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创造能力中期报告

2024-09-22

课题创造能力中期报告(精选6篇)

课题创造能力中期报告 篇1

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商丘市睢阳区闫集镇雷庄小学语文课题组

【内容提要】 本课题是我组根据新课程教育理念:“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使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而提出的,也是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新课程标准实施作出的积极响应。课题依据语文创造性阅读教学的特点,试图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一套以自主阅读——交流感悟——探究发现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新模式,力求在教学中解放和激活学生的个性,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并形成了本研究报告。

【关键词】 创造性

阅读

探究

创新

合作

感悟

体验

认识 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1.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收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法,阅读能力的培养更关系到学生语文多种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

2.学生的阅读现状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阅读习惯欠佳能力弱,缺乏读书的兴趣,过多沉迷于游戏看动画片中,主动读书的人很少或仅限于语文书,课外书籍几乎无涉及。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缺失令作为语文老师的我颇为担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缺乏创新探究的意识,过多依赖于老师的讲解,懒于动脑思考感悟,缺乏自己的感受,他云亦云,以他人的认识代替自己的见解。教师的付出多,过于亲力亲为,费时费力却效果不佳。

3.学生和教师成长的共同需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鼓励 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深切的融入文本,去探究、理解、感悟,才会有个性化的体验,才会在语文能力上得到提高,同时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我们便提出了在我们所教学的班级学生中开展此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探究在小学高质量的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素质的办学育人的新模式与运行机制,进而探讨小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比较好的培养创新素质的基本规律与策略方法

1.培养学生的创新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培养求知欲,提高素质品味。

2.营造自主学习语文的浓厚氛围;扩大农村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

3.激发学生积极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通过研究,形成提高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系统理论,开展实践与研究,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

2.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对于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活动。

3.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切实可行的提高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方法与经验。

4.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5.实验法。设立实验班,实施研究方案,在实验中完善理论,最终形成系统理论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阶段性成果

课题申请表、实施方案、开题报告等资料册;调查问卷表、调查研究报告;各种阶段性经验总结、论文,典型教育案例等。

2.最终研究成果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教师阅读教学策略都有较大转变,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究”《论文集》、《案例集》等。

五、研究效果的分析

1、探索出了自主阅读——交流感悟——探究发现这一创造性阅读教学模式 在一年的实验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探索,不断创新,形成以下一种创造性阅读教学模式。

(1)、自由阅读,自我感悟

许多有影响力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语文课上诵读这一环节,都呼吁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趣味、读出感悟。这是由语文课的性质决定的。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科目。从工具性来看,任何工具的掌握和运用都必须反复练习达到自动化程度方能得心应手,语言的练习首先就是读,因为诵读能形成语感,形成记忆,积累材料,这样以后才能学习致用,因而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之说;从人文性看,古人有“文以载道”之说,认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指作者的情感、见解、态度等往往闪烁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只有反复用心诵读揣摩,方可慢慢领会。由此,我校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无论是从近期的本课题目标的实现还是从长远的学生语文素养的可持续发展而言,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都是非常有效的。应该说,充分的读,确实可以使学生熟悉文本,感受情感,加深理解。

(2)、合作交流,丰富体验

小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情感体验、知识积累等的限制,对文本的解读不可能面面俱到,尽善尽美,所以教师适时地引导其进行小组合作,平等交流就显得很为重要,因为此过程能为他们搭建一个成果共享、取长补短、完善成长的平台,学生能于其中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交流的必要。在阅读实践中,我们主要引导学生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合作:

(一)、生生合作,即同桌发挥各自优势,互相研讨交流;

(二)、小组合作,4--6人为宜,思维互补,每个成员分享和承担交流的权利和义务;

(三)、全班集体合作,抓住中心论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全班学生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教学实践证明,适当地采用合作形式,在教学中往往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精彩。如我组陈静老师在上《幸福在哪里》时,针对“从这一处描写中,你想像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经由小组讨论后,答案丰富多采,而且大多能从文本出发自圆其说:有的学生想到了咕咕涌出的清澈的泉水;有的学生想到了各种小动物来此饮水的情景;有的学生想到了绿草如茵、野花遍地的美丽景像……

3(3)、探究发现,发展个性

“探究”一词的提出,是语文教学新理念的一个特点,也是学习方式改革的一个亮点。这种学习方式,能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得到发展。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应调动学生的生活、情感、知识积累,引导其结合文本去体验、去探究,本课题组成员在这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如陈静老师在上《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在学完课文后,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来保护地球母亲呢?同学们经过思考后争先恐后回答。有的回答爱护花草树木,不乱扔垃圾;有的回答节约用水,节约用电;有的回答让有关部门关停污染环境的工厂;有的回答写倡议书……从而调动了

2、课内课外互动的创造性阅读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推动了学校的各项工作,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语言交往能力明显提高,班级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也捷报频传。教育教学是需要不断学习和感悟的专业,而创造性阅读是保证教学之水常活的氧气。在班级里我们开展了读书小组活动,并以填写读书小组收获表格、抄写优美词句或就某一篇章写读后感等方式进行积累,在早读开展每日一读,在一些语文课前我也给他们进行段落朗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开学初,学校图书室进行自愿申办图书卡,班级学生踊跃参加,近半数的学生办理,远远超过规定名额。

3、创造性的阅读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平时的语文课里我们课题组的教师注重指导,以朗读PK、挑战高手等方式,激励学生的朗读热情。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课题组的教师也不断地给自己充电,给自己加压。积极撰写各类论文、教案和课后记,踊跃投稿。此外,我们课题组的教师还抓住每一次的听课机会,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平时还虚心请教有经验的教师,与她们共同探讨教学中出现的疑问,并及时解决它。小学生创造性阅读是相互影响的,特别对作文教学的影响尤为重要。

4、课题组成员就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阅读频率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方法,寻找学生的阅读规律,提高学生阅读的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教师撰写了关于创造性阅读的论文。

5、学生的素养得到了较大提高。

伴随着课题研究的展开,学生对为什么阅读、能否阅读、阅读什么、如何阅读等自觉的意识反映有所加强。学生在阅读活动之前,自己确定阅读内容、选择阅读方法、做好阅读准备---纸和笔;在阅读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阅读状态进行自我调节,划出字迹喜欢的句子;在阅读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阅读进行总结、自我平价和摘抄优美句段。伴随着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增强,学生在实验教师为其创设的良好环境中阅读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尤其是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习作都明显提高。

6、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通过对学生创造性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优化了课堂教学,促使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涌现了一批高质量的优质课。

七、对课题更深入研究的思考

语文创造性阅读教学是新课程理念催生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研究,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阶段性成果,但以后的路还很长,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努力,以求在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中迈得更远一些。为了在今后的探索中能保持冷静的头脑,认准正确的道路,我组成员在商讨后,制定了以下创造性阅读教学的课堂标准,以作指引:

1、流淌着轻松的活力:阅读时师生都显得生机勃勃。大家都忙着读书,交流探究时间似在飞逝。

2、自主创新:教师有个性有创意地解读课文,并指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感悟文本。师生各抒已见,教学相长。能努力读出作品的精神,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评价。

3、机智灵活:教师尊重学生并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与探究。教师是积极的参与者。学生专注、思考、善发现、好探究,显得聪明机灵。

八、主要参考文献:

1.王晓平《小学阅读理解策略教学研究》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09年9月

2.窦桂梅《跟窦桂梅学朗读》长春出版社2011年7月

3.窦桂梅《窦桂梅的阅读课堂》长春出版社2009年04月 4.薛瑞萍《我们班的阅读日志》长春出版社2009年6月 5.王崧舟《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浙江少儿出版社2012年9 月 6.朱永新《朱永新教育作品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年2月 7.《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 8.张天宝《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8月 9.《21世纪初教育新理念》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10月 课题组组长:张春雨 指导专家:李阳 王志立

组员:崔学来 李冰凡 闫海燕 陈静 侯亚丽 商丘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主要负责人:张春雨

单 位:商丘市睢阳区闫集镇雷庄小学

主要参与人:崔学来 李冰凡 闫海燕 陈 静 侯亚丽

课题创造能力中期报告 篇2

一、发明技法, 为学生开启创造之门

初一的学生思维活跃, 想象力丰富, 又善于表达, 我确定了探究《发明创造技法》的小课题, 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勇于质疑的能力, 从而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提高创造能力。

在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带橡皮的铅笔、带拉杆的书包、带灯的笔、带风扇的帽子等) 讲了一节《组合发明法》的创造技法课后,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小组交流、班级展示都能找到身边熟知的例子。我觉得这个小课题学生已经不陌生, 完全能自己探究, 又基于现有10个小组的现状, 我精选了10种创造技法的小课题供学生选择。在课题分解课上, 我先给大家出示了这10种创造技法的概念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 学生对创造技法有了简单的认识后, 开始小组交流想要探究的某个主题。我在班里采用了自选+抽签的方式来解决选课题的问题, 这样大部分的小组都如愿以偿地获得自己想要探究的课题。选题的氛围是民主、积极、主动的, 学生没有约束, 思维放飞。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生活化的学习内容,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 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不同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步骤、体验、发现、收获, 因此, 在《发明创造技法》的小课题成果展示中, 学生通过课件、活动论文、调查报告、手抄报、身边的实例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活动成果。学生在小组展示完基本知识后, 提出问题, 学生积极参与互动, 思考后发表自己的观点,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并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分析归纳生活中的实例。一个小组讲《设问发明法》中的“减一减”这种思路时, 有学生马上联系到了在家平时穿的拖鞋就是鞋子去掉鞋帮, 很贴切地诠释了这种方法, 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身边的很多例子, 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生活化, 一下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为形成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意设计, 为学生点亮创造之火

微博、微信、微云、微电影、微产品、微应用、微健身、微旅游……不知不觉我们已步入微经济时代, 乘着这股“微”风, 我确定了《微创意、新设计》的小课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个主题的确定源于我看到的一则新闻, 新闻中的图片其实就真实存在于学生的身边:教室里的插座

这就是我在学生每天上课的教室里拍到的两张图片, 微小的差别:两孔和三孔插座的位置不同, 遇到两个插头比较大的情况, 想要节省空间, 可以选择右边的插座, 给人们的生活确实带来了方便。我布置了一个拓展作业:寻找生活中微创意的例子, 并用相机记录下来。

通过近两个月收集、整理、展示、交流生活中微创意的例子, 学生开始学着观察生活中身边的事物, 思考它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学生走出校门亲自体验, 用相机记录下很多鲜活的实例:左侧的彩虹伞有一块透明, 朝前放置可以在档风挡雨的同时看清前面的路;右侧装在电动车上的迷你伞, 不用的时候可向中间折叠, 它是一把偏心伞, 遮阳和避雨的效果都特别好。

其实, 这些实物都是学生常见的, 无非在设计和安装上改变了下思路, 重在一个“变”字。我以“百变生活”为题, 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学生们交给我两个创意设计均来源于他们的真实生活:一个是上美术课在书包里带一桶彩笔太占空, 为了节省空间想到“三原色混合笔”的想法;一个是青春期的学生身体各方面都长得特别快, 尤其是鞋子, 不是穿破了而是小了不能穿, 扔了挺浪费, 想到可以增长的鞋。

课上, 我首先对这些可行性强的作品进行肯定和鼓励, 同学们得到表扬后更加跃跃欲试, 同时, 我和学生也一同提出了完善和修改的地方。比如“三原色混合笔”混合出的颜色太不稳定、配置好又用不完的颜色怎么处理、笔管的清理问题等, 便于设计者进一步改进。

在学生的探究总结中这样写道:

生活中处处都有非常好的创意, 只要用心观察, 发现;

可能我们自己也可以做出非常好的小创意, 只要我们有着一颗好奇心, 擅于思考, 说不定你也可以画出很棒的创意!

其实, “创意就在身边、创意就在指尖”, 在生活中, 只要学生稍作停留, 用心去观察, 从生活细节入手, 微小的改变, 就能赋予事物新的生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 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 更是激发学生活力, 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三、动手实践, 为学生收获创造之乐

《动手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学习方式, 我把它变成一个小课题的探究内容放到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来完成, 这里给学生创造了丰富的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的机会:通过刻瓷、制作水火箭、布艺设计、电脑制作、程序设计、包饺子, 户外攀岩、高空断桥等活动,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 小组合作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 既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又增强了探究、创新和合作意识。在活动中学生无比投入与专注, 连课间休息的时间学生也不浪费, 都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专心于自己手中的作品。虽然过程很辛苦, 但他都享受到了创造的快乐。

课题创造能力中期报告 篇3

2008年8月将在墨西哥举行四年一届的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I-11),届时中国作为2012年ICMI-12的申办国之一,将进行“中国数学教育国家展示会”,为世界全面展现中国数学教育的状况.张思明从1993年开始进行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十几年来,形成了有我国特色的数学课题学习的相关理论.他力图通过课题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题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发现问题、怎样做学问,通过课内外创设的“微科研”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发展,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国内研究性课程实践的代表人物.为了能在中国展示会上更真实地展现张思明课题学习的情况,笔者于2007年10月9日对他进行了采访,以下是采访实录.期望他的一些观点和做法能给一线教师以有益的启发和帮助.

1您在1999年形成的“导学探索,自主解决”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数学建模的模式.在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模式中也提到了这种形式,请问现在和以前相比较,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

现在的数学建模教学,和1999年以前的数学建模教学比起来,课堂更加开放.过去的数学建模教学,还是老师的“导”为主.现在的教学则更加灵活,比方说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数学——函数,现在用更开放的方式去做,只给学生一个环境,比方说让学生找出与家庭日常生活有关的函数,主要想通过这种形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刚开始学生可能会问,家里面哪儿有函数啊?教师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坐在汽车里你就能看到5个函数,可以观察仪表,温度计是一个,气压表是一个,油量表是一个,速度表是一个,转速表是一个,每个表是一个函数,谁的函数?就是运行时刻的函数.学生受到启发,找到很多的函数,比方说用的煤气量和烧水时间,和旋转角度的关系;有的找到的是手机充电时间与使用时间的函数,有的是冰箱的设置温度和耗电量之间的函数,有的是发短信的条数与时间的函数…等等.不论学生怎么认为,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思路中的合理性,这样更加开放的教学模式就使得学生自主思考的东西越来越多,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 1993年到1998年数学建模活动主要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进行的?课题学习在数学建模的基础上进行了哪些扩展?

1993年到1998年的数学建模活动是课内外相结合的.主要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背景,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真实情境下的应用问题.如结合立体几何的学习,测量教学楼高和巨石的体积;结合函数的学习,调查银行现行利率,计算若干年后可能的存款收益等.在课外活动中为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建模的实例,涉及了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引导各种水平的学生进行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实践.如采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制作模型和教具,撰写小论文等.

现在已经把它推广成数学实验.比方说让学生利用计算工具,通过算法设计、计算、观察、发现、研究、归纳、小结某些特殊分数的循环节数字;用计算器来发现三角函数值的不动点等等.还有一些数学实验是可以不依赖计算器来完成的,比方说让学生去测试市场上所有电子词典的词汇量(这是一个简单的统计实验),验证它们产品的广告是否为虚假广告.要求学生设置恰当的实验方案,并能对自己的结论做出合理的解释.最简单易行的方案就是把辞典中V打头的词都按出来,看看有多少个,因为在词典中V打头的词最少,然后按在词典中所占比例的多少,估计电子词典词汇量.有的厂家宣传20万单词,其实我们实测也就是12万左右,很小的词典也就6、7万.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比方说常用的牛津辞典,英汉词典这些比例一般都没有问题,但是涉及到一些特定领域的词典,比例是不同的.比方说常用药学词典、化工词典、计算机词典等,不同字母打头的单词的比例和常用词典不同,学生就要调整自己的实验方案,考虑新的策略.这种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相结合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进行科学实验常见的步骤:先根据情况设计实验方案、得到初步的成果,经过分析后调整实验方案.数学实验就和数学建模混在一起,将来还会形成一些新的实验项目,这也是我下一步努力的一个方向.

还有就是数学阅读,这也是数学课题学习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学生从初中到高中过渡的阶段,碰到最大的困难是不会数学阅读,缺乏必要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于是我们就在高一专门开了数学阅读课来指导学生学习.受英语阅读和语文阅读精读、泛读分类的启发,指导学生先进行快速浏览,碰到不认识的数学名词先自己给一个定义接着往下看.比方说等差数列,你先不管它什么意思,自己给一个定义,比如先定义为等差数列就是差相等的数列.在继续阅读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理解与数学概念的偏差,通过思考两者的差别,逐渐掌握数学概念最本质的东西.过去的自由阅读及其老师指导下的数学阅读,就没有这个犯错误的过程,教师总是力求学生少犯错误.但是错误这个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是学生在自然状态下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的一个必须要经历的过程,能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

数学阅读最本质的东西是要提出问题来,我们对学生是否读懂了数学材料的评价方式是看学生提出问题的层次:能提出“什么是”这种问题是第一层次的;“为什么是”这种问题是第二层次的;“怎么会提到这个问题”是第三层次的.这种数学阅读可以扩展到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方式上.我尝试把数学阅读也成为一种课堂的教学模式,每节课的前15分钟让学生自己看,做阅读笔记.刚开始操作的时候,教师可以把新名词写在黑板上,新名词的意思是什么,把新概念全部符号化.让学生养成数学阅读的习惯,然后在阅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大家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究的过程,实现由课题学习的模式到学生的学习模式的转变.最终的目的是要告诉学生如何去学习,这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

3 在2005年海淀创新特殊贡献人物介绍中提到,您主持“张思明工作室”完成“中学数学建模的教学模式”的研究.能否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

这里的数学建模教学模式就不仅仅是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模式了,而是把北京市数学建模做的最好的几个学校,比方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十五中、北大附中等学校组成了一个课题组,并把各个学校的模式固化.比方说北京十五中,采用论文研读的形式,让学生读学生的课题论文,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这种推进式的模式容易让学生形成向他人学习的习惯,学会欣赏别人的成果,并能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提高.人大附中采取在常规数学课上适时切入课题学习问题的方式,在课堂渗透课题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使学生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知识更系统、更完整.首都师大附中是一种半开放的模式,采取环境问题方式介入.比方说超市中的数学,就把学生引入超市,讨论不同的问题,来做报告.比方说超市中的收银机有几台,或者是商品的价格比较等等.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模式则希望把课题学习渗透进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用课题学习的方式去学习数学.这其实也是一种用不同的方式来做创造,课题学习的形式不要固定为一种模式,每一个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情况以及学校自身的情况生成自己的模式.

4 您对中国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怎么认识的?

中国受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影响,传承式教书,传道授业以教师为中心,而对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够重视.汉文化圈的数学教育,看起来做的很好,学生做习题,做计算,做什么都很快正确率也高,但是中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独立思考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这和我们的课堂教学重视讲授、重视启发是分不开的.这样的弊端在于,学生的能力发展大都在老师的能力范围内.做建模最好的一件事情是教学过程有很强的生成性,在这个过程中,会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对于学生的错误,你觉得它已经很荒诞了,但你一定要想它最合理的因素在哪里,根椐他的错误再看如何提高他的认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我认为,培养整个民族创新意识的前提是问题意识,有问题意识才能有创新.我们的学生和美国的学生相比,我们肯定是解题行.你只要形成问题,我们的学生就能做.但是怎么形成问题?怎么把一些问题数学化?这是我们学生欠缺的.常规的课堂教学很少注意数学知识的源与流,学生们不知道知识的来源也不知能做什么用,只是在一些形式化的符号里进行相当多的题型训练.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

很多教师习惯于下课的时候问同学们:“还有问题嘛?”如果学生回答没有问题了,教师往往认为这节课很成功.但是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不能只是开头是问题,最后把问题解决了就达到目的了,应该是头尾都是问题,离开课堂的时候要带着更多的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一定要把这种问题的环境看成学习的核心的东西,让学生无论是在家里学习还是在学校学习,能不断地处于一种问题环境中,诱发他自己的问题“场”.我们老师都希望把问题讲没了,讲得清清楚楚的,这种教学在学生双基形成阶段是必要的,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通过数学的教学,让学生形成一种文化层面的素养,形成用数学思维的习惯.数学知识的掌握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用以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问题意识.

5 对于课题学习,很多教师有抵触情绪.总是害怕自己不能胜任课题学习的指导工作,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这个问题还是很普遍的,我曾经让北京十五中的一个课题组的老师从数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教师为什么会认为实施课题学习困难?经过研究发现,教师自己的学习经历限制了他现在的思维.教师普遍的一个想法就是我是老师,我让学生会的我必须先会.这种观念本身就有问题,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以一个普通的学习者的身份参与课题,这样角色变了教师的心理就踏实了.你可以告诉学生,我不是指导你们的,我是跟你们一起来学习的,我会出正确的主意,我也可能出错误的主意.我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有很多做法受到学生的批驳,但是由于是以一个学习者的心态来参与课题的,心里就没有很大的负担.教师怕做数学建模、课题学习,障碍往往在这里,总是想着:学生要问我,我回答不了怎么办呢?其实问题的关键是:你为什么要回答啊?你可以提建议,你不一定要有明确的回答.

教师还担心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涉及的面比较广,可能会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历史、艺术等等,担心自己的知识面不够.这些其实都不用担心,学生的综合知识面可能比你还要广,你只要提出相应的建议,并以一个学习者的心态来看问题,很多事情没有这么复杂.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比如已经毕业的学生,有的上了数学系,有的上了经济系,有的上了计算机系,那你课题实施时可以叫几个过来,让他们看看有什么问题,提出改进方案.要是班里同学的家长是做这方面工作的,还可以邀请家长做顾问.总之,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利用资源,突破原有的心理障碍.

其实课题学习对教师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教师成长非常好的一种方式.你面对的是学生,每一个都是鲜活的,而且你在做课题的过程中,你的思考和想法是别人没有的,把你做课题过程中的经验经过整理写成文章,这些有实践经验的、有指导性的案例是很多杂志十分欢迎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很好的一个途径.

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个课题,学生可能会有50种想法,做出50个结果,你看懂他们的,你就有了50个经验,再过一年做这个课题的时候,面对的学生是零起点的,对于他们能做到什么程度,会有什么想法,基本上就了然于心了.关键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勇敢地去做,只是在那里预想会有什么困难、会有多少不确定的因素,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6 其实一些客观原因也会影响教师做课题,比方升学压力,教学进度等.您对这些问题怎么看呢?

我觉得,教师应改变一些固有的观念,比方说对于教学效率的理解.我们的课堂,教师“讲”的效率是最高的,但是对学生的探究过程重视不够,其实在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生成了大量的东西,比方说合作学习,对数学的再认识,学习知识的自然过程等.现在数学课程标准的修改稿明确提出要把双基变为四基,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上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活动经验就是在学生的探究的过程中形成的,过程给学生带来的东西远远大于数学结论对学生的影响.但是这个问题,很多教师总是意识不到.很多教师认为做课题没有效率,比如让学生测一个建筑物的高度,要是讲数学原理,在三角函数课上半节课就讲清楚了,但是要是让学生自己测,那要多少时间?教学任务能完成吗?其实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到了高三自己就不用讲很多了,合作学习在前面做完了,知识储备也在前面做完了,怎样做小结、怎样向别人学习、怎样提出问题、怎样通过合作学习来扬长避短都在这些活动中学会了.这些东西是教不出来的,经验是要在过程中形成的.

有些困难是可以理解的,比方说资源的问题、教师不能指导的问题、学生不好控制的问题.其实这些困难都可以想一些办法解决,比方说测建筑物高度的问题,课堂没有时间,你可以课下做,随便什么时间.学生多你可以分小组进行活动.但是你要是单纯地问:“教材对这些东西是不做要求的,你让学生做课题有什么用呢?高考又不考.”做课题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数学有用,能用数学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曾经有一个学生做居住小区邮政投递路线、保安巡逻路线的设计这个课题,需要用到随机过程的知识,这个肯定没给学生讲过,他觉得要用到,就自己去学了.我就十分高兴,因为通过课题学习这种形式,学生们知道了学习的意义及学习的方法,知道了主动去获取知识来解决碰到的问题,这是课堂上教不出来的,学生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体会.

教师还要经常进行反思:“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怎样发展的?”从师范大学毕业到学校教书后,很多教师是不做数学的.对教学的研究总是停留在高考题上.而高考题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一些技巧,比方说定义域值域的求法、复合函数、参数方程消元的方法等等类似的东西,这些对于提高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作用是很有限的.而最本质的那些数学思想,比方说向量,是能计算的几何模型,它们所蕴涵的深刻的数学思想,只有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才能体会.

虽然我国的数学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就像张奠宙先生所说:“此处风光无限好,只是都是丘陵,没有高峰.”如果我们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很难培养出祖国建设需要的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在课程改革这条路上,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7 张老师您已经做了十几年的课题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能否说说您做课题的感受,并说说您今后在课题学习方面的打算?

信息社会对人的要求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处理更多的信息,在短时间内学更多的东西.数学学科在培养人的思考技能方面的特殊作用决定了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数学经验在成长中的作用、要让学生领会数学文化,数学的价值这些最本质的东西,而课题学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载体.但是有关课题学习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研究:

·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和学校应怎样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数学课题学习任务?

· 怎样给出一个切实可行、可操作的课题学习评价方案?

· 还有没有其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更好的数学学习和创新的形式?

· 怎样进一步进行数学课题学习的资源开发和建立资源库?

· 如何扬长避短地将现代信息工具和手段用于课题学习中?

学生要会学习,乐于学习,并且要突出个性、突出创造,这是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不缺有知识的人,缺的是有个性,有创造能力的人.相信随着课题学习在全国的推广,其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希望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逐步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培养出适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共同为国家的兴旺繁荣做出贡献!

编者按

课题创造能力中期报告 篇4

凤城四中 黄秀君

一、课题背景: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心算和笔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数学观察能力。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对计算产生兴趣,慢慢喜欢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课题理论依据: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不仅是学段的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有了改变,学习任务更加繁重,学习内容也有了相当大的变化。由小学到中学是学生一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学生运算能力不强的状况充分暴露出来,如何在这三年中提高学生正确、快速的运算能力是值得我们认真探索和研究的。

在每次的考试分析会上,特别是每年的中考分析会上,都对计算问题提出了不少要求,由于计算问题而失的分数占的比重较大,特别是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比重较大。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分析他们出错的原因,发现是由于计算错误造成的,有的是计算方法错误,有的是看出条件错误,有的是计算错误。由计算失的分数,比难题失的分数还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普遍存在着“双差”:一是基础知识差,没能理解基本的运算步骤和方法,搞不懂运算顺序,没有搞清楚算理。二是学习习惯差,没有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在作业特别是试卷中,常常见到学生答非所问的现象,或者是看错条件的现象。(2)教师普遍存在轻视计算能力的问题,他们认为:几何证明和应用题教学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而运算技能的培养仅仅为解决问题提供一种工具,为思维结果评判提供一种手段,其本身思维功能并不明显;学生手中都有计算器,一些计算问题只需用计算器就可以解决了,用不着教师花力气讲解。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运算能力是指不仅会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而且须理解运算的算理,能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巧妙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更大的帮助。

运算技能不仅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要落实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应该重视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因为它是数学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难以想象,一个没有良好运算能力的人会有多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口算、心算和笔算能力,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对计算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具体目标(1)学生目标

a、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自觉的学习,养成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

b、学生学会自主分配时间,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整体计算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c、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2)教师目标

a、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教师要善于发现,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有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b、努力寻求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学校特色。

三、课题对象及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凤城四中七年一班全体学生

2、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是区域性的研究课题,研究最小单位是以各校各班或个体为对象,是一种理论性、实证性、探索性研究。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了解教师、学生对各学科所采取的课堂教学的认识,发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择更适合的课题进行研究。

3、教育实验法:选择实验班级,通过对比实验,发展、验证因果规律。

4、研讨交流法:通过公开课、观摩课、“案例”研究课等方式进行研讨、交流,探究。

5、案例研究法:对教育教学实际中遇到的困惑,通过指定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尝试解决方案。约请专家指点,通过个案分析,进行专

题研讨,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

6、行动研究法:采取边学习、边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相结合的方法。

四、研究策略

1、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6月)。

(1)确定研究成员,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起草课题方案,讨论修改定稿,向上级教科研机构申报课题。

(2)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对实验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提出具体的研究方案。

(3)选取实验班,进行实验前的测评工作。

(4)做好各项资料的准备工作,组织学习有关资料、鼓励实验教师上网搜集有关提高计算能力的的理论。

2、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3年6月)以学年为单位,分三个小阶段。2011年9月---2012年7月

(1)研究人员在课题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认识。(2)从任教学科入手选择1~2个教育教学研究内容进行探索。(3)撰写研究反思、积累研究资料,进行阶段小结。2012年7月---2013年6月(1)制定一个第二阶段实施计划。

(2)对上已选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再选择1~2个研究实践活动。

(3)研究中保存好有关课例、个案,进行一些相关调查,搜集资料,撰写研究论文。

3、总结阶段(2013年6月---2013年7月)

(1)、搜索和整理全部研究资料,归类、分析、起草研究报告。(2)、对研究报告草案进行论证探讨、修改定稿。

(3)、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的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的规律、课堂教学的评价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总结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的基本体系结构和规律。

(4)、做好案例,论文等编辑工作,完成结题的一切工作,制作结题集,向立项机构申请结题。

五、结论与反思

培养初中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总结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重点是准确理解有关知识,熟练有关运算的方法、步骤。符号运算成为数学学习的一个基本技能,初中阶段,符号运算的具体内容可能包括: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分式运算,根式化简,以及有关方程、不等式求解中具体技能等。初中数学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完成从数到字母、从算术到代数、从数的运算到式的运算„„一系列的任务,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及更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培养学生符号运算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在其中有着不可推却的责任与义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运算能力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从思想上重视运算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符号感的培养,提高符号运算能力。所以教师首先要有符号感的意识,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使学生对符号运算重视起来。学数学的目的之一是要使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会运用符号解决数学和数学以外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那么,怎样理解符号感?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二、什么是符号感,怎样理解符号感

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符号表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感受和拥有使用符号的能力,课程标准根据数学的学科和课程的特点,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

三、通过有关数学符号背景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符号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在每一种数学符号的背后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包含了很多历史故事、趣闻等。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将这些历史、趣闻、故事讲给学生听,不仅拓宽了学生对数学符号发展与运用的了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符号的兴趣。

四、遵循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符号运算的能力。

符号运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对于教学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同时逐渐渗透归纳、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是想方法。例如,因式分解的学习直接影响分式乘除运算的学习,因式分解不过关,就意味着分式的乘除法就无法过关,因此,搞好因式分解的教学就能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

五、渗透类比的思想。

初中数学承担着培养学生从数到字母,从算术到数学,从数的运算到式的运算等一系列的任务、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类比小学数学学习初中数学效果会更好。例如,类比分数加减运算学习分式加减运算,类比分解因数学习因式分解,类比算术的运算学习有理数的运算等。通过类比学习,让学生主动获得有关算理,在学生明晰算理后,再通过相应的训练巩固算理和运算技巧,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重点是准确理解有关知识,熟练有关运算的方法、步骤。随着运算技能的形成,逐渐简化运算步骤,灵活运用法则、公式,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在各种应用中,逐渐积累提高运算能力。

实施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反思

在我的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聪明的学生往往较马虎、草率,学习成绩波动较大;而一些智力一般的同学学习成绩却较稳定,甚至有时超过比他聪明的同学。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分析他们出错的地方,发现由于计算错误或用错误方法计算造成失分的占较大比例,比难题所占的分数还多,因而就出现上述反常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学生普遍存在着“双差”:一是基础知识差,没能理解基本的运算步骤和方法,搞不懂运算顺序,没有搞清楚算理。二是学习习惯差,没有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在作业特别是试卷中,常常见到学生答非所问的现象,或者是看错条件的现象。

(2)教师普遍存在轻视计算能力的问题,他们认为:几何证明和应用题教学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而运算技能的培养仅仅为解决问题提供一种工具,为思维结果评判提供一种手段,其本身思维功能并不明显;学生手中都有计算器,一些计算问题只需用计算器就可以解决了,用不着教师花力气讲解。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运算能力是指不仅会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而且须理解运算的算理,能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巧妙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更大的帮助。运算技能不仅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要落实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应该重视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因为它是数学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难以想象,一个没有良好运算能力的人会有多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实际能力。

一、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的原因

(一)计算的不良心态

1、轻视心理:学生认为计算题是“死题目”,不需要动脑思考,忽视了对计算题的分析及计算后的检查;

2、畏惧心理:学生认为计算题枯燥乏味,每当看到计算步骤多或者计算数字大时,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缺乏耐心和信心,因此计算就不准确。

3、侥幸心理:认为我不是不会,只是马虎罢了,真的考试时我认真一些就行了。而往往是习惯成自然,这样的同学即使考试计算正确率也不是很高。

(二)对知识(公式、法则等)的不熟练

在计算这一部分中没有复杂的概念性质等,学生只要理解的充分、掌握的牢固,就可以形成非常良好的计算技能。而由于公式、法则的不明确,没有形成基本的计算技能技巧,这是计算失误的一个主要问题。

(三)不良的计算习惯

部分学生由于计算书写马虎,字迹潦草;无论数字大小,是否熟练,一律用计算器,丧失了口算的能力;有的演算不用演算纸,而是随意在桌子上、作业本或者试卷背面和边缘上演算;计算结束后也不会运用估算和验算等方法认真检查。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措施

(一)教学中,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的计算基础知识,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障。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四)在教学中,加强练习,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法宝。

(五)让学生树立信心。

课题创造能力中期报告 篇5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基层党组织能否科学把握执政能力内涵,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事关我党的兴衰和成败,已成为当前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2004年8月以来,我们组织力量,就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研究,通过座谈会、个别访谈、专题研讨等,研究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并形成了本课题综合报告。

一、关于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内涵的思考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我们党的6800多万党员分布在约340万个基层党组织之中,这是我们党巨大的组织资源和组织优势。如果说中央是宏观执政,地方党委是中观执政,基层党组织则可以看作是微观执政。因此,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是党的整个执政能力建设的落脚点,也是执政能力强弱的直接体现。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的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相对于中央、地方党委作用的发挥而言,基层党组织工作职责有限,活动范围有限,因此,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的基本内涵有其特殊性。按照《决定》的要求,我们认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总体体现在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上,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发展力——推动发展的能力。按照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要求,基层党组织要不断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一是自觉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则和要求来规范经济行为,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动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积极引导群众勤劳致富,走向共同富裕。二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我们始终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摆在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首要位置。一是抓好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我们坚持德才兼备、精干高效原则,选好配强乡镇领导班子,使乡镇领导班子整体结构更趋合理。届中,都组织开展了“回头看”,重点对那些班子不团结、工作没有起色的乡镇领导班子予以调整充实。二是抓好村干部队伍建设。我们坚持优化结构、依法办事的原则,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采取“两评一考”的办法,对村班子进行了全面“回头看”,对那些能力不强、形象不良、业绩不佳的村干部依法按章予以调整和撤换,及时把年龄轻、学历高、观念新、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后备干部推上领导岗位。坚持实施“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计划”,充分利用市、县、乡镇三级党校,实行分级培训、分级负责。省、市级新农村示范村、经济强村、重点村的两委主要负责人列入全市干部培训的主体班次,集中在市委党校培训;其他村两委干部由县乡两级组织培训。三是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我们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积极创新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特别是为了解决当前不团结、宗族派性斗争比较激烈的支部长期难以发展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得不到正规教育培训等问题,我们把发展党员质量“关口”前置。通过建立发展党员预警机制,对发展党员实行宏观调控,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重点培训什么”的原则,进行动态管理;通过建立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推荐制、公示制、双测评制和预审制,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严把入党积极分子“入口关”;通过落实发展党员工作责任追究制,严格发展党员工作程序。

(三)坚持整体推进,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党的基层组织执政的渗透力。近年来,我们坚持整体推进,把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一是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针对换届选举后,党员村委会成员比率低的问题,通过实行交叉兼职,加大在村委会成员中发展党员力度等措施,增强了党在村委会班子中的力量。二是积极探索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加强党的建设。采取单独、联合、挂靠、村企联建等方式灵活设置党组织,加快企业党组织的组建步伐。目前,正式党员3名以上的企业全部建立了党组织,固定职工100名以上的企业95.9%建立了党组织,固定职工50—99名的企业99.5%有了党员。建立健全了非公企业党建组织保障机制、企业党组织防瘫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党务工作者和企业主协调互促机制等,提高了企业党组织规范化水平,促进了企业党组织作用的发挥。三是积极探索在社区中加强党的建设。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社区结构和规模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并及时建立党组织,选好配强党组织领导班子。对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社区管理办公室三套班子成员实行交叉任职,交叉面达50%,强化了党组织在其他组织中的核心地位。四是积极探索在新社团中加强党的建设,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临时组建、选派政治指导员或联络员等方式,拓展新社团组织党的工作覆盖面。目前,全市新社团组织中已建立党组织860个,党的工作覆盖已达到80%。

(四)坚持依法执政,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工作运行机制,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科学决策和规范管理的能力。我们把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工作运行机制,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在乡镇,制订了《乡镇机关工作规则》,规范了乡镇党委、政府工作程序,明确了职能科室的工作职责,严格了对乡镇干部的管理,提高了乡镇机关工作规范化水平。在村级,制订了《村务工作规则》,构建了两委协调机制、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分工负责机制、民主监督机制、矛盾控制和化解机制等村级工作五大运行机制。村务工作规则的制订,实现村级组织职责明确、关系协调、运行顺畅、管理科学、决策民主,使农村各项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五)坚持执政为民,建立健全为民服务长效机制,夯实党的基层组织执政的群众基础。脱离了群众,基层党组织就会失去执政的基础。因此,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夯实基层党组织执政的群众基础。近年来,我们把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归宿点落在建立健全为民服务机制、加强为民服务工作上。针对当前部分农村基层群众有苦无处诉、有事无处办、有难无处解的情况,通过建立健全领导联系点制度、村民情接待服务机制、乡镇办事全程代理机制、民情联动解决机制等措施,构建村、乡(镇)、县三级立体式为民服务机制,有效地转变了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受到群众欢迎。

三、新形势对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在当前社会转型这个特定时期和背景下,党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既给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并对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一)科学的执政意识对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执政意识,主要是指党的执政地位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在党的组织和党员头脑中的反映,是执政党的精神支柱。实践证明,执政意识的强弱决定着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强化执政意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前提。在执政意识方面,当前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危险倾向:一是有些基层党组织缺乏“长期执政”忧患意识,没有执政的危机感,对执政规律缺乏科学的认识;二是有些党员干部没有“执政”的概念,认为自己是“为共产党打工”,他们把个人“从政”仅仅看成是一种职业,一种谋生手段,而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执政”岗位上工作;三是有些同志出现“信仰危机”,得了执政“疲软症”,认为共产党能否执政无所谓,只要能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管什么党执政都可以,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巩固问题,对此决不能含糊和掉以轻心。

(二)重大的执政使命对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基层党组织的执政使命,就是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调查中发现,我市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履行执政使命方面,与群众的愿望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基层党组织对科学发展观理解不深、不透,在发展过程中脱离实际追求个人政绩,有的甚至劳民伤财;二是有的党组织满足于“看摊守业”,缺乏闯劲和创新;三是有的村党组织书记“双带”能力不强,其中有相当部分还比较贫困,要靠群众帮其致富,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温州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师:做探究性课题的创造者 篇6

课后几位同行结合课堂实际提出了如下问题:在强调直棱柱侧面积公式不适用斜棱柱时,有学生提出斜棱柱侧面积如何计算,教者为何不再深究?圆台侧面积公式S=■(c+c′)L=π(r+r′)l是教学时类比棱台得到的,未作严格的证明,为什么学生没有质疑?等等。归纳起来意见集中在一点:课堂没有鼓励质疑的精神。

其实,上述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者是有意识地作了回避。可能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现行教材中已删去斜棱柱侧面积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不作要求。二是公式推导并非教学重点,圆台侧面积公式的推导也就被省略了。三是从教学时间安排上不能顾及。“几何体侧面展开图”的教学仅1个课时,没办法在实际教学中既关注难点又关注考点。

尽管如此,对这节公开课指出的问题令人深思。我们又该如何改进这节课的教学?结合本人教学实践尝试,笔者提出,把“柱锥台的侧面积”作为探究性课题,并认为只有把它作为探究教学的案例来组织教学活动,才能把本节内容的学习引向深入。

【重构及说明】

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可以设计为:首先教师围绕本课题设计好要探究的问题,然后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写出课题研究报告,教师收阅后,再选择对象组织课堂交流。

1.回答“柱锥台的侧面积如何计算?”,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

按照平面化思想方法,将上述几何体展开成平面图形,再通过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得出,并建议列出结果。要求对多面体从棱柱、棱锥、棱台中的特殊情形入手。如图1所示。

S直棱柱侧=ch

S正棱锥侧=■ch′

S正棱台侧=■(c+c′)h′

类比可得出旋转体的侧面积公式:

S圆柱侧=2πrl

S圆锥侧=πrl

S圆台侧=π(r+r′)l

2.由柱、锥、台三种几何体的内在关系,说明侧面积计算有怎样的统一性?

正棱锥可以看成正棱台上底面收缩为一点的情形,直棱柱可以看成正棱台上底面扩展为下底面的情形。故棱台侧面积公式中c′=0,c′=c时,即为正棱锥、直棱柱侧面积。

3.延伸探究问题:

(1)斜棱柱的侧面积展开图是怎样的?如何计算侧面积?

(2)圆台侧面积公式S=■(c+c′)L= π(r+r′)l,如何证明?

(3)圆锥、圆台展开图中的圆心角与哪些量有关?

(4)你自己想到的其他问题。

问题(1)教材中未涉及,但解决此问题有助于学生对棱柱侧面积计算有完整的认识。问题(2)关于圆台的侧面积公式,教材中是类比棱台得到的,在章节后的链接中给出了推导。可以引导学生研读教材,参阅资料。问题(3)是传统教材中给出的结论。如图2所示。

圆锥侧面展开图扇形圆心角?夼=■·360°,圆台侧面展开图扇环圆心角?夼=■·360°,其中r、r′是底面半径,l是母线长。以上在新课程教材中未出现,但是作为训练学生探究能力的素材是十分理想的。

笔者以上述问题为探究内容布置给学生,一周后学生提交的报告内容丰富,想法很多。首先,对斜棱柱侧面积公式、圆台侧面积公式都能给出完整的推导过程。其次,学生的研究报告中还提到旋转体中球的表面积,由于不能展开成一平面图形,平面化思想方法已经行不通,需要“积分”思想,将球体分割成一个个“准锥体”来推导球面面积。还有学生干脆围绕本节内容,收集了一些有趣的问题,向同学进行问题征解。这些都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增添了许多鲜活的素材。

在课堂交流环节中,一方面要重视上述探究问题的讨论,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对一些基本概念的辨析、基本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学习和讨论。在直棱柱、正棱锥学习过程中,设计一些概念辨析问题,如比较正方体与正四棱柱、正三棱锥与正四面体的异同等。在常见的侧面积计算问题中,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学会从高、斜高、侧棱长、底面正多边形边长(边心距、外接圆半径)中的一些量来推算其他量。还有几何体表面两点最短距离问题,让学生学会用平面化思想方法来解决。这些重点内容在探究性课题的课堂交流环节需要统筹考虑。

笔者在选择“柱锥台侧面积”作为探究课题,按照上述几个环节组织探究教学活动后,课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一改以前被动学习的状态,课上积极主动发问,学习讨论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超出了我们教学的预期。

【启发与思考】

缺乏质疑和创新精神的课堂,倒逼我们要加强数学探究教学。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的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顽强精神,是开展数学探究教学的价值取向。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至少应为学生安排一次数学探究活动,虽然数学探究的课时和内容未作具体安排,但是数学探究活动是刚性要求。因此,教师要努力成为数学探究课题的创造者,就需要有比较开阔的数学视野,了解与中学数学知识有关的扩展知识和内在的数学思想,并认真思考其中的一些问题,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提高数学能力,为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做好充分准备,并积累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资源。

如何确立数学探究的课题?笔者提出如下两个路径供参考。

一是从课本教学内容中选择探究课题。这样的课题既能照顾到基础教学,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实践中选取探究性问题,需要教者的智慧也需要观念的更新。就本节内容而言,在笔者组织探究性课题教学后,还有教师提出质疑,斜棱柱侧面积和圆台侧面积公式推导是传统教材中繁难的内容,已删去,在教学中花时间是否妥当?教材及考试说明是开展教学的依据。乍一听很有道理,但细细品味,却很不妥。因为新课程理念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参考不同版本教材,设计出适合学生探究的课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新课程教学的真正要求。

二是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和见解中捕捉探究课题。例如教学“点到直线距离”一课,除了课本介绍的“求点到直线距离的方法”,即求出垂线交点,用两点距离求解。教学实践中有学生提出用等积法来计算距离。还有学生用两点距离建立函数,通过求函数最小值来计算距离。把这些不同解法,用问题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用“点到直线距离”作为探究课题,组织探究教学活动。因此平时要重视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资源,并加以收集、汇总、提炼,许多有意义的探究性课题就蕴藏其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中学)

endprint

最近,在扬州市范围内举办了一次公开教学活动,课题是“柱锥台的表面积”,它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一章内容。教材没有像以往那样重公式的推导,而是侧重介绍推导的思想方法,即立体几何问题平面化思想、类比思想等。

课后几位同行结合课堂实际提出了如下问题:在强调直棱柱侧面积公式不适用斜棱柱时,有学生提出斜棱柱侧面积如何计算,教者为何不再深究?圆台侧面积公式S=■(c+c′)L=π(r+r′)l是教学时类比棱台得到的,未作严格的证明,为什么学生没有质疑?等等。归纳起来意见集中在一点:课堂没有鼓励质疑的精神。

其实,上述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者是有意识地作了回避。可能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现行教材中已删去斜棱柱侧面积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不作要求。二是公式推导并非教学重点,圆台侧面积公式的推导也就被省略了。三是从教学时间安排上不能顾及。“几何体侧面展开图”的教学仅1个课时,没办法在实际教学中既关注难点又关注考点。

尽管如此,对这节公开课指出的问题令人深思。我们又该如何改进这节课的教学?结合本人教学实践尝试,笔者提出,把“柱锥台的侧面积”作为探究性课题,并认为只有把它作为探究教学的案例来组织教学活动,才能把本节内容的学习引向深入。

【重构及说明】

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可以设计为:首先教师围绕本课题设计好要探究的问题,然后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写出课题研究报告,教师收阅后,再选择对象组织课堂交流。

1.回答“柱锥台的侧面积如何计算?”,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

按照平面化思想方法,将上述几何体展开成平面图形,再通过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得出,并建议列出结果。要求对多面体从棱柱、棱锥、棱台中的特殊情形入手。如图1所示。

S直棱柱侧=ch

S正棱锥侧=■ch′

S正棱台侧=■(c+c′)h′

类比可得出旋转体的侧面积公式:

S圆柱侧=2πrl

S圆锥侧=πrl

S圆台侧=π(r+r′)l

2.由柱、锥、台三种几何体的内在关系,说明侧面积计算有怎样的统一性?

正棱锥可以看成正棱台上底面收缩为一点的情形,直棱柱可以看成正棱台上底面扩展为下底面的情形。故棱台侧面积公式中c′=0,c′=c时,即为正棱锥、直棱柱侧面积。

3.延伸探究问题:

(1)斜棱柱的侧面积展开图是怎样的?如何计算侧面积?

(2)圆台侧面积公式S=■(c+c′)L= π(r+r′)l,如何证明?

(3)圆锥、圆台展开图中的圆心角与哪些量有关?

(4)你自己想到的其他问题。

问题(1)教材中未涉及,但解决此问题有助于学生对棱柱侧面积计算有完整的认识。问题(2)关于圆台的侧面积公式,教材中是类比棱台得到的,在章节后的链接中给出了推导。可以引导学生研读教材,参阅资料。问题(3)是传统教材中给出的结论。如图2所示。

圆锥侧面展开图扇形圆心角?夼=■·360°,圆台侧面展开图扇环圆心角?夼=■·360°,其中r、r′是底面半径,l是母线长。以上在新课程教材中未出现,但是作为训练学生探究能力的素材是十分理想的。

笔者以上述问题为探究内容布置给学生,一周后学生提交的报告内容丰富,想法很多。首先,对斜棱柱侧面积公式、圆台侧面积公式都能给出完整的推导过程。其次,学生的研究报告中还提到旋转体中球的表面积,由于不能展开成一平面图形,平面化思想方法已经行不通,需要“积分”思想,将球体分割成一个个“准锥体”来推导球面面积。还有学生干脆围绕本节内容,收集了一些有趣的问题,向同学进行问题征解。这些都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增添了许多鲜活的素材。

在课堂交流环节中,一方面要重视上述探究问题的讨论,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对一些基本概念的辨析、基本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学习和讨论。在直棱柱、正棱锥学习过程中,设计一些概念辨析问题,如比较正方体与正四棱柱、正三棱锥与正四面体的异同等。在常见的侧面积计算问题中,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学会从高、斜高、侧棱长、底面正多边形边长(边心距、外接圆半径)中的一些量来推算其他量。还有几何体表面两点最短距离问题,让学生学会用平面化思想方法来解决。这些重点内容在探究性课题的课堂交流环节需要统筹考虑。

笔者在选择“柱锥台侧面积”作为探究课题,按照上述几个环节组织探究教学活动后,课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一改以前被动学习的状态,课上积极主动发问,学习讨论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超出了我们教学的预期。

【启发与思考】

缺乏质疑和创新精神的课堂,倒逼我们要加强数学探究教学。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的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顽强精神,是开展数学探究教学的价值取向。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至少应为学生安排一次数学探究活动,虽然数学探究的课时和内容未作具体安排,但是数学探究活动是刚性要求。因此,教师要努力成为数学探究课题的创造者,就需要有比较开阔的数学视野,了解与中学数学知识有关的扩展知识和内在的数学思想,并认真思考其中的一些问题,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提高数学能力,为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做好充分准备,并积累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资源。

如何确立数学探究的课题?笔者提出如下两个路径供参考。

一是从课本教学内容中选择探究课题。这样的课题既能照顾到基础教学,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实践中选取探究性问题,需要教者的智慧也需要观念的更新。就本节内容而言,在笔者组织探究性课题教学后,还有教师提出质疑,斜棱柱侧面积和圆台侧面积公式推导是传统教材中繁难的内容,已删去,在教学中花时间是否妥当?教材及考试说明是开展教学的依据。乍一听很有道理,但细细品味,却很不妥。因为新课程理念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参考不同版本教材,设计出适合学生探究的课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新课程教学的真正要求。

二是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和见解中捕捉探究课题。例如教学“点到直线距离”一课,除了课本介绍的“求点到直线距离的方法”,即求出垂线交点,用两点距离求解。教学实践中有学生提出用等积法来计算距离。还有学生用两点距离建立函数,通过求函数最小值来计算距离。把这些不同解法,用问题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用“点到直线距离”作为探究课题,组织探究教学活动。因此平时要重视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资源,并加以收集、汇总、提炼,许多有意义的探究性课题就蕴藏其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中学)

endprint

最近,在扬州市范围内举办了一次公开教学活动,课题是“柱锥台的表面积”,它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一章内容。教材没有像以往那样重公式的推导,而是侧重介绍推导的思想方法,即立体几何问题平面化思想、类比思想等。

课后几位同行结合课堂实际提出了如下问题:在强调直棱柱侧面积公式不适用斜棱柱时,有学生提出斜棱柱侧面积如何计算,教者为何不再深究?圆台侧面积公式S=■(c+c′)L=π(r+r′)l是教学时类比棱台得到的,未作严格的证明,为什么学生没有质疑?等等。归纳起来意见集中在一点:课堂没有鼓励质疑的精神。

其实,上述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者是有意识地作了回避。可能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现行教材中已删去斜棱柱侧面积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不作要求。二是公式推导并非教学重点,圆台侧面积公式的推导也就被省略了。三是从教学时间安排上不能顾及。“几何体侧面展开图”的教学仅1个课时,没办法在实际教学中既关注难点又关注考点。

尽管如此,对这节公开课指出的问题令人深思。我们又该如何改进这节课的教学?结合本人教学实践尝试,笔者提出,把“柱锥台的侧面积”作为探究性课题,并认为只有把它作为探究教学的案例来组织教学活动,才能把本节内容的学习引向深入。

【重构及说明】

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可以设计为:首先教师围绕本课题设计好要探究的问题,然后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写出课题研究报告,教师收阅后,再选择对象组织课堂交流。

1.回答“柱锥台的侧面积如何计算?”,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

按照平面化思想方法,将上述几何体展开成平面图形,再通过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得出,并建议列出结果。要求对多面体从棱柱、棱锥、棱台中的特殊情形入手。如图1所示。

S直棱柱侧=ch

S正棱锥侧=■ch′

S正棱台侧=■(c+c′)h′

类比可得出旋转体的侧面积公式:

S圆柱侧=2πrl

S圆锥侧=πrl

S圆台侧=π(r+r′)l

2.由柱、锥、台三种几何体的内在关系,说明侧面积计算有怎样的统一性?

正棱锥可以看成正棱台上底面收缩为一点的情形,直棱柱可以看成正棱台上底面扩展为下底面的情形。故棱台侧面积公式中c′=0,c′=c时,即为正棱锥、直棱柱侧面积。

3.延伸探究问题:

(1)斜棱柱的侧面积展开图是怎样的?如何计算侧面积?

(2)圆台侧面积公式S=■(c+c′)L= π(r+r′)l,如何证明?

(3)圆锥、圆台展开图中的圆心角与哪些量有关?

(4)你自己想到的其他问题。

问题(1)教材中未涉及,但解决此问题有助于学生对棱柱侧面积计算有完整的认识。问题(2)关于圆台的侧面积公式,教材中是类比棱台得到的,在章节后的链接中给出了推导。可以引导学生研读教材,参阅资料。问题(3)是传统教材中给出的结论。如图2所示。

圆锥侧面展开图扇形圆心角?夼=■·360°,圆台侧面展开图扇环圆心角?夼=■·360°,其中r、r′是底面半径,l是母线长。以上在新课程教材中未出现,但是作为训练学生探究能力的素材是十分理想的。

笔者以上述问题为探究内容布置给学生,一周后学生提交的报告内容丰富,想法很多。首先,对斜棱柱侧面积公式、圆台侧面积公式都能给出完整的推导过程。其次,学生的研究报告中还提到旋转体中球的表面积,由于不能展开成一平面图形,平面化思想方法已经行不通,需要“积分”思想,将球体分割成一个个“准锥体”来推导球面面积。还有学生干脆围绕本节内容,收集了一些有趣的问题,向同学进行问题征解。这些都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增添了许多鲜活的素材。

在课堂交流环节中,一方面要重视上述探究问题的讨论,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对一些基本概念的辨析、基本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学习和讨论。在直棱柱、正棱锥学习过程中,设计一些概念辨析问题,如比较正方体与正四棱柱、正三棱锥与正四面体的异同等。在常见的侧面积计算问题中,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学会从高、斜高、侧棱长、底面正多边形边长(边心距、外接圆半径)中的一些量来推算其他量。还有几何体表面两点最短距离问题,让学生学会用平面化思想方法来解决。这些重点内容在探究性课题的课堂交流环节需要统筹考虑。

笔者在选择“柱锥台侧面积”作为探究课题,按照上述几个环节组织探究教学活动后,课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一改以前被动学习的状态,课上积极主动发问,学习讨论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超出了我们教学的预期。

【启发与思考】

缺乏质疑和创新精神的课堂,倒逼我们要加强数学探究教学。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的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顽强精神,是开展数学探究教学的价值取向。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至少应为学生安排一次数学探究活动,虽然数学探究的课时和内容未作具体安排,但是数学探究活动是刚性要求。因此,教师要努力成为数学探究课题的创造者,就需要有比较开阔的数学视野,了解与中学数学知识有关的扩展知识和内在的数学思想,并认真思考其中的一些问题,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提高数学能力,为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做好充分准备,并积累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资源。

如何确立数学探究的课题?笔者提出如下两个路径供参考。

一是从课本教学内容中选择探究课题。这样的课题既能照顾到基础教学,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实践中选取探究性问题,需要教者的智慧也需要观念的更新。就本节内容而言,在笔者组织探究性课题教学后,还有教师提出质疑,斜棱柱侧面积和圆台侧面积公式推导是传统教材中繁难的内容,已删去,在教学中花时间是否妥当?教材及考试说明是开展教学的依据。乍一听很有道理,但细细品味,却很不妥。因为新课程理念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参考不同版本教材,设计出适合学生探究的课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新课程教学的真正要求。

二是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和见解中捕捉探究课题。例如教学“点到直线距离”一课,除了课本介绍的“求点到直线距离的方法”,即求出垂线交点,用两点距离求解。教学实践中有学生提出用等积法来计算距离。还有学生用两点距离建立函数,通过求函数最小值来计算距离。把这些不同解法,用问题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用“点到直线距离”作为探究课题,组织探究教学活动。因此平时要重视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资源,并加以收集、汇总、提炼,许多有意义的探究性课题就蕴藏其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中学)

上一篇:李德胜的诚实学生作文200字下一篇:给领导的感谢信