论证了静止液体内部相同深度各点各个方向压强相等的结论。经同样的思维活动,可得出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gh,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取得了创造性成果。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求知欲

具有强烈求知欲的学生,才能提出问题、深入地钻研问题,才能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如对“浮沉条件”一节的教学处理,可以采用边演示边设疑的方法,教师将一木块放在水中,木块浮在水面,而将一铁块放在水中,立即沉底。让学生讲述上述现象,并回答这是什么原因。学生大多会回答“因为铁重木块轻”。教师再演示将一瘪牙膏管放在水中,可见它沉底,接着又将瘪牙膏管整成穿心鼓状,再放入水中,鼓的牙膏管则浮在水面。这时教师提出:为什么同一牙膏管,瘪的下沉而鼓的浮在水面。这样对学生前面回答的“因铁重下沉,木块轻漂浮”的理由作出否认。这样在学生中设下疑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兴趣,并由此引入课题。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又很好地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培养发散性思维,激励求异

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发散思维占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同一知识点,从不同角度,发掘新奇思路、新见解,进行一题多思,一题多解,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初中物理关于密度这一概念,在学完压强浮力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密度的测定可通过哪几种方法来进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发散思维的特点,以密度这个问题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扩散,扩散中又不断综合各种已有条件,促进思维从更广泛的角度进行思考、扩散,最终对密度的测定提出几种方案。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技能

1.在实验中强化独创性

实验教学是培养实验技能,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尽可能让学生边学边实验,充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发挥其创造性。如在“液体的压强”教学中,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跟什么因素有关时,可先让学生猜一猜,然后组织学生对实验目的、原理、器材选取等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索实验。实验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直接回答,而是尽可能启发学生自己解决,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2.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创造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能扩大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眼界,激励学生对有关科技知识领域作较深入一步的探讨,能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技能。中学物理课外活动有多种形式,如举行科普讲座,举办读书报告会,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活动等。对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师既要进行积极的指导,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他们的创造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创造能力物理实验 篇12

一、加强物理分组实验教学

物理分组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组实验教师要善于引导, 放手让学生大胆操作, 不能动手包办处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物理分组实验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 是学生通过思维、动手, 对有关物理概念、定律进行检验, 从而进行理论思考的升华的动态过程.学生必须明确实验目的, 激发其观察实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使学生自己知道要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干, 达到抓住实验的主要现象和本质的目的.实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 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大胆动手实践.从了解实验原理, 准备实验器材, 进行实验操作, 到测出实验数据, 得出实验结果全过程都应充分体现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实验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装配错实验仪器或装配不上实验仪器的现象, 或面对实验仪器无从下手, 或数据测量不准, 或不会排除实验中的故障等问题.分组实验时碰到此类情况有些学生就会举手将问题推给老师, 此时教师绝不能动手排除实验的故障.这样表面上看似乎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但却扼杀了学生探究中寻找科学规律的正确方法, 扼杀了他们成功后激发的积极性, 扼杀了他们动脑动手释放学习潜能的机会, 很不利于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引导学生按照实验的程序要求, 认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由学生自己动手排除故障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加强其他实验教学

实验的教学没有既定的方法, 其关键在于“授人以渔”, 而不是“授人以鱼”, 即教会学生实验操作和设计的方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的实验:

(1) 探索性实验 (研究某些物理规律的实验) .例如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这类实验安排在有关知识的教学之前进行, 或可作为教学并进行实验.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 对尚未学过的知识有一感性认识, 并可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为进一步学习有关规律打下基础.同时, 探索性实验还具有让学生“发现”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精神与科学方法的功能.

(2) 基本训练性实验 (熟悉某些基本测量仪器的操作与使用的实验) .这类实验的目的是训练实验操作技能.在高中则有游标卡尺、打点计时器、多用表、示波器等仪器的使用.进行这类实验时, 应严格强调各种仪器的操作规范, 务必使学生学会正确操作和使用, 而对仪器的工作原理则不需详细阐述.

(3) 测定物理常数和物理量的实验 (为测定某一物理常数或物理量而进行的实验) .这类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熟悉的器材, 测定某些物理常数和物理量.例如, 测定重力加速度、测定介质的折射率的实验.这类实验要求学生理解实验所依据的原理, 明确实验的条件、步骤和过程.由于受器材和实验条件的限制, 对所测定的量的准确程度一般不作过高要求.

(4) 设计性实验 (根据目的要求自行设计的实验) .这类实验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较高, 教学大纲中对此一般不作具体规定.这类实验可在高年级总复习阶段适当开设.例如, 在初中, 在学生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并熟悉电流表和电压表使用的基础上, 可以让学生设计只用一个电表和一个已知电阻来测量另一个未知电阻的实验, 等等;在高中, 可以让学生设计验证反冲运动中的动量守恒等实验, 等等.

上一篇:研发实践相结合下一篇:体表寄生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